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生活:明心见性的心灵禅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1:37:5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世化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禅悟生活:明心见性的心灵禅悟

禅悟生活:明心见性的心灵禅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禅悟生活:明心见性的心灵禅悟作者:李世化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朝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6-01ISBN:9787505427136本书由北京华业文化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禅,来自梵语“禅那”,意即打坐顿悟,启迪智慧。释迦牟尼佛灵山法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会心会意之间,禅诞生了。千载之后,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北登嵩岳,大乘佛法从此传遍华夏。

神秀禅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心本是清净的,谈不上被尘埃污染的问题,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这种顿悟禅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与生俱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成佛。

禅,不是让你去敬畏,而是让你拈花微笑,让你去顿悟。顿悟,顾名思义,就是汲取瞬间的领悟,不用整天去什么庄严宝刹参禅礼佛。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动静,便可让你妙悟,参透生命的玄机。

汲取瞬间的领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须得放下虚幻。有所贪恋,不会有所领悟,因为一切你贪恋的,便是你烦恼的根源。顿悟,就是要你摆脱羁绳,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不是宗教上的意义,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汲取瞬间的领悟,悠然地品味流逝的生活,在流逝中体味看似寻常实则不寻常的生活玄思。用不着拉出架势来钻研,钻研是乏味的,而顿悟是美妙的。也许很多事情你很长时间一直看不透想不明白,而瞬间而致的妙悟,醍醐灌顶,原来如此,从此人生一片豁朗。

当然,参禅不一定是为了成佛,禅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极大的助益。

禅可以帮助人们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开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磨炼心地、锻炼理解力和思考力。

懂得了禅,就能够在富时平和、穷时快乐,工作时舒心、休息时放心,就能够生无烦恼,死无畏惧。禅能够给人安定、彻悟、清净、智慧,这些,正是忙乱、疲惫的现代人最需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需要禅,每个人也都能参禅。

禅悟并不难!每个人心中都有禅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这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参禅顿悟,犹如神来之笔,可以说,它能使你用平常之心书写着不平常的收获。一、【持平常心,参生活禅】

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难得。反过来讲,正是因为心难平常,人才变得如此平常。《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禅的境界,也是平常心的体现。持一颗平常心《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寥寥几字便足可看出作者的心境:无论何时何地,以平常心泰然处之,任世间起伏变化、我独守一寸心灵的净土,幽然独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扰我的内心。这就是人生入世时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从入世中的有我之境达到出世时的无我之境。

持一颗平常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

有一个人曾经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呀?”

慧海禅师答道:“有!”“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屑地说。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了!”“这有什么不一样的?”那人问道。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所以在禅宗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

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失败了,转过身揩干痛苦的泪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致以满足的微笑。

其实,无论是比赛还是生活都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所谓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严、出卖人格,到垂暮之时,你会发觉年轻时孜孜以求的东西是那么虚无与缥缈,这时你会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谛,是福气。

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填满心灵,更不会让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分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只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如潮的尘海中。因为更多的时候,生活不是让我们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所以说,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解析生活,就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才会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常人常有,而平常心却不常有。所以平凡人常有,不凡人却不常有。平常心是道

宋代一位高僧宗杲禅师曾经做过这样一首诗偈: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

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宗杲禅师的这首诗偈,里里外外无不透露出一种平常心,这种平常心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寻求心灵平静的方法。“一回举起一回新”,这意思有点像人们常说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天都是新生的”一般,让我们不要太在意每一次的得与失——不要停留在过去的喜悦或者悲哀之中。

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说的便是关于平常心的。

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道?”

普愿禅师答:“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又问:“可以趋向于道吗?”

普愿禅师说:“一考虑趋向就错了。”

从谂禅师接着问:“不考虑怎知是道?”

普愿禅师说:“道无所谓知或不知。知是虚妄幻觉,不知则不可断定为善还是为恶。如果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就像虚空一样的空旷开阔,怎么可以强作评说呢?”

从谂禅师当即便领悟了。

平常心是道,仅仅做到了不贪、不嗔、不喜、不悲是不够的,若我们能将心中那些恶念、那些虚幻的东西,如风吹散云彩一样全部驱散,我们的心灵便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奢望与恐惧,才是见到一颗存在于我们本性里的平常心。

事实上,事事平常,事事又不平常。平常心,实不平——平常心并非让我们是事事漠不关心、对诸事不闻不问,而应该将其化作一种积极向上的力,犹如拨开云雾看到太阳一般,转换那些不正确的心态化为积极向前的驱动力——在危险面前,平常心就是勇敢;在利诱面前,平常心就是纯洁;在纷乱复杂的环境面前,平常心就是保持清醒智慧;在紧张的关头,平常心就是沉着地分析与应对;在荣誉面前,平常心就是谦虚;在诋毁面前,平常心就是自信……

相反,如果人们一旦失去了这颗平常心,则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对于别人的成功常常认为是“小人得志”;对于自己的不得志,却总认为自己是生不逢时。

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那些能够积极、快意生活的人,总能将这颗本性中的平常心挖掘出来,认真体会好好感悟,故而他们无忧无虑。

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并非“四大皆空”,平常心更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的道。心定则事定

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向认为自己的定力很高,很是得意,他写了一道诗偈,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自夸一番,然后派仆人划船过江,送给佛印和尚欣赏。不料,佛印接过一看,立即把诗偈掷地,还骂了一句:“狗屁不通!”

仆人回去跟苏东坡一说,苏东坡气得直吹胡子,马上过江来找佛印评理。

苏东坡来到佛印住地,老远就嚷道:“佛印,刚才我派人送诗偈请教,若有不妥之处,只管明白开示,何故出言不逊,说我狗屁不通呢?”

佛印笑着问他:“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何我只放了一个屁,你就坐不住了,急着过江来找我算账呢?”

苏东坡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心想:“我自视定力不错,故言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哪知让这和尚轻轻一扇,自己就沉不住气了,我的定力何在呢?”苏东坡忍不住笑了,只好打趣自嘲:“只说八风吹不动,谁知一屁过江来……”

留意你身边的人和事,许多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凭着那么聪明的头脑,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绝对是游刃有余。然而,他们并没有像我们猜想的那样,事业有成,反而总是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最后空负了一身才华。原因何在?心无定力。

利特尔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咨询公司。它的前身是其创始人利特尔1886年建立的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创立最初鲜为人知,丝毫也不引人注目。

1921年的一天,在许多企业家参加的一次集会上,一位大亨高谈阔论,否定科学的作用。而一向崇拜科学的利特尔带着轻蔑的微笑,平静地向这位大亨解释科学对企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这位大亨听后,不屑一顾,还嘲讽了利特尔一番,最后他挑衅地说:“我的钱太多了,现有的钱袋已经不够用了,想找猪耳朵做的丝钱袋来装。或许你的科学能帮个忙,如果做成这样的钱袋,大家都会把你当科学家的。”说完,哈哈大笑。聪明的利特尔怎么会听不出大亨的弦外之音呢?他气得嘴唇直抖,但还是抑制住自己,非常谦虚地说:“谢谢你的指点。”因为利特尔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暗中收购一空。购回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的化学家分解成胶质和纤维组织,然后又把这些物质制成可纺纤维,再纺成丝线,并染上各种美丽颜色,最后编织成五光十色的丝钱袋。这种钱袋投放市场后,顿时被一抢而空。“用猪耳朵制丝钱袋”,这个荒诞不经的恶意挑衅被粉碎了。那些不相信科学是企业的翅膀,从而也看不起利特尔的人,不得不对利特尔刮目相看。

利特尔公司因此名声大振。面对挑衅,利特尔忍受轻蔑,“虚心”接受指点;不大吵大闹、争执强辩,也不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他不露声色,暗中准备,将猪耳朵制成丝钱袋,从而一举成名。

利特尔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定力,假如激烈的反驳和争论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无需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什么了。但是,生活的禅机告诉我们事实才是证明一切的最终衡量尺度。所以,我们长了一张嘴,却长了两只眼睛,两只手。

与人做毫无意义的争论,甚至是气急败坏的争吵于你无益,更显出你的浮浅与无知。那些得道的禅师任何时候都不会与人做毫无意义的争论。而且,他们总能以自己的禅智点化那些无知的人们。即使他们所面临的是生死大限也不会面露惧色。那份从容、那种决定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炼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所获得的。

我们都需要被放置在生活的风刀雨剑下打磨。从一个不成熟的人向成熟的人转变。走过人生的每一次风雨都应该有所收获,即使达不到禅师们的那种高深的禅境,也应该让自己有一些定力。心定才能事定,否则,你只能白白枉费这一生的好时光。

无定力就无成功可言,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是一切胜利的先决条件。任心清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者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有一位青年,因为受了一些挫折变得非常忧郁、消沉。有一次他去海边散步,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朋友,这位先生正好是一位心理医生。

于是青年就向这位医生朋友诉说他在生活、社会及爱情中所遭受的种种烦恼,希望朋友能帮他解脱痛苦,斩断生命的烦恼。

安静沉默的医生朋友,似乎没听这位青年的诉说,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眺望着远方的大海,等到青年停止了说话,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帆船遇到满帆的风,行走得好快呀!”

青年就转过头看海,看到一艘帆船正乘风破浪前进,但随即又转回去了。他以为医生朋友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于是就加重语气诉说自己的种种痛苦,生活中的烦恼、爱情的坎坷、社会的弊病、人类的前途等等问题已经纠结得快要让他发狂了。

医生朋友好像在听,又好像不在听,依然眺望着海中的帆船,自言自语地说:“你还是想想办法,停止那艘行走的帆船吧!”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青年感到非常茫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答,只好回家了。过了几天,他主动去找那位医生朋友了。一进门他就躺在地上,两脚竖起,用左脚脚趾扯开右脚的裤管,形状正像一艘满风的帆船。

医生朋友有点惊讶,接着就会心地笑了,随手打开阳台上的窗户,望着远处的山对青年说:“你能让那座山行走吗?”

青年没有答话,站起来在室内走了三四步,然后坐下来,向医生朋友道谢,说完就离开了;走时神采奕奕,好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见了当初的消沉、颓废。

医生朋友事实上并未回答青年的问题,青年自己找到了答案。医生朋友的话让青年明白了,解决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恼,并不在苦恼的本身,而是要有一个开阔的心灵世界;人们只有止息心的纷扰,才不会被外在的苦恼所困扼,因此要解脱烦恼,就在于自我意念的清净,正如在满风时使帆船停止。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会所缠绕的青年一样,找不到安心的所在;唯有像佛祖一样讲觉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从内心的观照里,去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于觉得无休止的劳苦。

外在的纠葛、攫取太多,心就没有办法安宁,更无法净化;人对外在无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灵的尊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抬起头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我们的心中会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

每天让自己沉静几分钟,不要随着外在事物流转而变动,不要放弃洗涤自己、净化自己。把心放在可以安定的位置,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你且静看那莲花初绽,出于淤泥,却依旧心净气洁,不染尘丝。你心比莲心,自是莲心更比人心净。常行一直心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曾经提到过“常行一直心”,禅宗运用此语意为指导人们学会常用一种没有是非、区别的心去对待诸事诸物,那样便不会因“大事”的到来而提心吊胆、惴惴不安了。

皎然禅师对此深有感悟,这点感悟来自于他所作的诗偈《山居示灵澈上人》——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新寮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偈中的“芜”,意为丛生的草;“茗”,是茶的通称;“隳名”,指隐姓埋名;“苦行”,则为宗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外物”,谓超脱于物欲之外;“无机”,无机巧之心。

此偈实写作者对春天的感受,但文中却处处流露着清静寂定的禅机。这种清净寂定的心态,完全来源于惠能禅师所提到的“一直心”。

生活中,人们总是不能摆脱这样或那样事情的束缚,因此面对众多的突如其来的“大事”、“烦心事”,大多数人不但不知该如何应对,有时还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适时地放松心态,从容地看待那些“大事”,用一颗做“小事”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理,不但我们的身心会得到放松,“大事”同样会变为“小菜一碟儿”。

我国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是一位掌握了多门学科理论的医学家。他对健康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比如说人生吧,风风雨雨,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气着急不痛快的事儿,但是结果各异,原因也在于能否做到“一直心”。

洪昭光教授的病人中有这么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大半辈子身体硬朗、没病没灾的。但是有一天他家遇到事儿了:他大儿子骑自行车从胡同里出去一拐弯,正好与对面开来的辆大卡车相撞,把脖子撞断了,高位截瘫。他到医院时儿子正抢救:身上插着七八根管子,从鼻子一直到尿管,还有胳膊上、腿上到处都是。

老人这下犯了愁:他儿子才25岁,正准备结婚,医生告诉他儿子将高位截瘫,今后大便小便都成问题,别说结婚、工作不成了,就连生活以后一辈子都得要人伺候。医药费三天一万块钱,今后一辈子怎么办呢?

老头儿从医院回去之后就挺不住了,没过几天就吃不下饭,水都喝不下了。后来到医院拍了个片,查出是食道癌,喉管都堵死了。结果在开刀后发现胃里还有两个癌瘤。三个月前还很健康,压力一来就忧虑,三个月内两个部位三个癌,手术以后还是忧虑重重,结果比儿子死得还早。对他来说压力造成了癌症。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身体机能都是大同小异的,有很多情况下人们得病关键还在于“心”——有的人遇到点事儿就受不了、生闷气、干着急,那病准找上他;有的人遇到“大事”依然乐观处之,这样的人即便有病也不会病到哪去,甚至还会有医学奇迹发生。

人的经历不同,承受能力不同,面对压力的处置方式也不同。倘若能够深刻领悟六祖慧能的“一直心”,就会排解许多的心理压力,活得比别人轻快开心很多。“一直心”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人们面对重大压力时,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得失观上,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冷眼观得失的心境,那便真正做到了“常行一直心”。《孔子家语》里记载: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会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他们面对得失心平气和、冷静以待。

当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就应当“常行一直心”,以一种平常心的心境去思考得失、去衡量利弊,心里便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的苦恼与惆怅了。“一直心”的智慧告诫我们,对待万事万物应该抱有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运用这颗平常心去观察、去做事,便能缓解心中的压力、抚平患得患失的大喜与大悲。放慢生命的脚步

我们一生劳碌奔波,却总忘记要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停一停,到最后骑驴也会被驴踢。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但是他又告诫人们:“今天,你别走得太快,否则,将会错过一路的好风景!”

现代人看起来实在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过活,手脚不停,一刻不得空闲,生命一直往前赶;他们没有时间停一停,看一看,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变得空无一物,只剩下分秒的匆忙、紧张和一生的奔波、劳累。

一天,一位年轻有为的总裁,以比较快的车速,开着他新买的车经过住宅区的巷道。他时刻小心在路边游戏的孩子会突然跑到路中央,所以当他觉得小孩子快跑出来时,就要减慢车速,以免撞人。

就在他的车经过一群小朋友身边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丢了一块砖头打到了他的车门,他很生气地踩了刹车后并退到砖头丢出来的地方。他跳出车,用力地抓住那个丢砖头的小孩,并把他顶在车门上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知道你刚刚做了什么吗?真是个可恶的家伙!”接着又吼道:“你知不知道你要赔多少钱来修理这辆新车,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子央求着说:“先生,对不起,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办?我丢砖块是因为没有人肯把车子停下来。”他边说边流下了眼泪。

他接着说:“因为我哥哥从轮椅上掉了下来,我一个人没有办法把他抬回去。您可以帮我把他抬回去吗?他受伤了,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动。”

这些话让这位年轻有为的总裁深受触动,他抱起男孩受伤的哥哥,帮他坐回轮椅。并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伤口,以确定他哥哥没有什么大问题。

那个小男孩万分感激地说:“谢谢您,先生,上帝会保佑您的!”

年轻的总裁慢慢地、慢慢地走回车上,他决定不修它了。他要让那个凹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等周遭的人丢砖块过来了,才注意到生命的脚步已走得太快。”

当生命想与你的心灵窃窃私语时,若你没有时间,你应该有两种选择:倾听你心灵的声音或让砖头来砸你、提醒你!

有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汲汲营营,每天都工作超时,拼命地赚钱。

节假日,同事们带孩子度假,他却到小贩朋友的店铺帮忙,以赚取额外收入。原本计划在还完房屋贷款后,便带孩子们到临近的泰国玩玩。可是,三个孩子慢慢长大,学费、生活费也越来越高。于是他更不敢随意花钱,便搁下游玩一事。

大儿子大学毕业典礼后一个星期,夫妻俩打算到日本去探亲。可是,在起程前两天的早晨,醒来时,他突然发现枕边的老伴心脏病发作,一命归天了。

这是怎样的遗憾?你是否也因为生活太快、大忙碌而忽略了你所爱的人呢?

其实,人不是赛场上的马,只懂得带着眼罩拼命往前跑,除了终点的白线之外,什么都看不见。我们不必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应该留下空闲来欣赏四周的风景,来关心身边的人。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佛教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为“缘起”,因此人生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无限,就毫无顾忌,妄肆而为。有的时候,更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强开的花难美,早熟的果难甜,天地的节气岁令,总有个时序轮换。悬崖要勒马,尸祝不代庖,举凡吾人的行事,也要有个分寸拿捏。《宝王三昧论》也说:“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适可而止”的人生,实在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参考。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国人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退为进。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中国的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所以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俗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境。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只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高僧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高僧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高僧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高僧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高僧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高僧说:“500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高僧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高僧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五百元!”“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让他忏悔。”高僧笑答。众僧更不解了。高僧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高僧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高僧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处世艺术。中国人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退”之“进”道

五祖弘忍大师很懂得进退之道,在《坛经》里记载着,五祖弘忍大师自从发现六祖惠能的慧根之后,就一直在暗地里传授佛法给他,后来又偷偷地传衣钵给他。

有人可能会很不了解这件事情,其实事情很简单,如同《坛经》上说的“衣为争端”,弘忍大师生怕六祖因此而遭受劫难,所以告诫惠能:“汝须速去,恐人害汝。”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传衣钵的事情本来是很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五祖弘忍大师却要做得如此神秘,还要六祖在拿到衣钵之后赶紧逃跑呢?

其实并非弘忍大师怕事,而是他的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智谋,较之鲁莽行事尤胜一筹,才使得禅宗得以在六祖惠能手中发扬光大。

进退之道本该如此——以退为进,不退焉有进。五代时期著名的禅师布袋和尚曾做过一首诗偈,将进退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偈中说的不论是“低头”,还是“退步”,都非常符合水田插秧的实际,又皆契合人生的禅悟之道。

要知道,人若在平视时,目光或为树障,或为山遮,难得及远,而“低头”插秧时,眼为之明,心为之静,而插秧之倒着走有如“退步”,实际上却是一种向前。

龙虎寺的住持无德禅师,请人来为龙虎寺画一幅壁画,要求这幅壁画须以龙虎为主题。

当壁画草拟的时候,僧人都感觉壁画不太理想,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无德禅师看罢之后,指点道:“壁画中的龙前探身躯,而虎则是高昂虎头,威风确实威风,不过却缺少了摄人心魄的力度。为什么呢?因为龙要攻击的时候,先要弯曲自己的脖子积蓄能量;而虎要攻击之前,都是弓起脊背才能发动致命一击。”大家都为无德禅师的评论所叹服。

无德禅师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其实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欲望收缩回来,把自己的身份放低,才会真正产生前进的动力。如果人不能韬光养晦,那么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把自己的身份放到最低,反而越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古代智者指出的这个奥妙,不知今天还会有多少人能够领悟?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采取一种宁折勿弯的做法,一味地承受工作和生活带给他们的种种压力和烦恼,却不能用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将之化解掉。若是那样,人生也只是活在无限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曾经有一篇文章《山谷中的谜底》揭示了这种现象: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而东坡却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现象的形成是个谜,许多人都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所以被称为“山谷中的谜”。然而无意间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普通夫妇。

那是1993年的一个冬天,这对婚姻正濒于破裂边缘的夫妻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一起生活,如果不能就以这次旅行作为最后的回忆。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欣赏山谷中美丽的雪景。后来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厚来得急。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随着雪越积越多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随着雪的重量向下弯曲,直到雪攒到一定的重量从枝上滑落。雪松依然抖擞精神迎接下一次大雪的堆积。这样一曲一折之间大雪没能耐何雪松。可其他的树却没有雪松这种本领,树枝就被积雪很轻易地压断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吻着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了。”

过大的压力会把一个人压垮,如果人们能学会这种“弹性”将压力化解,便能拥有向雪松一样抖擞精神迎接更猛烈的风雪而屹立不倒了。

行军打仗一味向前虽然勇气可嘉,然而却未必能够打胜仗。解放战争时期,四渡赤水就是一种进退之道的经典胜利,也是我们人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智慧。因此,慧者都不以一时的进退观成败,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化解掉内心的压力,采取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实现人生。

在一定条件下,窄就是宽,低就是高,退就是进。掌握了这一点,就能使得心灵及其行为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在金钱面前保持清醒

有位高僧在云游四方时无意间拣到一块宝石,就顺手扔入背袋中。

有一天,高僧遇见一个疲惫不堪的人,高僧就和这人分享他所有的食物。这时,这个人发现了高僧袋子中的宝石,非常惊讶。高僧就毫不犹豫地把宝石给了他,他兴高采烈地走了。

不久,那人又跑了回来,恭恭敬敬地把宝石还给高僧,说:“我不要宝石了,我想要那比宝石更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宝石送给我?请告诉我。”

一个愿意以宝石赠人的人具有比宝石更珍贵的心,他已超越了金钱的束缚,成为脱俗之人。许多人在贫穷的时候也许对金钱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然而,当他的金钱越聚越多时,心灵也就很容易扭曲,那种有钱人的姿态会随着腰包的膨胀而逐渐凸显。这种人外表看来光鲜夺目,事实上已经成为金钱的牺牲品,心灵原有的色泽已被金钱掩盖、腐蚀。所以,他们的最终结局只会是被贪欲所累,悔恨难当。

几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极度自负且贪心的职业高尔夫球选手,当时他已很有名气,可他却偏偏因为贪心而拒绝参加很多小型的赛事。原因很简单,就是嫌弃那种赛事提供的报酬实在是有限。与此相比,他更热衷于出席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比赛,因为那样既省去了很多的力气,收入也相当可观。久而久之,人们知道了他的喜好,自然也就不再去关注他。

可是某一天,却有一个戴着墨镜、手拿高尔夫球杆的人找到了他。来者说他愿意出每个洞一百美金的价钱来跟他赌一场,并说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他。他当然不傻,因为来者是一个盲人,所以他表示拒绝这场赌局。

然而那个人始终坚持要和他赛一场,并且反复强调自己一定能赢。

贪心使他终于接受了盲人的邀请,并一再提醒对方必须真的遵守每个洞一百美金的规定来比赛。当他心急火燎地问那个盲人什么时候开始比赛时,对方的回答简单干脆:“我无所谓,就由你来选择吧,随便哪个晚上都可以。”

一句“随便哪个晚上都可以”,让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不禁哑然失笑,笑那个盲人所拥有的一份智慧,更笑那个高尔夫球选手终于因为自己的贪欲而受到了愚弄和惩罚。

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拥有着巨额钱财的守财奴去他的拉比那里乞求祝福。拉比先让他站在窗前,透过玻璃去看外面的街道,然后问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守财奴回答说:“看到了满街的人。”

接着拉比又把他带到了一面镜子前,问他又看到了什么,守财奴回答说:“只看到了我自己。”

于是,拉比对这个守财奴说:“窗户和镜子,它们都是用玻璃做的,只不过在镜子的上面又多镀了一层银。所以玻璃让我们看到了别人,而镜子则因为多了这层银所以就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了。”

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只可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却少之又少。人一旦掉入了金钱的陷阱,那么即便有再简单明了的道理和再多的智慧,也很难再去拯救自己了。

所以,世人应时刻保持一份对自己和对金钱的清醒,不要让金钱腐蚀了自己的心灵,尽管你无须成为佛家的一分子,成为一个出世之人,但能够保持一种心灵的澄澈终归是好的。生活求俭

让自己优于别人,在地位上和物质上令人羡慕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也许正源于此,使得许多人难以安于现状,安于平淡,安于简单生活,甚至因此而使他们失去了低调做人的本色。然而,他们并未注意到在追求生活表面的高层次时,就极容易让精神的追求趋于麻木、低俗。而人生的价值却正是精神的充实和满足。

所以,不少人对生活有一些过高的期望:拥有宽敞豪华的寓所、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买高档商品、跟上流行的大潮,永不落伍,等等,都并非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所以,佛教主张人们节俭以修身,不无道理。

乌达雅纳王妃夏马伐蒂向阿难陀供奉五百件衣服,阿难陀欣然接受了。

乌达雅纳王听说后,他怀疑阿难陀可能是出自贪心才接受了这些衣服。于是他探望了阿难陀,对阿难陀说:“尊敬的法师,你为什么一下子接受五百件衣服呢?”

阿难陀回答说:“大王,有许多比丘都穿着破衣服,我准备把这些衣服分给他们。”“那么,破旧的衣服做什么用呢?”“破旧的衣服做床单用。”“旧床单呢?”“做枕头套。”“旧枕头套呢?”“做床垫。”“旧床垫呢?”“做擦脚布。”“旧擦脚布呢?”“做抹布。”“旧抹布呢?”“大王,我们把旧抹布撕碎了混在泥土中,盖房子时抹在墙上。”

可见,阿难陀并非贪心,而是一个节俭的好榜样。无论是佛是人,节俭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低调,不彰显。

若论富翁,台湾首富王永庆可以算做一个大人物了,即使在世界企业家行列中,“王永庆”这三个字听起来也是如雷贯耳。王永庆不仅是台湾最大的集团——台塑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也是台湾工业界的领袖,更是世界闻名的富豪。据美国一家杂志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世界超级富豪排行榜,王永庆名列第十六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超级富翁,做人却并不张扬,个人生活也节俭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家中,他每天坚持做毛巾操,所用的那条毛巾竟用了20多年,直到实在无法使用为止。家里用的肥皂,即使剩下一小片,也不会轻易丢掉,而是将其粘附在大肥皂上,力求用尽其剩余价值。

王永庆的这种作风,在公司里也同样保持着。除非有应酬,他一般在公司里吃午餐。他也不搞特殊化,吃的是和一般部门主管一样的盒饭。边吃边听汇报,检查工作。他招待客人,并不是到豪华大饭店里去大摆宴席,而是在各分公司设立的招待所里设便饭。

大企业里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配有轿车,但台塑企业集团出于节约的考虑,不但处长级没有配备轿车,就连经理级也没有专车。一旦发现下属有铺张浪费行为,王永庆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一次,有几名部门主管因公请了3位客人吃饭,花掉了两万元新台币。王永庆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把几位主管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还对他们处以重罚。

像王永庆这样的超级富豪,一掷千金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但他却能不求奢华,保持常人姿态,这可能是王永庆之所以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虽然王永庆生活上节俭,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守财奴。他创立的长庚医院,收费标准大大低于其他医院。他多次捐款给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而且出手阔绰,毫不吝惜。他曾经一次捐给一家医院2.5亿新台币,用于医院的扩建改造。

王永庆的所作所为不失为一种低调做人的姿态。

佛教说,人的一生就是受苦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信奉这个观点,但是,你要谋求发展,就要处处小心谨慎,低调做人,把吃苦受累看做是很平常的事,这才是一种稳健的心态。

一切物品因缘而来,惜物就应惜缘。二、【持感恩心,参慈悲禅】

佛家弟子常念:“我佛慈悲。”常怀悲悯之心则恶念不生,人便活得踏实、平和,人才有感恩心。善与恶、爱与仇,在人心里此消彼长,你必须谨慎把持,以使佛心常驻。二、持感恩心,参慈悲禅施予是真正的慈善

佛说:如果真心帮助,不挟带任何杂念的布施,就是真布施;不怕将来没有回报的布施,就是真布施;不对受施人存任何轻视之心的布施,就是真布施。

这里有一个施善得报的故事。

有一次,佛托着钵出来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沙子。他们看见佛,就站起来非常恭敬地行礼,其中一个孩子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钵盂里,说:“我用这个供养你!”

佛说:“善哉!善哉!”

另外一个孩子也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钵盂里。佛就预言,若干年后,一个是英明的帝王,一个是贤明的宰相。

百年后,一个孩子当了国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另一个就是他的宰相。在典籍中,关于阿育王的史实与传说很多。比如,他曾经打败东征的亚历山大;他建的一座寺曾经飞到中国来,就是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的一把沙子就得到了这么大的回报,很多人向寺庙里捐金捐银,什么好处也没见到。原因无他,越有所求越得不到。

这不仅是佛法,也是做人的道理!

什么是真正的慈善?佛祖讲得很清楚,一是出于至诚;二是不求回报;三是不轻毁人家。

前面两条好理解,不轻毁人家是什么意思呢?“轻”是轻视。因为自己处于“施主”的地位,心里难免有几分优越感,在语言神态上就可能表现出看轻对方之意。比如那个“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中,有钱人搭一个棚子,好心给饥民施粥,这是件功德事,说话却不客气,看见来了个人,就说:“喂,来吃吧!”谁知那个人有骨气,不受嗟来之食,掉头而去。你瞧,本来是想帮助人家,反倒得罪了人家,还说什么“好心无好报”,太不通人情世故了。“毁”是诋毁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家的坏话。这个坏话不是当场说的,是背后说的。比如,给了别人一个帮助,生怕人家不晓得自己心眼好,马上去告诉人家:“那小子现在都混成这样了,穷得连给小孩交学费的钱都没有。我看他可怜,借给他500元。”这好像是真话,怎么说是诋毁呢?因为这是揭人隐私。人在社会上,是要讲信誉的,这是一种无形资产。你让人知道了他的窘状,他的信誉马上下降,以后办事人家不放心他。所以,你借给他500元,一句话就让他损失了无形资产5000元。你这500元他还要还你,他损失的5000元找谁去要?他不找你报仇就好了,还想指望他的回报?

假如受自己帮助的人发达了,自己却原地踏步,说的话就更难听了:“那小子,当初如何如何,要不是我帮他一把,他哪有今天?”这就不只是诋毁,而是诬蔑了。他混到今天这一步,99%肯定是靠他的才能和努力,你那点帮助哪够用?不自度者,连佛祖也认为度不了他,自己不努力还揭别人的短,不是诋毁是什么?人家不报复就好了,你还指望他的回报?

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某女身出豪门,某个小人物跟她结了婚,从此步步青云。此女便以此为傲,气稍不顺,就说:“你没有我,哪有今天?”最后,老公坚决要跟她离婚。这个女人就是犯了诋毁的毛病。不错,你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但运用这个机会的才能却是他自己的,没有才能有机会也白搭。他有这个才能,在别的地方也可能找到这种机会,怎么能说没有你就没有今天呢!

在佛的三大布施原则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至诚之心。你不是因为他有权有势,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不是因为他将来可能有出息,不是因为想炫耀自己,总之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完全是因为一念之善,这样的施予才是真正的慈善,无论你的施予多么微不足道,都是该得善报的。吝啬的人,别人对他也会吝啬

我们都提倡节约,但节约和吝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作为一个人,不能吝啬。这就如《菩萨戒本经》中所讲的那样:“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急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花了约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了。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地练习,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

这个故事令我们非常感动,认识到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发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光明、美好、良善的地方走。

还有个很好笑的笑话,是这样的:

有一天,地狱的宫殿里非常吵闹,阎王走近一看,原来在举办投胎仪式。人们大多兴奋异常,只有一只猴子在角落哭泣。阎王忙问怎么回事,猴子说:“报告阎王,张三李四等都已转世为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投胎人间?”“你全身是毛,如何为人?”阎王说。

猴子急忙说:“把我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了吗?”

阎王只好拔猴子身上的毛,但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大声哀嚎:“哎呀,好痛啊!”

阎王见状,无奈地叹道:“你一毛不拔,何以为人?”

人生最无谓的节省是吝啬,一毛也不拔,一点也不舍,这种人叫谁都会摇头叹息。

过去有个财主,他死后留下了两车的黄金,送到国王那里。国王就用这个事情来问佛:“是什么原因使他得到这么多的黄金?”佛说:“他曾经供养给一个阿罗汉一碗粥,所以他生生世世,不缺乏金钱。”国王又问:“那为什么他自己也不肯吃,也不肯喝,而且守着这个财宝呢?”佛说:“在布施的时候,他又后悔了。他说,这碗饭我不如给我的仆人吃。所以,他同时又得了一个果报,就是生生世世都要吃仆人的粮食、饭菜。”国王又问:“他现在要到哪去?将来会怎样?”佛说:“他要下地狱,由于吝啬成性,不光是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吝啬。过分的吝啬,最后要到地狱,断绝善根。”

守财不施,是谓钱奴。挥霍者在剥削子孙,而守财奴则剥削自己。吝啬的人,是被财产占有,而非占有财产;吝啬的人,对于他所拥有的,正如他所没有的,同样地感到缺乏。小气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大事。

千栋房屋空身去,万顷良田撒手归。我们空手地来,又空手地去,既无法拥有自身,又何苦执著外物?既不能留住生命,又怎能安享钱财?可给,何不多给!能施,何不乐施!给予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

有位国王想励精图治,他觉得如果有三件事能够解决,则国家立刻可以富强。第一,如何预知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如何确知最重要的人物;第三,如何辨明最紧要的任务。于是群臣献策说,把时间支配得正确,最好是列表;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教师或科学家;而当务之急是弘扬科学与严明法律。

国王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他去问一个高僧,高僧正在垦地,国王问他这三个问题,恳求高僧的忠告,但高僧并没有回答他。高僧挖土累了,国王就帮他的忙。天快黑时,远处忽然跑来一个受伤的人。于是国王与高僧把这个受伤的人先救下来,裹好了伤,抬到高僧家里。翌日醒来时,这位伤者看了看国王说:“我是你的敌人,我昨天知道你来访问高僧,准备在你回程时截击,可是被你的卫士发现了,他们追捕我,我受了伤逃过来,却正遇到你。感谢你的救助,我不再是你的敌人了,我要做你的朋友。”

国王再去见高僧,还是恳求他解答那三个问题。高僧说:“我已经回答你了。”国王说:“你回答了我什么?”高僧说:“你如不怜悯我的劳累,因帮我挖地而耽搁了时间,你昨天回程时,就被他杀死了。你如不怜恤他的创伤并且为他包扎,他不会这样容易地臣服你。所以你所问的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只有现在才可以把握。你所说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你‘左右的人’,因为你立刻可以影响他。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爱’,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给予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人只有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心面对生活,才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那么他能不快乐吗?所以选择了给予就等于选择了快乐。

一尊几百年前的弥勒佛,因年久失修,有些残损了,寺里请来佛工为其修葺。当佛工根据残损程度揭开弥勒佛的腹部,准备加固翻新时,在场的方丈和僧侣们无不惊愕动容——弥勒佛祖的阔腹里居然装着12个男女老少的陶俑!

见过、朝拜过弥勒佛的人们,往往陶醉或羡慕于佛祖无与伦比的朗笑,更为弥勒佛的超级大肚子动之以容、付之一笑。有人还铭记着有关弥勒佛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联想到、颖悟出弥勒佛之所以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真正因由?

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佛教以及信奉佛教的人们,能创想塑造出如此经典、如此奥妙的弥勒佛来,就是一种念及苍生、真实再现的慈悲情怀,就是一种高深玄妙、经世绝伦的人文艺术。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真实幸福,不能仅仅囿于个人的一管之见、一私之利,要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有这样的心志和心态,人生才能抵达一种高尚而神圣的境界。如此才能得到无比的快乐。

有一人过世之后,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金光闪闪的国度里,心想:“我现在一定比生前想象的情况好多了。”接着,一道光芒迫近他,引领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宴会厅。

大厅里,有一张摆满各种佳肴美馔的长桌。他和很多不认识的人一同入席,开始准备享用自己喜爱的美食。

但是,正当他拿起刀叉时,突然有人从背后靠近他,并且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了一块薄木板,这么一来,他根本无法将食物送入口中,因为他的手臂无法弯曲。

环顾四周,他注意到其他围坐在桌子边的人也有相同的困扰,无法弯曲已被笔直固定住的手臂。顿时,哀号和哭喊的声音四起,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想将食物送入自己口中,仍无法随心所欲地弯曲手臂。

他走到那位带领他来到此地的人身旁,说:“我不愿待在这里,你还是让我到另一个地方吧!”

突然间,一道光芒引领他穿过大厅的门槛,来到另一个广大又华丽的宴会厅。

同样地,这个宴会厅里也有一张摆满和之前一样美食的大桌。这个人心想:“哦!这和刚才的场景很像。”

当他坐在餐桌前面准备进餐的时候,也有一个人走到他的后面,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住一块薄木板。同样的情形再度重演,他仍旧无法弯曲手臂将夹取的食物送入口中。

正为此感到惋惜和伤心时,他环顾餐桌四周,注意到这里和先前的情形有些许不同。

这里的人索性将他们僵硬、笔直的手臂伸直,把手上的食物送入邻座的人口中。每一个人都将美食喂给旁边的人,每个人都能享用到佳肴。整个大厅其乐融融,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为他人尽力,也即为自己尽力;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也会主动帮助你的。

所以,你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被别人放置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享受给予之后的快乐。

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隔,给予与索取也只有一步之遥,为求心的宽慰与快乐,请先给予他人以帮助。因为那是你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用慈悲的心做慈悲的事

佛说:“慈心,是亲爱和好的心,希望他人有幸福,是无量心、是大丈夫心。要做什么事,都要有爱心;要说什么话,都要有爱心;要想什么事,都要有爱心。这样做,爱心会支持这世界,会使世界有福同乐、和敬同住、不相疑忌、不相仇视。这样,全世界会美好起来,一切众生,亦都是很安乐的。”

一位吃人女巫极力想追捕一位圣人的女儿和她的婴儿。当圣人的女儿知道释迦牟尼在寺院宣扬教义时,她去拜访佛陀,并将她的儿子放在他的脚下,请求他的祝福。那位吃人女巫原本被禁止进入寺院,但在释迦牟尼的示意下,女巫也获准入内。释迦牟尼同时为吃人女巫和圣人之女赐福。

释迦牟尼说她们俩的前世中,有一人一直无法怀孕,所以她的丈夫娶了另一个女人。当大老婆知道另一个女人怀孕时,她将药放入食物中,使另一个女人流产了。她一再使用这个伎俩,直到第三次使得会怀孕的女人因此而死亡。在死之前,那位不幸的女人在盛怒下,诅咒她将报复大老婆和她的后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