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5:35: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艳利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加快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加快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策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加快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策研究作者:李艳利排版:昀赛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16618646本书由新华出版社 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小 序

目前,全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纷纷改革课程、教材、教法,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纳入培养计划,融入日常教学。无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近些年来,我负责管理学生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在工作实践经验的累积基础上,我总结自己的相关科研成果,于是汇成了这本小书。因为本人能力有限,在论述中,难免会存在疏漏和瑕疵,敬请各位读者见谅!

李艳利

2015年5月第一章 立题背景一、研究背景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21世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大事。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的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全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纷纷改革课程、教材、教法,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纳入培养计划,融入日常教学。无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然而,新华社2003年5月公布了一项“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七成多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从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2万名大学生和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低于29%,亲身体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更低,都低于26%,它基本反映出我国迄今为止,在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学校更没有把创造力的培养视为现代教育的生命线的现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已不能仅仅发挥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的职能,还要发挥其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更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责已被广泛认可,为经济建设培养“零适应期”应用型创新人才,正逐渐成为高校为经济服务的重要内容与形式。而加强高校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发挥其社会经济职能,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重要途径。

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快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策研究的命题,并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二、前人研究(一)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1.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主要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11]1号)。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着重提出“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同时教育部还将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纳入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环节。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2011年1月9日至1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发出动员令: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这是时代发展和本科生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要培养创新型本科生,就要实施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育,即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离不开实验室,离不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校内外资源,不断深化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管理体制与建设方式方法的改革,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保障。

3.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Renzulli, 1986)提出的。他认为掌握知识不是目的,掌握有效的处理现实问题的工具,包括创造新知识的工具才是目的,只有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和学生个体的爱好被尊重时,学生的兴趣热点、投入程度、执着程度、对问题的敏锐性、设想的新颖性就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显现出来。这一理论倡导实施丰富教学模式,揭示了在实施个性化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以及成长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推动经济振兴与社会进步,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在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二)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加快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先进水平,必须依靠全民族确立创新意识,在各项事业中不断创新。同时,更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下面是项目组对国内外部分高校调查的情况。

1.美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

以学生为中心。1998年10月,美国大学率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随着大学财政日益吃紧,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逐渐市场化,学费一涨再涨。大学既然收了学生高昂的学费,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随着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教育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大学毕竟应以人才培养为本。

课内与课外结合。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课外,美国大学生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了创新精神,强化了实践能力。在美国大学,创业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世界著名的SUN与HP公司都源于斯坦福大学。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从创业教育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出,既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指出:“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类活动。”他还说:“我们以说不出莎士比亚5部戏剧的名称为耻,但如果你不能区分基因和染色体,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的本科生都学习一年的人文学科导论课程,明确主修的学生中,40%以上选择了跨学科的主修。无论是哈佛还是斯坦福,或是美国其他大学,他们的跨学科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斯坦福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包括低年级学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现在,学校不仅鼓励学生与教授联系参与教授的研究课题,而且鼓励系和教授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既有益于教授,也有利于学生。本科生研究活动现已扩展到更多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域,不仅有高年级学生参加,也有低年级学生参加,不仅有理工医农科学生参加,也有文科学生参加,越来越成为美国大学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是美国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2.国内大学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1)华东师范大学

设置创新学分目的:为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设立创新学分,并制定本细则以规范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学分的认定工作。

创新学分认定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范围: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校“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项目等课题研究活动;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作品和成果(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校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类科技或学术文化节(周)。

创新学分的管理,学校决定将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学分认定的标准。根据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学分,当学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成绩记为“优秀”,学分小于4分者,成绩记为“良好”,成绩与相应的学分数记入学生成绩总表《创新实践》课程一栏中。学生取得创新学分,不纳入课程绩点计算。同一学生同一学年同一项目不累加得分,只记最高创新学分分值;集体奖项与个人奖项有重复的,取最高值计创新学分,不重复奖励。但不同类别的创新学分可进行累加。

创新学分标准:竞赛15学分(校—国家);科研活动2学分/项;学术论文15学分/篇;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创新24学分。

创新学分的作用:创新学分,只可以申请冲抵校公共选修课的学分(上限为4学分;但不可替代文科学生必须选修的自然科学或信息科学系列课程的学分以及理科学生必须选修的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系列课程的学分)。凡《创新实践》课程栏目中的创新学分累计超过6学分者,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授予“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创新学生”称号及相应的物质奖励。在专业领域取得6个以上创新学分者,同等条件下将优先推荐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2)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本科科研基金

目的:为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将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在本科生阶段及早开展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在奠定学科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特设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资助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

资助范围与资助对象:本基金用于我校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资助学生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资助对象以大学2、3年级本科生为主。鼓励跨院系合作,鼓励1年级学生参加。参加者应身体健康,守纪律,有责任心和协作精神,勤奋好学;学有余力,成绩优秀或学有专长且成绩优良;具有一定科研经验与基础,创新意识强,独立工作能力强者优先。本着鼓励合作、加强学科交叉的原则,对跨院系合作的项目,团队合作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

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以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以各院系在校2-3年级学生总数为“基数”。各院系均按“基数”的5%申报项目。学校将按“基数”的2%审批项目。由学生本人申报,院系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后择优推荐到学校,再通过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公示、主管校长审批后可立项并得到基金的资助。学生提出经费支出计划,由指导教师批准执行。“基金”的使用范围:基金可应用于资料、实验材料、试剂、配件、测试、上机和差旅等科研业务费,一般不得用于劳务等人员经费。利用基金所购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低值耐用品等属学校所有,由项目主持人所在院系指定人员负责登记保管,使用者在项目结束时应全部交还保管人。“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归北京师范大学所有,公开发表时,论文首页下方应标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对参与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及指导工作的政策:学生提交合格的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及成果后可获得科研训练2学分,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得到相应的加分。指导教师每指导1个项目按指导1名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教学工作量。(3)北京大学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莙政基金:1998年李政道先生及其亲属设立的“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泰兆基金:1999年香港泰兆教育基金设立的“北京大学泰兆大学生科学研究奖助金”校长基金:2002年北京大学设立的“北京大学资助本科生科研的校长基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造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以上三项“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时间为一年左右,其中,“莙政基金”由李政道先生捐款7.5万元/年,资助项目15个/年,资助对象为全校大二理科各院系学生及文科的文、史、哲三系的学生;2000年起,学校为其配套经费8万元/年,使资助项目达到30个/年。“泰兆基金”资助经费5万元/年,资助对象为全校大三理科各院系学生及文科的文、史、哲三系的学生,资助项目10个/年,其中文科资助项目3个/年,理科资助项目7个/年;“校长基金”资助经费为22万元/年,资助对象为全校大二的学生,2003年起教务部从教学业务费中拨专款20万注入“校长基金”,进一步扩大了“校长基金”的规模;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校长基金”为主导的“本科生科研基金”体系。

项目: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相关学术竞赛、研究课程(4学分)。对于完成三项“基金”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必须公开发表在被院系认可的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基金”将予以适当奖励:

申请“研究课程”学分的学生基本条件:未受“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即未选修“研究课程”)的大四本科生,且已进行科研活动(即进入科研实验室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一年以上(含一年),对研究课题投入的时间不低于600小时,经过指导教师推荐,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向院系申请“研究课程”的学分。有突出的研究成绩,如在院系认可的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北京市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经过院系组织的专家组对申请者资格和科研水平的认定,认为该生所提交的研究论文不低于同年级选修“研究课程”本科生所提交论文的水平。

申请“研究课程”学生的学分及成绩认定:学生可以向本院系申请“研究课程”学分。从事跨院系、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学生,向指导教师所在院系申请。各院系申请“研究课程”学分的学生与选修“研究课程”的学生,一同进行“研究课程”学分及成绩认定。教务部在对学生“研究课程”的学分及成绩审核后,按“任选课程”统一登录学生的成绩。申请“研究课程”学分所提交论文的内容及所申请学分,不能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学分重复使用。(4)山东大学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科技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社会调查、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

创新学分标准:0.58学分(校级国际级一等奖)

创新学分的用途与记载: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可以冲抵教学计划中全校性素质教育通选课的学分,但冲抵总学分一般不超过8个;超出部分的创新学分,可作为超修学分予以记载。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在免试推荐研究生、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推荐。获得的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本人成绩档案。课程名称记载为“创新奖励学分”,成绩一律记为“优秀”。(5)湖北大学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创作及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者。

创新学分标准:实施按级别计学分的办法。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个人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10、9、8学分/项,获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个人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8、7、6学分项,在全校性学科竞赛活动(含数学、化学、英语、电子设计竞赛等)中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5、4、3学分/项。

创新学分记载:各学院(系)教学秘书根据教务处下发的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的正式通知及时将学生所取得的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总表,名称为“创新教育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文体)类”。按照《湖北大学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在校生需修满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此类学分若有多余的可抵充全校选修课学分(即免修相同数量学分的选修课)。(6)武汉大学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各类竞赛奖励或名次、社会实践成果等。

创新学分标准:公开发表的作品,包括论文、文学作品、书评、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的获10个创新学分,核心期刊获5个创新学分,其他公开出版刊物获3个创新学分,其他校级刊物获1个创新学分;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可获7~10个创新学分,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可获4~6个创新学分,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可获1~3个创新学分;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发现、实用新型、新颖独特的设计、商标、专利等,可获得1~10个创新学分;各类竞赛奖励或名次,国际性奖励可获8~10个创新学分,国家级奖励可获7~10个创新学分,省级奖励可获4~6个创新学分,校级奖励可获1~3个创新学分;社会实践成果,可获得1~5个创新学分。

学生取得创新学分,可以冲抵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的学分,可以累计,但冲抵选修课程学分一般不超过10学分,超出部分的学分,学校予以记载,但不冲抵课程学分。创新学分的指标列入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有关条款。同一成果累次获奖,一般只以最高奖项计算一次,不累计。(7)天津外国语学院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系)级的各类竞赛。院(系)组织的基础和专业课程竞赛等);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校、院(系)两级各类科技学术节(周)等。

创新学分标准:0.55学分(校级国际级一等奖)

创新学分记载:同一学年,同一项目只记最高分值,不累加得分。学生凭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关证明材料向所在院(系)申报,院(系)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及学分认定,并将认定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或项目以及学分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将得分登记情况公示,确认无弄虚作假的情况后,向教务管理系统登记学分。在学生毕业前(每年4—5月份),由二级学院负责将相应的学分记入该生成绩档案中。(8)河北大学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创新实践活动是指第一课堂以外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进行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取得一定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创新学分标准:国家一等奖5学分;国家二等奖4学分;国家三等奖3学分;省一等奖3学分;省二等奖2学分;省三等奖1学分。各类专业学术论文:校内认定的一级期刊5学分;二级期刊4学分;核心期刊2学分;一般期刊1学分。论文和竞赛排名前3位均按相应级别计满学分,3名以后均按相关项目减1学分计算;参与课题排名前5位均按相应级别计满学分,5名以后均按相关项目减1学分计算。

创新学分的记载:创新学分由组织创新活动的学院或单位,按学校统一印制的《河北大学创新学分认定表》审批,于每学期第15周前报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记入学生本人成绩档案,成绩按“优”记载。(9)宁波大学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第一课堂外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活动;进行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取得一定标志性的科技成果等。技能活动一般包括:第一课堂外的可获得各类技能等级证书的一系列具有技能性的活动。

创新学分标准:各类竞赛,国家级第1名或一等奖及以上,5学分;国家级第2、3名或二等奖,4学分;国家级第4-8名或三等奖,3学分;国家级单项奖或优胜奖、鼓励奖、参赛奖,2学分;省级第1名或一等奖及以上,3学分;省级第2、3名或二等奖,2学分;省级第4-8名或三等奖1学分。省级单项奖或优胜奖、鼓励奖、参赛奖,0.5学分。

各类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SSCI、EI检索5学分;一级核心学术期刊4学分;二级核心学术期刊3学分;一般学术期刊2学分;

科学研究:通过科技主管部门鉴定:省部级5学分;市级4学分;取得发明专利5学分。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学分;取得外观设计专利2学分。承担纵向课题并完成:国家级5学分;省级4学分;市级3学分;校级2学分。完成横向课题并得到校科研处确认,课题经费在:20万元及以上5学分;5万元及以上4学分;2万元及以上2学分;5000元及以上1学分。完成集体项目计算方法如下:各类竞赛集体项目的分值与个人项目均记满学分;论文第一作者或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计满学分,第二以下以第一作者或第一完成人得分,依次乘以调节系数90%、80%、70%、60%……后取整记分值(不作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以0.5为限。

技能学分:通过各类技能活动,经一定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考核获得各类技能等级证书者,按级别高低给以一定的学分,学分值为3—1分,由学院根据学生参加技能活动的时间跨度、难易度、技能证书等级等情况按相应的级别进行认定。各学院应制定相应的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报教务处批准。

学分的记载:由学生本人根据相应证明材料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宁波大学创新、技能学分认定表》,经学院初审同意后,于每学期第16周前报教务处审核,经批准后分别按“创新成果”、“技能证书”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创新学分成绩一律记为“优”,“技能证书”成绩一律记为“合格”。多项者可累计,但同一项目只记最高分值。(10)电子科技大学

创新学分认定的范围:各类竞赛、参加科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

学分的记载:凡获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凭各种有效证明文件到各学院教务科登记,按“考核标准”评定学分,记入该生的学生学籍表,并录入到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条件保障:各学院及学校的实验室和机房要全天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及技术支持。各学院及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学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创办校级刊物,为学生发表文章提供阵地。积极扶持各级科普、社科类社团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实施对象和学分要求:从2002级本科生开始,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4个“创新学分”,其中总“创新学分”为10分或10分以上者为优秀;5~9学分者为良好;本科毕业时未能完成4个“创新学分”者将按结业处理。(11)武汉科技大学

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主要包括: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各类竞赛奖励、社会实践成果等。

创新学分标准:竞赛110学分;发表论文18学分;科技成果620学分;科研活动16学分;课外实践活动12学分;素质拓展教育23学分(完成各项任务撰写的在省级以上报纸上的发表的理论成果或调研报告)。

创新学分的具体实施办法:学校成立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创新学分的评定。学校每学期初受理创新学分的申报工作,由本人填写创新学分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审核,集中报教务处,由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定后,可获得创新学分,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12)沈阳农业大学

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

范围:学科竞赛、科技创作比赛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创新学分的要求与记载: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1学分以上(含1学分)课外科技创新学分,多于1学分以上的学分可按选修课学分对待。课外科技创新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科技创新学分的计算:参加各种设计大赛、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获奖者。获国际级奖项者记6学分;获国家级奖项者记5学分;获省(部)级一等奖者记4学分;获省(部)级二等奖者记3学分;获省(部)级三等奖者记2学分,同一奖项多次获奖者,按最高级别记学分,不重复记学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果者,可取得12学分。作为第一至第三作者,在省级以上(含省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第一作者记3学分;第二作者记2学分;第三作者记1学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并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项目,其工作和成果经学院审定可记12学分,但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者除外。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写出的调查报告、实践报告被评为校级优秀报告者记1学分;院级优秀报告者记0.5学分。取得各种小发明、小创造或科研成果等,并在实践中应用效益良好或取得专利,经有关部门认定,学校批准,可记2个学分。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成果推广有突出贡献,受市级以上表彰者,可记1学分。取得省级以上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者,记2个学分。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经个人申请、学校组织鉴定,可参照以上记分办法记相应学分。(13)黑龙江大学

设置创业教育学分目的:培养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创业教育与学分制挂钩。

创业教育学分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创造、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学分。

创业教育学分必修总量为8学分,记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即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8个创业教育学分,其中读书学分4学分(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专业学生)或2学分(理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学分4学分(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专业学生)或6学分(理工类专业学生)。

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选修一门创业教育类课程获得创新学分,即2学分,另外需获得的创新学分应从其它途径获得。学生选修课程获得的多余学分只在成绩单中体现,不计入总学分。

创业教育学分获得途径:参加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创业培训等课程学习。参加校级、地市级、省部级、国家级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参加学校教学计划外的各类实验研究活动。参加各单位在阳光讲坛举办的各类学术报告、企业家论坛活动。参加校级或校级以上创新课题立项研究。参加学生创业团队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实践企业合作(SPEC)计划活动。参加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外的认证考核并获得证书。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习成果(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文学艺术类作品等)。从事具有一定创新价值、实用价值的制作或设计活动。参加各种外文资料、书籍编译活动。从事发明、专利研究。参加辅修专业学习,并获得辅修专业证书。经专家组认定的其他创造、创新、创业成果。

创业教育学分标准:

读书工程。参加读书学习并考试合格,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可获得读书学分4学分,理工类专业学生可获得读书学分2学分,每名学生必须获得此项学分。

创业教育课程:参加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学习并经考试合格,每门课程可获2学分。

参加SIYB创业培训课程。经考试合格可获4学分,参加KAB创业培训课程学习并经考试合格,可获3学分。

学术科技竞赛。在校级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一等奖3学分,二等奖2学分,三等奖1学分。在省级、地市级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一等奖5学分,二等奖4学分,三等奖或优秀奖3学分。在国家级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一等奖8学分,二等奖7学分,三等奖6学分,优秀奖5学分。

实验研究:参加学校教学计划外的各类实验研究活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出具实验报告,由学院两名(含两名)以上教师(讲师以上)推荐,经鉴定可获2学分。

学术报告、企业家论坛:参加各单位在阳光讲坛举办的各类学术报告、企业家论坛活动累计三次,可获1学分。

创新课题立项研究:参加校级创新课题立项研究并经结题验收,成果发表在省级一般刊物上可获3学分,发表在省级核心刊物上可获4学分,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可获6学分。

创业实践:在学校登记注册并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创业团队的成员每学期可获1学分,团队负责人可获2学分。

大学生实践企业合作(SPEC)计划: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累计30小时以上并由企业签字盖章出具证明材料,可获1学分。创业实践中在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生产、成果转化、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经考核可获3学分。

认证证书。参加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外的认证证书考核并获得证书,可获1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获2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可获4学分,通过计算机省级考试可获1学分,通过计算机国家级考试可获2学分。

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文学艺术作品等)发表在省级一般刊物上可获3学分,发表在省级核心刊物上可获4学分,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可获6学分。

制作或设计。学生从事具有一定创新价值、实用价值的制作或设计,由学院两名(含两名)以上专家(副教授以上)推荐,经鉴定可获2学分。

外文资料、书籍编译。参加各种外文资料、书籍等编译活动并公开发表或出版,可获4学分。参加各种外文资料、书籍等编译活动未公开发表或出版,出具相关领域两名以上(含两名)专家(副教授以上)鉴定的相关证明,可获2学分。

发明、专利。取得国家发明或专利,可获6学分。

其他。不在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创造、创新、创业成果,经专家组认定后,参照上述标准获得相应学分。学生如以同一项目参加上述中的多种途径,只能获得其中一项学分,不重复叠加,取学分高的项目为所获学分。(14)云南师范大学

创新学分范围及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其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体现出来,给予相应学分;学生参加知识、技能创造发明、竞赛获得奖励也给予相应学分。最佳成绩,可一次获得6个学分。创新学分可以替代校、院、系3级选修课学分。

做法:学校建立了导师制,凡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出任本科生导师,负责指导10至15名学生。要求教师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真正主体,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开放实验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15)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创新学院,开展技能培训

目的: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

学分的认定:由培训单位提供培训的时间、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培训证书,经教务处认定的培训或认证,可给予1至3学分。学生在各种培训中取得的学分可作为培养计划中个性要求的学分记入学籍表中,但累计不超过3学分。(16)上海理工大学

从2003级本科生起开始推广“创新学分”。相比该校本科生毕业前必须修完的190—200个学分,“创新学分”只有小小1分,但如果没有修过这个“创新学分”,将问题严重,不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推出‘创新学分’表明学校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一位老师说,“此前上海理工已经设立了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开展科研活动的学生,但影响的人数毕竟有限”。他表示,希望“创新学分”推出后能对本科生学习产生整体性推动。“创新学分”门槛不会设得太高,大多数学生应该能通过,但是绝对不允许走过场,并非每一个想法和社会实践都能得分,它们必须拥有一定的“创新”在里面,学校设这样一个学分,就是促进学生在思考问题或进行科研学习时主动往“创新”这方面靠拢。(17)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启动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吉林大学筹措10余万元资金用于启动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研究机会计划”每年进行一次,根据项目的具体方案,学校将资助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资金,项目完成时间为一年,项目成果署名为吉林大学。申报“研究机会计划”的项目不求大,但求新。

吉林大学的观点是:鼓励兴趣比取得成果更重要;通过“研究机会计划”给本科生们一个创新的机会,使他们用更加开放的思维去认识自然与社会。(18)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PRP工作已作为完整的本科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到常规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学效果显著。参加学生主要是二、三年级学生。“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PRP计划是学校培养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素质人才而实施的一项教改措施,目的是使本科生都不能有机会及早参加研究,接受训练,增长才干,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PRP计划于2001年启动,已立项九期,开展研究项目2000余项,近千人次教师主持PRP项目,参加学生数千人。

同时我们还实地调研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师范大学。这些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也是这些高校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指导思想、设立基金、学分数等方面虽有所不同,但不论国外和国内,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都是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永远追求的目标。(三)我市部分高校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思考

1.学校实践教学分析

创新源于实践。为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新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教育新形势,一些高校于2004年将创新实践学分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每个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36个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创新实践学分制度,表明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高校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这种新的人才评价模式。为使广大学生获得创新实践学分,务必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务必要为大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提供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务必给学生提供各类资源的支持。为此,如何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式下,有效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提供检验创新能力的途径,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当前,毕业生呼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是必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出于自身效益考虑,要求“上手快”,基本不予新上岗者培训投入,加之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使用人单位占据主动,对招聘对象的适应期要求更加苛刻。我们所培养的对象能否很快对接职位,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提供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所以,毕业生走向岗位之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大学期间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参加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是培养解决社会问题实际能力和工作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作为实践教学工作主管理部门,要树立“大实践观”。摒弃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知识储备型的教育质量观,转变为智能开发式的新型教育质量观;改变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结束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知识教育与实践性教学,且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培养创新实践人才;改变课外实践活动组织的形式,将课外实践创新纳入整体教学体系。

为使我市高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明确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出了实验室建设项目化、实验教学整体化、教学内容层次化、能力培养渐进化、管理规范化,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具体要求,制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教学管理、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方案等16项规章制度。2011年某些高校完成的《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教学改革项目,还积极开展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科竞赛等实践创新活动。

以上成绩的取得,取决于学校领导重视和学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加大了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很多高校设置了实验室开放经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教育实习经费、课程实习经费、毕业实习经费、大学生专业竞赛经费、社会调查经费。部分高校有一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设立有全校统管共用分析测试中心,还有学校认定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等。

2007年我们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成绩。通过评估,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理念深入广大教职员工的心中,培养高素质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人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学分制的实施、“双分流”办学模式、设置创新学分、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综合素质测评等等系列改革及课程实习、开放实验室、创新学分方案、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双证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有效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2.关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1)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三层次十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践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层次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

十模块:

基础实践包括4个模块: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专业见习、专业调查。

专业实践模块包括4个模块: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

综合创新模块包括2个模块:毕业论文设计与创作、创新实践。其中创新实践包括(竞赛与科技活动、科研实践训练、行业证书、研究课程、社会实践、文体活动)(2)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方案

融社会实践于课程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实习学时,将社会调查、听报告、参观、课程论文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交往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纪律观念。

融研究于实验教学。大学的学习应是学中研,研中学。要在实验教学中大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完成教学计划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为学生安排部分科研项目实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可奖励创新学分。同时采取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如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相结合模式、必做实验选做实验设计实验模式、验证实验应用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模式、操作技能训练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模式等。

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于专业实习教学。在教学上采取岗位工作与专业调查相结合、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培养。在实习考核中我们将学生实习报告、调查论文及对当前实习工作的建议都纳入到实习成绩考核项目中。如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基础教育调查,并按要求完成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这项措施使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融科学研究于综合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实践研究体系。奖励大学生创新学分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有力调动了学生投身专业科学研究、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各学院深化课程改革,出台了各种加强实践教学举措。同时,学校建立了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学生可以独立承担立项,也可以聘请教师参与,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以上措施对促进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创造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设置创新学分,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在实施创新培养方案中使用创新学分制度。但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和方法都过于简单,只限于学科竞赛和学术论文,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的硬、软件条件,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表明学校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培养具有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创新学分作为衡量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单位之一,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每个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几个创新学分,那么大学生如何获取创新学分?学校制定了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创新学分项目主要有:学科竞赛、专利发明与学术论文;科研实践训练;行业证书;教学计划外的创新类研究课程;社会实践;课外文体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应拓宽大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渠道,科学地完善创新学分的实施方案。(4)资源共享,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创新实践人才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为契机,调整整合校基础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体育实验教学中心。面向低年级学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特色的专业实验室。采取学校重点投入或校企联合共建的方式。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业研究项目。跟踪技术发展前沿,面向社会,建设高水平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双赢”局面。

发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的优势,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纵横向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及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重点实验室面向部分优秀学生开放,同时也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都是面向大学生的较有影响力创新活动,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参加的院校和学生数目逐年增加。这些活动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个以这类创新活动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以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为主要特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形成培训、研究、竞赛一体化创新能力模式。(5)校外基地与学科专业的发展联合,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使创新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环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全方位的优势,以最大化的教育系统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借助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营造有益于创新人才育人环境,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充满创新精神的氛围中得以最大的发展和提高。

学校在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同时,积极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学基地,选送学生进入基地实习或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尽早进入真正的工程训练,进行实际的探索研究工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到基地做毕业设计的绝大部分学生被这些企业、研究所录用,他们中的部分人迅速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部门负责人。

要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学校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认识到学校既有培养人才的职责,也有为企业服务的责任。企业要认识到学校是在为企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从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中进行选拔,毕业后将其吸收为企业员工,而且这段考察期企业没有支付工资,这对企业非常有利。其次,依托行业学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行业学会及其拥有的专业技术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重要条件。行业学会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人才集散流动的中心;在行业发展、科技规划和学术创新方面居于先导地位;能够捕捉到大量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课题。再次,政府要支持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建立在相应对口企业中,企业的工程师也就是实践教学的教师,学校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去进修提高,这形成了一种制度化、常规化的体制。如果我国政府也能对成为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或者成为一种强制性措施,要求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给予支持与合作,那么对于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6)加大创新实践学分的审核与评价

近年来,国内有一些高校在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如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奖励创新学分、实施学生科研奖励等等。作为我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出的一项新举措,组织开展这项工作的宗旨在于,鼓励本科生运用专业理论、业务知识与技能,在参与相关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将我校本科生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组织本科生申报创新学分,对及时反映我校开展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初步成果、总结相关经验并更有成效地推进本科创新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创新学分超出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顶抵选修课学分,获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就可有更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和研究,从而拓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主成才的空间;对学校而言,则可以及时了解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情况,培养和强化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教育逐步培育成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项目之一。为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并细化创新学分实施方案评测标准,确保在评测创新学分过程中公正、公平。(7)注重创新,创建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新世纪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在实验教学开放改革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媒体的多样性呈现知识内容的教学信息对学生进行感知;利用媒体的集成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举例验证和动画演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媒体的交互性进行自测练习和答疑解惑,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利用媒体的创造性,信息表现形式新颖,界面赏心悦目,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将实验教学课件按实验目的与用途、实验原理、仪器介绍、数据结果测评、实验成绩评定与登录、观察与思考等几部分进行设计,成功地实现了实验课课件的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指导功能的有机统一。以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开放教学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信息调查系统等作为支撑,建立了实验教学网站,在高速教学局域网内实现了网络的完全交互化和多媒体化。第二章 研究思路

本项目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创新实践基地的概念及建立高校创新实践的意义。(2)高校实践基地分布及存在问题。(3)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基本类型,包括就业创业基地,社会公益服务基地,教育体验基地和勤工助学基地。一、相关概念阐释(一)创新概念的提出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二)创新在不同领域的理解

创新是当今中国使用频度最高的术语之一,但不同的领域对其理解有所不同。科学家讲创新,更多地是指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政治家讲创新,例如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指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指的是精神、是文化。经济学家所讲的创新,是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1.基本含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2.创新的符号

创新号是代表创新的符号,类似于人民币有“¥”号、等于有“=”等号一样的意思又可以应用于提示创新、发明创造、思维训练等等;创新号属于没有定势的符号,创新号的后面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或能被大部分人认可或经得起实验的解!

3.哲学内涵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既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