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一阕话古今(上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0:59:48

点击下载

作者:鞠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词一阕话古今(上下册)

宋词一阕话古今(上下册)试读:

前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武功强盛、文化繁荣、心态自信的伟大朝代,唐朝常常令人悠然神往。将近三百年间,在优越的环境中养育出的天才诗人们如同璀璨群星,让我们在仰望中目眩神迷。拙作《唐诗为镜照汗青》用一根绳子从初唐一直串到晚唐,连起了众多历史人物之间的典故轶事。

然而正如《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规律不因人的情感而改变,前朝败亡的旧事最终在唐朝照样重演。朱温篡唐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大半个世纪的分裂乱世,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才在某种程度上进入新的统一时代,明亮耀眼的耿耿星河再现于文化的天空中。大宋,以其无与伦比的优雅和宽容,与大唐相比别具一格,书写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又一辉煌篇章。

宋词与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并峙的巍峨双峰,而宋朝那些大名鼎鼎的诗词作者彼此之间有着更为密集有趣的关联和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晚唐到五代的历史文化脉络,漫步走入宋朝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朋友圈吧。鞠菟宋词一阕话古今(上册)第一章今宵好向郎边去 小楼吹彻玉笙寒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有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依次更替,被称为“五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篡了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乱世。而从唐末跨越五代直到宋初,在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被统称为“十国”。这个历史阶段,就叫作“五代十国”,也可简称为“五代”。比如唐末诗人韦庄,就有人将其归为五代。

五代是一个词人迭出的时代。其中在诗词史上,最重要的角色是定都金陵占据江淮地区的南唐。|干卿底事|

南唐第一位著名词人是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他的出生比温庭筠(字飞卿)晚九十多年,比南唐后主李煜早三十多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晚清著名词评家陈廷焯评论道:“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虽然冯延巳与温庭筠并非同时代之人,但后人却常将他们两人联系在一起来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张惠言先生(清代词人)认为温飞卿之词有“深美闳约”的意境,但我觉得这四个字只有冯正中才足以当得起。我们来看看冯延巳的名篇《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春日一派好风景,但是没有正确的人陪着,就更容易发愁,相信大家对这一点都感同身受。当然你即使有此感受也不敢对正陪着你的人承认,我相信你对这一点也会内心暗自同意。赏花愁,对镜也愁;家里愁,出门还愁;白天愁,夜里继续愁。只好每天借酒浇愁,“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虽然我不大欣赏这个调调,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病”字算是将颓废美写到了极致。能在艺术的任何一个方面做到极致的人,都值得钦佩。

冯延巳的才华一流,但人品却令人不敢恭维。他历仕两朝,三度拜相,与他并列宰相之位的孙晟就很瞧不上他,讥诮他“善柔其色”去巴结君主。冯延巳作品中名气最大的,应该是这首《长命女》,正好可以作为例证: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词中的“君”字有双关之意,借女子为郎君祝寿之口,实则是在为君王山呼万岁,希望自己得到长久的赏识重用,不要离开政治权力中心,所以有人说冯延巳词有明显的“臣妾心态”。如果说这种心态在《长命女》中还若隐若现的话,在《谒金门》中就一览无余了: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此词不但“皱”字有双关之意,明着是说水波被风吹皱了,暗着是说心情被漫长的等待拖皱了;而且同《长命女》一样是用“君”字双关,明着写女子在春日里思念郎君而百无聊赖,心中颇有抱怨之意,暗着抒发盼望君王眷顾宠信的心情。

如果这只是一首闺怨词,毫无疑问是第一流的佳作;但如果考虑到这也是一首抒怀词,我们在其中就不大看得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只看得到一位姿态很低的臣妾。有人觉得冯延巳只是写闺怨,不见得有什么深意,那真是低估他了。

冯延巳的君王,《谒金门》的实际被献与者南唐中主李璟可是看得懂冯延巳想表达什么。有天李璟闲来无事,就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意思是说,就算东风吹皱了一池春水郎君没来,但人家郎君爱去哪里就去哪里,又关你什么鸟事呢?李璟和冯延巳的关系很不错,在李璟十几岁还是王太子时,二十几岁的冯延巳就开始陪伴他一起愉快地玩耍了,这个关系有点像康熙和韦小宝的总角之交。李璟这句话虽然是在开玩笑,但多少也有敲打冯延巳的深意在其中:虽然你是寡人宠信的大臣,可也没资格抱怨寡人同时宠信别人吧?别犯这种小心眼的错误。

冯延巳一看,自己写词抒怀邀宠本来想拍个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这个质问很难直接回答,干脆就不回答了,恭声道:“微臣这句,实在远远比不上陛下那句‘小楼吹彻玉笙寒’啊。”看起来答非所问,却是直接给君主戴了一顶大大的高帽。李璟闻言,抬头捻须,龙颜大悦。从这个故事一方面可以看出冯延巳的机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善于逢迎的品性。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可谓洞悉人性。|小楼玉笙|

李璟,字伯玉,是南唐开国之君烈祖李昪(读音同“变”,原名徐知诰,南吴大将徐温养子)的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本来是皇帝的称号,但在日益强大的后周的威胁下,不得不削去与之平等的皇帝尊号,改称矮人一头的“国主”,所以史称“南唐中主”。李璟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被冯延巳大力吹捧的这首《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摊破浣溪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词牌《浣溪沙》的变调,在原调的上下阕最后各增加了三个字,将韵脚移到了结尾而已。菡萏(读音同“汉淡”),如今的人不大熟悉,其实就是荷花的别名。《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一尾金鱼,将一枝未开花的菡萏炼成九瓣铜锤,武功高强,后来逃到通天河里成了妖精,和齐天大圣的武力值不相上下。

李璟此词描写了一位女子的悲秋之情,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鸡塞戍边的夫君。冯延巳奉承李璟的悲秋之句远超自己的思春之句,本意固然是吹捧君主,选了这句词也算是很有前瞻性的眼力,因为它后来果然成为千古流芳的名句,苏东坡、王国维等名家都对其赞赏不已。有一次王安石同黄庭坚谈论南唐的词,王荆公(王安石的世称)就说最好的便是这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了。

对于王安石的这个评价,估计今天的大多数人不会认可。纵然“小楼吹彻玉笙寒”确实上佳,问题在于南唐绝对还有远远超出此句的好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不止是南唐最好的词,而是可以排入整个中国历史中最好的十首词之列。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李璟的儿子,南唐后主李煜,比他父亲的名气要响亮得多。|后主即位|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原名李从嘉。按道理讲本来君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因为李璟的法定继承人是皇太弟李景遂,而李从嘉的上面还有一位非常有胆略和军事才能的长兄李弘冀。李弘冀一心想继承父亲的位置,一面在父皇面前挣表现排挤李景遂,另一面对这个聪敏的六弟很猜忌。李从嘉为了避祸,经常不做正事跑去江边垂钓,一混就是一整天,还写了两首著名的《渔父》故意流传出去,以宣扬自己的遁世之心,其一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是: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清初诗人王士祯那首嵌入了九个“一”字的《题秋江独钓图》,很明显是从《渔父·其二》中演化出来的: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李弘冀一看这个六弟醉心于隐士诗人的生活,无意争夺储君,就不再以他为潜在敌人,转头去专心对付叔叔。通过建立战功逼迫李景遂辞去皇太弟头衔后,李弘冀如愿入主东宫。为了斩草除根,他又派人毒死李景遂。李璟查出实情,盛怒之下废了李弘冀还没有坐热的太子之位。次年李弘冀病逝,李璟立李从嘉为太子。这真是不争不抢,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正好砸中李从嘉的脑袋,虽然这个馅饼可能并非他真心想要。

李璟病逝后,李从嘉即位南唐国主,改名李煜,字重光。新皇帝登基时经常给自己改一个比较生僻的名字,一来是为了和兄弟辈拉开距离,二来是让臣民避讳起来比较方便。皇帝的名字如果太常见,会带来无数的改动工作,比如唐太宗的名里有个“民”字,从汉朝起就开始设置的“民部”便不得不改为“户部”。“煜”字是明亮的意思,加上“重光”,总之就是很光华璀璨了。给自己改成这样的名和字,大概是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李煜在二十五岁风华正茂之时继位,此刻他的天空其实是一片阴霾,因为亡国的危险从他即位之初就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头顶。之前他父亲在北方后周的强大压力下已经去了帝号,现在李煜面对的是篡夺了后周且更加强盛有一统天下之势的宋朝,自然更加岌岌可危。李煜对自己所处的困局无力回天,干脆纵情声色来麻醉自己。他前期的词作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其中最有名的是这首《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大小周后|

李煜十八岁还为太子时娶了一位名叫周娥皇的妃子,常常“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小日子过得很快乐。李煜即位国主后即册封其为国后,史称“大周后”。李煜和大周后都沉迷于音律,夫妻俩琴瑟和谐,很有共同语言。婚后第十年,大周后病重,李煜每天早晚都来陪她吃饭,汤药也要自己先尝一下才给她喝下,有时候陪夜几个晚上都衣不解带,作为一国之君实属难得。可惜这个“娥皇”的名字起得不好,我们知道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是二女共侍一夫,都嫁给了帝舜。父亲敢给女儿起名叫“娥皇”,就要做好将来两姐妹有类似命运的准备。

有天大周后突然发现美貌的亲妹妹出现在宫中,不禁吃了一惊:“你是哪天进宫来的?”妹妹年纪尚小,不知道姐姐担心哪方面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回答道:“进宫已经有几天了。”大周后一听大怒,妹妹进宫几日了自己居然都不知道,那八成和李煜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立刻翻身向里睡去,一直到病逝再也没有将脸露出来过。这段故事可不是稗官野史,而是采自陆游所撰的史书《南唐书》。大家都知道陆游是位诗人,可能还不知道他同时是位史学家。

娥皇病逝三年后,她的这位妹妹被继立为南唐国后,史称“小周后”。史书有言,小周后自姐姐逝世后就常在宫禁之中,所以后主才有“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样的艳词流传于外。可能李煜要等到为亡妻的三年服丧期满,再正式立小姨为后,先上车后补票而已。那么这首词所描写的,就是在此之前李煜与小周后一次无票乘车的经历。|熙载夜宴|

虽然李煜在治国上的才能很平凡,但并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他心地仁慈,刑罚宽松,曾经多次亲自到大理寺审案,释放了很多冤枉或者罪轻之人。遇到不得不判死刑的案子,他还忍不住为之流泪。中书舍人韩熙载为此上书李煜说,审案这种事情嘛自有专业的司法人员掌管,君主亲自驾临那种地方是不合适的,您这是同情心泛滥好心办坏事啊,应该从您的内库私房钱中罚款三百万,以资国用。李煜没有听从韩熙载的建议,但也没因为受到批评和罚款的逆耳之言而对他打击报复,反而觉得他忠心耿耿有见识,打算重用他。

韩熙载,字叔言,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曾经在唐朝末年得中进士,从家世到才学在乱世中都是凤毛麟角。他不但擅长诗、文、书、画,精通音律,而且很有政治才能。李煜对于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都心存防范,生怕他们故土情深、里通宋朝。某天有人密报李煜,今晚有多位朝中官员要去韩熙载家中聚会,对外宣称是吃饭宴乐,具体要谈些什么可就没人知道啦。李煜心中疑虑,便派宫中最顶尖的待诏画师顾闳中和周文矩想办法夜入韩府,将他们的眼目所见都画下来给自己汇报。古代没有针孔摄像机这种间谍设备,李煜想出的已经算是走在时代最前沿、最可靠的方法了。

顾闳中和周文矩两人深夜进了韩府之中,只见灯火辉煌高朋满座,来宾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主管礼仪的太常博士、教坊(宫廷乐队)的团长,都是一群文艺中老年,再加上正当红的歌女舞女娱乐圈明星演艺助兴,气氛high到不行。宾主觥筹交错,欢歌达旦,一醉方休。顾闳中凭借惊人的细节观察力,将韩熙载家中的整个夜宴过程看在眼中,记在心中,一回到宫里即刻凭着记忆挥笔作画,完成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图中一共描绘了五个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的主角都是韩熙载,将他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详细勾画了出来,包括他兴起时亲自挽袖击鼓的情景。李煜看了画,原来韩熙载只是喜欢醇酒音乐妇人,并没有背着寡人在和大臣们促膝谈心嘛,戒心一下子就减少了。之后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一直是被李煜信任的近臣,并且得到善终。

画师周文矩同样也绘制了一幅图上呈后主,所以其实当初《韩熙载夜宴图》一共有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那幅已经失传,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剩下顾闳中的作品。这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有观点认为此画为宋人摹本,但未得到公认),现在被完好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90年还为它出过一套五张的邮票。有人说每幅画中的韩熙载都没有笑容,说明他心事重重、韬光养晦,内心世界矛盾复杂,这种评论在我看来很不靠谱。精明的韩熙载不会没有注意到来宾中多了两位不请自来的宫廷画师,大智若愚的他若想故意表现得沉湎声色没有出格的政治野心,一定会以愉快的精神面貌展现出对领导的满意和忠诚,而不是以苦哈哈的脸庞表现出对生活的苦大仇深。大家对比看看新闻联播就明白了,中国的老百姓都在笑,越是偏僻穷苦农村笑得越欢,越衷心感谢领导,这才是正能量。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韩熙载夜宴图》,就会发现画中每个人物脸上都没有笑容,所以我猜画中人物不笑是大部分中国古代画师的普遍习惯而已。

无论是韩熙载还是李煜,都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本领。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南汉之后,李煜慑于宋朝的威势,“唐国主”也不敢叫了,进一步去了“唐”的国号,改称“江南国主”。三年之后,宋太祖遣使至南唐,诏李煜入京“祭天”。李煜当然深知此行凶险,对宋朝使者推辞说:“寡人体弱多病,受不了舟车劳顿,只怕会客死途中。之所以愿意屈节侍奉上朝,只希望得以保全祖先宗庙,想不到事情竟然发展到这样,那也唯剩一死了。”

做完这一轮外交试探,宋太祖心知对李煜不来硬的不行,便派大将曹彬统兵十万进攻南唐。第二章最是仓皇辞庙日 人生长恨水长东

江南群臣一看宋军来势凶猛,很多人劝李煜不如投降。李煜大怒道:“你等可知宋国灭蜀时,花蕊夫人所作之诗?”原来后蜀主孟昶有一位特别宠爱的费贵妃,因其美貌而号“花蕊夫人”,与卓文君、薛涛、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十年前赵匡胤发兵数万入蜀,孟昶坐拥十四万大军,而且背靠坚城雄关,居然不战而降。孟昶和嫔妃一行俘虏被送到汴京,赵匡胤久慕花蕊夫人绝色倾国而且善于作诗之名,立即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且命她作诗一首,想看看是否名实相副。花蕊夫人当堂做了一首七绝,即《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卧榻之侧|

众臣听了李煜说到花蕊夫人此诗,都闭口不敢再劝。李煜决计不降之后,便高筑城墙,收聚粮草,坚壁清野以备战。此时长江下游的邻居吴越王钱俶在宋太祖的要求下出兵进攻南唐的常州、润州,以策应宋军的攻势。李煜急得修书一封送与钱俶:“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所谓“异地赏功”,就是将来宋廷必以升赏钱俶为名召他入京,行软禁之实,这是以“唇亡齿寒”之说晓以利害。钱俶哪会不懂得这些粗浅道理?不过是眼看宋朝兵强马壮、君臣同心,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再苦撑也是无益,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早已拿定主意归顺宋朝,所以并不答复李煜,只是将来信转呈宋廷。山河碎闺诗讽三军

南唐在两面夹攻之下节节败退,曹彬兵至金陵城下,将城池四面团团包围,水泄不通。退敌无计的李煜赶紧派遣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大臣徐铉(读音同“绚”)出使宋朝,进贡大批钱物,谢罪道:“我们江南事奉大宋,礼节一直甚为恭谨,只是因为国主身体有恙,一时无法胜任来朝贺的义务,并不是敢于拒绝。”徐铉恳求宋朝缓兵,以保全江南一方百姓的性命,言辞十分恳切。宋太祖说不过他,懒得再用外交辞令绕来绕去,干脆拔剑而起,直截了当地说:“这个不须多言。江南又有何罪呢?但是天下一家,朕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自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个最长的成语就面世了。徐铉听明白了,不敢再说一句话。

南唐百姓的幸运是,敌军主帅曹彬是以仁恕闻名的宋朝开国名将。在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有意放缓攻势,希望李煜能主动放弃抵抗,并且派人入城劝说李煜:“天下大势已经如此,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城破是早晚的事情。纵然你誓死不降,只可惜了这一城的百姓都要为你殉葬。及早归降,才是上策啊!”李煜答应了投降,却又迟迟不行动,显示出极低的决断能力。

眼看金陵城中箭尽粮绝,即将被攻克之时,宋军主帅营帐中突然传出消息,曹彬病重不能处理事务。诸将赶紧都来探望主帅的病情,躺在床上的曹彬见手下大将们都聚齐了,便硬撑起身体,气喘吁吁地说:“我这个病嘛……咳咳……乃是心病,可不是草药针灸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我的病嘛……咳咳……就会自动痊愈啦。”

诸将见曹彬如此拼演技,只能面面相觑。这些将领的士卒已经死伤无数,在城外熬了一年,本来只等破城后大大纵容手下烧杀掳掠一番,现在不得不答应曹彬,一起焚香立下重誓。第二天,曹彬便宣告自己的病情在众将的关怀下迅速好转。第三天,宋军攻陷金陵,时年三十九岁的李煜与大臣数十人一起被俘。|沈腰潘鬓|

李煜按照亡国之君的历史惯例,率领几十位大臣脱光上衣跪在曹彬的军营外,这种羞辱叫作“肉袒出降”。完成这个必须的仪式后,曹彬改以贵宾之礼相待,温言安慰,并请李煜返宫换回正常的衣装,只派了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曹彬的部下暗地劝说他:“大人您辛苦围城一年,好不容易捉住一个活的李煜,这是天大的功劳啊!就应该对他严加看管,赶紧送回京师献捷。现在放李煜回宫,万一他想不开自杀了,那可怎么办?”曹彬微笑答道:“李煜为人一向懦弱,遇事不能果断。他若想要自杀,城破时早就玉石俱焚了,何必等到今日?如今既已投降,就一定不会自杀。”

不出曹彬所料,李煜匆匆换好衣装、拜辞宗庙后,依约赶回曹彬军营,随后便踏上了北上汴京的俘虏之路。他在不久之后写下的名篇《破阵子》,就是对这段不堪回首往事的记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南朝史学家沈约晚年时身体状况不佳,形容自己消瘦得每过几个月就要把腰带移一个孔,后人就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放在今天,沈约会是很好的瘦身产品代言人。读到这里,说不定你正在会心一笑,因为自己每隔几年腰带也会移一个孔,不过是方向相反而已。西晋文学家潘岳说自己刚过而立之年就出现了白发,后人就用“潘鬓”指代中年白发。李煜描绘了自己做俘虏后的生活,像沈约一样迅速消瘦得使腰带常常要移孔,像潘岳一样中年就出现了鬓边白发,都是因为心境低沉的缘故。

这位潘岳,字安仁,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位大帅哥潘安。他年轻时手拿弹弓走在京城洛阳的大街上耍酷,年轻女孩们会一哄而上,拉着手组成天罡北斗大阵,坚决不让他闯过去,好多欣赏一会儿高颜值。潘安后来就坐车出行,心想这下你们拦不住了吧。那些大姐大妈们碰不到他,就将手中的水果往他车上丢,让水果代替自己和潘安来一个亲密接触,搞得潘安每次坐车回家都是满载而归,家中从来不需要花钱买水果,只要想吃了就驾车出去兜风,这个典故叫作“掷果盈车”。评话小说里常形容一个年轻男子“才如宋玉、貌比潘安”,那是中国古人对男性最高的评价啦。

当时有位还没有成名的才子,名叫左思。他看潘安那么受欢迎,没事做的时候也学潘少在洛阳大街上巡游,结果那些大姐大妈们一看,长得这么丑不是你的错,可出来游街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只听得数声娇叱,无数的水果,哦不对,是无数的石块和口水呼啸着破空而至,左思只能狼狈逃回家闭门不出。痛定思痛,既然拼不过颜值,就只能拼文才了。于是他苦思冥想,花十年时间写了一篇《三都赋》,将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金陵均写入赋中。著名文学家陆机正巧也打算写一篇《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先动笔了,很是不以为然,在写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洛阳城里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居然和我抢着写《三都赋》,我估计他写成的纸稿只配拿来给我盖酒坛子。”没想到左思写出的作品大受好评,风靡京城文化界,大家纷纷买纸传抄,将文具店囤积的纸张库存一扫而空,供少求多导致纸价飞涨,这个典故就叫作“洛阳纸贵”。

陆机看左思一炮而红,也不得不派佣人去买纸抄了一份《三都赋》回来仔细阅读一番。他一边读一边连声叹道:“此人文章竟能如此!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他评估了一下,如果自己再写一篇《三都赋》,绝无可能超越左思,便搁笔不写了。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来自于女人的挫折,常常是一个男人能成大器的催化剂。所以,正在看本书的失恋男青年们,恭喜各位了。|中流砥柱|

别人可能是颜良而文丑,左思是颜丑而文良,他靠着这篇名动天下的《三都赋》,与潘安一起混进了著名高富帅石崇的圈子。共有二十四位文艺青年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中混在一起,日日纵酒,吟诗作赋,人称“金谷二十四友”。这个圈子里除了斗富小霸王石崇、美少年潘安、丑才子左思、名门之后陆机外,还有两位不可不提的人物。

第一位要提的是陆机的弟弟陆云,和哥哥同为著名文学家。后世若有兄弟在文学上齐名的,常被拿来和陆机陆云相比,直到被后来更拽的一对兄弟苏轼苏辙所超越。陆氏兄弟的父亲是东吴名将陆抗,当年晋朝统一天下的奠基人羊祜曾说,咱们得等到陆抗逝世,发动灭吴之战的时机才会来到。他们的祖父,是更加大名鼎鼎的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以倾国之兵前来为关羽张飞报仇的蜀帝刘备。

陆云的必杀技是劝恶棍回头向善。在那个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里,周处知道乡里特别厌恶自己之后,便去向陆机、陆云求教。当时陆机不在家,周处见到陆云,以实情相告之后问道:“我对年轻时的轻浮很后悔,想修养操行,但是现在年纪已大,恐怕来不及了。”陆云摇头指出周处的错误:“古人早上听懂道理,晚上就改正过失。你应该担心的是没有志向;现在既然有了志向,又何必忧虑美名不能彰显呢?”受到陆云激励的周处回去便发愤好学磨砺意志,很快就变得既有文才,又仁义刚烈,终于成为一代忠臣名将,而且是无数后人的励志楷模。后来陆云坐船出行,在湖上被一伙盗贼围困,远远看见对面船中的强盗头子器宇轩昂,便朗声道:“如今四方扰乱,正是大丈夫沙场杀敌、建立功名的时候。我看你气度不凡,奈何在此为盗呢?”对方幡然醒悟,解围而去,后来果然投军报国,累功至镇守一方的大将。

第二位要提的是刘琨。刘琨年轻时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是做文字工作的同事。两人都是理想远大的有志青年,友情深厚,经常同床而卧,慷慨激昂地谈论国家大事,以在乱世中报国救民为己任。有一天半夜,祖逖睡得迷迷糊糊时听到雄鸡鸣叫,就叫醒刘琨:“哎,你听,半夜鸡叫哦。”刘琨皱眉道:“大家都说,听到半夜鸡叫不吉利。”祖逖摇头:“有什么不吉利的?这是叫醒我们起床练武,准备报效国家啊!”便拉着刘琨起床练剑。后来每天夜里只要听到鸡鸣之声,两人就早早起来舞剑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终于练得一身钢筋铁骨、文武全才。这个典故就叫作“闻鸡起舞”。

两人各奔前程后,依然互为激励。刘琨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现在这种国家危难的时刻,我经常枕着兵器睡觉等待天明,立志击败敌寇,就担心祖逖比我先挥鞭催马啊!”这便是成语“枕戈待旦”和“先吾着鞭”的出处。刘琨后来一直做到司空的高位,都督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在沦陷的中原以晋阳为据点坚守十年,为东晋成功抵御了刘渊建立的前赵。

而祖逖被授为豫州刺史,率部北伐。当他北渡长江,船至中流之时,望着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状,忍不住热血沸腾,敲着船楫(短桨)朗声发誓:“今日大江作证,我祖逖若不能扫清中原、恢复失地,绝不重回江东!”这个豪气干云的典故,便叫作“中流击楫”。祖逖的部队纪律严明,各地人民望风响应,数年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使得后赵石勒不敢南侵。祖逖进封镇西将军,类似于大军区司令员。文天祥的《正气歌》有一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即是指祖逖这个故事。在五胡乱华这样的大乱世中,刘琨与祖逖两人都成为了东晋的柱石之臣。“金谷二十四友”中的很多人都在“八王之乱”中死于非命。小人得志的孙秀向石崇索要美女绿珠未果,怀恨在心,诬陷石崇为乱党,夷灭其三族,这个故事我在拙作《唐诗为镜照汗青》中讲过。作为好友的潘安也与石崇死在一起。三年后,陆机陆云兄弟被小人陷害而死。乱世之中,无论你拥有的是巨富、美姬还是高才,都可能成为取祸之阶。|烛影斧声|

让我们回到李煜。李煜君臣和金陵全城的百姓,最终在曹彬的仁心之下得以保全性命。宋军众将士自出兵到班师都很畏服统帅曹彬,不敢滥杀江南一人,这在自古以来的征服战争中是非常罕见的。曹彬奏凯回朝,入宫觐见天子时,名帖上写的不是“赖陛下天威攻灭盘踞江南四十年之南唐凯旋班师”之类的套话,而是平平淡淡地写着“奉令到江南办事回来(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就是这么谦恭。

因为李煜是被围城一年,城破被俘之后才投降,比起主动献土归宋的吴越王钱俶来说太没眼色,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虽然爵位名称带有侮辱性,赵匡胤毕竟算是仁厚之君,并没有打算从肉体上消灭李煜的意思。但李煜才过了不到一年好死不如赖活的平静日子,宋朝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宋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饮宴谈心至夜半,所有太监宫女都被屏退,两人共宿宫中,再无第三者在场。据说当晚有人在窗外看见烛影摇曳,听见斧声破空。翌日清晨,一向身体健康的赵匡胤突然被宣布“暴病驾崩”。第三天,晋王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这就是宋朝第一谜案“烛影斧声”。关于这件疑案的前前后后,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仔细分析起来的话足可以写一本厚书。不过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赵光义并未弑兄。

宋太祖死得太突然,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诏。为何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于弟弟,而不是按照父死子继的方式传位于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呢(赵德芳就是演义小说《三侠五义》《杨家将》中鼎鼎大名的八贤王)?拖了多年之后,官媒终于对此作出了解释,据著名宰相赵普所说,事情是这样的。

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问太祖:“你自问何以能得到天下?”太祖回答:“自然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这是一个帝王应该给出的标准答案。太后摇头道:“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又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百年之后将帝位先传弟弟光义,光义再传弟弟廷美,廷美传回于你的儿子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大孝子赵匡胤流泪拜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号称“金匮之盟”。宣布这件事情是在宋太宗即位五年之后,而不是宋太祖身前,公信力到底有多少,大家都是在类似环境中成长而富有经验的人,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而且当赵匡胤逝世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赵德芳十七岁,都不算幼主了。最关键的是,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均在宋太宗一朝中以二三十岁的英年早逝,实在太巧了。既然“金匮之盟”的继承者都挂掉了,赵光义自然也就名正言顺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大家都认为宋太宗做得很厚黑很不地道,包括他的子孙也这么想。到了金兵大举南侵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政权南迁之时,宋高宗赵构的儿子在“苗刘之变”中夭折,赵构本人也在金兵的追击中受到过度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继嗣无人。传说这个时候太祖给他托梦讲了“烛影斧声”的故事。内心非常不安的赵构收养了太祖之子赵德芳的两位后裔为养子,三十年后从中选定了赵伯琮立为太子,改名为赵眘(读音同“慎”),即后来的宋孝宗。孝宗为抗金名将岳飞平反,整顿吏治,百姓生活安康,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皇帝。至此,皇位才终于又回到太祖一系的手中。|浮生若梦|

宋太宗即位后,改封李煜为陇西公。看起来是从侯爵升到了公爵,但李煜的日子却更加不好过了。赵匡胤为人宽厚,比如陈桥兵变后,赐给被夺皇位的柴家“丹书铁券”,柴家后人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就一直以此自傲;“杯酒释兵权”,不杀功臣;据说还在太庙中为后世子孙立下祖训密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而赵光义为人则猜忌得多,从他对待弟弟和侄子的态度就能够看得出来,对李煜这种降君还能好到哪里去?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李煜反而迸发出巨大的创作才华。他的两首《相见欢》名篇就诞生于这个时期。其一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并非无言可诉,而是无人可听。清冷的秋月、孤独的树影、无人的院落,一派寂寞寥落。萦绕在心间的离愁,让人“剪不断,理还乱”,最终只能放弃努力,“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今这已经成了在抒发离愁时引用频率非常高的句子。邓丽君唱过一首歌,名为《独上西楼》,就是直接用这首词作为歌词,大家可以找来听听。李煜没有明说这“离愁”是离开什么的愁,我们可以作为离开爱人的愁来引用,但他心中真正想表达的,无疑是离开家国的愁。另一首《相见欢》,也是隐晦地表达了同样的离愁:故国破宫词宣愁绪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收尾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乃是名句。这个词牌的正名叫作《相见欢》,有个别名叫作《乌夜啼》。还有另外一个词牌,正名就叫作《乌夜啼》,李煜写了一篇更悲凉、更深刻的: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这句是一些中年男性的大爱,常被放在微信的签名档里,看起来好像已经对人生大彻大悟了一样。“醉乡”反而“路稳”,“此外不堪行”,那就是说清醒后的现实世界之路,他已经没有走下去的力气了。第三章春花秋月何时了 别时容易见时难

亡国之君要想全身保命,最好的教材就是“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蜀汉被魏国灭亡以后,刘禅归降,被封为“安乐公”。有一天晋王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让乐队演奏蜀地的乐曲,并以歌舞助兴。陪同刘禅在座的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掩面流泪。唯独刘禅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起拍子,一派怡然自得,毫无悲伤之意。司马昭便问道:“安乐公听到这些音乐,是否思念蜀地啊?”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旁边的蜀汉旧臣郤正(“郤”古同“郄”,读音同“细”)听了,心想这种没心没肺的回答将来必定会成为史书上的笑柄,我们要跟着一起丢人的,便趁着刘禅上厕所的时候劝他:“对于刚才晋王的问话,陛下的回答很不得体。如果下次晋王再问同样的问题,您应该先抬头闭眼沉思片刻,然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的’,这样才合适啊。”刘禅听后,牢牢记在心中。

回到席上,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问道:“安乐公想念蜀地吗?”刘禅赶紧抬头看着房顶,仿佛在努力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然后将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便问:“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的口气呢?”刘禅大感惊奇:“正是郤正教我的。晋王您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和左右大臣哄堂大笑。见刘禅如此老实,司马昭从此再也不怀疑他了。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恰如他的封号。

通过这个故事,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刘禅的大智若愚,郤正在政治上反而不太成熟。相比之下,李煜的表现就更加幼稚了。|流水东逝|

被宋太祖教导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徐铉随李煜归降宋朝后,累官至散骑常侍。宋太宗即位后的第三年,派徐铉拜见李煜,想借此了解一下李煜的思想状态。对亡国一直耿耿于怀的李煜见到昔日臣子,两人相对流泪,静坐不发一言。徐铉回去复命,宋太宗问他:“你这次去见陇西公,聊了些什么啊?”徐铉不敢不据实回答。宋太宗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转头问左右:“陇西公最近可有什么词作?”一直受命监视李煜的侍从便呈上一首抄录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李煜追忆昔日君主的尊贵地位,对比今日阶下囚的悲凉境遇,就像天上和人间的差距般遥不可及,只有在梦里才可能找回一点欢乐。宋太宗一看到这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眉头立刻紧皱起来。哟,分明是在怀念失去的江山嘛!就算你李煜不怀念,我尚且担心你那些怀念故国的前部下用你当大旗造反呢,何况你自己还告诉人家你在怀念。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不像刘禅那样夹起尾巴装傻做人,还敢公然写出这样的怀旧作品,政治素质不是一般的差,绝对是不稳定因素。为了维护大宋朝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赵光义认为有必要让李煜彻底消失。

过了几天便是七夕节,一贯冷清安静的陇西公府上居然张灯结彩,大家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喜色,因为今天正巧还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虽然再没有什么节日能让亡国之君有普天同庆的喜悦,李煜自己也不觉得长命百岁是一种值得庆祝的幸福,但这好歹也是一个让大家苦中作乐的由头。正当一家人觥筹交错时,突然收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寿礼。宋太宗派弟弟赵廷美给李煜送来了一壶御赐美酒,为陇西公祝寿。李煜立刻明白自己的大限已至,一言不发,回到房内提笔挥毫写下一篇词作,递给小周后:“你来咏唱这首新词吧。”小周后默然接过,轻抚琵琶,婉转低回地唱出了这首名传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看着眼前春花秋月的美景,不禁思念故国往事,这只是第一层解读。如果仅仅是思念故国之情,这首词绝对达不到现在的高度。“春花秋月何时了”,更有叹息时间看起来漫长无尽的意味,那么对比人生的短暂无常,又有谁能逃得出这种悲哀呢?怪不得俞平伯先生评论李煜这首词的头两句是“奇语劈空而下”。在前几首词中,李煜频频使用无法挽留的“流水”来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落花、夜风也被他信手拈来。如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将“人生长恨水长东”扩展到“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虞美人》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李煜一面听小周后曼声吟唱自己刚刚所作的这首绝命词,一面斟满了一杯御酒。小周后的“流”字声音一停,李煜长叹一声,仰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不到片刻,酒中牵机药的毒性发作,李煜腹痛难忍、浑身抽搐收缩,以至于头碰到自己的脚尖,很快便气绝身亡。刘禅靠着匪夷所思的情商骗过了司马昭,骗过了所有人,甚至骗过了自己,所以能在亡国后依然活了很久。李煜在活命的本事上远不如刘禅,但他的理想也不是活得更长。既然他根本就不想如刘禅那样窝窝囊囊地活着,现在也算求仁得仁。对他来说,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李煜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那些如烟花般绚烂的词句,而刘禅除了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之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其他深刻的印象。李煜生在七夕,死在七夕,连生死的日子都选得如此浪漫,这就是一个浪漫入骨以至于不适合做君王的人。正所谓“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死后不到一年,了无生趣的小周后也随之辞世而去。

李煜之死还让中国历史上一种著名的体貌特征绝了迹。在他之前,有造字的仓颉(读音同“杰”)、盛德的虞舜、晋文公重耳和西楚霸王项羽等人史载都是“重瞳”,就是每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李煜是最后一位有此奇异特征之人(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载其“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之后中国的史书中再没有出过重瞳的名人了。

尼采曾经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王国维接着这句话评论道:“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虞美人》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绝命血书,李煜一生的精气神,仿佛都在这一篇血书中喷薄而出。顺便提一句,尼采最为人所熟知的名言是“上帝死了”。上帝有没有死,人不能证明。但尼采自己后来确实是疯了,为“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这句古希腊名言做了一个注脚。|后主转世|

李煜死后,面临着官方的盖棺论定。宋太宗问南唐旧臣潘慎修:“依你看,你的旧主李煜是暗弱无能之辈吗?”潘慎修恭恭敬敬地答道:“假如他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在太祖之世尚能偏安守国十余年呢?”徐铉则在后主的墓志铭中写到,李煜有“恻隐之性”,“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所以在“当用武之世”的大环境中,不免“终于亡国”。纵然如此,“道有所在,复何愧欤”。对于一位亡国之君,这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一般灭他人者,都把对方说成桀纣再世,比如“驱逐鞑虏”“消灭独裁蒋匪”之类,这样方能显得自己义正辞严形象高大,兴兵打仗才师出有名。南唐旧臣们能够公然给予李煜这样中正的评价,一方面说明李煜的为人品性是众所周知;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宋朝的言论气氛相当宽松,具有了“文明”“自由”等和谐社会所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宋太宗的玄孙宋神宗赵顼(读音同“须”)生了一个宝贝儿子赵佶(读音同“吉”),这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据说神宗曾幸秘书省,在那里看到了后主画像,惊叹于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随后赵佶就降生了。有史书甚至记载神宗在赵佶出生时梦见李煜前来谒见。宋哲宗赵煦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弟弟赵佶即位,就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才子皇帝——宋徽宗。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说徽宗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连足球都是能入选国家队的水准。我一说中国足球队很多人都笑了,但事实是当时的中国足球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你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所以请大家不要小看。在这方面唯一能让徽宗佩服的人就是高俅(读音同“球”),此人可谓人如其名,技术精湛能得金球奖。正因为这个投皇上所好的才能,他一直升到太尉的高官,当然他的书法和武艺也是很不错的,算得上文武双全。徽宗的花鸟画独步当世,书法更是能开宗立派,被后人称为“瘦金体”,是不世出的艺术全才。

但宋徽宗统治期间,大肆任用蔡京、童贯等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奸臣,以“花石纲”等名目搜刮民脂民膏,逼得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在“靖康之变”中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人亡国。金兵将京城里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加上宋太宗一系的所有皇子、皇孙、公主们来了个一锅端(只有康王赵构这一条漏网之鱼),全部押到北方苦寒之地做了一辈子屈辱的俘虏,自己动手种田洗衣,直到老死。

徽宗投降后,被金国封为“昏德公”,这个爵位我倒觉得不算羞辱他,而是实至名归。后世人评价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赵佶就是中国历史上男人入错行的最凄惨代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联想:赵佶的艺术天分之高与李煜在一个水平线上,不会做国君比之李煜则更上层楼,很像是李煜转世。许多人怜惜天才而无罪的李煜被宋太宗害死,就为他想出了这个隔代报仇来葬送赵光义子孙的方法。|诗家之幸|

几乎所有了解李煜的人,都认同对于他的一生最精辟的一句概括——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诗的出处,是清人赵翼为缅怀金末元初诗人兼诗评家元好问(号遗山)而作的《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尾联的意思是,只要诗歌中融入感慨国家不幸的沧桑感情,诗句自然就工整、细腻、深刻了。顺便说一句,赵翼最有名的诗句还不是这首“国家不幸诗家幸”,而是下面这首《论诗五首·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就在李煜被毒死的同一年,吴越王钱俶奉旨入汴梁朝见宋太宗,被扣留软禁不让归国,不得不顺应天下大势彻底献土归宋。第二年,宋太宗率领大军亲征太原,消灭北汉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大部分地区重归统一。虽然领土比起唐朝时少了重要的燕云十六州,那是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出卖给契丹的。本来宋太宗消灭北汉之后,是想顺手把燕云十六州一起打回来,可惜被辽国人打得单骑而逃。钱俶归宋十年后的六十大寿时,宋太宗遣使赐御酒祝贺,当夜钱俶暴病身亡。这样看起来,赵光义很喜欢一种行为艺术,就是让别人在生日时去死。

尽管统一仅限于某种程度,但中国在宋太祖、太宗兄弟两人的手中再次迈向盛世。为了防止五代十国中风起云涌的大将篡位改朝换代的戏码继续上演在自己身上,宋朝扬文抑武,文官地位在九天,武将地位在九地,这样彻底解决了武将篡位的风险,但也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相继崛起,并且建立了强大的辽、西夏、金、元等国家,使得宋朝始终生存在一种强敌环伺的状态之下。宋朝对内政治开明温和、商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人民幸福宽松;对外则军力弱小、被动防御。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宋词,其风格注定与唐诗截然不同。

在李煜之前,词的题材很狭窄,基本就是以“花间派”为代表的闺阁恋爱、离情别绪、宫廷饮宴,比之“诗言志”的立意高远,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正是李煜将词这种文学形式发扬光大,将国仇家恨、社会生活的内容写入其中,使得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宋词在李煜之后,才真正开始走向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宏伟征程。|词之三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中最有趣也是最有名的一段话,是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层境界,均用著名词人的著名词句来描绘。

第一层境界是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今天的社会潮流来打比方,就是大家先放眼浮华世界,为自己的人生苦苦寻找出一个世人公认算是成功的目标;然后辛苦奔忙蝇营狗苟地追求这个目标,务必要累得半死;最后发现先前都在瞎忙,自己真正想要的原本就在身边。如果你不幸先知先觉不走弯路直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年轻过。

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特别推崇晏殊这首词。他认为《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最得风人深致”的一篇,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味和它颇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洒脱而后者悲壮。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富贵优游,也不知道和“悲壮”是怎么扯上关系的。纵然是王国维先生说的话,我也不能不唱个反调,认为此句“悲”则有之,“壮”则未见。另外我们通过比较冯延巳的《鹊踏枝》和这首《蝶恋花》,会发现它们都是双调六十字。其实此词牌本名“鹊踏枝”,晏殊将其改为“蝶恋花”。第四章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时明月彩云飞

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是宋朝第一位出名的神童,号称七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词上承晚唐五代余韵,下启有宋一朝新声,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称。|不学无术|

十四岁时,晏殊在皇宫大殿之上与千余名叔叔伯伯爷爷辈的进士候选人一起考试,淡定的他表示毫无压力,很快完成答卷。当时还有另一位神童是来自河北大名府的姜盖,只有十二岁,才名与晏殊不相上下。宋真宗赵恒特意给他俩加菜,让晏殊写诗、赋各一首,让姜盖写诗六篇。结果晏殊的诗、赋都写得文采飞扬,明显胜过姜盖一头,真宗非常欣赏。宰相寇准在侧,赶快上奏:“晏殊是南方人,并非中原人氏,不可重用。不如用姜盖。”真宗摇头道:“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远近?如前代的张九龄,不但是南方人,而且是比江西还偏僻得多的岭南人,不照样是一代贤相么?何尝以他的出生之地僻陋而弃置不用呢?”于是晏殊高中进士,位次在姜盖之上。

寇准,字平仲,比晏殊大三十岁,本人幼时也是神童一枚。他七岁爬西岳华山时,就能作《咏华山》诗一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由此诗看来,小寇准睥睨天下、心气十足,果然十九岁便少年得志,进士及第。在决定大宋国家命运的“澶渊之战”前,朝廷中一派逃跑主义论调,唯有寇准力主抵抗,劝得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和契丹签订大体平等的合约(澶渊之盟),以很小的经济代价维持两国间的和平一百余年,算得上是一代英雄,但他的见识和性格中确实有些缺陷。

张咏与寇准是同年进士,曾背后夸赞寇准:“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但听说寇准拜相时,便对幕僚说:“寇公天下奇才,可惜学术不足。”有一次寇准送别张咏,问道:“张公有什么可以教导提醒我的事情么?”张咏想了想,回答道:“《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不明白张咏是何意思,回家赶紧取了书来读,一直读到班固评价霍光“不学无术”,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就是张公对我的提醒。”还好真宗在提拔晏殊这件事情上,没有听从寇准这种地域歧视的言论。|富贵文宗|

后来学霸晏殊继续参加各类诗、赋、论的考试,全方面大显身手。有一次拿到发下来的考题,晏殊先是迅速将卷子做好,然后起身上奏:“臣在家自己做模拟试题时曾经练习过这个题目,请再出一道吧。”换了题目以后,晏殊的答卷依然是远超同侪。宋真宗一看这个年轻人诚实不欺、德才兼备,从此对他更是另眼相待。

此后晏殊官运亨通,一路做到宰相。虽然他一生中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但是慧眼识人、奖掖后进,后来的名相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王安石,还有“红杏尚书”宋祁、那位“汉书下酒”的苏舜钦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其中富弼还是他的乘龙快婿。所以有人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堂上葭莩推富范,门前桃李重欧苏。”

自年少即登天子堂后,晏殊几十年间一直高居庙堂,在北宋前期盛世发达、歌舞升平的都市文化环境中,过着优渥的贵族生活,同一众雅士娱宾遣兴、应歌唱酬,形成了以中上层文人士大夫为骨干的台阁词人群体,即“江西词派”。江西词派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香艳温软,赋予词较为深邃真挚的思想意境与情感寄托,开宋词繁荣之先河。而晏殊正是这一时期词坛的领袖文宗。

仕途得意的晏同叔,世称“富贵闲人”,这个绰号后来被贾宝玉继承。他从小喜爱揣摩冯延巳的作品。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词概》中写道:“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晏殊在花间词的富贵雍容中融入冯氏的清俊,从而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清新俊逸下的富贵气象”。他很瞧不上别人在诗文中堆金砌玉地显摆富贵,曾经嘲笑说:“有人写‘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富贵哪里是这种写法?这分明是乞丐对富贵人家的想象而已。白乐天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就要好得多。真正的富贵不要去实写什么金玉锦绣,唯要虚描那种气象,比如老夫的‘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或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能有这种景致吗?”说完,还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出来。原来他有一首颇为得意的《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奈何花落|

有一天狂风骤雨过后,晏殊看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情景,突然灵感一闪,吟出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觉得真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非常佩服自己。接着用心想下句,却怎么也对不出能够匹敌的,这一思索就是几年。此后晏殊只要逢人谈论诗文,一定会告诉人家自己有个极品上联“无可奈何花落去”,看有没有人能够帮他接出下联。然而这上句实在过于完美,众人都无从下手,就像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样成了“奇绝无对”。不过既然有石曼卿为“天若有情天亦老”对出“月如无恨月长圆”,晏殊的这个上句就一定会有人来为他解决。

几年后,晏殊出差路过扬州,在大明寺内休息。只见墙壁上涂鸦着许多诗句,当然其中大部分都入不了晏大人的法眼,所以他连看都懒得看,干脆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让书僮将墙上的诗句逐首念给他听。接连听了好几首,都是寡淡如水之作,晏殊刚听了开头就没法忍受,立刻说:“下一首。”直到书僮念出一首《扬州怀古》: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这次晏殊不但没有中途打断而是安静听完,还吩咐书僮:“将这首再念一遍。”听了第二遍之后,晏殊忍不住以扇击掌:“好一句‘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此诗作者是何人?”书僮答道:“落款是江都主簿,成都人王琪。”晏殊大喜,立刻派人去请。王琪来到大明寺见过晏殊,两人饮酒论诗,颇有倾盖如故之感。待到酒酣耳热之际,晏殊又开口相问:“前些年老夫偶得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人人称善,无奈下句难得。贤侄可对得出?”王琪略略沉吟,脱口道:“可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拍案大笑:“妙极,妙极!”即席赋得一阕《浣溪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