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4:43:4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经典著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03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实践理念

2政治自由

3物质生产的特点

4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经济特区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7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

8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对立。

9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邓小平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指导原则。

三、明确辨别下列命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分析理由(每题8分,共32分)

11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12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13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14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所以它不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5哲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联系当前的现实,试论它的意义。

16用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的观点,来分析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及意义。

2004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2如何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过程论。

4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5在欧洲的中世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以经验论和唯理论斗争的形式继续。

6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7在唯物辩证法学说看来,范畴与规律有实质的区别。

8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动力是科学技术。

三、论述题(第9题20分,第10、11题各25分,共70分)

9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区别。

10结合当前现实,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当代意义?

2005年中山大学35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2简述不可知论的错误?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4简述辩证否定的性质与特点?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5想象是与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对立的。

6价值的多元化意味着价值领域不存在统一性。

7错觉是一种假象。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8试比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9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试评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理论。

2006年中山大学35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关系。

2马克思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3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5从总体上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两种形态。

6自我意识是不以对象意识为前提而产生的。

7时间与空间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体系。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变革?

9试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有关全球化思想及当代意义。

2007年中山大学74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马克思所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的含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及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关系。

4简述社会交往的本质特征和分层。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5在日常用语和哲学论著中,形式和内容主要是指外形与内核的含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7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8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当代意义。

9试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当代意义。

2008年中山大学622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635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628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28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简要分析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379页)这段话的内容。

2资本主义如何萌芽?

3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4请判断“宇宙中万物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命题的正误。

5请判断“人生既是受动的,又是主动的”命题的正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5题)

6分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动值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了为我之物”(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70页)这段话的内容与意义。

7从理论与实践过程方面试论真、善、美的统一。

8试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与条件。

9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10哲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联系当前的现实,试论它意义。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简要分析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379页)这段话的内容。

答:(1)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做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2)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3)这一理论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2资本主义如何萌芽?

答:(1)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2)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①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者,每个手工业者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此发生剧烈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添置设备,增加雇佣工人数量,延长劳动时间,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

②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人积累的财富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他们不仅包销小生产者的全部商品,还供给他们原料和设备,从而割断了小生产者与销售市场和原料市场的联系,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商人和高利贷者乘生产者困难之机,贷给他们所需要的资金、原料和生产工具。“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随着商人侵入手工业领域,小生产者沦为商人、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一旦无力还债,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于是,作坊主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形式。

3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2)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动摇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以利于推动经济的较快发展。

①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西方国家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普遍采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学说,按照有效需求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刺激经济发展。国家干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但又引出了信用膨胀、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等新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经过反复试验,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在理论上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结合起来,在手段上把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结合起来,不断寻求更加有效、切实的方法。普遍建立起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包括增加国有企业,利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等。

②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有:

a.在私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资本所有制从单一走向多样,各种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国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以及资本家个人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国家企业与工人参股有很大发展。

b.大小企业并存,形成优势互补。

c.新兴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植,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

③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调

这种调整包括微观、宏观、国际经济关系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调整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各类人员的关系,企业管理由单纯监管到较为重视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指发达国家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联系,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形成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机制,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以及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战后,这种关系经历了以美国为中心到相对平等、加强协调的转变。

④国家垄断资本同盟的发展

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区域经济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欧洲联合及其一体化进程是最突出的例子。欧洲一体化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国家间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4请判断“宇宙中万物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命题的正误。

答: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与它的周围事物相联系,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可以说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5请判断“人生既是受动的,又是主动的”命题的正误。

答: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这一命题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些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过程,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2)其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在人们自觉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能动性不仅是实践的特点,而且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3)再次,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进行的,无论是实践的主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其产生的历史性结果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5题)

6分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了为我之物”(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70页)这段话的内容与意义。

答: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内容所表达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劳动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意志和目的的印记的自然。在人类实践活动之前,整个世界并没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分。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造成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人类本性”,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中去,按人的方式来改变物质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和范围,从而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使“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和要求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变化,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2)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如果说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是天然自然的人化、实践化,那么,人类社会更是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劳动实践,既没有“人化自然”的存在,更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是在社会之中而不是在社会之外实现的。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7从理论与实践过程方面试论真、善、美的统一。

答:(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3)人的实践活动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8试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与条件。

答:(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2)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9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答: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2)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3)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10哲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联系当前的现实,试论它的意义。

答: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起着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3)哲学能够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并推动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协调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从而为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总是舌头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这是哲学的世界观功能。

其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的方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正式哲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的根本表现。

第三,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以一种批判性态度对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做出评价。因此,哲学往往作为信念、理想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4)哲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精神武器,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统一地发挥作用的。并且,哲学在各种具体的实证科学领域和具体的时间活动领域,都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在民族、社会、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长期的、稳定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1年中山大学63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37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4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5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100分)

6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20分)

7评析“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这一论断。(20分)

8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结合所学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30分)

9有学者把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为:思想是非型、利益得失型、差异互补型、交叉复合型等几种类型。请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和我国社会现实,谈谈你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30分)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所在。(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其中社会的物质生活是基础性的重要地位。(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答:(1)思维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四个方面。辩证思维的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一个重要观点。(3)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4)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上,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各个部分的各种科学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规定在总体中各占什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理性的具体与感性的具体有着本质的不同:感性的具体是零散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性的具体则是把事物的各个抽象的规定综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是对事物完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认识。

4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通俗地说,价值是主观对客观的评价,即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客观的东西对人有何意义或作用而言。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的特点。一般认为价值既然作为人的主观判断当然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就价值的内容而言其实质是客观的,因为人的评价或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

再次,人的这种价值评价也是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

5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体现为:(1)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2)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二、论述题(100分)

6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20分)

答: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人物决定论,他从客观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