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牛文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8:26:04

点击下载

作者:牛文荣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90后女孩牛文荣

90后女孩牛文荣试读:

文前插图

在孔子像前和妈妈游香山和妈妈游香山和妈妈游香山和妈妈游香山在全国各地宣讲在全国各地宣讲在全国各地宣讲现场的观众反响很热烈台下的观众感动得流下泪水国学夏令营的孩子们在学习手语带孩子们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国学冬令营的孩子们在捡垃圾课间跟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给孩子们讲解《弟子规》孩子们在学习写毛笔字辽宁省第一期国学冬令营学生合影第二期国学夏令营学生合影

推荐序一

文荣的新书将要面世了。

对于这位国内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小姑娘,作为专业研究如何教育人30年的警察,我从自己特殊的角度说几句。

我从来不认为少年叛逆或做错事是特别大不了的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机会感受生活的磨难,那么叛逆或做错事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磨难”,是成人的必经之途。

如果说人生如海浪,总是波峰波谷交替,那么少年曲折将预示成人之后肯定会顺利,这是一般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我倒担心一路星光灿烂的孩子们。少年被推上明星之位,冲上波峰,那么,他会输在哪儿?或者说他的波谷会在哪儿呢?

文荣的经历其实是对今天教育理念的一次冲击,她在镜头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却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这是为什么?

我多次接触过这位小姑娘,感觉现在的她真的不仅可爱,而且温文尔雅。在交流中,我发现她思考问题不仅有广度,也不乏深度。

今天,我们该思考一下“牛文荣式”的成长轨迹了。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此书,从历史的角度看,我认为,都不影响其里程碑式的地位。

不仅仅因为当今中国只有一个牛文荣。“2013中原十大孝子”、警察作家 王春来

推荐序二

文荣小小年纪要出书了,实在值得祝贺!倒不是因为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本书——现在出书的多了,真正能为这个社会增添点正能量的书又有几本?但是我敢说,文荣的这本书,一定是充盈了满满的正能量。它能让很多年轻人受到一次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升华。不信,你试试!

90后的女孩,充满了对一切正常秩序的叛逆、怀疑和挑战,应该说,牛文荣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她这一代人共有的精神映射。然而,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的电视栏目《天下父母》,一瓶存放了30年的母亲的乳汁,一本小小的《弟子规》,竟然让这一切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一个90后的“坏女孩”从此告别了叛逆、怀疑和极具破坏力的挑战,成为一个一心为别人、为社会的善良女孩,成为一个决心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终生的中国女孩。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她又是怎样踏上这样一条无怨无悔的人生之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期待她的故事,能够带领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这条光明的人间正道,我更期待有更多的牛文荣、李文荣、张文荣都能浪子回头,给父母一个灿烂的微笑,给社会一个温暖的身影,给黑夜一道闪亮的光芒。

衷心地祝愿文荣今后的人生路走得更好、更灿烂!

也祝福《天下父母》,那个让文荣和一批孩子迷途知返的电视栏目能够青春永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原总导演、制片人 吕明晰

推荐序三

我第一次见到牛文荣同学,是在河北公民道德教育论坛上,那是2009年的年底,她分享的题目是众所周知的《90后的坏女孩》,这个汇报不知感动、感染了多少人。一晃时光已逝6年,这个当年质朴清纯的女孩已然成长为一名沉静、博爱、笃志的传统文化好老师、优秀传播者,成为一位谦谦淑女。如今,牛文荣依然用坚实的步履,踏上传统文化弘扬大道,步入启迪觉醒、薪火相传的征程。

曾经的“坏女孩”,曾经叛逆的人生,曾经让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忧愁与心病……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曾经”,站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受人尊重的传统文化践行者,是妈妈的好女儿,是圣贤之后。

如果您想探寻其中的秘密,如果您想了解生命的奇迹,如果您想找到传统文化“灵丹妙药”的依据……请您打开这本书吧,它会告诉我们改变人生命运的方法与答案,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世界孔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 刘光启△看到文文静静的我,你是否能想象我曾经的叛逆不羁

第1章 曾经的叛逆

痛苦的土壤

痛苦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讲,十分重要。怎么看待痛苦,关系着我们的人生所能企及的高度。有的人排斥痛苦,有的人抱怨痛苦,有的人仇视痛苦。我告诉你们,这样的态度都是不对的。痛苦虽然带给我们极大的委屈;但是,没有痛苦我们就不能真正地成长,没有痛苦我们就不能有所领悟,没有痛苦我们就不能实现梦想。痛苦就像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壤,从中诞生信仰,繁育希望,收获仁慈。信仰、希望、仁慈,恰恰就是我们循序渐进、恒久持续的修行过程。

不可否认,痛苦具有巨大的副作用,能让我们沮丧,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去自杀,以结束梦魇般的人生。可是,凡事都要辩证地来看。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痛苦何尝不是一种能量巨大的动力?

以我来讲,痛苦曾给我带来无法承受的伤害。我面对那些痛苦的往事,曾做出过最坏的打算——自杀。后来,经过良师益友的教导,我渐渐转变了对痛苦的看法,变阴暗敌视的态度为正面应对、积极改变的立场。于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痛苦”的面孔变了,不再狰狞可怕,而是变得有些可爱、顽皮,甚至是慈悲了。

最终,我把痛苦转变为我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力量。

这绝不是在表扬我自己,而是想通过我的故事,让亲爱的读者们知道,要对痛苦充满正见。如果没有这份正见,可想而知,痛苦不仅让我们早年遭受了伤害,余下的日子也必将伴随我们,一直如阴影笼罩在我们周围,永无拨云见日之期,直到我们饱受痛苦折磨的身心埋入大地。

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没有受过痛苦的人也不足以语人生。

从现在开始,我要跟亲爱的读者们分享一下我的人生。了解或多少知道我的人都会笑,你才多大啊,就要谈人生!是啊,我不是很大,才二十几岁,像我这个年龄的其他人大多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读书谈恋爱呢,而我却要在这里谈人生,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想笑。不过,我还是想说,我的年龄虽小,我所经历的痛苦,我的所见所闻,我的阅历足迹,却足以支撑起一个饱满的人生。

我是一个女孩儿,大家都喜△小时候的我欢叫我荣荣。我的家在河北廊坊。爸爸是个卫生部门的公务员,妈妈是个生意人,我还有一个比我大8岁的哥哥。这就是我家的概况。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我貌似有个家。家嘛,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温馨、温暖、温情、归宿、港湾、怀抱……一切美好的词汇赋予“家”这个概念都不过分。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些意象都是我从文学著作上获得的,而我本人根本没有这样的体验或体会,最起码20岁之前没有体验过。

我的家就像个冰窟,毫无温暖可言。若论人生的痛苦之源,相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可能千差万别,但对我来说,我认为我的家庭即是我的痛苦之源。在讲述我的家庭之前,我想就某些事情做一下说明。

首先,如今我不怨恨我的家庭。如果说从来没有恨过,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话,但是我负责任地说,现在我真的不恨我的家庭了,过去恨过,但现在一点也不恨了。因为我成长了,我怀着正见,从痛苦中汲取了积极正面的能量,让我超越了对家庭的怨恨,并把这种改变通过写作的形式积极地向外扩散,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超越怨恨,完成自我的蜕变。△我和妈妈在香山的合影(一),重拾亲情的母女俩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

其次,如今我并不恨我的父母。以前是真的恨,而且恨得很深。我认为我的痛苦都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根本不可原谅。可是,我错了。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虽然他们无意中造成了我的痛苦,我还是能原谅他们,并深深地爱他们。有段时间我对父母态度非常不好,甚至是相当的恶劣,连打骂父母的行为都有过。现在我深深地忏悔,受教于《弟子规》的深厚教益,让我懂得要爱父母,要理解他们。

以上两点可作为我写这本书的目的而不是诉苦的证明。我真的不是诉苦,读者朋友们,我是来分享的,以前我在讲台上分享,现在我要用文字这种永恒的力量分享。我讲述我所遭受的痛苦,目的也是要说明痛苦赐予我的力量,而不是向大家传播负能量。

我是个阳光的女孩儿,我要把阳光洒给每一个人。

好吧,让我言归正传。

我妈怀着我的时候,家里其实就想要一个女孩儿,因为已经有了一个男孩了,再生一个女儿,就可以儿女双全。而我妈想要女儿的原因更直接一点,她说女儿贴心,女儿听话。可是,我长大后听到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不如不生你呢!”这句话我记忆深刻。后来,我变得十分叛逆的时候,耳边时常响起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无比的反感和仇恨,我妈说我一句,我要还十句嘴,而且每次都恶语相向。△我小时候的全家福,看起来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子

我爸妈原本关系很紧张,我出生以后,想着女儿的到来让他们如愿以偿,一定会让他们变得和谐,谁承想,他们打架越来越频繁了。两个人都是火爆的脾气,不管什么理由,一语不合就能大吵起来。他们两个天天打架,从我不记事打到我记事,从我上幼儿园打到我上小学、上初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有一次,大年三十举家团圆的时候,我爸妈又打了起来,很快从言语相讥发展到大打出手,整个大年夜我都战战兢兢,于是我不停地哭。我哥劝我哄我,我就问他:“哥,爸爸妈妈会不会有一天离开我,我是不是有一天会没有爸爸妈妈了?”气愤之下的妈妈告诉我:“荣荣,有一天如果我真跟你爸爸离了婚,你就好好地跟你爸爸过,妈妈会常来看你的。”当时,我心里特别难过,特别无助,感觉我马上就要被抛弃了,没人爱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还不停地抽泣,天真地祈祷上苍,求老天爷帮忙。我跪下来,望着天花板,跟老天爷对话:“老天爷,我求求你了,别让我爸爸妈妈离婚,我受不了,我不想没爸爸,也不想没妈妈。”从那天起,我就不敢睡觉,生怕妈妈趁着我睡觉的时候就走了。那个时候我的内心特别恐惧,害怕成为孤儿。其实现在说这些,不是在抱△我和妈妈在香山的合影(二)怨,也不是在博取同情,我想说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营造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恶的土壤就会开出恶之花,痛苦的家庭环境就会产生痛苦的人生体验。△2014年和妈妈、哥哥的合影

孩子就是环境的产物。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提高自己的身价;△小时候的我已经体会到家庭的不幸△论坛照片,说起伤心往事,我依然泪流满面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可见,环境比遗传更重要。孩子就是环境的产物,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其中家庭环境排在第一位。一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周围的这个小小的空间,这个空间由他经常接触的最亲近的人组成,他在这个空间里成长发育,像海绵一样吸取着这个空间环境所能给他的一切。

其实,幼儿感受到的东西就是他们能接触到的现实,现实最后演变为经验,儿童渐渐学会从经验中创造自我。在同别人的接触中,他会反复应用他的经验,排斥同其经验相悖的东西。

儿童时期是决定人一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儿童时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命运。因此,我要通过我的痛苦经历,告诉全天下的父母: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儿女如镜

我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儿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能够从自己的儿女身上照见家庭、婚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儿女身上所出现的困扰、扭曲和混乱也是由父母引起的,最起码是父母性格、婚姻状况在儿女身上的投射。

这一点,我有比较深的体会。

我在一种威胁中长大。不要以为我疯了,是在危言耸听,我没有。威胁并不一定是有人拿根棒子躲在暗处,趁你不备敲你一下,让你头破血流。真正的威胁来源于内心的恐惧。我的恐惧就是整天担心父母打架离婚,自己成为孤儿。我每天都在想这事,想着想着就以为自己真的就要成孤儿了,心里别提多灰暗别扭。

我就是在这么昏暗无助的环境下长大的,等我上了小学,走出了家门,周围都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而我,一个自感无助心境凄凉的女孩,成了他们眼中的异类。在学校里,我要么不笑,要么就肆意恶笑,反正不能过正常的学生生活。

为了发泄心中的恐惧,我就上课捣乱。刚开始的时候,胆子小。老师在上边讲课,我在下边搞小动作。老师讲的内容实在听不进去了,我就趴在桌上睡觉。被老师看见后,老师一开始是提醒,然后是警告,接着是扔粉笔头,之后是让我出去,最后是让我去办公室“站岗”。最初的时候,我也觉得丢人,可后来渐渐习惯了,反而认为捣乱是件很风光的事,同学们也都把我看成另类英雄。

但是,从我的内心里说,其实我也恨自己。我也想跟其他人一样,上课好好听讲,下课开心玩耍,对老师礼敬,跟同学友爱相处,放学回家能听到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然后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完成作业,由妈妈哄着睡觉,第二天早上,吃完妈妈准备好的早餐,被爸爸载着上学去……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这一切只存在我偶尔的幻想中。现实中我只是个不受老师、同学待见的坏女孩,我捣乱,抽烟,喝酒,打架,还动不动就把老师气哭。

我的捣乱行为是渐进式的,开始的时候我胆子小,什么事也不敢太过分,后来我就反了天了,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里,反正我也难免成为孤儿,再多加一个坏孩子的身份,又能如何?于是乎,我就变着法地给老师捣乱,让老师不得安生,一来我们班上课就头疼,有时候根本就是硬着头皮来上课。

有一次,一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抱怨说,来我们班上课,老师们都得鼓足勇气,要不然可不敢踏进我们班的门槛。说话的时候,老师的眼睛瞄着我,全班人都知道啥意思。我对这种无形中把我归入害群之马的行为感到十分的不满,但是我隐忍着。可是听了老师下面说的话,我忍不住了。她说:“恨不得给你们班的某些人吃点药,好让他们在课上睡过去,班上也能消停一会儿。”记得当时,我拍案而起,指着老师的鼻子说:“有种把药拿来!”老师一愣,没搭理我。我的气更大了,扔书、掀桌子,号召跟我臭味相投的几个同学一齐起来反抗。我们这些害群之马群情激愤,当场就闹起来了,结果学生们上不了课,老师也讲不了课,教室乱成一团了。老师当场就连气带吓地哭了,抹着眼泪跑出去,找校长。我放出豪言:“看,我能把老师气哭!”当时学校流行成立帮派,一群小流氓在校园里拉帮结伙。我把老师气哭的“英雄壮举”让我在帮派中一时享有“盛誉”,走到哪里别人都要给我面子。△2014年第一期国学夏令营的孩子们在学习手语

鉴于我的顽劣,校长亲自找到我,严厉地批评我说:“你说一个男孩子打架什么的,我还能理解,你带着一帮女孩子天天如此,这叫干什么呀?乱七八糟的,学生不像学生,孩子不像孩子!”我当然不服了,立即反驳道:“我们上学交学费,你的工资都是我们发的,你管得着我们吗!”结果把校长气得说不出话来。

现在想想,我真是顽劣不堪。那时的我不懂得反省,现在我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反省。反省的结果就是,我从家庭的坏土壤中汲取了太多负能量,然后通过我在校园的种种行径释放出来,我给校长、老师、同学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同时,我的恶名反馈到我父母那里,也致使父母对我施压,规劝我,教育我,结果不但不能获得积极的响应,反而使我在学校里变本加厉了。

所以我说,家庭无小事,儿女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或家庭有了很大的问题,儿女也必将问题重重。

归根结底,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

因此,我告诉大家,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悔学》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大意是说,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成器物,它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而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其实,欧阳修的这番话有两层意思。首先他要说,人如玉,得经过一番琢磨才能成器,如果不琢不磨,玉不失为玉,人则不能成为高尚的人了;其次,人的本性受外界影响很大,要想成器,得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不然,就会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

引申一下,对于父母来说——只能是对于父母来说,因为孩子太小,还不能左右环境——孩子能不能成器,取决于父母所营造的环境。同理,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小孩有问题,一定要先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能归咎于孩子或者别的因素。

父母们应该常思,是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谁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在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出于对孩子好,只是出于自己的恐惧。父母的恐惧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就越多,最后孩子得到的恐惧也就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父母因恐惧而限制孩子的现象,孩子很难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一定会问题多多。

恐惧导致掌控。父母掌控孩子,到了学校里,孩子开始试图掌控自我,跟老师、同学作对。父母阅世已深,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倾向于把握住某种东西。而小孩的心性通常像水一样自由不羁,很难被掌控。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心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恐惧,关于自身的恐惧,关于父母的恐惧,关于社会环境的恐惧……幼小的心灵长期就会沉浸在一种莫可名状的自我幻想中,恐惧逐渐加深,性格变得扭曲。

亲爱的家长们,只有当你们无所畏惧时,你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父母心里没有恐惧,就不会整天恶语相向;父母心中没有恐惧,就不会互相苛求;父母心中没有恐惧,就不会抱怨指责。孩子在没有争吵、抱怨、指责、苛求的环境中成长,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达到最高的程度。

我们可以尝试着幻想: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一匹跃跃欲试的小马驹,可是,小马驹的父母有着诸多的担心,担心小马驹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它们禁锢着小马驹,时刻保护在小马驹身边,不断地因为自己的琐事或者担心小马驹而争吵,甚至谩骂,结果小马驹不得不奋蹄反抗,这不但弱化了奔跑的本领,还在它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再也不肯跟父母说一句话,有时候甚至尥起蹶子向父母示威。

我想,我不正是那匹尥蹶子△我和妈妈在廊坊生态园的合影,谁也看不出我们曾经那样生疏示威的小马驹吗?△我和妈妈在香山的合影(三)

溺爱是祸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以父母为上帝,为神祇。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私的“上帝”走下神坛,我们开始痛苦的分辩与反抗。

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父母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父母知道什么东西对我们最好,知道走什么样的道路对我们最好,知道什么最有利于我们……但是,我想问一问走下神坛的“上帝”们,你们真的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吗?你们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强迫孩子按照你所设想的轨迹去生活,要不就是大义凛然,让懵懂无知的孩子迫于你们的道德说服而做出一些他本心不愿意做的事情。多少自私的挟持假借爱与道德的名义而行!

佛教中有一种愚蠢叫作无明。以我的经历和见闻而言,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无明的,他们以爱或对孩子好的名义干了许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蠢事而不自知。最可怕的是后边三个字——“不自知”,不但不自知,而且不自省。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然后大言不惭,说这是为孩子好,其实质却是禁锢了孩子的自由,因而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在这个层面上,父母们不觉得应该立刻反省吗?

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就会怎样对待孩子。例如,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的一举一动都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孩子以同样可恶的方式还给你。你越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孩子最终偏偏成为你所不希望的那样。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父母特别疼爱我,简直就是溺爱我。毫不夸张地说,要星星不给月亮。我是怎么回报他们的呢?每当我妈妈说我的时候,我就没有好脸色,没有一句好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而且,妈妈说我一句,我恨不得顶她十句,直顶得她哑口无言。

我爸爸对我的宠爱更加无边无沿。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也许你们不相信,但却是真实的——我都上中学了,我的袜子还是爸爸洗。我从来没有洗过,也不会洗。我睡觉盖的被子,也是我爸爸给我叠,我根本就不会叠。我告诉我爸爸,让我叠被不可能,要想让我叠被,不如杀了我。我们家住五楼,我六岁的时候,我爸爸四十多岁了,身体比较弱,但是他得背着我上楼,可见我爸爸溺爱我到了什么程度!

我爸爸这么溺爱我,我本应该对他好点吧?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对我越好,我越不满足,稍有不如意,我就恨他,而且我有了不满,受了委屈,发泄不出去,我就想骂他,甚至想动手打他。

亲爱的读者们,请你们一定要原谅我上面这些忤逆的文字,我写得这么轻松,写得这么若无其事,但是请你们相信,我内心的煎熬,我内心的悔恨,我内心的反省,此时此刻就像飓风下的大海一样,波浪滔天,一浪高过一浪地袭击着我的心田。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在描述当时的一种事实,我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我当下是怀着轻蔑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打架。前面说过,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流行开帮立派,我自然不能错过如此大好的机会,也加入了一个帮派,然后就去向其他学生收保护费。其实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缺钱花,就为了寻找那种刺激的感觉。有个学生不肯交,以我为首的一帮人就打他,打得那个同学受伤了。后来,教导主任来找我,他说:“学校不会承担治疗费用,你带的头你得赔钱。”当时我告诉那个教导主任,说没打死他是我们对他的恩赐。无奈之下,教导主任把事情告诉了我爸爸。我爸爸得知后特别生气,那是他第一次打我。打我的时候,他不知道打哪儿,打哪儿都舍不得,最后就踹我一脚,踹的时候还把鞋脱了——怕踹疼了我。

我爸爸就是这么疼我的,可是我当时小,误入迷途,不但不知道感恩,不痛快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骂他几句。当时的我真是该死。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忏悔,还要揭示一些道理,让读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引以为戒,寻求正路,莫入邪途。

在这里我想告诉广大读者,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小懵懂的时候,你们是他的指路明灯,灯若灭了,他的心就瞎了,其他的一切,功名、前途、抱负……都是虚妄。

我想通过我的故事告诉你们这样一个事实:好好地指导孩子,不可溺爱孩子。溺爱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对父母的感恩,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就应该为他而辛苦、而服务,从而变得极端自私,极度缺乏责任感,甚至残忍暴戾,不能宽容人。总之,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大忌。相信我,这绝非危言耸听的论调,我的故事还不够佐证吗?

好吧,我再说个故事给你们听,这是我亲眼见证过的事,每每涌上心头,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既恨且悔的情愫。恨的是当初我也曾这样,悔的是我当初不应该这样,而且我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唤醒普天下溺爱着儿女的愚蠢的父母们。

我认识的一位大姐姐过生日,我打电话祝福她。刚好她在忙,读小学的女儿接的电话。我就问她:“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你为她准备了什么好礼物呢?”岂不知电话那头的小女孩冷冷地说:“她过生日关我什么事呀,又不是我过生日!”我顿时无言,这不就是当初的我吗?大姐姐也听到女儿这么说,心里非常难受,就跟女儿抱怨了几句:“闺女啊,你每次过生日妈妈为你买这买拿,让你开心快乐,你怎么忘记了呢?难道是妈妈欠你的吗?”女儿一脸无情的样子,回答说:“谁叫我是你女儿,谁叫你是我妈呢?”

掩卷沉思,出现了这样的事情,难道都是孩子的问题吗?孩子从生出来就这么冷酷无情吗?孩子是天生的不懂得爱别人吗?

非也,这种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过度的溺爱,无限的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目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孩子降生的时候,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习”指的是生活环境,“习相远也”就是说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差别。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怎样教育孩子就收获怎样的结果。天下父母都爱孩子,但未必会爱孩子,正如邓颖超曾经说的:“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会适得其反。”

自诩为儿女上帝的父母们,你们几时了解过上帝?上帝创造世间万物,让其各因其性发展,从不假手挟制,天下的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任由发展的,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最后,我想跟亲爱的家长朋友说几句:停止溺爱吧!此时此刻停止犹未为晚,等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时候,那可真就晚了。

说几句掏心窝的话,我的父母溺爱我,把他们的坏脾气、恶习性传染给我,让我深受其害,我心里其实是有无法言说的恨与痛的。但是我也说过,传播负能量不是这本书的目的,我要传播光明与欢乐,传播无与伦比的正能量。我们经历过许多,关键在于一个“悟”字。以前错了,现在悟了,将来别犯,这就够了。

下面我要告诉你们一些非常重要的道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环境。有的人会笑我,小小年纪怎么会懂得教育孩子?有的人干脆鄙视我,小屁孩懂得什么!

对啊,我的年纪是小,我的遭际也浅,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经历能够帮助当下迷茫的父母与孩子,这就足够了。我以前足够恶,现在我改邪归正了,懂得感恩和慈悲了,我要把这种由内到外的深刻变化告诉世人,哪怕只能引起一两个父母儿女的改变,我就知足了。

爱与智慧

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教我传统文化的老师讲给我的——分享是一种大功德。

这是关于晚清政治家曾国藩的故事。老师告诉我,曾国藩这个人不容易,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列强环伺,内患迭起。如此内焦外困,曾国藩还能砥砺意志,实在是不简单。

除了他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外,他还是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彼时,大多数官宦子弟附庸风雅,不通实务,最后败家的败家,破落的破落,而曾国藩的子孙后代却大多追随前贤,不但将曾家的家学代代相传,而且簪缨之族知文好礼的家风也得以发扬光大。这一切都是曾国藩的教育方法起作用的结果。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树榜样,二是重细节。当他的子女们还小的时候,他就选择了三十多个古代的大贤人作为他们的偶像榜样,让他们按照古贤的风范行事为人。

当时,曾国藩写了32个字: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

这32个字代表了32个人,都是古代的大贤人。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程朱张:周敦颐、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其中,周文王、周公旦、诸葛亮都是大政治家;班固、司马迁、司马光、左丘明等都是历史学家;孔丘、孟轲、庄周、朱熹等都是哲学家;周敦颐、张载、二程、韩愈、柳宗元等都是大思想家;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都是大文学家。

曾国藩选好了人,就让他的儿子曾纪泽画出这些人的画像,为后代子孙做楷模。有了空闲的时候,曾国藩还要给儿孙们讲一讲这些先贤的故事,以激励子孙们见贤思齐。

在日常生活中,曾国藩还亲自为子女们做出榜样示范。而且不管事情有多小,他都一丝不苟。对子女的教育,大至军国大事、官场迎送、读书治学,小至扫屋抹桌、收粪锄草、养猪种菜,都纳入了他的家庭教育项目。在大事上教育子女,是很多人都容易做到的。而有的人是“大事明白,小事糊涂”。曾国藩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抓住大事的同时还抓住了小事。《曾子家书》中记载,曾国藩要求儿女: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细节决定成败。把这些小事列入家教,可见曾国藩教育之道细致入微,纤毫可见。不但如此,凡事他要求儿女做到的,他必自己先做到,正人先正己,身正为范。

曾国藩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在吃饭时遇到饭里有谷粒,他从来不把谷粒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粒剥开,把谷里的饭吃了,再把谷壳吐掉。孩子们觉得奇怪,这种做法,就连下人也不曾有过的呀!他就告诉孩子们“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且要求他的儿子纪泽、纪鸿也这样做。

他要求孩子们勤奋学习,自己首先就抓住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学习。虽然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他就读书、写字、写诗、写日记、写心得,或者给孩子们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流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他在日记中写道:“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在孩子眼中,他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他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自己就首先做到生活俭朴。日常生活中,他要求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于是,他教育孩子们为人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他自己也首先做到这一点。不管同僚中地位比他高的还是低的,甚至是一介草民,他都以礼相待。因此,人们常说他是无人不敬,无人不拜。

他还拿出毅力改正不良习惯,戒掉了多年来养成的抽水烟的习惯,为子弟们做了好榜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自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家庭教育无小事。如果在你眼中,家庭教育是小事的话,你将来就会遇到大麻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的成与毁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千千万万个日子的结果,是父母们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才显示出家教的重要性。△我和妈妈在香山的合影(四)

家庭是孩子接触环境的第一步,因此怎么形容其重要性都不过分。家教的要义就在于爱与智慧。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就像佛祖的慈悲一样,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发乎自然,没有杂质,没有父母自己的苛求与抱负在里面;智慧首先是警醒,警醒别把太多的自我传染给孩子,其次是反省、自省。盲目和狂热不是爱,自我和偏见不是智慧。

家长们要记住:要求、期望、负责不是爱。这些都是恐惧的替代物,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因为我们本身有恐惧,所以对儿女提出要求、期望,对儿女尽心尽责,从中获得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变味了的安全感。因此,不要用这些高大上的词去形容教育,那是一种偏执的扭曲。

著名哲学家老子从来不提倡教育,他认为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家长只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好了,才能够不绑架孩子,因此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身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反省才是真谛。

真正的爱是反省与无为。没有要求,没有恐惧,没有企图。就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而不索取;大地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这样的爱符合智慧的标准。爱与智慧相齐,才能培育出好的土壤,才能结出善的花朵。△在深圳学习国学时

因此,教育的智慧在于自省。我们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们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自己还有问题。当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实现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教育是一种自省,是一种人类的自省。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美好的能量。

刺耳的婚姻

婚姻怎么会刺耳?

人们不是常用“美满”去形容婚姻吗?就算是不好的形容,也不过是“不美满”、“不和谐”,怎么到了我这里就是“刺耳”了呢?

可是,我对婚姻的感受确实是刺耳。刺耳的说道,刺耳的抱怨,刺耳的谩骂,刺耳的纠缠……总之,我见证过的我父母的婚姻状况就是如此,如此的刺耳。△2013年丽水论坛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家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冒着烈焰的战场。平时在外人看来非常优秀的爸爸妈妈,会因为各种事情大吵大闹一番,既有涉及原则问题的大事,也有鸡毛蒜皮的小事,然后就是漫长的冷战,彼此间的冷漠超乎了我的想象。

后来,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了关于婚姻的许多道理。其实,婚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的细胞。没有婚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没有婚姻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易经》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意思是,婚姻是万物产生的基础。但有其过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

在古人看来,阴阳是万物的根基,天地是自然的始基,而男女婚姻则是社会的基础、根本。因此,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由此而衍生出儒家一整套关于婚姻夫妻之伦的理论体系,大概的主旨是: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宗法体制中,更是把婚姻置于更高的地位,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婚姻的重要性,除了是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细胞外,还在于婚姻对于孩子的影响。婚姻是一种结合,也是一种传承。社会赖之以成形,文明赖之以延续。婚姻如何运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下一代的福祉,不可轻也。别以为这里用了“运营”这个字眼,就鄙视我商业化的表述。其实,婚姻真的在于运营,如果运营得好,很多事情都会变好,反之,一切都变得糟糕。我的经历就是力证。

由于长期处于那种刺耳的婚姻中,我变得异常敏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敌意,对任何人都漠然处之,我觉得我好像是中毒了。

我没结过婚,但是没结过婚就意味着不明白婚姻的事吗?如果你简单地把婚姻归结为夫妻双方那点事,你就大错特错了。婚姻无小事,夫妻双方的关系不过是婚姻方方面面中的一个小小的领域。

婚姻中还有重要的一极,就是孩子。良好的婚姻中,夫妻双方及其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边三角形。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如果夫妻关系过密,孩子被疏远、被冷落,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得孤僻,失落,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人,容易冷漠。而夫妻关系冷淡冲突,妻子就会通过过度关注孩子而造成丈夫的存而不在,甚者,夫妻之间互相抱怨,怨恨、仇怨就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变得刻薄、不通情理、孤独残忍,甚至是丧失最起码的道德人性。

上面说的这些是最直接的影响,好比大地通过根系直接把毒素传导给树木。树木所汲取的养分是直接的,有毒的,影响最深远的。此外,还有次要的,潜移默化的。

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会间接地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婚姻环境就是一个缩微的社会,夫妻关系、夫妻间的相处之道,甚至是言谈举止,都会给孩子一个参照。因此,一般的情况下,夫妻恩爱,相互尊重,孩子也多彬彬有礼、富有爱心;夫妻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多,充满吵闹、冷战,充满负面情绪,孩子会压抑、恐惧、自卑,或形成对立、仇恨情绪,甚或暴力倾向。更有甚者,孩子会在家庭之外寻求慰藉,出现早恋、染上网瘾、自杀等倾向。△在香港九龙公园,如今的我是个快乐的女孩

还有,父母的婚姻状况,会延续到孩子的婚姻里,而且可能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所以,我要正告那些在婚姻中不负责任的父母——出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之一,绝非全部,任何造成婚姻不美满的行为都是对婚姻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你们不愿治愈的,都会传给你们的孩子,因此,为了孩子,你们要成长、圆满。

我深受刺耳婚姻之害。我希望听到我这么说,我的爸爸妈妈不要伤心。我爱你们,但是你们当时的婚姻状况确实伤害了我,给我带来了坏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长久的,最起码让我的心沉沦于冰冷地窖许多年。我说得可能有些过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你们糟糕的婚姻让我经历了噩梦般的一些事情。我不是抱怨你们,也不恨你们,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让读到我这本书的人警醒,别再重蹈覆辙。

我上初三时就离开家来到石家庄,上了一所幼师学校。一离开家门,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觉得卸下去许多沉重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毫无顾忌起来。

我爱买衣服,几乎每星期就买一次衣服,弄得宿舍里衣服越来越多,有的连商标都来不及拆,嫌碍事,就扔进垃圾桶。我还看不起别人,同宿舍的一个同学,一个月才花一百多块钱,我就欺负人家,说她没有资格在我们宿舍,闹得人家宁愿去别的宿舍,也不回我们宿舍睡觉。

最后一个学期,学校让学生们搬宿舍,我和一些学生不搬,还给教育厅打电话说学校欺压学生。结果河北省教育厅派人来调查,把学校搞得鸡犬不宁。

我记得,距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我回到了廊坊。我在家里感觉很无聊,就找了一所幼儿园实习。

在幼儿园,我糊弄孩子们说:“告诉你们的家长,咱们幼儿园的饭不好,菜加水了。”还让孩子吃剩饭。结果,有一个孩子的姥姥找到学校,质问园长为什么给孩子剩饭吃,闹得幼儿园不得安宁。

我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都说:“牛老师早上好!”我感觉太老土了,就教他们不要只说“早上好”,要加一个飞吻。孩子们都很听话,照着学了。有家长看到后找我说这样做不好,而我却不以为然。我还让小男孩和小女孩们搞对象,一个小男孩长得不好看,我就给他安排一个长得不好看的女孩坐在一起。把好看的男孩女孩安排到一桌,让他们发展感情。现在想想,真是造孽不少。

当时我在幼儿园的工资,一个月大概三百块钱,当发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我特别的伤心。这三百来块钱,连我一个月的手机费都不够,能干啥啊?到现在我才明白,我没有道德,不会教孩子,早晚会被社会淘汰,给我三百来块钱已经太多了。

回顾自己性格的形成原因,我觉得一是父母溺爱,二是他们糟糕的婚姻对我产生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我时常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认为自己没救了,也不想救,干脆加速死亡,于是胡作非为,毫不顾忌其他人的感受,伤害了一大批人,也深深地伤害了我自己。

别看我在人前飞扬跋扈,肆无忌惮,其实我是个抑郁症患者。回到家里,坐在阳台上,把窗帘一拉,听着悲伤的歌曲,总感觉不想活了,一切都无所谓。再加上现在网络上有一些非主流的东西,诱导人自残、颓废,然后走向死亡。我们好多孩子在一块儿买小刀,割手腕,把这个叫作心灵的沟通。

由于父母在婚姻里经常打架,闹离婚,苦闷的我就在学校里面跟一帮同学吃一种兴奋剂,这种兴奋剂吃了之后就让你吃不下饭,昏昏沉沉出冷汗,想睡觉。

我明知道这样是错误的,但我还是吃那种药片,因为它可以让我在短时间内忘记所有事情,还可以折磨爸爸妈妈,折磨老师、校长,折磨我身边所有的人。

终于有一天,我妈妈受不了了,对她身边学传统文化的朋友讲述了我的种种恶行,那个朋友跟我妈妈说:“这孩子不救不行了。”

妈妈问:“还能救回来吗?”

朋友说:“试试吧。”△如今我和妈妈相亲相爱,没有一点隔阂

第2章 回头是岸

入则孝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的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山东一个传统文化培训中心去学习传统文化。

那里没有超市,也没有商店,非常不方便。我进去之后,看到那里的义工给人鞠躬的时候,腰弯到90度,特别标准。当时我一心的不屑,以为他们不过枉费心机,一切都是徒劳。我还冲着一个义工说,少来这一套,你肯定是有什么目的。

第一天,我听完课,感觉很难理解,也很压抑,觉得现在哪儿还有高风亮节的人?我苦苦挨着光阴,这一天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就跟妈妈说,你让我回去吧,我绝对不在这地方待着,我都快崩溃了!但妈妈没同意,为防止我自己逃跑,她没有给我留一分钱。△2014年第二期国学夏令营的孩子们在学习礼仪,腰弯到90度一直作为鞠躬的标准

妈妈以近乎哀求的口吻跟我说:“你再听一天的课,再感觉不行,我绝对让你回去。”我心里说:“切!我就再忍一天,看你明天说什么!”

第二天,到了晚上临下课时,我还是想走。快结束的时候,老师放了一部电视节目录像——《天下父母》,是关于翟俊杰导演的。翟导演在里面说了那么几句话,触动了我。他说孝道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幸福。我把这句话听进心里,忽然想到:幸福?我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呢?△我改好后,才再次见到妈妈脸上幸福的笑容

翟导演还说,像自己这个年纪,回家还能叫一声“妈”,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母亲身上的味道,会给你带来很多力量。我突然觉得这导演挺有意思,我也一下子来了兴趣,好奇妈妈身上会有什么味道。我就接着往下看。

我记忆深刻的是,翟导演从兜里拿出一瓶红色的液体,问现场观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众人都说不知。翟导演说:“这是我太太的乳汁。因为有两个孩子,我把它灌在三个瓶子里面,用蜡封上,等我两个孩子结婚的时候我送给他们一人一瓶。”他给自己的太太也留了一瓶。他把这三瓶乳汁放在了一个小盒子里面,十几年来都没有看,当他孩子结婚的那一天,他拿出来一看,白色的乳汁都变成了红色的血液。

看到此处,我当时特别的震惊。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喝奶长大的,现在才知道原来我是喝着母亲的血长大的,而且一喝就是十几个月。我当时就受不了了,眼泪如飞,抱着妈妈,给她跪下磕头。

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我那双冷漠的眼睛终于在热泪朦胧中发现,妈妈的头发已经是花白的,一下子前尘往事浮现眼前,种种罪恶,难以尽表,我当时泣不成声,乞求父母原谅我,发誓以后一定好好地孝顺他们!我也突然间明白,无论家里面条件有多不好,无论家里面有什么样的困难,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能付出一切。他们宁愿自己几年不买一件衣服,也要让孩子穿好、吃好,不受一点委屈。这就是父母。

我匡废了许久的孝道,终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再次唤醒。做人千万不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你最亲的人,是生你养你的人。无论他们对你怎么样,他们都给了你生命和生活的权利,你没有资格对不起他们。要学会感恩,感激父母,明白他们对你的好。《弟子规》开宗明义的三个字是“入则孝”。《弟子规》中关于“入则孝”是这样表述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每每诵及此处,我就觉得有一种力量在升腾:

百善孝为先!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像大海一样深邃、广阔。没有父母生养我们,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上,读书,学习,工作,恋爱……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风华正茂,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贴近我们,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我们在外面受了挫折,总想伏倒在母亲的怀抱、父亲的肩膀,因为那里最可靠、最坚实。△通过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的方式,让他们感受父母的恩情

朱自清看到自己父亲的背影时再也抑制不住,潸然泪下;朱德心中不停地叨念着母亲的深恩,后悔自己没能堂前侍奉;老舍一句“悔啊!”说出了内心里对父母的一片愧疚之情。

父母如山一般的恩情,是坐落在我们心底永不褪色的感动。我们也会老,但我们要永远牢记着父母的深恩。

父母有时候很弱小,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可供挥霍的财富,但他们的爱却一样的深刻。由此及彼,不单单是人类的父母之爱,就连动物界的父母之爱也值得讴歌。在大千世界中,唯有父母恩才是最通用的语言。

子女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最珍爱的宝贝,父母会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一点一滴地浇灌子女的成长。父母的爱就像一片广袤的沃土,子女从中汲取养料,土地即使干枯贫瘠也无怨无悔。父母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我记起老师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古代,洛阳城东,有两个快乐的小孩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玩耍,他们的母亲走过来说:“孩子们,今天城西有一位亲戚过来看我们,并给我们展示她璀璨的珠宝。”晌午日头稍稍偏西的时候,富有的亲戚来了,头上戴着金光闪闪的珠冠,手腕上戴着珍贵的手镯,手指上的戒指耀眼夺目,浑身上下珠光宝气,就像个天神一般。弟弟充满赞叹地对哥哥说:“太华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漂亮的人!”哥哥说:“是啊,我也这么认为!”哥俩艳羡地打量着眼前的贵妇人,转回头来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穿着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任何名贵的饰品。唯有脸上的笑容驱走了黯淡,远远超过了珠宝的光芒。“你们想看看我的其他珠宝吗?”富有的亲戚问道。说完,她的仆人抬过一个箱子来,打开箱子,里面全是琳琅满目的珠宝饰物,有血红的红玛瑙、碧绿的翡翠、光芒四射的钻石。兄弟俩看着箱子说:“要是咱们的母亲拥有这些珠宝那该多好啊!”贵妇人炫耀完这些珠宝后对孩子的母亲说:“难道你们就这么穷吗,连件像样的珠宝都没有?”语气间充满了娇贵和自满。孩子的母亲说:“有啊,而且我的珠宝比你的珍贵得多!”贵妇人一听十分惊诧:“真的?赶紧拿出来让我看看。”母亲把两个孩子拉到眼前,微笑着说:“这就是我的珠宝!难道不比你的珠宝更贵重吗?”

孩子是母亲最大的财富,在母亲眼中任何贵重的珠宝首饰都比不上自己的儿女。子女是母亲的心头肉,也是母亲一切理想的寄托和幸福的源泉。当贵妇人炫耀珠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她的浅薄和粗鄙,而当那位母亲拿出最珍贵的“珠宝”时,我们的心里一股暖流经过,不经意间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们也是父母心中最贵重的宝贝,在父母的心中什么也没儿女的分量重。父母一味给予,儿女一味索取,但父母心甘情愿。更有的父母说,人生在世不就为了儿女能过上好日子吗?语言朴实,没有冠冕堂皇的成分,切切实实地表达了为人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父母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女好起来,宁肯自己吃尽苦中苦。儿女们往往只知道坐享其成,却不知人前人后父母流了多少汗,受了几般苦。父母的爱没法用数量词衡量,没有适合的量词,只有适当△2015年第二期国学冬令营的孩子们为养老的比喻,然而比喻力道不足,任院的老人们按摩何形容父爱母爱的词汇在父母的深恩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父爱的深沉、母爱的深刻已臻至人间至爱的境界,无可比喻,却又不得不用柔弱苍白的词汇去表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