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忍者:司马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2:47: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根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权力的忍者:司马懿

权力的忍者:司马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权力的忍者:司马懿作者:李根排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ISBN:978-7-113-23425-6本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此前不曾有过三国,后来更不曾有过三国。这是一个英雄的年代,也是一个传奇的年代,更是一个残酷的年代。多少英才横空出世,转眼间又淹没在了历史的大浪之中。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想奔个好前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在为自己的明天拼搏玩命时,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权谋,只有善于利用权谋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若想在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争斗中自立山头,站稳脚跟,没有两把刷子是行不通的。且看,刘备用他的出身和眼泪收买人心;曹操善于用人,懂得把握大势,成为三国最强的一个;孙权家底丰厚,不用怎么费力就能占据一方。本书主人公司马懿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最后的赢家呢?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呢?

纵观司马懿坎坷的一生,都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打拼,不仅为了活命打拼,更为了事业和人生打拼。大多数时候他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几番沉浮后,终于把曹魏的权柄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他无疑是三国最大的赢家。

毫无疑问,不管是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中,司马懿都靠自己顽强的打拼取得了绝对的成功。当然,他的这种成功绝非偶然,与他一生的低调不无关系。司马懿一直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普通人,凭借超人的坚忍,从底层爬起,通过不断完善、挣扎和拼搏,击败了三国所有英雄,取得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司马懿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让人唏嘘不已;司马懿的成功更让无数人都羡慕不已。其实,他的成功路是可以复制的,那就是无论你处于人生的何种时期,不管是在高峰,还是在低谷,都要怀揣一颗低调之心,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除了隐忍,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和计谋也堪称一绝,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在曹操身边潜伏了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用装弱、装傻、装病等种种手段把自己的野心遮掩得严严实实,蒙骗过了对方的眼睛,在英雄辈出的年代笑到最后。

本书依据史料展现了司马懿从布衣到权倾一时的传奇一生,对他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司马懿。另外还对三国时期相关的历史大事进行了叙述和解读。

历史就是历史,任何矫情和掩饰都是徒劳的。如果我笔下的司马懿能对读者朋友们有一些启发,便知足了。让我们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之门,一起走进独属于司马懿的世界吧。【第一章】在乱世的夹缝中生存,我的青春我做主

拼爹的年代

故事的开始十分平常,没有什么大波澜。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公元179年,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一个小男孩诞生了,他就是司马懿,在家里排行老二,字仲达。

司马家族又添一位公子,家中上下一片喜庆,恭喜之声不绝于耳。不过,谁也想不到在七十年后,乱世三国将因这个襁褓中的小男孩而终结,而且他将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央享有最好的灯光和机位,拥有最多的特写和对白,并留下浓重的一笔。

一般来说,平常人家生个孩子是很难被世人记住的,司马懿的出生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有不平凡的一生,他的名字被牢牢刻在了史籍上,也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

司马懿的出身不错,他的家族在当时有资格被称为“世家”:他的高祖父司马钧在东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可见,司马懿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在与别人侃大山吹牛时可以掰扯到祖上三四代,这是相当有谈资的。

司马懿出生后,司马防接连生儿育女,前后共生有八个儿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都是有名气的人物,因每人的字中都有“达”字,故时号“八达”。

有这么多兄弟陪着,司马懿的童年一定不缺少快乐。就是孩童间打架,相信司马懿也不会吃亏,这兄弟八人单单往那里一站,就让人抖三抖,还有哪个小孩敢说个不字?

都说,严师出高徒,司马防就是一位严父,他对待儿子非常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有这样一位严父,想不进步都难,所以,司马家的八个儿子个个都出类拔萃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小时候都有丰富多彩的梦想,对自己的未来也满怀信心,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做人民教师,有的想当工人,甚至还有人想做小卖店老板等等。只是当我们长大后,才发现并不是想什么就能做什么的,想当科学家的结果当了工人,想当老师的结果做了小卖店老板。反正现实并不遂人愿。儿时的理想虽然没能实现,但会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被永久珍藏,在某一天被我们翻开的时候,还会被感动一番。

在司马懿那个年代,没有这么多职业可以选择,他们的目标只有两个——读书和做官。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终极目标几乎可以和做官画等号,即学而优则仕。所以,司马懿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好书,将来做个大官。

就如同现在的清华北大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理想学府一样,当时的洛阳太学是读书人的理想学堂。

洛阳太学从西汉到北朝历经数百年,它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太学自西汉武帝草创,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其在学人数,至西汉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学也设员三千。东汉初年,开国君主刘秀斥巨资在首都洛阳皇宫外八里处兴建规模可观的太学。最初有几千人,后来规模扩大,人数激增到三万多人。这样一来,洛阳太学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高等学府。

虎父无犬子,司马朗在十二岁应童子试的时候,凭实力被洛阳太学录取了。小小年纪就成为洛阳太学为数不多的特招生,可以冠以“神童”的名号了。能成为洛阳太学的学生,就意味着一条腿已经迈上了仕途,司马朗占有年纪方面的优势,所以他的仕途必将大红大紫,前途无量。大家都来恭贺司马防有这样出色的儿子,司马防自然是喜上眉梢、乐不可支。

司马朗比司马懿大八岁,在司马懿眼中,司马朗不仅仅是兄长那么简单,更是他的玩伴兼保镖。可以说,别人都满脸堆笑,司马懿却无比苦恼,就差哭了。“哥,以后谁陪我玩?”“弟,哥在洛阳太学等你来玩。”

虽然司马懿对洛阳太学还比较陌生,但他的脑海里却深深地印上了这四个字,因为在那个地方有他的哥哥。

当无比荣耀的司马朗背起行囊去首都洛阳上太学时,父老乡亲们为他举行的欢送会深深地刻在了司马懿的脑海中,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像哥哥一样,让乡亲们也为自己鼓掌,让这样的场面为自己重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的哥哥,司马懿自然不能懈怠,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超越自己的哥哥,也成为洛阳太学的一分子。

有理想是好的,否则只能浑浑噩噩地活着,如行尸走肉一般毫无意义,等到了死去的那一天,都没有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发生过,这是多么可悲啊。一代名相李斯如果没有喊出那句著名台词: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也许到死他也只是一名上蔡郡的小小公务员。所以,只要心中的信念不灭,追求理想的脚步不停,自会有成功的一天到来。

两汉时期,知识普及程度不高,能认得几个大字的人不多,大多数家长都是文盲。在入私塾上小学之前,家长想教孩子认字学知识都是个梦想而已,只好任由孩子在土里爬泥中滚。

相对来说,司马懿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当官并博学的父亲。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懿逐步养成了沉稳的性格,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

都说现在是一个拼爹的年代,不可否认,优越的家境无疑对一个人的成长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也不用担心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如今,只要有一点儿姿色的姑娘都追求高富帅,一度引起人们的鄙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嫁一个高富帅,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就可以过上优越的生活。这个社会很现实,我们不得不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谁也不要说谁的选择不对。

有些扯远了,还说司马懿,如果他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还能扮演终结三国乱世的司马懿角色吗?这个问题无从回答,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发生了的不可能重演。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不能,即使能,司马懿也得多奋斗几十年。

眼看就要到了入私塾的年纪了,就像所有入学前的学龄儿童一样,司马懿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是突发的一场起义差点断送了司马懿的学习生涯。

这就是公元184年春天由张角带领全国数十万信徒发起的“黄巾起义”。面对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军,朝廷调动帝国军队进行镇压。但黄巾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仅靠正规军已经难以应付纷乱的局面。

于是,借着镇压起义军的东风,曹操、孙坚、刘备们的机会来了。曹操被征拜骑都尉,孙坚被举荐为佐军司马,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他们三人借此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方势力的围追堵截下,黄巾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司马懿终于可以安稳地读书了,一晃五年时间过去了,司马懿已经掌握了汉朝一般小男孩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

还有一件让他非常兴奋的事情是,大哥司马朗从洛阳太学毕业了,作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暂时待业在家辅导弟弟的功课。又能与大哥朝夕相处,司马懿非常高兴。大哥司马朗经常给他讲外面的奇闻异事,司马懿也借此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原来那么大。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小司马懿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和母亲的疼爱中将幸福健康地成长,可惜这个世界充满了意外。尤其是在东汉末期,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人防不胜防。

 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天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朝堂之上,在这个为了权力利益不惜刀剑相向的地方,人的贪婪和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当外戚强大到威胁皇权时,皇帝便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势力;当宦官得势后,又飞扬跋扈,卖官鬻爵,欺压良善。结果,政治越来越腐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黄巾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虽然最终被镇压了,但朝廷允许地方州府私人养兵镇压的措施,大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本来朝中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争斗就够闹心的了,现在再加上新兴的州府长官地方势力,集地方财政军事权力于一身,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这让本来就成了一锅粥的东汉政府乱上加乱,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此时,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已经发展到白热化阶段。

外戚的代表人物是何进,他本来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只因为妹妹当了太后,他就摇身一变成了帝国发号施令的一号人物。

宦官的代表人物是张让、赵忠,他们势力强大,与外戚分庭抗礼。当时,有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合——十常侍,指东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另外,还有代表世族利益的袁绍、袁术和代表寒族利益的曹操暂时与外戚联合,共同对抗势力最大的宦官。

汉灵帝尊信张让,称呼他为“阿父”。在宦官势力控制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毫无疑问,宦官们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为了除掉这股气焰嚣张的宦官恶势力,袁绍给何进出了一条妙计:召西北的军官董卓进京,以武力消灭宦官。

袁绍,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南)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后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从少就喜结交当时上层社会的豪爽之士,文武双全,英气勃发。他官至大将军、太尉,领冀州牧,持节总督幽、青、并、冀四州,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一。可见袁绍不仅有背景,而且也有能力,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

单靠外戚的势力还不足以彻底打垮宦官,只好借助外援来重掌朝政了。袁绍的威望很高,他的提议又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何进采纳了。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的权臣,西凉军阀,官至太师、郿侯。他性粗猛而有谋断,为人残忍嗜杀。让这样的军阀进京对付宦官,难道不是引狼入室吗?

可惜,袁绍和何进只想着如何对付宦官,却没想到手握刀枪的军阀比体格不健全的宦官更可怕。

本以为有董卓的西凉兵撑腰应该是万无一失的,不曾想却走漏了除掉宦官的消息,结果宦官们先下手为强,诱杀了何进,外戚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眼见宦官们如此嚣张,袁绍急眼了,他率军尽诛宦官几千人。张让见大势已去,只能投身黄河而死。这下好了,主持朝政的担子落在了袁绍身上,这是他求之不得的。

本以为事情就此尘埃落地,但在多事之秋,想谋取一方安定,那是一种奢望。不出所料,一波刚刚平息,接着波澜又起。

刚刚经过一场血腥屠杀的洛阳城又迎来了一拨风尘仆仆的军队。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上个月受到召唤的董卓西凉军。

本来宦官们已经被解决了,你董卓从哪里来就再回哪里去,这洛阳没你什么事儿了。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大军铁定不会空手而回的。果然,董卓把大刀往桌子上一砍,来了这么一句:老子不走了。

就这样,袁绍等人被赶出了洛阳城,而京师被董卓一人独霸了。

谁也不愿意白忙乎一场,把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别人。

袁绍感觉很憋屈,心中自然是万分不甘。于是,他逃奔到冀州,自号车骑将军,组织起地方军队,打着“保护皇帝、诛锄国贼”的名号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好戏就这样上演了。

大战一触即发,中华大地又要遭受一次浩劫了。

大家都纷纷避难,一些刁民和散兵游勇开始趁火打劫,多地发生了打砸抢事件,司马懿的家乡温县也被洗劫一番。

为了安全起见,司马朗携全家进京投靠老爹。

此时,十一岁的司马懿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但天下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从此,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钱能使鬼推磨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史上最高明的生意人吕不韦就把手中的金钱投资在异人身上,结果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商人做到了相国,成了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炙手可热的人物。

虽然我们不推崇金钱至上,但没钱的日子你会怎么过?你又能怎么过?钱虽然是身外之物,但在有生之年,多数人都乐意做一个有钱人。钱不仅能让你过上优越的生活,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你的命。

这不,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即将面对这个问题。

本以为京城洛阳会安全一些,但在乱世想要寻找一寸安全之地,那不是一般的难。当司马朗携全家到达洛阳后,才发现洛阳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大军对洛阳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燃起战火。一旦开战,洛阳百姓必定要遭殃,司马朗非常后悔选择进京投靠老爹。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找地方逃吧。就在此时,董卓的一纸命令把司马朗一家堵在了洛阳。

原来,面对逼近的讨伐大军,董卓决定挟持汉献帝西都长安,满朝的文武大臣自然一个也不能少,都要一起搬迁到长安去。

你袁绍不是想要洛阳吗?好,我就把一座空城留给你。

董卓在临行前强行劫走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并且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还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荒芜凋敝,不再有人烟。

对于洛阳以及洛阳周边的百姓来说这是一场特大浩劫,虽然两军还没有交战,就被董卓狠狠地洗劫了一番。

再看司马懿一家,他们逃过这场浩劫了吗?因为有司马朗在,他们是幸运的。

本来,司马防也是被搬迁的对象,但他觉得跟着董卓颠沛流离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相对来说,还是老家比较安全一些。毕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于是,他让大儿子司马朗护送全家老小回老家。

与董卓的命令背道而驰,这行得通吗?毕竟,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全家老小这么大的目标能顺利突破董卓的眼线,安全回到老家吗?

这是司马朗最为忧心的问题,虽然他是神童,是洛阳太学的高材生,但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司马家,他还是要拼死一搏。

如果是司马朗一个人,事情就好办多了,但全家老小几十号人玩失踪,难度就增大了。事情的发展没有什么悬念,密探把司马朗要出京的事情捅到了董卓处。

怒了,公然违抗我的命令,把我当空气啊。

董卓大怒,必须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他决定亲自审问,来个杀鸡给猴看。

司马朗一行被押解归案后,董卓黑着脸出现在他的面前。

当看到年轻俊俏、气度不凡的司马朗后,董卓埋藏在心底的琴弦被拨动了,他的内心无限酸楚。因为司马朗让他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儿子。

董卓本来动了杀心,但此时他却变得无比慈祥起来。“公子今年几岁了?”

司马朗本来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董卓的发问让他一时摸不着头脑,不过,他还是不卑不亢地回答:“虚度十九。”

听到这个回答,董卓哭的心都有了。因为他的儿子如果能活到现在,也是这个年纪啊,肯定也是一表人才。老天爷夺走了我的儿子,却让我遇到了和我儿子年纪相仿的司马朗,这算不算是一种补偿呢?

董卓有些情不自禁了,他拍了拍司马朗的后背说:“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我那些手下差点儿杀了你啊!”(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司马朗乐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身安全有保障了,这要多谢董卓那死去的儿子啊。

机会就在眼前,若想活命就要牢牢抓住不放,于是,司马朗开始狂拍马屁。他先夸董卓品德高尚(高世之德),是治世的一把好手;接着指出董卓在迁都时搞恐怖活动(四关设禁,重加刑戮),大损他光明磊落、英明神武的形象;最后,称如今四处交战,天下动荡,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希望董卓能考虑一下这些事情,就一定能成为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愿明公鉴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司马朗不愧是才子,他凭三寸之舌把董卓说得晕晕乎乎、云里雾里。

董卓一个劲儿地点头,并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我也体会到这一点了。”(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就这样,司马朗一行人被放了,而董卓依旧干着他的西迁工作。

虽然活下来了,但还没有获得自由,被强制搬迁是迟早的事。一定要尽快离开洛阳城,逃离董卓的魔爪。在这里要问一下了,司马朗为何一定要选择离开呢?一来,他要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二来,他也认识到董卓多行不义,是只垃圾股,完蛋是迟早的事,离他越远越好。

看着面前紧紧关闭的城门,司马朗琢磨着如何才能出去,逃离这是非之地呢?

两手空空求人办事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历来都奉行送礼,送的礼越大,办成事儿的几率就越高。司马朗决定送一份大礼,实现出城的目的。

这份大礼就是司马家族累世经营的全部财产,全部送人是不是可惜了呢?司马朗会告诉你不可惜,钱财乃身外之物,没了可以再赚。只要能活着离开洛阳,他完全有能力靠世家的号召力继续积累家产。

关键是要活着离开,这才是头等大事。

有钱好办事,只要礼送到位了,什么事都可以谈。

董卓身边能说得上话的人收到这份巨额财产后,本来戒备森严的洛阳城连一只鸟儿也飞不出去,结果司马朗一行却轻而易举地逃出洛阳城回到了温县。

总算到达了目的地,该喘口气了,但司马朗敏锐地发现,他们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火坑,因为温县也并不是十足的安全之地。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若想进攻洛阳就必须攻下洛阳东面的成皋,而温县正好坐落在洛阳和成皋之间。一旦开战必将被战火波及,意想不到的灾祸就会从天而降。

所以,司马朗把族人父老都召集起来,希望大家一起逃到黎阳暂避,因为在黎阳屯扎的军队首领赵威孙是司马家族的姻亲,自然会保护司马家族的父老乡亲。但父老乡亲们却否决了司马朗的建议,只有同县的赵咨响应,愿意带着家属一同与司马朗前往。无奈之下,司马朗只好带着全家与赵咨一家东行到黎阳。

有时候,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一次,司马朗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他却没有能力说服父老乡亲,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越来越恶化。

几十万诸侯军打不着董卓,只好驻扎在成皋一带,因为不能统一号令,兵勇如同土匪般四处抢劫杀戮,结果,温县死了一半人,比董卓军杀的人还多。

而董卓也好不到那里去,最终在他的干儿子吕布和朝臣王允的合谋下死于非命。董卓一死,西凉军群龙无首,起了内讧。而老爷子司马防没有音讯,生死未卜。

再看,在黎阳的司马懿。

虽然外面已经闹得鸡飞狗跳,你死我活,但黎阳的兵丁以自保为最高原则,只要人不犯我,我便不犯人,所以,为司马懿赢得了难得的五年太平岁月。

在这五年中,司马懿不仅继续读书习字,而且还与军人们一起骑马射箭,学习了兵法战术,为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十六岁时,曹操和吕布在黎阳附近的濮阳打了一场大仗,黎阳也不再安定了。司马朗便再次带领全家老小回到河内温县的老家。不巧,赶上了大饥荒,人吃人的惨剧随处可见。虽然司马家族是温县的地方大族,但大部分钱财已经花在了从洛阳出逃的买路上。再说,有钱也很难买到吃的,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司马家族一度面临困境,但好歹还是挺过来了。

如果是太平盛世,高材生司马朗肯定是抢手货,早高就了。但在这多事之秋,他与父亲中断联系达七年之久,只能独立担负起收恤宗族、抚育诸弟的责任,这一度让他有些郁闷。

不过,能和家人朝夕相处,这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再说,如果没有司马朗兢兢业业地照顾这一家老小,真不敢想象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这一家老小能否安然无恙。所以,对于司马家,司马朗无疑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君子之交淡如水

时光如梭,转眼间司马懿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一米九的大个儿,往往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在司马朗的教育下,司马懿兄弟虽然身处危亡之中,却博涉经史,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看一个人交往的朋友,就知道这个人的为人如何。在司马懿身边,除了兄长司马朗外,还有一个人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期的隐士、书法家。他与诸葛亮有相同的字,又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三国真是人才辈出啊。不过,他比诸葛亮年长二十岁,又比诸葛亮晚死十六年,终年八十九岁。据史料记载,胡昭的才华智慧绝对不亚于诸葛亮,但他很有个性,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

司马懿能与这样的世外高人有君子之交,真是前世修来的福。那么,司马懿与名士胡昭是如何相识的呢?这还要感谢袁绍和曹操这两个人。

胡昭幼读经史,学识渊博,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在弱冠之年就凭绝世才华远近闻名。虽然满腹经纶,但他对腐败的政治非常失望。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所以胡昭厌恶做官,选择了避世,在冀州隐居,醉心于经史书法之中且怡然自得。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名人的麻烦事总是很多,这不,名声在外的胡昭想寻一片净土,选择隐逸的生活都是件难事。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这是一个靠枪杆子吃饭的年代,谁手里的枪杆子多,谁说话就气粗,谁就能当老大,当然,除了枪杆子,还有人才。不仅是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在东汉末,人才同样也是抢手货。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能三分天下吗?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各路诸侯为了争夺更多的地盘纷纷招揽人才。

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听说胡昭在冀州隐居,便慕名而来请胡昭出山。既然是求人,就得放低姿态,摆出一副虔诚的样子。所以,袁绍放下架子,带上厚礼,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他没有刘备那么好的运气,三顾茅庐就把问题解决了。他虽然不止三顾,但就是攻不下这个山头。面对软硬都不吃的胡昭,袁绍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胡昭之所以毫不留情地拒绝袁绍请求他出山的请求,原因有二:一来,他目睹亲历了太多的荒唐事,知道仕途险恶无比;二来,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看出袁绍嫉贤妒能,跟着这样的老板不会干出什么大事业,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成为老板的眼中钉。

所以,为了躲避袁绍的骚扰,胡昭再一次选择了逃避,一溜烟跑回家乡颍川,躲进了深山老林。

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昭看人那叫一个准,就在他悄悄逃离冀州不久,袁绍就派人来缉拿他。袁绍的理由很简单,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好吧,你就从地球上消失吧,免得你为别人效力,成为我的劲敌。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总会被人惦记着。

袁绍扑空后,时隔几年,曹操得知颍川的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也慕名而来了。不过,他没有亲自来请,而是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

虽然胡昭不愿做官,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这样看来是非见不可了,否则这一关怕是过不去了。

于是,胡昭答应面见曹操。

当时,胡昭大小也算是个名人,听到这样抢手的人才要来面见自己,曹操自然是喜上眉梢,盛情接待了胡昭。“跟着我干吧,我给你荣华富贵。”

如果为了荣华富贵,我早就入仕了,你也太小看我胡某人了。“我胡某人不过是一介村野民夫,不堪军国之用,只会种种田读读书,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还望丞相见谅,请放我回去吧。”

强扭的瓜不甜,胡昭不乐意为官,即使勉强戴上官帽,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各有志,随你去吧。”

与曹操的初次交锋,胡昭胜了。但谁也不能打包票,曹操就不会做袁绍曾经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再说,各路群雄都把胡昭看成了香饽饽,在袁绍和曹操之后一定还会有人无休止地辟召。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远离群雄的骚扰,胡昭决定第三次搬家。

这次,他索性搬进陆浑山里(今河南嵩县东北)开始隐居生活。陆浑山绵延三百里,散居着一些穷苦纯朴的老百姓,虽然生活清苦一些,但这里没有尔虞我诈,大家不用戴着面具生活,也有一番别样的乐趣。

胡昭看到当地散居百姓的子弟无缘读书,便开馆办学,教他们读书识字,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每当山中居民发生矛盾、争斗不已时,都会找胡昭前去调解,胡昭因此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

虽然是在陆浑山开馆办学,但因为是胡昭主抓教育,所以声名远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当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前往拜访这位世外高人。

陆浑山绵延三百里,要在这深山老林中找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司马懿只好到处打听胡昭的办学地点,在这陆浑山,胡昭的大名不亚于美国总统,山中的百姓都以他为荣耀。有好几个砍柴的人见司马懿是从外地来的,硬是把他一直领到了胡昭的家门口。面对如此热情的山民,司马懿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司马懿面前,是几间茅草屋,从屋中传来一个男人富有磁性的讲学声音,不用猜,这个人一定就是司马懿苦苦寻找的胡昭了。

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坚持探寻学问,才算是真正的品节吧。

十年一个代沟,这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司马懿和胡昭之间不存在这个问题。当司马懿敲开那扇简陋的大门后,相差18岁的两个人从此便成了莫逆之交,胡昭非常看好这位高个子学生。聪慧通达、胸有雄才大略的司马懿从此便遇到了伯乐,他虚心聆听教诲,并与胡昭老师切磋经史,经史的修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胡昭的隐逸气息也深深地影响着他,我们知道,司马懿一直有一种“隐逸情结”,大概源头就在这里吧。

 飞来横祸,让你再张扬

年轻小伙子总喜欢张扬,司马懿也是如此,凡事都想抢先,表现欲非常强烈。胡昭很喜欢司马懿的才气,并且经常在课余时间额外为他传道解惑、指点迷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小灶”。

本来,老师喜欢学生,这再正常不过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眼见风头都让司马懿抢了,一些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把司马懿视为了眼中钉。

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得做点儿什么。

一般来说,学生间有矛盾,大不了比一比,看谁的文采好,或看谁的力气大。最严重的无非就是打个架、挂点儿彩。

胡昭也觉得不会发生严重的事情,便没在意这股不满的情绪。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这一疏忽差点把他的这位高足给毁了。

在胡昭的学生中有一位颍川的周生。虽然他的名气不怎么大,但他做的事儿差点让三国历史上少了一位传奇人物。

周生是陆浑山本地人,因为家境不错,所以早年曾经读过一些书,算是胡昭学生中的一个“优等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但司马懿的到来彻底打碎了他的这种优越感,无论是在别人眼中,还是在胡昭心中,他的排名都排到了司马懿的后面。

让一个“外来的和尚”抢了那种荣耀,周生心里相当不爽。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司马懿既然这么不知趣,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在周生眼中,司马懿实在是太狂傲了,必须得让这小子付出血的代价,所以,他萌生了杀意,要让司马懿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周生苦苦寻找司马懿单独行动的机会,这样才好下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毕竟,在乱世,死一个司马懿,没什么人会在意的。但胡昭和司马懿好得像一个人似的,一时很难寻找到下手的机会,这让周生很郁闷。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胡昭接到一位朋友的邀请出去讲学,地点比较远,没个十天半月是回不来的。周生终于可以拔掉这颗眼中钉了,他觉得这是老天爷送给他做掉司马懿的大好机会。

司马懿,你的死期到了,看你还能蹦跶几天。

于是,周生便联络了几个死党,决定谋害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还陶醉在经史文集中,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不知情。

吉人自有天相,司马懿命不该绝。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个和他关系比较好的门生偶然听到了周生要加害司马懿的消息后惊恐不已。

怎么办?怎么办?

让司马懿逃吗?不现实,他一个外地人,能逃到哪里去?看来,只能找老师胡昭了,只有他能阻止这件事发生了。于是,这位门生连夜朝胡昭离开的方向飞奔,好不容易赶上老师,报告了这个坏消息。

谋杀案即将发生,而且被谋杀者是自己的高足,胡昭大吃一惊,他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没的说,必须要阻止惨案的发生。

既然是谋杀,周生肯定会在司马懿每天来访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必须要设法截住周生这伙人。于是,胡昭连忙马不停蹄地掉头往回赶。一路上翻山越岭无数,终于在崤山一个叫渑池的地方截住了周生一伙人。

胡昭怎么会突然出现呢?难道是走漏了消息?周生这伙人纳闷不已。“你们要做什么?不能杀司马懿。”

本来是要背着胡昭老师做掉司马懿,现在看来只能在他眼皮子底下办事了。“司马懿不能活。”

周生一伙人杀气腾腾,连胡昭也不放在眼里。

这伙平时乖巧的学生竟然会有如此凶残的另一面,这是胡昭做梦也想不到的。不过,他不会放弃,说教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让周生这伙人回头的。

胡昭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放下屠刀,赶紧回头。但周生一伙执意要杀司马懿,没有丝毫的悔悟。

没办法,只能使绝招了,胡昭开始大哭,边哭边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啊,这哪里是什么学生,分明就是杀人犯啊,我对不起陆浑山的百姓啊。”

本来是谋杀,现在成了明杀,如果继续行凶,这杀人犯的罪名是背定了。

周生一伙开始有些动摇了。

胡昭继续哭着说:“好吧,如果你们非要杀司马懿的话,就先把老夫杀了吧。”

这是哪儿跟哪儿啊,本来计划得好好的,岂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周生最终叹了口气,道:“要不是您,司马懿今天非死不可。”

周生虽然暂时放弃了杀司马懿的念头,但万一反悔司马懿还是逃不过这一难的。古人是很注重誓言的,如果立誓的话,就不用担心反悔的问题了。

所以,胡昭便让周生指着道旁一棵枣树发誓。

周生二话没说,拔刀便砍断了枣树,说:“如果我周某人再害司马懿的话,便落个和此树一样的下场!”(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

周生立誓后便打道回府了,胡昭擦去头上的冷汗和脸上的泪水后,连忙赶回陆浑山的居处,司马懿已经等候多时了。

司马懿死里逃生,胡昭功不可没。但他对于自己刚刚化解的险情却绝口不提(口终不言),与司马懿像往常一样言谈自如,一直到天色渐晚,司马懿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后来,司马懿得知这件事后,才意识到原来太过张扬和傲慢也会引来杀身之祸。从此,他便把低调二字牢记心间,在待人接物方面变得谦虚谨慎,对周生等人也以礼相待。也许是这个教训过于深刻,所以司马懿在以后的岁月中,把“低调”演绎到了极致。【第二章】不是躲猫猫,出手就要看准时机

 天上掉下的第一桶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然有了前车之鉴,司马懿决定夹起尾巴做人,隐藏自己的才华,低调,低调,再低调。

但才华不同于其他东西,想遮掩是遮掩不住的。司马懿聪明多大略,并有忧天下之心,这不是盖的。除了胡昭之外还有两个人指出了司马懿不是一般人。

就在司马懿遮遮掩掩,恨不得给自己易容时,有一位人物指着司马懿说:“此非常之人也!”

说这话的是河内人杨俊,他与司马懿是同郡的老乡,他看人向来不走眼,这似乎已经预言司马懿必将会干一番大事业,成为人中龙凤。

这虽然是夸人的话,但司马懿却有些郁闷,他本来要隐藏自己的才华,结果还是被人一语点破,他感觉自己像没穿衣服站在闹市中一样,尴尬又气恼。

还有一次,威望较高,在曹操手下非常吃得开主管人事选拔的头号人物清河人崔琰来司马家做客。此人与司马朗的关系不错,二人聊得正欢,司马懿从旁边路过。没想到崔琰马上停止了和司马朗的聊天,大呼:“奇才,奇才,此奇才也。”

司马朗被弄得云里雾里,问道:“兄台此话何意?”“你弟气度不凡,你也赶不上他啊。”(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已经不是第一个人夸自己弟弟不是一般人了,所以,司马朗不觉得奇怪,哈哈大笑,不以为然。

倒是司马懿有些惊慌失措,他多次听到这种赞美的话,不知是祸是福。

此刻的司马懿甘愿做一个普通人,恩师胡昭就是他的榜样,他不想过多涉足外面的世界,但是他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你是人才总会遇到伯乐的。何况经过崔琰这么一宣传,司马懿的名声大了去了。

是人才就得为国家服务,否则岂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汉朝选官主要有两条途径:征召和察举制度。征召一般是皇帝下令进行选官,而察举主要是地方向中央推荐本地区有德行的人才。

可见,汉末选拔人才不会组织统一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舆论。只要大家说你好,说你是人才,那么,好吧,经过地方政府察举,中央政府征辟后,你就是官老爷了。

刚开始时,汉代的察举制度比较注重被荐举者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和口碑,还是比较合理和公正的,但到东汉以后这种制度就变味了。因为这种制度很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说你好你就好,说你不好你就有口难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因此就很难保证所察举人才的质量了。

虽然汉代的察举制度也选拔过一些人才,如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和曹操就是被察举做官的,但到了后来,这种制度就弊大于利了。由于豪强势力与官府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他们把持操控了察举制度。到东汉末年,随着政治的全面腐败,情况自然变得更糟了。东汉后期有一首讥刺察举的歌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便是对这一情况的生动写照。

虽然大环境不太好,但司马懿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司马家族,被察举出仕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又是矛盾的,因为“隐逸情结”让他一直徘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也许能实现内心出世的愿望,但他有遮掩不住的才华,也没有恩师胡昭那种三次搬家逃避做官的魄力,所以,他注定要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一段属于他自己的精彩表演,只是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终结三国的重任会落在他的肩上。

该来的总会来,被猎头盯上的司马懿是逃不掉的。

建安六年(201年),二十三岁的司马懿被推举出任河内郡的上计掾。司马懿的第一桶金来得如此之快,那么上计掾到底是个什么官呢?简单地说,上计掾就相当于现在的审计员,这需要进一步了解一下汉朝的上计制度。

所谓上计,就是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当地的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为国家编制财政预算提供依据。我国的上计制度有悠久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各国就有“上计”或“听计”的记载。到汉代时,上计制度更加充实、完善,有了一套上下贯通一气的组织机构,以及比较完备的推行办法。

东汉时期,郡国选派赴朝廷上计的官吏,通称为“上计吏”“计吏”或“上计掾吏”。一郡可能有几个计吏。他们的秩级都很低,是太守府的掾吏之属,只是个百石小吏。主要职责是汇总各县的计簿,进行核对和验算,然后整理成郡级的计簿,在十二月份亲自跑到京城洛阳,呈递给司徒,甚至有时候皇帝会亲自接见上计掾。

可见,上计的基本宗旨在于通过审查每年的账簿来考核财政收支和财物出入情况,审查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进而考察各级官吏的施政状况以及进行来年预算。

上计掾面对的是朝廷的公卿大臣,运气好的话,还能见到皇帝,如果这些大人物们一高兴,就可能会被直接留下担任郎官,从此就飞黄腾达了。从这点来看,这上计掾也算是吏中的肥缺。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气度不凡、形象气质俱佳、口才出众的司马懿一定会乘着“计吏拜官”这股东风飞黄腾达的。但汉桓帝的一纸命令:“今后严禁留上计掾在中央为郎官”,早就把这条终南捷径给堵死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就在大家都以为上计掾是一个毫无前途的职业时,颍川郡的上计掾刘翊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单骑的好戏。当时,正值汉献帝流落长安,因为社会治安混乱,各地的上计掾都窝在家里,不敢出门。唯独这位颍川郡的上计掾刘翊冒着生命危险到长安进贡。汉献帝非常激动,便提拔刘翊为议郎。

这几乎是难以复制的特例,万一路上有个三长两短,就连皇帝的面儿也见不着了,更别说升官了,司马懿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难道他注定要一辈子做一个是勤勤恳恳的审计员,或是回头继续他未了的“隐逸情结”吗?

我们知道,汉朝早已经名存实亡,做汉朝上计掾这种小吏铁定没有前途,那么,又是谁在关键时刻拉了司马懿一把呢?

 拒绝大佬的召唤

人,一生要说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要走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关键时刻走对了一两步路,说对了一两句话,交对了一两个知己朋友而已。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位影响司马懿命运的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在三国叱咤风云的曹操。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不被人看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是凡人,安定天下非他莫属。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184年,曹操在镇压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他着力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权势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曹操凭借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公元201年,再次击破袁绍大军,成为中原独一无二的霸主。

此时,曹操四十七岁,他的法定官职是司空。虽然名义上是司空,但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了,被击败的袁绍元气大伤,只有苟延残喘的份儿;周边的小军阀也看曹操的眼色行事,不足为虑;刘备还不成气候,随时都可以被踩死;东南半壁的旧主孙策刚死,继任者孙权还是个毛头小子,拿下江东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在曹操眼中,天下群雄已经无人能与他为敌,统一全国指日可待。

在前景一片光明心情大好的情况下,曹操派人前来征辟司马朗和司马懿出仕为官。也许你会问,全天下的人才多了去了,曹操为何专门派人征辟司马朗和司马懿这哥俩呢?

一来,司马朗和司马懿这哥俩的名气确实不小,能让这样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会增加胜利的砝码。因为汉末不仅是一个拼枪杆子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拼人才的年代:谁手下的名士多,谁就会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人才所蕴含的能量不容小觑。

二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曹操没有忘记在二十八年前,当时的京兆尹司马防提拔他做了洛阳北部尉。之后,他才一步一步拼到了如今的地位。司马朗和司马懿是司马防的儿子,自然要拉一把了。

放眼天下,曹操无疑是大佬中的大佬,如果能背靠这棵大树,那么仕途将会是一片坦途,前途不可限量。面对曹操伸出的橄榄枝,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已经三十一岁的司马朗一直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面对曹操的召唤,他找不到理由拒绝,便欣然出仕。在曹操的司空府当了一名属官,梦想着能成为中央中高级官员。

临走时,还不忘对司马懿说:“机会,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弟,一起走吧。”“哥,我不走。”

一向乖巧听话的弟弟竟然做出了相反的决定,从这一刻起,司马朗才突然发现弟弟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一直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跟屁虫了,有了自己的主见。

现如今,跳槽已经蔚然成风,如果说有奶便是娘比较难听的话,谁给的薪水高,就为谁卖命,这不为过。现实逼得你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你也要吃,也要喝,也要活,而且也想活得更好一些。

如果从这一点考虑的话,司马懿选择拒绝就让人有些琢磨不透了,因为曹操无疑是当时最牛的老板,能在他手底下干活,那福利待遇自然不用发愁,年底还会有分红奖金,老板高兴的话,还会给你发个大红包。要知道司马懿连基层小吏上计掾这种活都干,但为何就不愿意为曹操卖命呢?

这确实是个问题,人们都搞不懂司马懿的选择。接着,司马懿又做了件让人更琢磨不透的事情。他连上计掾也扔了,索性辞官回家。无官一身轻,落个逍遥自在。

辞去上计掾,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干还有别人来干。但拒绝曹操的召唤就得找个像样的理由了,毕竟,这大佬得罪不得,万一惹怒了他,就没好果子吃了。

为了拒绝别人,成功逃避,一般人会选择假装生病,甚至装疯卖傻。司马懿也是如此,为了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他选择的理由是:我得了风痹(严重的风湿病),长年累月下不了床。

既然下不了床,自然就无法做官了。

但多疑的曹操觉得这事儿有些蹊跷,便询问司马朗。

弟弟司马懿的身子骨一向都硬朗得很,怎么一下子就得了这么重的病呢?这很有可能是个幌子。虽然曹操是老板,但无法与兄弟情相比,自然胳膊肘不能向外拐了。于是,司马朗便唱起了双簧,夸张地把司马懿说成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人,

虽然司马朗竭尽全力为弟弟圆谎,但他的动情演说并没有彻底消除曹操的怀疑。

到底是谁在说谎,还是这兄弟俩合伙来蒙我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曹操决定派亲信使者前去试探一番,看看司马懿到底是真病假病。

再看司马懿,当他决定向曹操撒谎装病,就知道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曹操不是一般人,想要在他眼皮子底下蒙混过关,那就需要把假的演成真的。

一连好几天,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的妻子张春华觉得没这个必要,因为曹操远在天边,他又没有千里眼顺风耳,不可能知道这里的情况。

司马懿却不这么认为,他认定曹操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一定会派人前来一探虚实。

果然,司马懿猜得没错。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使者悄无声息地潜入到司马家府邸,立在司马懿的“病榻”前一探究竟。

眼前平白无故地出现一团黑影,司马懿知道曹操的使者来了。在这关键时刻,自然不能露馅,否则,将命悬一线。

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使者耐心地看着司马懿,心想:你就翻个身吧,或下床解个手,这样我好回去交差啊。

使者站了很久,一直到东方的天空微微发白,他才不甘心地离去了。

司马懿长出一口气,活动一下筋骨,在这场耐力的比拼中,他赢了。

使者坚信司马懿不是装的,是真病了。但这个答案并不能让曹操满意,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看法——司马懿在装病。

为了能揭开司马懿的真面目,曹操决定派人蹲点死守,他不信司马懿能在床上躺一辈子。结果,曹操的这个决定害苦了司马懿。

本以为风平浪静后自己就能下床自由活动了,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到曹操会这么绝,在自己家门口安一双眼睛。

这下该司马懿吃苦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看来他只能在床上躺着了。

我们回头再分析一下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的征辟。

首先,从大局来看,当时的局势还不明朗,虽然袁绍新败,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没有了翻盘的机会。所以,选老板的时机还不成熟。万一站错了队,那就是满盘皆输。

其次,曹操府中已经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等一流谋士,司马懿如果靠裙带关系进入曹操府中,会被看不起,也就没什么资格去和他们争了。

最后,曹操是宦官的干孙子,代表寒族的利益,世家大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压。司马懿身为河内司马氏的代表,自然不能轻易选择这样的老板。

所以,司马懿放长线钓大鱼,毅然选择了等待,等待属于他自己的真正机会。

 贤内助不是好当的

人们习惯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全身心支持他、挚爱着他的女人。司马懿就比较幸运,在他背后,就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贤内助——张春华。

张春华,河内平皋(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妻,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的母亲,后被追尊为皇后。张春华小时候很有才德,智识过人,可谓是才貌双全。与司马懿结为夫妻后,专心操持家务,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任何男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位贤内助,以便自己在外拼搏时能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不至于因为家事而分心。司马懿能娶到张春华这样的老婆是前世修来的福。他也一度因为有这样的贤内助而沾沾自喜。

张春华对自己的老公司马懿也是无比佩服,就拿司马懿装病这件事来说吧,她本以为曹操已经不拿这事当事了,风波已经过去了。没想到会暗派使者前来刺探,幸亏自己的丈夫有先见之明,才没有露馅。

姜还是老的辣,与司马懿比起来,张春华觉得自己还是嫩了点儿。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连老狐狸司马懿也会犯错误。

前面已经讲到,司马懿家门口就有曹操派的暗探盯梢,只要他稍有疏漏,就会被识破是在装病。所以,司马懿日夜都紧绷着弦,生怕被揭穿,就连身边的婢女也不知道自己的主子在装病。

本来司马懿伪装得很好,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天公不作美,一场暴雨让司马懿露出了马脚。

话说有一天,司马懿正躺在床上抠指甲缝,这是他每天必须重复的工作。刚才还晴空万里,突然间便乌云密布,雷电过后,暴雨便接踵而至。

司马懿突然想起外面晒了书,却不见下人忙碌收书,他爱书如命,哪里还顾得装病掩饰,一着急病便好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赶着去收书。

不巧的是,这一幕恰好被赶来的一个婢女看到了。

卧床不起的老爷原来没病啊,婢女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收书啊。”

婢女回过神来,赶紧帮忙收书。

等把书收拾好后,司马懿没把这事儿当回事,毕竟是自家的婢女,于是,继续躺在床上装病。

张春华知道这件事后,认为这是天大的事。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这个婢女就能守口如瓶,门口就有曹操的密探,万一泄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世界上只有死人不会泄密,为了保全自己的丈夫,更为了这个家不至于散了,张春华便萌生了杀人的念头。

最终,张春华亲手把婢女做掉了。据史料推算,张春华那年也就十三四岁。以这样的年纪举刀杀人,让我们唏嘘不已。处理掉婢女的尸体后,张春华接替了婢女的工作,冷静地亲自洗衣做饭,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

数日后,司马懿不见了婢女,一问,才知道妻子为了安全起见已经做掉了婢女。百密一疏,差点酿成大祸,司马懿对妻子更加敬重,他处事也更加谨慎,一门心思地装病。

有时候为了大局还得动手杀人,这贤内助确实不是那么好当的。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让一个没病的人装病,一天两天不是什么问题,一年两年肯定会让人疯掉,那么,七年呢?没病的人装病久了,也会真的病了。

司马懿虽然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想必他也不会想到,这一装竟然装了七年。在政治舞台上,这七年的时间看不到他的身影,虽然有些遗憾,但也值了,因为他通过这七年看清了天下的形势。

这七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还兵邺城,升任丞相了。兄长司马朗也通过七年的拼搏当上丞相主簿(秘书长)了。崔琰被任命为丞相西曹掾,主管选拔人才。

时间和事实证明,在北方,曹操说了算,跟他混,没错。

再说,如果继续这样装病的话,别人喝酒吃肉,自己连汤也喝不着了。于是,司马懿做好了出山的准备,等待着曹操的再一次召唤。

曹操这七年过得无比风光,赚足了天下人的眼球。他指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北伐,彻底把袁绍打趴下了,北方基本上再无战乱。

回到邺城后,曹操便收到了来自汉朝廷的任命——丞相。这是众望所归,没有人有非议,也没有人敢有非议,除非是觉得自己活够了。

这七年,曹操忘了司马懿这个人了吗?没有。虽然他忙于作战,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来琢磨司马懿,但对这位“病人”还是念念不忘。虽然得到的情报是司马懿真的瘫在了床上,但他打心眼里不相信。这次,一定要把这件事了结了,要么为我所用,要么谁也别用。

回到邺城后,崔琰和荀彧都力荐司马懿。这正合曹操的心意,便决定会一会这位在病床上躺了七年的人才。

如果司马懿继续装病的话,他就危险了。历史就是有这么多巧合,否则就没那么多精彩了。就在曹操决心来硬的时,司马懿也变乖了,他的“病”就再也不是病了。

曹操找来在司马懿家门口蹲守的使者问道:“司马懿好了吗?”

使者回道:“还是不能下床。”“好小子,真能装啊。”

使者纳闷了,自己苦苦守了七年之久,有铁的事实能够证明司马懿真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为何丞相大人就认定司马懿是装病呢?

曹操顿了顿接着说:“我要任命他为相府的属官,如果他还不肯来,绑也要把他绑来。”(若复盘桓,便收之。)

听到这话,使者如释重负。七年了,每天都在蹲守,像看门狗一样给司马懿看大门,这活干得太憋屈了。

要你来你就得来,不来,就来硬的,绑你来。这多干脆,干吗白白守候七年啊,七年之前就该这么做了。不管怎么说,好歹等到了这一天,总算是解脱了。

这位同样命苦的使者终于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他理直气壮地一脚踹开了司马懿家的大门。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大不了连人带床把司马懿绑到丞相面前交差。

当这位使者来到司马懿家中后,眼前的一幕让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天都合不上。

只见司马懿坐在堂上悠闲自在地喝着茶,还满脸堆笑,招呼他一起过来喝茶。

使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活见鬼了?前两天还气息奄奄,一副不久于人世的样子,怎么现在就变成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难道这病真是装的?从开始就是一个骗局?这小子的胆子也太大了,连丞相都敢骗。“你的病?”“哦,这个不要紧,昨日喝了一副神药,药到病除。”

哼,骗鬼去吧,天底下会有如此神药吗?

使者不想拆穿这个骗局,毕竟,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如果深究下来自己也有失察之罪。眼下,最要紧的是让这位司马大爷出山,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使者也不绕弯子了,开门见山道:“丞相命我来征辟阁下,如果你不从的话,只能绑你了。”

绳子已经抛到了地上,何去何从,司马懿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了。

使者认为,司马懿坚持了七年,都没有屈服,一条小小的绳子肯定吓不倒他,不费一番功夫,是很难完成这个差事的。

没想到,司马懿说出了两个字:我去。

靠,这是玩的哪一出啊?早知有今日,何必要死扛七年啊。

使者彻底被司马懿搞晕了。

其实,能让曹操惦记七年,单从这点来看司马懿就是赢家。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七年之后出山也许会博得更大的彩头。

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蛰居七年后,终于出山了,他要借助曹操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