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任何场合都不失控的情绪自修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6:26:14

点击下载

作者:慧闻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任何场合都不失控的情绪自修课

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任何场合都不失控的情绪自修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任何场合都不失控的情绪自修课作者:慧闻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ISBN:9787513911702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Preface

一动气,会有什么后果?

一动气,身体很受伤。气伤脑,气伤神,气伤肤,气伤肝,气伤肺,气伤肾,气伤胃,“百病生于气”,一气百病生。

一动气,说话的口气不再平和,出口伤人,伤了他的自尊,人际关系恶化,朋友拂袖而去。

一动气,失去理智,盛怒之下,挥拳相向,最后酿成悲剧,后悔晚矣。

一动气,气不打一处来,拿东西发泄,把东西摔得粉碎,毁了东西又赔钱。

一动气,怒火中烧,就会铤而走险,最终小不忍则乱大谋,功败垂成。

一动气,就会心烦意乱,焦虑急躁,思想混乱,不能集中精力,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一动气,难免发生争吵,家庭就会发生矛盾,夫妻反目成仇。

一动气,怨气冲天,发散的都是负能量,机遇再不光顾你。

……

一动气,你的人生就已输了一半!

我们平时有多少动气的时候?因什么而动气?

有人说:“现在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很难找一个能交心的朋友,想想就气恼。”

有人说:“被领导无端地批评了一顿,心里很窝火。”

有人说:“努力了,付出了,反而没有得到回报,真让人动气。”

有人说:“看到别人的小日子过得好眼馋又嫉妒,想到自己混得不好,觉得心里闷得慌。”

有人说:“看到别人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模样,想想自己觉得不免有点窝囊,于是窝火憋屈。”

仿佛什么都在让我们动气,仿佛我们的人生总有生不完的气。

动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拿现实的不公折磨自己。动气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和现实过不去。世事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关键是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人生不会事事如意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坎坷不断走倒霉运,没有人一辈子都辉煌,也没有人一辈子都落魄,辉煌与落魄只是一时的,关键是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得优秀,过得顺利。可是每当遇到生活中的烦恼与挫折时,有的人就会心浮气躁,甚至暴跳如雷,整天处于悲愤与怒火中,结果一事无成。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一切,并积极地使自己做得更好,用自己的成功化解烦恼和忧愁,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每一天也都会过得充实而快乐。

气是由现实和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理它它就会消散。智慧的人在为人处事时始终秉持不动气的态度,化动气为动力,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为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而不断前行。

正如弘一大师所说:“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一个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用理智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挫折,才能承受现代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本书深刻阐述了动气对健康、情感、事业和人生幸福的危害,并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读者以喜悦平和的心态化解情绪波折、人际烦恼、工作压力,完成从动气到争气的改变,收获一个宽舒洒脱、幸福成功的人生。第一章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你是爱动气、容易暴怒的人吗?是不是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甚至气得脸红脖子粗、全身发抖呢?当你觉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让你心情不佳时,会不会觉得动气才是最佳的发泄方式,而且已经习惯这种方式了呢?可是,动不动就动气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伤身体,伤和气,伤感情,人际关系恶化,事业陷入僵局……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1一动气就会走向极端

当一个人遭遇尴尬、侮辱、被拒绝、不公正的时候,便会产生极大的愤怒,气愤恼火,如果反抗未果,则会变成失望,最后变成绝望。

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例如,当一个“成功人士”突然间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再真实,所有在乎的人和事,随时都会化为灰烬,这时哪怕一个毫不相关的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都会刺伤他。他万念俱灰,自己生命中永远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那一部分,就会从此消失。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悲伤、悔恨——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做出另一种选择:不要让儿子去参加这次比赛,不要去那个加油站,不要打开自己的远光灯……随后,在彻底的绝望中诅咒这个世界,诅咒信仰的神明甚至诅咒自己。

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职员闯进办公室,持刀刺伤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丈夫杀害自己的妻子之后自杀身亡;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持枪袭击同胞,震惊校园……他们的亲朋好友总会在事后感叹:“他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真不敢相信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们没有看到,那些积压在人心里的愤怒是如何在长期压抑中逐渐膨胀,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的。

内心压抑的愤怒始于否认、沉默和回避,积压久了会让人从心里面垮掉。在冲突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没有动气,只是挺失望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人确确实实是动气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但是否认并不能让怒气消失,他们更愿意躲开惹自己动气的那个人和那种场景,刻意保持距离。

这是被压抑的愤怒。郁积的愤怒通常会以一种被称为“消极攻击”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对别人的要求不理不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指东,他偏要打西。

愤怒是为了让人们能积极地去面对那个伤害了自己的人或事,如果人们没有这么做,愤怒就会累积。

心理学家称:“如果多年来我们一再遭遇委屈,我们情感的承受力就会耗尽。”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我们会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愤怒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其二就是变得抑郁,感情会渐渐枯萎,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第一种情况会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第二种情况就是绝望了。

生活中,愤怒无处不在:夫妻间吵架拌嘴,员工对老板的抱怨指责,孩子顶撞父母或者父母责骂孩子,甚至下班路上的拥堵也能让我们坐在车里,一边狂按喇叭一边破口大骂……

从小到大我们被一再告知发怒动气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动气的“破坏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亲人或者丢掉饭碗。可问题是,当我们“怒从心头起”的时候,如果没有适当的渠道发泄的话,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绝望。

因此,有了怒气的时候,不要憋在心里,而应当想办法进行疏导。2一动气身体就遭殃

怒气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之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动怒可以被理解。然而,若是经常动气、动怒,或是一触即怒、一碰即气,往往会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不佳、易动怒的情形之下,对于身体健康具有绝对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动气有损健康。《黄帝内经》明言告诫:“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怒往往由气而生,气怒损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之所以会被“气”死,是因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往往会因为发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发生心肌梗死。

现代权威医学专家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不善于表达自己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脏病。而倾向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愤怒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脏病。这就说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他们经常发怒便容易得心脏病。另外,血压正常而容易动气的人,他们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比其他人高,相对地也增加了危险性。

研究表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具体来说,怒气对人的身体伤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气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会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出血。

气伤神。动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人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气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水肿、皱纹多生。

气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气伤肺。动气时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气伤肾。经常动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

气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由此看来,为一点点小事动气,代价也太大了吧?

动气对人体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健康,我们要学会收敛自己的脾气。3一动气就损了和气

生活中,一些人心胸狭窄,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动怒争气,提刀弄杖,打架斗殴,以致最后酿成悲剧,到后悔时则晚矣。与人相处,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最忌扯着嗓子,怒气冲冲地大声争吵。“善良的天性比机智更令人愉快,稳重的心态比伶牙俐齿更让人佩服。”假如你与别人意见有分歧,完全可以讨论,但不要争吵。只要出于善意,讨论时对事不对人,同样会令双方有所收获。相反,那种毫无分寸和理智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所不为,也不该为的事。

不是说凡是发怒的人看法都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的原则是,要从容镇定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如果你因动气与人争吵,大声说出“我认为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这样的话,就是一种伤害他人的反驳了。这时,旁观者焦虑不安,朋友们躲到背后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赢得一场争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一位所得税顾问为了一笔不该收所得税的款子和税务稽核整整争论了一个小时,那位稽核傲慢而又顽固。顾问决定不再同他论理,改变了另一个话题。顾问说:“比起其他要你处理的重要事情来,这件事实在不足挂齿。我也研究过税务问题,但那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你的知识却是从实践中来的。有时,我也真想有份像你这样的工作。”这下,稽核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开始和顾问谈起他的工作,态度慢慢地友善起来。3天后,顾问接到了他的电话,说是那笔所得税决定不征了。

这位稽核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顾问越和他争论,他越要强调职务上的权威。一旦承认了他的权威,争论自然偃旗息鼓了,而他也同样变成了一位态度宽容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林肯有一次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所作为的人,绝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在跟别人争论正误参半的问题上,你要多一点让步;如果你确实是对的,就少一点让步。总之,不能失去自制。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同事间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同事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即使口服,心里也不服。最糟糕的是,转过身来,你们还不得不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

你要衡量一下:你宁愿要那样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别人对你的好感?

我们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如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职场中的人际关系,等等。如果我们动不动就与人争吵、动气发脾气,就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和脸面,导致人际关系矛盾重重,给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带来阻碍。与人相处,遇事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切忌与人争吵,以免将事情弄僵,危害人际关系。4一动气就伤了感情

气憋在心里,则是越憋越重,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这时再骤然发泄,如同山洪暴发,即大发雷霆,我们称之为盛怒,而盛怒则会对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我们更想说的是气也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最怕的是两个最亲或关系最密切的人相互动气。如朋友之间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斗气,谁也不服输,谁也不先开口,久而久之双方关系也会日益紧张,隔阂加深,双方感情受到伤害,甚至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据调查研究,性格内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时很少与人交际,朋友甚少,不愿意与亲友同事谈心的人,都比较容易动气。因此,这些人应该更加重视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加强自身修养。

诚然,改变性格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办不到的。这些人应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走出狭小的天地,多结交一些朋友,培养一两项业余爱好,经常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这些都可以逐步优化自己的性格,开阔自己的心胸。特别是要逐步养成与熟人、朋友、同事谈心、聊天的习惯,心里不痛快就及时向外宣泄。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得到其亲友和同事们的帮助,当发现他们有气憋着、闷在心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其将心里话说出来。

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动气。碰上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如果不确实遇到烦心的事,也要“戒”字当先,戒除恼怒。5一动气效率就降低

时间上的压力给人带来一个又一个焦虑,让你天天在着急上火中生活。为此,人们开始生起了“时间”的气:时间不够了会动气,时间被延误了会动气,时间太漫长了也要动气……一边在动气中抱怨着时间的流逝,一边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继续生着气,于是,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在了后面。人们往往会这样说:“等我消消气再说……”“算了,不干了,气都气饱了,还干什么啊?”“真是倒霉透顶,剩下的活明天再干!”如此一来,必定会大大降低工作的效率。

效率在动气中被降低,是不值得的。想想,一动气就撂挑子,只顾自己发泄、动气,生完了气还得接着做事,继续干活,这不等于给自己找事吗?

因此,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首先需要调整心态,不急躁,不慌张,学会科学地安排和管理时间、工作。你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把时间和精力合理配置到各种事情上,不浪费时间。多数成功者都把工作与闲暇、工作与日常生活划分得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享受各种活动并达到转换情绪的目的。比如进餐时,保持轻松,心无杂念,绝不牵涉工作中的烦心事。娱乐和运动时应充分放松身心,以享受其中的欢乐。

把握好最佳时间和最佳状态。最佳时间通常是指办事的最好时间段或时间点。把握好最佳时间,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效益。普通人往往只知道应该去做什么事,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做最好。高手常常在最佳时间办事,这对于发展十分有益。对于重要的事情,要尽量安排在精力旺盛的时候做。投入同样的时间,如果精力旺盛,实际投入的精力就比较多;反之,实际投入的精力就比较少。把握最佳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时候只能争取在较佳的时间办事。每个人都要把“在最佳时间办事”当作一种信念,长期如此,自然会成为习惯。

根据事情的重要性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事情越重要,越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要尽量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当精力充足而做的只是简单的事情时,要自然地以较低的精力消耗办事。以大量的精力消耗处理小事,通常是不值得的。当精力不足而又偏偏碰上紧要的事情时,要迅速积聚精力,并全力以赴。在重大的事情来临之前,要先适当放松身心,以积蓄体能面对挑战。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积蓄,当巨大的压力到来时,很可能一下子被击垮。

休息的时候,应保持轻松的休息状态。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应保持旺盛的状态。或者说,工作要有工作的样子,学习要有学习的样子,玩也要有玩的样子。不这样,就会影响效果,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

生活中的事情并不会因为你的动气而减少或自动消失,无论你是动气还是不动气,它都是存在的,任务仍然等着你去完成,活儿还得等你消完了气再去干。所以,与其带着气干活、做事,不如不动气,心平气和地做事,效率一定会比在动气时高出许多倍。6一动气机会就跑了

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很多人总是在埋怨上帝不给他机会成功,事实上,上帝也把苹果砸到了他的头上,可是他一边骂着,一边把苹果吃了。这就是为什么牛顿成了科学家,而同一时代的其他人却没有在那个世纪留下丝毫的印记。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就是因为当事人在突发情况下不理性,而使事情发生恶变,把自己变成了其中的受害者。

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应聘于一家公司搞产品营销,公司提出试用3个月。3个月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没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于是,他一怒之下愤然提出辞职。公司的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抱怨的话。于是对方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实公司不但已经决定正式聘用他,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的副主任。这么一闹,公司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用他了。这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自己的不理性而白白丧失了一个绝好的工作机会。

还有一名初探歌坛的歌手,满怀信心地把自制的录音带寄给某位知名制作人。然后,他就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候回音。第1天,他因为满怀期望,所以情绪极好,逢人就大谈抱负。第17天,他因为情况不明,所以情绪起伏,胡乱骂人。第37天,他因为前程未卜,所以情绪低落,闷不吭声。第57天,他因为期望落空,所以情绪坏透,拿起电话就骂人。没想到电话正是那位知名制作人打来的。他因此而错失良机,自断了前程。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机会能够出现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抓住了,你的生命就会出现新的景象,错过了,只能是无尽的悔恨。如何才能抓住机会,不让自己的生命留下悔恨呢?这需要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一颗敏锐的心,还有勤劳、敢于探索的品质。

然而,错过一次机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令人抱憾终生的错过,一次又一次在你身上重演,那么你的人生恐怕就没有转折了。所以,当你意识到上一个机会错过时,不能让后悔和遗憾完全左右你。短暂的遗憾会让你深刻体会到这次教训,以后不要再次重复相同的错误,但是倘若一直沉浸在这种悔恨的氛围中,便是一种没有意义的选择。

即使你再后悔,机会也回不来,不如吸取教训,把悔恨转换成探索的动力,转换成敏锐的洞察力,这样你才有可能在下一次机会到来的时候迅速地抓住它。永远记住,失去一次机会的时候,后悔一个小时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是对自己微笑一下,然后继续赶路。7一动气就会铸成大错《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武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怒气交加,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则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第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在3分钟内这85辆坦克便毁于一旦。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举不胜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一时的矛盾,头脑发热,大动肝火,失去理智,酿成惨祸的实事,屡见不鲜。总而言之,适宜的克制、理智的行动,是人们做事时智慧的表现。

在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或床头上常常可以看到“制怒”两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在这个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清朝的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有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但他猛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牌匾上写着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两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林则徐虽然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他能随时注意克制,知错就改,这一点也非常难得。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从不疾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认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懦夫。

压制住自己的怒火,忍辱负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如此。8一动气自己就输了

任何人都有动气的时候,只不过发泄的方式不一样。其中最“惊心动魄”的则要数摔东西。动气的时候摔东西是一种宣泄方式,然而,发泄了之后就会痛快了吗?如果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欺骗自己。

动气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灵魂为情感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态。那些发大脾气、气急败坏的人,他的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战,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惭得抱头伏案。

没有人愿意动气,可我们还是会经常为一些事情而动气。动气不仅是对挫折、被侵犯以及对被不合理对待的反应,而且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在动气中,我们会容易做出没有经过审慎判断的事。因此,动气时不少人把毁坏物品作为发泄的出口。

肖某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多年,自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几次要求加薪都被公司拒绝,不免心生怨恨,也就产生了辞职的想法。有一天,他在公司加班,因生产出来的模具部分配件不合格,所以他将7块不合格的模具钢板放入炼火炉里回炉。随后去找公司老板商量辞职一事,不料被老板骂了一顿,肖某很动气,顿时萌发了报复公司的念头。

肖某回到模具部后,将公司配给他使用的电脑内存条、主板、显卡等砸坏,并带走电脑硬盘。肖某离开公司时,想起炼火炉里还有7块模具钢板正在回炉,本想将它们拿出来以免烧坏,但又想到老板刚才对他的态度,结果肖某在明知道炼火炉里的模具钢板会被烧坏的情况下却置之不理,致使价值7万余元的7套模具钢板被烧坏。肖某带着硬盘回到租住的地方,辗转到惠州一家公司上班。一个多月后,肖某在惠州被警方逮捕。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像肖某一样拿东西出气,不仅什么事情也办不了,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最后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动气时毁坏物品,虽然气消了,但是自己毕竟有损失。一般人生过气后都会很后悔,为了避免悔不该当初摔东西,就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动气时毁坏物品的行为很愚蠢,如果物品是自己的,等气消的时候还要花钱再买;如果毁坏的物品不是自己的,结果就不仅仅只是花点钱的问题,甚至引出更大的麻烦。所以,在动气甚至愤怒的时候,最好不要拿物品出气。练习心平静:调试心理不动气

现代人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会产生一些异常心理,进而导致心理失衡,表现出郁闷、烦恼、动气、发怒、失望、悲观等情绪。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思维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

1.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人生中出现的种种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2.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3.保持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应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5.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第二章中国人,你为什么爱动气当你羡慕别人坐拥巨富享受高品质生活时,会动气;当你妒忌别人拿着高薪坐着高位时,会动气;当你看到机会总是让别人遇到时,会动气;当你努力了,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会动气;当你被领导批评指责了,会动气;当你承受不了如山的工作压力,会动气;当你为复杂的人际纠结时,会动气……爱抱怨、爱动气、爱发火,我们为什么总是有生不完的气?1心理不平衡想出气

生活中常有不公平的事情出现,于是你的心理开始不平衡,心里一阵阵地觉得窝火、动气。

你努力了,付出了,反而没有得到回报;看到别人的小日子过得好既眼馋又嫉妒,想到自己混得不好,觉得心里堵得慌;看到别人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模样,想想自己不免有点窝囊,于是窝心、憋屈,想找人出出气……

其实,这些事情也不只出现在你一个人的身上。地球是圆的,总有一些人站在圆的切线点上比你早几分钟看到太阳。人生的事情很难做到公平,有些人生下来或许就含着“金钥匙”,而有些人或许生下来身体就不完整,这些都是我们先天无法掌握的,只能接受。

生命和生活有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美好,它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待遇都有所偏心,有的人确实生于荣华,处于丰顺;有的人或许就没有那么多天生的优势。不过相信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肯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只有看淡这些不平,才能潜心地去做正经的事情。我们的心和胸怀就那么大,如果装满了埋怨和愤愤不平,又怎么能有心思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

当一个人凡事都怪运气不好的时候,他就很难跳出那个框框了。总之,最重要的是不要随随便便地就把一切责任往命运身上推。宿命论者的内心大多非常灰暗、悲观。他们越是这样,幸运女神就越不会去眷顾他们,他们就更相信是运气不好,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人事情做得好不好基本上并不是问题,成为问题的是他们老是把一切推到命运上这件事。

能够开朗工作的人,大多不会是宿命论者。凡事请我们都要往好的方面想。

如此一来才有可能不断地给我们带来好运,我们也就快乐起来了。

所谓命运者,是辛苦付出和积极拼搏的结果。抱怨命运不公或者感叹自己命不好的人,是一个懒惰、懦弱、不肯努力付出的人。时间改变不了一切,付出却能改变命运。

命运的主人公永远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命运。2被人批评有点窝囊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不要对领导的批评表现出“不服气”,你的“不服气”的倔强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谈何晋升呢?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批评别人,领导之所以批评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你就要坦诚接受领导的批评。

首先,你要搞清楚领导批评你什么。搞清楚了领导批评你的原因,你便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其次,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受到领导的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显示出你从批评中确实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会你使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

最后,不要把批评看得过重。不要认为领导的一次批评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会让领导看不起。

批评可能会使你的情感和自尊心以及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影响,但你处理得好,不仅会得到补偿,甚至会收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反而会使人们感到你心胸狭窄,经不起任何误解,人们对你只能戒备三分。3压力是座随时爆发的火山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猩猩被隔离监禁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重复的摇晃、吸吮手指或原地绕圈等刻板行为;把一只动物关在无法逃离的笼子中并给予电击,会引起动物不断吃东西的行为;当两只动物被电击时,电击开始或结束后不久,它们会打起架来。

轻度的压力会促发或增强一些正向的行为反应,如寻求他人支持,学习处理压力的技巧。但压力过大过久,会引发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如谈话结巴、动作刻板、过度用食、攻击行为、乱发脾气、失眠等。

现在有关压力及如何应付压力的文章越来越多,其激增的速度有如野火燎原一般。当乘客登上飞机,总会有些教乘客如何处理压力的杂志;当你将购物车推到收银处等候付账时,你会看见杂志的标题以粗黑字体写着:“你可以除掉生活中的压力!”

压力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工作压力,一种是心理压力,而往往是工作压力的加重直接导致了心理压力的升级。正常的压力是有益的,可怕的是,重压之下个人的工作状态会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心理问题陆续出现。

李陆从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在一家金融软件公司里做软件工程师助理,很快上级便分配给他一个较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对他而言至关重要,做得好就可以转正并且待遇升级,否则便有卷铺盖走人的下场。

接下这个项目以后,他没日没夜地查资料、读程序,连续好几周没有给自己放一天假,晚上睡觉也总是睡得不踏实,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的工作终于接近尾声,而他的健康同时也亮起了红灯。在工作和心理的重压之下,强壮的年轻人还是病倒了。

压力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会引起生理、心理和情绪上的一系列变化。

在压力状态下,人生理的会出现一系列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例如,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进而影响我们身体和健康。

压力还会引起心理和情绪的反应。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如忧虑、焦躁、愤怒、沮丧、悲观失望、抑郁等,会使人思维狭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爱抱怨、爱动气、爱发火。过度的压力会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直接反应指直接面对引起紧张的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做出的反应。例如,路遇歹徒或与其搏斗或逃避。间接反应指借助某些物质暂时减轻与压力体验有关的苦恼。例如,借酒消愁。4抱怨人生“怨气冲天”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时常抱怨的人。他们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住处很差,抱怨没有一个好爸爸,抱怨工作差、工资少,抱怨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抱怨世界真不公平……抱怨这,抱怨那,抱怨之余,还大发牢骚,发一通脾气。

张永顺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么“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什么“你看小强光收个费多好啊”……每天张永顺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是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他每时每刻都窃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张永顺一同进厂的3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唯独他仍旧在抱怨声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

从这个小例子中不难看出,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只能让自己过得很累。抱怨越多,就越累得难受,越气忿不平。

为什么抱怨的人会说生活这么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会埋怨生活,因为他知道,失与得总是同在、成正比的,一想到自己获得了那么多,真是高兴啊。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不胜任的人经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因为机会经常被别人抓住了。胜任的人也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但他们不去抱怨,而是通过付出超人的努力让自己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如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你则会明白,自由地生活着其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抱怨了。5妒火中烧气不顺

嫉妒是指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时(有时候仅是一种似乎的感觉),便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忌恨的情感状态。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不仅使自己心生闷气、心生烦恼,还可伤害他人,危害人际有关系。

嫉妒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嫉人、嫉事、嫉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人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对别人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于手段卑劣的行动。报纸上曾经刊载过这么一则消息:有个女人嫉妒人家的一个男孩长得好,竟然将那男孩掐死扔进井里。当然,这是极端嫉妒者的典型。

根据嫉妒发生的速度与强度,可分为两种:一种同激情相联系的嫉妒,称之为“激性嫉妒”。这种嫉妒带有强烈的激情性质,来势凶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另一种与心境相联系,被称为“心境嫉妒”。该嫉妒缓慢而持续,对人体的影响不如前一种明显,但可改变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产生孤独情绪,乃至积忿成疾。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抵抗力大大降低。

嫉妒的危害,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有过论述。《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寒,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对生活、人生、工作、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1)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精神。(2)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就有多大。偏见不仅仅出自于一种无知,还出自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3)压制和摧残人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地、合理地使用。有位历史学家曾断言,中国社会自唐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嫉贤妒能的现象日趋严重。(4)影响人际关系。荀况曾经说过:“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

嫉妒破坏友谊、损害团结,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痛苦,既贻害自己的心灵又殃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6一猜二疑三动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不合自己理念的人和事,难免会争执,难免会猜忌,难免会受伤!交往中的磕磕碰碰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都会有所体验。毕竟人不是圣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都有感情冲动的时候,也有迷惑不解、胡乱猜疑的时候。

猜疑心很重的人,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给自己使坏。他们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甚至大动肝火,与人争吵。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很可能琢磨半天,试图发现其中的“潜台词”。

多疑心态会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不仅自己很苦恼,周围的人也难以理解和接受。多疑心态的表现多种多样,在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表现也不完全一样。

多疑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神经过敏。过分的敏感,把发生在周围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强行与自己联系,听风就是雨。听说同龄妇女得癌死亡,马上会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有同样的下场;在家里,孩子放学后晚归,会联想起路上是否发生车祸;有女同志往家里打电话或爱人晚归,联想是否有第三者。

性情多疑的人会特别关注流言蜚语。在一些单位里,总有一些人喜欢传播小道消息或是流言蜚语。当流言蜚语被夸大、扭曲时,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是一种恶性刺激。

多疑的人会对别人的某些行为和动作做盲目联想。别人在一起轻轻地议论某件事,正巧自己走过,他们停止了议论或突然发笑。尽管这些人议论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但他也马上会敏感地联想到他们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心中的不平衡马上膨胀,情绪立即激昂起来。

对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无端地怀疑也会平添气。比如,晋级、加薪、分房没有满足本人的愿望时,会盲目怀疑。怀疑领导班子、人事部门有人在背后作怪,甚至扳着手指将这些领导干部逐个“排队”;怀疑同一部门的人员在背后打小报告,“搅掉了我的好事”,一旦认定,愤恨之情就会急剧上升。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或同事间的关系,无端地挑起同学、同事或朋友间的矛盾纠纷,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总是郁郁寡欢,缺少内心的宁静。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从而不能更好地与别人交流,变得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以改变。7无端受中伤,实在太气人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出马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

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的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他真是无辜的,他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

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更经常会遇到种种难以忍受的恶语中伤。遇到这些不如意,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冷静,暴跳如雷,大动肝火,结果只能像上面故事中讲的一样,把事情搞得更糟。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只有冷静,才能让你保持足够的清醒,想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生不过数十载,大可不必把别人的一些言论、一些可轻可重的身外物太当回事。如果因为他人的以讹传讹而暴躁不安,因为一场生意的失败而自暴自弃,因为旁观者的几句嘲笑而放弃自己的梦想,那么人生便不是你的人生,你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而活。对过去的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对那些无聊的言论要左耳进,右耳出;坦然面对尘世间的风风雨雨,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8人在江湖漂,想不气都难

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气恼的话:太真是太难处了,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人心隔肚皮,有人当面你好好话,背后又说你坏话;人情冷漠,同学或者朋友要聚会了,可来的人永远都只是那么几个;周末想约个人一起吃饭,却不知道这电话该打给谁;同老公怄气了,想找个人倾诉一番,迈出家门,茫然不知该走向何方……

小方最近心情不大好。前不久,她原来供职的那家公司倒闭了,她一下子成了无业人员,而新工作又不能马上找到,生活陷入了困顿境地。让小方更为郁闷的是,在自己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找谁倾诉。“我自认为平时人缘还不错,大家也都说和我相处很舒服,在北京待了5年多了,认识的人也不少,手机里有几百个电话,同事的、同学的、老乡的、客户的……可我每天拿着手机翻来覆去地看电话本,就是不知道该给谁打个电话。”小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找不到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

现实的生活决定了这种状态,步入社会让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些,生活的压力让每个人失去了自我,让我们不得已每天看重自己的现状。毕业工作后,同学不再像原来那样的单纯亲切,见面了互相关心的只是收入有没有提高,车子是不是贷款,房子有没有提前还贷。没结婚的互相关注着对方的男女朋友(哪个的朋友更能赚钱,哪个的家里有钱)。似乎人只为了钱而生活,这些尤其让不适应社会的人更加难过。

在工作和生活不确定、不稳定的压力下,人与人之间的互防心理日益加重。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找到一份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再想奔个好职位,那就更难了。正是由于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人们在争好工作好职位的过程中,各种正当的、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就难以避免。这也是很多同事之间、同行之间交往只适合于“点到为止”的重要原因。现如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经成了社会成员的一个为人处世的潜规则。在这样一个只能“交往”不能“交心”“关心”的环境里,是绝对不会出现朋友的。

在现代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让广大职场人士和企业经理人“饱受折磨”。不管是分工合作,还是职位升迁,抑或利益分配,无论其出发点是何其纯洁、公正都会因为某些人的“主观因素”而变得扑朔迷离,纠缠不清。随着这些“主观因素”的渐渐蔓延,原本简单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个十几个人的办公室,可以有几个不同的派系,更可以有由这些派系滋生出来的上百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习惯于这种不动声色、波澜不惊的职场老手,将办公室比喻成战场,在这里,每天都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战火的较量,不管你累不累,愿不愿意,只要你置身“江湖”,就“身不由己”。

身处复杂的人际环境中,你不要烦恼,更不要动气,你需要足够的冷静,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在一个压力重重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心包起来,不愿意和外界沟通。但是如果你积极主动地用坦诚的态度与人交流,还是能够赢得他人的理解,还是可以在同事圈子里找到朋友的!

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当你为人际关系烦恼气闷时,不妨碍想想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需要改变对待他们的态度或说话的方式呢?你是否需要和他们直接谈谈?或者,你仅仅需要将注意力从那些琐碎的、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上移开,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想要获得舒适的人际环境吗?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对每一个人都友善,你会收获更多。9人比人,气死人“人比人,气死人”,你是否时常因与周围的人攀比而心生不平、甚而动气呢?

某机关有一位小公务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这让这位公务员羡慕不已。自从那次聚会之后,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嘛!”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公务员懊丧地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这位小公务员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心理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其实人比人并不会气死人,如果可以客观地比较的话,结果肯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而会气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他们把比别人差的地方看得很重,比别人好的地方觉得很普通,甚至看不到。有人会说,人怎么可以跟比自己差的人比呢?要比,当然是跟比自己好的人比了。这句话听起来是很积极的心态,好像是在向好的方面学习,能看到不足,然后加以改善,不好吗?当然,如果是这样的心态的话,当然是很好,但问题是,往往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开始好好努力学习,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与别人比并不要紧,看到别人的优点可以去学习,但是这不应该是自卑和烦恼、动气的理由。事实上,为与人攀比而动气的人,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问题,使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跟心理医生谈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自卑的心态。

在一家公司当干事的老王,就是因为自己被少评一级职称,少长两级工资,便耿耿于怀,终日喋喋不休,有时甚至出口大骂,已发展到精神失常状态。朋友劝其想开些,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久便得绝症去世了。细想起来,实在不值得。如果早早自我调节,看到人家事业有成时,如果自己从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脚踏实地,好好工作,也许下一次涨工资的就是自己了。总之,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结局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人比人是不是气死人,就看我们怎么比,看我们能否调正自己的心态。10斤斤计较“较”出了气

有的人遇到一点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动气发火;有的人对学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有的人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这都是一种心胸狭隘和斤斤计较的心理表现。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不得亏,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到一点委屈和无意的伤害。

狭隘的产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事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子女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子女狭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等品质,自然受点委屈便耿耿于怀,对“异己”分子不肯容纳与接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阅历浅、经验少,遇到问题后,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容易紧张、焦虑,放心不下。

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的人,一定是个狭隘的人。狭隘的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其知识面也往往非常狭窄,其心胸、气量、见识等都局限在一个狭小范围内,不宽广、不宏大。受情绪、认识等的影响,这种人会产生一些盲动的行为,甚至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此,要克服狭隘心,开阔视野很重要。如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参观一些伟人、名人纪念馆,听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这能使你在亲身经历中感悟很多人生道理。也可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参加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加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要克服狭隘心,重要的是多与人接触,使自己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从而积累经验,从中明白许多对与错的道理。善于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与人相处应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随着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开阔心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潜能,为自己、也为给别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把眼光放在大事上,对整体、全局有利的人与事就都能容纳。与接受自己一时的得与失就算不上什么了。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11为什么世事总是不完美

让人动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追求完美,奉行“完美主义”准则。不少人总期望生活中事事都如意,样样都顺心,而一旦事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完美,就失望悲观,动怒动气。“完美主义”指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是否应该留有余地。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苛求,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的条件、他人的需要、工作可达到的限度等对达成目标的限制,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许多压力与责难。完美主义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而经常地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除了因苛责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也容易有由于所定目标过高,又怕无法完成所带来的不完美感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太多、畏首畏尾的感觉。

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具有高等学历,容貌很漂亮,事业上也很有成就。她在方方面面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很多人眼里,可以算一位相当完美的人。当然她在择偶方面的标准也相当高,稍有缺点的她就看不上,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又觉得婚姻是终生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40岁了,还是孑然一身。她自己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每个人固然希望自己的对象能具有较多的优点,可是如果这个人真的完美,却也让人受不了。首先会怕自己配不上对方;其次,因为对方要求高,你稍有缺点,他(她)就要求你改正,你肯定会活得很紧张、很累。

人本来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棱角的个体,生活也是有晴天有雨天,有欢乐有悲伤、有顺利有挫折的真实现实,苛求完美的结果会使自己陷入失望气闷之中。做人需要抛弃完美的心态,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