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文物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2:52: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晓东《文物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李晓东《文物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文物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文物保护[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保护广义是指从国家设置各级文物机构、制订文物法规到文物部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以保护好国家文物古迹为前提。狭义是指为了避免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文物因素的发生,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地面遗存的不可移动的各类文物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进行的种种防护、保养、修缮,以达到长期保存文物的目的。

2.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3.原真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4.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二、简答

1.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大学2014年研]

答:(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2)内容

其内容包括:①口头传统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3)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答:例如:《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

三、论述

1.结合《文物保护法》中的“文物”、《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文化财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文物的概念和内涵。[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1)文物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文物的主要内容有:

①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②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③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④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⑤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2)文化财产

文化财产是指每个国家,根据宗教的或世俗的理由,明确指定为具有重要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的财产并属于下列各类者:

①动物群落、植物群落、矿物和解剖以及具有古生物学意义的物品的稀有收集品和标本;

②有关历史,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及社会史、有关国家领袖、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之生平以及有关国家重大事件的财产;

③考古发掘(包括正常的和秘密的)或考古发现的成果;

④业已肢解的艺术或历史古迹或考古遗址之构成部分;

⑤一百年以前的古物,如铭文、钱币和印章;

⑥具有人种学意义的文物;

⑦有艺术价值的财产。(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①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②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③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总之,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它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并且,它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类文物从给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意识。

2.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1)分类法

分类法是指按照文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统一标准的文物聚类,不同的则分开的一种认识文物的方法。分类法能够将各种各样的类按照相互之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文物类别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2)排比法

使用排比法研究文物,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能够层次清晰、描写细腻,能更加细致入微的研究文物。(3)历史分析法

是指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文物的方法,把文物放在一定的时空背景条件下,分析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特点,并且将不同的阶段加以对比,弄清其发展变化的实质,揭示其发展规律。(4)逻辑分析法

是指利用现在数理逻辑工具,对文物进行分析,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析文物学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已知的事实或者已经获得的经验,来推断新问题的方法。(5)年代测试法

对文物的产生年代进行推断分析,然后进行测试,确定文物的年代。然后,把文物放在相应的年代中加以考察。

3.文物学研究的特点。[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文物学是在研究文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文物进行系统的研究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新型科学。

文物学研究的特点包括:(1)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最长

文物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包括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以及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文物)都属于文物学研究的对象。(2)研究内容极其丰富

研究如何鉴定文物,评估文物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文物等。(3)研究领域跨学科

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它涉及知识非常广泛,不仅仅与一门学科相关。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4)研究目的对国家意义重大

保管保护好文物,是文物世世代代相传,避免文物从本国流失到国外。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今儿进行专题或专门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种信息,诠释历史问题,解释历史规律。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是文物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

第2章 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2015年研]

答:《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主编的现代考古学著作,由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5月出版。该书以时代为序,综述了1949~1984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的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各专题的学者提供了线索。

2.三期论[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三期论”是1819年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的史前文化分期理论,他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汤姆森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汤姆森的学生J.A.沃尔索又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据。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是三期说作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3.金石学[吉林大学2014年研]

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夏鼐《考古学报》[吉林大学2014年研]

答:《考古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他领导了《考古》杂志及其前身的创刊,长期担任《考古学报》的主编。《考古学报》季刊由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考古学报》前身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53年改现名。

5.王国维[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研]

答: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梁启超先生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

6.石璋如[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石璋如(1902~2004年),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7.吕大临[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吕大临(约1040~1092年),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他以荫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二、简答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步骤。[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上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1)萌芽期

金石学的萌芽大约可以追溯到东周时代,但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2)发展期

在宋代,金石学和考古学发展成独立研究的学科,宋代时期的金石学和考古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刘敞的《先秦古器记》,欧阳修《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等等。(3)兴盛期

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4)近代考古学期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三、论述

试述安特生、梁思永、苏秉琦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吉林大学2015年研]

答:安特生、梁思永、苏秉琦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三座丰碑。(1)安特生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序幕,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1914年,安特生作为中国政府的矿政司顾问应邀来到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不知道怎样利用这样一个地质学家,是丁文江发现了安特生,并给予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使他先是在地质学上,继而在史前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1921~1949年,周口店遗址的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均是中国史前史上极为重大的发现。安特生的贡献使得中国的传统史学家意识到考古是了解中国古史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田野考古。(2)梁思永

梁思永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祖国的考古学事业。他的许多学术活动,赢得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赞誉。他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突出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地位,使我国的考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梁思永对中国的考古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①建立科学的考古方法。他发表的《远东考古学上若干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篇指导性论著。他把亚洲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成不同的文化群,对动物化石和文化面貌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各文化遗存之间的异同和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他把中国的考古资料纳入亚洲范围来研究,在考古理论方法上,对我国史前时期的文化类型和分期分布有着指导意义。

②树立田野考古工作的光辉典范。梁思永先生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细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把地层学应用于昴昂溪五福遗址发掘工作中。这是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首次科学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使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开始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为后来田野考古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③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为了培养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梁思永先生积极举办考古工作人员的训练班,许多教学工作他都认真地建议和安排。他对中国考古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故的夏鼐、尹达、郭宏钧和尹焕章等人都在历次殷墟发掘中受到梁思永先生的熏陶和培育。(3)苏秉琦

苏秉琦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从1934年开始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84年)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西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工作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年)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山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做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第3章 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一、简答

1.文物研究与历史研究的联系和区别。[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学与历史学(狭义历史学)都属于历史科学。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文物学与历史学的联系

文物是历史学研究的三大资料来源之一,而且是重要的实物资料。

①过去研究历史,主要是根据文献资料。现在,文物考古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文物考古新发现不断提供鲜为人知的资料,扩大了历史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丰富了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②现在,要研究、撰写一部历史著作,特别是古代史,没有文物考古工作提供的资料,其内容的丰富多彩程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西周以前的历史,基本上得依据文物考古资料去研究、撰写。汉唐以后的古代文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着各种信息。

③文物实物资料,对研究和撰写专门史尤为重要。运用文物资料,结合文献,可以研究、撰写出中国古代的雕塑史、美术史、音乐史、服饰史、纺织史、货币史、冶金史、陶瓷史、建筑史,等等。(2)文物学与历史学的区别

文物学研究文物与历史学把文物作为实物资料加以利用,有明显的区别,它们在研究方法、角度以及具体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

文物学研究文物,目的是究明文物自身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作用;要研究文物分类、鉴定;研究古器物、古书画、古文献、文化史迹、文物保护技术、文物管理等。通过研究,向其他学科提供科学资料。此外,还要研究采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文物,使文物延长“寿命”,把文化遗产保存好,并留传子孙后代。

而在历史学研究中,对文物本身,一般不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往往直接应用文物研究的成果。

2.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1)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文物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以历史遗迹和遗物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换言之,文物学研究的是文化遗迹和遗物,即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这是它的根本特点。

研究文物,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物”作为基础。在研究中,首先要如实叙述(或描述)文物本身的情况,揭示它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而研究和阐述它所反映的历史问题;不能离开文物去说明历史问题以及揭示历史规律。(2)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文物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文物的内容丰富,其研究必须得到有关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或者联合攻关,才能完成研究的各项任务。对于文物学的综合研究,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阐述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因此,文物学研究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则呈现出相互交叉的关系。

文物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宽广,内容极为丰富。要做好文物研究,特别是综合研究,需要有各方面的知识,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相当深厚的史料基础,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地理学、方志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目录学、文字学,乃至一些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和素养。只有具备这些学问,才能在对文物进行研究时,触类旁通,综合分析、研究,才能从文物所反映的各个侧面认识复杂的历史全部过程及深藏的内在的本质。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文物学与其他学科形成了多重边缘关系,并与其他相近学科交叉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这些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对文物学科建设将是十分有益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继续分化,已经和将要形成与文物学交叉的学科,将发展成新的相关学科。它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文物学的研究和建设,进一步发挥文物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论述

1.试述文化遗产的类型,与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关系。[吉林大学2015年研]

答:(1)文化遗产的类型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①有形文化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②无形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文化遗产与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关系

①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文化遗存,包括古代的遗迹和遗物,有形文化遗产为考古学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实物资料。考古学研究的重点是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探究他们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一般规律,无形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有助于考古学研究分析遗迹和遗物的制造工艺、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进而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研究。

②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的关系

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博物馆学的研究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鉴定、评定价值和等级以及科学保管,此外,博物馆学在宣传文化遗产,发挥其教育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说说考古学和文物学的主要异同。[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文物学与考古学(现代考古学)都属于历史科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直接的差异如下:(1)研究的年代范围

①考古学

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与近代、现代无关。其研究的年代下限定在明王朝灭亡(1644),而往往只到元代;清代则不在它研究的年代范围之内。

②文物学

研究的年代范围,从古至今,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对现代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文化遗存,也要进行研究。从清代以迄于今属于文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研究的对象

①考古学

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是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它们须是人类社会活动或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的遗存。它们应是人类有意加工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或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

②文物学

研究的对象也是实物资料,但不限于古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还包括近代和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清代的物质文化遗存不是文物学研究的对象。(3)研究的方法

①考古学

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进行田野考古调查、田野考古发掘和对发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的重点是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

a.“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各种古代遗址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来断定。考古学研究把地层学、类型学、自然科学手段作为主要断代方法。

b.“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古代遗迹建造和遗物制作的年代,具体到迄今有多少年。

②文物学

文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分类法、排比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年代测定法等。(4)研究的目的

①考古学

把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研究依据,把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作为研究重点,考古学研究要通过实物资料阐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扩大横和纵的研究范围。

②文物学

既要研究文物的不同系列,又要研究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作用,进而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专门史。同时,文物学还要研究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文物进行宣传教育。

第4章 文物定名

简答

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例。[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可移动文物是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可移动文物定名就是指确定可移动文物的名称。(1)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

①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

②没有名称的文物,定名应依照定名要素为其定名。定名要素包括年代、特征、器物通称。定名一般按照年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③文物已有名称且比较准确的,采用已有名称;

④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定名,依照相关学科国际命名法规定名。(2)文物定名的举例

石刻定名的一般规则为:“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器形”。

示例:宋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重修孔庙碑。

第5章 文物分类

简答

青铜器分类。[山西大学2014年研]

答: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计量器和杂物等类别。(1)礼器

礼器主要包括炊器、盛器、酒器和水器:

①炊器有鼎、鬲、甗、刀、俎等,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列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用九鼎。

②盛器包括簋、簠、盨、敦、豆、铺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

③酒器主要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种。饮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和觥等;盛酒器包括尊、卣、壶、罍、锺和方彝等。

④水器包括盘、盉、匜、鉴、洗等,主要是在行礼时净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诚。(2)乐器

主要的乐器有铙、钟、鼓、镈、錞及钲等。根据钟纽的形制差别,不同的钟有“铙”“铎”“镈钟”“甬钟”“钮钟”等有不同的称呼。而编钟是将各种不同的钟按照大小、音阶依次排列而悬挂在钟架上。现存最大的曾侯乙编钟是典型的代表。(3)兵器

青铜兵器有戈、矛、戟、钺、剑、铍、箭镞、盾、鸣镝、盔、甲等。(4)工具

青铜工具主要有斧、锥、钻、凿、削、锯、铲等。(5)车马器

青铜车马器主要有当卢、辔、辖、辕、銮、铃、镫等。(6)计量器

青铜计量器主要是指天平、权等。(7)杂物

主要有镜、带钩、玺、印、熏炉、虎符、鱼符、钱币、建筑构件等。

第6章 文物鉴定

一、名词解释

1.文物鉴定[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鉴定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或专门史)打下基础。同时,研究文物鉴定又是一门专门学问,文物鉴定学是文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苏州片[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苏州片是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仿画,是书画赝品中的佼佼者。明清时代的作仿画为业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在明万历到清代中期(1753~1820年前后)的苏州。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仿画为业,他们所造的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

3.转山头[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转山头又称“套山头”,是中国书画作伪方法之一。造假者将没有名气的山水画家的作品题款的上部,顺延远山轮廓全部剪去,再用同样的纸照原样按上,润色、改题大家名款,或者从字册中的旧款移来,这称为“转山头”。

4.赝品[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赝品本义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价值和价格可以紧随被仿品,现在通常指工艺拙劣的仿冒品。赝品是古董及书画市场的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由于这些物品并非原创,是临摹、仿制或复制的,而持有者、贩卖者却诓称是原作,所以把这些物品成为赝品。

二、简答

1.中国古代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复旦大学2014年研]

答:陶瓷在中国文物藏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传世陶瓷为数众多,是陶瓷鉴定的重点。鉴定时,一要借助考古发掘获得的有明确地点、地层的陶瓷标准器,二要对传世陶瓷从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入手,两者相互印证,分析研究,作出科学鉴别。传世陶瓷,本身的时代风格、基本特征等是鉴定的又一重要依据。而陶瓷的时代风格和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几个方面。在鉴定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造型

陶瓷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造型特征、制作工艺、烧造技术及各种器形所表现出的不同时代的生活习惯、风俗及审美标准等,构成了陶瓷的时代风格。(2)胎釉

胎为瓷器骨,釉是瓷器衣,胎釉构成了瓷器的主体。因此,在瓷器鉴别中,胎釉的变化是重要依据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瓷器,在胎釉原料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风格。

①瓷器胎土

瓷器胎土因地区不同而有区别,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在淘洗胎土的方法和要求上有别,致使胎土在烧结后的效果不一。胎土淘洗纯净的,烧成瓷器后胎质缜密,颜色纯正;相反,由于胎土中含有杂质,因杂质含矿物成分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斑点。在鉴别胎质时,先从无釉处观察,如从器足无釉处观察。对器体胎质的观察,可迎光透视。

②瓷器釉色

对瓷器釉色的观察,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釉面的厚薄,釉质光泽的新旧,以及釉质气泡大小等,以鉴定真伪及年代(或时代)。要在胎质和釉质方面做到得心应手,必须熟记各时代、各地区瓷器胎质和釉质特点,并勤于多观看实物,进行比较,仔细分析辨认,久而久之,定会在鉴定真伪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纹饰

纹饰和瓷器造型、釉色一样,最富有时代特色。由于不同时代和地区采用绘瓷原料和技术不同,所选题材和内容不同等,所绘纹饰也有明显的不同风格和特点,从而成为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掌握纹饰绘制原料、题材、笔法与其他工艺品画面的影响等特点后,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仔细研究,认真辨识。(4)款识

瓷器中的款识,特别是明清瓷器款识,内容丰富。依据款识断代或辨伪是瓷器鉴定中的手段之一。首先要了解不同时代的款识,其次要了解不同时代款识的运笔等技法。在陶瓷鉴定中,认真对比它的造型、胎釉、纹饰、款识,细心揣摸它的异同,并把它们互相联系,综合分析,而不是只看某一方面,一定会在鉴别真伪、年代和评定价值方面,作出科学的鉴定结论。

2.青铜器锈蚀之称谓及其在鉴定上的作用。[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青铜器锈蚀产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青铜器锈蚀途径和锈蚀机理,为科学、有效保护青铜器提供有利参考。(1)皮壳

皮壳又称贴骨锈,是青铜器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与周围的多种化学物质长期发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层氧化膜,皮壳色泽温润,质感厚实,有枣皮红、绿漆古、黑漆古、黑绿、黄绿等多种皮壳。(2)薄锈

薄锈是指单层锈,多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禄锈,也有一些青铜器表面的薄绿锈体中混杂有蓝锈、黑锈、土锈和红锈。薄锈多出于青铜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由于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属于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而青铜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浓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当稳定的。(3)厚锈

厚锈多出自北方地区,以河南安阳地区出土青铜器最为明显。厚锈层次多,锈色多样,在最底层的皮壳上面通常分布有红锈、浅绿锈、深绿锈、土锈等锈层,锈蚀的层次感非常明显,而且锈体坚硬。(4)发锈

发锈是从青铜器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发”即膨胀之意,这种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锈泡。

3.以瓷器或铜器或书画为例,说明文物鉴定的传统方法。[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瓷器的传统鉴定方法是根据每个时代及窑口的传统生产工艺,使用的材料及装饰工艺的处理方法,以及瓷器胎质,釉面的变化程度,来辨别它的真伪,断定它的年代,以期达到去伪存真的鉴定目的。瓷器的传统鉴定方法包括一看,二摸,三掂,四闻,五听。(1)一看

看一件瓷器能否符合古玩瓷器的要求,应从它的器型上,发色上,釉面上,纹饰上及制式上符合历史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向和使用要求,釉料配制及工艺流程方法,韵味感及生产加工工艺特征等,如果能附和这些要求的话,这件瓷器可以说,基本达到我们对它的鉴定要求。一般需要看器型,看发色,看釉面,看纹饰,看制式。(2)二摸

一是摸釉面的光滑度,二是摸釉面的平整度。瓷器釉面的光滑程度,能决定一件瓷器的新老程度。同样它的平整度的差异,也能决定一件瓷器的新老程度。摸一件古老瓷器的釉面,如同摸婴幼儿童的肌肤一般。如果没有此种感觉,这件瓷器一定不是古物。(3)三掂

根据鉴赏文物的经验,掂其物感受其重量,对比相似材质和大小的文物,如果重量悬殊,则为赝品。(4)四闻

对于特殊材质制作或者经过特殊工艺的文物,一定会有特殊味道的文物,可以闻其味道,确定是否有味道或者味道是否相同。(5)五听

敲击文物的表面,听其发出的独特的声音,与同类文物的声音对比。

三、论述

书画作伪的方法及其地域特点。[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自明代以来,随着书画市场的兴起,书画作伪行为也随之出现。数百年来,书画市场几起几落,书画作伪时隐时现。在清代就发现了“河南造”“扬州货”“苏州片”等伪品来源。(1)书画作伪方法

书画作伪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完全造假与利用古书作伪。此外还有一种代笔,往往是经本人同意,所以情况又比较复杂。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前面两种情况。

①完全造假的方法

完全造假的手法,不外乎临、摹、仿、造四种方法。

a.临

主要是对照真迹进行临写,也有半临半摹的。这种手法主要应用在写意及行草作品上。

b.摹

主要是完全依照真迹,以较透明的纸张进行双勾描形,然后再进行添填色墨完成。这种造假手法主要应用在工笔、楷篆及早期山水作品上。

c.仿

则是特意仿造名家真迹的笔墨特征与画面结构而进行作伪,因为没有形的约束,所以行笔用墨相对灵活。

d.造

则是完全没有任何可依据的真迹或风格,多是对一些历史中非常简略的书画及名人记载进行无中生有的凭空造假,再加以只言片语的文献记载用以混淆视听。

②利用古书作伪的方法

用古字画作伪的手法多样。

a.图章作伪

图章作伪是造假适用的常用手法。这些名人印章是采用电脑制作,在制作效果上几乎达到真伪莫辨的程度,即使借助放大仪器帮助也无济于事。

b.拆配和割裂

比如拆配中有真题跋配假书画,假题跋配真书画,以及名家真假作品相互拼凑,不知名的书画家作品与名家作品进行搭配。或是将一件名家作品分割成数件,将册页、条屏类拆分成独立作品。还有利用已经装裱好的书画,将画心拆下换成伪作等等手法。

c.“克隆”

是将母体原作或影印件原作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翻版”,成百上千的“克隆”,尔后大量向外批发。还有些绝对“克隆”的书画,是采用把真迹留下,仅“克隆”一幅,这样人们得不到比较、鉴赏,就不易分辨出真假。(2)书画作伪的地域特点

①北京与天津

a.北京

主要伪造“臣”字款书画。题材有山水、人物、花卉、鞍马、走兽,画上加盖有清宫收藏印,如乾隆五玺、八玺,还有乾隆和大臣的题跋,以富丽堂皇的材料装裱。画面大部分是青绿和浅绛色。

b.天津

天津离北京较近,这个地方历来有人专制伪品,除仿北京的大名家作品以外,他们还有特定的对象,如溥佐的马,范曾的人物,陈少梅的山水、仕女,刘奎龄的走兽、翎毛,均有仿制。书法的仿制对象主要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臣名人的手迹,如仿康有为、李鸿章、张伯英、翁同龢、徐世昌、溥儒等人作品。

②河北与河南

a.河北

河北的辛集地区曾经是比较集中的书画作伪之“乡”。伪制对象多是北方画家,如仿齐白石花鸟、鱼虾,并常落早期款,印章水平不高。另有仿汪榕、王云花卉,仿秦仲文竹石,仿黄胄的毛驴,仿河北籍的画家赵望云的山水人物,多为横披。

b.河南

在明末清初时,河南开封地区有人专作唐、宋、元名家书法,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岳飞、赵孟頫、鲜于枢等人的作品。其装裱形式多是高头大卷,质地为棉纸、蜡光纸、粉笺、粗绢、细绢等,同时都经过了揉搓、染色,纸面上常出现冰裂纹样折痕。

③南京与苏州

a.南京

1980年前后,在这里常有伪造傅抱石山水人物画、潘天寿花鸟画出现。到了1985年以后,作伪者只有伪造其他名人的作品,如仿宋文治山水画、傅小石的人物画。书法仿林散之、费新我、武中奇、沙孟海等人的作品。

b.苏州

苏州伪品较多,称为“苏州片”,流传很广。其伪作水平高低不一,出自高手的赝品不易鉴别,如仿赵佶的《王济观马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代仇英的山水画。

④陕西与四川

a.陕西

陕西的西安画派,在中国画派上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不少人加入了伪制名人书画的行列。他们的仿制技巧较高,颇见功夫,鉴别难度极大。

b.四川

四川的书画市场以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为主,书画赝品在这两个地方出现也多。这些赝品因一般人难以鉴别,在市场上常有买主。

⑤湖南与广东

a.湖南

以前,湖南长沙一带的书画作伪,主要目标是明末清初时期,具有民族气节的忠烈名人的作品,所用材料多是绫本染旧,由于多次洗刷,呈灰暗旧色,很不自然。所作之画,一般较简单,容易识别,俗称“长沙货”。

b.广东

广东书画伪品,多为绢本人物画,山水、花卉也有,如仿张萱、周昉、吴道子等古代名人的仕女、道释图;以宣和式装裱,上面多有宋徽宗赵佶题写的画名。

⑥上海与东北

a.上海

上海书画作伪常见有人仿朱屺瞻画花卉、山水,仿刘海粟泼彩山水、花鸟,仿谢稚柳青绿山水、写意花卉,仿吴湖帆山水、竹石,仿关良人物画,仿唐云花卉、麻雀。同时,还有人仿民国画家王一亭的花卉、人物等作品。

b.东北

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伪造书画的传统,这几年却出现了伪造者,但伪品不多,如仿于志学画冰雪风景,仿冯大中画虎。

⑦除上述部分省、市、地区外,还有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也偶见有人伪造现代名人书画,但仿制水平不高,未成气候。

第7章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简答

1.简述文物的价值。[西北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它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从整体来讲,文物必须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否则不称其为文物。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因此,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否定的。(1)历史价值

在文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中,历史价值是首要的。如上文所谈及的,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它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2)艺术价值

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审美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的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价值,主要是指文物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以娱乐、消遣。借鉴作用,主要是指从文物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新。美术史料价值,是指文物是研究美术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3)科学价值

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它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按照唯物史观来看,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一切,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超过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古代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

2.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质而制造出的一种物品,是史前人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等奠定了基础,是新石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1)陶器的出现和使用与农业和定居生活相关联,陶器的普及对促进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炊器是考古发现以来最早的陶器。陶器的出现使得人们经常性地煮熟食物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改变了史前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体质和文明的不断进步。(3)陶器的生产为以后金属的冶铸、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经验。长期的制陶的基础对于冶铸金属漆过程中使用窑炉、坩埚和制苑等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瓷器的出现更与人类长期制陶经验密不可分。(4)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陶器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陶器制的砖等建筑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于建造房屋,从而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陶塑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

第8章 古器物

一、名词解释

1.秦半两[四川大学2015年研]

答: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2.玉衣[西北大学2014年研]

答: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两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各由2498和2160片玉片以金缕编缀而成,金缕用量为1100克左右和700克左右,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周密设计和精细加工。河南商丘永城梁孝王墓也发掘出土金缕玉衣,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

3.铅釉软陶[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4.毛公鼎[浙江大学2014年研]

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5.博山炉[山西大学2014年研]

答: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博山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6.五铢钱[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7.铜鼓[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铜鼓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主要可以分为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蒙型铜鼓。

8.烧前彩和烧后彩[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烧前彩和烧后彩是古代彩绘陶烧造过程中按的两种彩绘方式。①烧前彩是指在陶胚上绘彩纹,并依着色剂的不同,在烧造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黑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锰,其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锰较多的红土。白彩基本上没有着色剂,可能是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黏土、高铝质黏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置而成。一般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其原料可能是赤铁矿或者朱砂。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这种工艺始见于老官台文化,盛行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较流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除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外,大部分已经衰落;②烧后彩是指在烧好的陶器表秒涂绘彩纹,它的颜色容易受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导致脱落,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

9.芒口[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芒口是一种烧造的工艺缺陷。为了增加烧造产量,窑工发明了口对口烧造,即芒口覆烧法,制作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之芒口,见于北宋的定窑,景德镇的湖田窑等。后因芒口覆烧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响瓷器的美观,南宋后期渐被淘汰。

10.吉州窑[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吉州窑是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

11.司母戊鼎[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

12.三角缘神兽镜[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13.定窑[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在宋朝属定州,故称。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二、简答

1.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商代晚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花纹繁缛,铭文出现,并加长,是商代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早期铜器继承了晚商的传统。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包括:(1)青铜礼器有了飞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连瓶和偶方彝。礼器中酒器仍占绝大多数,以觚、爵为主。(2)盛行以鸟兽形象作为器物的形状,如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形卣,山西石楼出土的铜觥等。(3)商代晚期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突出代表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4)纹饰普遍以雷纹为地纹,主体花纹除饕餮纹外,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大都饰满器身。许多器物尚有凸起的扉棱和牺首等装饰。(5)铭文最初多为族徽图像、人名、父祖名,如妇好之类;末期铭文多达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父辈作器。如“小臣赊犀尊”“希聿簋”等。(6)晚期的铜器中乐器有铙,兵器有钺、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其中戈的数量最多,形式变化亦多。工具有斧、锛、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