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小西天诗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7:12: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进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咏小西天诗文集

历代咏小西天诗文集试读:

散文

小西天里的大千世界

王哲士

佛界的西天,是缥缈无际的极乐世界。而根据佛家理想塑造出来的实物模型——小西天,却是袖珍式的西天,凝固了的西天,栩栩如生的西天。它的建筑风格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娇小——整个寺院盘踞在一如点将台式的山头。

有一句成语叫作微言大义,小西天的不朽正在于它的以微见宏,以宏蕴奥。

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的小西天,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千佛庵的俗称。这一名称最初是当地僧俗按照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称呼并流行开来,几百年来已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在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以至于它的本名“千佛庵”反而鲜为人知了。

小西天所在,一峰昂扬居中,两山呈扇形展开,形似振翅飞翔的巨鸟,故民间有凤凰落地化山脉的传说,遂以凤凰命名。有诗咏道:“窃喜飞来凤,于此堪摄魂。山危偏负寺,地隘岂容神?”说的就是这个典故。这里山岩耸秀,林木蓊郁,清塘荷韵,幽谷钟声,最是清雅可人。游人沿湖滨与诗廊前行,至趋善桥,随着山势望去,花木扶疏中磴道逶迤直上,红墙碧瓦一角即在缥缈的云霭中显露,你忽然心领神会——天路之上应是心仪中的小西天了。登一百四十六级台阶,至山门,额题隶书“小西天”,告诉你已经投入小西天的怀抱;越洞,复登八十二级台阶,至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原来,气喘吁吁和汗流浃背所得,即是山道和佛道的融会,人间胜景与西天幻境的沟通。细想,也真有意趣!

寺院危坐在两翼之间的凤冠之上,居高临下,古隰州在它的羽翼下闪耀着青春的活力。极目四望,蓝天白云,满眼澄明。

作为土生土长的隰县人,自然是这里的常客,登临日久,不免玩味西天胜境之胜何在?遂觅得四字相赠,哪四字?

一曰“小”。清人宋劻写道:“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只设数十榻耳。”虽然小到极致,却能生发大千世界,足见它小的不俗。

二曰“巧”。小西天依山叠造,构思巧妙,显示其有容乃大的风骨和秀外慧中的魅力。

三曰“精”。寺院殿堂廊庑门洞布置得体,恰到好处,如同写字,多一点累赘,少一撇缺憾。再说它的塑像,精雕细刻,不厌其烦,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细微中别有洞天,如同写文章,说它锦心绣腹未尝不可。

四曰“奇”。它“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更有世所罕见的满堂悬空的彩塑,可谓是集奇思妙想于一堂的神品,足见它奇得拔萃。

寺院坐西面东,三个院落,两头高,中间低,通过曲径幽洞把大小不等、高低错落、南北对称的二十余处建筑连缀一起,看来很是随意散漫,其实是就势布景、以巧补拙,其匠心独运收到浑然天成之效。正因为小,它必须包容,必须精深,必须独树一帜。所以,常常听人为之感叹:“借得普陀一峦堪称其俏,移来泰山半点何惜乎小?”

无量殿是下院的主要建筑,因供奉无量寿佛得名。又因此殿无梁柱支撑,亦称作无梁殿,是寺院佛堂所在。下院至前院有两门可通,左曰“疑无路”,右曰“别有天”。前院为一峰突起的孤桐峰,自上而下依次为观音殿、魁星殿、钟鼓楼和地藏王殿。上院在无量殿之上,全寺至高至尊的大雄宝殿就在这里。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插廊,满堂彩绘。文殊、普贤两殿南北拱侍。小西天里的大千世界在这座大殿演绎了三百八十多个年头,久盛不衰,风光依旧。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供奉佛祖的大殿。单从小西天大雄宝殿殿堂框架讲,很难与五台、峨眉等天下名刹比肩,但它的造型的恢宏和构成内容的博大,并不亚于任何一处大雄宝殿。当你兴冲冲步入大殿,一个陌生的、祥和的、充满幻想和活力的世界便扑入眼帘:各种色彩艳丽的塑像、饰物,像春天盛开的百花聚拢在一起,形成了光彩夺目的世界;千姿百态的佛像,肃穆典雅的气氛,热情奔放的场面,恍惚之间,你仿佛置身于一个玄想的世界……不知你是惊讶,是感叹,是陶醉,是浮想……大凡殊异的景象,总是给游人以殊异的感觉。当你随着导游的解说饱览过后,便会觉得这种殊异是从来没有过的视觉和心里的享受。

每一座佛寺的构筑,无不是为适应教化活动的需要,而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教化效应,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造像者的艺术修养,把令人神往的意境、娓娓动听的故事,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和众生对佛的皈依,灌注在美轮美奂的塑像、光彩夺目的彩绘和奇异独特的建筑上。大雄宝殿也不例外,甚至因为先天的缺憾(地绌)和后天的羞涩(银缺),反而比别的地方更加突出了艺术的浓缩化和夸张化,从而创造出这种新兴之美。

小西天大雄宝殿正面是五个互相连通的佛龛,“如来”“弥勒”“毗卢”“弥陀”“药师”诸佛,各饰锦衣,端坐莲台,双目微合,面容清秀,神态俊逸,线条明快流畅。通过他们各不相同的作法手势,似乎把他们此时正在进行的法事活动给观者隐隐透露出来。围绕每尊主佛设置的胁侍菩萨和众多弟子,仿佛正在聆听佛的讲经说法。寓佛的庄严肃穆、胸怀大千、思接浩渺的大动于大静之中。莲台下,波浪起伏,舟楫、仙鹤游弋其间,即使是为一般塑者容易忽略之处,也安排了与佛旨相呼应的内容,做到时不空过,地不闲置。五个佛龛将殿宇正面佛坛分割成五个佛教的世界,而又通过山石的环列,树木的交错,层宇的掩映,祥云的衔接,连接成彼此互通的一个整体。大殿的所有塑像,或者说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南北两壁是神态各异的十大弟子站像,这是大雄宝殿彩塑的一个亮点。他们袈裟拂地,高如真人,或沉默静思,或会意微笑,或拧眉瞋目,或和蔼可亲,喜怒哀乐各尽其妙,举止动作活灵活现,极富个性和魅力。十大弟子身后六小沙弥更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迷。北壁那个端茶推门而入的小沙弥,身着缁衣,满面稚气,举止拘谨,连眼睛都不敢抬。半开的门,露出他欲进未进时的大半个身子,右手提着茶壶,因为水烫,便用缩进袖筒的左手托着,神态及心理活动表现得极为逼真。而从另一扇门徐步而入的小沙弥,则显得从容老练,他双手托盘,目光平视,一副成竹在胸的态势。在对比的反差中完成性格塑造,真有“其人在焉,呼之或出”的感觉。这些疑似有血肉、有生命、有情感、有个性的神态,与大殿内庄严肃穆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虽是点缀之笔,却是神来之笔,给大殿注入了尘世的生活情趣。在十大弟子之上分别塑造了“六欲之天”为重点的三界九地和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代表的极乐世界,代表了时空无限而佛无处不在的大千世界。正面四根大梁饰纹瑰丽,虎视眈眈站着八大金刚。全殿按佛家故事依次排列三十三天,墙壁、檩柱上密密悬布着大小不等、姿态不同、千奇百怪的泥塑人物和飞禽走兽。穷目细看,重楼叠阁,亭台水榭,曲径幽洞,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如同微缩了的大观园,移步换景,目不暇接。你明明知道它是虚幻世界,明明知道它是冰冷的泥胎,但在逼真的艺术作品面前,不由你不遐想,不信服,不随着这些泥塑金身的佛像营构的世界尽兴浏览。你看到,在幻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里,佛光耀眼,金碧辉煌。宫苑是那样的富丽堂皇、环回复杂,释迦出家后的种种磨难和成佛后的种种愉悦都像在过电影,如同佛教起始成因的历史画卷,如同立体的藏经一般。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讲经说法时的庄严肃穆、如痴如醉的场面;可以看到驾身云头,刀光剑影、冷风嗖嗖的武士鏖战;可以看到嘈嘈切切、翩翩飘飘的歌舞盛会;还可以看到众多仙鸟和飞天在五彩云头翱翔……这一切都融溶在快乐、幽雅、肃穆、纯洁而又亲切的气氛中。此时,你觉得眼前是一片金色世界,金色世界里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祥和安宁。于是,你也肃穆,你也快乐,你也自在,你也安详,尘世的烦恼,生活的压力,感情的纠结,一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脱俗的雕塑,艺术的魔力,震撼着你的心灵,使你久久难以解脱。

大雄宝殿南山墙上部的琉璃世界,是全殿彩塑的另一个亮点。宏大的场景围绕西方三圣展开,而三圣又以弥陀佛为中心。佛螺髻,金身,丰满儒雅,健朗售蓄。四层火焰纹背光由身后的七宝华盖射出,照耀净土世界通明透亮。三圣之下,白云缭绕,紫雾盘旋,鲜花竞放。两侧明王、四大天王像上下排列,形体的夸张超出生理常态,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三圣之上,乐伎一字儿排开,更上一层,七宝楼阁巍然屹立,我们可以看到旗幡飘动,五彩迸发,香花宝盖,精美异常。菩萨、诸天、罗汉和弟子,或结跏趺坐,或漫游于廓宇,或列坐筵席,连白鹤都因心悟而振翅鼓舞。这种气象万千的佛国意象,堪称是大雄宝殿的微缩和翻版,是净土宗教义形象的体现和延伸。它使观者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之间体味到百里、千里以至无穷,从而触动情怀,引发共鸣,领悟情境中所蕴含的哲理。与之相仿,北山墙上的六欲之天彩塑群,同样是自成一体、意境深远的作品。通过层层递升的楼阁代表诸天,又通过层层递升不断演化出佛苦行生活的种种情景。而这一切都以雕塑形式缀于须弥山下,把佛教教义的主观精神予以艺术再现,构成了一种意境美。

小西天大雄宝殿的彩塑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被人们称作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专家说,悬塑是小西天不同于众的最大特色和个性,有个性就有生命,有个性就有价值。小西天的彩塑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圆塑,一类是影塑,一类为悬塑。悬塑之“悬”,即悬空雕塑之意。从构图方式和观赏视域上可以看作是雕塑艺术中的浮雕,但远非普通的浮雕可比。它以建筑物内部的壁、梁、柱、檩等为依托,塑造各种人物、场景和数不胜数的装饰物,并在各种人物和各个场景之间,以巧妙的过渡反映相互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又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态彼此协调地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大大拓展了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尽、微妙严净的哲理和浪漫意韵。学者说,以这种技法产生的彩塑作品,或许在某个寺院的某个部位有过个别作品,但塑出满堂众多人物和难以胜数的装饰物,而且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境,这样同类的作品截至目前仍未发现第二处。连“悬塑”这种提法、这一名称,也只是在民国初年本地人氏郭逢春的《重修小西天佛寺碑记》里首次提到,此后才逐步声名远播。它为许多艺术家所倾倒。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黎雄才和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参观后留下了“彩塑上品”“悬塑珍宝”的题词。著名画家潘絜兹发出“入眼平生叹未有”的感叹。因为它有深厚的文化魅力,所以令人陶然,心魂系之。堪称百代经典,千古绝唱。

说过悬塑,顺便说说大藏经。谁能置信,就在这小小寺院,还存有一部完整的明代大藏经。据隰州志记载,它颁于明万历年间,共计六百七十八函。这部大藏经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于永乐十年(1412)敕令在北京刊刻,至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始告完成。刻刊精良,装帧华美,传世本比较少见。这是由皇家敕赐予小西天,在隰州境内各大寺院轮流供奉,故十分珍贵。

告别小西天时,不妨吟诵这里的两副名联。无梁殿联曰:“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因果说的是“敬畏”,心佛说的是“虔诚”。虽说是给佛门弟子听的,尘世上的人不也可用?此联乃民国年间隰县知事李嵉龄撰书,凡来小西天的人,无不为它工整的对仗,蕴藉的内涵所折服。大雄宝殿联曰:“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下联曰:“人间天上万象庄严”。出自当代书法大家赵朴初先生之手。愿景寓于禅理,功力透于纸背,可谓珠联璧合,传世精品。

两副楹联耐人寻味,大雄宝殿其奥无穷。朋友,神游不若身游。如有闲暇,不妨来这里亲身体验一番,小西天的精致巧妙会给你小寺大美的奇特享受,而它展示的大千世界,则会给你带来梦幻般的艺术盛宴。

原载《映像》2012年第一期(作者系山西省作协会员,隰县县委宣传部原部长)

打动灵魂的小西天悬塑艺术

老智一

小西天,到了。

停车,带上必要的行装,看看周围,没有像其他景点一样一哄而上的小商小贩、业余导游,心里倒觉得有点冷清得异样。

沿着小小的土路往里走,偶尔能见三三两两的行人,多数是本地人,因为他们既没有背大大小小的旅行包,穿旅游鞋,也没有挂大大小小的照相机。当然,更明显的特征是那一口几类外语的隰县土话。

沿着一条小小的溪水走不了几步,便可见一座小小的石桥,走过石桥,可见一溜小小的石阶弯曲而上,那一定是通向小西天的路啦。

这条小溪的源头就在不远的山脚下,水很小,积水成潭,水草长得十分茂盛,水倒是清洌。不知何故,水里漂着一段段带皮的柳木,长约一米许,而且柳木已经长出枝叶,看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在水里也适用,只不过把“插”改成“漂”即可。只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这是一种种植柳树的新方法吗?

思想没闲着,脚步更没闲着,不知不觉,便踏上了通往小西天的小小的台阶。台阶较陡,两边树木遮天蔽日,木叶清香,更有不知名的鸟儿和鸣其间,倒也平添几分野趣。

清幽,不正是当代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对立面吗?也正是人们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最佳去处。二

石阶虽陡,但并不长。人还没来得及喘气,就到了售票处。检过票(每位十五元)。穿过一个小小的石洞,便走进了一个小小的寺院,规模如同一个农家的小四合院。正面是一座大约五开间的正殿:无量殿。站在无量殿的门口,向对面一看,有座小小的韦驮殿。右首(入口处)是工作人员办公室,左首则是在建中的房舍,不知作何项目。对面屋顶高处,隐隐可见观音殿,大约是拜送子观音的去处。

先不忙着登堂入室,还是先从这个小小的韦驮殿开始吧。

说是韦驮殿,却规模甚小,充其量就如同一座带护罩的石碑大小。高约两米,里面有座高约尺许的韦驮像,系用整块楠木雕成,弥足珍贵。

观音殿就不去了。各个景点大同小异,但观音殿的香火最盛。一方面,左近的乡民常来祈求观音早送贵子,另一方面,喜得贵子的人家又忙不迭地来还愿,感谢观音庇佑。一来二去,观音殿香火鼎盛,神民俱欢颜。

忘了是谁的诗句:凭栏顿悟心无往,好步禅阁最上层。放开无量殿,先找上楼的通道,因为在门口看到介绍,知上面还有一层呢。

顺着一架小小的楼梯,上到了二层。二层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当然供着的主佛就是释迦牟尼,而二层的院落,就是一层无量殿的屋顶,这样的建筑格局,当然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与民间的二层窑洞院落格式相同。

贪图山间清爽的山风,我站在无量殿顶四处张望,才约略了解了小西天的建筑布局:整个寺院建在一座小山顶上,所以注定不会有太宽敞的建筑用地。古代建筑工匠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山顶上的有限空间,建起了这座小小的小西天。(当然,称之为小西天,主要是相对城里的大西天而说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西天的里殿堂佛像一应俱全,并没有因为空间窄小而有所省略。

还没进大雄宝殿,便已有三五个僧人和工作人员再三叮嘱:殿内不准拍摄。我暗自好笑:不光是这里,其他地方的殿内也不准拍照,这已经成了常识。当然,他们也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仔细研究我的照相机。因为稍懂行的人就知道,在这样窄小的空间里,使用70-300镜头根本无法拍照,更何况我用的还是非全画幅的佳能400D,就更不行啦。但出于对文物的保护,闪光灯之类的强光终究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我可不想当千古罪人中的一员!

也许是因为我历来对宗教建筑多存有敬畏之心(但我是礼佛不拜佛),也许是因为已经去过许多名山古刹,所以,游小西天,有点漫不经心的感觉,因为这里太小了。

但进了大雄宝殿,我的眼睛和嘴一下子变大了许多。说句大话,俺老智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平时也不是那种大惊小怪的人,但当我走进这小小的大雄宝殿,看到里面的佛像和雕塑的时候,却大大地惊叹了一声。

这是什么样的雕塑啊?!三

小小的大雄宝殿(五开间的样子),除了常见的坐落在佛坛上的五尊主佛之外,便是精彩的雕塑。而且,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墙壁上,檩柱上,屋椽上,到处都有彩塑,琳琅满目,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平日里,我们见到的佛像,大体不外乎这么几种:

其一是铸像。就是用金属铸造的佛像,外面或镀金,或者直接本色立在底座上。

其二是雕像。即用金,石,木,玉,牙之类的材料雕刻而成。

其三是塑像。这也是数量最多的塑像,用木,泥作胎,外面贴金。

但铸像也好,雕像、塑像也罢,基本上最后都是固定在一个底座上。(一般是莲花宝座)在石窟中,也有雕刻在石壁上的。但在这里看到的雕塑,却似从天而降。许多亭台轩榭,真如空中楼阁。由上而下,分层而立,错落有致。一室之中,可看尽人间天上的风物,令人叹为观止。这便是小西天的灵魂,也是小西天雕塑的最大看点:悬塑。

小西天原本称作千佛庵,起因就是因为大雄宝殿里有佛千尊而闻名。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名不符实,但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里的佛像多得数不清:大的有三米多高,小的却只有拇指大小!林林总总,何止千数?更难得的是,除了佛像,还塑有楼阁,亭台,飞天人物,花木山石,祥云流水。

从技术层面上讲,古人做如此处理,显然是要避开建筑空间的制约,取小中见大的效果。要知道,整个大雄宝殿的建筑面积才二百多平方米,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安排了这么一个大千世界,依当时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实非易事。

几经盘桓,我觉得大雄宝殿的雕塑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精致而不匠气。

所谓匠气,就是精致而缺乏生气、灵气。一如现在机器制作的石膏像,虽然也做得精细,与原作无二,但缺少原作的灵动,显得死板。现代制造业,能仿得了其形,但难得其神。

精致很容易流入匠气。精益求精不是坏事,但不能过了头。任何一个作者,如果长久地从事某一器物的制作,虽然技艺日精,但容易审美疲劳,也容易创新疲劳,这时,便会制作出一些缺乏生气,缺乏新意的物品,而非艺术品。

但在大雄宝殿,你仔细观看大大小小的雕塑彩绘,就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都精雕细塑,却又略有不同,各具特色。在统一中加入了变化,克服了统一带来的刻板,但又不出格,局部服务于整体,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画面。

二是华丽而不俗气。

凡参观过宗教建筑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庄严肃穆。

其实,在许多景点,游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岂一个热闹能概括得了。但一入大殿,看着庄严的佛像,听着僧人低吟,却能让人心神为之一凛,好像一下子就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这种感受是如何形成的呢?古木参天,建筑巍峨,钟鼓磬钹,佛香梵唱,固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更多的人则是来自人们对殿中诸佛座像的敬仰。

而殿中的装饰,更是对这种肃穆气氛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表面上看,佛殿中的装饰其实也挺华丽:佛像多呈金色,幡及华盖则杂陈五色,与人间衣着无异。灯光明灭之间,诸像熠熠生辉。这些装饰如果放在其他地方,给人的感觉一定是纸醉金迷,色彩斑斓。

特别是在小西天的大雄宝殿里,全堂彩塑遍布建筑的每个部位。琳琅满目的雕塑形象,多姿多彩的人物及建筑造型,颜色华丽但不失庄重,与造型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向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佛国境像。人们流连其中,浑然忘却了置身何处。

回忆近年来游玩过的许多新建(包括仿建的)的仿古建筑,诟病不少。建设者只是考虑求大求奇,只争老子天下第一,而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正确的市场定位,特别是缺乏文化与艺术的支撑,结果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建成的却是一堆徒有虚名的现代垃圾,不伦不类,人们从中能看到的,只是一副土财主暴发户的嘴脸。尽管建成之时,慕名而来的人趋之若鹜,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人迹罕至。造成门可罗雀窘境的原因,便是这些新建的景点缺乏文化底蕴,或者是与某位根本不挨边的古人生拉硬扯,或者硬给景点来些子虚乌有的传说,以此作为主打的文化牌,这些经不住推敲的“文化背景”,又怎么长久地吸引游客呢?

流俗,成了这些景点无形的杀手,票房的毒药。

三是协调而不呆气。

大雄宝殿内,正面横排着五个佛龛,端坐着五尊主佛。左右两侧则侍立着十个弟子像。除此之外,还塑造了三十三层天宫楼阁。在大殿的墙壁、横檩立柱,屋顶的椽条等部位,到处有彩绘雕塑。这些彩塑形态各异,内容繁杂,造型生动。最高的有3米,而最小的则只有拇指大小。这么多形态、颜色、造型各不相同的雕塑集中在一个极小空间里,如何排列组合便成了成败的关键。要想做到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各个组成部分的颜色对比,大小尺寸及位置安排必须协调,又不能整齐划一,那样会显得非常呆板,有点像棋盘布局。

这就对工匠的统筹安排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谓胸中自有丘壑,要求把殿中小到每一个小小的彩绘雕塑,大到五尊主佛造像,井然有序地统一安排,形成一个完整,完美的西天佛国宝地。

古代工匠果然不负众望,千百年来,大雄宝殿的全堂彩塑前,留下的多少观者的惊叹与感慨,便是对他们最准确的评价。

小西天不大,但正好印证了潘长江小品中的一句话:浓缩的,就是精品!

四是新奇而不怪气。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宗教建筑艺术也不例外,连许多佛教人物、菩萨也都是印度佛教在中国创新演化的结果,并受到了千百年来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但创新离不开传承,离不开历史,更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否则就会走入求怪、求异的死胡同,最终遭人唾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曾经火热的神怪世界。除了名称怪异外,内容、场景更是离奇恐怖,甚至是血淋淋的整个一个少儿不宜!这样的“风景”,曾因新奇招徕了八方游客,吸引了万千人士的目光,短暂而巨大的经济效益,引起了一阵神鬼热,描述神怪行为的景点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星罗棋布,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与此同时,阐述神怪的图书充斥着大小书店的货架,竟然销量还不错。但结果怎么样呢?这股势头恰似洪水,来得快,消失得更快:毕竟,神怪世界离我们太遥远,对他们的知识与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属于屠龙之术。我们不可能靠这生活,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去天堂地狱里欣赏风景啊。于是,这些也方也像神怪一样,来得气势汹汹,去得无影无踪。

其兴也骤,其衰也骤,这话用在这里正合适。

但小西天的悬塑却吸引了几百年来游客的目光,得到了万千观光客的赞美。

悬塑,并不是小西天的首创,更不是它的独创。在我国其他一些宗教建筑中也有使用,有点类似于我国南方的多层木雕。但若论规模之大,制作的精美,内容的纷繁华丽,保存的完整,小西天若称二,天下没有谁敢称第一。

小西天的悬塑,另有一个叫法——全堂彩塑。其实这是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它的特点,那就是充满整个建筑空间,以别于其他雕塑只是隶属于某一个主体塑像,形成一个小小的彩塑群落,在小西天,整个大雄宝殿的彩绘雕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部分互相衬托,又自成一体。所以,相关资料介绍到小西天的悬塑时(尽管介绍资料少得可怜),都不约而同地评价说:小西天的全堂彩塑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明代彩塑的瑰宝。

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看了小西天的悬塑照片(请注意,只是照片,并未亲到),就慷慨挥毫:“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

当然,除了全堂彩塑,大雄宝殿之中还有另一样惊世瑰宝:殿内梁架上的彩绘——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明清建筑彩绘中的最高级别,是只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民间罕用,所以存世实物不多,现多见于皇室建筑之中。但这种高级彩画出现在一个偏远的小小寺院,可真是一个奇迹,也成了不解之谜。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违制可是杀头之罪啊。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我在大雄宝殿驰神于天上人间的美景,全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司机在旁催促,我才发现时间竟已过了两个小时!

司机打趣地说:“我只听说过酒能醉人,没听说过雕塑也能醉人,但今天却亲眼看到了,而且,你还醉得不轻呢!”

我无心恋战,因为我还全身心地沉浸在对大雄宝殿里全堂彩塑的回味之中。

但本能地下到一层的无量殿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还没有看过呢。

司机无奈地笑笑。我则赶紧跨进无量殿。可惜天色已晚,殿内灯光非常昏暗,隔着玻璃罩,我用尽浑身的解数,也看不清楚里面的陈设,这时候我好羡慕虎狼之类的夜视功能!隐约看到有几尊大佛像,还有个状似楼阁的雕塑。

没办法,只好等下次再来啦。四

回来的路上,正好有隰县的人搭车回临汾。聊起小西天为什么游客寥寥时,都说这地方路远,又不好走,规模太小,不值得专门来游玩。

我倒是觉得这是小西天之幸:小而精,比起当今许多所谓著名的新景点的大而空来,岂不是要好得多?

因为自然条件制约,小西天收入有限,未能走上快速发展扩大的道路,但却保留了它原有的风貌。福也,祸也?且留给后人评说吧。五

写完这篇文字,心中舒畅了许多,虽然小西天称不上名刹古寺,但它的精致与小巧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零零落落的感觉逐渐汇成了这篇文字,希望哪天朋友们来小西天的时候,能找着一鳞半爪的同感。

心中的“小西天”

王友明

虽然去隰县的“小西天”不是一回两回了,可“小西天”的倩影却一直在我的心中萦绕,挥之不去。“小西天”的诱惑,就在于这个“小”字,给我的印象是“小巧精奇、美轮美奂”,每次去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北一公里许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二年(1629),由东明禅师创建,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据考,最初名叫“千佛庵”,意味着“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刊刻的《隰州志》卷一《寺观》有载:“千佛庵,在北门外,俗名小西天。”由此可见,“小西天”的名称出现已久。民国年间,洞门横额“千佛庵”被“小西天”所取代,原名渐渐被人们淡忘。考其易名缘由,有两种可能:一是地理巧合。“千佛庵”坐西面东,重门题额“道入西天”,和佛经中的西天虚实呼应;二是求同存异。昔日,县城南关有座创建早于“小西天”的规模宏敞的寺院——圣境寺,也以悬塑闻名,俗称“大西天”。同宗而不同寺,伯仲相偕而美,故有大必有小,更名“小西天”。1996年12月,“小西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的土崖似斧削一般拔地而起,“小西天”就耸立于山顶。由山脚引颈远眺,整个寺庙景色绚丽,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每每置身于此,我的双脚,就犹如踏进那天堂般的所谓西方圣境之地;我的心儿,也仿佛随着清风飘荡于如黛的青山之间、似画的碧水之中……现在的“如意湖”畔,早已种植了从河北白洋淀购置来的睡莲等珍贵花草,微风吹拂,风摇绿影,流香四溢,幽雅迷人。我知道,隰县文物旅游局是在全力打造“魅力山城”,要把“小西天”打造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跨越紫川田园、紫川河桥,经过“天池”岸边,登上“通天仙桥”,踏着洁净蜿蜒的226级石阶,穿过十米“洞天”,进入“道入西天”天门,便可来到山巅。站在最高处,陪同我的挚友不失时机地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在远古之时,有一对美丽非凡的凤凰遨游天下。一天飞经这里时,被下面的山水景色迷住,环回飞翔,流连不去,其中的一只观景入迷,竟撞在山上跌落下来,变成了一座形似凤凰的山峰。孤桐峰上的观音阁就建筑在凤头上,下院是凤背,沟两旁的山翼是凤凰展开的翅膀。大雄宝殿背山而筑,和东端的摩云阁遥相呼应,俗称凤尾。三个建筑群自成体系而又浑然一体,远远望去,真恰似一只低头俯视的凤凰。

纵目凝神,我发现,果然如传说一般:“山形奇绮,俱含飞动之情;脉络纵横,实挟回翔之势。”我不由得赞叹:“小西天,真乃天之作、地之造、美之绝、妙之极啊!”“小西天”,分为上下两院,因其借山布景,布局新颖;据险而筑,精巧玲珑;格调别致,形胜佳妙而著称于世。下院是寺庙的主体部分,无量殿面东而筑,内有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天宫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驮殿,殿中用一整块楠木雕刻而成的韦驮像,工艺精湛,其手持降魔杵,身穿金甲胄,威武逼真,栩栩如生。院内南北各设置三间僧舍,南房用于待客,北房用于藏经。据悉,寺院珍藏着一部明版善本藏经近七千卷,并保存完好。一老僧告诉我,这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之恩,历时三十余年刻成的,为区别于南京另一部藏经,这部藏经称作“永乐北藏”,若把这些经卷全部展开,可长达一百三十余公里。韦驮殿背后两侧有掖门两座:一曰“疑无路”,一名“别有天”。由此登楼,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别建有钟、鼓二楼,峰顶建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极目,隰州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上院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南北对称,十分得体。大雄宝殿内的大型彩绘悬塑,是寺庙的精华,是我国明末彩塑中的佳作。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金光闪烁,神态自若,面目慈祥。莲台下七宝莲池中的八功德水波澜微起,舟楫、仙鹤游弋其间。南北两旁分别站立着等人大小的十大弟子,造型优美,生动传神,性格鲜明,神态各异,喜怒哀乐,惟妙惟肖,颇具明代塑风。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袒胸露臂,瘦骨嶙峋,手背上暴突的青筋清晰可见。细观其形,一位历尽艰难,矢志不移的虔诚信徒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我由衷地对他的精神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仰。这难得之作,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赞赏的目光。

大殿南山墙壁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北山墙壁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忉利天”佛教传说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故事。望着那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的天宫楼阁,我就有一种置身于仙境之中的感觉。瑰丽的大梁上,塑着威武雄壮的八大金刚;壁上梁间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的情景;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悠然游弋在缥缈的云头之上,为静寂的佛教世界带来勃勃生机。殿前勾栏平台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顾盼含情、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在奏乐歌舞。看着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那古朴、幽雅的“天界”乐声好似传进了我的耳鼓;那婀娜、奔放的“天界”舞姿好似晃动在我的眼前。我从心底里惊叹:“小西天,真是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啊!”

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我观赏了不少,那些名山名寺绝大部分留给我的都是雄伟、宏大的印象,而“小西天”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幅小巧玲珑的画面。该寺庙坐落的山顶面积很小,而建筑面积又多达一千一百多平方米,两个院落,殿堂众多,塑像纷繁,最大的佛像有三米多高,最小的佛像可置于掌中,布局却十分严谨、合理、有序,将佛教的大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我终于从“小西天”那双层建筑,层层叠叠,曲曲折折,小、巧、精、奇有机结合的独特建筑结构中,悟出了“多而不乱,繁而不杂”的奥秘。

立于山巅,我心潮翻滚,不由得想到在科学还不甚发达的明代,先人们是靠怎样的智慧和毅力,在这样小面积的山头上,绘制出如此精美绚丽的画卷?这其中不仅有精确度很高的计算,能工巧匠的奇才妙术,而且还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它真可谓是集建筑、雕塑、科技、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小西天”一向以小巧精湛的建筑特色,出神入化的悬塑艺术,富丽堂皇的彩绘风格蜚声于世,是镶嵌在古城隰县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我省这个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异样袭人的一件稀世珍宝,更是海内外独一无二的悬塑艺术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举。这些为数不多的堪称雕塑艺术珍品的全堂彩塑群像,具有不可估算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已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1987年看了“小西天”的悬塑照片后,即刻兴奋地为大雄宝殿挥毫书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近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不断投资对“小西天”进行修葺,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吸引了众多游客。著名国画家潘絜兹教授游览“小西天”后诗兴大发,遂留一诗:“仙宫佛国信难求,何期凤山起层楼。法身万千费雕镂,粉彩妆銮非俗手。朱明陈迹尚如新,入眼平生叹未有。顶礼赞颂非关佛,能工巧匠当不朽。”高度概括地赞颂了“小西天”的精巧绝妙,为其增添了几分神韵。

默诵着赵朴初的书联和潘絜兹的诗句,放眼远望隰州的迷人景色,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震撼,一种神圣的感召力!

啊,“小西天”,我永远心仪的地方!(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供职于临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此文获小西天征文散文类二等奖)

小西天散记

段慧琴

童年记忆里的小西天,总是人山人海,是因为小的时候,赶上庙会才会有大人陪伴着拾阶而上,说是拾阶而上,其实往往是上不去的,不外乎就是人看人,人挤人,然后听着鞭炮声,拍拍衣服上的尘土,再同不期而遇的小伙伴寒暄上几句,吃上一串糖葫芦就乐得欢天喜地了。

长大了以后,来的次数自然多了,就像拜访朋友或是看望邻居一样,也没有什么事,无非是亲近亲近山水,说来就来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小西天不像是个寺庙,也不像是个旅游景点,而是一处闲暇时分的聚集地,可以容纳男女老少运动健身、跳舞打拳和聊天散步的好去处。

你看吧,天边才透出那么一点儿白,那上了年纪的老人就相约着赶来了,虽然两鬓发白,行动迟缓,但手持长剑的一招一式,却是那么神情怡然,有板有眼;年轻的小伙子自然是不甘落后,身上的肌肉证明着经常锻炼带来的健康和活力;姑娘们也来了,不时地还你追我赶,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站在一起伸伸胳膊、弯弯腰,煞是好看,更有甚者,夹着书的小朋友已在人群的不远处摇头晃脑念得起劲,活脱脱一幅真实、逼真的晨光曲。

等到太阳喷射着光芒从东方跳出时,早起的人们做个深呼吸,带着舒坦的心情说散就散,而小西天,也将迎来新的一天。

小西天的历史不算长,但也不短,屈指算来已近四百年。那时候,粗心的隰县人谁也没有留意自己占着这么一处好的山水,倒是被在暮色中云游而来的东明禅师一语点破,也就都觉得是鸡头、蛇颈、燕颔、鱼背那么回事了。那东明禅师,念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的梦语,四下发动众生,历三十载耗资千余金在此凤凰山上建成了一处讲经说法的寺庙,名曰“千佛庵”,后因年久日显斑驳,民国时期修葺时改为“小西天”。《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许是这样,小西天自建成之后,一直香火不断,逢初一、十五和一些大的节日,总有不少善男信女们先后赶来,为的是磕上一个头,保得全家平安;烧上一炷香,使得命运坦途。除了东明禅师之外,更有显学和尚将寺比家,一心向佛,道行孤高,经文果腹,是海内外享誉盛名的佛界巨士,还有慧同、释性堂等前仆后继的佛家人,使得小西天历久弥新、相得益彰。

夏日的一个上午,闲来无事,我便领着孩子到小西天登高数台阶。一进院门,就听到翻晾经书的消息,便也决定进去凑个热闹。下院的过道里用桌椅围成了一个大圈,坐着不同年龄、不同服饰的男女老少,她们往往刚找了地方坐下来,就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送上需要翻阅的经书,然后就有人指导用细签一张一张地翻阅,稍后还有人收回并继续送上厚厚的一叠古装书。这会儿,早有一个不常见的老熟人看到我们母子俩主动打起了招呼,并认真地告知翻经书是善事,也是好事,有空的话就翻翻,还说中午寺庙里提供膳食,就自个儿忙乎起来了。孩子倒是听话,便顺手拿了一本看看,这些经书和现在的言语文字不太相同,阅读这些经书,得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佛经常识、古文基础知识和断句法则。抬头向不远处望望,见角落里还放了一些残损的书页,这些经书就装裱来说,有普通简本,有丝绸包装本,有漆画本,还有手绣本,而让人惊讶的是,从这些残破书页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装裱虽个出有异,但在传统制作工艺手段下可以制作得如此精美,绝对是令世人惊叹而自愧不如的。不知不觉中朝前走了过去,细细一翻,心中感悟大生。佛家一直倡导众生驱恶向善之理,留下的一个个流传千古、寓意深刻的佛经故事,指引着人们在茫然无助中脱离苦海,超度众生。

想到这里,不由得再次将视线留在了挂在无量殿门口的那幅对联上:“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这副楹联是民国隰县知事李嵉龄创作的,细细想来,这位当年一心勤政的阳泉盂县人,不仅在极力倡修农田水利,提倡植树栽桑,鼓励农民养殖畜禽等方面政绩颇丰,而且在对世事的处理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上,也具有超然的洞察悉醒能力,就楹联的内容来说,也应该是芸芸众生在漫漫人生旅途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往回走时,孩子在旁边蹦跳着走走停停,而我也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当中,但凡尘世之人每天朝出晚归生存于尘世之间,或喜或悲,感叹人生,丝毫不影响佛家弟子晨钟暮鼓地响彻于耳边,看来,也正应了“莫道极乐无处去,此处自有小西天”的诳语吧!(作者系山西省作协会员,隰县二小教师,此文获小西天征文散文类二等奖)

亲近心灵

李再廷

许多时候不愿意从县城回村里,除却县城繁华,购物便利,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内心的陌生。几十年在外漂泊,对于小时候的土炕土灶土炉土墙土院,只是在心里做着有底线的回忆,却不再愿意弯着腰真实真切真情地回去,好好再看一看,摸一摸,扫一扫。原因是怕头染尘土,脚沾土,让这个实实在在的落后家乡降低你的身份身价。所以就有了所谓的各种理由,极力忘记枝枝叶叶,疙疙瘩瘩的,高低不平的土崖水洼,杂草、野树、荆棘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它们的朴素、朴实、憨厚,曾经与小伙伴们吵过架、拌过嘴、有过肢体冲突的杂七杂八的不愉快。

仔细地想一想,在许多时候人们是盲从的,信仰跟风,运动跟风,演艺跟风,下海经商跟风,每次跟风潮退去之后,你我身边的生活支离破碎,苦不堪言。在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明白,外婆每日跪拜,为香案上那尊铜佛像烧一炷香,磕三个头,终生保持素食主义的缘由。外婆是她那个小山村的名医,尤是诊治儿科的病,医术精湛,救治和挽救了一大批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难时期出生的人。外婆没有学过医,27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丧命,一个老寺庙住持化缘经过此村,为外婆开了药方,言谈中预言;花是果的衣,果是树的心,栽什么树结什么果,人海茫茫,善小不为,恶大自食。从此外婆在家供奉祖宗和佛像,但不忘终日劳作,不忘邻里和睦,不忘治病救人。外婆终生食素,五谷杂粮为主食,腥油肉类,包括葱蒜韭菜异味类从不入口。外婆一生总结出“二字”方针:即,兄弟姐妹要“团场”;婆媳姑嫂要“团场”;邻村北厦要“团场”;金钱买卖要“团场”。后来外婆去世之后,村里人这样评说:“菩萨走了,佛还在,让我们好生团场吧!”

我把外婆拉出来说事,是外婆所在的小山村跟隰县小西天那个土崖崖下的村子有些相似。我不知道小西天下的村子里有没有外婆这样的女人,但我相信370余年的小西天一定有善缘,有祥云,有气数,有风水,有花之木,有果之心。这里精湛的铜像佛身从明末到清初才浇铸完工,它无论世道如何变幻,似乎这里的香案犹如云天,洞火神明,似乎这里的寺院和土岗以及它那灵秀精致旷远的钟声,早已抵达朴素平易结满善缘的彼岸。

我是说外婆的小山村,向西一眼能看见黄昏下如银河光焰的黄河背影。

我是说站在小西天的土岗上,向西依旧能看见那个黄昏里波光粼粼的黄河背影。

我是说,机缘与巧合都是虔诚修行出来的另外一个明天。

是吗?我相信无论今生与来世,再精计的恶也是小的,再小的善行也是大的。(作者系河津市文联职员,此文获小西天征文散文类三等奖)

佛在我心

贺明理

我出生在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小时候家中供佛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农历腊月三十,大人们请村里教书先生在一张黄纸上写“家佛堂”三个字,贴在窑内住室后墙上的正中上位,便布置好了一个佛堂。在窑的左侧供灶君神,院内侧供天神、土地神。晚上从佛堂开始,然后依次在灶君、天神、土地神前点灯盏,燃香火、磕头、作揖。在当时一个没电灯的世界,窑内、院内灯烛通明,香烟缭绕,颇有一番神秘和新奇的意味。家中平时人有病痛,遇事不顺时,便在佛前烧香磕头,祈求平安。布置的佛堂每年更新一次。这就是我五六岁时对家里“佛爷爷”的印象。

少年时随大人在村中庙内参加敬佛活动。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时,村民都要在庙内杀猪或宰羊,敬献佛神,之后分给各家各户。庙内正中殿上一尊大佛端坐莲台、身着佛衣、袒胸露臂、双耳垂肩、仪态庄严、面容慈祥,左右各有站佛一尊。在大佛上方有悬塑呈现西天圣境,灿烂辉煌。在大佛莲台座下有四位大力神伸腿瞪眼、龇牙咧嘴作抗举状。每逢久旱不雨时,村民便组织起来到庙内祈雨,人们头戴柳条圈、赤脚跪在庙院中,每班十余人,燃烧一炷香的时间换一班。骄阳下,虽然天上无雨,祈雨的人却汗流如雨。有时不知佛祖显灵还是凑巧,祈雨活动三日左右,果然天逐人愿,甘霖普降。村民对佛祖的灵验更是深信不疑。

在我们村子西北方向的一片麦田中,曾有过大小不等的石佛像,有站像、坐像,形象如庙中佛像一般,佛衣袒胸、身材丰满、线条清晰。还有残砖、破瓦、石柱、石鼓等。听老辈人讲,这里曾叫永安镇,这些佛像是永安镇上佛庙内的遗物,它们在李闯王造反东渡黄河北上路过时被毁了。老人们还说此处藏有宝物,称有“金锅扣银锅,羊过去挂耳朵,人过去挂裤躲(即裤裆)”的现象。我们在田间劳动休息时,坐在佛前,看着容貌慈祥的佛像,听老人们讲从前的故事。

村中寺庙因作校舍用,庙内的塑像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搬出,当年我亲眼目睹了村里年轻人搬塑像的情景。有一青年手持钉耙,站在塑像台上,将钉耙扣在塑像头上,使劲拽拉,塑像即面朝下头朝地全身倒下,身后冒起灰尘一片。后来那位搬塑像的青年人给当时的县委领导牵骡子、喂骡子,当时县里到市里还没有通汽车,骡子是县领导乘骑的交通工具。再后来这个人得了脑瘤病死了,村里人议论说这与他当年毁坏庙里的佛神塑像有关。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1989年秋,我患腹痛腹泻久治不愈,常常觉得腹部像是压着一块石板,身体日渐消瘦虚弱,请病假在家疗养。一日妻请回一位“医人”为我诊病,他看我面色、问我病情后,又问我是否拿过庙里的东西。我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我和兄长将村中庙内佛像莲台的座基石板抬回家中,放在窑内用砖垫起来当桌子用,放置存面的瓦瓮。后来有了桌子,便将此石板移至窑外窗台处放水桶杂物。二十多年来家中相安无事,难道我久病不愈能与此有关,我将信将疑,赶快让儿子回村将此石送回庙内遗迹处。进入腊月我病情加重,腹痛难忍,县医院大夫不能确诊只好剖腹探查,据病情作了右半结肠切除手术。虽然这个病由外科手术解决,但将石板送回庙里一事还是去掉了我的一块心病。

上中学时,看过《西游记》后,对“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慈悲”“佛法无边”等有了深刻的印象。想象着在遥远深邃的“西天”,有一个神奇的佛的世界。唐僧师徒四人在佛祖的引导下,走过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千妖万魔,普度千人万众。到达西天,取得佛经,终成正果。一部《西游记》讲述了取经成佛的不易。而有时,要想成佛也有捷径可通,捷径在哪里?捷径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回头便可成佛,捷径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一放即可成佛。因果循环,一切尽在变易之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隰县卫校上学时,曾由学校组织到城北凤凰山上的小西天翻晒经书。游览过这座寺庙后,对佛的印象顿时清晰高大起来,面对一尘不染的金色世界和庄严慈祥的佛像群体,仿佛想象遥远中的“西天”世界就在眼前。特别是寺庙中的那副楹联:“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对我印象较深,但只是字面上的印象,对它的内涵却不甚理解。

壮年时有幸去过五台山、峨眉山、灵隐寺等地拜佛后,使我对那么多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的寺庙建筑和佛教艺术感到非常的震撼。

进入老年读了一点点介绍佛学的书,使我对佛学有了一些浮浅的了解和认识。寺庙中的泥土草木,砖瓦石料,一针一线,一概不得取用。如有取用行为即犯了盗戒,按佛的说法,生前要受现报,这叫因小果大。

佛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期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产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有因才有果,畏果不要种因。因果报应,因缘果报是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佛教道德伦理的理论基础。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已经汉化了。革命先驱孙中山指出“佛教是科学之母”。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指示“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佛教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在我国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源头和文化遗产之一,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佛教不仅在许多论述上同我国的儒学、道学相通,而且同我们现今社会关系密切,我们提倡的社会道德、教学育人、思维方式等都受佛学影响。佛学所提倡的许多理念都是鼓励人们探索创新的精神财富。佛学对解决我们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仍有积极作用,如创造和谐社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佛学教育使人们能够自觉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建设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环境,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我在编写《健康教育信息》时,特将佛家的《三世因果经》编入其中,印几万册,免费赠送众人。让更多的人通过对《三世因果经》的学习,在人生的道路上顿悟人生,拓宽眼界,见因知果,见果思因。认识到心生善意即是佛,心生恶念即是魔,是佛是魔看善恶。我认为人人都可以信佛,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可以成佛。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知因果即知进退,明善恶慎思而行。有道是:小孩学佛不变坏,大人学佛永不败。病人学佛心情好,老人学佛不痴呆。男儿学佛孝心见,女人学佛见识长。工人学佛出精品,商人学佛财源广。农民学佛致富快,官员学佛防腐败。人人学佛明因果,众生觉悟即成佛。这就是我认佛的过程,信佛的经历,学佛的记录。让佛光普照大地,让善报充满人间。(作者供职于临汾开发区新立医院,此文获小西天征文散文类优秀奖)

览圣小西天

解耀庭

旅游景点去过不少,但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不多。而小西天仅去过两次,却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市文联组织几位文友去黄河永和关采风。在返回途中,受隰县文联的邀请,特地去小西天一游。对于小西天,早有耳闻。听人说,小西天是国家级重点文物,是国宝,很值得一看。上午,阳光灿烂。我们几位先过紫川河,跨通天桥,抬头一望,斧砍刀削的凤凰山上,一幢红墙绿瓦的建筑屹立于山巅。居高临下,气势非凡。隰县文友告我说,那就是小西天。随之踏上226级台阶,穿过十米长的“洞天”,再步入“天门”,便来到“西天圣境”。当我走进一个并不宽敞的小院时,一股热劲瞬间凉了。这就是“小西天”?这分明是一座很普通的四合院啊!但既来之则观之,看个究竟吧。

我们在隰县文友的带领下,边走边听边看:寺庙分上下两院。下院是寺庙的主体,建有无量殿、韦驮殿、摩云阁和钟鼓二楼;上院有大雄宝殿和文殊、普贤二殿……小西天原名千佛庵,是明崇祯二年所建,距今三百六十多年。一听“千佛庵”三个字,心里一想:莫非就是一座“尼姑庵”吗?但“千佛”二字又让我一惊!有那么多“佛”吗?随着脚步的缓缓移动,让我眼界大开。在“无量殿”看到一排数十尊铜铸佛像,身着锦衣,神态自若,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似在相聚议事,不予打扰。韦驮殿内是一尊楠木雕的韦驮像;摩云阁内是观音菩萨,外是奎光文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一进大雄宝殿,并列着“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五位佛祖,两旁分站十大弟子。每走近一位佛祖,都是慈祥和善,笑脸相迎,像德高望重的老人,言吐欲出先向你问好,进而交谈些什么……殿内南北山墙塑有“四方三圣”“四大天王”佛教故事;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传说;还有大梁山的“八大金刚” 故事。生动传奇,人物众多,形象逼真。一时让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隰县文友说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佛经近七千卷,至今保存完好。看到听到这些,小西天实为佛教圣地,名不虚传。

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大雄宝殿内以墙壁和殿梁为依托,形成悬空之势的“悬雕”,上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其中有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蓝天白云之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表演着“天界”歌舞,声韵祥和,飘逸弥漫,一派仙宫佛国迷人景象……好一个“西天”世界,让我们观赏、品味得目瞪口呆,流连忘返。难怪多年来,多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欣慰而去,久盛不衰!

临别,文友们对小西天的一副楹联颇感兴趣。上联: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下联: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我们带着对这副楹联其意的联想和思考恋恋下山,不时回头仰望凤凰山顶那两座小院。虽极普通,可实为小巧玲珑,无价国宝。

事隔两年后,恰巧一次,我在隰县检查定点扶贫工作,借机二次登临凤凰山,再度饱览小西天佛教圣地。对于佛我一向不甚了解,而更多关注的是明代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那真是传统艺术的瑰宝、珍品、经典。如果说第一次小西天一游仅是外观欣赏的话,二次登临终有一些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我写下这样两句话:“人用艺术创造了佛,佛靠艺术教化于人。”权当对那副楹联的诠释吧。(作者系临汾市尧都区退休干部,此文获小西天征文散文类优秀奖)

佛在我心

呼延俏俐

前几年我曾去过一趟隰县“小西天”。

那天我们过紫川河桥,经“天池”之岸,跨“通天桥”,踏226级石阶,穿过十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天堂般的西方圣境——小西天。

小西天,不仅仅是人们相对于曾经坐落于它对面的“大西天”而言的,更是对它自身建筑面积只有1100余平方米的形象描绘。我虽不曾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却也还是去过一些地方,像这样小而精巧的寺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大凡名刹宝寺,多是建造在风光旖旎秀美的深山中或是山顶,有的占山之胜,有的据水之秀,有的傍泉之奇,有的倚洞之幽,都给人一种凝重、清幽且神秘的感觉。小西天既占山又据水,后山脚下终年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流出,这更给小西天增添了一种“秀”“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