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1:17:32

点击下载

作者:本性禅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试读:

本性禅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ISBN:9787300187587

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本性禅师

1965年 出生于福建霞浦县

1985年 出家于江苏常熟兴福寺,剃度恩师为悉明上人

1988年 受戒于广东韶关南华寺,授戒恩师为本焕长老

1988—1996年 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6年 嗣法圆瑛大师的入室弟子明旸长老,为中国汉传佛教临济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

1998年 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0年 任福建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 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同年作为中国大陆佛指舍利赴台湾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瞻礼

2003年 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作为中国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瞻礼

2004年 任福州开元寺方丈

2005年 作为中国佛指舍利赴韩国供奉恭迎团成员,赴韩国恭迎在韩国供奉的中国佛指舍利圆满回归

2006年 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

2007年 发起、策划、组织“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祈福大法会”系列活动,同年创办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任所长

2008年 兼任泰宁庆云寺住持

2009年 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同年当选为全国政协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并应美国洛杉矶十二家寺院联合邀请,赴美国作系列禅学讲座

2012年 参加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同年于斯里兰卡总统府获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统亲自颁发的斯里兰卡总统佛教贡献奖,并应中国国务院侨办之邀,作为“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主讲“中国禅”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2013年 应邀参加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于泰国曼谷召开的环保论坛

出版专著:

禅思录:《如何安心》、《如何放下》、《如何自在》、《如何解脱》、《如何淡定》;行脚记:《孤僧万里行》、《踏破芒鞋》、《莲开一路》;译著(中译英):《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论文集:《佛教的基本观点》;等。

自序 半座人生

有一次,佛陀说法时,见大弟子迦叶于人群中听讲,便停了下来,与迦叶打招呼,叫迦叶到他身边,他还挪了座凳之一半请迦叶上座。迦叶坚辞,但佛陀还是请他坐,并请之为众说法,此即佛陀分座迦叶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辈请晚辈弘法,也比喻恭请者礼贤下士,予受请者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该公案载在《杂阿含经》中。在《法华经》中,也有类似公案,讲的是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佛的故事。佛陀曾经受前贤半座,自己又分半座与后辈,说明了佛陀重视弘法,希望重视弘法的传统代代相传。

佛陀教化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从初转法轮到嘱咐遗教,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由此而出。可以说,佛教有今天,除了修证的功德之外,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有历代高僧大德踏着佛陀的神圣足迹,不断弘法。

弘法的意义,在于使佛法之脉绵延不绝,在于使众生的慧命不断得到解救。法脉不绝,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救人慧命。

弘法的对象,并不限于人。其实,在我们的弘法中,在场的就有许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众生。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会闻法。

有人会说:我刚入佛门,或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法,弘法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别担心,是否听懂、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听了、读了、诵了。一旦听了、读了、诵了,不管你懂不懂意思,皆已入了你的阿赖耶识,皆已种下了佛法的种子,这是个美好的转识成智的过程。你的善业由此积累,你的善果由此产生。见过转经轮吗?轮上有经文,一圈一圈转着,只要一眼望去,也许,你未必看清其文、明了其意,但佛法已转入了你的脑、你的心、你的识,必将转识成智。

我常想,在佛陀涅槃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佛法可以弘、可以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诵,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稀有啊!因为佛陀证法不易,佛陀的上首弟子们结集不易,祖师们取来得不易,历代流传下来得不易!可以说,中国佛法堪称中国化的优秀历史文脉与民族精魂。“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为佛陀的内围弟子——僧人们,一定要弘扬佛法。作为外围弟子——居士们,一定要听闻、阅看、念诵佛法。作为社会大众,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众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为,罪在汝身。”

衲本性作为僧团之一员,承前贤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及义务与责任,但祈因缘常俱足,成就毕生弘法愿。期望与四众同仁共同精进,众志成城。

在中国,关于弘法,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神光说法,天花乱坠。而佛教,更有许多有趣的经典故事,内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学业事业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的、文学艺术的、哲学宗教的……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话,在听我说的、阅我写的之外,大家还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着呢!

一、把悲痛与哀怨抛到脑后

悲痛与哀怨,虽不是人生的写照,却也是人生的写照。

佛陀早就说过,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如果人生妄为,陷于轮回流转,则超脱无日,更是苦海无边!

谈苦,不是消极与逃避,我认为,是一种觉醒。如果说,你曾经受苦,这是自然的;而如果你企图现在充满幸福,那是不切实际的;你可以寄希望于未来,但未来未必可靠,除非你有可靠的理由。尽管如此,但无论如何,你不应把哀怨与悲痛留在心里,而要把其抛到脑后。起码,你应勇敢面对,自己舔自己的伤口,否则你会被它的苦汁淹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原是富家女,父母为之招赘了夫婿。不久,父亲去世,寡母便与丈夫私通。一气之下,她便弃亲生女儿外出漂泊了。几年后,她改嫁另一丈夫。这个丈夫常在外经商,在外瞒着她娶了个小妾。她知道后闹死闹活,要把小妾赶走。前去一看,竟是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女儿。遭遇这些,她是多么哀伤与悲痛啊!从此,玩世不恭,自暴自弃,作妓为娼。后来,由于目健连尊者的开导与度化,终于如梦初醒,出家为尼。通过精进修行,成为了比丘尼的模范。她就是佛经中提起的莲花色姑娘。

还有一个故事:有个男人被囚在大西洋一个小岛上,遭虐待整整27年。出狱后,他当上了总统。就职典礼上,他礼请了各国政要,也恭请了曾经在监狱一直虐待他的三个狱卒。他恭敬地当众向大家介绍狱卒并赞美他们的优点,还向他们敬礼。事后,有知情者问他为何这么做。他说:自己年轻时脾气很急,狱中的恶劣生活使他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控制情绪,并且从容地接受磨难,因此他感谢那三位狱卒。他还说:当我迈出囚室迈向自由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清楚,若自己不能把悲痛与哀怨留在身后,那么我就仍然如同被囚在狱中。这个男人,就是曾为南非总统的曼德拉。

佛陀早就指点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最珍贵的不是已经失去的,也不是未得到的。人生要把握的是现在,要珍视的是现在拥有的,哪怕对你来说这些还都是逆缘。

有两个小孩,见室内黑暗,外面阳光灿烂,便持具不断扫啊扫,要把阳光扫进室内,但怎么做,皆徒劳无功。母亲见此便告诉他们,把窗户和门打开看看。一开,光明满室。是啊,把心灵打开,乌云便会散去。

因此,让我们抛开哀怨与悲痛吧,不要让那些成为我们的负担,这样我们便有更充分的理由轻装向前。

二、信仰与不信仰的区别

信仰者与不信仰者的不同在哪里?

佛陀当年就此告诉提问的弟子:不信仰者中第一支箭,心里便执著于该箭,迷惑、恐惧、伤痛永远缠绕着他。这无异于前箭未拔又中了第二支箭。佛陀接着告诉弟子:而信仰者中箭后,会平静地去体察前因后果,尽可能地去消除伤痛,并且很快忘却。这无异于中了第一支箭以后,不再中第二支箭,而且拔掉了第一支箭。

记得,有这样一个句子:“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大风歌》中畅怀歌唱的。同样对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大不同了。你看,她吟咏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去年,有个信徒找我,说她宝贝独女实难调教,年纪不大却急于找男友。这位信徒认为,她这准女婿既不富有又不帅气,觉得女儿如嫁他很是可惜,请我帮她劝劝她女儿。可是我是僧人,如何能因此劝人呢?不过也不能因此不满足信徒的要求啊。末了,我指点这位信徒去问寺里的四面佛,四面佛不是也分管爱情婚姻吗?至于怎么问,就看她的悟性了。前几天,这位信徒又找到我,直夸女婿的诚意孝心,庆幸自己得了半个好儿子。我问她,原来的……她说:就是女儿原来的那个男友,去年底结婚的。我问她:你女儿的男友现在变富有帅气了?她不好意思地说:原来也是为了疼爱女儿,总希望女儿找个条件好的人,毕竟女儿是自己人,当时的准女婿是外人;现在不同了,他们是夫妻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了。

佛教告诉我们,不同人因缘不同,业力也不同。同人于不同的时间段,其因缘与业力也不同。因此,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或同人不同时就会有不同的心态心境、感受体验。作为信仰者,其心态心境是经过调整的。调整好的心态心境,要么为其筑起了一道厚厚的防卫墙,为其抵挡了来自心外的箭;要么干脆放空其心,心空因此有容而无量,无拘无碍,虽箭过而无痕。而不信仰者,其心态心境是未调整好的,心也因此容易受伤。

中第二支箭与不中第二支箭,这就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区别。

三、你可知道你是谁

你是谁?谁是你?

你可认得来时途?你可找得到归时路?

你可知道你身在何处?何处才是你的安身之所?

明天的天空,是晴朗还是多云?

明天的太阳,是阳光灿烂还是被乌云遮蔽?

这么多问题,如果你只知道太阳何时升起、何时降落,那么你如何向你的前生、你的今生、你的未来交待呢?

你可以说,你没有过去。是的,那是因为你忘记了过去,你没有勇气面对过去。任何事情皆有来去,何况一个人呢?没有过去,我们如何延续到今天?

你也可以否定现在,因为你对现在不满意,或对现在太满意,怕其流失追不回。但现在就是现在,你必须去面对。

对于未来,你不肯去承认。因为你预测不了未来,你不在乎未来,或者你太在乎未来,你对未来没有把握,甚至你害怕未来,你看不见未来。

有时候,走在路上,面对路边的小草,我很是感慨。春来了,它生长;冬来了,它枯灭。但它总是争取不死,以待来年新生。我也看到过,一条小溪,有限的水,流啊流,争取流到海,与大海一道,期待永生。它们可是无情物——非众生啊!

我们人,自谓高级生物,但许多人却不在乎有无过去与未来。想想,如果没有未来,你的努力、你的奋斗、你的痛苦、你的伤悲、你的幸福、你的欢乐、你的弘愿、你的志向,乃至你的爱恨情仇、名位权财等等,还有什么终极的意义?还如何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因为老病死在一瞬间就会降临,如果那样,一切就化为乌有了。

有些居士问我:师父,到底有没有未来或来世?

我都是断然告诉他们:连未来都不相信,你还有什么未来?未来有无,其实无须讨论。你没有去过未来,讲了,你也不明白。就如死亡,你没死过,讲死亡的感觉,你也不懂。再说,何必讲死亡的感觉呢?你不能因为不了解死亡的感觉,就说这世界没有死亡的存在吧。因此,我不太乐于用所谓的科学或逻辑之类去推断有无未来。

未来是你自己的事。对许多人来说,没有义务去强迫他相信或不相信。

说到这里,还是回到题目:你可知道你是谁?这事关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事关你是提升还是沉沦。当然,不知道也别来问我,我只知道我是谁,但不知你是谁。

刚才看了一则消息,说7月30日,加拿大一男子冲上一辆有37名乘客的公共汽车,当着众人的面,用刀割下一乘客的头颅,还得意地高举割下的头颅向众乘客炫耀。

为此,我心中很是难过,感到悲哀,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悲愤之中,写下这些文字。

四、你不见佛,佛却见你

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已看不见。

这意思是:学佛久了,一直未见到佛,信心消减,几近心中无佛了。

因此,有人责怪佛不慈悲,为什么不显现,让我一见呢?有人怀疑佛法不可靠,认为以此方式修持,无法见到佛。有人干脆认定:佛之存在,乃子虚乌有。

这让我想起唐代的惟宽禅师。

有天,有僧人问惟宽禅师:“道在哪里?”

禅师回答:“就在眼前。”

僧人说:“我怎么看不见?”

禅师回答:“你还有我,怎么看得见?”

僧人又问:“我看不见,你是否见了呢?”

禅师回答:“有你有我,更看不见了。”

僧人问:“如果没有你、我,是否可见呢?”

禅师回答说:“你、我都没有了,还有谁去看见呢?”

是啊,我执尚且未破,贪嗔痴尚且未除,又如何去见道呢?

近年,我常在想,如果我们努力修持了,却还未见佛,说明我们的福德因缘还不够,我们应惭愧于自己未能见到佛,而不是反己责他。

其实,佛时时处处都在。我始终相信,我们没见到佛,不等于佛没有见到我们。佛时时处处都在照应着我们。我们的平安、吉祥,我们的幸福、喜乐,哪一件不是佛护佑的结果?我们不顺了,陷入逆境,这也是佛在考验我们、提醒我们、启示我们,因为我们一定做错了什么,或者过去,或者现在。

有一次,我坐飞机,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夜从新加坡赴科伦坡。在印度洋上空时,天气极恶劣,暴雨、雷鸣、闪电。飞机似乎飞进了冰层,如冰脆裂的声音不断地冲击着耳膜。闪电雷鸣袭来时,飞机像没了翅膀一样,直往下掉。然后,缓过劲来,慢慢地往上升。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乘客们一会儿沉默,一会儿惊叫。乘务员们表面上沉着,却也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的慌乱。于此之时,我照样看我的书。我坚信一点,我的生命掌握在佛的手上,如我的使命还未完成,佛无须以这种方式使我入灭。在佛教中,念佛入灭、坐禅入灭等方式多得很。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飞机安全降落目的地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发出欢呼声。

有个对联的上联说:“人都现身说法,何况是佛。”

因此,佛一定显现着。反过来说,人都现身说法,那么何必要佛现身呢?佛身的现与不现,自有其不可思议的道理。从另一角度看问题,佛每时每处都在显现着。我们不应希求以肉眼去看见,而应以慧眼去看,以佛心去感受。《金刚经》不是说了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就让我们:放下你我,不要刻意要去见佛,而让佛来见我们吧!

五、信仰无须科学论证

信仰,无须科学论证,虽然科学论证有助信仰。也无须说佛教是科学,这不是抬高佛教,而是贬低了。

科学是实证的理性学问,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远未探究到宇宙的终极真理。我们常认为,以科学的论证方法得出的结论,必是真理。但实际上,这所谓的真理是相对的,而且常常被科学自己所推翻,甚至必被科学所推翻。因为科学也是因缘法,也在变化,也在发展中。

佛教,讲究信仰。虽然佛教的实证中,就有科学的成分,但其信仰的翅膀可以越过科学自我筑就的理性的围墙,飞到思想想去的任何地方,飞到凡有佛陀存在的地方。

也许,有一天,科学探索的范围更大了,探究到的所谓的真理更多了,我们对世界、对宇宙不了解的东西,相对地,也就更广了。它的探索永无止境,没有尽头,永远也找不到终极的真理。这也就意味着:科学永远是无知的。

为此,我们认为,只有科学需要信仰,而信仰未必需要科学。因为信仰有其尽头,那即是你觉悟、解脱的时候,但是科学的探索没有终点。

六、以得为失,以失为得

有个词:舍得。

这宝物给我,你舍得吗?

佛教说:有舍才有得,无舍便无得。或者说:有失才有得。

世人对此,并不理解。他说:丢失5元钱便是丢失5元钱,何来得?但从佛教来理解,你从未丢失5元钱。这5元钱,要么,本来就不属于你的前世或今生;要么,它之所以在你手,无非是因缘的缘故暂寄你手而已。向前一步说,即使不丢失,也要被你花掉;退后一步说,你不消费它,放在银行或压在箱底,它都不过是废纸一张,毫无意义。这么说,你虽丢钱,但却无失。

以我看,无失便是得了。从生老病死和成住坏空的规律看,世界与人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无常变化,都在失去什么。那么,无失难道不是有得吗?更何况,那5元钱,当会为你的未来或来世存贮,你将会为失去这5元钱而得到50元,甚至500元,或更多。

这也正是为什么地藏菩萨总是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学习地藏菩萨精神的大智大愿者们也因此呼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看来,只有勇于牺牲自己,才能更好地圆满自己。

七、无须责难科学

理性的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我们也经常听闻到这样的观点:世界因为科学而面临毁灭,人类因为科学而面临灭绝。他们的依据是:因为科学的应用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不良现象。比如,由于量子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核武器,世界各国的贮量足以毁灭地球数次或数十次;网络被广泛应用,但网络安全问题也凸显;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逐步解开了人类自身的秘密,但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先是克隆羊,后来人也被克隆出来了,这对人类千百年来的传统伦理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凡此种种。为此,他们认为,科学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不可避免的祸害。所以,他们谴责科学。

依我看来:其实,无须责难科学。毕竟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科学本无善恶,也谈不上什么罪过。它只是工具和手段,不会自好也不会自坏。有好有坏的是掌握科学的人,有善有恶的是掌握科学者的思想与行为。科学为善者所掌握,用以为善,便成好事,反之则成帮凶。

为此,无须害怕科学,无须抵制科学,更无须责难科学,相反,要学习科学、掌握科学、应用科学,采取拿来主义,为本宗教服务。虽然宗教无法科学化,因为宗教理性的同时还有超越理性的信仰,但我想,我们也不必排斥科学化的宗教。毕竟,宗教如能不断趋向理性,不能不说是件意义深远的好事。

八、皈依法,离欲尊

佛教说:“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这是一个思想、制度上改革开放,信仰缺失、道德堕落的创新、转型的时代。

人,放纵着;被人牵着的动物,被放纵着。上海滩的高楼、北京的地铁、深圳的金融街、西藏的游人,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今天扫黄、明天抓贿、后天打黑,则是信仰缺失、道德堕落的结果。“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如是说。“人人有佛性,人人当成佛。”佛家这么说。

人本善良、纯净。主导的灵支配着附属的肉,精神的花朵带着泥土的芬芳。曾几何时,灵与肉脱离,灵作灵而去,肉作肉而去。甚至肉主导了有情物,肉支配着灵。因为信仰,因为道德,有时人性发些回光,佛性射些反光,人显现了纯净、善良的形象。这很好,给人也给自己希望了。可是,这希望之灯有的虽亮,然而亮不多久就熄灭了,只是一闪而过,又回到了缺失与堕落的状态。在万余名弟子中,与一些弟子有过对话,他们信仰,他们道德,但还处在灵与肉的搏斗中。累了,麻木了,就稍作喘息。一旦有了新的刺激,灵与肉就会开始新一轮的搏斗。这很可悲,也很可怕。这会给人信仰虚幻、道德无用的错觉。如果说,那是因为他们信仰不坚、道德不固,所以才信仰缺失、所以才道德堕落,这是不公平的,事实并不如此。他们虔诚、他们坚固,但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灵的崇高,不会因为肉的罪恶而消失;肉的罪恶,也不会因为灵的崇高而消失。也就是说,肉的罪恶是无法消灭的,能量守恒,一把灰尚且无法消灭,何况浑身的罪恶?解决的办法,不是消灭罪恶而是转化罪恶。罪恶不是本源,只是附着物,本身也有向前的力量。只要去掉其中之罪恶,那向前的动力是可以利用的。就如脏水,过滤干净就是净水。你不该倒掉水,也不能、也无法消灭水。为此,对肉支配灵者,我们不应仅是纯粹地禁锢他的肉、割他的肉,而应诱发他的灵,让灵增加,让灵回归。灵的增强,必是肉的削弱;灵的回归,必是肉的离去。一个圆中,一旦红色占了99%,黑色就只能占1%。这是个我强你弱、我弱你强的转化过程。

用什么去诱发?佛法。用什么去转化?佛法。因为皈依法,离欲尊。

明天就是佛教的重要节日——观音诞了。如果你无法常年让灵主宰肉,但起码明天的24小时之内,你可以去尝试。

九、真空不异妙有

佛教谈空,知者甚众。当然,这空不是指空空如也与空无一物的,而是指有为诸法,即物质世界,是有因缘的、变化的、无常性的、终将灭亡的,本质为空。不过,佛教也谈有,这就使不少人不明白了。

佛教认为空是本质的,所以叫真空。但物质世界又是有的,暂时存在的,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是真妙的,所以又叫妙有。

我们人体是真空的,但又是妙有的,因为我们活着、存在着,虽是五蕴合成的假体,但我们可以奇妙地以其假而修真。如果只认为物质世界是真空的,落入一边,便否定了人生的价值,落入消极,佛教称之为顽空。因此,佛教肯定物质世界妙有的一面,肯定物质存在的价值与追求物质的合理性,同时也强烈地肯定了人生的存在意义。

为此,佛教强烈反对自杀和浪费时间与生命,希望众生消灾延寿。认为生命多存在一天,未来就多了一分希望,因为他可以利用延长的这些寿命积善累功。

真空与妙有的思想,有其辩证性,充满了佛家既出世又入世、既注重佛国净土又关注娑婆世界的中道智慧。如果武断地指责佛教是消极的,那么则说明指责者是有某种偏见的。真空是事实,妙有也是事实。理论上肯定妙有是一个方面。事实上,佛教不仅在理论上有积极性,在教义的宣扬与教理的实践中,也体现了很大的积极性。

比如,僧团的功课中就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前四句讲真空,后四句讲妙有,督促我们要精进,尤其于严峻的生命形势中。我们还于功课中念诵四弘誓愿以警醒自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四弘誓愿,其积极精神冲于霄汉。

我相信,佛门高僧如玄奘之西行、法显之南行、鉴真之东渡,宁进一步死,不退一步生,其奋进如此,必是参透了真空与妙有的义理。

十、勿以安全名义毁灭安全

人有若干层次的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会的尊重、自我实现,以及灵性即宗教等。可见,人有安全的需求,趋生避死、趋利避害,这是天生的本能。

为了找到趋向安全的方法,各阶层都是绞尽脑汁地想尽方法、用尽措施。

国与国之间,忙着武器的竞争和国际或多边协议的签订。人与人之间,忙着在为住房装上防盗门与防盗网。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每天每时你都能看到:世界各地不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

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在防范,为什么就不能使安全之国、安全之社会降临呢?

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角度看,我们追寻安全的方法存在问题。因为我们是从外部防范和防范别人,但是其根源,实际上是内心和自己。根据佛教教义,如不能解决内存的防范根源,仅凭加强外在的防范,其效果是有限的,而且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互相间有形无形的防范,必将导致隔阂与不信任,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给自己设立更多的假想敌。由此导致更深程度的互相防范,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融洽,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越防越疏远,以致本为追求安全,却离危险越来越近。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说伊朗与朝鲜等是罪恶的轴心国,防范它们。反过来,伊朗、朝鲜等也就防范美国,并且顶着压力搞核武器计划。本来双方的防范都为了自身的安全,现在双方更不安全了。美国在伊拉克的反恐,现在越反越恐了。

可见,许多时候,人与国都是以安全的名义去毁灭安全。

佛教认为,人与国的安全,无法靠防范别人的行为和别人的心来取得,而是首先要防范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防范自己的贪嗔痴和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息灭贪嗔痴,便息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克服了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就不会去防范,就不会去强化防范的措施——无论是防御性的还是进攻性的。这样,就可以消除互相间沟通、对话、达成谅解、相互促进的屏障,为世界的安全创造条件。如能如此,世界的危险隐患虽然存在,但其安全系数必定会大大提高。

十一、佛教对苦的理解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苦乐辩证;不能因为苦而消极,而是正因为苦而精进,积极去苦;解脱苦是有方法的。

释迦牟尼的出家因缘,其一就是对世间之苦的感受,即于城四门遇老者、病者、死者、修行者。

佛陀证悟时,给出的几大观点,其一便是四圣谛:苦、集、灭、道,指出:人生是苦,灭苦有道。

苦从何处来,这要从佛教的核心理论因缘说上看。因缘成就万物,因缘散则事物灭,灭则空。本质是空,则说明事物无法自立,为此则苦。

佛教认为,有漏皆苦。

苦之种类: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如果我们将苦的直接来源作个划分,那么有自然强加来的,如火山爆发、水灾;有心理、生理、社会的;有与生俱来的,这是新旧业力的产物;有对未来命运没有把握而产生的苦。

可见,苦的存在是事实。对凡夫而言,有其普遍性、复杂性、深刻性、终生性。

之于苦,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人以苦为乐,有人则以乐为苦,苦的概念与感受没有定性。也就是说,苦与乐是辩证的。同一碗菜,有人嫌其淡,有人嫌其咸。有人喜辣,有人厌辣,喜者以之为乐,厌者以之为苦。很多时候,乐是苦因。身体锻炼一下,很舒适;锻炼过量了,就伤身致疾受苦了。

佛教指出苦,是为了认识苦,找到去苦的方法,从而解脱苦,趋向乐。因此,说苦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面对。佛教说人生“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是生命短暂,人生难得,所以接着又说“如救头燃,慎勿放逸”,就如头发被烧,需急救火。我们应该赶紧努力,去苦得乐,有所作为,千万不可懈怠!

去苦得解脱,得解脱则苦去。这的确是有办法的,佛陀的三藏十二部教法为此指明了道路。

十二、从核武器开发想到杀戒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数字:30个国家靠近核门槛。几乎同时,“基地”组织向全世界科学家们发出了邀请:“我们急需你们的帮助”,“圣战的战场能实现你们的科学目标”。

将核武器与圣战联系,就会让人担忧,也使我想起佛教的第一大戒:戒杀。

在古代,战争频仍,用的是刀枪之类的冷兵器,就是杀人也不易,杀一人要挥一次刀,甚至多次,但还是每爆发一次战争,人口就要锐减许多。

可是今天,30个国家就要跨过核门槛,还有人以“圣战”的名义向科学家发出了邀请。谁能说,这些科学家皆与核能无关?这真让我们觉得核战的阴影不仅笼罩着我们,而且越来越浓。

曾经,日本广岛遭遇的是有限的核攻击,那么以后的呢?

佛教戒杀,不赞同任何形式的战争,也反对制造杀伤性武器,何况核武器的开发。

佛教典籍一直强调:最有力的武器是舌头,假以道德的制高点,通过语言的协商,佛教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教戒杀的内容:戒自杀,戒杀他,戒鼓动、诱使他人杀,戒赞叹他人杀,戒给他人创造杀的条件,戒见人杀而生欢喜等。

为此,非核能的和平开发,当属戒杀的范畴,当为佛教界所抵制,起码当为佛教界所警觉。

愿人类能与地球同寿命,如果人类使自己夭折,那是地球的悲哀,尽管它没有知觉。

十三、语言的巨人不如行动的矮子

以佛事护佑国事,这是福州开元寺的方便法门之一。

由于区位优势、历史悠久等原因,近年佛事活动越来越频繁。

参加佛事的人员,以老年人为多。

每年都有几次连续七天的佛事活动,如水陆空法会、佛七法会、拜万佛法会之类。

每次活动,我都感动于老年居士们的恒心与虔诚。

像我们的拜万佛法会,七天时间内要拜一万个佛的洪名,即每个参加者都要五体投地地拜下起来各一万次,礼拜一万遍,同时还要诵唱相应的名号,这是多么大的运动量啊!但是,老人们似乎未觉其累。他们高高兴兴地准时而来,开开心心、满满足足地回去。我曾敬佩地问这些长辈们:累不累?他们回答说:不累,头两天身上还有点酸疼,现在越拜越轻松了。是啊,我相信他们说的不是客套话,而是真实的体验。否则,一些前辈们为什么越拜身体越来越健康,心情越来越好了呢。我曾就此从心理与生理的角度向健康专家请教。他们说:上下礼拜,身体得到很好的活动;不停地唱念,呼吸量得到大大增强;一心不乱地专注于礼拜唱念,摒弃了烦恼,身心轻安,精神得到很好的安养。因此,拜一场万佛法会,就是进行一周全方位的身心锻炼。

当然,专家讲的是生理与心理上的原因。作为教徒,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宗教上的。佛教认为,人的身心不健康,有自然的原因,也有非自然的,即业的原因。拜万佛,每一拜都是消除曾经造下的缠身缠心的恶业过程,每一拜也都是与佛感应、蒙佛加持的过程。拜一场万佛法会,人的灵得到了充分的洗礼。人的命运,也因此不断得到改观、提升。

写到这里,我要说:言说只是矮子,行动才是巨人。佛教要的是实证,不是义理的空谈。老前辈们的礼拜唱念万佛,远胜于不作实践而空知万佛的义理。

曾经,大慧宗杲禅师不是也这样认为吗?他怕有人沉迷于文字禅,只图口说得畅快,便将文字禅的重要著作《碧岩录》一把火给烧了,而改用参看话头的方式,如著名的“念佛是谁”、“如何是父母未生前”。

发生在僧克勤与僧法演身上的一个故事更能说明这一观点:

克勤问学法演,法演不理他,还骂他说:“不去实参,结束生死,天天问什么。”克勤生气,离他而去。克勤离去时,法演送他一句:“染了伤寒再回来。”克勤到苏州后,真染上大伤寒,差点死去。这时,他才想起法演的话,不真参,死神来时,什么办法也没有。

克勤病稍好就赶回向法演参学,法演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大盗的儿子,见父生病而心生担忧,想父亲一旦去世,自己怎么办?自己连小偷也做不来。父亲了知儿子心情后,就决定教儿子偷的办法。夜来了,父亲带儿子到一富家,挖墙入室,撬开大柜,让儿子入柜取物。儿子刚进柜,父亲就将柜子从外面锁上。然后,父亲故意弄出点声响,引得主人发觉,闻声冲出来。这时,父亲从洞中拔腿跑出,然后无影无踪。可怜儿子被反锁柜中,出不得,叫不得,如何是好。无奈之中,儿子忽生一计,学老鼠叫、咬与打架的声音。主人以为老鼠在破坏柜中之物,便叫婢女开柜。柜门一开,说时迟那时快,儿子立刻把婢女手上的烛火吹灭并冲出而逃。儿子到家时,责问父亲为什么那样做。父亲说,你可以凭自力做小偷了。

十四、宜敏于行讷于言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

据说,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之名,就取自此。

我曾写过《语言的巨人不如行动的矮子》这篇小短文。有读者看到后,问我,是否因此无须口才或否定口才呢?

在那篇小短文中,我举了宗杲为防信者落入文字禅而烧文字禅重要著作《碧岩录》的例子。

这是否意味着宗杲因为没有口才,所以才那么做,才强调要敏于行呢?

其实不是,而且相反。曾经,宗杲太会说话了,所以才体会到,话太多而不实修实证的弊处。

在古代的高僧中,我是比较佩服宗杲的绝世口才的。宗杲曾作偈曰:“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

我看他的演讲语言,感觉他于语言真是更自在。

有一次,他初到某地讲经,座下有人故意为难他,问了不少怪僻的问题。他回答一些后,突然慷慨陈词:

假如大地皆成尘土,每一粒尘土就是一张利嘴,每一张利嘴有一条广长舌,每一条广长舌都发出无数音声,每一音声又一一绽现无数言词,每一言词又更含数不清的奥义。如今,即使有这样犹如灰尘般数量的讷僧,各具这样的嘴巴、舌头、音声、言词、奥义,又同时向我发问,同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不消我咳嗽一声,就能一下子答完。但是这样看似热闹,却毫无用处。天天在故纸堆里搜词觅句,以此表现词锋锐利,这不仅违背佛祖的初衷,还会笑破讷僧的肚皮。这番石破天惊的豪言壮语,如莲花般,朵朵从宗杲口中闪落出。众僧听了,目瞪口呆,一时都反应不过来。

另有一次,宗杲谈到参禅,他说:参禅如打仗。如果上战场还载一车宝剑,用一柄,再拿一柄试,想把车上宝剑都用过,还怎么杀敌?会打仗的,随手拿起一柄宝剑就杀出去,哪来工夫摆弄宝剑!

又说:恰似真龙,只要半盏水就能兴云吐雾、大雨滂沱,哪里非得到大海中去,炫耀说自己需要多少水!会参禅的如真龙、如勇士,只要手持一条锏,撞见贼人,便一锏了结之。

由此可见,宗杲禅师不仅敏于行,而且敏于言。

我们说“讷于言”,不是不会讲话,而是不说废话,或不做只口说不行动的空头理论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我总认为,敏于行讷于言,远比敏于言讷于行好。

当然,假如能敏于言又敏于行,言行一致,如宗杲,也不是不可以啊!

十五、不妄语戒的实质就是诚信

儒家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中,“信”即诚信。诚信的缺失,搅乱了社会道德伦理的秩序,也使社会管理的代价提升。

缺失诚信的,不仅有上中层者,还有社会底层的民众。这在我国,目前是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也是个社会问题。

导致这问题,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出现混乱有关。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未牢固树立、未深入人心,人人便本能地不择手段以利以欲为主要追求目标。以能掌控其多少作为人生胜败的衡量标准,从而扭曲了人生价值观。

在佛教中,有不妄语戒,其精神实质就是诚信,讲信用。

不妄语戒在佛教中是五根本戒之一。可见其在佛教中的被重视程度、在戒条中不可撼摇的地位。

不妄语戒分大妄语戒、小妄语戒、方便妄语戒。小妄语中又分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两舌指的是挑拨离间。总归结之,即实谓非实,非实谓实,无诚无信,言行无实,信用破产。佛教对犯妄语戒的害处和持妄语戒的益处,讲了不少。

虽然这是佛教徒的戒,但有其普世的价值,与社会的诚信需求是共通的,应为社会所推崇并给予倡导和遵从。

十六、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前人这么说,后人也这么附和。可见,自由的魅力之大、价值之高。

什么是自由?在英文中,freedom一词,是自由义,也是独立、解放义。自由意味着解放,不再受束缚,得到解脱,怪不得多少仁人志士要为之奋斗,甚至牺牲。

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我们平时所提倡的“自由”,虽然珍贵,值得赞叹,应该维护,但并非真正的自由。所谓“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此中自由的意涵仅仅体现在对世俗权益的自由保障。谈自由,我们应该谈真正的自由,即精神的自由、身体的自由,对生、老、病、死自在把握的自由,但是我们都做不到。你的身体与精神,听从你使唤吗?你能要生就生、要老就老、要病就病、要死就死吗?或者,对生、老、病、死干脆说“不”吗?

生命无主,难于自我主宰。不能自我主宰,便无自由意志。没有自由意志,哪来的独立与解脱?哪来的自由?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之义,是非常狭窄的。作为求法者,我们要追求大自由、真正的自由。以此:趣向佛道,跳出轮回,脱离生死,证入涅槃,乘愿再来。

十七、佛教的理论建设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这是今之佛教界的当务之急。

如何内强素质,中国佛协曾提出,要加强自身建设,即必须加强信仰、道风、组织、制度、人才之建设。其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组织建设是保证,制度建设是基础,人才建设是关键。这为长期以来佛教界的内强素质提供了必要的有效途径。

外塑形象,基于内强素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大陆的宗教活动场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残破到庄严、由加强硬件建设到加强软件建设。

今天,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仅凭加强以上五种建设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末学以为,基于当前的新因缘,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建设,以其解决近年佛教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指引中国大陆佛教的前进方向。

我想说:理论建设是方向。

十八、还回动物权

上午,赴郊区。途中,有一毙命的小狗。估计是被车撞死的。没有人去追究谁害死了它,没有人去查寻它的主人在哪里,也没有人为它收尸,哪怕移尸到路边。停车看了,我有些难过。泊车路边,推它到路边一树下。我合掌为之诵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三皈依内容,并诵念阿弥陀佛等佛号,为之皈依,为之超度。

上车后,我在想一个问题。人有人权,更有生存权,那么动物呢?动物难道就没有动物权、生存权吗?同样为生命,难道不应受尊重、受保护吗?

从佛教观点看,动物如人一样,是众生,有佛性,当成佛,是未来佛。佛教讲轮回,讲多生。动物的上一生,难道就不可能是人吗?只不过是过去的人。动物有生命,致其死亡,不仅不符合慈悲原则,也是杀生。动物于此世界,不仅使世界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而且构成了自然的生物链,为和谐环境的构建功不可没。

汉传佛教提倡素食,这既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也是从保护动物的角度出发。有人食,就有市场,就有人捕,就必须杀,就有人杀。

由于出家时间较长等原因,对生命我总是充满悲悯,不忍心去伤害。蚊子也罢,蟑螂也罢,对待的办法,就是惹不起我还躲得起,或赶它们走。

我不能强求他人如我一样,但我总是希望:能少杀动物就尽可能少杀动物。当我们高举人权、人的生存权的大旗时,不要把动物权、动物的生存权的小旗扔到垃圾堆里。如能如此,不仅是动物世界之福,也是人类社会之福。

十九、恶习如风,偏见如石

恶习如风,见隙就透;偏见如石,入水沉底。

恶习的风,如不阻止,任之吹,将永不止息,会入你毛孔,使你受凉,降你免疫力,致你生病。

佛法说:恶习不除,熏习时日,当生恶行,将感恶果。

而偏见之石,沉入水底,看不清四周,也看不到广大的天空。如沉入尘泥,更是暗无天日,不见五指,我们将因此分不清东西南北与上下,丧失方向。

讲去除恶习,佛法告诉我们要持戒。戒如轨道,规范我们行于正道;戒如屏障,保护我们免受恶习恶缘的侵犯与污染,远离恶法。要去除恶习,我们需要熏习善法,不断为之。彻底远离恶习,则需息灭贪嗔痴,以修行戒定慧为手段。

关于纠正偏见,佛法中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为对治偏见的最有效方法。

柏拉图曾经形容陷于非理性之中的人们如置身于洞穴,此中没有阳光,只有黑暗。如有智者要引他们出洞,不但无功,且招讥笑与谩骂。为什么?因为洞穴中人,并不感觉自己处于洞中,或并不感觉置身洞中是不适的,也不认为是可悲的。此洞,我想,与恶习、偏见无异。

我们祈望:佛教中人,有如在柏拉图所言说的洞穴中的,赶快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