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德林---现代百名临床家(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2:09:11

点击下载

作者:栗德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栗德林---现代百名临床家(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栗德林---现代百名临床家(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栗德林教授从医近50年临证主要经验和对中医药精心研讨、耕耘中医教育的亲身体验。

本书分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其中

医家小传

介绍了栗德林教授的生平,高度概括了在医、教、研、管方面的主要事迹和成果;专病论治选择了18个中医内科常见疑难病进行总结,见解独到有新意;诊余漫话精选19篇,涉猎内容广泛、深入,体现了栗德林教授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勤于实践和总结的特点,是其学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谱记录了栗德林教授的成长过程及行医以来历年所取得的成绩,折射出“先做人、后做事,学理论、重临床,拜名师、博众长,先继承、再发扬”的成医之路。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医学生及从事中医教育、科研、管理的工作者参考阅读。栗德林教授近照夜读入境1988年在韩国大田大学校做学术演讲1996年与培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在一起2000年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期间与张文康部长合影与夫人宋淑兰教授切磋技艺在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临床带教学术继承人(左为沈艳莉、庄扬名,右为钟柳娜)自勉治学格言医家小传医家小传

栗德林,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50年,国家级名老中医,是第二、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同仁堂中医大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至1999年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长期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曾担任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常务理事、消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国亚洲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培养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中医高徒多名。多次赴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奥地利、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讲学。

主攻中医内科,几十年来医、教、研结合,伤寒与温病并重,对《金匮要略》研究尤有心得,温病方面,曾讲授十余年温病学,对叶天士尤为推崇。曾编著《叶氏温热论临床应用》。临床工作方面曾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今日中医内科》,早年对肺脓疡、肺心病等研究颇深,曾撰写《肺脓疡》一书,此后着重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温热性疾病等方面进行研究与临床实践,尤其在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疑难杂症中出现的寒热错杂情况颇有研究。研制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药延参健胃胶囊,获得新药证书和发明专利并生产上市。近十多年主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诊疗,开发研制了芪黄消渴胶囊,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批件生产上市;针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研制的芪玄益心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针对糖尿病肾病,研制的麦地参肾消胶囊2008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009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2009年审定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中任副主编,该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两次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公示在科学时报上。

一、春华秋实五十载

栗德林,1940年9月13日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一个铁路职工家中,母亲是位具有“国高”文化水平、深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有高洁道德修养的知识女性。父亲是肇东站货物处主任,1943年被调到双城双井车站任站长,1945年8月15日光复后该站取消,调到其他车站,后因患病行步困难而自行辞职搬入农村,参与土地改革,定为贫民。栗德林则加入了儿童团,靠祖父务农为生。自童年起就开始劳作农活,与兄长一起帮母亲分担繁重的家事,也因此练就了坚韧、刻苦、敢于担当的性格。1946年栗德林患结核性胸膜炎,发烧、头痛、咳嗽。当时医疗条件极差,一病就是半年,甚至连走路都有些勉强,只能靠吃西瓜退烧,兼偶用偏方。上天注定大难不死,终于熬了过来,但在栗德林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发出学医为家人为其他人治病解除疾病痛苦的梦想。1947年暑期,适时入双井小学读书,加入少先队,四年后转入离家一河之隔的哈尔滨市榆树乡西阳小学,1953年被保送到哈尔滨二中,一年后整班被调入新建的哈尔滨十五中学,在班级任文艺委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哈尔滨十四中读高中。三年高中期间,任班团支部宣传委员,参加勤工俭学,炼钢铁,筑铁路,修江堤,1957年参加了松花江特大洪峰江堤保卫战,保卫了哈尔滨;先后被评为市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筑路模范等,目睹了“大跃进”“反右”斗争等重大历史进程。

1959年高中毕业,被学校推荐为唯一的留苏预备生,高考时报考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成绩虽达到录取分数线,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使得与留苏、上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考取初建的黑龙江中医学院,也算圆了儿时的学医梦。

在大学期间,以一种新奇感探索中医的理论,以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对中医的兴趣,学习中采取课堂理论学习、实践和自学相结合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由博返约,取精存异,充分发挥对事物感知的悟性,投入到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扬之中。把“书香门第”的学风引入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创新思维培养当中。视主持学生时代的行政与党团工作及无数加冕的荣誉为锻炼鞭策自己奋进的助推器,是先做人后做事的一种客观选择,是消极因素的抑制剂。1964年4月光荣地成为在校生中的第一名共产党员。1965年元月荣幸参加了全国学联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受到国家主要领导的集体接见,回校后汇报与传达了会议精神。1965年7月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被留校工作。

学校党政领导出于对年轻人的培养,首先让栗德林担当年级辅导员,带领六五级新生下连队当兵,同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摸爬滚打,享受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营生活。黑龙江省委为给文教卫生战线培养年青的后备干部队伍,举办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学校选派栗德林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1966年春节后进点,直插到生产队,队伍由省、地、县、社四级组成,人员结构是干、农、知、兵。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增长了农业知识,经受了劳动锻炼。但栗德林也充分看到了农村卫生资源的严重匮乏,以及农民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识的不足。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为村民治病,获得广泛的赞誉。

回校不久,就到学校附属医院出门诊,后去住院处肺科病房作住院医。医院地处城乡结合部,急、重患者很多,病证结合,对肺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运用中医相关理论辨证治疗。借助附院名医荟萃,疑难病制度性经常会诊,进一步吸取诸师之所长,学习遣方用药。频频聆听省内名中医的学术报告。为七二届学员讲授中医内科学和温病学,为内科党支部宣传委员。

1973年10月获准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修一年。因正值全国范围的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参与了瑞金医院的第一期西学中班讲课与带教工作,得以向院长及各科主任和技术骨干传授和交流中医学术的机会,在课堂上讲述中医理论,在临床上中西融合,参与会诊疑难重症。瑞金医院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疗效。医院的良好医风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给栗德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期间,与医院建立了良好关系,先后推荐相关人员去学习,为提高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7年冬带领防治克山病医疗队奔赴克山病高发区,历时3个月,在“头场雪、过小年、三九天”的三关时刻均在一线与克山病患者共同度过。培养了一批克山病抢救员,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工作。1978年恢复职称评定,栗德林被晋级为主治医师、讲师,兼任内科党支部副书记。当年已是“文革”后恢复活动的省青联委员。

1980年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并在省卫生厅的支持下组建中医内科研究室,开展对“呼吸四病”研究,在临床中跟师省四大名医之一、琴棋书法均有较深造诣的马骥老师出诊、查房,吸取其学术思想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消渴病、肾病的治疗上颇有受益。

同年率“626”巡回医疗队,赴中俄边境的密山县巡回医疗,与县医院中西医各科对口支援,为期半年。为提升中医的科学研究水平,参加了中国医科大学举办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班。

1981年任教务处副处长,被评为省政府高等教育优秀教师,每周坚持两个半天从事临床,为本科生、研究生、第八期中西医结合班主讲中医内科学,并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深入地研究了中医高等教育、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提出教改方案并试行。

1985年2月被任命为黑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行政挑头),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1987年被任命为院长并被选为校党委副书记,同年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1月份首次随黑龙江省高教考察团赴西德、奥地利进行考察。

1988年在中国与韩国没建交的情况下带团首次参加了在韩国召开的第五次国际东洋医学会议,以贵宾身份参加议政市迎奥运圣火大会,在此期间向韩国电视台、电台及《韩国日报》《京乡日报》《保健报》等新闻媒体介绍了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等情况,与韩国庆熙大学韩医科大学建立了姊妹校关系。考察了两所大学、三所病院和七所韩医院。回国后就考察内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了特别报告。引进了中国首台韩国抽药机(煎药机)。

1991年晋升为正教授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同年3月入中央党校学习,7月份毕业;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4年荣获卫生部“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同年被省中医管理局命名为省“名中医”,被评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高徒两名。

任学校主要领导后,一直坚持“双肩挑”,专业上始终坚持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临床上以疗效为第一要务,教学以质量创新为先,科研以临床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线。在学校的管理上,在抓好学校的全面建设中,优先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牛鼻子),因为它包含了人员梯队的建设,教学、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各学科研究方向的建设等一系列涉及学校当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问题。重点抓住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围绕新时期对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求而调整人才的规格和标准;积极地开展外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既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硕士、本科及研修留学人员,向世界传播了中医药,又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收益,扩大了学校在海外的影响,提高了自身的外语水平,建起了覆盖英、俄、日、韩语种的师资队伍,为把学校办成同类院校国内一流,专业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大学奠定了基础。1995年5月参加了以大学校长为主体,含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主要领导参加的赴宝岛台湾的访问团,开启了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的先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掘蓄积人才,使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为学校腾飞增添了后劲。

1989年黑龙江中医学院被确定为省重点院校;1995年被教育部和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并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5月3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正式挂牌,教育部、人事部、国务院学位办、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要领导、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和有关各厅、局主要领导参加了挂牌仪式。当时以五个博士授权点,十六个硕士授权点,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四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综合实力跨进“国家队”中医院校行列。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新起点,也促使栗德林从更高的角度审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和有力措施,使学校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两个中心转变,学科建设加大改革的力度,进行结构性调整。

内涵建设在改革中不断赋予更高、更新的内容。坚持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机制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贯彻于学校发展的始终,圣洁是教育的品格,经典传承与探索经验是中医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实践中学校在不断地发展,人才辈出。

1997年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荣誉证书。

1999年栗德林离开了精心耕耘获得硕果的岗位,而全身心地转移到所酷爱的中医药事业上。青春永驻是祈福,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可使中医的医术更臻成熟。狠抓了所在的中医内科学科建设,中医内科已是省重点学科,是学校较早的博士授权点,身为学科带头人把中医内科学科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是栗德林的宿愿。第一步用五年时间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一个和三级重点研究室一个;第二步再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已实现。

在实施中紧密结合稳定的几个研究方向,深入开展临床疾病的研究,硕果累累。先后培养了国内外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21名,指导博士后5名,带出高徒5名,正带学术继承人2名。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经验总结百余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省委、局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3项。开发上市了两种国家新药,还有一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件并进入临床试验。主编和参编了十余部著作。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并为旗下的局级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科、心血管病科技术带头人。

曾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五届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四、五、六届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华中医内科分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医内科学会消渴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审评专家,世界中医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顾问,政协黑龙江省委员会第九、第十届委员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连续五届,文卫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科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第二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中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栗德林深深认识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任务,不只是成为名中医、大师,看好一些疑难重症,而是要利用学科建设和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并尽快地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要有所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栗德林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市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能为顽疾病人解除疾苦,发挥余热,服务于社会,他甚感欣慰。

二、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一)对龙江医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作用逐渐形成的,是有鲜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学术流派。黑龙江省中医兴盛于清代中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自清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黑龙江省中医学分为六派:一是龙沙派。因始于齐齐哈尔,故又称卜奎派。齐齐哈尔的中医药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其发展与驿站的建立、罪人的流放和商人的往来有关。嘉庆年间的武诩、吕景儒为移鼎者。吕景儒字淇园,系江浙名医吕留良后裔,吕氏虽悬壶济世而仍以修文为主业,其医收徒授徒而自成一派。二是松滨派。起源于巴彦,沿松花江流传而得名,以龚廷贤《寿世保元》和《万病回春》兴办医社。三是呼兰派。世人多称之为“金鉴派”。分布在哈尔滨、绥化、阿城、呼兰一带。四是汇通派。黑龙江省属汇通派者以阎德润为代表,对中医研究颇深,论文甚多,专著有《伤寒论注释》等,对中医基本持肯定态度,是近代西医界少有的以肯定态度认真研究中医而成就卓著者。五是三大山派。此派属铃医性质,串雅于东北三省。以艺会友,结成派别。在哈尔滨的道外北五道街之“王麻子药店”,以王麻子膏药著名。六是宁古塔(今宁安县)派。以军医官满人为多,其开创者为汉人周长卿。各医派均以所长行于世,为一方百姓除疾。直至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的高仲山北上至哈尔滨,创办中医教育,扩展了师带徒,以传承为主的教育方式,使龙江医派得以继续传承,为龙江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栗德林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早年在黑龙江中医学院就读,师从高仲山、马骥、韩百兴、于盈科、刘青、张琪等名医,临床学术思想深受龙江医派影响。栗德林教授中医功底深厚,涉猎面广,用药范围大,所用各种古方及自拟经验方丰富多样,所擅长病种亦囊括内外妇儿多科,尤精内科,而内科选方受龙江医派影响,尤重《医宗金鉴》诸方诸法,特别是在妇科病治疗中多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栗德林伤寒温病并重。在温病方面,栗德林曾讲授温病学多年,擅长治温热病,尤其对叶天士相关经验进行过深入研究,出版过《叶氏温热论临床应用》一书。在伤寒方面,栗德林运用经方屡起沉疴,且对《金匮要略》杂病诸方有独到见解。(二)认为肺系最易被外邪所袭形成多种疾病是防治的重点

在流感的治疗中首先提出四型辨治,即邪在肺卫型(单纯型流感)自拟青翘汤(大青叶20g、板蓝根15g、金银花20g、连翘20g、贯众20g、牛蒡子15g、薄荷5g、桔梗15g、草河车20g)治疗;肺热壅盛型(肺炎型流感),自拟麻鱼汤(麻黄10g、鱼腥草50g、杏仁10g、生石膏40g、板蓝根25g、大青叶15g、冬瓜仁20g)治疗;胃肠失调型(胃肠型流感),自拟双香汤(香薷15g、藿香15g、金银花30g、连翘25g、厚朴10g、佩兰20g、豆卷15g、六一散10g冲服)治疗;邪在营血型(中毒型流感)自拟清营止痉汤(生地25g、元参15g、麦冬20g、淡竹叶5g、丹参25g、金银花30g、连翘25g、黄连10g、羚羊角15g、大青叶20g、钩藤25g、全蝎5g、蜈蚣2条)治疗。并提出流感发生季节不同,类型有明显差异;在治疗中采取全身与局部用药相结合见效快;在预防中当采取综合性措施。此内容曾撰写成论文《流行性感冒中医分型治疗的体会》,在1982年全国中医内科急症会议上大会宣读,并载入会议纪要。

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治疗中,首次把研制的糖芥总苷注射液应用于临床,进行了严密的观察,每次用量为2mL(内含糖芥总苷相当于毒毛旋花子苷K5mg),加入2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一般5~6分钟),每天一次,严密观察14例,总有效率为78.5%,痊愈占42.86%,显效占21.4%,好转占14.28%,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但从4例心电图证明,糖芥总苷用量过多或蓄积可引起中毒。与毒毛旋花子苷K对照组比较,对减慢心率、降低静脉压作用尤为明显。论文《糖芥总苷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参加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会议,被评为二级优秀论文,并收入《论文摘要选编》。

在大叶性肺炎的治疗中提出简化证候类型,划为三型,即风热客卫型(肺炎初期)、肺热壅盛型(肺炎极期,肺炎主型,本型多有兼证)、阴阳欲脱型(休克型肺炎,主见营血分证),动血、动风较少见,不另立证型。肺炎用药量比内科常规药量重三分之一,在服法上提出,首次服首剂总量的二分之一,日服三次,后每次服四分之一。重症药量再酌增,首服药剂总量的五分之二,日服药四次后每次服五分之一。观察症状消失时间比单纯用西药缩短药程一周,并发症也大量减少。此部分内容的论文“大叶性肺炎治疗的临床体会”发表在《中医药学报》1981年第二期。

在肺痈的治疗中,发挥治疗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优势,抓住各时期证的特点和病位所在,按邪正虚实,遣方用药,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尤以成痈期与溃脓期多见,西医诊断为肺脓肿。

在成痈期,表现为正胜邪实诸症,即高热寒战,汗出,口干咽燥,胸闷而痛,甚至因惧怕疼痛而不能翻身,咳嗽气急,吐脓血,痰味腥臭,烦躁不宁,苔黄而腻,脉滑数。治疗采用清热解毒、肃肺化瘀之法,以千金苇茎汤加味治之。使用药物为苇茎50g,薏苡仁50g,桃仁20g,冬瓜仁20g。热甚者加金银花25g,连翘20g,大青叶20g,鱼腥草50g,黄芪15g,生石膏50g,黄连15g,栀子15g;咳逆痰多加葶苈子15g,瓜蒌仁20g,桑白皮25g。痰味异臭者加犀黄丸;便秘者加大黄15g、枳实15g。

在溃脓期,主要表现为气分热盛,营阴被灼诸症,即咳吐脓血,状如米粥,腥臭异常,胸中烦满作痛,甚则喘息不得平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排脓化瘀之法,方用桔梗汤加味。常用药物为桔梗50g,生甘草25g。热重者加金银花25g,连翘25g,蒲公英25g,鱼腥草50g,败酱草20g;气虚者加黄芪50g;热甚者加生石膏30g,知母20g;津伤口渴者加沙参20g,麦冬20g,百合15g;咳血者加侧柏叶20g,白茅根50g,藕节20g,每次冲服三七面、白及面各3g。在实践中体会到,治肺痈首先强调一个“急”字,抓住时机,及时用药,勿使下传;二是用药得当,重利轻弊大剂削锐;三是统筹兼顾,上而治下,下而治上,异途同归;四是严防助邪资寇,祛邪当彻,勿早补益,防邪滞留。(《肺脓肿》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对呼吸四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防治,采取冬病夏治,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大法治疗。抓住呼吸四病发病与季节相关规律,以及久病多虚多瘀的病理特点,防治结合,取得良好效果。跟踪观察,结果表明,这一治法能显著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复发率。形成了一套涉及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继发感染、呼吸衰竭到慢性肺心病乃至右心衰竭的整个疾病演变过程具有独特疗效的治疗方法,并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推广应用。1979年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法治疗呼吸四病的研究课题获得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一等奖。(三)脾胃病中医药疗效显著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升胃降,但脾胃易被饮食外邪所侵,服用药物治疗,能直达病所,中药治疗脾胃疾病效果颇佳。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中,根据CAG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提出本病的病因为素体脾胃虚弱,饮食失宜及情志所伤,病机以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机不利,寒热错杂为主,因而制定健脾和胃、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之法,并拟延参健胃胶囊方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方由人参、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延胡索、炙甘草组成),从而充实和完善了中医药辨治CAG的理论,丰富了CAG的中医治法,提高了中药治疗CAG的疗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病率。基础研究表明:CAG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的病理状态,延参健胃胶囊对CAG患者的免疫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提高低下的细胞免疫,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延参健胃胶囊对CAG的慢性炎症具有较强的消退作用,并有促使CAG胃黏膜的萎缩腺体,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恢复好转的作用,经治疗可发生逆转;延参健胃胶囊对胃黏膜各层G细胞的恢复均有明显疗效,可改善G细胞的分布状态,使其接近正常,而G细胞的密度与胃窦黏膜萎缩、肠化生呈正相关;延参健胃胶囊可直接抑杀HP,又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胃黏膜屏障,改善胃内环境而达到清除细菌目的;延参健胃胶囊对CAG患者的SGC值有双向调节作用,其疗效优于三九胃泰;通过对延参健胃胶囊对120例CAG患者临床观察,并与三九胃泰冲剂组6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延参健胃胶囊对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形态学检查的病变程度,均有明显改善,对HP有明显的抑杀作用,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三九胃泰冲剂。其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延参健胃胶囊获国家新药证书并已上市销售10年。

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认为本病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病邪常易起伏而致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将本病分为发作期、转化期和缓解期。转化期为本病主要阶段,表现为脾虚兼湿热,正虚邪恋,故创立补中升阳兼清热化湿法,通过补中升阳以扶正,正气得复,邪气易祛,从而清热化湿祛邪。所拟肠炎宁胶囊,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临床治愈率为59.17%,明显高于西药组和国内同期文献报道最高水平。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肠炎宁胶囊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抑制异常增高的体液免疫;具有提高IL-2的作用,说明有调节T淋巴因子的作用;对UC大鼠腹腔Mφ(巨噬细胞)产生IL-1与TNF,以及脾淋巴细胞产生IL-2有机能依赖性的调节作用;对UC大鼠结肠组织细胞异常增高的NO有明显降低作用,加速病变组织的修复。补中升阳兼清热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对糖尿病与并发症的研究

1.糖尿病的治疗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提出,“气阴两虚是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的基本病理变化”,将糖尿病病因病机概括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立“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法,并提出“权衡邪正盛衰,斟酌清养主次,抓住胃腑肾脏,主要采用甘润药,重视合并阳伤,养阴不忘补气,详察继发病症,治标治本兼顾”这一治疗糖尿病的总体指导思想。还研制出消渴停胶囊即黄芪消渴胶囊(由黄芪、人参、麦冬、黄连、生地、玄参、天花粉、山药、苍术、五味子、丁香叶组成)治疗气阴两虚及阴虚热盛证之2型糖尿病,其效果优于消渴丸。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消渴停胶囊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其疗效与消渴丸相当(P<0.005),临床有效率为91.67%。气阴两虚及阴医家小传虚热盛之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降低和脂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现象,消渴停胶囊具有调节此类患者脂质代谢、升高其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防治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消渴停胶囊具有预防胰岛B细胞凋亡、刺激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及促进胰岛B细胞再生的作用。STZ所致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下降,消渴停胶囊具有降低其血清NO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酶的活性,清除及/或抑制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对血管的损害作用。由STZ所致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凋亡与Fas蛋白表达正相关,与Bcl-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消渴停胶囊具有抑制Fas基因诱导胰岛B细胞凋亡的作用。消渴停胶囊已获新药生产批件。“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糖尿病(DM)并发症研究(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研究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之一,黑龙江省列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GA01C01-02)。

已经开发研究的新药芪玄益心胶囊是栗德林教授在提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阻痰凝”病因病机理论基础上,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之法而所用之经验方。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连、葛根、丹参、山楂、降香、冰片、黄芪、苍术、山药、玄参、生地、天花粉、赤芍等16味药组成。其功能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痰,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的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引起的心悸,时伴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乏力,口渴,头晕肢重,舌紫等证。芪玄益心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发明类)。

临床前药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芪玄益心胶囊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②芪玄益心胶囊降血糖作用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③单次用量芪玄益心胶囊降糖作用在服药3小时达峰值。

④多次用药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芪玄益心胶囊在用药10天后起效。

⑤芪玄益心胶囊有预防缺血引起心肌损害的作用,并有改善缺血心肌损害的作用。

⑥芪玄益心胶囊有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

临床验证研究结果证实:

芪玄益心胶囊方在临床中总有效率达91.18%,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用机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本胶囊可降低脂肪组织及血清TNF-α浓度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本胶囊对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及糖化低密度蛋白(糖化LDL)等指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该药治疗糖尿病、预防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糖、抑制高血糖的外酶糖基化反应实现的;本胶囊可升高Na+-K+-ATP酶活性,这是该药改善糖尿病冠心病大鼠心肌缺血的一个作用机理;本胶囊能加大Ito1(瞬时外向钾电流)、IKATP(心肌敏感性ATP钾电流)的开放,说明该药抗心肌缺血作用与开放瞬时外向钾电流,改善动作电位,开放心肌敏感性ATP钾电流,进而产生类似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密切相关;本胶囊能大幅度增加缺血心肌HGF-mRNA、VEGF-mRNA表达,强化自我保护机制,刺激治疗性新生血管生长,增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发挥其保护心肌、明显减少缺血及梗死面积作用;实验提示,本胶囊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β基因(PDEF-β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这一途径的两个位点,减少心肌正常胶原网络的破坏,从而减轻心肌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病变,控制糖尿病造成的心肌坏死和纤维化;糖尿病大鼠缺血心肌中存在NF-KB、IL-1β的激活,本胶囊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本胶囊通过抑制缺血心肌瘦素(Leptin)mRNA表达,进一步抑制氧化应激,延缓吞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最终起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保护心肌的作用。(2)对糖尿病肾病(DN)的研究

对糖尿病肾病(DN)的研究,旨在完善中医治疗DN的理论。糖尿病肾病病因可概括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蓄浊失精”,栗德林提出“益气养阴、温阳固肾、祛瘀化浊”这一新的治疗方法。

在此基础上栗德林研制了治疗DN的麦地参肾消胶囊,通过临床实践,证明确有满意疗效。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进行深入研发,2008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009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麦地参肾消胶囊,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山药、牛蒡子、玄参、肉桂、茴香、川楝子、黄连、五味子、草果、水蛭、大黄组成,功效为益气养阴、温阳固肾、祛瘀化浊,临床治疗适应证为DN见倦怠乏力、口干多饮、两目干涩、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自汗盗汗、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浮肿等。

药物特点:

①降低血糖,调整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②改善血液流变学。

③改善糖尿病早期高滤过、高灌注,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

④改善肾功能,降低肌酐和尿素氮,减少尿白蛋白。

⑤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

机理研究表明:

本药对实验性大鼠ET-1,TNF-α、IL-6、IL-13水平;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对胰岛素细胞凋亡;对DN患者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栓素2(TXB2)、6酮前列环1素(6-keto-PGFα)水平等均有显著影响。(3)其他慢性并发症临床治疗

并发高血压、头晕,多用芪黄消渴胶囊方加半夏、白术、天麻、益母草、枯草、杜仲。

并发脑梗死、中经络,多用芪黄消渴胶囊方合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并发眼底疾病:早期:出血则以凉血散血化瘀为主,芪黄消渴胶囊方合清热(犀角)地黄丸加三七、红藤、葛根、生蒲黄。中期:出血已停2周以上,以活血化瘀为主,芪黄消渴胶囊方合生化汤(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炮姜)。后期:血不吸收出现增殖,则以软坚散结通瘀为主,芪黄消渴胶囊方加浙贝、生牡蛎、海藻、昆布、琥珀。

并发口舌糜烂反复发作,多用芪黄消渴胶囊方加知柏四物汤/肉桂。

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按五体痹辨治,根据症状特点,凉、麻、痛、痿分而治之。以凉为主的,芪黄消渴胶囊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川牛膝、木瓜;四肢冷痛(如雷诺症),合当归四逆汤。以麻为主的,芪黄消渴胶囊方合补阳还五汤;胸闷呕恶、口黏(伴湿邪)加半夏、茯苓(茯神)、藿香、佩兰;麻木如蚁行加独活、防风、僵蚕。痛定不移加白附子、白芥子。以痛为主的,芪黄消渴胶囊方合乌附麻辛桂姜汤[炙川乌、制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蜂蜜(蜂蜜佐制乌头)]。头痛、腰痛加羌活、防风、独活;关节强硬、腰膝重着加秦艽、姜黄、防己;脚挛急、抽搐加全蝎、蜈蚣;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胡黄连。以痿为主的,芪黄消渴胶囊方合《丹溪心法》壮骨丸/地黄饮子加减。

并发自主神经病变,除基础治疗外,心脾两虚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合归脾丸加减;心肾阴虚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合天王补心丹化裁;心阳亏虚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加桂枝、龙骨、牡蛎;中气不足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形寒肢冷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合二仙汤;心脉瘀阻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糖尿病胃轻瘫,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痞满,以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为特征。治疗以芪黄消渴胶囊方合半夏泻心汤加味。胀满严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炒莱菔子;疼痛较甚加川楝子、九香虫、白芷、白芍;便溏加乌梅肉、石榴皮;胃镜见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佐以活血解毒,选用山甲珠、黄药子、白花蛇舌草等。

糖尿病性腹泻,便前腹痛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合痛泻药方;溏泻不爽者,加枳实、大腹皮、薏仁;遇凉腹泻加重者,合附子理中丸方;伴有晨泻者,合四神丸方;脾气虚者,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腹泻急迫臭秽者,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糖尿病性便秘,偏气虚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加火麻仁、制大黄、肉苁蓉、白术;偏阴虚者,芪黄消渴胶囊方加当归、大黄、芒硝。

糖尿病足,其病因病机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塞毒壅”,立“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解毒”法,方以芪黄消渴胶囊方加当归、川芎、丹参、山甲珠、地龙、鬼箭羽、土茯苓、鹿角胶、川断、忍冬藤、熟地、山萸肉等。

3.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药

人参、玄参、葛根、苦瓜、番石榴、荔枝核、蛤蚧、长春花、麦冬、山药、知母、仙鹤草、苍术、白术、玉竹、黄精、地骨皮、黄芪、天花粉、桑白皮、泽泻、煅龙骨、金樱子、山茱萸、牡丹皮、枸杞子、天冬、旋覆花、五倍子、当归、五味子、栀子、桑叶、桑枝、川楝子、桑椹、蚕蛹、黄连、黄芩、黄柏、何首乌、玉米须、翻白草、茯苓、木瓜、乌梅、枯草、鬼箭羽、白僵蚕、牛蒡子、分心木、薏仁、丹参、淫羊藿、生地黄、生石膏、熟地黄、蜂胶、灵芝、桔梗、苦参、苦丁香叶、公英、莱菔子、桂皮、蚕砂、绞股蓝、蓬子菜、苦丁茶、决明子、三七、灵仙、茴香、西洋参、姜黄、草果等。

4.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对药

苍术、玄参;黄芪、山药;绿豆衣、薏苡仁;葛根、丹参;玄参、麦冬;生地、淫羊藿;熟地、山萸;知母、黄柏;肉桂、附子;附子、白芥子;旱莲草、女贞子;仙茅、淫羊藿;苍术、黄柏;人参、黄连;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焦槟榔、豆豉;龙骨、牡蛎;夜交藤、合欢花;大黄、芒硝;桃仁、红花;禹余粮、赤石脂;黄连、干姜;当归、川芎;天麻、钩藤;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半夏;陈皮、竹茹;山龙、地龙;全蝎、蜈蚣;苍术、胡黄连;麻黄根、浮小麦;菖蒲、郁金;郁金、木香;延胡索、川楝子;龟甲、鳖甲;三棱、文术;干姜、附子;人参、五味子、麦冬;茯苓、白术;天花粉、乌梅肉;熟地、玉竹;黄柏、苦参;石菖蒲、远志;川断、寄生;杜仲、狗脊;薏苡仁、芡实;黄精、玉竹;桑枝、桂枝;鳖甲、青蒿;公英、地丁;金银花、连翘;益母草、夏枯草;石决明、草决明;荆芥、防风;枸杞子、菊花;葛根、麻黄;茯苓、泽泻;黄芪、人参;黄连、吴茱萸;蒲黄、五灵脂。(五)中医药在肾系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肾为先天之本,赖后天补充,对于身体盛衰起着决定性作用。治诸病皆离不开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甚为重要。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病理机制上认为气阴两虚、血瘀停湿是形成本病的关键,从而立益气养阴、活血利湿治疗之大法,以张锡纯十全育真汤为基础加减(称十全育真胶囊),对81例以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52例有效率为86.54%,明显优于肾炎四味片组。肾功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本方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状态有明显双向调整作用,表现在使+++OKT3、OKT4细胞百分率明显提高,OKT8细胞百分率下降,T4/T8比值基本恢复正常。血清IgG含量明显升高,IgM含量下降接近正常。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十全育真胶囊对减轻动物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降低蛋白尿有明显疗效,并探讨了作用机理。十全育真胶囊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

在慢性肾盂肾炎的研究中,认为该病属中医劳淋范畴,临床证候为“小便不能少忍,便后仍欲便,常常作痛”。有急发与非急发阶段之分,其非急发易被忽略,对其病理变化、临床特征、与急发阶段的关系业界当时尚缺乏系统报告。针对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防治难度大、预后不良、有1/5~1/4发展成慢性肾衰这一严重后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小白鼠实验性大肠杆菌逆行性单侧慢性肾盂肾炎的动物模型,动态、系统、全面地观察了本病由急性感染到慢性萎缩的病变过程,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空白。通过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学、细菌学等手段,证明慢性阶段以免疫疾病损伤为主要病理变化,是本病慢性进展乃至肾脏最终萎缩的根本原因,提出应用免疫调节剂防治本病的理论依据。强调非急发阶段(或称缓解期)以肾阳不足为主要病理变化,防治以益气补肾为主,兼祛余邪,用“益肾康方”(由黄芪、白干参、山茱萸、枸杞子、巴戟天、炒杜仲、石韦、瞿麦、蒲公英、连翘、赤芍药、牡丹皮等药组成)治疗取得很好疗效,能清除抗原沉积,减少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减轻免疫病理损伤,从而控制慢性阶段的病情进展。小鼠实验性肾盂肾炎发病机理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

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长期治疗实践中,认识到RNS与高凝状态(HCS)密切相关,由于HCS的存在致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对诱导剂量的激素治疗无效应或部分效应,以及频繁复发(FR)或激素依赖者(SD)形成RNS。其临床常伴面色黧黑或两目发暗、肌肤甲错、腰部刺痛、舌质紫暗而有瘀斑等瘀血证,认为这是久病入络、因虚致瘀的虚劳瘀血,化验多见顽固性蛋白尿。此时则当立通络活血祛瘀生新、泻湿解毒之法,选用大黄虫丸,该方能有效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降低胆固醇,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HCS的有效药物,其中水蛭所含的水蛭素是很好的抗凝抗栓药物。(六)中医药在急性热病中的运用

急性热病包含急性传染性疾病,是中医内科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常见多发,是中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在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研究中,对气的含义和生理探讨中提出,卫气营血中的气即宗气,有关论文刊在《黑龙江医药》《医林》及《大韩韩医学会志》上。

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的研究中,认为对本病治疗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充分体现中医对热性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的特点,同时还能掌握中邪的深浅,传变的顺逆,吉凶之预后。将本病分为二期五型。即:急性期:①卫气同病型;②气营两燔型;③营血俱热型。恢复及后遗症期:①邪少虚多型;②痰瘀阻络型。由于暑邪亢热,中人迅速的特点,在卫气同病、气营两燔中均以气分为病变中心,因此在对卫气同病的临床治疗中当“药先于病”,用银翘汤合白虎汤;对气营两燔当“药重于病”,重用白虎汤,有卫分证加银翘,有营分证合清营汤。这样既争得了时间,又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关论文刊在《黑龙江中医药》上。

关于湿热病的治疗,在临床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既不是温病中的典型湿温病,也非中医内科的湿阻病,曾被民间称为“小伤寒”,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一种以湿邪偏盛的流行性感冒,病初即可见到身热不扬、恶寒、身疼重、胸脘痞闷等症,传染病诸项化验皆阴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均不佳,但按湿热病辨证治疗,采用宣气化湿、清热透邪之法屡屡见效,只要把握湿热之邪的特点,在临床但见其证,施方用药,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卫多用三仁汤,在气多用连朴饮。(七)治法的研究拓宽了方的使用

在实践中以八法为纲,也派生出一系列的法。针对疾病的存在与变化,在法的指导下选方、扩方、组方治疗各种疾病,取得很好疗效。

下法乃八法之一,是中医攻邪泄实、速效祛邪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内科急症范围内应用很广泛。但见其证,即用其药,却其急,应其变,无不奏效。用泻法开窍机上病下治(治阳明腑实,里热熏蒸上迫神明而窍机闭塞,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痢疾通因通用(治湿热内结肠道,毒热内盛,热深厥深,用小承气汤合白头翁治之);泄水毒除秽重症逆转(治水毒潴留,肾失开合,用硝黄附子汤治之);化蓄血泻邪热胞宫得安(治血热结于胞宫冲脉,用桃仁承气汤治之);泄邪热止出血釜底抽薪(治肺胃热盛,迫血妄行,用凉膈散治之);攻腑实止痉风消热减(治胃热动风,用大承气汤加味);攻悬饮重膜间与常迥别(治饮停胸胁,用十枣汤);单纯性胰腺炎泄和各半(治结胸,泄热结和少阳,用大柴胡汤);急性胆囊炎泻下加苦寒(治肝胆热毒,腑气闭塞,用大柴胡汤加味);癃闭用泄开下窍去邪热(治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用八正散加减);喘实用泻证可平喘可停(痰浊阻肺,肺失清肃,治用宣白承气汤加味);驱绦虫要彻底贵在于泄;患关格腹急痛贵在于通;头眩晕有实证泄下最灵。

升清降浊法,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引起诸证的治疗大法。健脾升清可治久泻,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升清降浊治癃闭,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治眩晕,用益气聪明汤;升阳开闭治便秘,用补中益气汤。

扶正祛邪是治疗慢性病的主要法则,久病正气虚、邪也不盛,单祛邪必伤正,单扶正易恋邪,在邪少虚多之时,扶正祛邪最宜,如痹证久,当以补为攻。

扶正固本法主要体现在调整阴阳,补养气血,健脾补肾。补阳药往往用温里助阳和补气类药物,如附子、肉桂、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鹿茸、人参、黄芪等;补阴药往往用养血滋阴类药物,如熟地、首乌、白芍、生地、元参、麦冬、龟甲等;补气用黄芪、人参、党参等;补血用当归、熟地、白芍等;健脾用四君子汤类;补肾用左右归类。

苦寒燥湿治疗隐疹,提出苦参、黄柏为治隐疹之要药,以消疹散加苦参、黄柏两药治风热隐疹获显效,“消疹散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1988年获黑龙江省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

疏肝清热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每每收到奇特效果。

专病论治

喘 证

喘证

是以呼吸困难、动则加重,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肺系疾病。喘病虽系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多见于一些急慢性肺系疾病过程中,系由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所致。

病案一

韩某,男,65岁。

主诉:近三天咳嗽,吐黄白痰较多,喘促短气加重。

现病史:既往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喘促气短,本次感冒,自服药物没能控制,现有发热,咳嗽,吐黄白色黏痰,不易咯出,胸闷胀,气息短促,喘难平卧,尿黄,便偏燥。9

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2×10/L,中性粒细胞82%。胸透:两肺透过度增强,膈肌下降,两肺纹理增强。

舌象:舌体偏胖有轻痕,色暗红,苔黄白而腻。脉象:弦,稍滑数。西医诊断:阻塞性肺气肿继发感染。中医诊断:喘证,痰热壅肺型。立法:清热化痰,肃肺平喘。处方:清热化痰丸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身热已平,咳喘及痰均减轻,可平卧睡觉,尿色正常,大便每日一次。舌淡暗苔白,脉弦稍滑。前方去生石膏,胆南星改6g,加桔梗20g,莱菔子15g,7剂,水煎服。三诊:咳少量白痰,易出,活动觉气短,舌淡红边略暗,苔薄白,脉弦。治拟健脾化痰,补肾纳气。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没有外邪侵袭时则处于临床缓解时期,主要表现为气短,活动多则加重。当受外邪侵扰则呈喘促气短息粗,多为痰热壅盛或寒邪束肺等证。本例为痰热壅肺,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个证型。本已有宿疾,复感于邪,发病较快,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当先去其实,后固其本,清热化痰丸与麻杏石甘汤加减治本证有明显效果,遇此型病人,屡用屡效。若痰过黏稠可加海蛤粉、枇杷叶、川贝;若气喘不得平卧加皂角、葶苈子;若便干燥不通可加大黄、芒硝;若发热重,白细胞数高可加五味消毒饮加减,如金银花、野菊花、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土茯苓。

病案二

李某,女,60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出院月余,又喘咳气短胸憋闷,痰白黏稠不易咯出,时带少量血。

现病史:因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继发肺部感染、陈旧心梗住院治疗,症状改善而出院。近来又发热在37.5℃~38.5℃,手足发热,恶冷,咳嗽,喘,胸闷憋气,痰白黏稠不易咯出,带少量血,脘胁痞胀,恶心呃逆,便溏日2~3次,饮少,尿多。

舌象:舌暗红,苔薄白而干。

脉象:虚数。

检查:两肺听诊有散在干湿啰音。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肺部感染。

中医诊断:喘证,痞满发热。

立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消痞散结。

处方:定喘汤合五味消毒饮与半夏泻心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体温已近正常,咳喘明显减轻,痰白黏微黄,咽喉不利,时有憋闷痛,脘胁痞胀已去,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左脉滑稍数,右脉沉细数。以涤痰汤加减: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体温完全正常,轻咯少量黄白色痰,便前肠鸣,食之有味,纳食增进,舌暗红少苔,脉沉细。以温胆汤加减: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晨起偶咳,有少量白痰,胃脘痞,嗳气纳呆,便干,舌暗,苔薄白,脉弦细,以健脾丸方与小陷胸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本例喘病见于慢性肺系病变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纤维化并发感染的过程中,病程长,病情比较复杂而严重。属本虚标实,实在肺,虚在脾,初治宜清肺化痰,后以健脾佐以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祛痰、活血化瘀。此例肺纤维化系因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又反复被细菌、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不仅肺实体的支气管肺泡有炎变,同时也波及肺泡间的间质,炎症吸收后可留有肺纤维化,在影像学检查中均可有所表现,作出肺纤维化的诊断,这类的肺纤维化多为局灶性的,与弥漫性间质性肺病中的普通间质性肺炎是不同的。普通间质性肺炎,也称特发性肺纤维化或隐原性致纤维性肺泡炎,它是一种原因不明、具有自身免疫发病过程的疾病,呈现出肺泡炎-肺损伤-肺纤维化三个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甚至鼻扇,辅助肌参与呼吸,但多无端坐呼吸,咳嗽,咳痰,早期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性痰或脓痰,偶见血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较少见。主要体征常见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胸廓扩张,横膈肌活动度降低,两肺中下部可听到干性啰音,杵状指。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本病属中医“肺痿”“肺痹”等范畴。其病位初在肺,渐及脾肾,终及于心。以虚为本,临床多见本虚标实。治本以益肺健脾补肾为主,治标以祛风除湿清热化痰之法。因气虚血瘀阻络伴病程的始终,所以软坚散结、活血通络为贯穿早中晚期的治疗大法,宣肺之品则少用。哮 病

哮是一种发作性喉中有响声的肺系疾病。因哮常兼喘,故通常称为哮喘病。为宿痰伏肺,复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痉挛、狭窄而发病。发病有急缓之分,急性发作又有轻、中、重、危之别。

病案一

高某,男,32岁,1978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月余,遇凉加重。

现病史:以往咳嗽一年多,在春秋变换季节时反复感冒咳嗽,用药缓解。自今年5月份以来每发咳时则出现胸闷气短,喉间有哮鸣音,咳吐白黏痰,时为白色泡沫痰,身痛恶寒,口不渴。

舌象:舌淡暗,苔白根部稍滑。

脉象:浮紧。9

检查:胸片肺纹略粗,白细胞10.8×10/L,听诊两肺有干性啰音。

西医诊断:哮喘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哮喘。

立法:疏风散寒,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处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胸闷气短减轻,喉间哮鸣音已消失,痰量减少,仍呈白痰,咳易出,已无表证,苔薄白,脉浮缓。前方麻黄改为炙麻黄6g,生姜改为干姜6g,继服7剂。

三诊:还时有咳嗽,吐少量白痰,二诊方药10剂,打粉为细面,炼蜜为丸(9g重),每次1丸,日三次。

病案二

徐某,女,42岁,1978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哮喘又复发三天。

现病史:咳嗽喉间有哮鸣音二年。一年四季均有发作,这次汗出风吹诱发,现哮喘,咳吐黄黏痰,发热,体温38.7℃,微恶风,心烦口渴,饮水较多,时阵咳汗出,头痛,面潮红。

舌象:舌质暗红,苔黄白而腻。

脉象:弦滑而数。9

检查:X光片两肺纹理增粗,白细胞14.3×10/L,中性粒细胞83%,听诊两肺广泛哮鸣音。

西医诊断:哮喘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中医诊断:哮喘(热哮)。

立法:清热宣肺,化痰解痉止哮。

处方:麻杏石甘汤与定喘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咳、哮喘减轻,体温已正常,无汗出和恶风,口干饮不多,舌淡暗,苔白根部稍腻,前方炙麻黄改为6g,生石膏改为15g,继服7剂。

三诊:喘哮已无,以咳为主,咳嗽吐白痰易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立宣肺化痰止咳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