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下的设计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7:45:56

点击下载

作者:刘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下的设计艺术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下的设计艺术试读:

前言

本书内容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本书认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应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基础,主张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下研究当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

本书以“当代”为主要的研究时段,具体地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尤其是近十多年的时间,以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基础与框架之下的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本书以国家政策、发展规划为指导,涉猎的学科主要为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是两者的交叉研究,也涉及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本书所涉及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成果主要依据、参考了2010年由陆学艺主编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并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5个方面为研究依据,将寻找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关系最为密切的“契合点”作为本书的核心内容。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设计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逻辑性科学的活动”。本书设计概念基于设计是人类创造的活动,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并更多偏向类似于艺术的创造活动,因此,正文中所使用的“设计”与“设计艺术”同属于一个概念,是设计艺术学的研究范畴。

本书共7章,分别为:第1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设计”。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概念、设计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为什么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研究要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为基础,并指出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同时,对此类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与观点、方法与思路等方面做简要的综述。第2章“当代中国基础结构与‘以人为本’设计”。本章就当代中国基础结构状况下的“以人为本”设计做详细的分析与论述。设计的“养生”之道、特殊人群的特殊设计、关注老龄化设计等社会关怀设计是此章的重点研究内容。第3章“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与适度设计”。本章基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状况,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设计机构与设计艺术发展取向、鼓励创新设计、国家政策支持之间的关系,尤其对适度设计与促进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联系做充分分析。第4章“当代中国空间分布结构与城乡、区域设计”。本章就当代中国空间分布结构状况下的城乡、区域设计做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主要论述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设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的区域设计的设计艺术发展趋势,对城乡设计的特征做重点分析。从设计入手,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生活、生活质量等方面“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包括城乡居民在内的各社会阶层人员在获得社会资源、机会等方面的相对均等和公平性。第5章“当代中国生存活动结构与设计价值”。本章就当代中国生存活动结构状况下的居民就业、收入、教育、消费与设计的关系,以及当代中国消费境况下的设计价值做详细的分析,提倡可持续设计的理念;适度设计引导适度消费,使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与设计分层”。本章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状况下的设计分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主张在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分层且提出基本对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洋葱型”是设计分层的主要依据。针对当代中国设计面临的社会矛盾,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具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责,以及设计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并缓解社会矛盾。第7章“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与设计稳态”。本章从中国传统稳态理论入手,研究从机体、社会到设计的稳态理论,以及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作用。设计稳态,追求一种理想;设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本书在核心章(第2~6章)之后均设有“案例研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且寻找典型案例,进而分析、研究相关的当代设计艺术与设计艺术发展问题。

本书获得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资助。刘佳2014年1月第1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设计

本书研究范畴属于设计艺术学,是一本以设计艺术学为核心,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专著。本书主要观点是,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应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基础,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及其发展方向。本章从设计的概念、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入手,阐述设计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为什么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与发展需要以研究社会结构状况为基础,指出撰写本书的必要性。同时,就相关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内、国外学术领域的研究概况做简要综述,以及概述本书的主要内容、观点、方法与思路等。1.1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的设计分析

设计是人类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反映一个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针对某一设计产品而言,它既反映了人的生物性,又印证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承载物。从人的生物性角度看,设计要基于对“人”自身的研究,人类遗传、人体测量、人的感觉系统、人体体质等方面成为研究设计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体工程学、体质人类学成为支撑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学科。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来看,设计也要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层面展开研究,将人口、家庭、社会组织、就业、收入、分配、消费、社会阶层、城乡与区域等社会结构问题与设计艺术学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设计是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科学,涉及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极为广泛,但其核心内容是社会结构,所以,本书提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发展研究应该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基础。1.1.1 设计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

本节内容从设计的概念入手,阐述设计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的理由,并以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为论述“设计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为研究基础”做好铺垫。

设计(design),“是针对一定目标的求解和决策过程”。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广义的“设计”,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反映着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狭义的“设计”则专指人类生活、工作领域内的与经济、技术、艺术密切相关的各种独立完成的构思和创造过程。关于设计的概念有很多,大多围绕着人类造物活动的创新性而言。比如,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颖的东西”;设计是“一种针对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设计是“使人造物产生变化的活动”;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设计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逻辑性科学的活动”。无论从创造、改变、求解活动的角度思考,还是从艺术、科技、商业活动的角度思考,设计基本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设计是人类拥有的创造能力,体现着人类的思维、决策过程,是与动物相区别的试金石。人类设计的任何一种设计物,都源于人类社会,源于人类的自身需要,并最终用于人类社会,服务于整个社会群体衣食住行的需求。比如,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除了“汽车”(设计)的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因素,汽车最大的吸引力是满足人“行”的需求,它既是代步工具又是身份品位的象征,汽车设计按功能、技术、材料等分高、中、低不同的等级。实际上,它隐含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状况。汽车也有难以预料的由于设计带来的技术矛盾、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多种汽车品牌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的事件足以说明设计、技术水平需要改进;汽车档次、有无车族等贫富差距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过多的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的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认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或杜绝由于设计引起的技术矛盾、解决或缓解由于设计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清洁生产与低耗能源的推广,以及减少以环境为代价的环境友好理念等,是当代设计师最为关注的,也不可回避地成为将设计理论放在“社会”背景下研究的关键。那么,为什么说设计源于且服务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呢?

首先,设计承载了社会的信息。

设计,蕴含着关于社会的信息,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社会信息的承载物,承载着一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程度;反映大众对设计产品的需要、满足大众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也反映大众社会素质、审美倾向与精神面貌。设计是社会的镜子,并镶嵌于社会之中。通过设计产品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结构、功能等方方面面。设计作为社会的承载物,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设计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涉及人、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因此,设计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应作为与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可以说,设计触及整个“社会”,它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触及社会结构中由个体组成的每个群体,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设计是社会性的,一方面,设计产品是在社会中被设计、生产与消费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品的设计产品,它们从设计的形式与内容方面把设计主题社会化。设计产品受到社会的支配,以社会为内容,最终为社会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位公民服务。

其次,社会是理解设计的依据。

设计产品联结了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情感,体现出“提供与需求”的关系。从设计师的角度分析,理解设计的依据和从事设计实践的方法植根于社会,设计基于对个体和社会的综合分析,服务于包括每个人、每个群体的整个社会,而不是依靠设计师的感觉和凭空想象。比如说,设计师希望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能够营利,最好的方法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正确判断消费者期望的能力成为设计师达到目标的关键,消费者的期望和意愿显示他们对设计产品需求的内容,消费者需求往往呈现出众多的不确定性。那么,如何判断消费者期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呢?只有将消费者置于“社会”之中思考,才是满足消费者的期望、需求和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作为社会成员的设计师,一方面,依靠个人的设计艺术天赋和魅力从事设计活动;另一方面,设计师身处特定的社会结构中,总要踏着时代的步伐,穿梭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他们的设计产品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也含有设计师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和社会责任心。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如何选择、使用设计产品,这些产品在他们大脑里产生何种意义,以及最终如何渗透到整个社会中,都受到包括每个消费者在内的每个群体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地位和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影响。包括各种法律法规、价值观、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影响着设计师、消费者、市场体系,并由此塑造了设计艺术。设计基本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所拥有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而且,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社会冲突。来自各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设计产品的选择可以显现出一种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这些往往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比如,性别、年龄、人口素质、教育水平、居民收入、生存空间、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了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不同,社会自然而然地分层了。

最后,社会结构是研究设计的基础。

设计师的成功与否,与设计组织、机构、公司有密切关系,作为社会整合结构的设计组织,对设计师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起到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设计师与设计组织之间、设计组织与设计组织之间、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消费者与设计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可以说,社会结构是研究设计艺术的基础,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社会结构中寻找到相应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流动的。本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社会而考察设计艺术;也是为了设计艺术的发展而研究社会,研究影响设计艺术发展的社会结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虽然由于社会地位结构而出现了社会分层,但设计的价值是均等的。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文化价值的评判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应用于各种设计生产、消费范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设计文化价值不会因为社会结构中社会阶层的不同而获得相应层次等级的合法性。比如说,广泛适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的设计文化价值与高收入者阶层追求的“奢侈品”的设计文化价值同样受到尊重。虽然,两类设计产品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但其设计本质和文化价值则是相同的,不该有高低之别。设计,是在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界定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为设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帮助,设计理论研究也是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设计艺术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当代中国设计艺术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下发展的;研究如何解决或缓解由于设计引发的社会矛盾。本书涉及的学科除了设计艺术学之外,还有社会学、人类学这两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也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出发点。社会学一词由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首创,他将社会学定义为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中国社会学重建后出版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下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内容,包括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也有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分支很细,包括:工业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道德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社会学理论也极为广泛,包括: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发展论、社会公平论、社会交换论、社会互动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均衡论、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理论、后现代理论、批判理论、女权主义理论等。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描述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方法。在诸多社会学分支中,与本书联系较密切的工业、城市、乡村、环境、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社会学分支内容取得的相关成果;后现代理论、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等相关社会学理论,是本书的理论借鉴与指导;资料分析、定量研究、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专题会议等是本书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本书十分关注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成果,它们为本书提供了直接与间接的研究资源。

人类学的名称来自希腊文“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顾名思义,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说:“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文化(culture)的科学,包括人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文明(civilization),社会结构,以及对于环境之心灵的反应等问题的研究。”从广义的角度讲,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第一个又称生物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生物属性;后三者被包含在文化人类学中,研究人类的文化创造力。更进一步说,“体质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的生物面、自然面,而文化人类学则指的是对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社会关系……的研究。不过,人体的进化,经常又与文化的进步互为因果。因而,也有人认为,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把焦点放在人本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而且时常与文化联系密切。文化人类学是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群体的文化活动、社会结构、经济类型,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规律。人类学研究人,研究人的语言、行为和造物所传达出来的文化意义、社会现象,它是一门特别注重“体会”和“理解”的学科,客观地理解人的“身”和“心”,即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怎样在人类学的不断探索中得到检视,体会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内在联系。

整个20世纪是人类学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人类进化论、新进化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人类学)和功能主义;60年代,主要有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文化与个性理论)、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结构主义;70年代,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出现了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现象人类学也是70年代的产物;80年代则以“实践理论”为主要的人类学研究内容。每一种理论都与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新进化论、文化相对论和功能理论暗含了设计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问题,用它来理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人类的创造活动能够“和而不同”地并存,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与共通之处;结构主义理论包含着设计产品在消费社会里的意义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以及由此带来的设计分层问题上的思考;文化生态学或生态人类学理论也为设计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生态意义和发展意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的具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文化与人格理论(心理人类学)能够为更好地提高设计师的人格魅力,把握消费者对设计产品价值的判断和市场方向等方面提供思考方式,以设计产品为媒介,建立起沟通设计师的情感、意志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桥梁。

社会学、人类学都将“社会结构”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提供了帮助,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设计艺术学研究的视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依据,使研究者认识到,设计艺术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状况。本书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以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已有的设计艺术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成果的支持下,以当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文献调研—阶段分析—实证研究—结论”等几个重要研究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资料研究、理论分析、实地考察、专家咨询、案例研究等环节进行研究。本书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成果,帮助设计师探寻设计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各社会阶层人民群众的需求;理解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而引起的设计分层;认识由于社会分层而带来的设计分层的真实含义;引导设计师明确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且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的设计理念。1.1.2 设计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为研究基础

本书主要阐述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状况的关系,强调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应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研究的基础。之所以如此强调,一方面,是因为设计艺术不仅属于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水平与状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状况有其特殊性,也就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出现了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而这些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以人们消费不同等级的设计产品体现出来的社会等级、社会差别等社会现象。由于占有的资源、机会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别带来的是消费观念的差异,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城乡基础设施设计的差距等等。人们清楚地看到,“经济建设成就之大超乎人们预想,社会矛盾问题之多出乎人们意料”。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已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不协调。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本身存在的不合理,表明资源与机会配置存在着不开放、不包容、不协调,使得社会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紧张并潜在的社会冲突。以城乡结构为例,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实质为城乡之间各种资源配置不均衡,机会获得还不平等,以致造成‘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城乡发展差距和‘农民工’等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同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为什么城市居民享有的资源和机会,农村居民不能享有?因为社会结构还不够开放。”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我们党第一个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表明:“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设计艺术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直接反映人民的幸福安康。

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两个最基本的结构,即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主要看其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能否协调、整体进步。“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组成部分,他们在功能上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为社会整体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支撑起社会的和谐运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形态——经济结构,是观察、认识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社会形态——社会结构,是观察、分析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设计,既体现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关于设计艺术研究,主要关注其技术、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和怎样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企业的设计师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尽可能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而对产品设计带来怎样的社会效益,根据社会阶层状况满足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以及由于设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矛盾和如何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等有关社会“问题与矛盾”的研究甚少。既然19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那么,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也应该是理解设计所引起的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在理解、分析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更好、更适合、更准确的设计产品。“社会结构”基本概念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弄清这两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将设计艺术植入其中。那么,什么是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又如何呢?

社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织方式与关系格局”,也就是指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以及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资源机会(即公平性)的结果,这对于社会结构状况以及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5个方面。其中,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体现在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上;空间分布结构表现在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城乡、区域调整上;生存活动结构包含了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三大结构变化的市场推动;社会地位结构体现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上;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首先表现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初步形成。资源和机会在社会阶层中的分配构成了阶层位置的客观基础,阶层成员获取资源和机会的能力(先赋与后致)成为改变其阶层位置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之前的“两阶级一阶层”结构逐渐解体,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已基本形成。目前来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10大社会阶层组成,它们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从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为什么要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基础呢?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5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这5个方面,阐述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为什么要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基础。

第一,当代中国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资源和机会的基本载体,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当代中国设计艺术所关注的由提高人口素质、充满社会关怀出发而提倡的老龄化设计、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等热点问题,均应以研究当代中国人口结构状况为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体现在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上。对家庭结构的研究是小型类设计、过渡性设计、简易化设计、折叠式设计、组合设计等设计形式的基础,家庭形式的多样化(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和空巢家庭)成为设计多样化的理论依据,节约成本、避免浪费的适度设计由此得以实现。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对充分发挥各类、各级设计机构、设计协会、设计委员会的组织作用有足够的帮助。

第三,当代中国空间分布结构表现在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城乡、区域调整上。城乡、区域设计的提出,首先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空间分布结构——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城乡、区域调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乡村城市化不仅表现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设计与城市无差别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宜的设计,从物质、精神层面,使村民可以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机会和生活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差别。

第四,当代中国生存活动结构包含了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三大结构变化的市场推动。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同设计艺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业与收入直接影响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消费者收入低意味着要求设计产品物美价廉,消费者收入高则追求设计产品的品质高、功能全等特征。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特殊的“角色”,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程序。适度消费体现一种良好的生活与消费方式,而设计师的适度设计是促进消费者适度消费最重要的环节。对当代中国生存活动结构的分析,也就是对当代中国居民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研究,是设计师从事设计实践和体现设计价值的必要条件。

第五,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体现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上。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是设计分层理论的依据,设计分层与设计定位存在区别,设计分层更加科学。社会阶层的“层级”、各阶层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各阶层的基本状况的研究成为设计师研究的重点内容。可以说,没有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就没有设计分层理论。比如,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比例已达到25%左右。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多年,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金字塔型”已不复存在,但目前社会结构还只是一只中间略大、底部更大的“洋葱头”。设计服务于百姓、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代设计师从事设计实践时重要的设计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运用“社会结构”这一社会学概念,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揭示当前的新阶段、新形势十分恰当和贴切。1.2本书相关范畴的研究综述

本节内容包括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在国外,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人类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之后极为广泛,尤其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在我国,有意识地将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人类学进行交叉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虽然已有与社会学相关内容的研究课题,但是在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研究基础、研究框架的情况下,针对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与设计艺术发展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因此,本书具备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包括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框架下思考“以人为本”设计、适度设计、城乡与区域设计、设计价值、设计分层和设计稳态等内容。1.2.1 本书相关范畴的研究现状

国外类似的研究,如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人类学交叉学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设计带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自然引起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他们在研究中提出设计的相关问题。设计艺术学领域的研究者将社会学、人类学引入设计艺术学的研究,应该说,法国、德国的学者是最早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设计和设计物的。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率先将工业产品视为文化现象谱系中的一部分,并展开了符号学分析。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对产品设计制造、消费使用等各种现象的社会学思考。他认为,人们对设计产品的选择、购买和消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划分社会阶层和区分社会群体的过程。德国的亚伯拉罕·莫莱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设计。1972年,德国设计理论家巴仲·布洛克出版了他的《社会设计理论》,这是一部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行为入手,研究设计理论的著作。德国设计师格特·塞勒从一种比较性的观点出发,构想了一套表达社会关系的设计理论。在意大利,虽然多数学者更注重设计与文化的研究,但对设计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经济模式议题的关注,以至于设计师马瑞佐·维塔认为,“不能脱离社会理论去构思任何设计理论”。在美国,企业的设计部门或独立的设计机构,已将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引入设计艺术领域,重视设计与社会、文化、市场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美国学者理查德·布坎南理解的设计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相互竞争的生动表达。2002年10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雇用了人类学家布隆伯格夫人,他们认为面对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需要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参与。

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研究涵盖了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各方面,但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基础,研究当代设计的文化本质、社会功能这方面仍未有较系统且深入的探讨。虽然有出版社曾出版过现代设计与社会学联系较密切、较系统的“现代设计社会学”类型的著作,但遗憾的是,此类图书多半聚焦在欧美国家,对我国当代设计艺术的各种社会现象涉及甚少,而且缺乏从社会学角度着手研究、观察设计问题的意识。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把重点放在对设计艺术本身上的研究有很多,就设计论设计、设计功能与形式探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将设计艺术与社会背景剥离开来,以社会结构分析为着眼点,或以社会结构为背景,系统研究设计问题更是少见。多数设计师都是围绕设计作品、设计意义,从个人特征展开的。设计师、设计史论家也总是希望设计研究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密切相连。然而,在诸多设计展览和研究著作中,尤其将当代设计艺术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的系统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挑战性与开拓性。

当代社会发展说明任何设计均脱离不了社会,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曾指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2014年1月2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了部署。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其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国家政策对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支持,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围绕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下的设计艺术发展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比如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以人为本”设计、适度设计、设计价值、设计分层、设计稳态的基础。本书的研究范围属于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的社会结构交叉研究范畴,它拓展了设计艺术学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意义。1.2.2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本书包括7章,核心内容共6章,围绕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框架思考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5个方面,本书以围绕着这5个方面的结构和最终构建和谐社会为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第一,当代中国基础结构状况下的“以人为本”设计。

当代中国基础结构主要是指以人口年龄、人口素质为基本内容的人口结构。首先要弄清楚当代中国基础结构的基本情况,才能对“以人为本”的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当代中国基础结构状况下“以人为本”意义的相关亟须解决的设计问题。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人口结构也就是指在相应地域空间、时间内,总人口中不同属性或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人口结构是资源和机会配置中人口属性或要素的反映。当代中国人口结构呈现的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人口寿命的显著增长、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二是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设计工作发展方向的改变和设计机遇的特殊化程度日益显著、加深。

当代中国基础结构状况下的“以人为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中国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设计艺术与人口素质的关系;设计艺术的养生之道。在人口结构中,虽然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各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艺术领域更不例外,其中关注老年人设计、特殊人群设计是当代设计师不可回避的设计工作,也是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之一。而设计“以人为本”,则从人的双重属性——生物性与社会性思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设计“以人为本”的首要研究范畴,这也是源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设计境界的深层解读。设计师应加强对老龄化社会的设计,建立中国老年人人体结构数据库,储备准确、标准的参数,为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设计做好基本准备,使得老龄化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包括老年人生活用具、学习产品、娱乐产品等的设计,使得老年朋友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老年人养老产品的设计,尤其是养老院及其配套设施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业内人士建议,借鉴保障房的供给与设计理念,设计出更多朴素、实用的普惠型公办养老院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理想。特殊人群的特殊设计主要指对生理残障特殊人群,包括四肢残疾者、视力障碍者(盲人)、听力障碍者(聋哑人)、智力障碍特殊人群的设计工作。无障碍设计指无障碍物、无危险物、无操纵障碍的设计。设计师还要明确的是,不仅要为残疾人设计轮椅、假肢、助听器、日用器具、公共设施等,更要关心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在心理上也无障碍,增强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树立尊重、独立、参与、平等的信心。老龄化设计、特殊设计是设计“以人为本”原则在特殊人群中体现特殊关怀的设计;而人性化设计、情感化设计则是在普通人群中体现较为明显的设计范畴,但所有设计均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原则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体现设计是将人类与自然关系整体思考的行为意识。设计师应从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思考设计问题,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自然,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人具有相应的社会性,有责任且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设计“以人为本”原则的深层意义。而当代中国基础结构的变化,则能够推动“以人为本”朝着正确轨道发展。

第二,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状况下的适度设计。

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的变动主要指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趋势是:包括核心家庭在内的相对单一的家庭结构,正在被家庭模式的多样化发展的产物所取代,社会进入了人们按个性进行选择、生活方式愈加多元化的时代。组织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形成的联合共同体。从宏观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主要有国家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三大类型,其中社会组织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发展受到多重制约。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社会组织发展将会成为公民获得社会权利、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基本保障,而社会组织发展本身也是中国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推动力量,同时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就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状况中的家庭结构多样化的情况可以着重研究适度设计。家庭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影响以丰富大众生活为宗旨的设计艺术。家庭形式多样化为设计艺术的多样化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设计分层、市场定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引导出对适度设计的重点分析,而适度设计可以成为大众适度消费的源头之一。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中,家庭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最为明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模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虽然核心家庭仍然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婚姻、家庭的观念有很大的变化,家庭模式多样化在所难免,这也必然导致对设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设计艺术领域,家庭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引起设计多样化的特征,这也是设计多样化的原因之一。设计的多样化表现为:设计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品质或层级的多样化;设计趋于小型、易移动、易组合;等等。一般家庭追求设计产品的“物美价廉”和高收入者家庭追求的“高品质品位”仍然是家庭多样化体现最多的特点。除了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适度设计,还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整合结构现状与特点来思考,也就是从家庭形式多样化方面思考适度设计问题。目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丁克、单身、漂泊、分离、隔代等家庭形式的多重特点要求设计应该有适度性。适度设计,既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减少浪费的一种设计理念,也是当今社会家庭形式多样化对设计的要求。适度设计体现为符合规范与遵循标准、从设计源头抓起且关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将具体设计放在相应的社会“语境”中思考,并以此拓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适度设计是设计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

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结构状况中的社会组织结构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境况,以及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可以引导出对社会性官方的或民间的设计机构职能与意义的分析、设计机构对设计创新的重要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如果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着眼,设计艺术的社会组织应该成为设计创新、发展设计产业和设计造福于大众的推动器。就设计艺术领域而言,如果从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结构的维度分析,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属于行业协会;如果从社会组织自身的功能来定位,则属于行业协会的互益型组织。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有很多组织机构、民间团体。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就是其中最大、最权威的国家级设计协会。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支持的设计偏重于工业产品设计,而从广泛意义上的设计艺术而言,我国还需要建立一个“中国设计家协会”,这是一个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领域的设计家在内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其组织性质类似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行业组织的中国设计家协会,一方面,能够使中国设计与中国美术等艺术门类具有同等价值,提升“中国设计”特有的价值标准,维护设计规律,保护设计价值和利益,尊重知识产权,体现社会整合结构的状况,推动中国设计整体发展的速度,增强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只有有了国家级的中国设计家协会,地方各级政府组建的设计家协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中国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布结构状况下的城乡、区域设计。

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是社会资源和机会在空间配置方面形成的结构状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无论是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还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程度,城乡差别都较大,区域性特点明显。就城乡结构而言,它体现为一种二元身份性的社会地位体系或结构,这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195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定了中国“改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从此,中国进入了城乡二元社会。城乡建设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社会资源、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和不平等,以至于“户口”成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标签。区域结构是“具有较明确边界的连续地理范围内部或连续地理范围之间的经济社会要素互动关系模式”。“十一五”规划了四大区域: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总体上看,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异明显,呈阶梯状。由于区域初始条件差异明显,国家通过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发展水平明显分化的东、中、西部区域格局。

乡土设计是指与城市设计相对应的适合乡村、乡里的,地域性的社会、自然、文化等特征的,反映乡村居民生活意愿的设计。乡土设计具有相应的地域性、亲和性和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特点。乡土文化是一种设计文化、设计价值和审美取向,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类社会生存方式。城市化进程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具体地说,城市化进程是指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乡土设计是在当代中国城乡结构的基本状况下、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对乡土设计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针对城乡设计采用“混融”的方法,设计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做法。城市化进程并不是强行改变乡村居民的生活习俗,或将乡村完全改变为城市,甚至以乡村夷为平地为代价来兴建城市,而是让乡村居民在“突出地域和农村的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能够享受现代城市化成果,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的转变;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包括产业、就业、环境、文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城乡融合;实现城市和乡村居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保留相应的“乡土气息”是发展的前提,乡土设计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乡土设计文化是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乡土设计文化是区域性生活方式的特点,促进乡土设计文化的发展势必推动乡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乡土设计文化与城市设计文化的融合,可以提高乡土设计文化的质量和水平。其内容包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乡土文化;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和多样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乡土文化;确保区域设计文化发展战略赢得国内、国际竞争的乡土文化;等等。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被遗忘而是要保护、继承和创新,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城乡二元结构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此而来的“城”与“乡”的概念,由于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相当大的差异,其设计文化有着既独特又相同的特征。但是,“城”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设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且繁重的任务,在此工作任务要求下,设计能否且怎样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之一。设计缩小城乡差距指的是通过提供各类适宜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区域设计研究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着眼于全球化意义下的国家间的区域设计;另一方面,着眼于国家内部地区间的区域设计。全球化首先是指通过自由贸易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实现经济意义上的全球渗透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而“全球化”的意义还在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在内容与形式上可谓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区域文化与设计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呢?区域设计应拥有“国际”视域;区域设计立足于“民族”与“地方”特色;区域设计依托于“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受益于区域性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而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又存在着多个区域,不仅地理环境条件存在差别,在经济上更有明显的差距。中国面积大,区域性强,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区域合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必不可少的。区域结构实际上是指经济区域结构,目前,我国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四大区域,而且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形,由于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政策扶持等多重原因,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设计问题上,当然国家内的区域设计中也包含了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特征的城乡设计。在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过程中,设计起到怎样的作用或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是研究的重点。我们应在研究设计的地方资源区域性、设计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区域性、设计竞争力的区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设计的竞争优势;区域设计文化发展战略和产品品牌的区域性与跨区域性的发展优势,从而实现设计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愿景。

第四,当代中国生存活动结构状况下的设计价值分析。

当代中国生存活动结构,包括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三大结构,我国提倡共同富裕、普世惠民、适度设计、设计的民主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价值观。就业是民生之本,而设计教育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增强就业稳定性,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的状况下,居民收入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存生活、社会分层与设计分层,成为设计分层与定位的主要依据。而消费是对设计产品和劳务的最终耗费,设计能否引导合理的消费被看作检验设计优劣的重要因素,而合理消费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设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就业岗位体制外生产带来的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与形式的多样化,这意味着自主创业是年轻设计师的选择。就业岗位的全球化促使设计师具备设计国际视野,职业类别的复杂化要求设计师的合作精神,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要求设计师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就业流动的自由化以及就业区位集中化的就业岗位特征意味着设计师一般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针对城乡居民收入的状况,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质量高低、数量多少、生命周期长短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影响着设计师产品设计战略的制定与适时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的初始阶段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考察、调研、分析是市场调研和设计定位的内容;是制定、实施设计战略的必要环节;也是体现设计产品设计价值和设计师价值观念的依据。

从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念来看,“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设计价值的指导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设计价值是在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和具体实施的,这是“普世惠民”的设计价值。对当代中国消费结构境况的分析是设计师设计分层的基础,而设计分层又是设计师有的放矢的基本依据,所以,追求设计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普世惠民”观念是设计价值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适度”设计的设计价值。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高端产品的设计,反对浪费的设计原则都是设计师应遵循的,这是“民主”的设计价值。设计师要把追求社会平等与追求个体差异结合起来,追求设计价值的“民主性”。我们试图在一个基本的、相对统一的行为规范内,把社会平等的趋向与对个体差异、变化的追求结合起来,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价值。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的各类产品,体现了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价值。可持续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具体实施,设计师在使设计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设计体系。可持续消费是本着适度、公平、和谐的消费原则,增加精神消费比例的消费模式,其中以适度消费为核心原则,具有生态消费的经济观念。如果说可持续消费是以适度消费为核心原则的话,那么可持续设计则以适度设计为核心原则。设计师的适度设计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适度消费。设计师适度设计理念的具备且贯穿设计始终,是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的前提;设计师的适度设计是消费者良好生活方式的导向与培养。从设计的初始阶段开始,设计师就必须充分考虑设计产品的适度性,在技术、材料、艺术上的选择恰到好处,避免设计的过度与浪费;通过文化产品的适度设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和谐发展,当然设计分层也是适度设计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的有效设计战略。

第五,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状况下的设计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1949~1956年、1956~1978年、1978年以后三次重大转变时期,到21世纪初期,基本完成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形成了一个包含10大社会阶层的社会结构。它们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10大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的,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基本决定了社会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由于收入的差异,各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又可分为5个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它们是高收入者阶层、中高收入者阶层、中等收入者阶层、中低收入者阶层、低收入者阶层。10大社会阶层和5个社会经济地位等级预示了设计的分层,成为设计分层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也是设计师采取设计对策的依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特征是社会下层的逐步减少和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大,而且当代中国10大社会阶层成员的地位更加趋于系统化、结构化和稳定化,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目前还只是一种中间略大、底部更大的“洋葱型”社会形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