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0:54:44

点击下载

作者:封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保险经济学

社会保险经济学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社会保险经济学/封进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6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ISBN 978-7-301-30479-2Ⅰ. ①社… Ⅱ. ①封… Ⅲ. ①社会保险—高等学校—教材 Ⅳ. ①F840.6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80918号书  名 社会保险经济学SHEHUI BAOXIAN JINGJIXUE著作责任者 封进 著责任编辑 杨丽明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30479-2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网  址 http://www.pup.cn电子信箱 sdyy_2005@126.com电  话 邮购部 010-62752015 发行部 010- 62750672 编辑部 021-62071998印 刷 者经 销 者 新华书店787毫米×1092毫米 16开本 15印张 329千字2019年6月第1版 2019年6月第1次印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序社会保险作为关乎民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是公共政策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很多学科,如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在此领域都已形成各自的研究体系。相较于这些学科,经济学对社会保险问题的探讨更多与该学科各分支领域关注的问题相联系,例如,养老保险与宏观经济学中的最优储蓄率问题、养老保险与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行为、医疗保险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失业保险与劳动经济学中的搜寻理论等。随着各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经济学对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改革及可持续性的关注也随之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者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兴趣与该领域的改革实践紧密联系。第一次研究热点是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引发关于现收现付制与个人账户制以及多支柱模式的争论。我本人也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过三篇文章讨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第二次研究热点是2003年在农村地区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一制度旨在减轻广大农民的医疗负担,但也面临逆选择以及公平性方面的问题,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止。第三次研究热点是2009年开始在农村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2011年在城市推出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制度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作用,有大量研究讨论了其全方位的影响,包括消费、居住模式、健康、家庭内部转移等。第四次研究热点目前已经出现,即在当前减税降费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保缴费率下调、社保征收体制改革等带来的影响。封进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用了近10年时间写成了《社会保险经济学》,这本教材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社会保险问题。本教材注重考虑到社会保险带来的福利改善与福利损失的权衡,分析社会保险项目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指出个体对社会保险项目内在的参与激励等。这些视角对解读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制度设计具有启示作用。二是介绍经济学分析工具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一些经济学常用的工具,如社会福利函数、基于大样本数据的计量模型等在社会保险问题分析上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掌握这些工具无疑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三是剖析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内在机制。本教材较为系统地剖析了五项社会保险各自的特征、面临的挑战及内在机制,适合对社会保险制度不是很熟悉的读者快速掌握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运行原理。四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社会保险具有跨学科特征,涉及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保险学、经济学、公共卫生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本教材强调经济学的方法和视角,同时也兼顾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相信对于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教材是对现有社会保障类教材的有益补充,也是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又一项工作成果。我们团队在2005年出版并于2016年再版了《养老保险经济学》一书,本教材与之相互补充,可配套使用。社会保险实践发展迅速,需要我们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能与时俱进,本教材未来还有很大空间可以继续完善,还需不断吸收来自改革实践、前沿理论和方法及其他学科发展的成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第1章 导论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本章首先介绍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关系,以及本书涉及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社会保险经济学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旨在系统学习各项社会保险项目的运行原理、内在矛盾以及未来发展和改革趋势。

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项目组成,其中养老保险通常是缴费率最高的项目,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在五项社会保险中最高。图1-1与图1-2是我国2016年五项基金收入和结余比较。如果把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占到70%以上,其次是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约为养老保险基金的1/3,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约占全部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95%;其余三项保险中,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大于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规模最小的社会保险项目。图1-1 中国2016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结构图1-2 中国2016年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结构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1.1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对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帮助的各种政策的统称,包含诸多社会保障项目。下面介绍主要项目的概念及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1.1.1 社会保障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理念,社会保障的宗旨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对其生活和健康产生意外影响的事故时,能够得到维持其基本[1]生活所必需的保障。国际劳工公约中专门关于社会保障的公约,包括综合性公约和各类专项公约,确立了应当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普遍性制度加以实行的原则;同时提出,社会保障包括9个项目:医疗照顾、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废津贴、遗属津贴。1.1.2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政府主办的项目,用于应对社会成员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领域的收入风险。社会保险给付以缴费为前提,且需满足其他领取资格。社会保险通常具备强制参与性,但也可通过大量政府补贴引导人们自愿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倡导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各类专项公约和各国法律与社会保障实践内容,社会保险主要包含养老保险(养老、伤残及遗属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在二战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包括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保险开支也随之急剧上升。截至2016年,世界上已有168个国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111个国家实行了各种医疗健康保险,125个国家实行了生育保险,[2]116个国家实行了工伤保险,83个国家实行了失业保险。1.1.3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又称为“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等都属于社会救助项目。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社会保险的保障目标,社会保险是为了应对各类收入风险,与收入水平无关,而社会救助的目标则是缓解生活困难,面对低收入群体,不以缴费为前提。1.1.4 社会保护

社会保护的概念由联合国提出,旨在预防、管理和克服对人们的福利有不利影响的情形。联合国2009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社会保护主要有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几项内容。国际劳工组织在2012年向成员国推荐这一概念,保障人们可以有效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和收入。[3]1.1.5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为宽泛的概念,不仅为贫穷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保障,如食物、住房和基础教育,而且向社会中任何收入水平的成员提供福利,如公共培训、带薪休假。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公共财政。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福利国家,这是一种政治体系,指由国家负责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的国家制度。1.2 社会保险基本特征

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和商业保险相比,社会保险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1.2.1 权利与义务结合

这是社会保险区别于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福利项目的重要方面。社会救助是国家财政拨款对某些人群进行一定程度的帮扶,而社会保险要求参保人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参保人想要获得社会保险福利,如养老金或者是医疗补贴,那么参保人则必须履行缴纳保险金的义务,并且缴纳保险需要达到一定时间。1.2.2 给付与待遇挂钩

社会保险设计的原则是为了覆盖出现保险事件的人群,不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而由于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险的缴费一般与收入挂钩,因此其给付同样往往与收入挂钩。但这种特征一般只在养老保险中体现,医疗保险则往往以病人实际的疾病支出作为给付依据。1.2.3 给付基于事先约定的条件

这也是保险的一个特征,保险就是约定如果受益人达到某种状态时,给予他一定的补偿。给付需要基于投保之前约定的条件,而不能[4]根据投保人意愿随意改变。1.2.4 给付无需生活状况测试

社会保险设计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险主要针对的参保人群遭遇某些意外情况时,比如遭遇失业、生育、疾病等突发事件时,其生活质量不至于被这些突发事件过分影响。因此,社会保险在给付时需要测试的是受益人是否真的遭遇失业或疾病,而不是进行生活状况测试。1.2.5 强制性

这是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一个方面。商业保险采用的是自愿原则,而社会保险采用的是强制手段,强制每一个工资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雇主需要定期缴纳一定金额的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待遇项目、保险金的给付标准等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统一确定,劳动者个人作为被保险人一方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及参加的项目和待遇标准均无权自由选择与更改。如果逾期缴纳或者[5]不缴纳,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1.2.6 政府管理或监督

社会保险从第一次在德国出台一直到现在,都是由国家政府管理或者监督,社会保险的有效施行需要依靠国家法律的保障,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国家财政的资助。1.2.7 互济性

社会保险中的互济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不同投保人之间,不同性别的人口群体之间,两代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由于投保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因此会存在收入高的多缴、收入少的少缴情况。而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则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互济性。同时,如果社保基金是全国统一条件的话,那么也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互济性。1.2.8 资金来源多样性

与商业保险和其他社会福利项目不同,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多方面,首先需要单位和个人进行缴费投保。而由于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基金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政府也会利用财政资金进行一定的补贴。这是其他商业保险所不会出现的。

表1-1从实施目标、资金来源、保障水平、给付标准、经办主体、保障手段和方式等方面总结了社会保险和其他福利项目的区别。表1-1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项目的区别资料来源:林义:《社会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表1-2依据社会保险的特点,总结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主要差异。表1-2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差异资料来源:〔美〕乔治·E.雷吉达:《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陈秉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专栏 我国各类社会保障项目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几个方面(见图1-3),其中社会保险各项支出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发挥的功能最为全面,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方面。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17年已经超过5.5%,截止到2017年年底,社会保险中最大的两个项目,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已基本达到全覆盖,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为9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13.5亿人,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2009年,我国社[6]会保护指数为0.139,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12位。我国也是首批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62个国家之一。图1-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按照社会保险的基本项目,本书的内容分为13章:

第1章介绍社会保险经济学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第2章介绍社会保险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解释各国社会保险起源和发展的几种理论。

第3章详细介绍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模式,讨论不同运行模式下影响参保人收益的因素。

第4章介绍现收现付制的制度设计与再分配功能的实现、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程度的度量指标、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特征等。

第5章首先介绍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对相关国家的实证研究;其次讨论养老保险体系对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影响,介绍相关的理论模型;最后介绍养老保险对经济福利的影响。

第6章介绍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证分析框架,即政治经济学模型,讨论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向积累制养老保险改革时产生的转轨成本,同时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政策实践,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第7章首先介绍医疗保险风险分担原理和医疗保险带来的收益,接着分析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之后介绍政府在医疗费用融资中的作用。

第8章介绍医疗保险带来的事前和事后道德风险,重点介绍影响事后道德风险的因素,讨论引入医疗供给方行为后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国陆续展开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应对来自供给方的诱导需求。

第9章讲解医疗保险市场中的逆选择的表现,分析逆选择和风险规避倾向同时存在时的市场均衡结果;分析引入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后,对不同风险程度个体的福利影响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改善;解释对于不同风险人群进行区分的分离均衡理论;介绍逆选择的识别方法与经验证据。

第10章介绍医疗服务和融资公平性的分析方法;介绍世界上主要的医疗体系模式,分析各自的特征和优劣;回顾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改革历程,及未来改革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11章明确失业的定义和种类,之后讲解失业保险的主要功能和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析失业保险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接着讲解最优失业保险理论及相关研究,最后介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第12章介绍工伤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同时指出,在工伤出现率较高的行业,其工资水平存在补偿工资效应,最后介绍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

第13章介绍生育保险的功能,特别给出生育保险对女性职业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同时介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1.4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险的内容与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关系密切,这些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等。

具体而言,养老保险涉及的经济学理论一部分与宏观经济学中的生命周期理论、最优储蓄理论、跨期消费决策、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是分析养老保险对个体储蓄行为和代际转移行为影响的重要工具,是讨论最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储蓄、投资、利率、工资的影响也需要纳入宏观经济[7]学的分析框架。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和需求理论是分析社会保险对劳动参与影响的框架。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均需采用劳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医疗保险涉及的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密切相关,医疗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微观经济学领[8]域的经典问题。

公共经济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理论基础,因而是社会保险政策设计和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政府参与社会保险的理由、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健康和医疗保险的公平性等内容均以公共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公共经济学领域文献综述表明,社会保险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9]内容。1.5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经济学对社会保险进行研究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规范研究的目标,二是实证研究的目标。这就要求经济学既能描述人们决策的结果,又能对人们决策的福利效果进行评价。对人们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不同改革方案的影响,对福利进行评价可以看到某一项改革是增进了福利还是损害了福利。这主要体现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和关注个体异质性等几个方面。1.5.1 社会保险项目对个体行为有影响,从而对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的运行也有影响

其他学科在分析社会保险制度时,更喜欢从价值判断出发,提出应该怎样完善的思路,不太注重分析社会保险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事实上,个体会对社会保险作出反应,从而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甚至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社会保险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可以有诸多渠道,包括国民储蓄、劳动供给、失业率、人力资本投资、医疗支出等。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考察社会保险项目的上述各种经济影响。[10]

就社会保险项目本身而言,也需要看到政策对个体或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险项目和财政负担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提高缴费率是一种选择。但提高缴费率是否可以增加基金收入其实是不确定的。例如,我国社会保险的实际缴费率通常比政策缴费率低,主要是缴费基数不实。在征管不够严格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以最低工资作为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基数,同时也会少报参保人数,从而使得缴费基数进一步降低,或者直接将本该属于工资的收入排除在工资之外。对企业而言,最合适的缴费率显然不是零,现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对员工提供社保可以吸引好的员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但当政策缴费率较高时,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11]规避缴费。1.5.2 权衡社会保险带来的福利改善与福利损失

社会保险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其提供也是有成本的。社会保险给个体带来的福利包括:保证年老、失业、遭受重大医疗支出时的基本生活,保护雇员免受过长时间工作对身体的损害,保护女性生育时期的工作和需要。社会保险带来的扭曲包括:降低储蓄、提前退休、失业持续期延长、过度医疗消费等。

对社会保险项目具体参数的设计要权衡两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言,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增加了对老年群体的保障,但会导致储蓄下降和提前退休,对经济增长不利;提高医疗保险水平,减轻了个体的医疗负担,但会导致过度消费,增加保费负担或财政负担;失业保险水平提高,可以帮助失业者平衡消费,提高失业者的福利水平,但会降低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延长其失业持续时间。

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保障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带来的损失却递增。因此,社会保险定位于应对较大的风险,如老年贫困、长期失业带来的收入减少、大额医疗支出、永久性失能等。1.5.3 考虑到个体的异质性,增加人们的参与激励

社会中存在异质性偏好的个体,人们的风险规避倾向、时间偏好、对不同商品和闲暇的偏好均有所不同。社会保险设计中应该考虑个体的异质性,让人们有所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险应当提高各种类型个体的福利水平,激励人们参与,而不是激励人们逃费(税)。一个例子是,在养老保险中根据精算平衡设计针对不同退休年龄的给付标准,个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退休年龄,选择对其福利最有利的退休年龄。例如,美国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是62岁,1960年及之后出生的人的正常退休年龄是67岁。每月养老金随着退休年龄增加而增加。

对社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在再分配方面的功能应有所区分。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应对特定的风险,如老年、失业、疾病等,根据约定的条件给付待遇,而不是根据收入水平确定是否给予待遇补偿,其目标不在于改善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状况。若希望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则需要借助其他再分配项目,如最低生活保障、食物补贴、免费的公共教育等。从参与激励的角度,社会保险项目更需注重代际再分配的功能。1.6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和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更注重定量分析、对因果关系的识别、对个体行为的探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6.1 福利分析方法

通过个体效用最大化得到社会保险政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过社会福利最大化讨论最优社会保险水平等是社会保险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方法。

例如,在考察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人们通过最大化一生的期望效用得到对储蓄的选择。储蓄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资产,用于退休之后的消费。假设人们存活若干期,没有不确定性,通过最大化一生的期望效用,决定各个时期的消费水平,从而可得到各时期的储蓄水平。同时,个体面临预算约束,即各期的消费加储蓄要等于各期的收入。

可见,个体的养老储蓄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时间偏好。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体,养老储蓄水平越高,但储蓄率(储蓄/收入)并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时间贴现率越大,储蓄水平越低。

这一分析的含义是,即使没有养老保险制度,通常,个人也会为未来的养老储蓄,但对于短视的人而言,其时间贴现率较大,即对未来不够重视,因而工作时期储蓄较少,很可能会陷入老年贫困。政府强制性推出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克服个人可能出现的短视行[12]为,体现政府的父爱主义。

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缴费率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中居民的短视程[13]度,以及政府的社会福利函数。有研究设定了一个等于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效用之和并按人数作为权重的社会福利函数,证明在所有居民都完全短视(即工作时不为退休做任何储蓄)、人口增长率为0的情况下,最优缴费率为50%,这也是现收现付制缴费率的上限。[14]但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完全短视,一种情况是社会中的人有一定程度的短视;另一种情况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预计的那样理性地储蓄,另一部分人则完全短视。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越不短视,所要求的最优缴费率就越低,当人们的理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最优缴费率为0;在第二种情况下,社会中有1/4的人完全短视时,最优缴费率为11%;社会中有一半的人完全短视时,最优缴费率为25%。1.6.2 大样本微观计量方法

经济学领域越来越多地运用数据和经验研究方法,评价社会保险项目的效果,如基于大样本的计量经济模型就是其中的一种。越来越多的微观调查数据为这一方法的采用提供了可能。

大样本微观数据可以考察不同类型个体在社会保险项目中受到的不同影响,或者不同个体选择的差异对社会保险项目运行的影响。大样本数据,一是样本量大,且具有代表性,二是样本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由此可以观察到个体间多个维度上的差异。

试举一例说明。对于医疗保险中的逆选择问题,需要区分个体多维度的私人信息,如健康状况、风险偏好等。在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简称“城职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参保人的健康状况时,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我们分别考察了雇主提供城职保(强制参加)、自愿参加城职保和自愿参加居民医保三类参保者人群的差异,包括自评健康(好)的比例、有慢性病的比例、总医疗支出对数以及医保报销支出对数。从图1-4可见,自愿参加城职保的群体较之强制参加的群体,虽然拥有的医保类型一样,但他们在四个健康维度上都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即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更可能选择参加城职保,他们的医疗费用[15]也更高。图1-4 不同类别参保者的健康比较数据来源:根据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绘制。1.6.3 对因果关系的识别

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保险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的判断,而且我们也的确观测到社会保险和很多现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比如社会保险与工资的关系,医疗保险与医疗支出的关系,社会保险和劳动参与的关系。但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在影响个体行为,我们看到的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响所致。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我们观测到的相关性和理论预计不一致。

例如,我们观测到有医疗保险的人,医疗支出更高。理论上有几种解释:一是医疗支出高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二是因为有了医疗保险,降低了医疗消费价格,所以医疗支出更高;三是那些风险规避倾向高的人既会购买更多的保险,又会有更多的医疗消费。因而,仅仅看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因果关系才是我们评价政策效果的依据,比如,回答“如果我们提高报销比例,是否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这样的问题。

再如,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养老保险的引入会导致老年劳动供给下降的结论,但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很多,如果我们仅仅基于养老保险和劳动供给这两个因素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有养老保险的人,劳动供给反而更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和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并不是同一类人,而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这两类人的异质性。比如,能力强的人更可能参加养老保险,同时也有更多劳动供给,而个体的能力又很难完全控制。

计量经济学为因果识别提供了一些工具和策略,是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的方法,包括工具变量法、政策实验等。1.6.4 政策实验方法

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方法识别因果关系,从而考察某一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对老年时期的伤残补贴政策是否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加拿大政府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政策实验。1987年,覆盖加拿大多数人的养老金体系(CPP)改革,提高了老年伤残补贴,而覆盖魁北克省的养老金体系(QPP)并未改革,表1-3是改革前后两种体系提供的福利(每年),以及两种体系下45—59岁人口中提前退休的比例。表1-3 CPP与QPP政策实验结果资料来源:J. Gruber,Disability Insurance Benefits and Labor Suppl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08,p.1175。

用双重差分的方法,以CPP为实验组、QPP为对照组,以对照组在改革前后时点上的变化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计算得出CPP待遇水平变化对提前退休有正向影响,使得提前退休比例上升了2.7%。还需要进一步检验的是,在改革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提前退休比例在时间趋势上是一致的。这说明较高的养老待遇会导致劳动供给下降。

政策实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一是该方法的设计思想便于识别因果关系;二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断推出相关的改革实验为这一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三是大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提高,为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及二者差异的统计检验提供了可能。1.6.5 行为经济学的方法

传统上,行为分析和福利分析所采用的经济学模型是一致的,人是理性地从最大化自身福利出发作出决策。在进行福利分析时,我们同样假设人们会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各自作出最优的选择,经济学基于人们的显示性偏好对政策的福利效果作出分析。

但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决策模型解释,行为经济学由此发展起来。行为经济学融入心理学和神经系统学的视角,对人们的储蓄行为、风险性行为、社会保险参与行为作出新的解释。这一视角面临的挑战是,如果人们不是最大化自身效用,那么如何进行福利分析?此时,显示性偏好并非最优的选择。最新的研究进展考虑到人们作出决策时可能会犯错,或者决策过程存在不一致性,从而修改对福利的定义。

行为经济学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新的理由,现实中人们不一定按照理性人假设行事。当人们未能作出最优化选择时,即使是在完善的市场中,政府也有必要进行干预,例如,要求短视的人为退休进行储蓄,或者要求对风险估计不足的人购买医疗保险。

社会保险具有跨学科特征,涉及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保险学、经济学、公共卫生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16]本书强调经济学的方法和视角,但并不排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模型力求简洁而有解释力,包含诸多假设条件,但复杂的现实世界有时并不符合这些假设,也难以完全用模型刻画。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他学科的研究结论可以对经济学分析加以补充,也可对经济学方法提出挑战,促进其不断发展。附录 社会保险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1. 国际组织数据(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各国社会养老保险支出的数据(https://data.oecd.org/socialexp/pension-spending.htm)。(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G20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比较,参见每两年发布一次的Global Pension at a Glance(https://www.oecd-ilibrary.org/finance-and-investment/oecd-pensions-at-a-glance_19991363)。(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提供了在不同生育率方案下对各国分年龄人口的预测(http://esa.un.org/unpd/wpp/index.htm)。(4)世界银行对200多个经济体的人口预测数据(https://datacatalog.worldbank.org/dataset/population-estimates-and-projections)。2. 中国的汇总数据(1)《中国统计年鉴》;(2)《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3)《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年鉴》;(4)《中国财政年鉴》;(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6)《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7)《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3. 中国的微观数据(1)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CHNS)数据(http://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该调查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The 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美国国家营养与食物安全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和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合作进行。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广西、贵州、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和山东9省,覆盖了东、中、西地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内容涵盖了家庭及家庭成员的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社会特征,包括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的就业和工资状况、健康状况、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及就医行为等。(2)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两年一次的全国家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国45岁及以上居民,调查样本分布在全国28个省区的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共计1万多户,2万人左右。CHARLS数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家户调查数据,其家户问卷部分有丰富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特别是有详细的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等。本章总结

• 社会保险是政府主办的项目,用于应对社会成员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领域的收入风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 社会保险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权利与义务的结合、给付基于事先约定的条件、强制参与、政府管理与监督等。

•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视角主要体现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和关注个体异质性等几个方面。

• 和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更注重定量分析、对因果关系的识别、对个体行为的探究,越来越多地利用政策实验的方法。讨论题

1.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何区别?国际劳工组织为何要倡导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2. 截至2016年,世界上已有168个国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111个国家实行了各种医疗健康保险,125个国家实行了生育保险,116个国家实行了工伤保险,83个国家实行了失业保险。为何提供养老保险的国家比提供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国家更多?

3. 举例说明为什么我们要注重因果关系的识别?

4. 我国自2009年7月份开始,在全国选择了10%的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此后,“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铺开,2010年和2011年分别新增国家试点县518个、1076个,覆盖面达到60%以上,到2012年8月底,全国所有的2853个县级行政区均启动了“新农保”试点。年满60岁的老人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请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新农保”的推出对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的消费和劳动供给可能产生的影响。

[1]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6月,当时是与国际联盟有关系的一个独立机构,1946年起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最初,国际劳工组织的倡议植根于欧洲国家的工业化经验。国际劳工组织很快成为全球促进劳动保护的主要参与者,在20世纪20—30年代,逐渐转变为国际机构。国际劳工组织成立后不久,另一个组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成立,旨在促进全球社会保障的发展。两个组织的使命和责任是一致的,总部都在日内瓦。

[2]数据来源: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官方网站。

[3]Se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World Social Protection Report 2014/15,Building Economic Recovery,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Justice,available at http://www.ilo.org/global/research/global-reports/world-social-security-report/2014/WCMS_245201/lang--en/index.htm,2018-06-09.

[4]参见杨俊:《社会保险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参见侯文若编著:《社会保险》(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6]See Asian Development Bank,The Social Protection Index: Assessing Result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available at http://www.adb.org/publications/social-protection-index-assessing-results-asia-and-pacific,2018-06-09.

[7]具体内容见本书第5章。

[8]具体内容见本书第8章和第9章。

[9]See Chetty,R. and A. Finkelstein,Program Report: The Changing Focus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80-2010,2012.

[10]参见后面相关章节的文献介绍。

[11]参见封进:《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参与激励》,载《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12]更为详细的分析可见本书第4章。

[13]See M. Feldstein,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00(2),pp.303-320.

[14]Feldstein求解了三种情况下的最优缴费率和替代率:一是所有人都完全短视;二是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短视;三是一部分人完全理性,另一部分人完全短视。See M. Feldstein,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00(2),pp.303-320.

[15]参见封进、王贞、宋弘:《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自选择与医疗费用》,载《金融研究》2018年第8期。

[16]社会保障是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也是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之一(参见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载《人民日报》2018年8月13日),这一特征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性质。第2章 社会保险起源与发展的经济逻辑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以工业化为前提,在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共同推动下产生与发展。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推出的动机和时机有很多差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和功能基本相同。本章首先回顾各国社会保险的起源,总结社会保险起源和发展的几种理论,之后讨论政府提供社会保险的主要理由,最后介绍世界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规模和主要运行模式。2.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英国1601年出台《济贫法》被视为人类社会保障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由国家实施社会保障。《济贫法》在这一人口流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出台,其手段是惩戒性的,保障对象无人身自由和基本尊严可言,所得到的权利也极为有限。《济贫法》的出发点是维持社会稳定,一旦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保障的待遇就大幅下降。从保障实施的目的、保障利益的易变性及受众人权的缺失来看,《济贫法》显然不能作为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标志。

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德国政府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采取镇压与安抚两手政策,即在坚决镇压的同时,实行社会保险,向工人提供一些社会福利,缓和社会矛盾。随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德意志帝国议会在1883—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业伤害保险法》《退休金保险计划》等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这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文明的社会背景下确立的,已不同于中世纪农业社会背景下建立的国家保障制度,而且都属于社会保险形态,有别于社会救济。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影响深远,欧洲许多国家紧随其后纷纷出台了社会保障立法。如奥地利在1888年开办疾病与伤害保险。因此,一般把德国养老保险制度视为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专栏 《贝弗里奇报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中的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曾任劳工介绍所所长和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贝弗里奇教授负责制订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年底发表,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以消灭贫困、疾病、无知、肮脏、懒惰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全社会性的国民保险制度,对每一个公民提供以下七项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保险、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灾难补助、妇女福利,并贯彻以下原则:(1)用统一的标准发放救济或补助;(2)参加社会保险者统一缴纳保险费用;(3)统一社会福利的行政管理;(4)发放的救济和津贴应以维持正常生活为准;(5)保险的范围应包括所有公民以及他们生活的必需方面。《贝弗里奇报告》至今在社会保障理论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据此报告,英国于1942年至1947年相继通过了《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保险事业法》《国民救济法》。战后,英国政府按照贝弗里奇的设计,最早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于1948年宣告: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继英国之后,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以及西欧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按英国模式实施社会福利政策,建设自己的“福利国家”。2.2 养老保险的起源

1889年,德国颁布了《养老金保险法》,之后其他欧洲国家相继颁布有关立法。这些国家在法规的推行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阻力,但总体比较顺利,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保障面较小,开支也不大。如德国规定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限额为70岁,而当时德国工人很少有能活过70岁的,因此当时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用于应对长寿风险,能享受的人数量有限。

从各方面来看,英国都有理由比德国更早一步实现现代社会保障制,为何事实却正好相反。除了上述德国的特殊政治社会背景外,英国本身有一些制约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英国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中央政府对地方较少干预,立法上实行两院制衡政策,宪法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需要依靠强制性的力量,显然英国的政治体制不利于这种制度的实行。第二个因素是个人主义观念在英国的盛行。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个人的成败荣辱都被视为个人的事,应由个人负责。即便是贫困这类社会问题也被认为应由个人解决,而不该由国家出面干预。第三个因素是英国的私人自助和互助形式比较完善。这也是基于个人主义所形成的社会现象。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加上英国在19世纪末对《济贫法》作了一些改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没有欧洲大陆诸国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07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加重、失业人口的增长和老年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波尔战争中反映出的英国士兵较差的身体素质,英国社会各界才开始呼吁学习德国的经验,建立起由国家提供财政基础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英国于1908年创立了养老保险,1911年创立了健康医疗保险,并于1911年发布《国民保险法》,内容除了养老、工伤、残疾保险之外还包括医疗和失业保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失业保险。

英国虽然在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慢了一步,但追赶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都已领先于欧洲各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对社会需求的类型和满足的方法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较晚,原因与英国的较为相似:生产力发达,私人保障措施较为完善,且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更甚于英国。直到1929年发生大萧条,地方政府和传统慈善机构的救济已无法解决普遍贫困的问题。这次大危机进一步打击了强调个人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与政策开始占主导地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把推行社会保险作为新政内容之一,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案》,把本来一直由慈善团体和地方政府办理的救济失业转变为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办理的社会保险。

其他欧洲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推行情况如下:法国于1910年制定了《养老保险法》,规定费用由国家、雇主以及雇工三方分担,要求年收入3000法郎以下者必须参加。意大利于1898年开始实施强制性工伤保险以及老年和残废保险。瑞典于1891年开始推行国家补贴、私人主办的自愿性疾病保险;1901年正式颁布《养老和残疾保险法》,为18—66岁的工资劳动者提供保险。挪威也在1892年颁布了《养老保险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在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项目多、范围广,形成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日本在1941年才制定第一部养老保险法。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养老制度基本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

到50年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时才逐步仿效建立这种制度。如马来西亚、印度和新加坡分别于1951年、1952年和1953年,以公积金的形式对工资收入者实行养老保险。

1951年2月26日,我国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53年、1956年两次修订,全面确立了适用于我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规定了职工享有的养老待遇,工伤待遇,疾病、非因工负伤、残废待遇,工人与职员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时待遇,生育待遇等。

各国养老保险的推出如下表所示:表2-1 各国养老保险的推出资料来源:Culter,D.M.,and R. Johnson,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e Social Insurance State: Explaining Old Age and Medical Insurance Across Countries,Public Choice,2004,120,pp.87-121。2.3 医疗保险的起源

医疗保险最初建立在俾斯麦管理下的德国,始于1883年,低收入蓝领工人在强制覆盖范围内,覆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提高。这一保险既提供了实物医疗补贴,也提供了疾病或生育现金补贴。到1889年,有610万德国工人是当时某个疾病基金会的会员,人数大概占总人口的12%。和养老保险一样,德国医疗保险是由雇主、雇员根据其工资以及其他来源收入缴费。缴费金额和待遇水平都与工人的收入相关。

奥地利、挪威和瑞士政府迅速推出了类似的医疗保险法案。瑞士由于私营部门的反对,未能成功施行。英国最初对德国的强制医疗保险制度持否定态度。然而,时任首相劳埃德·乔治在1908年访问德国归来时,认同了德国的成功,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制度,即英国国家(医疗)保险,该制度于1911年通过,提供现金和实物福利,并仅对体力劳动者是强制性的。大约30%的英国人口被该保险覆盖。1948年,英国建立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

1927年,日本政府也依照俾斯麦模式,为各类工业工人引入强制性医疗保险。在日本的强制医疗保险制度中有关于参保者的收入限制门槛以及与收入相挂钩的缴费规则。1938年,医疗保险制度在自愿的基础上延伸到农村地区。1939年,白领工人和渔夫也加入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因此在1943年,日本有着广泛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尽管这一系统在1945年后被重建。

法国于1930年在引入退休保险的同时,也为低收入工人启用了强制医疗保险。原因可能是当时在和德国争取两座城市的所有权,因此需要依靠社会保险来笼络民心。

从1892年开始,丹麦私人医疗保险协会由国家提供补贴并实施监管。为了应对大萧条,于1933年通过社会改革法案,加强了丹麦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为参与健康保险的会员提供政府养老金的权利。之后,丹麦的医疗保险基本上是强制性的。类似地,1938年的新西兰社会保障法案引入全民医疗保险和类似于美国社会保障法案的经过经济情况调查的疾病保险。

在荷兰,医生们抵制医疗保险制度。作为让步,政府1930年引入的医疗保险制度仅强制要求低收入工人参与,且仅覆盖和疾病相关的支出。1941年,德国在荷兰强制执行医疗保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的医疗保险体制继续以德国当局建立的方式运转。

西班牙于1942年为低收入的工业工人推出了强制性医疗保险。最初,这个保险系统只覆盖了25%的人口,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类似地,意大利在1943年也成为强制医疗保险国家的一员,并对这些基金实行国家集中控制,所有有收入的人都需要缴费。

比利时共同基金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补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雇主和工人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强制医疗保险,最初设立时覆盖范围有限。

在瑞典,由于存在许多地方税收资助的免费公立医院,强制性医疗保险的推行似乎不那么紧迫。直到1947年《医疗保险法》推出,医疗保险才开始正式施行。

在美国,对联邦医疗服务筹资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尽管时任罗斯福总统考虑到《社会保障法》的完整性,未加入医疗保险计划。作为1945年公平交易提案的一部分,时任杜鲁门总统提出了全民强制医疗保险制度,但没有被国会通过。1965年的《医疗保险法》为超过65岁的老人提供医疗保险(medicare)、为收入低于规定水平的穷人提供医疗救助(medicaid)。

加拿大在1934年正式推行医疗保险,但失败了。部分原因是法院裁定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引进此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政府补贴了各省提供的医院护理费用。1996年,在制定省级医疗保险计划后,通过了《医疗保险法》。

澳大利亚通过1976年的改革,允许公民在私人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中自行选择。因此,私人医疗保险继续与大量由国家补贴的社会医疗保险共存。

瑞士1899年起开始实行强制性医疗保险的尝试,但一再受到医生和私营部门保险基金的阻拦。1994年之前实行的是政府补贴的商业医疗保险,自愿参与。1994年实现强制参保。表2-2 各国医疗保险的引入及改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