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个人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3:30:4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个人礼仪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个人礼仪试读:

内容提要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风和悦人的仪态一直孜孜以求。而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更是倍加关注。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我们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

什么是个人礼仪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风和悦人的仪态一直孜孜以求。而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更是倍加关注。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

我们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

个人礼仪的概念

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理”,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5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

个人的原动力

教育的推动力

以及环境的感染力。个人的原动力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教育的推动力

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母,教育也是个人成才之父。教育使我们知道谁是谁非,扬善抑恶,更使我们懂得知书达理,行善积德。古人以“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来说明教育对人的重要。教育的这种神奇功力,对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同样也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个人礼仪的教育培养就是培养人们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操,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以及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这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其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指点和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真正的感悟,进而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虽然个人礼仪的形成如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但教育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确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环境的影响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个人行为的变化,个人礼仪的形成,除了自身的主观能动力和教育的推动力外,还要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说明社会环境条件与个人思想、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对人的感染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就会被打上落后、愚昧的烙印;而一个在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其思想与行为的文明性、先进性也相对会比较高。可见,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对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影响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礼仪修养的提高则关键在于自己。

个人礼仪修养即社会个体以个人礼仪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标准,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今天,强调个人礼仪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首先,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我们认为,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际交往,贵在有礼。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第三,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尤其是礼仪修养)为己任,一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之中。

态势语的设计运用

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人类生来就富有动作性。当人采取行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就是动作与表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与表情是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独特的信息形式直接显示着行为的意义。人们将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行为的意义,即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诸如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等,叫做体态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人体语言或态势语言。

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体态语的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于口才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

表情

达意

毫无疑问,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形式传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它常常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大概是经过理性加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个人的深层心理和真实意向的缘故。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有声语言的这种无形性、隐藏性和间接性,往往叫他们难以“尽解人意”。因此,“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伯德惠斯特尔)。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深谙此理,他常利用钱币在桌上表演来说明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关系,给工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专家们指出,医生在问诊时尤其要注意二者兼顾,这样才能给病人更有效的提示,从而获得确切的信息,作出准确的诊断。

不仅如此,体态语还能加强表达语气,显示出人的内在的情感和态度,使情绪、观点、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比如,教师运用一定的体态动作来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改善学生的信息接收率。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离学生远远的毫无表情毫无动作的讲课,学生只能接受其发出信息的25%。如果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字幕等),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提高到40~50%。若利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75%以上。

因此,口才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应只是单一的话语活动。在口才艺术中,口头语和体态语是相辅相成的。

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的形象

体态语不但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同时还使说话者以动态、直观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听者的面前,给他们以直接的印象。体态语直接构成主体的体态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意义上的,它还鲜明地体现着主体的内在气质、风度和人格。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和文化修养。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别人的体态动作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姿势来表现个人的风度。

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能大大增强这种美学效果,使谈话者声情并茂、形神皆备,使谈话者风度翩翩、仪态万方。有经验的口才家总是善于运用恰当、独特的体态动作来改善自己的形象。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不管说什么,只要做几个姿势,就能把听众吸引住。他的身材并不算高,但他那精心设计过的姿势却总是能唤起一种形象高大的印象。肯尼迪的魅力可以说是体态的魅力,风度的魅力,气质的魅力。这种优美的体态风度能帮助谈话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其形象符合对方的期待,一开始就从感觉上、心理上沟通了与对方交流的渠道。

五官四肢,各显神通

手势

手势是人们在交往或谈话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手势动作。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一种交际工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手势被赋予了种种特定的含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加上手有指、腕、肘、肩等关节,活动幅度大,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手势便成了人类表情达意的最有力的手段,在体态语言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当前流行的看法把手势分作4种类型:

1.情绪手势

情绪手势是伴随着说话人的情绪起伏发出的,常常用来表达或强调说话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情绪、意向或态度。比如,高兴时拍手称快,悲痛时捶打胸脯,愤怒时挥舞拳头,悔恨时敲打前额,犹豫时抚摸鼻子,着急时双手相搓,而用手摸后脑勺则表示尴尬、为难或不好意思,双手插腰表示挑战、示威、自豪,双手摊开表示真诚、坦然或无可奈何,扬起巴掌猛力往下砍或往外推,常常表示坚决果断的态度、决心或强调某一说词。情绪手势是说话人内在情感和态度的自然流露,往往和表露出来的情绪紧密结合,鲜明突出,生动具体,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示手势

指示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动作。比如,用手指指自己的胸口,表示谈论的是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伸出一只手指向某一座位,是示意对方在该处就座。指示手势还可以用来指点对方、他人、某一事物或方向,表示数目、指示谈论中的某一话题或观点等。指示手势可以增强谈话内容的明确性和真切性,便于及时常握听者的注意力。

3.模拟手势

比划事物形象特征的手势动作叫做模拟手势。如抬起手臂比划张三的高矮,伸出拇指、食指构成一个圆圈比划鸡蛋的大小,抡起胳膊侧身往后模仿骑马。模拟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由于它往往还带有一点夸张意味,因而极富有感染力。

4.象征手势。

象征手势是表示抽象意念的一类手势动作。这种手势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使用十分普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推广的一种象征胜利的“V”型手势(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状,余指屈拢),19世纪初风行于美国而后在欧洲被普遍采用的表示良好、顺利、赞赏等意思的“OK”手势(大拇指与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指伸直张开),就是属于此类。再如在我国,举起握成拳头的右手宣誓表示庄严、忠诚和坚定;少先队员们将右手举过头顶象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跷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夸奖;跷起小指表示贬斥、蔑视。象征手势能给谈话制造特定的气氛和情境,从而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必须指出,以上四类手势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一个手势可以包含几种意义。比如说到要去“拥抱明天,拥抱未来”可能会激动地撒开双手向前伸出,这既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又带有指示或象征意味。表情

表情,即面部表情,是指头部(主要是脸部)各部位对于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它与说话内容的配合最便当,因而使用频率比手势高得多。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因而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这种全人类性使得表情成了当今社交活动中少数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手段之一。

笑与无表情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任何其他面部表情都发生在笑与无表情两极之间。发生在此两极之间的其他面部表情都体现为这样两类情感活动表现形式:愉快(如喜爱、幸福、快乐、兴奋、激动)和不愉快(如愤怒、恐惧、果敢、痛苦、厌弃、蔑视、惊讶)。愉快时,面部肌肉横位,眉毛轻扬、瞳孔放大,嘴角向上,面孔显短,所谓“眉毛胡子笑成一堆”;不愉快时,面部肌肉纵伸,面孔显长,所谓“拉得像个马脸”。无表情的面孔,平视,脸几乎不动。无表情的面孔最令人窒息,它将一切感情隐藏起来,叫人不可捉摸,而实际上它往往比露骨的愤怒或厌恶更深刻地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微笑,真诚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证。它向对方表白自己没有敌意,并可进一步表示欢迎和友善。因此微笑如春风,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它能给谈话带来融洽平和的气氛。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义: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骄傲,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沮丧,侧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坚决,撇嘴表示藐视,鼻孔张大表示愤怒,鼻孔朝人表示高兴,咬牙切齿表示愤怒,神色飞扬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惊讶,等等。

眼神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据专家们研究,眼神实际上是指瞳孔的变化行为。瞳孔是受中枢神经控制的,它如实地显示着脑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瞳孔放大,传达正面信息(如爱、喜欢、兴奋、愉快);瞳孔缩小,则传达负面信息(如消沉、戒备、厌烦、愤怒)。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

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接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恋人们常常用眼神传递爱慕之情,特别是初恋的青年男女,使用眼神的频率一般超过有声语言。

有的人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四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

当然不能老盯着对方。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于被人直视。”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阈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阈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后二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但是集会中的独白式发言,如演讲、作报告、发布新闻、产品宣传等则不一样,因为在这些场合讲话者与听众的空间距离大、神阈广,必须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听众,或平视,或扫视,或点视,或虚视,才能跟听众建立持续不断的联系,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腿姿

腿部虽属身体的下端,但它往往最先表露潜意识。谈话中,当人们不愿意把内心的焦躁不安明显地表露在脸上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大幅度动作上时,往往就用离开他人眼睛最远的部位来表达,即轻轻地摇动腿部或抖动腿部。因此,腿部也能表现人的情绪和意识。

不论坐着站着,腿部常常呈现出这样三种姿势:两腿分开、两腿并拢和两腿交叉。两腿分开是一种开放型姿势,显出稳定、自信,并有接受对方的倾向。两腿交叉是一种防御性姿势,往往显得害羞、忸怩、胆怯,或者随便散漫、不热情、不融洽,如站立时的别腿姿势,坐着时的架腿姿势(跷二郎腿)。架腿姿势通常是控制消极情绪的人体信号,专家们说它“颇有不拘礼节的意味”(莫里斯),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姿势,这种毫无拘束的姿态或许会给人放肆、自大或过于随便的印象。两腿并拢的姿势则过于正经、严肃和拘谨,如立正、正襟危坐,虽然慎重其事,却令人紧张、压抑,自己也不舒服。

我们主张两腿分开的姿势。站立时,两腿张开,两脚平稳着地成“丁”字型(或平行相对,或一前一后),躯干伸直,不要屈膝和弯腰弓背,否则显得消极懒散,无精打采。坐宜端坐,即两腿稍稍分开,间距不超过肩宽(女性更要注意不过分叉开),腰板轻松地挺直,这样显得自然、从容,情绪饱满。当然,如果是朋友在一起,间或架架腿(女性则宜交叉脚踝),也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在人多的场合宜站着讲话,这既是出于礼貌,对听众表示尊重,又便于发挥各种体态语的作用,充分显示你的气质、风度和力量。我国当代著名演讲家曲啸说:“要想从语言、气质、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演讲者的特点,也只有在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服饰

服饰这种静止的无声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体态信号,它无时无地不在向世人展示主人的形象和风度。在社交活动中,得体的衣着打扮至少有这样4个作用:第一,它能体现人的内在精神风貌、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第二,这种文明的仪表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现代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服饰在建立“第一印象”的所有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建立“第一印象”的顺序是:性别→年龄→服饰→容貌、姿态→表情→眼神→态度→允许接近范围→接触程度。第三,美的服饰能使人的形象更加富有魅力。第四,衣饰可以律心,心清则话明。成功的装束,可以增强自尊心,提高自信力。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发挥服饰在社交和口才中的作用。一般地说,服装、发型、饰物、化妆等,都要以美观、大方、入时、合群为准则,既不可胡子拉碴、不修边幅,也不必浓妆艳抹,过分打扮,更不能奇装异服,不伦不类。

变化万端不逾矩

体态语在说话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但是,它毕竟只是完成表达任务的手段,而不是说话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口才来说,体态语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必须由表达的内容、情绪、对象等因素的特点来决定。体态语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要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这是体态语设计的根本宗旨。美国历史上有个叫雷布斯的政治家,他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时,中途突然停了下来,取出怀表,站在那里望着听众足足有一分多钟。听众都觉得奇怪:怎么回事?难道忘了说辞?就在大家猜疑之际,他突然大声说道:“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需要的时间。”大家恍然大悟。雷布斯的中途停顿动作的设计,既新颖别致,又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他在“劳工问题”上的思想和见解。

二要服从情绪表现的需要。任何表情动作都是人的内在情绪和感情的体现。体态语的设计必须合着感情的脉搏,服从情绪的支配,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该怒则怒,该怨则怨,所有动作须随着说话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发出,切不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三要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无论表情、动作、姿态、衣饰都须考虑和适应特定的对象和场合。跟情人约会与会见同事时的衣着打扮和神态应该是有区别的;参加喜庆活动与参加悼念活动时的举止、仪态也应该不同。

四要服从审美的需要。体态动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美则令人悦目赏心,丑则令人反感厌恶。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坐着站着,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要注意造型美,以适应人们爱美的心理。一般来说,男尚阳刚,女尚温柔。在设计体态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体现出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男人要有男人的气质和风度:刚劲、强健、粗犷、潇洒;女人要有女人的柔情和风姿:温柔、细腻、娴静、典雅。阴阳怪气、不男不女以及轻佻的姿态、猥亵的神色、放荡的举止、粗痞下流动作、不合时宜或低级趣味的打扮等等,都是口才和审美的死敌。美是口才的形象,也是口才的境界。因而你的谈吐,举止,都须服从审美的需要。

自然真淳及其他

体态语的设计旨在协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必须做到:

自然。自然是对体态语的第一位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真淳。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总是那样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使人觉得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者严重”,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简洁明了。动作要大众化,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繁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叫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无意义的多余的手势务必去掉。

适度适宜。所谓适度,即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的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使记者们大惑不解。于是,这一说话时动作与内容的不协调成了轶闻。

富有变化。说话时,适当的重复动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现或强调原来的情绪。但不要老重复一种姿势,如果一种表情、一种手势到底,则单调乏味,呆钝死板。因此,要善于随着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以期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魅力。

服饰的学问

青少年的着装应展示个性美

服装是人类心灵的一面镜子,每个人的穿着打扮,都展示着自己的审美力,表现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美国一位研究服装史的学者曾指出:“一个人在穿衣服和装扮自己时,就是在填一张调查表,写上了自己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婚姻状况等等。”服装简直成了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的形象化写照,既然服饰之美是一种个性美,那么,青少年的日常着装又怎样突出自我呢?

不要一味地效仿他人,盲目追时髦。穿着打扮喜欢追时髦,怕自己的着装落伍,这是当代青年的一个明显特点。这种求新爱美的心态是十分可贵的,但切忌不要脱离自身的条件去盲目追逐时尚,那样会扼杀了自己特有的个性、气质,甚至弄巧成拙。如近些年来,实用、摩登的牛仔裤风靡社会,成为广大青年喜欢的一种服装,男女青年普遍穿上了牛仔裤。体态匀称、双腿修长的青年人穿上牛仔裤,自有一种豪放、潇洒的气派。而体形矮胖、腿短的人穿上,只能穿出形体上的不足,使短粗的双腿更加刺目。日本有一段时期,妇女中流行穿超短裙,不管年老年少、身材胖瘦都争相穿上了这种裙子,许多身材矮胖的中老年妇女穿上后真是又难看、又滑稽。所以,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时髦,是很难穿出美的效果的。

要使着装既新颖时髦又适身合体,就得因人而异地穿戴打扮,正确的做法正如意大利著名的影星索菲娅·罗兰所说的:“跟着时装的潮流穿衣,当然是可以的。但请勿滥追潮流。你可以改造一下时新的式样,以适合你的特殊需要,重要之点在于你对自己穿的衣服要既觉得合体,又显得合适。一旦你找到了真正适合你自己的式样,你的所有穿戴都可以它为标准。根据自己的情况穿衣吧!”

青年人的衣着打扮要顺乎自然,不应过分雕琢。青年人的着装应该纯美自然,表现出青春的朝气和活力。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对外开放,有些青年在穿着打扮上追求以洋为美。个别女青年学着外国妇女的袒胸露背、画眉涂唇,把少女纯真妩媚的特征泯灭殆尽。有的男青年,本身健美英俊,可在着装上喜欢仿效西方的“嬉皮士”,乱糟糟的头发披在肩上,服式怪诞、颜色多样,显得萎靡不振。这种不伦不类的打扮,毫无美感可言。这就告诉我们,服饰美是建立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上的。青年人的着装只有顺乎自然、简洁大方,才能突出纯洁明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服装配色的基本方法

服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人们经常根据配色的优劣来决定对服装的取舍,来评价穿着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所以服装配色,是衣着美的重要一环。服装色彩搭配得当,可使人显得端庄优雅、风姿卓著;搭配不当,则使人显得不伦不类、俗不可耐。要巧妙地利用服装色彩神奇的魔力,得体地打扮自己,就要掌握服装配色的基本原理。

服装色彩的搭配,一般来说,有3种方法。

一是同种色相配。这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配色方法。即:把同一色相,明度接近的色彩搭配起来。如深红与浅红、深绿与浅绿、深灰与浅灰等。这样搭配的上下衣,可以产生一种和谐、自然的色彩美。

二是邻近色相配。把色谱上相近的色彩搭配起来,易收到调和的效果。如红与黄、橙与黄、蓝与绿等色的配合。这样搭配时,两个颜色的明度与纯度最好错开。例如用深一点的蓝和浅一点的绿相配或中橙和淡黄相配,都能显出调和中的变化,起到一定的对比作用。

三是主色调相配。以一种主色调为基础色,再配上一二种或几种次要色,使整个服饰的色彩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这是常用的配色方法。采用这种配色方法需要注意:用色不要太繁杂、零乱,尽量少用、巧用。一般来说,男性服装不易有过多的颜色变化,以不超过3种颜色为好。女子常用的各种花型面料,色彩也不要过于堆砌,色彩过多,显得太浮艳、俗气。

不同色彩相配,常采用对比手法。在不同色相中,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白与黑都是对比色。对比的色彩,既有互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在吸引人或刺激人的视觉感官的同时,产生出强烈的审美效果。因此,鲜艳的色彩对比,也能给人和谐的感觉。如红色与绿色是强烈的对比色,配搭不当,就会显得过于醒目、艳丽。若在红与绿衣裙间适当添一点白色、黑色或含灰色的饰物,使对比逐渐过渡,就能取得协调。或者红、绿双方都加以白色,使之成为浅红与浅绿,看起来就不那么刺眼了。

服装配色要因人而异

首先,服装配色要与年龄、体型相协调不同年龄的人,在穿着打扮上应各有特点。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稚嫩可爱,在穿着上就要避免成人化。其服装的配色宜花哨自由,色彩鲜艳浓厚、对比强烈、明亮欢快。如大红、粉红、天蓝、嫩绿、明黄、象牙白等色彩适于童装。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服饰上应穿出自己的色彩,并突出青春美。一般来讲,青年人的服装用色应力求明快、鲜艳,宜选择彩度较纯的黄色、绿色以及海蓝、银灰、雪青、洋红等色。

身材矮胖的青年,不要穿色彩对比强烈的上下装及横条纹或大方格衣服,而应采用单色、明度对比不大的调和色。瘦长苗条的姑娘宜穿红色、黄、橙等暖色服装,因为明亮的暖色可使人显得丰满。身材高大的女青年,服装不宜采用大面积的鲜艳色彩,不宜穿上下一色的套装,要以一个基本色调为主,加以适当的色彩点缀,不宜穿竖条纹的衣服。

其次服装配色要与肤色相协调

肤色白皙的人,在服色的选择上受限制较少,宜选择的颜色范围较宽,不论穿浅色衣服还是深色衣服都较为适宜,穿上浅色衣服显得莹洁、柔和、素雅;穿上深色服装则与白皙的皮肤形成对比,会使肤色显得更白净。肤色较黑的人,一般不适宜穿黑色服装及素雅的冷色调和深暗色调的服装,如墨绿、绛紫、深棕、深蓝等色。因为穿着深色衣服,会显得黑粗、老相。应选用色彩浓艳的亮色,如橙色、明黄色等,即可衬托出黝黑肌肤富有健美感。或选用海蓝、翠绿、玫红、米色等浅色调的服装,可增添明朗感。肤色偏黄的人,不宜选择柠檬黄、白色、黑绿色、黑色及深灰色等,以避免脸色更焦黄,增加“病态”感。应该穿红色、粉红、米色或棕色服装。

怎样选择服装款式

人的形体各有长短,天生完美无缺的人,现实中是难以寻觅的。一个人体型上或多或少的缺憾,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穿着打扮而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体型较胖的人,服装款式要力求简洁、朴实。衣服要宽紧适度,不宜穿过分紧身的服装。裤的长度应略长一些。鞋和袜最好与衣服同色。宜穿上下同色的深色套服。女性不宜穿连衣裙。

形体瘦的人,应尽量减少露在外面的部分,穿长袖衬衫。长裤、长袖立领的连衫裙都较合适。女士应在胸前做些点缀,或打些褶。穿褶裙、喇叭裙也较合适。

肩部过宽的女性,不宜穿挑檐式肩袖的服装,应选择肩部款式平缓的服装,再配以V字型领,可使肩部显得窄一些,窄肩体型的女子,适合穿浅色一字领上装。溜肩的女性,可选用全垫肩的款式以增加肩部的高度与宽度。挺括的西装和挑檐式肩袖的服装,都是较为理想的款式。

胸部扁平的女性,宜穿胸前加皱、胸前有兜的T恤衫,或短外套配蝴蝶结T恤衫,都有助于增添女性的魅力。

腰粗的人,应选肩部较宽的衣服,以产生肩宽腰细的效果。不要穿紧身裤,衣服应略为宽大而柔软些,行走时衣服形成自然的裥褶,曲折多姿,能产生一定的优美感。

腿较短的人,可以选择上衣较短,裤稍长的服装。腿较粗的人,宜穿上下同宽的深色直筒裤、过膝的直筒裙,不宜穿过紧的裤、太短的裙。

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艺术

青少年选配和穿着服装,还必须要适合不同地点和场合。在铺着丝绒地毯的豪华宾馆里,在辽阔葱绿的田野里,在琳琅满目的购物市场或喧闹的游乐场,着装应与环境相协调,穿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假如穿着牛仔裤和套头T恤衫,进五星级宾馆参加盛宴,不但对主人来说是一种不礼貌,自己也会感到有损尊严而局促不安。在悲哀的场合,若有人穿红着绿,浓妆艳抹,就会破坏肃穆的气氛,令人生厌。社交界对衣着穿戴非常敏感,尤其是与陌生人初次见面,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从衣着打扮上品评你的才能及人格。只有穿着打扮与环境相得益彰,才能展示出优雅、迷人的风度。

喜庆场合的穿戴

喜庆场合,一般指生日纪念、开学典礼、学校庆祝活动、联欢晚会、节假日游园、欢庆佳节等场合。其特点是人们心情愉快,气氛热烈。在这些场合,我们的穿戴也应该与之相协调,宜选择款式新颖活泼,色彩明快鲜艳的服装。诸如大红、粉红、金黄、柠檬黄、孔雀蓝、天蓝等色的服装,均能给欢乐的气氛更添喜色。女生可穿各式各样的裙子,戴上漂亮的发卡,披各种颜色的纱巾。男生可选择活泼的夹克衫,在胸前佩戴各种颜色的纪念章。少数民族学生还可身着民族盛装。但作为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

庄重场合的穿戴

庄重场合,一般指庆典仪式、升旗仪式、参加宴会、迎宾等。这种场合,一般有较严格的礼仪要求,其气氛是庄重、肃穆的。在穿戴方面就不能随随便便。例如,参加升旗仪式时,衣着一定要整齐,所有扣子要扣上,拉锁要拉上,少先队员要佩戴好红领巾。所穿的衣服,式样要大方、稳重、合体。在庄重的场合,穿长裤时不能卷起裤边,不能穿短裤或背心,女性不能穿超短裙。女子不宜赤脚穿凉鞋。穿长筒袜子,袜口不要露在裙子外面。

悲哀场合的穿戴

悲哀场合,一般指在殡仪馆向亲友的遗体告别,参加亲友的葬礼或吊唁活动等。这种场合的气氛都比较肃穆。由于亲人去世,丧家的心情沉痛、悲哀。为了体现对死者的悼念和对丧家的同情,应选用黑色或其他深色、素色服装,内着白色或暗色衬衫,使之与庄重肃穆的气氛相和谐。在这种场合千万不能穿红着绿,浓妆艳抹。服装款式宜显庄重,不宜穿各类宽松服装或其他便服,不宜穿有花边、刺绣或飘带之类装饰物的服装,以免冲淡现场的气氛。穿着要规范、严整,不要敞衣露怀,不拘小节。

穿西装的讲究

西服产生于欧洲,造型优美,做工考究,无论男士还是女士穿着后都显得典雅大方,所以深受各国各界人士的喜爱。西服,作为西方普遍穿着的服装,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这种服装最早是中世纪欧洲马车夫的一种制服。而西服中最为庄重的黑色燕尾服,其开叉处正是当年马车夫为便于上马而留下的痕迹。

西服于清朝末年传入我国,成为西方文化的一种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普及、流行,大有取代中山装,成为丛标准礼服的趋势。因此,在礼仪活动中,中学生也应该懂得西服的着装要求。

西服的式样较多,各类西服看似大同小异,其实细部多有不同。从纽扣看,西服有双排扣、单排扣、三粒扣、两粒扣、一粒扣;从领型看,有大翻领、小翻领、平翻领等不同式样。人们可依据自己的审美眼光,选择款式新颖、适身合体的西服。

西服的穿着要受交际场合的制约。穿着的方法,一般是根据国外的礼节,按照正式、半正式和非正式等场合来分的。正式场合,如宴会、招待会、重大会议、婚丧事以及特定的晚间社交活动等,应穿西服套装,颜色以深色为宜,以示严肃、庄重、礼貌。半正式场合,如访问、较高级会议和白天举行的较隆重的活动,通常也应穿西服套装,取浅色或明度较高的深色为好。在非正式场合,如外出旅游、上街购物、访亲问友等活动。可以穿上下不配套的西服,宜选择款式活泼、明朗、轻便、华美的色调。

西服纽扣的系法也大有讲究,穿双排扣西服时,一般要将扣子全部扣上,否则,会使人觉得轻浮。双排六扣西服最上面两粒是样扣。单排两扣西服,穿着时一般只扣上扣,下面一粒扣算样扣。当然,也可全部不扣,以显潇洒、自由。单排三扣西服,只扣中间一粒或不扣,第一、三粒为样扣。至于一扣西服,扣与不扣均可。

穿西服一般要系领带。领带的色彩应与西服、衬衫和谐相配。按照西服——衬衫——领带这三者的顺序,目前大多数男子采用的配色法是:深—浅—深,也有人采用浅——中—浅或深——中——浅的配色方法。不管选择哪种配色法,只要色彩搭配统一和谐,均能收到美的效果。身着黑色西服,系上紫红色或银灰色领带,配上白色或浅色衬衫,既高雅气派又庄重洒脱;深蓝色西服,可配扎艳蓝色、深玫瑰色或橙黄色领带,穿着白色或淡蓝色衬衫,浓淡相间,显得既稳重又活泼;若穿乳白色西服,最好选用红色为主,略带黑色或砖红色、黄褐色的领带,可给人以华贵典雅、风采动人之感。

穿西服要讲究整体美。衬衫要保持整洁、无皱折,衬衫的下摆必须塞在裤子里。还要顾及装饰物、鞋、袜等与西服的合理搭配。一般来说,穿西服不宜穿花袜子,以便保持端庄的风格。不能穿便鞋、塑料凉鞋或拖鞋,最好穿皮鞋,方可展示“西服革履”的风度美。西服的外袋,包括手巾袋和两侧的暗插袋,都是属于装饰性的衣袋,不宜放置过多的物品,否则很不雅观。小件物品如钢笔、票夹等,都应存放在内插袋中(即封在内夹里中的衣袋)。

一般穿着西服的顺序是先戴领带,然后整理头发、穿鞋,最后穿西服;也可先梳理头发、穿鞋,然后系领带穿西服,但在系领带前必须将双手洗干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