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浙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5:07:51

点击下载

作者:洪文滨,王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乡村振兴看浙江

乡村振兴看浙江试读: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后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及对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回顾我国农村发展,国家层面对农村发展的战略定位与举措都已相当到位,为各地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与道路。但从微观层面反观各地农村的发展实际,有一些问题非常值得反思:为什么在同一区域内,甚至是相邻村落,外部环境、自然资源与文化传统大体相同,有的村庄可以发展得很好,有的却很衰败抑或发展停滞不前;有的村庄在发展村落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或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与富民如何在社会现实的复杂张力和可能条件下兼得?有些地方农村为迎合国家发展战略,盲目建设,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的发展“大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现有的发展以及共享模式是否真正契合了农民的内心需求?农民内心真正的“美丽乡村·美好生活”是何图景?实现的可能路径有哪些?针对上述问题,温州瑞安市陈岙村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与启示。

陈岙村距离瑞安市区20公里,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东端、大罗山南麓山坳,东邻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西连西岙村,南邻埭头村,是塘下镇建村历史较早的村庄,已有800余年的发展历史。陈岙村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村庄面积0.4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805亩(1平方公里=1500亩,全书同),耕地面积160亩。全村共275户1203人,党员71名,外来人口1000余人。村里居民以钱姓、陈姓、董姓居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4%。2018年底,陈岙全村工业总产值为3.69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超500万元。陈岙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它仅用10余年的发展便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浙江省级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魅力新农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数十项荣誉,完成了由平凡村落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环境优美的“浙江名村”的华丽蜕变。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它始终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村庄建设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为探索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规律,提炼村庄和谐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板,值得借鉴和研究。一 从平凡村落到“浙江名村”的战略变迁

陈岙村的老一辈基本靠打石板为生,村中多为清贫的石匠。“手持铁锤叮当响,肚皮饿得咕咚响”“大罗山脚穷陈岙,茅棚草屋泥镬灶;日风夜雨人难熬,荒岁饥年食无靠”曾是昔日陈岙人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岙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后,陈岙人开始经营家庭作坊或外出跑销售的谋生之路。村庄内生产电瓷开关等低压电器、标准件、汽摩配等产品的家庭加工厂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陈岙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渐次进行,陈岙的交通、通信、用水、居住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1984年修建平水池,结束了生活用水靠肩挑、手提的历史;1992年人工开挖蓄水池;1993年修建村小学校舍,结束了村集体无校舍的历史;1997年修建陈岙至埭头的公路;1998年填埋榕树下老河道。不过,一直到2000年前后,陈岙还是一个房屋布局凌乱、道路不通、违章建筑与垃圾遍地、村集体入不敷出的普通农村。而今的陈岙,是温州有名的“示范村”。不管是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农房集聚建设、“五水共治”、“青山白化”治理、农村养老保障、乡村振兴等工作,陈岙屡被提名为“样板村”。回顾它1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陈岙是用成功的战略性“四级跳”完成了令人瞠目的华丽蜕变。(一)小流域整治,以治水护水充实集体经济,改良生态

21世纪初的陈岙,还是个典型的脏、乱、差村。陈岙村中有条河,但河床杂草丛生,坡度较高,无法蓄水,干旱时村民无水喝,暴雨时又水漫民居,这条河并不能给村民们带来任何福利。加上20世纪90年代,陈岙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靠农耕、采石和从事耐火砖、熔断器、水暖洁具、标准件生产电镀等行业。进入21世纪,因家庭作坊式工业过度发展,污水横流,溪流遭受了严重污染,村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当时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将生活垃圾乱扔乱堆,将物品无序摆放,乱搭乱建,加剧了村庄的脏、乱、差的状况。与此同时,当时民营经济活跃的瑞安塘下镇陷入缺水危机。部分陈岙人看到商机,就开始蓄水卖水。随意搭建的凌乱管线,埋下安全隐患不说,村里很多企业还经常因为争相挖坑蓄水而产生矛盾,居民也常常因蓄水卖水和用水之事发生争吵。要求合理治水和用水的呼声很高。

2002年前后,新一任村“两委”产生后,首先面临的是村集体资产负债80多万元的严峻现实,其次是要立马寻找村庄发展的突破口。当年陈岙的村集体年收入仅20多万元,年支出需要40多万元,陈岙是个穷得叮当响的空壳村。村庄要发展,规划要组织实施,都需要依靠村集体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再好的发展蓝图也是空谈。那么,钱从何而来?鉴于此,陈岙首先在“水”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先后筹集了15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山塘、三条蓄水堰坝和一座自来水厂,蓄水量由原来的不足100立方米增加到近10万立方米。这样一来,不仅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还通过有偿为周边企业提供生产用水,使村集体每年增收近200万元。依靠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村集体收入从20多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其后,陈岙又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在沿溪两岸建成了长达2.8公里的溪堤。10年前污染严重的溪流与现在亮丽的生态景观线形成天壤之别。陈岙谋求发展的第一步走得很漂亮,通过小流域整治,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二)彻底的青山白化治理,集约化整合利用土地

尽管通过治水、卖水,陈岙收获了“第一桶金”。但这些收入显然还不够很好地支撑村庄长远发展。除了水,陈岙还有一个天然资源是“山”。因此陈岙发展的第二大步,便是往山里“进军”,开展青山白化整治,整合土地,“变废为宝”,同时通过土地利用与出让,进一步换取发展资源。

陈岙周边的山麓上,原来布满了白皑皑的坟墓,青山白化很严重。而且每年清明上坟烧纸常常引发山火,严重影响了大罗山的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但数千年来的习惯使村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要想移风易俗,彻底整治青山白化,在温州很多农村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岙村“两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村“两委”成员、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建设生态公墓等措施,最终完成了“青山白化”治理。2005年,陈岙村开始搬迁山脚的5000多穴坟墓,统一建设生态公墓。经过4年艰苦的努力,散落在陈岙溪边两侧1200座椅子与3500座墓穴,被建成的4000穴生态公墓取代,原先满目疮痍的山体被葱葱郁郁的山林覆盖,70多亩土地最终被整理出来。2010年7月30日,陈岙将移坟整理出的70多亩土地公开出让。可能是因为陈岙周边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土地竟然拍出了3.5亿元的高价。在政府特殊政策的“关照”下,陈岙得以存留巨额资金,除一部分直接分给村民,剩下的资金全部用于启动旧村改造。这笔资金在陈岙村庄建设再次实现跨越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治理“青山白化”,陈岙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做到了移风易俗,同时整理出的大量土地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农房集聚改造,变革村落布局

针对原有农房危、漏、乱、散,村庄道路狭窄崎岖以及村容脏、乱、差的情况,陈岙村“两委”早在2003年就想着手农房改造工作,同时提出“退二进三”发展思路,将陈岙定位为生态人居区。但是整个农房改造计划任务艰巨,需要拆除529间民房、350间厂房。同时因为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考虑到村民购置新房的经济负担,该计划未能在第一时间落实。后来,陈岙村“两委”经过对村庄现有资源的再三评估论证,决定通过青山白化治理来盘活土地,再通过土地出让的资金抵消农房改造成本。于是,通过4年艰苦卓绝的迁移坟墓、建设生态公墓等工作,陈岙盘活了原本不多的土地资源,并利用相关出让金顺利启动了农房集聚改造工程。整个农房改造项目设计总用地为13.4公顷,总建筑面积122150平方米,总投资26261万元,计划建设安置房526套。这些公寓楼高4~5层,不仅通风、采光好,小区还引入天然溪流,极具江南水乡风格,与城市社区无异。为提升居住品位,全部采用地下室停车场结构,配备了3.3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户均停车位达到2.3个,实现了人车分流。村民只要用一间老房子或一处宅基地就可置换一套公寓式商品房。目前,陈岙村村民已基本住进花园别墅小屋。原本按照置换标准,村民自己需支付一套40万元左右的公寓建设费用。但是在测算这笔账的时候,村“两委”预计30%左右的村民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于是村里决定将2.5亿元集体资产用来支付别墅式公寓建设费用。这意味着,陈岙村村民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住进别墅式公寓。(四)实现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器、标准件等生产企业的相继创办,工业已成为陈岙的主要产业。但是工业化在促进陈岙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村民感受到了发展和环境,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富裕后的村民希望能改善人居环境,但村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污染不可避免。比如汽摩配、电镀企业难免会产生废水,抛光产业也会产生粉尘。因此,自2007年开始,陈岙村“两委”开始启动规划调整,决定逐步淘汰现有厂房,把退出的工业厂房安置到当时塘下镇正在规划的瑞安市汽摩配产业新城,最终目标是全村范围内不留任何工业企业,实现“退二进三”。

同时,陈岙村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围绕生态环境,把婚纱摄影、温泉度假、亲子游乐、养老医疗作为今后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2014年,为扩大村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陈岙特地拍摄了国内首部新农村主题的时长约30分钟的旅游微电影《榕》。电影以陈岙村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元素,以接地气的旧村改造故事为主线,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现陈岙。现今陈岙已经实现多业态开发。自2011年以来,陈岙相继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对陈岙溪流域4公里范围内的80多家企业实施了搬迁,拆除违法建筑60000余平方米,对两岸的景观进行了综合改善。水质彻底改善后,陈岙沿陈岙溪建起了约100亩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包括大型水上乐园、网球场等,成功推出了游泳、漂流、皮划艇运动等项目。如陈岙溪1.7公里长160米落差的水道漂流项目,现每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成为陈岙又一个创收的水上项目。陈岙村还计划打造婚纱摄影、温泉度假、养老产业基地等,以此来带动陈岙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一个功能设施全、生态环境好,集乡村民宿、水上娱乐、温汤养生、露营探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旅游乡村,将工业村转变成休闲宜居的生态村。目前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建设。二 蜕变后的乡村振兴图景

如今的陈岙,不仅已经成为一个道路整洁、花木成荫、山清水秀的花园式村庄,实现了产业多样化、村容村貌全域景观化、基层治理社区化,而且已经初步实现了全体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村集体经济从负债86万元到超1亿元,村民生活幸福而和谐,可谓真正过上了“生态优美、生活美好”的日子。

首先在村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至2018年底,全村工业总产值3.69亿元,村集体固定收入达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陈岙的村貌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进陈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宽敞的进村道路,还有碧水、蓝天、绿树、别墅与石桥,已经让人感觉不到自己身处农村,反而感觉像漫步在城市的高档住宅小区。但陈岙的确是个村,只是它的生产区域、生活区域、休闲区域泾渭分明且布局合理。村庄整体山环水抱、环境优美。休闲区有天然泳池、垂钓基地、水道漂流,还有配套的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古榕、市民广场和文化礼堂又将休闲区与生活区隔开,整体布局形成生产、生态、生活和谐共荣的全域景观区。去过陈岙的人都感慨地说,很难想象这是温州瑞安市一个位置较偏的村庄。

基础设施方面,就在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积累后,陈岙便把治理村庄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公用设施摆上议事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道路建设上,共建成8条7公里长的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环境美化方面,全村安装了整齐美观的路灯,对村庄范围内的电线进行了地埋处理,人均绿地面积达37平方米。已建成封闭式公厕3座,沼气净化池、垃圾中转站各1处,实现了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村庄平安建设方面,共投入100多万元设置了2处治安警务室和1个流动人口管理站,安装全球眼监控器19只,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村民可以敞门而居而无失窃之忧;投入120万元对位于岙底溪的膝盖山地质灾害点进行了治理和复绿,削坡处理了95万吨疏松石泥隐患。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陈岙先后共投入2000余万元,相继建造了怡心公园、生育文化公园和体育广场、村史陈列馆、多媒体活动室、村民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组建了陈岙村业余文艺队、太极拳剑表演队和木兰扇队等文体队伍。这些业余文艺队还编排了一些使用方言表达的爱国主义教育文艺节目,并不时地开展鼓词演唱、赛龙舟等传统文体活动,活跃了村庄文化氛围。同时,陈岙还编写了村歌《富在青山绿水间》,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提升了陈岙的文化品位。2008年,陈岙还率温州之先,成立了首个村级红十字会和村红十字爱心互助基金。

村民生活保障与福利方面,陈岙对年老的村民采用集中供养模式:集体出资建设老人公寓,老年人通过交纳押金就可入住。村里共建成了132套共计11000平方米的老人公寓,对年满60岁的本村老年人实行老人老有所居、所养、所乐。10幢农村集体出资建设的老人公寓,集中供养了该村200多名老年人。每套公寓约60平方米,带装修、家具以及基本的生活家用电器,社区还建有活动室并配置各种康乐设施。村里具备条件的老人只需交纳3万元押金,就可以免租入住。老人将来去世,村里会将押金退还给他们的家属,公寓则由村里收回,继续提供给其他老人。除了房子,村集体每年还分给入住的老人们每人2000多元的福利费。除了老人公寓,陈岙村民的福利还有很多,例如,村里购置专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费等,都记在村集体账上;村集体每年投入50万元,为村里适龄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费“埋单”;每年投入35万元用于村里老人们的生活补助;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完全免费。三 发展、民生、生态统筹平衡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陈岙能从一个人口不过千余,经济发展水平充其量在当地仅属中游水平,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偏的小村落,在短时间内成为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荣誉称号的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和“示范村”,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规划先行、理念清晰与科学实施

陈岙发展的历史拐点在2002年,就是现任书记陈众芳“当家”的第一年。当年,陈众芳在考虑村庄未来发展时首先注意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村庄无序发展的关键在于“缺乏完善的规划布局设计,没能形成有特色的村庄规划”。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当时做一个规划费用很高,仅设计费用就要27万元。而陈岙2001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才25万元,村集体还负债86万元,固定资产项目几乎空白。但陈众芳坚持认为“目标确定下来,再慢慢建设,只要目标是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就算在任期内无法完成全部规划目标,也可以给下一届村‘两委’班子定下方向、留下‘借鉴’,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村民思想最终得以统一,“陈岙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正式出炉,陈岙村的发展方向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规划将村庄分为生产区域、生活区域、休闲区域,且若干年后陈岙基本实现了规划所描绘的蓝图。

村庄规划是做好农村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建设与发展将缺乏清晰的定位、目标和方向。当前很多地方农村的发展,都缺乏科学合理、体现农民意愿且便于操作实施的发展建设规划。一些村庄要么盲目模仿城市规划,要么定位不准,未能充分体现农村实际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村庄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与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合法、合理、可持续的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以及土地和社会资源浪费等现象。

尽管也有很多村庄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但真正把编制的村庄规划落到实处的却为数不多。有的认为村庄规划可有可无,对执行规划存在随意性、主观性。还有一些规划脱离本地实际,无法操作实施而被束之高阁。还有一些村庄因村“两委”的更迭换届,出现规划实施的断裂和“一届村委,一个规划”的情况。陈岙这方面做得很好。村庄要实现跨越式蜕变,就必须有准确的村庄发展定位、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清晰的发展思路。按照村庄规模、地域环境、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并要在广泛吸纳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论证,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必须长期坚持这样一个建设目标,持之以恒地付诸实施和努力。

当然,背后支撑科学规划的是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从小流域整治到青山白化治理再到产业的“退二进三”,陈岙的“两委”班子很早就领会并践行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陈岙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始终重视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注重村庄整体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今的陈岙已经基本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这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息息相关。(二)因地制宜,资源的创新整合与最大化利用

能否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开发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转化,来更好地支撑村庄的长远发展,是那些先天区位欠佳与资源禀赋不足的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陈岙的先天资源禀赋并不高,村庄发展的短板明显:地理位置较偏,村庄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不大,公共设施配套不全。但回顾陈岙发展史,其两次发展跨越都是建立在对村庄资源的合理有效整合利用上的。陈岙通过改水创收、依山致富、借地生财三大举措,极大地充实了村集体收入与集体资产,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福利的改善与村庄长远的可持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