叱咤风云的军事家(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21:29:14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3)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3)试读:

前 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孙 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他出生于齐国的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孙武本姓陈,他的祖先陈完于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字子占,是孙武的祖父,齐景公时身居大夫之职,后因伐莒有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田书,并赐姓孙氏。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夏,齐国“四姓之乱”后,孙武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他在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附近“辟隐深居”,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一方面结交被楚王迫害逃到吴国的伍子胥,两人在共同的田园生活中,结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

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的政治抱负和思贤如渴的心情,也了解孙武高明的政治主张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把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终于来到了。

孙武带着他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去见吴王阖闾。吴王对孙武说:“您写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否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人试验一下吗?”孙武说:“完全可以。”于是,吴王挑选了他后宫的嫔妃180人,让孙武演习阵法。

孙武把这些妇人分成两队,叫吴王最宠爱的两个美姬分别担任队长,每人各拿一把戟。孙武问她们:“你们知道心和左右手以及后背的位置吗?”她们点头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向前,你们就眼看着心;让向左,就眼朝左手看;让向右,就眼朝右手看;让向后,就眼朝后背看。”她们都说:“行!”。布置完毕,孙武敲响向右的鼓令,那些嫔妃们觉得好玩,都哈哈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对部属约束不严明,命令交待不清楚,这是主将的责任。”他又重新申明号令,然后发出向左的鼓令,嫔妃们仍然大笑不止。孙武说:“对部属约束不严明,命令交待不清楚,那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对你们重新申明过号令,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吏卒的责任了。”说完就下令把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工站在高台上正兴致极高地观看孙武的演习,忽听孙武下令要杀他的两个爱姬,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叫人对孙武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够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美姬,食不甘味,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命令把两个美姬当众斩首,然后又挑选另外两个嫔妃担任队长,继续演习阵法。吴王因此深知孙武善于用兵,就任命他为将军,孙武的军事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孙武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后,不但为励精图治的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孙武在吴国活动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还不是因为他的卓著的战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古代军事专著。它的产生,为我国军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新颖独特的论述形式。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立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直到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篇章,仍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而惊叹。《孙子兵法》虽然包含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他各个方面,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孙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中卷有《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形篇》、《行军篇》;下卷有《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入手的,对于战争的看法,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讣”(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作全面的分析比较,这样“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就是孙武“知彼知己”,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力量的“庙算”知胜的思想。

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求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就曾经说过,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武认为,只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才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还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武认为,要使敌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形势,就要采取“动敌”“示形”即主动摆脱敌人,寻机歼灭。

孙武说:“兵无常势”,如同“水无常形”一样,只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以说用兵是入了“神”。孙武所说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指导,主要表现在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两个方面。

在正确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识众寡之用”,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术。

在战术运用上,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是变化无穷的。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术要灵活多变,计谋要不断更新,使敌人无法识破军事部署上奥妙之所在。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勇严”的良将,以及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关于争取战争“全胜”的种种论述,无一不同贤良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精神素质有关。因此,他对将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智信仁勇严”五条:“智”,多谋善断:“信”,赏罚互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法令严明。

孙武认为,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军队,是夺取战争“全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我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地米斯托克利

公元前494年,在古希腊的雅典城正在上演一出名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戏剧。这部戏轰动了整个雅典城,因为它描写的就是不久前发生在米利都城惨剧,目的是要唤起雅典民众对波斯的仇恨。

地米斯托克利正是这部戏的坚决支持者。他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他是个身材高大、满腮浓须的青年,两眼闪射着坚定睿智的光芒。“公民们,你们刚才目睹的不是戏剧,而是不久前在米利都发生的活生生的惨剧!”地米斯托克利以洪亮激动的声音说,“由于舞台的限制,这里所表现的希腊同胞的苦难,不到实际的十分之一,而波斯人实际犯下的罪行,更是这里所表现的一百倍,一千倍!”

地米斯托克利开始历数几十年来波斯侵略者对希腊民族犯下的罪行,同时历数波斯人遭受的一次次失败,指出他们并不是不能被打败的。他最后激昂地说:“我听说波斯王大流士对雅典援助小亚细亚的希腊同胞切齿痛恨,他命令奴仆们在他每顿饭前都要大呼三次:‘国王,记住雅典人!’因此想要妥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大流士的威胁只能用两个字回答:战斗!战斗!战斗!”

剧场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呐喊,“战斗!战斗!战斗!……”《米利都的陷落》的上演和地米斯托克利成功的鼓动,使执政者中的主和派非常恼火,他们以违反禁令为由,对剧作家弗吕尼霍斯课以重额罚金,并找地米斯托克利的岔子,想把他驱逐出境,但广大民众不答应。相反地,地米斯托克利却因此声誉鹊起,被人们称为“反波斯的斗士”。

公元前493年,也就是《米利都的陷落》上演的第二年,地米斯托克利由于民众的拥护,当选为该年度执政官,朝他建立丰功伟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要达到这一步,对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地米斯托克利大约生于公元前528年,他的父亲虽然富有,但不属于雅典最显赫的家族,他的母亲来自异邦,不是雅典公民的后裔,地米斯托克利因此在青少年时曾遭受名门贵族子弟的种种歧视,但这些歧视并未使他消沉,反而成了他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别人的歧视更使他勤于思索,由此养成工于心计、注重实际的性格。课业之余,他不是思索问题,便是演习起诉和答辩,而对他认为用处不大的功课,则采取敷衍了事的办法,并不在乎成绩的好坏。此外,他还像每个希腊男子一样,锻炼身体,学习武艺。他的老师对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才能感到惊奇,一直注意地观察他。最后,老师得出结论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或者造福,或者作乱。”

这个小孩的将来已经到来了,对雅典人民来说,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前者。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早晨,得到一千布拉底重步兵支援的雅典军,在地米斯托克利和卡利玛科斯等将军率领下,向波斯军发起了勇猛的攻击。他们以一个个方阵组成的横线快步向山坡下前进,途中又加速变为跑步,高声呐喊着冲向敌营。这是米太亚得的战术,他要以快速的、先发制人的冲锋使波斯人的弓箭和骑兵失去作用。

这突然的袭击使波斯军很感意外,不过他们仍未警觉,认为希腊军人数这么少,竟敢轻率地发动进攻,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他们仓卒地列阵应战,还不及做好全部准备,希腊军已冲到面前。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希腊各城邦人民,使他们懂得:只要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是可以战胜强大的侵略者的。马拉松战役也是地米斯托克利参加的第一次大战,他从米太亚得身上学会了不少指挥战争的艺术,为以后担当大任准备了条件。

在雅典人欢庆胜利的时候,波斯人时刻想着向雅典人复仇,大流士把马拉松的失败引为奇耻大辱,他决心御驾亲征,把那些不服从的希腊城邦踏为平地。波斯大军涌进了雅典城,这个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陷落了。

雅典人返回故里,发现他们世代居住的城市已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地米斯托克利号召居民重建雅典,并提议增修一条从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滨海长城。他的用意还不完全是为了对付波斯人,也是为了防备斯巴达人对雅典的觊觎。他以他的政治经验和眼光预见到,随着波斯势力逐渐退出欧洲和爱琴海,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主地位,势必要发生冲突甚至导致战争。果然,斯巴达人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派来一个代表团,建议雅典不要重修城垣,更不要修筑滨海长城。理由是万一落入波斯人手里,反而成了敌人的要塞。地米斯托克利洞察了斯巴达人的用心。斯巴达陆军异常强悍,并以方阵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所以他们是没有城墙的,有城墙反而会妨碍陆军的行动。雅典陆军不是斯巴达人的对手,没有城墙斯巴达人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吗?但如何对付斯巴达的要求呢,搞不好可能导致反波斯同盟的破裂。地米斯托克利思虑再三,决定用计。

按照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雅典政府“客客气气”地留住斯巴达代表,其实是作为人质。同时,地米斯托克利独自启程前往斯巴达。他到达那儿后,却不马上会晤斯巴达政府,借口说要等代表团其他成员到后再举行会谈。这边雅典政府动员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修筑城垣和滨海长城。等工程接近完成,足以抵御外敌入侵时,才向斯巴达派出代表团的其余成员。地米斯托克利这时才向斯巴达人说,他认为雅典修筑长城,无论对雅典自己,还是对其他城邦,都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在力量均等的基础上,才能平等地讨论共同的利益。斯巴达政府见木已成舟,对手又是他们最为尊敬的地米斯托克利,只好隐起内心的不满,让雅典的代表回国。

地米斯托克利以斯巴达人所褒奖他的“机智”,成功地愚弄了斯巴达人。滨海长城建成后,极大地加强了雅典的防御力量。在以后的战争中,它成了抵御外敌海上入侵的坚固要塞和雅典海军作战的重要依托。雅典的海上地位因此大大加强了。

孙 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裔,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商鞅、孟子同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他早年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

早年,他便决心学兵习武,并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刻苦地学习兵书战策。鬼谷子是一位隐士,长于兵学和纵横捭阖之术。孙膑在他门下学到了许多知识。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

后来,孙膑得到齐国使臣的帮助,逃离魏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大将田忌门下的宾客。当时,在齐国的王公贵族中流行一种赛马活动,田忌也经常参加。有一次,孙膑观看田忌和齐威王及诸公子赛马,他看到他们的马各分上、中、下三等,实力相差不多,就对田忌说:“你尽量多下赌注,我能让你得胜。”比赛开始时,他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先主动输掉一局,然后用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用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田忌采用孙膑的建议,结果负一局,胜两局,赢得了千金。这个小小的故事,后来被传为千古佳话。它揭示了军事上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要善于用局部的损失,去换取全局的胜利。他的这一思想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称道。这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赛马以后,田忌非常敬重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从此,孙膑在战国七雄争立的角逐中,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同孙膑出兵救赵。田忌准备率军到赵国去。孙膑认为魏国全力攻赵,国内空虚,应当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必然回军自救,邯郸的围困就自然解除了。田忌采用了孙膑的战略,当魏将庞涓赶回应战时,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田忌和孙膑又出兵救韩。孙膑仍采用过去的战略,不去救韩,直接攻魏。庞涓被迫放弃攻韩,赶回迎战。孙膑认为魏国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军,决定利用他们这种心理,诱敌取胜。于是,齐军假装怯战,向后退却,并采取逐日减灶的办法,迷惑敌人。庞涓追击齐军,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3天中齐军的炉灶减少了一大半。他认为齐军已逃亡过半,非常高兴。孙膑估计庞涓晚上可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就在这里设下埋伏,在道旁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命令伏兵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出击。庞涓果然在晚上进入马陵道。他见树上有字,举火看字,还没有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箭如雨下。结果,庞涓被迫自杀,10万魏军全部被歼,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两次大败魏军,从此名显诸侯。而齐国则声威大震,威服诸侯,称霸中原。

马陵之战以后,齐国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为摆脱政治上的纠纷,孙膑主动辞去军师之职,过起隐居生活。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军事理论的著述,写出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共89篇,图4卷。可惜早巳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许多兵书残简,其中就有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虽然只存1万多字,不是全书,但大体上可以了解他的军事思想,有很高的军事理论价值。

孙膑认为对战争要采取慎重态度,并强调“事备而后动”,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他又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委”、“有义”。“有委”就是要有充分的物质储备。“有义”就是进行的战争要适应民众的思想情绪,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他已经把战争同经济、民心联系起来了。他还提出了许多“以寡击众”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根据不同的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他也非常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孙膑是战国中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总结了当时的作战经验,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马其顿军事统帅、国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思想敏锐,才智出众。他酷爱兵法,很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公元前336年,其父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年仅20岁便继承王位。继位后,他以严厉手段平定宫廷内乱,从事军事改革,发展了古希腊的方阵战术,创建了既能乘马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对外,他继续其父的扩张行动,大规模地对亚洲、北非进行侵略性远征,史称“亚历山大东征”。以马其顿军队为核心,他于公元前334年率领着庞大的海陆军发动东征,对实力强大的波斯军队实行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先后取得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的胜利,攻占了埃及、巴比伦、波斯、米底等国的大片土地,创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他又马不停蹄地沿着里海南岸继续东进中亚,途经安息、大夏和粟特,直到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区才班师。公元前324年春,这位征战多年的大军统帅终于回到巴比伦。但这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于次年6月病死。他死后,他用武力建立起来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很快分裂瓦解。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时年20岁。因腓力二世猝死,宫廷骚乱,北方部落起义,希腊反马其顿派领袖乘机重新组织反马其顿同盟,意欲将年轻的亚历山大政权扼杀在摇篮中。马其顿王国内忧外患,形势十分严峻。亚历山大果断地采取行动,迅速予以还击。在希腊同盟还未组织起来时,他已兵临希腊,犹如从天而降。他效仿腓力二世当年的做法,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大会,名正言顺地成为马其顿、希腊联军的最高统帅。

对希腊的制服,是亚历山大所采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措施,也是他东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公元前334年春,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的身份,巧妙地利用希腊人的力量,组织起强大的东征军,以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参与谋杀腓力二世为借口,向波斯帝国宣战,大规模的对亚洲、北非的侵略性远征由此拉开战幕。

亚历山大率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洲,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科斯河附近与波斯军队首次交锋。波斯大军在河流的右岸高地上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占地利之势,而马其顿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亚历山大为鼓舞士气,亲自率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强行渡河,迅猛进攻。波斯军队死伤累累,很快败北。亚历山大首战告捷,打开了向小亚细亚进军的道路。此后,在小亚细亚他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在叙利亚的伊苏斯附近与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激战。亚历山大以重装方阵和重装骑兵迅猛异常地向波斯中军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正酣,大流士三世首先动摇,弃阵而逃。波斯大军随即崩溃。

公元前332年春,亚历山大继续向南推进。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自降。对被征服地区,亚历山大采用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的政策。攻下腓尼基各地不久,他就率军进入埃及。他利用波斯统治下人民的不满情绪,以解放者自居,同时,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特别注意拉拢埃及的祭祀阶级,因为他深知,埃及的阿蒙祭祀集团在埃及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实力雄厚,在民众中影响较大。因而慷慨馈赠,甚至在沙漠中艰难跋涉,饱受煎熬,亲自去西瓦绿洲祭祀阿蒙神庙。因而,亚历山大得到了埃及祭祀集团的支持,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从而成为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由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叙利亚,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美拉村外与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命运的大战。

高加美拉一役,亚历山大消灭了波斯的有生力量。之后,亚历山大几乎未遇抵抗占领了波斯行都巴比伦、波斯首都苏撒和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进行了惊人的掳掠和洗劫。不久,亚历山大追踪大流士到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大流士三世已被杀。亚历山大追擒大流士三世的当地总督比索斯,以其背叛君主罪处以死刑。波斯的阿黑门尼德王朝遂亡,亚历山大取代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其后,亚历山大进军中亚,虽遭中亚人民抵抗,但仍占领了中亚的一些地方。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又进军印度,利用印度诸国的矛盾,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国家。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因士兵厌战和畏怯印度摩羯陀国的强大,被迫退兵,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城。历时10年的东征就此结束。经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首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发动的侵略战争虽给欧、亚、非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不幸。但在客观上,东征为东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帝国广阔的领域中,西亚、中亚、埃及甚至印度等地的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的联系普遍加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无古人的。

白 起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在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秦国名将——白起。

白起,郡(今陕西眉县)人,在其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秦国兼并魏、韩、赵、楚等国的几十次大小战斗,并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国争城70余座,扩地数千里,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攻韩魏,初露锋芒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人们崇拜的英雄,自然是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大将军。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为此,他经常向白起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刚刚成年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既有军事理论,又具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熟练掌握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的机会,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国受到直接威胁。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及他们一半。但韩魏联军同床异梦,互相推诿,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出其不意以精锐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24万,血流成河,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韩、魏地靠秦国,是秦国“蚕食”的首要目标。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秦国又向韩、魏发动了进攻。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屡建奇功,被秦昭王提升为大良造(战国时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也是尊贵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宛是中原的重镇,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又是冶铁业中心。与此同时,秦国另一支由司马错率领的军队也占领了韩国另一炼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宛、邓的夺取,对秦国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尤其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之后吞灭六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韩、魏两国在秦国大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深感不是强秦的对手,遂被迫向秦割让土地以求苟安。在得到秦国应诺之后,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地给秦,魏割让河东400里地给秦。韩、魏割地求和,并不能满足秦国的雄心,自然不可能阻止秦国向外扩张。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魏国,势如摧枯拉朽,连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等61城,使魏国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

至此,秦国认为韩、魏已不堪一击,对秦国已不构成威胁。决定暂缓对他们的进攻,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在加兵赵国、楚国之前,秦国于公元前284年,曾联合韩、赵、魏、燕五国军队大败齐军。事情是这样的:当秦国在白起统帅下战必胜,攻必克,所向披靡之际,东方的齐国也蒸蒸日上,国力强盛,打败了南方的楚国,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在西边于观津(今山东观城)摧毁了三晋的官兵,之后又与三晋联合攻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公元前286年,齐国又发动战争,攻破宋国,宋偃王逃奔到魏国,死在温城(今河南孟县)。

这时的齐援王,不可一世,攻楚、击三晋之后,目标直接指向已分裂为二的周王朝,扬言要把周天子赶下台,由他来做天子。大臣狐妲指责他荒唐,被他绑到街市上斩首。

燕昭王得知齐国臣民对齐王的怨恨,认为时机已到,日夜加强战备,准备伐齐。燕昭王问乐毅伐齐之事。乐毅说:“齐国是霸王的后代,疆土广大,人口众多,以我们燕国的兵力,单独攻击,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须与赵国、楚国、魏国结成联盟,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前往赵国拜见赵惠文王,再派其他使节分别出使楚国、魏国,又请赵国去联络秦国,向秦申明伐齐的利害关系,承诺事成之后分给秦国相当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机会击败齐国,秦国不是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这对今后秦国争霸,并进而吞灭六国,统一天下不是很有利吗,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请求。其他各国因受齐国侵略,早已对齐王的蛮横自大恨之入骨,巴不得立即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他们听说强大的秦国也加入了讨齐的行列,更是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公元前284年,燕国集结了全国的兵力,跟秦、赵、魏、韩军队会合,乐毅兼任五国联军总指挥官,以泰山压顶之势向齐国发动进攻。齐王征召全国武装力量,在济西(今山东阳信)与联军会战。齐将触子见联军势大,一下没了斗志,一战就下令退兵,只身乘车溜走,齐军大败。部将达子统率余部,继续与联军作战,于秦周(临淄雍门)又战败,达子战死。至此,齐军败局已定,乐毅见胜利在望,遂请秦军、韩军先行班师,请魏军前往占领原来宋国的领土,请赵军前往夺取河间(今山东高堂、堂邑)。乐毅亲自率领燕国远征军。深入齐国国土,不久即攻下齐国首都。

破齐成功,从此消除了一个足以与秦抗衡的东方大国。秦军班师不久,即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国。在进攻楚国的战斗中,白起一马当先,所向无敌,屡建奇功。

为给进攻楚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河南渑池相会,两国修好停战,秦国的北面得到了稳定。一切准备就绪,秦国便集中优势兵力,对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李 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著名的将军,战国四名将之一。

作为一代名将,李牧的生平按其军事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他主要是作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后,实力强大起来了,几次北上攻打匈奴,使匈奴元气大伤。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若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都能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这样坚持数年,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赵国军队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匈奴人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听说后,也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挑选了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们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交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十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再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的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秦国迅速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口(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兵败潜逃。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李牧确立了农耕民族针对游牧民族的防御战术,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司马迁对李牧的冤死,表示很愤慨,他在《赵世家》的最后说:赵王“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谬哉!”李牧对后世也是有影响的人物。秦子婴就把“赵王迁杀其良臣而用颜聚”的后果是“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作为历史教训,企图劝阻秦二世不要杀害蒙恬、蒙毅。汉文帝也曾感叹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以解除他对匈奴的忧患。

王 翦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秦王政自称为秦始皇。他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在封赏时,始皇问群臣:“你们说,今六国一统,谁的功劳最大呢?”

赵高抢先答道:“若论平定天下之功,文莫如尉缭李斯,武莫如王贲蒙武。”始皇说:“你之文臣所推,朕并无异议,但你之武功所推,我以为当首推王贲之父王翦才是。若非王翦平定长安君、樊於期之叛,镇压吕不韦、嫪毐之乱,破赵城而退齐师,平赵燕而俘赵王,攻荆楚而虏楚王负扔,何来天下之统一呢?所以,论天下之武功,必须首推老将王翦。”于是,始皇即封王翦为武成侯,凡频阳周围之10万户,尽为王翦所属。始皇对王翦亦以师称之。王贲封为万户侯,论功行赏封侯之后,王翦父子,名声大振。

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王翦老将军,他是举世公认的一员智勇战将。

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78)正月,秦派五大夫王陵率兵进攻赵都邯郸,但收获不大。昭王又派了军队协助王陵,还是打了败仗。他欲派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陵统兵,可武安君拒不执行王命,并有不少怨言,后终被昭王赐剑自刎。

白起自杀后,昭王拜王翦为将,让其伐赵。拜将之日,王翦对昭王说:“我知道,大王仍恼武安君,但武安君之言不无道理。赵国虽新有长平之败,但集中倾国之兵也不下五六十万,足以与秦抗衡。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