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4:26:43

点击下载

作者:隋敏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社会资本研究

企业社会资本研究试读:

总序

企业理论是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的基础。近年来,以股东或业主权益最大化为企业目标的传统企业理论的弊端日益明显,倡导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应运而生,利益相关者治理和管理的时代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对企业生存所处的环境、企业生产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决定和价值创造机制等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而且也必将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管理体制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推动以企业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等的创新和发展。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看,企业是一种为其资本所有者创造价值的形式,是拥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利益进行集体选择的结果,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王竹泉等,2006),是企业契约选择者的集体选择达到的一种可接受的均衡状态。要使参与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同时得到满足,其蕴含的基本思想是合作共赢。即:集体选择不仅增进了集体福利,而且增进了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体福利。利益相关者合作企业的核心和生命力在于能否实现合作共赢(王竹泉等,2012)。

利益相关者理论改变了企业是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所有权的状况,变为由多方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所形成的不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单方或多方共享所有权。与此同时,公司治理将由企业股东单边治理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价值将由股东价值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价值,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由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形成及创造机制也将由企业内部管理转向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共赢。

伴随着上述转变,利益相关者管理将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正如R.爱德华·弗里曼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把经济活动理解为一种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工具”。当企业价值管理中加入利益相关者管理这一元素后,对不同种类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大大拓展了企业管理的半径,企业管理不再停留在对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而是延伸到企业之外,根据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分支和理论,如对企业下游顾客的管理需求产生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管理需求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对企业外部拥有关系资源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的需求产生了社会资本管理等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分支:(1)企业分类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每一个公司或企业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如何在公司或企业治理的研究中对公司或企业进行分类,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2)企业业绩评价研究。不同的企业,由于其参与企业契约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所有权和目标追求,因此,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必须分别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设置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3)企业价值管理研究。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和企业的目标,而且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边界和商业模式,因此,不同类型企业其企业价值的衡量方法应该是不同的,而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商业模式也会有差别。(4)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根据是否参与企业契约的集体选择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的所有者,增加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是企业的经济责任,而外部利益相关者是独立于企业的社会主体,增加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5)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当企业的所有权为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所分享时,财务报告的目标、权益理论和企业的收益计量等都会随着发生变化。(6)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和会计政策的边界在哪里?谁应该成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主体?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需要满足的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条件各是怎样的?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会有差异?(7)企业财务理论创新研究。传统企业财务理论一直将由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组成的理财活动作为研究重点,而对经营活动另行对待且较少关注。同时,其关注的资本形态主要是财务资本和物质资本,其所研究的财务主体也始终没有超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范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创建“以内部利益相关者为财务主体、以广义营业活动(包括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为财务边界、以广义资本(包括财务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网络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配置和运用为研究对象”的新型企业财务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设立了《利益相关者会计与管理文丛》的出版计划,致力于推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理论、会计理论和财务理论等的创新与发展。入选系列丛书的书稿均为专注该领域研究的学术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并经过了严格的“双盲”评审,基本反映了利益相关者会计与管理领域的发展前沿和中国海洋大学在该领域研究中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衷心感谢中国海洋大学“985工程”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经费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本丛书出版的资助。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海洋大学等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的支持。感谢丛书编委会各位编委以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樊清玉编审和责任编辑对本丛书出版的无私帮助!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套丛书得以问世!《利益相关者会计与管理文丛》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启迪本领域的后续研究,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王竹泉2013年9月1日于青岛

自序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自从2009年9月入学攻读会计学博士开始,笔者一直在思考博士论文的选题,经过与导师王竹泉先生的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企业社会资本”这一研究方向。王老师在“利益相关者会计与价值管理”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与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更是成为笔者开展“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的启发点和重要理论基础。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笔者深感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整日冥思苦想,无从下手,顿生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与彷徨。于是一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另一方面努力寻求该领域研究的突破口。笔者深知: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研究过程充满艰辛,唯有积极思考并坚持不懈,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时艰苦而充实的三年研究生涯,博士论文终于撰写完毕,书稿也初具规模,笔者深切地体验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学术乐趣,也领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哲理。

本书基于“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框架,在借鉴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企业边界的逻辑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体系;进而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深入剖析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产生的效应,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资本开发策略与利用策略,以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本书共分为9章:

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等。

第2章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与性质、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与构成要素、企业社会资本形成和作用机理以及关于企业价值内涵、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文献,并对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进行综合评述。

第3章理论基础。主要是阐述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集体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资源理论,从而为本书后面的理论创新与相关的研究做好铺垫。

第4章企业社会资本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主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导,在企业边界确定的逻辑前提下,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性质、分类与构成进行科学的界定,为企业社会资本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严谨的逻辑起点。

第5章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本部分构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模型,全面揭示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低层次合作关系向高层次合作关系的演进历程;并进一步通过重复博弈模型的构建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深入分析影响合作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本章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深入揭示企业社会资本的动态演进路径,为企业社会资本作用机理的剖析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6章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嵌入于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构建的网络关系结构中的无形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获利能力的重要源泉,其对契约履行程度、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交易成本节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章还结合典型公司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7章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效应研究。按照不同维度的企业社会资本,选取相应的度量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企业社会资本指数;并以其为解释变量,考虑相应的控制变量,通过实证模型的构建来检验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综合指数对企业价值创造所产生的影响。

第8章企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本章在对企业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资本的开发策略与利用策略,以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第9章,归纳全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书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背景,可能产生的价值包括:

第一,理论创新价值。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由同质化演变为异质化,资本结构也从一元资本演变为二元资本,即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等有形资本的重要性在下降,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逻辑已经由货币资本财务观逐渐演变为多元资本财务观,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正是现代财务管理学理论创新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第二,实际应用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网络节点,其从网络关系结构中获取资源的能力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企业价值创造的生产及其实现都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企业完成,要受到其所在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企业的竞争对手、银行、政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强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的增长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正是反映了信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价值来源的变化,如何利用企业社会资本来增加自身价值是企业管理实践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共享;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嵌入于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无形资源,愈来愈引起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抛砖引玉,在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还有更多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企业社会资本价值贡献的测度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社会资本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商誉的形成作出全新的阐释等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希冀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中,为该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作 者2013年6月于济南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价值增值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企业日益注重利用其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处理为自身创造价值,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企业社会资本。本书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导,对企业社会资本领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实现企业自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新的增长点,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沿着“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揭示——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效应——企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脉络展开研究。首先,在借鉴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企业边界的理论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科学的概念重构,明确企业社会资本是由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相应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性质和构成要素进行归结,以全面而准确地揭示其本质特征;其次,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声誉模型(KMRW)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来具体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再次,按照不同维度的企业社会资本,选取相应的度量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企业社会资本指数,分别以它们作为解释变量,考虑相应的控制变量,通过实证模型的构建来检验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效应;最后,在对企业社会资本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开发策略,以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的快速生成与增长;并且,就“如何有效地利用开发出来的企业社会资本”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增值功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企业所有权的配置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参与企业集体选择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的所有权)的不同导致了企业自有资本的差异,外部利益相关者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但由于他们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活动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则决定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差异。企业社会资本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一目标只有通过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实现。第二,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具有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看,凡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都应当称之为资本,而不论其是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形态;从社会属性看,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最终目标是趋于一致的,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企业社会资本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为其嵌入于企业与其边界之外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所结成的关系网络结构的这种“社会性”,具有其他类型资本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属性,例如:黏着性、互惠性、属于公共物品、循环再生性、不确定性以及难以被观察和测量。第三,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主要应由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构成所决定,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的具体分类表现为多种形式。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资本,其均由网络、信任与规范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信任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第四,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通过重复博弈而逐渐形成的,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是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模型进行相应的构建,全面揭示了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低层次合作关系向高层次合作关系的动态演进;并进一步采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声誉模型(KMRW)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是如何形成的。第五,企业社会资本通过对契约履行程度、资源获取与整合、交易成本节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影响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功效;并进一步选取2007—2010年在沪深两地发行A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在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进行衡量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全面而细致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证实了政企关系资本、银企关系资本、供应商关系资本、客户关系资本、竞争者关系资本、管理者关系资本、员工关系资本以及社区关系资本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综合指数对企业价值创造水平所产生的影响。第六,企业的社会资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建构与维护,然而企业社会资本的消逝却是顷刻间的,企业应当对其社会资本进行积极的开发与利用,有效地防范企业社会资本潜在的风险,充分发挥其价值增值的功效,从而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概念重构与重新分类。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导,对企业和社会的边界给予清晰的界定,从而对企业自有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的边界进行清晰的划分,论证企业社会资本的目标应当是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重新分类,指出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主要应由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构成所决定,由于参与企业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表现为多种形式。(2)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进行创新性的诠释。紧密结合以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本化和生产模块化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背景对马克思资本理论学说加以继承与创新,从现代企业所涵盖的利益关系出发,对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揭示,从而深入地剖析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对企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比较分析,揭示企业社会资本的特殊属性。(3)揭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动态演进机制。引入利益共同体的概念,构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声誉模型(KMRW)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的建立和维持,从而深入诠释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4)从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结成联盟的视角出发,深入地分析不同类别的企业社会资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作用路径来直接获取与整合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并且更进一步解析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以对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产生间接影响。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source of enterprise's value added has greatly changed.The enterprise ha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handling of its relations with stakeholders to create value for itself.Therefore, a new form of capital apears, that is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book has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research about th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in order to achieve pos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equity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of the enterprise.Based on this,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nterprise's value creation and an effective advice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his book has done the research along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t home and abroad -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on enterprise's value cre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Because the corporate boundary is consisted of internal stakeholders,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is provided by external stakeholders.First,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ion of enterprise's external stakeholders, this book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and attributes to the nature and the element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Second, this book build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In addition, use the infinitely repeated game model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the reputation model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condition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Agai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this book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etrics and use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get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index.Based on this, this book test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on enterprise's value cre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pirical model.Finally, the book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based on the statu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to maximize the value added effect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nature of the enterprise is a collective choice of stakeholders.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ownership is the result of collective choice of stakeholders.The differences of internal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the enterprise collective choice(the right to have ownership of the enterprise)have led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enterprise's equity capital.Although external stakeholders can't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the collective choice, the enterprise's activities will produce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interests.Therefore, the difference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The objectives of th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should be the un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value and social value.This goal can be achieved only through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its external stakeholders.

Second, the capital in modern sense has double properties.From the aspect of its natural properties, all resources that can bring value added to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called the capital, 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form or non-material form.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attributes, internal stakeholder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are cooperative partnerships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 in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with the consistent ultimate goals.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social relationships network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external stakeholders outside the enterprise's borders.Compared to other types of capital,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has some special attributes, such as: adhesive, reciprocity, belonging to the public, recycling, uncertainties and be difficult to observe and measure.

Third,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its external stakeholders.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and dynamic nature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takes many forms.

Fourth, th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has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the repeated game in the long-term proces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its external stakeholders.Trust mechanisms and reputation mechanisms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of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The book has reveale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 from the low-level to high-level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its external stakeholder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model.And then, use the infinitely repeated game mode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the reputation model(KMRW)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core elements of social capital - trust mechanisms and reputation mechanisms.

Fifth, th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can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alue creation through the fulfillment of the contract, the acqui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he reduc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And select listed companies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from the year 2007 to 2010 issuing A shar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to do an empirical research.On the basis of measuring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build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dex system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measurement.This empirical study has confirme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e.g.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capital,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capital, supplier relationship capit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capital, competitor relationship capital, managers relationship capital, employee relationship capita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capital)and composite index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on enterprise's value creation.

Sixth,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from the long-term.The enterprise should mak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otential risk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Only through this, can the enterprise fully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value added, and the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s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 main innovations of this book are as follows:

First, this book has advanced the concept reconstruction and re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boundaries between enterprise and society .And then, give a clear division of the equity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This book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goal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should be the un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value and social value.In addtion, make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from 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which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Because stakeholders evolved in the collective choice of enterprise are not static, the composition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In summary, the difference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Second, this book makes an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Mak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arx's capital theory combin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at i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modular production.This book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capital's dual attributes(natur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attributes)attributing to the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And then, this book reveals 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enterprise's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ird, this book reveals the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On the basis of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uild the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And then, use the infinitely repeated game mode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the reputation model(KMRW)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core elements of social capital - trust mechanisms and reputation mechanisms.Make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Fourth, this book makes in-depth analysis how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can directly access and integrate other resource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enterprise through different path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lliance.And further, the book has analyzed how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influence each other to produce an indirect effect on the acqui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other resources.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

经济领域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信息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主导,以中介服务为保障,以资本家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特点,实现信息、资金和物资的流动,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李维安、周建,[1]2001)。信息网络经济的诞生和发展给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日益加强,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价值创造。

随着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任何企业都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网络节点,其从网络关系结构中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日益深化,企业价值创造的生产及其实现都不可能全部由单独一个企业完成,要受到其所在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债权人、竞争者、经营者、员工、政府以及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强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的增长点。在这种经济发展趋势的推动下,企业的资本呈现泛化的趋势,即由传统的财务资本(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拓展为涵盖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众多资本形态的广义概念,从而导致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且纯粹的财务资本的重要性在下降,以企业社会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本正[2]变得愈来愈重要(王斌、高晨,2001),企业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的驱动因素。因此,一些学者将这个概念引入到企业层面上,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关注的重要概念和分析的逻辑起点。

然而迄今为止,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对于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课题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目前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选题的文献却是相当匮乏,远远滞后于企业实践的发展,本书正是基于该种背景和依据,致力于企业社会资本领域的研究,试图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分类、形成与作用机理、开发与利用及其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作出全面而深入的诠释。1.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与企业理论休戚相关,科学的社会资本理论有赖于正确的企业理论作为指导,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不仅体现了利益关系的要求,而且本身就是利益关系的载体,企业本身所涵盖的利益关系内生分化出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类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日益普及,企业日益注重利用其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处理为自身创造价值。因此,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认识和研究企业的社会资本,不仅是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方法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企业理论创新完善的必然选择。本书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导,在企业边界确定的逻辑前提下,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科学的概念重构与分类,并深入揭示其本质属性,为企业社会资本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严密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本书全面深入地诠释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理,从而建立一套逻辑严谨的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从财务学理论的发展逻辑演变以及企业理财目标的历史沿革看,价值成为现代财务学理论的核心范畴,价值创造已成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而企业价值创造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它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资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宏观的资源之一;在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资本由同质化演变为异质化,资本结构也从一元资本演变为二元资本,即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等有形资本的重要性在下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志斌,2007;郭天明,[3,4]2008)。作为单一要素资本内部数量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的资本结构的核心作用,开始由各要素或要素资本之间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5]的价值结构所替代(罗福凯,2003)。由此可见,对企业社会资本价值创造效应的深入研究正是现代财务学理论创新与完善的内在要求,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2)实际应用价值

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那些稀缺性强、价值性高、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无形资源成为现代企业创建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因而,现代企业的价值创造不能再仅仅依赖劳动力、本金等同质性的生产要素,其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异质性较强的无形资源。特别是在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任何一件最终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都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企业完成,要受到其所在的网络关系结构的制约,强调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积累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正是反映了信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价值来源的变化,如何利用企业社会资本来增加自身价值是企业管理实践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因而本书论述的问题恰好可以满足企业价值管理的现实需要,其能够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改变创造企业价值的理念及扩大创造企业价值的范围,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1.2研究思路与方法1.2.1 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分类进行崭新的界定,使其具有科学的内涵,从而为企业社会资本在管理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严谨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性质和构成要素进行归结,以全面深入地揭示其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其次,本书拟构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模型,全面揭示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合作关系的演进历程;并进一步通过重复博弈模型的构建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深入分析影响合作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再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嵌入于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构建的网络关系结构中的无形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获利能力的重要源泉,其对契约履行程度、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交易成本节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书将结合典型公司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随后,按照不同维度的企业社会资本,本书选取相应的度量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企业社会资本指数;并以其为解释变量,考虑相应的控制变量,通过实证模型的构建来检验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创造效应。最后,在对企业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资本的开发策略与利用策略,以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1.2.2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与归纳。在全面收集集体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博弈论、社会资本、企业理论等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采用文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梳理文献的主要贡献,为该选题进行跨领域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2)理论模型构建。本书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以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全面揭示企业社会资本生成与积累的动态过程,并构建一个系统的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契约履行程度、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交易成本节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理论解释框架,并结合典型公司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全面归结企业社会资本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图1-1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3)实证研究。本书建立实证检验模型,利用深圳国泰安公司开发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公司年报和相关网站收集数据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获得企业社会资本指数;并以其为解释变量,考虑相应的控制变量,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检验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所产生的效应。(4)案例研究。本书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探求不同类别的企业社会资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作用路径来直接获取与整合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的其他资源,并且更进一步解析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以对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产生间接影响。(5)采用移植拓展法,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企业社会资本是综合性很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消化和吸收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