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测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3:59:5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情心理测试

爱情心理测试试读:

内容提要

你对爱情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爱情的心理素质与心里密秘,爱情与人的心量是怎么样的看法,是不是和此书中一样。健康的爱情心理仿佛是爱情的坚固小舟,经得起风吹浪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情的失意,婚烟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健全的爱情心理。只有不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爱情才能完善。

第一章 爱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密秘

引言:健康的爱情心理仿佛是爱情的坚固小舟,经得起风吹浪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情的失意,婚烟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健全的爱情心理。只有不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爱情才能完善。

健全的心理素质

给予心理

把爱主动地无私的奉献给对方,不求报酬。

只有那些勇于付出,无私给予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爱。但是在爱的寻觅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爱看作被爱,他们注重于怎样被人爱,怎样使自己可爱从而获得爱。为了达到被爱的目的,男人们热衷于取得权力和财富,而女人则注意衣着的华丽,以梳妆打扮增添自己的魅力,矜持与高傲的目的在于引起别人对自己的爱。而那些懂得爱情真谛的人却毫不做作,他们抱着真诚的心态主动给予对方爱,为了所爱的人可以奉献一切。俗语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成荫。”在不问收获、埋头耕耘的过程中,他使别人身上的东西得到了新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希望,给双方带来了快乐。

信任心理

如果你信任他人,就不能凭意象随意怀疑他人。如果你爱对方,就要信任对方。比如,你不必仔细盘问对方为何约会晚了几分钟,你也不必诘问配偶晚回家的原因。如果他(她)愿意告诉你,他(她)自然就会告诉你。更不必跟踪对方,给对方一个自己的时间空间,相信他(她)对你的爱。如果爱已不存,追问盘查还有何意义。不自信的人总不信任别人,他们总怀疑别人背着自己在做背叛感情的事,总觉得自己随时可能被人戏弄,被人抛弃。事实上,信任他人是对他人的尊重,你越尊重对方的选择与行为,对方也会对你报以尊重和爱。信任对方就是信任自己,那些自信而且又有魅力的人最少猜疑和忧虑。

自信心理

如果你想主动爱别人,并且恰当地接受别人的爱,那么你必须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我,并且对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觉。二十世纪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发现,必理健康的人大多能接受自己,都热爱自己:“他们能够不带忧虑地接受自己的人性,包括其中之种种缺点及与理想形象之间的种种差异等。但是如称他们自满自得,那显然并不恰当。我们要指出的是,他们对待人的脆弱、罪恶、虚弱、邪恶等等,恰如对待大自然的种种特点一样,以同样的不加疑问的态度表示接受认可。”也就是说,只有自信,才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全部地接受另一个人(她或他的优缺点),同时也能够承受起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自信的人总是充满魅力,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如何触起别人的爱呢?

理解心理

加深理解能使爱情升华。有些人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总爱用自己的固有观念评判别人,这样总对别人不理解。其实,如果你换一个视角,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和他(她)同步思维,就会感受到以前不曾感受到的东西,也就充分理解他人。心理学称此为“移情心理”,也就是专注他人的情调,经历他人所有的种种感情。在爱情中,相互的理解非常重要,缺乏理解往往导致爱情夭折,而加深理解则使爱情更淳厚。相似的文化背景与经历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增进理解。一位想当作家的女士懒得告诉丈夫她的写作计划,因为她觉得当工人的丈夫根本不能理解这些,他早已在她的精神世界之外。当然,不是说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就不能相互理解,理解有赖于彼此的关心和相互的交流。

尊重心理

在爱情中,如果一方支配或占有另一方,那么这种爱是缺乏尊重的。尊重不是害怕某人或对某人诚怕诚恐,敬若神明,而是顺其个性发展。弗洛姆说:“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蕴含没有剥削。爱是让对方的理想自由发展,而不是让对方为已服务。如果我爱另一个人,我感到与他或她很融洽,但这是与作为她和他自己的她或他,而不是我需要使用的工具。”尊重包括对对方职业,爱好的尊重,不干涉别人的选择,对别人与自己己不同的地方予以尊重,不强迫别人和自己一致等。如果在爱情中没有得到尊重,人们就会产生压抑心理。比如,一对夫妻经常争吵的原因是因为妻子干涉丈夫的下棋爱好;丈夫感到压抑,造成双方感情疏远。

宽容心理

宽容中包含着理解、同情与厚淳,是最大程度地接纳对方。德国哲学家布鲁诺·鲍赫说:“彼此在爱中的互相参与,是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给予对方,并取得对方的一切。”也就是说,你爱一个人的长处,也要包容一个人的短处。理想主义者不能包容别人的缺憾,总也找不到意中人,他们的理想情人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理想的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性格弱点,只不过有人长处多些,有人弱点多些。但是,爱可以使人包容一切。另外,人的一生中最容易被所爱的人伤害,爱得越真伤害也就越大。如果对方悔过了,不妨原谅他(她)的过失,给爱情一个转机。

关心心理

弗洛姆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没有爱。”可见关心在爱情中的份量。爱的给予之一就是首先关心所爱对象的感受和需求,并随时准备满足这些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关心是一点一滴的,它大到关心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小到给爱人买一副手套、洗一次衣服。恋人间的关心间无微不至的,细腻的关心可以使人心生暖意,直接增加爱情的甜蜜。但是,关心不是自己想当然地强加给对方的,比如有的恋人不管对方是否需要,自己想给予对方的硬要人家接受,这是主观的关心。真正的关心是悉心观察对方所需的,做到雪中送炭。

专注心理

热恋中的情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如果你在恋人之外还暗暗地爱着其他什么人,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地爱上眼前这个人。一个人一生可能不止爱一个人,但那是在人生的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从心理学上看,只有专注才获得充分的知觉和感受,正如学习需要专心一样,爱情也需要专心一意,否则就会破坏爱的感受。保加利亚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爱情对象的选择是对熟悉的众多异性中某一个人的具体偏爱,是对这个人的价值理想化。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深深地、忘我地、热烈地爱两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觉的和谐完整。”

欣赏心理

人在恋爱过程也有审美心理,这就是对情人的欣赏。俗话说:“情人里出西施。”在法国作家缪塞小说《弗雷热里克和贝尔讷勒塔》中,贝尔讷勒塔对自己的心上人说:“自从我爱上你以后,我觉得其它的男子全都是怪模怪样的、愚蠢的。”我国西北情歌中唱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那粉红的脸庞,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试想,还有什么可以与太阳、月亮比美的呢?人的情绪可以影响知觉。当恨一个人时,你不会觉得他(她)美,因为你厌恶他(她)。你的这种反感影响了你对他(她)的看法。而当爱一个人时,你觉得他(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有魅力,都是那么无以伦比。这种欣赏使你感到愉快、奇妙甚至狂喜,而这个人也许对别人来说平淡无奇。爱情的鉴赏不光是对所爱对象的鉴赏,而且还包括对周围的人和事、对大自然的鉴赏,当人进入恋爱状态时,不仅觉得爱人美妙绝伦,而且觉得周围人和物都变得那么……

独立心理

独立与疏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指在与人相处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不轻易受他人左右。独立的人是自信的,也是富有个性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一旦他们遇到理想的爱情对象,会毫不迟疑地去爱,独立的人是坚强的人,他们能够给予对方爱,而不会一味要求对方向自己表示爱情,过于缠缠绵绵。更不会毫无原则地顺从对方。独立的心态是一种成熟的品质,是一种在心理上已经断乳的标志,它可以承受爱情的挫折,抵御情感的打击。一个心理独立的人可以经得起失恋,他们会很快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重新调整自己。

爱情心理密秘

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恋爱中的一种普遍心理,也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

嫉妒,通俗的说法就是“吃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男女爱情生活中免不了,抛不开的一种情绪。心理学专家指出: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受,它产生在当现实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即羡慕又敌视的矛盾情绪。

嫉妒是人们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婚恋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爱情中的嫉妒心理即性嫉妒,是主体独占爱情的一种心理反应,即主体感到自己的爱情被第三者分享或夺取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情感。这种情感是人之常情,倒是在爱情被第三者分享或夺取时满不当一回事的无所谓态度是违反常情的,也是不可理喻的。所以,有些心理学爱们称这种痛苦的情感为“自然的性嫉妒”,“合情合理的嫉妒”。

爱情的嫉妒心理,在不同的恋爱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初恋阶段,当知道对方在热烈地爱恋着自己时,他(她)会感到一种梦幻般的陶醉;但这时他(她)又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他(她)过去有没有和别人恋爱过,也表现得这么亲密、热烈吗?在热恋阶段,双方已经实实在在成了难分难舍的情侣了,他(她)仍然有这种猜想,如果一旦知道自己的爱人曾同别的异性有过较亲密的接触和情感上的交流,便耿耿于怀,嫉火中烧,对过去的情况追问不休,表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到了婚烟阶段,两人已经结成生活伴侣,组成家庭,这时,对立已经成了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对对方的社会交往、言行举止更为注意,尤其关注爱人与年轻异性的接触和交往,常为一些细小的事情招来疑惑,引起嫉妒。

爱情中的男人和女人的嫉妒心理的表现方式不同。假如同样是因为另一个人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爱情生活的话,女方就会把一切统统都发泄在那个女人身上,认为是她破坏了他们的爱情,甚至有的想着如何对那个女人进行报复;男的则更多地是向女友发泄,骂她水性杨花,用情不专。

爱情中存在着嫉妒,几乎是必然的理论。那么这种嫉妒出现在恋爱中好不好呢?它对恋爱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

对此问题不能轻下结论,必须谨慎分析。事物的两面性决定着一件事,如若有有利的一面,也必会有其不利的一面,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可以将嫉妒分为两种,无理的嫉妒和合理的嫉妒。

在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某某说:“你们看谁谁打翻了醋坛子。”何为打翻了醋坛子?就是即怨恨自己所爱的人,同时又嫉妒另外一个占有自己所爱的人感情的人。打翻醋坛子的人的感情往往是十分敏感的,他们会视一些正常的轻微的动作为不正常,进行莫须有的猜疑,并会努力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这类人通常无中生有,也许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但是经过他这一折腾,就会让对方感到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而爱情的基础却是彼此信任的,既然没有了信任,那么还有什么爱情可言呢?所以,很多爱情就都在这无理的嫉妒中夭折了。

正因如此,恋爱有了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况。两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接触,觉得彼此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想结束这段恋爱关系,因此感情会慢慢地冷下来,甚至会爱上别的人,这是经常发生也是的正常的现象。像上述李明那样,把李诗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处处加以限制和约束,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极度自私的一种表现。这样的感情,往往是你越想把它抓住,结果它离你越远,到后来很可能会失去。

无理的嫉妒,是很危险的,它常常使爱情葬送,所以劝告那些容易打翻醋坛子的人,在爱情统治的王国,以搬弄是非为能事的嫉妒,自愿充当卫道士,它是一个告密者,一个不祥的奸细,是引起纠纷和烦恼的祸根,如果不想失去爱情,就千万不要打翻醋坛子。

无理的嫉妒常常会给爱情带来危机,但合理的嫉妒却可以促进爱情的发展,对恋爱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可能会因为失去和恋人单独在一起的机会而感到伤心、惋惜,也可能为怕失去恋人而忧虑,而渴望彼此间的恋爱关系长久地保持下去,这些都是恋爱中的组成部分,是很好的现象。法国作家安德鲁·莫洛亚说:“最能使人产生恋之情莫过于嫉妒。”

爱情的嫉妒心理,根源于私有制,是占有欲的一种表现。在嫉妒者看来,既然相爱,就应互属对方,一切以对方为核心,否则,就是对我不专。他们惯用恩格斯“爱情是排他的”这句话作为理论依据,为自己的嫉妒心理辩护。爱情当然必须忠贞专一,但忠贞专一并不等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爱情应与社会和事业紧紧地联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社会的大环境,离开了火热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爱人捆绑在自己的身旁,让他(她)整天围着“我”这个轴心转,这不仅实际上办不到,而且这种爱是苍白、没有充实的内容的。许多事实都说明,嫉妒是对爱情的一种破坏,是笼罩在恋人之间的一层阴影。嫉妒发作时,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悔之莫及的蠢事来。从古至今,有人因嫉妒而造谣诽谤他人,有人因嫉妒自杀或杀人。无理的嫉妒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实在有根除铲尽的必要。

无理的嫉妒是一种“私有心的变态”,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爱情的腐蚀剂。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并不排斥有理的嫉妒,但对于无理的嫉妒则要下决心加以克服,做到用平等代替奴役,用奉献代替自私,用理智代替冲动,用宽宏大量代替陕隘猜疑,尊重爱人的人格和自由,相信自己的爱情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两人以心换心,以情促情,就会让爱情之花开放得更加斑澜多彩。

爱情的水面,不可能波澜不兴,爱情的天空也不可能永远万里无云,恋爱中太平淡了,就会觉得乏味,就会失去对恋爱的兴趣,所以,恋爱中还需要一点嫉妒、猜测的游戏来点缀。比如,很明确地知道男友和另外一个女孩子的关系时,但不失时机地,恰当地表现出一点嫉妒的心理,不仅不会引起男友的反感,还会让他因为你的嫉妒而知道你对他的感情,而倍加珍惜你。

把握合理的嫉妒,拒绝无理的嫉妒,你就会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

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物件下,某些人的言行,给当事人产生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负向的要求和行动。也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一种相反的感知和体验,产生了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爱情的逆反心理就是这种心理状态在爱情生活中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的逆反心理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有的恋人之间,为了使恋爱及早成功,过早地、不适当地做出过于亲昵的行动,被认为轻薄之行,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使爱告吹;又如有的男人,对痴情追求自己的姑娘不愿理睬,他偏不喜欢爱慕崇拜自己的姑娘,相反却倾心于冷落慢待自己的姑娘,加倍地去爱并不爱他的人。还有的男女相爱,越是遭到家人的竭力反对和亲友的重重阻挠,就越是爱得炽热坚决,难分难舍,如逼之过甚时,则采取殉情的方式来对抗。西方心理学家对此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还有,正在恋爱中的男女,如果一方突然疏远了对方,对方反而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如果一方狂势地追求对方,对方往往会更加目中无人,漠然对之;两个恋人之间不时闹点小矛盾,争吵几句,事后,双方反而会感到对方更加可爱。

那么,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呢?

1.好奇心

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总是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没有解释说为他好或是不好,更没有分析他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人产生猜测,好奇心就会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弄清楚为什么。同样的,当周围之人都对一个人表现出热情和关注时,而唯独你不感兴趣,则这个人反而会对你产生兴趣,他会怀疑你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一样,想要探个究竟,因为你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2.自尊心

一些较有个性的女性朋友,在恋爱时受到朋友的冷落,或者是父母亲人朋友的阻碍后,往往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那种“越得不到的越想得到”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烈。恋爱中的人,都想自己的恋爱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得到别人的否定,她们的自尊心就会伤害,就会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她们为了表示不满,表示反抗,往往会做出一些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甚至很危险。某报刊上就曾登过,一个女孩因为家里面反对她与男朋友的恋情,为了表示反抗,在一个晚上从6楼的楼顶跳下来,当场就死了。

3.心理发展的必然

恋爱过程中,达到双方心理相容,就是在观点、信念、情感与感情的相一致,是恋爱成功的心理要素。未达到心理相容的程度,也就是感情没有达到那种亲密的程度,而过分地亲昵,或发号施令,都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利感情的培养。相反有可能达到一种逆反心理使恋爱遭到失败。如果已达到心理相容的程度,则恋爱更易成功,因为任何外界阻力干挠都会成为推动力。

恋旧心理

有人在讨论婚恋心理时,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测验题:如果让你在考古学者与记者之间选择恋人,你会选择哪一位?考古学者恋旧,能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性;记者追逐新闻,能使爱情保持新鲜感。

其实这只是一种缺乏根据的推测,只难作为一笑了之的玩笑。不过在婚恋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恋旧的心态。人是一种“印记”生物,以往的感情经历往往会在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生活的痕迹既可能是美好的回忆,也可能是难以平复的创伤,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的情感生活。

青年恋爱中的“恋旧”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它对青年人实事求是地选择对象是一种严重的障碍。许多大龄未婚青年的年龄越来越大,而仍未结婚,原因在于“恋旧”心理的干扰,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择偶良机,影响了幸福生活。

所以“恋旧”心理造成的危害得很大的,应当设法加以避免或克服。

首先,要把自己挑选恋人的条件弄明确,这是克服“恋旧”心理的前提条件,因为含含糊糊的条件,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动摇,决心难下。而在确定条件的时候,首先要认准条件的主次。对一个人来说,思想、道德、人品等内在事物,应是主要的,而金钱、职位、财产等身外之物,应是次要的。其次,应当认识到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对方虽然暂时在经济上有些困难,但勤劳可致富。所以,在确定择偶条件时要抓住主要的、根本的东西。否则,条件越多,越容易脱离实际,越不易成功。再次,既要防止横向别人的对象比,又要防止纵向同自己过去相遇过的对象比,以免增加恋爱上的新的困难。对少男少女来说,应当从选择对象之初就预防这一点,争取初恋即选中自己理想的恋人。大男大女,如果已产生了“恋旧”心理,应及早调整择偶的条件,早日促成爱神的降临。否则,经过多次恋爱以后,不管是男方没看中女方,还是女方看不起男方,心理状态都会复杂起来。人总有长处,也有短处,十全十美的人在生活中是绝难找到的。最后,不要过多地回顾。过于沉湎于对过去的怀念,特别是对没能实现的幸福的追忆,或对负心郎情意过于深长的怀念,都会使你迈不开脚步和鼓不起新的勇气去寻觅新的幸福。有的女青年由于恋爱挫折,留下了心灵的创伤,于是对男性产生“不信任”感,使青春在伤感和惆怅中默默消逝。其实这大可不必,谁能说纯真的初恋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回顾是难免的,终不要为此找出一成不变的“标准”,那样会造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无穷哀叹,终将一筹莫展,好事难偕。从一般意义上说,男女相处久了,自然会相互了解,也就自然地萌发爱慕之情。这就要求青年人多参加些带有青年特点的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让友谊萌发,让爱情滋长。大龄姑娘接触的范围要尽可能地广一些,不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那个圈子里。当自己感到暂时难以摆脱失恋的痛苦时,最好从初恋的情人身旁“逃跑”。这是由于你心爱的人生活在你的周围,朝夕相处,未免产生怀旧心情。

恋爱中的恋旧心理既是难以摆脱的情感印记,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自我束缚。人有权选择爱与不爱,但是如果在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之前,拉着另一个人来一起背负这样的情感重负,至少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样对任何一个异性都是不公平的,是情感生活中的极端自私行为,这决不是爱情。

当然,事实上大多数青年男女都会对方初恋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的情感空间,而且大多数人一般都能把握好分寸。由于人们存在着一种普通心理:“失去总是最美好的”,所以最好把初恋的记忆收藏好,不要去做无谓的比较。其实记忆中的内容并不是事实,而是一个变形的幻象,与其说是他或她的形象,倒不如说是自己的想象和美化。恋旧者心目中爱着的是记忆中的幻象。

从众心理

从理论上看,恋爱是双方自愿的事,与他人无关,哥有情妹有意,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谁爱上谁,谁和谁好,那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只要自己满意,其它的一切都无所谓,别人的意见也只能是做个参考,但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女性在面对爱情的问题上,往往更注意于别人的评价,找了一个对象,如果别人都夸好,她听了也会高兴得不得了,并且看着也会越看越顺眼,感觉这个人是真正的完美,庆幸自己找了一个好对象。如果,别人的评价不好,说这个人哪有毛病,哪有缺点,她也会特别在意,并注意留心,看了也觉得真的有毛病。其实呢,什么也没有,那只是她自己的一种心理产生的错觉,再看别的吧!虽然别人没有说出来,但却看着这个人怎么不像以前那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可取的地方,全是缺点了。这时候,就不禁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埋怨起自己怎么会是这种眼光呢?

这种心理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外部的评价大大地影响着内部的评价,到最后可能会使两者达成一致,从而使个人的恋爱变成了众人的恋爱。

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的爱情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说我认准了他,就不会错,就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才会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这样的人大多数是没有主见的人。

2.为了保险起见,觉得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好,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大事,多听一些可以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幸福的机会更大一些,都说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很可能自己看不清的东西,别人能看清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别人能看得到。

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女性在恋爱中追求爱情总是带有一定的肓目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是从实际出发,不经过认真分析考虑,而只看到外界的评价标准如何,然而,事实上,外部的评价代表了惯例和世俗的偏见,如果一个女人过于注重这些外界的评价,也就难怪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因境了。

羞涩心理

恋爱中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虽然很想与对方有较亲近的接触,但却又不敢主动行动,并且也总是避免谈到双方都比较敏感的话题,诸如性等等,也很想说一说与彼此双方都有关的事情,如,现在的恋爱,有及今后的婚烟生活等等。但大多数的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很难说出口,都显得有些拘谨,不自然,最明显的表现则是脸红,说话语无论次,支支唔唔,或是手脚不知该怎么放……这些都是因为在恋爱中有羞涩心理所产生的现象。

爱情的羞涩心理,指的是男女在谈情说爱过程中,极力掩饰两性接触和亲昵温存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往往表现为既想与对方接触交往,又不敢主动采取行动;在谈论两人的恋爱关系时,表现得十分拘谨,很不自然;即使是和和所爱的人单独在一起,即使是在隐秘的环境里,也尽可能避免谈到有关肉欲和色情的事情。害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在人们情绪上的反应,不一应只表现在谈情说爱上,如平日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夸奖,心里高兴,在脸上往往有羞涩的表情,这是很正常的。但无可否认,在男女恋爱过程中,羞涩则表现更为经常,它是“心灵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一种“道德和审美的反射”,是“人高于动物的特定形式”,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性内容。

在恋爱中有这种羞涩的心理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很好的理象,虽然这种现象是很短暂的,它会随着交往的逐渐加深而消失,但却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表现,讲得明白一点,也就是说这个人有修养,有道德。有这种羞涩心理的恋爱,比起那些在恋爱中有急躁、狂妄的情绪,有放纵亲昵动作和轻佻不文明行为的恋爱要纯洁得多,真实得多。

羞涩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和消失,都比较迅速,停留的时间较为短暂。产生的原因,往往来某种特别的(如与陌生人会见、男女之间约会等)外部刺激,而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人们自身对于这些外部刺激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没有应付的经验,或者过份紧张等,因而,一旦某种外部刺激发生时,就会使人失去常态,感到局促不安,困窘不已,很不好意思,脸庞上也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红晕,并且不自觉地用手、衣物或其他东西掩盖身体的某些部位。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长期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羞涩,作为一种常见的人类心理现象,通常是女性比男性多,或者说主要是属于女性的,尤其是稚气未脱的清纯少女和情窦初开的青年女性。这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生动具体的描绘。

羞涩是女性美的重要方面,它使女性显得妩媚优雅、柔婉可爱。呈现出一种蒙胧美、娇柔美、含蓄美。

当然,我们说羞涩以女性为多,但它并非只是女性的专利,男性有时也有明显的表现。

恋爱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怀在羞怯心理,以便使爱情建立在更牢固的基础之上,最起码不能太放纵自己,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肯定羞怯心理,应反对一种倾向:反对恋人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提醒恋爱中的人,做什么事都应该把握好分寸。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自己应该掌握好,不至于引起别人的非议。

错觉心理

所谓错觉就是指对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错误的反映。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是爱情心理的一种错觉。不过,它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错觉不同,它是一种审美错觉。一般说来,错觉和审美错觉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是单纯地感知形态的变化,往往受生活经验、情绪状态的影响,反者则是主体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后所产生的意象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审美观念、审美心理的影响。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情错觉,美学大师黑格尔说过这样一段说:“每一个男子或女子都觉得他或她的爱的那个对象是世界上最美,最高尚,找不到第二个的人,尽管在旁人看来只是很平凡的。但是既然一切人或是多数人都显出这种排他性,每个人所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唯一的女爱神,而是每个人把他所心爱的女子看成女爱神或是比女爱神还强,我们从此就可以得出结论:可以看成女爱神的人多得很;事实上每个人也知道世上有无数的漂亮或是品质高尚的姑娘,她们全体(或是其中大多数)也都找到了她们的情郎,求婚者和丈地夫,在她们的眼中,她们都是美丽的,善良的,可爱的……等等,所以偏爱某一个人而且只爱这一个人的现象纯粹是主体心情和个人特殊情况方面的私事,恋爱者只肯在这一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生命和最高意识……”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也指出:“如果幻想为某个人的形象所盘踞,而她的品质也有力量促成这种变革,那么一切价值都集中在这一形象上了。这个对象就显得十全十美,而我们就是所谓坠入情网。”他俩都对“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爱情错觉的心理状态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情错觉,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是二者相互统一的结果。

所谓客观原因,由于爱情的对象本身在外形或内心方面有着某些美的品格和特质,这些美的品格或特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基本前提,这才有可能契合爱情的对象审美化的理想“模式”,即符合爱情的对象的审美意象化。尽管“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情错觉是对爱情的对象的一种不确切甚至歪曲的反映,但爱情的对象总在某些方面具有美的品格和物质,只不过被加以“扩张”、“放大”、“夸张”罢了。

爱情,离不开彼此对对方的审美观照。在这种各以对方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时,也都在“对象”上肯定和确证了自己积极的内在本质,使对方成了“实现自我”的需要。还有,人具有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如前所述,有的人外貌一般,甚至丑陋,但他(她)却有着卓尔不凡的内在美,“情人”眼里之所以出“西施”,是在于有些“情人”重视内在美超过了外在美,爱情对象心灵的美、人格的美,精神的美、意志的美、道德情操的美、文化修养的美、智慧才能的美等,而这些美又通过他(她)们的举止、动作、谈吐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风资、风度、风骨、风采、风趣、风范、风格和风韵,从而使情人忘掉了他(她)外表上的缺陷,而钦佩他(她)内在的美,并深深地爱上了他(她)。

所谓主观原因,就是正在热恋中的人的主观情感的能动作用。作为审美者的“情人”,对其所喜爱迷恋的对象,主观感受上总会觉得是美的。这可说是爱情审美的一个带普遍性的规律。因为情人对其喜爱迷恋的对象,总难免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由于爱情的神奇力量和微妙作用所造成。“情人眼里由西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情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另外挑选恋人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个人审美观不同。可以说,再没有比在爱情的审美追求中更能显示各人的个性偏爱了。对所爱对象的美,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迷恋,环肥燕瘦,各有其美,你喜爱丰满一点的,他却欣赏苗条一些的。春兰秋菊,各有其妍,你喜爱文静的性格之美,我却欣赏潇洒的风度之美,是很难用一个“模子”所能规范得了的。由于对所爱者的要求各有侧重,着眼点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爱情审美规律“情人”与非情人之间在对同一对象审美时有差异。同是某一姑娘,在甲的眼里是“西施”,在乙的眼里就成了“东施”;同是某一小伙子,在甲的眼里是“潘安”,在乙的眼里就可能成了“猪八戒”。这里不存在爱情审美谁对谁错的问题。再说,由于两人真诚相爱,倾心相许,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在对方面前充分地显露出来,而发现对方的美,热恋中的人不仅用眼睛,而且还靠心灵,由于双方接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对美的独特发现。凡不是“情人”局外人,就终隔一层,能了解的和发现的就很有限了,当然眼里也就出不了“西施”了。“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心理错觉现象,其功用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说明了爱情审美观照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不是消极的物理反映,而是富有想象和创造性的心理反映。它有利于爱情的忠贞专一,可以使爱情更高尚、更甜蜜,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它甚至还可使有严重缺点的人、失去的信心的人重新领略到人生的乐趣,燃烧起对生活的热望。

然而,对“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种心理活动,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地加以推崇。因为,对于缺乏理性和理智的人来说,一味沉浸在“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态中,头脑狂热发昏,就有可能播下苦涩的种子。因为正处在热恋中的人,展现给对方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最中人意的,哪怕是小小的争执,也都以爱的主式传递,有着一种诱人的魅力。当一个人被热恋的情丝缠得晕头晕脑的时候,一切都会觉得“称心如意”、“美不待言”。而等到结婚以后,或头脑比较清醒的时候,对方的缺点或缺陷,就开始显现出来,甚至成了眼里抹不去的沙子。我们应该看到,有些男女爱情之所以破裂,常常是受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错觉的影响,对对方的优缺点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导致了生活中悲剧的发生。因此,对于真正的爱情,既不能依赖于一时的错觉,又不能以隐瞒来骗取,而必须建立在双主共同理想、意志、旨趣的基础上,不为一时的爱情错觉而蒙住了眼睛,才不会使爱情因年华的流逝而减退,也不因境遇的变迁而消失,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爱情错觉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自以为某个异性爱上了自己。这种主观的感觉,主要是受对方言行举止的迷惑和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产生这种“爱情错觉”的人,由于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想象对方也爱上自己,期盼能同样得到对方的爱。这种错觉心理入往往具有弥散作用,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常常会把对方的言行举止纳入到自己的主观框定的想象“模式”里来理解,造成对他人言行、情感、态度的错误判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作多情”,或叫“单相思”。这种一厢情愿式的爱情,古今中外都不少见,患这种病的人大都是未婚男女,他们在与异性相处或相遇之中,或因对方的容貌,或因对方的才华,或因对主的品德,或因对主的举止,或因对方的行为,等等,点燃了胸中的爱情之火,产生了倾心仰慕之情。

如何来对待这种“单相思”的爱情错觉呢?总的要求是采取清醒、理智的态度,不要过份地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混淆爱情与友谊的界限,要善于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去,更重要的是要知进知退,不可胡搅蛮缠,死皮赖脸,丧失自尊和人格,让人家瞧不起。一旦知道了是自己的“单相思”后,要沉毅果断,斩断情丝,将它遗忘。爱情是建立在双方互爱的基础上的,自觉自愿,不能单方面的施舍或强制。

这就是我们对待“单相思”的爱情错觉应持的正确态度。当然,客观地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特别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但即使是这种深沉的爱,如果对方不能接受,也不能强求,更不能埋怨对方,要把握住感情的缰绳,把爱藏在心底,在心灵的深处默默地祝福自己的心上人能够得么幸福,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爱的追求者应具有的高尚品格。

自惑心理

各种字典、词典把“惑”释为疑惑、迷惑、困惑、惶惑。自惑,就是自我疑惑、自我迷惑、自我困惑、自我惶惑。在男女婚恋中,也存在着这种自惑心理,形成了心理障碍,往往导致爱情的失败。

为什么初次恋爱的成功率明显地高达于多次恋爱者;而恋爱次数尤其是双方恋爱次数都较多的人,恋爱的成功率反而较低呢?按理说,无论男女,经过多次失败,在爱情问题上的成熟度相应提高,恋爱的成功率理应增加,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惑心理在起作用。初恋的成功率高,就是因为不存在这种“自惑”的心理障碍。在众多的异性中,你看中了某一个人,而对其他人视而不见,就是这个人有吸引你的地方,符合你的“审美意象化”,随着交往和了解的增加,更加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两人的情感是真诚、单纯、坦率的,心理的比较度低,不存在同以往的恋人相比较、以及懊丧与否的问题,只要自己感到中意,切合自己择偶的理想“模式”,符合自己择偶的审美意象化,就会自然而然地确定关系。多次恋爱以后,心态就不那么单纯了。他(她)会将现在的恋人与过去的恋人相比较;衡量他(她)们的优劣长短;他(她)会更加慎重其事,瞻前顾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力求尽可能避免重踏前辙;他(她)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更加世故,也更加讲求实际,心理的负担也更沉重,等等,这样,双方在谈情说爱时心有戒备,相互设防,缺乏初恋时那种纯真,矛盾冲突自然也就相应增多,恋爱的率自然也就比较低了。

爱情的自惑心理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所谓爱情“自惑”,就是在爱情上的自我疑惑、自我迷惑、自我困惑、自我怕惑、自我干扰,使自身产生了心理障碍,以致形成了一种爱情的自我阻力,自己乱了自己的阵脚。当然,谁也不会给自己过不去,但由于不自觉地干了一些蠢事,造成了自己爱情上的失败。

爱情的自惑心理有各种表现,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卑心理。自卑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相貌平平,有的是因为身材矮小瘦弱,有的是因为有某些生理缺陷,有的是因为家境不好,有的是因为出身卑微,有的是因为学历不高,有的是因为职位低下,有的是因为过去曾有过失足,等等,不一而足。也有的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由于过去与异性接触少,一旦与性接触,就莫名其妙地感到自卑,就像电影《我们村里的年青人》中的曹茂林,他勤劳、朴实、忠厚而聪明,什么活一学就会,外号叫“七十三行”。他爱着同村姑娘孔淑贞,但他在孔淑贞面前,又害羞又紧张,狼狈不堪,甚至语无伦次,结果自然也就谈不下去了。这是最常见的自惑心理。

二是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人自身的长象、经济条件不错,自视甚高,提出了过高的择偶标准。据报刊调查,在京、津、沪等大城市,有一些大龄女青年找不到爱人,就是这种自负心理在作怪。她们或认为自己出身于高干家庭,要求男方也是高干子女;或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优裕,要求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至少不要比自己的家庭差;或认为自己是硕士、博士,要求男方学历比自己高,至少不要低于自己;或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好,职们高,收入多,要求男方不比自己差。她们自我感觉良好,坚持择偶的高标准,不肯屈尊俯就,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就只好作“单身贵族”、“独身女郎”了。

三是对比失落心理。这是指一个人有过多次恋爱的经历,总是拿后面的恋爱对象与前面的恋爱对象比,这种相互对比必定会干扰心理的平衡效应,从而造成了爱情上的自惑心理。

互补心理

马克思常把夫妻关系比喻为一只圆球,而夫妻各方只是圆球的一半。马克思说,每个青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那个和自己相配的另一半。然而,并不是任何两个半球都能组成一个吻合的圆球。“相配”,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组成理想的圆球,两个半球必须“吻合”!

男女的婚恋存在着互补心理,能够补充自身之不足的异性这是“吻合”的基础,也就是在感情上相互吸收对方,使男女结合的基础。

过去,人们常对使男女心心相印的现象感到费解。是什么东西使一个男子在众多的女子中注意到特定的一个?又是什么东西使一个女子在众多的男子中对某个特定的对象产生了好感?有人认为,促成男女相爱以至于结合是由于他们同属于一种类型或相似类型。然而事实上常常恰恰相反,发展水平一致,受到相同教育的男女之间会互相产生吸引力;而气质上,生理结构上相似的人却常常会本能地相互排斥。相同产生友谊,而不同才是情侣的特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们在选择爱情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美学和人类学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尽管人们对男子和女子的理想品德持各不相同的标准,但终究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不受时间和各种社会形态支配的客观依据。一般来说,几千年来,男女间最一般的理想表现方式是:女子总是喜欢男子明确地表现出来的男性特征,它们是性关系史上不变的,即“永恒的价值”,男子也总是将女性的温柔理想化。几千年来,女子总是喜爱强壮勇敢的男子,而男子总是喜欢秀丽的温柔的女性。这里里也就体现了恋爱中的一种互补心理。富有女性温柔的女子喜欢强有力的男子,但讨厌其粗暴,她们渴望男友具有高度人格修养的力量,同温柔和善良结合在一起的力量。男子给她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体力,而且是知识和精神力量以及他的意志品质。男人喜爱女人的不仅是她的柔弱,而且是她细腻的情感、优雅的风度和文化修养。

男女之间在气质上互为补充的互相吸引,在择偶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生物倾向导致完满和谐调,有助于克服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活泼型的人需要一些抑制,恬静型的人可以给他们这种影响,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而恬静型的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活泼型的会对人产生吸引力;暴躁型的激烈和暴发的气质会被阴郁型的柔顺和抑郁所冲淡。这样,在爱情中便产生一系列的有利组合。

光晕心理

心理学上,把人被事或人的某一点所迷惑而不及其余的现象叫“光晕心理”。光晕心理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理解力,使人们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不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光晕心理人人有,特别是女性在恋爱时更容易受到光晕心理的迷惑。

有一位护士小姐,容貌秀丽,很多小伙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魁梧而风度潇洒的男子汉,因此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求爱者,等待着心中的白马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个小伙子,她被他的外在条件所吸引,1.80米的个头,英俊、潇洒,这正是她期待已久的白马王子,从此她对他倾尽爱心,恋爱半年就结婚,可是连蜜月没有度完,他们就大吵大闹起来。丈夫不仅要她事业有成,而且要她温柔、服侍自己,稍有不从,便拳脚相加。身上经常是红一块,紫一块。一次她随手拿了一支烟,想消消气,丈夫一见抓住就打,边打边说:“看你还放肆不放肆。”打得时候不准减不准叫,否则,打的更凶,最后她不得不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呢?上述的那位姑娘被恋人的外貌、气质所吸引,被爱情的光晕心理所困扰,而对恋人的内在素质失去了审察力,终于酿成一桩婚姻悲剧。

女人择偶过程中的光晕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当自己某一方面的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负心理,对未来的配偶进行过份的挑剔。这样既可能因为眼界高缩小了自己的择偶范围,也可能因为偏重外的吸引而使未来的婚烟缺少健康的失天基因。有些条件好的女青年,在别人的眼里,她们的婚姻问题理应不难解决,结果却反而造成了老大难。应该说,自我评价中是光晕心理造成的择偶要求过高过全,恐怕是个重要原因。

当一个姑娘后面跟着一大群小伙子的时候,她就会飘飘然,有一位大学女教师,学术上很有造诣,但左腿有点残疾,多年来一直未能觅到理想伴侣。后来一位男教师对她发生了好感,并真诚地向她表露心迹。这时,另一位原先也对她不错只是对她的腿疾耿耿于怀的人,出于逆反心理,也开始追求她。结果,这位女教师洋洋得意起来,仿佛自己一下子成了白雪公主。尽管别人劝她尽早拿主意,但她却认为这样自己可以情场上多一些选择。最后,那位真心爱她的男子见她一直态度不明朗,不得不与她分手,而另一位男子的逆反心理也随着竞争对象的消失而消失。这时,这位女教师才后悔不迭,但为时已晚。

光晕心理也表现在女性对恋人的评价上,它的表现是同自我评价大致相仿。如果恋人的某一条件如气质、学问欠缺,那么她会抹杀恋人的其他长处。再如,有些姑娘自幼缺乏家庭的温暖,成年后遇到异性的热情关心,就会感到世界上他最好,这种光晕心理会使她放弃理智的考虑,轻率地委身于对方。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审度与判断的偏差。

怎样克服恋爱中的光晕心理呢?

培养爱情和内在吸引力

爱情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次的需要,你选择爱情,首先要弄清自己内在的追求,爱不仅在外表上是美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两情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才能长久。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少男少女们组成的追星族,那些所谓的星们饰演的角色美化了他们,少男少女或被他们舞台上的美妙的歌喉所吸引,或为他们的高雅的气质所沉醉。其实,这些演员不一定真正具有那些优点。我们只看到五彩的灯光照射下的动人脸庞,我们没有和他们一起相处过,无从了解他们的人品。许多崇拜小说家的女性,就是因为她们以为作者的性格跟他书中的男主角一样完美无瑕,却不知道那位作家也许是说话结结巴巴,生活邋遢,其貌不扬,生来就一副棺材脸的人。总之,有了对爱情的内在审察力,那么由外在吸引产生的光晕心理就会大大减少,继而消失。

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处于热恋中的女人,比较容易被爱的光晕所迷惑,被恋人的某一点所吸引,甚至将其放大,对恋人的不足毫不介意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而旁观者,比如周围的人、同事、朋友、父母,他们比较了解你,又不受感情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看法往往比较客观。因此,多吸收他人的意见是很有益处的。当然,对他人的意见,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帮助自己获得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

用理性分析爱情

在恋爱中,最典型的是易被感情因素冲昏头脑,从而导致对爱情理解和判断的偏差。要知道,爱情不可能只存在于两个人的感受里,配偶也不是一件只有容貌而没有生命的艺术品,人都有自己的品行、性格、习惯等内在素质,并且会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这些素质对夫妻生活、夫妻感情都会发生影响。一方对另一方的思想、品行、性格、习惯等,哪怕只是一方面格格不入,都会给夫妻感情带来不快。因此婚后夫妻感情的维系和升华,主要在于双方能否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协调。而光晕心理却阻碍了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感受事物,把人们引向爱的歧途。当感情因素影响你全局的了解和作出正确判断时,不要急于作出爱的选择,而应理智地思考,待全面客观地了解后,再作选择,这样感情的光晕就会被战战。

随缘心理

缘分是个神秘莫测的字眼。人们常常将成功美满的爱情归之为有缘分,将没有成功或不美满的爱情称之为无缘分。缘分几乎成了概括人类性爱生活中深不可测规律的一个代名词。人们对同样两个陌生男女却那么自然地相合或相斥的奇妙现象实在感到困惑不解。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难相逢。缘分是具有浪漫和神话色彩的,但它与世俗的情份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心理学家小心谨慎地回避了。现在我们就男女爱情中的缘分心理进行分析。

一见钟情式

这种爱恋人通过第一印象从而彼此明确产生出某种深刻的亲合力的情绪反应。它的客观心理条件审美内容如外形、气质、风度、品格完整地符合择偶者内心深处的择偶要求。也就是说,对方的形体美和精神美和谐统一,达到了择偶者潜意识中的“亲爱的幻影”的理想高度。《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在未结识奥涅金之前,实际上在她心目中早已有过类似奥涅金式的“幻影”了。这个“亲爱的幻影”,常常出现在她的眼前,出现在她的性的“白日梦”的连环故事中。她说:你在我梦里出现过,虽然看不见,你我已经是亲爱的人,你奇异的目光使我苦恼,你的声音在我的心灵里,早已经就响着了……。正因为她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奥涅金的幻影”,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奥涅金时,便感到“你一进来,我立刻就知道”。她不由自主地惊呆了。“完全昏乱了,羞红了,”情不自禁地在心里说:“就是他!”达吉雅娜“一抬起眼睛”就能看到符合她想象中的幻影的奥涅金,自然感到万分高兴。然而,她却不理解“幻影”到来的原因。于是,她猜测,这是“上帝”的意思。其实,这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先天的缘分”,而是生活暗示给她的必然结果,是受了艺术的熏陶和亲朋好友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美的意志或幻影的形成,既是对现实美的反映,也融合了主观审美的标准、理想和情趣。可见,所谓有缘分的巧遇,就是生活暗示给她或他的那个“亲爱的幻影”的相撞。因此,与其说恋爱是和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恋爱,不如说是和一个主观上理想化了的“自己”恋爱。而情侣之间的相遇,便是择偶幻影和意念的结合。

同样,山口百惠的姻缘也是这种“亲爱的幻影”的化合。山中百惠作为影坛明星,追求者不乏其人。但是山口百惠憧憬什么样的婚姻呢?她自己写道:“我对谁都开诚相见,有时也出去饮茶、就餐,还有几次应邀交际的事情。但是感到可爱,使我动心的人一个也没有。有人认真询问我为什么不跟他交旆,我便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虽然是单相思,可我心里一直老跟着他……象哥哥似的人,每次被问到理想的恋人,我就要重复这句话。我是个长女,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希望有个能在他跟前撒娇的哥哥。”别人无法拨通这位明星的“择偶电话”,只有三浦友和拨通了这位女星的爱情号码,符合这位女星的“亲爱的幻影”。三浦友和一遇山口百惠,就震动了她的芳心。这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未谋其面先钟其情,是相遇前双方心理条件的契合,他们不仅是银幕上的“黄金搭档”,而且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男女。

了解生情式

这是通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而产生的美满姻缘。这类缘分的实现之所以感情点燃速度不如一见钟情式迅速,这主要是因为男女择偶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青年人的偶象一般是文学艺术中人物在现实中的化身。这两类形象刻印在青年的脑海里并且进行再创造,从而开成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偶像。同样是古代妇女艺术形象造成的青年心理偶像,有的把杨贵妃式的富态性感形象留在脑子里,有的则在脑海萦绕天仙配中织女的哀怨形象。审美意念的形成依赖于人们的客观实践,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审美标准、理想和情趣。而且,这种“亲爱的幻想”往往模糊朦胧,变幻莫测。然而,不管其混沌到何种程度,这种审美意念中必然渗透了形体美和精神美两个美感要素,从而形成一个系列的较为完整的形象体系。而且,现实中的男男女女尽管有品貌才形完美统一的,但更多的却是形式与内容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要么徒有虚表,欠缺内涵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么内心秀美而外表或身高略有缺陷。因此,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缘分的实现形式。有人很幸运,恰好遇到了条件完美的异性,与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模式”完全一样,因而一见倾心,相见恨晚。有人很不幸,一时冲动,被对方诱人的外表所迷惑,久而久之,便发觉是个错觉,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并有缘分。更多的人则是并非一见倾心,而是十见甚至百见倾心,他们彼此可能在外表物征的某个方面不尽符合对方的幻影意念,或者一瞬间表现了某个不符合理想形象的举止,然而,他们往往是实实在在有缘分的,了解愈深,爱之愈切,便觉得彼此之间的缘分愈加深厚。因为人类不仅令在于外形美,更主要的是人的气质、品质、能力等因素所组合成的内涵美,唯胡这种美才能持久地增加对爱人的喜爱情感。

缘分的可遇和可求

男女缘分的实现形式有时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尤其是一见钟情的恋人几乎大者产生于巧遇之中。表面看来,缘分可遇而不可求,但实质上,缘分的实现是恋人彼此心目中爱的信号与择偶偶像的相撞,因而又具有某种必然性。从这个角度说,缘分也是可求的。

缘分的可求性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异性心目中企盼的男性美或女性美形象。山口百惠作为一个非婚生女,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从不沮丧,终于一跃而为著名歌星。十六岁时,她虽然已萌发了对三浦友和的爱慕,但二十三岁的三浦友和当时已是影坛的堂堂男子汉了,所以,百惠只好把爱藏在心里,她深切地感到自己与三浦友和之间的差异。山口百惠不顾一切困难而努力奋斗,于是蜚声影坛。成了比她大七岁的三浦友和不能变易的“黄金搭档”,因而,百惠理所当然地成了三浦友和的意中人。

第二,勇敢追求,争取机会让对方了解自己。

第三,努力扩大社交圈,使缘分实现的概率增大。

爱情之所以被人们看得这么神秘,就是因为它是变化万端的心灵的微妙活动,它是情侣之间那个似清非清,确定而又模糊,清晰而又朦胧的亲爱幻影。即使如此,理智在爱情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爱情表现机制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智的,既是意识的又是潜意识的,它不是脱离必然的范围而随意地选择路线和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人这一系统中的制高点上。虽然,缘分的实现并不是肓目的,爱是可遇也是可求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