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录便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1:42:37

点击下载

作者:何正显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录便览

医录便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录便览/何正显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641-4

Ⅰ.①医… Ⅱ.①何…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中国-清代 Ⅳ.①R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2959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医录便览整  理:何正显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5年7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641-4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郝胜利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整理说明

“《医录便览》详注”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10-81号课题任务,由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录便览》详注”课题组承担。《医录便览》六卷,刘福庆著。该书成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潼城(今四川三台)草堂书院木刻付印于光绪二十六年。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四川三台名医刘福庆,深究岐黄之术,博览各家方论,经数十年之钻研,晚年取各家学说精华及生平临证应验,手录成篇,有论、有歌,并附病案,惜未竟而卒,由其子刘莹续成。由于该书初刻至今年代久远,历经兵燹人祸,加之保管条件欠妥、霉烂蠹蚀等因素,存世量极少,目前,国内外未见《医录便览》的其他正式出版和详校本。

课题组通过走访刘氏后裔,查阅《民国绵阳志》、《民国三台县志》、四川省图书馆和刘氏族谱以及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刘氏父子行医历程,特别是该书撰写过程及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正确整理注释此书奠定了基础。

本次整理,我们坚持“两保持”,即保持作者原意,保持原著风格;“两遵循”,即遵循中医药基本法理,遵循古籍整理的一般规则和“一方便”,即方便阅读使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蓝本

我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潼城(今四川三台)草堂书院木刻本《医录便览》为主校蓝本,以1987年绵阳市三台县骨科医院李长莫夫妇整理的内部印本《医录便览》为参考校本。二、正字

对蓝本中的繁体字,除个别特殊地方外均改用国家标准简体字;对蓝本中的异体字和通假字原则上改为国家标准简体字。三、标点与段落

全书均按照国家关于现代汉语标点符号规范要求,根据原文文意和医理对该书进行标点。段落划分主要依据原文文意和前后医理确定。四、校勘

在考证确认的基础上,对原书中的讹、夺、衍、倒字或者语句,根据原文进行改、补、删、移,并出注释于本页下方;对于原文中个别缺损的字句,依据原文前后文意、医理可以确定的,做了适当增补,并加以注释。五、其他

1.对原书中的小注,一律保留。

2.原书各卷均有卷前署名,本次整理时依照现代出版物一般格式予以删除。

3.对原书中的中药名与现代常用药名不一致的,均予以规范或注释。

本次整理以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骨科医院主治中医师李长模、文永芳夫妇1997年整理并内部印刷的《医录便览》为参考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同君、陈东枢同志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何正显2013年春于绵阳序

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古称巴蜀,自古名医辈出,学术繁荣,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川派中医药影响医坛2000多年,历久不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宝贵的中医药文献散落在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抢救性的保护工作愈显重要,点校、注释、整理散佚在民间的医学文献,也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工作。

刘福庆,四川三台人,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四川名医。有《医录便览》、《了缘诗草》等传世,其子刘莹,亦有《痢症探源》等传世。《医录便览》一书,是刘氏父子经数十年精研医理、博采众长,亲临实践的应验之录,是书父亲未竟,子相续之,成就了一部有论、有方、有案的临证佳作。

由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何正显教授牵头的课题组承担了省中医药局“《医录便览》详注”整理研究课题,经过他们的辛苦努力,细心寻访刘氏后裔及其乡邻,广泛搜寻其散佚残卷,认真查询古今历史资料,终将《医录便览》搜集齐全,并精心点校、整理,使其以崭新的面貌问世。经该课题组整理后,医书文字句读准确,章节段落分明,内容浅显易懂,页末脚注对文中的疑难、生僻字、古字及方言俚语等进行了详实的注释,更加方便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学习研究。《医录便览》一书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临证书籍,载正方四百八十余首,先立总论,次列药方,再著加减治法,运用灵活。其子刘莹又在每一证后附以医案并加小按。书中载有许多简、便、验、廉的单方、验方,尤其适合于广大基层中医药临床人员参阅。

相信,是书的付梓,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民间医籍的整理、中医学术的丰富,都将大有裨益!也必将会嘉惠于医道同仁,故乐于为序。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局长成都中医药大学 博士导师杨殿兴 教授2014年春 于蓉城雅兴轩

刘序

先君子莘田公,性敏好学,游庠后,屡膺鹗荐,未售。开门授徒者有年,暇即力究岐黄,博览各家方论,盖济世救人之志,本于性天者然也。生平持躬,处世懿行,载在家乘,颇难缕述。年六十,小筑茅庐于万竿翠竹中,静坐观书,扫除尘务,非良友不与往来。兴到辄走笔自抒所见,著有《二十四孝》、《启蒙图本》、《了缘诗草》、《风月闲谈》等集,《培古塚说》、《戒演淫戏卖淫书》与《药肆回春》文诸篇。而其拳拳注意者,尤在《医录便览》一书。朝夕摩挲纂辑,屡经寒暑。儿辈每请代劳,弗允。八旬外,谈笑下世时,谓莹等曰:“人生百年瞬息,不患身死,只患功德不能及人。我此后别无系念,惟方书规模粗备,尔兄弟异日须细心检点,慎勿卤莽贻误。至长子莹治病最多且久,可即此随症附案,使人信而有征,始称全书。”莹等谨唯唯奉命,夫人即至愚,闻其亲临终嘱咐②之言,率皆刻骨铭心,恨不竭蹶早图,况成篇具在,何难付梓?所以延至今日者,医书汗牛充栋,先君子虽撷其英华,在莹尤必四方阅历,广为印证,可反而问己,乃可出而问世,故迟之又久耳。虽然,莹今年七十有三,流光迅速,而遗命虚悬,每一念及,惶然汗下,不忍再缓,亦不容再缓矣。倘此编出而裨益良多,是先君子之功;此编出而瑕疵未泯,乃不肖之过也。世有深历斯道者,其将何以教我?①屡膺鹗荐:荣膺鹗荐。《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载,孔融与祢衡友善,曾上疏荐祢衡曰:鸷鸟累伯,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后人以荣膺鹗荐为贺人登科之颂辞。②竭蹶:尽力。①光绪二十一年孟冬月谷旦男 莹谨志①谷旦: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古语中“谷”又有丰收的意思,而在古时候,丰收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因此“谷旦”就是指好日子。

王序

医之为道,易学难精,性命所关,不可不慎也。操其业者,必天资学力迥异恒人,而又慎以出之,乃为可贵。穷乡僻壤,古籍既少,又乏良师,或数十百里仅一人焉,或数十百里并无一人焉。众医纷纷,竞为诡遇,其不以生杀为儿戏者,几何矣!吾邑明经刘莘田先生,家世积德,尤邃于医,凡《难》、《素》之经罔不读,张、孙之方论罔不习。及视人疾,反复精①思,洞见癥结,刀圭必效。耄犹劬学,神观不衰。晚著《医录便览》六卷,分别门类,综括靡遗。先立总论,次列药方,次著加减活法,遵古而不泥古,运用俱极神妙。后复广引经验良方,备人采掇。星霜几易,始克成书,以待刊行于世久矣。长君完石先生,又奉命于各条后详加参究,附以②案证,不惜精力,谆谆说法。盖完石亦资学兼优,亲承謦欬,数十年沉酣于其中者,故能探抉精微,发前贤所未发也。今完石既没,后之人不忍手③泽就淹,欲付剞劂以传世。此不特为操是业者示以津梁,亦使穷乡僻壤无医而有医,其所以免夭札而跻仁寿者,造福宁有量耶?予懵不知医,然素稔先生家学,功同良相。又窃幸是书之刻,大有裨于乡邦也,爰泚笔④而乐为之序。①劬(qú)学:勤奋学习。②謦欬:亦作“謦咳”。本义为咳嗽。此处指谈笑,谈吐。③剞劂:雕板;刻印。④泚笔:以笔蘸墨。《新唐书·岑文本传》:“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丙子科举人光禄寺署正衔三台 王龙勋识于潼川草堂书院

凡例

业医之士,宜熟读《金匮》及诸家注疏,并博采诸大名家书以资见解,方深造而有得。是编则仅为穷乡僻壤,难觅良医者说法,故所列各门诸方,俱属浅显,取其易于翻阅而便用也。若医家上乘,固不在此,识者谅之。

是编先列总论,以明治法之大概;次列正方,以定用药之从违;随附加减于方后,不拘于死法也;多采经验之杂方,助人之见解也;最后详载医案,层层印证,倘肯细心赐览,或亦不无小补。

是编通共六卷,一卷即为一本。不多分卷数者,欲人捡病情目录,开卷了然。若分为某卷之一,某卷之二,反易混淆。

是编先论风寒,谚曰:万病从寒起。必使表邪散去,然后可以治里。否则,外感愈入愈深,为害不浅。

是编用黄芩、栀子等药,凉性而凝,必俟寒邪已尽方用,免致敛住邪气。其他如熟地、枣皮、五味子、二冬,一切粘滞收敛之品,可以类推。

人参世所罕见,而古书概录总名,是编不沿此例,必察其性与病,分别用之。如明参性平力小,可兼入表亦可入补;条参力稍大而味淡,可以平补胃经;党参色黄味甘而力大,用以填补中宫;沙参轻空补肺,蜜炙更润肺,肺虚有燥可由数钱用至一二两,力薄故也;元参色黑入肾,引浮游之火下行,阴虚火旺宜之;丹参色赤入心,可行凝滞之血,生新去瘀宜之;至于洋参,味苦兼甘,补虚痨不忧燥烈;苦参性寒且劣,疗瘟疫并治疮虫。各照病情分别施治较为允当,要在先识药性耳。至其余药性,可取《本草备要》、《本草求真》二书,参看自明,兹不备述。

是编分两不用过量,亦有未定分两者,俟临时斟酌,合宜而止。考古书分两亦间有稍重者,由前代戥称,视近时较小,且必分作数帖,揣其意,效则再进,不效则转方亦易,何其慎也。近来俗医,不谙古法,平淡药品重用,犹自无妨。往往有以桂、附、干姜用之数量及斤许者;有以麻、辛用之五六月,且用至五六钱者。此操刀杀人者也,当大声疾呼而痛斥之。

病有兼症、急症,编中不能备载,然于各门方后,间有逐一注明者。如百病多兼痧,须急去其痧,方治其本病。则宜先用刺法、刮法、通关、雷击等法。至风寒痰气闭塞,卒然倒地,此非阳脱,仍以雷击散等药开之。若牙关紧咬,药无从进,则宜用乌梅方搽牙根法。又如气痿身疲,口开手撒,面白汗出,此元气将脱之候,只重用洋参,或党参、明参,打碎煎服,名独参汤。若两足极冷,小便自遗,是肾阳虚极也,更重加附子煎服,名参附汤,候元气稍复,再按脉症施治。如此等类,不便另立主名,阅者苟能细心参究,融汇贯通,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慎勿胶柱鼓瑟,幸甚。

卷首

望 色

经曰:望其五色以知其病。故望色者,活人之首事也。《灵枢经》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内经》云:五①②脏之气,色见青如草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③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瓜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①草:《素问·五脏生成篇》作“草茲”②煤:《素问·五脏生成篇》作“炲”③瓜:《素问·五脏生成篇》作“栝”

闻 声

经曰:闻而知之谓之圣。如辨音者,听其声,即可以知其物,自然之理也。予姑以经书切要者言之。经曰: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出口无伦谵语也,有虚有实。无稽怒叫狂言也,实证。出言壮厉,先轻后重者,外感也。语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也。语不接续,郑声也;无人始言,独语也,二者属虚症。鼻塞声重,伤风也;声哑唇疮,狐惑也;啐口噤,背反张,痉症也;鼻鼾语塞,风温也;错语呢喃,出语不正,热症也;心下汩汩有声,先渴后呕,停水也;喉中漉漉有声,痰也;肠若雷鸣,气不和,湿也;小儿惊风,口不能言,心热也;无还声为鸦声,死症也;杂病发喘,痨瘵声哑,危病也。以上种种,若能细察,实可治人。至于闻其五音,以知其所苦,是神明之道存乎司命者之方寸耳。

问 症

经曰:问而知之谓之工。审症一法,最为治病要著。每至人家治病,须问其病起于何日?曾食何物?曾有怒劳房欲等事。及问初起何病?后变何病?今口渴思饮否?善热善冷否?口中淡苦否?思食否?胸中宽否?腹中有无痛处否?大小便如常否?足冷暖否?及平日劳、逸、善、怒、忧、思并喜食何物。种种问法,实为治人之捷径。但病有总目,名有本源。如治咳嗽,问得有火症,即从火治;有痰气症,即作痰治。因此一问,舍病名而治源,庶合古人之心也。

切 脉

本陈修园先生《医学实在易》

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言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以人命为戏乎?张心在先生,余未识面,而神交久之。其著持脉①大法,取八脉为纲,与旧说八脉稍异,皆以显然可见者为据。非若李濒②湖、张石顽等,以二十八字为凭空掠影之谈。一曰浮,浮者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为里病也。浮沉二脉,以手之轻重得之,此其显而易见也。一呼脉来二至,一吸脉来二至,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一息脉来四至为平人无病之脉,否则病矣。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寒病也。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迟数二脉,以息之至数辨之,又显而易见也。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细大二脉,以形象之阔窄分之,

①又为显而易见也。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为素禀之衰也。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至鱼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长短二脉,以部位之过与不及验之,又为显而易见也。又有互见之辨,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之中,审其为细,则属于虚;审其为大,则属于实。②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短,知为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审其为长,知为素禀之盛,祛邪必务绝其根株。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①“非若”:原作“非”,据《医学实在易》改。②“凭”:原作“平”,据《医学实在易》改。①“又为”:原作“又”,据《医学实在易》改。下同②“知为”:原作“知其”,据《医学实在易》改。

客曰:信如前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欤?余曰: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耳,弃之可也,不弃③之亦可也。③“亦可也”:原作“可也”,据《医学实在易》改。浮脉主火

浮为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诊,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主气虚主气血散浮而无力,虚脉气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

主失血外强中空,较芤更甚,主阴阳不交。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主湿脉湿妨。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闭

沉为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④邪与革脉同,但革浮而牢沉。主寒湿。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主血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④寒淫:原作“寒湿”,据《医学实在易》改。迟脉仲景云:迟为在脏。《脉经》云:迟为寒

迟为主寒,脏病亦是。。三至二至,数稍迟而不愆四至之期无病往来不流利日可揣,迟而不愆,,缓脉最美;迟而不流,。主血少无定数主气郁痰滞促者,涩脉血否;。迟而偶停,。结脉郁实;。迟止定期,数中一止也;结者,迟中一止也;皆无定数。若有定数,则为代矣,大抵代脉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数。主气绝,惟孕妇见之不妨代脉多死;。迟兼四脉,各有条理。数脉仲景云:数为在腑。《脉经》云:数为热至

数为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至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则主气和八人终;数而流利,滑脉痰蒙;。数而牵转,紧脉寒主寒主痛主阳邪内陷攻;。数而有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关中如豆摇动。主阴阳相搏动脉崩中;崩中脱血也,。数见四脉,休得朦胧。细脉主阴

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显明,微脉气殃;阳气绝细者,脉形之细如丝也;小者,脉势之往来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谓。细而小浮,如絮浮水面是也主湿亦主气虚,浮脉亦兼之细而小沉,弱脉失养;血虚,沉脉亦。濡脉湿长;。兼之。细中三脉,须辨朗朗。大脉主热盛,

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亦主内虚,浮脉亦兼之主邪实。大而坚硬,实脉邪持;。大兼二脉,病审相宜。短脉

短主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诸脉兼此,宜补阴阳。动脉属短,治法另商。长脉上鱼际,下尺泽

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正气之治,长中带缓。若是阳邪,指下涌沸,中见实脉,另有条款。

以上八脉,显然可见。取其可见者为提纲,以推其所不易见,则不显者皆显矣。八脉相兼,亦非条目之所能尽,皆可以此法推之。妇人科诊脉四言诗①

妇人之脉,尺大于寸。尺脉涩微,经愆定论。三部如常,经停莫恨。左尺大为男,右尺大为女手太阴盛为尺或有神,得胎如愿。。妇人有胎,亦取左寸,有子不如神门,神门穴为心脉所过,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占之不遁。①恨:原作“憾”,据《医学实在易》改。

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体弱未形,有胎可庆。妇人经停,脉来滑疾,按有散形,三月可必;按之不散,五月是实;和滑而代,二月可率。

妇人有孕,尺内数弦。内崩血下,革脉亦然。将产之脉,名曰离经。离时常脉。内动胎气,外变脉形。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不上关,十有九死。尺弱而涩,肠小肠也冷恶寒。年少得之,受孕良难,年大得之,绝产血干。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第一节寅位为风关,第二节卯位为气关,第三节

五岁以下,脉无由验。食指三关,辰位为命关,以男左女右为则。脉络可占。热见紫纹,伤寒红象,青惊白疳,直同影响;隐隐淡黄,无病可想;黑色曰危,心为怏怏。若在风关,病轻弗忌;若在气关,病重留意;若在命关,危急须记。脉纹入掌,内钩之始,弯里以一指按其寸、关、尺风寒,弯外积致。食积致病。五岁以上,可诊脉位。。指下推求,大率七至,加则火门,减则寒类,余照《脉经》,求之以意。更有变蒸,脉乱身热,不食汗多,或吐或渴,原有定期,与病分别。疹痘之初,②四末寒彻,面赤气粗,涕泪弗辍。半岁小儿,外候最切,按其额中,以名、中、食三指候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病情可晰。外感于风,三指俱热;内外俱寒,三指冷冽;上热下寒,食中二指热。设若夹惊,名中二指热;设若食停,食指独热。②四末寒彻:原作“似畏寒制”,据《医学实在易》改。附录脉法统论

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何谓五脏平脉?心宜洪,肺宜涩,肝宜弦,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段冲和之气,为胃气是也。何谓四时平脉?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又谓之“毛”。冬宜沉,又谓之“石”。四季之末宜和缓是也。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何以知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是也。“神门”①穴脉动甚为有子。一云: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何以知妇人血崩?曰:尺内虚、大、弦、数是也。何以知妇人之半产?曰:诊得革脉是也。何以知妇人之产期?曰:脉之离乎经常是也。何以知妇人之无子? ②曰: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身恶寒是也。小儿之脉何以别? 曰:以七③至为准也。①心脉大:心字下原脱“脉”,据《医学实在易》上海图书集成本补。②腹:原作“肠”,据《医学实在易》改。③七:原作“六”,据《医学实在易》改。

认舌苔法

舌,心之苗也。凡见舌干、舌碎、舌裂,主心火甚旺。总之,舌鲜红湿滑者吉,燥涩者凶。舌上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苔白而滑,未入乎腑,邪在半表半里间,法当和解。舌上黄苔者,必燥渴,胃腑有邪,法当清之。若黄如栀子染色,全无津液,手摩极粗,或兼芒刺者,可下之。舌上黑苔燥生芒刺者,必燥渴已极,为难治,法亦当急下。若燥渴而身不热,舌上黑苔而滑者,属阴寒,法当急温。若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亦当下之。若舌青而苔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亦当温之。凡舌色鲜红者吉,青黑者凶。青而紫者为阴寒,赤而紫者为阳热也。但见舌硬、舌卷、舌肿、舌短、舌强、囊缩者,难治。

六经引药

太阳羌活,少阳柴胡,阳明石膏、粉葛,太阴苍术,少阴川芎、细辛,厥阴吴萸。

十八反歌

夏瓜母白白藻大甘花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海戟遂芫俱战谓人参、丹参、苦参、元参、沙参细辛白芍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卷一

风寒证治

脉浮缓,伤风。浮紧,伤寒。伤风表虚有汗,伤寒表实无汗。初起头痛发热恶寒,其大较也。伤寒有汗、吐、下三法,汗法用参苏饮、败毒散等方。若太阳阳明经证,寒邪闭塞,或误服凉药、滋补药,气紧心烦如中毒状,急以陈皮、苏梗、葱、姜煎汤服。另用鹅翎或头发探喉取吐即愈,所谓吐有发散之义也。又病至五六日,表邪已尽,脉沉实,舌苔黄黑干燥,或生芒刺,察其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下之,燥甚加朴硝少许服。《伤寒赋》曰:沉实宜攻,还须便结绕脐硬痛是也。惟少阳证以上三法俱忌。《伤寒歌括》曰:所谓少阳证,呕而苦,耳聋,胸胁多痛楚。脉来弦数,胆之经,此经切忌汗、吐、下是也。业斯道者,苟欲条分缕析,宜取《金匮》及诸家注疏,熟读精思,加以阅历,庶可得其要领。此篇未能①备载,至看舌苔法见卷首。毋摩仿杜清碧三十六舌苔,纷纷臆度反增疑惑也。①摩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参苏饮

土明参、苏叶、枳壳、桔梗、粉葛、前胡、陈皮、茯苓、法夏、木香、甘草,姜、枣引,水煎服,或加葱白。败毒散

沙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甘草,水煎服。火煨

如人壮实咳嗽,二方俱去参。头痛本方加天麻 ;发烧,柴胡略重,炒碾加薄荷、芥穗、鲜粉葛;咳加桑白皮、杏仁;痰加莱菔子;发冷加黑姜、桂枝;冬天无汗加麻茸、细辛,秋春时少用,夏月勿用。大柴胡汤酒炒捣、炒

沙参、柴胡、法夏、白芍、黄芩、酒军、枳实、大枣、甘草,生姜引,水煎服。生补中汤

升麻、柴胡、白术、明参、当归、黄芪、陈皮、甘草,姜、枣引。①

方中参、芪、术、草、升麻,无风寒,蜜炙;有风寒,生用。①风:原作“寒”,据文义改。

凡久病拖弱,及中气虚弱之人,偶感风寒,本方加羌活、苏叶、川芎、法夏等药固正除邪。若气分稍实,不可早用,误用则邪愈炽,恐致发热凑气痰哮等病。生四物汤

大生地、当归、川芎、白芍。

凡素患吐血潮烧诸症,阴分已虚,偶感风寒,本方加柴胡、苏叶、防风、荆芥。病重再加羌活钱许,或更加麻黄根七八分。倘血不甚虚,勿早妄用,用之恐敛寒不出,凝痰滞胃变生他症。风寒杂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急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霜五分,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艾灸五壮,气达即通。

伤寒血结,胸胀痛不可近,先刺期门穴。用海蛤、滑石各八钱,甘草五分,芒硝钱半,共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服,更进桂枝红花汤发汗则愈。盖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则血不行,服此则小肠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

伤寒劳复,大小便色如血,用胡黄连一两,山栀仁二两,入蜜五钱,令微焦为末,猪胆汁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用姜二片,乌梅一个,童便三合,浸半日去渣,早晚食后温热水送下。

夹色伤寒,多用鸡蛋煮熟,以银器剖蛋作两片,乘热贴脐。蛋黑换之,至不黑而愈。

色复症,肾囊缩入,绞痛欲死,用女人中衣近阴处一块,烧灰存性水冲服,更以本妇所穿衣覆之。女病用男小衣。

伤寒胸膈诸症,不便攻者,用连须葱头一把,生姜一块,生萝卜一个,共捣炒热,布包熨心腹胸胁,冷则添酒再炒、再熨,汗出而愈。

数种伤寒,最难分别,今有一方,兼治天行时气,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者,用葛根二两,豆豉一合,水二碗,煮取一碗服,加生姜汁尤佳。

伤寒下后,又发其汗,昼夜烦躁不眠,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宜干姜附子汤温之。用干姜八钱或四五钱,熟附子一两或七八钱,水二碗,取煮一碗服。

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饮水,脉沉,手足厥逆者,即此症也,宜霹雳散。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

伤寒阳盛格阴,身冷脉伏,热厥似寒,误投参、附立毙,宜承气、白虎等汤。

虚人感冒,用胡桃、葱白、茶、姜捣煎,能散寒取汗。

用淡豆豉合葱煎服,可代麻黄汤,通治表症。

感冒风寒,用热汤于密室浴澡,亦发散之一法。

伤寒后,吐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用生姜、生芦根、青竹茹、粳米,先以水煎千里鞋底一双,澄清,下药复煎,温服。①

伤寒热狂,用海金沙、栀子、牙硝、硼砂,水煎服。或用抱过鸡蛋壳泡汤服,亦效。①抱:方言,即孵。

伤寒头痛,呃逆烦闷,懊恼不眠,服栀子、淡豆豉煎汤饮之。

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破作八片,姜汁制透,火逆冷,呕吐清水。急用洋参、干姜各一两,生附子一枚上炕干。水四碗半,煎一碗,顿服,脉出身温即愈。

伤寒阳毒,狂言乱走,毒气在脏也。用铁粉两许,胆草四五钱为末,磨刀水调服一钱,小儿五分。

阳毒狂乱甚者,用青布一尺,浸冷水贴胸前。

伤寒时行,不问阴阳轻重,用白芷一两,生甘草五钱,姜三片,葱白三寸,大枣一枚,淡豆豉五十粒,水二碗,煎热服取汗。不汗再服。凡老幼男女产妇,病至十余日,未得汗者,皆可用。

百合病,已发汗后又复,用百合、知母等分,浸水一宿,倾水不用,另用泉水煎汁服之。

百合病后虚肿,方用豆豉两许,纯酒一合,煮三沸,乘热顿服。不耐酒者,随覆取汗。

劳复症,用头垢水和服。

卧即出盗汗,风虚头痛,用牡蛎、白术、防风,共为末,酒调服。

实表止汗,用防风、黄芪、白术、甘草煎服。

早行防雨露、山岚瘴气,口含生姜一片,或噙洋参一支。附莹按:

余师安岳唐百庭先生,治魏隆盛伤寒,已在循衣摸床之,次日,口哑气停,鼻孔黑若烟煤,昏如死状。先生偶遇,诊之曰:尚可为也。急用洋参、白术、茯神、广皮、寸冬、当归、白芍、柴胡、黄芩、甘草,名升阳散火汤。外加大黄二钱,为阳亢也,姜、枣引,浓煎徐灌。隔夜微醒,又一二日,始能言而愈。先生嘱余曰:古书升阳散火汤有二,有升麻者,最不可妄用也。

又,余治一文人,患伤寒七日,忽然头摆手动,肩背皆摇,心胸烦难叫苦。有医谓阳气将脱,欲重用桂、附救之,余曰:此战汗症也。古云:小战曰栗,为正不胜邪;大战曰振,为邪不胜正。不必服药,只忍耐片刻,俟汗出而邪自退。顷之,果大汗身凉,以归脾汤加减,服之遂安。

又,一阮姓女,伤寒病后,足软不立,口哑不言。余出紫金锭一粒,令磨薄荷汤服之,大效,方见痧症门。继以六君子汤,重用蜜泡参两许,加柿蒂、竹茹、当归、白芍等药收功。

又,莹先妣邓氏,体素弱,六月归省,遇雹感寒。医以五积散重用麻黄,连服数剂,遂至大汗亡阳,筋惕肉。急送归,进以真武等汤,周身邪热稍平,然汗出如洗,不堪挽救矣。时莹年未冠,贸不知医,每一追维痛心疾首。窃思:夏天盛暑,人身腠理俱开,麻、细猛悍等药,断不宜用。故录此以为留心救人者戒。

中风证治

与痰症门参看。

中风一症,古书分真中、类中。及中经、中脏、中腑、中血脉诸般。仓猝实难辨别,余酌用数方,随证加减,似为简便。凡遇此症先以通关散一二分吹鼻取嚏,然后服药。通关散方见痧症门三合汤

此方治壮人猝倒,不省人事,无汗咬牙等症。

制南星、瓜蒌仁、枳壳、桔梗、茯苓、陈皮、法夏、生甘草、竹沥,姜汁引。

本方原有芩、连,无枳壳。余以芩、连不可早用,必风寒已去,脉症有火者方用之。枳壳降气宽胸,不妨添入。凡沉迷不醒,加石菖蒲;牙关紧闭,外用乌梅搽牙根;左右手足抽搐等症,内加钩藤钩;无汗加羌活、细辛;寒重加麻茸;胃火盛加石膏、粉葛;手足胀痛,加木通、灵仙根、乳香、防己等药。黄芪桂枝汤

此方治虚人中风,口开手撒,多汗等症。

生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炙草。

左偏风血虚者,本方加四物汤;有瘀血加桃仁、红花;右偏风气虚者,本方加四君子汤。以外若别有虚证,随宜酌用。三生饮

此方名为三生,究竟药性太毒,各宜制好。面包煨,切碎,再加姜汁炒泡,去皮,醋煮透极陈者,姜汁炒透

白附子、川乌、南星、宜少用党参、广木香。

本方阳虚中风猝倒,或加黄芪、全归以调气血,或加木通、天麻、菊花以熄风活络,临证酌用可也。资寿解语汤

羌活、防风、桂枝、附片、羚羊角、酸枣仁、明天麻、甘草,竹沥、姜汁引。

此方,喻嘉言治肾气不荣于舌本,加枸杞、首乌、天冬、菊花、石菖蒲、元参,颇有见解。余意:舌乃心苗,可加酒浸全当归三四钱,志肉七八分,用甘草水煎服,阅者酌用。中风杂方

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用皂角、白矾吹之,名稀涎散。或加藜芦少许,以鸭毛探吐痰涎,再用药治。

中风口眼歪斜,用蓖麻子捣饼,左歪贴右,右歪贴左。或用皂角五两,去皮为末,陈醋和匀,右歪涂左,左歪涂右,如口眼已正,即去药,以水洗净。或用雄鸡冠血和灶心土涂之亦可。

中风证,以虾数两,入姜葱酱料水煮,先吃虾,次吃汁,鸭翎扫,吐痰涎,随证用药。

中风痰厥,癫痫惊风,痰涎上壅,牙关紧闭,上视搐搦,宜碧霞丹。用乌头尖,附子尖、蝎稍,各七十个,石绿十两,碾飞九次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用一丸,薄荷汤化下,即饮温酒半合,须臾吐出痰涎为妙。小儿惊痫加白僵蚕。

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碾乳香末,以酒煎苏木调服,吐恶物瘥。或用乌龟尿少许噙于舌下亦妙。

不语,舌根强硬,用陈酱、人乳各五合,共碾,以生布绞汁,随时少服,良久即语。

破伤中风,用雄黄、白芷,等分为末,酒煎灌之即苏。或用制南星、防风等分,童便煎服极效。

中风痰壅舌强,用香油、姜汁各半杯和匀灌下探吐,痰去愈。①

鸡距风,手足蜷曲,用艾火在两膝旁小窝共四处,名鬼眼穴,灸之甚效。①蜷:原作“拳”,据文义改。

中风项强,不得转顾,宜穿地作坑,锻赤,以水洒之令冷,铺生桃叶于内,卧席上,以项着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愈。

中风偏痹,半身不遂,以麻黄以汤熬成糊,摊纸上,贴风痹处。上下②俱偏,另用真竹虱三钱,焙为末,老人加麝香一分,研匀,热酒调服。就卧须臾,药行如风,口吐恶水,身出臭汗如胶,急去糊纸,用温麻黄汤浴之,暖卧将息,淡食数日愈。②竹虱:一种寄生在竹上的小虫。《本草纲目·虫三·竹虱》:“竹虱生诸竹及草木上皆有之,初生如粉点,久便能动,百十成簇,形大如虱,苍灰色……可治中风。”炒珠

中风瘫痪,手足不举,用穿山甲、川乌头、海蛤,共为末,捣葱汁和成厚饼,随左右贴足心,用布袋缚定,于密室避风处,以足浸滚水盆中,待身麻汗出乃去药,数次即愈。

中风手足搐搦,口眼歪斜,用白附子火煨过,姜汁炒,僵蚕、全蝎,俱炒为末,酒调服,名牵正散,虚人慎用。

八风十二痹,疠风恶疾大毒,用独活、石南藤、制附子、制川乌头、防风、天雄、灵仙根、麻黄、五加皮、桂枝、牛膝,以酒浸七日服,病人火重者勿用。

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苍耳叶洗晒,捣为末,酒浆下或蜜丸,治诸风证风轻者。日再服,服后遍身起栗或赤斑,此风毒虫也,刺去黄汁即愈。此方固为头风脑痛、风湿痹痛要药,而凡见胃胀满,心闷发①热者,皆可服。医人服之,不染时气,并杀三虫,治肠痔。①肠痔:病名,肛门部痈疽。

骨节痛,风肿麻痹,用白芥子为末,醋调隔纸敷痛处。若肾冷,和生姜煨捣,隔布一层连而束之,以芥子能烂皮肤也。

历节风痛,日夜走注,用炭灰一碗,蚯蚓泥一碗,红花三钱,和醋炒热,用布包好,熨之甚效。

冷痹风瘫,以纯酒三斤,拌蚕沙四五升,用甑蒸热,于暖室中铺油卧单上,令病人以患处一边卧沙上,厚盖取汗。虚人须防大热昏闷,令露头面手足,若未痊愈,间日再作。

卒失音,浓煎桂汁服,覆取汁。亦可磨桂著舌下,渐渐咽汁。

身直不得屈伸,口僻眼歪,用枳壳刮下青皮炒,渍酒微炖服。

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言,用竹沥、生地汁、龙齿、生姜、防风、麻黄、防己、石膏、桂枝、附子,水煎服。有气加苏子、陈皮。

百二十种风,痫癫惊狂,发即吐沫,不识人者,用紫石英、芍药、黄芩、赤石脂、白鲜皮、麻黄、当归、栝蒌根、桂枝、党参,以上各二两,牡蛎三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分作七服,为散。每服以大枣十枚,水煮去渣,入散服,七日一服,瘥。灸法

扁鹊云:卒中恶风,心闷,躁烦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横纹,随年壮,立愈。

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二十壮,立愈。

眼戴睛上插,灸目两眦后二十壮。

不能言语,灸第三椎上百壮。

不能识人,灸胁头七壮。

久风、卒风、缓风、急风,灸百会穴七壮,穴在当顶上正中央是也。附莹按:

潼川教授易象离先生,风瘫不起已半载矣。日服枣皮、熟地、桂、附等药,强痛日甚。延余诊脉毕,谓之曰:公肝脉弦紧有力,命门脉洪大扛指,前所服药皆与脉反。乃改用柴胡、生白芍、薄荷、胆草酒炒,以平肝木而舒筋;知母、黄柏以清下部邪而坚骨;川乌、乳香、灵仙根、羌活、独活以止痛驱风;尤在重用生黄芪一两余,焦术三四钱,苡仁一二两,炙甘草钱许,以建中气;酒浸全归八九钱,川芎二钱,炒黑芝麻四钱,以养血润燥。松枝为引,大剂浓煎。一服强痛大减,四五剂后,可以扶杖行矣。

又,绵州冯翁患风症,手足不随,心烦食少。余诊:肝木燥旺,肺金衰弱。恐至秋令当旺而不能旺,其气遂散。伊子问吉凶,余曰:明年七月当防。次年正月再诊,余告如故,果交七月而逝。虽然肺为诸脉之总司,此经衰弱,又不受补,固有死机。倘从脾胃诸经设法,施隔一隔二之治,用旋攻旋补之方随脉症仔细维持,未必全无进步。奈任用不专,诸药杂投,宜乎死期恰如所断也。①

又,姻谊吴松子,一日试余曰:察我脉何病?诊之,见肝脉弦紧有力,肺胃脉洪滑颇旺,将来风痰可忧,惟脾阳尚健,能运饮食,犹可支持岁月。告之曰:君无他病,三年内当中风耳!劝以服药早治,伊恃强不从。及三年复诊,儆之曰:今岁秋末冬初,水旺金衰,肝愈横放无制,定验吾言。果至十月,猝倒中风不省人事。家人急延余治,诊得诸脉洪大无伦,面色红如染绛,知为阳明经中风。乃重用熟石膏以镇热;鲜粉葛以升清;加枳壳、苏子以降气,实则泻其子也;调竹沥、姜汁以活络,风必润其燥也。一剂脉略平,加减至二三剂,病脉大退。记此以见治病者,欲防中风于未然,当先制其肝木也。然此①姻谊:姻亲情谊。

特为肝脉太旺者说法,若肝经血少,肾水枯涸,不能养肝以致血来虚燥,筋骨痿弱,手足废弛,又当补养肝肾,兼大固中气,外取祛风化痰柔和之药为使,略治其标而已,是殆未可拘执也。

中寒证治

中者,寒气直入人身,非渐次传变可比,初起时,四肢俱寒,无热不渴,身作战栗,脉沉迟无力,宜加味理中汤。

用:党参、白术、甘草、干姜、肉桂、陈皮。童便煮盐水炒

寒甚加附子、吴萸;吐加姜汁、法夏、茯苓,浓煎,须冷服;无脉和猪胆一匙,麝香四五厘;若舌卷阴囊缩,或指甲青,脉绝,急用蒸脐法。蒸脐法

用法夏、牙皂二味为末,入麝香少许,填满脐中,后用生姜切片放脐上,以艾火大粒放姜片上,灸二、七壮。又灸关元穴,穴在脐下一寸三分,其寸之长短,即以病人中指中节为度,男左手,女右手,各二、七壮,使热通于中,阴寒自出。或用硫黄、麝香填脐中,用葱头捣饼盖脐,以熨斗盛火,于饼上隔布熨之,亦效,然终不如艾灸之为妙也。附莹按:

余治中寒证,初起头痛,汗不出,舌有白苔,以五积散加减,用当归、川芎、明参、枳壳、法夏、茯苓、干姜、肉桂、厚朴、陈皮、麻茸暑月去此加苏叶;冷甚加附子、葱白引,煎服。若头不痛,有微汗,脉沉极细无力者,用附子理中汤,酌加羌活钱许,或加苏叶、胡椒钱许,煎服,往往获效。

喉风证治

本论男莹新撰,附《痢症探源》刊行经验者。

此症方书或称喉风、喉痹、喉癖;或称外缠喉、内缠喉及从蛾、单蛾;喉中生珠、生瘤、生块种种名色。尤可恶者,《七十二喉症》一书,无限葛藤,使人迷惑,无从施治,决不可从。须知此症根源,不外风、寒、痰、火四者结毒而已。治法先于后颈窝处擦油少许,用铜钱一文刮之,如刮痧法,但宜顺刮,不可倒刮。再将两手膊以手勒四五十次,赶血于大拇指,取头绳扎住,以磁针刺少商穴,穴在两手大指内角,离爪甲韭叶许,出血立效。男左手,女右手。重者,两手齐刺,百发百中,救急第一方也。照此二法外治后,打开门路,再议服药。服药方打碎、姜汁炒夏去此,易羌活炒炒,捣

草果仁、麻茸各二钱,枳壳、牛蒡子、打碎、姜汁炒打碎,炒黄前胡、法夏、刺蒺藜、桔梗各三钱,防风、白茯苓各四钱,射干、苏薄荷、北细辛、甘草各一钱,苏梗三钱引。

面项肿加桑皮二钱;孕妇加大枣二枚,葱白七寸,水煎服。

咽喉为肺管气息往来之路,一有阻塞,命遂危矣。此方宜通肺气,祛散风痰,病轻者服一剂,重则连服二剂,立刻止痛消肿,神效。次方炒、捣

桔梗、黄芩、枳壳炒、青黛、牛蒡子、前胡、苏梗、山豆另研冲服根、广元参、防风各三钱,炒栀子钱半,薄荷、甘草各一钱,硼砂一二钱,竹叶、灯心引。

服前方一二剂,接服此方。此方可清肺解毒。全愈,惟孕妇去硼砂。探吐药方

此症人多以桐油、巴豆等药作吐,大伤胃气,老人虚弱及小儿孕妇均不可用。余每用陈皮一两,杜牛膝根一把,煎水一大碗,冲酸醋一茶盅,在内搅匀,令微温饮下一二杯,以鸭翎入喉探吐痰涎。每日夜频饮频吐,至五六次,则毒随痰去,虽危剧之症去大半矣。但吐时须将头身俯伏向下,其势方顺。若立坐仰面,虽探不能吐,徒令人呕,于病无益也。尤忌方服药后,即行吐法,使药无功。须隔一二时,使药力已过,然后吐之。孕妇忌牛膝,单用陈皮煎汤略吐,若病轻不吐,亦可用。

附:杜牛膝俗名拕耳草,梢上结子粘衣,近根处有白毛。吹喉药方水飞过炒断

用净朴硝、百草霜、青黛、亮明雄、苏薄荷、白僵蚕丝、官硼砂、上冰片、灯心灰、旧蒲扇灰,共十味,等分,各拣上品,研极细为末。务筛尽粗渣,入磁瓶封好,用时以竹管吹少许入喉中,俟津液满口,徐徐分作数口咽下,使药力不断。无论喉癣、喉蛾、痰涎、结核等病,神效。惟朴硝临时方加,孕妇忌用。外用敷药方

喉症如前治法,生平阅历,百无一失。若十分肿痛非常者,喉外敷药亦不可少,宜用皂荚去皮、子筋弦,火焙干,捣为细末,入酸醋调匀,以鸭翎蘸涂外喉痛处,干则频涂无断。此系急症,缓症药敷之无功,凉性药敷之又敛住毒气,惟皂荚攻毒陡峻,得醋尤良。

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方用巴豆捣烂,绵纸包压,取油作捻,以火点燃吹熄,将捻子近鼻薰之,使烟气入喉,即时吐出痰涎恶血,病热遂退。再用皂角末一钱,调醋灌下,俟人事已省,照前服药调治。喉疮已破疼痛难食方

用猪脑髓蒸熟,淡醋和食,稍愈,渐以稀粥微凉服之。如无脑髓,以石膏澄出豆花代之。或用生蜂蜜调开水微凉服,或用藕粉搅成微凉服俱可。喉间痛烂久不收口方

多用土茯苓煎汤,时时服之,忌茶汤酒水,并用前吹喉药末,时时吹之即愈。

喉风服药,肿痛已愈,惟声哑不明,方用真硼砂一两,冰片五钱,胆南星、元明粉各一钱,诃子肉二钱,共为细末,加乌梅肉一两,水浸透合捣如泥,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噙化数次愈。喉风杂方以下采集群书:

咽喉肿闭,用人中白、冰片、青黛为末,或吹或敷俱妙。

用明雄、燕子泥捣细,烧酒调匀,令病人仰卧,敷肿痛处,涎出口开,百发百中。

用草纸数层,烧酒浸湿贴喉,随干随换,此以热导热之义也。

用牙皂为末,醋调敷,或葱白捣敷俱妙,但须旋发干旋涂方效。

喉中结核,微痒不痛,此虚风也。用蛇床子烧烟熏,吸入喉中即消。

喉痛,用鹅卵石烧红,入小罐中以醋淬之,病人开口向罐,使气对冲,效。

用橄榄核为末吹喉,有破裂声出血为效。

喉蛾迅速,汤药不下,用真蟾酥调水,鸭翎蘸点,顷刻即破。

喉烂,用樱桃食之必愈。无鲜者,用糖蜜樱桃亦好。须于樱桃正熟①时,摘取和蜜,磁坛收贮。此治喉疮破烂第一神方也。①贮:原为“住”,据文义改。附莹按:

喉风,老幼男女传染,数日失治即死,乃时症也。世医不知此病系风、寒、痰、火固结为害,动辄指为阳虚阴虚,妄用桂、附助阳,归、地滋阴,误人不浅。夫阳虚必脉见迟小,外现面色惨白,身中恶寒等症。阴虚②必脉见细数,外现子午潮烧,口干,失血等症。未有素非虚痨怯疾,忽然阴阳偏虚,至于如此之极也。又有如补剂为害,一见喉火,未经发散,起手便用芩、栀凉药,病气得寒则凝,亦能误人。余生平治此症,先散风寒,理痰气;次清火毒,解滞结。加以刺法、吹药法、探吐法、外敷法。如制劲敌,出奇扼要,四面夹攻,虽粒米滴水,难以入口者,莫不取效如响。②子午潮烧:夜半和正午潮热。

昔余家染喉风,医者失于疗治,死数人。迨余久历斯道,始悟妙窍,特揣新方救世,百不失一。又,数年得遇异人传斩关丸,而治法愈备,殆略泡去皮脐,加酸醋炒七次令透天假之缘也。方用川乌、草乌各三钱,灯心灰一捉,共研细,捣饭为丸,如梧子大,晒干收磁瓶内。临用取一丸捣细,再加雀粪、灯心灰、薄荷末少许和匀。捣新饭搓之如小指大,放牙根噙化,徐徐咽下。余友苏子元患此症,肿痛危极,亟拟方送去,并遗此丸二粒,不数日痊愈。其他屡试屡神效,妙无比。不敢自秘,愿公诸于世,以济人云。

痢疾证治

亦本《痢症探源》,刊行经验者。

莹曰:痢疾本不难治,而卒多死者,良由医无定论,治之未得其主脑耳。历来方书有言宜凉者、宜热者、宜攻者、宜固者,纷纷骑墙之见,令人茫然无所措手。此症遂为千古杀人疑案,余沐师教,阅症垂三十年,始知痢不分红白,总系一派湿热秽浊之气入人口鼻,蕴蓄肠胃,遇风寒饮食凝滞,积成火毒。倘或妄用桂、附、干姜大温之药,致毒邪愈炽,病者烦乱胀逼而死,医之罪也。法宜先服加味人参败毒散,次服救苦丹,以消毒治燥,待病势既退,然后用加减香砂六君子、补中益气汤扶理正气,可收全功。屡试效验不爽,同道君子,放胆信用,以活人命,幸甚。加味人参败毒散打碎炒

沙参、枳壳、柴胡、前胡、茯苓、广山楂、麦芽、苍术各姜汁炒另末冲服三钱,川芎、独活、厚朴、广木香、甘草、羌活各二钱,大炒黄枣三枚,桔梗钱半,生姜三片,陈仓米半酒勺为引,水煎服。

此方散邪解毒,消积理气,且能升清降浊,去旧生新。服一剂或二剂捣碎,姜汁炒若不愈者,若曾食瓜果生冷,加草果仁二钱;后重加槟榔;痛加白芍;痛甚加鸦烟灰数分;火重加黄连。壮人去参,小儿分两减半,更小者只用三分之一,后仿此。救苦丹炒炒

当归、白芍各一两,枳壳、莱菔子各三钱,吴萸、甘草、黄连、另末冲服黄芩各一钱,广木香二钱,生姜引,水煎服。

胃弱加干姜三分,反佐芩、连;血虚加生地四钱,不用熟地者,以其粘滞敛邪难散也。服过加味败毒散,病必大效。若大肠干燥,便下艰难,速服此方,便肠润气和,自然易便。倘服后,便仍不甚利,是火太亢也,本方加大黄二三钱,稍弱者加一二钱,以荡涤之。盖大黄治痢有奇功,《内经》所谓通因通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

条参、焦术、楂肉、当归各三钱,广藿梗、白芍、炙甘草各二钱,炒捣炒广陈皮、砂仁各一钱,谷芽六钱,大枣、生姜引。酒洗

此方治病后脾虚,饮食不消。腹胀去大枣,加苏梗二钱,腹毛三姜汁略炒钱;有火仍加黄连,以黄连能解火毒,实大肠,其性善守,最为治痢神品,腹痛兼吴萸用之。加味补中益气汤

蜜柴首、桂枝尖、独活、炙甘草各二钱,焦术、蜜党参、炒杜炒炒仲、蜜黄芪各三钱,广陈皮、蜜升麻各一钱,当归首四钱,谷芽六钱,炮姜八分,大枣三枚引。

此方治病后正气虚损、精神困倦及足肿等症。若腹胀加腹毛、苏梗,有火加黄芩,病后脱肛加黄连、地榆、槐花、牡蛎。外用五倍子、①陈墙土,水煎浓,盛瓦盆内,俟温热,徐徐洗净脏头,以旧鞋底将脏头抵入肛门,令病人静卧片时,不可着力,自愈。①脏头:直肠末端。辨疑十则

门人问曰:以师治痢观之,此病岂尽属火,全无虚寒症乎?余曰:生平治痢极多,属虚寒症者,百数人中不过一二。其症口中味淡、不苦不渴,脉迟细无力,手足厥冷,小便清长,腹冷痛,喜按喜热物熨,便色黯淡不鲜,亦不甚腥臭。或如屋漏水,清稀而不稠粘。果审察确实,可议圣济附子丸方。用附子三、五钱,干姜一二钱,黄连一钱,乌梅三个。腹痛加吴萸、白芍;有滞加木香、山楂。水煎服。此方寒热并用,有阴阳互根之妙。但凡初起痢疾,总须先服加味败毒散一二剂,乃为稳当也。

问曰:师言痢不分红白,总是热毒,近有刊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其治痢多用凉药何如?余曰:倪公主方非常医所及,微惜方内当归、白芍钱分太轻,滋濡运动之效必迟。至起手便用黄芩、地榆,尤觉有弊,何也?痢疾多由风寒秽浊夹杂,早用黄芩清敛肺腑,则外邪无出路。早用地榆收敛肠脏,则内毒亦无出路。深历斯道者,必自知之。又倪痢方,亦早用黄芩,医者宜审。

问曰:自来泄泻之疾,必用木通、滑石、猪苓、泽泻、前仁等药,今师何全不用?余曰:水泻,健脾利水自是良法。痢疾全系火毒,大肠干燥,倘在利水,是肠愈燥,便愈艰涩矣。故切忌渗湿之药,至肉蔻、地榆、诃子、粟壳、何首乌等药,性专收涩,尤忌早用妄用,不独利水之剂能为害也。

问曰:痢痛重加白芍两许,若服之痛终不减,奈何?余曰:痛极多兼痧症,以磁锋略砭两手少商穴穴见喉风门出血,砭后再研鸦烟灰入药冲服止痛。但烟灰每服只宜数分,多则令人头眩作呕。其有因食积、火郁作痛者,须按前方照病加药。总之,痛症未除,切勿妄施温补。

问曰:师论红白痢甚详,若纯红纯黑之痢何以治之?余曰:纯红属火,即于救苦丹重加黄连,虚人加沙参、生地、甘草。纯黑夹瘀血加生地、桃仁、红花。

问曰:治痢大法既详,若初病及病后不思饮食,何以调理?余曰:初病不食多因积滞,宜消食理气。病愈不食,多缘胃弱,用广山楂为末,蜜水稀调频服。或用陈腊猪骨打破炖汤服,或鲫鱼、花椒、葱、姜炖服。炒黄若噤口,粒米不下者,乃热毒冲心,用沙参、黄连、石莲肉、陈仓米,吴萸三分,姜汁数滴,黄泥搅水澄清煎服。外用田螺二个,去壳捣烂,和麝香一厘贴病人脐中。无麝,用食盐和田螺贴,引火下行,自然思食。

问曰:痢愈后,辄多反复,此是何故?宜服何药?余曰:病复必因风寒、饮食,但日久正气渐弱者,不可太施攻表,宜参苏饮方见风寒门,加当归、腹毛、山楂。此方屡翻者皆可暂用。病退即须培补脾肾以善后。①

问曰:师辨症详明,用药确当,虽素不知医者,皆可按方治病,诚为济世宝筏。但穷乡僻壤,不能觅药,奈何?余曰:诸方药皆平常,不难购求。惟近日药价昂贵,肆中非假药,即水漂刨过薄片,性味俱减,何能愈病?贫人不识药者,医须留心,务令戥称梗药,另包自行切炒,捣制煎服,方能奏效。此我辈救人方便,不可忽也。若富厚有力之家,于病症大作时,捐货施药,功德较他善百倍。①知:原作“如”,据文义改。

问曰:痢疾须忌何物,宜食何物?余曰:须忌椒、酒、麦面、鲤鱼及粘滞、生冷、坚硬等物。宜食雪霜打过白萝卜叶,煮汤恣饮。或频食真蜂蜜,尤能解毒润脏,忌与葱同食。

问曰:欲防痢症传染,可用何药?余曰:宜以苍术、银花、贯众浸井底及食水缸中,室内用白芷、苍术、明雄、艾叶、柏叶,燃火频薰。至人人家看病,用明雄、苍术为末,香油调入竹筒,常以少许涂鼻,必不染病。痢疾杂方酒炒

香参丸治痢极效,方用木香四钱,苦参六两,为末。将甘草一两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白痢姜汤下;红痢甘草汤下;噤口痢砂仁莲肉汤下;水泻猪苓泽泻汤下。

用鸦烟灰少许,木香、黄连、白术,研末。饭为丸,空心服。忌酸、冷、油腻茶酒等物。口渴,少饮米汤。

用黄蜡、阿胶同溶化,入黄连末和匀,三次热服。

用马齿苋捣汁,合鸡子白炖熟食之。

用萝卜汁、姜汁、生蜂蜜、陈细茶,浓煎服。

赤白痢宜香连丸,用黄连、青木香、吴萸,等分为末,煨蒜捣和蜜丸,空心服。如小儿疳疾成痢,加青黛与此丸和服。

血痢日久,用平胃散加续断二钱五分,水煎服。

白痢久不愈,用水苋菜、棉花叶、黄瓜藤、莱菔子、胡椒,水煎服。

下痢已久,寒热俱无,用黄连、乌梅,入新瓦瓶内,烧,令烟尽碾末,盐汤下。

噤口痢,用石莲肉炒为末,陈仓米调服,或加香连丸方见前。

用洋参、石莲肉、茯苓,少加石菖蒲,胸次一开,自然思食。或用参方见小儿慢惊门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水煎服。

用鲫鱼去肠,入石莲、五谷虫、陈皮、黄连,碾末入腹。用醋煮熟,令病人闻其香气。如思食,即以稀粥同鱼食之。

噤口久痢,用金丝鲤鱼一尾,重一二斤者,治净,以盐、酱、葱及胡椒末三四钱,煮熟置病人前嗅之。欲食,便随意连汤饱食,病即除根,屡试有效。

热痢,宜千金胶蜡汤。用黄蜡六钱,阿胶二钱,当归、黄连各三钱,黄柏一钱,陈仓米半升,水三碗,煮米至一升,去米入药,煎至一碗温服。

治毒痢下脓血者,用金银花一两,煎汤送香连丸三钱。

下痢不止,宿垢未尽也,用皂角瓦上焙为末,米糊丸,陈茶下。

休息痢数年不愈,用臭椿根白皮、诃子各一两,丁香三十粒,为末,醋调糊丸,米汤下。附莹按:①

中江向祝三,秋闱寓省,患赤白痢,日夜痛泻,便最艰涩。余诊脉寸浮尺紧,关数有力,令先用药解表行气,次服小承气汤,外加黄连、吴萸、木香、苍术、滑石、赤芍、甘草,煎服,必效。或以为祝三素曾失血,且此时抱病,饮滚水不觉其热,阴症显然,此方定不宜服。余谓:阳症似阴,阴症似阳。饮滚水不觉其热,有因腹内无火者,亦有因腹中有火而②同类相求者,要在参之于症与脉耳。奈何坚持前说,仍令服桂、附、归、地,及治痢等方。拖延半月,痢已由红转黑,痛泻愈急,乃复强余往诊。至则满室臭秽,病者昏愦烦躁,困苦难支。诊其脉,浮退而紧数如前,仍用小承气汤加减。盖脉数有力,实火可下何疑?但痢久毒深,元气渐弱,不得已,更于原方加银花、芥穗、土明参、大枣,浓煎服下。遂沉沉睡去,将三鼓时方醒,自谓心中清凉如水,急煎原药,更进一碗,调养数日而愈。①秋闱:即乡试,明清时期科举三级考试中最低级别的考试,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闱”。②何:原作“或”,据文义改。③

又,咸丰十一年四月,李逆围眉州,余时往王姓书馆。是时城外大军杂聚,瘟毒流行,湿热熏蒸,痢疾尤多。一日至苏万鹏营,见一病卒困卧于雨檐泥淖间,呻吟不绝。问所苦,则患噤口痢也。诊其脉,关数尺紧,宜清火毒,下秽浊,乃令迁避雨处,亲向州城,捡平胃散四五两,外加山楂、酒军、黄连、木香、腹毛、枳壳、甘草、赤芍等药,二剂,用黄泥水煎服,痊愈。后余出城治病,贼虏适至,仓惶奔走,身陷溪中,忽闻一壮士问:是刘某否?因向前急救,以免询之,乃前所医患痢之病卒也。噫!天道好还,固如是乎!特志认为行医救人者劝。③李逆:即李永和,清朝咸丰时期起义军领袖。

又,伯父瑞圃公之女,体素弱,忽传染痢疾,初期便黑,腹痛绝食。余诊之,觉有毒痢兼痧情形,刮两手弯,果有痧点。令先进雷击散钱许,并以少许吹鼻揉之,以治其痧。然后用仓廪汤加木香、块曲、楂肉,水煎。外加洋烟灰数分,冲服,以和其痛,病遂大退。适余远出,医早进补剂,腹痛转剧。及归,乃酌用全当归两半,生白芍一两,莱菔子、广楂肉、枳壳各二钱,红花八分,黄连钱半,吴萸一钱,干姜三分,广香二钱,元胡、甘草各一钱,艾叶五片引。水煎顿服,二次痊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