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成为生命的主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0:49:48

点击下载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成为生命的主宰

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成为生命的主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作者:武志红排版:蕾蕾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11-01ISBN:9787550282711本书由时代数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聆听身体的声音,打开进入潜意识的大门。身与心的合一,是做你自己的真正开始。序

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肉麻,这个词,你知道。平时你也会用到这个词语。

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肉麻吗?

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肉麻,是在一次做心理咨询时。来访者是一位中年男士,他讲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他感觉到烦恼。

烦,是他最常有的情绪,弄明白他的烦恼到底是怎样的,非常重要。所以,我请他闭上眼睛,躺在一张躺椅上,重新讲述一下那件事情,讲的时候,尽可能详细,同时,保持对身体的觉知,而身体则不能动弹。

我们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他驾轻就熟。然而,闭上眼睛讲了约一分钟,他就打了一个激灵,猛然睁开眼睛说:“武老师,太难受了,我可不可以不谈这个?”“不行。”我少有的强硬地说,“这是极关键的时刻,好好去体会它。”

接下来,他一直躺在躺椅上,讲那件事情。我们很快发现,烦,其实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情绪,而深层的情绪,是羞耻。

这份羞耻弥散在整个咨询室里,也传递到我身上,我感觉到身体麻得不得了。

当这份情绪最强烈时,他停止讲述,只是感受它,而我也静静地陪着他感受。

过了约半个小时,无比强烈的羞耻与肉麻终于消散,整个咨询室归于静谧。

这份静谧也消失后,我问他,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要和我分享。

他说,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肉麻,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的身体麻得不得了,非常难受,而他也终于明白,这就是羞耻。

原来,我的肉麻是对他的肉麻的呼应。

这次咨询,使他产生了一个很深的领悟——这完全是他自己领悟的,他觉得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又过了一小段时间后,困扰他多年的前列腺炎竟然不药而愈了。

前列腺炎、羞耻、烦、肉麻……这些其实都和一件事有关,就是性。他一直困扰在一个独特而普遍的性问题里,从来不敢直面,这次咨询,我们干脆而彻底地直面了一次他的性羞耻感,最终导致了身与心的变化。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我们的很多词汇,并非是形容词,譬如肉麻这个词,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描述性词语而已,它没有修饰或比喻的特征。肉麻,就是你的肉真的麻,而且情绪上伴随着的,是强烈的羞耻感。

由这个小小的感悟,我继而想到,我们的许多词汇,其实都在强调身体在学习与觉知方面的重要性,譬如体会、体验、体证、体悟、体察等。

但是,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有谁告诉过你,学习与觉知必须与你的体验相结合?若是没有,你学到的就只是别人的知识,而非你自己的。

譬如,有谁曾如印度哲人葛印卡那样教诲你说:“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又有谁曾像美国催眠大师史蒂芬·吉利根那样教诲你说:“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或者说,你能否有股神巴菲特的运气——他的父亲一直在对他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或者,你能否如乔布斯那样,很早就能领悟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

在中国,假若你拥有以上的运气,那我要祝福你,你真的是太幸运了,你是绝对的幸运儿。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你最容易听到的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太把你自己当回事,要好好听大人的话,好好听权威的话……

本来,我们还有极好的传承——体验、体察、体会、体证、体悟等词汇中所藏着的重视身体的智慧,但近几十年来,身体也沦为了一个鄙俗的存在,仿佛身体只是用来吃喝拉撒睡的一个所在,而忘记了一个事实——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更准确的说法是,你的身体是你的灵魂的居所。

比忘记了这个事实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而让别人的灵魂寄居进来。

你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否则,你就白活了。

一位来访者对我说,他妈妈常讲,他们家的人都是,你为我活着,我为你活着,他们都不自私。

这句话的真相是,我的灵魂没有在我身体的居所里,我却试着将我的灵魂放到你身体的居所里。

这样的人,都没有“活”着。

除了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我们自己也容易割裂自己,无形中将自己的灵魂埋葬。

推动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有时候,太痛苦了。

欢乐与痛苦,都必然要有身体的参与。如果人生有很多欢乐,你不会愿意切断与身体的链接;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断与身体的链接。

譬如前文提到的那位男士,他之所以要切断与身体的链接,是因为身体里有肉麻,有强烈的性羞耻感,这些让他觉得自己糟糕透顶、罪大恶极,为了躲避这些糟糕的体验,他让自己只生活在头脑中。

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所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程度不一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囚笼中,而要走出这个囚笼,我们必须有真正的学习与觉知,即头脑与身体合一的学习与觉知,意识与潜意识合一的学习与觉知,也即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体验、体会、体证、体悟与体察等。

这本书的宗旨,就是与大家分享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大家看到,我们是如何与身体取得链接的,而那是多么美的故事。

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这本书也写出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绝对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

这句话,从积极的角度看,意思是,你可以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

这句话,从消极的角度看,意思是,如果你人生失败,那你并非别人的受害者,你是你自己的受害者。

要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要破解你生命游戏的规则,你必须重新与身体建立链接,在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

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Part 1回归你的身体感觉1.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

湖南某媒体曾报道过一个新闻,娄底有一位62岁的老人,冬天要穿38件上衣和11条裤子御寒,但还是冷得要生两个炉子烤火。

怎么会这样?这位叫王少光的退休教师说,他变得特别怕冷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年妻子遭遇车祸去世,此后他的体质开始变差,常感冒,衣服因此越穿越多。近两年,夏天他都要穿10件衣服和多条裤子,而冬天更是要穿几十件衣服,但还是冷。

很可能,这是心冷。最爱的妻子突然过世,丢下自己形单影只度日,这样子心太冷了,任谁都不能替代那个人,令自己的心变暖。心灵的这种状况映照在身体上,便出现了无论穿多少件衣服都不能变暖的怪现象。

对于这样的冷,我也略有体会。

一天,我穿得厚厚的出门,发现与天气并不匹配,好像自己到哪里都是穿得最多的一个,但却仍然觉得冷,忍不住发抖。“你病了?”朋友问。“应该没有!”我回答。

我猜我没有病,我想身体的这种冷,源自心冷,源自那一天笼罩在心头的孤独的冷。

意识上不能沟通,就用身体沟通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这个道理,我在太多故事中看到。

一个深圳的男孩,去年高考发挥失常,没能如愿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最后,他被父母送到了东北读书。他想读广州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或华南理工大学,但父母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他从来没离开过家,从来没吃过苦,就去冰天雪地的东北锻炼一下吧。

结果,他在东北那所大学严重不适应。短短的一学期,他瘦了几十斤,经常肚子疼,会疼得流下汗来,还莫名其妙地摔了腿,骨折了。妈妈心疼他,去东北带他到当地最好的医院检查,但却检查不出肚子疼的缘由来。医生还说,照他当时摔跤的程度,骨折按说也是不该发生的。

在我看来,瘦几十斤、肚子疼和骨折,都是他心灵深处的反映。

因为在东北,不只是天冷,心也冷。

首先,他的好友差不多都在南方读书,仅有几个在北方的,也集中在北京,这让他感到异常孤独。

其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他认为,自己应该去北大、清华的,东北的那所大学尽管也不错,但比北大、清华差了两个档次,他认为配不上自己,所以他根本不愿意去适应这所学校的生活。

最后,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高考报志愿时,他的父母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强行给他填报了这所大学,而且明确地对他说,以前他们对他太溺爱,他该去过一下独立的、有挑战的生活。这让他觉得自己既被父母否定了,又被抛弃了。

这三个原因加在一起,令他在那所大学度日如年。他不能接受那所大学的一切,从老师到同学,从宿舍卫生到食堂水平……

于是,他一到那所学校,便对父母说,他在那里待不下去,他想转学,想回到南方去,不然复读也可以。

但是,他的父母丝毫没有理会他的这一呼声,反而嘲讽他说:“这么一点苦都受不了,你就这么没出息?”

从那以后,他不再对父母讲他想回去。甚至,他可能都不再对自己这样

讲,他强迫自己在那所学校待下去,做一个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然而,这只是他意识上的努力,他的潜意识仍然执着于回去,仍然拒绝融入那所学校。

于是,在潜意识的指挥下,他讨厌那所学校的饮食,吃得很少,很快瘦了下去。同样在潜意识的指挥下,经常肚子疼。并在潜意识的指挥下,他莫名其妙地把腿摔骨折了。

他不再和父母说回去的念头,但他会和父母说这些明显的事实:他瘦了,他肚子疼,他骨折了……

通过这些事实,他在表达一个信息:我都这么惨了,你们还不让我回去,你们还爱不爱我,你们还是称职的父母吗?

本来,他想和父母沟通,用语言来表达这个信息,但父母不允许,无奈之下,他只好改用身体来传递这个信息。

癌细胞或是被压抑的情绪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当我们心中升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受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这种压制常常成功,我们果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了。

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它们还一定会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

一个男孩,工作很不顺利,常被人批评,他没学会应对这种批评,也不愿意去直面自己的失败,于是他想逃避,他把工作不顺利的细节和别人批评他的刺耳语言全忘了。

但是,以前从不梦游的他开始了梦游。他睡着睡着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说一些发泄性的话,接着会在宿舍里晃悠,盯着宿舍里的工友看,把他们吓得半死。

意识上,他努力忘记这些不愉快的事,努力压制自己的愤怒,但梦游状态表明,这些事他并未忘记,他的愤怒也并未消失。

一位成功人士,具有非凡的控制能力,他会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满满当当,每天像钟表一样控制着自己的节奏,但晚上,他也会梦游。

他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而梦游这种失控状态则告诉他,他其实做不到这一点,试图操控一切只是妄想而已。

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据我的医生朋友说,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可能是内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绪。

我想,这或许是这样的道理:某种重要的情绪产生了,你拒绝接受,绝对地拒绝接受,并把它极力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这一情绪的困扰。然而,这一被压制的情绪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或许,癌细胞便是身体对这一被彻底压制的情绪的表达。

脊椎病或象征着过度的负担

我认识的几个心理医生的身体有了问题,且都是脊椎的问题,有的是颈椎,有的是腰椎,并且其中两名心理医生很年轻,一名三十多岁,一名不到三十岁。脊椎问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他们帮来访者承担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压垮了他们。

我把这个观点说出来,他们都赞同。他们知道自己真的很累,因为身体无数次地传递过这种信号,但他们还是忍不住想为别人承担,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自己职业的使命。

这听起来挺伟大,但这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潜意识一再表达对过度承担别人问题的不满,而他们在意识上拒绝重视这一信息,最终这一信息只好通过身体来表达。

其实,如果深入探讨的话,这种替别人承担问题的做法也称不上伟大。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说,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这种想法的境界要更高。

派克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在受挫中成长,这是极大的获益,如果心理医生替来访者承担问题,那就剥夺了来访者通过自己解决这一问题而获得成长的机会,所以这称不上伟大。

甚至,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自私。替别人承担问题,这会令自己获得一种价值感。若心理医生在咨询室中追求这种价值感,他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病人的自我发展。

身与心的呼应,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上得到了充分重视。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统一,强调不能只从生理的角度看身体健康,还要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看身体健康。

譬如,我们都知道,各种各样的溃疡多和心理压力有关,而心脏病也和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怕冷的王少光老人,这一点也适用。娄底一家医院的医生说,他可能是血糖低或结核病,也可能是心理问题。

如果综合地看,这自然首先是生理问题,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地怕冷,他的身体有很真实的反映。但这也是心理问题,是心冷,是孤独的冷。同时,这也是社会问题,他挚爱的妻子过世了,他的社会支持系统遭受了重创。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从生理的角度追求健康,还必须学会聆听并尊重心灵深处的声音。2.身体呼应的美

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优酷网看了一期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汪涵主持的,请来了俄罗斯女子艺术体操的冠军组合,表演了多个项目。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跳舞时,两人宛如一人,那种呼应让我沉迷。

说到舞蹈,以前看国产古装电影或电视剧时,常有帝王们观舞蹈的情节,那些舞蹈我只感觉到沉闷与无聊,心想:如果总看这样的舞蹈,做帝王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但看了这对姐妹花的表演,我改变了这个观感,不由想:如果帝王们观看的都是如此级别的舞蹈,那该是何等美事!

我还想到了曾去广州长隆看过享有盛名的大马戏,其中一个插曲性质的表演,是一对男女在一个吊着的圆环中表演杂技。这个表演看得我热泪盈眶,同样是被他们的那种呼应所打动,他们的步调似乎完全一致,他们似乎已经融为一个人。我只是观看到他们之间的那种链接感,却感到我与自己身体的链接感也被唤醒了。

热泪盈眶,只是为这种被唤醒的感觉。这是很深的渴望——两个人深深地链接,宛如一个人。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或者是与自己的身体有全然的链接时,我们才真正走出了孤独。

身体可以达到这种链接感,头脑可以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咨询中也许最重要的概念是共情。这个概念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后来有人又区分出初级共情与高级共情。

共情的经典定义是,感人所感,想人所想。那时我对身体一无所感,完全是从头脑的层面去理解共情的定义,于是陷入了一种怀疑论——这可以吗?这只是一种理想境界吧,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吧?

最后自己思索,想出一个结论——共情,即当别人说了什么话,我就不断地去澄清——“对于你刚才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觉得对吗?”

从2001年毕业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我现在身体越来越敏感,才明白了什么叫感人所感,想人所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身体打开一个通道。

譬如上一次我的“好人小组”聚会,一个学员讲了她的一次近乎惊恐发作的经历。最初,她诉说这份经历的时候,注意力都在头脑和语言上,我请她将注意力放到身体上,看看身体哪里有感受。

她说有两个部位,一个是心口稍上的部位,一个是嗓子,尤其是嗓子很难受。

我请她将一只手放到心口稍上的部位,另一只手碰触嗓子,感受它们,看看它们想表达什么。

她说她知道是什么,但说不出来。

我说,是不是这样一句话——“去他妈的!”

她笑,拼命点头,我们都大笑,正是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

我怎么想到了她的想法?关键是,我感受到了她的感受。我先是觉得头部很涨,还有点痛,由此知道她一开始的能量都集中在头部,而之所以这样做,一般都是为了逃避身体与内心的痛苦,于是建议她将注意力放到身体上,而她这样做时,我也感受到了心口稍上位置的压抑,以及嗓子的难受。

身体的感受得到她的确认后,我想象自己是她,让自己沉浸在这些感受之中,看看有什么东西会从心底浮起,结果浮现出来的是愤怒与不屑,它们集中表现为这句话——“去他妈的!”

这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应,但却看似是通过身体的通道而实现的。不过在我看来,我的这次呼应只是一个局部,而长隆大马戏中的那对表演者,他们的呼应更像是全方位的。他们的呼应,也与我的身体——或者说是更深的潜意识,有了一种呼应,那是我渴望而没有达到的程度,所以我很自然地热泪盈眶。

还有一个例子。我有一次去北京,在友谊宾馆看到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八九岁的样子,他们手挽着手,嘴里一边唱“今天晚上,7点半,不回家”,一边跳着他们自己的舞步,那时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喜悦。

如果你试图从头脑和语言上理解,你会以为,他们是因为“今天晚上,7点半,不回家”这件事而喜悦,但如果你从身体上去理解,你会知道他们是因为两个人身与心的呼应而喜悦。

这时,你会感悟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一直以来,因为唯物主义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影响,在所谓身心灵三个范畴中,身体日益降格为一个纯粹的物质机器。譬如我自己,一直到2008年,对身体的价值无形中是有些鄙视的,但现在越来越确信,身体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一个了不起的通道,而且远比被别人的语言所填充的头脑可靠。

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

当然,头脑是深具价值的,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我渴望自己的身体能有更深更全面的打开。看了长隆大马戏后,我对女友说,如果有下辈子,那么下辈子就做一个身体无比自由的艺术家吧。

如果这辈子能做到,自然更好。3.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

作为一个催眠师,你要先和自己链接,再和个案链接,这样他好像可以透过你的身体呼吸。

让你与个案的链接左右一切,引导一切。一定首先是身体的链接,意识或思维是不能链接的,意识和思维是孤独的片段,它们会四处乱跑。——美国著名催眠治疗师史蒂芬·吉利根

2008年,我曾两次到广州莲花山学催眠,授课老师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催眠治疗师史蒂芬·吉利根。

坦白地说,在这个课上,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我不仅自己难以进入很深的催眠状态,也难让我课上的拍档们进入很深的催眠状态,即使他们能进入,那也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自我催眠。不过有一次,我也进入了很深的催眠状态。

那一次,做我拍档的是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她坐在我的右侧,一开始,我感受到她散发出强大的能量,好像我身体中的很多无形的东西被她的能量场给“吹”到了身体左侧。我把这个感受说出来后,孙瑞雪立即做了调整,我的这种感觉随即消失了。我在她的引导下逐渐进入很深、很舒服的催眠状态——我看到了一根抽象的脊柱,它会随着我呼吸的节奏而有韵律地起伏,那种感觉实在是美妙极了。

为什么有的学员能享受催眠并能做一个很好的催眠师,而有的学员,譬如我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呢?

按照吉利根老师的话来理解,前一种学员比较容易和他们的身体取得链接,而像我这样的学员,因为平时注意力都在头脑上,所以较难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

吉利根论三种智慧

吉利根老师说,我们有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和场域的智慧。在催眠中,如果能同时使用这三种智慧,那么一个好的催眠很容易产生,但太多人过于依赖认知的智慧,甚至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这时他们就会被限制住,既不能和自己的灵性取得链接,也不能和对方取得链接,好的催眠就不可能产生。

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自恋幻觉呢?或者说,怎样才能与别人建立真正的链接感呢?

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是,先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即,先去发展自己的身体智慧,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

与身体的链接并不难,它一直存在着,我们只需给予它足够的注意,它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首先是身体的智慧。它一直在运作,最多只是和意识分离而已,健康和快乐都跟身体有关。

我们的生命之旅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在花园中,和美好的环境幸福地融为一体,这是生命最初的2~3年;第二阶段,被放逐在沙漠里,体制的教育会发生在你身上,你被教育要用头脑思考,你的头脑和身体开始分离。每个人的一生都一定会经历被放逐。但这不完全是坏事,因为人在放逐中会学到很多生存技巧;第三阶段,越发感受到要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召唤你。

在催眠中,我们带个案回到花园,第一个家在自己的身体里。你的第一个家在你身体环绕的能量里。每当你真的想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这是第一种智慧的意思。

其次是认知的智慧,也即自我。这种智慧中,“我”和其他事物是分开的、独立的,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来源。我们须找到第一种智慧和第二种智慧的链接,如果认知的智慧能和身体的智慧相通,就是和谐的,这一定是非常令人称羡的。如果切断了,认知的智慧就会左右我们,而身体的智慧就被忽略了,几乎所有人都发生过这种事情。

最后是场域的智慧。这是在你之外的智慧,你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所围绕着的智慧,不论你怎么想,永远有一个比你更伟大的存在。你的想象是无限的,但这个伟大的存在更无限。

试着去接纳这三种智慧,达到三种智慧的统一。最初可以探讨的是,怎样和身体的智慧取得链接,如果没有和身体取得链接,身体会痛,而头脑则会一直在矛盾中思考。

一个人进入催眠后,就不在意你说什么话。一个很棒的催眠是有一个很温暖的场域,让人觉得安全、有趣、自在,一切事情可以很自然地流动。

当我们与身体的智慧取得链接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相应的,做催眠时最大的障碍是,催眠师太注重技巧,而没有建立非语言的链接。

催眠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个案此刻完全自由,意识没有受限,完全追随他的潜意识。催眠师要常说:“你可以完全追随你的潜意识。”同时,催眠师也在追随自己的潜意识,并把自己的身体智慧和个案的身体智慧相链接,这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场域。

要和个案的心跳合拍,这就是催眠的节奏。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师在开口讲话前,自己要先静下来,先感受自己,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再感受个案的身体。

聆听身体的声音一点都不难

在催眠课上,有一个学员来自法国,精通法语、英语、希伯来语和汉语,吉利根老师让他用一种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抱怨5分钟,他选了法语。

他抱怨时,我的胸部感应到了奇特的波动,一直在一松一紧地动。而他抱怨结束后,吉利根老师对这个法国学员说,自己的胸部很难受,而这个法国学员则说,他也感受到了自己胸部的难受。

然后,吉利根老师让他做一个练习:带着对胸部这种难受的觉知,继续抱怨5分钟。

结果,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法国学员尝试了一会儿后说,他发不出抱怨了。

对此,吉利根解释说,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

从莲花山回来后,我在咨询中开始使用这一方法,结果发现,身体的链接是非常容易建立的。

譬如,在一次咨询中,当听来访者讲一段话时,我发现我的脖子和肩部绷得很紧,于是我说:“我的脖子和肩部很紧,你的脖子和肩部有什么感觉?”

同样,她的脖子和肩部也很紧。

又如,在另一次咨询中,有那么一会儿,我觉察我的两个前臂很热,于是我说:“我的两个前臂很热。”

来访者有点诧异地问我:“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吗?”“不知道,”我回答说,“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她回答说:“我的全身都很热。”

还有一次咨询中,我照搬了吉利根老师的办法,先让来访者抱怨,再觉察身体的不舒服,然后让她带着对这种不舒服的觉察继续去抱怨。结果,她的抱怨发不出来了。

觉察到身体的反应,就会多一份从容

当在咨询中注意身体的感受时,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在咨询中的敏感度提高了很多。

以前,我可以通过分析发现来访者的问题,这可以非常准确,但这时没链接感产生,好像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与来访者有着相当的距离感。现在我明白了,如果只使用头脑,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塔,在这个塔上,每个人说的语言都不同,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产生,这时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与别人亲近,我们最终只能陷入孤独。

然而,当同时使用头脑和身体时,头脑会变得更敏锐,原来那种距离感也减轻了很多,我和来访者也更加平等,更加亲近。本来,我从不希望自己有什么身份感,不想以专家自居,但当我主要使用头脑时,我发现,来访者很容易将我放在专家的地位上,而当我学会同时使用头脑和身体时,来访者自然就不太把我视为专家了。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开始尝试这种办法。在某些场合中,当我感觉到有些不自在时,我就去觉察自己的身体,那时身体总有一个部位不舒服,然后带着对这个部位的不舒服的觉察去和这些场合中的人相处,立即便恢复了镇定。

现在,我也试着在和别人相识时,先去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结果发现,每个人发出的能量都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维度是冷与热。有的人接近我时,我会感到一种热的能量,这种热有时很舒服,有时不舒服;有的人接近我时,我会感觉到冷,而冷一般都是不舒服的。有一次,刚认识一个男子,和他相处时,我感觉有一股“阴风”不断袭来,令我很不舒服,并立即想起了古龙小说中常写的“杀气”。后来,认识他的几个人说,他们和他相处时都感到很不舒服,忍不住想远远地避开,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的感觉和我一样,也是觉得他“阴风阵阵”。

不过,我的感觉是,如果没明确感觉到这股“阴风”,就会更加想离他远一点,但假若能觉察到这股“阴风”,并带着对这股“阴风”的觉察而与他相处,就自在多了,对他会多出一份宽容。

最深刻的一次体验发生在我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说,最近的工作出了状况,她每天都像救火队员一样努力工作,但她的工作几乎每一层面都出现了严重的状况,她希望我能帮她分析一下并出一些主意。

我的头脑是很厉害的,以前多次帮她把她的事情分析得一清二楚,也帮她找到了好的应对之道。所以,她对我的头脑很信服。

不过,这次我决定用一下身体。

我和她一坐下来,我就感觉很疲惫,好像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过这么疲惫,身体好像很重很重,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因为我最近在咨询中使用身体太多,所以才这么疲惫。这倒也是真的。以前主要是使用头脑,我一天做5个个案都不觉得累,但现在同时使用头脑和身体,我一天做3个个案就会觉得累,而在见这位朋友前,我已做了几个个案,所以累是很正常的。

只是,这种累实在太特殊了,我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累,这很不寻常,我决定使用一下这个信息,所以对她说:“很奇怪,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你呢,有什么感觉?”

她先是用很快的语速说:“你这么一说,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种很微弱的声音在说,我好累。”

当使用很快的语速时,我们常是在逃避一些东西,所以我请她用慢一点的语速再次表达这个信息。她有些诧异,但还是这么做了,结果,什么都还没说,她的身体就一下子沉了下去,然后她用很疲惫的声音说:“我实在是太累了,我好想休息……”

随即,她觉得很惊讶,她实在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累,但她越说,越觉得这就是自己内心的呼声。

为了休息,她的潜意识追求失败

原来,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女子,她的工作从去年就遇到了不少状况,对于这些状况,她的应对方式是:不能认输,必须使用积极的方法去应对。所以她一年多来一直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四处去灭火,甚至在整体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形下反而扩大了她的生意规模。

然而,她的内心深处的想法是想休息,但她不愿意接受这个想法,她觉得不可以懒散下来。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她的潜意识深处的想法是渴望闲适一些,而她意识上排斥这种想法。所以,她的潜意识越渴望懒散,她表现得也就越忙,而她表现得越忙,她的潜意识就越渴望懒散……

最终,一个奇特的局面产生了:她经常轻率地作一些决定,而这些决定最后证明都有问题,结果她的工作几乎每一方面都遇到了大麻烦。

可以说,这些不断出现的大麻烦是潜意识所营造的结果,既然你不愿意主动休息,那么你总可以被动休息吧,当你的工作一塌糊涂时,你想不休息能行吗?

对于我这一分析,她表示深深的赞同。她说,有几次,当麻烦出现时,她脑海里闪出的第一个念头都是:“这么麻烦,干脆不做算了!”这样一想,她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松弛下来,但她接着会斥责自己:怎么可以这样想呢?于是又开始忙碌起来。

我见她的时候,是她最忙的时候,这种忙碌的表象背后,是潜意识对休息的深深渴望,当我用身体去觉察时,她的这种渴望立即反映在我的身体上,于是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她必须尊重潜意识深处的动力,但这种尊重并不意味着彻底走向忙碌的对立面——彻底懒下来,而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优雅地表达她对懒的渴望。其实她在创业的最初几年就是这样做的,差不多完全随性,同时又做得很好,所以她现在完全可以向最初几年的经验学习。

和她聊完后,离开她,我闭目养神了一会儿,这种前所未有的疲惫逐渐从我身上消退,我熟悉的身体感觉又恢复了。这时我更加清晰地知道,这种疲惫不是我的感受,而是我接受了她的感受。

头脑是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试图通过头脑去了解对方,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非常局限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一种自恋幻觉。譬如我在咨询室中试图只用头脑去分析时,无形中就会营造出一种我是权威而来访者依赖于我的气氛来。也就是说,这个咨询室中,我占了主导地位,尽管我意识上特别想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但结果往往是我做了主导。

使用身体则会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或许,正是鉴于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罗杰斯才提出了“机体评价过程”这个术语。他也旗帜鲜明地说,身体永远比头脑可靠。

神奇的直觉源自简单的练习

在催眠班上,那些容易进入催眠或容易帮个案进入催眠的学员,都是很注意身体感觉的人。

参加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以后,我越来越意识到,身体的智慧一直都在发挥作用,关键只是我们认知的智慧要与之共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也会逐渐形成场域的智慧,并拥有不可思议的直觉能力。

关于种种神奇的直觉能力,我已听过太多。有一个做精神分析治疗的心理医生,常常把他的朋友吓到,因为他偶尔会冒出一些奇怪的话,说出他的朋友从未向他透露过的信息。

例如,一次,他和一个女性朋友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的爸爸吹黑管。”这句话把她吓到了,因为她的爸爸就是在交响乐团吹黑管的,以前,她告诉过他,她的爸爸在交响乐团,但从来没有说具体是做什么的。所以,她很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得到这个信息的。他回答说,当和她聊天的时候,他眼前模模糊糊出现了一个男人吹黑管的形象。

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想,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直觉呢?虽然我也有一些直觉,但我这种直觉是模糊的,并没有形象出现。

现在,这个故事已不再那么吸引我,因为我看到了更神奇的故事。在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上,郑立峰老师能更具体地通过直觉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当事人的家庭情况;而在催眠课上,吉利根老师也看到了被他催眠的当事人在催眠状态中的奇幻的世界。

不过,尽管这看起来是一条神奇的路,但通向它的方法并不高深。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其著作《当下的力量》中也提到了一些简单的办法:

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这两个办法很简单,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也正如吉利根老师所说:

不要把催眠当成万灵丹,很多人在催眠时,好像就等着一句话,然后所有问题烟消云散,这是孩子式的幻想。不过,如果我们每天练习一点点,以很诚恳的态度,那么这些和深层自我的链接会让你快乐,让你更健康。

如果你学会与自己的潜意识链接起来,你会睡得更好,更有精力,身体也比较轻松。

但不要期待万灵丹,再伟大的老师也没有魔法棒,挥舞一下,以后你们就长命百岁。你们需要的不是我,而是一些练习,做的越多就越好,越少就越差。

一位钢琴家说过,如果一天不练习,我有感觉;两天不练习,评论家会知道;三天不练习,听众会知道。

人类的神经系统,真是一个神器,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先进的工具。拿着它,你可以做什么?你想怎样演奏、怎样练习?你有没有办法创造出音乐?我们不是学习控制程序,而只是练习演奏它,练习怎样调音,怎样拨出不同的音符,怎样碰触到那个伟大的存在,臣服于它。

这是你的选择!4.感觉:破除内心藩篱的钥匙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在讲授我的心理学课程“自我觉醒之路”时,解梦是必备节目。每天上午,学员们到齐后,我都会问:“谁有梦要分享?”

课程期间,很多学员会做印象极其鲜明的梦,所以解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时,我还会布置作业:如果你对某件事感到困扰,那么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对潜意识发出一个请求——我有一件事感到困惑,请梦指引我,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潜意识总是很慷慨的,当你提出这个请求后,总会做一些印象无比深刻的梦出来。

譬如,一天课上,男学员小郑说,他有一个梦要跟大家一起分享。

小郑有点恐高,尤其怕坐过山车,那次课的前一天晚上,他在睡觉前向梦发出了一个请求:“我希望知道我为什么会怕坐过山车,请梦指引我。”

果不其然,他做了一个梦。梦很简单,他看到一个人从高处坠落,掉在地上摔死了。在坠落的过程中,这个人面部一直朝向他,好像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但没说出来。看着这个人的脸,他感到无比的恐惧,一下子从梦中醒来。

我请小郑出来,坐在教室中间,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开始回忆并体会梦中的感觉。

他闭上眼睛一会儿后,我问他:“体会到梦中的感觉了吗?”他说:“体会到了一些。”“很好,”我说,“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不必做出努力,说出第一时间跳到你脑海中的想法就可以了。”

他突然间激动起来,说:“我想起来了,我知道这个梦的意思!”“你想起了什么?”我问。

接着,他讲出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最恐怖的感觉源自妈妈?

那是约十五年前,小郑刚工作。一天中午,开饭了,他去打饭,饭堂在一栋正在修葺的大楼的五楼。打完饭后,大家会挤在五楼的走廊上吃饭。

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间,距小郑仅一米远的一个工友跌了下去,小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一幕,他看到那个工友面朝向他,嘴巴张开,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似的。

小郑的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时间有一个判断——这是一个创伤事件,小郑现在的反应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的症状和反应,而处理PTSD的一个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此事。所以,我很详细地问小郑,事发时有什么细节,例如,当时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身体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始,小郑只能记起男子掉下去的那一幕,但慢慢地,他回忆起了一个又一个细节,他记起,他后来回到了同在五楼的宿舍,一个室友还质问他:“那个人是你的属下,你为什么回来了?你应该去处理这件事!”

我让小郑一遍遍从头讲这件事,讲了三遍后,事情越来越清晰了,但好像小郑仍没有一点解脱感,我也感觉,事情好像卡住了,再继续追问工友坠楼而死的事情,对小郑并没有什么帮助。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问小郑:“现在你想讲什么?”

小郑说,他想起了另一个噩梦,比刚刚讲的梦恐怖得多。“很好”,我说,“请讲这个梦吧。”

小郑记不清这个梦是什么时候做的,但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梦中,他和一个工友睡在一间约五平方米的房间里,突然一只老鼠爬进来,爬到他的胸口后不见了,他极度恐慌,从床上跳了起来。工友也醒了过来,他问工友:“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工友说没看见。

显然,这个梦的关键是,那只老鼠爬到小郑的胸口不见了。所以,我让小郑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回忆这个梦,并细细体会那只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的感觉。

很快,小郑进入状态,而我也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电流一般的感觉流遍我全身,我觉得毛骨悚然。

我问小郑:“那种感觉又来了,是吗?”

小郑拼命点头。

我接着问:“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我妈妈!”小郑说。

不为妈妈争气=死?

小郑的这个回答让我一时有点晕,我本来有了一个判断,以为这种感觉和那个工友的死有关,但没想到小郑居然想到了他的妈妈,这真是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这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形,每当这种情形出现,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会在第一时间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去关注个案发出的信息。

于是,我问小郑:“请具体讲,你想到了妈妈什么?”

一开始,他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妈妈站在了我面前,我很有压力。”“没关系,”我说,“这时你可能想逃走,想远离妈妈,但试着不逃,试着去面对妈妈,然后看看,妈妈在对你做什么。”

他试了一会儿说:“我听见妈妈在一遍遍地对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我请他睁开眼睛,在我们的学员中选一个像他妈妈的人上来,他选了一个精强能干且颇有些强势的女学员。我请那个学员想象自己就是小郑的妈妈,然后一遍遍地对小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小郑的选择很到位,那个女学员一上来,就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小郑,用很大的声音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听到这个声音,小郑一下子泪流满面,身子也从椅子上瘫软了下去,并喃喃自语:“不要这样子,你不要这样子说。”

我问小郑:“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就是这种感觉吗?”

小郑点点头,说:“是,百分之百就是这种感觉。”“很好!”我说。我请那个女学员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回到自己的角色里。

接下来,我再一次请小郑回忆工友坠楼而死的细节。

虽然小郑已经回忆了三遍,但有些关键的细节他忽略了,而我也没有逼问他,这一次,我想适当地逼问他。当回忆到那个工友坠楼的细节时,我对他说:“认真看着这个工友的脸。”他这样做了一会儿后,我继续问:“他是谁?”

这时,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我现在的上司!”

听他这么说,我又晕了,而这一次晕得尤其厉害。难道那个男子没摔死,而且现在又做了小郑的上司?

我问他:“真的是你现在的上司吗?你是说,他没有摔死?”

他愣了一会儿后说:“不,不,我现在的上司不是那个工友,那个工友肯定是死了,我只是现在想起了上司的脸,你让我看着那个坠落的工友的脸时,我看到的是现在上司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为什么会看到他的脸?”

我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联想,我让他继续看着这张脸,问他这又让他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他说,他想到了这个上司最近一次调动,总公司升了这个上司的职,他当时预言说,这个上司的能力与那个职位不匹配,他肯定还会掉下来的。果然,几个月后,他掉了下来,又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还是继续做小郑的顶头上司。

我提醒小郑说,我注意到,他谈到上司时,用了“掉下来”这个词。

小郑一开始有点不明白,反问说,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又怎么样?但他接着又一次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这一次小郑真正而彻底地明白了,他那一刹那发现,工友“掉下来”摔死的事之所以对他有那么大影响,他之所以那么怕坐过山车时“掉下来”的感觉,和之所以对上司“掉下来”这么敏感,都是因为,他惧怕自己果真成了妈妈所指责的“不争气”的男孩。尤其是工友摔死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告诉他,“不争气”而“掉下来”就会死掉,所以对他刺激极大。

小郑的故事很经典,它充分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

不过,如果真想训练自己,希望自己能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抵达一种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强行令自己处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譬如小郑,前面的那番对话,相信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他之所以惧怕“掉下来”的感受,是因为妈妈总质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他会获得解脱。但是,等再次处在高位而有“掉下来”的危险时,他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这时,他假若想化解这种恐惧,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而细细地体会所有的感受。

后来课上,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练习,其中一个环节,是要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和坐在椅子上的伙伴对话,接着,两个人再调换位置,站着的坐下来,而坐着的站起来,继续对话。

这个练习结束后,我问小郑感觉如何。他说,当他坐着,而他的伙伴——一位女学员站在椅子上时,他觉得很自在,而当伙伴坐着,他站在椅子上时,他感觉到很晕,很想坐下去。

这是惯性的力量,小郑习惯了妈妈高高在上而他处于低位的感觉,所谓的自在就是“又回到了习惯中”,而他既不习惯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又担心“掉下来”的感受,所以那时会感觉到很晕。

但我问他,想改变吗,想体会高高在上的感觉吗?他说,想。

很好,我说,并请他重新站在椅子上,看着我们所有人,愿意说话的话,也可以和我们说说话。

于是,他重新站上椅子,而其他三十多人,要么坐着,要么站在地上。

一开始,他仍然说晕,但细细地体会了一下站在高位上的感受后,他笑了起来,说这种感觉很好,他现在很喜欢这种感觉。

我对他说,任何时候他想体会这种感觉,都可以做这个练习。并且,他在生活中一定有处在高位的时候,那时,他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细细体会那种感受,他会发现,他其实可以处在这种位置上。

其实,我们若愿意这样做,势必会发现,我们真的可以处在任何位置上。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内心没有矛盾

读颇受欢迎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时,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王阳明。他被誉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顶峰。读他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个人心中好像没有什么牵绊他的力量。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他37岁顿悟“天理即人欲”后便立即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时已70岁,我想王阳明应该并不喜欢孔子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还是先设置了一个似乎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规矩。对于王阳明而言,没有什么规矩,但他做的一切,一样是对社会有益而无害的。

王阳明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心的自由,即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东西羁绊着他的心,在任何情景中,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最佳应对之道,并立即实施。因为这种特质,他一生征战无数,从未有败绩,他在政治上也遭遇种种风险,但与他作对的政敌,不管地位高出他多少都败下阵来。同时,更难得的是,王阳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善行。

对此,《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王先生虽然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

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是他内心中没有矛盾,而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在行动时就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譬如,对于小郑而言,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希望有成就,但他不敢全然追逐成就,因为他很担心抵达高位后“掉下来”的感觉。对他而言,“掉下来”就意味着死掉——其实是再也得不到妈妈的爱,所以他会尽一切努力防止这种感觉的发生。

但是,小郑之所以恐惧“掉下来”,是妈妈给他种下的一个看法,这个看法因为妈妈一再强调,而让小郑以为这就是真理,不用检验,一定会发生的。所以,他只要一站在高位,就会恐惧,就会非常害怕。

然而,如果小郑自己用心去探索,他就会发现,这些恐惧并不成立。如果细细体会站在高位的感觉,他还会发现,这也可以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无数人因为有小郑这种心理,所以不敢真正追求成功。相反,也有无数人因为有和小郑完全相反的心理,会刻意追求成功,而根本不敢处于低位。这样的人和小郑有着看似相反其实类似的心理——处于低位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被抛弃,而被抛弃就意味着死掉。

若想消除这种潜在的心理,可以参考上文所提到的办法,既可以去探究这种心理形成的历程,也可以试着迫使自己处在低位,而去感受其中的感受,那么最终也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很自由自在地处在低位。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5.哺育你的内在保护空间

当你深深地扎根于你的体内时,成为你思维的观察者,你会很容易进入当下。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任何事情都不会动摇你。——摘自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当下的力量》

汶川地震后,我去过地震灾区做心理救援,从灾区回来几天后,接到一个成都朋友W的电话。

她参与创办了一个心理志愿者团队,刚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去地震灾区的一个县为上千名公务员做心理辅导。然而,她的团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令她很焦虑,她打电话来是希望我能帮她出一些主意。

尽管成都与广州隔了数千里的距离,但我的身体仍然能感受到她的焦虑,我的上呼吸道周围感觉到紧得难受。对她说了我这种感受后,我问她,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她回答说,她得了感冒,呼吸道感染了,有炎症。对此,W有自己的理解,她说:“或许我太累了,但这种时候,我的意识拒绝休息,我好像在期待得病,最好还病得重一点,那样就可以没有愧疚地休息了。”

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显然就是在满足她内心深处的这种渴望了。不过,我们知道,最好不要让“病得重一点”这种事情发生。

于是,我对她说:“我感觉,你现在的注意力在外面,现在主要在我身上。那么,试着把这个注意力收回去,放到你身体的不舒服的部位,只是去觉察这些部位的感受,不做任何分析和思考。”

W安静下来,开始觉察自己,约两分钟后,她在电话里说,她的身体刚才出了很多汗,她现在感觉舒服多了。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

这首先是因为,外面的资源,尤其是别人,是很难被我们掌控的,无论我们多么信任那个人,这种不确定感都会令自己更焦虑。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努力向外面寻找答案时,我们通常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令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样处于飘忽状态,这时无论怎么做都是消除不了焦虑的。

可以说,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这时,或许你还会做出和以前同样的选择,但因为有了和自己内在的链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踏实的。

通常来说,和自己的内在取得联系的最容易的一步,是首先和身体取得链接,而方法就是去觉察自己身体的反应。

觉知创造了一个自我保护空间

觉察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简单的,但也是非常神奇的方法。现在,在做咨询以及和一些朋友聊天时,我习惯性地使用这个办法,经常会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

带着觉知去行动,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最近一段时间中,最触动我的故事,来自于我的一个来访者M。

M的问题是,她太拘泥于依赖别人。差不多在任何场合,她都想扮演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别人接纳她、亲近她。然而,这种方式只对小部分人有效,而在多数时候,她过于依赖的样子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甚至攻击,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M非常渴望能改变她的依赖,但同时,和所有喜欢依赖的人一样,她对于部分放弃依赖并走向独立充满恐惧,担心自己一旦不依赖了就更没有人喜欢她、接纳她了。

可以说,M是我的来访者中问题比较严重的,前两三次的咨询中,她强烈的抑郁情绪甚至会把我催眠,让我控制不住地晕睡过去几秒钟。但是,当她在咨询室中学会“带着对不舒服的身体反应和负面情绪的觉知去面对问题”,并将这一办法应用到生活中以后,她立即发生了一些很好的转变。

一次,她去给公司的新员工培训。新员工早她半个小时到了课室,等她到了以后,他们问她,你不是说今天提前半个小时开课的吗?

这时,她才记起自己是这样说过,但她完全忘记了这一点,所以还是按照旧的时间安排赶到了。

那一刻,她慌了,本能性地想反问:“我说过吗?我没有说过吧?”

这是她做错事而被别人质疑时的通常反应,同时她还会表现得很茫然,好像根本不知情,甚至有点儿无辜,总之是用一个依赖的形象来换取别人的谅解。

但这次,她立即想起了“觉知”,于是她立即静下来,试着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接着,她将注意力保持到脚底,体会那种双脚踩在大地上的踏实的感觉,找到了这种感觉后,有一种力量从心中升起,这种力量让她第一次尝试简单而真诚地道歉。结果,当她做出了简单而真诚的道歉后,所有新员工都立即表达了对她的谅解。此前,她从未获得过这种谅解,每当她像一个无助的小女孩一样去祈求谅解时,都会有人表达对她的鄙夷。

简单而真诚地道歉,是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对她而言,这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她以前从未尝试过这种办法,但一旦开始并尝试了它的力量后,她终于真正体会到,原来真的是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她不必再像以往那样。

现在,她在很多时候都应用了“带着对问题的觉知去行动”这个技巧,学会了很多全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口头表达中,她发现,带着对自己内在的觉知去说话,原来是那么好的表达方式。对此,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把我真实的感受慢慢说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来,不用害怕自己的表达,不用在意别人愿不愿意听。我发现,原来我会有很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