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6:39:44

点击下载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试读:

出版

走近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

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之所以能够跻身于世界杂志出版“列强”,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与当前运营做法来看,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不懈的出版理念,谨慎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及家庭式的企业环境。打造高端杂志 坚持品牌形象

康泰纳仕出版公司旗下拥有VOGUE、GLAMOUR、GQ、VANITY FAIR、Condé Nast Traveller等多个国际知名的杂志品牌,除了被誉为“时尚圣经”的VOGUE已经在中国国内与人民画报社开展了版权合作外,其他品牌对于国内的时尚达人或高端消费者来说也不陌生。这些杂志的编辑与经营定位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目标读者为高端消费者或奢侈品消费者,目标广告客户为奢侈品牌制造商。杂志图文制作精良,因而被媒体统称为“闪光杂志”。

从1922年康泰•蒙特斯•纳仕创办康泰纳仕出版公司以来,出版高端杂志或“最好的杂志”就一直是该公司的办刊宗旨。今天,“创造最佳编辑产品并被公认为最佳”仍然被列为该公司企业目标的第一位。

康泰•蒙特斯•纳仕开创的许多杂志出版与经营理念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提出了“定位”刊物的概念,即针对具有共同兴趣的一个特殊人群而出版的刊物。此类刊物放弃了吸引大量读者的目标,转而通过有针对性的营销与有选择性的编辑,去吸引一些经过选择并最终证明是具有相当说服力或社会地位的读者。

基于康泰•蒙特斯•纳仕本人的法国贵族血统,及其母亲传授的上流社会的基本技能——包括必需的艺术鉴赏力、捕捉上流社会风潮的敏锐度以及与上流社会打交道的能力等,从买下VOGUE开始,康泰纳仕公司在定位杂志理论的基础上,走了一条牢牢占据高端读者市场的路子,对旗下的杂志按照高端读者与奢侈品广告客户的需求进行精心编辑与制作,从文章到照片到排版印刷再到广告,所有最小的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无论是在时装潮流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VOGUE的潮流先锋地位都从那个时候就被树立起来并从未被动摇过。

当然,相对于一般消费类杂志来说,服务于高端市场的杂志也要承担数额更为庞大的支出。同时,经济危机对于奢侈品广告支出的影响也远大于对其他品牌的影响。因此,要坚持杂志的高端定位并非易事。虽然康泰•蒙特斯•纳仕的远见卓识并没有能够使他成功地带领企业走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但幸运的是,康泰纳仕出版公司于1959年被转手卖给了先进出版公司,并在纽豪斯家族成员Si Newhouse(1979年开始担任康泰纳仕出版公司董事长)的领导下得以蓬勃发展。Si Newhouse也是一个对艺术、时尚、名人、社会话题等十分感兴趣的人,康泰•蒙特斯•纳仕提到的两个关键要素“远见”和“坚定”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83年,他将在康泰•蒙特斯•纳仕去世前两年被并入VOGUE而消失不见的VANITY FAIR重新创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本刊物还处于亏损状态,但现在它已成为集团最赚钱的杂志之一,仅意大利版VANITY FAIR2008年的收入就达到1亿美元。1985年,Si Newhouse又做主买下了THE NEW YORKER,这本杂志随后连续18年都未能实现赢利,然而却是美国本土最好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2008年收入同比增长9.2%。谨慎拓展业务 坚持着眼未来

尽管近10年中,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几乎平均每一年都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但实际上进入新市场的决策是十分谨慎的,进入之前的调研过程往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调研结束时,负责的当地团队要向总部提交厚厚的一摞报告,经集团董事长Jonathan Newhouse(江纽颢)同意之后方可创刊。用来打开市场的刊物主要是第一品牌VOGUE,其次是GQ和GLAMOUR。康泰纳仕对于进入新市场的谨慎与投入程度,可以从集团与中国进行版权合作的过程得到充分的证明: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康泰纳仕国际集团马上将中国市场作为一个重点目标,由负责国际集团亚太区业务的副总裁James Woolhouse(简武浩)亲自牵头开展调研。合作调研及筹备持续了4年之久,直到2005年9月才正式与中国内地版权合作出版了《服饰与美容VOGUE》。而James Woolhouse本人原驻伦敦,因集团对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高度重视,竟于2005年将自己的家搬到了香港,亲临“前线”指挥。

除国际化拓展之外,康泰纳仕出版公司在资产收购与数字媒体投入方面的举措也是慎之又慎。资产收购方面,康泰纳仕出版公司多数的收购行为都由其美国分公司开展,收购的基本上都是与其杂志主体理念一致,占据了时尚、生活或艺术市场的杂志或杂志出版公司。例如1993年收购的bon appétit(《好胃口》)和ARCHITECTURAL DIGEST(《建筑文摘》)杂志、1994年收购的WIRED(《有线》)杂志以及2002年收购的Modern Bride(《现代新娘》)等杂志,都已成为美国分公司旗下的重点品牌。对于康泰纳仕国际集团来说,收购行为极为罕见,集团倾向于通过谨慎的市场调研创办自有品牌。

在数字化业务方面,康泰纳仕出版公司的投入一直很有限,被称为是所有开展网络业务的杂志出版商中动作最慢的一家。公司的网络业务开始于1995年在美国开办的美食网站www.Epicurious.com和英国版VOGUE杂志网站www.vogue.co.uk。从那时起,目标站点(destination website,作为读者浏览目标的网站)和与杂志同名的电子商务网站(杂志的网络订阅门户)就一直是康泰纳仕公司数字化业务两个仅有的方向。公司对于如火如荼的杂志数字化进程保持十分冷淡的态度。出于对网络业务的慎重考虑,2007年,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从微软请来了前微软MSN战略与国际内容部总监Stefano Maruzzi担任旗下CondéNet International网络公司的总裁兼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副总裁,对旗下各分公司的网络业务进行整合。Stefano Maruzzi本人2000年进入微软之前曾负责意大利蒙达多利出版集团的图书业务,可以说是帮助康泰纳仕将传统出版业务与数字出版业务整合拓展的最佳人选。

在谨慎的基础之上,康泰纳仕出版公司在公司规模扩张方面所特有的长远眼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持编辑内容与广告内容相互独立。康泰纳仕旗下所有杂志的内容都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主体编辑内容和广告促销内容。两部分内容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编辑团队只负责杂志的主体编辑内容,不以取悦广告客户为目的,内容中涉及的对产品的评价纯属编辑个人行为,而“软广告”是被绝对禁止的。广告团队则负责尽可能为广告客户提供完美的服务,包括接受广告客户委托制作编辑内容与广告内容混在一起的促销页。所有的广告内容或者由广告客户直接提供,或者会标明“促销页”,便于读者了解哪些是广告内容,哪些是编辑内容。另外,封面不放广告也是所有康泰纳仕旗下杂志的统一原则。企业内部的员工都很明白,即便为坚持上述原则而丢掉客户也在所不惜。另外,在丢掉客户的期间,杂志独立的编辑内容仍会刊登与该客户有关的内容和照片,这也是广告客户难以完全舍弃杂志的一个因素。第二,绝不走低价路线,即杂志的广告价格只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根据提供服务程度的差异——如是否需要赴国外拍摄广告图片等——略有调整,不会为争取客户而提供折扣。总体看来,康泰纳仕能够保持这种长远的眼光,与其企业性质及历史形成的产品定位息息相关。作为私营企业,康泰纳仕从来不向外界透露任何关于其经营收入的数字或信息,也就不会为此承受媒体评论的压力,而同时公司决策层也无须为了确保给股东创造效益而追逐当前利益。由于康泰纳仕旗下杂志的高端形象已深入人心,并且杂志的广告客户基础也颇为坚固,公司保持现有的高端杂志出版商形象自有其商业生存上的合理性。第三,允许杂志有足够的投入期、亏损期,允许任何人犯错误。这一点在前面提到的关于国际化业务拓展的调研,以及VANITY FAIR、THE NEW YORKER一直未被舍弃的事例中,已得到充分的说明。扁平化管理 家庭式氛围

康泰纳仕出版公司的管理主要采取扁平化的结构,对于康泰纳仕国际集团来说,所有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均直接向总裁或副总裁汇报,而分公司所有杂志的出版人和主编也是直接向董事总经理汇报。在杂志的出版流程中,制作、发行、营销、宣传均为集中管理,只有编辑和广告部门是独立运营。这种结构既保障了各地分公司及其旗下杂志能够按照自己的编辑理念和经营理念去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的特色,又保障了所有的出版经营活动被严格掌握在预算控制之中,确保了企业的良性运作。

按照康泰纳仕国际集团战略与规划部的说法,集团管理的两大特色是“非集中化”和“地区业务自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当地编辑团队针对当地市场开发产品,但同时各地董事总经理的人选也变得至关重要。不过,一旦董事总经理的人选确定,集团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董事总经理的决策,不会对具体的杂志出版业务加以直接的干涉。

从康泰纳仕英国分公司的组织结构来看,其成功之处在于每个部门都与其他多个部门乃至公司以外的多个企业紧密衔接,每个人的职责也都不是拘泥于一个点,而是具有相当的延展性,需要与不同类型的其他岗位密切合作。例如,制作部负责GQ杂志印刷的人与杂志编辑部负责文字的人以及负责图片的人都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同时更是对印刷厂的工作流程了如指掌。再如,杂志美编会拿着封面设计小样去征求广告部的意见,当然,与摄影师广交朋友更是他们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另外,鼓励员工寻求职业发展机会、对离开公司的人永远敞开大门,这两点也使康泰纳仕成了一个深受员工喜爱的雇主,离开公司的人往往只是因为想尝试一下不同的工作环境。但有许多年轻人在这家公司里得到了历练,离开了,又再回来,从此以后就再不离开……在这批人中,有英国版VOGUE杂志的现任主编Alexandra Shulman与杂志的执行主编Frances Bentley,她们两位与出版人Stephen Quinn已经合作16年之久。

相关链接

康泰纳仕出版公司成立于1922年,由美国媒体大亨纽豪斯(Newhouse)家族经营,由康泰纳仕美国分公司与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两部分组成。该公司以出版时装、生活、家居、园艺、美食、旅游类杂志为主,截至2008年底在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共出版130种杂志,其中25种由康泰纳仕美国分公司出版,105种由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出版。康泰纳仕出版公司总部暨美国分公司办公地址设在纽约时代广场。

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墨西哥与拉美、印度、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共设有10个全资子公司,出版73种杂志;同时还在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希腊、匈牙利、韩国、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南非、瑞典和荷兰等12个国家授权当地出版公司共计出版杂志32种。集团总部设在伦敦。(姜晓娟 撰写)

从《衬衫换甜点》看美国出版新变化

在美国,家庭主妇往往可以在不经意间做出大事情来,不仅会牵动一个家庭、一批人,而且还会牵动一个行业。文学版“美国偶像”

你看,杰恩•博尼拉就是一个最新最典型的例子。杰恩•博尼拉住在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是一名全职妈妈,喜欢根据自己看护小孩的经历编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小玛莉•巴利。小玛莉•巴利的爸爸妈妈哄她去尝试新食物,不在乎她弄脏衣服。杰恩•博尼拉认为《衬衫换甜点》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于是向各大出版社投稿,收到的却是一大堆退稿信。

2008年夏天,杰恩•博尼拉听说一个名为电子图书网站(WEbook)的新公司招募写手,便把《衬衫换甜点》的片段放到网站上供其他写手评判。小玛莉•巴利的人气一路高涨,成了许多家长的最爱。电子图书网站聘请一名插图画家为故事配图,并在2009年5月出版了纸介质图书。

听起来好像杰恩•博尼拉成了文学版的“美国偶像”,情况还真差不多。和“美国偶像”一样,“我们为雄心勃勃的新人铺路搭桥”,电子图书网站总裁苏•埃尔布罗内说。不过,电子图书网站还在与出版界的其他创新者一道从事着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在瞬息万变的出版行业中发掘热销图书。答案?那就是更加关注读者到底需要什么。这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截然不同,但却是帮助出版业走出当今危机的好办法。白纸黑字依然大行其道

不能否认的是,今天的出版业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西蒙—舒斯特联合出版社和兰登书屋都已开始裁员,而博德斯公司每次偿付债务就会引发破产传言。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证据表明现在应该是白纸黑字大行其道的年代。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NEA)最新开展的调查显示,美国人阅读小说、诗歌、戏剧的比例从2002年的46.7%上升到2008年的50.2%。

那么为什么出版业利润微薄呢?有个笑话说,出版商聘请一位顾问来回答这个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后,顾问说,出版商每出版的10种书中,有2种赚钱,3种不赚不赔,5种亏本,所以出版商应该只出版那2种赚钱的书。如果预测畅销书真能这样简单就好了。也许难以置信,但J.K.罗琳1995年完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12家大型出版社都把她的少年魔法师拒于门外。原因很简单,他们都不想为这个文学未知数下赌注。与之相对,现在出版业的运行模式往往意味着向名人付高价买版权,他们的书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至少能在每年成千上万的新书中引人注目,或是有引人注目的可能性。

显然,改进现状的余地是有的。电子图书网站的模式就是把互动的Web2.0应用到文学界,给每个人写作的机会。电子图书网站上有35000部作品,人气较高的几部作品都有大量“粉丝”,公司相信它们能赚钱。因为没有入门门槛,作者多是初出茅庐。读者们可以下载这些小说的片段(70—1000字)阅读。如果大批善于评判的读者坚持阅读,出版商便能确定该作品有广泛的读者群。请读者提前参与

这种“群众外包”和“群众测试”的模式与通常的出版方式稍有不同,出版界多采用编辑负责制,由代理人或编辑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要出版的图书。但请消费者一同参与的大趋势,吸引着许多创意产业。一个称作“现场报道网”(Spot.Us)的媒体项目正尝试“民众自筹报道”:在这个网站上,感兴趣的各方集资委托相关人员作调查性新闻报道。在“乐队推销”(SellaBand)网站,乐队上传自己的音乐来吸引潜在的小投资者。一旦发行专辑,则由音乐家和投资商分享利润。两年间,29个乐队分别筹集到5万美元,最少的单笔投资只有10美元。一个新的国际新闻机构全球邮报网(Global Post)请最忠实的读者展示各自的故事构思,并表决哪种构思该交送给记者报道。即使是THE YEW YORKER《纽约客》这样的精英写作阵地,也请读者对漫画的说明文字提建议并参与票选。民众的想法并不都见得高明,但那些专业人士也好不到哪儿去。总体来看,这种混搭的效果还不错。(孟斯咏 编译)

国际出版界热炒“雷曼兄弟”

对于国际出版界来说,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的确不是幸灾乐祸,的确不是隔岸观火,真的是很有看点和卖点。

自从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产以来,人们与银行家交谈时一再听到相似的话。他们的话这样开头:“自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来……”人们预感到,2008年9月15日将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或许它早就是这样的日子了。这家纽约投资银行的破产以及它抱着箱子走出办公室的员工,标志着一个转折点——那是金融危机开始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因此,将来某一天历史书上的讲解或许会这样开头:“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破产后……”

由于人们意识到这是个重大事件,因此越来越需要对它做出解释和评价。从经济方面探询原因的工作已经结束了,人们的目光现在正转向当事人。对于宏大的历史写作来说,2008年9月15日还太近。当前的形势仍然动荡不稳,所有人,不论是银行家、经济学家、作家抑或是记者都还是“身在此山中”。但是对于纪事来说,时机已经成熟。只要看一眼出版社的春夏季发行目录,就会发现观察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史和分析性的图书最先面世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出书揭露公司、银行和交易所的内幕。

例如勒内•蔡尔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银行、银行家、破产》一书中,这位以前的记者融两种风格于一炉:一方面是冷嘲热讽,荒诞不经;另一方面又知识丰富,内容鲜活。在这本书里,那些对分红很敏感的瑞士财产顾问总是想方设法谋取佣金,他们很少去理智地分析高风险的房地产投资。他们的客户也非常贪婪,至少也很无知。

看了这些故事后,人们多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里一切正常而最后却出了问题。蔡尔证实了许多老套话,但是他却没有浪费时间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批评。不过下列内容人们也很乐意去读:俄罗斯的寡头政治家为了避税而假装死去,或者瑞士的私人银行为了招揽顾客而不愿完全遵守道德标准。这里,危机成功地变成了消遣。

安娜•T的作品非常扣人心弦。她在书的封面上没有提到自己的真实姓名。她曾在法兰克福当过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目前已经转行。她用笔名写了一本揭露内幕的图书,私人投资者看完后只能大跌眼镜。在《贪得无厌》一书中,她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一家法兰克福银行交易大厅的日常工作。穿着精品西服的同事们数小时地扯闲话,讲下流段子。但是期间他们会突然停下来,看一眼电脑屏幕,在几秒钟内进行上百万的交易操作。她把投资银行家说得一无是处:“他们非常冒险,毫无顾虑……他们只知道一个目标:增加自己的财产。”

安娜•T也这么做,而且对于自己属于这样一个团队感到很得意。《贪得无厌》一书的魅力在于,安娜•T非常真诚地描述了自己的工作。例如,她和同事一起开发了“创新方案”,这些方案非常复杂,以致投资顾问都理解不了,但他们还是将其推销给顾客。高风险的、带有异国风味的金融衍生品被说成“保本贷款”或“一流证券”,而安娜•T和她的同事却一边对毫不知情的顾客捧腹大笑,一边想着年底的分红。“Dax先生”迪尔克•米勒在《速成课》一书中展示了自己是流氓世界里唯一的正人君子。他的暗语是健全的理智,他传递的信息很简单:经济数据被美化,而且被政府、机构或银行为了自己的目的所利用。米勒认为,危机从2000年起就已经露出了苗头,并推测“金融体系可能会重新调整”。米勒的这些论述连同他的幽默,使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他说:“除了自己谁也别相信,连我也别相信。”

曾当过推销员的劳伦特•奎因特罗,在他的文学处女作《明天轮到我》一书中介绍了经理们如今面临的压力。场景是:一次会议,11个人参加,时间2个小时。窍门是:奎因特罗用各个角色自己的视角去展示他们。人物的内心独白一再涉及压力、嫉妒、恐惧和竞争。只有一件东西从未谈到,那就是工作。对我们所处的“后雷曼时代”的历史时期来说,“人类悲剧”可能是个恰当的标题。人人身在其中,人人无法逃避,人人都要面对。(古隆中 编译)

美国财经图书行情依然看好

大约在2007-2008年之交,迈克尔•科比特的《一找二修三抛炒房赚大钱——一次一套》是美国最畅销的财经类图书之一。而今,美国出版商最热衷的金融书之一是斯蒂芬•利布的《游戏结束:崩溃的经济会怎样让你的财富缩水一半,除非你知道怎么做》。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无数人都在为摇摇欲坠的401K计划(养老金计划——编译者注)或者是否应该兑现长期股票投资而苦恼,各大出版商却在争先恐后地赚钱。

他们正拼命寻找下一部“重量级作品”、下下一部“重量级作品”,这部作品要能反映人们对经济更清醒的认识,提供解决办法,帮助美国人渡过眼下的难关。

2008年,在48小时之内,企鹅选集出版公司挤掉竞争对手抢先买下金融权威埃里克•詹森的《新新政》;道布尔迪公司和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大力宣传它们即将出版的有关贝尔斯登公司倒闭的新书;商业高阶出版社则迫不及待地买下利布的图书,利布对美国经济的问题直言不讳。

这些财经类图书多数将在2009年下半年陆续问世。因此,在这些新书问世前夕,出版商都赶着重印预言经济恶化、现在看起来很重要很中肯的旧书。

在2009年,有经济动荡方面新书可出的公司都在大力宣传这些图书。如果说能从这些书中找到一条共同的线索,那就是它们都反映了当代的经济思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对来自日本的经济竞争日渐焦虑时,戴维•哈伯斯塔姆的《清算》和莱斯特•瑟罗的《交头接耳》这类书都很受欢迎。

但是,出版商把赌注放在这种书上可能有风险。即使最睿智的专家也对如何恢复经济感到困惑。从为新书签约到这本书上架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没有人能预言12个月以后的经济形势,或者读者到时候会乐意买什么书。

然而,即便金融危机继续加深,市场动荡不已,希望还是永远存在的。(方象磐 编译)

《美国地区英语辞典》即将全部完成

被誉为“美国方言大全”的《美国地区英语辞典》,经历了半个世纪,全部编纂工作终于就要宣告结束。

这本《美国地区英语辞典》,受到语言学家和作家们的喜爱,并且在从演员到警察的各行各业都用得上。现在,经过50年广泛收集,编写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的编写团队正在进行从字母S到Z最后一部分的工作。一项新的联邦拨款将帮助第5卷在2010年出版,此前已经出版了4卷。

编辑琼•休斯敦•霍尔说:“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这部辞典收录了在偏远地区使用的单词和短语。在某些地方,“潜艇”可能被称为“英雄”或“研磨机”。像在北伊利诺伊,用“炒鸡蛋”表示“家常便饭”。

它告诉人们美国人实际上是在怎样说话的,而不是应当怎样说话。

威廉•萨菲尔经常在《纽约时报》周末副刊的语言专栏里提到这本辞典,他说:“这是最伟大的美国学术活动之一,人们将在今后100年里阅读它,并从中学习美国英语的基础。”

医生们使用它与病人交流,警察使用它确认罪犯,好莱坞和百老汇的方言指导们使用它帮助演员进行方言训练。

作家汤姆•沃尔夫说,这本辞典是“我最喜欢的读物”。

编写这本辞典的想法源自1889年,即美国方言学会成立之时。但这项工作直到1965年才正式启动,当时,英文教授弗雷德里克•卡西迪派出工作人员前往1000个特意选取的美国社区,采访当地居民并录下他们的谈话。仅实地工作就耗费了5年的时间,工作人员共收集了250万个不同的单词和短语。

随后,语言学家们开始研究这些词汇,确定哪些词汇应当被收录。参与这项工作的共有十几名工作人员,每年的预算经费约75万美元。

弗雷德里克•卡西迪于2000年去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苦苦盼望最后一卷的出版。他的墓碑上写着:“完成Z!”

琼•休斯敦•霍尔自1975年起参与这项工作,并于2000年起开始担任编辑。她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部5卷将包括7.5万个条目。《美国地区英语辞典》也是哈佛大学出版社引以为自豪的、标志性的出版工程,这项出版工程跨越了3个世纪。

琼•休斯敦•霍尔说,到目前为止,她最喜欢的一个词是“bobbasheely”。在墨西哥湾沿岸的一些州,这个词可用作名词,意思是“好朋友”;或者动词,意思是“和朋友一起玩”。它源自乔克托族语言。

在20世纪60年代,德克萨斯州和亚拉巴马州的两名受访者使用了这个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诺贝尔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曾在一部小说中用过这个词,19世纪初声名狼藉的美国副总统阿伦•伯尔的一位同事也用过这个词。(雪莲 编译)

从两本中美版权合作杂志看去

春风徐徐,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从大洋彼岸缓缓走来,《Vogue服饰与美容》以其潇洒的步伐在中国迈过三个春秋,《悦己SELF》以其绚丽的身姿闪亮登上中国时尚期刊的舞台。它们以敏锐的触角和高端的艺术气息,在时尚期刊林立的中国期刊界独树一帜。本文将简要分析这两本版权合作期刊引领潮流的价值观念,探索其版权合作后的发展方向。引领时尚潮流 树立时尚观念《VOGUE服饰与美容》是2005年康泰纳仕与我国人民画报杂志社版权合作产生的一本时尚期刊,它是VOGUE与世界各国版权合作期刊之一,所以它一诞生就有VOGUE“时尚圣经”的光环照耀。流光溢彩的铜版纸、绚烂夺目的封面、五光十色的内容,为读者呈现一幅国际时尚圈的图画。它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宽广的角度阐述世界最前沿的时尚信息,巴黎天桥上的超级名模以及最顶尖的时尚艺术家都是期刊的常客。它秉承求新求变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分为FASHION时装、BEAUTY美容、FEATURES专题、ART AND LIVING艺术与生活、REGULAR专栏五个部分,而不像其他流行杂志用随处可见的模特摆在页面的一角,成为时尚信息的收集器。它结合流行与艺术,彰显品位与气质,被众多设计师、作家、艺术家推崇为风格与时尚的权威,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当然,时尚不仅是华丽的云裳,不仅是LV的手提包,也不仅是浓妆艳抹的派对,它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念。

所以《VOGUE服饰与美容》才有“艺术与生活”栏目,才启用一流的设计师和最有才华的摄影师为读者呈现另一个橱窗世界,这里有最奢华的生活,更有最精致的态度、时尚的态度。

相比于《VOGUE服饰与美容》,《悦己SELF》则更注重女性内心层次的挖掘,倡导“愉悦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它是康泰纳仕与中国妇女杂志社版权合作的又一时尚期刊,2007年在我国面世。它的健康养生话题突破了时尚期刊千篇一律的“外在美丽”,它的职场、理财、情感话题则从女性身体深入到内心,深入到灵魂,在《悦己SELF》中,你不仅可以得到最新最前沿的潮流资讯,更可以得到心灵的释放,形成自我愉悦的时尚观念。

版权合作的时尚期刊往往是国际流行文化的载体,它们成为中国时尚潮流的弄潮儿,是其应有之义,因为它们具有更宽阔的视野、更丰富的资源。但是,版权合作以后的路在何方?本土化和产业化,似乎更为重要。本土化 产业化

本文认为对于版权合作的时尚期刊,应该遵循本土化——产业化——走出去的模式,即以世界带动中国,再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世界,回头审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美,形成中国的时尚工业,目标是将中国时尚之美的内涵、现代时尚的意识,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要达到此种目标,本土化与产业化将是其两把利剑。

本土化——产业化——走出去,是一个动态的借鉴、吸收、融合、改进、定性,然后发出光芒再反过来征服世界的过程。版权合作是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我们扩展视野,学习更多知识。但是版权合作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方式,它更应该成为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个中国时尚期刊学习世界大牌期刊的窗口,一个中国时尚期刊走向世界的窗口。这个窗口可进可出,关键是看中国时尚期刊界如何利用。

对于《VOGUE服饰与美容》与《悦己SELF》来说,在利用版权合作,获取国际时尚信息和镜像上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在本土化产业化方面火候欠佳。虽然这两本时尚期刊已经在中国有所成就,但是还没有完全做到本土化,也还没有学习到康泰纳仕期刊产业化运营管理的真谛。1.本土化

当初《VOGUE服饰与美容》高调亮相中国时,曾引发国际品牌期刊本土化这一老问题的再讨论。要想立足本土化,我们首先来看看国内同样类型时尚期刊的情况。

纵观中国时尚期刊界,但凡有所成就的时尚期刊大都有国外版权合作的背景。比如《时尚》是中国国家旅游局与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的版权合作,《瑞丽》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与日本主妇之友社的版权合作,《嘉人》是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与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的版权合作,《虹madame FIGARO》(原名《追求》)是与法国MADAME FIGARO的版权合作,而《VOGUE服饰与美容》和《悦己SELF》则是与美国杂志大亨康泰纳仕的版权合作。历览报刊亭的时尚期刊,我们不难发现其分为欧系、美系、日韩系。例如《嘉人》是欧系,《时尚》、《VOGUE服饰与美容》和《悦己SELF》乃是美系,《瑞丽》、《米娜》、《卡娜》、《昕薇》则是日系。而真正的土生土长的时尚期刊要么被这些版权合作系列期刊击垮,要么就是经营状况不佳。在本土化方面,《时尚》和《瑞丽》已经做得不错,尤其是《瑞丽》借鉴日本潮流,打造东方的属于中国女孩的美丽秘籍,并且定位实用。而有些“洋刊”虽然落地中国,但“水土不服”。有鉴于此,《VOGUE服饰与美容》和《悦己SELF》的本土化,应更为谨慎。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本土化呢?

一是应该了解本土市场,了解本土读者审美情趣,做到内容本土化。《VOGUE服饰与美容》和《悦己SELF》在传递国际流行趋势的时候,要与中国本土市场契合,找好切入点,把国际时尚转化成地地道道的中国时尚,也就是要从“根”上本土化。

二是调查研究中国时尚产业,做到广告与发行本土化,即营销本土化。这就需要做详尽的市场调查和精确定位,熟悉中国的发行渠道。对于时尚期刊,广告收入在其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期刊的广告收入排名中,时尚期刊都大量占据排行榜,且排名靠前。例如《时尚》杂志,其广告收入已经超过发行收入。

三是利用中国的管理团队,做到管理本土化。国际时尚期刊因其所处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及市场体制的异同,其管理体制也应与所在国契合才对。对于《VOGUE服饰与美容》与《悦己SELF》来说,美国的期刊环境与中国的期刊环境有很大差异,其管理体制与中国的管理体制也会有很大不同,只有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时尚期刊管理体制,才能使版权合作杂志运营良好。

当《VOGUE服饰与美容》与《悦己SELF》完成本土化的使命,真正在中国时尚期刊界站稳脚跟之后,更要重视产业化。以上两本杂志只有学习康泰纳仕走时尚期刊产业化的道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2.产业化

康泰纳仕的期刊运营管理完全产业化,除了拥有VOGUE这一旗舰产品外,还拥有如GQ、《名利场》、Traveler、《连线》及《纽约客》等顶级杂志。VOGUE包括澳大利亚版(1959年)、意大利版(1965年)、巴西版(1975年)、德国版(1979年)、西班牙版(1988年)、韩国版(1996年)、俄罗斯版(1998年)、日本版(1999年)等。到目前为止,该杂志已经在15个国家出版发行。该出版集团对于期刊的经营,完全是依照产业经营的目标,即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期刊内容定位、编辑思想以及相关的编辑、出版发行活动等,都服从于投资的回报率。除了自身的支柱产品期刊的特征与其他产业产品的差别化之外,在经营方面与其他产业并无二致。比如,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投资的目标市场;为打破市场壁垒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为进入市场所进行的资本运作;营销策略的制定;然后才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即期刊的编辑、印制、销售、发行、物流等。产业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利润。其组织机构、经营理念、跨国经营策略,无不清晰地体现出这样的思路。

另外,VOGUE杂志对相关行业的扶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VOGUE杂志推动了全球时尚产业的发展。当今很多著名模特以及设计师都是通过VOGUE杂志被发掘的。世界上一些顶尖摄影师,如马里奥•泰斯蒂诺(Mario Testino)、史蒂芬•迈泽尔(Steven Meisel)、帕特里克•德马(Patrick Demarchelier) 和欧文•佩恩(Irving Penn)都是被VOGUE推上国际舞台,并受到追捧。由此可以看出,时尚期刊的产业化和形成时尚产业链,是《VOGUE服饰与美容》以及《悦己SELF》通过版权合作要向康泰纳仕学习的。

时尚期刊的产业化道路,不仅要产权清晰,权责利分明,运用产业运营管理模式,更要看到其与广告有着亲密的关系,看到其反映经济的情势。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泰勒提出了“长裙理论”:从女人的裙长可以看出经济形势。我们暂且不管此种理论有无可行性,但是它至少说明时尚期刊与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制造商和销售商(物质和服务产品)到时尚期刊及各类媒体(广告)再到消费者(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可以看出,在这条信息流中,承担广告载体的时尚期刊成为联系经济活动与消费的重要中介。因此我们可以说,时尚期刊的产业化道路是天经地义的选择。也正是因为时尚期刊与经济有着比其他期刊与经济更亲密、更广泛的联系,形成时尚产业链,更是不二法门。从时尚期刊的系列化、细分化,到时尚期刊的数字化,再到时尚产品的上游制作和下游销售,形成时尚产业链,这样不仅能做大做强中国时尚期刊,培养中国时尚文化,还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从版权合作到本土化到产业化,明确时尚期刊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形成中国时尚产业链,组建中国时尚期刊集团,这样才能完成版权合作时尚期刊以世界带动中国,再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世界,形成中国的时尚工业,最终走向世界的伟大使命。(邱永辉 编写)

浅谈《悦己SELF》的广告与发展

《悦己SELF》作为中国妇女出版社和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版权合作的一本综合性女性生活类杂志,其内容涵盖健康、职场、情感、生活、服饰、美容等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她鼓励并帮助中国女性寻找自身的最佳状态。那么《悦己SELF》杂志如何在中国找到“最佳发展状态”呢?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报刊大量停刊,广告量急剧下滑的情势下。众所周知,广告可谓时尚杂志的命脉。那么,如何把握这根命脉,促进《悦己SELF》走向最佳发展状态,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自我广告

目前大多数时尚杂志和生活消费类杂志都是依靠广告收入赢利,即第二次售卖——“卖读者群”,通过开拓读者市场,杂志吸引商家刊登广告而赢利。这时自我广告以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额,成为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第一步。

一是通过广告语宣传自己。《悦己SELF》“快乐由自己,美丽身心灵”的价值主张给业界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独特。《悦己SELF》的许多广告语都得到大众喜爱,比如:

男人付账值得炫耀,但自己埋单那叫骄傲。

用快乐美容,绝无副作用。

一味标榜内涵而轻视门面,也是肤浅。

魅力见仁见智,拼不过姿势拼知识。

……

这些别出心裁的广告语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许多网友都十分欣赏。这让他们觉得《悦己SELF》是一本新颖独特的杂志,这也是他们最初选择《悦己SELF》的理由。试想在林林总总的时尚杂志中,如果不追求与众不同,不匠心独运,如何赢得读者,更如何赢得广告商。

二是举办活动宣传自己。《悦己SELF》在两周年之际,推出了“放飞你的心,快乐由自己”的明信片征集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应。一方面沟通了杂志和读者,另一方面也推介了自己,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树立了积极的形象。这种软性广告活动不应该只是在周年纪念举办,平时也应该多策划举办不同的活动,比如《瑞丽》的“封面女孩大赛”之类。除了选秀活动之外,女性时尚杂志也可以通过慈善活动、赞助活动、展览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造势,以期在社会和读者中树立自己的形象。

杂志可以成立读者俱乐部,读者俱乐部可以向会员赠送产品或者定期举办会员活动,这也算是一种广告武器。

杂志可以跟广告商一起合作策划活动,达到双重推广、密切与广告商关系的作用。比如《悦己SELF》就曾经和雅漾化妆品公司搞了一个短期优惠订阅活动。

当然在经济危机下,《悦己SELF》要注重举办活动的方式、力度,把挑战变成机遇,在不景气的杂志业中逆流而上。

三是数字广告。这主要是指利用网络门户网站和社交论坛进行广告。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在经济危机促使更多的人把生活转向网络的今天,《悦己SELF》可以在网络上投放一定的广告。这样也有利于吸引一些对纸介质版本不熟悉的用户了解《悦己SELF》,从而走进《悦己SELF》。这种广告形式在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退的今天,具有一定意义。把握广告商

众所周知,时尚杂志作为媒介广告载体,又由于其时尚的特殊性,广告商的广告投放几乎是时尚杂志发展的支柱。在宣传自己、打好读者群这个基础后,把握广告商投放广告就是重中之重了。

在前几年,时尚杂志的广告呈现爆发式发展状态,这当然与期刊市场、高档商品市场的发展不无关系。但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时尚杂志广告量下滑,《悦己SELF》也不例外。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展网络广告。在经济危机下,广告商必然会减少广告投入,其中又会减少在纸介质媒体的广告投入。

这时候一部分广告商会把眼光投向网络,《悦己SELF》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网站,为广告商投放网络广告提供平台。《悦己SELF》已经建立《悦己SELF》女性门户网站,包括服装饰品、身心健康、乐享生活等12个频道和3个专栏。内容可谓丰富,但是与其他女性门户网站雷同,没有特色。在各栏目之间也没有轻重,都“平分秋色”,并且内容更新缓慢。在网站上,我们根本看不到纸介质版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可以说在网站广告方面,《悦己SELF》做得不是很理想。《悦己SELF》应该积极转变思路,一方面鼓励已有纸介质广告商在网站上投入广告;一方面接洽对网络有兴趣的广告商,拉动新广告。

二是加强与广告商的合作。首先,为广告商提供更多服务。《悦己SELF》可以为广告商提供杂志的全面信息,以及广告刊登后的数据调查。现在许多杂志社只管谈广告、登广告,之后的事全然不顾。然而,广告商之所以愿意在你的杂志上投放广告,尤其是国际奢侈品牌在时尚杂志上投放数百万元的广告,无非是希望有理想的回报。但是许多时尚杂志都没有为广告商提供可以让人信服的调查。早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西方的杂志为了使广告客户相信他们的刊物能达到广告客户所预期的市场,就开始了读者调查。《悦己SELF》可以仿效,比如调查读者地理分布、生活水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财产、阅读习惯、购物习惯等资料。在广告刊登后,追踪广告效果,再进行读者调查等,以便随时可以给广告客户一个证明。《悦己SELF》可以进一步探讨客服计划,为广告商提供深层次服务。比如可以对整个女性消费市场作细致调查,为广告商提供有关消费品市场的信息。更可以利用网站,把杂志的读者调查公布出来,做到随时更新,以使现有广告商信服,又能吸引其他广告商。

其次,与广告商一起策划活动。比如《悦己SELF》可以和珠宝广告商举办珠宝设计大赛,可以和服饰广告商一起举办时装发布会等。《悦己SELF》还可以与广告品牌合作开发系列产品,这样也有利于时尚杂志的横向发展。

还有就是抓住新进时尚品牌。这里的新进品牌包括新生品牌和进军中国市场的国外已有品牌。《悦己SELF》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角,积极把握新进品牌的广告投放。对于一些已经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悦己SELF》开始可以免费为其刊登广告。这样既把握了一个潜在的长期广告客户,又提高了杂志自身的水准和知名度。这种双赢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如果《悦己SELF》把握住广告这条命脉,那么势必能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而绽放得更加美丽。(邱永辉 撰写)

美国杂志编辑出版的奥妙

“为什么要编辑杂志?”对于这个问题,长期在赫斯特杂志社担任女性杂志总编辑的约翰•麦克卡特的回答是,编辑制作杂志有各种目的,但其中最大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

杂志出版是产生利润的行业。如何编辑制作可以获取利润的杂志?杂志一旦产生利润,就能够生存并延续下去。对美国杂志经营的“关键词”——获取利润,有必要加以具体说明。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杂志要获取利润,必须抓住三大要素。

三大要素一是记事文章,即经过编辑的杂志内容。二是销售册数,即通过编辑文章抓住读者。当然,也不是说杂志的印数越多越好,而是说在杂志经营中的适量册数。三是广告收入,即杂志出版经营是依靠广告收入和杂志销售的。一般而言,销售收入越多,从广告客户那里获取的广告就越多。采写、编辑吸引读者的记事文章

美国的杂志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在杂志诞生的初期,政治家们出于发表自己主张、政见的需要,纷纷出版杂志。当时,不大考虑杂志的出版经营,发行册数少,发行期数也不多,往往是发行几期就停刊了。之后,为了使杂志连续办下去,为了向更多的读者发行,杂志界意识到杂志必须拥有“目标读者”,开始“制作吸引读者的杂志”,“杂志要代表读者发表意见”。这样,紧跟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要是新观点、新思维,都会陆续刊登在最新出版的杂志上。比如对奴隶解放运动、妇女争取参政权运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杂志都起到了发表社会性意见(为民喉舌)的作用。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为了提高美国国民的统一意识,更广泛地传播知识,他对作为媒体之一的杂志寄予了厚望。为此,美国政府出台了向全国各地邮发杂志降低邮费的优惠政策。由此而来,新观点、新思维通过杂志在美国全境广泛传播开去。杂志的读者遍及全国,读者的数量迅速增加。杂志在全国发行,促进读者阅读杂志的兴趣更高、所关心的问题和事情更多。为了顺应更多读者的需求,“制作吸引读者的杂志”就显得十分必要。杂志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种类方面;不仅在数量方面,而且在质量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

美国的杂志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综合类杂志、区域类杂志(地方杂志)和女性类杂志三大种类。按照读者的需求,综合类杂志逐渐分化,演变出艺术类、文学类、文化类、杂谈类、科学类、财经类、新闻类等杂志。女性类杂志分化,演变出家庭实用杂志、时尚杂志、职业妇女杂志、育儿杂志、新娘杂志、13—19岁的青少年杂志等。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是与美国在线合并的公司,有着庞大的数据库。美国在线吸引的定期购读的读者接近50万人,订阅率达到90%,成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巨大的无形资产。该公司运用数据库十分灵活,比如以百分点处理和分析每个读者的细微信息,随时更新内容。在改变内容的同时,根据数据的不同,再制作编辑新的杂志。该公司负责人说:“只有根据消费者的爱好经常变化,才能生存下去。”总之,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采写、编辑各种内容的记事文章,千方百计地吸引读者。近些年来,关爱独身生活者的杂志也在美国“粉墨登场”。另外,杂志根据地域读者的不同,还出版地域版,比如以妇女为对象的女性版、以青少年为对象的中小学生版。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对每一期杂志的内容都要下很大的工夫。纵览行业杂志《广告周刊》(Ad Week)选出的2000年度“全美十佳杂志”,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引人注目。例如:

1.有趣的话题(名人聊天)

2.个性化的内容(顺应每个读者的需求)

3.新奇的内容(率先把握社会及环境的变化)

4.提供有效的服务(让读者觉得有这一本杂志就足够了)

5.让人感动、催人泪下的内容(这是永恒的主题)

6.有参与性(与读者的双向交流)

7.及时的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8.深度调查(围绕当日的主题,叙述与分析有事实、有数据、有理论)

在美国的书店销售杂志还要讲究“4秒钟规则”。也就是说,读者一旦看了杂志的封面,4秒钟之内就要决定是否购买。因此,为了使杂志封面“抢眼”,在设计、颜色以及开本上,都要下很大的工夫。例如,很有人气的男性杂志《马克西姆》,封面采用了女性写真和特集的主题文字,在4秒钟之内征服了男士们。抓住能够按定价购买杂志的读者(那些在书店等零售柜台购买杂志的读者),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杂志销售册数要适量

如果销售册数越多,销售金额就越多,那么,大批量的册数是不是就成为杂志出版经营的关键因素呢?

1909年收购了Walk的孔狄•内史塔说,Walk杂志的出版经营,“不需要大批量的册数,需要的是有品质的册数”。该杂志的发展方针是,不急于增加册数,而是让该杂志的理念逐渐向读者渗透,作为最合适的“渗透”的物质条件就是印刷10万册,然后在此基础上慢慢增加。表 杂志经营各部分比例

在杂志出版经营中,收入主要有杂志销售收入和广告收入,而支出就是各种各样的费用。如果杂志出版经营状况良好,那么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利润率至少应为10%。据美国有关媒体咨询机构调查统计,1998年度出版经营状况良好的150种杂志的税前利润率,平均为10%。在杂志的收入部分,定期购读(订阅)收入占42%,零星购读(零售)收入占12%,广告收入占46%。在杂志的支出部分,定期购读推销费用占30%,印刷和流通成本占32%,编辑和制作费用占9%,广告和市场营销费用占9%,营业管理费用占3%,定期购读服务费用占2%,其他占5%,总计为90%。在杂志的支出中,印刷和流通成本所占比率最高,占32%。所以,这个部分的支出越多,杂志出版经营的状况就越严峻。正如孔狄•内史塔所言,适量的册数、“有品质的册数”是杂志出版经营的要点之一。在美国的杂志中,也有盲目增加印刷册数最后导致停刊的例子。1950年以后,美国一般家庭的电视普及率超过了80%。对此,大型画报杂志《生活》和《姿态》采取了与电视相抗衡的策略——加大印数,扩大发行量。为了大批量销售杂志,不管亏损与否,把定期购读价格大打折扣。尽管印刷和流通成本增加,如果广告收入随之增加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通过便宜价格购买杂志的读者,不能说是真正的读者”。慢慢地,厌倦记事文章的读者离开杂志,广告客户也敬而远之,《生活》和《姿态》最终不得不宣布停刊。

抓住了真正的读者,就抓住了适量的册数。为了抓住适量的册数,杂志就必须拼命努力。

首先,向读者告知本杂志的类型。这是扩大品牌影响的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展开综合性宣传战略。比如,《马萨•斯图亚特•利文斯》杂志刊登记事文章,作为其内容的主体;发行以烹饪、服饰、休闲为主题的图书;在电视和互联网上介绍本杂志;在有线电视上播映做料理的过程;在报纸和电台上答疑解惑。此外,还在超级市场作操持家务的现场表演,通过联机让顾客按商品单直接定购商品。又如,2000年4月创刊的《0杂志》,在自我宣传中特别强调其“0”的个性,通过网络就获得了40万户的定期购读者。

其次,制作娱乐画报,把非读者逐渐转化为读者,最终变成真正读者的后备军。例如,《忠实的朋友》杂志一边制作实行会员制的娱乐画报,一边召开研讨会,根据研讨会的意见制作杂志版面。其结果不是读者的会员变成读者,这些读者又逐渐变成定期购读的读者。

第三,在更新订阅方式上下工夫。根据ABC对公开发行杂志的调查,美国杂志订阅的比率为83%,零售部分不过为17%。凡是销售册数增加的杂志,广告收入都有相应增加。所以,杂志始终都要为争取定期购读的读者而努力。为了方便读者订阅,杂志社纷纷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比如直达邮件、E-mail、设立Web地址等竞争手段,促进订阅方式的更新。据统计,订阅方式的每一次更新,都能获得一批新的读者。成立于1989年的Free Medie杂志社,运用直邮、E-mail、Web地址等竞争手段,不断造就新的读者群,读者遍布海内外。目前,该杂志社在niche杂志中心发行杂志300种,是仅次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美国杂志界新贵。

第四,在采写、编辑效果良好的记事文章,通过各种努力抓住适量册数的基础上,制定削减经费(降低成本)的计划。杂志制作要做到低成本,《读者文摘》创刊时的总编辑迪维托•华莱士认为必须做到三点:

1.要有顺应性(应对读者需求编辑制作杂志,减少浪费)

2.要有持续不断的趣味性(提供不使读者厌倦的记事文章)

3.要有建设性、创造性(以新的策划吸引其他媒体参与进来,减轻经费负担)

此外,由于杂志配送的87%的费用要由杂志社出,低成本配送手段已经成为美国杂志界关心的课题。与此相应,和降低成本相联系的新的“共同配送系统”的研究也进入美国杂志界的视野。

降低杂志制作成本,无疑也是赚取利润的途径之一。广告收入可以使杂志经营保持基本的稳定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样,以1998年度为例,广告收入在杂志的全部收入中所占比例平均为46%。可以说,没有广告收入,美国的杂志出版经营就不能成立(部分除外)。这是获取利润的基本条件。

1900年前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新的工业生产技术制造出来的产品,作为投放市场的商品,需要通过广告来促进销售,杂志的作用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当时,人们发明了照相机、打字机、缝纫机等新产品,能够把这些新产品的信息传播出去的杂志,开始得到广告客户的认同。而且由于1890年建成的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以上新产品凭借铁路运输可以直接送达美国的所有家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杂志中加入了广告,收入自然就直线上升。杂志为了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就要下工夫突出广告的表现,把最佳效果传达给读者。在杂志上刊登的广告,既能阅读,又能观赏,由此调动读者关注广告的热情。这样,很多读者喜欢阅读广告,都去购买杂志广告中的商品。这无论对杂志来说,还是对广告客户来说,都是正面效应。特别是对没有广告收入就不能生存的杂志而言,更是利好。为了做好广告业务,杂志每期都要空出专门的版面。2000年前后,美国杂志广告页码与编辑页码的比例,平均为50.3%Vs49.7%,几乎各占一半。美国期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杂志接近100种,以页数换算广告刊登量,杂志广告近10年来增加了70%,广告金额增加了2.6倍。杂志的广告收入远远大于销售收入。现在,美国已有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杂志领域。然而,当电视与杂志争夺广告的竞争逐渐激烈,广告客户也越来越要求广告的效果,他们普遍都想知道,“有多少人在阅读广告”、“是什么样的人在阅读广告”;他们想根据“实际购买杂志的人数”,来向杂志出版社支付广告费用。这样,履行调查统计职能的第三者机构(ABC协会)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杂志销售册数进行调查统计并公之于众。现在,杂志确定广告收费标准要求助于ABC协会。依靠广告收入生存的杂志,几乎都加入了ABC协会,接受册数的调查与统计。在美国,绝对没有像日本那样把名义册数或杂志协会发表册数作为推定实际销售册数的,更没有像中国那样“统计加估计”的。杂志从销售册数与广告收费的关系中,确立自我的独立性,把自我定位在对读者和广告客户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对读者来说,要看的是编辑的目标和这本杂志与其他杂志的不同;对广告客户来说,是要知道读者数量、读者特点以及广告的效果。杂志把握好了这两点,就能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赚取更多的利润。当然,广告收入(广告市场这块“蛋糕”)终究是有限的。因此,杂志社都在纷纷开辟杂志销售收入和广告收入以外的收入。现在,美国的杂志社开辟的额外收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租定期购读名录(向其他行业的公司出租名录,用于市场调查)

2.发行重印版杂志

3.出版预定的内容(为某个广告客户出版杂志或简讯)

4.刊登评论式或报道式广告(应一个或多个广告客户的要求,刊登特集文章,这也是广告页的一种)

5.在电视上开展促销活动(制作节目,主要是把杂志的素材变成电视节目的内容)

6.制作、赠送名片或样本(与广告客户合作,为特定的读者制作并赠送明信片或样本)

7.发行特集或一次性的单期杂志

8.向现有读者以外的潜在读者销售(通过朋友、家人介绍,寻找现有读者以外的潜在读者,向其销售杂志)

9.分发市场行情数据(向与广告客户没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公司,有偿分发有关刊登记事文章、销售结果的数据)

10.制作旅行指南、商品目录、人名录等

11.开展海外出版(经过授权许可,把图书或杂志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市场销售)

12.召开笔会或研讨会

13.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

以上这些都与获取利润紧密相关。

在当今的美国,凡是拥有两个世纪历史的杂志,由于底子深厚,经营状况一般都不错,至今还保持着生机和活力。但每年创刊的近1000种杂志,由于销售册数少和广告收入微薄,能够维持5年的概率,仅为10%,其中很多杂志不得不过早“夭折”。例如,1995年10月JFK.Junior创办的GEORGE杂志,在美国火暴一时。1997年7月,Junior死于空难,他创办的杂志还是继续发行。接下来,由于销售册数少,广告收入上不去,到2001年初,GEORGE被迫停刊。又如,前面提到的《0杂志》,尽管定期购读和零星购读的销售册数加起来已达到300万册,但由于9.11恐怖事件,该杂志和美国其他杂志一样,无一幸免地笼罩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中。现在又遭遇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能否维持下去很难预料。

不能获取利润的杂志,就不能生存。美国杂志出版经营的支撑点——利润,是由记事文章、销售册数、广告收入这三大要素的巧妙组合得来的。可以认为,这三大要素的相互结合,构成了美国杂志的“生命线”。(商若男 编译)

中外合作杂志是中国期刊界的“狼图腾”?

何谓时尚?其实时尚本身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人定义,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方式。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服饰、饮食、行为,甚至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等。时尚与流行相关,但两者并不能相提并论。时尚可以流行,可一旦流行,却往往不再时尚。究其实质,时尚应当是一门艺术。

时尚类期刊是与时尚产业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发达国家,随着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带动了包括时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在内的奢侈品时尚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时尚期刊成为期刊产业中的“时尚”类别。而在中国,时尚产业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时尚类期刊也在其中获得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在这个受众越来越细分、技术越来越进步的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纸价上涨、网络与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统纸质媒体雪上加霜,压力剧增。然而,不管你走到哪个报摊,依然能看到花花绿绿的时尚类期刊在装点着报摊的门面,铜版纸印刷、明星脸孔,传递出美轮美奂的繁荣气氛。

正如中国的时尚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时尚潮流和品牌中发展起来的一样,中国的时尚类期刊也是在通过版权引进国外时尚期刊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早在1988年,以出版生活时尚类杂志闻名世界的法国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就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将ELLE改头换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时装之苑》。该杂志以服装时尚报道为主,铜版纸全彩色印刷,采用国际开本,充满国际名牌的精美广告和图片,开创了中国时尚类期刊的先河。遗憾的是,由于是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时尚类期刊,在经营模式上还不敢放开,比较死板,除内容拷贝国外母刊外,在期刊运营模式上仍然是按照国内传统期刊的方式,因此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足。

1993年,中国旅游报社与美国赫斯特集团合作,《时尚》杂志创刊。1998年,《时尚伊人》与美国著名女性杂志COSMOPOLITAN进行版权合作,成为期刊界的范例,《时尚》也因此更上了一层楼。随后,《时尚先生Esquire》、《时尚芭莎》、《时尚家居》、《时尚健康》、《时尚健康(男人版)》、《时尚旅游》、《好管家》、《娇点COSMO girl!》、《时尚时间》、《华夏人文地理》、《座驾》也相继出版。这些子杂志不仅覆盖了更为广阔的受众群,同时也在不同领域引领了时尚潮流和消费趋势,占有了一定的市场。

时尚杂志社在国际合作中,不但引进了国外版权,同时还引进了国外时尚类杂志的经营模式。如注重创新精神;重视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注重品牌经营与延伸;注重市场活动和沟通消费者,创造消费者价值;进行集团化经营,多媒体互动等。时尚杂志社也因此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杂志团队。

1995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与日本主妇之友出版社合作,引进其RAY的中文版权,并以中文名字《瑞丽》命名,由此开始了中国时尚类杂志的强势出版之路。《瑞丽》的子刊有《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时尚先锋》、《瑞丽家居》、《瑞丽可爱先锋》等。《瑞丽》系列杂志注重杂志的实用性,具有典型的日韩风格。其印刷精美,色彩艳丽,在视觉上非常具有冲击力,能够再现描述内容和形象的特点,文字生动,图片具有感染力,大量采用“出血”版面,将一张图片或插图占满全版,增强了图片的视觉效果。而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来说,《瑞丽》选择日本作为伙伴是具有很大优势的。虽然就世界级影响而言,《瑞丽》无法与《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相提并论,后两者更多着眼于各类奢侈品牌以及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高素质生活品质的培养,但《瑞丽》所带来的东方风韵更符合中国时尚女性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认同。在体型、肤色、着装风格、风俗上,亚洲人比较一致。与欧美的新奇与张扬相比,日韩服饰总体上趋向于内敛和精致,体现亚洲女性温柔细腻的特点。这就促使《瑞丽》借此发展了“将世界流行热点与时尚精华融合为东方风格的实用提案”,在服装服饰的搭配方面做到周详、实用,体现了欧美杂志不能企及的人文关怀。

据世纪华文在全国22个主要城市的连续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以来,在目前零售市场上,瑞丽集团继续主导女性高码洋时尚类期刊市场,旗下《瑞丽服饰美容》在全国的销量依然以绝对的优势排名第一,有着很高的市场地位;《瑞丽伊人风尚》也保持了较好的销售态势,目前综合排名第四;《瑞丽时尚先锋》2008年以来也出现了销量的攀升,取代了《时尚伊人》第五的位置。在销量前五名的期刊中,瑞丽集团就占据了3种,市场地位非常突出,并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

2005—2007年,人民画报社、中国妇女杂志社与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开展版权合作,先后推出了《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和《悦己SELF》杂志。这两本杂志一面世,即以印制精美、时尚先锋赢得读者。《VOGUE服饰与美容》在内容本土化上做得十分出色,比如2008年报道北京奥运会,对中国读者产生了强大的亲和力。《悦己SELF》本是美国杂志“走进来”的产物,但由于巧妙的运作,同时又担负起中国杂志“走出去”的使命。不难预测,这两本杂志与此前的中外版权合作杂志一样,在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2000年前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时尚产业的兴起。加之以上时尚类期刊群的长期培育,中国时尚类期刊开始出现井喷式发展。同时,时尚类期刊开始细化,除了女性服饰美容类外,家居类、旅游类、心理类、财富类、男性类、健美类、美食类、汽车类等细分领域不断出现,并且还根据年龄、职业、心理差异进一步分群。据初步估算,现在中国拥有各类时尚期刊超过250多种,时尚类期刊已经成为中国期刊业最耀眼、最具代表性的期刊门类,成为中国期刊业的门面。

综观中国时尚类杂志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尚类杂志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产业趋势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面对国际大出版集团纷纷登陆中国内地市场,国内主流媒体使出了浑身解数抵御进攻。尽管在一定的政策保护措施下,国内媒体还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然而,“狼”毕竟来了,国内媒体若想求得更好的发展,融合可谓一条必经之路。时尚类杂志在中国的发展,给传统的期刊业乃至传统的出版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借鉴其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我们也许可以从中探索出一条加速发展中国期刊产业的道路。(欧丽娜 撰写)

中国《读者》可否收购美国《读者文摘》

当年,美国《读者文摘》状告中国《读者文摘》侵权,败诉的中国《读者文摘》只好改刊名为《读者》。今天,正当中国《读者》以出版集团形式蓬勃发展之际,美国《读者文摘》却准备申请破产保护。

2009年8月17日,《读者文摘》的出版商称将申请破产保护,并计划用部分债务交换公司的所有权。

成立于1922年的读者文摘杂志社自2007年起归纽约的里普尔伍德控股公司所有,杂志社17日称已经与大多数债权人达成协议,削减其持有的16亿美元高级担保债券中的一部分。作为回报,他们将获得公司所有权。

计划中的破产申请不包括美国以外的业务。该杂志的发行量日益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且负债累累。《读者文摘》月刊于2009年6月宣布,将其向广告客户承诺的发行量从800万份降至550万份,并将每年12期减少至10期。

2008年下半年,美国《读者文摘》发行量为820万份,比向广告客户承诺的发行量高出2%,但比一年前的发行量低了12%。《读者文摘》的首席执行官马睿讷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对我们的资产负债表问题进行了数月的彻底战略研究”之后达成了上述协议。

协议包括1.5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资产”贷款,在破产保护期间为公司提供融资。公司计划在重组后将其债务从22亿美元缩减至5.5亿美元。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的《读者》,不妨把收购美国《读者文摘》提到议事日程上。(李文清 编译)

“卡斯特罗语录”在古巴出版

古巴政府最近做出重大举措,以中国的毛主席为榜样,出版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思想集——《菲德尔•卡斯特罗思想辞典》。

卡斯特罗在2008年辞职之前领导古巴这个国家长达49年。卡斯特罗在1959年领导革命推翻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统治后上台,从此一直担任古巴领导人,直到2008年2月辞职,才让位给他的弟弟劳尔。

古巴共产党报纸《格拉玛报》说,《菲德尔•卡斯特罗思想辞典》是“当今世界意识形态讨论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宝贵工具”。这家报纸说,该书汇集了“总司令提出的标准和观点”精华。

2009年8月8日,哈瓦那举行了隆重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思想辞典》的发行仪式。该书共收录了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50年来在演讲和接受采访时说过的1978句话。

该书共包括490多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词条,详细说明了卡斯特罗表述这些话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其中占篇幅最多的词条有:资本主义、教育、人类、思想、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

这本书由古巴官方出版社出版,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面向海外发行。

第一批上市的700本书抢购一空,远未满足公众的需求。“总司令的书像热面包一样抢手,这次至少应该准备2000本。”71岁的马加莉告诉记者,她提前4个小时赶到现场,却没能买到书。

32岁的读者雷涅•科尔蒂纳说,这本辞典是“每个青年人的武器,书中记录的思想指引古巴前进了50年,到现在仍然充满活力”。

2009年8月13日是卡斯特罗83岁生日,哈瓦那举行了《菲德尔•卡斯特罗思想辞典》的学术研讨会。(孟斯咏 编译)

欧洲报纸出版商想到美国收购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随着“最糟糕的情况”逐渐到来,美国报纸出版社倒闭、破产的数量开始上升。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所属的德国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他们实现了出版社几十年以来的最高年利润。

在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位于柏林的总部,人们并没有像许多美国出版社那样,整天拼命讨论如何在经济衰退和数字化革命中生存下去。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德普夫纳说,他的出版社反倒是在寻找机会扩张,在德国、东欧,甚至首次在美国寻找收购对象。

马蒂亚斯•德普夫纳说:“我不相信存在世界末日。我也不相信存在新闻业末日。相反,我认为这场危机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竞争者的数量会减少,但在危机过后,实力较强的竞争者的地位可能会更加稳固。”

他说,在欧洲看来,美国报业的困境“具有一定讽刺意味”。主宰全球互联网行业的企业是在美国创立的,然而美国报业却在艰难地适应这种技术。也许是因为欧洲没有类似于谷歌、亚马逊和亿贝的本土企业,“欧洲出版社面临的压力更大,必须进行较为激进的改革”。

在全世界,美国报纸通常被奉为优秀新闻报道的“黄金标准”。然而,如今的美国报业已经失去光彩,不少报纸要么破产,要么只剩下网络版,要么正等着被收购。

同样处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欧洲一些出版商已经摸索出如何在数字业务中赚取“真金白银”。有些出版商正在采取独特手段与谷歌之类的企业竞争。谷歌在许多国家的在线广告收入,比这些国家所有报纸的广告收入总和还要多。还有一些出版商谨慎地避免直接向在线阅读新闻的消费者收费。他们正在探索如何联合起来,要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为内容付费。

为了避免像《落基山新闻报》和《西雅图邮报》那样被网络“吃掉”,美国报纸出版商不妨学一学欧洲的经验。

奥斯陆出版商希布斯泰德出版社的在线业务,包括新闻、分类广告和其他业务带来的收入大约占公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公司利润的绝大部分。

尽管《世界之路报》网站和其他大多数新闻网站一样,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但它也开始赢利。这也正是美国报业试图做到的事情。因为美国报业开始明白,仅凭在线广告无法使其收回成本。

但是,在网上阅读新闻仍然是免费的。

当比利时法语区的一些报纸面对被它们当中一些视为共同敌人的谷歌时,它们表现出合作的可能性。当然,迄今为止,它们在合作方面也显示出局限性。

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14%的收入来自网上,超过了大多数美国新闻出版商,尽管它主要是在德国和东欧这些数字化程度不及美国的市场开展业务。

马蒂亚斯•德普夫纳说,这当中的一个原因是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敢于挑战自我。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并没有尝试保护现有出版物,反而收购或创办了新的出版物,其中有些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相同的内容提供给不同的读者。马蒂亚斯•德普夫纳表示,下一步到美国不仅要收购报纸,还准备收购杂志,收购图书出版社。(商若男 编译)

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出版的编印发

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欧洲,自然也席卷了英国,影响着英国的出版业。据有关方面统计,2008年英国出版销售总额至少比2007年下降0.5%。金融危机给英国出版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各个环节显现出来。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在英国拥有800多家连锁店的大型零售商伍尔沃斯(WOOLWORTH)在2008年11月宣布破产,这对出版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属于伍尔沃斯集团旗下的英国娱乐公司(EUK),从事大批量的图书、CD、DVD的批发和零售业务。这家公司同母公司伍尔沃斯一块倒闭,给出版业带来的恐慌不言而喻。

拥有175年历史的奥尔登印刷公司(Alden Press)也在2008年11月宣布破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使正常运营难以为继。2009年,奥尔登印刷公司被亨迪集团(Hen Di)收购,作为“独立个体”已然消失。

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经济不景气逐步加深,这也影响到各出版社员工的收入。把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Group)纳入旗下的皮尔森集团(Pearson),其高层于2009年初作出决定,停止给年收入3万英镑以上的员工涨工资。皮尔森集团的CEO约翰•梅金松发表声明:“由于2009年以及后面还会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经过几周的深思熟虑,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事实上,该集团一方面削减成本,一方面不裁减员工,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该集团的员工们认为:“2009年也不大可能雇用新员工。”

不过,英国出版行业裁减员工的新闻,在2009年还是屡屡见诸报端。比如,以出版非虚构文学书为主的埃累沃图书出版社(Anova Books),让自己旗下的波特柯出版社(Portico)的总编辑以“希望退职”的形式离职。再如,全国性报纸《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解雇了具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文艺编辑。还有,像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和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这样的世界性出版集团也人心惶惶,因为其美国的总部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已开始大规模的合并重组,焉知“动手术的大刀”不会落在他们的头上?

2008年圣诞节前夕,英国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商战”打得热火朝天,竞争对手之间竞相“赔钱赚吆喝”。比较麻烦的是,本轮“圣诞节商战”引发了让出版界始料不及的问题——图书降价(打折)销售在“圣诞节商战”之后是否持续下去?差不多也在同时,美国书商协会公布了最新的多国出版状况比较的调查报告。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英国、美国、瑞典、爱尔兰、芬兰、荷兰的6个国家中,英国图书在书店的平均零售价格为6.34英镑,次于美国,在6个国家中是第二低的。零售价格本来就不高,再长期降价销售,出版行业还有多少利润可赚?反过来看,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图书依然按原价销售,读者会不会与书店渐行渐远?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2009年的第一季度,英国书店的图书零售形势并不乐观。(金点子 编译)

英国培生集团兼并华尔街英语

2009年5月前后,英国培生集团宣布以1.45亿美元从凯雷集团手中收购华尔街英语(中国),这是培生集团迄今为止在亚洲进行的最大一次收购。

这次凯雷集团是在投资华尔街英语4年后实现退出。2005年7月,凯雷美国成长基金完成了对华尔街英语母公司华尔街学院的收购。花旗银行的投资部门在后期交易中参与了投资,双方在华尔街学院中的持股比例为80%和20%。据悉,当时华尔街学院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内少有的被私募股本全资收购的公司。也就是从那时起,教育培训业开始发力。

而华尔街英语(中国)自2000年进入中国以来,已在北京、广州、上海等7个城市建立了39家学习中心,在高端成人英语培训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培生集团披露的消息,在2006年至2008年间,华尔街英语(中国)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超过40%,2009年的销售额预计也将达到7000万美元。

华尔街英语(中国)首席执行官柯大卫表示,培生教育将继续保留华尔街英语这一品牌,以及其做高端成人英语培训的定位。同时在培生教育的协助下,继续拓展教学网络,在中国更多城市投资开办新的学习中心。柯大卫说:“华尔街英语的教学模式和价格将保持不变。”

目前,在北京市场上的高端英语品牌中,华尔街英语的收费几乎是业内最高的。它的两大竞争对手分别是EF英孚教育和新东方旗下的精英英语,但每家的份额均没有超过30%。三足鼎立谁将胜出,主要取决于在京沪深等一线城市的占有率。三者暗自发力势头明显。

EF英孚教育华北区总经理伍凯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英语培训的比拼不在于高额费用或高档环境,而在于教学质量和办学经验。2009年2月,EF英孚教育宣布计划在研发方面投入500万美元。此外,新东方精英英语全国推广中心总经理翁云凯也表示,精英英语2009年的收入和赢利已实现同比增长100%,学员续报率达30%。“培生教育与华尔街英语属于强强联合。”据培生教育亚太区总裁康默伦介绍,培生集团主要由培生教育、金融时报集团和企鹅集团三部分组成,2008年培生在全球实现了近百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培生教育的贡献占到三分之二。据英国商会统计,2010年中国的英语学习市场将达到2000万英镑,这个数字直逼世界上任何一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基于以上判断,培生集团认为有必要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开拓。

培生集团对于中国市场的并购及扩张始于2008年。培生集团通过对上海乐宁进修学院和北京戴尔国际英语学校的收购,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已拥有27家英语培训学校。而在此之前,培生集团主要凭借朗文品牌和新概念英语教材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

事实上,教育行业的并购事件屈指可数,而且都发生在行业内部,属于“大鱼吃小鱼”。但最新发布的《EZ-Capital 2008年中国教育行业投资年度报告》分析认为,预计2009年教育行业兼并收购案例会逐渐增多。

EF英孚教育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费比然在评价此次并购事件时说:“大公司收购本土机构在意料之中,但收购并不会改变英语培训市场格局的基本面貌。”他同时向记者反问:“作为一名消费者,我的问题是一家擅长销售图书和报纸的出版公司能为学生提供多少专业的教学体验?”言下之意,这位执行官似乎并不看好培生集团收购华尔街英语(中国)的前景。

相关链接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在华发展瑞思学科英语

2009年以来,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波涛汹涌,一浪更比一浪高。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发展瑞思学科英语(培训中心)和英国培生集团收购华尔街英语(中国)一样,成为热门话题。它们给人们的感觉是,美式英语同英式英语的较量终于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国内外的多数评论认为,英国培生集团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拿出“真金白银”吞下华尔街英语(中国)这块“大蛋糕”,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整合风险,使这宗并购大案的前景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外教育巨头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加快自己战略的节奏,这种跑马圈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英语培训市场投资已经进入高峰期。

与培生集团大手笔的收购整合不同,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早已悄悄在中国市场上扩大布局。瑞思学科英语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少儿英语培训项目有些许不同,这种强调浸入式的学习环境、学科化以及领导力提升的美国小学式教育方法,不论最终效果如何,显然已经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普遍的市场认同。目前,瑞思学科英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48个城市已成立70多家培训中心,仅在北京就有9家培训中心,在竞争激烈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瑞思学科英语的品牌总监解释说,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实质上是标准化课件、自上而下的师资培训体系和剧本式教案搭建起的全套以“标准化前行”为理念的教学体系。

事实上,这种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多半也是“舶来品”。

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分别由全美四大教育出版商之一的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美国教育软件出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瑞沃迪互动学习公司以及全球第三大教育出版集团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合并而成。而正是这种从事教育软件开发出版的背景,能够为瑞思学科英语倡导的标准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早在2008年底,就有中外专家预测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未来10年的规模可达3000亿元,培训机构增长率可能超过25%,而英语培训市场前景最为广阔,竞争也将最为激烈。

实际上,除了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培生集团等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外,世界著名动漫品牌迪士尼也正在积极筹备中国战略。

对于各跨国巨头在华发展的深入,中外专家指出,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只有那些可以有效整合国外优势资源,了解中国新生代的需求,定位更加精准,并可以在运营中实现标准化复制的跨国品牌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郝新仁、祖上传 编译)

法国图书业为什么能抵御金融危机

2009年度的法国巴黎图书沙龙,以参观人数比2008年激增近4万人的成绩落下帷幕。在金融危机仍在全球继续蔓延的今天,这实属奇迹。这说明,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法国人来说依旧存在。

展台前人头攒动,研讨会会议厅里座无虚席……这充分说明,为期6天的第29届巴黎图书沙龙是一届成功的图书博览会。整个图书沙龙期间,参观人数达198150人次,比2008年增加19.87%。成功还可以用另一个数字来说明:有关此届主宾国墨西哥的图书总共销售了2万多册。法国全国出版协会(Syndicat National de l’Edition)主席塞尔日•埃罗勒高兴地对记者说,“站在你们面前的出版协会主席是一位既幸福又知足的主席。”这些令人鼓舞的成绩说明,法国图书市场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放缓。然而,2008年法国虽然出版和再版了63600种图书,比2007年增加4.5%,但销售额只有40亿欧元,比2007年下降约0.5%。不过,如果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法国图书业的业绩还是令人满意的。音乐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销售额直线下降,已从2002年的13亿欧元下降到2008年的5.3亿欧元。那么,图书业为什么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呢?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纸介质读物好于电子读物。这是一个心理范畴的问题。塞尔日•埃罗勒指出,“对法国人来说,图书不可替代的价值依旧存在。尽管电子读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是纸介质读物的未来依然美好。”证据是,图书没有受到互联网势如潮涌的封杀。绝大多数读者认为,图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读物,绝不会在屏幕上看小说、散文,更不会看连环画或漫画。据法国民众对法国GfK研究所民调问题的答案显示,在回答“你会在付费网站上下载如下文化内容吗?”40%的法国人回答会下载影视或音乐,只有5%的法国人回答会下载图书。读者认为,买书是为了闻书香、触摸书和翻阅书。据法国GfK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网上购书只占图书销售总额的6%,尽管网上购书十分方便。传统书店和文化产品大卖场仍然是图书的主要销售点,因为59%的图书是在传统书店和文化产品大卖场里销售的。

第二,图书品种多种多样。图书业相对比较健康的另一个原因是,法国出版社持续提供了大量图书。书店营业额的一大部分是靠一些图书,而这些图书中的某种图书一年中在书店里只卖出4—5册。据法国全国出版协会统计,20本畅销书的销售量只占5%的图书市场份额。然而,在光盘业中,100种畅销光盘的销售量占全部光盘50%的销售额。所以,这样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出版商的指责:图书出得太多了。法国图书品种数快速增长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国2000年共出版了39300种图书,而2008年的图书品种则高达63600种。

第三,实行统一书价。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法国出版业实行统一书价。这样的规定有助于许多书店摆脱困境,困境已经导致许多光盘商店关门。事实上,近几年来光盘商店几乎全部消失。在法国的邻国没有这样的独特情况,但是出版业处境十分困难,从而导致图书出版种类减少和销售额下降。法国业内人士对统一书价问题的情况十分了解。2008年5月,一部关于经济现代化的法律草案提交国民议会讨论,该法律草案涉及将图书可削价销售(可降价销售)的期限从原来的2年缩短为6个月。法国文学家协会、法国全国出版协会、法国书商工会等运营商团结一致,坚决捍卫图书业的特殊性,反对将图书可削价销售的期限从2年缩短为6个月。在法国文化部长的支持下,他们最终获得胜利,法律草案没有通过。

第四,书商的努力。如果说图书市场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话,那么书商的努力功不可没。书商是图书的主要推销人,他们千方百计地适应情况的变化(为了不失去机会,有些书商也销售图书电子阅读器)和读者的要求,热情细致地为读者服务。所以,书店自称为是真正的长久的“图书沙龙”。(张林初 编译)

法国新读物受欢迎

尽管金融危机对平面媒体的影响逐渐凸显,但是仍然还有一些新读物“逆流而上”应运而生。市场调查表明,这些新读物有季刊也有月刊,多为大众和男性读物,销售量可观,受到读者的好评。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时期,这些新读物为何有卖点,其特点值得关注。男性大众刊物面目一新

2008年2月20日,《绅士季刊》(GENTLEMEN’S QUARTERLY,简称GQ)法文版与读者见面,这是由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Condé Nast)以《绅士季刊》英文版为基础创办的。《绅士季刊》50年前创办于美国,现在美国的销售量达100万份。该杂志25年前在英国发行英国版,现销售量为12.7万份。法文版是《绅士季刊》的第15种国际版本。众所周知,该公司还出版VANITY FAIR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等杂志。据统计,《绅士季刊》法文版自创办至今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高品位的大众男性刊物激活了其他男性月刊,受到读者的欢迎,每期的销售量已达7万份。该杂志的主编安娜•布莱对此表示满意,她说:“当我们决定创办《绅士季刊》法文版时,大家预测我们将会失败。那是因为男性刊物不景气,现在只有几种竭力维持,只能靠刊登一些有魅力的图片吸引读者。”《绅士季刊》法文版的火暴发行也引来其他读物的竞争,比如L’OPTIMUM。当L’OPTIMUM得知《绅士季刊》法文版创刊时马上把自己的刊物改版,还降低了零售价,从原来每期3欧元下调到1欧元。2007年L’OPTIMUM每月在法国的销售量曾达到6.4万份,2008年每月为4.4万份。L’OPTIMUM的发行工作由法国巴黎报刊运输新公司(NMPP)承担。该刊物过去两年的发行量为巴黎报刊运输新公司带来了很好的业绩。L’OPTIMUM主编埃玛纽埃尔•吕班对自己刊物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他兴奋地说:“我们期刊与法文版《绅士季刊》的竞争带动了整个男性刊物的发展。”除L’OPTIMUM取得好的成绩外,还有一份名为Gay Têtu的男性月刊也进行了改版。长篇文章和报告文学受欢迎

2008年1月,《21世纪季刊》创刊。盘点该读物第一年度的发行量,总编帕特里克•德圣埃克于贝感到满意,他说:“我们这一读物厚210页,主要发表长篇文章和报告文学,图文并茂,不刊登广告。每期销售量约3.5万份,定价15欧元。读者很难确定我们属于哪类读物,是图书?是杂志?还是报纸?尽管如此,我们的读物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就够了!”关于这一特点,广告部经理洛朗•贝卡里亚说:“我们的读物由书店来销售确实存在一些不便,比如增值税。书店销售书刊的增值税是5.5%,而不是2.1%。但是,任何事情总是在比较中寻找平衡。我们和法国巴黎报刊运输新公司签订发行合同较为优惠,因为我们这样的读物由该公司发行是独此一家,比在报刊亭出售好处多。独立书商为搞好销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支持他们。”

2008年11月末,《图书》(Books)月刊问世。该刊物主要刊登现实主义的长篇文章,文章选自外国的精品译作,从未在法国发表过。《图书》第1期的销售量曾达3万份,第2期下降到了16500份,定价也从每份5.4欧元调到3欧元。尽管如此,《图书》却赢得了4700个订户。谈到《图书》新创刊就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发行部主任路易•迪莫兰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我们能够初见成果令人满意。”大众刊物总是充满活力

在某些读物不景气时,大众刊物依旧充满活力。市场调查表明,每周发行量在40万至50万的刊物有3种:由Mondadori出版集团出版的《闭合》(Closer)、由普里斯玛出版集团出版的《这里》(Voici)和由拉加代尔出版集团出版的《大众》(Public)。除了继续购买大集团发行的读物外,读者也被一种新创办的小读物吸引。2008年两个青年创办了一种名为Oops的半月刊,过去一年的发行量竟达26万份。Oops杂志的总编朱利安•德兰认为:“这样的发行量对我们创刊不久的读物来说是十分可观的,因为在大众期刊领域里竞争非常激烈,犹如用刀子切蛋糕越切越薄。为了使刊物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每年至少应该销售20万份。我们刊物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应当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鼠标,并且财力有限。”(于平安 编译)

法国出版或在金融危机中显“牛市”

早就有专家指出,法国的沙龙文化和法国人的酷爱读书,是法国出版持续繁荣的天然动力。2008年,法国出版行业一枝独秀,好像为这一说法再次提供了佐证。唯出版景气

2008年以来,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原油价格高涨,农产品价格上升,全世界的消费物价居高不下。在法国国内,人心浮动,似乎也不得安宁。从欧盟各国来看,2008年6月的物价与2007年同期相比平均提高了4%。在法国,尽管2007年国民的平均收入比2006年提高了3%,但实施这项国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国民的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食品价格、燃料价格的节节攀升好像势不可挡,给法国人平均增加的3%的工资早就被高物价“淹没”。接着又是逐渐显现的金融危机,惶恐不安的情绪似有蔓延之势。

然而,在2008年上半年,法国的出版物销售额却出乎人们的意料,非但没有下降,而且还有所上升——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5%。一直以来挣扎在经营困境中的中小书店,销售额平均增长8%。那些以批量销售、价格优惠为特征的大型文化超级市场,销售额平均增长15%。出版专家预计,2008年全年的出版物销售额将比2007年增长5%。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又将是破纪录的。大多数法国读者虽然怀揣贬值的欧元,但在买奶酪还是买图书的选择上,用行动给出的答案还是两者都不能少。总之,在法国丝毫看不出出版不景气的征兆。卖“五月革命”

2008年上半年,法国出版物行情稳中有升,销售额持续走高,从对畅销书的分析中就可见一斑。法国人的阅读兴趣,总是同他们关注的问题密切相连。如果问法国人现在最关心什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全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显而易见,这也是法国人“高谈阔论天下事,未必要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使然。

以图书为中心的出版物,作者取材最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酝酿构思,书稿完成后交出版社编辑制作,再到书店发行销售,这个周期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假如不能把握这个“时间差”问题,造成出版发行的时间滞后,图书即便面市也会卖不动,因为读者的兴奋点随时都在转移。所以,对于出版商和作者来说,在熟知读者关心什么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时间差”问题。

分析法国2008年6月的畅销书排行榜,从排名前50位的畅销书不难看出,论述法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图书非常多。在50种畅销书中,还有3种因披露政治家私生活而成为热门话题的图书。现任巴黎市长德鲁诺埃写的《大胆!》,刚刚出版发行,就进入每周畅销书排行榜,且名列前茅。《大胆!》预测了下一届总统选举可能的候选人,根据每个候选人的情况判断其最终是“取胜”还是“落败”,同时把法国置于欧洲及世界的大环境中,瞻望了法国的未来前景。《大胆!》因此成为热门话题书。

在2008年上半年的50种畅销书中,有关国际问题的图书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例如,2008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有关美国总统选举的图书也让法国人爱不释手。作为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的奥巴马写的《美国的人种》,定价仅8欧元,开本也很小,但从发行销售之日起,就进入每周畅销书排行榜。再如,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图书在法国卖得十分火暴。弗莱迪里克•雷诺华尔的描述中国西部地区风土人情的一部作品,由普朗出版社出版,首印就是2万册,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一空。在中国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普朗出版社又重印了3000册,很快被法国各地书店订购一空。

法国人“关心天下事”真是名不虚传。在2008年上半年的50种畅销书中,有关非洲、亚洲、中近东、俄罗斯、欧盟其他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图书比比皆是。例如,《进出中国的非洲》一书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发行,面市后连续5周都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

40年前法国国内爆发了“五月革命”,这一直是法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事情。从2007年秋天到2008年夏天,有关“五月革命”的新书先后出版了150种,法国各地书店都有销售。据统计,150种里有40种销售册数超过4000册,从“同类型、多品种”的平均销售册数来看,这无疑也是创纪录的。

法国读者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成为法国出版行业2008年上半年的热门选题;不仅如此,它们还将继续成为法国出版行业2008年下半年的热门选题。造访法国各地的书店,在那些老字号书店尤其能够感受到这种倾向。读结构主义大师

在畅销书中值得关注的,还有加里曼勒出版社出版的《祈祷丛书》第1卷《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作集》。这本学术性很强的书从2008年5月出版以后,便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29位。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思想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不仅在法国,即使在全世界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1908年出生于布鲁塞尔,2008年迎来了百岁华诞。他前半生主要居住在巴西的圣保罗和美国的纽约,1948年回到法国。他先是在法国高级研究实验学校(EPHE)教授比较宗教学,1959年至1982年,在巴黎的法国公立公开讲座学校开设社会人类学讲座。虽然近20年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已不再是法国学界、出版界的热门话题,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以萨特为中心的存在主义者相对应,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被誉为处在结构主义领袖地位、给予法国学界巨大影响的学者。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环球行走,他先后在热带地区、南美洲、亚洲的巴基斯坦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宗教、家庭关系、原住民的神话和各种语言文化,同时以西欧为中心探讨文化、社会人类学的本质,著作等身,功莫大焉。《祈祷丛书》,采用小型全集本的形式,汇集了法国大学者、大作家的主要著作和作品。读者把一本小型全集本拿在手里,就可以了解一个学者、一个作家的概貌。这很像时下流行的《一口气读完的德国史》、《一口气读完的美国史》、《一口气读完的日本史》的体例。《祈祷丛书》的各卷本用超薄的字典纸(印度纸)印刷,正文内容有表格、插图,主要段落加了着重线和注释。由于是“高度浓缩”、“铀一般的浓缩”,《祈祷丛书》的各卷本显得“拥挤”,从装帧角度考量,不够高雅。然而,这种紧凑的全集式一卷本,便于阅读,且所占书架空间也不多。据说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晚年的读书生活,主要靠这类丛书在支撑。

每年的7月和8月,法国全国都进入“休假期”。在这段时间里,大多数法国人一般都会由“务实”变成“务虚”——远离现实政治,亲近过去历史。所以,像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史、文化人类学史著作,在2008年的这段时间里成为畅销书就不足为怪了。品《资本论》

法国《世界报》指出,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就感冒。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步步向欧洲逼进,法国等国准备联手救市。出版专业人士由此预测,金融财经类图书将在法国下半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唱主角。

果然不出所料,法国人的“休假期”还没有结束,“金融海啸”已经铺天盖地而来,瞬间即把游离在欧盟之外的冰岛“淹没”了,欧洲全境为之震惊。法国如何抵御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不仅是官方议事日程上的头号议题,而且更成为民间沙龙的热门话题。

和德、英等国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陡然畅销法国。沙龙里的“历史学家”们、“文学批评家”们,摇身一变,成了“政治学家”、“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品味着厚重的“两论”,有的主张法国政府应该制订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并通过减税鼓励人们多花钱,以此刺激需求。有的则悲观地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已到了“腐朽的”和“垂死的”阶段?是否也敲响了法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警钟?(李文清 编译)

金融危机中图书价值依旧

据法国《费加罗报》2009年2月12日报道,尽管人们担心经济衰退,但2008年12月仍是法国图书销售的好月份,法国人从来没有在12月份购买如此多的图书。

下面这个故事饶有兴趣,但也反映了现实。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市的一家书店里。2008年底前几天,一位中年女士走向书店售货员并对他说:“现在是金融危机,我现在只买巧克力和图书……”这意味着是否又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景象?如果相信昨天公布的数据,那么法国图书不仅抵御了金融危机,而且12月份仍然是一个好月份。据法国GfK研究所称,法国2008年12月份的图书销售量同比增加了4%。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危机会影响到图书出版吗?法国GfK研究所图书部主任塞莉娜•费杜回答说,“一点不会,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到出版,出版会比其他领域更好地走出危机。”塞莉娜•费杜补充说,12月份是2008年全年中法国图书销售情况最好的一个月,其销售量占全年销售总量的14%。

法国最大书店之一的莫拉书店的销售业绩也证实了上述情况。莫拉书店经理科琳娜•克拉博指出,“尽管有金融危机,但是2008年12月是弥补损失的一个月份,对文学图书、袖珍图书和青少年图书来说,12月是一个很好的月份。对精装图书和定价高的图书来说,12月却是艰难的一个月。但我认为图书依然是象征性很强的东西,它可以解决追求的方向。”法国蒙彼利埃市索朗书店也传来了同样的消息:“12月份的销售情况很好,尽管圣诞后销售量不大。就全月而言,12月是一个好月份。”

对于维甘集团(在法国共有37家书店)来说,12月也是一个幸福的月份。维甘集团图书部经理安娜—洛尔•维亚尔说,“12月份我们的销售量增加了5%,这证明图书的价值依旧存在。”取得这样好的业绩实在不易,因为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担心经济衰退。然而,人们从担心图书销售量下降中等来了好消息。法国GfK研究所解释说,“2008年11月和12月的图书销售量约占全年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一,而这两个月的图书销售业绩又将影响来年的销售情况。”

好事成双,12月份大开本文学图书的销售量增加了5%,青少年读物则增加了8%,斯特凡妮•梅耶尔的畅销书《犹豫》、《迷惑》、《诱惑》、《泄露》,贝特尔•巴尔德的《寓言》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是销售量增加的火车头。

这么好的业绩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书店的努力,他们为读者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举行了各种活动,如新书推介会、作者签名活动……科琳娜•克拉博说,“是这样的,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书店会成为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场所。”另外,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文关系是书店成功的关键。事实上,与图书的其他商业方式相比,书店的人文关系带来了附加值。数据表明,约一半的图书是在传统书店里销售的。人们还发现,一部分读者还经常回到自己的社区书店购买图书。

曾为GfK研究所对法国700家书店进行调查研究的艾丽斯•库赞•克雷斯佩尔认为,书店的建议对读者起着决定性作用。她解释说,书店的主要工作是围绕人文关系进行,即建议、服务、接待,等等,其中50%是在书店里通过售书签名和题词进行的,其他通过图书展览或图书推介会进行。

另外,文学获奖图书从来没有像2008年那样异常活跃。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le Prix Femina)的让—路易•富尼耶的《爸爸,我们去那里?》(Où on va,papa?)和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le Prix Goncourt)的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的《神奇的黑石头》(Syngé Sabour)销售量居榜首,双双突破30万册。同样,我们不能忘记2008年是法国文学再次得到世界认可的一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让—玛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极大地推动了其小说的发行,不到3个月,他的小说销售了50万册。

尽管许多人还在叫苦,但是出版商还在出版更多的新书。同时,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图书出得越多,销售得也越好。

另外,与其他文化产品(如CD和DVD光盘)相比,图书出版没有受到互联网的激烈竞争,相反许多传统书店利用互联网来吸引读者。

现在的问题是,2008年12月份如此好的销售业绩能否说明2009年的图书销售情况也会很好。科琳娜•克拉博说,“我们寄希望于未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张林初 编译)

2008年法国小说种类减少

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对法国出版业影响如何?法国《图书周刊》对2008年出版状况的调查表明,影响广泛的金融危机已经使得2008年法国文学图书的出版减少了7%,其中对小说的影响较大。根据统计,截至2008年秋季法国共出版小说676种(法国小说466种、外国小说210种)。然而,2007年法国出版的小说种类多于2008年,共计727种(法国小说493种、外国小说234种)。宁少毋滥

近10年来,法国小说的出版一直不太景气,小说种类增幅缓慢,1998年出版了488种,2008年只出版了676种。增幅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面对金融危机法国出版商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宁少毋滥”。法国伊普索斯市场调研公司(Ipsos)文化专员索菲•马丁说:“总体来说,由于大众文学增加了10%,使人感到出版状况还不错。”但从销售情况来看,只有部分小说销售较好。2008年法国南方行动出版社(Actes Sud)出版小说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家大型独立出版社,拥有6000多种书目,每年出版约350种新书,所有图书版式统一。全社业务范围覆盖法国9个省,并与7个出版社合作,现有员工130多人。然而,像这样的大社,2008年就是以几种发行量大的优秀小说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千年》(Millénium)是一套三部曲,由斯蒂格•拉尔松(Stieg Larsson)撰写,截至2008年秋季销售量已达170万册。同年,南方行动出版社出版的其他两本小说也取得了好的成绩,一本是由亨利•博肖(Henry Bauchau)撰写的《环城路》(Boulevard périphérique)荣获了法国国内图书奖(Prix Inter);另一本是由克洛迪•加利(Claudie Gallay)撰写的《势如潮涌》(Défelantes)。除此之外,2008年,以出版发行外国小说而闻名的南方行动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北欧作家卡米拉•拉克贝里(Camilla Lckberg)的《冰血公主》(La Princesse des Glaces)。如同南方行动出版社,法国许多出版社在2008年尽量保证出版一至两本或三本好书。现实主义

2008年法国小说出版情况调查表明,法国出版商都很务实,他们都采取出版少数质优、发行量大的小说的做法,因为这些小说在书店出售的时间都很短。加利玛尔出版社(Gallimard)在2008年8月26日发行了由米里•巴贝里(Muriel Barbery)撰写的《优雅的刺猬》(L’élégance du hérisson),销售量达110万册。其他一些大型出版社也采取量少质优的出版战略。比如加利玛尔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18种小说,水星出版社6种,法亚尔出版社18种,塞伊出版社15种,奥利维埃出版社7种,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10种,弗拉玛里翁出版社12种,南方行动出版社12种,岩石出版社13种,格拉塞出版社14种,斯多克出版社9种,拉丰出版社9种,普隆出版社7种。

面对危机,法国出版商谨慎、务实。除选择出版小说种类少而精外,印刷时也相应减少了每种小说的印数。表 1994—2008年法国出版小说(于平安 编译)

法国大众科学图书的喜和忧

自2005年起,在大众科学图书出版界出现了科学图书“游戏化”的趋势,特别是那些趣味科学图书更是被“游戏化”。这一趋势推动了整个科普图书的发展。然而,当所有出版社都采用这种模式的时候,大众科学图书市场今天似乎已经饱和。于是,科普图书出版商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筐子里”,竭力回到传统的模式。大众科学图书游戏化是英美的模式

法国塞伊出版社(Seuil)经理尼古拉•维特科夫斯基说,“几年前已经出现科学图书游戏化的趋势,其出发点是要打破科学的神秘,使人们能更多更方便地接触科学。总的说来,将严肃的科学问题趣味化的想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说明形式的创新可以解读严肃的、高高在上的科学问题。塞伊出版社出版的《为什么独臂人的脚不冷》(Pourquoi les manchots n’ont pas froid aux pieds)就是一个例证。”2007年3月出版的《为什么独臂人的脚不冷》成为一本畅销书,销售量至今已经超过10万册。然而,尼古拉•维特科夫斯基遗憾地说,“这样大好的形势却以所有渠道被堵塞而告终”。

迪诺出版社(Dunod)科学部经理安娜•布吉尼翁说,“今天市场上到处是游戏化了的科学图书,幽默游戏化的科学图书的确已经饱和。”2008年,各出版社都出版了许多既能满足专业人员需要又能满足一般读者需要的、幽默游戏化的科学图书,但都没有像《为什么独臂人的脚不冷》那样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迪诺出版社是法国第一家引进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科学幽默化的模式,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系列丛书《啊科学》(Oh les sciences)中的《为什么面包片涂黄油一面的总是先着地》(Pourquoi la tartine tombe toujours du côte du beurre)一书的销售量超过5万册。市场虽已饱和但出版仍在继续

诚然,迪诺出版社也有过失利。该出版社在《我的航天组合从哪里过?》(Où est passée ma combinaison spatiale?)和《大数字小书》(Petit livre des grands nombres)两本书里做了大量插图,花了许多精力和财力,但销售量很有限。塞伊出版社也有同样的失利,该出版社出版的《怎样使仓鼠成化石?》(Comment fossoliser son hamster?)的销售量也没有超过1万册。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游戏化科学图书的市场饱和并没有影响此类新书的出版。2009年3月,塞伊出版社在《为什么独臂人的脚不冷》袖珍版出版的同时,出版了《白熊会跳布鲁斯舞吗?》(Les ours blancs ont-ils le blues?)、《猫有肚脐吗?》(Les chats ont un nombril?)和《244个趣味的科学问题》(244 autres questions de science amussante),4月又出版了《鱼有爱情吗?》(Les poissons font-ils l’amour?)和《有关鱼的其他不同寻常的问题》(Autres questions insolites sur les poissons)。

然而,趣味科学图书并不是2008年唯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图书。法国出版商协会大众科学部部长、苹果树出版社社长索菲•邦卡尔谈道,“2008年整个大众科学图书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危机期间,读者心烦意乱。”在苹果树出版社,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精装图书和盒装图书,尤其是苹果树出版社的盒装主打品牌丛书《知识的小苹果》(Petites pommes du savoir)受到了严重影响。该系列丛书为低价小开本丛书,2008年已经出版了第100种。《知识的小苹果》系列丛书讲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我们如何睡好觉?》(Comment dormons-nous?)、《为什么猫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Pourquoi les chats ronronnent-ils?)。今后,《知识的小苹果》系列丛书将放慢出版节奏,从每年出版16种新书减少到每年出版8—10种新书。由于该丛书已经出版了100多种,今后将集中出版一些更有争议的题材,如大型强子对撞机(Grand collisionneur de hardons)。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出版科学图书

鉴于趣味科学图书的题材越来越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出版商们正努力出版一些能保证收益的科学图书,如非常贴近现实的科学图书。2009年是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L’origine des espèces)发表150周年。实际上,2008年下半年各出版社已经做了充分准备。2009年,塞伊出版社出版了《查尔斯•达尔文自传》(L’autobiographie de Charles Darwin)和《日常生活的达尔文小指南》(Petit guide darwinien de la vie quotidienne)。《日常生活的达尔文小指南》专门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进化论的问题。苹果树出版社还出版了《达尔文会回来吗?》(Darwin viendra-il?)。这是一部关于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时人们如何接受该理论的历史小说,该书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前不久已经再版。

法亚尔出版社(Fayard)则出版了《缺陷最多的论证》(La raison du plus faible),这是一本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书。罗贝尔•拉丰出版社(Robert Laffont)出版了《达尔文,多愚蠢》(Darwin,c’est tout bête)和《为了懂得进化论而叙述1001种动物的历史》(1001 histoires d’animaux pour comprendre la théorie de l’évolution)。贝兰出版社(Belin)出版了《达尔文,胆大的人》(Darwin,l’homme qui osa),等等。

联合国把2009年定为“天文年”。这是继“地球年”之后又一重要的科学年。地球年激发了许多人对地质的爱好,天文年会引发更多的人关心天文。与此同时,2009年也是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文400周年。对此,法国各有关出版社也早有准备。2009年上半年,迪诺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物质与反物质》(Matière et anti-matière)、丛书《科学码头》(Quai des sciences)中的《斯坦芬•霍金的科学传记》(Stephen Hawking,une biographie scientifique)和丛书《啊科学》中的《啊宇宙》(Oh l’Univers)。

苹果树出版社也出版了两种精装书,以密切配合两场大型活动。6月出版了《地球上的物体》(Objectifs Terre),以配合在巴黎科技城举办的“从太空看地球”展览会;7月出版了《看不见的或是昏暗的?探索太空》(Invisibles ou sombres?Explorer l’unvers),以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关于黑色能源的研讨会。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成为重要选题

2009年,法国各科技出版社的核心选题是:气候变化以及其他重要的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为何气候变化会成为大众科学出版社的首要选题呢?尼古拉•维特科夫斯基解释说,“气候变化虽然是一个10—20年后的问题,也就是说到那时才显现其严重的后果,但是这是一个热点焦点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其他许多方面。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将改变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2008年,塞伊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最大限度》(Le plein,s’il vous plaît),这本书的大开本已销售2万册,袖珍版则已销售3万册。2009年1月出版的《现在或有一天,10年都会变化》(Maintenant ou jamais:10 ans pour tout changer),已销售9000册。2009年初,弗拉玛里翁出版社出版了《温室效应:我们将改变气候》(L’effet de serre:allons-nous changer le climat)。3月,别样出版社(Autrement)出版了《天气变暖地图》(Atlas du réchauffement)。迪诺出版社则出版了《气温升高6度将会发生什么》(Six degrés,que vas-t-il se passer),总共印了6000册。

除了气候变化问题之外,大众科学还有什么选题可做呢?各大众科学出版社都在动脑筋。25年前出版过畅销书《歌德、埃舍尔、巴赫》(Gdel,Escher,Bach)的迪诺出版社,最近又出版了一本关于思维来源的书《我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扣》(Je suis une boucle étrange),印数为8000册。(张林初 编译)

法国法律图书发展态势良好

2008年,法国法律图书出版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法国《图书周刊》和《世界报》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法国出版的法律图书逐年增加,2006年出版1637种,同比增加9.5%。2007年1750种,同比增加7%。2008年1850种,同比增加5.7%。其中大部分法律图书为修订版,因为许多法律文件经常修订,2007—2008年修订的法律文件又颇多。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Lexis Nexis Litec)编辑部主任基洛姆•德鲁贝分析说,“法律经常修订,法律图书也随之而变化,这有利于法律图书出版社、法律图书书店和法律从业人员。”法律专业图书出版社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原因是同一种图书既能满足学生需要,又可向专业人士销售。《劳动法》为最好卖点

如果说《民法典》(Code civil)依然是法律图书中的畅销书,那么达洛兹出版社(Dalloz)在2007—2008年有许多亮点。例如:因2007年法国举行总统大选而出版了《选举法》(Code électoral),因《劳动法》进行了修改而于2008年5月适时推出了新版《劳动法》(Code du travail)。达洛兹出版社经理雷诺•勒菲弗指出,“2008年人们对法典的需求量比往年增加了20%—30%。”2008年版《劳动法》是完全按照2004年12月开始修订、2007年12月结束讨论和2008年5月开始实施的版本重新编写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法》的修订还远没有结束,所以出版新版《劳动法》是非常需要的。《劳动法》是修订最多的法律文件之一。红皮法典与绿皮法典同样受欢迎

达洛兹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了2009年版《体育法典》(Code du sport),这是首次将体育方面的法典编辑成书出版。达洛兹出版社还密切关注商业法典。雷诺•勒菲弗说,“商业法典的许多法律文件正在讨论之中。”除了这些著名的红皮法典外,达洛兹出版社还出版法律教科书,如《达洛兹学习》(Dollaz Études)、法律缩写本《达洛兹概要》(Dollaz Mémentos)。雷诺•勒菲弗说,“我们的目标是出版高质量宽领域的法律图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该出版社还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近几年来一直出版带CD光盘的法律图书,不仅供专业人员的图书有光盘,例如《达洛兹专家》(Dalloz Expert),而且为学生出版的法律图书也带有光盘,价格更低。雷诺•勒菲弗说,“一般说来,一个年级中40%的学生购买带CD光盘的图书。有时一种带CD光盘的图书可以销售1万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将法典只出版成CD光盘却没有顾客问津。

达洛兹出版社的主要竞争对手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也出版面向学生和法律工作者的图书,近两年来也实施了创新政策。基洛姆•德鲁贝说,“2007年推出绿色法典使我们出版社获得了良好业绩,现在绿色法典每年更新一次,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巴黎莫拉书店经理让-皮埃尔•拉法夫说,2007年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的营业额很大一部分依靠该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法典》(Code de l’urbanisme)和《共有财产法典》(Code de la copropriété)。让-皮埃尔•拉法夫认为,“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是达洛兹出版社的有力竞争对手,因为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图书的结构比较好,而且配有很好的评述。”同时,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出版图书时尽可能推后出版,以便收集到最后修订的法律文件。例如,该出版社2008年7月底才出版新版《劳动法》,因为法律文本那时才完成编纂。2008年秋季,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还推出了一批绿色法典,例如《公共市场法典》(Code des marchés publics)、《宪法法典》(Code constitutionnel)、《公司法》(Droit des sociétés)、《媒体的民事和刑事责任》(Responsabilités civile et pénale des médias)等。可直接操作的法律图书读者多

尽管其业绩受到质疑,但是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还是决定继续出版其3年前立项的法典丛书《里达克口袋书》(Litec Poche),这套丛书没有评述。基洛姆•德鲁贝指出,“丛书中有些书失败了,但有些书还是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如《税收总法典》(Code général des impôts),因此我们决定继续出版这套丛书。”2008年秋季,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还出版了《乏味的体育法典》(Code du sport sec)。2007年,该出版社还出版了丛书《专业里达克》(Litec Pro),这套丛书主要面向非专门从事法律工作但与法律有关系的专业人员。该套丛书的前6本书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例如《对不动产的诊断》(les diagnostics immobiliers)。2008年秋季,《专业里达克》丛书又出版了几种新书,其中包括《企业主的连锁销售法》(Le conjoint du chef d’entreprise)。基洛姆•德鲁贝指出,“这是些实用性强的法律图书,销售量不小,有一定的读者群。”

同时,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还继续丰富其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学百科全书》(Jurisclasseur),尽管《法学百科全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小,因为现在人们主要上网查找有关法律的知识。虽然如此,2008年12月,莱克西•内克西•里达克出版社出版了百科全书《遗产管理实用》(Pratique de la géstion du patrimoine)。同时,该出版社还推出了新丛书《法律360》(Droit 360)。基洛姆•德鲁贝说,“这套丛书主要面向律师、银行家和金融专业人士,丛书从不同角度论述某一问题。丛书中的每种书都有在线版本,以便读者查找书中所引用资料的出处。”与此同时,该出版社还决定将减少出版学生用的教科书,以便集中力量出版供专业人士阅读的图书。当然,另外的原因是教科书已呈收缩趋势,并更多地让位于法律概要和法律修订本。蒙彼利埃市索朗书店法律部负责人伊丽莎白•卡迪拉克称,“现在法律教科书卖得越来越少,因为教员很少要求学生买教科书,所以学生一般选购摘要。”让—皮埃尔•拉法夫说,“摘要比教科书便宜,但我认为从长远看摘要无法代替教科书。”法律图书也应具有时代气息

专门为大学老师出版图书的莱克斯唐索出版集团(Lextenso)则在2007—2008年进行了彻底的重组。莱克斯唐索出版集团拥有四个品牌,即LGDJ、Montchrestien、Gualino 和Défrenois。莱克斯唐索出版集团总经理埃马纽埃尔•菲莉贝尔蒂解释说,“重组的主要目的是创立一个伞形品牌,并从编辑和地理的角度重新整合我们的所有实体。之所以说地理角度,因为我们的出版社散落在整个巴黎。”集团特性的变化使编辑战略重新充满活力。集团计划以出版未成年法或文化法来扩大业务。埃马纽埃尔•菲莉贝尔蒂说,这些题材以前很少涉及。2008年秋季,莱克斯唐索出版集团已经以Montchrestien为品牌再版了一些著名的图书,如勒内•萨比的《行政法》和阿兰•贝纳邦的《义务法》,以LGDJ为品牌出版了菲利浦•阿尔当的《宪法法典》和让-菲利浦•科尔松的《经济公法》(Droit public économique),以Défrenois为品牌出版了有关司法的一些图书。

埃马纽埃尔•菲莉贝尔蒂补充说,“我们现在仍处于磨合期,因为许多改革还在进行中。同时我们还应该准备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选题。”2008年初,莱克斯唐索出版集团以LGDJ为品牌出版了丛书《指南》(Manuels)中的《人权与基本自由》(Droit de l’homme et libertés fondamentales),夏天以Montchrestien为品牌出版了《人权与基本自由概要》。有关人权的图书也是法国大学出版社(Puf)的选题,2008年10月,该出版社出版了《人权词典》(Dictionnaire des droits de l’homme)。伊丽莎白•卡迪拉克称,“除了《劳动法》、《不动产法》和《城市规划法》外,出版有关人权的图书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信用杂志出版集团(Le groupe Revue fiducaire)主要出版面向法律或非法律专业人员以及特殊人群的图书,该出版集团因出版《注释劳动法》(Code du travail annoté)而闻名。伊丽莎白•卡迪拉克称,“《注释劳动法》销售得相当好。”2008年春天,信用杂志出版集团出版了其丛书《专家实用》(Pratique d’expert)中的《遗产的财务管理》(Géstion fiscale du patrimoine)。按照3年前确定的出版多样化战略,2007年集团为一般读者推出了综合丛书《主要》(Les essentiels),第一本书是《遵守劳动法的诉讼程序》(Procédures à respecter en droit du travail),2008年又出版了《劳动法诉讼程序80例》(80 procédures en droit du travail)。大众实用法律图书颇受欢迎

如果说出版和销售面向法律见习生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图书依然是法律出版社的核心业务的话,那么面向大众的法律图书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普拉出版社(Prat)、自流井出版社(Puits fleuri)和信用杂志出版集团。这三家出版社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版面向大众的法律图书。伊丽莎白•卡迪拉克称,“现在对大众实用法律图书特别是有关《劳动法》和《不动产法》的法律图书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法律图书部一下子变成了书店创收最好的部门。”让-皮埃尔•拉法夫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有关离婚、解聘和邻里问题等方面的权利,并努力为自己维护这些权利。只要能很好地向读者提供建议,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机。现在大家都迷恋社会的法制化,只要遇到问题,就会求助于法律。”

所以,像普拉出版社那样出版此类法律图书的出版社就收获颇丰。普拉出版社是大众实用法律图书的领军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法律图书法律解释清晰、事例具体、用词精确,该出版社2007—2008年有了长足的发展。除继续出版系列丛书《对所有人的法典》(Codes pour tous)外,普拉出版社还深化了其丛书《钱》(Argent),2007年9月又重新出版了《对所有人的实用指南》(Guide pratique pour tous),并对该丛书进行了重新包装。据出版社称,该丛书经过重新包装后销售量增加了37%,其中《买房》(Acheter son logement)和《工程和翻新》(Travaux et rénovation)卖得特别好,《继承实用指南》(Guide pratique de la succession)也卖得相当好。

普拉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安娜-洛尔•玛丽说,“要有所发展,应该选一些与所有人有关的选题。”2007年,普拉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你所有的权利》(Tous vos droits),共销售了3万册。2008年秋季,普拉出版社又出版了厚达700页的《产权的圣经》(La bible du propriétaire)和《独立工作》(Travailler en indépendant)。另外,普拉出版社还像达洛兹出版社那样对其出版的一些图书每年进行修订。安娜-洛尔•玛丽说,“将一些图书每年进行修订,对出版社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伊丽莎白•卡迪拉克说,“大众法律指南图书每年修订是读者的需要。当人们遇到被解雇等问题时,他们就到我们书店的法律部购买达洛兹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版《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的大众实用法律指南。”

自2007年起,自流井出版社也对《不动产法》和《劳动法》等大众法律图书每年进行修订。然而,自流井出版社社长埃米尔•居舍认为,出版社做得还不够好,“而且还遇到来自互联网和平面媒体的激烈竞争,人们可以从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上找到他们所遇到问题的答案”,这给一些一般性法律出版社带来了许多问题。然而,在大众实用法律图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像阿歇特实用出版社(Hachette Pratique)和马拉布出版社(Marabou)等一些大型综合出版社也在想方设法争取在实用法律方面有一席之地。埃米尔•居舍说,“我们应加倍努力,以引起读者的更多关注。”系列化选题好处多

自流井出版社计划在2008—2009年将其面向一般读者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库存书进行修订,并且从2008年9月起选择了一批系列化图书的选题。例如出版了涉及各种行业法律问题的丛书《职业》(Métiers)中的《演员指南》(Le guide du comédien),为适应正在进行的领养程序改革而出版了《领养家庭》(Familles d’accueil)。自流井出版社还准备出版有关生态实用和网上销售方法等实用法律图书。埃米尔•居舍认为,“随着电子港湾(e-Bay)之类网站的不断发展,此类图书会有更多的读者。”

达洛兹出版社旗下的戴尔马出版社(Delmas)在继续出版实用法律图书的同时,从2004年起出版丛书《戴尔马快报》(Delmas Express)。该丛书涉及大众题材法律的主要原则,如《使离婚成功》(Réussir son divorce)、《出租使用模式》(Location mode d’emploi)等。然而,雷诺•勒菲弗说,戴尔马出版社的业绩还不尽如人意,“我们感到读者比以前对此类图书有更大的需求,但戴尔马出版社还要更加努力。”

面向更大的读者群将会有更多的机遇,信用杂志出版集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出版集团从2003年起就向有关遗产法律的丛书《这是我的权利》(C’est mon droit)投入了巨资。集团称该丛书近年来销售量增加了30%。2008年,该集团又丰富了其系列丛书《人寿保险和家庭SCI》(Assurance-vie et SCI familiale)。大众法律图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法律图书的销售。伊丽莎白•卡迪拉克称,“现在,因为大众法律图书销售得比较好,我们书店的法律部也变得很活跃。”表 法国历年法律图书出版数量(张林初 编译)

法国旅游图书化危为机

在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今天,对于旅游图书出版社来说,2009年是不确定的一年。2008年12月法国旅游图书销售量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10%,2009年以来这种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这可能反映出2009年全年的发展趋势。据法国伊普索斯市场调研公司(Ipsos)统计,2008年法国旅游图书的销售量比2007年减少了2%,销售额基本持平。2008年下半年,几乎所有旅游图书出版社都处境艰难。2009年以来,旅游图书出版社虽然保持了原先的出版速度,但经常减少新书的印数。

尽管如此,许多出版社还都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持谨慎的乐观。法国阿歇特旅游出版社(Hachette Touristique)经理娜达莉•皮若说,“我不相信旅游市场会从此不振,没有理由相信那些有固定工作的人会停止旅游,相反他们会利用当前旅游价格相对比较低的有利时机去旅游。”

在当前形势下,哪类旅游方式和到哪些地方去旅游能更好地抵御金融危机呢?2009年以来的情况是,法国游客去得最多的国家依次为摩洛哥、美国、葡萄牙……与2008年主要去摩洛哥、西班牙和美国的情况十分接近。然而,许多出版社预计,花钱多的远程旅游将会减少,短途旅游和国内旅游特别是城市旅游将明显增加。法国Go voyage旅行社总经理卡尔洛•达•席勒瓦说,“可以想象人们去旅游的地方更近些,花的时间更少些。事实上,远近不是问题的关键,费用才是问题的根本。例如,由于美元疲软现在许多人到美国去旅游。现在的真正趋势是,旅行者更加自主,他们自己制订旅行计划。”所以,2009年比以往更难预测消费者的心理。在此形势下,出版社作了多种努力。国内游图书成热点

2008年法国人对国内游并不热心,旅游人数明显减少。2009年以来,法国人因金融危机而转向国内游。洛内里•普拉内出版社(Lonely Planet)对国内游寄予很大希望,已经出版了法国4个地区的图书,即科西嘉、蓝色海岸、普罗旺斯和巴斯克地区。形势迫使出版社在书中增加了许多很实用的地址,而且售价不变。该出版社还在其品牌丛书《几天的旅游》(En quelques jours)中增加了一些关于法国城市的新书,如《里尔》、《波尔多》、《马赛》,另外还出版了多种有关首都巴黎的图书,如《巴黎连接》(Paris branché)、《低价巴黎》(Paris à petits prix)。阿歇特旅游出版社还再版了《零欧元巴黎》(Paris 0 euro),并充实了2008年出版的丛书《法国漫游》(Evasion en France),陆续出版了《北诺曼底》、《海滨夏朗德》和《佩里戈尔》。加利玛尔出版社(Gallimard)则出版了丛书《城市地图》(Cartoville)中的《图尔》和《勒阿弗尔》,并出版了非常市民化的两本小指南:《到伦敦购物》(Shopping à Londres)和《到巴黎去》(Sortir à Paris)。加利玛尔出版社还出版了丛书《地理指南》(GEO Guide)中的《卢瓦尔河谷古堡》(Châteaux de la Loire),并计划2009年秋季出版丛书《旅行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s du voyage)中的《法国遗产》(Patrimoines de France),这是一部共700页的大型旅行指南,介绍法国各城市和各地区的艺术和历史。

法国西部出版社(Ouest-France)则利用其区位优势,出版了丛书《爱好》(Aimer)中的《盖朗德半岛》、《佩里戈尔》和《奥弗涅》,丛书《发现路线》(Itinéraires de découverte)中的《穿越阿尔卑斯山》(La grande traversée des Alpes)、《从绿色小径通向阿基坦》(L’Aquitaine par les voies vertes)和《韦科尔》……该出版社还出版了两套新丛书,一套是《围绕》(Autour de),另一套是《小地方》(Les petits régionaux)。丛书《围绕》的作者以画家的眼光来介绍一个地方的美丽风光,其中第一本书是《佩罗斯—吉雷克》。《小地方》是一套小型丛书,每本书定价仅为3.5欧元,第一本书是《卡马尔格》。大城市旅游图书仍是优先选择

近几年来,在市场很不确定的形势下,有关大城市的旅游图书依然是出版社赢利的重要方面。柏林墙倒塌20周年引发了一股强劲的出版热潮,大部分出版社(如洛内里•普拉内出版社、阿歇特旅游出版社、米其林出版社等)都出版或再版了一两本关于德国首都的图书。洛内里•普拉内出版社非常满意其丛书《几天的旅游》所取得的成绩,将继续丰富该丛书,计划出版12种新书,如《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里斯本》、《布鲁塞尔》;另外将出版丛书《大版本》(Grand format)中的《布拉格》、《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洛内里•普拉内出版社虽无计划出版丛书《长周末》(Un grand week-end)中的新书,但再版了《伦敦》、《巴塞罗那》、《罗马》、《威尼斯》等4种书。米其林出版社将其丛书《周末绿色指南》(Guide vert week-end)改变版本,使这套丛书成为真正的口袋书,并将出版12种新书,其中包括《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布达佩斯》。

菲东出版社(Phaidon)则侧重充实其介绍城市艺术和创意的丛书《华尔杂志城市指南》(Wallpaper City guides),2009年出版了《法兰克福》、《都柏林》、《安特卫普》、《帕尔马》和《苏黎世》等5种图书。达科塔出版社(Dakota)2009年出版了一套名为《在城里》(Intramuros)的新丛书,第一本书是《巴黎》,读者对象是到巴黎自助游的游客。调皮小孩出版社(Petit Futé)2009年出版了丛书《城市指南》(City Guide)中的《阿尔及尔》、《东京》、《非斯—梅克内斯》、《塞维利亚》。加利玛尔出版社出版了丛书《城市地图》中几本介绍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图书,如《新加坡》、《悉尼》、《芝加哥》等,重点介绍城市的文化。贝里茨出版社(Berlitz)2009年出版了丛书《可折叠地图》(Flexi map)中的10种新书,其中包括《波士顿》、《莫斯科》、《北京》、《斯德哥尔摩》、《华盛顿》等,该套丛书中的每种书都附有一张信息量很大的、可以折叠的地图。主题旅游图书受欢迎

近几年来,内容丰富的主题游图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此类图书。阿歇特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丛书《宾客房间》(Chambres d’hôtes)中的《宾客情人房间》(Chambres d’hôtes en amoureux)、丛书《跟踪游戏》(Jeux de pistes)中的《伦敦》。2008年,《巴黎》一书销售情况不错。调皮小孩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骑摩托车游法国》(France à moto)、《潜水指南》(Guide de la plongée)等主题旅游图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米其林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充满空气》(Pleine air)的销售量也不错。在2008年出版《法国房车野营》(Camping-car en France)的基础上,米其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欧洲房车野营》(Camping-car en Europe)和《骑摩托车到80个地方兜风》(80 virées à moto)。

洛内里•普拉内出版社则出版了《生态野营》(Camping écolochic)。达科塔出版社在2008年成功出版《1001夜非同寻常游》(1001 nuits insolites)和《1001夜生态游》(1001 nuits écolos)的基础上,2009年又出版了《1001个星夜游》(1001 nuits de star)、《1001夜罗曼蒂克游》(1001 nuits romantiques)和《1001夜葡萄园游》(1001 nuits au vignoble)。该出版社还出版了3套原创丛书:《小世界》(Petit monde)、《去向》(Destination)和《有教养》(En bonne compagnie)。《小世界》是一套带图片的主题散步丛书,已经出版了《渔港》(Ports de pêche)、《小教堂》(Les chapelles)和《酒吧》(Les bars)。丛书《去向》主要通过一系列祭拜活动来介绍一个地方的历史。《有教养》则通过将文学作品的名言、电影中的著名对话、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名言编辑到一起,来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该套丛书的前两本书是《伦敦》和《纽约》。

由于金融危机,蒙德奥出版社(Mondéos)只出版了丛书《巴拉多》(Balado)中的《在巴黎和法兰西岛零欧元闲逛》(Balades à Paris et en Ile de France à 0 euro)。法国远足步行联合会(La 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e randonée pédestre)则以出版《在勃艮第步行》(Bourgnogne à pied)、《穿越塔恩》(Traversée du Tarn)、《魅力城市和魅力乡村》(Villes et villiges de charme)等图书来丰富其丛书《朗多城市》(Rando citadines)的图书目录。2009年该社拓宽了出版思路,与国外的传媒或旅游机构进行合作。目前,该社已经与加那利群岛旅游局合作出版了《拉帕尔马》。国外旅游图书捉摸不定

在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形势下,游客是否会减少到国外旅游,出版社很难预料。所以,各主要旅游图书出版社仍按计划出版国外旅游图书。

洛内里•普拉内出版社认为,北美将是2009年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因此再版了《纽约市》,并出版了两种新书:《佛罗里达》和《加拿大西部与安大略省》。调皮小孩出版社出版了《拉斯维加斯》、《美国西部》和《美国公园》。该出版社还出版了12种有关世界其他地方的图书,如《波多黎各》、《刚果(布拉柴维尔)》等。大新出版社(Grande Nouveauté)则在其丛书《国家指南》(Country guide)中增加了15种图书,每种图书配有一张52分钟的DVD光盘,定价保持不变。该出版社的目标是争取2009年的销售量增加15%—20%。大新出版社2009年还出版了一套定价仅为3.95欧元的新丛书《微型手册》(Mini-carnets),计划全年出版24种图书。《鲁塔尔指南》也再版了所有有关北美的图书,其中包括《加拿大西部与安大略省》、《加利福尼亚》、《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等。《鲁塔尔指南》同时还修订了有关英国、爱尔兰、苏格兰的图书。阿歇特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丛书《看指南》(Guides voir)中的《越南》和《安哥拉》、丛书《漫游指南》(Guide évasion)中的《墨西哥》和《基克拉泽斯群岛》。加利玛尔出版社出版了丛书《旅行者百科全书》(Bibliothèque du voyageur)中的《保加利亚》、丛书《地理指南》中的《陆上希腊》(Grèce continentale)。蒙德奥出版社出版了《黑山》,而贝利茨出版社继续出版小型指南丛书《口袋世界》(Le monde en poche)。

马科斯出版社(Marcus)注重出版文化性很强的小型图书,已经出版了丛书《上路手册》(Carnets de route)中的《翁布利亚和以色列北部》、丛书《线路与发现》(Itinéraire et découverte)中的《马德尔》、丛书《旅行者指南》中的《南非》和《约翰内斯堡》。该社最近并购了专门出版旅游图书的科斯莫波勒出版社(Cosmopole)。米其林出版社以出版《叙利亚》、《约旦》和《伊斯坦布尔》来丰富其丛书《实用旅游》(Voyager pratique),以出版《加拿大》、《魁北克》、《日本》来丰富其丛书《绿色指南》(Guides verts)。

在旅游精装书方面,索拉尔出版社(Solar)很满意其丛书《1001张照片》(1001 photos)和2008年出版的两种图书:《在世界各地路上旅游》(Voyage sur les routes du monde)和《在法国各地路上旅游》(Voyage sur les routes de France)。这两种图书都是与《地理》杂志(Géo)合作出版的。2009年,索拉尔出版社谨慎地继续奉行其既定的出版路线,出版了丛书《1001张照片》中的《法国风景》(Paysages de France)和《世界古堡》(Châteaux du monde)。表1 2001—2008年法国旅游图书出版(再版)数量表2 法国主要旅游图书出版社市场份额(张林初 编译)

法国连环画又获丰收

据法国连环画评论协会秘书长吉勒•拉捷提供的数据,法国2008年连环画出版又是一个丰收年,总共出版和再版了4413种连环画,比2007年的4024种增加了9.6%。这是法国连环画连续14年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来法国连环画增长迅速,仅新出版的连环画,已经从2003年的1730种增加到2008年的3592种,5年内增加了一倍。连环画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亚洲漫画的迅速增长,近几年亚洲漫画的增长率都是两位数。从经济上看,这是一件好事,但产量似乎已经过剩。

法国德莱古尔出版集团(Delcourt)总裁吉•德尔古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连环画市场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发展周期的顶峰。”卡斯特尔曼出版社(Casterman)总经理路易•德拉斯指出,“市场已经出现问题,在连环画取得丰收的2008年,欧洲传统的连环画没有大的发展,只有亚洲漫画依然是取得很大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法国伊普索斯市场调研公司(Ipsos)的统计,法国2008年亚洲漫画的销售量占连环画销售总量的37%,营业额占连环画总营业额的26%。达高出版社(Dargaud)编辑部主任菲利浦•奥斯特曼强调指出,“很显然连环画已经全面过剩,我不知道怎么出了如此多的连环画。”据统计,法国2008年出版的图书总量比2007年增加了4.5%,连环画却增加了9.6%,增幅是图书总量的两倍。

菲利浦•奥斯特曼说,“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一种连环画的第一部,之后的几部就跟不上。这是一种破坏读者对出版社信任的做法。”所以,达高出版社2009年将集中出版3—4种连环画,并把一些著名的作者请回来,以便出版一些精品连环画。

吉•德尔古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形势下,2009年将是困难的一年,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并保持高度警惕。我们更倾向于集中力量做好我们知道要做的事情。”然而,加利玛尔青年出版社(Gallimard Jeunesse)连环画部经理蒂埃里•拉罗什则说,“连环画市场依然充满希望,能继续征服更多和更广泛的读者。问题是要注意控制数量,多出版一些原创、有活力和能吸引读者的作品。”表1 近10年法国出版连环画数量表2 法国主要连环画出版集团市场份额表3 法国主要连环画出版社市场份额(张林初 编译)

法国为青少年出版英法双语丛书

为提高法国人的外语水平,法国几家大型出版社如弗拉玛里翁出版社(Flammarion)、卡斯特尔曼出版社(Casterman)和高才能出版社(Talents hauts)已经策划出版了一些英语和法语的双语丛书。出版社出版双语丛书的目的是从小培养法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些丛书根据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讲解外语。

2009年5月,卡斯特尔曼出版社模仿美国图书的版式为法国4岁的孩子推出了一套双语丛书《图恩书》(Toon Books),定价13欧元。由于该丛书的美编弗朗索瓦丝•穆利现在美国纽约工作,因此她吸取了美国儿童图书的特点,图文并茂、幽默诙谐地启发法国4岁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卡斯特尔曼出版社还出版了一套丛书《杰克与盒子》(Jack et la boîte),书中的主人公不是一只小老鼠而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小兔子与盒子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

弗拉玛里翁出版社为7岁至8岁的孩子出版了一套丛书《我的第一本英语书》(My First Reading Book),全书共58页,定价9.9欧元。该套丛书是由法语版翻译为英语版,英语版中每一章节的引言则用法语概述了前一章节的内容。书末还附有词汇表和一张听力练习光盘。

高才能出版社为12岁至16岁的少年推出了英法双语小说。出版社的编辑为加强图书双语的特点,书中的章节是用英法两种语言交替编写而成。年轻读者为了读懂全书的情节,就需要理解每一章节的英语或法语。高才能出版社2009年上半年还出版了一套丛书《教学好方法》(Bonus pédagogique),该套丛书附有一本袖珍字典,读者阅读时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马上查字典。为方便读者交换阅读英法两种语言,高才能出版社还建立了一个网站:www.talentshauts.fr。

虽然法国上述出版社出版的英法双语书刚刚起步,但受到了青少儿读者的欢迎。成立于2005年的高才能出版社对此充满信心,该出版社的创办人埃莱娜•法龙说:“出版双语书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阅读的兴趣,我们不要求孩子们一字一句地读懂全文,关键是让孩子们在阅读两种语言时反复琢磨推敲词意,阅读一遍、两遍乃至二十遍直到他们理解了文章,记住了单词。”(于平安 编译)

法国报刊出版商谋求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法国期刊和报纸出版商从未参加过关于行业发展的讨论。然而,在2008年法国期刊和信息出版商工会(SPMI)召开的年会上“可持续发展”成为主要议题。购买纸张、合理利用再生纸和发展环保的文化衍生产品,成为会议讨论的热门话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法国期刊和报纸出版商应该就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虽然出版商可能对内容产业不够积极,但是对具体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应该有所改进。近年来,法国多数印刷厂已经非常重视纸张的利用。就环境保护而言,印刷厂应该实现绿色印刷。

为力争2009年取得新的业绩,法国第二大期刊集团普里斯玛集团(Prisma Presse)于2008年末对集团旗下所有杂志重新进行了认证。(于平安 编译)

法国创办一份汇集网络好文章的纸质周报

法国于2008年10月17日出版了一份新型的周报,专门汇集已经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最佳文章。周报为8页,因星期五出版而命名为《星期五》。周报发起人是雅克•罗瑟兰,他也是法国《国际通讯》的创始人。

雅克•罗瑟兰说,“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成熟。我们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是把从事网络和博客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周报由法国APACHE公司负责编辑出版,共有10名记者。

周报的启动资金为150万欧元,发行量为5万份。如果周报在法国率先取得成功,随后在美国和西班牙也将创办类似的刊物。(张林初 编译)

金融危机使法国财经类报刊受挫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法国财经类报刊受到重创,从2008年11月7日起,法国人在报亭再也买不到《财经生活》(La Vie financière)杂志了。《财经生活》原名为《法兰西生活》(La Vie franÇaise),创刊于1945年,1999年改为现名,共有65名职员,发行量为77800份。由于金融类广告的减少,杂志社出现严重亏损。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财政年度,杂志的总营业额只有1400万欧元,但亏损额达300万欧元。

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法国所有财经类报刊的广告锐减,其中包括DI集团的《投资》(Investir)、Dassault集团的《金融报》(Le Journal des finances)和Robert Monteux集团的《法国收入》(Le Revenu franÇais)。

面对这样的形势,财经类报刊将重新洗牌。Bernard Arnault集团已经表示有意收购Dassault集团的《金融报》。因此,一些报刊没有资金,而另一些报刊却得到了一些财团的注资。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法国可能将有更多的报刊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于平安 编译)

德国科学幻想图书繁荣终结乎?持续乎?

自从J.K.罗琳宣布“哈利•波特”第7部为“终卷本”以后,英国的儿童出版市场便开始冷清。2008年,德国的儿童出版市场好像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对于这种莫衷一是的状态,德国的出版批评家们认为是“衰退”的征兆,德国的出版商们却认为还是“繁荣”的持续。繁荣10年

出版批评家们指出,成为德国儿童出版市场最近10年繁荣标志的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始于1998年。

1998年7月,德语版的《哈利•波特与贤者之石》出现在德国各地书店的书架上。作为“哈里•波特”系列书的第1部,首印不过8000册,仿佛这是一只“丑小鸭”而非“金凤凰”。当时,这个印数对“哈利•波特”系列书德语版的名不见经传的出版商考尔森出版社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在德国读者的不认同甚至抵触中,仅仅投入市场的8000册最后居然没有卖完。不过,目睹了“哈利•波特”在英国的火暴的考尔森出版社决定继续冒险“赌下去”。

差不多一年以后,这套以魔法少年为主人公的系列书的第2部,首印25000册,顿时给“因循守旧”的德国儿童出版市场带来了冲击。不少出版同仁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不免觉得考尔森出版社违反常理,有“自杀”倾向。接下来,“一意孤行”的考尔森出版社在第3部、第4部、第5部和第6部的首印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了2007年与2008年之交,“哈利•波特”系列书的第7部——也就是“终卷本”,一开机就印刷了300万册,创造了德国出版史上首印的新纪录。有人认为,抛开纳粹时期的宣传品印刷,在德国除了《圣经》,恐怕还没有哪种书一次印刷这么多。“哈利•波特”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版,但首印300万册的恐怕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利•波特”促进了德国儿童出版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德国的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哈利•波特”被拍成电影以后,对其纸介质图书的销售再次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差不多在同时,彼得•杰克逊导演的《指环王》也“闪亮登场”,使其德语版纸介质图书的销售行情直线上涨,从而把德国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推向高峰。之后,其他英国、美国科学幻想作家的作品陆续被翻译,在市场上都销售得很火暴。例如,克里斯多普•派奥利尼的《伊拉康》,由CBJ出版社出版,首印100万册;若纳圣•斯特拉乌脱的《巴丁米阿斯》,由CBJ出版社出版,首印80万册;菲利浦•普尔曼的《黄金罗盘针》,由考尔森出版社出版,首印65万册。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幻想作家也粉墨登场,相继获得成功。卡耶•迈耶的三部曲《墨尔列》,由勒威出版社出版,首印35万册(套)。卡耶•迈耶的另外一个三部曲《云上众生》,由勒威出版社出版,首印20万册(套)。科内利亚•洪克的《墨水之血》、《墨水之心》和《墨水之死》,由德累斯拉出版社出版,3种书首印均在50万册以上。此外,佩特•施温托、安德里亚•米夏埃利斯等的作品也得到好评并且畅销。特别是年轻的女作家妮娜•布拉松,被德国文学界誉为“J.K.罗琳在德国的接班人”。同“哈利•波特”使英国的J.K.罗琳成为富豪一样,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也使德国的一批作家进入富人的行列。

以上这些成功之作,不仅自身市场效益极佳,而且还拉动了一批又一批同类图书的出版,营造了长达10年的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这无疑在德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印数与买断制

现在,在德国书店儿童书的书架上,摆满了科学幻想的图书。由于同类图书已成“泛滥之势”,对不断涌进来的新书,各地书店的老板叫苦不迭。在这些科学幻想图书中,虽然也有独创的优秀作品,但大多是模仿之作、雷同之作。内容不外乎千变万化的妖术魔法、宇宙外太空的奇人异事、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与灾难等。内容跳不出俗套,就只好在篇幅上动脑筋,有些图书的页码甚至超过200页、300页,其厚度让许多少儿读者不敢问津。德国书店的店员普遍认为,“科学幻想图书的生产过剩,已经到了该刹车的时候。”和店员们颇有同感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认为应当“多出版一些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儿童文学图书,使孩子们既能浪漫,也能面对现实”。

德国的出版批评家们指出,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始于1998年,大约终于2008年。在2007年与2008年之交,当“哈利•波特”的“终卷本”把这个“繁荣”推向顶峰之后,科学幻想图书的销售行情开始“走下坡路了”。

然而,对于出版批评家的说法,科学幻想图书的出版商们不以为然,一笑了之。出版商们举例说,尤里艾•法兰库的《正午之友》一面世即成为畅销书,2007年获得德国文学奖,2008年的实际销售册数已经超过15万册。再如,德累斯拉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的科内利亚•洪克的新作《墨水之死》,与该作者的前两部作品一样,一开机就印刷了50万册,并且销售行情也一如以往火暴。怎么会是“走下坡路”呢?

当然,科学幻想图书充斥市场,优劣杂陈,假如不对同类作者同类选题进行认真筛选,盲目出版,也会影响出版社的效益。像勒威出版社就确立了以卡耶•迈耶等一批著名科学幻想作家为儿童图书核心作者的方针,学习考尔森出版社的冒险精神,不是要减少新书的首印数,而是要继续增加。像CDJ出版社和考尔森出版社,可能会增加“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儿童文学”选题,但出版社的利润增长点还是立足于科学幻想选题。

德国的出版社出版新书,之所以首印都很多,是由于在出版社与书店之间以实行买断制为主的缘故。新书在正式出版发行之前,出版社一般先做广告,进行宣传推介,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就是书店集中成批订货。从出版社来说,如果新书的首印数少,就有可能无法满足书店的需求。通常一本新书的销售周期都不太长,错过这个周期——也就是读者的“热乎劲”,再重印多少也卖不动。这样,对于新书特别是面向儿童的科学幻想新书的首印,出版社大都有“宁多毋少”的潜意识。从书店来说,受买断制的制约,进货成了预订新书的“一锤子买卖”。出版社新书首印数少,说明这本书不好卖,书店预订数就少;出版社新书首印数多,说明这本书好卖,书店预订数也就多。书店往往以出版社的意志为转移。此外,德国的家长们虽然很节俭,但在为孩子们买书时却向来大方,这给书店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预订首印的新书特别是面向儿童的科学幻想新书上,书店也有“宁多毋少”的观念。“孩子为王”

相对于出版批评家们认为科学幻想图书市场呈现衰退迹象,出版商们却认为科学幻想图书市场还会继续繁荣。相对于家长们希望多一些反映现实的儿童文学书面世,孩子们却恐惧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出自逃避现实的需要,更愿意沉醉在科学幻想图书之中。于是,另外一些专家站出来“和稀泥”,他们指出,幻想之中有现实,现实之中有幻想。多数科学幻想作家创作的科学幻想图书,并非都是虚无缥缈的,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状况,也给读者以哲学的提升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即使是以现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探讨环境问题的,比如提倡同异族文化友好共存的,像T.A.巴伦的作品、西恩尼•迈内依的作品,也被列入科学幻想图书之列。

无论如何,孩子们是科学幻想图书的主要读者,孩子们说好那就是好。天真的孩子们愿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共同冒险,并肩战斗,战胜恶魔,最后取得胜利。孩子们追求的这种感觉,在科学幻想图书中尤其能够找到。出版商说,孩子们喜欢科学幻想图书,我们就要不断把新的科学幻想图书送给他们。过去10年繁荣,2008年繁荣;2009年还会繁荣,下一个10年还将繁荣。有些出版批评家认为科学幻想图书的繁荣正在终结,没有根据,属于主观猜测、无稽之谈。(雪莲 编译)

“布罗克豪斯”在德国出版行业“流浪”

近些年来,德国出版行业一直不平静,兼并重组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百科全书出版社及出版集团在其中尝尽了酸甜苦辣。“布罗克豪斯”几易其主

让德国出版人最难以忘怀的是,2008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2月31日,德国各大媒体登出特大新闻:以曼海姆为大本营的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宣布,把“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商标权及其全部内容,出让给佩鲁特尔斯曼出版集团旗下的威圣媒体社,双方已签订了协议。

这则新闻不仅对德国出版行业产生冲击,而且也给德国社会带来不小震动。“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具有200余年的历史,多次再版,是具有权威性的品牌。如同“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一样,“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是代表德国最高水准的百科全书。

原来,拥有“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版权的出版商,由于经营不善,在1984年不得已被当时的文献目录研究出版社(简称B.I.)兼并,成立了新的出版社,取名为“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

在被兼并以前的布罗克豪斯,除了出版大大小小的百科全书以外,还出版像《语言•布罗克豪斯》这样被广泛使用的德语辞典。而原来的文献目录研究出版社是以抗衡布罗克豪斯为目标,出版“迈尔”品牌百科全书和“杜登”品牌德语辞典的出版商。布罗克豪斯被文献目录研究出版社兼并,在当年就曾轰动一时。然而,没过几年,也就是在1988年,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把大部分股份卖给朗格舍特出版集团,实际上成为朗格舍特出版集团旗下的成员。此前,朗格舍特出版集团的出版优势在于,在德国出版以英德对照、德英对照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外国语辞典。由于以上的收购行动,朗格舍特出版集团成为包括德语辞典、外国语辞典、德语百科全书在内的巨型“辞典、全书出版王国”。

然而,随着网络和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百科全书的出版越来越不景气,纸介质百科全书的销售册数连年下降。尽管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了百科全书的联机实时出版,但经济效益依然令人悲观,产出大大低于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据说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在2007年先找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在对方表示不敢接手“烫手的山芋”以后,于2008年又找到佩鲁特尔斯曼出版集团,把“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商标权及其全部内容出让给对方。这样一来,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在实质上又回到了文献目录研究出版社。文献目录研究出版社再易其主

在出让了“布罗克豪斯”以后,朗格舍特出版集团的高层决定,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今后主要从事“杜登”品牌的辞典、“杜登”品牌的儿童书、“迈尔”品牌的地图、“斯瓦希利卢克”品牌的日历等出版。

然而,2009年3月,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对外宣布,自身将被科内奈森出版集团收购。

科内奈森出版集团创立于1946年。其创办者布兰茨•科内奈森在柏林从出版英语教材起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内奈森出版集团展开了收购行动,先是收购了作为竞争对手的奥登布鲁克出版社,在东西德统一后收购了独揽东德教材出版大权的中央大众科学出版社。现已成为德国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囊括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几乎所有种类的教材教辅出版。如果收购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成功,科内奈森出版集团的员工将达到3000人,年经营额将超过4亿欧元。

按照德国的法律,这种大规模的企业兼并与收购,必须向政府企业集团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履行审查程序。2009年4月,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把“布罗克豪斯”卖给佩鲁特尔斯曼出版集团的申报,得到德国联邦企业管理局的认可。与此同时,朗格舍特出版集团把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出让给科内奈森出版集团的申报,也递交到联邦企业管理局。

由于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以及此前一些出版集团兼并重组的影响,德国出版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出让、收购情况。

整合总会给人带来希望。如今,德国辞典、全书类的3大品牌“布罗克豪斯”、“杜登”、“朗格舍特”分别沿着自己的道路迈开新的步伐。“布罗克豪斯”的纸介质书在佩鲁特尔斯曼出版集团的手里延续下去,不仅直销,而且也在书店零售。在莱比锡的联机实时出版业务部门虽然关门,但科内奈森出版集团特别看好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多年积累的绝好内容和优秀编辑人才,重新组合将带来好的经济效益。“杜登”品牌的图书每当新版问世,总是好卖,甚至闯进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如今再得到资金雄厚的科内奈森出版集团的支持,会更有底气,发展会更快更好。“朗格舍特”今后的业务兴奋点,主要放在外国语辞典和旅行指南的出版上,同时也向国外发展。2009年,已在西班牙设立了朗格舍特•伊比利亚分公司。因为卖掉了文献目录研究与F.A.布罗克豪斯出版股份公司,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朗格舍特”下一步将进军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拓展国际性出版业务。(古隆中 编译)

德国“剧变文学”东悲西不乐

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东西德统一是他的政治杰作。美国当时的在任总统老布什认为,东西德统一是他的外交杰作。而出版商和广大读者,一直在苦涩中盼望畅销和可读性强的文学杰作。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德国作家至少是西部的作家大都错过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德国之夜。20年前的那个11月9日在没有他们的情况下来临了,这至少能从《柏林墙倒塌的夜晚》一书中获悉,这本诗集收录了作家们对这一天的复杂回忆——有柏林墙好?还是没有柏林墙好?墙倒激情散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热情洋溢的革命阶段结束了,参与其中的人曾相信自己成为了历史的主体,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可以对历史施加一定的影响。然而,在他们几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都过去了。对于这以后出生的人来说,柏林墙倒塌的故事听起来像童话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在历史中沉积,越来越具有神话色彩。“柏林墙的倒塌”这个模糊且不够准确的说法被普遍接受,从而把当时这些具体的事件推到非现实中。

一个多么罕见、难以想象的世界:一座由墙隔开的城市、在翻越边界逃亡时被击毙的人、柏林墙上的舞蹈、凿击混凝土的“柏林墙的啄木鸟”,甚至连那个东德政权的特使也都成了神话形象中的一部分。当他结结巴巴地从一张纸条上念出开放边界的消息时,好像他根本无法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迟迟不见大作

2009年以《德国人及其神话》荣获莱比锡图书展大奖的政治学学者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抱怨说,联邦德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没有可以援引的、构建认同的核心神话了,柏林墙的倒塌可以为新德国填补这一空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大师的文学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各大报刊的文艺副刊都在苦苦等待“剧变鸿篇”。不管在这一标签下已经出版了多少书,等待一直在继续。还有许多根本不被认可为剧变小说,例如安妮特•格罗什纳的《莫斯科的冰》、克里斯托夫•海因的《征服土地》、库特•德拉维特的《镜像之国》和延斯•施帕尔舒的《房间喷水池》等作品。从四五年前直到现在这段时间,这种期盼的心情才渐渐平息,文学也由此可以更自由地呼吸了。非鸿篇似挽歌

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出版了一系列销售行情比较好的图书,它们当然是探讨1989年及其影响的,但无须立即成为剧变鸿篇。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尤利娅•朔赫薄薄的小说《以夏天的速度》,这是一首东德挽歌,故事发生在小城梅克伦堡,那里驻扎过军队,而叙述者的姐姐爱上了一名士兵,后来她在纽约自杀了。这是叙述者为什么要追查其人生轨迹的原因:与以往沉着、镇定相对应的是自由的不堪重负。

当1995年人们欢庆托马斯•布鲁西希的《像我们这样的英雄》成为首部“剧变小说”之际,与20年前的11月9日还非常接近。托马斯•布鲁西希用嘲笑和辛辣的讽刺,抨击历史时刻的激情以及“后剧变时代”意识形态上的兴奋。他将柏林墙的倒塌描述为荒诞之举,把颠覆描述为历史的“马后炮”。而安格丽卡•克吕森多夫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探究了革命时期的爱情。这位作家的新小说集题为《业余爱好者》,她1958年出生于西德,1961年迁到东德,并在那里长大。她的小说思路清晰,完全与东西部背景相结合,从1989年秋季开始到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日一次奇特的庆祝,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家在一个个情侣故事中不断重新开始讲述统一的进程,男方总是西部人,他们是牙医、电视制片人或者是开着美洲豹轿车、身披毛料大衣的人物,其中有一对正是在那个传奇性的11月9日夜晚直接在柏林墙墙头上碰到的。他从西部、她从东部爬上来,在高处冲动地接吻,并互换电话号码。然而,接下来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误解和陌生感。在作家看来,这也是两德接触的典型症状。西部也不是天堂

内容最丰富、也可能最重要的剧变小说当属英戈•舒尔策的《新生活》。一定要让时间过去15年,才能保持必要的距离来看待东德的终结。英戈•舒尔策把20年前的那一年描写为书中写信的叙述者恩里克•图尔默个人生活中的转折点,他在东德是位戏剧顾问,之后担任一家广告小报的发行人,重新找到了自我。他从一个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变成了一个与数字和经济学打交道的人。这发生在他身上,却不是他所规划的那样。剧变导演了人们的生活道路。令人称奇的是,小说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秋季的那部分内容给人的感觉是最无聊的。也许是因为人们已经看过许多有关这段时间的内容,即便像英戈•舒尔策这样的叙事大师也难以从中获得多少出人意料的东西。那些题材——无论是莱比锡“星期一大游行”,还是“圆桌会谈”——都为人熟知,用过了许多回,不足以再在一篇小说中激起反响。英戈•舒尔策2008年出版的夏日小品《亚当和夏娃》是一部信手拈来的随想曲,讲述的是一次看起来像是走向天堂的西部逃亡,只是天堂究竟在哪里?它真的在西部吗?难道它不是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离开东德后总有希望进入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而这种状态恰恰在1989年陡然结束了吗?随着进入西部,超验性不复存在,英戈•舒尔策如是说。

目前,最后一部讲述剧变的小说是乌韦•特尔坎普的《塔》,200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德国图书奖。乌韦•特尔坎普从德累斯顿市郊的“白鹿”别墅区受过良好教育的市民视角描绘了东德最后的年月,那里的人们以弦乐四重奏和古典诗歌对抗东德日常生活的苛刻要求。时钟重重敲响,然而并没有超越低语诉说的影射。也许乌韦•特尔坎普担心会流于陈词滥调,也许柏林墙的倒塌在经过挣扎的阶段之后不值得再提。在这以后故事才会重新变得有趣,但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商若男 编译)

德国奥伏鲍出版社的破产风波

2008年,德国奥伏鲍出版社宣布倒闭的消息见诸报端以后,德国出版行业受到沉重打击,一时间行业内外有风声鹤唳之感。面向大众的报纸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奥伏鲍出版社破产的前因后果。辉煌留在前东德民众的记忆里

在德国,与其他行业的“悲欢离合”一样,出版行业的兴旺或破产原本是家常便饭。然而,作为独立的中型的年经营额1500万欧元、拥有60名员工的奥伏鲍出版社,其倒闭却引起不小的震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奥伏鲍出版社曾经与狄慈出版社并驾齐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东德)有代表性的世界知名出版社。奥伏鲍出版社创立于1945年,与前东德的战后重建、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同步。从那时开始,前东德的出版业一直由奥伏鲍出版社和狄慈出版社充当领头羊。一方面,狄慈出版社以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各种社会主义文献为主;另一方面,奥伏鲍出版社忠实执行前东德的文化政策,一直以文学出版为中心。由于靠近前西德,由于东欧与西欧只有一步之遥,奥伏鲍出版社在实际的出版过程中,免不了要徘徊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奥伏鲍出版社既出版歌德、席勒等古典作家的作品,又出版托马斯•曼、海尔曼•海塞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主动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有时“积极”到侵犯作者版权的程度。奥伏鲍出版社既有像贝托托•布莱希特、阿尔诺尔•茨韦格等组成的豪华作家群体,又为前东德培养出像克里斯诺•沃尔夫、克里斯托夫•海因等大批新作家。奥伏鲍出版社的文学作品以内容优秀、价格低廉而为前东德的国民所熟知。在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上,奥伏鲍出版社在前东德所有出版社中是最出色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自从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推倒以后,前东德和前西德重新实现统一。与其他国营出版社一样,奥伏鲍出版社也开始面临生存危机。这时,伯尔尼托•F.龙格维茨站出来了,他被称为“奥伏鲍出版社的救命恩人”。龙格维茨原来是“革命斗士”,也有人称他是“貌似的革命家”。由于他赚钱不择手段,又是法兰克福身背恶名的不动产业者。

1991年之前,由于龙格维茨所谓的“违法经营”,曾受到德国一家国营信托机构的处罚。1991年之后,不甘于现状的龙格维茨通过这家信托机构出资收购了奥伏鲍出版社,当时就被德国出版界称之为“英雄”。在这次收购中,龙格维茨设法使奥伏鲍出版社脱离国营的范畴,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信托机构对他拥有的法定的处罚权。据龙格维茨介绍,1995年他再次动用5000万欧元,从属于实际所有者的前东德文化同盟手中,把包括著作权在内的奥伏鲍出版社的全部财产购买过来,真正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可是,从今天看,1995年的“完全收购”却为奥伏鲍出版社埋下了祸根。

在真正得到奥伏鲍出版社以后,龙格维茨对德国媒体热情洋溢地说:“我既要当投资家,更要做出版人。不仅要保持奥伏鲍出版社‘战后德国(指前东德——编译者注)最重要的出版社’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之继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出版社的品位和层次。”

但是,作为奥伏鲍出版社真正财富的原东德的著名作家们,在1990年以后与奥伏鲍出版社渐行渐远,陆续与原西德有实力的出版社结盟。例如,贝托托•布莱希特生前就把自己的著作权从奥伏鲍出版社转到原西德的斯阿肯穆夫出版社。再如,克里斯诺•沃尔夫和克里斯托夫•海因现在也签约于斯阿肯穆夫出版社。当然,尽管大批著名作家“背弃”奥伏鲍出版社,留下的作家们的作品也有大获成功的。比如,奥伏鲍出版社出版的维克托•克雷姆贝拉的日记,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据说美国一家出版社购买该书的版权,支付的版税高达50万美元。最近,与奥伏鲍出版社“同生共死”的韦尔纳•普鲁士尼库的遗作、长篇小说《站立在年市的广场》,出版发行时间不长就成为畅销书。然而,这些好作者、好作品拯救不了奥伏鲍出版社,因为该社的债务负担太重了。

2008年5月30日,奥伏鲍出版社的主人和所有者龙格维茨,以书面形式向社里的经营负责人发出通告:自己已无力提供资金,做不了债务担保,不得已宣布奥伏鲍出版社破产。由于事前没有任何征兆,事后也没有对员工们做任何解释,员工们感到突然、震惊和悲愤。虽然如此,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伏鲍出版社进入破产手续办理的程序。目前,在破产财产管理者的指导下,正在清查出版社的财务状况,研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可能性。“醉翁之意”

据消息人士说,龙格维茨好像早有准备,2008年3月他就在法兰克福成立了名为“阿尔特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出版社,把奥伏鲍出版社的著作权等财产转移过来,延续其出版事业。龙格维茨在宣布奥伏鲍出版社破产以后,随即把那家信托机构的后继者——联邦统一特别任务局告上法庭,理由是信托机构在1991年没有解决所有权问题就把奥伏鲍出版社出售给自己,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要求联邦统一特别任务局向自己赔偿损失1.83亿欧元。传媒认为,龙格维茨“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人为地让奥伏鲍出版社破产,尽可能地收回资金,准备“乘虚而入”被次贷危机笼罩的美国房地产业。

美国《纽约时报》说,目前的美国,用过去只能买几幢别墅的钱,现在可以买下一条街。龙格维茨以牺牲出版社为代价,打算到美国买街了。(商若男 编译)

柏林与法兰克福争抢出版社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家出版社的去留问题,竟然引起出版界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这在德国出版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场风波让出版界欣喜地看到,当其他行业被经济危机折磨得灰头土脸时,出版业却还是“香饽饽”。出版重镇着急了

2009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柏林市政府郑重其事地对外发布新闻:总部设在法兰克福市的兹阿卡姆布出版社(集团)将搬迁到柏林,有关协调工作已在进行之中。

现任的柏林市长克劳斯•奥欧赖特认为,首都柏林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为了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柏林应当从文化创意产业找出路。因此,要凭借柏林的优势,大力引进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其中自然包括出版企业。按照这一思路,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柏林市文化管理部门官员安德烈•施米茨和经济管理部门官员巴拉尔托•沃尔夫,频繁地与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董事长伍•乌捷尔多•维凯维茨、总裁托马斯•朱勒接触,双方谈得非常投机。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局已定。

仅仅是柏林市政府的说法还不够,大众传媒当然要“围攻”兹阿卡姆布出版社。面对大众传媒的“刨根问底”,兹阿卡姆布出版社没有否认,给出的回答是“正在考虑之中”。由于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搬迁,是柏林市政府主动提出来的,所以据说搬迁后的包括办公地址、总部大楼在内的具体细节都已经考虑过了。

然而,对大众传媒的有关报道,最吃惊、最着急的莫过于法兰克福市政府。位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自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成为德国的出版文化中心。大文豪歌德的故乡在这里,囊括出版、批发、零售各环节的德国图书业者协会的总部设在这里,用“法兰克福”冠名的国际图书博览会每年在这里举办。该市总人口不过65万,但出版社却有75家,其中就包括出版业绩显赫、在行业内外大名鼎鼎的兹阿卡姆布出版社。法兰克福市认为,一旦失去兹阿卡姆布出版社,对本市而言就是文化上的重大损失。因此,本市作为“德国出版重镇”,必须设法留住兹阿卡姆布出版社。以尼古拉皇帝为诱饵

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创始人是佩特•兹阿卡姆布。在纳粹德国时期,S.费歇尔出版社因为受到纳粹法西斯的迫害,不得已流亡国外。S.费歇尔出版社在离开德国时,把个别部门留了下来。经人推荐,佩特•兹阿卡姆布从1936年起开始负责经营S.费歇尔出版社留在国内的部分。1950年,佩特•兹阿卡姆布离开S.费歇尔出版社,分别在柏林和法兰克福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独立的出版社。把柏林的出版社全部搬到法兰克福市菩提树大街,是在1968年。佩特•兹阿卡姆布逝世于1956年。他的继任者齐格菲•乌捷尔多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兹阿卡姆布出版社在他手里变成了全德国超一流的出版社。

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文学图书部门,拥有布莱希特、海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里思等著名作家,也培育了以恩杰斯贝格、汉特凯为首的众多先前默默无闻、后来名声大振的作家。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哲学、思想图书部门,尤其同“法兰克福学派”关系深厚。阿多诺、布洛克、哈伯马斯等学术名流的著作,几乎都在兹阿卡姆布出版社出版。国外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最新的学术动态,兹阿卡姆布出版社也从出版的角度积极予以反映。为此,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出版活动,被文化学术界誉为在构建“精神帝国”,在传播“兹阿卡姆布文化”,对战后德国的精神复兴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在齐格菲•乌捷尔多2002年去世以后,虽然其夫人伍•乌捷尔多•维凯维茨拿到了“接力棒”,但由于围绕经营权问题内讧不断,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出版水平、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几年间亏损250万欧元。不过,个性倔强的伍•乌捷尔多•维凯维茨力挽狂澜,近一两年接连推出了乌韦•特尔坎普的《塔》等几种畅销书,出版社的财务状况因此有所好转。

在兹阿卡姆布出版社召开的一次经营会议上,法兰克福市市长彼得拉•洛特、市文化局局长费利库斯•塞梅洛特破例出席,他们建议兹阿卡姆布出版社放弃搬迁的计划。他们强调指出,柏林市财政本身就有巨大的赤字,且文化学术氛围向来也不浓厚。从法兰克福市来说,位于市中心的市政府所有的一幢大楼,尽管目前德国图书业者协会还在使用,但市政府已决定该协会不久将搬到附近的古旧街区,之后这幢大楼交由兹阿卡姆布出版社使用。与此同时,市政府将着手修复齐格菲•乌捷尔多的故居,资金全部由市政府负担,就连修复的方案也已起草出来。

然而,法兰克福市的盛情似乎来得太迟了。在本次经营会议之前,兹阿卡姆布出版社已经作出了把本社在法兰克福的主要部分搬迁到柏林的最终决定。新的办公用房是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勃留塔大街尼古拉皇帝曾经驾临过的建筑物。现已开始装修,计划在2010年春天搬进去。兹阿卡姆布出版社搬走后,在法兰克福仅留下一些分支机构。“争抢”已拉开序幕

2009年5月中旬,在法兰克福文学馆,法兰克福的文化局负责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新闻记者聚集在一起,举办了主题为“没有兹阿卡姆布出版社的法兰克福将是什么样子?”的研讨会。大家在惋惜的同时,也比较乐观。更多的看法是,属于左翼文学的“兹阿卡姆布文化”时代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培育新的“重量级”出版社,开创新的文化出版时代。

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赖希•拉尼茨在《明镜》周刊上撰文指出,对于作家来说,出版社的所在地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兹阿卡姆布出版社从法兰克福搬迁到柏林尼古拉皇帝驾临过的建筑物,对文学史可能很有价值。伍•乌捷尔多•维凯维茨大概想摆脱丈夫齐格菲•乌捷尔多的影子,以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也许这真是一次“大手笔”。

赖希•拉尼茨同时还特别指出,经济危机使柏林“危”则思变。柏林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支柱,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栽梧桐树”,“筑凤凰巢”,争抢兹阿卡姆布出版社可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柏林将会打更多“重量级”出版社的主意。像法兰克福、莱比锡等出版社“扎堆”的城市就得警惕了。(金点子 编译)

德国杂志行业因金融危机再起兼并硝烟

现在看来,德国经济的不景气,比预想的时间要长得多,比预想的程度要严重得多。出版行业受其影响自不待言,大多依赖广告收入生存的报纸、杂志行业,更是感觉度日如年。前些年,由于广告收入持续减少,报纸行业早已开始重组。近几年,杂志行业也出现重组的动向。

受不景气影响最大的,不是中小杂志社,而是那些杂志出版集团。中小杂志社往往负担轻,随机应变比较容易。而实现“康采恩”化的杂志出版集团,要有新的变化,往往先要健全财务管理,以资金实力为背景,实施合理化措施,重组购并,改善机制。

2004年,德国最大的杂志出版集团古纳亚尔收购了属于“汽车杂志之雄”施德托加路德的先行汽车杂志社。2007年至2008年前后,在杂志行业排名第二的比尔塔杂志出版集团,如愿以偿地收购了以汉堡为大本营的中等杂志出版集团弥尔毕舒德鲁。不仅如此,这些大集团并未善罢甘休。趁着2008年的金融海啸,又有一大批著名杂志社进入其收购的“候补名单”。

其中,像比尔塔收购弥尔毕舒德鲁,是大企业(大资本)吞并中等企业(中等资本)的典型事例。在其收购前后,为德国的行业报纸和一般大众传媒所津津乐道。

弥尔毕舒德鲁的发展历史说起来很有意思。20岁的狄尔库•曼德依,作为汉堡一个医生的儿子,“为了解闷”,于1975年创办了电影杂志《电影院》。此后依靠自有资本稳步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乘着私营电视台的繁荣和栏目(节目)多样化的东风,1990年,狄尔库•曼德依推出了德国第一本半月刊的介绍影视剧的杂志《电视剧、电影》,取得巨大成功。1992年,又推出大众杂志《麦克斯》。1995年,又相继推出崇拜年轻人体格的《前卫健身迷》杂志、面向新时代女性的《恋人》杂志以及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杂志。在这一时期,像“时代的前驱”、“改革创新的先锋”、“快速发展的榜样”、“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成了弥尔毕舒德鲁的代名词。创业者狄尔库•曼德依被誉为可以把一切变成黄金的“弥达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一,戈尔迪的儿子,佛律癸亚王,可以点土成金——编译者注),在1991年被评选为德国“年度最优秀媒体人”。事实上,与其他杂志社(杂志出版集团)相比,弥尔毕舒德鲁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然而,近些年来,弥尔毕舒德鲁明显走向衰落。2003年的销售额虽然为1.61亿欧元,但与2000年相比,广告收入大幅度减少,减少了8500万欧元。最近几年,社内加大调整力度,员工也从800人削减到490人,但收效甚微。杂志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发行销售册数明显减少。例如,《恋人》的发行销售册数从27.4万册减少到17.5万册,《前卫健身迷》的发行销售册数从39万册减少到24.9万册,《麦克斯》的发行销售册数从30万册减少到18.4万册。

弥尔毕舒德鲁走下坡路的原因,不仅仅是围绕广告收入减少所采取的对策不得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围绕经营权所产生的内部纷争。当年《电视剧、电影》杂志创刊的时候,弥尔毕舒德鲁由于资金不足,吸收了意大利大媒体集团利茨沃里的资金。当年,利茨沃里在向德国发展的同时,也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了美国。但是,1995年,利茨沃里在好莱坞的事业遭遇失败。由于损失巨大,经营陷入困境,情急之下,利茨沃里没有与弥尔毕舒德鲁商量,就把所持的一部分股份高价转卖给了比尔塔。

比尔塔早就对弥尔毕舒德鲁很感兴趣,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利茨沃里找上门来漫天要价,比尔塔抓住天赐良机,竟然接受了。拿到股份,就意味着比尔塔也进入了弥尔毕舒德鲁经营管理的高层。

一个集团,三个经营者,三种打算——利茨沃里想着拿到现金赶快从弥尔毕舒德鲁撤退,比尔塔想着怎么收购弥尔毕舒德鲁,弥尔毕舒德鲁则还在想着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同床异梦”激化了三者的纷争。1999年,当纷争达到顶点的时候,创业者狄尔库•曼德依实际上被排除在经营管理的高层之外。在这期间,弥尔毕舒德鲁的经营方针错位,资金使用混乱,谁都指挥谁都不负责。编辑们心灰意冷,失去了往日创新进取的精神。1995年以来,也就是比尔塔参与经营策划以来,弥尔毕舒德鲁的业绩一落千丈,新创刊的几个杂志均以失败告终。到了这个时候,弥尔毕舒德鲁方才明白,比尔塔的错误指挥是故意的,目的是让弥尔毕舒德鲁先贬值,然后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收购弥尔毕舒德鲁。

比尔塔用心良苦,最终以破天荒的低价格全部收购了弥尔毕舒德鲁。最近,比尔塔的负责人来到汉堡,与策划、编辑、经营、管理人员一块分析了弥尔毕舒德鲁的过去,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战略。取消赔钱的业务,对有希望的业务注入资金,以使新的弥尔毕舒德鲁有新的发展。不过,弥尔毕舒德鲁在实际上已经解体,比尔塔只是保留了几个有影响、有品牌效应的杂志作为自己旗下的出版物,以形成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已。(商若男 编译)

用德语写作扬名的中国女作家

在中国,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罗令源是谁。然而在德国,罗令源却已经是红得发紫的人了。罗令源是一位在中国出生,现在活跃在德国图书市场的一名用德文写作的女作家。她用德文写作的短篇小说集《你给我从五楼上滚下去》,获得了阿德尔伯特—冯—察米索文学促进奖,并且还出版了用德文写作的首部小说《中国代表团》。这两本书迄今都已再版。最近,她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夜游莱茵河》将同德国读者见面。《夜游莱茵河》是从罗令源1992年开始创作、2000年截稿的第一本中文短篇故事集的12篇作品中摘选的。书中共收集了5个短篇故事,介绍了5位年轻的中国女性在德国的爱情经历,能让人从中深切体会到中国人和德国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素养和心理感受上的巨大差异。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读者才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味到作家审视生活的独到眼光和写作功力。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书中字里行间还多多少少让人感到一种德国人尤其是德国男人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所特有的诙谐。

在谈到为什么以跨国爱情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时,罗令源说:“我刚到这里来时,就发现这里的生活同中国的生活大不一样。当时也认识了一些中国人,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不少故事,特别感到女性有很多曲折和坎坷。我就想把她们的爱情故事写下来,这是最原始的动机。这本书里大部分是比较曲折和艰难的爱情故事。”

中国的读者对这位女作家也许还不熟悉。罗令源于20世纪90年代才来到柏林。当年26岁的她听不懂一句德语,她所学的大学专业是与文学创作毫不相干的电子计算机。现在的罗令源在德国文坛上已经羽翼渐丰。

罗令源所荣获的察米索文学促进奖,是罗伯特—伯施基金会自1985年颁发的一个文学奖项,该奖项每年都从以德语为非母语的作家中,挑选用德文写作的优秀作品。罗令源是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作家。

罗令源在很小的时候就梦想当作家了。因为迷恋小说,她在上小学、中学时就常常熬夜,大学时也利用大量时间阅读小说,并在大学刊物上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得过奖。来到德国后,1996年她用德文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随后的大量时间都用来学习德文,2002年之后才开始大量用德文写作。“我喜欢听故事,也喜欢幻想……我脑子里常常有很多人物在那里浮动,那么就比较容易创作出一篇新的小说。但这些感想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读了之后会感到和现实相差不远。”

德国介绍中国的图书很多,也有一些小说。像早期的纪实性小说《花轿泪》及《汉堡的鸡尾酒》等,都极能拨动德国读者的心弦。但罗令源的写作角度与众不同,这也是这位中国女作家能够连续几年在德国图书市场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法兰克福汇报》曾发表过一篇有关小说《中国代表团》的书评。书评中说,作为作家,罗令源写的题材是所有德国作家写不出来的。她是在德国的作家中唯一介绍中国尤其是中国人心态的作家,其他德国作家没有这些感受,也没有这些文化背景。罗令源承认,“我想我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题材是独一无二的。”

就自己使用两种语言创作文学作品的感想,罗令源表示:“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自由,因此我也不太愿意翻译自己的作品。每个语言有它自己的长处,中文是一种很浪漫的语言而且词汇丰富,特别是口语变化很多,像‘不’或者‘没有’含义是不同的。德语不会这样表达。但德语也有很多别的变化,德国人用日常生活用品或动物表达感情的方式同中国不太一样。如果我写德文的东西,我还是尽量在德文的思考空间中写,写中国的东西在中文的习惯范围内写,这样写起来比较自然流畅。”

德国简装小说出版社在《夜游莱茵河》封面上的书评中写道:“书中的主要人物是来自中国的年轻姑娘。她们到德国来是为了追求梦想,获得幸福。”但像罗令源一样实现自己儿时梦想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李文清 编译)

独联体各国加强出版合作

人们说,昔日统一的苏联是“一把筷子”,既刚且强;今天分裂的独联体各国是“一根筷子”,既脆且弱。这些自然也反映在出版上。为了把“一根筷子”的出版重新变成“一把筷子”的出版,从2000年前后起,独联体各国开始致力于出版合作。

2009年前夕,由独联体各国组成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国际合作委员会第11届年会,在地处中亚的吉尔吉斯共和国举行。除了东道主以外,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代表,以及独联体图书销售协会、独联体学术委员会附属出版协会、独联体学术委员会附属出版协会执行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作为本届年会的重要议题,会上通过了上届年会讨论的《书本恢复权利的宣言》。通过时,更名为《书本支援宣言》。俄罗斯出版、大众传媒部的代表大力支持这个宣言,表示要把书本恢复权利作为国家优先的课题。由独联体各国组成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国际合作委员会于1999年正式成立,其主要功能一是促进各国出版与销售的相互合作;二是相互保护著作权;三是相互之间的图书进出口采取免税措施。通过这个委员会,独联体各国先后在俄罗斯、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举办国际图书展,加强了独联体各国之间的出版交流与合作。

在本届年会上,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书之艺术”评比会,对11个国家选送的171种图书进行评比。荣获“书之艺术”最高奖的,是乌克兰基辅出版社出版的、果戈里创作的《彼得堡故事》。

除了俄罗斯,独联体各国的出版统计都由各国的图书馆进行。在本届年会上,与会代表介绍了本国图书出版发行的概况。按照年会的统一要求,重点比较了1990年、2007年和2008年(初步统计)的图书出版发行情况。

——图书出版品种数:阿塞拜疆分别为829种、2115种和2200种;亚美尼亚分别为817种、2150种和2251种;白俄罗斯分别为2823种、12565种和13127种;哈萨克斯坦分别为2055种、4211种和5102种;吉尔吉斯分别为936种、675种和702种;莫尔多瓦(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分别为1277种、6094种和7123种;塔吉克斯坦分别为787种、365种和412种;乌克兰分别为7046种、17987种和18237种。2008年与2007年相比,所有国家的图书出版品种数都是呈增长趋势。

——图书发行册数:1990年,平均每种书的发行册数为1万册;2007年,平均每种书的发行册数为7007册;2008年,平均每种书的发行册数为6119册。其中亚美尼亚又是最少的,平均每种书的发行册数仅为998册。不难看出,不要说与1990年相比,就是与2007相比,各国的图书发行册数都是呈下降趋势。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而易见。

相关链接俄语在世界文学原创和翻译领域衰落

从前苏联分裂出来的俄罗斯,国土面积实际上是缩小了。如今,曾经让俄罗斯人骄傲的俄语,在世界文学原创和翻译领域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2009年3月,欧洲某网站公布研究报告,对1979年至2008年世界文学作品翻译语言进行排名。这项研究对1979年至2005年的全部翻译作品以及2006年至2008年的部分翻译作品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对奥地利、捷克、法国、德国和波兰国内市场的调查。

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文学译著主要是由20种语言翻译而来。其中,90%的作品原著是用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写成的。从2006年起,荷兰语也出现在这份名单中。

研究报告指出,俄语在世界最强语言中榜上有名,但这也是唯一1991年后在短短几年里影响力严重衰落的语言。报告援引的数据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例如,1979年,从俄语翻译的作品占全部文学译著的6.03%;1989年,从俄语翻译的作品占全部文学译著的5.19%;1999年,从俄语翻译的作品占全部文学译著的1.55%。研究人员将1991年称作“翻译领域的分水岭”,而1989—1991年正是前苏联动荡、分裂的时期。

英语拔得头筹,超过100万种图书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英语作品的翻译比例从40%上升至60%。法语名列第二,但图书翻译数量几乎只有英语图书的六分之一。占据第三位的是德语。其后依次为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拉丁语、丹麦语和荷兰语等。

译成英语最多的语言排序则有所不同。按排名先后分别是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丹麦语、匈牙利语、日语、捷克语和荷兰语。英语在当今世界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其他语种的文学作品加起来也远不及英语文学作品拥有的读者群。(祖上传 编译)

与众不同的土耳其图书出版业

自1999年正式成为欧盟候选国以来,土耳其一直希望其他国家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图书是文化的使者,作家是国家理念的传播者。为此,向来不支持图书出版业的土耳其政府,2005年出台了资助将土耳其文图书翻译成外文的计划,约160种图书从中受益。

近几年来,土耳其的图书出版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共有1724家出版社。2006年,土耳其共出版32750种图书,其中约一半是教科书,营业额约为3.6亿欧元。土耳其的图书出版业不同于一般国家的图书出版业,有着以下鲜明的特点:出版社不以赢利为目的

在众多的出版社中,几家规模较大的出版社都不以出版图书为主要收入。Yapi Kredi银行和Is Bankasi银行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从事图书出版,现在每年出版200—300种图书。这些出版社如同一般出版社那样进行管理,但并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资助图书出版业。

由土耳其前教育部部长创建于1956年的Is Kultur出版社,依靠Is Bankasi银行的资助,从不翻译畅销书,一直奉行低价图书政策。Is Kultur出版社现任经理艾哈迈德•萨尔詹说,“我们出版社创始人的口号是致力于土耳其文化的发展。按照这样目的,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出版经典著作,以供读者选购。”艾哈迈德•萨尔詹计划2009年将出版一套共有92种图书的丛书,其中包括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Yapi Kredi银行的出版社,同样创建于1956年,主要出版青少年图书,从《幸运卢克》到“哈利•波特”都出过。从1992年起,该出版社也开始出版文学、文献类图书。该出版社还拥有自己的艺术陈列室和博物馆。

1999年,从不涉足图书出版而专营通信业务的Dogan Group集团也开始进军图书市场。拥有多种报刊和多家电视台的Dogan Group集团经过近10年的打拼,现已成为土耳其最大的出版商,其旗下的出版社名为Dogan Kitap出版社。Dogan Kitap出版社也是土耳其第一家与外国出版集团合作的出版社,因为自2005年起丹麦Egmont集团已拥有Dogan Kitap出版社51%的资产。

拥有许多青少年图书版权的土耳其阿歇特出版社,位于伊斯坦布尔市区,主要出版畅销的文学图书、人文图书和实用图书。独立出版社个性突出

面对这些大型出版社,一些独立出版社主要出版一些文学和人文图书。大部分独立出版社创建于土耳其1980年9月军事政变后,而且深深地打上了创始人个性的烙印。军事政变前曾主管一份政治性杂志的Orhan Pamuk出版社经理艾哈迈德•因塞尔说,“1982年,土耳其军政府强迫许多大学教员退休,而另一些没有被强迫退休的教员为抗议军政府也辞职了。于是我创办了一家出版社,以便让这些知识分子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Timas出版社的情况与Orhan Pamuk出版社有些相似,但当时该出版社主要出版伊斯兰教图书。不过,该社发展部经理伊赫桑•森梅兹说,“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再也不是一家只出版伊斯兰教图书的出版社,我们出版的图书已经实现了多样化。”进入21世纪以来,土耳其的图书出版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重视图书的营销和对外交流

Dogan Kitap出版社总经理居尔贡•查尔卡吕指出,“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出版商发现了图书营销和广告的重要性。”5年前根本没有广告预算的Timas出版社,如今广告预算已达100万欧元。Kalem出版社经理艾哈迈德•德米尔塔什则强调指出,“现在土耳其出版社都希望进行国际交流。”Kalem出版社是土耳其9大文学出版社之一,拥有50多名作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开放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土耳其国内图书市场发展的要求。然而,要进军国际市场,土耳其当前要解决好国内问题,首先要培训专业人才,可以说土耳其目前还没有非常专业的图书出版商。

现在,虽然土耳其出版的图书明显增多,但是印数却大幅度减少。Yapi Kredi出版社编辑部负责人拉希特•恰瓦什说,“20年前每种图书平均印刷5000册,现在平均只印刷1000册。”图书出版商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耳其人购买力下降。土耳其的最低工资是250欧元,图书的价格却同法国一样,即硬皮图书的平均价格为18欧元,软皮图书的平均价格为8.9欧元。大型出版商自行销售图书

尽管土耳其全国各地有6000个图书零售点,但是图书销售网分布极不合理。除了五六个大城市外,其他地方的书店很少。尽管土耳其有50多家图书发行商,但是图书很难进入农村。Alfa集团是土耳其最大的图书发行商,创建于1990年,占有土耳其20%的图书市场份额。

土耳其的图书销售网很不平衡,Yapi Kredi银行和Is Bankasi银行的两大出版社设有自己的销售点,然而这些销售点只销售自家社出版的图书。在土耳其的主要城市里,Is Kultur出版社一般有5个图书销售点,Yapi Kredi出版社一般有4个图书销售点。然而,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许多出版社就开办自己的书店,以此回笼资金。事实上,这些出版社遇到了非常现实的资金周转问题。因为土耳其政府规定,图书出版后就得以一定的比例支付制作费、印刷费、纸张费和作者的稿酬,而出版社的销售收入半年后才能到账。不过,近年来图书连锁店和超市销售图书发展得很快,网上销售图书也形成一定的规模。Yapi Kredi出版社15%的销售收入来自网上销售。然而,一些小型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很难进入这样的销售网络,独立书店的处境则更加困难。另外,因政府规定中小学教科书必须免费发放给学生,所以这等于又断了书店的重要收入。

至于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土耳其政府也规定了一个图书目录,其中100本为土耳其的图书,100本为外国的图书。这对青少年图书出版商来说是件好事,但选择图书也面临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特别是有关宗教的图书,因为土耳其是个伊斯兰教国家。盗版十分猖獗

盗版是出版商的最大天敌,并制约着土耳其图书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Can出版社经理艾恰•塞曾讥讽道,“土耳其是假冒伪造的天堂,图书也不例外。”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提供的数据,土耳其是全球文化产品中欺诈行为最多的国家之一。盗版图书在街头随处可见,盗版图书约占图书40%的市场份额。参加土耳其出版联盟的出版商曾委托一个组织回收盗版图书,2005年至2006年共回收了14.2万册。但是,出版商白费力气,盗版图书依然在市场上流通。

Dogan Kitap出版社总经理居尔贡•查尔卡吕指出,“为了反盗版,我们最近出版了一本四色图书,但这更加复杂,费用也更高。我们甚至还出版了黑白两色的防盗版书。我们还花了4000欧元来收购盗版图书,然后销毁。结果白费钱财,毫无收获。”

近1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盗版越来越猖獗。为了有效地进行反盗版,土耳其政府采用了正式编号的条码,让各出版社到文化部去购买,然后贴在每册书上。然而,没有多长时间,装有几十万条码的仓库被盗。之后,土耳其政府加强惩罚力度,修改民法,将盗版视为不法行为,但是盗版依然猖獗。目前,盗版已成为制约土耳其图书出版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张林初 编译)

澳大利亚出版业扫描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0万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港口和辽阔的海域。尽管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2000万左右,然而正如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样,作为一个图书出版大国,澳大利亚在国际出版业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可以说,澳大利亚在国际图书出版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作为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位列全球英文图书出版三强之一的澳大利亚,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图书市场。成人精装本图书年均销售量超过10万册,平装本年均销售量达到20万册。儿童图书年均销售量也超过5万册。澳大利亚图书销售兴旺的原因,在于其高度发达和高效率的图书发行业。澳大利亚有超过2000个图书零售点,其中图书连锁店约占市场的60%,折扣店、百货商场图书零售点与仍在繁荣发展的独立书店各占约20%。参与图书贸易的商家与出版商之间关系良好。澳大利亚图书出版市场概况

澳大利亚图书出版管理体制与中国不同,成立出版社实行注册制,而不是审批制,因此在澳大利亚成立出版社比较容易。如果想成立一家出版社,只需要到管理部门缴纳相应的注册费,就可以组稿、编稿,甚至出版自己撰写的书稿,开展出版业务。虽然在澳大利亚成立出版社比较容易,但由于整个国家人口稀少,加上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出版社要想生存和发展也很艰难,每年都有许多出版社倒闭和停业。生存下来的出版社都经过了市场的洗礼,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经营理念。

近年来,澳大利亚图书出版业发展迅速,连续数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澳大利亚全年销售图书近1.3亿册,销售额约为12.99亿澳元,比2001年增长16%。2003年澳大利亚图书市场销售总额接近13.694亿澳元,比2002年增长6.25%。同时,由于属于英语国家,澳大利亚的图书也有相当一部分出口。2003年澳大利亚图书出口销售额达1.6亿澳元。雄厚的经济实力、先天的语言优势和强有力的图书出版发行体系,架构起了澳大利亚出版业的宏伟大厦。1.分类图书市场分析

在澳大利亚,除了公认的畅销书外,有些类别的图书销售业绩较好,如历史类、传记类、侦探类、旅游类、文学类、表演艺术类、艺术和摄影类、幽默类、菜谱类、儿童类等。目前受到读者欢迎或市场需求明显不会疲软的,是生活方式类和自助类图书。

教育出版占整体出版市场相当大的比例。除非通过当地教育出版机构,国外出版公司无法有效介入。在大学用书和职业类图书领域内,层次较低的此类图书完全被本地或美国的图书垄断,特别是科学和商业类。在此类图书中,有些英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比较受欢迎。

在医药类图书方面,由于医学程序、医学术语、药物名称、治疗方式等与英国医学界的非常吻合,因此在这个领域内,主要引进的是英国以及美国的专业图书。2.主要出版社分析

澳大利亚出版社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有资料显示,在进行抽样调查的200家出版社中,20人以上的只有40家,占20%,但销售收入却占80%;20人以下的有160家,占80%,但销售收入只占20%。总体来看,澳大利亚图书出版在澳大利亚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比不上新闻媒体,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没有专门管理全国图书出版的机构。加上进出自由的出版管理体制和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澳大利亚每年新成立的出版社很多,但每年关门、倒闭的出版社更多。

不同于其他大的图书市场,澳大利亚图书市场没有专门批发大出版公司图书的批发商,大出版公司必须单独或者与其他公司合作经营发行中心,向零售商直接供货。澳大利亚有6家大的出版公司,占有65%的市场份额,分别是艾伦与昂温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霍德•海德莱出版集团、泛麦克米伦出版集团、企鹅集团和兰登书屋澳大利亚公司。

澳大利亚有很多小出版公司。在这些小出版公司中,有些与海外出版公司有联系,有些属于澳大利亚本土的媒体集团,更多的是独立的小出版公司。据统计,澳大利亚出版商协会(Australi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简称APA)有120名会员,大约有100名会员被列为小出版公司,因为它们的年销售额低于200万澳元。澳大利亚出版的一些图书,在本国市场和海外市场上都十分畅销,这些图书既有大出版公司出版的,也有小出版公司出版的。出版公司的大小和掌握资源的多少,不能完全决定一家出版公司的图书是否畅销。

重视品牌培育是澳大利亚出版公司的一个主要特点。品牌能够提高读者的认同度,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提高公司市价,所以澳大利亚的出版公司通常比较重视对自己公司已有的品牌进行重点开发和培育。3.图书版权贸易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版权出口的图书品种繁多,更新迅速,在国际出版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版权出口的发展一直有赖于30/90日原则:新书的首个海外版本在该书于国内出版后30日内必须出版,畅销书在本国图书发行商的库存中缺货不得连续超过90日。若出版社不能遵守上述两个时限中的任意一条,该书将不再享受版权保护。

澳大利亚版权产业的年增长率达到5.7%,超过了该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一些核心经济部门,如批发贸易业、农林渔业、个人服务业和文化娱乐服务业。其中,澳大利亚的图书版权贸易主要在英语国家间展开,其70%的外贸图书输出到3个国家:美国、新西兰和英国。从版权产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澳大利亚属于版权进口国。1999—2000年,澳大利亚输出版权作品的经济价值达12亿美元,但是版权贸易仍有16亿美元的逆差。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产业政策

澳大利亚的出版业奉行多元文化出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澳大利亚政府所鼓励的多元文化产业政策有很大关系。澳大利亚政府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管理,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968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1973年更名为澳大利亚委员会。20世纪7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文化产业尤其是艺术产业是一种范围广且可以带来效益的产业。1994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第一次出台了其文化政策——“创造之国度”。1996年,新政府上台后又出台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政策。1999年10月,联盟政府承诺,联邦政府不仅不会削减目前对文化事业的拨款,还要增加对澳大利亚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支持。这一支持将为澳大利亚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家,40%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坚持多元化发展,才是切合实际的。近些年来,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版业也顺应了这个趋势,形成了多语种出版的格局,同时,出版内容也更加丰富,趋向于多元文化出版。例如,近年来,关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文化、土著艺术等出版物不断推出并逐渐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对外来有特色的文化,如中国的京剧、武术等,澳大利亚一些出版商的兴趣也很大。澳大利亚出版业的多元文化出版,正反映了澳大利亚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特色。中澳两国出版业的合作与发展

自从1992年7月第一份中国人创办的周报《华联时报》出版以来,澳大利亚的中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在澳大利亚的中文报刊有大大小小几十种,不仅有日报、周报,还有各种类型的杂志。对于澳大利亚出版业来说,中文图书的出版也是一个重要分支。2007年12月17日,中国出版(悉尼)有限公司正式在澳大利亚悉尼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走向海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澳大利亚和中国出版业将会有更加紧密的合作与联系。(欧丽娜 编译)

金融危机下的日本出版业

小林一博在他著名的《出版大崩溃》中指出,从1997年起,日本出版行业陷入了“下滑不见底,前行不见路”的怪圈。2008年,加上全球金融海啸的推波助澜,日本出版行业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走完了第11个“负增长年”。

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年里,除了2004年,其他年份日本出版行业都是负增长。据统计,2007年的出版销售总额为2.0853万亿日元,2008年的出版销售总额为2万多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0亿元)。出版市场继续不景气。

在过去12年里,日本图书出版业因为“哈利•波特”系列翻译书的贡献,只在2004年增长过1.3%。从2008年往回看,杂志是地地道道地连续12年负增长。杂志的广告收入尽管变化不太大,但杂志本身的销售主要依靠“增刊号”、“另一册”在维持。对于上个世纪一直“受宠”的周刊杂志和信息杂志,读者正在渐行渐远。由于大型书店的拼命扩张,使得中小书店苦不堪言,每年都要消失上千家左右。不过,因为再销售制度和委托销售制度的“保护”,在2006年以前,整个出版行业还没有像预料得那么糟糕。

然而,最近两三年,随着网络媒体、便携式媒体的快速发展,杂志媒体的衰落似乎猛然加速。连环漫画杂志以及连环漫画图书的出版受到巨大冲击。网络广告力压杂志广告而大幅攀升。股价世界性暴跌,金融全球性危机,多年不振的日本经济再次遭到重创。2008年,日本杂志广告减少8%,为以往12年的最大减幅。像《主妇之友》、《月刊现代》、《论座》、《青年星期日》、《预先放映》等著名杂志,都相继停刊。

2008年,日本那些大牌的综合类出版社,其业绩一个比一个差。讲谈社、小学馆、集英社这三大巨头,几乎要成为三大巨“亏”了。在作为出版社“利润第一支撑”的杂志中,首当其冲的是连环漫画杂志的衰落。连环漫画杂志的衰落又引起连环漫画图书的衰落。对那些大牌出版社来说,连环漫画杂志、连环漫画图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两者不景气,那影响就很大了。广告收入减少,对大牌出版社影响也很大。著名的杂志相继停刊,凭借著名杂志的赢利维持“赤字杂志”的余地就越来越小。而这种情形,在2008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大型的综合类出版社,居然依靠出售地皮和其他不动产赢利,而完全以连环漫画杂志、连环漫画图书作为赢利模式的出版社,则多半是亏损或破产。连续11年负增长

据最新的日本《出版社经营总鉴》对105家出版社的抽样调查显示,出版社的经常利润率从2007年的4.1%下降到2008年的2.6%,下降幅度很大。在最近11年中,2001年下降了3.5%,2005年下降了3.3%,为11年中下降之最。1996年,经常利润率达到6.5%;而1997—1999年,一下降就跌破5%的关口。通常情况是,如果利润率在2%左右,库存又过多的话,出版社就已经陷入赤字的困境。特别是大型的综合类出版社,假如是以上情形,“赤字经营”就确定无疑了。

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图书的销售总额从2007年增加1.4%到2008年减少3.2%,减少幅度之大令人吃惊。也许是反“哈利•波特”系列翻译书之道而行之,日本本土原创的“新书版”(图书的一种开本,尺寸为103毫米×182毫米)《女性的品格》、《日本的老规矩》成为“百万册畅销图书”;紧接其后,日本本土原创的《恋空》等便携式小说也拉动了出版市场的繁荣。但是,由于定价过低——新书版图书定价在700—800日元之间,便携式小说定价在1000日元左右——销售额不升反降。

2008年图书销售总册数约14亿册,与2007年相比差距不大。然而,图书的退货率却从38.2%上升到39.4%,与2007年相比增加1.2%。接近40%的数字足以显示危机程度的加深。杂志销售总额比2007年减少3.1%,准确地说应当是连续12年负增长(因为2004年的增长仅仅是图书的功劳)。进入2009年,情况看上去更糟。2008年,受周刊百科杂志的拉动,仅仅周刊杂志的销售额有所增加。不过,与此同时,月刊杂志的销售额减少4.1%。杂志的退货率为36.6%,与2007年相比上升1.8%。其中,月刊杂志的退货率为38.1%。可以说杂志与读者的关系不断恶化,“相互背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实施交叉发展战略

引起杂志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络广告的大量增加。据日本电通公司调查统计,2008年杂志广告收入为4585亿日元,网络广告收入为6003亿日元,后者远远超过前者。由于网络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受到认可,即使杂志发行册数多,但那些核心目标消费者定位比较模糊的广告,自然就从杂志上消失了。2007年的杂志广告收入比2006年减少4%,2008年的杂志广告收入比2007年减少7%。2008年有近两成的杂志走向衰落。2008年停刊的杂志218种,比2007年增加30%,为1945年以来停刊杂志数量之最,这也是创纪录的。

与此相对应,网络媒体和便携式媒体蒸蒸日上。

其一,电子图书(包括配送信息服务)的市场前景令人乐观。据初步统计,2008年电子图书的市场规模为500亿日元,专家们预测,2010年有望达到1010亿日元。其中,连环漫画等便携式图书的迅速增加是不难预料的。作为新的发展战略,从杂志和网络的竞争战略到二者的融合战略,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比如,角川出版集团把“系列步行者”杂志、电视信息杂志组成新的公司,与相关网络业务整合在一起,实施交叉媒体战略,提高了利润率。

其二,电子杂志的发展令人兴奋。出版社中最早在电子杂志上取得业绩的日经BP社,2008年也在向信息和高技术媒体以外的领域——交叉媒体进军。电子杂志在发扬纸介质杂志的魅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新技术、新观念的附加值,这使得相关IT企业大有用武之地。纸介质女性杂志通过网络书店直销,也更有利于在读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

其三,免费报纸、免费杂志的影响越来越大。据日本电通公司统计,2008年免费报纸的广告收入超过3600亿日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10%。2008年,利古鲁特出版公司销售收入1800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35%。此外,与周刊杂志类似的R25和L25免费杂志,2008年的广告收入是一般的周刊杂志广告收入的一倍。

其四,近几年图书中的连环漫画图书,因为电视动画、电影动画等交叉战略的实施而大大受益。《恋空》发行250万册,成为“百万册畅销图书”,而且也为动漫产业贡献了诸多人物形象。角川出版集团、幻冬舍、集英社出版的连环漫画图书,许多被制作成广播剧、卡通片。个性出版社各领风骚

2008年,日本大牌的综合类出版社在苦苦挣扎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最大的“年满百岁”的讲谈社,图书销量下降,杂志广告减少,年利润微乎其微,真是“大有大的难处”。小学馆从成立以来,2008年已是第三次出现营业赤字。小学馆在2002年首次出现赤字的时候,着手削减成本、加强核算,调整经营策略。而实际效果也只有女性杂志销售情况变好,月刊杂志的赤字继续扩大,一般杂志的广告收入不断减少。角川出版集团的图书出版业务取得了利润,但电影业务的亏损又造成集团财政收入在总体上仍是赤字。在大牌的综合类出版社中,集英社在2007年所获利润最多,但在2008年却出现营业赤字。杂志的广告收入直线下滑,图书中的连环漫画书销量下降20%。新潮社出版的《国家的品格》,在2007年成为“百万册畅销图书”,然而到了2008年,在新书版和文库版图书的繁荣之后,还是出现了营业赤字。文艺春秋社也是如此。

2008年,有个性、有特点的出版社处在剧烈的变动期。从最新的近300家出版社的收益排行榜来看,宝岛社、幻冬舍、三笠书房、白夜书房等名列前茅。以前名不见经传的金林出版社,凭借地图数字化扩大宽幅地图的销售市场,居然成为这个领域的“大牌社”。新日本法规出版社也因为出版数字化而排名靠前。出版连环漫画图书的白泉社,现在已经敢与连环漫画图书出版的“领头羊”讲谈社、小学馆和集英社相抗衡了。白杨社分成了两个社,白杨社自身收益能力不但依然强势,而且可爱白杨社的策划能力也很了得,出版的一般图书销售火暴。在中等出版社中,尤里库出版社、同步第一出版社的发展势头也不错。幻冬舍的经常利润率在16%以上,收益增加的原因在于文库版图书、新书版图书销量持续增加,绘本、教科书出版,以及相关产业扩大。幻冬舍实施交叉媒体战略成效最为显著,在2008年出版的12种图书中,有8种被拍成电影。人均销售额高,人均营业利润高,在近300家出版社的排名中,幻冬舍进入前10名。从经营指标上,也能看出出版社的营销能力。宝岛社年利润率突破10%大关,原因就在于该社有着其他社无法比拟的营销决断能力。2008年,宝岛社把Sweet、InRed等女性杂志的定价大幅度调低,使得销售册数迅速增加,多销带来了厚利。

除了在东京涌现出众多有个性的出版社之外,在京都也崛起了不少有个性的出版社。淡交社、思文阁出版社、纳卡尼西亚出版社等。这些社出版选题广泛,涉及茶道、艺术、历史、宗教、教育、社会等领域。因出版《女性的品格》大获成功的PHP研究所出版社,其总部就在京都。以“界线书店街”重聚中小书店

在最近的12年里,日本的中小书店年年都在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000家左右。主要原因是大型书店无休止地“跑马圈地”,使中小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出版社而言,中小书店的数量减少,意味着方便读者的销售终端减少。图书特别是杂志的销售,连续十多年负增长,主要原因就是以销售杂志为中心的各地中小书店特别是那些老字号书店大量消失。

据联合媒体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新成立的书店382家,与2007年相比减少15%;倒闭的书店1208家,与2007年相比增加9.4%,2008年实际减少书店826家。大型书店为发展分店、连锁店彼此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书店数量在总体上不断减少,这尤其对杂志销售产生了消极影响。书店不仅要有一定面积的卖场,更要有书架上内容丰富的图书。2008年,据日书联统计,日本有16000家书店。然而,中小书店从街头巷尾消失,读者们未必会去大型书店买书买杂志。对普通读者来说,如果住家或公司附近没有小书店,就不会总是专门光顾距离远的大书店。

日本大野晃长野大学教授们认为,只有大型书店,是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没有书店的街区是不完整的街区,现在应当多修建聚集中小书店的“界线书店街”。如果每几条街有一条“界线书店街”,就能大大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与此同时,有必要扩大网络书店的规模,日本•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服务模式值得日本书店业借鉴。集团化势在必行

日本的出版社今后如何生存?

据专家们预测,到了2012年,也就是4年以后,日本出版市场的规模将缩小到1.7855万亿日元,比2008年减少14%还要多。在过去12年里,日本出版市场的规模减少了21%,接下来负增长还会继续。可以想象,大牌出版社将被迫做出缩小规模的决策。在图书、杂志销售下降的情况下,业务结构的转换成为当务之急。

出版社生存战略的关键词,是“提高服务质量”和“顺应消费者指向”。当许多信息数据出版社在苦苦挣扎的时候,利古鲁特出版公司却脱颖而出,在免费报纸、网络业务上的销售收入,达到总销售收入的70%,经常利润率高达26%。利古鲁特出版公司成功的诀窍在于广告制作的精美和广告商的满意。贝莱塞出版公司为出版从业人员的进修提供可选择性服务,得到的回报也很丰厚。一些周刊百科杂志之所以销售火暴,是因为实施了以大厂家为核心目标读者的市场营销战略。幻冬舍、筑摩书房这些出版社,因为重视营销,所以业绩尚佳。今后,出版行业将出现集团化、子公司化、与相关领域重组化的趋势。出版企业与IT企业相互提携,将成为重要的生存战略。(古隆中 编译)

日本杂志出版连续12年低迷

众所周知,日本出版行业的两大支柱是杂志出版和图书出版。在两者之中,杂志出版又是“龙头老大”。从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每年都是“杂志高图书低”,即杂志销售收入大于图书销售收入。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杂志销售收入减少,出版行业销售总收入依次进入低增长期和零增长期,从1997年开始进入负增长期。在负增长期,杂志的销售似乎无人关注,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只是停刊杂志和创刊杂志的数量比。

日本2007年度停刊杂志的数量因为超过创刊杂志的数量,在当年成为热门话题。2008年,一些招牌式杂志也相继停刊,这表明杂志不景气的程度在继续加深。停刊的主要原因在于,杂志本身的发行册数减少,经济低迷引发广告收入减少,原油价格高涨引发办刊经费增加。

讲谈社的《月刊现代》在出版了2009年1月号以后宣布停刊。《月刊现代》在出版的66年里,奉献了众多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写手。该刊高峰时期发行册数超过30万册,停刊时的发行册数不过8万余册。朝日新闻社的“舆论杂志”《论座》创刊于1995年。该刊积极启用年轻学者和特立独行的文化人,像《读卖新闻》主笔渡边恒雄与《朝日新闻》言论主将若宫启文的《渡边与若宫的对话》一文,围绕日本宪法等展开争论,曾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热门话题。当年刊登这篇文章的那一期《论座》,居然被抢购一空。《月刊现代》和《论座》两种杂志的停刊,引来不少惋惜之声。正如杂志名称所示,《主妇之友》是主妇之友社的老字号杂志,曾经与《妇女俱乐部》、《妇女生活》、《主妇与生活》并称为“日本四大妇女实用杂志”,引领妇女杂志新潮流。可是,《妇女俱乐部》和《妇女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停刊,《主妇与生活》在1993年停刊,而《主妇之友》在这一年也曾考虑过要停刊。经过调整,《主妇之友》重新定位为生活信息杂志。但之后,发行册数一直徘徊在5万—8万册之间。到了2008年底,《主妇之友》终于撑不下去,只好在创刊91周年之际宣布停刊。集英社创刊于1972年的《预先放映》和创刊于1975年的《月刊PLAYBOY日本版》,都有30多年的历史,也在2008年宣布停刊。

此外,2008年停刊的招牌式杂志还有小学馆的《周刊青年星期日》、《宝石》,讲谈社的Style、KING,杂志屋社的BOAO,世界文化社的GRACE等。临近2008年底,《读卖周刊》也宣布停刊,这似乎也预示了杂志在2009年的大致趋势。

2008年,在停刊杂志成为出版界热门话题的同时,与思想界有关的《思想地图》、《季论21》、《m9》和《悍》等“硬派杂志”相继创刊,这也是值得关注的。(古隆中 编译)

日本少儿出版似在“西学东渐”

在日本出版中,少儿出版(日本出版人习惯叫作“儿童书出版”)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有人形容日本出版是“让孩子和家长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出版”。在最近10年里,少儿出版的重要性依旧,但少儿出版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外来作品唱主角,本土绘本、漫画当陪衬。进入2009年,日本少儿出版仍然维持着这种格局。外来作品唱主角

众所周知,在1999年至2009年,从英国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书主宰了日本的少儿图书市场。静山社社长松冈佑子女士战胜竞争对手讲谈社和小学馆,从J.K.罗琳女士那里拿到“哈利•波特”日文版的翻译出版发行权以来,仅有4个人的静山社10年当中基本上只出版“哈利•波特”这一种书。从那时起至今,7卷本“哈利•波特”陆续出版,总发行册数已超过2300万册(套),平均每卷发行300多万册(套)。7卷本的销售总收入超过700亿日元,松冈佑子支付给J.K.罗琳的版税近10亿日元,静山社本身赚取了350亿日元(约合24.5亿元人民币)。在出版发行“哈利•波特”的过程中,松冈佑子接连做出让日本出版界瞠目结舌的举动——自己翻译、出版和发行。她拒绝允许退货的委托销售制,坚决采用不准退货的买断制。放弃定价销售制,通过图书交易(批发)公司与书店及读者约定:书店每销售一本“哈利•波特”,静山社就奖励40日元促销费;读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每预订一本“哈利•波特”,静山社就奖励一只手提皮包,等等。日本读者认为,如果说J.K.罗琳是英国儿童心目中的“英国女巫”,那么,松冈佑子就是日本儿童心目中的“日本女巫”了。

因为“哈利•波特”风吹遍日本列岛,使得日本人重新认识毗邻大西洋的英国。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英伦三岛有着持续催生幻想作品的肥沃土壤。从“哈利•波特”登陆日本以来,翻译引进英国及欧美作品再度成为潮流,2009年也不例外。戈马图书出版社出版了亚当•布雷德创作的《野兽探险》(1—6卷),书中的主人公胆大心细,展开了一系列幻想式的探险活动。截至目前,《野兽探险》已发行40万册(套)。白夜书房出版社出版了哈特利斯库•罗斯布斯创作的《风的姓名》(上中下卷),面市后销售行情一涨再涨,销售册数有望过百万册大关。由于J.K.罗琳宣布“哈利•波特”第7部为“终卷本”,英国的儿童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风的姓名》是“最后的哈利•波特”。据白夜书房披露的最新消息,不包括日本在内,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正在翻译出版《风的姓名》。

岩崎书店出版社几年前引进的《德尔图拉古埃斯特》系列书依然好卖,2008年至2009年,又引进了该书作者埃米莉•罗斯塔女士的另一套冒险幻想小说《伦敦故事》(1—9卷)。理论社出版了迈克尔•司各特的《魔术师尼科尔•马基雅维里》,被认为是已在日本成为热门话题的《炼金术师尼古拉•伏拉麦卢》的续集。这些书都受到小读者们的狂热追捧,同时,还让成年读者爱不释手。

因为对“哈利•波特”的过分痴迷,日本人普遍觉得英国是世界童话故事、幻想故事的最古老发源地。日本学者指出,尤其是在属于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维多利亚王朝,以安德鲁•兰为代表的作家、诗人、古典学者和民俗学者,创作和整理了大量优秀童话、幻想作品,这些不仅是英国人的而且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为此,东京创元社隆重推出了新编译的《安德鲁•兰世界童话集》(1—12卷)。尽管价格不菲,但买者如云。

英国天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博士在全世界大名鼎鼎。他的爱女罗西•霍金创作了《解开宇宙秘密的钥匙》,书中描绘了斯蒂芬•霍金如何为孙辈们起草宇宙科学史话。岩崎书店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了这本书。日本评论界认为,这本书有可能挑战“哈利•波特”在日本儿童书市场的霸主地位。本土绘本、漫画当陪衬

现在狭窄的日本列岛上,居住着近1.3亿日本人。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已经到了“一棵树也不能砍”的临界点。绿色环保正在成为日本人与生俱来的意识,这些自然也反映在少儿喜爱的绘本和漫画中。美国哲学家列伊•帕斯卡赖尔创作的绘本《树叶的预言》,童心屋出版社出版该书日文版的时候,恰逢该绘本英文版出版10周年。该绘本构思新颖奇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不仅深受日本小读者的喜爱,而且还受到日本成年人的追捧。当《树叶的预言》发行销售一段时间后,大众传媒好评如潮,有的中小学还用来作为教学辅导材料。据初步统计,该绘本发行已超过110万册。由于销售火暴,该绘本的译者未来七和童心屋商定,拿出该绘本的部分销售收入建立绿色环保基金,主要用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再生工程。

在描写母亲疼爱孩子的绘本中,阿里森•马基的《为了小小的你》最能打动读者的心,据说在美国面世时曾让全美的母亲潸然泪下。主妇之友社出版了该绘本的日文版,大多数看了该绘本的日本母亲,竟然也泪流满面。在一些书店,出现了母亲们一边泣不成声,一边交流阅读该绘本心得的场面。福音馆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本土绘本《只有一会儿》,描述了一个母亲抚养几个孩子的故事,其中作为姐姐的孩子学着母亲的样子帮助照顾弟妹,情节尤其动人。

白泉社出版了绘本《积木的家》,由于加藤久仁生导演把该绘本拍成动画,并荣获美国艺术院奖,使得书店出现了抢购《积木的家》的场面。德间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山崖上的小马》,因为该绘本的动画导演是宫崎骏,所以该绘本发行后卖得非常好。

此外,浦泽直树创作的漫画《20世纪少年》(1—22卷),小学馆还在编辑制作阶段,书店的征订单就大量寄来。截至目前,《20世纪少年》已发行20多万册(套)。(古隆中 编译)

“僧少粥多”困扰日本教材出版

在日本,每年的春季至夏季,都、道、府、县、市的教育管理部门会同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根据文部科学省不断更新的教学大纲,向教材(课本、教科书)出版社进行教材招标。教材出版社则按照要求,会同有关编写人员或编写机构,对已有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同时编写新的教材。到了秋季,教材出版社拿着各自的教材样本参与竞标,中标的出版社根据征订册数出版发行教材。到了冬季,新的教材发往全国各地,接下来就是新学年学生开始使用新教材。

一直以来,对于教材出版社来说,最盼望而又最害怕的,就是如何通过竞标这道关。中标了,皆大欢喜;落标了,往往血本无归。1997年以来,日本出版行业进入低迷期,出版这块“蛋糕”逐步缩小,其中的教材自然也受到拖累。近几年,日本每年出版发行图书14亿册左右,教材所占比率不足十分之一——小学教材接近5500万册,初中教材不足5500万册,高中教材只有3000万册左右。加上日本的出生率连年下降,电子化、数字化教科书的持续冲击,纸介质教材出版的利润越来越少。所以,在教材竞标中,不要说落标,即便是中标,许多出版社也高兴不起来。分“蛋糕”变成撒“胡椒面”

2009年,日本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使用教材的总册数为1.391亿册,与2008年的1.392亿册相比,继续呈减少趋势。其中,高中使用教材的总册数为3132万册,与2008年的3134万册相比,也是呈继续减少的趋势。

日本长期从事教材出版的出版社有54家,2009年高中使用的教材来自43家教材出版社。也就是说,在竞标的过程中,有11家教材出版社落标。落标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出版社对自己的教材没有进行重新修订或没有编写新的教材。以前出版教材篡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扶桑社,2009年也在落标出版社的行列中。出版社以两位数为单位落标,这在历年教材招标中比较少见。在中标的43家教材出版社中,被采用教材呈增长趋势的,有实教出版、帝国书院、数研出版、教育图书研究会、光村图书出版等11家出版社。被采用教材呈减少趋势的有15家出版社,比如一桥出版减少6万册,教育出版减少5万册。另外17家出版社不增不减。不过,43家教材出版社瓜分3132万册的“蛋糕”,本身也有撒“胡椒面”的意味。

2009年,按照占有3132万册总需求量(总市场规模)的份额排座次,处在第一位的是东京书籍,销售470万册,占15%的份额;处在第二位的是实教出版,销售426万册,占13%的份额。其后依次是第一学习社、数研出版、大修馆书店、新兴出版社启林馆、帝国书院、三省堂、山川出版社、教育出版等。以上10家出版社占有日本高中教材出版市场80%以上的份额,因此有了“10社垄断高中教材”的说法。3132万册的80%大约是2498万册,如果用2498万册除以10家出版社,平均每家出版社销售249.8万册。但与教材出版的黄金时代相比,这种销售册数最多只是当年的一半。像东京书籍和实教出版,当年轻易就可以销售一两千万册。少数中标社“吃肉”

按照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教学大纲,与小学和初中相比,高中的课程更加细化,教材也随之细化。由于学生人数少、教材品种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变成了“绝对不讲平等”、“绝对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买方市场,再好的教材也是“众口难调”。

2009年度,国语课分为6个科目,总需求量为440万册。其中,《国语表现Ⅰ》和《国语表现Ⅱ》的需求量为36万册,教育出版和第一学习社占有50%以上的份额。《国语综合》的需求量为150万册,《现代文》的需求量为124万册,而参与竞标的出版社有18家,教材达到20种。竞标的结果是,单个出版社在这两种教材上占有的最大份额不过10%,销售册数仅仅为15万册;其他出版社占有的份额从1%至9%不等,销售册数从1.5万册至12万册不等。《古典》的需求量为111万册,《古典讲读》的需求量为19万册,而参与竞标的出版社有16家,教材也达到20种。在《古典》上,第一学习社销售3种,占31%的份额;东京书籍销售3种,占16%的份额;大修馆书店销售4种,占12%的份额。《国语综合》和《现代文》的20种加《古典》和《古典讲读》的20种共40种,按这40种销售册数的综合排名,排首位的是桐原书店,占10%的份额;排次席的是三省堂,占5%的份额;排第三位的是数研出版,占4%的份额。只有在《古典讲读》上有例外,第一学习社出版2种,在这本教材上的排名既居首位又占次席,占37%的份额。

数学课分为7个科目,总需求量为447万册。其中,《数学基础》的需求量为5万册,有4家出版社的4种教材参与竞标,东京书籍占36%的份额,实教出版占34%的份额,两社加在一起占有70%的份额。《数学Ⅰ》和《数学Ⅱ》的需求量共计为230万册,有20种书参与竞争。数研出版比较强势,居首位和次席。排第三位的是东京书籍,排第四位的是新兴出版社启林馆。在这两种教材上,以上4家出版社占了90%的份额。《数学Ⅲ》的需求量为27万册,有15种书参与竞标。数研出版居首位和次席,销售6种教材,占56%的份额;排第三位的东京书籍,销售2种教材,占22%的份额;排第四位的新兴出版社启林馆,销售3种教材,占12%的份额。文部科学省的教学大纲特别要求《数学Ⅲ》必须修订,而过去一直有优势的旺文社却没有修订,2009年等于从这本教材上败下阵来。在《数学A》、《数学B》和《数学C》上,还是数研出版居首位和次席,之后是东京书籍和新兴出版社启林馆。与2008年相比,参与竞标的教材《数学A》减少3种,《数学B》减少2种,《数学C》减少7种。减少的原因是一些教材没有修订,在竞标之前就宣布退出。

理科课分为11个科目,总需求量为413万册。《理科基础》的需求量为10万册,有4家出版社的4种教材参与竞标。东京书籍销售5.1万册,占50%以上的份额,居首位。数研出版销售3万册,实教出版销售1.3万册,大日本图书销售8000册。《理科综合A》的需求量为97万册,有7家出版社的13种教材参与竞标。实教出版销售3种,占26%的份额;新兴出版社启林馆销售2种,也占26%的份额,其销售册数仅比实教出版少1000册;东京书籍和第一学习社各销售2种,各占16%的份额;数研出版销售2种,占15%的份额;大日本图书和三省堂各销售1种。《理科综合B》的需求量为48万册,有8家出版社的12种教材参与竞标。第一学习社销售2种,占29%的份额;东京书籍销售2种,占24%的份额;实教出版也是销售2种。从《理科综合A》和《理科综合B》的销售情况不难看出,哪家出版社肯投资,肯积极进行重新修订,哪家出版社就能得到好的回报。反之,则可能被淘汰出局。可以预料的是,今后在理科教材出版领域,生死存亡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多数中标社“喝汤”

尽管“10社垄断高中教材”,但在具体科目和教材上,还是给另外33家出版社留下了“残羹冷炙”。

在《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地质学、矿物学、地震学等地球科学的总称——编译者注)课上,淘汰的倾向并不明显。在《物理》上,数研出版、新兴出版社启林馆、第一学习社、东京书籍因为积极投资,继续维持各自占有的份额;实教出版、三省堂、大日本图书没有修订,原来占有的份额少了一些;其他出版社多少分得一杯羹。在《化学》上,因为新兴出版社启林馆和实教出版停止销售旧版教材,减少了品种;数研出版、新兴出版社启林馆、东京书籍、第一学习社、实教出版这5家社合计占有50%以上的份额;大日本图书和三省堂分别占有不过1%的份额;其他出版社或销售七八千册,或销售三五千册。《生物Ⅰ》的需求量为80万册。东京书籍、第一学习社、数研出版、新兴出版社启林馆分别销售2种教材,共同占有81%的份额;实教出版占有6%的份额;三省堂占有3%的份额;剩下的10%由其他出版社分享。《地学Ⅰ》的需求量为9.5万册,有5家出版社的5种书参与竞标。新兴出版社启林馆、东京书籍、第一学习社、数研出版合计占90%的份额;实教占10%的份额,销售册数不足1万册。《地学Ⅱ》的需求量为9600册,一直都是2家出版社的2种教材参与竞标,新兴出版社启林馆占70%的份额,数研出版占30%的份额。前者销售册数也不过6619册,假如不是高定价,赢利是难以想象的。

社会课分地历和公民。地历分为《世界史A》、《世界史B》、《日本史A》、《日本史B》、《地理A》、《地理B》和《地图》7种,总需求量为380万册。《世界史A》的需求量为87万册,有9家出版社的13种教材参与竞标。帝国书院销售1种,占25%的份额,排首位;过去一直是“历史教科书霸主”的山川出版社销售3种,份额减少了30%;之后是实教出版,销售2种,占14%的份额;第一学习社销售2种,占13%的份额;清水书院、桐原书店、三省堂和一桥出版,分别销售1万—2.5万册。《世界史B》的需求量为52万册。山川出版社销售3种,占56%的份额;东京书籍销售2种,占23%的份额;之后是帝国书院、实教出版、第一学习社、三省堂和清水书院,分别占0.7%—7%的份额。《日本史A》的需求量为41万册,有6家出版社的7种教材参与竞标。第一学习社销售9万册,居首位;东京书籍排次席;山川出版社和2008年一样,销售2种,占33%,排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他出版社分别销售几千册至上万册。《地理A》的需求量为44万册,有6家出版社的8种教材参与竞标。帝国书院销售2种,占50%的份额;其他出版社分别占6%至13%的份额。《地理B》的需求量为26万册,有4家出版社的6种教材参与竞标。帝国书院销售2种,占68%的份额;教材的老字号出版社二宫书店排第二位,占11%的份额;东京书籍排第三位,占10%的份额;教育出版销售1.65万册。《地图》的需求量为78万册,有3家出版社的8种教材参与竞标。帝国书院占81%的份额;二宫书店占15%的份额;东京书籍占4%的份额。

英语课分为6个科目,总需求量为480万册。《英语Ⅰ》的需求量为129万册,有16家出版社的36种教材参与竞标。三省堂销售3种,占19%的份额,排首位;不属于54家专业教材出版社之列的CROWN出版社销售12万册,占9.4%,有“异军突起”的意味;其他出版社销售几千册至几万册不等。《英语Ⅱ》的需求量为116万册,有16家出版社的37种教材参与竞标。三省堂3种教材销售21万册,占22%的份额,排首位;位居次席的东京书籍,占16%的份额;其他出版社销售几百册至几万册不等。《英语口语Ⅰ》的需求量为87万册,有16家出版社的20种教材参与竞标。东京书籍销售14万册,排第一位;其他出版社销售几千册至几万册不等。《英语口语Ⅱ》的需求量仅为4万册,竟有5家出版社的6种教材参与竞标。文英堂销售不过2万册,还排名首位和次席;另外4家出版社平均销售5000册。《英语导读》的需求量为78.5万册,有15家出版社的28种教材参与竞标。排第一位的三省堂销售3种16万册;其他出版社销售几千册至几万册不等。《英语写作》的需求量为70万册,有16家出版社的23种教材参与竞标。桐原书店销售12万册,排首位;其他出版社销售几千册至几万册不等。《保健体育》的需求量为130万册,有3家出版社的6种教材参与竞标。大修馆书店、一桥出版和第一学习院分别居首位、次席和第三。与2008年相比,三家垄断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家庭课分为《家庭基础》、《家庭综合》和《生活技术》3个科目,总需求量为126万册。音乐课分为《音乐Ⅰ》、《音乐Ⅱ》和《音乐Ⅲ》,总需求量为77万册。美术课分为《美术Ⅰ》、《美术Ⅱ》和《美术Ⅲ》,总需求量为59万册。书道课分为《书道Ⅰ》、《书道Ⅱ》和《书道Ⅲ》,总需求量为47万册。信息课分为《信息A》、《信息B》和《信息C》,总需求量为107万册。在“僧(学生)少粥(教材)多”的情况下,以上教材也是竞标者多,中标者多,但单本教材的销售册数都很少。(李文清 编译)

日本出版编印发呈现兼并重组动向

日本出版行业在经过半个世纪的风光无限以后,从1997年开始不景气,除了2004年有一些增长以外,已是连续12年负增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为了挽狂澜于既倒,出版界绞尽脑汁,但就是收效甚微。最近两三年,由于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酷,在以家族制为主的出版行业内,业务合作、兼并重组的趋势开始明显起来。

在出版社中,文艺社支援草思社,中经出版社扶持新人物往来社,媒体竞赛社与美国信息交换社合作,日经BP社帮助日经平台社等。

在图书交易(批发)公司中,以大阪屋与栗田出版销售公司业务合作为开端,日本超级图书批发公司日贩也开始在业务上与日本最大的教材教辅批发公司日教贩合作。这些图书交易公司开展业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出版行业的环境变化,进一步提高图书交易公司的服务水平,削减成本,使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化,双方签订业务合作的意向性合同。双方灵活运用各自拥有的经营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今后,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向出版物交易对象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作为业务提携的内容,根据两者经营资源的相互活用,以谋求在经营方面、采购方面、物资供应方面、信息系统建立方面以及管理方面的进一步扩大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图书交易公司的业务合作,也可以说是整个出版行业的重组。各出版社的销售业绩恶化,说到底还是因为流通环节效率低,出版物滞销。图书交易公司的新举措究竟将给出版流通带来什么影响,值得期待。出版界纷纷猜测,如果年销售收入在7000亿日元左右的日贩,兼并了年销售收入在3000亿日元左右的日教贩,那么,日本出版行业将诞生空前绝后的图书交易公司的“巨无霸”。对上游的出版社和下游的书店而言,可能是利好,也可能不是。

书店行业的生存更加艰难。据日本书店商业组合联合会统计,其会员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为了求生存,书店之间在采购、销售方面一直都在展开合作,但成功的例子不多。广岛的布达巴图书书店、福井的胜木书店、长野的平安堂书店以及大阪的田村书店,共同成立了以“自由价格图书”为中心的合作公司“图书再生联盟”。这是书店积极销售廉价图书的新的业务模式。另外,大阪屋的下属公司大阪屋商事,也开始了廉价图书的采购和销售。假如出版社能够认可书店推出的“自由价格图书”,那么,书店之间的业务合作范围就可能不断扩大。(古隆中 编译)

日本自费出版社文艺社兼并同行

日本以自费出版为主的文艺社“支持”新风舍,“帮助”草思社,被大众传媒看做是拉开了日本出版行业兼并重组的序幕。日本出版业在连续下滑11年以后,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出版社。

以自费出版闻名日本出版界的新风舍,在2008年1月7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等于是宣布倒闭。为了开拓与传统自费出版不同的新的商务模式,新风舍接受了许多作者的自费出版请求。年出版新书品种达到2700种,超过所有商业出版社的新书品种数,新书品种在2006年位居日本出版社之首。

然而,从2007年夏季开始,许多作者相继对新风舍提出诉讼,状告新风舍有商业欺诈行为,不履行合同条款,书店店堂没有出现他们的作品。新风舍的倒闭,给自费出版领域带来冲击是事实,但对一般商业性出版社而言,就好像是“别人家”的事情,与己无关,因而触动不大。但是,在新风舍宣布倒闭的几天以后,草思社也申请破产保护。这样一来,对一般商业性出版社的冲击就大了,因为这是“自家人”的事情。草思社曾经出版过许多畅销书,在日本出版界名气不小。

2008年伊始,新风舍、草思社的相继倒闭,给出版界带来了不安。之后,也属于自费出版社的大牌社文艺社发表声明,愿意接受在新风舍没有实现自己愿望的作者的书稿。至于如何出版这些书稿没有说,但“临危拉兄弟一把”的姿态,却也使出版同行不得不佩服。不仅如此,文艺社还决定支援草思社,这就更让出版界感到震惊。草思社因此成了“被支援出版社”的典型案例。最终结果是草思社进入文艺社的旗下,文艺社派人入主草思社,以“新草思社”的形式开展出版活动。

不可否认,文艺社的举动是日本出版社之间兼并重组的先声。今后,出版社之间兼并重组的情形将越来越多。

2008年,文艺社出版了作者自费的《B型——自己的说明书》,位居2008年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可以说创了纪录,可以说史无前例。这无疑是重塑了日本自费出版社的形象。(韦锦官 编译)

日本康蒙斯出版社以小取胜

在日本,比中小出版社还不起眼的“零碎出版社”康蒙斯,竟然荣获了日本出版梓会颁发的2008年度“梓会出版文化奖特别奖”。

只比康蒙斯多一个员工的静山社,却没有因为出版发行“哈利•波特”的超级成功获得该奖项,这使一向洒脱的松冈佑子社长也不免有些郁闷。

出版梓会的评委们认为,康蒙斯“从事的出版活动,体现了康蒙斯式的语言”;“从民众的视角出发,把当时当地受到关注的诸多问题作为选题,出版了厚重的令人信服的学术图书”。集康蒙斯社长、总编、法人代表于一身的大江正章不无幽默地说,不追求大,立足于小。如果说那些大出版社能够生存是由于拥有“鸿鹄志”的话,那么,康蒙斯能够维持到今天只是因为怀抱“燕雀心”。发行“康蒙斯债券”

1996年是日本出版业自“二战”以来最鼎盛的时期,之后,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出版业便是持续不景气,“崩溃现象”不断出现。康蒙斯成立于1996年,从现在往回看,正是处于整个出版业由兴旺而衰退的“拐点”上,后来的发展不妨说一直是“逆水行舟”。

在创办康蒙斯之前,大江正章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已有15年。出于职业习惯,他经常逛书店。在他看来,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图书,但还是缺少读者急需的图书。他把自己创办出版社的想法告诉同行,得到的回答是:“编辑出身的当社长,多半要失败。”办出版社离不开图书批发公司,他就试着找了好多家图书批发公司,商量设立发(退)货户头。对方听他自我介绍是“编辑出身”,干脆挂起了免“谈”牌。几经挫折,他只好打消个人办出版社的念头,决定还是在原来的出版社认真工作。

1995年,大江正章供职的出版社的社长去世。由于继任者改变出版方针,使得他喜欢做的工作很难继续做下去,他不得不辞职。这个时候的他,既无资金,又无自信,只剩下绝望。然而,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邂逅了民间学术名人鹤见良行,后者十分看好他。鹤见良行对他说:“希望通过你的双手,把我们民间研究会的成果公之于世。”这次会面,重新坚定了大江正章创办出版社的决心。

因为缺乏图书销售经验,在创办出版社之前,大江正章打算到其他出版社做发行工作,以积累经验,但先后被两家出版社拒绝。当他找到第三家出版社农山渔村文化协会时,该社的营业部长对他说:“你要真想做,就自己成立出版社搞发行销售。”这位热心人先后向5家图书交易(批发)公司介绍大江正章,终于有一家同意以最苛刻的交易条件,为大江正章设立发(退)货户头。

为了了解书店的营业过程,大江正章还向耕耘图书之会负责图书营销的前辈们学习。耕耘图书之会是出版有关环境与农业图书的出版集团,其中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很多,大江正章受益匪浅。比如征订图书的方式,比如怎样同书店打交道,等等。大江正章的“芝麻粒”出版社康蒙斯远在日本的关西,而耕耘图书之会的前辈们不辞辛苦,一年一次或两次赴关西无偿“传经送宝”,形成了惯例。

康蒙斯没有资金,大江正章就向朋友们筹集。康蒙斯发行“康蒙斯债券”,每股3万日元,还本没有期限。大江正章规定,凡是“康蒙斯债券”的持有者,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优惠:一是可以参与康蒙斯图书收益20%的分配;二是可以使用由康蒙斯提供的学术研究场所;三是优先出版发行持有者的研究成果。康蒙斯的计划一经公布,居然反响热烈,包括亲朋好友、熟悉和不熟悉的作者在内,有70多人购买了“康蒙斯债券”。康蒙斯的出版事业从此拉开序幕。年出书不超过20种“图书卖不动”,已然成为日本出版同仁相互间的问候语。对康蒙斯来说,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因为与前些年相比,康蒙斯的图书销售收入也在减少。

多数出版社是员工人数越多,出版新书就越多。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情况却令人沮丧:出版社陷入“越出得多越卖不动,越卖不动越必须出”的恶性循环之中,作品质量普遍下降,图书退货大量增加,最后往往是出版社倒闭破产。

康蒙斯从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和校对审核,到广告宣传和发行销售,基本上是由大江正章一人操作。从头到尾一个个负责,自然就会非常小心,对每一种书下的工夫多,年出版新书品种数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减少。

大江正章处理书稿的习惯很特别。对作者完成的原稿,至少看两遍。第一遍把握全书主旨;第二遍精读细读,专门“挑刺”。之后,或请作者解释难点疑点;或请作者调整结构,对文字加工润色。对书的校样稿,也至少看两遍。看校样稿的时候,把原稿与之对照,争取不留下丝毫错漏。为此,作者们戏称大江正章是“疑问最多的编辑者”。

康蒙斯的员工总共3个人,但工作氛围很好。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9点至晚5点,出版社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有的电话是书店预订图书,有的电话则是读者或作者直接购书。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康蒙斯每年出版的新书不超过20种。比如,2006年为13种,2007年为15种,2008年为10种,2009年全年预计为12种。在2006年的13种中,属于大江正章策划的选题有9种;在2007年的15种中,属于大江正章策划的选题有11种;在2008年的10种中,属于大江正章策划的选题有8种。康蒙斯从自身的出版实践出发,认为每年出版10种左右的选题比较适宜。

康蒙斯涉及的出版领域有食品、农业、环境、日本自治体历史、亚洲各国地理与历史等。客观地讲,这些选题任何一种都不是畅销的选题。然而,大江正章认为,由于各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小众”的读者群存在,康蒙斯的书只要出得好出得精,照样卖得动。

对于康蒙斯来说,初版首印数最伤脑筋。康蒙斯在1996年创办的时候,实用书首印数为5000册,现在下降到3000—3500册;教养书首印数为2500—3000册,现在下降到2000册;专业书首印数为1500册,现在下降到1000—1200册。

康蒙斯出版的图书不在“畅销”,而在“长销”。首印数要不多不少,重印数要填缺补漏。在其他出版社,重印数至少在1000册以上,而康蒙斯的重印数或300册或500册或700册,从来没有超过1000册。这种册数的重印书,往往从印刷公司一出来就直接送书店,等于康蒙斯自身始终处在“零库存”状态,这从源头上也节省了仓储费用。“紧急出版”赚大钱

因为举办什么“高层论坛”或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康蒙斯每年总要出版一两种“紧急书”,大江正章把这种出版称为“紧急出版”。由于“紧急出版”的选题常常是热门话题,出版后总能为康蒙斯带来很高的利润。

例如,1998年以前,天笠启祐一直在撰写有关环境荷尔蒙的启蒙书。由于1998年上半年环境荷尔蒙突然变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天笠启祐也加快了撰写速度。书稿一完成,天笠启祐就找康蒙斯紧急出版。大江正章不分昼夜地赶活,在当年6月出版了《躲避环境荷尔蒙的方式》一书,初版首印7000册。由于市场反应很好,在接下来的半年中该书重印4次,累计重印了1.1万册。之后,这本书每年至少重印1次,成为康蒙斯常年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2004年,有3个日本人在伊拉克被绑架作为人质。从电视上看,这3个人质中的连休明家、今井纪明十分冷静,颇有视死如归的风采。大江正章赶紧与在札幌为营救他们开展市民运动的他们的朋友们联系,仅仅两个月时间就出版了《我去伊拉克的理由》一书。这本书惊动了日本出版流通对策协议会,由于该协会的号召,引来日本各地书店踊跃征订。初版首印1万册,很短时间就销售一空。多渠道发行

与书店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康蒙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康蒙斯是小而又小的出版社,除社长本人和一个助手以外,雇不起更多的人。大江正章是编辑出身,对和书店打交道不怎么在行。他从前就职的那家出版社的一位资深图书营销前辈辞职,大江正章就把出版社与书店的业务委托给他,算是康蒙斯的第3名员工。给他的报酬既有固定工资,又有奖励薪酬。由于康蒙斯在书店的渠道顺畅,图书退货非常少。

比起书店零售来,康蒙斯的图书更多是通过“宅配便”、大学生协会、有机农产物协会直销,退货基本上为零。年销售收入几千万

康蒙斯从创办至今,从未找金融机构贷款,大江正章说康蒙斯是“无借款经营”。资金周转一旦发生困难,大江正章就凭着自己的诚信,动员朋友融资。有借期无还期,但可以分红。几个人的康蒙斯,始终都有几十个“股东”。康蒙斯开业13年来,已出版150多种图书,其中有90%还在出版物市场流通。由于康蒙斯出版的书都是“卖得动的书”和“长销书”,平均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可达到四五千万日元。(金点子 编译)

日本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选题策划

首届“出版甲子园”大会,于200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从2005年至2008年,“出版甲子园”已举办了4届。从1945年到2005年,正好60年一个“甲子”。这里的“园”取伊甸园之意,“出版甲子园”意即“出版人的盛会”。“出版甲子园”的主旨是“挖掘从学生中产生的策划,以真实图书的形式出版,在实现学生梦想的同时,也给出版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2005年,在首届“出版甲子园”大会召开前夕,大会向日本全国600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募集“可以出书的策划”。在对所有募集来的策划进行第一轮审查之后,第二轮聘请300家出版社的700名编辑进行审查,然后由这些编辑投票决定策划的名次。在第二轮胜出的学生——“出版策划学生选手”参加大会的决赛。在“出版甲子园”大会上,学生选手们当众演示、讲解各自的策划,然后由作为审查员的编辑们投票,从中产生获得最高奖的策划。

获得首届“出版甲子园”最高奖的幸运儿,是东京大学文学部三年级学生长谷川裕,他的图书选题策划是《高中考试这样好!起跑线的国语——日本第一的参考书》。长谷川裕在勤工俭学的时候,当过私立学校的老师,给初中生教过国语,所以在讲解、演示高中国语考试的策划时,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征服了所有的评委。其他通过预赛、闯入决赛的18个学生,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创意,对审查员的提问也能对答如流。

审查委员会的委员长、钻石社的土江英明评价说,“当初,期待和不安各占一半”,“不曾想学生们的水平比预想的要高,不能不令人吃惊”。在本届“出版甲子园”大会上,编辑们看到了学生出版策划市场的潜力。“出版甲子园”大会的设计者,是出版代理组织“天才工场”的吉田浩代表。最初,这个设计来源于一个建议。东京大学文学部二年级学生大隅亮在“天才工场”勤工俭学,吉田浩向他建议,成立一个以东京大学学生为中心的出版团体。吉田浩说,“现在出书品种越来越多,如果降低门槛,即便是学生,也有可能策划选题出书。这样想虽然是对当今出版界的讽刺,但的确具有可操作性。现在有文学团体,有连环漫画研究会,就是没有研究怎样出书的团体。我觉得知名度很高的东京大学组建出版团体很合适。”大隅亮回到学校一号召,不仅东京大学的学生响应,而且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的学生也积极响应。2004年,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畅销书出版会PICASO问世,并在这三所大学同时运行。

PICASO的第一任代表大隅亮认为,“对学生而言,图书这种媒体还是‘新大陆’。过去,通过互联网、影像媒体、时尚杂志接受信息的学生很多,但以通过图书交易公司发行的图书作为我们中心媒体的活动,还很少,所以非常新鲜。学生们组织起来,就有可能开发出新的选题。”

对学生们而言,图书这种媒体有什么魅力呢?大隅亮认为:“杂志、报纸一看完,就可以扔进公园的垃圾箱,但为什么不那样扔图书呢?比起网上的信息可以随便复制,图书主要还是借来看的。相同的信息附在不同的媒体上,读者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图书在所有媒体中之所以奇特,是因为‘这是一本重要的书’。所谓出版图书,从文化意义上讲,就是在发挥这种载体所具有的可持续的创造性。”

PICASO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出一本书”。从策划的募集到方案的制订,从向出版社推销策划到书稿的撰写,都由大学生自己承担。PICASO要告诉世人,“大学生也能出书”。大隅亮说,“出版界总是觉得学生出的书质量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学生涉足出版,是在继承铅字文化,是要复兴活字文化。”

2005年5月,东京大学学生共同撰写的《东京大学学生确认的学习、工作循序渐进让大脑聪明的饮食》(定价1400日元),由生活情报中心出版,初版第一次印刷6000册,市场反响不错,于是就开始第二次印刷。这是一本东京大学学生认定的面向高考学生的“料理全集”。东京大学学生共同撰写的第二本书——《东京大学学生撰写的官员语言之谜》(定价1500日元),在2005年12月由三省堂出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东京大学学生对官员、政治家们发言、讲话的解说与剖析。角度很新颖,面世后就连不关心政治的读者的眼球也被抓住了。

PICASO的第二任代表,是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三年级学生多田惠美。她为首届“出版甲子园”大会的召开立下汗马功劳。她认为,有PICASO这个平台,同学们可以交流沟通,由此可以不断产生高质量的策划。

300多人出席“出版甲子园”大会,其中许多是出版社的编辑。PICASO的成员们认为,能够吸引众多编辑参会,说明学生们推出的策划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市场前景的。在首届“出版甲子园”大会上,参加决赛的19个策划都被出版社购买下来。

按照首届“出版甲子园”大会的安排,第二届、第三届“出版甲子园”大会也在东京召开。目前已着手准备第四届。从现在开始,学生们在开展学业交流的过程中,每月将推出3至4本书的策划,力争达到出版的目标。PICASO的第三任代表,是东京大学教养部二年级学生须田悠太。须田悠太认为,“每个学生只要策划一本书,就可以有许多策划推销给出版社。我正在考虑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生团体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作为品牌吗?学生出书的优势在哪里?PICASO的第二任代表多田惠美认为,“学生自由时间多,相互交流,容易产生策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考试经历和学生生活,这种体验只有学生才有。如果学生对出版活动感兴趣,参与其中也不需要什么成本,有趣的策划可以不断产生。”PICASO的第一任代表大隅亮认为,“当初,考虑出书是用学生名字署名好,还是用大学名称署名好,后来决定用‘东京大学学生撰写’这样的名称署名。这种署名比无名的作者有名气,容易加深读者的印象。因此,像这种有知名度的‘东京大学学生撰写’的署名,就是最好的品牌。”

在远离铅字的今天,要想唤起广大学生对铅字文化的憧憬,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因此,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学生们的举动,不能不受到日本出版界的关注。正如连环漫画市场成为漫画家的摇篮一样,学生们在PICASO开展图书选题策划,PICASO是不是有可能成为出版编辑的摇篮呢?出版界的专家认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出版策划,应当是出版行业的希望所在。作为“出版甲子园”的设计者,“天才工场”的吉田浩说,“参加过PICASO的学生,即便将来到其他行业就业,通过PICASO的网络平台,依然可以参与策划活动。其他行业影响出版行业,想必也会给出版行业带来生机与活力。”(古隆中 编译)

《源氏物语》“千年祭”掀起日本古典出版热

日本学术界认为,《源氏物语》是“日本的《红楼梦》”,但比中国的《红楼梦》早问世好几百年。《源氏物语》不仅是日本文学,而且是亚洲文学和世界文学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

2008年,《源氏物语》迎来千年诞辰。在日本,围绕这个中心,相关出版物大量出版,各种活动相继举办。

日本有关网站介绍了谷崎润一郎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出版70年”的情况。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举办了《源氏物语》漫画展。有关部门把2008年11月1日定为“古典日”,在那一天举行了《源氏物语》的纪念仪式,并发表了宣言。刚设立几年的日本便携式小说大奖,新设了“《源氏物语》千年纪念奖”。矢口葵创作的《探索LOVEBOX之光》荣获该奖项。

书店行业举办了集中销售与《源氏物语》有关图书的“千年纪念图书展”。图书馆行业也出现了与《源氏物语》相关图书资料的展示与借阅的盛况。2008年,包括《源氏物语》现代日语翻译本在内的研究、阅读指南类及历史资料汇编类图书,共出版了130多种。在欧洲,出版了《源氏物语》的最新版本。在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以田边圣子现代日语翻译版为底本的《新源氏物语》。

在日本,围绕纪念《源氏物语》诞辰1000周年,主要出版物有:角川学艺出版社出版的与谢野晶子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3卷)、新潮社出版的元地文子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6卷)、平凡社出版的佐复秀树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2卷)、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的上野荣子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8卷)、筑摩书房出版的大塚光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原人舍出版的北原美纱用现代日语翻译编著的《光源氏物语》、查尔斯•E.塔特卢出版社出版的末松谦澄用现代日语翻译的《源氏物语》、笠间书院出版的池田和臣编撰的《饭岛本源氏物语》(全10卷)、岩波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田边圣子著述的《〈源氏物语〉的男人们》(2卷)、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出版的濑户内寂听著述的《〈源氏物语〉的男君们》和《〈源氏物语〉的女君们》等。(祖上传 编译)

日本借鉴韩国经验为出版业找出路

前几年,日本的白夜书房翻译出版了韩国学者李相福、金宅焕共同撰写的《韩国警告的媒体大爆炸》一书。该书在详细描述韩国由互联网引起的媒体多样化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受到巨大冲击的出版业已经、正在和将要采取的对策。这本书在日本出版界持续引起反响。日本出版业从1997年至2008年(只有2004年增长1.3%)一直走下坡路,这让日本出版界十分困惑。以这本书为契机,一贯傲视亚洲出版的日本出版人,也开始注意邻国,注意韩国。“关注韩国出版业”、“向韩国出版人学习”、“把韩国出版业的今天变成日本出版业的明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日本东京神乐坂的日本出版俱乐部会馆,东贩综合研究所还专门举办了“韩国的出版现状与媒体危机”研究班,多次邀请《韩国警告的媒体大爆炸》的作者,一起研究韩国媒体的情况,总结韩国出版界的应对之策,讨论日本出版界应当向韩国出版界借鉴什么经验。从“出版社”向“软件配送信息公司”转化

自从1997年日本出版业开始走下坡路以来,日本出版人一直在竭尽全力挽救颓势。

在仅仅是纸媒体(图书、杂志)构成出版主干的收益中,出版人普遍感到出版社这种公司经营所受到的限制。这一点就是印刷这种周边产业也颇有同感。从2000年以来,日本出版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出版社的收益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家出版社把各种内容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商品化。如果是连环漫画,就致力于动画化、电影化、广播剧化以及符号形象商品化;如果是信息杂志,就重新编排后提供专项信息服务;如果是业务技术书,就以此举办讲座、研究班;如果是实用书,就大张旗鼓地在商店(不仅是在书店)进行试销。如果说以上做法在过去只是“顺便的”,与出版社的销售收入关系不大,那么,现在的确构成了出版社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如此,部分出版社还把出版的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配送,在别的出版社还是酝酿中的事情,在这些出版社已然成为主业了。例如,把已经出版的信息杂志的内容卖给免费报纸,免费报纸既给出版社付信息服务费,又为出版社拉来网络广告。服务费和广告费形成的收益结构非常可观。

不过,日本出版行业发生的以上变化,从整体上看,还只是一批“先行者”的探索。而韩国出版行业则不然,韩国出版人现在普遍的观念是,一旦出版与配送信息同时展开,出版就不是在一元的范畴内进行,而是在多元的媒体行业中进行。也就是说,与其说还是“出版社”,不如说正在朝着“软件配送信息公司”的方向转化(说“媒体大爆炸”的理由也在于此)。与韩国相比,可以认为日本还处在过渡期。从“集中型”阅读方式向“检索型”阅读方式转化

在韩国,由于数字技术的革命,媒体的形式及其数量呈爆炸式增加。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不仅传达方式,就连开展业务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的。像凭借互联网的无疆界平台、DMB(数字媒体广播)、移动电子阅读器等现代新媒体,是从各种角度同时登台亮相的。在需求者和广告市场有限的情况下,相同或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这种媒体环境的变化,的确可以用“大爆炸”来形容。激烈、复杂,充满看不见的“战火与硝烟”,甚至也在构筑新兴媒体的市场版图。今天的韩国,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媒体大爆炸对出版界来说,既有危机,又有生机。所谓危机,就是读书的人在减少(年轻人多把时间用在了互联网和游戏软件上)。还有就是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另一个问题:读书方式的变化,即从熟读、玩味的“集中型”阅读变成快速的“检索型”阅读。从一种媒体向另一种(另外多种)媒体转移,出现了新情况:读者从各种制约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阅读行为变成围绕自己的兴趣,可以随意操纵“教科书”。这也不妨说是读者的一种编辑行为。由于检索型读书方式的普及,书的题目和内容就必须吸引人,一下子能抓住人的眼球。这样,写文章的方式要变化,人与书本结合的方式也要变化。

危机之中孕育着机遇。因为按照人们的检索习惯,书的“分割”与“综合”是同时进行的,或者说两者都不可少。所谓分割,就是在一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内,可以细分下去。相当于从一本书的概论部分,产生出另一本书。像把对话、交流、劝导等小主题单独处理的图书,往往可以成为畅销书。

综合性地分析、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作为书本真正价值的故事性,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可以认为,当年《达•芬奇密码》这样的写实小说(中国出版界认为是“悬疑小说”)的流行,同“分割”与“综合”不无关系。从纸质书减少到电子书增加

迎来危机的韩国出版界,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数字出版的关键点,正在从危机中摆脱出来。

韩国的电子书市场,从2005年开始显示出勃勃生机。据韩国电子书协会统计,2005年电子书的市场规模突破了500亿韩元(约50亿日元)大关,2006年达到了1400亿韩元,2007年和2008年继续增长。之所以增长迅速,是因为有3600万人加入使用移动电子阅读器的行列,移动电子书市场越来越大。此外,从2005年开始,电子书市场的中心是B2B(从商务到商务)向B2C(从商务到个人)的转移。

专家们预测,与2008年相比,2009年的B2B电子书市场有较大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韩元;另一方面,B2C电子书市场将超过3000亿韩元的大关。特别是移动电子书市场,将从2008年的300亿韩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亿韩元,呈现出两倍以上的增长率。

2008年韩国出版销售总收入约为3万亿韩元,除去学习参考书(4000亿韩元)和漫画书(3000亿韩元)的销售收入以外,单行本销售收入为2.3万亿韩元。与预测的2009年3000亿韩元的电子图书市场规模相比较,电子图书要占7.6%的份额。今后,电子书市场更加发展壮大的要素:一是由于移动电子阅读器的多样化使阅读更加方便;二是确立电子书分类的实际标准;三是确保电子书内容的多样化;四是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多样化的内容至关重要。2007年,韩国约有6万种图书被制作成电子书,包括重复的在内,为市场提供了20万种电子书。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3倍以上。过去读者对电子书不接受,认为“因为有了电子书,所以就没有书可以读了”,现在这种不满化解了,因此电子书的数量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初步统计,2008年韩国制作了41万种电子书。2009年,韩国计划制作54万种电子书。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是为了扩大市场的基础。韩国的托皮亚图书公司从2004年启动了“图书文本检索服务”,与以往仅仅提供图书信息服务不同,托皮亚图书公司还提供图书的文本,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此外,像新电影召开试映会那样,“书本试映会”在韩国也很盛行,通过把新书的部分内容让读者阅读,达到促使读者广泛传播、刺激起市场需求的效果。

据有关方面统计,韩国2008年接受电子书服务的读者约900万人,使用电子书的读者达到1000万人。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发展

从前,捧着图书或杂志在电车和公共汽车上阅读,在韩国很流行。可以说,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后来,有了MP3,有了移动电子阅读器,人们不再读书了。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新媒体的登台亮相,书本的“适用范围”变小了。虽然出版的书还很多,但其影响力已不如从前。销售册数在1万册以上的书,也没有那么多了。互联网的登台亮相,对图书销售影响更大,因为“信息=低价格甚至无偿”的意识开始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

从出版来说,是否有解决的办法?与以往一样,一本书从策划到出版需要相当的时间,在时效性上当然竞争不过互联网。在现代社会,快节奏要求出版的周期必须缩短,要随时捕捉阅读倾向,当人们刚刚产生疑问或兴趣的时候,书就要出版。可在另一方面,没有深度,图书也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读者的爱好天天在变化,出版界无法追赶。

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的一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和数字技术的融合。韩国现在有十余家专业出版社,从事数字出版,主要在实用信息、大众小说、儿童读物领域相互竞争。数字出版成为潮流只是时间问题,确立数字出版的生存战略是必要的。

应当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过去的出版社处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只是把手写的文字变成容易阅读的铅字。而现在发生了变化,利用网络,作者自己可以决定通过什么方式把什么内容传达给什么读者。出版社的传统功能已经相当弱化。出版社不想被过去所束缚,就应当直面这样的现实,对“一般读者的作者化”倾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为此,迫切需要科学的策划。

不应当以“书本是媒体之王”的姿态傲视一切,而应当在新的书本世界中重新恢复书本与人的亲和力。用那些图书设计师的话讲,也就是信息、知识要“漂亮”,要有“味道”。在这里,图书的外观设计将重新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韩国20位前总理说汉字不是外语

当年宣布废除汉字的韩国,越来越发现那个决策是个天大的错误,必须尽快纠正。2009年1月10日,韩国“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宣布,目前还健在的韩国历届国务总理20人已将他们联署签名的建议信函送进青瓦台,以敦促李明博总统尽早在韩国小学实施汉字教育。

韩国《朝鲜日报》当天的网络版报道,一向主张加强汉字教育、韩文和汉字并用的社团法人——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宣布,联合会已向青瓦台提呈了由20位历任国务总理联署的《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建议书》。

报道说,这份建议书中强调,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韩文专用”的错误文字政策,今天韩国陷入了比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还要危急的“文化危机”。

建议书主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分阶段学习汉字;不应将汉字视为外语;为了生活正常化,汉字应和韩文一起被视为“国字”。

据悉,从1980年开始,韩国政府的“韩文专用”政策急速扩张,原先广告招牌和路标等并用的汉字全被删除。虽然政府最近为了招揽海外游客而重新在路标上加记汉字,但是韩国目前大专院校绝大多数的学生甚至不会以汉字书写父亲母亲的名字。(商若男 编译)

日本文学在韩国翻译出版60年

在今天的韩国,以年轻女性为中心,关注日本文学的读者日益增多。到韩国的任何一家大型书店看一看,醒目的位置总是被“日本文学专柜”占据着,这些专柜摆满了翻译成韩语的日本文学作品。例如韩国最大的教保文库书店,其中的日本出版物专柜,摆满了就连日本一般书店都无法比拟的日语原版的单行本图书和文库版图书。在该书店中央的日本文学专柜上,韩语版的日本图书琳琅满目,日本著名的和不著名的作家作品都可以找到。

韩国读者对日本文学的喜欢,现在完全可以用“愈演愈烈”来形容。与此相呼应,有关分析、评论“日本图书繁荣”的学术研究书在韩国也出版了不少。最近,韩国索米出版社推出了《日本文学翻译60年现状与分析》,被韩国的专家们誉为“日本文学在韩国翻译出版的60年简史”。这部书不仅引起了韩国学术界、出版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日本学术界、出版界好奇的眼光。《日本文学翻译60年现状与分析》的时间跨度为1945—2005年。该书按作家和作品类别,收录了60年间在韩国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文学作品。该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国立国会图书馆和各主要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目录,以及各大型书店的网络检索资料。该书所谓的“日本文学”,与作家的国籍或血统没有关系,只要是翻译成韩语的、在日本国内创作并发表的小说、诗歌等,都在收录的范围。百“翻”不厌

总共245页的《日本文学翻译60年现状与分析》,如果归类,应当是用于学术研究的资料集。该书一开头,就是关于贺川丰彦的条目。韩国最初从日本引进的图书,是《基督教入门》和《我为什么成为基督教徒》。这两本书是大韩基督教书会委托该会编辑部翻译,在1952年出版的。

日本贺川丰彦的代表作是《越过死亡线》。这部作品分别于1956年、1963年、1975年、1982年、1985年、1989年和1993年共7次在韩国翻译出版,并且每一次的译者和出版社都不一样。《越过死亡线》的韩语首版由韩国新教出版社推出。贺川丰彦的另一部名作《一粒麦子》也在韩国出版。贺川丰彦共有3部作品在韩国出版,3部作品在韩国翻译出版的次数加起来有13次。

从《日本文学翻译60年现状与分析》可以知道,60年来翻译成韩语的日本文学作品合计为2787种,累计翻译出版次数为4660次。同一种作品被不同出版社竞相翻译出版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学在韩国构成的一道奇特风景线。

在韩国出版作品数量最多的前10名作家:第一是三浦绫子,146部;第二是村上春树,110部;第三是村上龙,67部;第四是森村诚一,57部;第五是芥川龙之介,50部;第六是富岛健夫,47部;第七是松本清张,47部;第八是大江健三郎,44部;第九是川端康成,39部;第十是渡边淳一,37部。在第十名之后的分别是浅田次郎、三岛由纪夫和井上靖等。从以上排名来看,三浦绫子、村上春树两位作家的作品,也许全部都介绍给韩国读者了吧。《雪国》“翻”热浪

在韩国出版作品次数最多的前10名日本作家:第一是三浦绫子,306次;第二是村上春树,256次;第三是川端康成,219次;第四是芥川龙之介,189次;第五是大江健三郎,92次;第六是三岛由纪夫,90次;第七是森村诚一,81次;第八是村上龙,80次;第九是井上靖,79次;第十是夏目漱石,73次。

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出版作品数量”、“出版作品次数”都排在首位的三浦绫子。三浦绫子的《冰点》,在韩国有着异乎寻常的人气。这部作品1965年在韩国由春秋阁出版社首次出版,之后的40年里,又由不同的出版社翻译出版,累计出版次数为28次。不仅如此,三浦绫子有的作品甚至在同一年被韩国不同的出版社翻译出版。按照常识,很难理解其著作权是如何解决的。此外,三浦绫子的《未时上山丘》、《续冰点》、《有道路》和《有光的时候》,也是变换出版社多次出版。

如果从作家的某部特定作品的出版次数来看,那三浦绫子还不是第一。名列榜首的是川端康成,他的《雪国》在韩国翻译出版了38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翻译出版的次数也不少,达到25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