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诗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3:47:2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山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讲给大家的《诗经》

讲给大家的《诗经》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关于《诗经》的小书,是讲座的整理。致力于文化教养的博雅小学堂,邀我讲《诗经》,听众主要是青少年朋友和一些热爱文化的家长,十五分钟一集,共讲了一百集。后来东方出版社的李伟楠编辑觉得讲座可以整理成文,流通市面,以便更多的古典爱好者阅读,便将录音转写成文字,最后由我做了一点修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有一位名人说过:“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那是因为我们时常感觉自己肤浅。”是的,读经典确实有益于心智的深厚。《诗经》作为一部经典,既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作为文学的经典,可以说,是它为中国古典诗歌确立了艺术的基调。学术界有一位老前辈说过:“不知‘三百篇’,不足以言我国古典文学之流变。”的确,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几句,其融情入景的手法和意象玲珑的境地,不正是后来唐诗宋词的先声?古典诗歌三千年,形式不断流变,风格不断出新,可是诗歌艺术的灵魂,却始终没有脱离《诗经》确立的基本情调。由此,读《诗经》是了解古典诗歌及文学的必需。《诗经》还是一部文化经典。“经典”两个字可不简单,凡是算得上“经典”的作品,一般要符合下面两条:一是,其本身的内容得够经典;二是,经典著作,还必须在其产生后,在广泛的传播承续中参与后续历史文化的构建。这两点,《诗经》都是当之无愧的,特别是后一点。“诗经”在西汉以后两千多年的时光里,是“五经”之一,有其漫长的经学阐释史。而经学,在古代虽是一种学问,却通着政治以及个人伦理生活等。

这里不妨讲一则小故事:西汉的大臣霍光废除了即位不久的皇帝,同时收拾新皇帝亲近的大臣,杀了好多人。收拾到负责给新皇帝讲《诗经》的大臣王式,追责的大臣就问王式:“皇帝胡作非为,你作为皇帝的老师,为何不上谏书?”对这样的追问,若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恐怕是要杀头的。王式却自有答案,他说:“《诗》三百篇,篇篇是谏书。我还用得着单独给皇帝上谏书吗?”这一反问,霍光手底下的人没辙,只好免了王式的死罪。“篇篇是谏书”这则故事记载在《汉书》中,显示的是《诗经》对古人的影响。西汉经学讲《诗经》,往往借着讲诗篇的机会,向皇帝讲明什么是正确的、在国家政治及个人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什么是应该杜绝的。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大则大法。这就是经学的解读。《诗经》对后世文化所起的作用,也就不难知其一斑了。

不过,古代经学的方式,并不是我们今天讲《诗经》应当遵守的。今天讲《诗经》,重在讲明诗篇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品性。《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文学,有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地方,即它还不是后来文人雅士的主观抒怀。这方面的内容虽然也不是全然没有,却非主要。《诗经》产生时,文化上是一个“礼乐”时代。举凡国家大事,都要举行隆重的大典,而隆重的大典上往往是要有歌唱的。例如,王朝重视农耕,于是从耕种到田间管理乃至收获等各农事重要环节,都有周王亲自参加的“亲耕大典”;大典中的歌唱,表现的不仅是周人对农耕的重视,人群在农耕实践中确认的对天地、自然的理解,还有从农事生活中生发的对天地的情感,以及对诸多自然物象的审美。于是,读这类题材的诗篇,读到的不仅是当时的重农观念,还有先民眼中的大自然,以及先民对大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读到的既是文学,也是中国的“天人”哲学。又如战争诗篇。战争来了,从王朝如何应付、民众对征战的态度、诗篇表现征战士卒的特点等方面,都可以审视出一个文化人群特有的品格。再如婚恋诗篇,《诗经》中有太多表现男女情感的篇章,那时候的人如何理解婚姻、家庭,如何理解在婚姻生活中的男女,那个时代的人又如何关怀、同情那些婚姻生活中的不幸者,等等,都是读《诗经》篇章可以领略到的内容。可以这样说,要全面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在其文化创立时期的所思所想,以及在所思所想中所显示的民族特征,是非要读《诗经》三百篇不可的。《诗经》记录的是一个文化人群在创立自己文化传统时的集体性的所思所感。

就这本书的内容而言,讲“国风”的部分多些。这是因为“国风”篇章涉及广阔、多姿多彩,艺术上的佳作也多。讲风诗,难免要涉及一些婚恋题材的诗篇。这还引起过一些家长听众的疑问:这些内容适合小孩子吗?这样的问题,笔者也实在说不好。读经典,读什么,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自己的孩子取舍。笔者有个朋友,他的孩子到国外读书,上语文课没有教材,中学生原原本本读《荷马史诗》。可是,那上面血腥暴力的地方也不少啊。于是笔者想:读古老的经典,就如同饮食,完全无细菌的食物,这个世界上有吗?大人是不是也应该相信,小孩读古老的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心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锻造“抗体”的过程?何况,《诗经》中的婚恋是干净的,情感的抒发也是纯净的呢。

让古老的经典走向大众,是一件大事。这本小书或许在这方面能起到作用。希望大家喜欢它,并请批评指正。李山2018年9月16日引言 风雅颂是什么《诗经》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来的分类有风、雅、颂三大部分。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说还有三项: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所谓的“诗经六义”,这是读《诗经》之前应该知道一点的。赋比兴是关于诗篇的表现手法的。赋,就是铺叙,有话直说。例如《周南·葛覃(tán)》“葛之覃(长,伸展)兮,施(蔓延)于中谷”,就是“赋”的手法。比,就是打比喻。衡量一个作家才华大小,善不善于打比喻,就是一个标准。《诗经》许多篇章都很善于打比喻,例如《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又如《曹风·蜉蝣》“麻衣如雪”,都是很好的比喻。“兴”,说起来可就麻烦了。打开《诗经》,开篇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xīng)。关于“兴”,最基本的看法是“起”,有“起头”的意思。既然是“起头”,就没有实际的表达上的意思。例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前一句即是起,最后一个字“五”,规定了下一句的“虎”,要与之协韵。生活中抬重物喊号子,也是起,一句号子,可以凝聚、整齐力量,作用实在不小。一句“关关雎鸠”,虽不一定表示诗中男女结合就在河边,却使男女结合与春光中的鸟鸣流水相映衬,意味大增,这就是“兴”的价值。现代学者又将“兴”与原始文化、民族心理联系起来探讨,新说纷呈,在此就先不多说了。这里先介绍《诗经》内容,即风、雅、颂各部分的大要。风:民间生活的万花筒

风诗主要表现一般民情方面的内容,例如婚恋、家庭等。贵族乃至周王要结婚,平民百姓也有婚恋,前者见于风诗的《周南》,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篇章,应是高级贵族结婚典礼上祝愿婚姻幸福的歌唱。后者,像《郑风·褰裳》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就是与《关雎》风格迥然不同的“男女相恋”了。婚姻,不论是对于贵族还是对于平民,都是最平常的社会生活,诗篇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就与雅、颂表现国家政治方面的事、宗庙祭祀方面的事有明显不同。这就是风诗的特点。风诗表现民风民情也实在活泼。例如《齐风》中的《著》。“著”的意思就是“塾”,指的是一般人家门两旁那个地方。这首诗写新人见新人,男孩来这家迎娶女孩的时候,女孩不敢使劲看这个男孩,不敢正眼看,只好偷眼看,就看到男的在著等着她,没有看到帽子,只看到下面的帽带。这首诗不是以女孩的口吻唱,而是典礼上的伴奏,以此来调侃女孩想看自己的新郎却不敢看的羞涩心理。再如《唐风》中,有写闹洞房习俗的诗歌,调笑新娘子,带有谐趣。

现代社会,有的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工作很累,工资很少,单位领导很苛刻,回到家里面,家人也嫌他挣得少,他就难免有一种抱怨之情。这种小职员的牢骚满腹,我们在《国风》里就能看到。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社会,人民生计艰难,所以好储蓄,而《诗经》里就有很多抠门的人。《唐风》中还有诗对这些吝啬鬼进行劝解,“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说你有衣服你不穿,等到你死了,别人穿上了。这类劝人的话语和腔调让人感到很熟悉,读来非常亲切。

可见,“风”关乎民情,我们要了解古代文化,了解古人的心态和品质,非要读风不行,它就像一个万花筒。《诗经》中一共有十五《国风》,这个“国”,原本称为“邦”,但它的意思并不全是诸侯邦国,说是指周王朝的十五个地区,可能更准确。十五《国风》,其中有些是诸侯国,如《齐风》,为齐国地方民歌,有些则不是,如《周南》《召南》。《周南》和《召南》的地域,是指周初两位大臣周公、召公分别负责管辖的区域,是周王朝的直属地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诸侯国。另外,十五《国风》的地域还有重复,比如《王风》,“王”也不是一个国,西周崩溃后,把都城由镐京迁到了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王风》就是指在这个地方所采的诗。实际上它和《召南》是叠着的。总之,粗略地说,十五《国风》是各地的风土,包括王室的一些“风”。《国风》地域主要在西至甘陕交界、东到齐鲁大地、北至河北、南到江汉的广大区域,大致就是周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是当时“华夏”的中心地带。

风诗中的大多数作品产生的时间略晚,可又排在《诗经》最前面。我有一个猜想:古人是把一卷卷的书卷起来,然后往外抻着看。一打开卷着的书,正好是先看末尾。所以,我们现在读《诗》有点倒卷帘,先看的是时代略晚的作品,也很好,因为风诗要比雅、颂容易多了。大部分的风诗是从西周后期,到进入春秋之后若干年的作品,在春秋结束之前很长时间就结束了。整个《诗经》的创作时代是从公〇元前一几几年至公元前六百年左右,一共将近五百年的时间。

风诗是表现民情的,如上所说,地域辽阔,内容丰富。那么,风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回答是:风诗是有人专门采集、加工的。具体地说,周代有一种“采诗”制度,王朝派一些身份不高的人到民间去采集,采来以后层层往上交,由那些专业人员加工配乐,再唱给王听,这就是王官采诗。这种现象非常特别,只有中国古代有,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它的南部也有很多民歌,但那些远古的诗歌则没有经过采集。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在距今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目的地采集这些民歌并且加工呢?这跟当时的文化信念有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王朝兴衰的主导权在上天。一个王朝如果真的尊敬上天,不用整天给老天爷上猪牛羊肉进行祭祀,更重要的是关怀民众。那么,上天对王朝、君主的作为是否满意呢?你不要问天,而要听百姓的声音,而民间的诗歌则体现了百姓的喜怒哀乐。在这样一种观念下开始“采诗观风”。而百姓的声音为什么称为“风”?这就涉及一个有趣的现象——吹音定律。春天到了,该下地耕种了,那么,哪一天是春耕的最佳时节?古人让盲乐工,在当时他们叫作“瞽”(gǔ)吹律管来判断,失明的人往往耳朵更灵光,他们可以听出时令来。怎么做的呢?大家知道,一根相同的乐管,气压、气温、湿度不同,可以吹出不同的声调来。这些瞽人,就可以声音高低的细微差别,判定某一时令的到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种小麦,什么时候要种瓜种豆,等等。乐管中的气流就是风,古人有一个与我们今天不一样的看法,认为不同的风中都有上天的神秘意志。听风可以判断节令,而节令的变化,古人也认为是上天神秘意志主宰的。所以,“风”是沟通天地和人的一个重要媒介。他们想象百姓的歌声也像风一样传达给上天,老天会根据歌的内容,判断把统治王朝的大权交到谁的手上。所以,统治者也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这种看法和观念是很独特的,在世界范围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份。雅:用纯正之音唱国家大事

雅是什么?雅就是王朝的音乐,王朝的音乐为什么叫雅呢?雅有标准的意思,我们今天还有随俗雅化、典雅之类的词语。周人的音乐和语音,就作为一种标准语音、标准音乐流传,也可以说它是天下万民的榜样,所以叫雅。一个民族的雅文化出了问题可就麻烦了,因为雅文化往往是做人的理想所在,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认定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是高尚的、不低俗的,这个属于雅。李白说“大雅久不作”,其中的大雅就是指高亢的、宏大的、引人向上的艺术,它和通俗文化是有区别的。

那么,《诗经》里的“大雅”“小雅”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说,“大雅”是周王朝还强盛时的诗篇,“小雅”大多数就是衰乱时的诗了。就是说,时间上大雅在前、小雅在后。不过,我们现在要翻翻大雅、小雅作品,就会发现好多衰世的作品也放到大雅里边去了,这是后人的编排。因为《诗经》在经过了秦始皇焚书之后,汉代人重新编订,次序就乱了。汉代人不了解这一点,说表现“大政”的诗篇为大雅,表现“小政”的为小雅;他们就照着这个标准理解大小雅诗篇,就有点乱了。

雅的作品主要表现王朝政治的一些大的活动,比如该种地了,周王为了表示他对农业的重视,约定好日子,号召万民都来一块田地里耕种。周王本人要来,还要带着王后和孩子,亲自挽起农具来耕种。他耕种的这点粮食要特殊管理,将来祭祖的时候他要端给祖宗。而他祭祀时身上穿的衣服,也应该是王后亲自带领妃嫔们搞蚕桑生产做出来的布,由她亲自缝制成衣。这样做是为了在祖宗面前表示恭敬。所以,中国的祭祀场面不是请求祖宗赏这个、赏那个,而是往那儿一站,让祖宗看到,粮食是自己种的,衣服是老婆养蚕缫丝纺织裁剪做成的,祖宗就会赏你福分,因为你遵循了男耕女织的祖宗传统。否则,老祖宗会惩罚你。所以,《诗经》早期的诗里会写到周王亲自下地劳动,中期的诗还要特别表现王是怎么劳动的,王是怎么遵循传统的,重视农业的中国文化观念就诞生了。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很重视粮食生产的,对商业相对来说就比较歧视,尤其是在古代,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才有好转。可见,《诗经》所展现的传统,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很近。

另外还有宴饮诗。宴饮诗是谁请谁吃饭呢?周王请下属、亲戚、诸侯国君、异国使臣等人吃饭,比如《小雅》中的《伐木》,歌唱宴饮,就是为了表示王的慷慨,同时号召贵族慷慨地对待自己的下属和民众,这样民众才能跟着你走。颂:感谢有功绩的祖先“颂”是祭神诗,献给神灵的歌,比如祭周文王,感谢他领导周家走向强盛,而且获得天命。周人相信自己之所以能成为统治人群,是因为周文王积了德,上天才把天命献给他们,所以要感谢文王。在看《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不是任何做过王的人,死了以后都一定能得到《周颂》的歌唱,没有那回事,《周颂》的颂歌,是献给那些对周人乃至对天下人做出贡献的先公、先王。比如,周人献歌给后稷,是因为他为天下人提供了粮食。按照周人的理解,远古大洪水之后尧舜重整山河的时候,是自己的始祖后稷,为天下人种地,提供了粮食,使天下人活了下来。周家还有一个祖宗叫公刘,为什么歌唱他?因为是他率领周人重新回到农业文明轨道上来。周人自己说,他们这个部族曾经有一段时间随着王朝的更替,夏朝的衰落,跑了,“自窜戎狄”,窜到戎狄之间变成野蛮人了。是公刘把他们带回来,重新回到农耕文明的生活中来,所以要祭祀他。这是很重要的,是重德行的表现,所以《周颂》的内容并不是崇拜鬼神,而是崇拜那些有德行的人,或者弘扬那些有德行、有功绩的人的价值。所以在《诗经》的时代,我们看到一种非常开明的宗教观念,换句话说,中国为什么老早摆脱了宗教文化的壳子,可能跟这个有关系,重视你在实践中、生活中的德行,这种重德行的观念后来被儒家所继承。《颂》的诗篇,还包括《鲁颂》和《商颂》。《鲁颂》为春秋时期鲁国作品,《商颂》是西周时期宋国人祭祀殷商祖先的诗篇。《周南·关雎》:不是爱情诗,是典礼上的乐章jūjiūyǎotiǎohǎoqi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cīxìngwùmèi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màolè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见于《国风》第一部分《周南》。这首诗的主题,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理解诗歌,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就断定是爱情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欢迎你嫁到我家来“关关雎鸠”,“关关”模拟水鸟“呱呱”叫的声音,但是文学求美,如果写成“呱呱雎鸠”,那就太难听,字面上也不大好看,于是写作音近的“关关”。“雎鸠”不是指嘴巴呈钩子状的鱼鹰,那种鸟发不出呱呱的叫声,而是指扁嘴鸟,是鱼鸟,也是候鸟,会随季节南北迁徙。所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讲的是什么?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河边,呱呱叫的水鸟在沙洲上捕鱼,意味着春天到来了。这是很优美的情景。在北方满目褐色的冬景之中,慢慢地冰消雪化,在料峭的春风中感到一丝温暖,风轻了,各种味道出来了,鸟的声音出现了。这就是中国诗歌开篇第一句,把人带到初春的光景。

天时在变,诗歌由万物生长自然联想到人类生活要跟上节令的步伐。下面接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跟苗条不一样,“苗条”专指身材,“窈窕”则指外形好、性格好。这个女孩子不仅长得不错,在她的音容笑貌中还有一种让人无限神往的情态,那种生命的高雅,实际上就是气质。“淑女”就是好女,“淑”是善的意思。“逑”本来是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君子”的意思和我们现在说的有德的人不一样,在周代,这个词指的是贵族。后两句意为: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讲的是人类也要遵循自然的节律,在初春的时候完成婚配。

接着往下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意为长短不齐,是双声词,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使音律整齐。“荇菜”是水菜,也叫田字草,小绿叶,中间长了十字花纹,生在水塘里,开黄花。周代的家庭主妇在祭祖的时候,要给祖宗敬上各种水生的带叶子的菜,荇菜应该就是其中一种。此处荇菜实际上悄悄地指向了家庭主妇。“左右流之”这个“流”,是“摎”字的假借字,意思就是拔取。“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求之”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醒着也求,睡了也求,但同时,“寤寐”这个词本身也有持续不断、反反复复的意思。“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是个语词,相当于屈原作品里面的“兮”,“服”的意思就是放在心上,它才是“思念”的意思。这个字的意思从古到今发生了变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是长的意思,因为前面有“寤寐”,所以此处可以指夜长,但同时也可以指情思长。这里体现出诗歌翻译的特别,它有的时候是不可翻译的。像杜甫诗“感时花溅泪”,这个泪到底是露水还是人的眼泪滴到花上?不能只做一种解释,无论诗人写诗时是怎样理解的,读者都能感觉到两种意思都蕴含在里面,并由此产生了特殊的美感。“悠哉悠哉”也是这样。“辗转反侧”,翻过来调过去,睡不着。“辗转”,是双声词,zh声母都是,同时也叠韵,它们的韵母都以“an”结尾,所以,读起来非常悦耳,有一种音乐美。

接着“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个句子不用翻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友”字就是加强情意,用琴瑟来增强我们对窈窕淑女的友爱之情,其实是要表达,你嫁到我们家来,我们欢迎。接着,“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芼”字就是选择性地拔取。“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窈窕的淑女,我们用钟鼓来取悦她,让她快乐。典礼的歌唱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字面含义。诗说君子和淑女,都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如果是爱情诗,往往是我有情感就表达给你,《诗经》里很多诗,比如《褰裳》等就是那样,“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子”用的就是第一人称。另外,诗里提到的器物也暗示着它不是爱情诗。“琴”“瑟”,据文献记载起源都很早,古琴古瑟往往在典礼上给歌伴唱。一个贵族家族的典礼往往有四个乐工,他们在厅堂之上两个弹瑟,两个歌唱。后面出现的“钟鼓”,在周代按照礼法规定,是只有高级贵族家庭才可使用的。在典礼上,堂上乐工在唱,堂下就要摆上乐器架子,有鼓,有钟,还有笙,歌唱与演奏交替进行。这不是一个男孩为追求女孩在她家门口拉琴唱歌的情景。有钟鼓,在古代就要有很大的排场。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礼中完成的。

这首婚姻典礼上的乐章,祝愿新婚男女琴瑟和谐,实际上就是祝愿家族兴旺,因为在古代,婚姻和家族的兴旺有重大关系。

古代婚姻有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每一步都要按照规定的礼节来,比如送各种礼物等。亲迎是古代婚礼当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古人认为家庭主妇上伺候宗庙,下传宗接代,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祭祀及其他隆重场合要作为女主人出面,有重要的地位。到了亲迎这一天,男子要早早地到女孩家来,到宗庙里亲自迎接女孩。

这首诗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实际上就是在一对新人成婚、亲迎的时候,当女子进入男子家的庭院,上厅堂时歌声响起、音乐响起,所唱的歌词。歌唱的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表达祝福:你们的婚姻是当令的,跟随着万物、大自然的节奏结婚。你们经过了寤寐思服和媒人几次往复,走到一起不容易,好婚姻难得,让人“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费了不少心思,希望你们琴瑟和谐。

诗在这个时候演唱,让人感觉到古人对婚姻的无限重视。在典礼中,一对男女走入婚姻的殿堂,鼓乐齐鸣,无限庄严,无限美丽。如果把这个场面画出来,一定是很感人的。两个姓氏的结合

对于周人来说,婚姻的意义非常重大,这首诗将其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出来。为什么周人如此重视婚姻和家庭呢?孔子曾经说过婚姻“合二姓之好”,请注意,是“二姓”,不是“二性”,不是男女两个性别,而是两个姓氏,比如姬姓、姜姓、子姓、姒姓等。

追溯到中华文明早期,远古的众多人群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区域里面。我在汉水流域,你在黄河下游,每个地方的人群都根据自然条件建构生活,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会导致文化的不同。后来这些人群相遇,就要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较早的夏王朝对待其他族群的办法就是打、征服、兼并,殷商王朝更是变本加厉。结果打来打去,越打人群越涣散。到了西周,周人的力量相对弱小,要统一天下就要运用智慧。所以周家就采取柔性的方式,利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观念,去疏通和勾连各个人群。那个时代的古人,普遍认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一个族群的人就没有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亲。针对这种情况,周人就在不同族群之间建立血缘关系,通过通婚来实现。

为了达到通婚的大目标,周代人同姓不婚,而是相应地把周家的女儿、诸侯的女儿嫁到那些不同姓氏的人群去。所以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周王见到同姓诸侯,无一例外地称伯父、叔父,遇到异姓诸侯,则无一例外地称伯舅、叔舅。这种关系在建构周代的统一王朝及统一文化方面起了作用。

这样回过头理解婚姻亲迎典礼上的敲钟、打鼓、歌唱,就知道是因为在周代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婚姻太重要了!婚姻具有这种价值的观念,一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人对婚姻、家庭的态度。重视家庭的中国人

周人重视婚姻,也影响了国人的哲学观念,对于人类社会从哪儿开始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回答。西方人认为人类是从上帝造人开始,男人与女人偷吃禁果,有了婚姻,是一种原罪。中国人却不这样看,《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说夫妇之道很重要,像天地生万物一样,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人伦从婚姻关系的缔结开始。这就是一个中国逻辑。《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这件事情应该是做人的根本。它的逻辑跟《诗经》和《周易》是一样的,就是好家庭培养好的社会成员。

古希腊人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教育一个希腊公民是不能在家里面实现的,因为他们认为家里面不是女人就是奴隶。在希腊社会中女人只有半个人格,她们只有一半的法权,奴隶全无人格。这据说是苏格拉底说的,苏格拉底主张完整人格的希腊公民,应该到广场上去培养。古希腊人喜欢在广场上谈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在成年男人背后常常跟着一群见习做希腊公民的小男孩,看大人怎么谈话,怎么认识问题、议论问题。这是西方的逻辑。由此可知,读《诗经》首先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同时也应该了解别人,之后再回头看自己,就更加心明眼亮。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判断哪些好,哪些不好,然后该坚持的坚持,该否弃的否弃。《关雎》就是上面所说的中国逻辑之下的一个作品,这是它的文化品性。这首歌唱组建家庭的诗,被排在了《诗经》的第一篇,不是某一个人安排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风始《关雎》,雅始《鹿鸣》,在当时的典礼上是这样演奏的,当《诗经》被编成文本的时候,它们也被分别排在风和雅的开头,这是很有趣的。《周南·桃夭》:桃花盛放,出嫁得时yāo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fén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zhēn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灼眼的红《桃夭》是一首送女儿出嫁的诗。这首诗中,“之子于归”出现了三次。“之子”就是“这个人”,“归”就是出嫁,这是古代的老观念,认为女子在娘家生活是暂时的,将来找到自己的婆家,在那儿生儿育女、当家庭主妇,才是真正的归宿,这种观念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部分地保存,当然,在城市里就已经非常淡了。

同是表现婚姻,这首诗的角度和《关雎》不同。《关雎》是亲迎大典,隆重地欢迎女主人到来,这首诗则是从出嫁得时的角度来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就是桃花,“夭夭”的解释古来有几种,很有意思。一种说是“少好貌”,年纪轻叫“少”,所以叫“好貌”,姣好的意思。北方冬天刚过,天老地荒到处是褐色,在别的花还没有动静的时候,桃花已经绽放了。这就是中国诗,它把生活中最灼眼、最能代表初春光景的一个现象抓出来了,而且桃花一般都是红色的,桃花绽放,半个村子都红了。第二种解释叫“屈伸貌”,它强调在早春的料峭春风中花枝在摆动,在颤抖,也很动人。第三种解释干脆说“桃之夭夭”就是桃花在笑。“夭”字上面,加上一个竹字头就是“笑”。当然这种解释的依据不是很充分,但是它很妙。汉代有句老话:“诗无达诂。”这个“达”就是通,说诗的解释不是只有一个最确凿的。大学者王国维说“诗无达诂”是不错,但是“通即达诂”,能讲通吗?能讲通就是对的。对于解读诗篇,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妙”也是达诂。你看这个桃花笑,就把春天的时候,女孩子出嫁的喜庆比作桃花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灼灼其华”是一种主观感受,它特别强调了光,而红色是火爆的、热烈的,所以这两句的爆发力极强。可见,一首诗如果读起来不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或者不能把我们带入某一种境地,基本上就失败了。温吞水一样的诗没人看。接下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室家是一个词,室和家,给她室家,到婆家去。男女结了婚,人生的一个大关节就算过了,以后就进入到操持家庭的阶段,就稳了。

第二章,“桃之夭夭,有其实”。《诗经》有一个这样的特征——重章叠调,比如头一章有“桃之夭夭”,第二章还有“桃之夭夭”,同一句话,或者反复出现,或者变换个别字词再次出现,这既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兴”的表现。劳动号子,开头总是重复的。“有”的“蕡”就是大的意思,坟墓的坟,古代就有大土坡的意思,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实”就是果实。从第一章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第二章的“桃之夭夭,有其实”,是有变化、有延伸的,由花想到了果,这也反映出古人对世界观察得仔细,桃花盛开,意味着果子多、果子大,暗含了新娘子嫁到人家来,给人带来吉祥如意,给这个家庭生儿育女,使家族兴旺,因为古代家族兴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丁兴旺。所以“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刚才是室家,现在变个词,是为了押韵,因为前面“有其实”的“实”和这个“室”,在古代读音相近,按今天的读音也处在相同的韵部,只是声调有变化。《诗经》时期,押韵还没有照顾到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还没有那么严格。“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说到叶子了,这棵树今年开花结了果,然后长了叶子,长叶子意味着什么?这棵树还要继续茂盛地生长,而叶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可以带来荫凉,一个家族枝叶茂盛,能够遮蔽后人。这说明她不但能生养,还能教育,能使孩子成才。“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家人”就是家里的人。

这首诗中只有“蕡”字有点生僻,对于这个字,当代学者于省吾bān先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这个字读,就是斑驳陆离的“斑”、斑斑点点的“斑”,他的这个解释好在哪儿呢?他说“斑”就是指这个花落了长果子,果子长大了之后那棵桃树一边红一边绿,色彩斑斓,这个解释为这首诗增加了一些趣味,所以和之前说的“大”的解释可以并存。从天地之美赞美生活

唐代有一首著名的诗,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儿用了个“笑”字,桃花在笑春风,但总让人觉得不是在笑春风,而是在笑诗里的这个人。诗人前一年在城南庄看到一个美人,没有说她具体的长相,只说脸像桃花一样红润,一看就是青春勃勃的小女孩的面貌。诗人今年又痴痴地来了,可女孩子不在,他就在那儿发愣,感觉到“笑春风”,实际上这个春风里桃花在笑谁呢?笑这个痴呆汉。唐诗用桃花比喻美人,我们给它找到最早的典故,就是《桃夭》。因为在《桃夭》之前,像甲骨文里面有没有类似桃花的比喻就很难说了。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他要向传统的诗歌汲取一些营养,汲取一些在字句上、词义上合理的因素,这就是用典。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喜欢的一种手法,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还展现了学问,对传统的引用、化用加深了诗的纵向感。反过来说,《诗经》作为一部经典,它的价值也在于影响了中国文学。但是,我们比较一下,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在打比喻,人脸像桃花,当然可以反过来,说桃花像人脸也可以。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并不是做比喻,没有将桃花比喻成女孩子的脸或者其他部位,而是在象征,象征什么?它不是在说这个女孩哪一部分长得好看,而是在象征女孩子蓬蓬勃勃的、犹如春天的大地那种爆发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气质好。一个女孩子气质好,她总会给人带来一种向上的、给人以希望的东西。

所以整首诗,诗人就用想到花,想到果,想到叶子,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进展,展现女孩子出嫁的情景。嫁娶得时,婚礼在春天举行,女孩子在她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嫁到人家家里去,必将给这个家庭带来幸福。古人从一种天地之美来赞美生活,这个手段极高,是力透纸背的。《卫风·硕人》:巧笑倩兮,庄姜之美美千年qíjiǒng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tíqiúqíhùxīqín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qiànxī倩兮,美目盼兮。áoshuìfénbiāodífúcháodàsù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guōgūhuòzhānwěibōjiātǎnjiēshù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nièqiè姜孽孽,庶士有朅。美丽高贵的女子,顾盼生姿

美丽的人如美丽的风景,让人永远看不够。可是一个美人,怎么去形容她呢?我们来看看《卫风·硕人》。

开头第一章,“硕人”就是身材高大的人,这就像《硕鼠》里的硕鼠是指大鼠一样。“硕人其颀”,这个“颀”字,我们今天还在用,比如说一个人身材颀长。“其颀”,就相当于把两个“颀”重复,《诗经》有这样的句子,前面加一个“其”字,代替了后一个字。这句话说硕人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衣锦褧衣”,“褧衣”是古人穿丝绸时外面罩的一层纱。考古发现过西汉时的一件丝绸薄纱的外罩,只有几十克,罩在身上,很薄,是透明的。这就是贵族的衣服,按照儒家的说法,是因为锦绣衣服花纹鲜明,太漂亮了,用薄纱挡起一点来表示含蓄,其实可能还有另一个作用,丝绸衣服比较怕刮,所以外面罩上一层,这就体现了“衣锦”之“锦”衣料珍贵。总而言之,这个女子穿的衣服华贵得不得了。

然后诗人就接着交代她的社会关系。她是“齐侯之子”,齐国诸侯的女子,“女子”就是女儿,女儿也称子;是卫侯的妻子,就是马上要成为卫侯卫庄公的妻子。她是东宫之妹,她是邢侯之姨,她是谭公之私。东宫,我们到今天还在说“东宫太子”,这句话说她是齐国太子的妹妹。言外之意很清楚,缔结了这个婚姻以后,未来她的亲兄弟就是齐国君主,如此一来,这个婚姻可以在人情上保证卫国和齐国的关系。她又是邢侯之姨,邢也是周家的封国,是当年周公的妾生的一个孩子被封到了今天河北邢台一代,所以邢是姬姓。这里说邢侯之姨是指小姨子,庄姜的姐姐嫁到邢国做夫人,卫国和齐国联姻,等于同时和邢国有了亲戚的关系。“谭公维私”,“私”在这里是一个古代的用法,今天我们很少用了,也是小姨子的意思。谭国也是诸侯国,在山东,离济南不远。第一章不厌其详地交代新娘子的社会关系,不外是夸赞其身份极其高贵,而尊贵的社会关系,正意味着这桩婚事的政治价值很高,且有升值的空间,显示出的是周代贵族婚姻强烈的政治色彩。卫国从泱泱大国齐国娶了一位公主,就和齐国、邢国、谭国搞好关系了。这也是这场婚姻特别喜庆的一个原因。

当然了,后来这个卫庄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这个女孩,她一生的命运是比较悲惨的。不过,这首诗所要表现和强调的不是这一点。卫庄公不喜欢这位漂亮的妻子,是后来的事。

第二章就开始赞美这个女孩子了,说新娘子长得漂亮,怎么描写她漂亮?打比喻。打比喻是文学家才华的一个象征,作家善打比喻最好的例子就是《欧也妮·葛朗台》刻画葛朗台脸上的肌肉、表情的句子,用了好多比喻,是很经典的。这首诗用的是博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复设喻,表现庄姜之美。“手如柔荑”,手伸出来像柔和的荑,什么叫“荑”呢?是茅草的嫩芽,特别白,所以这个比喻是取其白,两只手伸出来,细长、白嫩。“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了的脂肪,凝固了的脂肪白中透青,就像小婴儿五六个月时的皮肤,这也说明这个女子从来没有受过风霜,养得金贵,皮肤好。“领如蝤蛴”,蝤蛴是寄生在木上的昆虫,它的幼虫圆圆的、长长的、白白的,这是形容庄姜的美颈,圆滚的,有一点儿肉,而不是像鸡脖子似的青筋暴露着,那就有点儿吓人了。接着说,“齿如瓠犀”,说牙齿像瓠瓜的籽,细长而整齐。“螓首蛾眉”,螓就是知了,此处是形容庄姜的发式,像小知了的头部那样额头两边高高地翘起来,同时后边也要翘起来,像蝎子尾巴。蛾眉是什么?像蚕蛾的须子一样又细又长,弯弯的。

接着下面来了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什么叫“巧笑”?就是笑的时候,腮帮很美,一笑俩酒窝,很动人,“倩”,就是指她的酒窝。“美目盼”讲的是什么呢?眼睛黑白分明,这是一种健康的审美。现代很多人总觉得单眼皮不好,双眼皮好,好端端的单眼皮就拿刀拉一下,这个不自然,是一个审美的误区。其实,丹凤眼有时候也很迷人,古人就不讲双眼皮,而是赞美眼睛黑白分明,这样就有精神。人的眼睛清亮、黑白对比分明,顾盼生姿,相反,浑浊的眼睛一转,就没那么美妙了。这是这首诗一个特别的地方。先是用工笔描,对手、肤、颈、齿、发、眉进行静态的描绘,然后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讲的是什么?媚,有生命力,动人。实际上就是气质好。前面画形,后面传神,开辟了一种刻画美人的方式。君主的婚礼也有人情味

接着我们来看下一章。“硕人敖敖”写这个硕人高个子,敖敖就形容她傲岸的身形,鹤立鸡群,走在人群当中特别显眼。“说于农郊”,来到了卫国的郊区,她要换衣服、换车,因为“郊”已经是卫国直属的范围了。在这之前,她是齐国的公主,一进入卫国的郊,就要换上卫国君夫人的衣裳和车马。这个“说”的本义就是税收的税,这里是说抽工夫,进行不太长的休息。“四牡有骄”,四牡就是四匹公马,她坐的那个新娘子车是四匹公马拉的,踏踏踏踏地走,有人驾车。“朱镳镳”,朱就是红色,朱就是系在马嚼子上的红色丝绸,“镳镳”形容昂扬的马上面红绸飘飘的姿态。“翟茀以朝”,“翟茀”是指她乘坐的新车子的车篷上装饰着长尾、长翎子的雉鸡图案,是君夫人一级的贵妇人所乘坐之车特有的。她就乘坐这样的车来朝见自己的夫君。

这首诗写的其实也是婚礼的一部分,但它和《关雎》描绘典礼不同,没有把她放到一个很庄重的亲迎场面里写,而是从“说于农郊”以后将要朝见君主那一刻,叙述她在野外的情形,表达这个女孩漂亮,给卫国人带来了欣喜和震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的文学水准是相当高的,即使同是婚礼题材,也不会类同、重复,怎么去歌颂,是各有姿态的。接着是一句“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大夫们早点退朝,今天不要让君主太劳累。这是一句玩笑话:你们大夫们有什么事,回头再说吧!今天要给君主留下点体力和时光。就是说周代这些贵族,在国君娶媳妇的那一天,适当地开开玩笑,显出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在中国的千佛洞、麦积山等地方,总会有一个小和尚特别招人喜欢。在很多庄严的宗教场合,也有两个和尚在交头接耳,再严肃的事情,有时也难免让人情给冲淡了。弥勒佛在印度的时候是个要收拾坏人的佛,样子有点严肃吓人。但是到了中国,它的形象传来传去变成了大肚弥勒佛,就像我们门口坐着常跟我们开玩笑的老大爷。这就是中国文化。再庄严再神圣你也是凡间的一个人,我们中国人这种生活态度,从文化创生的时候就开始了,逐渐形成一个传统。山欢水笑,吉祥如意

最后一章,就是对婚姻意义的拓展了。假如诗篇只写到庄姜换了衣服进都城去见君主就结束了,从文学气象上说,就难免有点灰溜溜的。可是诗人笔锋一转,转向了卫国的山川大地。“河水洋洋”,卫国有不少河流,黄河也是从卫国过的,而且黄河也沟通着卫国和泰山以北的齐国,所以说这个“河水”很有可能就是黄河。“洋洋”,水浩大的样子。“北流活活”,河水由南向北流,向东北流,活活就是呱呱,相当于我们说哗啦啦。诗人看到河水,就有山欢水笑的感觉。接着,“施罛”,说现在河上有人在打鱼,罛是一种网,就是哗啦哗啦的,网入水哗啦哗啦响,讲人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在黄河上打鱼,哗啦一撒网,结果怎么样?“鳣”是两种很名贵的鱼,“发发”就是指鱼被网捞上来的时候尾巴在那儿噼里啪啦地动,这是在强力渲染,貌似无意地强调这一场婚姻给卫国人带来的是吉祥如意。渔民可能都不知道这一场婚姻,但是在诗人眼里面,整个卫国的山川、自然都染了一层喜庆的颜色。结尾,“葭菼揭揭”,葭菼就是苇子,“揭揭”是耸立的茅,看到了河又看到了青青的苇子,颜色富于变化,就在这样一片美景下诗人又收回来说“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庶姜”是什么意思?就是陪嫁女,当时诸侯嫁女儿要有陪嫁女,众多的庶姜在一个高挑身材的主夫人率领下,走进了卫国。“庶士有朅”,庶士就是指护卫庄姜的男人们,非常勇武,拿着武器护送着这个尊贵、美丽的新主妇,气宇轩昂地进入卫国的国都。

所以,前三章在描述这个婚姻的进行,但没有写进入国都之后婚礼的事情,而是收到庄姜在众多美女和英武护卫的陪同下齐刷刷地走进了卫国都城,诗就结束在这样一个壮阔场景里,很有声势。诗写的实际上是庄姜进入卫国那一刻,当时全国人民是多么高兴。这个结尾将这场婚姻给卫国人带来的喜庆,非常含蓄又非常饱满地传达了出来,所以,读经典,我们不能不折服于诗人的才思。

庄姜后来的人生遭际不好,红颜薄命,但在她最初嫁到卫国的时候,曾以大国之女华贵的身份、美丽的容颜,深深感动过卫国人。所以,诗写得非常有激情。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生活中,结婚是人生大事。诗人将对生活的热爱灌注到对婚姻大事的描写上,用了很多的想象和热情,来展现活泼的生活。这是国风文学开辟的传统,一个被古典文学很好地延续了的传统。《周南·葛覃》:女子出嫁前的教养《诗经》打开是《周南》,《周南》第一首是《关雎》,第二首就是《葛覃》。这首诗也和婚姻有一定关系,它表现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是如何转变为家庭主妇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实际上也就涉及婚前教育。女孩子要出嫁了,要由一些有经验的老辈的女性给她讲应该注意的问题。儒家文献《礼记》里记载了当时女子教育的四个方面:德、言、容、功。德就是女孩子的德行,尊老爱幼,懂得如何跟人相处。言就是言语,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尤其是作为家庭主妇祭神祭祖时,言语、举止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出错。容,是指古代贵族特别重视的言行举止的仪态,梳妆打扮也包括在内。功,就是女工,有一些书上写作“女红(gōng)”,就是手里的针线活。古代女性要为家里人制作衣帽鞋袜,从纺线开始,做各种各样的衣服,在家里这些活计也非常多。

以上是我们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古人尊重劳动,在祭祖的时候,认为勤勉劳作是对祖宗最恭敬的表现。所以不需要用言语向祖宗表白。假如是王,如果他身上的衣服,是王后亲自养蚕、缫丝、纺织、裁剪、缝制出来的,手里端给祖宗的祭品,是亲自打猎得来的,献给祖宗的粮食是他亲自下地劳动收获的,就是最恭敬的。一个家庭的女主人需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就要在结婚前做出相应的准备。《葛覃》所讲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一片春光,一点惆怅

这首诗一共三章,它有一个特点,头两章它都是三个小句子一个意群,到了第三章有点变化。gétányìqī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chīwéixìyì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服之无。bóhuànhéfǒuguīníng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我们先来看第一章,葛之覃,这个“葛”是一种蔓生植物,今天叫葛藤,生活中有的时候人会吃点儿葛粉,葛粉有扩张血管等作用,不失为一味药。“覃”就是蔓延,葛藤一节一节地长。“施”的意思也是蔓延,但是这个蔓延很有诗意。清代一位学者认为,施字左边是一个方,右边上面是一撇一横,在古代表示旗子,所以施就是柔曲婀娜的样子。葛藤曲曲折折、婀婀娜娜地蔓延着。“中谷”就是山谷之中,实际上是指更辽阔的地方。这两句有一种象征的意思。以前有俗话“女儿是人家的”,古代女孩子嫁人,就像这个葛慢慢蔓延,慢慢就到别处去了。“维叶萋萋”,就是叶子萋萋,“萋萋”形容茂盛的样子,“维”字没有实在意义,是个结构性的词,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加上它,起码在这儿凑足四个字的音节。这句话提示我们葛在蔓延,在慢慢地长大,也暗示着女儿大了,蓬蓬勃勃,到了嫁娶的年龄,不能再拖。接下来,“黄鸟于飞”,“黄鸟”,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它的确指,但从“喈喈”的叫声看,有可能就是黄雀,“喈喈”是象声词,而黄雀的叫声是“加加”,二者很接近。黄雀有两三个小麻雀那么大,它在《诗经》中出现往往跟离别有关系。茂盛的葛枝上,来了一只黄雀,颜色变了,绿配黄,很娇艳。“于飞”就是飞,这个“于”有往的意思,但翻译的时候不用机械地说“往飞”,解释成飞过来就可以。“集于灌木”,“集”字非常有趣,它的上部是隹,隹就是短尾巴鸟,下部是木,字义就是短尾巴鸟落在树上,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落,只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不太用了。多种鸟在一起,就有了集中的意思。“灌木”,这里应该是说葛的旁边还有灌木。这六句写一个女孩子眼中的世界,一片绿绿的葛藤在向外发展,黄鸟落在不远处的灌木上,有一声没一声地叫着,一副春光,还有一点惆怅的心情就出现了。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要离开家的人,她有了这样的意识。而且那个“喈喈”的声音还好像在说“家家”,要离家了离家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往往是凭一两个写景物的句子引发下文。这种句子的使用,一般是很吝啬的。可是,《葛覃》的景物描写,却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营造了一个很有气氛的春日光景,是很有“境界”意味的。女孩长大了,该嫁人了。想象未来的生活怎么样,她的心跳就加快,血管就发胀,表现在字里行间,就是那股特有的惆怅。这都是第一章经由景物描述传达的,含蓄而丰盈。

这首诗距我们今天有三千年左右,那时的中国诗歌就开始大段地描写光景。这正是中国诗的灵魂,善于营造一种光景,制造一种氛围,烘托一种情境,然后把我们的灵魂带进去浸染,使心灵受到触动。后代李白和杜甫等人有很多写景诗,都是在写景时出一句妙语。这种手法的源头在《诗经》时代就已经非常清晰了。亲手做的衣服穿起来不厌倦

第二章,“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莫莫”也是茂盛的样子。接着的三句就有变化了,“是刈是濩,为为,服之无”。刈就是割,白居易《观刈麦》中就有这个字。濩就是煮,葛的用途除了常见的葛粉,在古代它还是一种布料的来源。从葛的茎上取皮,抽取纤维可以纺布。制作过程是先用清水泡,到一定程度后再上锅煮,煮好之后把黏性的东西脱掉,就把纤维抽出来了。“为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服之无”,“服”就是穿,“无”是不厌倦。为什么不厌倦?因为这个衣服是自己亲手做的,是劳作的成果。这在古代是“女工”的一部分。

诗的前两部分是虚实结合的,这与《关雎》开头的写法类似。从“是刈是濩”开始,诗变成了完全的写实,内容跟要结婚的女孩子相关了,做衣服,这是女孩子未来生活必备的基本功。葛是虚实结合和分界的关键点,因为它不但是我们眼中的风景,还是生活的必需,诗歌由写眼中的光景转变为展现营造生活的能力。

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属温带,大自然提供的条件并不是很优厚,不像在一些热带地区,随便采集就可以了。先民们创造文明需要付出坚韧的劳动,也要多方面去寻找和发现生活资料。所以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自然的观察和体味,在这一点上比其他民族要更深入。所以诗的开头提到的光景,之所以又美又现实,实际上因为其中积淀了漫长的岁月中,人与自然之间达成的深刻的默契和理解。后面写女孩子亲自去完成采葛、蒸煮、纺绩、裁剪的过程,所以穿起来不厌倦,强调的是一种德行,在劳动中学会珍惜,培育稳重和坚韧的品格。葛制成衣,她做了女主人

诗的第三章,“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师氏”是什么?是古代女孩子结婚之前教导她妇道的保姆,之后也要陪着女孩到婆婆家去,也是一种陪嫁女,但是属于仆人。所以“言告师氏”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它告诉我们这首诗一定与女孩结婚有关。接着“言告言归”,“言”是语词,两个“言”连用,说马上得告诉师氏要“归”了。归就是女孩子出嫁,“告师氏”就是请师氏来教育女孩子。除了长期在家劳作,培养女工和德行,女孩在结婚前还得有一个过渡阶段,结婚之后面临的新问题怎么解决,师氏要教。

下面,“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薄”也是个结构词,没有实义。“污”在这是去污的意思。当然,污的常用意思是污染,这就是汉语奇特的地方,一个词有时可以兼两个相反的意思。比如“乱”字,有制造混乱的意思,有时也有治理的意思。“我私”的“私”就是贴身内衣。“污我私”就是给我的贴身内衣去污。“薄浣我衣”的“浣”字有两种写法,可以写作“浣”,也可以写作“澣”,是浣的异体字。“衣”是外衣,也有学者解释成礼服,都可hé以通。“害浣害否”的“害”字读,实际上它就是何,这句的意思是什么该洗什么不该洗,是接着“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来的,生活中,洗内衣、洗外衣、洗礼服、洗长服,什么该洗什么不该洗,是要视情况而定的,是需要掌握技巧的。“归宁父母”,什么叫“归宁”?就是结婚之后第一次回家看父母,今天也有这个风俗,叫“回门”。古代对女子回娘家限制很严。女孩初到婆家遇到一些问题,要拿捏分寸,拿捏好这个分寸,就可以回家看父母,向父母报告她已经顺利地由姑娘变成一位家庭主妇了。

这首诗有两条线索,一条写葛逐渐茂盛,另一条暗写葛由一种植物变成了纤维、服装,暗衬女孩子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前面两章节奏比较缓慢,带有淡淡的惆怅。到了第三段,开始出现跳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点明题旨女孩子要出嫁了,“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写女孩子到了新的环境需要处理好多事情,做事得拿捏分寸。最后“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充满了喜悦。节奏上由慢变快,六个句子跳跃着、节省着、虚实相映地把事情交代出来。

诗是很可爱的,一片春光、一番心情、一场胜利的婚姻大事,所以最终以喜悦的调子结束,与开头淡淡的惆怅相映成趣。《唐风·绸缪》:闹洞房,古老而绵长的习俗《诗经》婚恋题材作品中,《唐风·绸缪》展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就是闹洞房。今天在乡村,如果有人家结婚,总会有闹洞房的习俗。有的闹得深有的闹得浅,在河北一带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叫“三天不论大小辈”,在结婚三天之内,谁都可以和新媳妇闹。一般情况下,大伯子跟弟媳妇是相对严肃的,小叔子可以和嫂子闹,但是在结婚三天之内,则不论这个大小辈了,这个习俗至今犹存。作家浩然的小说《新媳妇》就谈到这个,讲了一个新媳妇过了门以后,反对这种混打混闹的习俗,树立新风。当然,这是新时代我们提倡的。但实际上,作为一种风俗来讲,只要适度、不过分,是可以保存的。如果把它灭掉了,改用新风俗,可是新风俗又传之不远,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必要的仪式、礼仪就会慢慢消失。这不是好事情。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跟子贡谈到过一种现象,就是当时每年都要告朔,由鲁国君主主持颁定历法,告诉人们每个月的初一是哪一天,朔就是初一。但是后来鲁国的情形发生了变化,君主不参加告朔仪式了,这个仪式就要废了。过去办这个仪式时会杀一只羊,叫饩羊。子贡就说,既然这个仪式已经废弛了,那么我们还杀这一只羊干什么呢?就想去掉它。孔子听子贡这么说,就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说你舍不得这只羊,我还舍不得那个老礼呢。这说明什么?儒家、孔子对一些老传统,采取宁愿保存、不愿率尔废弃的态度。这和我们动不动就把某些东西视为糟粕而去掉它,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孔夫子的思想在新时代经常有不讨人喜欢的地方,可实际上他说的是对的。比如北京的城墙,我们就曾经把它作为一个过时的、阻碍进步的遗留物拆掉了,导致今天的极度后悔,这就是教训。对一些风俗、礼仪、文化遗产,我们要采取一种保守态度,不要动不动就根据现在这几天的眼光和高度,把这个定为要不得,把那个定为该废弃,这是吃过亏的。

下面就来看《绸缪》:

chóumóu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chúyúxièhòu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càn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