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文献·政治宣言·时代号角·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9:08:06

点击下载

作者: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光辉文献·政治宣言·时代号角·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光辉文献·政治宣言·时代号角·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号角,是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教育部党组最近下发了《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通知》要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信念,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通知》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教育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50项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在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及时把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帮助教育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专门组织部分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光辉文献·政治宣言·时代号角·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一书。本书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有关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高校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畅谈了收获和体会,系统阐释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希望能够为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学习和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提供启迪和帮助,在推动教育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现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党的十八大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全面把握,对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全面把握。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系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体现到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需要。二、求真务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任务。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信念,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进一步推动巩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不断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障。教育系统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加强领导,在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实际,认真制订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全面深入地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师生员工头脑,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十八大报告和党章,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原汁原味宣讲十八大精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教育系统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中心内容,制订系统学习培训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要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把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要配合组织好中央宣讲团到高校的宣讲活动。要通过举办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以及研讨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设专栏、专版,精心策划、集中报道,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体会收获,大力宣传教育系统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措施办法,大力宣传教育系统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成效经验,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综述、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要积极开展网络宣传,通过系列报道、在线访谈、论坛跟帖等方式,注重运用微博客、社交网络和移动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具有网络特点的宣传报道,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教育系统新闻宣传机构要抓紧制订完善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宣传计划,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体现到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和安排明年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落实到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落实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来,落实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来。要加强工作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切忌形式主义。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相结合,与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相结合,进一步激励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奋工作,刻苦学习,意气风发地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

各地各校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中共教育部党组2012年11月18日

教育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热潮,推动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

1.及时传达学习。召开教育部党组扩大会议、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干部大会,面向直属机关干部迅速传达十八大精神,并就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动员安排。召开教育系统部分十八大代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座谈会,面向教育系统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工作。开通信息化学习平台,设置网络课堂、制作手机报、编发学习微博等,增强学习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2.开展宣讲活动。遴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专家组建十八大精神宣讲团,结合工作实际,分系统、分领域、分专题开展巡回宣讲活动,深入解读十八大精神,宣讲教育改革发展举措,促进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不断深化认识、全面领会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积极配合组织好中央宣讲团到高校的宣讲活动。

3.系统安排部署。召开第21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部署。召开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工作,推动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研究部署工作任务。

4.组织成就展示。围绕“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主题,集中开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成就展示宣传活动,全面展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利用“两会”、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3周年和教师节等重要节点,重点报道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

5.加强培训工作。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举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主题培训班,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重点举办高校主要领导十八大专题研修班、直属机关司局级干部学习班、直属高校分管领导及组织部长专题学习班、高校宣传部长研讨培训班、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长示范培训班等。

6.加强宣传工作。充分运用教育系统报刊、电视、简报,以及校园网、手机报、微博等宣传阵地,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媒体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栏,组织专题访谈活动,及时、全面、深入地做好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重要会议、活动及师生反响的宣传,加强不同媒体的互动,形成宣传声势,打造立体宣传格局。

7.加强研究工作。召开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深入开展十八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设立“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媒体上开辟“党的十八大理论研讨”专栏,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笔谈活动。二、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8.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重点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研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控普通高中新债产生长效机制,引导各地建立公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推进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改革和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政策的完善,设立国家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做好重大项目资金特别是“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落实工作。

9.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将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强化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推进信息公开,完善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收支公告制度。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强化查处问责,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10.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定教育督导规程,促进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制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暂行办法》,开展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并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在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认定达标的基础上,以各专项督导评价结果为参考,综合考评本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组织开展教育强市、强县的评比活动。三、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工作。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大力选树大学生和辅导员先进典型。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研究制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制订《高校辅导员培训五年规划》,建设全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信息系统。

1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组织修订本科4门必修课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修改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体系》并开展试评估。

13.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继续组织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上好全国开学第一课。

1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试行)》,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的评估工作。推动建立社会补习机构联盟,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补习行为。开展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及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专项调查,开展“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推动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15.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会同财政部、文化部继续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研究遴选反映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名篇,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库。

16.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完成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修订完善工作。制订《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意见》,修订《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继续做好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及各类内地民族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17.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业渠道。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咨询,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四、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激发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动力

18.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组织实施好“一拔尖、四卓越”计划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落实高校与司法实务部门互聘人员的“双千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重点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和教材使用工作。印发《教育部关于试点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做好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和新设专业申报工作。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组织实施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工作,继续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工作,落实共建协议。引导直属高校落实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9.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录取模式,推广“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高职对口选拔录取改革,建立健全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测试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工作。

20.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试点示范,引导高校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和协同意识。制定发布《关于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意见》,召开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创新大会精神暨高校科技工作视频会议。

21.加快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完善实施细则,分步启动重点研究基地、“走出去”、普及读物、文科数据库建设计划。开展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表彰活动。推动科研评价综合改革试点。

2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修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印发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印发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制定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组织编写、出版一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推动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23.推进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开放大学建设与试点。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联盟、城市联盟建设。加快面向学习型城市和行业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建设。制订《关于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推广和总结工作。发布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

24.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召开第一次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指导并督促地方制定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试点,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工作。

25.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高校的调研指导,研究制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研究制订关于推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体制改革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指导意见,制订关于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26.推进教育系统依法行政。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一揽子教育法律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进程,加快学前教育法的起草,完成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立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及相关配套工作。做好行政应诉、行政复议、教师和学生申诉等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研究制订和发布《依法治校纲要》。

27.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稳妥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出国留学规模,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留学中国计划》的实施,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在已有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基础上,打造一批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一流智库,支持高水平示范中外合作办学,形成品牌效应。五、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推动学有所教取得新进展

28.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加强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推动各地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强科学保教,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9.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促各地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相关政策,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制定和报备工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项目深入开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义务教育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督促各地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制订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

30.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提高普及水平。召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会,制定印发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教育专题规划,指导地方加快推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局面。

31.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实施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启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建设专项。加强课程教学工作,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学校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工作,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改革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32.推进民族教育发展。全面推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发展,印发《关于进21

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推动实施《西藏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高推进计划(2013—2015年)》,在四省藏区大力推进“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扎实推进新疆教育发展,研究制定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新疆双语教师五年行动计划,支持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结构调整,全力做好内地民族班管理工作,推进合校混班教学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的意见》。研究制订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5年规划。研究启动少数民族高端人才计划。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33.促进高校招生考试公平。推进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完善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安排招生计划,继续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艺术类考试招生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安全,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和秩序。

34.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抓好营养改善计划落实,特别是落实好校长陪餐制和食品留样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中职助学金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5.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制订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推进普通高中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启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启动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

36.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继续开展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做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选择部分本科院校开展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做好全国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继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快建立国际实质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开展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做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及获奖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37.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建立博士生招生计划分类指导和动态调节机制,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临床医学硕士等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推动完善研究生分流制度,按一级学科和学位类别制定学位基本要求,规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以及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建立完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扩大公派研究生出国交流的规模。

38.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院校建设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优质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科研攻关计划,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继续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39.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40.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会同相关部委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

4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出台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出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研制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本科师范院校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扩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

42.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修订《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精心组织“国培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研制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案,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启动实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启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

43.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培养造就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组织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评选,进一步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人才制度创新。

44.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开展对各地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情况专项督导检查,研究制订《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估暂行办法》,开展对省级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落实《教育督导条例》要求,制订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完善督导评估标准。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制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继续做好教育质量监测,进一步扩大监测的规模,科学分析监测结果,发布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七、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证

45.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总结、提炼、升华、固化创先争优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可供传承、发扬的标志性成果,把创先争优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党组织和党员承诺机制、党员群众评议机制,从措施上、制度上、政策上保证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落到实处。推动每个党支部至少建立一项创先争优制度,留下长期起作用的成果。

46.开展教育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教育系统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47.加强学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工作。深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与中组部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新党员培训示范班,重视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巩固民办高校党组织全覆盖的局面,理顺理事会、党组织、行政之间的关系,选好配强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与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召开中小学党建工作座谈会。

48.加强部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建工作推进会,全面提高直属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推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研究制订直属机关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立直属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每个党支部建全务实管用的支部工作法,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党员干部践行《教育部机关文明公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机关。

49.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改进和完善巡视工作。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全面推进高校“阳光治校”,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严把“七个关口”基础上,重点深化科研经费监管、物资采购监管、校办企业监管、学术诚信监管。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教育乱收费、乱招生、乱办学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对中央重大教育惠民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不断完善体现教育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把廉洁要求融入大学章程,研究制订教育系统惩防体系建设2013年至2017年工作规划。

50.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及各项制度,建设安全校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推动并指导各地各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深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做好《校车安全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卫生安全,严防发生食物中毒。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与学生食堂工作。

第一章 迈向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党的十八大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突出,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报告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反映了全党意志,体现了人民心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纲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南。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关乎人民幸福。毛泽东曾生动地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就会关心中国共产党,就会关心面对着来自国内外挑战和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将会举什么样的旗帜。因为旗帜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政治走向,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三大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这三大成果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崛起与腾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们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个主题向世界昭示:中国共产党人要举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弘扬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个全面规划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并按照“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全面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与规划。在经济建设领域,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不断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方面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和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领域,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要求,抓住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两个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南

勇于和善于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特色和优秀的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一篇引领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指南和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党心民意,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精神实质等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报告还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宝贵经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新概括,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的丰富的思想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观点,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凝聚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22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突出地摆在了我们党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3.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性,一是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体现了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也表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首先在发展;二是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表明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也表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追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四是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种重大关系的要求,表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方式。这“四个更加自觉”,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

三、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正是在这面旗帜引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奇迹”,在10年科学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宝贵经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更加坚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1.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3.明确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抓住了这八项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顺利推进党的十八大的各项规划和部署,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开的社会环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提出了“三个倡导”的基本理念,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清晰地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1.“三个倡导”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性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实质和精髓,因而它必须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的行为规范要求。“三个倡导”所体现出的制度性原则,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因而发挥出“方向盘”的作用。2.“三个倡导”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中国现实发展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地域和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上存在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不体现了各自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三个倡导”致力于倡导的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只有通过实现“三个倡导”,才能够使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得以凸显出来。而这种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彰显,必然会内化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共识,成为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稳定器”。3.“三个倡导”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原则

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普通群众广泛接受并自觉遵循,都离不开“通俗表达”。“三个倡导”的表述语采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践行的“通俗表达”方式,目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人民大众的性情心理之中,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血脉之中,成为支撑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心骨”。4.“三个倡导”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放性的原则

我们所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要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三个倡导”一方面具体吸收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和优秀因子,同时又实现了对以往价值观的超越,把坚持与发展有机结合,把主导性与包容性有机结合,把统摄性与调控性有机结合,把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有机结合,因而为培育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和行为基础。

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和各项任务。1.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表述是:“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八大报告着眼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新定位,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文件过去提到过,但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提法,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以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是社会的引领者,所以,首先必须实现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由领导转变为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党,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和时代特色。建设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前提是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2.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贯穿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部分的灵魂,就是强调党的生存基础———只有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换句话说,党的建设、党的生存的全部基础,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牢固的基础。这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所在。政党政治的规律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可以有多种总结,但最根本的就是政党的兴衰取决于人心向背。越是长期执政的党,越需要重视党与人民的关系。我们党已经执政60多年,面对新形势下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大危险”,我们要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3.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过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对党的建设主线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的建设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要求。同时报告提出,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过去我们讲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指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这次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4.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腐败是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中的“顽症”,是导致许多政党衰落乃至败亡的致命毒素。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立身之本。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广大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所谓廉洁政治就是在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干部清正就是干部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政府清廉就是政务公开、阳光透明,政治清明就是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满足,社会祥和、群众幸福。建设廉洁政治就要做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第二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足中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必须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风云变幻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前进征途上各种艰难险阻和机遇挑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承前启后、接力探索、历经千辛开创伟大道路

世间的道路虽有千条万条,但归根到底只有两条:正确道路和错误道路。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结果会截然相反:走正确道路通向成功、富强和幸福,走错误道路通向失败、贫困和痛苦。所以,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谁的主观臆断,更不是任何外部力量的强迫,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一代代仁人志士反复探索的基础上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做出的伟大选择,得出的坚定结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掠夺,洞开了“天朝上国”封闭自守的大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农业大国,面对西方诸国挟工业文明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强烈冲击,被逼到国破种亡的危险境地,开始陷入“千年未有之变局”。朝野上下,不堪屈辱和不甘屈服的中国人由此开始了救亡图存、奋发图强和振兴民族的艰难历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相继发生;农民阶级造反派、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维新派纷纷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开始了一次又一次救国救民的实践尝试。每次尝试虽然都以亮丽的方式登场,但最终都以惨淡黯然的方式落幕。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带着各种方案东寻西找,上下求索,流血牺牲,奋斗了70年仍然找不到出路,看不见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发展打开了一扇门窗。一线光明射入黑暗沉闷的中国,人们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空气,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是,犹如流星划过夜空一样,闪亮过后黑暗如常。皇帝虽然没有了,却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混战的军阀;共和国虽然建立了,但旧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帝国主义的掠夺、地主阶级的压迫、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犹如三座大山压在背上,让中国人民无法直起腰杆站立。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抗争,却带来一次次的失败,就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国家依然四分五裂,社会依然战乱不止,人民依然水深火热,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糟糕。惨痛的教训说明:救亡图存和振兴民族的出路不是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战争,不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展实业的自救,不是在保全封建根基基础上的改良维新,也不是依附西方、步西方后尘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出路还得在别处寻找。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就是方向。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联系起来认真思考与探索,中国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改变。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功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终于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自身的解放,从此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和动员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新国家、新社会和新制度的建设上来,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长期受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又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进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不易,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更难。领导和建设一项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在只能生产粮食棉花、桌椅板凳、茶壶茶碗而现代工业极其薄弱的基础上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不仅需要豪迈情怀,还需要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专门人才和科学方法等。站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全面封锁和武力威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难度超乎想象。

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的道路上做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经历了重大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方面,只用10年多一点时间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以后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关系国家安全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取得了关键突破,“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和发射,破除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威胁,为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分析,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提出了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些独创性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对中国国情和阶级关系的研判以及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出现了重大失误,把阶级斗争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和越来越“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造成严重破坏,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词句和未来设想教条化,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形成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机制。在巨大成就和重大曲折两者之间,前者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后者表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仍然没有搞清楚。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的3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承前启后,接力探索,给出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举世瞩目、成就斐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新世纪新的十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这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歌曲的歌词,恰好最准确地反映了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豪迈与自信。在这条道路上,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告别穷困,总体达到小康,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二、不走老路,不走邪路,伟大实践丰富科学内涵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这种自信和坚定源于170多年来中国人民持续不断的比较与选择,源于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的探索与努力,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创新路的伟大实践与成就,源于从实践到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内涵的科学认识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述从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五个方面揭示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认识的深刻总结。当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一个领导力量、一个基本国情、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

一个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选择、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前提和关键。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确立的,在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建设改革中牢固起来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任何政治力量能够承担起历史的重托,实现人民的希望。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会陷于混乱甚至分裂。

一个基本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选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措施,总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开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失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今天的总体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一条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兴党之要,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和根本保障。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放弃其中任何一项或者任何一项坚持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我们事业经受风险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障。

一个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上,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按照“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生态建设上,坚持以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安全的生态保护机制和生态功能区域,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良好的生态建设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就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高度的政治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也不可能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仅如此,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不仅难以得到发展,而且会陷入生存危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个发展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通过2010年、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三个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基础上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个领导力量,一个基本国情,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其中,领导力量是关键,基本国情是依据,基本路线是总纲,总体布局是内容,发展目标是蓝图。这样一个布局结构表明,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自身的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入和更加成熟的认识。

三、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筑牢共同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道路,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时间,成就辉煌,举世瞩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资源、资金、经验和技术,在与强国激烈竞争中获得进步、发展和壮大;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凝聚力充分显现;克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六跃升到世界第二,社会保障和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功实现“神九”、“天宫”太空对接和“蛟龙”号海洋深潜,成功完成航母作战平台交付使用和舰载机航母起降试验等,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虽然世界上有些人至今仍在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走多久,但更多的人开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作“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或“北京共识”来研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无疑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今天的成就和辉煌是过去长期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结果。道路选准了,走对了,要坚持下去,还需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和不懈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未来10年到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要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奋发有为、扎实工作,既不因遇到阻力困难而消极懈怠、妄自菲薄,也不因眼前发展成就而沾沾自喜、妄自尊大。

当前和今后,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并把它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中,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成功的力量源泉。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我们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让人民切实享受发展进步的成果。要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党的一切理论、主张、措施和工作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都要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衡量好坏对错的根本标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竞争加剧、合作加强、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僵化自守只能是死路一条。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维护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相联系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我国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国际空间。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此外,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政治图谋始终没有改变,甚至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阻挠我国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既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世界发展实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持续发展。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吸收了当代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同时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多,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效益不高、发展代价过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解决这些新课题新矛盾,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产物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大后提出来的。2003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针对“非典”肆虐带来的严重损失,提出了“全面的发展观”概念,要求做到集约发展、全面发展、系统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且使用过“正确的发展观”概念。

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要求“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这次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2月,在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温家宝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2004年3月,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004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他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个讲话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做了重要准备,也为论述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框架。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同时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最权威的评价。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的指南。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提升,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科学发展就是遵循规律的发展。作为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必将在指导中国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随后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地位作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在过去十年引领中国取得巨大发展进步,就在于它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生发于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思想高度与理论高度科学破解了关系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元素,赋予新的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面向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同时,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要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注重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结合。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切实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是首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作出的明确概括。作为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促进的思想精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从总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应坚持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注重观念更新。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回答,首先遇到的是思想观念问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会随之变化、更新,如果僵化保守,故步自封,就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强调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认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现了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坚持与时俱进,同样要求永不自满、永不懈怠,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体现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