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书.湖南古镇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8:46:46

点击下载

作者:《古镇书》编辑部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镇书.湖南古镇书

古镇书.湖南古镇书试读:

彩插

荆坪 荆坪原称荆紫坪,据说是因此地曾经树木茂密,荆棘丛生而取此名。如今清幽的水河在这里流淌,沿荆坪划出一段优美的弧线,把村里的宁静与村外的喧嚣隔离。数百年来,村民就这样在歌声中撑一杆竹梢,晃晃悠悠,来来往往,劳作不息。凤凰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的古城,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即为湘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凤凰古城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湘西边墙、朝阳宫、天王庙、吊脚楼群以及沈从文故居等大量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02年1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引言

特别说明

紫图“古镇书编辑部”的特派旅游记者及摄影师,均实地亲历采访、拍摄过《古镇书》系列中所收录的每一个古镇,这些古镇中的相当部分,为“古镇书编辑部”在国内首次发现并首次记录发布的古镇。身临实地的记录,使《古镇书》系列的资料更加翔实准确,真实、生动地记载了中国各地古镇的现存状况。

贰《古镇书》为全面介绍中国古镇的系列旅游丛书,以每省一卷的形式,涵盖了中国古镇的全貌。其中每一卷均为该省的古镇汇总,尽量全面地收录了该省保存相对完善,具有旅游、学术、美学等综合价值的古城、古村镇、古庄园或少数民族古村寨。

为叙述方便,本丛书所用“古镇”一词泛指所有目前仍保存比较完善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村镇、古院,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

本丛书每一卷所选择介绍的古镇,从区划、交通、保存情况、可观赏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反复比较,其中约一半为具有比较成熟的旅游配套服务的“著名古镇”,另外部分为紫图“古镇书编辑部”寻访到的尚末有任何报道的古村镇,这些古镇一般尚末进行旅游开发,通常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但却往往得以保有真正原生态的传统乡土画卷。木芙蓉 木芙蓉广植于湖南地区,其株高数尺,花形较大。因开在霜降前后,所以又称“拒霜花”。

本丛书的每座古镇均以文字和视觉的双重鉴赏得以生动展现,旅游交通、住宿等资讯详实实用,且为截至出版前的最新信息,方便读者亲自前往实地鉴赏古镇。每卷均配有条缕分明的引言部分,为了解该省古镇提供了完备的背景知识。

就《古镇书》致读者

2002年春,我们策划、编辑了第一本古镇旅游的图书——《中国古镇游》,当时我们只是本能地认定,有许多和我们一样住在城市丛林里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有着“回归家园的古老冲动”,因此,这本《中国古镇游》的扉页上,有一句几乎不被人注意的话——“寻找家园的地图册”。

也几乎是一个本能的认定,古镇,连同它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及生活态度,构成了中国人血脉中关于家园的记忆。

于是,我们和许多摄影师一起,开始了试图留存家园记忆的艰苦历程,获得的却是一幅幅正在逝去的传统乡土画卷。我们只能想像,那些沧桑颓败的青砖、木梁间,承载过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每一处风水、景物间,都叙述着我们祖先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

其实,古城、古村镇连同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仅仅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与传统家园的彻底割裂,也仅仅是我们一两代人的人生。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古老生态确实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显得极端无力,但几千年来强大的文化记忆却仍然能让我们的“都市新生活”显得乏味和空虚,毕竟,滚滚红尘中肯定没有青山绿水的心平气和,也缺乏“日出而作”、“耕读传家”的生活尊严感。

因此,我们需要古镇给予我们家园般的抚慰,哪怕仅仅是一两天,或仅仅是一次纸上的阅读。

在我们发现和搜集古镇的过程中,古镇旅游热也在不断升温,一些“著名古镇”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热点,另一些则在加快翻新以招揽游人,而更多的古镇则在新修瓷砖“洋房”或任由岁月侵蚀,迅速沦为废墟。

柒“古镇永远的消逝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快”,我们一年多前的预言,其实就是现实。

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快为更多的中国古镇留下最后的身影。于是,有了我们在2003年5月策划编辑的5卷本《中国古镇游/珍藏版》,以及由著名摄影家李玉祥精选拍摄、囊括101座中国经典古镇的《中国古镇图鉴》、《山西古镇书》,和你手上的这本《湖南古镇书》。这些书侧重不同,但都集中了大量与古镇相关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资讯,相信它们对不同的读者各具价值。

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旅游热的推波助澜,而是带来更多的感悟和感动,甚至带来某些关乎古镇存亡的行动。

寻访手记

走进芙蓉国

十月,北京秋高气爽,湖南芙蓉花开。作为《古镇书》编辑部的一员,带着对古镇的关注与热情,我踏上了开往湖南的列车,也开始了此次寻访湖南古镇的征程。南下的列车进入湖南境内,窗外时常闪过一种高约2~3米的植物,开着红色、粉红色或白色的大花,旁人告诉我,那就是木芙蓉,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11月的中上旬正是其怒放的季节。古诗有云:“秋风万里芙蓉国”,湖南之所以得名“芙蓉国”,正是源出于此。

临行前,为了了解芙蓉国里的古镇分布与保存状况,我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参考了一些相关专家与当地相关部门及古镇旅游爱好者的意见,才最终确定了选择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算发达的湘西和湘西南地区进行寻访,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这两片地区,水系发达且多少数民族,过去曾出现过不少湖南历史上的商业巨镇或军事重镇,至今保存比较完好;而相比之下,湖南其他地区则因发达的交通而古镇遗存甚少。所以,本书中记录下的25个古镇基本上可以成为湖南古镇的经典代表。

我的寻访线路

从北京出发,第一站选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从吉首先去德夯苗族民俗村,并徒步到另一个苗镇——矮寨镇,一睹盘山公路的雄奇。矮寨的苗民看上去和汉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倒是德夯值得一游,这个自然发育而成的村寨不仅民族风情浓郁,而且自然风景也不错。从矮寨返回吉首市区后,下一步选择去紧挨着的乾州古城,在这里游览个大半天就可返回吉首市区住宿。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茶峒古镇以及另一个名镇里耶也是分别从吉首出发,这两个地方虽然均是湘西历史上的名镇,但保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在当地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并开始进行维修。游完里耶后继续乘车前往洗车镇。从洗车镇坐巴士直接回到吉首后,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老司城和芙蓉镇(王村),从老司城没有车直达芙蓉镇,需要先返回永顺县城再转车前往。老司城的祖师殿值得一看,灵溪风光格外秀美;芙蓉镇名气挺大,实际上就是一条青石板长街,因为旅游开发,商业气息过于浓郁。从芙蓉镇坐火车返回吉首后,乘汽车去浦市镇。

从浦市镇返回吉首后,凤凰是下一个目的地,这里是寻访湖南古镇之行中的重中之重。游完美丽的凤凰古城,便以凤凰为中心,前往黄丝桥古城、山江苗镇、舒家塘和都罗寨,不论是古城,还是苗寨、土家山寨,保存都十分完好。至此,湘西境内的古村古镇的游览基本结束。在湘西,寻访古镇基本上是以吉首市和凤凰县城为两个根据地,分边向周边邻近的古镇出发,这个特点在位于13页的中“湖南古镇寻访路线示意图”中可以体现出来。

从凤凰返回吉首,坐火车前往怀化市。怀化境内可圈可点的除了以风雨桥和鼓楼见称的侗寨,就是古老的窨子屋,如黔城,如洪江古商城。去这两个地方前,先从怀化市坐汽车去荆坪村,再返回怀化市坐直达快巴去黔城,从黔城有中巴直达洪江古商城。相对于洪江古商城,黔城历史更为悠久,衰败的迹象也更为突出。离开古商城,先到会同县,再转车去高椅古村,高椅古村因为交通较为偏僻,故而保存完好。从高椅古村返回会同县城后,乘车前往靖州(靖县),到靖州汽车站后直接在站内转车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古寨和皇都侗族文化村就是在通道境内。实际上在这里,有很多侗寨就在路边或河畔,鼓楼和凉亭是最常见到的民族建筑。先去芋头古寨,再去皇都村,然后返回县城,乘长途汽车前往隆回,到隆回县城后再转车去大圫瑶寨。

大圫交通不便,而且经常大雾弥漫,可是那里美丽的花瑶和神奇的自然风景却是不可错过的绝对理由。离开大圫,回到县城,两次转车后到江永县,一路昏睡,上甘棠村和普美村就在这里,而且离县城并不远,只是到上甘棠村的车只在路口停车,下车后需要徒步8里方能看到村子。上甘棠村古韵悠悠,老远就能看到伫立村旁的文昌阁,而普美村则是一种名为“女书”的独特文字的传承地,古韵方面比不得上甘棠。告别这两个古村,前往株洲炎陵县的三河镇,返回株洲后坐火车到岳阳市,张谷英村成为此次寻访湖南古村镇的最后一站,这里的旅游程度已经十分成熟。

亲身经历的感受以及给您的建议

此次湖南之行,因为下雨和查询古镇资料的原因,前后共用去40天的时间。湖南古镇的精华基本集中在湘西地区,5月是最好的旅游季节,不仅气候宜人,而且山花烂漫,溪河水涨,这个时候可以观赏到其他季节难得一见的瀑布。如果时间宽裕,可以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境内的古镇作一线游,如果只有三五天的时间,那至少不能错过湘西的德夯苗寨、凤凰古城、舒家塘和怀化的黔城、洪江古商城。

往来于这些古镇,不论是坐汽车、乘火车,还是搭客船,山是此次寻访湖南古村镇的行程中少不了的风景。特别是进入古村镇相对集中的湘西及湘西南地区,一个又一个的隧道接踵而至,让你数都数不过来。前往这些古村古镇的交通比较方便,许多地方都在修柏油马路,大部分地方都有班车前往,没有班车的地方,一般也都会有三轮摩托车,那些司机可能是你最好的导游。

古镇位置的相对偏僻在保留下那些古老的乡土建筑的同时,也留下了古朴的民风。不论是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还是因得舟楫之便发展而成的商业巨镇,或是崇山峻岭间的少数民族古村寨,夜不闭户是他们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在一些没有餐馆旅店的地方,热情的村民们会邀请你去他们家吃饭、过夜。只要你礼貌地打声招呼,这里每一幢宅屋的大门都是向你敞开的。行走在这些古村镇中,一道爬满青苔的寨墙,一片屋檐下正在滴水的瓦当,或是一缕天井中斜射下来的阳光,都会让你有种时空错位,直面历史的感悟。这些古村镇以及他们所蕴含的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仿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芙蓉国里熠熠生辉。

紫图古镇书编辑部 刘鑫

湖南古镇概况

湖南因地处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又因其境内有湘江流贯,故简称“湘”。全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东有罗霄山脉,南有南岭,西有武陵、雪峰山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整个地形为三面环山而北面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历史悠久的芙蓉国早在前秦时期就是楚文化的腹地。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统一后在湖南设黔中、长沙两郡。汉初(公元前206年)设零桂、武陵三郡,长沙为诸侯封国。明朝设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设湖南省并沿用至今。

由于京广铁路从北向南贯通全省,沿线县市较为发达开放,故而省内现存的古村落,多集中于湘西及湘西南一些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高山峻峙,滩河险阻,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落后状态,所以其民众生活中原始遗风和古老建筑随处可见。湖南古镇大体上可分为四大部分:以张谷英村为典形的岳阳地区,以瑶族村镇为特色的湘西南地区,以商业城镇和侗寨为特色的怀化地区,以苗族、土家族村镇为特色的湘西地区。

岳阳地区的张谷英村犹如湘北的一枝独秀,是一个汉族聚族而居,不断发展壮大而成的古村落。当地的民居以砖木结构的天井院为主,且规模宏大。这里山环水聚,村落的选址和布局是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经典体现。

湖南西南部邻近广东连州地区,那一片莽莽苍苍的大山之中居住着相当一部分的瑶族同胞。由于临近广东广西,这里的开发相对较早,遗存下来的古村镇并不多,但在江永县境内却尚可见到一些,聚族而居是此地古村的显著特点。

怀化市本身并没有多长的历史,由于湘黔、枝柳和正在兴建的渝怀铁路呈“大”字形交汇于此,因而被称作是“火车拖来的城市”。这里沅水、巫水、氵舞水等水系发达,许多地方都因水成市、因水成镇,比如洪江古商城和黔城。除了体现出很强的商业特色外,因外来人口较多,这类古村镇兼收并蓄了各地的风俗和建筑特色。

除了这一类以高墙小巷窨子屋为特色的古镇外,怀化南部临近贵州与广西的部分,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侗族村寨。当地政府结合地方特色,把好几个村寨联合起来,开辟了一条“百里侗文化长廊”。侗族人民依山傍水修建山寨,寨子大多有寨门、鼓楼和风雨桥,有的寨子还有寨墙。鼓楼有粗梁巨栋,重檐飞薨,楼中置大鼓,寨中有大事则击鼓聚众。有的鼓楼还兼作戏台,供寨民开展文娱活动。

与怀化紧邻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崇山峻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苗族和土家族的城镇村寨。这些城镇村寨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昔日的军事重地和屯兵古堡,这样的城镇多半还有城墙和城门遗存,如凤凰古城和黄丝桥古城;一为商业名镇,如浦市镇、芙蓉镇(王村);一为自然村寨,如都罗寨、德夯苗寨等。湘西地区的村落山寨,或依山傍水,或横卧山,或骑坐山梁,或隐藏峡谷,或躲进白云深处,古木翠竹环抱,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宛如翡翠珍珠,洒落崇山峻岭之中,颇有世外桃源之幽美。湖南省古镇位置示意图

湖南乡土建筑的主要类型

古镇中各式各样的乡土建筑是鉴赏古镇不可或缺的风景,古镇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古老的建筑所决定的。通常,乡土建筑包括传统的民居、祠堂、寺庙、戏台、牌坊、桥、塔等,在不同的地区,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还包括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如鼓楼、风雨桥等。

民居

湖南多山,因此吊脚楼以其可以灵活的适应地形变化的优势成为湖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住宅,也最为多见。芋头古寨 吊脚楼

寺庙

由于湖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因此其境内的寺庙呈现多元化,寺内供奉的不仅有汉族信仰的佛、神仙,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信奉的神灵。浦市镇江东寺 大雄宝殿

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特色建筑,为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楼心宽阔平整,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围有木栏。楼内不分层,一通到顶,高处悬一大鼓,供召集众人时使用。鼓楼是侗家房族的标志,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芋头古寨 鼓楼

戏台

演戏或用于典礼仪式,常设于繁华地段。戏台建筑一般独立高耸而玲珑,一面或三面开敞,屋角大多向四面挑起,有飞扬般轻盈之感。大多雕梁画栋,显得颇为华丽而热闹。凤凰朝阳宫 戏台

牌坊

也称牌楼。在古村镇,牌坊一般多被安放在村口前面,或村镇中央,常常用于旌表和纪念某人或某事。牌坊同时也可以是标志性建筑,或仅仅用来当做大门、装饰。用于造牌坊的材料在民间通常为石料或木料,其规模和大小都是以牌坊的间数、柱数和屋顶楼数的多少为标志。芙蓉镇 贞节牌坊

祠堂

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代,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造祭祖的家庙。家庙即祠堂,其首要功能当然是祭祀祖先,以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在乡村,祠堂一般同时也是私塾学堂、家族聚集议事、进行娱乐庆典的地方。到清代,民间祠堂开始大量出现,几乎村村设祠堂,有的村甚至有家祠、宗祠、神祠等几个不同的祠堂。荆坪村 潘氏祠堂

风雨桥

风雨桥又名回龙桥、花桥,也是侗族的特色建筑,目的是遮风避雨,方便路人休息与观景。在建筑形式上,风雨桥将亭、廊和桥结合在一起;在材料选择上,除了石砌桥墩以外,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材料,桥面的楼、廊、柱、枋,都不用钉铆衔接。皇都侗族文化村 普修桥

塔本是佛教专门的建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融入并被改造、派生出各式各样的木塔、砖塔和石塔等,乡土建筑中塔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作用与价值大大地被延伸了,有不少单纯的风景塔、风水塔与名人纪念塔,这些塔往往成为一个村镇的重要景观。黔城 赤峰塔

因地制宜的独特家园

湖南的乡土民居建筑中,主要有吊脚楼、窨子屋、木屋和石屋四种类型。吊脚楼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在湘西、湘西南山区相当普遍;窨子屋的实质为天井院,大多建筑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南部怀化的黔城和洪江古商城中;木屋和石屋建在平地上,它们只是在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在建筑格局上是差不多的,大多分布在湘西地区。

吊脚楼

吊脚楼又称“吊楼子”,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尤以土家族为主。吊脚楼为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一般为三层。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山地地形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方开掘,不破坏地貌,同时隔绝潮湿,促进通风,又保证了居室私密性。

窨子屋

窨字屋形似四合院,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其规模不一,有宫殿式的高梁大气兼楼宇式,也有回字形的款式院落。

木屋和石屋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较为多见。一般为单屋三开间,因苗族原有席地而坐的习俗,所以木屋和石屋的房高及家具都要较汉居为矮。

古镇布局的鉴赏

游览古镇,重要的是了解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众多古镇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游览重点,于是,古镇的布局便成为我们游览和了解它们的关键。

总体而言,不论何种地形,古镇在选址与布局上多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所谓负阴抱阳,即古镇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寨、城镇的情况下);水的对面还应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有时也不作严格要求。古镇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就是中国风水术中所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

由于地形多样,各地古镇的布局也因地形地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湖南多山地,古镇多依山势而建,“负阴抱阳”的格局特点较为明显。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古镇布局更加明确化,下面将分别从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少数民族古村寨四个方面来讲解不同类型古镇各自的鉴赏重点。古城典型选址布局图

古城鉴赏

一般而言,古城多地处交通枢纽地段,或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多数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防御与贸易交换两大功能,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遗留下相对较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古镇鉴赏

古镇大多是由集市发展而成,在一定区域中的经济与贸易的功能最为显著。相对于古城而言,一般的古镇在规模上要小得多,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意义也不十分显著。古镇典型选址布局图

古村落鉴赏

中国古代传统的家族制度与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布乡村的村落之中。以宗族聚居为特色的村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缘居住方式一脉相承。农耕文化与落叶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村落往往都有着精心的选址布局,以及美观实用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典型的古村,往往能体现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古村落典型选址布局图

少数民族古村寨鉴赏

湖南的古村寨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南部临近贵州与广西的地区,以土家族、苗族及侗族的村寨为主。寨子或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或建于江河边坡地上,建筑多为干栏式民居,因地制宜,井院围合,高低错落,表现出婀娜的空间美。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些古寨更好的保存了秀美的风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异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古村寨典型选址布局图

在古村镇拜访少数民族

在湖南省的古镇中,集中在湘西、西南和省内的山陵地区的少数民族古村寨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少数民族古村寨与汉族的传统村落迥然相异,以其独特的民族建筑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人所瞩目。建设这些古村寨的民族弟兄,自古以来,就在三湘大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是这里最早的主人。

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在古村镇相对集中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少数民族占到了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9%。这部分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这四个民族为主,其中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凤凰等地,苗族主要聚居在凤凰、花垣、吉首、保靖、古丈等地,侗族主要聚居在通道、靖州、会同等县,瑶族则主要分布于怀化地区。

湘西苗族

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有密切关系。湘西苗族古时生活在“左洞庭、右彭蠡”一带,后西入武陵山区居住。他们自称“果雄”、“缩”或“髦”,自认为是盘瓠之后,并以“盘瓠”作为崇拜的图腾,每年首末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他们也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流行在湘西方言区,由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明显吸收了汉族的特点。妇女上穿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下穿宽脚裤,系绣花围裙。衣襟、袖口、裤脚均饰有花边。男子穿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天寒时,在衣外套坎肩、包头帕。节日时,妇女喜戴银饰。因地域不同,花垣、凤凰、古丈等地妇女的头帕、围裙等又略有差异。苗族男装苗族女装

湘绣闻名天下,湘西苗族妇女大多擅长刺绣,其绣品平滑光亮,色彩和谐。刺绣以平绣为主,喜用折枝花鸟图案,形象逼真。绣花多用于装饰衣服的襟沿、袖口、裤脚、围裙以及背裙、帐檐、门帘等。

湘西银饰种类繁多,除耳环、项圈、手镯、戒指外,还有牙签、银披肩、银冠、针筒等。其中以牙签、银披肩最富特色。常见的图样有寓意爱情的“鸾凤交颈”、表现吉祥的“鲤鱼跳龙门”等。

花带是湘西苗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常用来作围裙带、背裙带、袜带、裤带等。青年男女相爱,花带又是女方送给男方的信物。

湘西苗族最隆重的节庆是赶年场,在农历正月的赶场那天,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年场上热闹非凡,多为文艺演出、男女对唱等,是苗族群众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此外,“赶秋”是每逢立秋日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阴历三月三是传统的歌舞节,“四月八”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宜的节日,端午时要过龙船节。湘西苗族也有禁忌,如忌坐“杭果”,“杭果”是堂屋火坑右边设有祖先神位的中栓脚;禁震龙岩:每家堂屋中央都有一块石板,石板下的小坑中盛清水的碗被称为龙的栖身地,如果受震动,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也会遭难。

湘西侗族

湘西侗族自称“千”或“金”,是古代越人的后裔,由骆越人的一支演变而来。现今的许多山水地名仍留有骆越民族聚居的痕迹,风俗习惯有古越人遗风。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湘西侗族的服饰中,男装较简单,夏穿白色,冬秋为青兰色高领对襟衣,宽腿裤;女子服装讲究,上着青、紫、蓝色,圆领宽袖开襟,下着精致、大而肥的百褶裙。头饰和银饰是侗族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有“穿不离银”之说,脑后别着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银项圈以多和大为美,有的从小到大戴七八个,银光闪闪,叮当作响。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妇女的主要传统手工艺品,画面多描摹植物、动物和器皿等,质地细腻、柔软,色彩素净、淡雅。传统图案主要有十字纹、米字纹、字纹、元字纹和人字纹等。侗族男装侗族女装

侗家人喜聚居,寨内一般是房族关系。村寨有专门公房让青年男女交谈、对歌,有结婚一二年后女方才在夫家长住的母系社会遗风。农历二月初二是“萨神”的祭日,全寨都要集体祭祀。其他如农历三月初三是播种节,农历四月初八是侗族的“牛节”,农历十一月初是侗年日。怀化侗乡正月初三至十五日还有“行年”的习俗。禁忌日如不踩生,家中有生小孩坐月子的妇女,禁止外人进宅。婴儿未满月的妇女,也不得进别人家的门。每年年初的六个戊日,不准动土、不准进菜园、不准挑水。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唐、五代时势力强大,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土家男子穿对襟短杉,多布纽扣,宽脚长裤。妇女穿大襟上衣,下穿裤或八幅长的罗裙,镶花边。老人穿着花边的大襟衣。土家织锦是著名的传统工艺,工艺独特,色彩斑斓。土家族男装土家族女装

土家族仍然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这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傩戏、“梯玛跳神”、“毛古斯舞”等古老的傩文化现象,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摆手舞。社巴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他还有腊月二十九的赶年节,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的中毛王节,六月六祭土王、祭太阳。土家族的端午还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这里禁忌移动火塘中三角架,禁止在房屋和祖坟周围随便动土,否则不吉利。

瑶族

瑶族自称“尤棉”,很早以前就散居在湘南、湘东等地的丛山密林中,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过“打鼓堂”等。湘西瑶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过“干巴年”,农历四月初八过“乌饭节”。瑶族男装瑶族女装

德夯:美丽峡谷中的苗寨

从吉首前往德夯可自驾车,也可以在铁路桥处搭4元/人的客货两用车前往。虽然路况不是太好,一些地段的路面已经破损,但好在一路有美丽的峒河为伴,河面宽敞处浪花涛涛,狭窄处水流潺潺。峒河两岸不时会有几个苗族村寨,但却因为交通便利,已失去了苗寨原有的气息,多半是新式砖房夹杂些小木屋。记住一条,只要沿峒河而上便能到达德夯村。

霞出山水间

去德夯是为了看一看真正的山村苗寨,却没想到,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就如同这里浓郁的苗家风情,同样令人陶醉。沿着日夜流淌的峒河,车子奔驰在由湘到川渝的公路上,40分钟的路程实在太短了,因为一路的苗寨、水车,一路的山光、水色,除了“目不暇接”四个字,你实在找不出更贴切的词来形容。德夯 村景 木屋及吊脚楼依山就势地伫立在山坡上,显得错落有致,屋后有茂林修竹,屋前有溪水潺潺。

德夯在苗语的意思是指“美丽的峡谷”。走进峡谷,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三姊妹峰,该峰为三座紧紧相邻的灰白色石峰,每峰高约百余米,酷似三位身着苗族服装的“黛帕”(苗语,意即姑娘)。这里的山颇有特色,各具形态,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孔雀,有的像相依的情人,去过张家界的游客来到此地,喜欢把这里叫做“小张家界”。峡谷里溪水潺潺,水清见底,还有银链瀑布、流纱瀑布等自然景观,阳光照耀下,四溅的水珠在峡谷内形成一道彩虹,美不胜收。德夯 村口 远处屏山如画,路边溪水奔流,溯溪而上,过了那座拱桥就是村里的歌舞坪。德夯 全景 百余幢木屋和吊脚楼错落地坐落在翠谷之中,清浅的溪水从峡谷深处蜿蜒而来,穿寨而过。

盘古峰下的小村

还没到寨门,就可隐约看到这个盘古峰下的古老村寨,依居于山林河湾之间,陈旧、朴素,落满岁月的风尘。不时有炊烟从寨楼的屋顶丝丝渗透出来,萦绕在村落之间,蔓延出一种生活的简单与安宁。

车子停在村外的停车场,只能徒步进村,不远,顶多500米的路。一下车便可看到左手边有一个木板围成的圆坪,坪内还竖着一根柱子,上面雕凿着苗族的图腾,那里是村中表演歌舞的地方。顺着新修的水泥路,过了寨门,便是村口。进村的路旁开着民族工艺品店和农家饭馆,从中穿过,便来到村子里宽敞的篮球场,球场周围摆着各种小摊,村民们在这里卖着他们自己打的糯米粑粑,还有油炸的鱼虾和河蟹,香气扑鼻,美味诱人。德夯 稻田与民居 民居就建在盘古峰下的一片山坡上,而不多的稻田在峡谷中显得尤为珍贵。德夯 盘古峰下的民居与石桥 高高耸立的盘古峰下有十余幢木屋错落地趴在山坡上,近处跨溪而建的是村里的接龙桥。

这里是风景区的中心,一条长达10多公里的青石板路从这里穿过错落有致的苗家木屋和吊脚楼,一直通向各个景点。这里还是一个角度十分好的观景台,站在此地,可以观赏到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各个景点,那含情脉脉的“相依岩”、昂首奋蹄的“驷马峰”、惟妙惟肖的“孔雀开屏”、五彩缤纷的“彩云壁”和“画屏峰”等等,尽在眼中。德夯 孔雀屏

村寨四周山势雄奇,绝壁夹天;“夯峡”、“九龙”、“玉泉”三溪在这里相会,如同三根彩带在这里相交结。顺着青石板小路,蜿蜒百余米,有一座圆拱石桥架于小溪之上,它叫接龙桥,桥的另一端有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连着另一片建在坡地上的吊脚楼,并一直通向盘古峰。

深山里的吊脚楼

德夯村有百余户苗家,紧紧相依于翠谷中、清溪畔,平地之处统一是鳞鳞灰瓦木屋,坡地之上则是轻盈小巧的吊脚木楼。楼下屋间穿插着青一色的石板路、石板坪、石板桥、石板墙,使得整个村寨显得恬适幽静。

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悬柱有八角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一般为两层结构,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雕刻有花窗,窗户通风向阳。

窗棂雕花千姿百态,有“双风朝阳”、“喜鹊恋梅”、“风穿牡丹”、“狮子滚绣球”及牡丹、茶花、菊花、兰草等各种花草和飞禽走兽。吊脚楼下屋室内,一般作贮藏粮食或存放农具的农具间,室外边檐作堆积柴草用。妇女们常在吊脚楼上绣花、挑纱、织锦、打花带,还能观花望月。德夯 苗家吊脚楼 青石小路蜿蜒而上,木结构的吊脚楼显得轻盈而灵巧。楼上是妇女们经常织布纺纱的地方,栏板上雕有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由柱子支撑起的楼下空间则是雨天堆放谷物的场地。

流纱流纱满天飞

接龙桥旁的小路一直通向峡谷深处,一路上溪水清浅,鸟语花香。这里没大路可走,除了小径、田埂、独木桥,就是紧靠着溪边的潮湿的石板路。途中会经过银链瀑布,隐没在两座山的拐角处,被四周葱郁的植物包围着。靠近瀑布,流水溅起的水雾,密密地扑面而来,如沐春雨一般清凉惬意!瀑布呈半躺式反复重叠而落,由于地势的起伏曲折,形成了几个陡急的转角和叠层,再加上山石错落的堆积,拦隔出重重的障碍,急速的水流就这样一路冲撞、跌荡而下,在石岩上飞溅起无数的细浪,最后汇入山脚的溪流。德夯 织布 牛角梭上下翻飞,勤劳的苗家妇女正在织布机上展示自己灵巧的手艺。

告别银链瀑布继续前行,溪流也慢慢变宽了,终于在转过几个弯之后,视野豁然开阔,凉风夹着蒙蒙的细雨铺天盖地袭来,而瀑布就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烟雨缭绕中,一条宽阔的银河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洒而下,带着律动的幻觉之美,飘逸如纱。流纱瀑布落差216米,由于峡谷风大,使得它左右飘舞不定,犹如从山崖上悬挂下来的白纱,左右飘飞,变化莫测。崖下聚水而成的九龙潭,直径约50多米,水清且绿,深约丈许。相传,古时潭中居有龙子,看中了悬崖顶上苗寨的一位姑娘,趁其在溪边浣纱时将她掠进潭中。从此,姑娘所浣之纱便遗留在悬崖上,就成了今天的流纱瀑布。德夯 流纱瀑布 瀑布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

第四代苗鼓女鼓王龙菊献

返回寨子的路上,还没看到屋子,远远地就被一阵疾雨般的鼓点“震”住了。那种鼓点,未经任何修饰,突然就让爱恨悲欢直抵人心,让你一怔,不能言语,刹那间心头发烫。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苗鼓,由于表演者在打鼓时需要配合许多舞蹈动作,故而又称“跳鼓”。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据说,苗族是从黄河迁到西南群山来的,在大迁徙的路上,什么东西都丢了,却仍保留着一面鼓。提到苗鼓就不能不说说村中的苗家姑娘龙菊献。23岁的龙菊献在2003年9月举行的中国苗鼓节上,技压群芳,从九省、市、自治区的150名精英鼓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四代中国苗鼓王。像所有苗家女子一样,龙菊献个子不高,小小巧巧的。但一站到苗鼓前,她浑身上下便洋溢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她的鼓点铿锵有力,她的舞姿狂野豪放,似飞流直下的泉水,又像那凌空掠过的春燕。德夯 第四代苗鼓女鼓王龙菊献

龙菊献的姐姐龙菊兰是第三代中国苗鼓王,跳鼓跳得特别好,曾经跳到了北京,跳到了新加坡,如今已远嫁上海。菊献从七八岁开始,一有空就缠着姐姐学跳鼓。由于虚心向前三代鼓王学习,再加上日夜苦练,天姿聪慧的龙菊献慢慢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跳鼓风格。据龙菊献介绍,传统的苗鼓几乎涵盖了苗家人所有的生活生产场景,小到起床梳头、扣扣子之类的生活细节,大到挖地、打猎、庆丰收。鼓点忽轻柔,忽强劲,忽缓和,忽急骤,并配以“脚跳手击腰旋体转”,一生爱乐喜怒,皆可“入鼓”。出色的跳鼓手,更能将自己的情感,一生的际遇与鼓点融为一体。德夯 歌舞坪 这是为接待游客而新建的歌舞坪,图中是村里的苗族姑娘正在表演跳鼓。

来客要喝拦门酒

拦门是苗家迎接客人的一种传统仪式。接近苗寨的时候,便可见寨口热闹着一群苗族男女青年。十几个苗家小伙抱着酒坛,敲锣钹,吹唢呐,而身着传统苗族服装的苗家姑娘则有的打苗鼓,有的用托盘端着盛着包谷烧酒的大瓷碗。待客人走近,两位姑娘横路扯开一条绣花的拦门花带,站在花带后的苗族姑娘便亮开嗓子用苗语唱起了拦门歌。客人们只有喝了酒、对了歌方可进门。“接龙”、“椎牛”、“跳香会”“接龙”是祈祷家乡兴旺的一种祭祀活动。苗家多处干旱山区,希望能够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每年秋收之后,苗家都要在水井、河边设坛,插上五色彩旗,摆放祭品,祈求真龙保佑。参加者多时可达数千人,声势浩大,气氛热烈。苗家椎牛是一种大型祭祖活动,每年秋后举行,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跳香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主要是祭“五谷神”,祭祀活动开始时,人们点燃香火。边跳边撒稻谷、粟、麦、豆等五谷杂粮,意为请五谷菩萨吃丰收果实、感谢它们的保佑。德夯 香炉 许多人家都会在门前的坪地上放置这样一个铸着牛头的香炉,这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接风洗尘而准备的。客人进门前,要围着烧有纸钱的香炉顺时针转上三圈。据说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更可把一路上可能遇到的邪气祛除。

矮寨:“公路奇观”下的小寨

从德夯出来后,沿溪水而行,步行约2公里左右,可以看到溪畔山脚下有一个水碓房,里面是石碾子,现在还在使用。经过这个水碓房前行不多远,山坡上的寨子便是由矮寨分出来的新寨。从这里再沿公路前行2公里左右,便到了矮寨镇。与矮寨隔溪而立的那座高山上便是有名的盘山公路奇观。

木屋石屋依坡建

在通往德夯村的湘川公路上,有一个不大的苗族小镇名叫矮寨,著名的湘川公路奇观就是这里。

从吉首市西行约15公里便是矮寨,矮寨坡下边,有一片肥沃的河滨田园。秀丽的峒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然后顺着古老的河床,傍山穿寨,悠扬流去。河岸上有绿柳翠竹,黄花红梅。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公路两旁全是新修的砖瓦房和水泥楼,半点也看不出少数民族的风情。然而,从路旁一处搭有演出台一侧的小路进去,不到百米,便能发现另一片天地,那才是真正的矮寨。

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有一个简易的寨门立在路中,进了门,转过一个小小的弯,一片苗族民居便出现在眼前。比较特别的是,这里的民居不像其他苗寨,多用木材搭建的木屋,矮寨里大部分房屋都是用青石板建造,墙是石板,顶是石板,甚至晒谷场也用石板拼成。石板平整,厚薄均匀,绝非人力加工而成。据说是当年开辟湘川公路时遗留下来的。石屋便成了修筑公路的附产品。顺着石板小路,偶尔还有几幢传统的吊脚楼耸立其间,看得出,这里曾经有过旅游开发的痕迹。然而,随着相距不远的德夯村的日益出名,这里却渐渐地被冷落了下来。矮寨 新寨远景 20几幢木屋错落地建在一片山坡上,寨前溪水潺潺,寨周风景如画。

地少人多辟新寨

秀丽的峒河与德夯溪在这里汇合,沿着河水溯流而上,可见公路奇观下,溪水旁的路中,立着一幢颇有气势的寨门建筑,表示前方不远就是德夯了,而实际上,过了这道门,第一个跃入眼帘的村寨却并非德夯村,而是矮寨镇的另一个小组——新寨。

随着矮寨人口的不断繁衍增多,一部分人便迁移到此,另立新寨。寨子不大,只有20多户人,全姓石,20几幢木屋依着地势错落地建在一片小山坡上,石板铺成的路便在寨中蜿蜒交错。新寨背山面水,清澈的德夯溪从寨前缓缓流过,一座石桥架于溪上,连通着小寨与对面的公路。每天清晨,寨民们便从这座小石桥上外出劳作,黄昏时分,大人们回家生火做饭,小寨上空顿时飘起道道炊烟,牧童也赶着水牛、黄牛慢悠悠地走过小桥,回到寨中。矮寨 新寨寨口 一座简易的拱桥是进出苗寨的惟一通道。

湘川公路上的奇观

很多人涌来矮寨,为的是观看湘川公路上的一道“奇观”,“公路奇观”就在紧靠矮寨一座大山的北坡上。

这段公路长约6公里,却修筑在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的斜面上。车行公路上,如行云中,一会儿绕着“8”字攀缘,一会儿穿过天桥,曲曲折折,绕来绕去,盘旋而上,如登天梯。从坡顶到坡下共转折13道大弯。在天桥上俯视坡下的矮寨,房屋只能看到屋顶的灰瓦,像一个个火柴盒,显得很小很矮。云雾像白絮一样,常在公路左右凝聚。明代以前,这里没路,明代封锁湘西苗疆,苗族人民才在此绝壁上开出一条悬梯般的路来,左为深谷,右傍悬崖,石阶陡窄,行人稍不注意就会失足坠身。1935年日本侵华,战事所需而修筑此路,1936年9月9日全线竣工。由于矮寨段工程艰险,先后死难筑路员工200余人,当时曾在此筑“开路先锋”铜像以纪念,后毁于战乱中。现在按原形重筑铜像于山崖上。矮寨 老人民公社 两侧的跌落式马头墙是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而流线形的圆拱大门却透着西洋的风格。矮寨 新寨民居 这幢位于寨口的木屋建在一块用石块砌成的平台上,木屋三开间,屋檐下还写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大字。矮寨 溪水边的水碓 矮寨镇新寨附近的德夯溪旁边有个简单的水碾房,新寨中的村民们至今还用水碾来碾米。矮寨 父与子 儿子石元坤正在认真地给父亲剃着头。矮寨 晒谷子 通常苗族人家都会在自家屋前留出一块平地,收回来的谷子就晒在这里。

乾州古城:硝烟散尽的苗疆古城

从吉首市区去乾州,一路是宽敞的大道,坐公交车顶多20分钟即到,路两旁都是林立的楼房,与任何一个中国新兴城镇没有区别。

万溶江畔有明珠

万溶江旖旎多姿,虽说是江,水面却并不宽,更像是一条河,仿如一条翠绿色的玉带一般,从乾州城中穿城而过。沿岸每隔一小段便会有石板铺成的小码头,两岸的居民每天都要从街上来到这里洗衣,淘米。乾州古城 万溶江 碧绿的万溶江穿城而过,江上是新建的万溶江大桥,桥头有几幢吊脚木楼已经十分倾斜,显得摇摇欲坠。江边有不少小码头,两岸的居民们多在此洗涤衣物。

古城不大,论规模,顶多算座小巧玲珑的苗族古镇。据镇上老人介绍,城外原有一道长100余丈的城墙逶迤环绕,城墙是明正德年间当地人捐资修筑的,高约5米,墙边有碧透的万溶江水缓缓流过。古城原有东、西、南三座城门,东曰“向日门”,南曰“鸿文门”,西曰“宣化门”。清康熙甲午年重修,城内公署兵营十数家,而其学宫祠庙及巡检儒学官署并居民400余家,俱在城外,缭以土垣。这里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使得古城就像是一颗镶嵌在万溶江畔的明珠,熠熠生辉。

曾经的苗疆重地

乾州自古以来为苗疆重地。据《乾州厅志》载,它“四面环山,武溪潆绕。前有炮竿子之雄,后有吕洞、喜鹊(山)之峻,左据清江镇溪之奇,右倚天门高岩之险。处泸(溪)麻(阳)上游,扼永绥关隘,为镇溪门户。控诸苗之咽喉,树辰(溪)常(德)之藩障”。

据城中老人介绍,明嘉靖年间,统治者在乾州疆域筑有边墙,以阻击苗民起义,这座古城成为统治者在湘鄂川黔边境一带“苗防”的大本营。明崇祯年间,苗民再次大起义,起义军踏平了边墙。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设乾州厅,隶辰沅永靖兵备道。清乾隆六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苗族起义军领袖吴八月率领几千苗民起义,一举攻克了乾州城,随后又占领了凤凰城。起义军声势浩大,最后发展到几万人,致使清朝廷调集云贵、两广、两湖和四川七省18万兵力,由云贵总督福康安统领,开赴湘黔川苗疆,进行血腥镇压。大敌当前,各路义军推举吴八月为“吴王”,吴王提出“官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去,敌去我来”的运动战略方针,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后因叛徒出卖,吴八月壮烈牺牲,时年67岁,起义也随之失败。这就是震撼清王朝的乾嘉苗民大起义。乾州古城 胡家塘39号 大门呈八字形开放,这是由房屋的地势所决定的,附近的人家常在路旁的荷塘里赏荷花、采莲子、挖莲藕,捉鱼虾。乾州古城 文艺巷32号内堂 堂上供奉的“天地亲君师”,是认为天地是生之本,先祖是类之本,君师是治之本,故应“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

至嘉庆二年(1797年),乾州同知赵贵览领帑鼎力扩修石城,城墙高一丈二尺,底厚八尺,顶宽六尺,青石砌成,面积为原石城的三倍。城中有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文庙、小溪庵、天星庵、观音阁、先农坛等庙宇20余处。抗战期间,城墙、官衙、庙宇多被拆毁或改作他用。现存城隍庙、观音阁、文庙、杨家祠堂及杨岳斌故居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