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3:05:3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庚寅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试读:

前言

近几年,独立学院迅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作为高校一个新的办学层次,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具体来说,在对学生的要求上,理论素养应较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低,实践能力则应较一般本科院校学生高。

但在实践中,上述特点并未体现,实际上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在很多方面仍沿袭一般本科院校的做法。如在教材的使用上,就未有什么区别。因此,编写适应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教材,已迫在眉睫。本教材正是鉴于这一背景下编写的。

众所周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有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甚至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地位十分重要。如何将当代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尽现在这一课程中,已成为该课程教材编写的趋向。如在课程的冠名上,就存在歧义,如“金融学”、“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等。

本教材的主要对象为独立学院学生,根据我们几年独立学院教学的经验,本教材编写的宗旨是:一是内容应力求简洁。体系结构简洁,难度适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尽量避免与相关课程的重复(不过,不能影响教材结构的严谨和系统性)。三是文字表述简洁。四是内容的繁简处理适当,重点突出。为此,本教材在体系结构上,未包括国际金融部分。在某些章节内容处理上,如利率的结构理论,西方经济学者关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理论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或者略去,或者仅作简略的介绍。另外,在涉及理论内容的阐释上,也较现行教材浅显。遗憾的是,教材在理论上的要求是降低了,但在实务上的要求却未能相应提高,原因是货币银行学毕竟是一门理论色彩较重,实务较弱的课程。如何通过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在金融方面的实践能力,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教材在各章节增加了较多的案例。

本教材由李庚寅主编,戴江、谷雯任副主编。各章的编者分别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李庚寅(第十章)、戴江(第一、四、九章)、石腊梅(第五、七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谷雯(第二、三章);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苏志鹏(第六、第八章)。全书最后由李庚寅总纂定稿。

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李特军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论著和相关资料,获益匪浅,在此一并向相关作者和出版社谨致谢意。由于编者多系青年教师,学识和写作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较紧张,全书论述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我们不胜感激。编者2011年7月15日第一章货币

本章要点

本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货币的含义和职能,了解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货币的层次及其划分的意义和依据,熟悉和掌握货币制度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本章的重点是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层次及其划分、货币制度的演变,其中货币制度的演变是本章的难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及崩溃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了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 000多亿元。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思考:

1.什么是“特里芬难题”?为什么货币与黄金的联系最终会被切断?

2.有学者主张重建金本位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几乎没有与货币不存在联系的事物和地方。那么,到底什么是货币?这需要简略地了解货币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货币的本质有所认识。一、货币的起源

关于货币的起源,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先王制币说(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作为货币);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钱刀布之币兴焉);创造发明说(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便于交换说(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产生的);保存财富说(货币是为保存财富产生的)。其实,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时期,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但是随着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每个人专门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一种或几种劳动,而且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归自己所有,但是单个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又不能满足自己全部的需要,这样,在生产者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生产者是按照什么比例来交换不同的产品呢?马克思认为,一切商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耗费了人类的一般劳动,所以,商品的交换就必须按照劳动价值来进行交换。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主要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换,但是这种形式并不是很方便,因为它要求参加商品交换的双方在时间、地点、需求上保持一致,即“需求的双重巧合”。所以随着交换行为的日益频繁,交易者发现了在交易中经常被使用的“第三种商品”。只要先把自己的商品与这种“第三种商品”相交换,再用换来的“第三种商品”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初,在交换过程中,多种商品都曾充当过这种“第三种商品”,后随着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作为“第三种商品”的身份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于是货币产生了。这里的“第三种商品”,即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等价物”。二、货币的本质

研究货币的含义就是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货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有人认为它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钱”,也有人认为它就是指“财富”,甚至是“收入”。马克思则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首先,货币是商品。从货币的历史演变过程来考察,如果货币不是商品,生产货币不耗费社会劳动时间,它本身就没有价值,就不能与其他有价值的商品相交换。其次,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虽然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但它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特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与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一切商品都必须与货币相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是普通商品所没有的特征。最后,由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成为财富的象征。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所具有的功能,具体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一)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被用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给商品标价。如某件衣服标价100元。显然,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给商品标价并不一定要用到现实的货币,仅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但由于不同商品,价值不同,表现为货币的数量也不同,因而产生了用货币单位来表现货币的不同数量,如人民币的元、角、分等。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便于不同商品进行比较,如一件衣服100元、一袋粮食80元、一辆小汽车15万元等,从而使交易的成本大大减少。所以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二)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可简单概括为“卖商品——货币——买商品”这么一个过程。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区别在于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可以用权威证明的价值符号来代替,如银行券,以及信用货币制度下的纸币。货币用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表现出与其他商品交换的能力,即购买力,显然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既然交易涉及现实的货币,那么在一定的商品交易规模的前提下就产生了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问题。这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学习到,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则会造成通货紧缩。

马克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要了解商品的价格,而衡量商品价格的货币即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商品要实际转化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则需要有一个社会所公认的媒介。所以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三)贮藏手段

由于大多数人不会马上花掉所有的现时收入,而会保留一部分货币留到将来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即执行价值贮藏职能。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作为财富的代表被储藏起来。但是保留货币不只是储存财富,更重要的是储存购买力。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时代,由于金银本身具有价值,所以货币执行价值贮藏职能是价值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并作为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而发挥作用。当然,货币不是能执行价值贮藏职能的唯一形态,除货币以外人们还用各种非货币资产(商品、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保存价值,以备将来之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对储存者来说,储存货币同样具有积累和储存价值的意义,但是从全社会来说,被储存起来的货币又通过信用程序继续流通到经济当中去了,并没有真正的退出流通。(四)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商品的支付手段职能最初出现在商品的赊购与赊销中。由于商品已经早就从卖方转移到买方,所以,货币转移时,已经不是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还表现在赋税、地租、借贷,财政的收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工资和各种劳动报酬支付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与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一样,都必须是处于流通中的现实货币。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便利了商品交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流动资金不足而造成的买卖脱节现象,为信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流通中的货币往往是交替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跨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上述四项职能。

并不是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因为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二是用于国际上的购买;三是代表社会财富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转移。而符合这些条件的货币往往属于关键性的货币,即实现了自由兑换并且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

货币的五个职能是密切联系的。首先“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由商品信用交易发生的,但在进行信用交易时,货币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其次,它是通过信用的方式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与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正是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人们才愿意保存货币,才有价值贮藏职能。此外货币只有在国内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才能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世界货币的职能。

战俘营里的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但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虽然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地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思考:

1.为什么香烟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货币”?

2.作为货币的理想材料应具备哪些特性?第二节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历史上的许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货币的形态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货币形式的演变实际上就是币材的演变。币材的变化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密切相关,表面上看,作为货币的材料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和法律规定的,但从深层次分析,币材的选择与经济发达程度,流通的便利需要,货币在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的变化有关。一、实物货币

从货币发展史看,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是实物货币。作为货币,其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价值相等,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如牲畜、皮革、烟草、珍珠、农具等。在我国贝壳甚至都曾被当做货币来使用,从货币的“货”字也能看出这一段历史渊源。

实物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易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实物货币不易标准化、不便携带、不易分割、容易磨损等缺陷,而逐渐被淘汰。图1.1 贝币图1.2 部分古代货币二、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属货币由于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坚固耐磨、不易腐蚀,既便于流通,也适合于保存等特点,在流通使用中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

随着人们冶炼技术的进步,刚开始出现的金属货币是用铜或者铁这种贱金属来充当的,用金银作为币材是在铜铁以后。由于金银具有同质性,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保管等优越的自然属性,成为了货币的材料,即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金属货币最初以条块状即称量货币流通,每次交易须称其重量估其成色,英镑的“镑”,五铢钱的“铢”都是重量单位,从中可以看出称量货币的踪迹。称量货币在商品交易中有诸多不便,难以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交易效率,一些信誉好的商人就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其重量和成色,进行流通,于是出现了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铸币的重量和成色要求有更具权威的证明,国家便开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铸造货币,于是经国家证明一定重量和成色的,并铸成一定形状的国家铸币开始出现。三、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货币流通,并可以兑换金属货币的货币。

初期流通的铸币是足值的,由于流通过程中的磨损、或人为的刮削以及伪造铸币等原因,铸币的名义价值与其实际价值分离。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对于交易者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能否购买相应价值的商品,流通手段本身有无价值或价值量的大小则无关紧要。结果,铸币逐渐向价值符号转化,代用货币产生。

一般来说,代用货币主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银行券是典型的代用货币,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银票属此类。这种纸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或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的印刷成本远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且便于携带和运输,大大节省了流通费用,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图1.3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主要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货币形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银行券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货币开始与贵金属脱钩,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具体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五、电子货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货币的形态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顾客在购物时可以使用“电子货币”来进行支付,银行在各销售场所装设终端机,顾客购物时只需要刷卡,电子计算机便会自动将交易额从买方的账户上扣除。电子货币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借记卡和贷记卡

借记卡和贷记卡十分相像,消费者可以用它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资金则以电子支付的形式从消费者的银行账户转移到商户的账户,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维萨(Visa)和万事达公司都发行这种借记卡。贷记卡是类似于信用卡的一种账户,是银行承诺向持卡人贷款以便实行购买行为的一种安排,事实上,贷记卡不是货币。

最早的信用卡是美国人于1915年发明的。当时一些汽油公司、旅行社、娱乐业、饭店和百货公司为了招引顾客,在一定范围内发行了信用卡,持卡人可凭卡购买该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的货物和劳务,无须支付现金。当时,这样的信用卡没有第三者银行参加,它只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信用工具。后来银行插手其间,使之变为一种银行信贷形式。电子计算机出现及应用以来,使快速而准确的记账、结算成为可能,并使信用卡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支付方式,所以有“一卡在身,通行世界”之说。

在我国,信用卡最早出现于1978年。为了促进我国外事活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方便来华旅游者,增加国家外汇收入,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首先同中国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在广州试办东亚签证卡兑付协议书,信用卡从此在我国出现。(二)储值卡

储值卡是电子货币的更高级的形式。类似于借记卡,只不过是消费者将预先需要消费的一定金额的货币存入卡中,以便消费时使用。如我们生活中的“校园卡”及“公交IC卡”都属于储值卡。(三)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出现在网络购物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在银行开设网银,把自己的账户与网络连接起来,在购买商品时,只需要在商品下点击“购买”选项,消费者于是从自己的银行账户转移资金到特殊的支付账户中去,商户就可以向消费者寄发商品,客户在收到货物时确认收货,之后货币从支付账户自动划拨到商户的银行账户中去。由于电子货币十分方便,有人就会怀疑:“我们是否会过渡到无现金社会?”

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黄金

当价格水平连年成倍提高的时候,货币的单位购买力即会消减一半。因此,通货膨胀是在向货币征收一项“税”,税率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货币的实际价值由于每年的通货膨胀开始有值得注意的加速现象时,人们便试图将货币转换成看上去能抵御通货膨胀、而且能可靠保值的资产。历史上,黄金比为这个目的而挑出的任何其他资产都更为合适。历史上,文明社会总是渴望积累黄金,并且相信它的价值将经久不衰。

1834年,黄金卖到大约每盎司20美元。事实上,19世纪一个诱人的美元硬币是20美元的金片,是一盎司上等金子做成的。1996年,黄金的价格达到每盎司400美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金价格的增长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步伐前进,黄金成为抵御通货膨胀的一种良好的保值手段。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金只是在出现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才成为一种好的投资。20世纪70年代,当第二次进入两位数通货膨胀时期时,黄金价格逐步攀升,且幅度很大。1972—1980年,黄金价格提高了10倍还要多。1980年中的一个时期,投机热一度把黄金价格抬升到每盎司800美元,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当通货膨胀出现明显回落时,黄金价格才随之降温,有所回落。1982年以来的这段时期,黄金已经不与通货膨胀同步了,在过去的15年里,甚至像储蓄账户的银行存折这样的保守投资和美国政府债券都对黄金失去了热情。

思考:

1.如上所述:“黄金具有大自然恩赐的有限蕴藏量、吸引人的外观和工业使用价值”,那么,黄金为什么会退出流通呢?

2.黄金退出流通后,为什么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对黄金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3.黄金作为货币与时下流通的信用货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三节货币层次及其划分

货币层次的划分,即货币供应量的划分。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即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一、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

为了避免产生经济的波动和危机,货币的供给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客观上对货币的发行以及信用的扩张加以控制。所以,货币层次的划分应运而生。

由于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而且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自我派生能力不同,再加上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居民心理预期影响不同,所以对不同流动性的货币,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法不同。

由于以上原因,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投放和调控时就必须按流动性对货币量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且找出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以便抓住重点、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最优效应。

显然,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是不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除此之外,货币层次的划分还要考虑到与有关经济变化的相关性,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是通过观察和预测有关经济情况继而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所以在确定划分货币层次时,应力求能与有关经济变化有较高的相关性。二、各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如上所述,各国一般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原则,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换为现金所需时间和成本作为标准,划分货币的层次,便于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确定不同的货币供应量。由于各国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同,各国中央银行都有自己的货币统计口径,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存在何等差异,各国货币层次的基本框架大致相同。具体是:1

M=现金+活期存款(一般不包括官方机构和外国银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21

M=M+准货币+可转让存单(其中“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

美、英、日三国具体的货币层次划分如下:(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

M =通货+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账户、ATS账户等);21

M=M+小额定期存款+隔夜回购协议+储蓄存款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份额(非机构)32

M=M+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份额(机构)+定期回购协议+欧洲美元3

L=M+其他短期性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二)英格兰银行1

M=现金+私人部门持有的英镑活期存款2

M=现金+公共及私人部门持有的英镑存款+其他存款(如一个月内通知银行提取的零售性存款)32

M=M+英国居民持有的各种外币存款(三)日本银行1

M=现金+活期存款21

M=M+企业定期存款11

M +CD=M +企业可转让存单21

M +CD=M +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32

M +CD=M +CD+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劳动金库存款+信托存款

其中,CD是Certificate of Deposit,即存款证,持有人可收取利息的存款证书。(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0

M=现金10

M=M+活期存款21

M=M+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32

M=M+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三、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目前我国将货币划分为如下几个层次:0

M=流通中现金10

M=M+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21

M=M+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32

M=M+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1

虽各国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同,但均认为,M具有完全的独立1性,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是标准货币。而M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都只是准货币,不能充当直接的交易媒介,但是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现实货币。

无现金社会的猜想

早在数十年前,有关无现金社会的预测就已经出现,但直至今日,这个预测仍然没有变成现实。1975年,《商业周刊》曾经预言:“电子支付方式不久将改变货币的定义,并将在数年后垫付货币本身。”近年来,通过智能卡培养消费者使用电子货币习惯的实验项目仍然没有成功。1995年诞生于英国的Mondex作为最早的储值卡,虽然经过大力推销,使用范围仍然局限在为数不多的英国大学校园中。在德国和比利时,虽然数以百万的人民携带着嵌入计算机芯片的银行卡,可以使用电子货币,但只有很少的人用这些东西来支付。为什么我们向无现金社会行进的速度如此之慢呢?

虽然电子货币比纸质货币更为方便和高效,但多种因素阻碍了纸质货币体系的消亡。首先,要使电子货币成为主要的支付形式,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购置所需的计算机、读卡器、通信网络等。其次电子支付方式带来了安全性和私密性的问题。我们经常从媒体的报道中知晓,未经授权的黑客闯入了某个计算机数据库,并更改了其中储存的信息。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不法之徒很可能通过电子支付体系进入银行账户,将其他人的账户资金据为己有。而要防止这种犯罪行为并非易事,需要开发一个全新的对付安全问题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利用电子支付方式还有另一个后果,就是会留下有关购买习惯的大量个人信息。人们担心政府、雇主和商会会得到这些数据,从而侵入我们的私人领地。

这些讨论的结论就是,虽然未来电子货币的使用会更加广泛,但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对现金消亡的判断是夸大其词了。”

思考:

历史证明,币材的选择与经济发达程度,流通的便利需要,货币在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的变化有关。

那么,根据这一结论,无现金社会是否会成为现实?第四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概述(一)货币制度的定义

货币制度又称“货币本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在前资本主义,由于铸币权的分散,并未形成统一的货币制度;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形成统一的、定型的货币制度,并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事业的发展。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二)货币制度的内容1.币材的选择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能用来交换到其他所有商品,故作为货币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币材的选择也就是选择本位货币的材料。在金属货币流通下,用何种金属铸造本位币,就称之为何种本位制度,如金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等。在信用货币流通下,普遍实行纸币本位制。2.货币名称和价格标准

货币材料确定之后,就要确定货币单位的名称。最初的货币单位同货币商品的重量单位是一致的。如英国的货币单位英镑,原来是重一磅的银的货币单位。我国秦朝时曾铸造过的“半两”铜钱,汉朝铸造过“五铢”铜钱,其面上分别铸有半两、五铢字样,与货币的含铜量是一致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货币单位名称和重量单位逐渐脱离,如美元、新加坡元等。

规定货币的价格标准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值就是每单位货币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如1美元含金量为0.888 671克。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所以不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与价格标准融为一体,货币的价格标准即是货币单位及其划分的等份,通常表现为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价。3.本位币、辅币及偿付能力

本位币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是法定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本位货币的单位的最小基数是一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加拿大元等。从事任何交易或债务,只要是用本位币支付,无权要求改用其他形式的货币支付,所以说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另外,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所谓无限法偿能力即不论每次支付多大的金额,只要是用本位币支付,谁都不能拒绝接受,因为是法律赋予其强制的流通能力。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是货币单位的等分,主要供日常小额交易和找零之用。如美国的辅币为“美分”,1美元等于100美分;英国的辅币是“便士”,1英镑等于100便士;我国的辅币“角”、“分”等。辅币与本币不同,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是有限法偿。所谓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交易中,若超过法律规定的数量,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辅币通常用贱金属制造。4.发行保证制度

货币发行保证制度是指货币在发行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者资产作为发行的后盾。如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发行要以贵金属为准备,但是在现在的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贵金属已经退出了流通,发行准备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的国家以外汇资产作为准备,也有的国家以物资作为准备。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总的来说,货币制度划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具体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一)金属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即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一般以白银作为货币金属。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地输出与输入;银币的面值与其所含的白银价值相一致,银行劵可以按面值兑现等量的银币和白银;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过这种货币制度。我国从清宣统年间开始宣布实行银本位制,直到1935年才宣布废止。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银的开采量大大增加,导致银价迅速下跌,白银价格起伏不定,既不利于国内货币流通,也不利于国际收支,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银本位制,只有少数经济落后的国家仍在使用。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金属为币材,同时铸造金银两种本位币,并在统一市场流通。包括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条件下,金币和银币都是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输入,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和银币可以相互兑换,兑换的比率由市场价格确定,国家不予干预。正是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是由市场价格确定,于是,同一种商品必然产生两种价格,且这两种价格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使市场商品交换陷入较困难的境地。

双本位制正是纠正平行本位制的不足而产生的。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币同样是一国的本位货币,二者也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均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入,与平行本位制不同的是,金币和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用法律形式规定。但是当金币与银币的法定比价与市场价格不一致,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称为良币,另一种货币则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上良币逐渐稀少,劣币充斥。如在双本位制下,市场金银比价1 ∶ 10,法定金银币比价1 ∶ 8。按法定比价,金币价值被低估,银币价值则被高估,金币实际价值高成为良币,银币实际价值低则是劣币。人们就可以将100金币熔化为金块,在市场上按1 ∶ 10换成银块,铸成1 000银币,然后与官方按1 ∶ 8兑换125金币,获取25金币的利润,并予以收藏。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市场上的金币逐渐减少,银币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被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跛行本位制其实是不完全的金银复本位制,是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个阶段。跛行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比价是法律规定,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实际上银币已经失去本位货币的特征,向金本位制过渡。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包括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条件下,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金币直接参与流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银行券可以兑换等量金币和黄金。

在此种条件下,由于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等,货币流通可以自由的调节,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信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当时采用金币本位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的创伤,它们急于恢复国内的经济,于是纷纷开始限制黄金的流出,也就意味着对典型的金本位制的放弃。

在金币本位制之后的相对稳定的时期,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改行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也称“生金本位制”或者“富人本位制”。之所以叫富人本位制是因为在金块本位制的条件下,金币在名义上仍然是本位币并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市场并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流通代表一定数量黄金的银行券,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银行券只在一定数额上能兑换金块,而这个数额一般只有富人才能够达到,比如法国当时规定至少必须持有215 000法郎才能兑换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在此种本位制条件下,金币是名义上的本位币并规定含金量,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一定的固定比价。本国禁止金币的铸造与流通,国内实行银行券流通,但是流通的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其外汇可以在挂钩国家兑换黄金。可见,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附庸性质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均没有金币直接流通,都在价值符号与黄金的自由兑换间增加了障碍,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实行的时间不长,并在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崩溃。至此,大多数国家开始实行信用货币制度。(二)信用货币制度1.信用货币制度的定义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管理纸币本位制”,是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通过种种方式对信用货币进行管理调控。2.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1)以纸币为本位货币,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2)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与黄金的联系逐渐削弱并最后取消。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发钞银行,成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最后支付手段。(3)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4)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现金流通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小,非现金流通构成货币流通的主要部分。(5)纸币通过银行信用渠道注入流通,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6)纸币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需要国家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保持货币流通稳定。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地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信用货币制度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三、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主要内容有: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了消除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成员国货币汇率只能在上下1%限度内波动,如超过,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美国承诺各国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可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 000多亿元。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货币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抢购黄金,黄金价格失控;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

为此,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黄金官价失效,美元与黄金脱钩,实行浮动汇率,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

为了恢复固定汇率制,1971年12月又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主要内容:

1盎司金=$38(即美元贬值7.8%,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如日元升值7.66%,马克升值4.6%,瑞士法郎升值4.61%),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从1%上升到2.5%。

但因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1971年美元大幅度贬值(贬值10%),在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1975年美国正式放弃黄金官价,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黄金不再作为各种法定汇价的共同尺度,国际货币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二)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导致其在1973年第一季度彻底崩溃。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有关问题的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一个协议,成为“牙买加协议”。

在牙买加体系下,黄金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成为一种单纯的商品,同时取消固定汇率制度,各会员国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状况选择不同的汇率制度,同时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增加会员国的份额,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牙买加体系使得储备资产多元化,使得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同时弹性化的汇率安排,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而且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更容易产生动荡和经济泡沫。(三)欧洲货币体系

1979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第一,创立欧洲货币单位;第二,各成员国同意各自货币之间的汇率保持不变,而且相对于美元实行联合浮动;第三,逐步建立欧洲货币基金。欧洲货币体系创立了一种新的货币单位,称为欧洲货币单位,它的价值和一揽子特定数量的欧洲货币挂钩。2002年1月1日,正式发行欧元现钞和硬币,欧元成为正式的“法币”,开始把成员国原来的货币兑换成欧元,兑换期为半年。2002年7月以后,欧元成为欧洲货币联盟范围内唯一法定货币,各国自己的货币不再流通。四、我国的货币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人民币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开始。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国内一切货币的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均以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和结算单位,其他国家的货币严禁在国内市场流通。人民币的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按面值大小,券别有7种。从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和人民币产生的信用关系看,人民币是一种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本身没有价值,国家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强制流通。人民币的发行建立严格的发行准备制度,主要以商品物资作为发行基础;其次是信用保证,如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等,黄金、外汇储备也构成人民币发行准备。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我国境内形成了一国三币的格局,依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港币和澳币在内地和人民币在香港、澳门都视同外币处理。

教授发行的“货币实验”

意大利有一个非常富有的教授,名叫艾瑞提,他居住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镇上。2000年1月1日,他印刷了一种名叫Simec的“货币”。任何到该小镇旅游的游客都可以用1里拉(意大利当时的货币,于2002年1月1日之后被欧元替代)从该教授手中换1Simec。到当年8月中旬,市场上已有将近200万元的Simec在流通。

为什么人们愿意接受这种所谓的“货币”呢?原来艾瑞提教授曾经向当地商人做出承诺:允许商人们用1Simec向教授换2里拉。也就是说,教授用1Simec从游客手中换1里拉这种方式发行“货币”,然后,再用2里拉从商人们手中换回1Simec的方式回笼“货币”。市场上的Simec的大量出现,导致当地价格飞涨,商人们从中赚取利润。

显然,教授的发行“货币”实验是存在严重逻辑问题的。因为这位教授实际是在做“赔本买卖”!幸运的是这个教授非常富有。所以,实验进行了将近一年。在经过一段短时期的火爆之后,由于商人们开始打折接受Simec,流通领域中的Simec大量减少。终于,许多人开始拒绝接受这种“货币”, Simec不再是价值尺度,也不再充当价值贮藏职能。其根本问题在于Simec并不是一种很好的货币,它仅仅是依赖于教授个人的承诺而短期存在的一种支付手段。其命运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只是在当地2001年的新闻报纸上有这样一条消息——“Simec货币大约持续了一年”。

思考:

1.上述实验过程中,市场上的Simec为什么会大量出现,并导致当地价格飞涨?

2.在经过一段短时期的火爆之后,流通领域中的Simec为什么又会大量减少,最后人们拒绝接受这种“货币”呢?第五节货币的流通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这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同,货币层次的划分是货币供应量的划分。货币供应量是一国经济中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时点上的概念,是静态的,而后者是一定时期范围内的动态概念;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量等于货币供给量乘以货币参加交易的次数。

虽然货币的流通是由商品的流通所引起的,但是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是商品流通的外在表现形式。货币流通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在量上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在纸币制度下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货币流通的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统一的货币流通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现金流通,它是指现实的人民币的流通。适用于小宗分散性的商品交易、商品零售以及单位和个人之间的货币收支。二是非现金流通,又称转账结算,是指通过银行账户划转款项而进行的存款货币的流通,适用于大宗集中性的商品交易、商品批发以及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在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存款同现金可以相互转化。储蓄存款增加,居民手持的现金减少,反之,居民手持现金增加。

货币流通两种形式的区别为:(1)服务对象不同。现金流通主要是为与个人收支有关的消费资料的零售服务的,非现金流通主要是为生产资料交换和大宗的消费资料交易服务的。(2)受国家计划控制程度不同。现金投放以后,作为居民收入的可以自由支配,以非现金形式流通的货币的运动处在银行直接管理和监督之下,其计划性强于现金流通。(4)国家调节方法不同。对非现金流通,国家除了直接进行计划调节外,还可以实行冻结存款等强制措施,但对现金流通,就不能强制控制,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二、货币流通的渠道

在我国,由于对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作了较严格的划分,因此,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通渠道。(一)现金流通渠道

我国的现金流通是以银行为中心的,包括投放和回笼两个方面。

现金投放的渠道主要有:发放工资和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农副产品收购支出;企业、机关、行政单位管理费支出;财政信贷支出,包括国家财政对农村投资的一大部分、银行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农贷、商业部门收购农产品的预购定金、国家对居民的各类救济以及国家财政和银行对居民支付的有价证券和存款的利息等;国家收购居民保存和发现的黄金以及其他工矿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等投放的现金。

现金回笼的渠道主要为:商品销售收入,是指企业用收取现金的方式销售其掌握的商品获取的收入,主要是日常用的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约占现金回笼总额的80%;服务销售收入,主要是指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的通信、交通、水电、文教卫生和生产设施及各类服务而获得的收入;财政收入,主要是指国家向居民征收的以现金形式缴纳的税款、费用收入;信用收入,主要是指银行吸收的储蓄存款、用现金形式收回的贷款等。(二)非现金流通渠道

非现金流通的投放与回笼是连在一起的,如不考虑结算时间,投放与回笼同时发生。就其服务对象的经济活动性质来划分,非现金流通形式主要有:商品交易结算,即客户间因商品买卖而发生的货币支付;劳动、服务结算,即客户间因提供运输、装卸等各项非商品交易引起的货币支付;财政预算收支,即国家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财政资金的上缴和下拨;银行信贷收支,即银行以非现金形式提供的贷款发放与回收,它会引起存款货币的扩张与收缩、现金货币的增加和减少。三、货币流通的管理

货币流通的管理要注意与商品流通相匹配。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与调节,必须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近年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导致主要生产资料消费品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对货币流通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调节,保持币值和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货币流通管理的项目如表1.1所示:表1.1 我国的货币流通管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