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8(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6:08:1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建平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8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8试读:

前言

科创中心建设急需科管人才发展。在人才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中的特别重要群体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其能力素质及管理水平越来越影响着创新系统的效率效果。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本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在于科技管理制度及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健全。面对科技创新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如何制定实施好上海科技创新政策,如何组织推动好上海科技创新活动,如何管理服务好上海科技创新机构等,都将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胜任力建设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为此,2016年,作为“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的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基于自身工作特点和多年科技智库研究积累,选择“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这个重要群体开展专门研究。本项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并列入了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为16692112100)。本书一定程度上就是该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开发集成。另外,根据全书整体需要,课题组又特邀了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十多位科技人才、科技管理专家学者一起参加,最终在深入梳理分析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17份专题研究报告并汇总成本书出版。

本书内容结构紧扣主题主线,设主题报告、专题分析、区域人才、参考借鉴四大板块。前两个板块着重从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发展需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素质能力、部分前沿领域重点人才群体发展、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在区域人才部分,重点对江苏、安徽两省科技人才发展进行细致分析,并对促进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做了侧重思考。在参考借鉴部分,收集梳理了国内部分省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发展的经验做法、国外科技人才政策等情况,可为上海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人员既有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同事们,还汇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党齐民、胡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晔风,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朱明荣,《中国汽车报》报社胡轶坤,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方红、王衍、俞萍,上海师范大学温俊萍,江苏省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张超、马永浩、余景亮、马丽、张珍,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李红兵、肖玲玲、任媛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封颖等诸多专家学者。上海市科委、科技党委相关处室领导也给予课题研究工作以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衷心感谢大家为本书研究贡献的智慧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项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并去多家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对给予调研工作多方支持的单位和人员,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杨迎春博士,她为本书的修改、校订及面世付出了很多心血。

对于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恳请读者和研究同行们批评指正。第一部分主题报告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日益紧密地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发展又日益迫切地需要进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与系统决策。在科技创新决定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能力素质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绩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科技创新人才的活动又受制于科技管理制度与科技活动的组织。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是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和上海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对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意义。一、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形势需求(一)新时代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变化的新趋势

在全球竞争的新时代,人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科技创新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且深入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方面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此重视和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而科技创新发展的决策、组织、协调、管理等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为此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对策和措施,加速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

纵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发展的历史,从集研究与管理于一体,到科学技术专家担任管理角色,而后由既了解科学技术又懂得经济、熟悉现代管理的专家担任科技研究的领导工作,再到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主导力量,这样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当代科技创新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出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与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更加紧密,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扩展提供先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使科学理论的最新突破逐渐依赖技术上的最新进展;而科学的不断发展又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使得技术上的创新更加明显地取决于科学理论上的最新突破。科学、技术、创新紧密地结合,形成了一个协调发展的体系。科技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集体的协作研究应用,依赖各学科专业人员互相社会化的横向协作。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更广泛,需要组织和调动众多学科类型的科技人员,花费财力和物力,持续较长的时间,采用先进优化的手段才能完成。

正是由于当前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来的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使得现代科技创新管理日益成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急切需要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科技管理人才的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特别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支特殊人才队伍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能动性发挥的客观需求

1.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能力提升需求

1)道德品质和修养

对任何人才来讲,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个人修养都是必需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也不例外。科技人才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是很难超越的,只有在道德素质方面不断提高,虚心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管理工作中才会得到科技人才的积极配合,顺利完成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来说,既要使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又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2)一般能力

所谓一般能力就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实践活动中,各种能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单独起作用的,它们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如果缺乏或丧失某一种能力,其整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3)专门能力

专门能力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预见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变与决策能力等几个方面。(1)综合分析能力。科技创新工作的本质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动向要保持敏感性;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科技信息进行准确提取,分清主次、轻重缓急,进行相应的综合分析;要有前瞻性眼光,对较好的课题能够及时进行重点扶持,不断为科技工作的发展提出新措施和新方法。(2)预见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对科技发展战略和科学研究规划提出预测性建议,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的趋势有独到的见解;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统筹好分管的工作,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在不同的工作阶段,能够抓住该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而带动整个问题的解决。(3)组织与协调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善于将总任务逐层分解,不断细化。为进一步实现决策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对部门、成员进行统筹组织和安排,选择最优的组合方案对各种要素进行管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组织作为一个综合体,往往由不同部门、不同成员组成。因此,为使一个组织能顺利运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协调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协调和组织好人与人、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4)应变与决策能力。在实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意外的事件或情况,尤其是那些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问题,这时,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就会充分显示出来。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需要以敏锐的思考力和当机立断的魄力,通过快速加工、处理现有信息,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进而灵活地解决突发问题。决策能力是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在本质上真实地反映了领导能力。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为了做出决策,还需要具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2.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知识完善需求

不同的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不同,所需的知识结构也就不同。对于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来说,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基础知识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人才都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学科的规模不断扩大,新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地拓宽知识面。丰富的知识能够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提供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进而为掌握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2)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还要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有独特的见解。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应对自己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更多的涉猎,并且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有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才能在行业内站稳脚跟,进而发出内行的指令,否则会因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或者对所管专业知之甚少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3)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来说,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常情况下,工具性知识主要包括法律、外语、计算机等。当前社会是法治社会,根据依法治国的思想,熟悉掌握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科技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掌握外语可以了解国外的科技动态以及前沿科技信息,查阅外文资料或者与国外朋友进行沟通交流等。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也需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三)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迫切要求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关键在人才,这已是共识。目前上海业已形成了以人才新政“20条”和人才新政“30条”为核心的人才改革的“四梁八柱”,引聚激励各类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在人才高地上建好人才高峰。上海坚持“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紧紧依托中央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队”,紧密对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同时,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围绕现代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上海正在推进的优势领域和产业,以产业高峰聚集人才高峰。上海对标战略需求和任务要求,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1.需要愿走好“长征路”的科创管理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代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个字,高度概括了好干部的标准。这20个字也是对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要求。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也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挺起精神脊梁,敢于担当,廉洁自律,厚植群众基础,只争朝夕,久久为功。必须坚持一个遵循和一个中心,具备“五种思维”和“八种本领”,即遵循客观规律,“以科技创新人才为中心”,坚持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这五种思维来解决问题,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这八种本领。

2.需要懂多学科知识的科创管理人才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是开放聚合、交叉融合、共通共存的科创中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科研项目管理,延伸到了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所涉范围也将从本单位、本市延伸到全国乃至全球,这就要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既要本职业务精湛,还要了解产业、行业、企业甚至技术前沿。上海需要一支专业与管理并重、单一专业和交叉专业共强的科创管理人才队伍。

3.需要能整合协调资源的科创管理人才

上海举全市之力,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一件全面动员、立体布局、整体部署的大事,横向需要市级各不同部门的协同配合,纵向也需要市区联动、上下一致,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能干成的,需要各部门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现代科技活动涉及面很广,多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性越来越强,协作范围越来越大,研究条件要求越来越多,成果周期越来越短。形势要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协同创新管理能力,要对各类科技活动有所掌握、对科技创新政策能宣导落实、对科技发展动态前瞻了解,能够协调利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服务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还要能与科研人员、其他部门机构等协同管理协同创新,共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

4.需要有敏锐国际化视野的科创管理人才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化,即搭建国际化平台,用好国际化资源,对标国际化标准。如何以国际化视野做好全球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引聚服务,这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另一个考验。上海人才新政实施以来,通过国际通行、灵活高效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聘用方式,已面向全球聚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名。

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自身需要放眼国际,要能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树立超前意识,以国际视野和胸襟引聚服务国外高端科技人才,加强与国外交流,管理服务好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人才。此外,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对国际科技创新政策和科技发展态势,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前瞻性,这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5.需要会应用新管理手段的科创管理人才

首先是新技术的掌握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突破,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效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有效手段。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尤为需要体现新技术手段的智能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于智能政务解决方案和智能城市建设方案,在不断改善提升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能主动对接时代、对接技术,将新技术手段的学习获取,融入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推动实现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发展。其次是管理创新的学习应用。科技管理也是整合系统资源的工作,必须具有与科技研究水平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科创管理人才要研究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创新前沿,针对实际工作,学习、应用、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二、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一)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现状

本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在上海市各级政府及园区科技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企事业科技部门工作的管理人才。上海市现有科技行政部门包括市科委、各区科委、上海科学院、社科院、中科院上海分院、张江高新区各分园、紫竹高新区等。2016年上海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为498801人,其中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为42847人,高等院校科技活动人员为74149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210759人;研究与开发机构为132个,企业办科技机构为666个,其中有大量从事科技创新管理的人员,这无疑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较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如何服务好数量更为众多的科技活动人员,通过管理服务提高科研活动绩效,考验着这支科创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水平。

课题研究围绕上述对象,采用专家讨论、访谈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组设计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各级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学院科技管理和科技人才培训班现场发放等方式,历时一个月,共发放问卷903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本市具有科技创新功能的各类单位。从回收问卷的情况看,受访者所在单位除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这三大创新主体以外,还包括科技中介服务、科普、文博、科技行政管理等相关机构和部门,虽然总数不多,但在本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中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还先后召开了3次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发展情况座谈会。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基本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1.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基本情况

1)年龄性别

在问卷作答的209名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中,41~50岁的人员比例最高,为41.1%,30岁以下的最少,占比为1.9%;从性别看,男性数量占较大比例,为68.4%,详见表1-1。表1-1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年龄性别结构

2)学历职称

在问卷作答的209名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8.6%,半数以上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拥有高级职称的占四分之三,详见表1-2。表1-2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学历职称结构

3)职务职级

在问卷作答的209名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中,一半以上为部门负责人,有16.7%为单位负责人,半数以上拥有行政职级,且在科技管理(人才管理)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的超过了60%,这表明科技管理人才在单位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管理经验较丰富,详见表1-3。表1-3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职务职级结构

4)专业经历

受访的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中,将近70%具有工学背景,具有理学背景的占23.4%,有16.7%具有经济学背景,其余还有文学、哲学、教育学、农学、医学、法学等,且大多数受访者具有多重专业背景,如图1-1所示。图1-1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专业背景

2.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工作情况

1)工作重点

关于所在单位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体现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创新平台建设”(67.5%)、“注重基础科技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46.4%)和“注重社会效益和共性技术产出”(43.1%)占据前三位,其中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及其创新平台建设一项的中选率遥遥领先,这与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对成果转化的重视非常吻合,详见表1-4。表1-4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工作重点调查结果

2)工作评价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目前所在单位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较高,接近6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详见图1-2。

3)工作绩效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绝大多数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学术背景,并拥有学术研究工作经历。对于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而言,科技管理工作本身的绩效除了体现在更好地服务管理科技创新工作,也体现在对自身学术研究工作的正向影响,有63.1%的受访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表示目前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对于自身学术研究工作的影响是“双赢”的,详见图1-3。图1-2 对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图1-3 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专业能力的影响图1-4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职业发展预期

4)职业发展

关于未来3~5年个人发展预期,40.2%的受访者认为不会有变化,预期自己将会获得晋升的有23%,预期可能换岗或离岗创业的分别为4.3%和3.8%,也有28.7%的受访者觉得难以估计,详见图1-4。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受访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对自身职业具有稳定发展的预期。

3.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素质能力情况

1)管理理念

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人员及其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这就要求他们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对科技创新管理领导人员最应该具备的条件,绝大多数受访者(85.6%)首选的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严于律己、廉洁从业”。在此基础上,76.1%的受访者也希望领导人员“具有胜任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自觉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39.2%)。这说明大多数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具备了尊重科创人才、尊重创新活动规律的理念,希望自己具备岗位胜任力,以更好地服务于上海科技创新活动。

2)知识结构

现代科技活动涉及面很广,多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性越来越强,协作范围越来越大,研究条件要求越来越多,成果周期越来越短,在这种情况下,对科技创新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调研发现,应选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主要有:科技管理(65.1%)、科技专利与知识产权(55.0%)、管理心理学(46.9%)、科技预测与决策(42.6%)、领导科学(40.7%)、科技研究方法(39.7%)、逻辑学(34.0%)、管理哲学(31.1%)等,详见图1-5。目前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普遍以理工科为主,显然他们的知识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图1-5 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完善知识结构预期

3)管理能力

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对科技创新工作理解的同时提供的管理服务职能上。调查发现,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员认为,组织协调能力(69.4%)、资源运作能力(62.2%)、政策分析能力(52.2%)、团队沟通能力(49.3%)以及政策应用能力(45.9%)等管理能力还需不断加强。受访者还进一步建议,应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对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等更为综合的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意识,充分理解掌握相关的政策,灵活执行和运用好政策,为一线科技人员做好服务工作。专业上提高对前沿科技的敏感性,实务上提高组织协调产学研管理工作能力,还应培养科技创新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勇于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注重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使科技管理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

4)专业化国际化程度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除了在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以外,还应在哪些方面与科创中心建设要求相适应?被调研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认为,首先要“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70.3%)、“具备国际视野”(63.6%)和“开拓精神与服务意识”(62.2%),还要“了解国际科学前沿”(58.9%)、“熟悉国际规则”(32.5%)。而在访谈与座谈会中发现,这些方面恰恰是目前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的,也是他们认为急需补短板的方面。

4.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激励情况

1)人才培养

设置科技管理专业为科技创新管理人员从业提供了专业技能保障,学历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管理专业人员的一种方式。目前上海共有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具有科技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点,详见表1-5。表1-5 上海高校科技管理专业设置现状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学历培养主要分属在管理学、科技哲学,并且重点培养科技管理专业硕士与博士,但针对产业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较少。

2)人才培训

近年来,上海采用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全力打造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培训体系建设,以优化其知识结构,适应创新转型发展时期的管理队伍建设。(1)培训机构 随着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科技管理从内容到方式及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加强培训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集中颁布了系列科技政策,落实改革措施、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的任务繁重,需要广大科技创新管理人员掌握要点、核心,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上海为贯彻“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规划中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精神,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正在积极酝酿打造科技管理人才培训平台,力求使其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员成长成才的加油站。目前主要的科技管理培训机构如表1-6所示。表1-6 上海科技管理人才主要培训机构(2)培训模式 各个培训机构侧重培养的人才有所区别。培训的对象涵盖了公务员队伍中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宣传者,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科技研究管理人员。多家培训机构在上海科技创新管理干部的培训中,建立了开放性的师资队伍。本着系统性、时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方式,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培训模式、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改进培训手段;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引导与需求相结合。(3)科技管理紧缺人才培训 为适应创新转型发展形势对科技管理干部的要求,市科委委托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进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课程培训、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沙龙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生动性,吸引企业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一线科研技术人员参与进来,2012—2015年四年间培养了万余名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如表1-7所示。表1-7 科技创新管理紧缺人才培训(4)培训情况及需求

关于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的发展,受访者普遍强调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训。参加问卷调研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近三年内都参加过培训,其中有近60%的管理人才参加了3次以上的培训,并且70%以上的管理人才认为,如果再有参加科技管理(人才管理)培训的机会,希望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课程是科技相关政策和科技形势分析;并且还建议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包括外部学术交流、轮岗交流等,以丰富科技管理人才的岗位经历与见识。

3)人才激励

问卷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激励最有效的手段是绩效奖励(92.3%),其次是岗位晋升(74.6%)和国际交流(49.8%),如图1-6所示。具体而言,应提高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地位,特别是在收入待遇和晋升职位职称等方面:科技创新管理人员待遇应向专业科技人员靠拢,并推进股权激励措施;评定职称时要考虑科技创新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适当放宽指标限制。图1-6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现行激励手段预期(二)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发展成效分析

1.管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首先,全市初步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作抓科技的良好局面。科技管理部门人员配备比较到位,领导班子配齐配强。其次,科技管理职能大幅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由项目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活动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优化。再次,将管理职能转变作为政府的首要工作。2017年5月8日,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韩正同志在报告中表示,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上海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开展分类综合执法试点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以负面清单管理、政府机构改革、信息公开共享等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2.人员素质不断加强

一是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上海科技系统非常注重科技管理干部知识水平的提高。在机关单位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在职学习、继续学习渠道,使原有科技创新管理干部队伍的学历水平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连续多年的公务员公开招考招录,吸引了大批高学历人才的加入,机关科技干部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保证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各区、高新区科技部门中,大专、本科和硕士都占有较高比例,还有不少博士毕业生以及海归人才充实到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中。二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中,老中青结合,总体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三是专业构成逐步多样化。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专业构成中,理工农医类、经济管理类、文史法律类和党政及其他类均占一定比例,其中主体是理工农医类。对日常科技管理工作而言,多样化专业背景促进了科研与管理的结合,满足了对复合型管理人才模式的需求。还有很多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本身就是科班出身,有丰富的科技创新经验,既熟悉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又懂经营会管理,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科技管理职能不断拓展。通过多年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科技管理职能已由最初的项目管理向项目、平台、人才、环境综合管理转变,已经拓展至企业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培育、成果推广、产学研合作等领域。二是管理机构职能不断更新。2013年8月,上海在全国科技系统中率先设立创新服务处,调整有关处室设置和职能安排,将原本分散在相关处室的、为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和管理的职能进行融合,面向创新全链条,充分调动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三是综合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正举全市之力,努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各部门正在合力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向纵深改革。聚焦创新链,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合理调整设置科技计划类别,加强计划之间的协同,加强与市级重大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的联动。四是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快建设完善财政资助科技和产业化项目信息共享平台。五是提升科技行政管理水平。强化依法行政,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订程序。继续推进科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形成网上网下“一门受理,一门回复”,办好公共服务窗口。

4.工作认可度不断提高

目前,上海已经建成一个服务意识较强、敬业奉献、爱岗守纪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服务员、科技政策的辅导员、科技知识的宣传员、科技成果的推广员、产学研合作的牵线员,工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对于自身服务单位而言,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对单位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对于目前所在单位,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较高,接近6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在市级管理部门考核中,上海市科技两委连续四年考核为优秀,工作得到各方面认可。(三)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科技人才工作对创新管理人才重视不够

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第一位的。然而,在实践中,对人才的关注点仍聚焦在具体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科技人才身上,科技管理者难以成为受重视的人才范畴,从而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管理人才群体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人才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束缚过大

调研中受访者反映,目前仍普遍以行政机关的管理方法管理科研单位,人治特点明显,管理层中懂专业的领导干部较少,外行管内行情况依然存在。目前的科技管理机制对科技管理人才授权不清晰,给予的权限过窄,主要体现在:一是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定政策过于严格,目前对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定不利于对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励。二是预算管理过于死板,影响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问卷调查中关于所在单位科技人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责权利不统一”的反映也最为集中,超过了50%。

3.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自身胜任力尚显不足

一是科技管理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包括领导层、项目管理层、职能管理层,甚至一些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的能力结构也不能满足目前建设科创中心对创新管理人才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专业强、管理弱;单一专业强、交叉专业弱;应用技术强、前沿技术弱。图1-7 科技管理人才对科创中心人才政策知晓度

二是科技管理人才的政策敏感性不强。在对科创中心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对《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人才30条”)熟悉程度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科技管理人才知晓程度“一般”,这与科创中心建设要求以及科技管理人员贯彻执行政策的职能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见图1-7)。

4.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有所欠缺

一是目前在科技管理人才选拔机制上几乎等同于政府行政人才选拔机制,对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适应创新创业特定性要求的指标很少涉及。二是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粗放,对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和创新链不同环节从事科技管理的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

5.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职业发展不够明朗

一是对管理人才的评价过于保守,缺少真正的容错机制,一些单位甚至对科技创新失败抱零容忍态度。二是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性,科技创新管理人员现实中缺少相匹配的职称评审条件,使其遭遇职业发展迷茫与通道梗阻问题。问卷调查中,超过了50%的受访科技管理者认为自己“工作晋升途径较窄”,仅有约1/5的受访者预期自己在3~5年内可能获得晋升(见图1-4)。三、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与成长路径分析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是上海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以及上海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是科技创新管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关键人力资源,其能力直接反映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构建具有足够胜任能力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并研究明确这支人才队伍的发展成长路径,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结构特征

1.通识性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特征

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主体资源,加快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群体需具备通识性的素养能力,如领导、组织、管理科技工作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精神和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的素养。

1)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知识技术特征(1)科学素养 国际上普遍认为,基本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②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③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其核心就是一个人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科技创新政策、信息传播渠道及手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了解手段和方法。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科学素养高低不仅是自身素养提升的需要,更是高效工作的需要。没有一定的科学创新素养就不可能科学地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正确地理解科技创新活动、同理心了解科技创新人才。(2)应用工具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类必须依靠物质、能源和信息这三大资源才能生存和发展。其中物质为人类提供材料,能源为人类提供动力,信息为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应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对科研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包括快速查询、收集、跟踪、整理、分类汇总等,并将所获取的有价值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部门及一线科研人才。(3)知识柔性形态 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知识柔性形态是其知识储备能有效地适应和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科技创新组织的多样化需求的一种知识形态。这种适应性的柔性形态,要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具有灵活运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科技人才系统以适应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行为、要求和“脉搏”,以便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与产业变化的要求。由此,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不断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面的同时,还需要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还要懂得技术贸易、高科技产业经济、风险投资等经济知识,了解主要科技创新门类的内容、原理、作用以及最新发展和成就等。

2)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特征(1)分析与综合能力 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这就要求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思想敏锐、眼界开阔,对科技活动的动向十分敏感,在千头万绪的科技创新管理业务中和四面八方的科技创新信息中要善于综合分析,分清纲目、轻重、缓急、真伪,要有前瞻性,及时发现有潜力、有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能在各种各样信息中适时、准确地提取有用信息,不断提出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和管理工作的新措施、新方法。(2)判断与预见能力 科技创新管理对科技发展战略和科学研究规划要有先见,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发展要有预见,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的发展趋势要有见解。能对自己服务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综合和判断,牢牢地抓住每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工作计划,在制订制度安排和工作计划时,既抓住重点,又顾及一般,能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全局与局部、深度与广度的关系。(3)应变与开拓能力 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计划以外的事情会层出不穷,有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及时反映的问题,有的是主管领导临时交给的任务,有的是外单位来人咨询,也有相邻单位之间业务关系的处理等,特别是处理那些临时出现的需要紧急解决的事情时,应变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开拓能力是一种运用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新颖、独特而有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勤于学习新知识,有高度的思索力和想象力,善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和开拓新局面。(4)协调能力 随着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体现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此,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意识与能力,把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充分组织起来,找准切入点,集中群体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还应加强与人事、财务、外事等相关管理部门的业务联系,减少内部消耗,形成管理上的合力。(5)沟通能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素。实际工作中,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做好支撑服务工作,也需要做好政策解读、宣导等事务。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要求,一是思维清晰,能有效收集信息,并作出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二是能贴切地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简言之就是思维交流和言语交流。(6)组织与指挥能力 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担负着一个系统或组织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对各种管理要素要能选择最优组合方案,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组织好协作研究,协调好人与人、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既有利于少花钱、多办事,又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是管理的关键。(7)统筹与决策能力 统筹与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和水平的反映,科学的决策能力是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来的。科学的统筹与决策能做到根据政策确定战略,选准课题组织攻关并确保重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8)宣传推广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抓关键科技创新的联合攻关,更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一方面要做好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法律等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宣传与学习工作,促使科技人才能够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做事;另一方面要做好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9)整合能力 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向十分敏感,在千头万绪的创新管理业务中和四面八方的科技信息中要善于条分缕析,有科学预见,集聚各类科技创新力量,表现出对资源和信息的识别、获取、配置和利用能力。(10)技术转化能力 目前,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产品或服务中的技术水平的竞争。在从选题立项、技术创新到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及成功行销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可以推动科技人员自主创办企业,也可以促进科技人员与企业交流并架设网络平台,还可以联系专门孵化机构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因此,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具备打通多种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3)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特征(1)创新愿力 创新驱动力和探索精神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同样也是对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预测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识别科研人才的创造性研究,不断改进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完成的质量都需要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创新意愿做保障。(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等。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具有较好的知识深度、知识面宽度,立足专业知识的前沿,跨领域知识融通并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加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供科技创新管理红利。没有终身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管理能力是很难做好工作的。(3)分析能力 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需要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发现不同政策、不同科技项目、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根本联系、多元联系等,并多维度分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管理优化方案。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工作质量。(4)批判思维 新问题的提出需要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是思想开放地进行大胆质疑和分析判断。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和习惯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通常视野开阔,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找错和挑刺,能够不断发现固有管理的问题和缺陷,从而产生解决它们的需求、冲动和欲望。为了使解决方案最合适,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往往不仅会从逻辑上对已有的方案、制度进行考察,分析其优劣,而且还会对方案不断作出调整、补充、修改,通过反复尝试和努力,使其更趋完善。

4)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职业精神特征(1)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在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价值观认同基础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鉴于此,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科学态度的核心内容就是相信科学,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地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要体现为:①愿意了解所从事科技创新管理领域涉及的科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知道重要概念、原理的事实依据。②能够细心观察,掌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细节。③尊重观察到的科技创新管理真实现象,不主观上修改或臆造观察中不存在的事实,对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或数据不准确等事实,努力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④能够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对所遇到的科技创新管理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⑤怀有好奇心,善于从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⑥具有灵活性和权变性,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2)自我控制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具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一系列外在的行为得以展现。这个展现的过程就涉及主观意志努力、抑制内心冲突以及制订并执行计划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行为符合某种标准或为了寻求更长远的目标。自控力好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协调科研工作者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能及时根据工作场景、工作压力以及工作内容适时适应角色,并高效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科技创新管理的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权力、金钱等不适当行为的诱惑,不确定环境因素带来的挫折和压力,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应具备在遭受诱惑、阻力、敌意、压力时,保持冷静、抑制负面情绪及行动的能力。(3)服务意识 科技创新管理岗位注定了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幕后推动者。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具有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摆正工作定位,积极奉献,乐见其成,愿为他人做“嫁衣裳”。(4)职业抗逆力 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工作意义重大,工作联系面广,领导和科技创新基层单位都寄予高期待,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成效及科技人才利益,同时工作成效又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间接体现,非自身努力直接产生。由此带来的工作压力、焦虑、无奈较大,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人才要有较强的职业抗逆力,有较高的耐受力、忍受力、自我控制力、意志力和成熟度。

5)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国际融合特征(1)外语应用能力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研要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要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得到国际国内的认可、应用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要学习和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外语应用能力。(2)国际市场意识 上海要参与到国际科技创新活动之中,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就应该具备国际市场意识,对标国际规则,对接国际市场,对口国际组织,对联国际人才,以国际化视野,配置全球化资源。(3)国际化程度 科技全球化,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动,也拓宽加深了科技活动的国内外交流,这就要求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要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这既包括进行全球性合作与交流,也包括参与国际科技活动,能在国际科技界发声,甚至有一定的话语权。

2.各类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

根据上述通识性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特征,结合上海各类科技创新管理单位的组织特性,我们分别提出市直机关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高新区和各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胜任力模型(见表1-8)。表1-8 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

1)市直机关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

上海市直机关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他们的胜任力指标体系见表1-9。表1-9 市直机关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

2)高新区、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

上海市高新区、各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根据政策法规和本区实际情况制订本区的细则与措施,他们的胜任力指标体系见表1-10。表1-10 高新区、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

3)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

在沪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主要的职责是,落实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组织科技活动,他们的胜任力指标体系见表1-11。表1-11 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成长路径研究

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成长路径是指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在工作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思想、能力、品德、职务、地位和作风等方面的成长和提升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以及互相作用所产生的成长轨迹。通过前述研究中构建的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对照上海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实际及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发展现状,可以获得一些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成长路径的共性认识。

1.组织制度安排助科创管理人才成长

1)多角度保障

首先,确定把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纳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培养计划,努力使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次,加强对市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健全科创行政管理机构,配强科技创新管理干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职人员。再次,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考核,把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绩效纳入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第四,选拔配置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强调“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有基层经历者优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者优先,有理工科学科背景者优先。第五,科学优化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绩效管理体系,把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或落实能力以及管理绩效作为科技创新管理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实施跟踪考核、动态管理。第六,科学完善分配激励和容错机制,充分体现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价值,有条件情况下要将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收益与科创活动项目挂钩,让他们成为利益共同体,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上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同时对管理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纠错空间与时间,并且要“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第七,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设计好职业通道,对年轻干部要及时给位子、压担子、指路子,促其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对基层干部要投关注、肯培养、给机会,使基层经历丰富、实践经验扎实、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有更大舞台,作更大贡献;对后备领导干部有计划地选送到基层,让他们接地气、长才干、增内功。第八,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把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培训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鼓励高新企业将一定比例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

2)多岗位锻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