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研究—基于创业呼唤的作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7:52:07

点击下载

作者:田喜洲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研究—基于创业呼唤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研究—基于创业呼唤的作用试读:

内容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成为了热点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同时,创业也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令人堪忧:创业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王亚栋,2010),其中成功率也不到1%(王星,2010),创业中止或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较大的创业压力、职业倦怠,甚至是较高的创业退出倾向(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如何减少或应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多年来,在研究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的同时,理论界与实践者一直都在寻找减少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的组织与个人因素。在组织层面,组织支持与组织授权有利于减少雇员的角色压力;在个人层面,自尊心、自我效能和控制点被认为有助于减少角色压力。同时,组织公平与组织承诺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倦怠感。

近年来,组织领域的呼唤(Calling)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对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的新视角。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贝拉等人(1986)首先提出个人的工作价值观有三种导向:谋生导向(Job Orientation)、职业导向(Career Orientation)与呼唤导向(Calling Orientation)。不同价值导向说明了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意义不同。那些将工作视为谋生的人,工作意义在于获得报酬;有职业导向的人将工作视为职业发生的需要,目的是获得升迁、权利与声望,同时接受工作的挑战;与此相反,呼唤导向的人认为工作是其人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内部激励和职业成功的源泉,工作不全是为了经济收入与职务提升,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主观职业成就。同时,也有研究者(Boyd,2010)建议,把“呼唤”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角色压力与倦怠的关系中,“呼唤”对角色压力和倦怠的关系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如果角色压力和倦怠是线性关系,“呼唤”可能降低角色压力所产生的倦怠感;如果角色压力和倦怠是非线性关系中,“呼唤”则可能降低由过低与过高的压力所产生的倦怠。

基于以上客观现实与学术背景,本书以创业呼唤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创业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的结构与关系。主要问题包括:大学生创业者是否拥有创业呼唤,或者说,是否回应了创业呼唤(以下统称为创业呼唤或呼唤);大学生创业呼唤与角色压力的结构维度有哪些;创业呼唤与创业者角色压力、创业倦怠的关系如何;把创业看作呼唤的大学生对创业倦怠是如何感知的;或者说,创业呼唤感强的大学生感受的倦怠是否更少。

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呼唤由目标感及意义性两个维度构成;②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由角色冲突、角色不当及角色负荷三个维度构成;③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的角色冲突、角色不当维度与创业倦怠有直接的正向关系;角色负荷与情感耗竭有非线性关系,与低成就感的非线性关系不显著;④大学生创业呼唤与创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关系;⑤创业呼唤在创业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中没有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倦怠的应对策略。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的创新之处是:①构建并检验了大学生创业呼唤的二维度结构及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的三维度结构;②创业呼唤能对大学生创业倦怠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③创业呼唤可以作为个人层面上应对创业倦怠的重要变量,为角色压力与倦怠的对策及关系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 issues have become a hot issue,which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community to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to create the pattern of employ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ut on the other hand,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is worrying:the entrepreneurship rate of is less than 1%,much lower than the propor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bout 20%,of which the success rate is not to 1%,and venture suspend or failure of the case everywhere.It can be inferr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must face greater pressure of entrepreneurship,job burnout and even higher entrepreneurial exit tendency(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How to reduce or cope with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the entrepreneur and entrepreneurial burnout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In addition,over the years,regarding the role stress and burnout relationship,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looking for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reduce role stress and burnout factors.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 is authorized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the employee's role;at the individual level,self-esteem,self-efficacy and control points can help to reduce role stress.At the same time,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lso reduce staff burnout.

Recently,the Calling in organizational field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deal with the role of stress and burnout.The last century,the 1980s,American sociologists Bellah(1986)first proposed that an individual's work values have three orientations:to make a living-oriented(the job orientation),career-oriented(career orientation)and calling-oriented calling orientation.Different value-oriented description means differe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dividual from work.For those who will work as a living,the meaning of work is to receive remuneration;holding career-oriented people will work as the need for career occurred,the objective is to obtain a promotion,rights and reputation,while accepting the challenge of working;On the contrary,calls for oriented people think that work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ir life,is a source of internal incentives and career success,work not in order to enhance income and job,and m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dividual's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The same time,researchers(Boyd,2010)suggested,calling as the relationship of adjustment variables into the role of stress and burnout,calling on the role stress - burnout relationship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Role stress - burnout is a linear relationship,calling may reduce role stress burnout;role stress - burnout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calling too low and too high pressure may reduce fatigue.

Based on the above objective reality with academic background,this study entrepreneurial calling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role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burnout relationship,that our concerns are:Students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ial calling,or whether the response to the entrepreneurial calling(hereinafter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entrepreneurship and calling)?Venture call of the entrepreneur role stress,entrepreneurship Burnout?How Entrepreneurship as calling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entrepreneurial role stress perceive burnout?Or venture calls for a strong sense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 less fatigue?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 venture calls for constructs constitute two dimensions by the target and pro-social(interest of altruism);②Students entrepreneur role stress are role conflict,role and the role of load composition;③Students entrepreneur role stress two dimensions of role conflict,role improper entrepreneurial burnout has a direct positive relationship;rol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and low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④Students Venture Call of the two dimension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entrepreneurial burnout;⑤entrepreneurial calls for no regulatory role in the entrepreneurial role stress and burnout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findings demonstrate,the venture calls for a response to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of entrepreneurial burnout can be used as a personal level,and opened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role stress and burnout relationship.

Keywords:Student entrepreneurs;role stress;calling;entrepreneurial burnou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同时,创业也有利于推动技术与服务创新。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令人堪忧:创业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王亚栋,2010),其中成功率也不到1%(王星,2010),创业中止或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较大的创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较高的创业退出倾向(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

大学生创业者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涉世不深,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本与创业经验,在创业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资金、学业、家庭,以及角色转换、职业定位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会产生角色压力,出现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角色不当等现象。其结果可能是:创业开始时满怀激情,一段时间后消极倦怠,甚至是中止创业。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比国外新手创业者(Novice Entrepreneur)更大的角色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学校、家庭与社会。李开复(2011)和Bel(2011)都认为,中国大学生创业者的角色压力比美国大学生创业者更大。在美国,如果一个学生想创办一个小公司,他会在学校里找到许多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包括同学和教授,当然也会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上海“一嗨租车”创始人——大学生创业者章瑞平(2011)也指出,在中国,人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对“失败”的容忍度更低,这也给学生创业者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者的职业倦怠现象也较普遍,正像一位大学生创业者(小夏,2011)所言:“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不看世界杯,因为没时间;不休假,因为没时间。刚创业时,像是放飞了一个风筝,现在,我是被这风筝牵着走了,有些疲惫。”实际上,创业压力和倦怠伴随着创业者的整个创业过程,如果创业者不能很好地认识压力,就很难进行科学地管理和应对,而过高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创业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改变创业者的态度,影响创业行为和决策,进而影响到创业绩效,甚至是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大学生创业者把创业看作是自己主观职业成功的标准,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创业有着强烈的目标追求,即使面临较大的角色压力,仍能从容面对。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一种成功感,而且是自身的快乐与幸福,甚至是事业与使命。也就是说,他们回应了个人的创业呼唤(Entrepreneurial Calling),正是这种呼唤感减轻了他们的创业倦怠。国外研究也表明,呼唤(Calling)能对工作变量(如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意义、主观职业成功等)、生活变量(如生活满意度、生活意义、自尊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强烈的呼唤感能产生有利的工作与生活结果。具体而言,个人的职业呼唤越强烈,其工作和生活满意度越高,生活也更有意义,职业承诺感也越强。这一现象与科研成果为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发现或培养创业者的创业呼唤感,从而有效地应对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

总之,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尽管创业压力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上,缺乏对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及其结果的系统研究,如角色压力、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等,对创业呼唤等重要心理建构的研究更是极其有限。而创业者角色压力、创业呼唤与创业倦怠无论对创业者个人还是创业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创业者能否坚持下去并能否取得创业成功。正是基于以上客观现实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迫切需要,以及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现象的深入观察,本书以创业呼唤为研究视角,以大学生创业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创业呼唤在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找寻减少创业者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个人资源变量,这不仅能丰富创业压力、呼唤的理论内涵,而且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实践问题。

1.2 问题提出

角色压力(Role Stress)研究是角色行为理论的重要分支,关于角色压力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作职业(Jackson&Schuler,1985)。研究者不仅探讨过不同行业员工的角色压力来源,而且还就角色压力与工作态度、行为、绩效,以及员工身心健康的关系做了大量实证研究。但是,唯独缺少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对创业角色和创业者角色压力的关注甚少,并且研究框架也还不明确(Wincent&rtqvist,2009)。Pareek(1994)最早提出了创业者角色压力(Entrepreneurial Role Stress)概念,但未给出完整定义。Wincent和Örtqvist(2009)借鉴组织行为领域的角色压力概念,将创业者角色压力定义为“创业者的实际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差异对创业者形成的压力”。作为近年来在创业研究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对创业者职业倦怠、退出倾向与创业绩效影响较深的新生理论,创业者角色压力不仅是角色压力模型的拓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业失败研究的发展方向(韦雪艳,2009)。这是因为,创业者角色压力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调查显示,55%65%的创业者每周至少一次忍受着失眠、焦虑和头痛等症状的煎熬,这些都是压力的表现(Boyd&Gumpert,1983)。成功创业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创业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大学生,他们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承受着巨大的角色压力。正如哈佛大学拉克教授(2004)所说:“创业对少数人而言是一件极具诱惑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张世平(2008)也认为,创业者是一种主导劳动方式的领导者,需要正确的思考、推理、判断。从创业机会感知、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团队建设,到项目实施和管理以及整个新企业创建活动过程都对创业者的身心、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每个决策负责,同时又要扮演多种角色。正是由于创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多种角色扮演使得创业者面临着较为显著的创业者角色压力(陶劲松,2009)。所以,创业者角色压力伴随着创业者的整个创业过程,如何认识、应对与管理创业者角色压力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大学生创业者的角色压力包括哪些内容?其结构维度又如何呢?这是本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面临着角色压力,而且或多或少感知到创业倦怠(Burnout),长期的倦怠可能导致创业终止。理论界关注创业者职业倦怠的研究也是近年来才开始的(Wincent,Ortqvist&Drnovsek,2008),因此,目前创业领域内创业者角色压力对创业倦怠的影响研究也很少(Wincent,Ortqvist&Drnovsek,2008;Duran-Whitney,2004;Brigham,2002),已有研究主要是探讨创业压力对倦怠的某个维度(如情感耗竭)的影响。不过,工作压力领域中的交互作用模型仍旧是探讨倦怠问题的一个经典理论。在这个模型中,倦怠被看作是工作压力导致的结果变量。把倦怠纳入工作压力背景中,采用宏观视角看待倦怠问题是许多研究者支持的观点,而反复不断的验证和扩展也是探讨工作压力与倦怠关系研究的主题(陶劲松,2009)。正是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大学生创业倦怠的表现,及其与创业者角色压力的关系。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工作压力或角色压力与倦怠(包括情感耗竭、疏离与低成就感)的关系研究,只是探讨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但是根据激发理论(Activation theory)(Gardner,1986),适当的工作压力不仅不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产生正面影响,而过低或过高的压力都是不利的,即压力与工作变量的关系还可能是非线性关系。已有研究证明了某些压力与结果变量之间的U形(或倒U形)关系,即过高与过低的压力所产生的结果与中等压力产生的结果不同。如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之间(Gardner&Cummings,1988;Janssen,2001;Mansell&Brough,2005;Scott,1966),或工作复杂性(Champoux,1978;1992)与倦怠(Xie&Johns,1995)之间都存在着倒U形(或U型)关系。因此,可以推断,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之间也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那么,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这是本书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多年来,在研究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的同时,理论界与实践者一直都在寻找减少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组织或个人因素。在组织层面,我们已知的组织公平、组织支持与组织授权有利于减少员工的角色压力;在个人层面,自我效能、自尊心和控制点被认为有助于减少角色压力。研究表明,组织公平与组织承诺可以改善员工的倦怠感,而人格和自我效能感则能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近年来,组织领域的呼唤(Calling)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应对角色压力与倦怠的新视角。呼唤作为神学和宗教领域的词汇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Bellah等人(1986)首先提出个人的工作价值观有三种导向:谋生导向(Job Orientation)、职业导向(Career Orientation)与呼唤导向(Calling Orientation)。不同价值导向说明了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意义不同。对那些将工作视为谋生的人,工作意义在于获得报酬;持职业导向的人将工作视为职业发生的需要,目的是获得升迁、权利与声望,同时接受工作的挑战;与此相反,呼唤导向的人认为工作是其人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内部激励和职业成功的源泉,工作不全是为了经济收入与职务提升,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主观职业成就,即把工作视为呼唤的个体感受到的压力与倦怠感较少。就本书而言,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者是否拥有创业呼唤,或者说,是否回应了创业呼唤(以下统称为创业呼唤或呼唤);创业呼唤与创业者角色压力、创业倦怠的关系如何呢;把创业看作职业呼唤的大学生对创业者角色压力、倦怠是如何感知的;或者说,创业呼唤感强的大学生是否感受更少的倦怠。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有研究者(Boyd,2010)建议,把呼唤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角色压力与倦怠的关系中,它对角色压力—倦怠的关系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如果角色压力—倦怠是线性关系,呼唤可能降低角色压力所产生的倦怠感;如果角色压力—倦怠是非线性关系,呼唤则可能降低过低与过高的压力所产生的倦怠。基于以上客观现实与学术研究背景,本书还将探索大学生创业呼唤在角色压力—创业倦怠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以及如何应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

综上所述,本书试图探讨的问题包括:(1)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结构及测量;(2)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呼唤概念及测量;(3)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的关系;(4)大学生创业呼唤与创业倦怠的关系;(5)创业呼唤在角色压力与倦怠关系中的作用;(6)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过程

根据质性与量化研究的规范,本书研究的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研究选题、理论构思、访谈与分析、假设检验与总结、对策与建议。每个研究阶段都对应着各自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研究选题。在文献资料阅读、导师指导、小组讨论,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者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修改与确定研究选题。例如,本书原来的选题是:呼唤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压力对创业态度的影响。在学术小组讨论时,谢教授提出了研究的范围太大,研究变量之间缺少基于现实的“故事性”解释。于是本人就再次扩大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加强与大学生创业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创业感受,然后对研究选题进行修改。(2)理论构思。在确立研究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及倦怠三变量的关系后,本人就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了回访。根据已有文献及谢教授、左博士的建议,试探着增加了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假设,以及其他一些基于“故事性”解释的构思。(3)访谈与分析。根据研究构思,编制访谈提纲,实施半结构化预访谈、访谈、内容编码和文本分析,并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创企业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为后续的问卷研究提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本人还进行了少量大学生创业者的配对访谈,即对创业者本人及其相关者(如创业者父母、导师、亲朋等)的验证性访谈,以检验大学生自我报告的角色压力、呼唤感与倦怠感与相关者感知的是否一致,并通过此流程对研究构思中的假设再次进行检验或修订。(4)假设检验。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正式问卷设计,实施问卷调查及实证分析。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滚雪球法获得的样本,假设检验包括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假设验证。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阐述、解释和讨论,谨慎得出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的意义、不足和未来展望。(5)对策与建议。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本人访谈研究中的亲身体验,提出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倦怠的应对策略,以及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呼唤感的初步建议。1.3.2 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为八部分(章):(1)绪论。总体描述我国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现状,初步阐明大学生创业者承受的角色压力,以及角色压力所带来的可能后果,即角色压力与倦怠可能是大学生创业退出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对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将呼唤引入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倦怠的关系之中,提出本书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并阐明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2)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细致的总结和回顾,从而为本书构思的形成和展开奠定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角色压力、创业者角色压力构念、前因变量与影响结果的研究;组织行为、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的呼唤理论研究;组织与心理学领域的职业倦怠、创业倦怠研究;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等。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3)研究假设。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以往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继而在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构思、研究假设与具体研究方法。(4)访谈与分析。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构思,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然后编制访谈提纲,并实施访谈,最后对访谈材料进行文本编码与分析,提炼取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概念的结构与测量题项,并对项目进行合并、归类和整理,从而初步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呼唤的结构。接着从访谈研究对象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继续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探析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及倦怠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如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的结构维度及其与倦怠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后续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础。(5)问卷设计和调查。根据以上提炼出的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的题项,形成统一的问卷,使用滚雪球法将问卷发放给预测试对象,完成数据收集工作,根据回收的数据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最终形成相关构念的完整量表。然后,再进行正式样本调查。(6)问卷分析与假设检验。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对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统计分析,以此来检验第三部分提出的各种假设,并对各种统计结果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分析。(7)研究结论与讨论。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8)对策与建议。根据研究结论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倦怠的应对策略及培养大学生创业呼唤的初步建议。全部研究内容框架见图1-1。图1-1 研究框架图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目的

本书采用质性与定量的方法探索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的结构及其对创业倦怠的影响效应,以及呼唤在角色压力—创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希望从呼唤角度入手,提出减少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倦怠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在角色理论、职业倦怠及呼唤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者的角色压力与呼唤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2)探讨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及呼唤与创业倦怠的关系;(3)探索创业呼唤在角色压力—倦怠关系中的作用机制。1.4.2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从理论上讲,创业者角色压力及呼唤结构研究是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为今后角色压力与呼唤研究提供基础性工具,能进一步扩展创业管理和工作意义研究的理论内涵与框架。此外,构建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量表、呼唤量表对创业研究具有一些的理论贡献。最后,探讨创业呼唤的影响机制与效应丰富了创业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者主观职业成功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标准。

从实践意义来看,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终止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我国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减少创业者角色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减少创业倦怠也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者关注的问题。因此,以创业呼唤的新视角探讨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创业倦怠的关系,有利于找寻减少创业倦怠的新方法。

与以往的文献相比,本书的创新之处有:①构建并检验了大学生创业呼唤的二维度结构及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的三维度结构;②证明了创业呼唤能对大学生创业倦怠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③创业呼唤可以作为个人层面上应对创业倦怠的重要变量,这为角色压力与倦怠的对策及关系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1.5 研究方法

1.5.1 质性方法

质性方法是本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定量方法相比,质性研究不太依赖大样本的数据,而是对现象的本质进行直接描述与分析。其特点是较自然的探究方式、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用归纳法形成理论及结论。就本书而言,通过访谈收集大学生创业者的成长经历、创业选择过程,以及自我的经验诠释,总结出创业者的角色压力特征与创业呼唤感受。虽然关于创业者及创业活动的研究方法较多,但是使用质性方法生动全面地描述创业者成长经历、生活经历与创业经历的研究不多,质性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创业者内心深处的创业呼唤,阐明创业者的信念、创业价值取向及其在创业历程中的作用。通过质性方法能使我们真正倾听来自创业者内心深处的对创业的理解、感受、体验。特别是配对数据的应用更有利于创业者角色压力与呼唤特征总结及量表编制。Cooper、Schindler(2003)和Zikmund(2003)就认为,质性方法特别适用于在以下情况研究:①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还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的掌握时;②当需要建构概念、提出操作定义与改进研究设计时;③需要构建新理论与搭建新的研究框架时;④需要深入探究一个问题或确定未来研究方向时。Thevenaz(1962)也提出,要通过研究某种现象来建构构念,质性研究比逻辑运算或心理测量学更重要。质性研究的目的是使用直觉过程的方式来仔细描述一类有意义的现象,用它来探究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个人的生活意义与个人认同,在这方面,它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有效。在质性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话语被认为是唯一的有效信息的来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与解释获得话语背后的意义,从而提供对个人本质与现象结构的深入理解。由于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与创业倦怠的研究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与范式,呼唤的影响效应与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所以质性方法是适合的。在本书中,质性方法主要使用在访谈、座谈与假设的修正与初步验证方面。1.5.2 定量方法

除使用质性方法外,本书还大量使用量化的方法,这也是研究者比较熟悉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呼唤的结构维度、测量项目及相关假设,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方法检验构念的信度、效度(包括区分效度与聚合效度)及理论假设。每一种定量方法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在下文中将有详细交待。定量分析中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SPSS13.0、NVIVO 8.0和LISREL8.7。

1.6 小结

大学生创业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等方面,关于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及呼唤的研究极少。正是基于现实的问题及理论研究的需要,我们选择了相关的研究议题。本章提出了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创业呼唤与倦怠关系的研究框架,并简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内容、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大学生创业者角色压力、创业呼唤、倦怠及三者的关系等方面综述相关文献,为提出研究假设奠定基础。

2.1 创业者研究

创业过程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创业研究的独特性,也使其成为了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Omrane&Fayolle,201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创业对社会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日益繁荣,创业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1987年,美国管理学会(AMA)专门设立了创业研究分会;1999年,美国著名的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了国际性合作研究项目GEM(全球创业观察),到2003年已经吸引了4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据统计,1980—1989年的十年间,发表在Acda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世界权威管理学杂志上的创业研究文章只有2篇,而2000—2008年的九年间就达46篇(见表2-1)。由此可见,创业研究已成为世界管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活动也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王重鸣,2004),仅2008—2011年的四年间发表在《管理世界》等国内主流管理学刊物上的文章就达88篇(见表2-1)。关于创业活动的研究形成了机会论、资源论、管理论等不同学说(龚志周,2009),而关于创业者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学派。表2-1 主流管理学期刊发表的创业研究文献数量分布资料来源:张玉利,等(2012)。表中的英文缩写至上到下分别表示Academy of Mangement Review,Academy of Mangement Journ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以上五种为管理学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以上三种是创业学术期刊。2.1.1 特质学派

所谓特质(Traits)是指个体拥有的、影响行为的品质或特性,包括气质与人格特质,它们作为一般化、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倾向而起作用。特质被看作为一种神经心理结构,也是一种先天的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Catten,1998)。特质学派强调创业者的特质,并认为,这种天生的特质是创业者区别非创业者的主要因素,并且特质是不可以学习的。这种天生与内置的因素也让别人感受到创业者的不同,即创业者具有迷人、受欢迎、聪明、充满渴望的特质(Hughes,1986)。该学派与伟人理论相似(Yukl,1994),都认为创业者是天生(Born)的而不是后生的(Made)。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创业者个性特质的挖掘来解释创业活动(McClelland,1961;Vries,1977;Brockllous,1950;Broeaus,1982)。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创业者拥有一组特定的个性特质,而且还假定这些性格特质导致了创业活动。Voothis(1980)认为,创业企业家具备以下特质:①喜好竞争;②是实施者而非计划者;③喜欢控制自己的命运;④具有独立性格;⑤中度风险偏好。Horwitz(1986)也指出,创业企业家由于拥有的人格特质使其与一般的经理人区分开来,其中,控制源、风险取向和成就需求是开创新事业最重要的特质。Neider(1987)和Knight(1987)则认为,成就需要、自我需要、控制权、韧性是创业者的成功个性特质。总之,特质理论认为,不管外部环境及其他因素如何,某些人天生拥有企业家的特质,这些特质导致创业企业家的投资行为与领导能力。一项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也发现,某些人更容易发现与抓住机遇,即这些人拥有天生的特质(Kirzner,1973;Low&Macmillian,1988;McClelland,1961;Schumpeter,1934;Shaver&Scott,1991)。在分析为什么有些人成为创业者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时,哈佛大学的McClelland(1961)就认为是渴望成就(Need for Achievement)的特质,而Brocaus(1982)则认为是控制倾向(Locus of Control)和承担风险的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进而,Poe(1980)在研究了大量创业企业家之后,列出了企业家所具有的以下个人特质:①较高的成就动机(High Achievement Motivation);②控制需求(Need for Control);③内控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④自主性(Autonomy);⑤怀疑精神(Distrust);⑥独力性(Independence);⑦果断(Assertiveness);⑧自信(Self-confidence);⑨创新(Initiative);⑩乐观(Optimism);⑪富有想象力(Imagination);⑫富有领导力(Leadership);⑬决断性(Decisiveness);⑭竞争力(Competitiveness);⑮解决问题的毅力(Persistence in Problem Solving);⑯完全投入(Single Mindedness)。Hughes(1986)和Yukl(1994)也认为,企业家的这些特质是区别于非企业家的原因所在。

提到特质理论就不能不提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1909)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即每个人的特质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具有不同个性的人员,个人特征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基础上,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霍兰德教授(1959)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人格类型理论。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的人格类型有六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与传统型,而职业环境也有以上六种,人们找工作就是在积极寻找那些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在他的人格类型理论中,霍兰德对企业家型的人格特质描述是:①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具有领导才能;②喜欢竞争,敢于冒风险;③喜欢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且,为了测量不同的人格类型,他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 Perference Inventory)和自我搜寻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测量工具。但是,人格类型理论对人的特征变化和环境变化考虑较少,且对创业企业家的人格特质描述不太具有操作性。

特质理论企图解释创业者具有些什么样的特质,也企图通过确定一系列个人特质来筛选创业企业家,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Bird,1989;Schiller&Crewson,1997;Wortman,1987),该理论提出的创业企业家的几项特质也没有取得一致的认可(Chell,1991;Watson et al.1995)。单纯的特质理论对解释企业家的成因来说并不充分(Gartner,1988),因为许多特质往往从属于行为,完全以特质为基础的解释忽视了情境因素和个人的模仿能力。所以,不少研究者批评特质理论过于简单化,不足于解释创业企业家的行为,并认为,企业家的特征(Qualities)是可以培养与开发的(Drucker,1985;Binks&Value,1990;Drucker,1985;Low&Macmillian,1988),于是就出现了心理个性学派。2.1.2 心理个性学派

随着对创业企业家特质理论的批评越来越多,另一些研究者开始挖掘企业家共同的心理或行为个性特征,于是,心理个性学派应运而生。心理个性学派(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chool)认为,创业者有其独特的个人价值观与态度,使其行为与众不同,并区别于非创业者。McClelland等人(1953)认为,企业家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不是天生的。Sadler等人(2003)对特质理论进行了扩展,并认为,环境因素和个人行为个性有助于企业家成功。虽然特质(Traits)和个性(Characteristics)有些相似,但是两者有一个重要区别:个性描述的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并为之采取行为;特质则描述个体是由哪些本质组成的,或者说个体究竟是什么。个性理论认为,创业企业家是因为拥有某些行为个性而不是特质,才成为了企业家。例如,承担责任、展示创新性,这些个性都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此外,创业企业家的个性特征还有:坚韧、热情、风险偏好、领导与沟通等。Gardner&Laskin(1995)认为,企业家是培养起来的,是基于自己的个性,通过多年学习的结果。Katz(1992)也认为,是行动或行为使企业家与其他人区别开来。Diaz(2003)、Brockhaus&Horwitz(1986)、Burch(1986)和Gartner(1990)还总结了创业企业家的其他个性特征:努力工作、培育他人、承担责任、回报导向、保持乐观、组织技能、风险控制方法。此外,Yarzebinski(1992)认为,企业家的个性还有:高度的成就感、控制欲、满足期望。House(1993)的研究也发现,被全球公认为创业企业家的个性是:协调能力、可依赖、值得信任、聪明机智、公正无私、诚实。虽然,有关企业家个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创业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个性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也就是说,创业企业家具有哪些个性就可能带来创业成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2.1.3 组织内部创业学派

内部创业(Intra-entrepreneurship)是指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员工在企业的支持下,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项目,并与企业分享成果的创业模式(郝登峰,2010)。Cunningham和Lischeron(1991)较早提出组织内部创业,并认为,员工或员工团队的创业活动能给组织带来创造力与创新。员工创业行为在一个组织内更容易得到鼓励,创业行为与组织文化、组织精神相关(Cunningham&Lischeron,1991)。内部创业学派把创业者创业行为引进已经存在的组织,且提供一个强烈的创新基础,即在组织内任何人都可以是创业者,这与以往的研究视角不同。

除以上关于创业者研究的学派外,还有创业古典学派和创业管理学派。创业古典学派(Classical School)将管理与企业家精神融入创业者的研究中,企图根据个人展现的创新程度的高低将创业者与管理者区别开来。该学派的创始人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是创业者重要的素质,创业者富于创新,有创造力,而不是管理别人。创业管理学派(Management School)认为,创业者应具有管理技术,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创业者是可以培养的,特质不足以定义创业者。

综上所述,虽然关于创业者研究的学派不少,但是创业者究竟具有什么的特质、个性、领导力或管理才能一直是无法完整回答的问题。

2.2 创业者角色压力研究

压力是当个体感觉到加在自身上的需求和自己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精神与身体对内在、外在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创业者活动充满压力(Vasumathi,2003),并且这种压力远比工作压力要复杂得多,它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具体的创业要求之间不相匹配所造成的反应(Rahim,1995)。作为压力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变量,角色压力(Role Stress)是近年来组织行为研究中的关注重点之一(王觅也,2007),因为人们的工作行为和工作场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Jackson,1985;Kahn,1964;Gross 1958)。角色压力研究是角色行为理论的重要分支,关于角色压力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作职业(Fisher,1983;VanSell,1981),已有成果不仅探讨过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压力来源,还对员工的角色压力与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压力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唯独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创业者角色和角色压力的关注也甚少(Wincent,2006;Wincent et al.2009)。将创业角色和压力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分析的只有少部分学者,并且分析框架也还不明确。正是在此背景下,Pareek(1994)提出了创业者角色压力的概念,但未给出完整定义。Wincent等人(2009)借鉴其他组织中角色压力的概念,将创业者角色压力定义为“创业者的实际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差异对创业者形成的压力”。作为近年来在创业研究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对创业退出影响较大的变量,创业者角色压力不仅是对角色压力模型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业失败研究的发展方向(韦雪艳,2008)。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随着理论界对于创业者角色压力的重视,研究成果也时有出现,但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测量方法和实证分析方面,创业者角色压力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从国内理论界来看,对创业者角色压力的研究不足,成果也相对薄弱,且主要停留在创业压力源结构分析上。以下就对创业者角色压力研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述评。2.2.1 角色理论、创业者角色压力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创业者角色压力的认知源头和概念内涵是什么?其维度如何划分,又源于哪些前期研究?作为创业研究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有何特征?以下根据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和企业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角色压力的内涵、组成及前因后果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对上述问题加以阐释。(1)创业者角色压力的心理认知基础——角色理论“角色”一词原是戏剧中的专业名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Mead(1934)认识到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特征,将其引入到社会学中。1951年,Jacobson(1970)开创性地把角色概念应用于复杂的组织中。20世纪50年代,一批研究者(Parsons,1951;Merton,1957;Gross et al.1958)正式提出角色理论及其概念。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组织中的角色压力。Kahn等人(1964)的角色情境模型为组织角色压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个模型中,角色人物和角色赋予者在组织因素(如组织结构、组织规模)、个体因素(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个体和群体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作用。当时,研究者认为,角色压力来自于角色赋予者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