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1:13:20

点击下载

作者:姜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研究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研究试读: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各项素质要求日益多元化。体育教学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特别是在我国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的背景下,对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我们撰写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一书,旨在通过牢牢把握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高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水平。

具体来说,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对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的地位与功能,学校体育的概念、原则、价值、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本书第二章至第七章重点对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设计、计划和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内容涵盖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目标的分类与设定、目标的实现途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与资源开发,体育教学的常见方法及选用,体育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模式、过程与评价,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现状与发展对策等。

总的来看,本书对现代学校体育的众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索,且在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使本书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也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其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及研究资料,在此向其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和能力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3年6月第一章学校体育教学概述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品德和形成个性的教育过程。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人才质量的高低,是影响着国家建设的大事,因此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章所论述的主要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节学校体育概述一、体育的概念

关于体育的概念,一直在体育界争论不休,在社会上对其也有五花八门的理解和表达,如金牌体育、养生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棋牌体育、康复体育及康乐体育等。然而,对体育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是体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否则体育的科学化发展和社会地位都会受到影响,最终也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在体育界,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两种定义,广义的体育包括竞技运动(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狭义的体育)、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也有人提出体育就是“育体或健身”,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人的体质的社会活动。然而,竞技运动和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体育一词所具有的本来意义应尽快恢复,以便改善体育长期以来受到冷落的现状,并能够在国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强身健体,具有启智、育德、益心等功能。因此,体育应是通过身体活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可以说,体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各种运动形式为主要媒介,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以培养、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运动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促进德、智、美、劳、心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二、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融合了教育和体育两部分的内容,既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体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体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对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包含着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任务。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学校体育的功能以及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所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这样写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他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也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这样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也”。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便作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与德育、智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学校体育与德育

体育本身就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表现,更是人类对公平、和谐与竞争的经典诠释。学校体育之所以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取决于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体育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开放环境中实施的,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互动为纽带,以自我超越、竞争、对抗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正是因为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的这一特殊性,在潜移默化中就影响和教育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竞争和团队意识。(2)体育运动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体力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的精神,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在规则许可范围内的合理、公平的竞争意识。

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来说,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体育活动,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竞争、协作的机会都多于其他的课程。并且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容易显露出来,这也就为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学校体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信念,如公平、法律、规则、纪律、尊重、合作、民主、竞争等。(2)学校体育能有效地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3)学校体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如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4)学校体育还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一切,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重要素质。

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良好德育教育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制定、执行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影响学生;通过球类、长跑、游戏等不同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意志品质等;通过及时果断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培养学生果敢、自信的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制度要求、榜样示范、奖惩等。

2.学校体育与智育

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智力包括了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这主要是因为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主要是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心理活动来表现的。虽然遗传与环境是影响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学校体育与其的发展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体育运动所锻炼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有人脑的反应能力。曾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大脑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状况有密切关系。可见,大脑是人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学校体育就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为其提供了这一物质基础。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充足供应的有效手段,这就为智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理条件。在一些游戏性质或竞技性质较强的体育活动中,不仅是良好体力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智力水平。

3.学校体育与美育

列宁曾经说:“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人的精神与身体是相互影响且密不可分的。即便是从“成于中而形于外”的体育美的角度来看,也充分显示出了身体的生命美、活力美、能动性美等特点。学校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能够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以及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方面,学校体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获得以美育身心的良好效果。

因此,总体上来看,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学校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

我国的体育事业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善与蓬勃发展而进行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构成。三者虽均具有独立的目的、任务、对象和性质等内容,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体育实践的发展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的发展变革要体现社会体育的需求与方向,同时要通过竞技体育的精神内涵体现其文化品位和价值。

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又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是社会上任何群体都可以进行的体育锻炼。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人们为了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可分为: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职业可分为: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可分为: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

在体育领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虽有所区别,但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因为社会体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靠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而实现的,而人的这些体育习惯、兴趣和能力是从学校体育阶段获得的。因此,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体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体育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都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对其实施教育时,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以此为规律对他们施以良好的体育教育,这不仅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正常发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使之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也可以为他们走上社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从事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2)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和理解了终身体育的价值,才能更自觉地去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形成习惯;而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终身体育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自练、自评、创造等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本领;自练和自评能力一般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实际条件,对体育锻炼的内容选择、计划、组织,以及生理负荷调控和效果评定等本领。创造能力一般是指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本领。这些能力互相联系,构成了终身体育能力的整体。学生对这种能力的掌握与运用,能使其终身受益。

此外社会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挥棒。主要表现在社会体育的活动内容、方式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产生影响。学校体育要关注社会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与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变化,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竞技体育则多是在发挥个人各方面的运动潜能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上。由此来看,竞技体育必须以学校体育为基础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学校体育需要竞技运动的内容和形式,竞技运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都致力于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共同普及与协调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间的协调问题通过相应的制度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竞技体育体制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临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培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培育等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主要资源,而竞技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未来道路之一,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我国的体育界与教育界在“体教结合”的体育体制的探索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消弭了二者隔阂,逐步形成了学校体育与经济体育良性运行的机制。

由此来看,我们要充分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就必须对学校体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换句话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基础和保障作用。运动实践证明,只有从少年儿童抓起,选好苗子,进行长期系统的体育训练,才能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而学校体育教育的启蒙阶段为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形成提供了有力基础,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三、学校体育的功能(一)健身功能

1.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

俗语讲“生命在于运动”,这就充分表明了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发育以及健康等方面都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其呼吸系统的发育,提高功能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肺功能会明显增强,对各种病菌侵袭的抵抗力也会显著提高。同时,体育锻炼也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发育,提高其功能水平。调查发现,参加业余体育学校训练一年以上的14~17岁少年运动员,心脏的体积、横径和纵径都较一般同龄者大,从而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故心脏的脉搏输出量也随之增大。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包括神经、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有显著促进作用。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锻炼者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改善肌肉的协调性,提高运动能力;而且能够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加速周身血液循环,使正处于造骨期的骨组织获得丰富的血液供应,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加快造骨的进程,提高跑、跳、投等运动中骨骼所承受的压力等。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其身体技能的全面发展。

2.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所谓身体素质,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运动和劳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基本活动能力是指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技能。如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撑、负重、搬运、涉水等。由于这些技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被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多数人从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转为静止状态的脑力劳动者,运动量的减少是直接导致人们出现“肌肉饥饿”、“运动不足”等现象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缺乏运动也成为了导致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脑溢血、心脏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对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势必造成一定的危害,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不利。因此,要加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如奔跑和跳跃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能力,它是作为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将奔跑和跳跃作为健身运动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攀登与爬越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身体基本活动技能,通过攀岩、爬山以及攀爬云梯登高等可以增强体质,发展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负重和搬运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随着当今社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人体机能整体发展带来影响,目前体型虽然有所改善,但体力不足,力量和耐力素质低下,导致人体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发展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是当前体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外界环境主要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体育应该培养学生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面临不同的自然条件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应对状态,尤其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如寒冷、高温、冰冻、缺氧、饥饿等,势必要求人体各器官、系统在这样的条件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条件,不断地使身体与外界环境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获得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如野外生存训练,可以提高在恶劣环境条件的生存能力。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要满足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对所需要人才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在古希腊,自由公民的主要任务是作战和祭祀,这就要求他具备一切作战所需的身体条件;在产业革命兴起的18世纪60年代,由于人们需要应付高难度的大机器生产,这就要求人们具备足以应对的身体素质。而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越来越贴近自动化,因缺乏运动而导致各种文明病等社会现象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变化。(二)教育功能

一般来说,学校体育主要是通过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来实现教育的功能的。

1.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通俗地说,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逐渐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也即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生物人主要是指刚刚出生的人,要经过不断地成长和对社会或群体规范的学习,才能成长为一个被社会或群体所需要的人,即社会人。只有在了解了社会或群体对他们的期待,才能逐步具备作为这一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

学校体育在培养个体社会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体育教学的运动场面在许多场合下是通过角色学习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教学的运动场面所获得的各种各样角色体验,可以了解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义务、权利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而获得现实社会中社会角色的真正含义,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以篮球教学为例,根据篮球项目的特点以及教学的要求,将学生赋予教练、裁判员、运动员、对手等各种角色,各自承担角色的任务,通过分工与合作,在篮球教学这一运动场面里,学会承担角色的义务、权利,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合作与竞争,弄清哪些行为是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等,并将所学习到的各种体验延续到日常的生活中,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2.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具有竞争精神和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各种良好的思想品质。(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特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也是学校体育活动一个无形的约束力量,它不仅规范和影响着参与运动的每一个人,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学会约束自己,逐步养成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如冰球比赛规则中“犯规的判罚及处罚”就规定了一系列关于何为犯规,以及犯规后的惩处办法,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2)培养学生具有竞争精神和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当今社会,竞争已充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而在体育中,竞争也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竞争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挑战自身极限的自我竞争,还是个人之间或团队之间的竞争,都能够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这就需要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教育学生要正确、勇敢的面对失败,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挑战的训练,勇敢承受挫折,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面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挫折的有效手段。(3)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各种通讯设备(如电话、电脑等)的普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游戏、集体性项目来进行对人际关系改善的学习。以足球教学比赛为例,学生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个人需要与核心球员以及其他成员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促进每一个成员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枢纽,为了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每个成员都会结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强化学生之间产生互相支持、信赖,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节学校体育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一般概念

按形式逻辑关于定义的规定,一个概念的定义形式应该是:被定义项=种差+属。也就是说,概念的定义是需要先有了“属”概念,然后再找到种差才可以完全形成的。而这个概念的本质特质就是所谓的种差,“即这个被定义项与包含了被定义项的属概念中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在概念的定义中具有区别其他事物的鲜明特征。

在教学论的各个流派当中,教学的定义可以说是行色不一,其中,绝大多数的观点都把教学看做一种活动。例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双边活动”、“教育活动”等观点,都是将教学视为一种活动来进行定义。所以我们把“活动”作为界定“教学”概念的属概念,然后再从“教学”概念的“种差”角度去寻找它的本质特征。(1)在一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这说明,师生共同参与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2)对于任何教学活动来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其最基本的因素,同时也是它们所共有的,而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来体现社会的要求,反映了教学活动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上的特征。(3)从教学活动的任务来看教学活动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是其最基本、最普遍的任务,若教学活动一旦脱离这一任务,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就会成为缺乏载体的无本之木。同时,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承担起学生的身心、智力、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任务。教学活动的任务还会因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

为此,“教学”可以表述为: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中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二、体育教学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那么,作为学科教学的一种,它具有与其他各学科一样的共同性。因此,在确立体育教学的概念时,绝不能离开教学的一般概念。但体育教学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体育教学在其内容、要素、结构、功能、目的等特征的不同,而反映出差异性。

人们在研究体育教学时,由于角度或切入点不同,对于体育教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认为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加、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活动、或是增强学生身体的锻炼活动等。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是属于上述教学的概念,它结合统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身体活动即“身体练习”为知识载体的认识活动。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体育教学可定义为:体育教学是一种以合理的身体活动或身体练习为中介,以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第三节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则与价值一、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则(一)学校体育教学原则概念

学校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学校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想顺利开展教学工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要从三个方面来描述:(1)在所有学校体育教学要求中,学校体育教学原则是最为基础的要求。(2)学校体育教学原则可以全面体现学校体育教学特征和性质。(3)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在学校体育教学原则下进行,并不得偏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好体育教学原则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二)学校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

1.明确教学的要求

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的体现,它本身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最核心的要求。这些原则不仅准确概括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和规律,同时也让体育教学过程更加明确。各级教学指导单位可以依据学校体育教学原则向教学的实施者提出明确的要求。另外,体育教学原则也能让教育工作者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只要牢记教学原则就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体育教学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时不可突破的底线要求。

2.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跟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一样,也包括复杂的内容,经常会在实践中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因此,要使教学评价系统更加清晰,就必须要明确体育教学的原则。

3.提供观察教学的视角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要求是可以通过教学状态的外部特征进行判断的,而学校体育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当教学原则没有被遵循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合理的教学外部特征。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教学原则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是可以通过外界的观察来判断。换句话说,就是教学原则的纠正和完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视角来实现的。(三)学校体育教学原则的内容

1.体育教学一般性原则(1)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与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树立现代“人本”教育的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育教学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学生必须要通过自身的练习,去完成体育动作的时空感觉和方法。由此来看,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掌握运动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2)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安排,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个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并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以保证教学工作系统的进行。(3)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内容、方法、手段与运动负荷的选择和安排,都是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所进行的。但由于学生之间无论是年龄、个性,还是身体状况方面都不相同,其差异性也明显存在,所以要区别对待。只有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教学组织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形式。在考核与评定学生成绩时,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4)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去感知事物,获得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动作形象结构;还要通过触觉和本体感觉来感知完成动作时肌肉用力的程度、方法及空间关系等,结合教师的动作示范、语言表述等发挥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原则(1)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①概念。身体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在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

②依据

A.《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活动是围绕体育教学目标而展开的,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体育学习的目标,就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制订的。

B.人体统一性的要求。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而人体各系统器官间的机能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因此,只有各个系统器官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C.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需要。体育具有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体育教学是集中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有效途径。

③教学要求

A.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要注意均衡性。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任何教材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上下肢的项目、不同运动技能、不同身体素质的合理搭配等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身体全面发展的意义,避免单纯从兴趣出发,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全面性,确保身体素质的均衡、全面发展。

B.注意体育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会遇到各种条件的局限性,如教材本身、季节及场地器材等方面,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这些局限性做出适当的调整,进行合理全面的教学设计,即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实际状况,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上要体现多样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C.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评价包括两个环节: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考试与测验时,应以督促学生达到全面锻炼的效果为目的,安排合理全面的项目内容;在进行教师教学评估时,则需要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效果予以全面的评价,从身心发展的多维角度去评价教学的质量。(2)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①概念。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是指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②依据

A.由体育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无论是学习运动技能还是身体素质练习,均要求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B.是消除疲劳、恢复机体工作能力和增强体质的需要:在反复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由于能源物质的消耗,机体会产生疲劳,这就需要通过休息来消除疲劳和补偿能源物质的缺失,以利于健康。

③教学要求

A.坚持“健康第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规律是安排运动负荷的首要依据,同时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制定科学且合理的运动负荷,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的运动负荷会压迫学生的心理,造成身体疲劳或伤害;偏小则无法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学生也很难从中体验到乐趣。

B.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辅助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却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所能承受的负荷程度,并以其发展为中心,采用测量脉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于负荷的承受情况,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负荷调控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来充实自己,以保证在所负责的每一节课中都能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C.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不同需求也是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需要加以重视的,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与不同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将全班的教学进行层次分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相应来安排不同程度的运动负荷。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

D.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负荷的合理性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这就需要教师安排运动负荷的内容和形式既要丰富又要多样,以便学生既能学到运动技术,又能对运动保持热爱,进而形成专长,为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3)安全性原则

①概念。安全性原则是指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都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从而减少或避免受伤事故的发生。

②依据

A.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学科,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时,学生的身体练习也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负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一些潜在的不安全性也存在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保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性。

B.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其兴趣不够稳定,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在体育教学中导致伤害事故出现的内在因素。

③教学要求

A.加强思想教育。在已发生的运动伤害事故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的组织纪律涣散,不听教师指挥而发生的。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但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还要注意他人的安全。

B.在上体育课时强调穿适宜的服装。一般情况下,体育课的内容多是全身性运动,有较大的活动量,考虑到活动的安全、方便、美观等方面的问题,上体育课时,学生应着统一的运动服装或宽松、舒适的服装。

C.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全面地锻炼学生身体,能更好地投入各项体育活动,有效地避免一般性伤害事故的发生。

D.组织工作要周密。组织工作的周密性,对于体育课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若体育课中的组织工作不当,则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从安全角度出发,做好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工作。在上课时,教师应严格检查要用的体育器材;进行讲解示范前,应向学生讲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以防伤害事故发生。再次规范动作要领、严明练习纪律,以免出现因为技术动作的变形、组织教学的失误和纪律性差造成学生拉伤、擦伤、脱臼等伤害事故。

E.注意保护与帮助。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多数情况下都离不开体育器材的辅助来实现学生体育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因此,这就需要在保护帮助下完成,以保证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上有许多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器械不同,采用的保护措施也应有所区别。

上述体育教学原则是由一般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要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体育教学原则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但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些原则也将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二、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一)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内涵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主要是通过知识形态的转化、教学功能的实现和素质的构成来体现的。

1.从知识形态的转化来看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教学最明显的价值是它的知识价值。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他人总结的知识,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教学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实现其他教学价值的基础。”

具体来说,知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特定对象的客观反映,如科学的概念、原理等。二是创造者通过内化凝结在其中的能力、品格和方法的综合体。要使这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充分挖掘、剖析的。

2.从教学的功能看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

体育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传递前人在体育方面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因而具有继承的功能。(2)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因而具有发展功能。

在教学理论中,“发展”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赞科夫认为:“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体育教学也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这个知识还包含情意和能力的培养、用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情感和意志构造良好的品格结构、用科学的方法去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过程。因而从教学的功能来看,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结构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

3.从素质的构成看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

教学活动最根本的价值是构建学生相对完备的素质结构。对于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的构成,有人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和会健体;同时,也有人把人才素质归结为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即思想品格修养和科学道德修养,智力和见识,技能、才能和科学方法,知识和知识结构,体魄)。其实,上述的这些方面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有些甚至互为条件,它们组成的基本因素归根结底还是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几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科的教学中,素质的构造都是其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不同科目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侧重点就是它们本质特征的反应。体育教学作为一个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传授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在学生的素质构建中,它一方面具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共有的功能,另一方面还为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性的教学环境,灵活的教学组织和可调节的运动负荷等有利条件,在情感意志的发展、良好品格的建立等方面,也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构建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二)现代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特点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的价值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价值的形成是需要通过体育知识的掌握、体育能力的培养、品德与情意的养成和体育方法几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且互为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化为过程价值,在教学结束后凝结成终极价值,从而使体育教学的价值得到完整的体现。

1.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规律及内部关系

实质上来看,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规律就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即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众所周知,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要素主要有师生、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而师生作为其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运动合理的运动方法来进行教学内容,以实现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

形成体育教学价值的基础是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和学习必要的体育知识,而体育教学价值是要通过认知来实现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价值是体育教学整体价值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知识价值的实现,因为只有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知识价值,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体育活动的实质。在形成体育教学价值的过程中,基本体育能力的具备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也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基本条件。能力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将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向综合能力转化的过程。它的实现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主性,以促进学生身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体育教学价值来说,掌握科学的体育方法可以说是其实现和延伸的基本要求,它是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它的主要方式是训练。方法是掌握有利于学生运用合理的锻炼方式,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途径。体育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情意的发展,它的实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体育教学中要克服主观和客观困难,必须相互帮助和密切配合,需要有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情意的发展等价值实现的良好素材。思想品德的养成和情意的发展,有助于前三项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综上所述,构成体育教学基本价值的四个要素分别为知识、能力、方法和思想品德,它们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各不相同,虽侧重点不同,但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有机地将它们协同与复合,才能促进体育教学价值的完整实现。

2.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价值分为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过程价值主要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终极价值则是指最终满足学生身心以及道德各方面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价值。终极价值不仅是过程价值的指导,而且也是过程价值的集中表现。(1)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的形成。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而形成的。对于任何一种教学价值来说,其形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

①体育知识的认知。体育知识是一种复合形态的知识,学生要想获得体育知识,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感性的体验来予以验证和强化。也就是说,体育知识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讲授和实践的紧密配合。

②体育能力的形成。体育教学的中心价值是体育能力的形成,而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技能和技巧为中介的。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就是体育教学理性认识体育行为、解决其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实现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体育能力价值。

③体育方法价值。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中,方法价值具有手段的特征,而在体育教学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角度来看,它主要侧重于学习方法和身体锻炼方法。虽然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但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周登嵩教授认为:“学习也包括思维方法、观察方法、评价方法等,都属于学法之列。重要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理解、重视、创造知识技能的丰富多彩的方法,而不是教师规定不变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关键是从学生主体特征、主体需要、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自己认识途径的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主体的需要、特征、以及认知特点去认识事物的途径。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是因人而异的,在遵循认识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的特征。

而作为体育教学方法价值的核心,身体锻炼方法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体方法,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同时通过认知和体验,找到最适宜的方法,而这也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与共性要求,但也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以提高身体锻炼方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④思想品德价值。思想品德价值作为体育教学价值之一,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以及个体的社会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为它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而且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品质的形成是需要主体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三方面协同发展的,这就需要思想品德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客观因素设立品质形成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情感、品质都能得到熏陶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以保证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也就是体育知识的认知、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方法的训练和良好品质的养成。(2)体育教学终极价值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终极价值主要体现为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已经非常熟练,并树立了终身体育观念,且身心各方面素质得到完善,完全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相关素质结构,是体育教学过程价值的升华。体育教学的终极价值受到教学思想的制约,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才的素质结构以及社会需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变动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终极价值观念,并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注意将价值观念融合到指导思想的教学行为当中去,从而通过教学过程价值的形成,最终凝结成终极价值,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体育教学价值的凝结过程,而且也是人才相关素质的形成过程。共建良好的人才素质结构,不仅是体育教学的最高价值,也是其最根本的价值观。要想形成体育教学的价值,必须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行为目标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使其在逐步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锻炼能力,才能充分发展身心素质,同时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仅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为学生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因此,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体育教学的价值具有双向作用。第四节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一)幼儿园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幼儿教育纲要》规定,幼儿体育教育主要应包括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体操(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等)和队列队形练习(站队、变队、转身、散开、集合等)等方面的内容。但就我国目前的幼儿体育教育实施现状来看,幼儿体育教育缺乏全面、系统、连续的实施内容,有较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如下:(1)当前,我国的幼儿体育教育包含了走、跑、爬、攀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内容,并且没有较高的场地设施要求,易组织。但在有关幼儿跳、投之类的教材中,教师很难掌握其动作的技术和组织教法,因此,这类体育活动则很少被组织。(2)在当前的幼儿体育教育中,体育和卫生的教育严重缺乏,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幼儿教育纲要》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幼儿体育和卫生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带班教师对幼儿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掌握本身就很薄弱,这就导致了其很难将幼儿体育教育与体育卫生教育结合起来。(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1)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大多侧重于术科教学,内容陈旧、存在“难、繁、偏、旧”的状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都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也都因涉及的运动项目太广而枯燥难懂,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教师很难以学生的兴趣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也难以参与进去。长此以往,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则很难适应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需要。(3)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多数属于传习性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常与体力、重复、传递等概念相联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认识多停留在“按部就班的重复性劳动”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出于这种认识,体育教师的地位很低,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1)高校体育的目标是“育人”,但因缺乏具体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仍然表现为重视增强学生体质。(2)高校体育过于重视“三基”的创收,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都缺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视。(3)高校体育课程重视竞技体育项目,课程设置不符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及全面推行高校学分制的要求。(4)高校体育配套设施不健全,对雨雪天的体育教学缺乏对策。(5)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方面过分重视学生对某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创造性和运动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的考虑。(6)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层次、科研能力等都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大多属于技术型和训练型教师,一专而不多能,不利于自身及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三、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一)强调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学校教育对于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加以重视。联合国教科文认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由之路。”可见,当前学校体育更加重视学生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体育教育的培养。“终身教育”的倡议是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在196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的,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为终身教育担任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体育逐渐脱离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终身意识。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的作用,而“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也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二)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21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2003年,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次年进行试点教学。随着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也越来也受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视。(1)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将不再是单项体育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体育实践的能力,强调体育教学为终身体育服务。(2)学校体育课程更加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掌握,重视学生体育经验、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