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千万年厚厚积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9:28:11

点击下载

作者:谢登华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冰川:千万年厚厚积雪

冰川:千万年厚厚积雪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水平,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与学习,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未知的及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才能创造崭新的天地,才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但是,我们生存世界的奥秘,几乎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尽管经过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随之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破解更多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学科学魅力大探索》,主要包括真相研究、破译密码、科学成果、科技历史、地理发现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世界上最长的冰川

兰伯特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大陆

发现时间:1956年至1957年由一批澳大利亚飞行员发现

重要数据: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500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冰川。虽然缓慢但移动量巨大

兰伯特冰川凝聚了南极大陆冰盖1/5的水量,如果推断一下这些数据,便可知道地球上约12%的淡水都流经兰伯特冰川。要领悟这一大得惊人的数字几乎就和站在这一冰雪世界中鉴别冰川一样困难。由于兰伯特冰川的规模是如此之大,所以公众对于阿尔卑斯或喜马拉雅的冰川从山上像河流一样向下流的印象不适用于兰伯特冰川,一幅卫星影像图是足以看出冰川并认识冰川的最佳选择。

冰川流动很缓慢。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是格陵兰雅各布港的艾斯布雷冰川,每年流动7千米,而兰伯特冰川约以每年0.23千米的速度滑过查尔斯王子山,最后在阿梅里冰峰区加速到每年1千米,虽然它不是一条快速移动的冰川,但却是一条移动量巨大的冰川,每年约有35立方千米的冰通过兰伯特冰川。

当从飞机上空高处观看时,这条冰川的表面留下了流线状的痕迹——天然冰垄,就像在一幅全景油画布上用油彩画一幅超大油画时留下的刷痕一样,指明了冰川的流向。

在冰川表面,冰脊是难以察觉的,但是它们可能明显地呈现为梯形排列的裂隙带。这些裂隙带是因冰川内部流速不同而形成的,但是另一些裂隙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冰川底部或沿途遇到的障碍物造成的。

假如这样,冰面坡度的骤变可能形成一个混乱的冰裂隙区,它被称作冰瀑,相当于河流中的瀑布。当冰川流入阿梅里冰架时,冰川被迫环绕吉洛克岛流动,于是就在岛的下方形成了裂隙,有些裂隙宽达402米,最长达402千米,实际上,比阿尔卑山的某些冰川还要大。

这些巨大的冰裂隙或冰裂谷以覆雪为桥,对于路经该处的旅游者来说前程令人胆怯。然而,不管冰裂隙有多大,但却都能相当安全地通过,因为一台拖拉机的附加重量和支撑雪桥的重量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

1955年~1958年,维维安·富克斯爵士曾横越南极探险,当他离开南极时遇到了类似的裂隙,据报道他驾驶拖拉机顺坡而下,直达雪桥,然而又直上另一坡。主要的危险来自雪桥边缘的小裂隙。在其他地方作冰川旅行时,可能会被直截了当地提示,小心避开已知冰裂隙区。就像非洲河流对非洲大陆的早期探险家们那样,南极洲的冰川也经常为探险家提供深入内陆的明显路线。沙克尔顿发现了比尔德莫尔冰川,它提供了从罗斯冰架进入极地高原的一条径直向南的路线;斯科特和他的四个同伴在共赴极地的艰苦跋涉时,走的是同样的路线。冰川下的世界最深淡水湖

关于南极冰川下湖泊的存在是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机载雷达探通技术预测出的,而最大的冰川——兰伯特冰川下的沃斯托克湖到1996年才被发现。

南极的沃斯托克湖又称东方湖,是全世界最大的冰下湖,面积达14000平方千米,被封存在南极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与世隔绝。它是南极洲冰川下150个湖之一,深度可达800米,类似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或北美洲安大略湖。科学家估计,浑然天成的环境使该湖可能约有1500多万年都未曾改变,这意味着其中可能孕育着独立进化的微生物。

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表明,沃斯托克湖冰芯含有由冰川下的水冷却而形成的数米长的冰。这里是世界上温度最低地方,1983年7月21日,在南极洲的沃斯托克记录下低温零下89.2℃。那比正常室温低100℃!

南极洲的沃斯托克湖是地球上目前所知最深的淡水湖,这个至少3000万年历史的湖泊是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冰封海洋的一个样品,有科学家认为沃斯托克湖可能拥有一些从未发现过的生命形式,但科学界现时的看法是,由于沃斯托克湖过于远离面层影响﹐除了最原始的微生物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东西。

第25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决定停止在南极洲的沃斯托克湖进行冰下钻探,因为那里有可能存在着地球其他地区已经绝迹的几百万年前的微生物。目前,《南极条约》已经有43个成员国。中国不仅是成员国,而且还是26个条约协商国之一。延伸阅读冰瀑是由于天气寒冷,水流到低于零摄氏度的地表后与岩石冻结而形成的。气温骤降时,夏日里泉水叮咚的山谷中,却点缀着一条条银装素裹的冰柱,往日流水潺潺的河溪凝结成洁白的“玉带”在山间舞动,更有宽阔的巨型冰瀑高悬在崖壁之上,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

彼得曼冰山小档案

地理位置:格陵兰岛

重要数据:位于北纬81度、西经61度附近,据北极点约有1000千米。从格陵兰西北方开始至内尔斯海峡东岸为止,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走近彼得曼冰川

彼得曼冰川由陆地流向大海,冰川底部与海水最初接触的位置被称为“接地线”。从接地线到前缘,彼得曼冰川延伸70千米,厚度也从最初的600米逐渐减少到十几米。换句话说,这70千米长的冰面是浮在海水上的,形成所谓冰架。

在船上看去,彼得曼冰川是一条白线,从卫星图片上看,彼得曼冰川是一条白色的条带;但是,当从直升机上看,或是踏上冰川的时候,它的复杂结构和起伏便会立即打破脑海中冰川缺乏个性的固有印象。

冰川的表面并不是滑雪场或溜冰场,它表面的起伏就像公园里的人造小山,行走其间,是需要花费一点力气的。有所不同的是,冰川的“山脊”往往更为锋利,几乎只够一个人在上面行走通过。

在这些起伏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形状十分不规则的小水洼。这些小水洼呈现出浅蓝色,底部往往有黑色物质。在水洼旁边,也常常能看到直径三四十厘米的圆柱形水坑,这些水坑往往有半米深,但也有比较浅的。也可能看到冰面刚刚开始呈放射状破裂,这是水坑形成的前兆。水坑底部也都沉积着黑色物质。与水洼的黑色物质相同,这些像泥土一样的物质是一种混合物,它包含了来自两侧岩壁的尘土、大气中带来的人类燃烧物,以及从太空中坠入地球的陨星物质。对于患有密集物体恐惧症的人来说,从直升机上俯瞰冰面,也许会是一种带来不快的事情。因为从高处看去,冰面上的水洼实在太密集,简直快要赶上鳞片了。

水洼与水洼之间可能会有溪流连接,走在溪流边上,只能听到三种声音:风声、流水声和脚步踩压冰面的嘎吱声。但冰面实际上是十分结实的,走过时脚并不会陷下去,只会留下浅浅的鞋印。在彼得曼前缘,冰的厚度达到了10米以上,科学家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把直升机停上去。彼得曼冰川释放的“冰岛”

2005年,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部的一个冰架断裂,释放出一个66平方千米的“冰岛”。在过去的几年里,北极的冰川已经多次释放出“冰岛”。“冰岛”向着波弗特海移动。波弗特海位于美国阿拉斯加东北和加拿大北极群岛西北部的北面,是石油开采的重要海域。“冰岛”的出现对石油平台构成了威胁。但好在这个大冰块在2007年8月走进了海岛的一个死胡同,在那里停了下来。科学家希望它一直在那里融化殆尽——这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埃尔斯米尔岛一共又失去了200平方千米的冰,包括加拿大五个北极冰架之一完全断裂,飘入北冰洋。同样是在2007年夏天,彼得曼冰川断裂出了一个29平方千米的“冰岛”。这座“冰岛”顺着格陵兰和埃尔斯米尔岛之间的奈尔斯海峡南下,对海上的船只和石油平台都形成潜在的威胁。

这座“冰岛”被命名为“彼得曼冰岛”。为了应对它的威胁,加拿大科学家在岛上安装了GPS,用于随时追踪“冰岛”的移动情况。当时,它的质量已经减少了大约25%——它最初的质量有10亿吨。它漂移的里程达到了2000千米,此时它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质量,面积减小到12平方千米,但仍在加拿大海域威胁着过往船只。让杰森等人担心的是,同一个冰川现在正在制造面积数倍于彼得曼冰岛的新“冰岛”。这座庞大的新“冰岛”的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千米。目前看来,彼得曼冰川接下来可能会断裂出5座“冰岛”。延伸阅读北极点,即指地球自转轴与固体地球表面的交点。若站在极点之上,你的前后左右,都是朝着南方。你只需原地转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称自己已经“环球一周”。另外,在极点之上,由于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也没有时区之差。

世界上最大的山谷冰川

比尔德莫尔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大陆的中部

重要数据:比尔德莫尔冰川位于南极大陆的中部,长达200千米,宽4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谷冰川之一。落入罗斯陆缘冰的“冰川瀑布”

比尔德莫尔冰川是东南极洲大地垒山地中的外流冰川。源于多米宁山脉。从海拔2100米的谷地流出,宽约19千米,长约160千米。以冰瀑布形式落入罗斯陆缘冰。

陆缘冰一般是指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与大陆相连的浮动冰层,通常在由冰河流入海洋过程中形成。陆缘冰本身的解体融化对海平面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随着它的解体,原先受其保护的冰河等往往会加速融化,这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还可能对洋流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很关注陆缘冰的命运。

过去10年中,南极东部的拉森陆缘冰两次出现大面积的突然解体,让科学家们颇感困惑。由英国和阿根廷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小组最新研究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拉森陆缘冰之下的海水变暖有关。1995年和2002年,拉森陆缘冰北部两块面积分别相当于卢森堡领土大小的区域分别解体,形成冰山。两次解体均在几个星期内完成,比南极陆缘冰通常的变化速度快得多。

早先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南极地区气温上升导致了更多冰雪融化,融水渗入陆缘冰后加快了裂缝的形成和最后的解体。

罗斯陆缘冰是南极洲最大的陆缘冰。在罗斯海南部,南达南纬85°以南,北达南纬78°。长、宽各约640千米以上,面积53.8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浮在大陆架上,冰厚约200米,流速平均每年1240米。表面除局部有裂缝和压力脊外,大半平滑,便于雪橇通行,临海的前缘形成壁立的冰障。1841年英国人罗斯首先到达。南极洲曾经有过温暖的气候

比尔德莫尔冰川是南极洲中部的冰川。从南极高原下降约2200米至罗斯陆缘冰,将横贯南极洲的山地分隔成毛德皇后山和亚历山德拉皇后岭。

毛德皇后山位于南极洲中部,为南极洲横贯山地的一段。从罗斯陆缘冰顶部向东南延伸800千米。1911年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发现,以挪威皇后之名命名。这里地势崎岖,散布有冰川,有数座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并且蕴藏有大量的煤。

亚历山德拉皇后岭是南极大陆的主要山脉。其中柯克帕特里克山高达4528米,位于罗斯陆缘冰西缘的罗斯属地,耸立在干谷与南极山脉的毛德皇后山脉之间,比尔德莫尔冰川将其与毛德皇后山脉分开。

该山脉有准平原区,覆盖有14层玄武熔岩流平层的弗拉山就位于该山脉中。以英国亚历山德拉王后命名。

1908年和1911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和史考特先后在去南极的途中发现了比尔德莫尔冰川,并冠以其资助者之名。在以后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们发现冰川含有石化木、蕨类植物和珊瑚的化石。这是南极洲一度有过温暖气候的证据。延伸阅读1978年,日本勇敢的单身探险家植村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他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1979年,一个前苏联探险队,第一次靠滑雪从冰面上到达了北极点。1993年4月8日,一位名叫李乐诗的香港女士,第一次代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民族乘飞机到达北极点,迎着狂风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

世界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

普若岗日冰原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海拔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

发现时间:1999年被中美科学家首次发现

重要数据:普若岗日冰原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以外的第三大冰川。世界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

普若岗日冰原被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除极地地区以外最大的冰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普若岗日冰原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冰川类型方面的一个空白。普若岗日冰原表面平坦,呈西北东南方向条形分布。

实际上是一个由许多大小不等、地势平缓、相互连接的冰帽构成的冰原。冰原向四周山谷放射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低处海拔5350米。

这里冰川与湖泊、沙漠伴生,景观奇特。在冰原周围出现沙漠已属世界罕见的了,而围绕普若岗日大冰原的沙漠从远处一直延续到冰原的脚下,近旁再有湖泊分布,这里冰川套沙漠、沙漠连湖泊、湖泊绕冰川,是世界上唯一存在冰川、湖泊、沙漠三景同现的地方了。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冰川覆盖面积42258平方千米,冰储量为525153立方千米。冰川雪线海拔5620米~5860米。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大的可伸至山麓地带,形成宽尾状冰舌。在一些下伸较低的冰舌段,形成有许多冰塔林,以雄伟壮观的连座冰塔林和雏形冰塔林为主。在东南部一些冰舌段雏形冰塔林的上部,分布着奇特的新月形雪冰丘和链状排列有序的雪冰丘。

小冰期以来,普若岗日的冰川呈退缩趋势。环绕冰舌分布的冰碛序列,在北部和东南部普遍可区分出3道。对比研究认为,分别属于小冰期3次寒冷期冰进的遗迹。而西部小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较小。

按小冰期最盛时的规模量测当时的冰川面积,和现在相比该时段内冰川面积减少了2420平方千米,当时冰川面积比现在大57%,由此引起的冰川资源的减少为36583立方千米,相当于36583×108立方米的水量。首次发现冰川的腐蚀作用

普若岗日冰原考察队在海拔6000米的一条冰舌前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冰川作用过程——磨蚀作用,这在中国乃至全球中低纬度地区还是首次发现。所谓磨蚀作用,是指冰川运动通过山谷时,把冰下底床的积岩积压、磨光的现象。

世界山地冰川权威姚檀栋研究员和汤姆森教授根据卫星照片在普若岗日东南方向找到了冰原最大的一条冰舌。这条从冰原伸出的大冰舌约长两千米,海拔接近6000米,周边呈梯田状。

在考察中,两名科学家一起登上冰舌以东海拔6200米左右的山顶,俯瞰了冰舌全貌。令两名科学家感到惊异的是,这座冰舌前冰川的退缩痕迹非常独特。冰舌前五、六千米范围内都基本是小颗粒的沙石。

姚檀栋研究员说,世界中低纬度地区大都是山谷冰川,由于地下地形起伏较大,冰川向下的作用力会搬运出许多巨大的石块堆积在冰川边缘,冰川学上形象地称作“刨蚀”作用。

而普若岗日发现的冰川运动过程叫做“磨蚀”作用,是因为冰下地形相对平坦冰川的水平作用把岩石研磨成细小颗粒。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南极和北极大冰盖边缘,在中国和其他中低纬度地区至今还是首次发现。在这种地区发现这种特殊的冰川堆积过程,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变的研究会有新的突破。延伸阅读冰川学界根据冰川的规模,将冰川分为冰盖、冰原和山谷冰川等类型。其中,最大的冰川,比如覆盖着南北两极大陆的成百万、上千万平方千米的冰川被称作“冰盖”;规模次于冰盖,成百、上千平方千米的冰川被称作“冰原”。

正在消融的“亚洲水塔”

喜马拉雅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

重要数据: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

随着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脉高处的冰川正在以超出预想的速度融化,这将使得生活在南亚的近10亿人面临着失去水源供应的危险。作为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两大河流的源头,人们认为喜马拉雅山脉高处的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在不断加快。失去“亚洲水塔”噩梦的诞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有“亚洲水塔”之称。但是在地球变暖的作用下,它们正在加速消融,由此将带来一系列的灾难。

青藏高原的气候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特征:大气洁净、空气稀薄、气温低以及辐射强烈等,这些特征也决定了高原生态稀有、脆弱的特点。科学家发现,神秘而脆弱的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并且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说,别的地方还没有变化时,那里已经有了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因此将该地区确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地区。

该地区大约有2.43万条冰川,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该地区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加速,已导致这一带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多发,包括冰川湖泊面积迅速扩大、季风季节时间改变以及干旱少雨、森林火灾增多等,甚至还有许多我们尚无法预知的后果,直接威胁着山脚下世代生活的各族人民。当人们行走在大吉岭山间公路上,遥望不远处锡金一带的雪山时,不得不担心有一天它们不再是白雪皑皑。而事实上,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不论是在南麓的印度和尼泊尔,还是在一山之隔的中国。

喜马拉雅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和总体径流量减少,将直接影响淡水资源的供给,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生活在七大河流域内的大约13亿人口(当中九亿在中国和印度)都可能面临水资源不稳定,甚至短缺的危险。而冰川退缩,湖泊萎缩,冻土退化,土壤含水量减少,加之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草场退化,鼠害增多,土地沙漠化,河源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影响水源。喜马拉雅冰川消融将危及5亿印度人饮水

在过去的40年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冰川已经缩减了1/5。一个由印度地质学家和遥感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公布了一项令人担忧的研究结果:如果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将危及超过5亿印度人的淡水供给。

研究人员将这一地区现有最老的冰川图(印度测量局于1962年发布)与印度遥感卫星于最近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冰川的面积从1962年的2077平方千米下降到当前的1628平方千米,即缩小了大约21%。与此同时,由于冰川破裂,反而使冰川数量呈上升趋势。冰原和其他一些小冰川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消退迹象。

例如,从1962年至今,有127个小冰川和冰原已经缩小了38%,其面积分别不足1平方千米。冰川破裂、小冰川的迅速缩小以及气候变化都将对喜马拉雅冰川的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总体来看,大型的喜马拉雅冰川还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由于这些山脉的海拔高度所致。西风和季候风将为山脉顶部带来持续的积雪。但是来自低地的季候风一旦开始减弱,这些冰川将出现戏剧性的消退。

现在,小冰川的缩小已经使该地区的灌溉用水受到了影响,最明显的区域位于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的中央地区。在这里,干旱对农作物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而这无疑将增加该地区政治的不稳定因素。“激活”古老病毒

在喜马拉雅冰川上,中国科学家已经用直径6厘米到10厘米的“钻头”打入冰层数百米深。在对取出的冰芯进行分析研究后,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这片广袤的极端冰冷世界里,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微生物。

有研究报告指出:冰川中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酵母菌和藻类。其中一些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极少,但冰川中存在人类并不了解的未知病毒。

温度升高以后,微生物有些可以复苏,并不能排除变异的可能,因为有些嗜冷微生物存活的机制和常温生存机制不一样。许多微生物是通过风的传播,留在了青藏高原冰川里。同样的,从逐渐融化的冰川里显露的微生物,也会通过风的流动传播和扩散;或者它会进入一条受伤的鱼体内,游向下游,被一只鸟或其他动物捕食,病毒便会扩大种群,在宿主的种群中传染开来。另外,人类活动的增加,增加了病毒遗传变异的几率。

科学家担心,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那些冰川中被冷冻保存千年、万年甚至更久的病毒和病菌随时会被释放出来,威胁人类。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古老病毒会重返现代社会,还不能确定它们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切肯定将会发生。延伸阅读喜马拉雅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内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内流水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在高原的东、南、西外围地区,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高山上的公园

绒布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

重要数据:绒布冰川全长22.4千米,面积达85.4平方千米。冰舌平均宽1.4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复式山谷冰川

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由西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这两大冰川共同组成。

珠峰地区是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它全长22.4千米,面积达85.4平方千米。

绒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宽1.4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绒布冰川得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巴松乡南面珠穆朗玛峰下绒布沟。

当地有着名的绒布寺位于绒布沟东西侧的“卓玛”(度母)山顶,距县驻地90千米,海拔5800米,地势高峻寒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所以景观绝妙。

绒布寺依山而建,脚下的绒布河是由珠峰北坡的三大冰川——东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西绒布冰川部分泉水汇集而成的冰水河流。如同上文中提及的“日喀则”、“巴松乡”、“珠穆朗玛峰”一样,“绒布”当然是藏语的音译了。冰塔林的世界

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冰川表面的小气候差异,造成冰面差别消融,形成许多奇丽的景色。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在5800米左右的冰川上,举目所及,一片洁白。天公造物,神奇无比,令人目不暇接,那宛如古代城堡般的悬岩,层次分明,风化岩石形成的高大石柱、石笋、石剑、石塔,成群结队,风情万种,绵延数千米。

由于景色奇绝,故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三条冰川汇集后向北延伸,把巍巍珠峰托起。珠峰就像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型金字塔,顶峰直插云天,极为壮观。

凝视珠峰,人们会久久沉浸在那超凡脱俗、雄壮肃穆的气氛之中。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有的可高达5米。冰桥像条晶莹的纽带,连接着两个陡坎,像是有意为两个陡坎“保媒搭线”。冰墙陡峭直立,像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冰芽、冰针则作为奇异美景的点缀,处处可见。

最令人称奇的还要数那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了。在海拔5700米到6300米的地段,是“水晶宝塔”——冰塔林的世界。

珠峰北坡绒布冰川上,发育有5.5千米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接一座,高达数十米。有的像威严的金字塔;有的像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像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像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目。难怪人们都说,进了冰塔林,就如同自己置身于上苍的仙境中了。延伸阅读冰碛湖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距今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山坡和沟谷里的冰川挟着砾石,循着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挫磨刨蚀着冰床,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气候转暖后,冰川逐渐退缩,就形成了冰碛湖。近年来的观测发现,绒布冰川消融区扩大,消融增强,冰川快速退缩形成了大量的冰碛湖,而且冰碛湖形成的趋势正在向上游扩大。

中国最厚的山谷冰川

纳木那尼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

重要数据:纳木那尼冰川长度超过10千米,最宽处超过3千米,单一冰川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而冰川的最大厚度超过200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大型山谷冰川。“圣母之山”的冰川世界

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是西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藏语意为“圣母之山”,在它的6条山脊两侧分布着大量的冰川群,其中被称为纳木那尼冰川的主冰川位于东北山脊的山谷中。

纳木那尼冰川为南北走向,走势平缓,分为南坡和北坡两个部分,冰川末端的冰舌上分布着大量的冰塔林和冰瀑布。

测量结果显示,纳木那尼冰川长度超过10千米,最宽处超过3千米,单一冰川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而冰川的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千米,主要有6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10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西面的山脊成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多米的峭壁。

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和缓,峡谷中倾泻着5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隙和冰陡崖。

为什么纳木那尼能够形成如此巨大的山谷冰川?这与纳木那尼冰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处于低纬度地区,冰川雪线已经达到5800米~6000米之间,但是纳木那尼的海拔高度是7694米,有着形成大冰川的基础。

在造山运动中,纳木那尼的东北山脊中又形成了面积较大、比较平缓的山谷平台,这又为大冰川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提取纳木那尼冰川的冰芯样品

2004年,中美西藏联合冰川科考队在纳木那尼冰川的科考行动有了新发现,根据雷达多次测定的结果显示,纳木那尼冰川的厚度超过200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大型山谷冰川。科考队员们成功钻取了6米的冰芯样品。为了准确测量纳木那尼冰川的厚度和面积,科考队员们背负着雷达等测量仪器,经过了近7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才从设在海拔5600米的大本营抵达了海拔6100米的纳木那尼冰川。

对纳木那尼冰川提取冰芯样品是此次科考的重点工作之一。冰芯的钻取为进一步揭开纳木那尼冰川所记录的历史环境和气候信息创造了条件。作为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冰芯以其保真性好、分辨率高、记录序列长和信息量大,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青睐。

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会随大气环流而抵达冰川上空,并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终形成冰芯记录。冰芯分析的每一个参数都至少载有一个地球系统变化过程的信息。冰芯中氢、氧同位素比率是度量气温高低的指标;净积累速率是降水量大小的指标;冰芯气泡中的气体成分和含量可以揭示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冰芯中微粒含量和各种化学物质成分的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不同时期的大气气溶胶、沙漠演化、植被演替、生物活动、大气环流强度、火山活动等信息。

冰芯的钻取工作是2004年8月30日上午8点开始的。冰川上清晨格外寒冷,温度在0℃以下,8名科考队员带着近30千克的手摇钻设备,从工作营地向冰川表面进发。

经过测定,选择好打钻点后,科考队员们立刻展开了工作。手摇钻是靠人力向下钻取冰芯,由于纳木那尼冰川主要由实冰组成,上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