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我该怎么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5:04:13

点击下载

作者:何芳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我该怎么读

大学,我该怎么读试读:

前言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你想如何度过?”几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同学聚在一起聊起了这个话题。“如果大学可以重来,我一定要轰轰烈烈地谈一场恋爱!”从没谈过恋爱的梅子不无遗憾地长叹了一口气说,“校园里的情侣成双成对,卿卿我我的样子,总是让我艳羡不已。”“不!我的想法却相反。如果大学可以重来,我不想再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了,我只想好好读书……”说这话的是曾轰轰烈烈恋爱过好几次,并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漂亮女生小可。“如果大学可以重来的话,我绝对不会买电脑,是游戏毁了我的大学四年。”做了四年宅男的游戏迷小胡长叹一口气说道。“假如让我再读一次大学,我想跟寝室里的几个人好好地道个歉。”略微落寞的小王在大学里跟室友的关系一直不好,动不动就吵架,甚至还动过手。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

是啊,大学生活如此美好,但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完美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为了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连续参加了三次高考,最终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俞敏洪在北京大学度过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时光。后来他因为表现出色,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尽管俞敏洪后来离开北京大学,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俞敏洪不只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是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其实俞敏洪的这种大学情结在我们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大学毕业生说这样的话:“我们骂母校没有关系,但决不允许别人对母校口出恶言。”这种对大学的复杂感情也正如俞敏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所言:“大学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做一点事情。”

在我们刚刚走入大学之际,由于对大学的不了解,难免会有些迷茫,怎么学习,怎么与人相处,进入大学之后,以前的学习方法还行得通吗?

譬如,在进入大学之前,一些家长和老师灌输给我们的要做“好学生”的观念,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对老师的言听计从,不旷课、不迟到、不谈恋爱。这种思想深深植入了一些人的脑海,在潜移默化之中,他们会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将做一个“好学生”的想法一直贯彻下去。

但有没有想过,大学里是否也需要这样的“好学生”?

一些教育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不管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譬如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他们在大学生涯中符合“好学生”特征的只有不到10%。也就是说,在这些成功人士当中,有90%以上的人都不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比如数学考试交白卷的丘吉尔,成绩总不及格的普京,蝉联世界首富多年的比尔·盖茨。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定“好学生”的价值,我们在这里只是想批判种种旧的观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用“自由”二字概括大学精神。大学的自由本是一种学术上和精神上的自由,但现在我们也能听到许多大学生用“时间充裕”来解释自由。我们无意否定这一种解释,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确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在当今大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滥用时间。有多少人能够将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呢?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行动,你将圆梦。”我想,这句话送给当今大学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大学是一趟单程列车,没有回程的车票。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大学生回忆大学时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没有下一个大学可以重来,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换来更少的“如果”。如果你尚在大学之中,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大学,想想自己的未来,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将来我们能够少一些对大学生活的遗憾,为了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第一章大学是场“成人礼”

大学之大,不在于学校和所处城市的面积。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明白这个“大”字的真正含义,大学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成人礼”,没有人会帮我们铺床叠被,也没有人会容忍我们的撒娇耍泼。明白上大学对我们的意义,才能明白自己出门远行的真正目的。尽快戒除对父母的感情依赖

每年九月份大学开学时,一些大学城旁的出租屋都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且,这种火爆的现象不只是持续几天而已。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租客并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家长。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送孩子上大学很正常,但有必要长住下去吗?孩子的入学手续办好了,顶多陪他们两天不就可以回家了吗?

但事实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家长此行的目的并不只是送孩子上学,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过来“陪读”的。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着子女读书,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我们在求学中可能见到过这种情况,一些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外求学,于是便到子女的学校陪着他们,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

一般来说,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初中和高中,因为初中生和高中生多是未成年人,自理能力比较差,这时父母过来陪读,能让孩子可以一心一意地扑在学习上面。

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为6周岁,如果没有跳级的话,那么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上大学时的年纪应该为18岁。而18岁,正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回过头再看看“陪读”现象,一个18岁的人还需要父母的陪读,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些需要父母陪读的大学生都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位陪儿子读大学的母亲说:“其实我陪儿子读书,并不是要去照顾他的生活,我的工作就是‘心理陪读’。”

这便是问题的答案。许多大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本地,所以一旦千里迢迢地奔赴外地上学,心理上难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子女对父母的这种感情依赖很常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但是,如果我们上了大学后,还对父母有过多的感情依赖,那么这种现象就是一种畸形的“断奶障碍”。

过度的感情依赖会给人带来困扰。我们不可能永远不长大,父母也不可能永远陪在我们身边。那么,该如何戒除对父母的感情依赖呢?

首先,要学会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一个人上了大学就必须要明白:一些生活琐事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解决。刚开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找报名处、寝室,自己铺床叠被,从这些简单的事情做起,慢慢培养自理能力。如果我们不开始做这些小事,那么我们以后可能永远都不会做。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刚上大学的小伙子,从小娇生惯养,在学校时自己不洗衣服,每个月都将穿脏的衣服寄给母亲,然后由母亲洗干净再寄过来,如此反复,持续了四年。看完这个故事我就想,这孩子以后工作了怎么办呢?难道还把衣服寄给母亲洗?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并一点一点地去做,才能最终养成自理的习惯。

其次,开阔自己的眼界,分散自己的感情寄托。我们在陌生环境中难免会想念家人、朋友,此时如果我们一味地逃避陌生,那么我们永远都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作为一个人,我们必须要明白,情感上的独立是戒除感情依赖的最佳办法,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跟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人生何处不是家呢?

最后,大学生应该在校园里多做一些能够磨炼自己意志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应该多吃些“苦头”。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没有经历磨炼的人很难长大。或许大学的优越环境给不了我们太多的历练,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多去经历。早起跑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做些兼职等,这些都可以促进我们成长。

零遗憾忠告: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清楚这个“大”字的含义,它代表着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种心理上的成熟,更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想做一只展翅翱翔的苍鹰,就必须先让自己脱离温暖的鸟巢。如果到了该断奶的年纪却还不断奶,这种心理上的过度依赖迟早会成为我们的心理负担。只有勇敢地戒掉依赖,我们才能明白,我们自己才是人生最坚实的依靠。经济独立从大学开始

我曾在一家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某法院审结了一起大学生向父亲索要抚养费的纠纷案。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韩某因超过了18周岁,她要求父亲支付学费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

很多人不明白,韩某虽然已经年满18岁,但她毕竟还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法院为什么会判她败诉呢?

其实法院的依据很简单,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即为成年人。成年就意味着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应当自己负担生活费用(当然包括学费)而不再依靠父母,即所谓的“十八自立”。

当然,韩某的情况只是一个个例,但是我们从这则案例中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到了18岁,也该有点自立能力了。

我国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年龄大都在18岁左右,但是囿于学生身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得依靠父母,学费、生活费,这些都靠父母支援。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认为读大学父母不出钱谁出钱?

我们必须解释清楚“经济独立”的含义。我们说大学生经济独立并不是指那种可以脱离父母养育的完全独立,而是部分独立。比如说,我们不能挣到学费,但是难道不能挣到生活费?如果挣生活费也存在困难,那也可以做点小事给自己添几件衣服。是什么造成很多中国大学生享受“安逸”呢?

我们当然不能把原因完全归结于父母的溺爱,很少会有不爱子女的父母。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大学生身上找问题。年少时可以将父母的疼爱当成一种亲情馈赠,在我们羽翼尚未丰满之前,父母的庇护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成长。但是,一旦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下,凡事依靠父母还行得通吗?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对大学生来说,经济独立也要趁早,独立得越早,就能觉醒得更早,成长得更快。其实,大学生需要经济独立并不完全是为了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也是因为经济独立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一种自立意识以及许多难能可贵的性格品质。

前几天大学同学聚会,我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同学张琳。几年没见,张琳俨然已经是一副老板的模样了。在得知她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之后,我并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因为我知道,对张琳来说,成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了解张琳。我还记得,张琳在刚进大学时曾经跑到图书城拉来好几箱图书放在宿舍。当时我就问她:“你买这么多书来不是要自己看吧?”

张琳笑笑说:“哪里,我是想把这些书卖了,挣点小钱。”

当时我还特别不解,照理说,张琳的家境并不差,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供她上大学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再说,勤工俭学也没必要这么早吧。

不过张琳对我解释道:“父母的钱毕竟不是我们自己挣的,自己挣钱自己花,那才有味嘛!”

此后,张琳每天晚上都会抱一箱子书拿下去卖。不出一个月,这些旧书就全部卖光了,她也因此小赚了一笔。

后来张琳的生意越做越大,还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大学四年,张琳只用父母的钱交过大一的学费,此后,她一直都是自给自足。

而且,在与张琳相处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与许多富家女不同,张琳手上有钱的时候从来不乱花,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张琳都会严格控制自己的收支。

别的同学花父母的钱买衣服,做发型,互相攀比,但张琳从来不在此列。对此,她曾经笑呵呵地跟我解释说:“自己挣钱了才知道挣钱的难处,哪还有乱花的道理。”

所以,在这次同学会上,我对张琳的成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凭她的经济头脑和能力,成功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吗?

同学张琳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经济独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挣多少钱,而在于它能够培养人的经济独立意识。

或许有人会认为,大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他们能够在学校里实现全部或者部分经济独立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他们不想去做,那也无可厚非。

其实这是掉入了定位误区。大学生的学生身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生活负责。只有在大学里走出经济独立的第一步,我们走上职场和社会后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零遗憾忠告:

吃软饭的人永远长不大。到了成年人的年纪,就该有点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别把学生身份当成逃避工作的幌子。我们有健全的双手,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在大学里就具备一定经济独立能力的人,无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更多。再无人督促,学习要靠自控力

去年,我一个朋友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这本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后来孩子却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而休学了,这让整个家庭困扰不已。

作为家中独子,这个孩子承载着父母甚至祖辈的全部希望。从小学开始,父母就非常重视他的学习,时时督促着,每个寒暑假他都是在家庭辅导老师的陪伴下度过。父母的重视,加上孩子的努力,高考的成功当然是意料之中。

但正是由于父母的这种督促从小伴随着他,让他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以至于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来自父母的外在压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再加上重点大学中优秀学生众多,他的心理压力陡然上升,所以不能适应。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确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多,但是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要以一种新的心态和面貌去面对。大学之前父母和老师加压督促,让很多人度过了奋战高考的高压紧张时期。进入大学之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要重新开启一个自我督促的新学习模式,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更好地吸收可用知识,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和学习模式转型。

那么,如何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增强自控力呢?答案就是:学会自我控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具体来说,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这样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就依然能学会自我控制,还能在管住自己的同时,在学习等方面不断进步。

第一,从心理上,脱离家长、老师监督下的被动学习状态。

进入大学以前,家长、老师之所以谆谆教导、时时督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尚且年幼,而未成年人无论是心智还是自控力都不够完善,所以需要身边的人推一把。而成为大学生以后,这只曾经推着我们前进的手逐渐放松了,这正是我们开始锻炼自控力和逐渐成熟的时期。

自我主导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要建立“为自己而学”的理念。大学的学习模式和内容相对于中学来说,更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

第二,学会自主学习,制订目标。

譬如,可以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为自己制订一个不同的短期目标,如专业考试的成绩目标、选修课的学分目标等,同时做好实现目标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实现,这也是自主学习的方法之一。让自己制订的目标和计划成为一种推动自主学习的力量,可以很好地让我们完成从父母、老师的督促学习状态过渡到自主学习状态。

第三,从一而专,但不可从一而终。

自主学习能让我们抓住学习的主动权,更明白自己学习的需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在自我控制下压抑自己,而是要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专业的课程当然不能松懈,同时我们还可以选修一些感兴趣并且对自己有益的课程。这不再像小时候家长逼我们去“兴趣班”上课,而是去学习我们真正感兴趣的知识。

非专业的选修课能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让学习构成更加全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所以,自主学习不是自我压抑,而是更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过程,在具备一专之长的同时,可以发展更多的学习兴趣。

以上几方面的建议,能帮助我们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过渡,使我们具有足够的自控力。这样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只无形的手,即使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督促,我们也能很好地面对学习问题,给自己适时施压,管好自己的心,更多地获取知识并且将其运用于未来的工作中。

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有一句名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它来自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大学教授也经常给刚入校的新生讲一些关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小故事,以此来说明这种品质的重要性。

环境越宽松,就越需要强大的自控力,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自我驱动力。大学可以说是整个学生生涯中,环境最宽松,学习压力最小的一个阶段。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发现这个黄金阶段的价值所在,而是以此为突破口,开始所谓的“美好的大学生活”,彻底放松了自己,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四年。

如果以这种态度进入大学,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发现,大学的回忆对我们来说是灰暗的,甚至一片空白。这种“大学空白感”是现在一些毕业生的一个共同感受。在四年的大学学业结束之后,回首过去,竟不知自己究竟学了些什么,对即将走进的社会和即将到来的工作充满了恐慌。

在不断成长中,我们会渐渐发现,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只不过是成长中的一个推动力,而我们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需要的更多是自我督促能力,这才是我们不断向前的能源和动力。而大学正是我们培养这种品质的最好时机,经过大学这三四年的锤炼,我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会,面对以后即将进入的工作岗位。

零遗憾忠告:

大学其实是个“断奶期”,那双曾经推动着我们前进的手不复存在,那种不放手的督促也从背后逐渐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纵自己的惰性,也不代表我们失去了支柱。相反,这正是考验我们自我督促能力的最好时机,只要我们摆正心态,自信自强地面对崭新的大学时代,那么我们将会成为自己最强大的支柱。成长,就是开始学会直面人生

我刚上大学时,由于离家较远,第一次离开父母,心里总是忍不住发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宿舍室友之间的矛盾、与导师之间的交往,以及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入学之后接踵而至,我在措手不及之中,只能求助于父母。

记得有一次给母亲打电话抱怨宿舍室友的坏习惯以及导师的“不负责任”,试图把心中的苦水都倒出来,本以为母亲会同我站在一边宽慰我,谁料到我倒完苦水之后,却得到了母亲下面这样一番话:“你刚进大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是很正常的,抱怨没有任何作用,即使把一切告诉我,我能做的也不过是跟你一起抱怨。生活不需要抱怨,需要的是改变,有问题你要去解决,而不是当作苦水一样存在心里,这样没有任何作用。”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十分讶异,当时的我并没有体会其中的深意,只是觉得母亲并不理解我,很委屈地挂断了电话。直到后来,我才渐渐地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确实,抱怨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我们要真正成长,就要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我开始努力解决问题,跟室友们处好关系,跟导师成了学习和生活上的朋友,较好地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之后,我给母亲打电话谢谢她的金玉良言,她只是欣慰地笑了笑,说我长大了。

是的,成长需要我们自己直面问题,即使是人生这种奥妙无穷的哲理问题,我们也要去面对,抱怨没有任何作用,而依赖他人解决问题也会最终成为失败者。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还小,遇到事情还是需要跟父母商量。当然,这个想法没有错,即使求学在外,自己也是父母心中的牵挂,遇到重要的事情也应该听取长辈们的意见和忠告。但一些细微的琐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了。

例如宿舍室友之间的矛盾等,完全可以自己学着处理。通过这些事情的锻炼,我们在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才会更从容。

曾经在街上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摔得不重,但是他趴在地上立刻大声哭了起来。小男孩的妈妈就站在不远的地方,她并没有如我想的那样去扶起孩子并哄他,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直到小男孩看到没有人理会他,最终停止了哭泣,自己爬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继续玩。

我很好奇,忍不住走近那位妈妈询问她刚才为什么那样做,得到的答案是:为了锻炼孩子自己面对问题的能力。当时我就想,这么小的孩子尚且需要锻炼直面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生代大学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以“自己还小”为托词呢?

不要因为我们还是学生,就过度“娇惯”自己,要想着我已经18岁,已经成年了。不要逃避问题,即使我们躲得快,问题还是在那里没有解决;也不要寄希望于父母,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要学会摆脱这种心理依赖,否则将永远长不大。

直面人生的种种问题,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消耗了精力,也获得了成就。无数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都因为面对种种的困境不甘言败,而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不需要好高骛远地幻想,只需要脚踏实地地锤炼,尽我所能地解决一些琐事,就能让大学生活更加阳光明媚,而进一步努力直面人生的各种重大问题则能让未来更加明亮灿烂。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要怎么样处理好大学的各种问题,直面人生呢?

首先,摆正心态。很多人之所以在大学里面处理不好各种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摆正心态,依然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遇到问题采取回避或求助的方法,自己很少真正解决过问题。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子刚念大一,每个月生活费的一大部分都用于打电话,并不是她谈恋爱煲电话粥,而是这个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没有独立生活过,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求助于父母,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满,根本不能很好地享受大学生活,以至于最后她的母亲不得不租个房子在学校外面陪读。

这个女孩子就是太过依赖父母,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一味地抱怨。从我们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告诉自己,新的生活来了,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遇到问题当然要自己解决,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有了这种成熟的心态,遇到问题我们就能有勇气迎面而上,而不是退缩。

其次,真诚待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学可以说是半个社会,人际关系很重要,在大学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对以后的就业十分有帮助。要以真诚待人,交朋友就像照镜子,你对他是什么样,他给你的就是什么样。大学期间交几个挚友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帮我们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最后,学习有用的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即使到了氛围宽松的大学,我们的身份依旧是学生,首要任务当然还是学习。因此打好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不仅能为我们获得高学分,而且也能为以后的工作铺路。

零遗憾忠告:

大学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崭新的,我们满怀憧憬,但是一个新阶段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就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渐渐成长,最终敢于面对人生。所以才会有人说,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跳板。在大学期间磨炼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直面问题的勇气,到了以后的工作中就能拥有独特的气场,敢于接受任何挑战。意气用事有害而无利:学会管住自己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处于高傲自信的年纪,面对事情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难免显得有些锋芒毕露,容易意气用事,而这种所谓的“意气”往往会让很多努力和梦想付诸东流。

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造成极大恶劣影响的事,其实是源于他们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当情绪涌出的时候任性而为,最终由于意气用事造成悔恨终身的弥天大错。

当然,这种因为意气用事而做出的极端行为并不算多数。犯罪事件中的主人公大多存在心理不健全的问题,而大部分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手段和方式解决矛盾与不满。

我们要吸取教训,面对问题应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方法解决,不要纠结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回避问题,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顾及自己的情绪,要直面问题的根源,学会顶住压力,处理好矛盾。

那么我们在这个锋芒毕露的年纪如何管住自己呢?

首先,要以成熟的心理看待事情,不能意气用事。

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大多数人都已成年,自己做出的事情无论好坏对错,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能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前段时间,一件发生在我家附近的事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个刚考上大学的男孩子小杨结交了同校的一个师兄,二人外出吃饭时与服务员发生口角,他的师兄咽不下这口气,想叫上小杨第二天一起教训那个服务员一顿,好出气。小杨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本不想把事情闹大,但是抵不住好哥们的再三请求,第二天和师兄带着水果刀找到那名服务员,在纠缠之中失手捅死了服务员。事后,小杨选择了自首,但悔恨不已的他再也没有机会享受本该美好的大学时光了。

我们中的一些人把“哥们义气”理解成了友谊,这是错误的,小杨就是走进了这个误区。交朋友不能意气用事,讲究所谓的“哥们义气”并不能体现我们是多真诚的朋友,只会激发我们年轻人的锋芒,甚至跟所谓的“朋友”一起做出触碰底线的事情。

大学,我们需要的是挚友,是能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关心的真正朋友。这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成长,最终成为我们成功道路上的瑰宝。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以成熟的心态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凡事顾及后果,三思而后行才不至于做出抱憾终身的事。

其次,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

当事情发生之后,不要只想着“我”心里怎么不舒服,或者事情对“我”有什么影响,这样会把个人的感受放大而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不仅事情得不到解决,甚至事态还会更加严重。

大学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交圈,我们会认识结交许多不同的人。在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可以采取一些温和的手段处理。

譬如,我们与室友或者其他的同学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想着怎么报复出气,应该先冷静下来,换位思考一下,让情绪平复,让理智占领主要位置,可以找对方谈一谈或者用其他的方法让对方了解你的真正意图。这种迂回的方法往往在解决矛盾方面比直接的对抗有效很多。

最后,认真对待选修课程,不要一时兴起。

面对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我们中的一些人往往会因为一时的兴趣而选择一门对自己没有真正用途的课程,这也是由于不够理智。选修课程不能意气用事,可能今天它只是一门选修课,在你将来的人生中却成为“主修课”。

大学生活精彩纷呈,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这个阶段的问题很多,其中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以前不曾遇到过的。遇事要冷静,不要意气用事,让理智永远占领主导地位,这样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才不会让未来的我们后悔。

零遗憾忠告:

作为迈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我们是怀揣梦想而来,不能因为一些小事无休止地宣泄情绪和产生报复心理,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意气用事,否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无数的事例启示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冷静的思考和理智的分析往往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做人肯定只输不赢“80后”“90后”已经成为描述一个时代的人的特定名词。同一个时代的人在心理、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着相同的时代烙印。“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90后”的大部分人更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这种众星捧月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凡事只为自己考虑,永远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90后”。在家时,由于家人的纵容,一些人的坏习惯在很多时候都被包容,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也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然而,进入了大学之后,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不会再有人无条件地迁就我们。如果继续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别人不会真正接纳我们,而且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也会很片面,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专业学习都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外企招聘白领职员,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应聘。应聘者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头脑聪明、博学多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聪明的董事长知道,这些学生有渊博的知识做后盾,书本上的知识是难不倒他们的。于是,公司人事部就策划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招聘会。

招聘开始了,董事长让前六名应聘者一起进来,然后发了15元钱,让他们去街上吃饭。并且要求,必须保证每个人都要吃到一份饭,不能有一个人挨饿。六个人从公司里出来,来到大街拐角处的一家餐厅。

他们上前询问就餐情况,服务员告诉他们,虽然这儿米饭、面条的价格不高,但是每份最低也得3元钱。他们一合计,照这样的价格,六个人一共需要18元钱,可是现在手里只有15元钱,无法保证每人一份。于是,他们垂头丧气地出了餐厅。

回到公司,董事长问明情况后摇了摇头,说:“真的对不起,你们虽然都很有学问,但是都不适合在这个公司工作。”其中一人不服气地问道:“15元钱怎么能保证六个人全都吃上饭?”

董事长笑了笑说:“我去过那家餐厅,如果五个或五个以上的人去吃饭,餐厅就会免费加送一份。而你们是六个人,如果一起去吃的话,可以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可是你们每个人只想到自己,从没有想到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团队。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一点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而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的公司,又有什么发展前途呢?”

听闻此话,六名大学生顿时哑口无言。

这些风华正茂、知识渊博的优秀应聘者自命不凡,应聘的时候胸有成竹,一般的问题都难不倒他们,但就是这样优秀的人,也因为缺少团队合作精神而被淘汰。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可见,一个人再优秀,力量也有限,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如果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忽略了其他人的力量,那么这种人只会一无所成。

凡事只为自己考虑的人,不仅不能很好地融入团队,而且还会引起很多本可以避免的矛盾。

大学里,我们时刻处在与人的交往中,有交往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我们都年轻气盛,如果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很容易放大个人感受,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果矛盾发生时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那么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也就能体会他人的感受,避免很多矛盾恶化。

学会换位思考,无论是在大学还是以后走入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遇事换位思考也是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轨道的一个方法,放开心胸容纳他人的意见看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养成这个好习惯会让我们获得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除了大学中结识的朋友和前辈,还有不容我们忽视的人,那就是无条件包容我们的父母。

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要把“孝”字记心中,“百善孝为先”。当我们学会凡事多为他人考虑,不再以自己的感受为准则之后,是否也应该试着体会父母的苦心,回报他们那始终给予我们的包容和关心呢?相信,当我们不再以“小皇帝”“小公主”的心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总之,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既能帮助我们融入团队让自身获得更大进步,又能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结交不同的人,交换不同的思想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凡事不在只为自己考虑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让我们懂得在换位思考中对身边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零遗憾忠告:

大学是一个大的人际交往圈,只有能接受他人正确意见、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才能在这个圈子中如鱼得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比不上团队的集体智慧,不要把个人的感受和能力放得太大,在为自己打算的同时也要顾及所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利益。另外,学会换位思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能让我们在处理矛盾的时候用另一种思路思考,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不仅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受益,更能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碰壁。长大了,离家了,但别将父母落得太远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当中,侍奉父母被摆在了首位。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固然是很好的,谁不想合家团圆呢?但在现实社会当中,我们经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背井离乡。

现在一些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较大的省会城市,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不是出生在这些地方的,所以一旦到了读大学的年纪,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将会离开父母远赴外地求学。而现在“80后”“90后”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一旦这些独生子女外出求学,社会上就会出现另外一个群体——“空巢”中年。

没错,我们身边不只是有“空巢”老人,也有很多的“空巢”中年。

俗话说,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 试想一下, 我们外出求学四年,在学校里,我们可以过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身边也不乏同学、朋友。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除了想念还能做点什么呢?

我记得自己刚上大学那会,经常是个把月都不打个电话回去。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部手机。有时候我也想打个电话回去,但上了一节课之后就会将这个想法忘得精光,等下次想起来的时候,可能就又过去了个把月。

直到有一天,我坐在自习室里看书,突然班上一个同学走进来,塞给了我一封信。当时我还愣了一下,心想,这好端端的谁会给我写信呢?

直到我看到信封才明白,原来这信是母亲写给我的。母亲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教育,信封上的字迹看起来歪歪斜斜的。我当时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不然他们怎么会写信给我呢?

可直到我拆开信封,读到信中的内容我才明白,原来这只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已。母亲看我两个多月没有打电话回去,心里很是想念,这些她都在信中一一说明了。“孩子,你去外地这么久了都没给家里打个电话,我们想知道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立秋已经过了,记得多穿些衣服,身上的钱还够不够用,不够我让你爸爸给你汇过去。还有,你爸爸也很想你,但他一个大男人不好意思说,我在这里偷偷告诉你,你爸爸他老惦记着去你那里一趟,是我担心他会影响你学习,一直拦着没放人……”

读罢母亲的信,我眼睛泛酸,很长时间都没有说出话来……

当天晚上,我在学校的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去了电话。电话那头父母虽然嘴里都没有埋怨,但我却能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思念,两个人在电话那头都抢着和我说话,我在电话这头既感动又难受。

经过这件事,我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隔个把星期都会给家人打电话,聊一聊自己的大学生活,聊一聊学习方面的感悟。这个习惯对我来说也并非什么负担。每次同父母通电话都能让我心存感动,特别是父母的笑声,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但是,我也注意到,当时我身边的同学并非都像我这样。很多人都只是在碰到麻烦的时候才会给家人打电话,要么是身上没钱了,要么是遭遇什么挫折了,只有这时,他们才会想起父母。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懂事”的问题。从小到大,在亲子关系中,我们都是索取的一方,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们都只管“要”不管“给”,所以很多人到了大学之后仍然没能重新定位自己。除了索取,他们跟父母的感情交流少之又少,这也对亲子感情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父母作为我们的“遮阳伞”“遮雨棚”,他们的感情流露并不像我们年轻人那样直白。很多时候,他们会将心里的各种想法深埋,生怕影响到我们。如果我们不能自觉体察到他们心中的想法,日子长了,给他们心中造成的创伤可想而知。

也许会有很多人说,我现在还是学生,等我以后工作了一定好好报答他们。

其实这种想法忽略了“感情”这个因素。做了家长的人都有所感悟,家长对子女好不是为了图以后他们的报答,家长需要的只是一种精神安慰而已。而这种精神安慰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当我们在学校里开心地过着“愚人节”“圣诞节”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在父亲节、母亲节给他们发条短信,打个电话呢?父母的生日我们又是否记得呢?

现在几乎每个大学生手里都有手机、电脑,这些现代的通信工具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父母交流的方式。不要再说没有时间,谁都知道大学的轻松,也不要说什么难于启齿,趁现在多跟父母交流联系,将心与他们时刻贴近,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到时候悔恨的可就是自己了!

零遗憾忠告:

父母对子女的爱既无私又伟大,父母在不停地老去,而我们在不停地成长。读大学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背起行李去远方结识新的朋友;但对父母来说,他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离开却多了段空白。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他们身边,但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父母一点安慰和关心,不正是“尽孝”的最好方式吗?第二章学校和专业不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不要因为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自卑,那是别人的眼光,你能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 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只是学校之间的比较,热门与冷门的区别也只是一种判断而已,你与他人的区别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进了大学,就该把“一考定终身”的包袱卸掉。从现在开始,你的世界不在学校和老师手中,只要你足够努力,下一个独木桥上你就是最先冲过去的人。大学不分好坏,英雄不问出处

不久前,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就业竞争太激烈了,找工作不仅要看学历文凭,还要看毕业的学校,这让他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四处碰壁,刚出校园时激情洋溢的心也被磨去了棱角。话语间无不透露出对母校名气不高的不满。

他的抱怨让我想到,这种想法可能是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在很多人心中,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如同开启辉煌人生的金钥匙,也是高考时我们日夜奋战的目标。

当然,名牌大学之所以能备受追崇自然有其优势所在,然而大学的好坏和名气高低并不能代表一切,因为决定大学时代价值的不是学校,而是我们本身。如果没有把握好学习资源和校园时光,那么考上再好的大学也无济于事。

如今,不少大学生毕业之后会遭遇就业寒流,这种压力不仅影响着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同样影响着名牌大学毕业生。即使我们的大学文凭是镀金的,社会也不会一直无条件认可,真正能保证我们价值和前途的不是哪所大学的毕业证书,而是自己的真实能力。

所以不要抱怨我们已经考上的大学不如意,英雄不问出处,大学也不分好坏。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靠自己努力成了名企业家。而我们正受着大学教育,即使是人们口中“不入流”的大学,我们也能学到不少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抱怨母校其实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所在大学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自己今后的路要怎么走,明确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

刘永好,没有所谓的名校做后盾,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他曾是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后来辞去了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公职,开始到农村创业。

他从种植、养殖起步,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不懈,成功创办了新希望集团。

刘永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记者问道:“假如现在你的财富突然间一夜蒸发,你认为你还能东山再起吗?”

刘永好的答案是:“其实,这20多年的磨炼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可以从头再来。对于我来说,自信和勤奋是无价的。”

由此可见,最能创造价值的是我们本身具备的自信和勤奋的品质,而非很多人盲目追求的名校效应。再好的大学也只能是我们四年的保护伞,四年之后,当我们暴露在社会的阳光下,是否还能顶住烈日的炙烤,那全靠个人头脑中的智慧和手中的能力了。

如果只是安于现状,不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来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那么名校毕业的我们也只是背着光环的空壳,创造不了应有的价值。到那时,镀金的名校毕业证也只是废纸一张。

反之,即使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不如人意,也无须抱怨,大学确实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但学校本身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切,我们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修养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我们把握住这段珍贵的时光,专注学习和实践创新,就能为以后的灿烂人生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丰富多方面的知识。

另外,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理论知识只在学校适用,出了校园靠的就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了,所以一定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

大学也是一个性格重塑的阶段,要通过与身边不同人的交往来重新认识自己,扬长补短,让我们的各方面更加适应即将步入的社会。

零遗憾忠告:

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最好的自己。不要想我们的大学够不够好,而要想我们自己够不够努力,无论是几流的大学都能走出一流的人才。所以,积极面对我们的大学生活吧,毕业后的人生要靠自己创造,而不是大学的名气,努力奋进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专业如伴侣,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一年的高考都让人倍加关注,除了高考时的紧张气氛,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也是一项重大的事情。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都会纠结一件事情,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究竟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选择当下热门的专业,还是遵循自己的心愿选择最有兴趣的专业呢?这个摇摆的过程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最终确定下来的专业可能是我们想要的,也可能是家里长辈认可的,甚至是因为无法确定而随意选择的。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意识到,选择的专业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大学的基本学习内容,也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选择专业要慎重,这是对自己负责。

大学生陈丽刚入学时学的是金融贸易,这个专业在她的家人看来很有前途,然而对她自己来说却很陌生。高中时的她成绩并不突出,对未来的大学生活也感到十分茫然。这个并没有想好自己要学什么的女孩,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完全听从了家人的意见,选择了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金融贸易。

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陈丽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如果继续将就下去只会荒废大学的四年时光,于是经过一番考虑,她决定转专业。大学里转专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不仅是因为烦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一旦更换专业,之前所学都可能前功尽弃,而且要重新学习新专业知识,整个适应过程会比较难调整。

正因为如此,陈丽在换专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迷惘,找不到专业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对未来的规划了。直到临近毕业,她才猛然发觉,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那么不够用,甚至很多地方都一片空白。

这个事例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大学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我们要以一种慎重的态度对待专业选择。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最好呢?其实,专业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高中时期成绩最突出的科目来选择大学专业。例如,高中时有的人理科成绩好,就可以选择诸如土木工程、电气、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有的人英语成绩好,就可以进修英语专业。这样的选择会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将高中的优势一直延续下去。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学时成绩好就对大学的专业学习有所懈怠,因为大学是个全新的阶段,学习方法和模式也与中学大相径庭,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大学的专业学习,并且要更加注重实践和运用,这样才能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

其次,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甚至是厌恶的专业,就会缺乏动力,严重者甚至出现多门科目不及格被校方退学的情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门感兴趣的专业,能让我们的大学学习更加有激情和动力。譬如,一些人很难对数学、物理等课程产生好感,却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可以选择类似于汉语言文学这方面的专业,进一步钻研语文,让兴趣成为一种专业。

高中学习是有些压抑的,那些功课很多时候都显得枯燥乏味,面对这样的课程我们很难打起精神专心学习。高中科目是强行规定的,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去学。但是,大学不同,从高中到大学,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们重新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选择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以兴趣的先导,带动学习积极性,那么大学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也会充满活力。

另外,除了以上两个方面,选择的专业还要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追求。例如有的人想在金融界做出一番事业,那么就要选择经济贸易等与之相关的专业;而有的人追求科学上的发展,希望能从事科研,那么就可以选择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如生物科学等。

总之,选择专业要从多方面考虑,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大学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为我们实现人生规划,创造价值奠定基础。

零遗憾忠告:

不要盲目地问哪个专业好或者差,专业本身不分好坏,只有真正适合我们的才是最好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考虑大学的专业和方向,并且要多方面考虑,用慎重的心态面对,这是一种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总之,无论选择的专业是什么,我们都要用心去学,吸取其中的精髓,这才是大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所在。学会挖掘学校里的好资源

不久前,我与身边的几位大学生聊天,谈到大学的价值所在,其中就提到了关于大学资源的挖掘。当问到怎么样才能利用好大学资源的时候,几位大学生想法各有不同。

小肖是学生会干事,他觉得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脉,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就能交到不同的朋友,在开展学生会工作的时候也能方便很多。

琪琪认为,大学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因为高中时要为了高考而冲刺,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去做感兴趣的事情,而大学的时间相对宽松,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如学习舞蹈、练习书法等。

另外一位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爱学习的艳子,在她看来,大学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超大型的图书馆了,那里能满足她无限的求知欲,对她来说无疑是大学里最好的资源。

相信对于大学最好的资源是什么,我们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大学不仅是一段美好回忆的开始,更是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而这个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代,它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在这样一个半开放的环境中,我们要学会将可用的好资源收入囊中,使之成为自己的财富,来日加以利用,将会使我们受惠。

也许有人会问,大学的好资源究竟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讨论。

毫无疑问,大学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学习资源,这里所指的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专业的课程学习,还有图书馆的书籍资料、老师的智慧和前辈的知识等。如何挖掘这些好的学习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呢?

首先,我们要学好专业课程,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可以将大学图书馆里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作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资源。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善于挖掘图书馆里的资源来提升自己,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其职责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刊者的姓名,工资每月仅有几块钱。但当这个助理员,不仅解决了毛泽东的生活费问题,而且通过每天管理和阅读报刊,毛泽东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结识了一些名流学者,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毛泽东来说,工资的多少并不是他最在意的,有机会学习品读图书馆海量的书籍才是最值得高兴的。现代大学的图书馆中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图书馆不仅有纸质的书本资料,还有着更加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料,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用心思、花时间去学习和研究。

除了学习资源,学校另外一个重要资源就是人脉。大学里,我们会认识很多新面孔,而这些新结识的朋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人际交往圈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学的老师不同于中学老师,他们不会死死地盯着我们的月考成绩,也不会每天督促我们为高考冲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存在不重要。

相反,大学的老师通常更注重人格的培养,会让我们更加适合即将面对的社会和从事的工作,我们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面对未来的一些大智慧。正所谓良师益友,只要善于发掘老师的价值,就能收获学习以外的宝贵知识。纵观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人大多有好老师的教导。遇到好老师不仅仅是靠运气,有时候还需要去争取。

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对很多事都非常好奇,经常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可他从不在乎,该问的还是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利奇充分满足了他强烈的求知欲,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了阿基米德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老师拥有的专业知识是胜于我们的,但如果我们不去提问、不去挖掘,那么学到的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那是非常有限的。不懂就要问,而且要刨根问底,这样才不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何况大学是自主的学习模式,我们要积极的提问才能找到心中问题的答案。

当然,除了老师,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即使大家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当,也能从他人的身上学习到我们自己缺乏的品质和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有句话说得好:“思想不是苹果,不要吝于交换思想。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都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因此我们要积极跟同学和朋友交换思想和想法,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提高自己。

大学的学习资源和人脉资源非常重要,另外,充裕的时间也是大学一个很好利用的资源。充裕的时间要被合理地利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我们可以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活;也可以花费一部分时间在选修课上,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试着做一份兼职。合理地规划大学时间是我们需要学会的一门重要课程。

零遗憾忠告:

大学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开拓。无论是图书馆的海量资料、师长的智慧,还是同学的思想,都是金子一样的存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眼界,这样大学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用“冷眼”看热门专业

有些网站评出了十大热门专业,其中包括: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计算机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生物学专业等。近年来,这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有着较好的就业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产生更多需要这些专业人才的岗位,因此,许多考生趋之若鹜,满腔热情地填报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希望为自己谋得一个好前程。

当然,选择一个好专业是必要的,但赶潮流似的盲从热门专业并不是明智之举,我们要学会用“冷眼”看待热门专业。

前几年,我一位至交的女儿参加了高考,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家里人都在为填报什么专业而发愁。小姑娘有自己的想法,她喜欢写作,希望遵循兴趣研读现代汉语专业,然而家里人并不看好,尤其是我的这位朋友认为,写作可以作为业余爱好,报考这个专业并没有前途,以后就业很难。

而那时候,护理专业很吃香,各大医疗机构的建立和服务理念的提升,让护士成了紧缺的技术人员,护理专业也就成了当时的热门专业。由于认准了护士好就业,我的朋友便让女儿报考了护理专业。

确实,当时护理人员的需求缺口很大,需求决定供给,持续攀高的护士就业率让很多还徘徊着的学子填报了这个专业。然而,随着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多,原本缺口很大的就业市场日趋饱和,这样就导致新一批毕业的应届生不能如愿地获得好工作,曾经的热门专业突然就变成冷门了。

这个结果是之前没有料到的,看着毕业之后为工作发愁的女儿,我的朋友也懊恼不已,事已至此,只能后悔当初不应该盲从潮流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报考了当下的热门专业并不代表以后就业能高枕无忧,形势在变,就业率的高低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填报专业的所有依据。决定所读专业时,一定要多方考虑,既要联系当下的就业形势,也要看以后的市场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出现。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时代进步的脚步愈发加快,市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专业从“热”到“冷”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应届生陈树安毕业于某大学机械学院,一毕业就与北京的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此时的他非常庆幸,自己所读的专业居然能够从原来的冷门专业变成了热门专业。他表示,当年之所以报机械类专业,就是因为分数不高,不曾想四年后这个冷门专业的就业形势如此乐观。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签约了,而且都签得不错,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到学校招机械专业的学生。

当冷门变热门的时候,众多学子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曾经冲着热门专业去的毕业生不免失落,而以往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则暗自庆幸。

虽然未来的很多发展不可预知,但是如果我们能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用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相信所做的决定将更加明智。

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其实已经趋向饱和的状态,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再投身于这些专业,最终可能落得个“毕业就失业”的下场。相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