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0:08:43

点击下载

作者:刘振武,高旭东,胡健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试读:

前言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最主要的源泉之一,技术创新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经济国际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我国市场上,我国企业在同跨国公司面对面的竞争中就很难取胜;在失去了国内市场的支撑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不可能有好的表现。

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尽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正确认识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研发组织管理、研发项目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对技术变革和技术演化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

本书的总体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而探讨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并强调指出,核心技术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但一定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两个企业直接竞争时,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缺乏核心技术的,一定处于不利地位。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在应用“比较优势论”时要非常谨慎。“比较优势论”是关于国际分工、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理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遵循这一理论,发挥特有的优势(比如劳动力成本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把“比较优势论”泛化,用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就非常值得商榷,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市场已经非常开放,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是直接面对面地竞争,劳动力成本低、甚至了解国内市场等传统优势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第一章还特别强调,对自主技术创新缺乏信心是影响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很多人认为,国内企业技术能力还很弱并且很难在核心技术开发上有所作为,因此,同跨国公司竞争需要寻找其他的方法,比如试图通过单纯的“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创新来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或者试图以没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代替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都是典型的信心不足的例子。实际上,自主技术创新是可以做到的,我国企业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关键是需要避免陷入五大误区。

第二章介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我们把“技术战略”界定为关系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全局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正确认识技术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关系,正确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的边界,正确认识企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有效组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等。我们特别强调,我国企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又处在经济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需要特别注意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比如,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技术追赶与技术超越的关系;不断探索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以小搏大”的方法,从而有效应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

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如何进行企业研发组织管理、研究和开发项目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以及研究和开发项目评估与决策。具体而言,第三章“企业研发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研发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设计企业研发组织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加强企业内部技术转移的组织保障;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的设立与管理。第四章“研发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发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研发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流程;门径管理流程及其发展;研发项目的组合管理。第五章从介绍研发人员管理的特殊性入手,分析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研发团队如何通过有效沟通与合作提高研发效能。第六章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介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内容,探讨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第七章阐述研发项目评估与决策的基本原则,介绍研发项目评估与决策的定量和定性方法以及综合定性和定量的管理科学方法,讨论不同方法对不同研发项目评估和决策的适用性,以及多研发项目组合评估和决策的理论和案例。

本书的前七章主要介绍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是本书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企业还需要对技术变革与演化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论有深入的认识,防止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第八章中集中介绍了技术创新管理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包括:技术演变的A—U模型、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结构性技术变革理论、S曲线以及关于创新的源泉的理论。

本书反映了我们在技术管理领域多年研究和实践的一些体会,希望它的出版能够对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学术界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技术创新管理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书中的错误和不足,请技术管理领域的同仁们指出,以备将来修正。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振武以及孙星云、张建军、清华大学高旭东、西安石油大学胡键负责全书的策划、统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清华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有关人员负责初稿的写作,具体分工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由清华大学高旭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孙星云、张建军负责,第三章由西安石油大学范琦、黄莉负责,第四章由清华大学李纪珍负责,第五章由西安石油大学侯海青、陈楠负责,第六章由西安石油大学田党宏负责,第七章由清华大学李习宝、李纪珍负责,第八章由清华大学王毅负责。第一章 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这一章介绍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以及在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开发自主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

现代管理学对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理解有其独特的视角,是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等问题的重要基础。一、技术的概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2)的定义,技术(Technology)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技术有时也指技术装备。”

卢森博格和佛里斯泰克认为,技术是储存在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一个个团队中的知识的总和,而这些知识来源于人们在设计、生产、投资等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这一意义上讲,技术不是显性的公共信息,不能免费获得,不能随意获得,也不能免费复制。技术主要是隐[1]性的知识,不可能全部以设计图纸、工作手册等形式体现出来。

帕威特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一系列高度差异化的技能和知识,它们不能够简单地从科学原理中得出,也不能简单地直接归结[2]为科学原理,而是以技能、实践以及经验估计为基础的。

勃高门等在他们主编的《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认为,技术是可以用于开发产品、服务以及生产和运输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可以体现在人、原材料、认知过程和物理过程、工厂、设备以及工具之中。技术通常是将发明和发现转化为实际应用[3]的开发活动的结果。二、技术创新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对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直接定义,而是定义了“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前者是指生产技术上的根本变革,例如从用体力、畜力生产改为用机器生产;后者是指生产技术上的改进,如工艺流程、机器部件等的改进。

马为和卢森博格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上游的”科学知识在“下游的”[4]新产品设计和新工艺开发中的应用。这一定义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纠正: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心的是企业如何独享研究的成果。马为和卢森博格同时还强调支持利用研究成果的条件。

根据马为和卢森博格的研究,技术创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1)用于技术创新的知识的获取不是一劳永逸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从基本的科学知识向应用的转移。技术创新与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和交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向的、持续的信息流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成功的技术创新需要技术与经济两个层面的结合。在技术层面,成功的技术创新需要考虑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技术知识;在经济层面,成功的技术创新需要考虑经济效果,也就是需要考虑技术创新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不同技术方案的有效性。(3)技术创新要以企业的技术积累为基础。一个企业的技术知识是与该企业的具体特点紧密相关的,是企业R&D部门与其他部门互动的结果,因而相当一部分知识是隐性的。正因为如此,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以企业的技术积累为基础。(4)正确理解基础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一般不会直接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但是,深入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应用研究指明方向。基础研究还是监控、评价企业外部有关研究的基础。因此,基础研究应当被看做是知识网络的入门券。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从基础研究中获得的知识是高度不可预测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基础研究是不可计划的。为了提高基础研究的有效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创造能够使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高度互动的条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著名学者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发展”(Development)的定义对人们理解“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熊彼特看来,“发展”,或者叫“创新”有5种含[5]义:(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而且这种新的方法不一定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获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必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被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熊彼特特别强调,正确理解他讨论的“发展”,或者叫“创新”,需要特别注意两点:(1)创新并不一定要由现有的企业、包括行业领先企业来实现。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创新是由新创企业实现的。(2)创新不是一般的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是发明或发现使用生产要素的全新的方法,或者发明或发现新的生产要素。第二节 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在本节中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此加以说明。一、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

1.“资源基础论”

在战略管理领域,关于竞争优势的来源有很多研究和理论,其中“资源基础论”(The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简称“the RBP”)代表[6]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资源基础论”看来,一个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独特的“资源”,其主要特点是:有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是首要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稀缺性,难以在竞争性市场上买到;难以模仿,竞争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相同的资源;难以替代,其他资源不能带来同样的竞争优势。

虽然“资源基础论”还没有清楚地描绘出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的所有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很多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Knowledge Based Assets),是最重要的[7~10]表现形式之一。换句话说,核心技术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但一定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两个企业直接竞争时,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缺乏核心技术的,一定处于不利地位。

2.“比较优势论”

同“资源基础论”相比,“比较优势论” 目前在我国的影响更为广泛。根据这一理论,我国企业在同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没有资金优势,但是享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因此我国企业目前还不到需要高资金投入的自主技术创新阶段,而是需要以引进技术为主,以低成本同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行竞争。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还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比较优势论”是关于国际分工、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理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遵循这一理论,发挥特有的优势(例如劳动力成本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把“比较优势论”泛化,用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就非常值得商榷,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市场已经非常开放,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是直接面对面地竞争,国内企业劳动力成本低、甚至了解国内市场等传统优势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比较优势”在日本、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在经济追赶过程中,日本、韩国很多企业的产品出口的确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国际市场上、在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在国内市场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韩国企业并没有真正同跨国公司正面竞争,因为国内市场高度保护,外资流入也非常少,国内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起作用的不是“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日本、韩国企业在发展很多支柱产业(比如钢铁、汽车、通讯设备等)时,都违反了“比较优势论”。这些企业这样做的结果,[11~14]不是在竞争中失败而是也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至少在这些产业,“比较优势论”是难以成立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也不一定需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这也很容易理解:“比较优势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假设是不成立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根据“比较优势”来制定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那就只会在实践中失败。

实际上,韩国、日本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在高度保护的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以“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为基础展开竞争,逐步提高竞争力,在竞争力达到国际水平之后(而不是之前),再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3.“企业资源与产业竞争阶段匹配模型”

如果“资源基础论”是正确的,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等资源,为什么也能够迅速发展?为了解释这一现象,高蔚卿提出了“企业资源与产业竞争阶段[15]匹配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企业的成长既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资源,也受产业竞争阶段和环境的影响。

就企业拥有的资源而言,可以分为两类:通用性资源和独特性资源。通用性资源是企业能够在不同业务单元中使用,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资源,例如各种职能管理能力(特别是财务管理能力、市场管理能力以及资本运营能力),品牌和声誉,企业文化,资金等。与通用性资源相反,独特性资源是很难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转移或共享的资源,例如特定用途的自然资源、技术优势和专有知识等。

产业竞争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产业竞争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多有利于企业以通用性资源参与竞争的条件,企业可以凭借通用性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在竞争的高级阶段,通用性资源在竞争中的地位将趋于下降,独特性资源在竞争中的作用将显著提高。

根据“企业资源与产业竞争阶段匹配模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在没有多少“核心技术”等独特性资源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发展,是可以理解的。我国很多产业处于产业竞争的初级阶段,通用性资源在竞争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随着竞争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核心技术”等独特性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企业缺乏独特性资源的负面影响正在凸现出来。二、从实践看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从技术战略的角度,我国企业大体可分为5类:(1)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主的企业(例如家电企业);(2)以合资为主的企业(例如大部分轿车企业);(3)利用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的企业(例如联想);(4)以自主产品集成国外技术的企业(例如VCD/DVD以及U盘生产企业);(5)以发展自主核心技术为主的企业(例如方正、曙光、华为、中兴、大唐等)。上述5类企业中的前4类,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国际化、加入WTO使得很多企业正在甚至已经被边缘化。

1.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长期以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是我国企业解决技术来源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曾经很有效。以我国的家电企业为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在品牌、规模和国际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是跨国公司越来越把国内企业当成对他们有威胁的竞争对手,技术转让越来越困难,国内企业靠引进技术来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另外,也是更严峻的,由于跨国公司在我国本土市场上与国内企业直接面对面地竞争,国内企业已经感受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生存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北大商业评论》评出的2004年中国市场最具价值消费品牌中,韩国的三星名列第一。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开放的力度已经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压力有多大呢?看一看三星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就清楚了:2000年,在美国获得专利的所有公司中,三星的专利数量名列全球第四;2003年,三星品牌被国际权威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评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25个品牌之一,排在DELL和Nike之前。面对这样的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2.建立合资企业

建立合资企业也是我国企业解决技术来源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曾经有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制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但是,总得来讲,合资这种形式对我国企业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帮助是有限的。

例如汽车合资企业,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真正培养起独立的轿车开发能力,没有真正建立起有影响的轿车自主品牌。大量的研究表明,轿车合资企业目前的日子普遍不好过:中方合作伙伴对企业没有控制权,没有车型,需要消化巨额的成本上升,而且被外方看不起,认为中方合作伙伴的“贡献几乎为零”。更为严峻的是,中方合作伙伴有被跨国公司甩掉的危险,因为加入WTO后,中方合作伙伴的作用的确大大下降了。

3.利用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

利用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是指,在核心元器件主要由供应商主导的行业,例如微机制造,我国的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这些核心元器件而获得发展。联想就通过采购英特尔的CPU、微软的操作系统、其他有关企业的显示屏等来组装微机。从这一角度看,联想与DELL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但是,即使是可以通过利用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来发展的情况下,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大都是后来者,比如联想相对于DELL,品牌、规模都可能没有优势。实际上,戴尔对联想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如此,在台式机市场上也是如此。2005年,戴尔公布的一[1]款型号为Dimension 2400N的17英寸液晶电脑的报价比联想的17英[16]寸液晶电脑的最低价还要低200元。

4.以自主产品集成国外技术

以自主产品集成国外技术指的是,虽然我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但是可以提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概念,并以这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概念集成国外的核心技术。我国VCD/DVD行业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在一段时间内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以自主产品集成国外技术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我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例如,我国的DVD生产企业已经面临巨大的压力,受跨国公司专利费征收的影响,多数国内企业已经停止了普通DVD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跨国巨头在我国市场上则开始全面低价渗入,[17]整个DVD行业隐藏着极大的危机。

与上述4类企业不同,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搞得好的企业,总体而言情况要好得多。1994年,北大方正在我国报纸照排市场上占有99%的份额,在书刊照排市场上占有90%以上的份额。到1994年,曾对北大方正构成严重威胁的某国外公司,在技术上已经走下坡路,产品正在[18]被北大方正的产品取代;现在,北大方正的产品早已经销售到世界各地,而且正从中文市场向西文市场发展。中兴、华为以自主开发的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为基础,已经在众多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成为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下属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石公司”)的发展历史也充分说明了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宝石公司的前身是宝鸡石油机械厂(以下简称“宝石厂”),始建于1937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石油机械研制生产的国有企业,是国务院最早确定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石油下属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石油机械制造史上创造了辉煌,曾一次次地填补了我国石油机械工业的空白,曾率先把一批批系列石油机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诸多标志着我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综合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大项目上,刻下了“宝石”的品牌印迹。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产品多而不具规模,企业大而不强,主导产品之一的石油钻机局限在传统中小型机械钻机上,宝石厂效益逐渐下滑,陷入困境。1991年,在国内最大的一次抽油机订货会上,订货总量4000台,而作为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第一大厂的宝石厂,经上级部门协调才拿到20台订单,仅占总量的0.5%,败在了众多小兄弟厂家的手下。

从1997年开始,宝石厂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调整发展战略,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技术创新和高新产品开拓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底,公司一次完成国内首台5000米直流电驱动钻机的起升,这不但显示了宝石公司的设计制造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公司进一步开发新产品的信心,5000米直流电驱动钻机也成为日后宝石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

2001年,宝石公司先后在国内多个油田企业组织的招标项目中中标,拿到了30多台钻机订单,合同额3亿多元,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2002年,生产钻机55台(套),泥浆泵256台,超过全球最大的石油机械制造商美国国民公司年产量30%,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钻机制造企业。2004年,宝石公司又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首次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最具成长性公司”和“中国企业新纪录优秀创造单位”;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打破国外垄断的首台海洋模块钻机在中国南海顺利开钻;向全球最大的钻井承包商美国Nabors公司成套出口“宝石”深井交流变频电驱动ZJ70DB钻机;国内第一台9000米超深井交流变频电动钻机交付用户。第三节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我国企业如何才能尽快培养起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呢?我们认为,根本的出路是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的水平。其中包括:树立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研发组织管理、研发项目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的水平,并不断加强对技术变革和技术演化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如何树立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其他内容则分别在以后各章节中介绍。一、建立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

对自主技术创新缺乏信心是影响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很多人认为,国内企业技术能力还很弱,很难在核心技术开发上有所作为,因此,同跨国公司竞争需要寻找其他的方法。试图通过单纯的“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创新来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从而对抗跨国公司的想法。这是信心不足的典型例子。试图以没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代替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是典型的信心不足。

问题在于,跨国公司也可以进行“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创新以及“集成创新”,如果只进行这类创新而忽略核心技术的开发,国内企业仍然无法有效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实际上,自主技术开发是可以做[19,到的,我国企业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关键是需要避免陷入5大误区20]。

1.误区一:过高估计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实际上,跨国公司的优势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这是因为,虽然跨国公司拥有核心技术等优势,但是它们要在我国市场上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可能面临很多的障碍。这些障碍至少包括政策障碍、资源障碍、协调障碍、战略障碍。

从某种程度上讲,政策障碍是发达国家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把它们拥有的“知识资产”或核心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转化为竞争优势面临的最明显的障碍。政策障碍来源于政府对发达国家的企业、特[21,22]别是跨国公司的限制。例如关税、不允许外国企业持有多数股份的规定、不允许外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均是政策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障碍既可能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可能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政府。如某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限制它们国家的企业向某些发展中国家出口高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虽然拥有核心技术优势,但是它们面临自己国家政府的政策障碍,它们的高技术优势就难以顺利或完全转化成为竞争优势。

通过设置政策障碍来限制发达国家的企业以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例子非常多。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典型例子。无论是二战前还是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和欧洲的汽车企业比日本企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在日本市场上,主要是小型轿车市场上,这种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在二战前,日本政府通过不允许外国企业成为主要股东的做法,把福特、通用等公司挤出了日本市场。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严格限制轿车进口,使得美国和欧洲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发挥。

资源障碍来源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虽然在某些行业跨国公司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甚至垄断利润。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之间也存在剧烈的竞争。因此,很多跨国公司的利润不是很高。这意味着,很多跨国公司试图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把它们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时会面临比较强的资源约束。那种认为跨国公司一定拥有资金优势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正确的。

资源障碍的一个例子是汽车工业。在这一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盈利很少。美国三大汽车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利润严重下滑,甚至亏损严重。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好转。 日本的汽车工业,除了丰田公司以外,目前情况也不好。

协调障碍来源于跨国公司协调企业内部活动的复杂性。跨国公司一般都规模巨大,各部门、各项活动之间的协调非常复杂。这种高度复杂的组织协调使得跨国公司难以顺利地把它们的优势资源从它们的母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使用。

协调障碍的一个例子也来源于汽车工业。某跨国公司在全球拥有子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拥有出色的汽车设计能力,在日本的子公司拥有先进的降低汽车开发和生产成本的能力。该跨国公司做了很大努力,试图把这两种能力推广到其他子公司,但是收效甚微。

战略障碍来源于跨国公司的战略考虑。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而言,虽然它们在很多国家有业务,但是它们在其母国的业务一般都具有战略意义。母国市场大都是跨国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像技术这样的资源主要是在跨国公司的母国开发的。相反,外国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一般只是处于次要地位。正因为如此,跨国公司一般都是把它们的大部分资源和精力用于其母国,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只作有限的投入。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能只对高端市场感兴趣,只在大城市开展业务,忽略欠发达的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跨国公司也可能只是把它们针对其母国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很少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点做适应性变化。这样做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的技术等优势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战略障碍的例子也很多。某著名豪华车制造公司,虽然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在很长时间内非常有限,因此出[23]现了售后服务非常糟糕、消费者非常不满意的情况。跨国公司的战略障碍也是包括中兴、华为在内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误区二:过低估计中国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和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

无论在成熟技术领域还是在新兴技术领域,我国企业都有很多开发核心技术和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在新兴技术领域,至少有学习性机会、动力性机会、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四种机会。

学习性机会来源于新技术开发的低进入壁垒。许多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进入壁垒比较低,因此,很多企业都有机会尝试各种方法来发展新兴技术。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可以利用这种低的进入壁垒在新兴技术领域做各种尝试,不断积累知识,取得突破,甚至可以超越跨国公司,率先在新兴技术开发上取得成功。

动力性机会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能具有的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的动力优势。许多研究表明,现有的领先企业一般都存在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新兴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可能会对这些企业的现有业务造成威胁。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大都是跟随者,因而对这种威胁的担心应该要小,而对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的动力应该要更大。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利用它们的动力优势在新兴技术上赶超跨国公司。

组织性机会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能具有的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的组织优势。许多研究表明,现有的领先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上面临很多组织障碍。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程序很可能使企业难以觉察到结构性的技术变化,或难以安排适当的资源和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在新兴技术对企业现有能力不是促进而是取代或使其价值降低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跟随者,它们在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时受到现有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阻碍应该要小,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更多的组织优势进行新兴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文化性机会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能具有的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的文化优势。一些研究表明,现有的领先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新兴技术上面临文化障碍。比如,领先企业往往相信他们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而不会认真考虑其他企业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跟随者,它们受到上述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要小,因而更有可能感知到新兴技术的发展,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利用新兴技术提供的机会在核心技术开发上取得了成功。比如前面介绍过的北大方正。北大方正在激光照排上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1976年选择了开发新兴技术,即开发当时还没有的商品——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而不是仿制当时流行的二代机或三代机。同北大方正类似,由于坚持在新兴技术上进行探索,中兴在软交换技术上已经成为世界的领先者之一;曙光公司在高性能计算机上能够与IBM、惠普、SUN等公司同台竞争;大唐的TD-SCDMA成为3G国际三大标准之一,在产业化上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除了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机会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成熟技术领域也有机会提高它们的技术能力,缩短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虽然这并不容易。这些机会至少包括:“改进成熟技术”的机会和“重新发明”成熟技术的机会。

“改进成熟技术”的机会来源于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的可能性。工艺或流程创新就是改进成熟技术的一种机会。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是一个典型例子。我国著名企业海尔的OEC就是工艺或流程创新成功的典型例子。

“重新发明”成熟技术就是开发与现有成熟技术功能相同或类似的技术。“重新发明”成熟技术的机会来源于对现有技术“重新发明”的可能性。王选教授就指出,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国产品有可能存在缺陷,从而为我国企业改进这些产品创造了机会。这些缺陷包括:(1)开发年代早,未能跟上新潮流;(2)集成度低,使用不便;(3)过分通用,不适合某些专门领域。

在很多情况下,“重新发明”成熟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跨国公司基于某种考虑可能不同意转移某种成熟技术,即使同意转移,也可能价格太高。

很多因素有利于“重新发明”成熟技术。首先,因为是成熟技术,有关这些技术的信息就比较容易获得,因而有利于“重新发明”成熟技术。有关信息可以通过分析有关专利获得,也可以通过分析有关产品获得,还可以通过阅读有关出版物获得。实际上,这些信息不但有利于“重新发明”成熟技术,而且有利于改进成熟技术。

其次,新的技术开发工具的应用也有利于“重新发明”成熟技术。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已经帮助我国不少企业提高了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能力。

再次,很多成熟技术是智力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它们的“重新发明”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比如软件技术、产品设计技术中最主要的是智力投入,开发周期也可能比较短。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的迅速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选择了知识密集型技术为突破口。

“重新发明”成熟技术与“改进成熟技术”可以同时进行。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HJD 04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设计该交换机的数字交换网络结构时,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时(T—S—T)结构,设计了分布式[24]复制T交换网络,大大提高了HJD 04机的性能。

3.误区三:认为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必须从“引进、消化、吸收”开始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培养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的道路,并认为这是发展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因为日本和韩国企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种认识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在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和韩国企业很少面临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因此有时间和空间真正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进而开发自主核心技术。战后日本政府长期通过严格限制轿车进口保护本国轿车工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以后,这种保护才逐渐减少。

中国企业则不同,现在必须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中国的电视机制造工业通过技术引进迅速发展,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但由于对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重视不够,我国企业还没有能够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取得大的突破,在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面临很大困难,不得不在核心技术上仍然严重依赖于跨国公司;而随着跨国公司的本地化,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也日益消失。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些企业意识到了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

4.误区四:过度依赖跨国公司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很多中国企业认为,由于自身的技术能力较弱,应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合作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培养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有限,甚至有反作用。

以汽车工业为例,二战结束时尼桑公司在汽车生产上比丰田公司经验丰富,之后尼桑公司选择了同跨国公司合作,而丰田公司选择了自主开发,最终丰田公司取代了尼桑公司的领先地位。又比如,大宇公司曾是韩国汽车工业的领先者,但之后大宇公司采用与通用公司合资的模式,而现代公司更注重自主发展,最终超越了大宇公司。再比如,中国合资汽车企业中的中方企业,无论是规模、资金还是人才,大都比选择自主发展的国内企业要强得多,但是,真正开发出自主品牌轿车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对中国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发现,同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往往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中国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只有当中国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强时,同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作用才是正面的。

合资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提高合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可能不符合跨国公司的利益,因为跨国公司选择合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和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往往看中的是当地合作方的制造能力或资源,对技术转移则持谨慎或保留态度。例如,大宇公司选择同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是出于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考虑,而通用汽车公司的目的却是把大宇汽车公司当作其全球制造工厂之一。

第二,合资这种组织形式提供的学习机会有限。以汽车合资企业为例,在自主培养核心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到轿车开发的所有主要环节,从内外形设计、模型设计、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制造,从而开发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在合资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技术水平的范围就主要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上。同时,合资企业的车型多是跨国公司已有的车型,技术开发常常着眼于改进这些车型,很容易陷入合作外方现有的技术路径,难以利用来自其他企业的技术。

第三,与合资、合作相比,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心技术,常常迫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全心全意地发展企业,没有后路和借口。中国选择发展自主品牌轿车的企业大都已经建立了研发中心,并真正舍得在研发上投入资金和人力。

5.误区五:认为自主技术创新必须有巨大的资金投入

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中国企业的实力还很薄弱,没有进行自[25]主技术创新的条件。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多寡会影响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效。但是,很多技术的开发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庆力帆公司,开发100毫升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只花了50万元人民币,但由此奠定了力帆公司迅速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基础。鲁北化工公司,依靠40万元科技攻关经费,成功地开发出了世界领先的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中兴、华为等我国优秀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开始进行自主核心技术开发时,也都还是规模很小的企业。远大集团、东软集团、用友公司等等,更是白手起家,开发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影响技术开发的主要障碍可能不是资金短缺。研究表明,企业在没有感受到自主开发技术的压力及没有自主开发技术的信心时,即使有充足的资金,企业也不一定投资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把资源用于扩大规模,或多元化。相反,在企业感受到自主开发技术的压力、也有自主开发技术的信心时,即使受到资源[26]限制,企业也会想方设法寻找各种资源,支持技术开发。二、自主技术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自主技术创新不但从理论上看是可能的,我国不少优秀企业的实践也说明,自主技术创新并非高不可攀。中国石油、北大方正、中兴通讯、曙光等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以中国石油为例,在自主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直接的表现是在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方面。下面是几个具体实例:

第一,大型软件GeoEast V1.0。2003年,中国石油将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研发确定为中国石油“十五”期间重大科研专项,当年4月17日,项目在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公司)正式启动。一般来说,同等规模(700万行左右的代码)的软件产品,国外先进的软件公司至少需要300人的研发团队,用3年至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东方公司没用那么长的时间。2004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东方公司总经理王铁军郑重宣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East V1.0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系统正式发布。

对于GeoEast V1.0成功开发的意义,有关专家评论说,这是中国油气勘探软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东方公司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什么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GeoEast V1.0的成功开发意味着在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必须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望彻底改变,东方公司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将被扫除。

第二,ABS生产工艺。2003年10月,大庆石化总厂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开发ABS新工艺”。不到1年的时间,ABS新工艺开发成功。对此,2005年4月22日大庆石化总厂厂长、党委书记郑怀义在总厂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 PB聚合、附聚和高胶接枝ABS技术’的开发成功,成为我厂自重组分立以来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这一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们全面掌握了ABS生产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多年来国外对该技术长期垄断的格局,并被评为2004年中国石油科技十大成果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必将会更加坚定我们搞好扩能改造的信心和决心。”

2005年8月,大庆石化总厂已经形成了7万吨的ABS生产能力,并将尽快扩建到10.5万吨。大庆石化总厂王彬副厂长说:“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下一步还要再建一个10万吨的ABS生产线。我们正在申请国外专利,希望将有关专利技术组成一个全新的工艺包,实现向国内外的技术转让。”

第三,多底分支井技术。2004年12月20日,中国石油网发布了这样一则报道:辽河油田锦612-12-新22FP分支水平井投产,并获得高产油气流。有关人士称,该井是中国石油重点攻关项目——“多分支钻完井技术”的重点试验井,其配套技术已达到国际TAML4级水平。这标志着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所谓分支井,就是从一个主井筒中侧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井筒的井,一般把井下两个井眼钻在同一层的叫多底井,把两个井眼钻在两个不同油层上的井叫分支井。近年来,多底分支井技术已经逐步被认为是提高油气藏动用程度、开采难采储量、改善低效油田开采效果、降低建井成本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底分支井技术目前已成为钻井技术领域的前沿课题。国外各大公司都相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已成为国外主要石油公司的标志性技术。

辽河油田和全国许多油田已到了开发的中后期,后备接替资源紧张,老区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加快,需要寻求新技术以降低原油开采成本、提高效益。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的最小井距已到了83米,老区平面调整相当困难,进行纵向调整是保持油田和老区稳产的关键,充分利用现有的老井场、管线以及老井筒,提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大幅度降低成本,多分支井开采技术是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之一。

第四,“顶部驱动钻井装置”。顶驱是美国华高(Varco)公司于1982年研制成功的钻井装备系统,其工作原理是把钻井的动力引至钻具上部,用顶部驱动取代柴油机带动钻机转盘,直接驱动钻具旋转钻井。顶驱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提高钻井速度、缩短建井周期、便于优化钻井参数、提高钻井质量、大幅度降低卡钻等钻井事故的发生等优点。

2003年1月5日,中国石油与北石厂签订顶驱科技项目合同,组织北石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机械所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研发生产具有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顶驱产品。2004年年初,四川石油管理局购买了第一台北石顶驱。2004年12月,美国Rowan公司定购北石顶驱。

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ABS生产工艺、多分支井技术、顶驱装置等都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但是中国石油把这些技术都开发出来了。中国石油的经验表明,国内企业丝毫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不敢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只要真正认识到自主技术创新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真正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并采取恰当的措施,自主技术创新就可以成功。

中兴通讯公司是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杰出代表,在自主技术创新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兴通讯公司创建于1985年,已经成为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企业,是近年全球增长最快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2005年合同销售额为450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20亿美元,与2004年同比增加25%。

中兴通讯公司为什么能够迅速成长为一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自主技术创新是基础。具体而言,1995年3月中兴万门机(ZXJ10)的研制成功为中兴从几百家通讯设备企业中脱颖而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万门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中兴通讯公司在1996年开始了“三大转变”:(1)产品结构突破单一的交换设备,向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2)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市话网扩展;(3)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扩展。正是以万门机为基础的上述转变,使中兴通讯公司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曙光公司是另一个自主技术创新成就巨大的企业。曙光公司成立于1995年,目的是为了实现1990年成立的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从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入手,坚持“技工贸”的道路,曙光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服务器行业最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曙光公司的主要成就集中表现在:

第一,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领导企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例如,1995年3月曙光1000正式推出,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峰值速度25亿次)的并行机。在这台计算机诞生的第三天,国外宣布10亿次计算机对我国解禁。又比如,2001年1月,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正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成果验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研制和商品化生产超级服务器系统的国家。4月,曙光3000落户“华大基因”,为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发展中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比如,2003年开始陆续推出的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服务器,使基于服务(Service-Based)的机群操作系统、网格通信协议、网格文件系统、用于网格应用资源路由的智能网卡、支持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一系列网格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二,走出了一条发展高科技的新路。不同于联想公司的“贸工技”,曙光公司的实践证明,在高科技领域完全可以直接走“技工贸”的路子。实际上,在高科技领域,“技工贸”可能是一条更有效的路子。曙光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服务器领域本土企业的第一品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例如,2000年以前,中国服务器厂商在PC服务器领域基本上都处在或OEM或组装的低水平竞争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天阔I220S,首次在PC服务器上实现了监控管理功能和多种冗余技术。高端技术下移使曙光PC服务器开始走向“标准部件组装+系统设计”的差异化之路。在国际化加剧、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加速扩展的情况下,“技工贸”可能是高技术产业唯一可行的路子,“贸工技”的路子已经很难走通了。三、在实践中建立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

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搞得好的企业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建立和增强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实际上,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搞得好的企业,刚开始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时,也不是都有信心。

北石厂的例子很说明问题。北石顶驱项目负责人、北石厂长刘广华说:“2002年年底,当中国石油提出来把顶驱产业化项目交给北石时,我们几乎不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根本不知道怎么弄,无从下手。”

北石厂总工程师邹连阳也说:“2003年刚开始上顶驱项目的时候,顶驱有哪几大部件我们都还搞不清楚。从哪个部件开始起步、哪个部件是核心,我们都还抓不住。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上顶驱的,所以技术人员都有一个信心问题:别人干了那么多年也没能实现产业化,我们能不能干好?怎么才能干好?当时为了给大家建立起信心,刘厂长就在大会小会上灌输这个思想:我们能干好的,因为我们有上级支持、用户的支持,还有合理的组织和项目管理,我们的脑子、能力和智慧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我们得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全球采购,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我们需要变换思想、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刘厂长提炼出了‘中国智慧加全球资源’的战略思想。现在回过头看,这些思想是非常正确的,对于我们不管是在振奋精神上还是在工作方法的指导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思考题(1)如何理解技术的不同定义?(2)什么是技术创新?(3)如何理解技术创新的特点?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什么?(4)如何理解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5)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什么?(6)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核心技术?参考文献

[1]Nathan Rosenberg,Claudio Frischtak(ed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Concepts,Measures,and Comparisons.New York:Praeger,1985.

[2]Keith Pavitt.Technology Transfer Among the Industrially Advanced Countries,1985:an Overview, in Nathan Rosenberg and Claudio Frischtak(ed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Concepts,Measures,and Comparisons,New York:Praeger,1985 3-23.

[3]Burgelman A R Maidique M A,Wheelwright,S C.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IRWIN,2001 4.

[4]Mowery D,Rosenberg N.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6]Foss N.Resources,Firms,and Strateg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7]Amsden A.The Rise of “the Rest”:Challenges to the West from Late-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8]Hymer 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76.

[9]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