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化结构理论——道、天地、阴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6:23:4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朝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气化结构理论——道、天地、阴阳

中医气化结构理论——道、天地、阴阳试读:

徐序

生命是什么?其定义是什么?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文化、宗教、科学)去认识生命?如何改造生命或调养生命?这些生命观的命题是人类自文明以来一直求索的问题。基于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的认识,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其展现形式非常丰富多彩,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高等的人类。就未来的发展可能而言,人工制造或者促成的机器复杂到一定程度,具备了某种符合生命内涵的基本属性的现象也许可能纳入生命的范畴,包括人机混合体、纯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关于人类本身生命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文化、宗教、科学)去认识是很不同的,有些观点甚至是互相抵触的。自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关于生命的各种学术观点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我们中华文明对于生命的认识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例如“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等。正是基于这些观点,我们中华文明的先贤们才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如何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生命?调养生命?如何干预疾病以达到呵护生命的目的?这些重大问题,自从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人试图去回答。早在七八千年前的甘肃天水大地湾彩陶,到约5000年前的马家窑陶器,到约4000多年前的玉器,再到约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都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许多关于生命认识的观点。随着《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的问世,我国关于生命的认识逐步有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并以此建立起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医。

本书正是以《道德经》《易经》为背景,以《黄帝内经》为依托,再结合《伤寒杂病论》,以生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医的根脉、主线、原则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本书提出:气化是认识生命的关键,道和天地为生命的根源,阴阳为生命展开的模式,天人一气而同构为生命的实质,精气神为生命本天、应天、通天的表达。本书将现行中医基本理论的源头,由阴阳五行进一步前推到道与天地,对于认识生命、认识中医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中医的创新应该是源于中医核心思维的创新,即基于中医生命观的创新。中医的传承创新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更是中国古人高度智慧的现代再认识,这种历史使命正好落在我们这一代为中医复兴的学者身上。同时,中华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我们传承好中医,续好中华文明、中医文化几千年的脉络,使之古为今用、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的源头,在河图洛书,在《易经》,在《道德经》《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文化经典中,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如何将中医的根脉很好地植根、延续在这片厚实的土壤中,是当代中医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近些年来,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一些颠覆性的关于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很多文章的认识都能在中医经典中找到相关的观点和痕迹。201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就授予了研究生物节律分子机制领域的学者,而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生命与天地一体的生命观、健康观、宇宙观。正所谓:天行四时其后天地气生,天地合气实一气周流,天地更用故阴阳颠倒,阴阳两分而本为一体,四象、五行、六节,天道、地道、人道,万物与天同构而变化其中,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这些生命大观一直就是指导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最高灯塔,生命大周期的甲子律,以年为周期的四时四脏理论,以日为周期的子午流注学说等,在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的经典中都有论述。

文化自信不能狂妄自大,以中医为主不是排斥现代科学,而是更加需要我们以古代先贤为榜样,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研究和发展中医,赋予中医以新时代相对应的形式。同时,从现代西方社会各方面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和瓶颈看,特别是从医学上的问题看,现代科学和社会都急需从东方文明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其内涵和增加其源动力。此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特乐为此序!北京中医大学 徐安龙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

敬序

努力攀登“天人相应”的新境界

读王朝阳教授《中医气化结构理论》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我的确是个外行。前几年,我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不久,跟随外国留学生班学习中医特色疗法的头针课。授课者是学校针灸推拿学院的王朝阳老师。王老师一节课一节课地讲经络、讲区位穴位,讲病症诊断,讲选穴和手法,很耐心;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听课很认真。后期是实习操作,学生两人一组,在对方头上练习。王老师逐一察看,发现了很多问题。他让大家安静下来,对需要注意的问题又做了讲解,然后说:“好了,一个国家一个代表,在我头上扎,我感觉和纠正手法,你们再互相交流。”听老师这样说,我想,全班有8个国家的同学,都在老师头上扎,行吗?可老师镇静地坐着,同学逐个轮换,每个同学一边扎,老师一边讲评、纠正。随着老师讲评,同学们的热情越来越高。下课后,我到办公室看望老师,王老师满脸通红、出汗。他说:“这样直接感受,可以给学生纠正准确些。我没关系,调调气就好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2016年7月,学校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加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的工作,王老师欣然服从学校决定,担任了圣彼得堡中医中心的院长。一年多来,圣彼得堡中医中心不断传来令人欣喜的好消息。

先是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医院的挂牌仪式,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受到俄方的广泛关注和欢迎。2016年12月中旬,俄罗斯第二届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传统医疗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是本次会议举办单位之一。俄传统医学专家联合会主席和杜马保健委员会副主席、本次大会主席弗拉基米尔·叶戈罗夫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王朝阳院长、邓博主任在会上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他们介绍了医院开业五个月来治疗300余患者、2000余人次,包括各种颈肩腰腿痛、IgA肾病、特异性皮炎、重症肌无力、抑郁症、焦虑症、脑瘫、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0余种病的显著疗效,为中医在俄推广做出了贡献。王朝阳院长在大会上被俄罗斯国家杜马传统医疗委员会主席授予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推广传统医学的贡献。消息说:这一勋章被授予非俄罗斯人,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不仅是王朝阳院长的个人荣誉,更代表俄罗斯医学界对中医的认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医推广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6月27日,新华社圣彼得堡消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儿科医科大学当日授予圣彼得堡中医中心王朝阳院长荣誉教授证书,这是俄罗斯西医高等院校第一次为中医教授颁发此类证书。

最近,王朝阳教授回国,同时带回了他在工作之余,撰著和新修改的专著《中医气化结构理论——道·天地·阴阳》。王朝阳教授的这部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系列丛书中的一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总书记的这个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医药学“天人相应”的深邃哲学基础。总书记在谈到中华文明、文化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观点时,列举了20条例子,第一条是“民为邦本”,第二条就是“天人合一”;在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时,列举了15条例子,第一条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学术界长期做过多方面的深入探讨。钱穆先生寿高百余,历经80多年学术生涯,他在晚年撰文说:“我以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国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天人合一说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季羡林先生也曾撰文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维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达……东方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个思想非常值得注意,非常值得研究,而且还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更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在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黄帝内经》中这个人与天地相参、相应的观点,以及在这个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鲜明特点。这个观点、思想和特点,贯穿《黄帝内经》全书,贯穿中医药学全部学术体系,形成了中医药学鲜明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是中医药学坚实的哲学基础。

那么,天、人,形、神是怎样相应、相合的呢?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庄子·知北游》一言以蔽之:“通天下一气耳。”王冲《论衡》则说:“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张载的《正蒙·太和篇》有话:“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黄帝内经》同样做了概括:“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百病皆生于气。”在李经纬教授等专家主编的《中医大辞典》中,对“气”的介绍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气分阴阳,提示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气所化的原理”“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一切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力”。《中医大辞典》还专列了“气”的词条,多达240个。据统计:“全书(《黄帝内经》)162篇,有150篇论及气。所载各种气的名称2997个,内容涵盖了天、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平人养生等各个方面。”(程雅君《中医哲学史》)可见,“气”是形成“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中医药学术体系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长期以来,哲学、史学、文献学、中医药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气”“气化”“气机”“气化结构”,从不同角度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今天,王朝阳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医药学的论述为指导,在多年从事中医药学教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专著《中医气化结构理论——道·天地·阴阳》,当是其中较为系统、较为深刻、理解古人所阐述的思想内涵,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力作。

全书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个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为基点,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的主线——道·天地·阴阳;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为依据,分析了中医就人的生命本质与大道之理、天地之气、阴阳更胜、五行变化的关系;通过对《易经》《道德经》等多部中华文明古代典籍的解读,进一步探讨和分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架构、理论思想,揭示了中医药学关于人的肉体组织和人的“精气神”在“道·天地·阴阳”中的状态和规律。而贯穿全书的,则是中医药学的“气”“气化”和“气化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核心思想与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密切结合,对于开辟中医基础理论的新境界,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例如:关于中华文明,书中写道:“几千年前,中国古人通过农耕劳作、建立天文历法,进而升华体悟到了万物为一、天人同构的宇宙和生命本然,并以之为基石建立了本于天地的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华文明根植于本自然天地万物为核心的思想之中,并在创建之初就坚决摒弃各种鬼神异论,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虽历经波折,然根基坚如磐石,故能再现辉煌。”

例如,关于中华文明、文化与中医药学,书中写道:“中华文明源起于河洛与《易经》,其理一以贯之。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和延续,其理论的核心也是起源于其中、根植于其中。”“中华文明乃天地之学,中医一以贯之。先天而后天地,然后阴阳二气周流,再于天地阴阳之中论理人形,然天统地、天统人,始终如一。”“中国文化是天地文化,中医学是天地之学。中医的研究对象为生命,生命本于天,生命之终始、过程和变化皆根于天,中医理论是解释和说明人体生命状态下,功能气化的根源、动力、变化特点以及生理、病理规律和治则、治法的理论体系。”“因天之序,合道而行。脱离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认知,就是脱离生命的本质;脱离道·天地·阴阳主线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就是流散无穷。‘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关于中医与西医,书中写道:“于病、于人、于己,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是唯一标准。中西医不过是人类认识疾病和健康过程中思维角度不同的产物,二者应统一在客观实际上而不是统一在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客观实际是至高无上的,理论只是用来解释和认知客观实际的手段。理论是阶段性的,客观实际是永恒的。真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论东方西方,不论中医西医,真理属于整个人类。”

关于人体的气化结构,书中说:“从中医功能气化角度看,人体内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气化结构:一类有形质有功能,有名有形;一类无形质而有功能,有名无形。前者以我们熟知的五脏六腑为代表(三焦等除外),后者为中医视角下独有的体系,包括如肾间动气、命门、三焦、经络、气街、相火等皆为有名而无形,为人生命状态下独有的功能气化结构,皆随生命的出现而有,随生命终结而消失。前一类构成以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统的大心系统,后者构成以肾间动气为根、命门为脏、三焦为腑、气街为通道、经络为布散、标在胸中的小心系统,小心系统最后也并入大心系统,合入六节之太阳……两种气化结构皆本于天,应天之变动而流转,寰道而依乎天行。”

关于天地气化模式在人体气化结构中的体现,书中说:“天而地,天地而人,人乃天地合气阴阳交错所生,人体气化结构和模式就是天地气化结构和模式的同构表达,是天地与人一气、同源、互感的反映。在人体气化结构中,有天地之位、天地之气和天地之性。”“中医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以功能气化为入手、以天地之位之性、阴阳气之性质和多少的不同进行命病、命位,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是不同天地阴阳符号组成的本天、通天、应天的天地同构体,中医学就是天地阴阳符号之学,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生理、病理学。”

王朝阳教授在书中,对中医学的许多概念、范畴,从气化结构的角度作了阐释;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的主线及其相互关系,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的若干问题都谈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对探求真理、研究学问、繁荣学术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朝阳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89级毕业生。从医从教20多年以来,专注于专业,倾心于学问,钟情于临床。正如王教授在“自序”中所说:在做好教学、临床工作中,“白云先生”“刘老渡舟、赵老绍琴、胡老希恕诸前辈”“皆为楷模”;王教授的父亲王端义,师从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先生,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届毕业生,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王端义教授从事头皮针临床与教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头皮针治疗学》《头针运动疗法》在原来的国际标准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和增益,特别是把头皮针疗法与运动针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头皮针运动疗法,将头皮针治疗技术提高到了新水平。王教授说:“父亲虽为国内著名头针专家,但一生淡泊名利,勤恳工作,为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树立了榜样。”

祝贺王朝阳教授专著出版,感谢王教授的尽心奉献。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 敬天林2017年11月10日

自序一

中医之道,天地之大道。中华文明,法乎自然,客观实际,天人合一,一以贯之。

有志为中医者,当知境界有四:

一、独执于经络或脏腑,流连于生克五行、卫气营血、温病伤寒之类,为陷于局部而不得全局,执一隅而御全体,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处处受限,看似处处清楚,实则处处割裂,此为外道。

二、通四时阴阳者,方可得其门而入。未明阴阳,不能登堂入室而体悟中医之美,“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然仅以阴阳观天下、观生命,仍有未贯通之嫌。

三、天地立极,人化其中。彻天地而归一合道者,谓得天真。修真于身,而后才能与天地同呼吸自然之精气而为人伦之事能,共万类沉浮于四时阴阳之门而为自然之橐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皆天地之学也,于中医而言,外依乎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内寻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而有所得,是之谓也。

四、以一观天下,退之。一之上皆不可论,无思无为,非不能言,实不可言,可言皆非道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后二者皆非人力所能为。2014年底 初稿于北京

自序二

虽幼承庭训,混混沌沌而入中医之门,然其间逆反颠倒,至二十有七,始自觉应从事岐黄之学,年三十有二,立志完成一部中医生理病理之书,但苦于无门可入,无路可循,一直辗转反侧。之后磕磕绊绊,拜师求艺,临证苦思,反复经典,读《内经》中“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始知生命乃天道之流行,气化乃生命之本质,如醍醐灌顶,思维始开。后续续断断,四十又一,值暮冬时节,身体、悟道困顿,几陷绝境之际,忽悟有形质则有成系统之解剖结构,有气化也必有成体系之气化结构。一切皆从一出:天地阴阳,历历在目,经络脏腑,井井有条,大德敦化,小德川流,道并行而不悖。顿觉茅塞顿开,前后六载,八易其稿,于世上第四十七年,完成此书。

中华文明,天地立极,客观开放,敦化有容,务实求真,克己自省。治国以内圣外王,治身以修心达命。心为天心,命为天命,诚者自成而道自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精一厥中,慎独身行,天命人运,自强不息。

中医,一脉而来,易学老庄,贯穿岐黄,法天则地,而为衡准。“易与天地准”,中医所言,生与命也,生气通天,命为天命,生之与命,皆悬于天。天行四时其后天地气生,天地合气实一气周流,天地更用故阴阳颠倒,阴阳两分而本为一体,四象、五行、六节,天道、地道、人道,万物与天同构而变化其中。河图洛书言天命之大数,指明天与人一气而同构。天与人一统、气化结构与解剖结构一统、精气神与形一统。天地之内,阴阳一体,三道共存,一气周流,经络脏腑,升降浮沉,表里内外。生命之学,道家(老庄)言体、易家言变、医家言用,相互印证,三家一家。中医学乃至中华文明,本质上皆是以道为宗、以天地为恒准、以人为本,天人一气而同源、同构、互感。《中医气化结构理论》,分主篇和附篇两大部分。主篇为源,附篇为流;主篇为体,附篇为用;主篇问天,附篇验人。本书则为主篇,附篇再论。道为源始,天地阴阳,流则为散,一化万有,万有归一。“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医家如能不离其根而各有发挥,彼此可相得益彰以益百姓。学问之要在于散之能收,于万千变化中不离根本和主线。主篇以天道统地道、天道统人道,天统地、天统人,大道至简至易,始于一而终于九。《素问》《灵枢》前九篇各为《内经》上、下半部的灵魂和主线,《素问》问天,《灵枢》言人,上根器者,止于此即可识生命之全貌。主篇以道、天地、阴阳为主线,以天地为经络脏腑之纲纪,以两仪、四象、五行、六节探一气流通而阴阳离合之究竟,以气位一体析气化结构之特质,天地上下、四时阴阳、人体内外皆以脏气流转为表达,共究生命之本源而与万物同化于天地之门。附篇以经络、脏腑为框架,探求二者之间的不同与联系,以天地人三部、精气神三宝、四象五行六节为主线,以气位一体、脏气流转为法眼,求真于《伤寒论》三阴三阳与《金匮要略》河洛之体系。九为天之大数,从一至九,《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内容备矣;从一至九,《灵枢》第九篇《终始》中针刺之道毕矣。

本书撰写过程希望努力做到:如实记录,主线清晰,概念准确,结构合理,客观实际。然著书立言,必有疏漏,更惶如经典之解读、生命之直探。本人生性愚钝,书中所论必有纰漏,然相信天地阴阳为中医之灯塔,追求真理为一生之信仰。写书六年,扪心自问,已尽心血之力。读本书,尤其是主篇内容,需心领神会,而不是艰难求索,一见如故、生而知之始为真。求之必不得,觉悟刹那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网络时代英雄辈出,谋面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文字,以神之交,通彻天地,志同道合,神意感触,心心相印。凡谈天论道,于医道之理、法、方、术有所裨益者,皆为吾师。网上高人如“白云先生”等的相关文章,对主篇部分章节的撰写启发甚大,虽未谋面,心存感念,在此恭揖。感谢好友江西世医龙帅江医生,就医道彼此多次交流,受益匪浅。更感谢李可老先生撰写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以及推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书,与过往中医理念迥然不同,别开生面,另有洞天,对中医理论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北中医向来重视经典,贤人辈出,刘老渡舟、赵老绍琴、胡老希恕等诸前辈治学严谨,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皆吾辈之楷模。余读《内经》常常有时空穿越之错觉,书开言尽,仿佛时时在与古人谈医论道,常常书至痴狂处,已分不清是我注天地,还是天地注我,“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始信之。

中华文化之继承与觉悟,有师不一定可成,无师万万不能。此师可为书、可为言、可为人。于我一生感恩最大,信仰之建立、灵魂之重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我太极心法恩师白广远先生。先生无门无派,一介白丁,天纵奇才,于太极而能自觉自悟,对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常以道、儒、释及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解读太极、无极之理,以神会神,以心印心,运手而为用,其境界深不可知其极,行则严戒自省律己,面对人生绝境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其心合道,知行合一,如如不动,坚如磐石,余阅世已来,未见出其右者。凡二十载能得人师耳提面命,人生幸矣、足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横渠先生所言为自己人生之信仰,医道途中,时惕惕然,不为物役。由医入道,幸得其正,惟愿中华文明之医脉,薪火相传,道统不灭。

于经解读,见仁见智,作者本意是从经典中理出中医主线,以全新角度再证生命,而此主线自《内经》后已隐晦两千余年。本书但开风气,重在思维重构与合道而行,诸医家临证,各有适用,解读本义,必有发挥。君子临医道之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离经典,方为根本,假以时日,互相借鉴,于苍生有益而成医者之责。

通观《伤寒论》91味药,112方,4万余字,活人之书,流传千年,《难经》解《内经》之疑共八十一难,仅1.5万余字,而余释一主线絮繁近30余万字,浪费笔墨,徒耗读者精神,深有愧意,始知“焚书书在,注经经亡”之为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无书无言,天道无法彰显,精神无以传续,故圣人立象以尽天意,设卦以尽物情,著书以言人志。然一切文字一切知识,皆应以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为唯一标准,体悟生命及大道应以神意会之,不拘形式,得意而忘形。

人类文明,曲折前行,国运如人运,代代轮回。中华民族今逢盛世,国之与人,当谨慎前行,自省自觉,迎接属于中华民族的又一段光辉岁月。2015年岁首于三亚主篇 问天

绪言

道生为始,天地两分,乾天坤地,四时四象;

天地更用,阴阳颠倒,天施地承,五运周天;

一气周流,天制六节,天人一气,同构同步;

脏气流转,气位一体,精气神形,抱元守一。“天人合一”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中华文明思想体系里,最根本的出发点、依据和恒定的准绳。它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处理各种关系,如社会、人伦、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的总纲。对于以生命、健康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更是如此。

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理论主线

道-天地-阴阳是生命的主线,也是《黄帝内经》中中医理论的主线。对生命而言:道者,源也、始也;天地者,本也、父母也;阴阳者,气化也、模式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到有,有生万有。道与一是天地万物与生命的总源头,《黄帝内经》一书合之为道统,散之为医学。“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所言,生命也,生之与命,天与地也。天地设位,阴阳相推相荡,万物生化其中。天人一气而同构,是生命的客观实际,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生命的根本表达。“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生命之精气神形,以此为根本。然天、地、人之中,天统地、天统人,天地万物壹是皆以天为本。天地立位,然后天地更用、阴阳颠倒,再天地合气、一气周流,气交之中,生命大昌。“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地设立,阴阳演天地之理,并以不同的模式呈天地之精神于万物之中。《黄帝内经》论述生命之大旨以天地阴阳为主线,以术数为框架,是古人在合道的基础上,运用象数思维以观天地与生命的典范,如上古天真(天真者,一也)、生气通天(生气者,阴阳二气也)、四气调神(四气,四时之气,四象、四脏也)、金匮真言与阴阳应象(言五行、五脏也)、阴阳离合与六节藏象(言一气而分六节、六节三部也)、九宫八风等篇,以及脏腑之四脏、五脏九脏、十一脏十二脏,经脉之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皆是以象数正天之度、制气之数、合人之化。象数的基础在河图、洛书,在伏羲、文王八卦,象数的最终目的是描述宇宙与万象之间一气同源、同构同步、互感互通的本质。“在象数思维的模型中,宇宙万物是一个永恒变易的生命体,他们都是这个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是尺度不同,结构上则都是同构的。”“在无尽的空间尺度上,万物都是宇宙身体延伸的一部分;在无尽的生命周期上,万物的生命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在无尽的演化中,万物都体现着宇宙精神的一部分。”(白云先生著《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象学,象学的尽头是易学》)《内经》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功能气化是生命的具体表达,医道就是研究本于天人一气而同构的气化纠偏调平之学,“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也。必明于此,以立形定气,而后可以临病人,决死生也”(《灵枢·寿夭刚柔》)。天地与人的本始皆为道生,人身中的阴阳二气就是天地的阴阳二气,气化而有模式和规律,应以术数并表达为结构。所谓中医气化结构理论,就是合道之下的、本于河图洛书的、穷究天地阴阳二气变化模式和规律的术数之论。术数者,非数字之学,以应天、应地、应人、应象之不同也,“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

天地之间、人身之内,虽气象万千,然其本一也。

(一)《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理论与临床的互证

1.岐黄学派与神农学派

从源头上看,中医有岐黄学派和神农学派之分。《黄帝内经》是岐黄医学的代表,其大旨言天地之至理,论生命的缘由根本,讲治身奉生之大道,强调治病之大药就在人身、人心。《神农本草经》是神农医学的代表,讲得天地所偏之气的药物,性味各有不同,所谓治疗,是以药物性味之偏矫正病人身体阴阳之偏。仲景天纵奇才,将岐黄医学与神农医学相结合,采《黄帝内经》之理,融《神农本草经》之药物,治验于人身,“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主要方剂则源于神农派的《伊尹汤液》,如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所言: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2.《黄帝内经》为中医之源、之本《黄帝内经》分上、下两卷,上卷《素问》,下卷《灵枢》。《内经》言理,罕言方治,《内经》所言之理,乃治身奉生之至理,为生命根本之道。生命本于天,起于天道而终于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皆备于人之一身。《内经》前九篇尤详言天人之相应、生气之通天、生理之规律、病理之变化,生命之一切皆依乎天地之理而变动。

生命的特征为功能气化,功能气化有体系、规律和表达即成结构,人诚之以有气化结构理论。人形质与功能兼备,有形质则成解剖结构,有功能气化则成气化结构,二者可分不可离,互为根本,共成一体。气化结构是生命状态下特有的结构,其不离解剖形质而又超越解剖形质,气化结构的复杂性、广泛性、根本性远远超越解剖结构。只有在生命的框架下,从功能气化的角度出发,才能明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才能觉悟“通天下一气耳”,也只有从功能气化的角度看人体、看生命才是中医。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生命根于天,依乎天地模式而变动,一气流转而分阴阳,四象、五行、六节乃阴阳两分三分而成天道、地道、人道不同的体现。医圣张仲景借用三阴三阳以经纬疾病之分类与诊治,然《伤寒论》言方证、言治者多而言理者少,由于仲景在书中未对三阴三阳以及诸方证治法的根据、背景、由来进行解释,以至后世医家迷茫于中医之生理病理,多沦陷为“但见一证便是”的临床工匠。

后世医家喜治而不喜明理久已,更有甚者,提出废《内经》而独尊《伤寒论》,或废医存药,岂知理之不明,用焉能准确与变通。“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内经》认识到人生理之机要、病理之变化皆在于人气本天、通天、应天,如《素问·病能论》所言:“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言气之本天、通天、应天者,指天地与人同构,乃一气之周流,人气之升降沉浮随天运而变动;言病之变化者,人妄作,与天地不能同步而失偏。至于治病,乃纠偏之道,复与天地准而精神归于道一是也。

对医者而言,首先要明经络脏腑乃天地之气所化,经络脏腑的根本属性为天地之性,天地立,其后才可定阴阳之性,阴阳之性明,方能知气机升降沉浮之要,然后才有脏气、经气流转模式的不同,在此指导下才可讨论人生理之规律、病理之变化,才可言治而为中医。《黄帝内经》言理不言治,然其中有大治;《伤寒杂病论》言治不言理,其中藏至理。二者一体一用,互证互信,不可分割。然从《内经》到《伤寒论》,已从源到流矣,从以天地为本,到以阴阳为统;从以天观人,到以人观天;从详言针术,以人身为大药,到假借药物,以外调身。药物治人似愈确凿,实离道本弥远矣。

(二)道—天地—阴阳为中医理论的唯一主线

1.天地不立,阴阳不明

不论《内经》所言人生理病理的规律和原则,还是《伤寒论》所言方证之治,其规矩皆是统之以道,其要皆在于以天地立论、以阴阳为终始。天地阴阳之间依然有主次,天地为尊,阴阳为次;天地立极,阴阳演理。(1)先天地,后阴阳《内经》将阴阳置于至高的地位,论理人形、诊断治病首分阴阳,如“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调阴与阳,以平为期”“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等。阴阳虽然重要,然天地不立,阴阳无法具分,脏腑经络无法定性。只有天地确立,阴阳之两仪、四象、五行、六节,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才能渐次而出,然后脏腑经络之性才能依次而明。故《内经》前九篇叙述顺序将天地列于阴阳之前,先《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以论天,再《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六节藏象论》以论阴阳。书中所论中医之理也皆是先天地后阴阳,如“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等。故先天地而后阴阳,天地阴阳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和脉络。《上古天真论》中所列真人有三个必须要通透的要素:天地、阴阳与精气神形。这是自然赋予万物及生命的三要素,是我们通向生命殿堂的阶梯,同时也是功能气化之下探求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藏宝路线图。其中的先后顺序则是打开这座宝藏的一把钥匙,“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2)阴阳演天地之理

道有常道与天道、地道、人道的不同。常道为一切之背景,出有无、生天地万物之一切,不可知、不可论,所论皆非,本于自然(自然,道自己也,独立不改,周行不怠)而无为。

一为道生,为无。无生有,一出天地。天地设位而后阴阳相推相荡以演其理,阴阳以天道、地道、人道的模式交错其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道为天行,四时四象为其征;地道(天地之道)为天施地受,乃地收受四时之气所成,五行五脏为其表;人道为天地合气所生,乃一气之周流、天制之六节,合人体脏腑之全部也。

中医理论的源头和主线就在《素问》的前九篇中。《素问》前九篇就是沿着先天道而后地道、人道的顺序一一展开,先天道之四象,再地道之五行,最后天道人化之六节。先四时阴阳,再论理人形,精气神、藏象经络、肢节九窍与四时阴阳相应并变化其中。

阴阳演天地之理,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分也。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的分类方式在《内经》中皆可见到,然《伤寒论》中独取三阴三阳为规范疾病之法规,则是本于人、以人道(天道人化)观生命也。

天地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主线。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辨证体系,如五行、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等,这些辨证体系都不能称为中医的主线,这些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人体某些特定结构功能、分析某类特殊疾病的具体方法,属于“夷道若类”的范畴。真正的生命之道只有,也只能是道—天地—阴阳和精气神。生命是宇宙根本消息的外露,生命模式就是天地模式的再现,生命最大的任务就是表达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而人的感知、记忆、逻辑思维以及如喜怒哀乐等诸般精神活动,仅仅是生命的副产品。2.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1)常与逆

顺应天地的阴阳二气变化规律和模式为正、为常,悖天地的阴阳二气变化规律和模式为偏、为逆。(2)疾与病

疾者,矢也,箭头为矢,犹外邪之中人。病者,丙也,丙为心,内病本于心,心过用、妄用,亢而不悔,内病之主因也。病家之所以为病者,偏也,离天地之常为偏;医家之所以为治者,正也,复天地之常为正。得天地之正,才能有人身之正;得天地之正,才能浩然之气长存于身,才能真气从之。(3)正与邪

正,上面一,下面止,止于一方为正。止于一,即《道德经》所言“贵其母”“守其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以天地为准,以道为宗,砥砺前行,才能有正见,然后才能正气存内。

邪,偏离一、偏离四时之序,过与不及者为邪。所言邪气者,亦本自然之气,体内正气不足受而为病,故曰邪气。(4)辨证

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认识和把握阴阳相推相荡的规律,就可以总结出能验于人的、以天地为恒准的阴阳辩证法。具体而言,本天人一气、天人同构之理,依天地气化、阴阳相推之模式,将人之气化结构(脏腑经络、精气神形等)与疾病症状按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寒热等进行归类以应天,即为中医之辨证。(5)治

中医之治,是执天道而顺行,是根据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和法则而调人,最终目的是使人体之气和天地同轨、同步、同式,而不是医生无法所依的想当然。宗道、尊天、复元、无为是医生的天职,中医之理、生命之理的源头就在河洛,就在《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中,其他所论皆为流散。

临床治疗就是借用外部或生命自身之力使身体复常的过程,不管中医西医都是这个思路。中医而言,临床治疗就是以偏纠偏,以毒药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以穴位经络阴阳之性,纠正阴阳失衡的气机。然此种治法,为治其末。如人能自己彻悟和体证天人一气而同源、同构之理,明了人体无时无刻不停地与天地交换着阴阳之气,就能借天地之气调整、补充自身之气,则为治本。“上医医国。”身、家、乡、国、天下,以道临之,天下万物、各种社会结构在各个层级上都是同构,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道,治国如治身,皆以奉天道而行为要。政,左边是正,右边是攵,攵是轻轻敲打的意思。政的意思就是,通过敲打,使天下复归于正,天下归正,不治而平。何为正,如前所言,上面一下面止,为治者止于一为政。一为道生,治国者以合天道而行为政治的最高智慧。

治身治国孰难孰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国家者”。(《庄子·让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先有真人,再有真言,然后才有国之大治。

与天地准,形气自正;虚无无为,精神自生。(6)养生

养生实为摄生。得生之大义而从之为养,以天统人为摄。

养者,本自具足故能养;生者,天也。人之真气本自天受,天之大德曰生,故能治人以事天,才是摄生,才是养生。广泛意义上讲,道、天地、人皆为生命,同构而尺度上不同而已,其中道为超时空的、遍周一切的、最根本的、永恒不息的生命体。

人体本有自我纠偏的程序和能力,藏于先天精真之中,逆天行就会气机逆乱而生病,人体自身元气就会自动启动以纠偏复原,纠偏复原就会耗神动精,进而消耗先天元真,此损天命之数的原因也。摄生实为大治,人如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奉天道而行,合于天地阴阳四时之变,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7)命与运

道生为始,命本于天;天人一气,同化同构。

人之命在天不在人,人之运在人不在天。命者,天也、本也;运者,时也、势也、个人之努力也。人与天地自然相应,不但表现在物质组成的同根性上,更表现在天地气化与人身气化的统一性和同构性上,整个《内经》上、下两卷表达的根本意思就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地气化的模式就是人气化的模式,人气化结构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就是天地气化的具体表达——这就是中医的命理,能否彻悟此理则是中医人的运势。(8)性与命

万物所各具之特质者,性也;所禀受者,命也。性从心从生,万物之性为天地合气所变,万物之命乃天所赋,故万物虽各具特性然皆无自命,万物之命皆悬于天是也。

人只有以天为身、以天为命、以天为心,才能长保。更广泛意义讲,天地也无自命,天地本为道生、道化,天地只有以道为命,才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如能提挈天地,合道而行,则就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9)精神内守

内和外,心之进退也。心进则外,心迷于物,为物所役;心退则内,合心于道,物我两忘。“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失道则迷离于物,随之流转,谓之心生,生而不知返,为外驰;人合道则心死于物,应而不执,不亡以待尽,为内守。五官为精神外驰的枢机,人如能提挈天地、积精全神则无论枢机开合,精神都会内守而不驰骋。其要在于于诸行中退心,于万物并作中观复、归根,然后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天地为身,以有间入无间,独来独往,莫之能止。然后也就能够,合道同德,用之不勤,无为而治。

心,进则为人,退则为天!(10)众妙之门“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万物皆从道门而化出,又时时以归一为要。言众妙之门者,门里为原、为道、为一,门里之事存而不论;门外为用、为德、为化,门外之事论而不存。门里为道、为一,为万物之奥,然无为无状、无知无觉、无始无终,人不可知,不可知故不可言、不可论,论即是妄言,故存而不论;门外为天地万物,为万有,皆为道化,有迹象而皆可论,然气象万千其恒在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存即为执,执变而固之则为妄,故论而不存。儒家亦有如“知者过矣,愚者不及”之论,所指近似。3.历久弥新

从人类的历程与未来发展来看,同样的客观认知之道,东方走的是自证合道之路,西方走的是外证科技之路。整个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是揭示宇宙的本然和探求生命的究竟,科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人性伴随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在其中翻滚,从而导致过程的曲折波荡和战争不断。

现代的科技手段,如同几千年前中国古人用土圭进行“立表测影”一样,根本目的除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之外,都是为了揭示客观真理、接近客观事实,只不过几千年前中国古人运用高超的智慧,通过农耕劳作、建立天文历法,进而升华体悟到了万物为一、天人同构的宇宙和生命本然,并以之为基石建立了本于天地的辉煌的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科技直面的也是宇宙万物、客观实际本身,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科学真理的不断揭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东西方文明一定可以平等、顺畅的对话和交流。

之所以古代几大文明中至今仅中华文明还能延续,而且历久弥新、愈挫愈坚,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内核根植于这种以放弃自我妄想臆断、立本于天地之间的思想之中,并在创建之初就坚决摒弃各种鬼神、天堂地狱、来世等怪力乱神的宗教异论,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虽历经波折,然根基坚如磐石,故能再现辉煌。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随东西方商旅、战争、人文的接触,其思想和科技逐渐传播到了欧洲,直接孕育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雏形。

有生有灭、有盛有衰、有始有终,人类的轨迹能不能走到终极,就看未来人类能否拥有高超的智慧对欲望进行自我克制,思想上能否达到大一统的大同境界,各国政府、各种政治体制能否有清醒的认识并达成本于天道自然的共识,并是否有能力对能量巨大的科技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如不能,人类就会如其他物种一样,在将来的某一时刻突然盛极而衰、戛然而止,像泡影一样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

(三)人体解剖结构与气化结构

1.人体中的两种结构

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着两种结构:一种是解剖结构,一种是气化结构。这两种结构是形质和功能的不同表达。

解剖结构言形质,气化结构言功能和生命,二者一体而不可分割。解剖结构有形而可见,可分析、可具体、可量化;气化结构无形,不可以以形示人,但可以通过形质的变化来表达,可认知但不可量化与精确,其随生命存在而有,随生命消失而无。二者一体,于人而言是功能与结构的一体、精气神与肉体的一体,于天地而言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一体、道与器的一体。《内经》中重点研究的是后者。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的构成总体上可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大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于人而言,组织器官为形质结构,属形而下;精气神为功能气化的表达,属形而上。解剖结构是现代医学的根基和主要研究对象,气化结构则是中医理论的根基和主要研究对象。二者之中,气化结构的复杂性、广阔性、根本性,远远超越解剖结构。

气化结构通天,通自然的本原。气化结构是人生命状态下独有的结构,如中医中的腧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经络、营卫、元气、三焦、藏象、精气神等概念都属于此类范畴。气化结构及变化规律源于自然本体、法乎天地、节以阴阳,《内经》前九篇中所言的“天真”“四气调神”“生气通天”“阴阳离合”“六节藏象”皆指气化,“真”“四气”“四象”“六节”皆为天之属性。生命、功能气化皆通乎天,皆节制于天。2.气化结构的特点

解剖结构视角下,组织器官是独立的、分割的、可量化、可精确的;气化结构视角下,生命是根于天地、统一的、整体的、不可测量、不可精确的。生命与天地一体,气化结构与形态结构一体。

从阴阳性质上讲,人体的每一个脏腑都是阴阳的一体,人体整个又是阴阳的一体,即解剖结构上的唯一和功能气化上的阴阳。如解剖结构上人有左右两肾,现代医学上看,二者组织形态与功能都是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摘掉一个肾人也可以正常生活,不可能分出左右肾功能上的差异。但从中医功能气化角度看,以阴阳的尺度来衡量,在功能的外在表达上的的确确有左右的不同,即右是肾阳的外在表达位置,左为肾精的外在表达位置(此左右非指实体左右之肾,而是人体功能综合信息的外在表达),如《难经·三十六难》“左肾右命门”之论。代表性的如功能气化上脉左右尺部皆为肾之表达,左应肾阴、肾精、本也,右尺应肾阳、肾气、用也,这就是气化结构和解剖结构的不同。

这种解剖上左肾右肾都是肾,而气化外在表达上又有左阴右阳、左精右气的不同,就是气化结构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搞清楚人体解剖结构位置和气化结构外在表达位置的不同和联系,这也是认识生命的关键一步。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才能理解“病在肝,俞在颈项;病在心,俞在胸胁;病在肺,俞在肩背;病在肾,俞在腰股”,也才能理解“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金匮真言论》)等。中医言生命、言功能、言气化,功能气化虽不离实体,但是功能气化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和对应的位置,功能气化之位绝不是解剖之位,这两种概念绝不能混淆,这是认知中医的紧要之处。同一个名称、同一个字,在中医和现代医学中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医者应认真详察之。“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解剖结构为形质,其性质属阴,是物质基本单位的聚合;气化结构为神气,其性质属阳,是控制物质基本单位分与合的原动力。气化结构无形,通过解剖结构的变化而显现;解剖结构有形,通过气化结构的运使而为变。气化结构根于自然本体而通天,所言天人相应者,即是此结构根于天地而交感天地之变的过程。自然本体通过生命的气化结构,以特定的模式将天地、人、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体,同构而互感、互通、互用。精气神即人与天地之间呼应的表达,万物形态各异而生命的运化模式一也,即天地阴阳模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于人而言,生命的根本模式为四时阴阳。3.归一

道生为一,一为本体。一动则从无到有,有生万有。太极分阴阳而万物变化其中,万物变化的同时又以阴阳合太极的形式时时归一,归一即合道。生命的气化结构,是指引我们走向归一之途的捷径和通道。“道,通过太极分阴阳而运使万物;万物,通过阴阳合太极而近道”(恩师白广远先生言),万物以合的形式分,又以分的方式体现合。生命皆从一出,又时时以归一为本,万物从没有离开过一,但一无形无状又不可把握,只能在悟上求索,知退心则近道矣。古之圣贤毕生努力之方向就是归一,自然科学实证之路的终点也是归一,二者途虽殊,但一定会在将来同归。一之路,儒家名之曰“厥中”,老子言“众妙之门”“道生”,《内经》言“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是一切学问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不论中医还是西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求真途中,神圣仙佛皆是过路的、幻化的和阶段性的,于医者而言则为各路大师。“家”与“教”又有不同,儒家言“鬼神敬而远之”以不乱其心;道家有“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医家言“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诸家为问学者直指通天大道,然各种教门均止步于鬼神仙圣,不论时空与国之内外皆是如此。

唯有自然可以安天下,唯有真理可以通神明,非此不为中华文化,非此不为中医。

(四)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予人以命,命者,本也;地续之以生,生者,形气之聚散也。1.天予人以命“天之在我者德。”德者,道之用也。天赋人以命,万物从天所受而各领性命,“天命之谓性”。天定人命,天赋予每个人皆有定数,为天年之数。人生之定数皆藏于心肝肺肾四脏阴精之中,更直接来讲在肾,《内经》称之为“真脏”,《金匮要略》称之为“五脏元真”。“真”,本乎天者为真,“真人”,通彻天地与道合一者。五脏(实为四脏)阴精的状况决定寿命的长短,阳用过度阴精必消耗过多,人生提前消耗天数,谓之“夭折”。故知天命而能自净其心以奉天者,天真之性长存,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此“七损”之要(损心之过用),亦《道德经》“虚其心”“弱其志”所指。《上古天真论》言真人乃道生,点破生命之根本,又为大医精诚之所在。真人者,参透证悟天地之理而得全天之本真,呼吸天地之精气而续化人形乃至生生不息。天之精真寄于肾,散于四脏,精之在人为腹、为下而贵左。四象之中,阴精之生在少阳、大用在太阳、收在太阴、藏在少阴,此金匮真言,医者应谨记于心。2.地续之以生“地之在我者气。”地出气,气充形。

人之生在于水谷能被“转味而入出”成营以化血气、精气而成形,水谷生于地,故曰地续之以生。《内经》统称水谷之精微为营,“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六节藏象论》)。肝心肺肾四脏阴精乃天真所化而受于天,其生成亦不离营卫血气,但营卫血气非四脏阴精,由营血转精的关键在肝,即生精的根本在肝(肾为藏精之本),《阴阳应象大论》云:“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素问·痹论》曰:“淫气乏竭,痹聚在肝。”《经脉别论》:“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生气通天大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天气地气,合气生人;真气谷气,并而充身。3.人身自有天地之大药

人皆因病而外求于医,不知真医乃自己,人身中自有天地之大药。人人本自道化、物物皆是天成、天人本为同构,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则能得天地之正以护身而病不寻人,反之则为人寻病。真气只能从之而不能补之,天年只能尽而不能延,时医补之必不可得,常人纵欲往往夭折。

总之,中医言生命,生命为气化,气化必成体系和结构,经络、藏象为气化结构之主干。知生命气化本于道始、根在天地、统在阴阳、成体系于经络藏象,然后人体内外上下表里、肢节九窍与精气神等,规范于四时阴阳之内以成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实,再明经络脏腑气机之升降出入实为天地之内(非仅限在人身之内)的开阖流转,人体气机流转之根在天而不在人,此后方可为中医。

(五)精气神与形

一身无处不真气。真气一处不到,一处既病,一处既病,一处之真气不足。五柱、六节乃真气之经纬,周身全部皆真气之流行。

真气者,一之在人也,含真阴、真阳而未发。真阴为坤,母之精气,真阳为乾,父之精气。真气流行于人,并天德地气,乾以正性命,坤德合无疆,然后以有河图天地之五柱、洛书一气之六节,周流一身内外上下上以应天。

天乎,人也;人乎,天也!1.二五合精,一气六节“天一生水。”生命皆从肾水所出,肢节、九窍、躯干、脏腑经络之功能皆原气所化,概莫能外,故庄子有《知北游》。“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五脏皆本于天而上应四时各有收受,五神脏皆通天,各以其天地之性而成人身五脏、五柱,皆精真之流行也,故仲景称之为“五脏元真”。

然后五脏化气,天度六节,一气之流行也。天地更用,阴阳颠倒,六节之中,乾坤己成背景而隐匿,所生六子生杀其间,主线为六龙御天。“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内经》一书,岐黄二圣皆以天制人、治人事天,天人同源、同构、同化,《内经》所示皆为本天、奉生、达命之真言。《伤寒论》一书,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乾坤之六子,乃天道之行,一气之周流,合人身之度数,天验于人是也。六节伦括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证对应,以成医家之规矩,然只能治病不能续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