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集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1:32:06

点击下载

作者:衡孝芬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苑集成

文苑集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文苑集成作者:衡孝芬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704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文苑集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经典文库文献集成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这些典籍如不分类次,则既不便保存、流传和传递,又不利于继承和使用,故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图书进行收集、整理、编目和典藏等。

这些文献包括图书目录文献、历代类书文献、历代注疏文献和历代丛书文献等,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提纲挈领的图书目录文献秦代末年,刘邦在沛县起义的时候,他有个弟弟叫刘交,跟随刘邦转战各地打天下。在刘邦的3个兄弟中,刘交与刘邦最接近,因而深受刘邦的信任和宠爱,成为了刘邦的得力助手。西汉王朝定鼎之后,刘邦分封天下。刘交因跟随刘邦打天下有功,被刘邦封为楚王,定都彭城。刘交自幼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封为楚王后,刘交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始息武兴文。刘交的四世孙刘向,自幼聪明好学,年仅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在家学的熏陶下,刘向年纪轻轻便■汉高祖刘邦精通儒家和道家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20岁时就官任谏议大夫。

在当时,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刘交画像是竹简与布帛,而图书的流传则主要靠手抄传写,所以同一种书便会因传抄者而有所不同,而且简帛容易烂折,编绳容易断乱。

汉成帝即位后,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便派了很多学者到民间收集散落的书籍。为了收集、整理这些书籍,汉成帝便诏令当时身为光禄大夫的刘向,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

由于收集来的书籍太多,在整理时,汉成帝命刘向负责校经传、诸子和诗赋;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命太史令尹咸校术数;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他们费时19年,终于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全部重新整理了一遍。在圆满地完成了图书整理编目工作后,刘向把撰写的这些叙录汇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以便于皇帝查找阅读。刘歆 字子骏,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宗正刘向之子,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别录》是我国第一部解题式书目,共20卷,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的文化典籍,为古代文化史之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

刘向的儿子刘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少年时代的他已精通《诗经》、《尚书》等当时被认为是最古老最经典的书籍。汉成帝听说刘歆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才华非凡,便特意召见他,让他做黄门郎。后来,又令刘歆与其父刘向一起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这使刘歆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皇家的各种稀见之书。刘歆坐拥这些皇室典藏,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渊博学者。刘向、刘歆父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古籍《七略别录》编目工作,在这次校理群书的工作中,刘歆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

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正,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中垒校尉 汉武帝时开始设置的官名。中垒本是中尉属官,有令、丞、两尉。中尉所掌为备京师盗贼之事,中垒所掌当同。汉武帝以中垒进为校尉,为新置八校尉之一,秩比2000石,掌北军垒门内外及四城之事。

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皇帝任命刘歆为中垒校尉,统领校书工作,以完成他父亲的未竟之业。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继位,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编《别录》的基础上,刘歆将著录的图书分为6个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在6大类之外,刘歆又写了个相当于后世目录叙例的《辑略》,编成一部综合性的官修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计38种,603家,13219卷。黄门郎 秦朝开始设置的官名,又称黄门侍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宫禁之门黄闼,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魏晋南朝时官名前均有“给事”二字,因掌管机密文字,职位日渐重要。《六艺略》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学,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学习经书的基础读物。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六艺略》因而被列于儒学重要读物,而且儒家也被列于《诸子略》之首。《六艺略》的内容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诸子略》中收集的为个人及他那个学派的书,是私门之学。主要是古代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著作。其内容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诗赋略》的内容包括: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体、杂赋和诗歌。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体,也为汉武帝所爱好,汉武帝时又专门设立乐府以采歌谣,所以刘歆把诗赋单列一略,仅次于诸子略。《兵书略》收集的是军事著作。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军事学对于扩充势力、巩固政权很有作用,春秋战国以来此类书也较多,所以刘歆把它列于数术、方技二略之前。内容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和兵技巧。《数术略》是天文历法、占卜星相方面的书。其内容包括:天文、历谱、蓍龟、杂占和刑法。■古籍《七略》《方技略》主要是医药认识方面的著作。其内容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作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在著录上确立了较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创立出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书《兵书略》

到了北宋末年,著名学者晁公武将友人赠送的50箧藏书和自己原来的藏书进行雠校舛误,于1151年完成《郡斋读书志》初稿编录工作,后来又对其重新加订补、勘正,分经、史、子、集4部,45类,其中经部10类、史部13类、子部18类、集部4类。《郡斋读书志》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晁公武实际收藏图书1468部,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各类主要图书,把晁氏郡斋藏书记述得十分清楚,且集著录、介绍、校勘、考订于一书,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并为后来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经、史、子、集 我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现在的各类图书馆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南宋时期,我国出版事业兴盛发达,私人藏书盛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有一个叫陈振孙的浙江吉安人,少壮时期受到书香熏染,勤于学习,一生嗜书如命,藏书、抄书、校书、著书,自幼至老,无有终时。

陈振孙在江西南城任县令期间,曾抄录了当地藏书家众多罕见之书。这些罕见之书除了五代时期刻印的唐代玄度所撰的《九经字样》古京本外,他还借抄官方禁止刻印的图书,如《奉诏集》、《亲征录》、《龙飞录》和《思陵录》等书,这些书均为珍异之本。

陈振孙的藏书楼名为“直斋”,先后积书达51480卷。当时南宋国家藏书仅为44486卷,陈振孙的藏书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政府藏书。

陈振孙收藏的书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从质量上看,其若干珍本、善本,在国家藏书目录《中兴馆阁书目》中也是少见的,更是比较其稍早藏书的晁公武所收藏的24500卷书,是其一倍多。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不论公私藏书,无人能出其右。■《直斋书录解题》

陈振孙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的积累,他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把所藏之书分经、史、子、集4录,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3卷。

经录10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

史录16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礼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

子录20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神仙类、释氏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术、类书类。

集录7类: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章奏类、文史类。

陈振孙在编撰《直斋书录解题》的过程中,除了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外,他还对每本书做了解题,也就是提要。这些解题吸收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及成果,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根据每部书的具体情况,决定解题的篇幅。在做解题时,陈振孙特别注意详略得当,繁简适中,灵活多样而不千篇一律。■古籍《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也是第一部以“解题”为书名的目录,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到了清代同治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编撰了一本举要性目录书《书目答问》,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也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很少失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书目答问》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古籍《直斋书录解题》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阅读链接陈振孙不仅是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郡斋读书志》,此外还撰有《易解》、《尚书解》、《吴兴人物志》、《氏族志》和《玄真子渔歌碑传集》等,但皆不传。陈振孙对理学也颇有研究。他服膺朱熹,在书录解题中甚为推崇;而于象山心学,则颇有贬斥。刘克庄在《故通判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禄大夫制》中评论说:“早号醇儒,得渊源于伊洛;晚称名从,欲辈行于乾淳。”包罗各家的历代经典类书

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道家、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名叫管仲,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了。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并且博通“三坟五典”,有经天纬地之才。管仲先是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小白即位后,称齐桓公,他又尽心辅佐。齐桓公非常欣赏管仲的才华,经常同他商谈国家大事。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他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其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管仲画像

管仲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通过3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的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古籍《管子》此国力大振。管仲在世之时由于其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传人丰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稷下学宫建立以后,管仲学派与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并且集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理论之大成,由此形成了我国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稷下学宫 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成果丰硕,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管子》共24卷,85篇,后存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到了隋代,隋炀帝诏令左仆射杨素重修《魏书》,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参加编撰,后因杨素去世而搁浅。在此期间,地方军政长官李渊和欧阳询结交,引他为幕府宾客。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时,欧阳询已是62岁的老人。唐高祖李渊很器重他,多次提拔,位至给事■竹简《管子》中。622年,唐高祖诏令编纂《艺文类聚》,命欧阳询担任主编,参与工作者有秘书丞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多人。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艺文类聚》共100卷,百余万字,分为46部,每部又细分为若干子目,共有727目之多。这46部的顺序是: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艺文类聚》的编纂,尽管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务,却不排斥其他说法。《天部·天》中罗列的有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的道家说法,还引了《蜀志》的一则故事;在《天部·日》中,又引《列子》中的“孔子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出儒家那种多闻阙疑、求同存异的风格。《艺文类聚》在内容的取舍方面,体现出追求真善美的强烈倾向,很注意采集正面材料,摈弃反面材料。《帝王部》《人部》中都极尽劝善之能事。《艺文类聚》如此苦心孤诣,正是儒家重视教化、重视书籍的潜移默化功能的反映。《艺文类聚》于624年下半年书成奏上,唐高祖赐帛200匹。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任命欧阳询为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欧阳询所辑的《艺文类聚》,与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徐坚的《初学记》、白居易的《白氏六帖》合称为“唐代四大类书”。

虞世南字伯施,生于558年,越州余姚人。唐代书法家、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因他的叔父虞寄无子,虞世南便过继给叔父,故字伯施。《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当时编辑此书,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全书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19部,852卷,由于在类书中此书成书很■欧阳询雕像早,辑录资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当一部分本子已不传,故其文献价值颇高,尤其在辑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视。唐代著名类书还有徐坚的《初学记》。徐坚,字元固,生于659年,湖州长城人。他自幼聪敏过人,被称为“异才”。后来举秀才及第,为集贤院学士,封东海郡公。由于徐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徐坚所辑《初学记》共30卷,分23部,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虞世南画像用,故名《初学记》。

大诗人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亦是唐代类书之一。白居易生于772年,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著名诗歌有《长恨歌》和《琵琶行》等。

白居易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而且还在家中放置数千瓶子,命人取诸经典籍中的诗文佳句,投于瓶中,后再分门别类,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简称《白氏六帖》。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白氏六帖》分为1367门,收录了唐代文献中最可贵的律、令、格、式的若干条文,律有擅兴律、贼盗律等,令有乐令、选举令、考课令、封爵令、丧葬令、户令、授田令、祠令、杂令等,格有仓部格、金部格、户部格、祠部格等,式有兵部式、祠部式、吏部式、考功式、户部式、主客式、水部式等。

到了北宋时期,宋王朝自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到宋太宗赵光义,统一事业已接近完成,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上也出现繁荣景象。小说娱乐成为当时较为风行的文化消闲方式。■古籍《初学记》

宋太祖从小就喜欢读一些古书,即皇帝位之后,读书风气不减,锐意文字,手不释卷。再加上他遵行“文以守成”的古训,他甚至要求朝中所有的武将都要大量读书,以便学会治理国家的本领。所以,书籍的搜取、整理和流传,便成为了宋太祖刻意着力之处。宋太宗也有尚文之心,并将小说作为消闲之资,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读书自然要立足于用世与治道。于是,在977年,宋太宗下令中书侍郎李昉领导一班精通儒学的贤者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开始编纂一部小说性质的类书《太平广记》。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非常重视治史,曾分别设立了记事和记言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到了东汉末年,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恐史废绝,便各记闻见,以■赵匡胤画像备遗亡。从此,史学便渐突破官府藩篱向民间发展,学者们多抄掇旧史,自成一书,或起自人皇时代,或断之近代,各有其志,体例不一,而且许多委巷之说、迂怪之事也记录下来,真虚莫测,使得其渐与正史远离、区别开来。宋太宗 (939年~997年),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为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在位时,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政治。

到了魏晋时期,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代,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史以外的“史氏流别”达到10种之多,诸如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李昉组织人把从汉代到宋初的各种形式的小说,以及少量先秦古籍中的传说故事统统纳入书中,编纂成了《太平广记》一书。李昉 (925年~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984年加中书侍郎。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对后世影响很大。《太平广记》全书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分52大类,150多小类。大类中卷数最多的是神仙类,共55卷,下面依次是鬼类40卷,报应类33卷,神类25卷,女仙类15卷,定数类15卷,再加上异僧12卷,再生12卷,妖怪9卷,龙8卷,精怪6卷,幻术4卷,妖妄3卷,释证3卷,夜叉2卷,悟前生2卷,神魂1卷,灵异1卷等,志怪内容占了全书大半,共汇集了6970多则故事,每则故事后都注明引自何书。

978年,《太平广记》成书,982年做成雕版。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故叫《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所辑虽然主要是小说,但其中许多有关人事的故事,是当时的人所记录下来的当时的事,相当可信。所以《太平广记》对研究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各朝的典章、名物制度、地理、宗教、民俗、社会变迁、中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参考价值。《太平广记》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宋代以后的话本、杂剧、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和转引故事,加以敷演;说话人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就依据该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80卷。■宋书《太平广记》除了《太平广记》外,宋太宗朝还编纂了《太平总类》一书。此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类书之一。原来,在北宋初期,经过唐末、五代50多年的混战,书籍毁佚甚多,以至于盛唐时期9万余卷官藏典籍“编帙散失,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北宋初期,国家史馆藏书才万余卷。■古书《太平广记》书影为了搜取书籍,宋初在20年的时间里,朝廷先后把后蜀、南唐、北汉诸降国的书籍一并收来。除此之外,还采取奖励机制从民间广泛求书。宋太宗曾为此专门下诏,甚至具体列出需求书籍之名,对献书者都有丰厚奖励。由于宋朝积极求书,所以国家藏书激增,由开国之初的1万多卷,到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增加到8万余卷。

由于各国书籍凌杂无序,而且雕版未盛行,大多典籍只有手抄本,不利于翻览和保藏,所以,宋太宗下诏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臣,利用这些藏书,编类书1000卷,书名《太平总类》。

李昉领导编著《太平总类》一书时,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把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55部,包括天部、时序部、地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等。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详略不一。

在编著过程中,李昉他们所征引的古书多达1689种,如果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能达到2800多种。话本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即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太平总类》977年成书以后,宋太宗每日读《太平总类》3卷,用了一年时间把此书读完,于是赐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太平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

在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重,进士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士人们除了要强记经义外,还要以声韵为务,所以,研习文字技巧非常重要。

宋初作文与唐时一样盛行骈体,诗文风格主要沿袭晚唐风气,走的是绵密富丽的路子,朝廷的诏令制诰和士大夫的表启笺札,仍然通行骈四俪六的对偶,会写散文的也要会写四六,这就非熟悉典故、辞藻不可。所以,在这种社会情形下,社会急需一部作文时作参考的类书。

于是,在《太平广记》早已完成,《太平御览》也接近定稿时,宋太宗即时下令从《太平御览》纂修中抽调学者李昉、宋白、徐铉等将近半数人力,加上翰林侍读学士杨徽之等共20多人,编纂了《文苑英华》。■古籍《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于982年下半年开始纂修,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晚唐五代。选录的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2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39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42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宋真宗赵恒画像录的。另外,《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文苑英华》于985年年底完成。宋真宗赵恒继帝位后又对此书进行了修订,但大体面貌没变。一方面因对先祖皇帝的敬慕不能大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真宗时期仍沿袭了这样的立场。杨亿 (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的主要作家。杨亿在11岁时,宋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宋真宗因其父宋太宗诏修了《太平御览》等,便也想编一部大书和他父亲诏修的书媲美。所以,他在即位后的第八年,就命宰相王钦若和工部侍郎杨亿等人,自1003年开始编修一部具有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历代君臣事迹》。并要求这本书专门辑录自上古到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按事类、人物分门编撰;选用材料以“正史”为主,采用经、子等书,但不收杂史、小说。

王钦若和杨亿等人在编撰这部书时,打破时代局限,把五代以前的历朝史事都经过分门编类,把各朝同类事实集中排比,想查一个史实,查检一个门类,则历代同类事实全可见到。

然后,他们按照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秩序,把全书共分为31部。

每部前面又写有《总序》,详述本部事迹的沿革,等于一篇小史;部下又分1104门,每门有《小序》,议论本门的内容,等于一篇总论。《小序》之后又罗列出历代人物事迹,各门材料按年代先后排列。全书的整理体例,细密而完善。

在编撰过程中,宋真宗不但经常亲自过问编修事宜,而且还亲自审阅,随时指示,随时修改。审阅时,宋真宗也学他父亲“日进三卷”的办法,一般都是当天看完,甚至看到深夜。

1013年,这部大型类书终于编撰完成。全书正文1000卷,目录10卷,音义10卷。库本约2.72万多页,总字数约940万字,约超过《太平御览》1倍。

这部书完成以后,宋真宗亲自为其作序,并且把书名改为《册府■《太平御览》元龟》。“册府”就是典策的渊薮,书册的府库。“元龟”就是大龟,大龟是古代用以占卜的宝物。《册府元龟》命名的含义就是,这部书是一部古籍的大龟,蕴藏丰富,可以作为君臣的鉴戒,是君臣上下行事借鉴的典籍,也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古籍《册府元龟》《册府元龟》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采摭铨择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以及《修文殿御览》等书的内容以后,分类编纂。在体例上,还采用了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的体例。《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他各书。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1520年,到了我国明代嘉靖年间,河南汝南府确山县有个普通人家家里生了一个男孩,名叫陈耀文。陈耀文少年聪颖,自小过目不忘,被乡里誉为神童。12岁补庠生,1543年中癸卯科考举人,1550年中庚戌科考进士,授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是个清差,喜好读书的陈耀文正好借此机会博览群书,为以后著述打下坚实基础。在此期间,陈耀文著有《正杨》一书,纠正文学家杨慎《丹铅录》150条错误。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对有关历史事件进行编排的体裁。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又称“古史”。

陈耀文的才干逐渐得到朝廷的认可,升他为工部给事中,官至按察司副使,最后被提升为陕西太仆寺卿。他却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来日无多,便请求告老还乡。

陈耀文回到故土确山以后,闭门谢客,开始专心于著述类书之事,因所居近天中山,故题书名为《天中记》。《天中记》又名《寰海类编》。陈耀文依事物的性质将典籍、历史、小说、艺术、天文、地理、奇闻逸事等分门别类,尽收书中。全书200余万言,分类目796个,每类下又因事标目若干条,援引繁高,或于文前,或时语后注明出处,搜辑僻典遗文甚多,又间作考证,指出原书之讹文、误释,正历代类书之沿讹,精审多识,这是其他类书所不能比及的。《天中记》取材广泛,采辑丰富,征引完备,是古代类书中较完善者。后来的清代大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尤其称赞该书。《天中记》于清末重刊时,民族英雄林则徐曾亲手校勘并作跋。

1650年,正是清顺治七年,福建一个普通人家陈家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陈梦雷。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0岁时成进士,为庶吉士,被授予编修之职。■古籍《天中记》1699年,清康熙皇帝任命陈梦雷为词臣、侍读,在内苑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在此期间,陈梦雷恪尽职守,甚得胤祉好感。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陈梦雷见当时的类书,要么“详于政典”,要么“但资辞藻”,有许多缺点,因此他决心编辑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型类书。■古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此事得到胤祉支持,胤祉特拨给陈梦雷一间“协一堂”用于藏书,并在城北买“一间楼”,雇人帮助他缮写。自1701年秋开始,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图书共1.5万余卷,开始分类编辑。

在编辑过程中,陈梦雷离析每一部书的内容,再依据主题类聚。把各种书从以“图书”为单元,变为以“文献信息”为单元。之后,又依主题类聚成篇,分6大类,每一“汇编”其下再分32个“典”。“典”之下又分“部”,形成:汇编、典、部的3层结构。吴襄 (1661年~1735年),字七云,号悬水。171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任《明史》、《八旗通志》总裁及《治河方略》、《诗经集注》总纂修官。1723年命直南书房,升侍读学士,督顺天府学政,充任经筵讲宫,参与《明史》、《八旗志》的纂修。

另外,陈梦雷把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小说中的故事大量囊括为“纪事”;把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欠真,难入“汇考”的,或议论偏驳,难入“总论”的,或文藻未工,难入“艺文”的,统收于“杂录”。同时,把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于“外编”;平行列举,一目了然。

陈梦雷经过“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的辛勤劳动,历时6年,终于在1706年把这部共1万卷的巨著《古今图书集成》修成。《古今图书集成》这样一部大型类书,它既是经也是史,是子也是集,包括我国1.5万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融合为一。《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由清康熙皇帝钦赐书名,清雍正皇帝写序,《古今图书集成》为此冠名“钦定”,历时两朝28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正文1万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520函,42万余筒子页,1.6亿字。

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全面展开,其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文史哲学、经济政治、教育科举、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因而成为了查找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

1721年,清圣祖康熙命总理事务大臣允禄和翰林院编修吴襄领导编纂的一部专门采集子书和史书中的材料,提供给文人查找词章和典故的类书。

早在三国曹魏时期,文人吟诗作赋时,采摘辞藻往往喜欢寻求一些典故和逸闻,以便押韵对句而用。于是,采掘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类书《皇览》就出现了。

自从《皇览》以来,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编纂大型类书。到了清■古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雍正年间,朝廷编纂大型类书的传统被推向了又一高峰。

接到诏令后,允禄和吴襄便组织一个编撰班子,专辑诸子和史籍中的名言警句、出处和上下文等,然后分门别类地汇集成册,以供时人采摘,并将这本书取名《子史精华》。《子史精华》是一部供采取典故、诗文、辞藻用的类书,全书160卷,分天、地、岁时、帝王、皇亲、文学、居处、灵异、珍宝、食馔、人事、礼仪等30部,子目280类。专采子、史部及少数经、集部书中有关社会情况、自然知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名言隽句汇编成册。

此书采辑宏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详注出处。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史、科技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阅读链接宋太宗赵光义在文化建设方面多有功绩。他不但组织人员修成《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还开创了北宋时期的升平诗歌之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宋太宗本人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北宋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宋太宗还喜好书法,擅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6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当时的货币“淳化元宝”就是宋太宗亲自题写的。考证细致的历代注释文献

我国南宋时期的1130年,南剑州尤溪一个贫困的朱氏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朱熹,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

朱熹自小聪颖,弱冠及第,1148年中进士,历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4朝,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

朱熹是当时大儒家“二程”即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四方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当时称他“考亭先生”。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朱熹画像书”作为教本。早在先秦时期,《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4部儒家经典并没有受到重视。到汉武帝时,著名的汉儒大家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由此,孔子的思想受到了执政者及思想界的推崇,于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论语》也就被奉为圭臬。但当时《大学》《中庸》《孟子》三书,并没有受到汉儒的重视。汉以后,《论语》的声誉日渐高■朱熹著作《大学》涨。魏晋时期《论语》注家很多,其地位已经和经相等。这一时期,《孟子》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赵歧称孟子为“亚圣”,并对《孟子》一书进行注释和宣传。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祖籍郡望昌黎郡,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我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为“韩柳”。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到了唐代,《孟子》《大学》《中庸》才受到了两位文学家韩愈和李翱的异乎寻常的重视,他们对三部书的思想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如李翱的《复性书》将此二篇的部分观点加以融合、发挥,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于是,宋代的“二程”沿着这个方向,尊奉《中庸》,并把《大学》与《论语》《孟子》并提。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今文经学大师,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使儒学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我国历史长达2000多年。

到了朱熹这里,由于他学承二程,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就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在本书中,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因此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

在编排次序上,朱熹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孟子》竹简已超出“四书”之外。

朱熹注释“四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体系的基础。

朱熹几乎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四书”。他在34岁时写成了《论语要义》,10年后又写成《论语正义》,之后又写《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60岁时,他撰写《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之后还写了《大学或问》、《中庸或问》。他在临去世前三日还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释。“四书”经过朱熹的反复研究,颇为完整,条理贯通,无所不备。“四书”在南宋以后之所以能代替“五经”的权威,是与朱熹的努力分不开的。《四书集注》被历代所推崇,1212年,宋宁宗把《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教科书。宋理宗于1227年下诏盛赞《四书集注》“有补治道”。宋以后,元、明、清三代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四书”白文之《中庸章句》试的标准答案。因此,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我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