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用得上的经济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7:51:05

点击下载

作者:宇东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点用得上的经济常识

学点用得上的经济常识试读:

前言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经济问题,比如你想要存钱,就要了解银行利率上涨还是下降;如果你想利用手中的闲钱进行投资,就必须了解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或许你还可以考虑投资房产;除了这些,你还必须了解一些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因为这些关系到你的钱是升值了还是贬值了,关系到你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你的未来如何定位……

企业是国家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必须掌握关于国家调控和市场运转的经济常识。这些知识对于企业管理者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球”。中国经济影响着世界,世界经济也影响着中国。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和态势,才能有效地规避那些“大风暴”,更好地保护自己。这就是防范于未然的能力。

本书从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着手,介绍了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一一阐述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经济学常识,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现代经济学的大体轮廓。第一章钱包鼓了,生活好了——关注百姓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最应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关于民生的经济常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1.CPI是居民生活质量晴雨表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观察通货膨胀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称CPI,它计算的是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是一个与基期100相比较的数值。计算期的价格指数超过100,表明该期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上升了,小于100则表明下降了。在2007年5月以前,我国的这一价格指数一直稳定在100~103之间,但是自从2007年5月以后,这一指数开始飙升,到了2008年2月份高达108.7,同比增长达到了8.7%。这表明我国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居民生活成本直线上升。不过,2008年下半年之后,通货膨胀情况有所好转,CPI指数也随之下降。2015年,中国CPI指数同比上涨了1.4%,创2010~2015六年来最小涨幅,说明我国目前经济虽然存在着通货膨胀问题,但是通货膨胀程度有所减弱。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最新公布的2016年经济运行数据中,1月份的消费者指数为101.8,同比增长1.8%;2月份的指数为102.3,同比增长2.3%。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你的金钱价值也随之下降。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近几年来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CPI涨幅也同样在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2015年GDP增长都在6.9%以上,CPI却没有多少波动,表面看来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市场行为反应十分理性”。其次是一年之内CPI大起大落,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 ;一般情况下,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再者是随着CPI大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通货紧缩阴影重现。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CPI的计算公式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CPI告诉人们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例如,若某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5年后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5年前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25%。

CPI物价指数指标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启示性,必须慎重把握,因为有时公布了该指标上升,货币汇率向好,有时则相反。因为消费物价指数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必然对货币汇率走势不利。但如果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汇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须看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如何。倘若该指数升幅温和,则表示经济稳定上升,当然对该国货币有利,但如果该指数升幅过大就有不良影响,因为物价指数与购买能力成反比,物价越贵,货币的购买能力越低,必然对该国货币不利。如果考虑对利率的影响,则该指标对外汇汇率的影响作用更加复杂。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即货币的购买力减弱,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弱;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即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强。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通货膨胀上升同时亦带来利率上升的机会,因此,反而利好该货币。2.PPI数字大好还是小好

P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 PPI)也称生产价格指数,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测量在初级市场上出售的货物(即在非零售市场上首次购买某种商品时,如钢铁、木材、电力、石油之类)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必然对货币汇率走势不利。但如果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汇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须看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如何。倘若该指数升幅温和,则表示经济稳定上升,当然对该国货币有利,但如果该指数升幅过大就有不良影响,因为物价指数与购买能力成反比,物价越贵,货币的购买能力越低,必然对该国货币不利。如果考虑对利率的影响,则该指标对外汇汇率的影响作用更加复杂。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即货币的购买力减弱,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弱;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即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强。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通货膨胀上升同时亦带来利率上升的机会,因此,反而利好该货币。价格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与生产者所购买、出售的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理论上来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观察PPI的变动情形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状况,因此,这项指标受到市场重视。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地,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CPI的上涨。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

生产者物价指数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所以,通常认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已经稳定在了上升之后的水平上,而生产价格指数(PPI)增速高于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的局面并没有导致利润收缩。从经验性研究来看,企业利润率和PPI-CPI增速差额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与许多人认为的情况恰恰相反,而且下游产业同样存在这种正相关关系。如果说企业利润率和PPI-CPI增速差额之间确实存在着经验性因果关系,那么从数据来看,事实是PPI增速的加快往往意味着利润增速的上升。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主要的目的是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 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 中间阶段:商品尚需做进一步的加工;三、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需要任何加工手续。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不能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3.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反之亦然。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映也就越精确。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产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14年的35.6%和37.9%。

在社会保障中,恩格尔系数还被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额度,用家庭食品消费的绝对支出/恩格尔系数得出所需消费支出,可得出最低生活保障金额。

在使用恩格尔系数时应注意,一是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某一年份恩格尔系数波动是正常的;二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注意可比口径,在中国城市,由于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大量补贴,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时应调整到相同口径;三是地区间消费习惯不同,恩格尔系数略有不同。

在适用恩格尔系数进行国际比较时,由于各国的价格体系、福利补贴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要注意个人消费支出的实际构成情况,注意到运用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产生误差。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的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中国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当时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两亿四千八百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不断下降。2013年~2015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连续三年下降,到2015年已经下降到30.6%。可以预测,中国农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将不断下降。4.基尼系数代表什么

目前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过贫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衡量这一情况的标准便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2015年达到了0.462。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应该说,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会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用作宏观调控的参照系,而不能成为发展经济的禁锢和教条。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只有切实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使我国顺利地度过这一关键的发展阶段,进入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5.二八定律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 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这可以用著名的二八定律来说明。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这是管理学范畴著名的80/20定律,也就是说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 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为什么呢?原来, 第一种人每天只会盯着老板的口袋,总希望老板能给他们多一点钱,而将自己的一生租给了第二种20%的人;第二种人则不同,他们除了做好手边的工作外,还会用另一只眼睛关注正在多变的世界,他们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于是第一种80%的人都在替他们打工。

二八定律运用于企业上,一是“二八管理定律”。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二是“二八决策定律”。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三是“二八融资定律”。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二八营销定律”。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二八定律”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

长尾理论是对经典商业活动中的80/20定律的颠覆。80/20定律指的是80%的结果,往往是来自于20%的出处。比如对一个公司来讲,80%的利润常常来自于20%最畅销的产品;80%的利润来自于最忠诚的20%客户;80%的销量或利润来自于20%最成功的网络营销渠道或投资;80%的销售额来自于20%最优秀的营销人员等。

现实生活中许多80/20现象。80%的收获往往来自于20%的时间或投入,而其他80%的投入只产生了20%的收益。所以经典的商业理论都是提醒大家找到那最有效的20%的热销产品、渠道或者销售人员,在最有效的20%上投入更多努力,尽量减少浪费在80%低效的地方。

80/20定律与长尾理论相对照,营销人员的行动方向就可能产生分歧。按照长尾理论,那些需求不高、销售不高的80%产品或用户所贡献的总销售额和利润,并不一定输给那20%的处在头部的产品和用户,所以不能忽视处于长尾中的市场。而80/20定律则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在这部分长尾上。

原因就是长尾理论的前提是商品销售的渠道足够宽,并且商品生产运送成本足够低。例如,亚马逊网上商城作为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由于网站规模足够大,拥有图书、数码、食品、服饰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不同产品,这种情况下就能显示出长尾效果。但是对很多中小企业网站来说,产品就只有几十种,或者再多至几百几千种,这都不足以产生长尾现象,起支配作用的依然是80/20定律。6.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儿

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最关心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此,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一国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换句话说:相同单位的资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资回报,即资本无差别化。然而现实中资本无差别化不可能存在,这往往受到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影响,所以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产生了利润平均化的级差,这种行业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可以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取得某种均衡,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拉大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受利率、分工、行业生产力、投资规模、科学技术的保密程度、人力资源、品牌、信誉、专利、标准、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导致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3)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03年,因为中东局势紧张,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2.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3.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7.我们向谁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是实行的“价外税”,采用价外税的形式,价格是多少,税金是多少,清楚明了,消费者从中可以掌控国家调节消费的方向,从而相应的修正自己的消费方向。

增值税是现在世界上非常通行的一种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地说,商品在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掉一部分生产资料,这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原有的价值再现于新的产品之中,并不增加新的价值;同时,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通过人们的劳动会使新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比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有所增加,这一部分新增加的价值表现在新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比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购入价格要高出许多。于是人们就把这种价格上的差额视为增值额,并将这个增值额作为计征增值税的法定增值额。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中国自1979年开始试行增值税,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是以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为基础的。增值税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增值税的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税种。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由海关负责征收,税收收入全部为中央财政收入。

在实行增值税制的各个国家里,人们根据对购入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时所缴纳的增值税是否扣除和如何扣除的区别,把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

1.消费型增值税。它是在计征产品销售增值税款时,允许将购置固定资产时所缴纳的增值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而不问其在多长时期内消耗掉。

2.收入型增值税。它是在计征产品销售增值税款时,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已缴增值税金。

3.生产型增值税。它是在计征产品销售增值税款时,不允许企业扣除购入固定资产时已缴纳的增值税款。

目前在全世界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大多数都选择了消费型增值税,其中欧盟各国全部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所以,中国现在实行的还是生产型增值税。

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以(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际当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例如:A公司向B公司购进甲货物100件,金额为10000元,但A公司实际上要付给对方的货款并不是10000元,而是10000+10000×17%(目前我国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率为17%)=11700元。

为什么购进的货物价值才10000元,另外还要支付1700元呢?因为这时,A公司作为消费者就要另外负担1700元的增值税,这就是增值税的价外征收。这1700元增值税对A公司来说就是“进项税”。B公司多收了这1700元的增值税款并不归B公司所有,而是要把1700元增值税上交给国家。所以B公司只是代收代缴而已,并不负担这笔税款。

增值税是实行的“价外税”,价外税是根据不含税价格作为计税依据的税,税金和价格是分开的,在价格上涨时,是价动还是税动,界限分明,责任清楚,有利于制约纳税人的提价动机,也便于消费者对价格的监督,采用价外税的形式,价格是多少,税金是多少,清楚明了,消费者从中可以掌控国家调节消费的方向,从而相应的修正自己的消费方向。8.为什么对烟酒征重税

烟和酒不仅会加重人们的消费负担,也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实施一些烟酒征税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们的烟酒消费,进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我国烟酒产品适用税主要是消费税和增值税,并以消费税为主。现行消费税的征收依据是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修改和调整并在2009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调整烟类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根据新规定,卷烟消费税由从价定率的计税方法改为从量定额与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同时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即对卷烟首先征收一道从量定额税,单位税额为每大箱(5万支)150元;然后按照调拨价格再从价征税:每条(200支)调拨价格在70元以下的卷烟,税率为36%;70元以上(含70元)的卷烟和进口卷烟,税率为56%;雪茄类的税率为36%;另外,在卷烟批发环节,还加征了一道税率为5%的从价税。

根据2014年颁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自2014年12月1日起,酒类消费税主要是对征税办法和税率水平进行了调整,即:对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对粮食白酒的税率从25%下调到20%,再按照每斤白酒按0.5 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薯类白酒仍维持在15%的税率;现行的啤酒消费税仍执行2001年下发的《关于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即每吨啤酒出厂价在3000元以上的,单位税额为250元/吨;每吨啤酒出厂价在3000元以下的,单位税额为220元/吨。税收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税收,更加规范了烟酒征税秩序。但从另一方面讲,现行对烟酒产品征收的消费税普遍加重了烟酒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在进口环节又出现烟酒产品偷逃消费税、增值税十分严重的现象。比如,2014年我国海关多次破获烟酒类走私案件,其中就包括广州海关破获的45亿元的特大烟酒走私案。

正因如此,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级税务部门要切实加强消费税征收管理,特别是抓好烟酒等重点行业的消费税征管。

在烟酒产品印花税出台之前,美国每年烟酒产品税收流失也十分严重。据华盛顿州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未实行贴花征税措施前的1997年7月到1999年11月止,该州税收执法人员没收未税香烟900,000 包,预计每年烟类税收的流失额达到1.15 亿美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烟酒产品印花税才得以出台。

1.对烟酒产品开征印花税,将烟酒产品消费税负转换为印花税负;取消烟酒产品的消费税。

2.本着不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简便征收的原则,烟酒产品印花税按价格划分不同类别和档次,实行从量计征。

3.烟酒产品印花税纳税环节应与烟酒产品其他税在同一环节。鉴于我们现行消费税在生产环节代缴,而国内烟酒产品消费税的偷逃也主要是在生产出厂环节,因此印花税也应在生产环节征收,由生产商向税务局申购税票,负责粘贴。

4.将监督责任放在批发、消费环节。设立举报制度,对消费者举报零售商售卖未粘贴税票产品的,应视为偷税行为进行处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同样,对零售商举报批发商或生产商分销未粘贴税票的产品时,也应有一定的奖励措施。通过设立举报制度,督促生产商合法缴纳印花税,并且激励销售商进一步监督生产商。

5.成立专门对印花税的管理机构,对烟酒产品印花税征收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对税票购买人的相关情况以及购买日期、数量等都应备案在录,并且永久保持此纪录。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购进税票的企业进行相关项目的核查。

6.加强处罚力度,增加逃税成本,降低逃税概率。对于被举报查出生产和售卖未粘贴税票的烟酒产品的生产商和批发商、零售商,则不仅要吊销其生产和营业执照,追缴税款并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并规定一定时限不准再从事该行业。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督促其合法经营,从而保证国家税收不受侵蚀。9.我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些

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穿衣和温饱问题后,一些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基本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商品,其范围为衣、食、住、行,可以分几类,随时要消耗掉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卫生、日用等,可以长期保有的衣物、家具等,可以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供置换临时租用的住所,这样,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很显然,房产、私家轿车、各类超出必须范畴的奢侈品均不在此范围内。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公布的相关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消费品的地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昔日被视为“奢侈品”的多种消费品,如今已被多数人视为生活必需品。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人员列举出汽车、洗衣机、电视机、洗碗机、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等14种产品,让接受调查者判断这些商品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必需”还是“奢侈”。结果显示,必不可少的消费品的数量,在过去10年间成倍增长。

现在,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不少昔日曾被视为“奢侈品”的产品,如微波炉、空调、家用电脑等。例如,认为汽车是必需品的人占到91%。汽车由此位列生活必需品首位。又例如,1996年,51%的成年人认为空调是必需品,而目前70%的人这样认为。认为微波炉是生活必需品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1倍以上,达到68%。

调查还显示,比起上一代人,年轻一代更认可信息技术产品,如家用电脑、高速上网设备和手机等,他们认为这些产品和服务属于生活“必需”。

调查发现,过去10年间,无论美国公众的观念如何改变,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更多产品视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例如,10年前,26%的人认为家用电脑是必需品,而现在则有51%的人这样认为。

调查还显示出一定的群体差异。例如,收入越高的群体,越有可能将产品视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调查中,大约45%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成年人把调查者列举的14种产品中的10种以上列为必需品,而年收入3万美元以下的成年人只有15%持相同看法。

此外,33%的美国农村居民认为其中属于真正需要的产品不到5种,而城市和郊区的居民中,持这种看法的人分别占23%和24%。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媒体与大众文化教授罗伯特·汤普森认为,当今美国城乡人群中的多数不仅渴望得到新产品,而且感觉非拥有不可。汤普森认为,新产品改变了生活的组织形式。尚未普及的新产品通常会被当作奢侈品,而随着产品普及,新产品会在人们意识中逐渐成为必需品。

关于这项调查结果,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者保利娜·沃林认为,消费文化对人们的消费观念有着深刻影响,而现今流行的消费观念是,生活越轻松越好。沃林分析认为,从根本上看,人具有社会性,深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同时,人们还受到广告等消费文化的影响:“起初,你想拥有某件产品,或许是因为其他人已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件产品是奢侈品,但你会逐渐对这件产品形成依赖。那时,奢侈品就成为了必需品,而现今,我们对新机器和新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手机就是这种消费观念渗入日常生活的一个例证。沃林说 :“手机刚发明时,我们并不感觉特别需要,因为周围似乎没有需要用手机联系的人。但随着手机渗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多。我们的依赖程度也就越来越强。”10.家电下乡加快了耐用消费品消费

耐用消费品由于其使用寿命长,价格也相对昂贵,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表现得较为理性。

耐用消费品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长,一般可多次使用的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由于购买次数少,因而消费者的购买和决策行为较慎重。耐用消费品的典型适用产品如: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等。

耐用消费品主要市场特征为:产品周转周期长;长通路为主,同时辅以短通路;短通路一般为满足市场生动化的需要;市场生动化组织形态:在卖场尽可能多地进行产品演示和展示,此通路由企业或一级批发商控制。销售组织特征:办事处制;物流状况:在大区域设库房,注意经销商备货情况;着重于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

耐用消费品由于其使用寿命长,价格也相对昂贵,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表现得较为理性。消费者购买习惯如下:消费者购买时选择性大,购买决策相对复杂;消费者会仔细比较各种品牌的性能价格比,对产品品质、功效、售后服务质量,包括企业的商誉都有较高要求;消费者购买时并不就近购买,而是到规模较大、产品较集中的商场去购买,而且经常货比三家。

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的“试水”之举,“家电下乡”由2007年12月三省一市的局部试点迅速发展成为目前一项惠及全国的“家电盛宴”。“家电下乡”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家电消费补贴的不断落实,使农村地区广大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了“家电下乡”带来的实惠。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进一步丰富,拥有比例也有所提升,其中手机电话拥有比例最高,达到了98.3%;洗衣机拥有比例达84.1%;黑白/彩色电视、冰箱/冰柜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分列第三、四、五位,拥有比例分别为83.6%、82.4%和70.3%。

电视是我国农村居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最信赖的传播媒体,收看电视节目一直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2011年农村居民每周平均有5.1天会接触电视,远高于对其他媒介的接触频率,传播优势无可比拟;农村居民平均每天用于收看电视的时间长达133.2分钟,领先于其他各类媒介,保持对农村目标人群稳定而高效的影响,为广告主搭建了农村市场推广与产品营销的良好平台。另外,网络媒体在农村地区的接触频率呈现不断崛起之势,2011年农村居民对网络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升至1.4天/周,平均每天接触时间达到114.8分钟之久,跃居各类媒体接触水平第二位,仅次于传统电视媒体。

随着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家电下乡政策的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提高。其中,大众家电基本普及,消费档次稳步升级。根据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为62台、61台和23台;家庭抽油烟机拥有量为14台。

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发展迅猛。2011年全国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79台;每百户居民家庭自行车拥有量为79辆;家庭摩托车拥有量为62辆;一些地区的私家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了20辆。

随着家电下乡补贴产品种类增多、推广范围扩大及实施力度增强,我国农村居民的庞大购买力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未来5年计划购买的前十类耐用消费品囊括了当前我国“家电下乡”所补贴的9个产品类型。其中,手机、电脑、彩电、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是农村居民家庭未来5年内打算添置的主要商品;未来1年内计划购置倾向较大的5类耐用消费品依次是手机、微波炉、电视、电脑、空调,购置比例分别达到9.7%、5.8%、5.6%、5.2%和4.7%;未来1~5年内计划购置倾向较大的5类耐用消费品依次是手机、电视、电脑、微波炉/电磁炉、空调,购置比例分别为41.7%、32.5%、27.0%、23.5%和23.5%。11.我们可以享受哪些福利

职工福利是指用人单位和国家通过建立集体福利设施、设立各种补贴、提供服务等形式,为职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提供的物质帮助。

一个层次的职工福利是政府通过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缴纳税(费)的方式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可视之为法定福利。社会保险属于缴费性项目。社会保险的规模、筹资方式可以影响储蓄率、就业率、社会风险和分散程序以及财政平衡等。社会保险津贴项目可以分为短期津贴项目和长期津贴项目。短期津贴项目的支付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包括医疗保险津贴、失业保险津贴、疾病保险津贴、生育保险津贴和因工伤、职业病而给予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津贴等。法定福利的保障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法定福利作为一种保险最初起源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抵御风险,对人力资源本身进行保护的一种需要。

风险是有差异性的。有些风险发生频率极高,具有普遍性特征,需要通过共同保险加以分散。

此外,对于一些社会性风险,诸如通货膨胀、战争、大的地震、由于商业循环以及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而引起的经济衰退进而导致的工人大量失业,等等,这些风险的影响范围甚广,发生概率不稳定,对商业性保险来说,它们属于不可保风险。

其一,政府有权通过征税以分散社会性风险,例如政府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并将其用于收入再分配。

其二,政府能够使几代人共担风险。

其三,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险支出进行价格指数化调整。

2.法定福利可以“烫平熨齐”员工家庭因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变化而导致的生活水平的起伏波动。

3.实施收入再分配,对某些特殊人群的劳动能力实施保护。

另一层次的职工福利是用人单位或行业在没有政府立法要求的前提下,为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而主动提供的福利。用人单位福利与法定福利项目及社会福利项目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用人单位福利是以业缘关系为标志的,只有在本单位就业的员工才能享受(有些福利项目员工家属也可享受)。

用人单位福利一般以普惠制方式向员工提供(某些企业或某些项目可能依据员工供职时间长短和贡献大小规定其享受待遇的高低差别)。

用人单位福利的资金来源于企业赢利,福利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兴衰进退。

福利支出占劳动成本的比重亦逐年提高,这种高比重可归因于以下趋势:商业环境日趋严峻、工资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加大以及工作价值的多元化等。企业需要关心的,并不是员工休假的原因,而是休假的总天数。在一定的天数内,职工为了使自己精神上得到调节,或因为家庭需要而休假,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应当得到满足的。但是,当这些休假都以病假的名义出现时,往往会给企业的劳动安排带来很多麻烦,使管理人员感到“措手不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企业开始试行取消病假制度,实行假日总数制。即在规定的假日总数内,不问职工休假的原因,一律照准。这样,员工知道自己或家庭有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前请假。因为真正有病而休假的时间是少数的,这种做法使员工因临时休假给劳动管理造成“措手不及”的情况大大减少。试行这种新的休假制度的企业还发现,由于休假的灵活性提高了,假日的总数实际上还可以有所减少,同时还能使员工感到同样高兴。12.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权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府当然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建设,但并不等于凡是市场化的住房都成了社会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两限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类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也就是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等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制度。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公共住房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包括无偿提供土地和建设性费用,也包括无偿提供土地补贴费用等方式,包括人头补贴或砖头补贴,补贴中包括减免税费或贴息,当然也包括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提供的是居住权利的保障,而私屋则为商品房,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是私人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成本与建筑成本的财产权利。

保障性住房不是要取消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房。反之正是为了完善市场经济,挽救市场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弥补市场住房商品性缺陷的有力支持。这也恰恰是恩格斯与凯恩斯和类似经济学家提倡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参与干预的理由和原因。

中国实行的是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一条划分保障与非保障性住房的分水岭就是土地的使用性质是出让还是划拨。出让土地中的商品房不管有什么样的差别与限制都是私有财产的一部分,是财产权利与实体财产的结合,是一种财富的概念。中国物权法中所保护的这种用益物权,就是对私人或法人财产权的一种保护。

只有划拨土地的住房是土地的财产权利归国家所有。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者只拥有房屋的实体财产,但并不拥有土地的财产权利,而土地非出让的划拨则是政府的买单部分或财产收入的转移部分。这就是住房保障性质的最基本特征。“住房权”的保护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人权范畴的政府责任,目前中国的宪法中并没有将“住房权”列入人权的部分,而这恰恰是政府应承担保障的责任。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文件中都有明确的约定,尤其是《第四号一般性意见:适足住房权》也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

另一类“住房权”则与人权的保护非直接关联(财产权是人权的一部分,但并非直接部分),而主要针对于财产权、用益物权的保护,两者之间既有关联但又分为两个不同意义的部分。

保障性住房权是国家对人权的保护。就像中国有城市对流浪者救济的制度一样,是人权的保护,也包括提供政府买单的免费食宿,但财产权则是非政府买单的另一类法律保护。由政府买单所提供的居住权利,并不直接或与完整的财产权相关。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府当然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建设,但并不等于凡是市场化的住房都成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尤其凡是交纳了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都不能列入保障性住房的范畴,更不能认为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削弱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房。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是为了平抑市场中的房价,这就更错误了。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是针对于买不起商品房和无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包括无能力租市场价的住房)的贫困家庭或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正因为自身无能力解决,才用政府买单的方式保障,而市场中的商品房则是针对于有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家庭与人群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消费群体。

商品房是针对于有购买能力的人群,而保障房则是针对于无消费能力却又从人权的角度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的部分。因此房价的高低与保障性住房的多少无关,也与保障性质无关。试图用市场化商品住宅来提供社会保障,不但在恩格斯的文章中,也在凯恩斯的文章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