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1:10: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春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吕剧史话

吕剧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刘桂成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个终生难忘的地方叫做家乡;在我们的一生中,还有一种魂牵梦萦的思绪叫做乡情;在我们的思乡情结中有一种东西更令人难忘,那就是家乡最具代表性的乡音——家乡戏。

吕剧,是汇集了最具山东地域性的音乐、语言、民俗文化,借鉴吸收了中国戏曲优秀的表演程式及现代化高科技的舞台表现手段而形成发展的综合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出《李二嫂改嫁》轰动京沪,风靡全国。从此,在全国“吕剧”与“山东”联系在一起,在山东“吕剧”与“乡音”融为一体,它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曲调,朴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在民间迅速流传,深受欢迎,几十个吕剧团体相继诞生,使这一充满活力的新兴剧种成为山东最大的地方戏代表剧种。吕剧,是万紫千红的中国戏曲园林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是精彩纷呈的山东特色文化长廊中一幅夺目的画卷。它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山东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因此,发展扩大吕剧剧种、创建一流的艺术院团是我们几代人的不懈追求。

剧种的发展离不开观众,希望《吕剧史话》的出版能够让喜欢吕剧的观众朋友们有点收获。一吕剧概说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吕剧名称的由来

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1)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妆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2)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3)吕剧的“吕”字,原是25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闾”被简化为“吕”。(4)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5)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的,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2吕剧的发展历史

吕剧曾名“化妆扬琴”“琴戏”,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山东琴书约在清代中叶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来传播各地,分为南、北、东三路。光绪初年,流行在黄河下游的广饶、博兴等地的北路琴书,学唱者日益增多,农闲时三五成伙,在集镇、庙会演唱,有的流动至外地,远至安徽凤阳一带。据《中国戏曲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以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时殿元以丑行扮演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执鞭赶驴;崔心庆打扬琴,谭明伦打竹板伴奏。王小与二姑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别开生面,初次演出便获得成功。接着,时殿元又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并带领同乐班在广饶、博兴、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演唱,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时殿元等人组成的同乐班,早期剧目有《蓝瑞莲打水》《借年》《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双换亲》《秦雪梅观画》《王天宝下苏州》等。所唱曲调以“凤阳歌”(亦称“四平腔”)、“垛子板”(“二板”)为主,间用“上河调”“下河调”“罗江怨”“叠断桥”“银纽丝”“太平年”“靠山调”“铺地锦”“莲花落”“五更”“剪靛花”等小曲。最初是“拉地摊”(亦称“盘凳子”),观众在演出场地围成半圆形或圆形,中间留一空场,后场放一张桌子及椅子、条凳,演员在空场内演出,伴奏人员坐在桌子后面,伴奏乐器与坐腔扬琴时期相同,打击乐器有竹板、梆子,陆续增添单皮鼓、挎板及锣鼓。

经过几年的流动演出,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使化妆扬琴艺人得以在剧目、表演、腔调及舞台装扮等方面向兄弟剧种吸收借鉴,并在实践中融合运用,使演出水平有所提高。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时殿元率同乐班在蓬莱县算盘子口村附近演出时,当地深通音律的名士翁曾恺(老明)与山东琴书老艺人商秀岭为挚友,听说“驴戏”到本地演出,前往观看,深感兴趣,之后邀时殿元到家中做客,时向翁老明请教,获益颇多,并学习《鸿鸾禧》《宋江坐楼》《老少换》等剧目,当地的知名演员有寇长友、矫贤、穆仁兴(艺名“太红子”)、葛树敏、张唤尊等。

翌年,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组建共和班,扩充阵容,时克远于此时参加班社。之后,有广饶县魏家村艺人黄维范、黄维祯、黄维信三兄弟组成的黄家班,主要演员郭福山、田寿山、李同山被誉为“三座山”。此时增演剧目有《丁奎杀楼》《定生扫雪》《朱买臣休妻》《占花魁》等。另外还有以广饶油郭乡北高村艺人高安礼为首组建的高家班,主要演员郭瑞芝、郭道祥、郭建让等都曾学过琴书,基本功扎实,除演出吕剧传统剧目外,还演出《草船借箭》《狮子楼》《粉妆楼》《紫金镯》《千里驹》《小八义》等当时很少演唱的剧目。

民国4年(1915),共和班解体,时殿元又组建时谭班。广饶县车里村聘武春田为教师,由张凤辉、张凤阁、刘钦武等组成车里班。还陆续建立范杆班、杨李班、前秦班、斗柯班、花官班、陈官村班等。博兴县纯化村的孙中新等创建的班社,也以演出化妆扬琴为主。

民国6年(1917),广饶县车里村化妆扬琴艺人张凤池至济南南岗子经营顺风茶园,后与裕生茶园合并为风顺茶园,张凤池的弟弟张凤辉、张凤阁,以及刘立贤、刘钦武、张明德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庆贺茶园开业,演出剧目有《王小赶脚》《秦雪梅观画》《双换亲》等。此后,许多化妆扬琴戏班相继进入济南等城市演出。民国10年(1921),广饶县魏家村黄家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主要演员除黄氏三兄弟外,还有黄存修、刘立贤、马成业等。

民国13年(1924),黄家班又汇集薛金田、郭福山、田寿山、李同山、高安礼、陈相鉴等著名演员再次进入济南演出,久演不衰。其中薛金田(1901~1973)乳名旺相,精于旦行,在农村备受观众喜爱,曾有“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是年,博兴县艺人杨长兴、王乐堂等九人组成顺和班,在济南新市场等地演出,上演剧目有《王天保下苏州》《对龙棚》《老少换》《红鸾禧》《双钗记》《孟丽君》等。之后,博兴县刘官庄艺人组成父子班(因大都姓张,又名张家班),成员有张玉升、张传河、张传海、张文忠、张翠霞、张翠云、张明然等,经常在济南新市场民乐茶园演出。

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济南市演唱的化妆扬琴班社还有时克远、刘钦武、刘立贤、李同庆等组成的同乐班,阴毓庚、阴毓汉、郑江田、朱晋盛组成的庆和班,以及缕戏班、季子班等,名角荟萃,促进了化妆扬琴在济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还有一些班社经常到烟台、青岛及东北地区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使这个新兴的剧种在外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个时期,演出剧目除保留有琴书改编的传统剧目,还移植和排演了《白玉楼》《温凉盏》《王华买父》《金鞭记》《五女兴唐》等连台本戏,并尝试编演《啼笑因缘》等时装戏,使演出剧目向多样化发展。角色行当,更加齐全。唱腔以“四平”“二板”为基础,创造了“二板散板”等板式,“四平”也出现快、慢之分。伴奏乐器陆续增加笙、笛、唢呐和低音二胡等。在表演技巧及舞台装扮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剧种遭受摧残,班社萎靡凋零,演出每况愈下,艺人难以维持生活。民国26年(1937)年底,在济南演出的同乐班、季子班、庆和班合并组成“义和班”,在大观园小乐戏园演出。还余下父子班,常在新市场风顺茶园演出。其间,义和班曾应邀到泰安演出,并与莱芜梆子班社联合演出达一年之久。返济南后,父子班解体,张传海、张传河、张翠霞等加入义和班,成为唯一在济南坚持演出的班社。40年代初,义和班迁至大观园席棚戏园中演出,后租借新新舞台,还曾到博山、淄川、沾化、无棣、阳信、乐陵、惠民、滨县、利津、庆云、盐山等地进行短期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又起,化妆扬琴在济南的营业演出日益萧条。义和班虽然拥有各路名家,也未能摆脱困境,至民国35年(1946)年末,义和班自行解散,部分艺人回乡务农,留在济南的被迫另谋职业。时克远去肥城改唱坐腔扬琴,李同庆沿小清河拉纤套,化妆扬琴在济南已成绝响。至民国37年(1948)八月,艺人们走投无路,重新组建义和班,在大观园租赁三间房子作为演出场地,惨淡经营,直到济南解放。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化妆扬琴剧种给以大力扶持,义和班又出现新的生机,先后在济南市新市场风顺茶园、西市场振成舞台、大观园新新舞台演出。

1950年秋,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地方戏曲研究室,对本省的地方戏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实验演出,以化妆扬琴作为研究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除来自文工团(队)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外,还聘请化妆扬琴艺人进行辅导。研究人员对剧本进行加工整理,对唱腔加以丰富提高。接着,又向山东梆子艺人学习了《蓝桥会》(后保留《井台会》一折)。通过这两个剧目的实验演出,进一步增强了化妆扬琴音乐的表现力。在继承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又将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在音乐方面,适当吸收五音戏、茂腔、一勾勾、柳琴戏等剧种曲调的处理方法,对原有唱腔有所革新,创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等新的板式,并融化和糅合梆子、茂腔等剧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其唱腔优美动听。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扬琴、三弦,增加笛、唢呐、琵琶、低胡等。语言也由杂用本省各地方言强调统一使用济南方言。《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为地方戏曲反映现代生活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与此同时,地方戏曲研究室辅导济南市义和班编演了《张大有被骗》《沿海提出抗议》,排演了《王秀鸾》《现在亲事》《新事新办》等现代戏。

1951年秋,山东省文教厅从全省文工团(队)会演中,选拔部分演员、乐队,与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合并,成立“山东省歌剧团”(后改名为“山东省吕剧团”)。同年10月17日,义和班正式改称“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曾承担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审定组改编的《王定保借当》的试排工作。1953年,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易名为鲁声吕剧团,时克远、张翠霞应上海唱片公司之邀,灌制《梁山伯下山》唱片,在全国发行。同年冬,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影剧院首次公演,演出剧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小姑贤》《井台会》《拾玉镯》等,盛况空前,吕剧的影响日益扩大。“十年动乱”期间,吕剧积累的优秀剧目遭到禁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补天》《苦菜花》《石龙湾》《画龙点睛》《大唐黜官记》等一批优秀剧目应运而生,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保留剧目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飞天奖”“曹禺文学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3吕剧的盛世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吕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有许多重要事件闪光其间,共同成就了“吕剧盛世”的辉煌。(1)1953年大观园演出——初露风采

为了让社会检验吕剧的改革成果,山东省吕剧团于1953年11月17日至12月20日,在济南大观影剧院做了改革剧目的首次公演。

这次演出是吕剧这一剧种用改革后的新剧目以崭新面貌第一次与广大观众见面,目的是看观众是否欢迎经过改革后的吕戏。出乎意料的是,演出引起轰动,盛况空前。剧场里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剧场外,出现观众天不亮就带上行李卷排长队购票的现象。原计划只演四场,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共演出54场。《大众日报》对这次演出做了概括报道:

山东省吕剧团自十一月十七日开始在济南举行公演,至十二月二十日胜利结束。共演出三十四天、五十四场,观众达六万二千三百余人次。此次公演的山东地方戏——吕戏,深受观众欢迎,在上演期间观众踊跃异常。观众纷纷反映“调好听”、“事好懂”,有的连看十二次还想再看。还有不少观众要求有关部门出版吕戏曲调和上演的剧本。吕戏在观众中的影响日趋扩大。吕剧演出盛况吕剧购票场景一吕剧购票场景二“吕剧”从此正式定名,吕剧龙头——“山东省吕剧团”的牌子第一次走向社会,这坚定了吕剧业内人士搞吕剧、创大业的信念,与此同时,也吹响了吕剧这一年轻剧种奋发腾飞的进军号角。(2)1954年华东会演——一炮打响

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举办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共有35个剧种、158个剧目)。山东组成代表团,带去7个剧种、13个剧目。吕剧参演剧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光明大道》,展览演出剧目有《井台会》《双生赶船》。

有意义的是,华东会演领导小组把吕剧《李二嫂改嫁》的演出安排在大会开幕式的当晚,这个演出时刻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对吕剧这个年轻的剧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晚,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大幕在隆重的气氛中缓缓拉开。随着剧情铺展,舞台上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充满生机的朝气迅速弥漫开来,吸引了观众。剧终,随着李二嫂与张小六一对恋人终成眷属和美团圆,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宣告了吕剧在华东会演首场演出的圆满成功。《新民晚报》《劳动报》《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热情报道。大家首先肯定《李二嫂改嫁》创作演出方向正确,在用戏曲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提供了不少学习的经验。评奖委员顾仲彝教授在《解放日报》发表《评吕戏〈李二嫂改嫁〉》,作了多方面的肯定。肯定了剧本主题单纯,线索明确,结构严密,发展自然,剧中人物性格、对白、唱词、背景气氛都充满了农村的朴实淳厚的泥土气。主要人物的轮廓是很清楚的。他还赞扬作者充分利用戏曲歌唱的特长,用长段动听的唱词刻画人物,交代人物内心的斗争,全剧没有冗长的为表演歌唱而缺少戏剧性的冷落场面。《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在华东会演中的成功演出意义重大。它向社会、向时代宣告,吕剧这一新生剧种已经亭亭玉立地站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随即1957年《李二嫂改嫁》被拍成电影。(3)推出了《姊妹易嫁》《借年》《两垄地》三部影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李二嫂改嫁》同时或之后,吕剧又推出《姊妹易嫁》《借年》《两垄地》三部影片,其中尤其是《姊妹易嫁》一剧,以它精湛的艺术性,和《李二嫂改嫁》相媲美,世称“吕剧双璧”“吕剧两嫁”。这些都是吕剧兴盛的重要体现。

吕剧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还是在吕剧电影之后。如果说吕剧的社会影响,在华东会演与北京汇报演出时还主要集中在上层和文艺界,那么吕剧电影之后,其影响则迅速扩大,普及社会大众。

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吕剧艺术剧团在山东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扩展到东北、新疆、江苏等地,形成“盘踞山东,辐射全国”的态势,省内外建有职业吕剧团40余个。

总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段不可重复的“吕剧盛世”。二吕剧的主要院团

山东省专业吕剧院团,自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总计有49个(含近年兼演吕剧但另挂牌的艺术团体)。现有吕剧院团18个。另有8个剧团,或挂双牌(既挂“吕剧团”又挂“艺术团”),或挂其他牌子,兼演吕剧、歌舞、曲艺等。这些团体大多数原为吕剧团,后来或易名或被兼并,已完全消亡的剧团有23个。1山东省吕剧院

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于1950年秋建立,1952年4~7月一度称山东省人民剧团。1952年8月改为山东省歌剧团。1953年11月,正式命名为山东省吕剧团。1990年10月2日改为山东省吕剧院。剧院在职人员12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43人,中级职称者44人。

山东省吕剧院自建立以来,涌现出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拥有老一辈著名剧作家刘奇英,导演刘梅村、尚之四及张斌、李渔等对吕剧音乐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作曲家。剧院排演各类剧目500余出,代表剧目有《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王定保借当》《井台会》《小姑贤》《借亲》《墙头记》《龙凤面》《喝面叶》《玩会跳船》《沂河两岸》等,几十年来,久演不衰。其中《李二嫂改嫁》《两垄地》《半边天》《管得好》等剧目被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得到广泛好评。建团初期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李二嫂改嫁》曾风靡全国,在第一届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中荣获演出、剧本、导演、音乐、表演等多项大奖,使吕剧团成为全国演出现代戏的“八大红旗院团”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吕剧院又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先后推出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传统戏《醉青天》《庄户皇帝》,现代戏《山高水长》《石龙湾》《军嫂》《苦菜花》《书记大姐》《大地军魂》《补天》《百姓书记》等优秀剧目。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国十大演出盛事“优秀奖”、“文华大奖”,两度荣获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奖,多次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多年来吕剧院培养了一批卓有才华的中青年演员,其中三人荣获“文华表演奖”、三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剧院还拥有颇具实力的乐队、舞美队。郭沫若为山东省吕剧团题词

山东省吕剧院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959年郭沫若看过当时名为山东省吕剧团演出的《借亲》后,当场挥毫题诗——“东风送暖百花香,开到芙蕖韵满塘。一片清芬无限意,大明湖畔柳丝长。”对吕剧大加褒奖。

吕剧院长期活跃在工厂、农村、部队等基层,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曾出访过法国、英国、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接待过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冰岛、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朋友,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2济南市吕剧院

济南市吕剧院前身是由“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部分化妆扬琴艺人组成的“义和班”。1951年10月17日建济南市鲁声琴剧团,1953年5月2日改称鲁声吕剧团,1956年3月28日改称济南市吕剧团,2001年10月17日改称济南市吕剧院。

济南市吕剧院是山东省建团最早的吕剧表演团体,剧院现设演员中心、舞美制作中心、营销中心、剧目策划中心四个部门,目前,剧院共有演职员86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34人(正高职称者7人,副高职称者27人),具备中级职称的18人。代表人物:张艳芳、董砚萍、张万真。代表剧目:《逼婚记》《闹房》《姊妹易嫁》《小姑贤》《小姑不贤》《龙凤面》《半夜夫妻》《我的兄弟姐妹》《阳光大姐》等。

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剧院几代吕剧艺术工作者创作、移植、改编、演出剧目共230余台,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的城镇乡村。

20世纪60年代初,剧院曾携吕剧《逼婚记》《闹房》《姊妹易嫁》等剧目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9年,《逼婚记》一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公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剧院创作、编排、移植、演出了传统及现代优秀剧目《温凉盏》《父母官》《心桥》《雪山魂》《枣香赋》《“大官儿”皮景生》《我的兄弟姐妹》《龙泉梦》《阳光大姐》等,先后在国家及省级艺术赛事上获奖百余项,剧院整理、编排的14台剧目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先后录制了剧院创作演出的《逼婚记》《温凉盏》《父母官》等众多优秀剧目和优秀中青年演员个人专辑。济南市吕剧院曾多次走出国门与国际友人进行艺术交流。

近几年来,济南市吕剧院结合当前形势,排演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深入农村、部队、厂矿企业,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将其搬上舞台。3烟台市吕剧院

1955年6月,蓬莱县委决定,从本县大辛店西院等业余俱乐部抽调主要力量,组建一个专业吕剧队,附属于国营蓬莱县建国京剧团。1956年3月,吕剧队上调专区,成立莱阳专区吕剧团。1958年,烟台、莱阳、文登三个专署合并为烟台专署,同年10月,该团更名为烟台专区吕剧团。1959年3月,该团下放烟台市,更名为烟台市吕剧团。1959年底,烟台市吕剧团再度上调专区,又改为烟台专区吕剧团。1984年,随着地改市,烟台专区吕剧团再次改为烟台市吕剧团。2000年5月,烟台市吕剧团与烟台张裕酒厂联谊,为期5年。头两年张裕酒厂每年资助剧团100万元,后3年每年资助50万元。剧院无偿地为张裕酒厂演出,参与庆典宣传活动。2001年6月,烟台市吕剧团更名为烟台市吕剧院,下设两个团:吕剧团、张裕艺术团。2004年吕剧院与烟台金茂投资有限公司联谊,为期5年。金茂投资有限公司每年向其资助8万元,剧院做相应服务。目前,剧院演出以吕剧为主,兼综艺类。

烟台市吕剧院现有演(职)员7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演(职)员7人,国家二级演(职)员18人,国家三级演(职)员13人。设有院长(兼书记)1人,副院长3人,下设办公室、业务科、演员队、乐队、舞美队、创作室、经营部7个科室。

一级演员刘玉凤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建团初期,曾赴北戴河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创作剧目《郑盈盈》《王定保借当》等,多次代表山东省政府赴云南、贵州、江西等地慰问演出。剧院创作排演的《海盗的女儿》被拍成电影,《郑盈盈》《青山梅》等剧目被拍成电视剧在全国发行、播放,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89年10月,《青山梅》在第二届山东省艺术节烟台片调演中荣获优秀演出奖和精神文明奖。1992年《青山梅》被摄制成戏曲电视剧。

1993年9月《难当的女人》在第四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评奖中荣获剧目奖。1995年2月,《难当的女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199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入选作品。1996年排演的大型近代吕剧《荣辱悲歌》荣获山东省吕剧汇演剧目一等奖、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作品奖及山东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1997年10月9~10日应文化部艺术司邀请,《荣辱悲歌》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展演。彭珮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戏剧专家吴祖光、郭汉诚、刘厚生等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该剧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辱悲歌》于1998年获烟台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特别奖。

1998年10月创作排演的现代吕剧《大桥故事》参加了第六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并获剧目二等奖;1999年10月又荣获山东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戏剧入选作品奖,并获烟台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组织奖、烟台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特别奖。

2001年10月,《深宫遗恨》在“清泉杯”烟台市专业剧团新剧(节)目调演中荣获优秀组织工作奖、优秀伴奏奖、剧目一等奖。2003年12月该剧被评为烟台市第七届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2003年3月大型近代吕剧《沧浪》应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进京展演。该剧于2004年7月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2004年12月被授予烟台市第八届文艺创作奖特别奖。

2005年7月5日小吕剧《王二虎过年》赴东营参加山东省地方戏小型戏曲新创作剧目汇演,观众反响强烈,取得优异成绩。王明月获优秀导演、编剧奖;王仁仲、李玲君双获表演一等奖。

2006年1月,《海殇》获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同年12月赴省城济南参加了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三等奖。该剧并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

2009年创作排演的古装吕剧《姊妹易嫁之后》、现代吕剧《烟台山作证》,受到广大观众一致好评,其中《烟台山作证》获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作曲奖和表演奖;2010年《姊妹易嫁之后》获烟台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

多年以来,剧院始终坚持深入农村、厂矿、社区、学校演出,每年的演出场次平均在120场以上。近年来,在保持农村基层演出的同时,注重扩大城市演出市场,提高演出水平。尤其是在每年的“烟台市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吕剧演出月中,始终推出新剧目和高质量的演出,广大观众给予一致赞誉。此外,剧院举办的“山东吕剧名家演唱会”“吕剧演唱大奖赛”等活动,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有效地弘扬了吕剧艺术,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4潍坊市吕剧院

潍坊市吕剧院于1956年6月1日建团,当时名为昌潍专区吕剧团。1970年改称昌潍地区吕剧团。1981年改称潍坊地区吕剧团。1984年1月改称潍坊市吕剧团。1999年与潍坊银通有限公司联谊,加挂“银通吕剧团”牌子,企业每年赞助20万元。2001年9月,改称潍坊市吕剧院。2003年与山东即墨黄酒厂联谊,加挂“即墨老酒艺术团”牌子,企业每年赞助20万元,为期2年。

潍坊市吕剧院是潍坊市成立最早的专业艺术院团,建立50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双百”方针和“三为”方向,常年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把戏送到工厂、学校、哨所、营房、田间、炕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剧院建立以来,先后排演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200多个,演出一万多场,为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表彰剧院的突出成就,1965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昌潍专区吕剧团“齐鲁大地上的乌兰牧骑”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剧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致力于现代戏的创作演出:1995年创作演出的《根的呼唤》荣获全省汇演二等奖;1997年创作演出的《大地情深》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1998年创作演出的《春暖桃花村》在第六届山东省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

跨入新世纪以后,剧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艺术创作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创作演出的《李二嫂后传》应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使山东吕剧首次登上了国际艺术殿堂,轰动一时。

2000年创作演出的《碧水长流》《李二嫂后传》应中纪委、文化部邀请,双双进京汇报演出,在全国政协礼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尉健行、吴官正、姜春云的亲切接见,孙家正、李肇星等领导和著名专家前去观看演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各大媒体都给予了热情报道。之后,中央电视台在3频道、4频道、11频道多次播出这两个剧目。

2001年9月,创作演出的《碧水长流》荣获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填补了潍坊市吕剧院在这个奖项上的历史空白。

2001年12月,文化部授予潍坊市吕剧院“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中共潍坊市委、市政府为吕剧院记“集体二等功”,奖励人民币10万元,并为院长张亚宁、导演隋永毅记“个人二等功”。

2002年《李二嫂后传》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特别奖。

2003年创作演出的《生命如花》在济南八一礼堂汇报演出,济南军区的首长及指战员观看演出,给予高度评价,并安排该剧在各部队巡回演出,深受官兵们的欢迎。

2005年创作演出了大型吕剧报告剧《王乐义》,配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巡回演出,观众反响强烈。

2006年“七一”期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报告剧《王乐义》,这是央视播出的该院的第三个剧目。

2006年创作演出的《李二嫂后传》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7年创作演出的大型吕剧报告剧《王乐义》获山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9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吕剧《情洒北川》获潍坊市委、市政府领导好评。

潍坊市吕剧院建立50多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路线的指引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三吕剧的艺术特点1吕剧音乐

吕剧脱胎于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在形成初期还没有适合自身的音乐体系,其音乐唱腔仍然沿用山东琴书中的音调和曲体结构形式。当年,时殿元等人将山东琴书《王小赶脚》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时,其音乐唱腔基本是琴书中的曲调。

据老艺人时秀礼、时秀章和谭文章回忆,他们当初演唱《三打四劝》《秦雪梅观画》《白蛇传》《坐楼》等剧目时,所唱的腔调都是从扬琴中套过来的,主要有“凤阳歌”“垛子板”“娃娃柳”等曲牌。另外,还有五音戏、京剧中的某些腔调。

随着化妆扬琴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凤阳歌逐渐成为化妆扬琴的主要腔调。在演出实践中,时殿元、谭明伦等人在凤阳歌、垛子板的基础上创设出“四平腔”和“二板”腔调。其后,经过几代前辈艺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革新创造和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吕剧音乐体系。(1)吕剧音乐的类别

吕剧音乐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四平类、二板类、曲牌类。四平类:

四平类是以慢四平的唱腔为基础,用不同节奏和速度以及调式变换加以变化处理,形成不同的板式结构。

四平类的基本曲式结构为四句民歌体,它由四个完整的乐句组成。正四平的调式为徵调式,反四平的调式为宫调式。常用起承转合来表明四句落音关系。

四平类的板式有慢四平、快四平、四平二六、四平快二六、四平垛板、四平流水、四平紧板、四平散板。二板类:

二板类是以二板的唱腔为基础,用不同的节奏和速度以及调式变换加以变化,形成不同的板式结构,其中包括慢二板、二板、流水板、二板紧板、二板散板等。

二板类的曲式结构不同于四平类,它属于上下乐句体,即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相结合,构成一个乐段。曲牌类:

曲牌类是由山东琴书中筛选的部分曲牌组成,常用曲牌有“慢凤阳歌”“快凤阳歌”“娃娃调”“叠断桥”“铺地锦”“上河调”“下河调”“后娘打孩子”“大汉口”“罗江怨”“打枣杆”“呀儿吆”“银纽丝”“太平年”“靠山调”“铺地锦”“莲花落”“五更”“剪靛花”等。(2)吕剧音乐的建制

吕剧乐队的编制,由文场和武场两部分组成。

文场主弦乐器为坠琴、扬琴,其次为琵琶、三弦、高胡、二胡、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竹笛、笙、唢呐、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单皮鼓、挎板、大锣、铙钹、小锣、堂鼓、定音鼓、云锣、碰铃、木鱼等。

吕剧初期的乐队比较简单,常用乐器主要有坠琴、扬琴、二胡或四胡、三弦或筝,以及笙、笛、软弓京胡等。1954年后,增加了大低胡或大提琴,偶尔也试用长笛、单簧管等。在个别戏里也曾用过板胡、月琴等。这时的乐队,包括打击乐在内,总数为15人左右。1955年又增加了琵琶、高胡等。1956年以后,乐队编制逐渐扩大,山东省吕剧团组建了中西混合乐队,经不断充实丰富,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乐队。除了坠琴、扬琴、琵琶、二胡、三弦外,又增加了小提琴七把,中提琴两把,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长笛两支,双簧管、单簧管各一支,小号一支,圆号两支,长号一支和部分打击乐。其他各地、市、县吕剧团的乐队,也在原有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加强。乐队伴奏摆脱了过去那种单纯托腔包唱的状态,伴奏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伴奏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3)吕剧乐器特色

坠琴是吕剧的主奏乐器,该乐器多为铜筒,蟒皮蒙面,音域宽,音量大,音色独特。四度定弦,正调为五、一,反调为一、四。坠琴在吕剧乐队中占主导地位,其伴奏手法有推、拉、带、垫、包、打、抖、颤、顿、滑、揉等。

扬琴在吕剧乐队中的地位仅次于坠琴。吕剧初期多为小扬琴,俗称“蝶琴”“蝴蝶琴”。框架用色木、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面板上有两排琴码,左排为高音琴码,右排为低音琴码。称八音琴,实发24音。现在吕剧乐队用的多为大转调扬琴,402型。

此外吕剧乐器尚有琵琶、三弦、二胡等。(4)吕剧声乐中的方言

吕剧的方言是属于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在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吕剧现代戏的道白,则是直接将济南官话稍作润饰搬上舞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通俗的特点。济南官话与普通话的四声调值略有不同。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腔或女腔均以真声为主,个别的高音之处,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2吕剧表演(1)吕剧表演的特点

吕剧在化妆扬琴时期,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少的剧目,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三打四劝》等。在分派角色时依据艺人的演唱技能,参考个人的自然条件去确定由何人扮演哪个角色,此时无严格的行当区别。艺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有角色,没行当”。如老艺人时克远就饰演过老生、老旦等行当的角色,老艺人李同庆也曾饰演过青衣、花旦、小生、老生、老旦等行当的角色,后又在《逼婚记》中饰演丑行角色“历城县令”,就是典型的例子。

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朴素真实,少有成套的表演程式。20世纪40年代前后,曾与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同台演出,后又受到京剧的影响。50年代初山东省吕剧团曾聘请京、昆教师,长期指导练功和排演,还移植吸收了山东其他兄弟剧的部分剧目及表演手段,使吕剧的表演技能、身段程式得到迅速提高和丰富,角色行当体制亦渐趋完善,但仍保持了以“三小戏”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质朴、生活化的演出风格。

吕剧不同于京、昆等古老剧种,有着齐全的行当,从角色的角度来讲是有行当之分,但从演员角度来讲又完全没有行当之说。(2)吕剧角色的行当

现行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与其他剧种一样,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井台会》中的魏魁元、《王天保下苏州》中的王天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个别幽默滑稽、语言风趣的年轻角色也由小生行应工,如《小秃闹房》中的刘小秃、《三开棺》中的马天伤等具有代表性,此类角色惯称为“三花脸小生”或“小俊丑”。《井台会》剧照(小生)《借年》剧照(小生)

老生,饰演的角色或戴黑三髯,或戴白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墙头记》中的张木匠、《玉清楼》中的宋江、《龙凤面》中的丁奎等。老生

娃娃生,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个别角色唱做繁重。如《京郎寻父》中的杜怀玉(京郎)、《洗衣记》中的张保兴、《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须具备一定的刀枪架势功夫。

武生,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角色。表演程式多吸收京、昆剧种和山东地方大戏,有趟马、走边等成套程式,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如《三开棺》中的王兰等。个别角色需具备靠架功夫,以突出角色威武雄壮的气质。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婆、武旦、老旦等类。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搬窑》中的王宝钏、《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