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第五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5:52:18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语故事·第五辑

成语故事·第五辑试读:

十画

谈言微中

【释义】微中:有意无意中说到问题的要害。表示言语隐晦,但切中要害。【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的开头,引用了孔子说的一段话,意思是《礼》、《乐》、《书》、《诗》、《易》、《春秋》这六部经书,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但在政治方面的目的是一致的,里面都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理。接着司马迁说,天道是非常广大的,有些隐微而切中要害的话(谈言微中),同样也能解除纷乱迷惑,实际上也解决了有关治理天下的大问题。

为了说明道理,司马迁记述了几个有趣味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具有聪明的智慧,且多善于随机应变。下面一个是有关忧旃的故事。

忧旃是秦国一个善于歌舞的人。他身材矮小,很会说笑话,但所说的笑话中往往包含着大道理,所以秦始皇常要他在身旁侍奉自己。

一天,秦始皇让百官到宫中来喝酒。正好天下大雨,执着盾牌站在宫外的侍从全身被雨打湿,冷得瑟瑟发抖,却又不敢擅离岗位。忧旃见他们这副模样,非常同情,便走到他们跟前轻声问道:“你们想休息一下吗?”

侍从们都一齐答说想休息。于是忧旃对他们说:“等一会儿我呼唤你们,你们马上说‘有’。”

忧旃说罢,上殿入席。不一会儿,群臣大声高呼万岁,向秦始皇敬酒。忧旃迅速走到殿前的宫廊边,高声喊道:“侍从人员!”

侍从们听到忧旃呼唤,马上答应“有”。接着他与侍从们开玩笑地说:“看你们个个长得高高大大,可又有什么好处呢?还不是站在那儿挨雨淋。我人虽然长得矮小,福气却比你们大,可以在屋里休息。”

忧旃说的话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他发现侍从们在雨中又湿又冷,便命他们一半侍立,一半休息,轮换更替。

有一次,忧旃陪同秦始皇游览皇家花园。游着游着,秦始皇突然对忧旃说:“这花园太小了,我想扩大。它的范围是东起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至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

忧旃听了马上说:“对了,这样可以多养些禽兽在里面,如果有敌人从东来犯,就可命令鹿用它的角去顶撞敌人,那就可以节省许多士兵了。”

秦始皇后来便放弃了这个设想。

谈何容易

【释义】原指臣子向君王进言很不容易。现多指事情做起来不像嘴上说一下那样容易。【出处】汉·司马迁《汉书·东方朔传》。

汉武帝上任不久,就开始搜罗人才,下令全国知情的人推荐。东方朔听说后,决定毛遂自荐。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长安后,被任命为“常侍郎”。汉武帝曾下令要把长安附近一大块土地划为上林苑,作为皇家游猎区,东方朔竭力反对,他认为这样做是“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武帝没有听取他的正确意见。又有一次,东方朔上书提出耕战强国的建议,又未被采纳。为了讽谏汉武帝,东方朔写了一篇《非有先生之论》,虚构了下面的故事:

非有先生在吴国当了三年官,默默无言,从不发表什么政见。国君吴王很奇怪,就对他说:“先生如果有高明的见解而不谈出来,就是不忠;如果谈出来我不采纳,就是我不明。先生什么看法也不谈,难道是我不明吗?”非有先生只是连连作揖,仍不开口。吴王说:“谈谈吧,我一定诚心听取。”非有先生叹了一口气说:“臣下向君主进言谈何容易啊!”接着,他举例说:“夏朝的谏臣关龙逢再三向夏桀直言进谏,却被杀害;商朝忠臣比干屡次劝谏纣王,却被剖腹挖心。这样看来,臣下向君主进言真是不容易啊!”非有先生又举出一些奸臣靠阿谀逢迎而飞黄腾达和一些贤臣因主上昏庸而避世的例子,然后重复地说:“臣下向君主进言谈何容易啊!”后来,非有先生又讲了周文王采纳贤臣的主张,使国家兴盛强大的事例。吴王听了这些话,深受感动,从此,决心听取所有的合理建议,改革政治,励精图治,不久,吴国就强大起来。

谈笑自若

【释义】指在关健时刻不紧张,跟平时一样镇定、从容。【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甘宁,因有战功,被任命为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在赤壁之战中,由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火烧战船,致使曹操惨败,退到南郡。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胜追击,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吴军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断其后路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发,吴兵一时死伤无数。将士们都恐惧起来,惟独甘宁跟平时一样,谈话说笑非常自然。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曹军一直无法攻破城池。

难兄难弟

【释义】指兄弟二人一样好,难分高下;也可反用,指两者同样坏。后来也用来指彼此同处困境或共患难过。【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东汉时,有个叫陈倣的人,性格忠厚耿直。在担任太丘县令期间,廉洁奉公,深得百姓爱戴。

陈倣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兄弟俩秉承父亲的品德学问,受到人们的好评,人们把陈倣和他的两个儿.子称为“三君”。

当时,因为宦官专权,经常有冤案发生,陈倣有许多朋友也被捕入狱,陈倣对此深感不平,就自己跑去要求囚禁。他嘱咐两个儿子在他入狱后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元方和季方听从父亲的话,从此就闭门谢客,不再与人来往,每天在家里发奋读书、写作。他们两人在这段时间写出的《陈子》一书,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不久,陈倣被赦获释,他拒绝继续当官,在家休养,元方和季方也在家侍奉父亲。

元方和季方的儿子也受到爷爷、父亲的熏陶,很有才学。他们都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常在一起评论父亲的才学和品德,有时还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有一次,陈倣的两个孙子又为了比较各自父亲的道德学问而发生争论,他们争持不下,就跑去找爷爷评理。陈倣想了想,笑着对孙子说:“你们两个的父亲道德学问都很好,很难说谁是兄长要高点,谁是弟弟要低点。”

十一画

推心置腹

【释义】指真心诚意地待人。【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篡权后,人们对他的做法不满,于是发生了大规模的绿林起义。南阳的豪强地主刘枓、刘秀兄弟加入了起义军,想趁机夺权,恢复刘家天下。

王莽听说昆阳失陷,派42万大军前往镇压。起义军在刘秀的正确指挥下,以劣势兵力击败了王莽大军。

接着,萧王刘秀主动要求去河北安抚各州郡,他在河北争取人心,扩充力量。接着,刘秀派出14名将领,带领大批兵马,去消灭河北的铜马起义军。经过多次激战,刘秀终于击溃了铜马起义军,数十万人向他投降。

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刘秀决定收编这一大批人马,并把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封为列侯。但是,这些首领害怕刘秀是在骗他们,不相信刘秀会信任他们。刘秀了解到他们的心思,就让他们各自回营,照样带领自己的部下;刘秀骑着马,只带几名随从,到一个一个军营去慰问他们。

这些投降的将领见刘秀这样毫无戒心地对待他们、关怀他们,主动与他们接近,感动地说:“萧王如此推心置腹,我们就是为他而死也值得!”

刘秀见他们都已经从心里服了自己,就把他们分别安排为自己将领的部下。这样,他一下子就增加了数十万人马。关西那一带原来只知道铜马,现在都把刘秀说成是“铜马皇帝”。

掩耳盗铃

【释义】掩住耳朵偷铃,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把范氏家中的财物也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屋旁的草丛中。

一天,有个人在附近闲逛,偶然发现了这口钟,他不由心中大喜,一下子来了精神。原来,他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从不愿意靠辛勤劳动去挣钱,一天到晚总想着能捡个大钱包的好事。所以,到现在他还是光棍一条,家里经常穷得连饭都吃不上。

如今,他见了这口钟,心想:“这口铜钟可真大呀!要是把它扛去卖了,肯定能得不少钱,够我吃上好几天的!”于是他就想去扛那口钟。可是那口钟实在太重了,纵然用尽全身力气,也未能把钟移动一下。

这下可把他给愁坏了,他苦思冥想,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找几个人来抬吧,又怕别人向他要些钱,自己一个人又确实拿不动,实在让他进退两难。忽然,他看见了一堆被打碎的水缸碎片,一下子有了主意。

到了晚上,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扛着一把大锤来到铜钟边,举起锤子就砸。一锤下去,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他想,这么洪亮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他们要是都知道了,肯定会同我争夺这口钟的,唉!真是好事多磨啊!我遇上了这么件好事,却又这么麻烦!他坐在地上,又想了好一阵,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想,我找个什么东西把耳朵堵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我在这么近的地方都听不见,别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肯定也听不见了!

他想到这里,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忙在地上捏了两团泥巴塞在耳朵里,然后就抡起大锤试着敲了一下,果然听不到钟声了。他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就使劲地猛砸起来。

住在周围的人们听到了钟声,慌忙穿衣起床,都跑过来看。他们见到一个人正在使劲地砸钟,忙问他怎么回事,可是那个人却毫无反应。人们走到他跟前,他才发现有人,忙奇怪地问:“我都听不见声音,你们怎么会听见呢?”

他面前的人这时看到了他耳朵里塞着东西,明白了他的意思,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探囊取物

【释义】探囊:手伸进口袋。比喻一件事容易办好。【出处】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韩熙载是五代时后唐的名士,由于他父亲被明宗李嗣源所杀,他便准备离开中原,投奔江南的南唐。

韩熙载有个名叫李況的好朋友为他送行。道别时,韩熙载对李況说:“江南的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定能率军北上,迅速平定中原。”

李況听后说:“中原国家如果任用我为宰相,那夺取江南各国就好比把手伸到口袋里取东西那样容易。”

韩熙载投奔南唐不久,吴国就被南唐攻灭。但是,南唐也国事多变,奸臣当道,他未能得到重用。于是,他借酒消愁,与歌妓厮混在一起,因此一直未能当上宰相。他原先的誓言,自然没有得到实现。

李況与韩熙载有所不同。他在做了北方后周的将领后,则奉命征伐南唐。在征伐过程中打了许多胜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李況相同的是也没有当上宰相。

掉以轻心

【释义】掉:摆弄之意。表示轻率地放过去或漫不经心的态度。【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曾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有一天,柳宗元突然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一位刺史的孙子。

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求学的风气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学生教授学问,就会受到各种攻击,甚至被诬蔑为‘狂人’。这种少见多怪的事是常有的。”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都很重视这个礼节。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这种礼节。最近,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却碰了壁。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僚们谈起了这件事,同僚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不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

接着,柳宗元又开始谈韦中立拜师的事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很受感动,因此愿把我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我年少时以为文辞好就能写好文章,成人后才知道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从此再也不单纯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后我每次做文章,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力求像《书》那样朴实,《诗》那样永恒,《礼》那样合理,《春秋》那样是非分明,《易》那样富有变化。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标准。”

排难解纷

【释义】表示调解双方的争执或纠纷。【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

公元前258年,秦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魏国求援,但魏国领兵的将军在途中按兵不动;与此同时,魏王又派客卿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相国平原君转告赵王说,秦军所以围困邯郸,是要逼赵国尊秦昭王为帝,如果赵王同意,秦国一定会撤军。

这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正好在赵国作客,听说辛垣衍叫赵王尊秦为帝,就去见平原君。平原君对他说,赵国上百万军队在国外覆没,现在秦兵又包围了邯郸,无法使他们退兵。辛垣衍要我们尊秦为帝,我哪里还敢说话。

鲁仲连听了平原君的话后,表示他愿意去跟辛垣衍说说。辛垣衍会见鲁仲连后,见对方不开口,便说道:“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人,都是为了向平原君讨点好处。我打量先生的模样,却并非如此,那为什么老呆在这里不走呢?”

鲁仲连一反常态,则出语惊人地说:“秦国是个不讲礼义、穷兵黩武的国家,用诈术来对待读书人,把百姓当作俘虏。如果秦王毫无顾忌地做皇帝统治天下,那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是决不愿做秦国的百姓的。我之所以来见将军,是想为赵国出点力。”辛垣衍便问道:“先生怎样出力帮助赵国呢?”“我自有办法让魏、燕两国帮助赵国。”“燕国嘛,你可以请它跟着赵国。至于魏国嘛,我也是魏国人呀,先生怎么叫魏国来帮助赵国呢?”“魏国没有看到帮秦称帝后的害处,如果看到了,那一定会帮助赵国的。”鲁仲连接着又说,“如今秦是个有战车万辆的大国,魏也是,彼此同样称王。仅仅看见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尊秦为帝。秦的贪心没有止境,如果真的称帝了,魏王还能泰然自若吗?就是将军又怎能保持旧日的宠幸呢?”

辛垣衍听到这里,站起来向鲁仲连拜谢道:“起先我以为先生是个庸人,如今我才知道先生真是多才多艺。请允许我就此告辞,我再也不敢提尊秦为帝的事了。”这时,魏公子无忌夺了前来救赵国但在途中按兵不动的将军的兵权,率领大军前来救赵。秦军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此撤退了。

鲁仲连说魏救赵,退却秦兵,功不可没,平原君宴请他并主动给他奖赏,但鲁仲连笑着说道:“作为天下之士,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能为别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而不收取报酬。如果要收取报酬,那就成为商人了。我鲁仲连不愿做这样的人。”

鲁仲连走后,一直没有露面。

捧腹大笑

【释义】笑痛肚子,不得不捧住腹部。形容大笑的样子。【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

西汉时,司马季之在长安城里以占卜为生,名气很大,没有人不知道的。

有一天,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来到东市,见司马季之正坐在那里同弟子们谈论着日月运行和阴阳吉凶。

宋忠和贾谊被司马季之的谈论吸引住了,觉得他的话很新鲜,很有道理,就问他说:“你这样有才能,为什么做这种卑贱的事?”

司马季之捧腹大笑说:“我看你们像是有知识、懂得道理的人,说出话来怎么这样粗野?请问,你们所认为的高贵是什么?”

宋忠和贾谊说:“做官就是高贵,有本事的人哪个不想做官?你是个人才,却以胡言乱语骗取别人的钱财,所以我们说你卑贱低下,我们真为你感到可耻啊!”

司马季之说:“你们以为做官都高贵,可如今这些做官的又是些什么人?他们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图私利,欺上瞒下,尔虞我诈,吃喝玩乐,压榨人民,弄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饿鸿遍野,他们的所作所为,跟杀人不用刀和做强盗有什么区别?你们怎么能说他们是高贵的、贤德的人呢?”

宋忠和贾谊听后,认为司马季之说得对,不再说什么了。

捷足先登

【释义】捷足:脚步快。意为行动敏捷的人,抢先达到目的。【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因与项羽作战有大功,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来,他被吕后、萧何合谋杀害。临刑前,他仰天长叹:“我韩信悔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如果当初起兵反刘,哪会有今天的下场!”

刘邦听说这件事后,就把蒯通抓来,要烹掉他。面对支起来的油锅,蒯通毫无惧色,坦诚地说:“可惜韩信当初不听我的话,落得今天这个下场,要不然,他重兵在握,别说被杀,谁敢动他半根毫毛。”刘邦一听气得怒目圆睁,吼道:“快给我炸了他!”“皇上,您不应该这样对待我!”蒯通依然不慌不忙地说,“当初秦朝灭亡,天下政权就像一只在中原大地奔跑的鹿,谁跑得快谁就能捉到它。现在事实证明,您是跑得最快的。而当时我在韩信手下做官,给他出点主意难道还有什么错吗?”刘邦觉得言之有理,就下令放了蒯通。

萍水相逢

【释义】浮萍随水漂流,偶然聚在一起。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出处】唐·王勃《腾王阁序》

王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成了著名的《滕王阁序》。众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异乡之客。这篇序文有对滕王阁重修于好的赞美,也流露出作者对命运不佳的慨叹之情。

黄袍加身

【释义】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指被拥立为帝。【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后周时期,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实际上掌握了军政大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筹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公元160年,在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等人指使下,由镇、定二州官吏谎报军情,假称北汉和契丹贵族会师南下,攻打后周,情况十分紧急。后周宰相范盾不辨真伪,急忙指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当赵匡胤把部队开到开封以北二十里路的陈桥驿时,赵匡义、赵普等将领,就把事先已经做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黄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衣服,诸将领一致向赵匡胤高呼万岁,拥护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立即率领军队开回守卫空虚的京师,不费吹灰之力,便推翻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北宋皇帝,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雪中送炭

【释义】比喻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时刻,给人以帮助。【出处】南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宋史·太宗纪》记: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人们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大发慈悲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

救死扶伤

【释义】抢救快死的人,扶助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被处以腐刑。

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司马迁当时未给任安回信。后来,任安又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于是给朋友回信,叙述自己受刑后,怎样由“隐忍苟活”到决心完成《史记》的写作,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推贤进士”,作为对任安的回答。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回忆自己当时因何为李陵辩护时,写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其中的“虏救死扶伤不给”是说,李陵虽深入虎穴,以寡敌众,但仍然把敌人大量杀伤,使敌人无暇抢救死伤的将士。

惟利是图

【释义】是:指示代词,复指“利”。只要是利就贪图。【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

公元580年,秦桓公一方面与晋厉公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而另一方面则又派人游说狄国和楚国,怂恿他们攻打晋国。晋厉公对秦桓公的做法不理解,就派特使吕相去秦国抗议。

吕相对秦桓公说:“你们秦国是一个大国,可是为什么从来就不讲信义?你一方面与晋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对楚国说,支持它侵犯晋国的行动。世人应该怎么理解你们的政策?”

秦桓公傲慢无礼地回答道:“这很好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只要对秦国有好处,其它后果概不考虑。”

吕相吃惊地指出:“你们这样做,不是惟利是图吗?”

秦桓公说:“你概括得很准确,我们所需要的正是惟利是图的政策。”

吕相质问道:“你们就不怕别国跟你们断交吗?”

秦桓公说:“那就听便吧。”

吕相知道此事已无可救药,立即回去向晋厉公报告,晋厉公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撕毁盟约,彻底与秦国断交,战争再次爆发。

惟命是从

【释义】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听从命令。【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诸候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互相混战。其中晋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争夺较为激烈。郑国位于晋、楚之间,成为他们争夺的对象,但郑国谁也不敢得罪。

公元前608年,晋国出兵攻打宋国,这引起了各国的不满。郑穆公决定倒向楚国,并同楚庄王订立了盟约。

第二年,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郑穆公被迫与楚国断交而又倒向了晋国。楚庄王对郑穆公的背信弃义非常气愤,连续几年向郑国用兵;后来,又迫使郑国的新君襄公再和楚国结盟,但是到了结盟的那天,郑襄公却偷愉地逃回郑国,楚庄王十分恼怒。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它的对手,郑国军队节节败退。三个月后,楚军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襄公被逼无奈之下,只好脱光了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去迎接楚庄王,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我敢不惟命是从吗?如果承蒙大王顾念从前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像您的许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

楚王看到郑襄公的可怜相,便说:“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自己表示顺服,一定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发展自己的国家,你回去继续做郑国的君主吧!”

于是,楚庄王命楚军撤出郑国都城30里,允许郑国求和,并且订立了盟约。

趾高气扬

【释义】走路时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跟随齐王一起出行来到了楚国。楚王献上珍贵的象床以示敬意。

负责送象床的人叫登徒,不高兴干这趟差使。就去拜访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公孙戍想办法使自己免除这一差使。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作为酬报。

公孙戍答应了下来。便去参见孟尝君问:“您接受了楚国的象床吗?”孟尝君点点头。

公孙戍说:“希望您不要接受。”

孟尝君诧异地问道:“为什么?”

公孙戍说:“好几个国家都让您执掌相印,是因您振兴了齐国,也是因为喜欢你做事的方式和清廉的作风,现在您接受楚国的宝物象床,那么您还没去的那些国家,他们怎么接待您呢?我恳请您别接受。”“好罢”,孟尝君同意了公孙戍的意见。

公孙戍见目的已达到,正准备离去时,孟尝君则叫住了他问道:“你教我不接受象床的意思很好。那么你现在赶路把脚抬得很高,脸上神采飞扬,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外加一柄宝剑。”

孟尝君笑笑说:“说出来听听?”。

公孙戍说:“您的那么多门客都不来劝您,我来了,这是一喜;我的意见您听取了,这是二喜;我的意见纠正了您的过失,这是三喜。运送象床的人不喜欢这个差使,事成许诺送我一柄宝剑,现在我可以得到了。”

孟尝君听完,又好气又好笑,说:“那你快去吧。”

此后,孟尝君告诉门下,若有能当面指出他的过失,挽回损失或获得荣誉的人一定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向他直言的人越来越多了。

虚张声势

【释义】虚:佯装。张:夸大。假造声势,借以吓人。【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贾雨村被革职后,找贾政替他说情才复职,派到金陵(今南京)应天府当县令,他一到任就遇上一件棘手的人命案子:

当地两家人争买一名丫环,各不相让,大打出手以致伤了人命,凶手是金陵薛家的公子薛蟠。贾雨村问明案情后,当下就要发出逮捕令,一个衙役拼命地向他使眼色,叫他不要下命令。贾雨村便退堂停审,将那衙役请进密室,问:“刚才你为啥拦住我?”

那衙役反问:“老爷初来乍到,难道就没有抄一张本地的‘护身符’吗?”原来“护身符“上面写的是本地最有权势的大官姓名,若做官的不知底细。一旦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连性命也难保!那薛蟠的母亲是贾政的小姨子,贾雨村如何得罪得起!但人命关天,处理不公,万一惹出民愤又如何了得?贾雨村左右为难,愁眉不展。

那衙役不慌不忙,为贾雨村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等到次日开庭办案,可以虚张声势、以假乱真,表面上照样发逮捕令,照样派人去捉拿凶犯,但只抓一两名薛家的仆人把罪责朝他们身上一推,罚薛家赔上几两银子。

贾雨村完全按照衙役的主意行事,第二天开庭审理时,胡乱判结了此案。贾雨村由于善于钻营,从此便官运亨通。

虚有其表

【释义】形容样子不错而实际很差的人或物。【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唐玄宗时折中书舍人萧嵩,身材魁梧,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同时还留一副相当漂亮的长胡须,可以说相貌非凡。

一天晚上,唐明皇想起要任命苏沬为宰相,忙叫侍从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了,唐明皇就命他写一道任命苏沬为宰相的诏书。萧嵩遵命,过了一会儿,便把诏书草稿呈送明皇审阅。明皇见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因犯了苏沬之父苏瑰的名讳,认为不妥,要他当场修改一下。

萧嵩一时又急又怕,周身流汗,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怎样修改才好。等了好久,明皇过来看看,只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改成了“国之珍宝”,其余全无变动。唐明皇非常生气,萧嵩知趣而退。唐明皇还未等他退出宫门,就把草稿掷在地上,接着说道:“此人虚有其表,不可大用。”

患得患失

【释义】患:忧虑。既忧虑得到,又忧虑失去。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阳货》。

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一同外出游玩,途中,孔子发表议论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难道能够同他共事吗?当他没有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总考虑如何能得到;而当他已经得到时,又生怕丢失掉。像这样很害怕失掉已经获得的权势或好处的人,他们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后人从孔子这段话里引申出“患得患失”这个成语。

眼中之钉

【释义】比喻某人心里极为憎恶的人。就像眼中有钉一样,非得拔去不可。【出处】宋·欧阳修《五代史记·赵在礼传》。

赵在礼在后唐庄宗时任指挥使职务,率兵镇守瓦桥关,后调防驻守贝州。

一天,军士皇甫晖作乱,赵在礼得到消息,匆忙间越墙逃走,被皇甫晖拽住脚从墙上拖下来。

大堂上,皇甫晖把钢刀架在赵在礼的脖子上,说:“赵在礼,如果你答应跟我们造反,就做我们的领头人;如果你不答应,那么你就死到临头。”赵在礼吓得浑身发抖,连连答应。于是,赵在礼带兵对抗朝廷。

庄宗派明宗前去讨伐赵在礼,不料明宗与赵在礼一心,入城后与赵迅速会合,然后掉转武器,共同对付庄宗,不久,就推翻了庄宗。

明宗即位后,拜赵在礼为义成军节度使。

赵在礼曾经管辖过横海、泰宁等许多地方。他利用职权,欺压民众,极尽搜刮民脂民膏之能事,积累金银巨万。他在宋州时,百姓深受其害。后来,赵在礼奉命攻打契丹,离开当地,宋州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赵在礼进攻契丹无功而返,得知宋州百姓之说,怀恨在心,竟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一子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偃旗息鼓

【释义】放倒军旗,停止敲鼓。指军队隐蔽而行。后也指停止行动。【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三国时,刘备与曹操争夺战略要地汉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被刘备手下的老将黄忠杀死。曹操得知消息,十分愤怒,就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进攻汉中。他先派士兵在北山寨中修建粮库,然后派人运送粮草囤积在那里,作为部队的军粮。

刘备和诸葛亮得到消息,就派黄忠和赵云一起领兵去烧曹操的粮草。黄忠和赵云扎下营寨,约定第二天一早由黄忠领兵偷偷过去烧曹操的粮库,并约好了回营的时间。

黄忠领兵到了曹营,正要放火烧粮,不料被曹军发现,双方互相厮打起来。曹军人多,黄忠他们怎么也脱不了身。到了约定的时间,赵云见黄忠还没有回来,就带了几十名精兵前去接应。走到半路,正碰上曹操带领大军杀来,赵云就同他们打了起来。赵云武艺高强,在曹军中左冲右突,杀死了不少曹兵。可是曹操的人马太多,把赵云围住,赵云根本就冲不过去。赵云没有办法,只好回身杀出重围,回到自己的营寨。守营的将士见赵云他们回来了,得知曹操领关大军在后面追来,就要关上寨门坚守。赵云说:“不行,曹操人太多,我们硬守是守不住的,我们不如用计吓退他们。”

于是,赵云命令把营门打开,让士兵们埋伏在壕沟里,把旗帜全部放下,也不要敲击战鼓,自己则单枪匹马,站在营寨门口等着。

曹操领着大军一到,他看到蜀军的营寨里毫无动静,只有赵云镇定自若地站在那里,就怀疑蜀军有埋伏,马上命令部队后撤。他的军队刚一后撤,赵云一声令下,战鼓齐鸣,埋伏在壕沟中的士兵们纷纷射箭,射死了不少曹兵。

曹兵以为真的中了蜀国大军的埋伏,不知道蜀军到底有多少人,吓得抱头鼠窜。曹军阵形大乱,自相践踏,伤亡惨重,大败而回。

刘备知道胜利后,高兴万分,夸赞赵子龙“浑身是胆”。在以后战斗中每每委以重任。

得心应手

【释义】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形容技艺纯熟,运用自如。【出处】春秋·庄周《庄子·天遣》。

一天,春秋时齐国的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书声传到了堂下正在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耳里,他听得不耐烦,就停下来问桓公:“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见他冒冒失失的样子,心里感到不大痛快,但还是回答他说:“我读的都是圣贤书。”“那圣人还在吗?”“当然早已死了。”“哦,人已经死了,那么您所读的,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罗!”

桓公听他这样唐突自己,不由勃然变了脸色,说:“寡人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工匠有什么资格随便议论?我问你:为什么主人遗留下来的话都是糟粕?今天你讲得出道理便罢了,要是讲不出道理,我就立即把你处死!”

轮扁则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息怒。臣想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手艺谈一点粗浅的想法。譬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一点,放进卯眼就会松滑而不牢固;削得大了一点,就会滞涩而装不进去。必须不大不小,不宽不紧,才能互相吻合,牢不可动。这种技术,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自有奥妙存在其间。我不能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所以臣到了七十岁还在靠制作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的学问中那些精妙独到的东西是无法用话语来传授给别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那么您现在所读的,不是古人无用的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后,无言以对,遂原谅了他的唐突。

得意忘形

【释义】形容一个人得意时失去了常态。【出处】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我国著名的诗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但他人穷志不穷,潜心学习,发愤苦读,终于榜上有名,学有所成。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及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他写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很著名的。在诗中,他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忧国和避世的心情。

他的好朋友嵇康,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对统治者也抱着轻蔑和厌恶的态度。他们两人特别亲密。但是,对嵇康的哥哥嵇喜,阮籍是很不欢迎的。

传说,阮籍的“青白眼”特厉害,正视时,黑眼多;斜视时,则白眼多。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嵇康就换了青眼。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或“遭人白眼”。

阮籍的好朋友,除了嵇康之外,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一共七人,经常聚在一起。他们曾聚在山阳(今河南惨武)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大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阵。人称“竹林七贤”。

在七人当中,阮籍大约是最疯疯癫癫、哭笑无常的。但阮籍在正规场合(即使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始终保持着一种良好的风度,因此《晋书》上说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就是说阮籍在得意的时候,也能控制住自己,不会放荡不羁。

得过且过

【释义】过一天算一天。形容胸无大志,混日子。【出处】明·陶行知《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一种名叫五灵脂的中药。它的形状像凝结的脂肪,颜色黑得像铁,气味甘温而无毒,据说服用后能行血止血,治疗多种妇女病和小儿惊风、癫痫等疾病。人被蛇、蝎、蜈蚣咬伤后,也可用它来解毒。这种药既不是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也不是蕴藏在地下的矿物,而是北方一种稀有鸟类的粪。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相传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种形状像鸡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古书上又称它为盍旦、曷旦或独舂。它生着四只脚,两只肉翅,不能飞得很远。抖下来的粪像豆子一样大,潮湿时气味臊恶,干结以后变得黑而光润,就是医家所说的五灵脂。

寒号虫的外貌随一年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的盛夏,它的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显得丰润华丽,绚烂夺目。这时,寒号虫就会从林子里飞出来,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地鸣叫:“凤凰不如我!风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寒冬,它落尽了所有的毛羽,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雏鸡,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这时,它再也不敢飞出林子,只能躲在树丛深处,有气无力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元未明初的著名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下这则传说后,深有感慨地说:

当今世上有些人孤陋寡闻,有了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趾高气扬,稍有挫折时,便又垂头丧气,只能做缩头龟。这种人和寒号虫没有多大区别。

脱胎换骨

【释义】比喻思想作风的根本转变,像脱了胎、换了骨一般。【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从前许多文人,借用古诗文中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他们叫“夺胎换骨”。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过:借用古诗的原意,而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这可以叫做“换骨法”;深入探究和体会古诗的诗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可以叫做“夺胎法”。还有其他人曾说:“文章虽不要蹈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语言,他们认为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就可以成仙。“夺胎换骨”,现在一般用作“脱胎换骨。”

欲速则不达

【释义】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有依照规律行事才能达到目的;违背规律,一味求快,事情则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路》。

春秋时卫国的子夏,是孔子很得意的一个学生。子夏当上了莒父县令。他向老师孔子请教,如何处理好县政事务。孔子回答说:“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论语·子路》中的原文是:“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成语“欲速则不达”就是根据孔子的这句话形成的。

甜言蜜语

【释义】言语像蜜糖一样甜。为了骗取别人信任,用好听的语言来奉承人。【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曾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为了实践一下他的才能,一次去韩国劝说国君归顺秦国,他说:“韩国地势险恶,土地贫瘠,民不聊生,士卒只有三十万还不到,秦国军队有百万之多,兵车千辆,战马万匹,士卒勇猛无比。以这样的勇士来攻打不服从的弱国,简直和拿三万斤的重量加在鸟卵上没有什么两样。而那些君臣诸侯,不衡量自己土地的大小,却听从别人的甜言蜜语,他们结党营私而互相掩饰,都振振有词地说:‘听从我的计策,可以在天下称霸。’不顾长远的利益,而听从短浅的意见,再没有比这种作法更贻误国君了。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国,那么大王的国家便被分割了,宫殿、御林苑就不再是大王所拥有了。若臣事秦国,便得以安定;不臣事秦国,便遭受危险。逆秦国,而归顺楚国,纵然要国家不灭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为大王着想,最好就是帮助秦国,秦国最希望的,就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国家就是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强过楚国,而是因为地势的关系。如今假如大王能臣事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必定高兴。攻打楚国而从它的领土上得到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灾祸而又使秦国愉快,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韩王听从了张仪的策略。后来,秦惠王封赏了张仪五个都邑,并封他为武信君。张仪的连横策略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盛气凌人

【释义】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侵犯。形容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高自大,气势逼人的样子。【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代,赵国刚由赵太后执政,秦国就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肯,任凭大臣们如何劝谏,太后始终不答应。最后她对左右的人说:“今后若再有人来劝我,我定要吐他一脸口水。”

赵国的老臣触詟来见太后。太后想,这一定又是个来劝我的家伙,心中厌恶,脸上露出怒气,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想拿他来发泄心中的怨恨。但触詟进来后,先是表示因年老体衰,未能多来看望太后而深感歉意,而后又拉起了家常,太后以为他是来看望自己的,情绪也缓和了不少。

触詟见此光景,便向太后说出了一件心事。他请求太后把他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舒棋安排在王宫卫队,因为他喜欢舒棋,怎奈自己老了,此事就托请太后照顾。

太后见这位老臣为小儿子的事如此恳切,便问道:“你们男人家也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吗?”“比女人更喜欢。”触詟回答。“女人们对小儿子才更喜欢呢!”赵太后不禁笑出声来。“我觉得你更喜欢女儿。你对长安君的喜欢比不上你对你女儿燕后的喜欢。”触詟趁机说道。“不,你弄错了,我更喜欢我小儿子长安君。”太后坦然地说。

触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转入正题,对赵太后说:“你喜欢女儿,所以她出嫁到了燕国。你祈祷上天,希望她不要回来,指望她生个儿子继承王位,你这是为她的长远利益考虑。但对长安君,尽管你赐给他许多金银,但你却不让他去替国家建立功劳,将来怎么会有做君王的威望呢?你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所以说,你喜欢长安君比不上喜欢燕后。”

赵太后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便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了。

庸人自扰

【释义】庸:平庸。糊涂的人自己扰乱自己,从而增加麻烦和苦恼。【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陆象先传》。

陆象先是唐睿宗时的监察御史,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因此而得罪了皇帝,被贬到益州去当都督府长史。

陆象先到任后,有人就给他出主意说:“这个地方的百姓十分愚顽,难以管教,你应该用严厉的刑罚治理他们。”

陆象先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陆象先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治理州郡,发现小官犯了罪过,只是训诫他一顿,叫他以后不要再犯,那些大官们觉得他对小官的处分太轻,应该用棍子狠狠地打一顿。陆象先严厉地对他们说:“他们犯了法,你们是有责任的,若是用刑,应该从你们开始。’,那些当大官的,被陆象先训斥得满脸羞愧,只好没趣地走了。此后,陆象先经常对他部下的官吏们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就是有一些见识浅陋的人,自己扰乱自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今天从根本上来解决一下,以后不就减少许多麻烦了吗?”

事情果然如陆象先所料,州郡马上归于平安。

鹿死谁手

【释义】鹿:这里指猎取对象,比喻为天下、政权。天下政权为谁所得;也可指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石勒载记》。

东晋时,中国的北方有匈奴、鲜卑、氏、羌、羯等五个少数民族,他们曾先后起兵对抗汉族政权,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华”。

石勒是羯族人,幼时家贫,经常随大人一起去洛阳贩卖货物,也给别人做过长工、搬运工。晋惠帝末年,因为并州闹饥荒,20多岁的石勒被并州刺史司马腾卖到山东一个名叫师欢的人家里作奴隶。师欢看到他相貌堂堂,与众不同,十分喜欢他,不久便免去他的奴籍,让他当了佃客。

后来,石勒聚集王阳、郭敖等18人为骨干,与汲桑一起聚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便投奔匈奴族的酋长刘渊,成为刘渊部下的一员大将。

公元304年,刘渊称帝,建立汉国政权;过了几年,刘渊死了,他的儿子刘聪、侄儿刘曜相继登位,刘曜并改国号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这时,石勒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谋士,联合汉族中的地方豪强,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

公元3l8年,石勒消灭了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第二年,他断绝和前赵的君臣关系,自称为帝,但仍沿用赵国的名号,历史上称为后赵。一般来说,后赵的国势在五胡十六国中是最强盛的。

有一次,石勒在宴请自己臣僚的一次酒会上,曾经自我夸耀地说:“假如我和汉高祖生在同一个时代,我自认为不如他,一定和韩信、彭越一样做他的部下,为他奋战疆场;但如果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生在一起,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带一比高下,到那时不知究竟鹿会死在谁手上呢!”

望洋兴叹

【释义】面对大海、大洋叹息。比喻面对伟大的事物感到自己渺小,或面对复杂的事情无可奈何。【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河伯,又名冯夷,是传说中黄河里的河神。

他一直都生活在黄河里,没有去过大海,所以,他总是以为黄河就是天下最大的河流,没有哪个地方的水有黄河里的水那么多。

秋天到了,水流暴涨,无数条小河的水都往黄河里汇集。黄河里的水一直上涨,浩浩荡荡,水面也宽了许多,两岸的景物都模糊了,甚至连对岸放牧的牛马也无法分辨。

于是,河伯得意洋洋,欣然自喜。他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自己这儿来了,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于是,他趾高气扬地沿着水流的方向前进,来到了渤海。他抬头向东看去,只见浩翰的大海一望无际,一直到天边也不见尽头。河伯一下子愣住了,这大海可比他的黄河不知要大多少倍!

见此情景,他平时的得意神情消失得一干二净。他远望着渤海的海神,叹息着说:“俗语说:‘听到过上百种道理,就自以为懂得很多,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而且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识和伯夷的节义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开始我还不相信,今天我看到了大海的宽阔无边,我才相信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要是我今天不到您这儿来,亲眼见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那真是太危险啦!我肯定要长久地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耻笑了!”

河神说:“不能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也不能跟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们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不可能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我容纳百川,比起江河来不知要大多少,但我不敢自大,因为我知道,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草原上的一棵小草,泰山上的一颗石子,十分渺小的。”

望梅止渴

【释义】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得到安慰。【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足智多谋,善于解决用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有一年夏天,他带领一支大军,经过一段很长没有水的地方。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简直是寸步难行。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他把向导叫来,问他附近有没有水源,向导作了否定的回答。曹操不甘心,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

等了半天,出去的人又都垂头丧气,提着空桶回到营地。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

曹操知道情况严重,此地不宜久留,否则会有更多的士兵渴死。他灵机一动,站到一个高处,大声说道:“有水啦!有水啦!”

士们听说有水,全都从地上爬起来,兴高采烈地问道:“水在哪里?水在哪里?”

曹操指着前面说:“这条路我过去曾走过,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结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们快走吧!”

战士们一听说有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

曹操立即指挥队伍继续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把队伍带出这个没有水的地方,来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焕发地继续行军。

深思远虑

【释义】想得很深,考虑得很长远。【出处】汉·班固《汉书·师丹传》。

师丹是汉哀帝时朝中的臣子,为人正直,廉洁自律,深得皇上和大臣们的信任。

早在汉元帝时,王后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傅昭仪也生有一子,因这孩子非常聪明,元帝很是宠爱,封他为走陶王。这走陶王虽寿命不长,倒留下了儿子;汉成帝在位20多年,却没有太子。汉成帝死后,就由走陶王的儿子继承皇位,他就是汉哀帝。

汉哀帝登基以后,大臣们议论说应该尊哀帝的亲祖母傅太后为走陶皇太后,哀帝的生母丁姬亦应尊为走陶皇太后。但是师丹坚决不同意。因此,结怨于傅、丁两位太后。

这件事以后不久,有人向皇帝建议改革币制,控制物价上涨,汉哀帝征求师丹的意见。师丹认为这个建议有一定道理,民贫则国弱,会引起恶性循环。但是当主管部门具体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多数官员认为钱币发行的时间已很长了,要一下子改为龟贝,实行起来恐怕很困难。师丹听了各种意见,也觉得确有难度,决定暂不改变币制。

此时师丹年龄已高,把记录在案的各位大臣的意见忘了收藏,草稿被其他书吏看到,传扬了出去。

傅、丁两位太后原本对师丹不满,这次抓住了攻击他的机会,就唆使族人上书给哀帝,告了师丹一状:身为朝廷重臣,却把绝密文件中的事情泄露出去,传扬到社会上,引起人心动荡,市场混乱。

哀帝接到奏告,交给朝臣讨论。给事中博士申咸、桂钦上书为师丹求情:“师丹大人腹中经略无人可比,现在有人为泄私愤竟用绝密材料事件来攻击他。师丹前后意见不一,虽然有欠深思远虑,但泄密的过错并不在师丹,用这个罪名来惩罚师丹,恐怕是不妥当的。”

汉哀帝不敢违背亲生母亲丁太后的旨意,只好违背心愿,对老师师丹进行处理,收回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官回家养老。

祸起萧墙

【释义】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由内部不和而引起的争端和灾祸。【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季氏》。

冉有和子路是孔子的两位得意门生,同在季氏三兄弟府中做家臣。当时的季氏兄弟在鲁国说一不二,完全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鲁国国君有名无实。

季氏三兄弟打算侵吞弱小邻邦颛臾。冉有和季路一同去试探孔子的想法。孔子批评他们说:“颛臾也是先王所封,负责管理东方各民族。它现在并没有什么过错,不过是衰落了,怎么就可以派兵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家要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呢!”

孔子说:“像颛臾这样的弱小邻邦目前很困难,你们理应帮助它,现在居然还要讨伐它,那还要你们干什么?再说,把老虎放出笼子,把珠宝毁于匣中,当事人难道就没有过错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