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会计制度比较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5:25:00

点击下载

作者:彭程,常欢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俄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中俄会计制度比较研究试读:

前言

会计信息是现代国际经济往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之一。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会计信息微观上关乎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可靠性,宏观上涉及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一方面,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对于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生产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规则必须是公开、适用、一致的,而系统、全面、具体、易理解、易操作地提供这些共同会计信息的媒介,是会计制度的内在要求。

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其存在的会计环境密切相关。中国与俄罗斯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国,两国在会计环境、会计演变历程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似之处,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明显特征。中国和俄罗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各方面差异的存在对两国经济往来有重大影响,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可资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借鉴。

本书所采用的整体思路是比较分析中俄会计制度差异、中俄会计准则差异以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目的是为中俄经济往来提供更可靠的资料参考,并为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提供经验等。

本书第1章是绪论,展示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中俄会计制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并对会计制度、会计模式和会计准则等相关概念及理论做出介绍和解释。

本书第2、3、4章是中俄会计制度比较,包含三个部分:中俄会计制度基本情况比较分析、中俄具体会计准则比较分析以及中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比较分析。其中第2章主要就中俄会计制度特色和会计制度模式做了介绍,并从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分析两国会计制度特色和模式的成因,重点展示了两国会计制度体系,使读者对俄罗斯会计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着重从两国经济发展轨迹分析会计制度改革历程,从而发现会计制度改革步伐应与经济发展步调相一致;第3章是本书会计准则比较的主体部分,就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的内容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清理披露做了具体差异比较,并对财务报表编制目的、内容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差异做了具体比较,为两国经济互投会计核算提供理论依据,以此规范我国的会计工作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促进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第4章笔者详细分析了中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通过对两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和现状的分析来借鉴俄罗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成功的方面,汲取其失败的教训来制订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以期能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使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更加成熟。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相似的经济发展背景又同为经济转轨国家,两国经济往来甚是密切,对两国会计制度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交往中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对方的经济核算方式必然会使两国经济合作更加顺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从而为两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关心和指导,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各位老师给予了经常性的支持和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阅了国内外一些有关书籍和教材,其中我们分别做出了注释。

编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本书编写的朋友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编者编写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作者2016年10月1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会计作为商业交往过程中的通用语言在各国经济对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商业通用语言是企业、政府、组织以及个体经济核算和数据解读的必要工具,如果没有会计,企业将无法核算利润,国家则无法监管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到来,以及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经济往来愈加频繁。国家之间在开展贸易投资之前,应对相关政策进行学习、沟通和合作,并为企业提供配套的宣传和培训。会计是国际经济往来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考核经济效果的关键基础。会计制度作为实现企业会计目标,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制度、规范和准绳,在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中日渐突显其重要性。因此,了解所在国会计制度,甄别国外会计制度与本国会计制度的差异是影响企业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不仅有着相似的经济改革背景,而且目前都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两国的经贸合作也愈加频繁,合作领域也呈现出现代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因此,在经济交往中必然涉及会计核算相关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会计实务,但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持。会计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对于会计实务有着直接、具体、全面的规范作用,缺乏理论指导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制度的建设和应用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研究会计制度理论必然涉及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的确立是构筑会计制度理论体系的根基所在。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制度的研究,而且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会计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对会计制度的研究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因为会计制度不仅涉及会计环境,主要有市场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还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实务操作准则。中国和俄罗斯的会计准则均处于变革之中,在变革中较多地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理念,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需要、政府税收并促进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由于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具有相似的经济体制和会计制度背景,两国在实现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趋同的改革道路上均会面临一些相似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实现双方的共赢,两个国家可以相互借鉴好的改革经验,互相汲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尽可能少走弯路。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对中国和俄罗斯会计制度体系及改革历程进行探索,对比两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为两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提出互相学习借鉴的建议,为实现中国和俄罗斯经济贸易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1.2 理论基础1.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俄罗斯会计制度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且大量的文献都集中于对俄罗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研究。其中,MapИЯ CyкOHкИHa(2005)在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简要介绍后,比较分析了俄罗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资产减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Пaвeл Аникин(2006)着重研究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俄罗斯资产会计的改变,通过对俄罗斯资产会计中初始计量、重新估价、减值测试、折旧、出售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改变,来折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俄罗斯会计准则的影响。A.B.Cyворов(2007)则重点对俄罗斯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原则中连续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一致性、可比性、明晰性等具体原则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俄罗斯会计准则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在历史条件下对财务信息的使用差异。虽然,俄罗斯学者在对其会计准则的研究方面投入了相当的力量,但是基本上仍停留在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探索研究时期,对于通过从会计制度变迁、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法律修订等角度探究俄罗斯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其制度完善提供经验借鉴的文献非常罕见。1.2.2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实行计划经济,并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向苏联学习,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国家计划经济服务,此时,关于俄罗斯会计制度有关文献记载较少。国内对于俄罗斯会计制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一方面由于苏联解体后,经济建设走向市场化道路,会计制度也逐渐开始改革,会计准则开始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迫切需要会计制度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内也逐渐开始重视对俄罗斯会计的研究。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对俄罗斯会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历程的研究

姚岳、郭琴(1999)是最早对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计划进行介绍的学者之一。作者主要介绍了俄罗斯会计政策改革计划,并认为在2000年之前,国际会计转化的标准应该分阶段实现。期间的长短应该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①根据国际惯例,会计制度的重建不仅包括会计制度,还应包括民法、税法以及其他法律;②在新的商业条件下,实际经验的积累。随后,不少学者对俄罗斯会计制度演变、国际化趋同的最新进展等进行了持续的跟踪和研究。

朱晓玉(2003)主要从苏联时期的会计制度、解体后(20世纪90年代初)会计改革的准备、1998年3月开始的会计改革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会计理念、改革内容以及俄罗斯会计体系做了介绍,是最早对俄罗斯会计改革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胡彦燕(2003)主要研究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薛祖云、徐玉霞(2007)则进一步从会计模式以及会计环境的视角研究了俄罗斯会计制度及其变化的驱动力和制约因素。

2.俄罗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尤维捷(2005)详细对比了俄罗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并重点介绍了俄罗斯会计准则中关于会计原则与假设、法定财务报表的内容与模式、财务报表的公布、外国企业在俄罗斯的办事处或分部的会计这四个重要方面,使读者对俄罗斯会计准则有了初步的认识。

刘金星(2009)主要从俄罗斯政府和民间组织博弈的角度谈论俄罗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俄罗斯会计准则的完善必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发挥会计理事会的作用,集中民智,充分体现民意,确保准则制定公开透明,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3.通过对俄罗斯会计制度研究为我国会计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保红珊(2003)从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历程探讨俄罗斯会计改革的目标及改革中的困难,建议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依据建立俄罗斯会计国际化思路,并为我国会计国际化提供了借鉴。

刘金星(2006)主要研究俄罗斯会计模式,并从俄罗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分析独具特色的俄罗斯会计制度的成因,为俄罗斯会计制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杨晓玲(2007)比较全面地从俄罗斯会计改革背景、计划、具体内容、改革结果来分析俄罗斯会计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出启示。

以刘玉廷、王宏吴(2006)为代表的赴俄罗斯考察团通过对俄罗斯会计改革现状及其推进国际协调的基本态度、策略选择、具体方式、实施方案和准备工作等的详细考察,总结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会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会计准则的质量和数量仍存在较大差距;②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国际会计公司的快速扩张不容忽视;③会计工作的税收服务功能十分显著,但如何解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维护税收法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④政府在会计改革中仍占据主导地位;⑤会计民间组织仍处于从属地位,但其争取准则制定权的各种活动日益活跃。最终建议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必须紧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会计国际趋同,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会计技术支持,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质量、完善我国会计体系。

4.中俄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

为了进一步为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或教训,国内大量学者对俄罗斯与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了总体性的比较研究(周晓苏,2001;梁爽,2003;许萍、连丽,2006;徐潇潇,2008;吴丹红,2008)。孙琳(2003)着眼于无形资产单一会计要素,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对其会计处理与核算的相关问题。孟硕、肖飞(2013)则重点从改革的视角集中分析了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并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在会计准则改革中与国际会计制度协同的效果,从而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有了历史经验和国际借鉴。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综上,在俄罗斯会计制度研究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点各有差异。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探讨和摸索,以分析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理念对俄罗斯会计核算的影响。国内学者则大多集中在对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历程的研究,以求能够为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2)国内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多以语言描述为主,并未进行深刻的实际探讨,也没有运用相应的国际会计比较理论进行深入的制度比较。至于研究中俄会计制度差异对实际经济贸易往来的影响就更少见了。(3)由于中国和俄罗斯会计改革起步较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程还比较缓慢,对比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可供参考理论知识不足,至今也没有针对中俄会计制度差异对经济贸易投资影响方面的理论性专著。

综合现有国内外文献看,很少有学者系统深入地从会计制度变迁、会计准则、会计法律等角度对中俄两国会计制度差异进行研究,更没有人针对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两国贸易投资进行研究。因此,本书在目前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俄罗斯会计制度研究探讨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历程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现状,与俄罗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详细的比较,并分析二者差异形成的原因,以便在两国经济交往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差异,避免冲突,也为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建议。最后将本书的落脚点集中于中俄会计制度差异对两国经济交往和贸易投资的具体影响,为两国实现经济互利提供理论指导。1.3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1.3.1 关于制度

何为制度?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

1.制度定义

历史上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进行定义。从理论上讲,“制度”一词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定义,并具有不同的层面。《辞海》中关于制度的定义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三是古时所指的政治上的规模法度。在20世纪60年代,旧制度主义在学界非常流行,通常被用作分析政府、组织的实际运作,而这种分析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学者通过分析,希望找出一个好的制度。在60年代末,制度的概念遭到实证论、理性选择理论所质疑。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或建立起来的,用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的行为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会因发生磨损而出现短缺,因此将打破旧的制度安排而形成新的制度供给。以往对于制度的理解只局限于组织而言,可是在现代的社会科学分析框架内,制度已可指涉及社会上一些非组织形式的规则,如宪法等。

2.新制度经济学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西方学者对制度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我国部分学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有关制度的概念。大体来看,主要观点有:(1)共有原则论。凡勃伦作为制度经济学开创者之一,他认为制度实际上就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制度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制度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他的出发点是:制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特定类型,不仅是一种约束,而且能够潜在地改变行为者的目标或偏好。(2)集体控制论。康芒斯将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凡是能对个体行动产生控制性影响的集体行动,都是制度的一部分。(3)行为规范论。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包含着一套以章程和规则为形式的行为约束,一套从章程和规则出发来检验偏差的程序,最后还有一套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这类规范限定了章程和规则的约束方式的轮廓’。”舒尔茨对制度的概念更直接、具体,“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制度可以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4)相关安排论。平乔维奇认为,“制度可以定义为对人类重复交往所作的法律的、行政的和习惯的安排”。

本书定义的制度是指制度经济学中广义的制度,即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反过来制度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理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会计领域中的行为规范,这套规范包含一些章程和规定,任何人或事物都要遵循这些章程和规定,它们符合制度经济学中广义制度的范围。1.3.2 会计制度

按照一般的解释,会计制度应包括制约会计行为人及利益相关者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及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总和。也有学者将所有经过正式设计并确定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手续、程序以及会计工作组织要求的总称称为会计制度。我国《会计法》第50条明确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如此来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具有统一性、科学性、广泛性、权威性等特点。在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与现行会计实践中日常称谓的会计制度、统一会计制度、单位会计制度等概念,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均有较大的不同。通常认为会计制度是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会计理论制定的直接指导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总体来看,会计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1.广义会计制度

广义会计制度包括会计法及其他单项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统一会计制度和单位会计制度。例如,董惠民教授认为,“会计制度就是指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所有与经济事项有关的成员都要遵守的程序和规矩。”“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是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会计制度内容界定为会计法、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三部分,其中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廖洪教授也认为,“会计制度就是处理会计业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将会计制度的内容分为综合性会计制度(包括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范全国会计工作的法规和制度)、业务性会计制度(包括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等)和会计人员制度(包括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三类。伍中信教授认为,广义的会计制度范畴包括所有会计的法律、法令、法则、规则、办法等内容。

详细来讲,广义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则,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账簿组织和记账方法,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程序,成本计算方法,财产清查方法,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其编报和审批程序,会计资料的分析和利用,会计检查的方法与程序,会计监督的形式和方法,会计档案的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等,它是经济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会计制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调节企业的会计行为中起到了一个规范的约束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解释,会计制度应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和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2.狭义会计制度

狭义会计制度,这是从规章角度定义的会计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将《会计法》排除在会计制度之外。早在1984年,江友三教授就认为,会计制度是每一会计主体进行会计管理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它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形式、原则、方法和程序,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准绳。将会计制度限定在微观单位。李玉明教授认为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应遵循的统一规范、原则和规定,将会计制度的内容细分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会计科目和说明、账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规程、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档案管理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分工及其职责、财产清查办法、内部结算制度、计算机会计等。党淑芳认为,狭义上的会计制度是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对会计政策的具体化,是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制度化、程式化,是会计工作规范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以我国会计制度为例,广义会计制度和狭义会计制度的涵盖范围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如表1-1所示。表1-1 会计制度分类

从制度的定义看,凡是与会计有关的规则都应列入会计制度范畴,如有关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组织制度、会计监督制度等。因此本书将会计制度定义为广义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制度是直接规范微观主体如何进行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其存储的规则,着重研究的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核算制度(以下称会计制度),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非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来讲,无论下文中提到的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均在会计制度之列,但由于本文重点研究的是中俄会计准则的比较并分析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跨国投资实际的影响,所以又从会计制度中提炼出会计准则做具体比较。1.3.3 会计模式“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着事务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事务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

关于会计模式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主要的观点有:①“会计模式是按一定的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综合与描述”。②“会计模式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描述会计管理系统诸要素,为实现会计目标、优化会计行为,在会计系统运行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揭示会计系统诸要素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据以引导会计管理稳定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③“会计模式是对客观存在的会计工作采用抽象方法进行的模拟,是指为实现一定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④“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无论关于会计模式各种观点的外延有何不同,但总体来看,会计模式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即会计模式是对一定地域或范围内会计事物的规范性总结,体现了特定国家环境对会计在社会经济中所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并从本质上反映了会计模式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也是开展会计工作应该依据的范本。

会计模式的分类是建立在对会计模式内涵的理解之上的,因此,会计模式的划分标准也并未统一。国际会计学者Mueller运用演绎法提出四种会计模式,即宏观经济型、微观经济型、独立科学型、统一会计型;栾甫贵教授以狭义的会计制度概念为基础,重新思考了会计制度模式的分类问题,将其分为法典式会计制度、规章式会计制度、综合式会计制度和自主式会计制度四类;保罗·H.阿伦按不同利益影响范围将会计模式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模式、北欧模式、苏联模式五大会计模式;按国家经济体制分类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有计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社会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竞争性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转轨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六大类。也有学者结合各国产权基础以及经济决策类型和宏观调控方式的差异,将西方各国的会计模式概括为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主要有美国和英国;二是计划和市场共同作用的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和德国;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会计模式,代表国家主要包括日本等。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划分会计模式的不同方法,学术界所提到的主要会计模式分类情况见表1-2。表1-2 会计模式分类续表

本书对会计制度模式的探讨主要汲取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划分方法,即会计模式是对会计规范和准则进行抽象概括的产物,所以会计模式实质上是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认可准则,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市场主导型会计模式、政府主导型会计模式和政府市场共同主导会计模式各自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并分析中国和俄罗斯会计模式特点,为会计模式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1.市场主导型会计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市场主导型会计模式的典范是美国和英国两个国家的会计模式,也是当今国际上会计模式的主流模式。目前,许多国家的会计制度改革都广泛吸收英美两国的会计模式精华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会计制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英美两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是20世纪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代表。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是最早进行资本主义经济改革的国家,在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博弈权衡之下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必须跟上经济发展要求,美国作为跟随英国资本经济发展的国家也相应地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会计模式,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导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会计模式发展也相对成熟,因此成为后来各国会计改革效仿对象。(1)美国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公认会计原则”,是在美国官方支持下由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详细的过程是美国国会于1933年和1934年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联邦政府根据《证券交易法》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它授权可对证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和证券公开发行的非上市公司制定其在提供财务报告时应遵循的规则的官方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独立行使其权力,议会和总统都不能直接影响它的政策。因此,美国会计制度相关准则的制定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美国会计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较少依赖法律,在现行实务中所执行的会计准则均是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譬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CB)等制定。美国会计主张保护企业股东的利益,提倡充分解释会计信息,会计监督以民间审计著称,企业的财务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方能有效。(2) 与美国会计模式相似,英国会计法规的管理体系是民间型的,关于会计法规的具体制定主要受两方面法律的限制:一是国内的《公司法》,二是欧盟的相关法律。在英国,会计标准管理公告(SSAP)主要是由会计标准委员会(ASC)制定的。所以说,在英国会计相关规定的制定还是要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并且在英国会计职业界,民间组织在会计法规制定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权威远不如美国民间会计职业组织(FASB)强。但英国会计模式重视提供与投资人决策相关的信息,以真实和公允作为判断会计信息的主要标准。另外,英国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权限很大,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较强,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对会计师的要求也较严格。同时他们的会计师职业团体较多,是维护会计师自身利益的组织。英国会计模式形成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通过对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会计模式分析发现,该种会计模式下民间会计组织团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专业的会计组织人员能够对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提出极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从保护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充分体现真实和公允的原则,能够为所有者权益者提供较为真实、客观、公正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相关利益各方的分配状况。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公正为企业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财务信息是市场经济资本发展壮大的保障。会计模式既是特定经济环境的产物,也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发展。

2.政府主导型会计模式——以日本为例

日本是政府主导型会计模式的典范,其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企业会计原则》组成。由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比较高,政府决策集中程度强,政府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因此,日本的会计管理体系很明显与英美国家有很大不同。但是,日本的证券市场又比较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日本实行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以《商法》和《会计准则》为核心,融合《证券交易法》和《公司所得税法》中的相关条款;日本的会计管理体制是行政性的,由企业会计评议会制定会计准则。日本注重用不同的法律对不同的财产权益关系进行约束和相应的保护,并将审计监督有效地纳入了会计法制的范围,较好地解决了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日本的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企业会计原则》组成。显而易见,日本的会计管理体制明显与美国不同,这是因为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与美国迥然不同。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高,政府决策的集中程度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就法律环境而言,日本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因此决定了《企业会计原则》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予以颁布,而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中的会计规定非常直接明确。同时,日本的证券市场比较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不得不在证券交易法中对股份公司的会计做出规定。在社会文化方面,日本文化的集体主义较强,权力距离较大,因而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政府集中与立法型的会计管理体制,在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上强调行政管理与立法管理并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较小。总体而言,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立法环境使得日本不能像美国那样强调行业自律,而是重视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日本也很注重对具有国际会计水平的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日本通过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的优越性,同时又充分强调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为国家和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在日本,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律、法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公认会计师法》《商法》《民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所得税法》;第二层次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政令;第三层次是公认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准则做的解释性规则。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是日本唯一的全国职业会计师组织,其宗旨是根据公认会计师的使命和职责,为维护职业声誉,提高审计服务和其他相关业务的质量而对会员进行指导、联络和监督以及负责对公认会计师和见习会计师注册登记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实行的是法律管理和权威并行的行政管理。

目前,世界上以政府主导的会计模式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全由政府主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本国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法律许可范围之内由市场经济选择的会计师行业制定相应的行业会计规范共同为国家会计师提供信息服务。

3.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型会计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例

德国和法国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型会计模式的典型代表,主要采取财政金融政策,由政府适当地对经济进行干预,使竞争与计划相结合,以民营经济为中心,组合成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并存的体制。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会计规范和实务受政府的影响较大,包括有关会计的立法、会计规范的实施以及税收制度对会计的影响等;②实行会计标准化制度,受福利经济学的影响,社会责任会计较为发达。(1)德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典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规章制度尽可能法典化。德国人凡事都要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因此,在会计模式上偏重法律控制,在会计管理上强调立法监督、会计规范化和法典化。在德国,商法和公司法对企业的各种活动以及会计报表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具体的记账规则和报表格式,会计规范主要由商法和公司法规定,税法对公司的约束作用比前两者更为详细和具体。税收决定原则决定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应服从税收目的,德国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定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职业界没有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

同时,德国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德国政府对金融业管制比较松,企业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只占外部资金的5%。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最大权益人,是德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银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企业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因此,稳健性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得到公司法、税法的认可。比如,所有负债包括未实现的损失在内必须全面计提准备,未实现的利润不予确认;流动资产按成本可变现净值或重置价格中最低者计价等,这样有利于企业合法地估计利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但是,在德国会计职业机构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比较小。德国现有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准则委员会等,会计师协会的规模比较小,负责制定会计职业标准,是会计职业界的代言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宗旨是维护全体成员的职业利益,受联邦经济部监督负责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有关合并会计报表方面的会计准则并由德国司法部颁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代表德国利益。德国会计职业机构的影响主要通过推荐或颁布非强制性的条文来体现或在法律中担当咨询顾问。由于这些条文或咨询意见没有法律强制力来保障实现,因此对企业的影响力有限。

德国会计实务体系是北欧各国如荷兰、丹麦、瑞士等国会计实务体系的典型代表。德国在会计管理体制上,通过立法程序由政府和民间会计团体联合领导并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德国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是由税法、公司法、商法等进行管制。在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方面,德国是以公司利益为导向,要求极端稳健性,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时要求不充分披露。当然,德国独特的会计模式也与其社会环境分不开。(2)在法国的经济结构中,大型企业与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同时存在,私营企业与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同时存在。并且,法国大企业的资本结构比较单一,其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或企业间交叉投资。法国投资者乐于持有政府债券和储蓄存款,而不愿意拥有私人工商企业的股票。法国经济的上述特点导致法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美国和英国而言不是很发达。因此,来自于投资人的会计信息需求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纳税就成为编制和公布财务报表的主要原因之一。

法国现行会计模式是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国家宏观控制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工具。法国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收在法国会计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特点一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与税法税则保持高度一致而对于相关投资人的会计信息却并不十分关注;二是法国积极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三是由政府制定颁布全国统一的会计方案。

法国会计规范机构都是由财政经济部直接管辖的官方机构,这与英美各国由会计职业界自行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企业资本来源封闭和政府对会计的直接管理,导致法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对薄弱。目前,法国有两个会计职业团体: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国家法定审计师协会。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42年,重建于1945年。自组建以来一直置于财政经济事务部的控制之下。其主要工作包括法定审计以外的所有公共会计业务,负责发布指导会计实务的技术指南。国家法定审计师协会成立于1969年,该协会受司法部管辖。由于法律规定股份公开公司和非股份公开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国家法定审计师协会成员的审计,所以该协会的成员均为法定审计师。为了与欧盟第四号指令相协调,法定审计师必须在其审计报告中就“真实与公允反映”的情况表明意见。从法国会计机构管理来看,法国政府对会计管理拥有极高的领导权力。

德国和法国会计模式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都由政府统一领导,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是以法典作为最高统一标准,民间会计职业组织主要担当对会计职业准则法律顾问的角色。法国虽然鼓励发展民间会计职业组织,提倡较高的社会责任会计,但是由于会计核算主要为国家税务服务,因此会计职业组织发展也有一定局限性。1.3.4 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定义

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截至目前,会计准则主要是指财务会计准则。在西方,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由会计原则到会计准则的演进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采用“会计原则(Accounting Principle)”一词。最早定义会计原则的是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术语委员会”发表的《会计术语公报》第1号,它将会计原则作为会计行为的指针和确立会计行为或实务的基础;之后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发表的第4号说明书《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又进一步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糅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入账,这些变动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期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会计报表等。”将会计原则作为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负债及其变动情况的一致性意见。但由于会计原则过于抽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才普遍接受了“会计准则”这一术语。

有人在进行中外会计准则比较中,将我国原有的行业会计制度作为我国的会计准则。有人认为,“法国的‘统一会计制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作用上,都与会计准则相仿”。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我国还要单独研究、制定、发布和实施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s),而不在原有的会计制度(Accounting System)基础上进行“准则”式的改造?为什么还会存在二者关系的争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国的行业会计制度中包含着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行业财务制度中主要规范的也是有关会计确认、计量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会计准则的主体内容。如果说1993年以前我国存在会计准则的话,只能说存在目前一些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采用的形式是有关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但不能据此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画等号。所以本书的研究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分开,对会计制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会计体系的建立上,对会计准则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财务会计的规范作用上。

2.会计准则分类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会计准则与会计原则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一般不加区别,而在会计准则的定义上虽然五花八门,但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从狭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规范。”按照不同的标准会计准则有不同的划分。与会计制度类似,按使用单位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大类;按会计准则的制订主体也分为两类:在奉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会计规范一般就是采用法定主义。会计事务的处理规则从属于税法,一些国家制订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会计法规,包括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如德国、法国等。那么在奉行普通法的国家,会计准则是由民间的专业团体来制订的、证券法所承认并在实践上被税法所承认的,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

3.会计准则特征

会计准则用来指导会计工作并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要想真正把握会计准则,必须先要理解会计准则的四个特征:

第一,会计准则具有规范性。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必然存在经济往来,但是,每个企业都有着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不同行业又有自己的特征。如果不能有一个统一的会计规范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会计操作的统一,那就既不利于资本的运行,又不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因此,会计准则的出现使得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成为可能,也使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处理得到了规范化操作,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也提高了会计质量。

第二,会计准则具有发展性。一切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的发展,任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因此,在制度层面的会计准则,其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环境,它是通过对实践的概括总结形成的。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第三,会计准则具有权威性。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会计准则是在政府指导下制定的国家,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到会计准则的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一定的权威机构执行,除此以外,权威机构还可以是被授权的会计职业团体等。在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会计准则只能遵循不能违抗也正是会计准则权威性的重要体现。

第四,会计准则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会计准则既指导着会计实践,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的内容既来自于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又回归到实践中对会计实践进行实际指导。会计准则只有在会计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检验才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1.4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对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而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和意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有些国家的会计工作是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来展开的,例如:美国和英国,但是还有很多国家是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指导下并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来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例如:德国和法国。

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资本的加速流动使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远离他们投资的企业。投资人掌握股权,而把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然而同股权相联系的经济利益迫使投资人不得不关注投资风险与报酬,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而投资者信息来源主要是经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经理层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为了维护投资人的利益,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必须迫使经理层出具可信和透明的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而要制定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拥有高质量的准则是最基础的条件。虽然具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如不具备其他主、客观条件,未必导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但若缺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我国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引入会计准则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企业会计披露信息,出现了目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的会计管理体系。

就本书比较内容来讲,我们还是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分开比较,并没有将二者混为一谈,并且着重对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够对跨国企业投资会计核算提供指导。1.5 中俄会计制度比较中涉及的关键问题

本书吸收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与俄罗斯会计制度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首先对中俄狭义上的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两国会计制度特色、会计制度模式和会计制度改革历程为背景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会计制度,然后就两国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做比较,分析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两国要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就两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做了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吸取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更加顺畅、更加完善。

本书主要分为5章,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说明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最后介绍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中俄会计制度基本情况比较分析。这里所讲的会计制度不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从中俄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模式以及会计制度改革历程来分析两国会计制度差异的表现方面和原因,希望从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经验。

第3章——中俄具体会计准则比较分析。本章主要从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存货准则以及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四个具有重要性且极具代表性的方面来分析中俄具体会计准则差异,为跨国企业投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基础。

第4章——中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比较分析。本章主要从两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及现状两方面来分析两国选择不同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式,主要是吸收俄罗斯成功经验,发现俄罗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第5章——结论与展望。本章从总体出发,综观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全过程,深入分析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的研究逻辑框架如下图所示。逻辑框架2中俄会计制度基本情况比较分析2.1 引言

在当代,中国和俄罗斯会计制度的形成均有着相似的背景,受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和俄罗斯都走上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作为国民核算标准的会计制度也相应发生改变,经过近二十多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中国和俄罗斯会计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各具特色。本章就中国和俄罗斯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模式和会计制度改革历程对中俄会计制度进行比较。2.2 中俄会计制度体系比较

所谓会计的国家特色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与特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明显地体现着各国的不同特点,这是因为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扎根于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社会因素中,因而会计具有国家化的一面。2.2.1 中国会计制度体系

中国会计制度的特色是指会计制度是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为前提,明显地体现中国的特点。它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它不应也不可能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在根本上完全相同。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会计制度形成了以宪法为最高法律依据,以《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为代表的会计制度规范体系。总体来看,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国家权力机关层次、中央政府层次、地方权力机关层次和地方政府层次,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表2-1 中国会计制度体系

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制度内容包含较广,第一层次中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会计规范的执行提供法律依据;第二层次中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国家财政部制定的行政规章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我国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是我国会计工作指南,是我国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是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在不违背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地区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一系列会计管理规范性文件。中国会计制度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和管理权限两个方面。

1.中国会计制度制定权限

根据中国《会计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这是对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权限的规定。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建设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与国民核算息息相关的会计制度也是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能够由市场来参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水平,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因此,必须由国家政府来主持进行自上而下的会计制度改革,也就形成了中国现在的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解释权归属于财政部,完全不同于欧美一些国家由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所以说,中国会计制度体系特色的形成是由中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

2.“准则”与“制度”并存

中国会计制度最大特色在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既不同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会计准则为会计制度的安排,又不同于法国、埃及等国家以会计制度为形式的会计安排,而是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同时并存的混合式安排。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从广义上来讲,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必然会涉及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中国出现这种特殊的情况主要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的,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也符合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体现了中国特色。

3.中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划分管理会计工作职责权限关系的制度,包括会计工作管理组织形式、管理权限划分、管理机构设置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有其特殊的作用,要求各单位在为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服务的同时,应当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可见,中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并明确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会计工作的前提下,发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中央各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中央各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好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并取得同级其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从中国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看,除政府部门外,会计职业界、学术界以及其他会计组织均无管理会计工作的行政职能。

在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这两个问题上,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英美法系国家通常存在一个强大的会计职业团体,它们实行自律管理,同时对本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重大影响。大陆法系国家不存在强大的会计职业团体,会计行为通常受到法律制约。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会计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即使是同属于一种模式的国家,其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其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和会计工作的管理都由财政部负责,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内涵、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及时间等,都应当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因此,由政府制定会计制度是满足这种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

当然,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和推动实施,并不意味着不考虑除政府部门之外的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会计信息涉及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