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素质教育文库:鉴赏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7:37:4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鉴赏力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鉴赏力试读:

内容提要

提高青少年的鉴赏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里的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以及课外阅读等兴趣小组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气质,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单是学校的审美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乃至社会上的多方面的配合。

提高鉴赏力,需要引导。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应帮助孩子们对欣赏的作品有所选择。而选择的欣赏对象,无疑应该是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文学艺术,对人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作用。优秀的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素质和品位逐步高尚起来。人之所以要有艺术的熏陶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应该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欣赏的知识。在这之中,既要有关于某一文学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又要有对作家、艺术家生平乃至创作某一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意图,甚至有关的轶事等等的介绍。当然,当家长的如果在这种种方面知识不足的话,不妨为孩子购买或借阅有关欣赏知识的书籍,为他们鉴赏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致家长和老师

提高青少年的鉴赏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里的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以及课外阅读等兴趣小组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气质,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单是学校的审美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乃至社会上的多方面的配合。

提高鉴赏力,需要引导。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应帮助孩子们对欣赏的作品有所选择。而选择的欣赏对象,无疑应该是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文学艺术,对人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作用。优秀的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素质和品位逐步高尚起来。人之所以要有艺术的熏陶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应该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欣赏的知识。在这之中,既要有关于某一文学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又要有对作家、艺术家生平乃至创作某一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意图,甚至有关的轶事等等的介绍。当然,当家长的如果在这种种方面知识不足的话,不妨为孩子购买或借阅有关欣赏知识的书籍,为他们鉴赏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高鉴赏力,需要厚实的知识做底蕴。为此,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们广闻博采,扩大知识面,不断开阔视野。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很少有复杂的生活阅历,因而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中,难以像成人那样理解深刻。因此,孩子们不得不在欣赏中凭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弥补这一缺憾,可以让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不仅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从书籍中了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阔眼界。常言道,“读书万卷始通神”,开卷总有益。当然,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读书,只能从抽象的意义上,抑或是从知识的角度上去理解,它毕竟代替不了有血有肉的生活经验。尽管“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有一定道理,缺乏生活阅历的少年很难深入吟味和领悟杜甫那感时抚事的诗。但是,老师和家长们不妨从增长孩子知识的角度,让孩子们多读书。不可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缺乏艺术教养的人,会有较高的鉴赏力。

提高鉴赏力,必须置身美的世界。为此,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乃至生活和大自然的兴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中所说,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使他没有美就不能够生活,使世界的美能够创造出他自身的美”。置身美的世界,首先要让孩子们参加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中,使孩子们会看、会听,直到感受到美并理解美,激起他们对美的爱好。关于这一点,老师在学校里组织孩子们看展览、听音乐会等活动固然必要,但作为家长,恐怕带领孩子参与艺术活动更为重要。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无拘无束,其效果更佳。此外,在家庭中多为孩子创造艺术的氛围和条件,比如有录音机,能够经常播放优秀的音乐供孩子们欣赏;有VCD机,可以让孩子欣赏好的影视作品;有精美的画册和摄影集,可供孩子们观赏……实际上孩子足不出户,就也有了家庭的艺术活动。应该说,这是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其次,参与艺术活动,不应停留在会看、会听的地步,还应参与直接创造艺术的实践活动。学校里的合唱团、小乐队、话剧队、朗诵组,绘画组、工艺制作小组等等,都是为孩子们发挥艺术才能而设立的。而社会上的业余艺术学校、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等场所,同样为开阔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并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证明,参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借助歌喉或乐器或画笔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体会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促使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更加灵敏,训练人体生理器官动作的协调,提高思维能力和鉴赏力。为此,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能实际地掌握一种艺术的技能,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艺术并从中受益无穷。

让孩子们及早对文学艺术乃至生活与大自然发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所取得的成就固然不小,但只有他们能够取得成就的20%左右。这就是说,人类还有80%的潜力没能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对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够,抑或是其方法缺乏科学性。为此,尽早科学地对孩子们实施美育,将会把潜在的人类智慧与创造力进一步地发掘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若以17岁的人的智力为100,则儿童在4岁时已具备5%,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岁到17岁的阶段中得到的。这说明,人在少年儿童时期,蕴藏着接受信息刺激的强大潜力。一定量和质的信息刺激,对少年儿童智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能够按照这一研究成果,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年龄及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进行早期教育,让他们对文学艺术直至大自然等的美发生兴趣,那将是极为有益的。

人生与艺术

不管你承认与否,在我们的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文学艺术。即便不是从事文学艺术中各类职业的人,也都会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根据个人的爱好,或读文学名著,或欣赏音乐,或看电影、电视连续剧,或在展览厅浏览丹青妙笔……人们不仅如此,还常常“自己动手”,各自掌握了“一技之长”:有的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常常一展动人的歌喉;有的加入了“钢琴热”的队伍,每天至少学练一小时的钢琴;有的喜爱书法或绘画,在笔锋的韵味中寻找美的乐趣;有的擅长写诗、写小说,常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人类创造了艺术。关于对艺术起源的说法颇多:有的说艺术起源于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勇毅和节制的形象以及一切和这些相反的形象”。有的说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即艺术本身成为情感的载体。如诗人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在上古时代,人们跳舞,唱歌,模仿自然的事物,在这类动作中,正如在其他动作中那样,遵守着某种节奏或规则……近代作家把接受这规则的感觉能力称为趣味或鉴赏力。”有的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这是席勒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模仿虽然重要,在其背后还有推动模仿得以产生的原始动力,即只有人才有的想像力的游戏。由喜悦导致的跳跃形成舞蹈,从情感产生的种种声音,用节奏加以规范而成为歌曲。还有的说,艺术起源于巫术。这种观点在西方最有势力,最早是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在他所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来的。学者托马斯·芒罗也指出,“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而符咒则经常被用之于雕刻和装饰,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气和驱逐魔鬼。巫师有一整套的工具,包括假面、化装、棍棒和符咒、巫术油膏、响板等。而礼仪的活动,说、唱、舞蹈都被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在这诸多说法中,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命题。1879年在西班牙北部发现了第一个欧洲史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在这个洞穴中的壁上画有野牛、野鹿、野猪和长毛巨象。史前考古学告诉我们,这些画至少在三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言而喻,它的诞生和远古的人类是以狩猎为生相联系的,这一发现,揭开了人类最早艺术的帷幕。一位名叫毕歇尔(K·Bucher)的学者,在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他还强调,劳动是舞蹈和音乐的源泉。

可以说,最早的文学艺术正是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鲁迅在《门外杂谈》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我们还知道,最初产生的文学作品,基本上是诗和神话。这是由于在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人们难以抗拒大自然,且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认识。于是,人们把认识不到的事物看作是某种神力。正如高尔基所说,原始人把神看作“一种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人们的教师和同事”。因而,在最初的神话里,有原始人关于他们祖先以及各种英雄人物的传说。随着生产劳动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日趋丰富多彩。于是,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则成为文学艺术的源泉。

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的生活和斗争,它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功能。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从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过程中,知晓封建贵族阶层的荒淫腐败与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及其阶层中青年人的反叛精神;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体会到作曲家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并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文艺作品大都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在审美中受到启迪;至于文学艺术的娱乐作用,则是众所周知的了——工作学习之余,读读小说,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得到快乐和消遣。

人类不但创造了文学艺术,而且还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受益者。人们,特别是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阶段的青少年朋友,是多么需要文艺作品来描绘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表达或寄托自己的感情,并从中得到精神享受、找到平衡啊!

科学与艺术结合

人们都知晓不少科学家喜爱并涉猎文学艺术:科学家爱因斯坦,他研究发现了相对论的真理,常以拉小提琴自娱;科学家富兰克林,是第一个做收集天电实验的人,他常在业余时间以写诗为乐;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罗·霍夫曼,出版有一系列的散文和诗歌,其中的《化学畅想》就是将科学典故融于诗中的著作,他认为借助于诗和绘画等艺术,比用方程式更容易理解理论研究成果;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仅在地质学研究上做出了贡献,还喜听音乐和拉小提琴;数学大师华罗庚,能写古体诗和现代诗,且写得韵味与形象多姿多采;科学家钱学森,不但拥有导弹、卫星的世界,还拥有艺术的世界——不仅水彩画画得相当出色,还钟爱音乐和摄影……可以说,科学家与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事例,举不胜举。

科学与艺术,的确有着不解之缘。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早期,科学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他的《天下篇》中,就已经提出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主张,把“判美”和“析理”视作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集艺术家与科学家于一身的达·芬奇所创作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完全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传世之作。达·芬奇在作画时,不仅运用了解剖学和光学的原理,还天才地发挥了艺术的技巧。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地推动并缔造着人类的文明。然而,大约从16世纪起,由于科学进入了分学科的细致研究,加之有人倡导(如培根),科学家应该把精力集中到专门的科学目的上,不必去学习和涉猎艺术。曾经造成了在一个时期内,科学与艺术分道而行的现象,同时也使二者分别成就辉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却又产生了新的弊端,使得科学家感到心态失衡。因为,人大脑的左半球具有逻辑思维的功能,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本来是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接合胼胝体而传递信息并交互作用的。而目无旁顾、专心致志研究科学的人,由于长期运用大脑的左半球而失去大脑整体的平衡,从而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如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青年时代还喜欢音乐,甚至还发明了颜色与音乐联觉的理论,但后来由于他将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发现和研究物理学的理论上,从而患上了神经过敏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终于认识到:虽然科学需要抽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艺术中则充满浪漫和诗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可它们之间的日益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这二者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事业的创新,给事业带来成就,还会推动不同行业群体更进一步地融入社会,使人类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有这样精辟的见解:“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所以,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所说的这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因此,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源自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艺术的美的鉴赏和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以及永恒和富有意义。“科学与艺术虽然研究方法不一样,但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也可以说就是追求美。”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交叉学科的创建。他说艺术将把我们引向高处,引向深处,引向远处……他还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从事西洋古典歌剧艺术的夫人蒋英说:“你们搞艺术的人需要灵感,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迷恋艺术,就因为从中受益无穷。我国的天文学家李竞,把研究宇宙天体的奥秘和音乐艺术,称作是他的两个“莫逆知己”,因为和谐的宇宙与和谐的音乐相通,二者都使他胸襟开阔,崇尚真善美。酷爱音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曾给人讲过他自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为从理论上求出低层大气中每立方厘米每秒应产生10对正负离子,他查遍了各种物理手册都未果。焦急之中,他无意中哼起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旋律……这旋律,当时就使他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激励,好像是令他“要努力!要努力!”顿时使他想到了离子来源于天然放射体和宇宙线,不妨查一查居里夫人的巨作《放射学》。结果,就是在居里夫人的这部巨作中,查找到了天然离子是9-11对。音乐启示的灵感,为他解决了问题。在兴奋中,他不禁又产生了遗憾,因为无法面谢已经作古百余年的贝多芬!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使个体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感到:艺术需要科学,科学需要艺术,而且也使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作为物理学家的李政道教授,自1987年以来,每年分别在5月、10月都要到中国来,邀请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等,为物理学的前沿学科专题作画,其主题是:高温超导、超弦、量子引力、重离子碰撞、粒子物理、表面物理等,现已有11幅完成。如李可染的表现“同步辐射应用”的《晓阳辐射新学光》,表现“场超弦与量子力学”的《超弦生万象》,表“相对论性重超离子碰撞”的《对撞生新态》;袁运甫的《自由电子激光》等等。用国画艺术来表现深奥的物理科学,这实在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创造。不仅如此,1995年10月,在北京还曾举办过“科学与艺术研讨展示会”。这次展示会,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盛会。他们之中,科学界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何祚麻等;艺术界的有国画大师吴冠中,油画家靳尚谊等。这正说明,由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心也越来越近了。

艺术表现真情实感

曾记得西方现代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表现了艺术家所要抒发的特定的感情色彩。在其中,有的欢乐,有的悲伤,有的昂扬,有的愤怒,有的沉思,有的飘逸,有的热烈,有的幽静……于是,当人们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也随之受到感染,为之动情。由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

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其中,他以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写成的千古绝唱《离骚》,真是激情似火,大气磅礴,想像新奇,语言绚美。他在诗中,反复倾诉其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腐朽贵族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诗中还通过他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却又到处碰壁,最后只好效法殷代直谏被拒的忠臣彭咸,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而一死殉国。这首楚辞,充分显示了屈原向往光明、热爱人民、献身祖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真情实感和高风亮节。

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使得自由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成连理。为此,他们常以死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一个民间故事,它就是以梁祝二人相爱开始,终以祝员外的干涉而没能成眷属,可谓“生前不能共罗帐,死后天上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反封建的民间故事,后又搬上戏曲舞台。由于它以真情实感表现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故这一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并于本世纪50年代末,由陈钢、何占豪创作成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创造。乐曲在给我们“讲述”这一爱情故事时,是那样绘声绘色:既有春光明媚、乌语花香的音画世界,又有纯朴、美妙的爱情主题;既有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娱的愉快情绪,又有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既有英台抗婚的激烈场面的描绘,又有梁祝二人化作蝴蝶后的翩翩起舞……这些用音乐语言表达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人们。这正是它自问世后不胫而走,并且传遍了世界五大洲,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出现过一曲《梁祝》惊四座之盛况的原因。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他于1823年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欧洲各国反动势力复辟的年代。面对这种现实,贝多芬深感到时局的令人压抑,并在痛苦中煎熬,在沉默中思索。最后,他终于以其对反动势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超人的技艺,创作出这部歌颂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宏伟巨作。在这部包括有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中,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既有苦难斗争的情绪,又有牧歌般的田园风格;既有悲叹和愤懑,又显示出不可战胜的力量,还有胜利之后的欢乐。贝多芬为了表现这种欢乐,特意在交响曲中加进了人声的歌唱,将他喜爱的席勒所写的长诗《欢乐颂》谱曲。因为诗中所向往和歌颂的,正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理想。你听: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

人们团结成兄弟。

贝多芬就是这样以发自内心的激情,歌颂了他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全人类团结如兄弟的欢乐。

艺术贵在真诚。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家应当具有三个特点:真诚,真诚和真诚。”托尔斯泰如此强调“真诚”二字,说明没有真诚就没有美。当然,艺术家的情感,即真情实感并不是“千人一面”的。因而创作出的作品,即使是同样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也都反映出各自的主观感情。比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和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作品48),都表现了作曲家的真情实感,抒情而又动听。但由于他们创作个性及其手法的不同,因而前一首弦乐小夜曲明朗、流畅,后一首弦乐小夜曲则在抒情中带有伤感的色彩。再以美术作品为例,同是山水画,而且画的是北方的山水,唐代王维所画的这类作品,给人以恬淡、闲适、娴静、悠远的感受;而北宋李成的这类作品,则让人感到萧疏、清旷。这说明,艺术作品的真情实感,是因人而异的。在这其中,同艺术家的造诣、个性、修养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因素都密切相关。

第一印象,联想和想像

当你读一部优秀的小说,或一首动人的诗歌,抑或观看绘画、雕塑、戏剧作品,直至聆听美妙的音乐时,总会留下初次的感受和印象。比如,读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当读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时,就感受到了浔阳江上那位飘然憔悴,且又心绪复杂的琵琶女的印象;当我们第一次观赏芭蕾舞剧《天鹅湖》时,既被那神话般的故事所吸引,又被那精彩绝伦的舞姿和美不胜收的音乐所感动,让你得到这部舞剧不愧是“芭蕾明珠”的印象;当我们初次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那命运的敲门声,似乎总在耳边迴荡,永远挥之不去……这种种印象,只是单纯的直观理解,我们称之为“第一印象”。

这第一印象的取得,需要我们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全神贯注,去捕捉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的内涵,初步能看懂、听懂你所阅读、欣赏的对象。文学作品用语言文字表达,是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述说,我们只需去阅读便可以获得对它的第一印象。当然,在阅读时应该知道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看它的人物形象是不是鲜明可信,生动感人,看它对善恶美丑的爱憎是否分明,会不会使读者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同爱同憎……音乐作品则是从第一次欣赏时,从它的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因素中细细倾听,了解作品整体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徐缓、抒情的;是雄壮、豪迈的,还是悲痛、低沉的;是宏伟、壮丽的,还是平静、委婉的……观看美术作品更是强调第一印象,因为视觉在这瞬间的印象比较完整、新鲜。美术作品表现的感情大都是静的,只有在第一次接触某一作品的画面时,我们很容易有“动”的感受,这种“动”的感受,会对我们的感情有所冲击,能准确地把握画面所表现的感情和意境……文学艺术的门类很多,但有一点应该告诉青少年朋友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虽然有区别,关系却是密切的。因为影视作品,还有歌剧、舞剧等的创作,总是先要有文学脚本。此外,不少音乐、美术、戏剧等门类的作品,常常取材于文学作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抓住欣赏的第一印象,具有文学的修养和功底,这是欣赏其他门类艺术的基础。

这第一印象的产生,虽然是初次的欣赏之所得,但还不是真正的欣赏。真正的欣赏,包括有在第一印象之后的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是欣赏的深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为启示后人做学问的由浅至深,曾在他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中,借与同游者举火入山洞之喻说:“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欣赏文学艺术也如是,要想入之深,见其奇,对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不能停留在第一印象的阶段,而是要反复、耐心地欣赏品味。当然,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知晓有关文学艺术各门类的知识,了解其表现技巧与特征等。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

真正的欣赏,是要用心反复体验和品味的。在这之中,联想和想像会使你更进一步地理解你所欣赏的文学艺术作品,会使你的欣赏活动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于是,随着这欣赏活动的深化,艺术的幽深之处则会逐步被发现,美的享受也就会随之而来。

联想,主要是指在欣赏中唤起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文学艺术都反映生活,其作品都是作家们对于人生和自然的体验,而欣赏者对于人生和自然也有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恰恰这些体验和感受,往往在欣赏时,与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体验合拍。于是,便唤起了对自己往日生活体验的联想。清朝画家方熏在他著的《山静居画论》中,曾谈到王石谷画的一幅画使欣赏者朱生产生的联想:“石谷《清济贯河图》,气势浩瀚,沙黄日薄,一望弥漫。画水随笔曲折卷去,如闻奔腾澎湃声发纸上。旁观朱生者,移时色沮。以手指曰:‘前年舟过,几厄此处。畏途逼人,无那太似!’”

这说明,这幅气势磅礴且又逼真的画,竟使这朱生如身临其境,唤起他对过去几乎遭遇覆舟之险的旧地的回忆和联想,于是,看了这幅画之后竟至恐怖变色。音乐擅长表现感情和描绘景物,我们往往从音乐音响中联想到一些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比如,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其旋律是由快速的音符组成,音乐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如同野蜂的嗡鸣。听到这一曲,你自然会联想起野蜂在飞舞时的情景:它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是生动而又辛劳的形象。还有一种联想,即并非与作品的内容有直接关系。比如,十年浩劫期间,有不少无辜的人被“造反派”关进了牛棚,院里的广播器常常对着被关的人们播放“革命样板戏”。这种特定的历史和环境,造成后来有的人一听到“革命样板戏”,就联想到自己被关在牛棚中的遭遇,这种情况属于特殊的例子。

想像,其本质就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中,虽然我们会受到所欣赏作品的规范和制约,去遵循作品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加以理解,但并不是亦步亦趋,去被动地接受它,倒是应该从作品的欣赏中唤起想像,主动地去发现甚至连作家自己都没能认识的东西。可以说,想像是使我们进入艺术境界的翅膀。我们去剧场听京剧,就会发现京剧同不少传统剧种一样,舞台上很少用布景道具,却可以表现无限的生活图景。所谓台上是“假戏真做”,台下是“认假做真”。比如《三岔口》这出戏,演员在明亮的舞台上,却通过表演能让你想像出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旋即则是在这“黑夜”之中的精彩打斗;又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一场戏中,没有任何布景,却通过演员的唱、念、做,表现出梁、祝二人时而走过田野,时而经过小桥流水,时而又进入草堂等不同的“场景”。我们在中国画中,也可以见到画黑夜时,画面上只有一勾弯月,没有涂黑,四周皆白。就在这大块的空白之中,倒让我们想象出月色下宁静致远的月夜,并陶醉于其中……这种种艺术手法,都旨在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让欣赏者有再创作的余地。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鉴赏力,也就不可能欣赏优秀的作品。而欣赏不但是享受,也是求知。这就要求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讲究含蓄,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所说:“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之所以如此,是画家留给欣赏者以“画外之音”,让欣赏者插上想像的翅膀加深对作品的领悟。因为含蓄美的奥妙,就在于令你沿着艺术家诱导的路径去寻觅美好的境界。我们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当该懂得这个艺术的法则。

以高雅的艺术陶冶情操

在日常生活中,你总少不了要看电视、听音乐和读小说,同时也很愿意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智慧和力量,陶冶自己的情操。

马克思曾说过:“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的确,人类创造了艺术,反转来又从中受益。作为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要想从文艺作品的欣赏中受益,提高对于艺术审美的鉴赏力,就应该对所要欣赏的艺术品有所选择,即选择最优秀的艺术品作为自己的欣赏对象。

文学艺术的优秀之作浩如烟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罗贯中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以及外国名著《鲁滨逊飘流记》、《简·爱》、《悲惨世界》、《约翰·克利斯朵夫》、《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等等,都是值得阅读的优秀之作。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因此,选择音乐名曲加以欣赏亦非常必要。我国有丰富多彩的民歌和民族音乐,加上作曲家创作的名曲,像《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二泉映月》、《汉宫秋月》、《渔舟唱晚》、《彩云追月》、《黄河大合唱》、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欣赏的精品。另外,外国音乐中,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时期作曲家的作品,舒伯特、肖邦、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德彪西等印象派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也都在我们选择的精品之内。

此外,中外的话剧名作,如曹禺的《雷雨》、《北京人》、《日出》,老舍的《龙须沟》、《茶馆》,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莫里哀的《伪君子》、《太太学堂》,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等;中外舞剧与芭蕾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天鹅湖》、《吉赛尔》、《灰姑娘》等等;中外影片《白毛女》、《上甘岭》、《祝福》、《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黄土地》、《母亲》、《摩登时代》、《克莱默夫妇》、《远山的呼唤》、《莫扎特》等等,都可以等待时机认真欣赏。至于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从我国先民的仰韶彩陶,到北齐墓葬壁画;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曾侯乙墓的青铜器,到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罗丹的《思想者》;从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奇迹泰姬陵,到毕加索的钢筋混凝土雕塑……这些优秀的艺术之作,的确应该是我们文艺欣赏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完美,美的法则体现得充分,往往以崇高的思想、优美的情操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来打动人们的心灵,使受感动的灵魂得到真善美的洗礼,从而使审美鉴赏力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正如歌德所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有什么样的艺术品,就可以造就什么样的欣赏者。欣赏优秀、高雅的艺术作品,正是陶冶自己情操之需要。优秀的作品,比如一部小说,往往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写,要么是抑恶扬善,体现社会的道德、理想直至法律的规范;要么启发你认识生活的真理,成为你人生道路的指导老师;要么给你智慧和力量,激起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再如音乐,因为它与人的生理、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知晓音乐对人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鉴于艺术欣赏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82年在墨西哥城召开了第二次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会议上通过的《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强调:“发展和促进艺术教育,不仅包括制订旨在发展艺术欣赏的具体计划,支持从事创作和传播工作的团体和机构,而且还要鼓励开展活动,促进公众对艺术和智力创作的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在有120多个会员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上,人们对发展艺术欣赏活动能有这样的共识,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艺术欣赏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欣赏的视野。我们首先应该欣赏优秀、高雅的艺术作品,但也要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兼顾欣赏,甚至较差的作品也不妨有所涉猎,在比较中去鉴别,从而对美的法则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准确。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美,我们要善于博采众芳。总之,在艺术欣赏中,第一要做到选择优秀的,第二要做到丰富多彩。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力。

艺术的风格和个性

我们无论欣赏哪一位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文学方面的也好,音乐、美术、影视等门类的艺术也好,都有其各自的、且又互相不可替代的艺术风格。虽然风格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但这属于共性,是合理的,它体现在独特艺术风格的个性之中。有时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题材大体相近,由于是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一定的距离和差别,各自有自己的个性,这就正说明了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文学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是指作家、艺术家把握时代的脉搏,为讴歌时代精神所创作出的作品的特性。它既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又歌唱出人民的心声。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过程,把地主阶级贵族阶层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以及他们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行径,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歌颂了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这部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腐朽思想进行了批判,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之作。又如洗星海曲、光未然词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其音乐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文学艺术作品的民族性,是指作家、艺术家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去反映现实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的特点,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的作品特性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正是这众多的民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而绚丽多彩的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比如我国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其旋律悲怆、起伏跌宕而又委婉,在复杂深沉的韵味中,饱含着艺人本身对辛酸痛苦生活的体验。我们从这首二胡曲中,很自然地想到,在凄凉的月色下,盲艺人独操二胡倾诉心声的意境。同时,也不难感受到乐曲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再如,被誉为“民歌大王”的民间艺术家贺玉堂,他的演唱高亢激昂、朴实无华。我们跟着他的歌声,可以领略到黄土高原淳厚的乡情和古代边关淳朴的民风,感受到陕北小调儿别具特色的诙谐,以及面对黄河而高歌的豪迈情怀。这样的演唱,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性,而且还带有淳朴的地方色彩。

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但由于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艺术家,都各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加之各自的艺术素养,乃至个性与观点的不同,因而使得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作品的艺术风格。比如中国画大师朱耷和潘天寿,两人都是画花鸟的,在技法上似乎都是以奇取胜。但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却绝然不同:前者的画多取圆韵,具有含蓄深沉的古典美的风格;后者的画则取方棱,带有一定现代感的建筑美的风格。这就是说,二人作品的题材虽然一样,创作技法也大致相同,但由于审美追求上的差异,使得作品的风格则不同。再如西欧不少作曲家都写了倾诉爱情的小夜曲,其音乐抒情委婉,风格虽然相近,但也有差异。如舒伯特小夜曲的纯真、高尚,德里戈小夜曲的柔和明朗,德尔德拉小夜曲的流畅活跃,托赛里小夜曲的感伤叹息……都有自己的倾诉的风格和意韵。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艺术的二度创作中,往往把同一个作品作不同风格的解释,这在音乐的演奏、演唱中尤其明显。比如,同样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由杰出的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风格简洁,富有力量;而奥地利指挥家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则气势对比强烈……这完全是指挥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与艺术处理所致。自然,在他们不同的指挥风格上,也表现了他们自己的个性。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性、民族性的前提下形成的,而时代性、民族性又通过个人的风格表现出来。即便是个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乐圣贝多芬近30岁时才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此后他又创作了八部交响曲。这九部交响曲的创作历程达四分之一个世纪。这九部交响曲,没有一点雷同,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继承了古典交响曲的传统,从中能听出海顿、莫扎特的风格,但又有创新,富有戏剧性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贝多芬早期交响曲的风格。有人将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比作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而把这两部交响曲看作是“英雄的青年时代”。《第三交响曲》(又称《英雄交响曲》)则是对传统交响曲的突破,体现了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形象,形成了真正自己的风格。此后,他又创作的六部交响曲,不断以新颖的风格征服人心。其中,描写英雄与命运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体现英雄与大自然情结的《第六交响曲》(又称《田园交响曲》),以及表述贝多芬所追求的全人类团结友爱之理想的顶峰之作《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都各自独树一帜,表明了贝多芬晚期作品在形式、内容与风格上的成熟和不断进取。

文学艺术作品是要让人们欣赏的,它越有独创性,越有个性,也就越有共性和普遍性。为此,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越多样化,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越能满足群众对文学艺术爱好多样化的需求。

鉴赏品位源于综合素养

谁都希望自己能有较高的鉴赏品位,尤其是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少年朋友,除去学好课堂上的知识外,总想在课余时间广闻博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然而,到底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从而也使自己的鉴赏品位得以提高呢?

一位青年朋友抱怨说,他最喜欢听像崔健的《一无所有》、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等流行歌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听几次之后自己也就会唱了,不像听古典交响乐那样难懂。可是这样一来,家长总跟他们唠叨,说他们文化品位低。难道他们喜欢流行文化就是品位低吗?

这位青年朋友的疑问,其实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看待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大众文化的问题。我们知道,人们一般将人类文化相对地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个部分。精英文化,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且又表现人生崇高理想的文化。这种文化,偏重审美功能,往往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是代表国家和民族文明水准的文化。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文学艺术名著,都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而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在当今世界上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并满足人们文化娱乐、消费的文化,它偏重娱乐功能。像流行音乐、畅销的通俗读物和热门的影视作品等,均包括在大众文化之内。

虽然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且它们的功能又各有所偏重,其评判的尺度也有高雅、通俗与否的区分,但是,作为总体的人类文化来说,都具有教化、审美和娱乐的功能。更何况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定,并非是绝对的“一刀切”。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精英文化是“阳春白雪”,它“曲高和寡”,其实不然。当某种精英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格外受到大众的青睐,达到了“曲高和众”的程度时,这在客观上看,实际上它也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像曹禺的名剧《雷雨》,用精炼的手法和短短的篇幅,成功地概括了中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前后30年腐朽没落的历史,本是属于精英文化中的杰作。但最近被改编成20集的电视连续剧之后,人们褒贬不一,成为议论的热点话题,倒成为颇为引人注目的大众文化现象。再如,乔伊斯的名著《尤里西斯》,是曾被誉为“西方的天书”的先锋性小说,应该说它比精英还精英。然而它的中译本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上也成为销售的热点,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其次,对待人类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审美视野,努力吸收它们之中的营养。应该看到,大众文化中也有精品,在其中,同样蕴涵有对人类命运以及社会发展的思考,蕴涵有创作者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因而,在欣赏属于大众文化范畴的作品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娱乐和消遣上,还要看看它的审美价值,分辨其是美还是丑,是精细的还是粗劣的,等等。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无论是对精英文化,还是对大众文化,虽然都可以有你自己的爱好,但是,要想提高自己的鉴赏品位,关键在于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浏览和欣赏精英文化。古典名著名作,无论是文学的,还是音乐等姊妹艺术的,都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人类文明的精品。这些精英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