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3:06:58

点击下载

作者:彭知军等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实务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实务试读: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实务》编写组

主编:彭知军

编写人员:彭知军 伍荣璋 蔡磊前言PREFACE

燃气行业一直都把安全当作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笔者近十四年的工作经历中,安全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10多年来,燃气行业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新生从业人员进入这个高危行业,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包括:人的观念行为滞后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部分从业人员漠视规则,部分管理者漠视生命,在作业和管理上耍小聪明;传统安全监管方式与简政放权新形势之间的矛盾,监管部门和企业、企业和员工之间安全管理缺乏信任,安全管理主体错位,安全管理效能不佳;低技能员工队伍与高风险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燃气行业与其他能源行业的竞争加剧和盈利能力下降与安全投入上升之间的矛盾等。

本书收集了2005年至2016年间,燃气行业发生的、公开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数据。数据结果令人倍感压抑和沉重:这10多年来,燃气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20多起,其中较大事故以上7起,共计死亡23人、受伤50人。2012年至2016年的死伤人数明显高于之前的年份,其中2012年和2016年尤为严重。

从公开的事故通报或调查报告来看,大多数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都是群死群伤。主要原因一是生产经营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管理不到位,如没有审批、监护程序等管理措施,或必要的防护用品、检测设备等未配置或配置不足;二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和防范自救技能缺乏,盲目施救导致更多人员伤亡、事故扩大。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的数据,从全国范围来看,工贸行业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占比较大,2014年全国工贸行业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12起、死亡41人,分别占工贸行业较大事故总量的50%和51.8%。2015年工贸行业有限空间较大事故发生12起、死亡46人,2016年工贸行业有限空间较大事故发生9起、死亡31人。

人的生命和健康至高无上。那些用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时时谨记。在此,笔者呼吁燃气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按照法规要求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规范作业安全管理;从业人员也要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岗位技能,掌握个体防护和应急施救。

愿安全悲剧不再重演!

福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郭权峰与华中科技大学杨云、向艳蕾和梁莹参与了书稿整理,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2017年6月于深圳第一部分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管理第一章 有限空间基本知识第一节 有限空间的基本概念

有限空间(Confined Space)的解释多种多样,有关英文Confined Space的翻译也有多种,如有限空间、受限空间、限制空间、密闭空间等。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Confined Space的定义分别如下: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的有限空间定义: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GB 12942—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的有限空间定义:仅有1~2个人孔,即进出口受限制的密闭、狭窄、通风不良的分隔间,或深度大于1.2m封闭或敞口的只允许单人进出的围截的通风不良空间。

AQ/T 3028—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的受限空间定义: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各类塔、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窨井、坑(池)、下水道或其他封闭、半封闭场所。

GBZ/T 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的密闭空间定义: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署(OSHA)的法规29CFR1910.146对Confined Space的定义如下:(1)空间足以让一名员工进入并执行指派的工作;(2)进口或出口有限或受限(例如坦克驾驶舱、容器、贮仓、地窖、坑等);(3)并非为员工持续长时间停留而设计的。

这就决定了空间的性质是储存或其他作用,其设计本质并非给人员停留所用。在美国OSHA的法规29CFR 1910.146(b)中还提到了上部开口空间的高度在1.2m以上的也属于受限空间,需和受限空间的特征结合起来理解,即可能存在危险或能量释放危害的环境。所以受限空间又分为需要许可证进入的受限空间和无需许可证进入的受限空间。进入受限空间是否需要许可并没有量化的标准,应综合分析其显著的危险特征以给出结论。

本书依据“暂行规定”第二条来定义有限空间:本规定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的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调整并公布。该目录分为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八大类。燃气企业可主要参照冶金、机械、商贸等三大类。工贸企业有限空间的目录给出了很多例子,如容器、储罐、塔、阴井、沟渠等,均属于受限空间。其定义并非从量化的角度进行,而是从特征上予以描述,如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有毒有害易聚集气体、缺氧、照明不足、通风不畅的密闭场所等。第二节 有限空间的特点及类型一、有限空间的特点

有些有限空间可能产生或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并存在缺氧危险,在其中进行作业时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就可能发生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事故。另外,大部分有限空间狭窄,作业环境复杂,还容易发生触电、机械损伤等事故。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作业环境情况复杂(1)受限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2)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或因生化反应(蛋白质腐败)、呼吸作用等,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一段时间后,易积聚形成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气体。(3)有些有毒有害气体是无味的,易使作业人员放松警惕,引发中毒、窒息事故。此外,一些受限作业空间周围暗流的渗透或突然涌入、建筑物的坍塌或其他流动性固体(如泥沙等)的流动等,作业电器的漏电,作业机械伤害等,都会给受限空间作业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4)一些有毒气体浓度高时对神经有麻痹作用(例如硫化氢),反而不能被嗅到。(5)受限空间照明不良、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2.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1)作业人员中毒、窒息发生在瞬间,有的有毒气体被吸入后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就会致人死亡。(2)易燃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燃爆造成群死群伤。(3)搅拌意外启动,造成设备内作业人员伤亡。3.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

一家知名跨国化工公司曾作过统计,受限空间作业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受限空间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由于安全意识差、安全知识不足,没有制定受限空间安全作业制度或制度不完善、不严格执行制度,安全措施和监护措施不到位、不落实,实施受限空间作业前未作危害辨识,未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预案,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应急救援器材、装备,或是虽然制订了应急预案但未进行培训和演练,作业和监护人员缺乏基本的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导致事故状态下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救援,使伤亡进一步扩大。二、有限空间的类型1.工贸企业有限空间类型

有限空间主要分为:密闭设备、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冶金企业非标设备四类。(1)密闭设备,如船舱、储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3)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4)冶金企业非标设备,如高炉、转炉、电炉、矿热炉、电渣炉、中频炉、混铁炉、煤气柜、重力除尘器、电除尘器、排水器、煤气水封等。2.燃气行业常见的有限空间类型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主要包括罐体、阀室、阀井、作业坑等,其具体形式如图1-1至图1-4所示。图1-1 罐体图1-2 阀室图1-3 阀井图1-4 作业坑第二章 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风险控制第一节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属于高风险作业,它具有以下特点:(1)危险性大,可能导致死亡。(2)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存在的危害,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应急抢险设备等。(3)地理特点,事发地理位置以北方地区为主;季节性特点,事发时间多为春、冬两季。(4)常发生的地点如下:主要包括储罐、车载槽罐、管道以及沟槽,地下或半地下的井室、调压站(箱)、燃气设备房间,地上调压站(箱)或燃气设备房间等。(5)某些环境下具有突发性,如在开始进入有限空间检测时,没有危害,但是在作业过程中突然发生燃气泄漏或氮气泄漏而造成中毒窒息。

针对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危害的特点,为了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除了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外,还应该从事故本身入手,通过对事故类型及防范措施的介绍来加深对燃气行业有限空间的认识。燃气行业有限空间常见的事故类型有缺氧窒息、中毒、火灾与燃爆、交通危害等。了解并正确辨识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有效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缺氧窒息

有限空间长时间不进行通风,或作业人员在进行焊接、切割等工作,或燃气泄漏、氧气被其他气体(如燃气)取代时,均可能存在窒息危险。要维持生命,氧气不可缺少。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空气中安全氧气体积分数为19.5%~23.5%。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19.5%时,工作人员会出现疲劳、头痛、头晕、呕吐甚至昏迷等不同程度的症状。不同氧气含量对人体的影响见表1-1。表1-1 不同氧气含量对人体的影响二、中毒

有限空间通风不好,在其内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时,因不完全燃烧,或因人工煤气(含有一氧化碳)管道泄漏,均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通常工人难以察觉或察觉时已无法及时逃离现场。

另外,阀门井等因长期污水积聚和污泥进入,也可能有生成硫化氢的危险。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有臭鸡蛋味且可燃的气体,一定浓度的硫化氢可以致命。由于硫化氢重于空气,常积聚于有限空间的底部,甚至淤泥中,对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硫化氢体积分数较高时会给作业人员造成生命危险。三、燃爆

在不通风、潮湿的环境下,燃气井室内的阀门阀体、法兰等部位因腐蚀、胀缩等原因可能会发生局部燃气泄漏。在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造成燃气聚集,积累到一定体积分数遇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燃气爆炸,从而破坏燃气设施,造成供气中断,危害到作业人员和影响周围环境安全。

目前城市燃气主要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在这三种燃气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密度比空气小,放散性最好,爆炸危险度相对最低;人工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密度与空气相当,但爆炸极限范围最宽,危险最大,相对更危险;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体积分数为50%~80%,密度比空气大,易在低洼处聚集,不易扩散,爆炸危险度低于人工煤气。不同燃气的爆炸极限及其爆炸危险度见表1-2。表1-2 燃气的爆炸极限和爆炸危险度注1:表中爆炸极限数据分别来自甲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丙

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正丁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人工煤气安全技术说明书。注2:爆炸危险度是根据爆炸极限计算得出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条件有关系。四、火灾

泄漏的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挥发的气体和可燃固体产生的粉尘等和空气混合,遇到电弧、电火花、电热、设备漏点、静电、闪电等点火能源后,高于爆炸上限时会引起火灾。在有限空间内可燃性气体容易聚集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点火源则造成爆炸,造成对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及附近人员的严重伤害。五、交通危害

阀门井、检查井等密闭空间的进出位置如果位于人行或车行道上时,作业人员有被撞倒的可能,行人也会有跌落危险。

除此之外,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事故类型还包括高温作业引起的中暑,触电伤害,电、气焊等作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尖锐锋利物体引起的物理伤害和其他机械伤害等。第二节 有限空间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估

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应对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以判定其安全状态。一、辨识程序

有限空间内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程序如图1-5所示。图1-5 有限空间内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程序二、辨识内容1.缺氧窒息(1)了解有限空间是否长期关闭和通风不良。(2)了解有限空间内存在的物质是否发生需氧性化学反应,如燃烧、生物的有氧呼吸等。(3)了解作业过程中是否引入单纯性窒息气体挤占氧气空间,如使用氮气、氩气、水蒸气进行清洗。(4)了解空间内氧气消耗速度是否可能过快,如过多人员同时在有限空间内作业。(5)了解与有限空间相连或接近的管道是否会因为渗漏或扩散,导致其他气体进入空间挤占氧气空间。2.中毒

1)内部存在的中毒危害辨识(1)了解空间内部存储的物料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挥发,或是否有由于生物作用或化学反应而释放出的有毒有害气体积聚于空间内部。(2)了解空间内部曾经存储或使用过的物料释放的有毒有害气体,是否可能残留于有限空间内部。(3)了解有限空间内部的管道系统、储罐或桶发生泄漏时,有毒有害气体是否可能进入有限空间。

2)作业时产生的中毒危害辨识(1)了解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使用的物料是否为有毒有害气体,或者会挥发出有毒有害气体,以及挥发出的气体是否会与空间内本身存在的气体发生反应生成有毒有害气体。(2)了解有限空间内是否进行焊接、使用燃烧引擎等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产生的作业。

3)外部引入的中毒危害辨识

了解有限空间邻近的厂房、工艺管道是否可能由于泄漏而使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到有限空间内。3.燃爆

1)内部存在的燃爆危害辨识(1)了解有限空间内部存储的物质是否易燃易爆,储存的物质是否会挥发出易燃易爆的气体积聚于有限空间内部。(2)了解空间内部是否可能曾经存储或使用过的物质会挥发出易燃易爆气体残留于有限空间内部。(3)了解有限空间内部的管道系统、储罐或桶是否可能发生泄漏,是否释放出易燃易爆物质或气体积聚于空间内部。

2)作业时产生的燃爆危害辨识(1)了解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使用的物料是否会产生可燃性物质或挥发出易燃易爆气体。(2)了解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内是否存在动火作业。(3)了解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内作业时是否使用带电设备、工具等,以及这些设备的防爆性能如何。(4)了解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内进行活动是否产生静电。

3)外部引入的燃爆危害辨识(1)了解与有限空间邻近的厂房、工艺管道是否可能由于泄漏而使易燃易爆气体进入有限空间。(2)了解与有限空间邻近作业产生的火花是否可能飞溅到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4.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除以上危险有害因素外,淹溺、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也是威胁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危险有害因素。(1)有限空间内是否有较深的积水,如下阀井等。(2)有限空间内是否进行高于基准面2m的作业。(3)有限空间内的电动器械、电路是否老化破损,发生漏电等。(4)有限空间内的机械设备是否可能意外启动,导致其传动或转动部件直接与人体接触造成作业人员伤害等。三、评估

通过调查、检测手段确定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后,应选定合适的评估标准,判定其危害程度。1.评估标准(1)正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为19.5%~23.5%。低于19.5%为缺氧环境,存在窒息可能;高于23.5%可能引发氧气中毒。(2)有限空间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浓度应低于其爆炸下限的10%,否则存在爆炸危险。储罐检修或有限空间动火作业时,空气中可燃气体的浓度应低于其爆炸下限的1%。(3)粉尘或有毒气体的浓度需低于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所规定的限值要求,否则存在中毒可能。(4)其他危险有害因素执行相关标准。2.判定危害程度的方法

若空气污染物浓度未超过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值,即未超过IDLH(Immedin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concentration)值,应根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规定浓度确定危害因数;若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的空气污染物,应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危害因数,取数值最大的作为危害因数。通过危害因数的大小选择正确的呼吸防护用品。危害因数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第三节 风险控制原则及措施

燃气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同时,企业应围绕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并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的原则是: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风险控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措施应包括: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一、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制度,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必须遵守动火、临时用电、高处作业等有关安全规定。《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能代替上述各项作业,所涉及的其他作业要按有关规定执行。1.实行作业许可证制度

将有限空间作业作为危险作业管理,制定密闭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每一项作业都要严格执行申请、审批程序,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制订和落实相关安全措施,检查是否满足作业条件,完善记录,当日完成作业,如过期则必须重新办理申请、审批等相关手续。2.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与安全交底

大力开展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安全宣传教育,使作业人员了解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救援措施。相关施工管理部门可结合事故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以吸取教训,提高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相关人员应经过安全技术培训,掌握人工急救方法和防护用具、照明及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

各单位管理人员,要会同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在现场召开安全工作分析会议,做安全交底。所有现场作业人员都必须参加安全工作分析会议,清楚会议内容并在工作安全分析,即JSA(Job Safety Analysis)会议记录上签字,形成文件并保留存档。3.工机具检查

人员进入易燃易爆受限空间作业,要使用铜质、竹木制铲等工具,确保使用的工具符合防爆要求。

使用的通风机等,其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等要符合潮湿、易触电环境安全作业要求,试验起跳开关合格,接地正确,连线规范。4.作业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监测

在进入任何有限空间之前,都要对其中的气体成分进行检测,并且要在非接触情况下按顺序进行检测:确保有足够的氧气浓度,不存在易燃气体和蒸气,有毒气体和蒸气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规定。在进行了非接触检测并确认空间安全可以进入后,检测人员可以发放进入许可证,允许员工进入有限空间进行工作。但是气体检测工作不能停止,进入其中的员工和外面的监护人员一定还要对空间内的气体进行连续检测,避免由于泄漏、毒气释放、温度变化等原因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变化,造成对作业人员的伤害。这个过程要一直持续到员工离开密闭空间为止。5.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有限空间作业有关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现场安全检查,坚决遏制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作业现场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护,监护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作业现场必须坚持上班考勤和下班清点人数制度,确保密闭空间安全作业。二、安全技术措施1.设置防护围栏以及警示标志

根据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要求,检查井开启前,应在该井周围10m范围内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出安全作业区,严禁非作业车辆及人员进入。夜间作业时,安全作业区内应以警示灯示警。2.加强通风

作业前必须提前开启工作井井盖及其上下游井盖,进行自然通风,通风时间不少于30min。井内有积水时,应用工具搅动积水,以散发其中的有害气体。自然通风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通风设备进行强制通风。每1h的换气量应是密闭空间容积的5~10倍。严格遵守下述规定:进入燃气调压室、压缩机房、阀门井和检查井前应先检查有无燃气泄漏。在进入地下调压室、阀门井、检查井内作业前还应检查有无其他有害气体,确定安全后方可进入。作业前首先使用复合气体检测仪检测,确认燃气无泄漏。作业中每隔5min对环境中的氧气2(O)、一氧化碳(CO)、可燃气体的含量测试1次,确认该环境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在19.5%以上,且不含一氧化碳(CO),方可进入。3.做好个人防护

作业人员进入燃气调压室、压缩机房、阀门井和检查井等场所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具,系好安全带。室外应有2人以上监护,作业人员不超过30min轮换1次。维修电气设备时,必须切断电源。带气进行维护检修时,使用防爆工具或采取防爆措施,以免作业过程中产生火花。4.尽可能使用安全电压

潮湿环境中用电电压最好不超过24V,必须使用220V电压时应连接漏电保护装置,线路应加装套管。三、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1.配备作业装备和防护器材(1)配备机械通风装置,根据空间大小配置足够的防爆风机,用于通风换气。(2)配备和使用复合气体检测仪,以便检测环境中燃气、氧气22(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S)等气体的体积分数。(3)防爆作业工具须落实到位,避免作业过程中因摩擦、撞击等产生火花。(4)配备安全帽、手套、防静电防护服和防护鞋、悬托式安全带、供压缩空气的隔离式防护用具等个人防护器材。2.应急救援措施(1)作业现场配备设有吊重装置的三脚架(可选用轻便的能承受500kg荷载的铝合金三脚架和防静电滑轮组合)、防静电救生绳、全身式安全带、心肺复苏器、防爆照明灯、急救箱、担架床等应急救援设备。(2)场地外监护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与密闭场地内的作业人员保持联络,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未佩戴呼吸器及救生绳者,不能进行密闭空间施救。在救援时至少应有1个人在外部做联络工作,并迅速将伤者带离现场至安全的地方,再施行急救。紧急应变小组成员至少应有1名具备法定资格的合格急救员。(3)作业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救援演练。第三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第一节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有限空间由于其特殊性及危害性,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处于可控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包含方针政策、组织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的计划和落实等。其中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风险管理、隐患排查、会议制度、现场管理、设备管理、承包商管理、危险作业审批、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等方面。

只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审批程序、作业流程、作业人员培训、现场人员的安全职责、安全技术装备、劳动防护用品、应急救援等方面更加系统、全方位地实现无缝管理,减少各个环节出现差错的概率,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以下从责任落实、制度建设、服务商管理、作业技术职责等几个方面重点介绍安全管理体系。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机构1.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2)分管安全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3)现场负责人负直接责任;(4)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5)作业人员负有服从指挥、遵章守纪的责任,明知违法有拒绝的责任;(6)作业监护人员有做好现场监护的责任。2.建立作业审批制度

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实施作业审批制度。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3.建立危害告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周围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识,并告知作业人员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现场。4.建立临时作业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在有限空间实施临时作业时,应严格遵守有关规法的要求,如缺乏必备的检测、防护条件时,不得自行组织施工作业,应与有关部门联系求助配合或采用委托形式进行。5.建立安全培训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培训应有记录、签到表、照片。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没有条件开展培训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6.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应指定相应的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人员。7.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者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和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8.建立事故报告制度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所在区县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燃气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二、有限空间单位发包与承包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承包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协议,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此外,有限空间单位发包与承包还应遵守下列要求:(1)不具备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项目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2)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签订承发包施工合同的同时,应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3)发包方将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发包时,要将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告知承包方,并要求承包方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配备必要的安技装备和劳动防护用品,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如燃气特性和危害等。(4)对于承包方有限空间作业项目,生产经营单位或管理单位应承担安全监督职责,承包方或施工单位应承担具体的安全管理职责。具体而言,施工作业单位应全面负责对作业现场内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的落实工作,负责制订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包括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负责办理作业审批手续,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作业告知;负责为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配备符合规定的器材。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有限作业安全技术的职责如下。1. “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检测指标包括氧气浓度、可燃性气体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min。

氧气浓度应满足GB 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的规定,不应小于19.5%。

可燃气体和有害气体浓度参考GBZ 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规定,可燃气体浓度不得超3过1%,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30.0mg/m(24ppm),硫化氢浓度不3得超过10.6mg/m(7ppm)。2.危害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订控制、消除危害的措施,确保作业环境在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3.持续可靠的通风

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以降低危险。严禁用纯氧气进行通风换气。

强制通风时,应把导风管道伸延至有限空间底部,有效去除重于空气的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流通。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气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现场负责人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撤离并清点作业人员。4.满足安全作业的防护设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信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5.配备应急救援装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信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第二节 作业单位及相关人员安全职责一、有限空间作业单位的安全职责

有限空间作业单位的安全职责如下:(1)建立健全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2)组织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审批程序、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并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和技术要求。(3)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4)组织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5)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6)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控制、消除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7)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8)不得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9)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二、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安全职责

有限空间作业单位每次组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时,安排作业人数应不少于4人。其中1人作为现场负责人,1人进入有限空间作业,1人负责危险有害气体检测工作,至少1人专门负责监护工作。1.现场负责人的安全职责(1)必须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2)确认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及气体检测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及上岗资格。(3)应该完全掌握作业内容,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4)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5)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6)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应终止作业,撤离作业人员。(7)对未经许可试图进入或已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进行劝阻或责令退出。(8)发生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2.气体检测人员的安全职责(1)必须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2)掌握有限空间危险有害气体的基本知识及气体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3)实施作业前对危险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并全程监测,如实记录危险有害气体数据,对气体检测仪器完好、灵敏有效、分析数据的准确性负责。(4)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沟通。3.监护人员的安全职责(1)必须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2)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能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3)全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4)应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落实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有权提出终止作业。(5)应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和熟练使用配备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报警装置等,并坚守岗位。(6)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7)现场应携带《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并负责保管、记录有关问题,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4.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1)必须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2)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3)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4)严格按照《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上签发的任务、地点、时间和各项安全措施作业。(5)熟悉应急预案,掌握紧急撤离等自救方式。(6)发现影响作业的异常情况或听到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发出的撤出信号时,立即撤离。第三节 有限空间作业分级管理

对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分级,首先应对有限空间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有限空间内部已聚集或可能聚集的危险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入内作业的频繁程度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分为不同级别。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一般划分为两级:一级有限空间和二级有限空间。一、一级有限空间

一级有限空间符合下列条件:(1)深度超过1.5m的阀井。(2)坑、沟、涵洞等封闭、半封闭的场所。(3)用于储存易燃易爆物品或有害化学品的罐、仓、槽车、隧道等场所。

此类作业须由单位主管领导(或分管副总)审批方可进入施工作业。二、二级有限空间

包括除一级有限空间作业以外的其他情况。二级有限空间作业由运行管理部负责人审批。第四章 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安全管控第一节 有限空间作业的操作程序及要点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气含量不足的空间。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或探入以上场所进行的作业。一、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一项重要程序。通过收集有限空间及拟开展作业的相关信息,分析危险产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进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有限空间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如下。1.辨识危害

对有限空间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目的是找出所有可能会导致人员疾病、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因素。辨识中应全面考虑作业环境的位置、特点,环境中原本存在的和作业过程中使用的物料及设备等带来的影响,分析是否存在缺氧窒息、爆炸、中毒、高处坠落、触电、交通危害等危险。2.分析风险

风险分析采用风险矩阵法,即“风险值D=可能性P×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引发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判,从而获得风险等级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判断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要继续监督,定期评估;不可接受的需要制订控制措施。

风险矩阵法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是:D=P·S式中 D——风险值;P——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其具体的衡量方式和赋值方法如下。

1)损失程度赋值表

将损失按程度分为6类(即A~F),依次递减赋值为6~1。具体的损失程度赋值见表1-3。表1-3 损失程度赋值表

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赋值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按大小也分为6类(即G~L),依次递减赋值为6~1。具体的可能性赋值见表1-4。表1-4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赋值表

3)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5个等级。具体的风险等级见表1-5。表1-5 风险等级划分

3.制订控制措施

根据分析、评估出来的风险,制订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对策,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消除风险,保证作业的安全性:(1)从根本上消除危险的措施,如采取机械作业替代人工作业。(2)从根本上降低危险的措施,如:设置屏障,将危险有害物质隔离到作业区域外;清除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物质;通风等。(3)减少人员在危险下暴露时间的措施,如采用轮班制,减少有限空间作业时间;使用合适、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4)危险警示措施,如张贴警示标志等。

将风险评估、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安全防护装备及用具、注意事项纳入工作许可证中,以备作业人员遵守及管理人员核查。二、作业编制方案和作业审批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作业单位必须编制作业方案并对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交底。方案内容应包括有限空间危险源的辨识和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

作业审批有利于主管领导或安全管理部门对危险作业的人力资源、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进行有效把关,对不合格事项在作业前能够及时调整,从而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单位应按照制度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表1-6)。

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等作业的作业单位,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手续,涉及动火作业应同时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该许可证至少一式两份,一份交作业人员保存,作为有限空间作业的凭证以备检查;另一份由授权单位或安全管理部门保存,许可证不得涂改且要求存档至少一年。未经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填写《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时,应注意以下要点。1.设施名称

应填写详细,写到具体设施、设备。任何人都无权扩大或更改作业对象。2.作业内容

指作业的具体内容,如对作业对象进行清理、检修、电焊等作业种类。任何人都无权更改作业内容。3.作业人员

指直接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姓名,人数要确定。进去和出来的人数需一致。4.监护人员

监护人员自始至终必须在作业现场,对作业前必须落实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然后签字确认。作业中密切注意作业安全状况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络和沟通。作业后清点人员和器材,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监护人员还应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携带好相应的救援器材,以备急用。5.检测人员

进行有限空间气体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详细填写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气体名称、检测结果,并对检测气体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负责,然后签字确认。6.作业负责人

作业负责人应为现场作业负责人,对整个作业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自始至终在现场直接指挥、参与作业。现场作业负责人应对安全措施给予确认,有权补充完善。7.安全预防措施

根据有限空间风险评估结果及提出的建议,列出保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各项措施,包括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配备、风险控制手段、检测分析手段、个人防护手段等,并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三、作业前准备1.文件资料

文件资料如下:(1)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2)有限空间进入检测表;(3)有限空间监护人/进入者名单表;(4)有限空间进入前培训记录;(5)适当的材料安全数据表;(6)精确的空间辨识,包括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内部结构等;(7)详细列明的报警和信息沟通途径;(8)明确用于救援的装备在进入点附近的摆放位置;(9)应根据燃气特性和可能面临的特殊危害编制救援方法。2.有限空间辨识

辨识内容包括:(1)是否缺氧。(2)危害性气体、蒸气、尘埃或烟气的进入或存在。(3)引致遇溺的积水或其他沉积物的存在。(4)自由流动的固体或液体的进入。(5)可引致工人因体温上升而丧失知觉。(6)其他(例如人体下坠、触电、塌泥等)。(7)必须切断及隔离所有连接密闭场地的有关管道。(8)密闭场地的出入口应保持畅通无阻,如其进出点位于人行道或车道上时,附近需设置适当的围栏。(9)进入密闭场地作业时,必须设专人监护。(10)氧气、易燃气体及有毒气体的测试,以确定密闭场地内的气体成分及浓度合乎安全水平。气体取样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应在密闭场地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作业期间应每隔2h取样复查一次,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11)设备内作业,必须每30min用测氧仪、测爆仪检测一次。进入密闭空间场所人员需随身携带便携式四合一检测仪。3.安全交底

现场作业负责人必须对其他成员进行安全交底,明确作业具体任务、作业程序、作业分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等内容。交底清楚后要求交底人与被交底人双方签字确认,安全交底单要求存档备查。4.安全检查(1)装备检查:作业单位应确保各种检查仪器、各种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并经校验有效。(2)环境检查:在有限空间的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应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3)准入者检查:有限空间准入者已经完成所有准入前的准备工作。5.做好个人防护

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安全帽、手套、防护服、防护鞋等劳动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6.危害告知

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标志制作应符合国家规范。警示标志如图1-6所示。四、作业审批程序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单位(班组)应填写《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审核签发》(表1-6)中相关内容。由作业单位的作业负责人对许可证中作业安全措施准备工作的情况进行落实,并确认签字。由有限空间所属单位级安全管理人员及处级领导审批确认,审批后由处级安全管理人员保存第一联,并将第二联返还作业单位。图1-6 警示标识

作业单位在作业现场需持经领导确认的许可证作业,并在作业前填写《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现场记录》(表1-7)。由监护人填写作业编号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由检测人员在作业前对有限空间进行检测,然后填写“进入前检查数据”并签字。现场监护人员核实实验检测数据和确认作业现场安全措施情况并签字,由现场作业负责人最终审批后,作业人员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五、作业准入管理

在作业负责人按照作业审批程序完成现场审批后,准入者方可进入有限空间。应确保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与作业许可证准入者名单相符,并保证在进入前准入者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准入时间不得超过作业许可证上规定的作业完成时间。有限空间作业一旦完成,所有准入者及所携带的设备和物品均应撤离,要及时关闭作业程序,在《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现场记录》上记录撤离时间。当发生了必须停止作业的意外情况,要终止作业时,应在《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现场记录》上记录终止时间。当现场作业因不具备条件而取消时,应在《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现场记录》上注明取消时间。《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审核签发》和《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现场记录》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依据,任何人不得涂改,且要求安全管理部门存档至少一年。其具体形式见表1-6至表1-8。表1-6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注:单份“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批准作业时限不得超过8h。表1-7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表1-7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续)-01表1-8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第二节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要点一、有限空间作业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气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二、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1)地理和季节特点。地理特点,事发地理位置以北方地区为主;季节性特点,事发时间多为春、冬两季。(2)事故类型特点。根据不完全统计,氮气窒息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3)防范措施不足。燃气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不高。(4)应急处置。盲目施救致事态扩大,这也是其他行业导致事态扩大的主要原因。燃气企业的应急预案没有覆盖到有限空间作业或相应的应急预案培训演练缺失,员工缺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燃气行业有限空间的管控要点(1)认真填写《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审批表》,经批准后方可实施。(2)作业前应检查清楚作业区域内的管径、井深及附近管道的情况。(3)下井作业前,必须在周围设置明显的隔离区域,夜间应加设闪烁警示灯。若在城市交通主干道上作业占用一个车道时,应按照DB 11/854—2012《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规定,在来车方向设置安全标志,并派专人指挥交通,夜间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反光标志服装。(4)作业前由现场负责人明确作业人员各自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安全交底,交底内容应具有针对性。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实习人员和临时参加劳动的人员可随同参加工作,但不得分配单独作业的任务。(5)作业前必须提前开启工作井井盖及其上下游井盖进行自然通风,通风时间不少于30min。井内有积水时,应用工具搅动积水,以散发其中有害气体。自然通风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通风设备进行强制通风。每1h的换气量应是密闭空间容积的5~10倍。(6)如气体监测仪出现报警,则需要延长通风时间,直至气体监测仪合格后方可下井作业。若因工作需要或紧急情况下必须立即下井作业,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后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SCBA)或长管式呼吸器下井。(7)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并检查所使用的仪器、工具是否正常。(8)下井前必须检查踏步是否牢固。当踏步腐蚀严重、损坏时,作业人员应使用安全梯或三脚架下井。下井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绳。安全绳的另一端在井上固定,监护人员做好监护工作,工作期间严禁擅离职守。(9)严禁下井作业人员携带手机等非防爆类电子产品或打火机等火源,下井人员必须携带防爆照明、通信设备。可燃气体的浓度超标时,严禁使用非防爆照相机拍照。作业现场严禁吸烟,未经许可严禁动用明火。(10)当作业人员进入管道内作业时,井室内应设置专人呼应和监护。作业人员进入管道内部时应携带防爆通信设备,随时与监护人员保持沟通,若信号中断必须立即返回地面。(11)佩戴隔离式防护装置下井作业时,呼吸器必需有用有备,无备用呼吸器严禁下井作业。作业人员需随时掌握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气压值,判断作业时间和行进距离,保证预留足够的空气返回,作业人员听到空气呼吸器的报警后,必须立即撤离。(12)作业过程中,必须有人监护,并与井下作业人员保持联络。气体检测仪必须全过程连续检测,一旦出现报警,作业人员应立即撤离。(13)上下传递作业工具和提升杂物时,应用绳索系牢,严禁抛扔,同时下方作业人员应避开绳索正下方,防止坠物伤人。(14)井内水泵运行时,人员禁止下井,防止触电。(15)作业人员每次井下作业连续时间不得超过1h。(16)当发现潜在危险因素时,现场负责人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让作业人员迅速撤离现场。(17)发生事故时,严格执行相关应急预案,严禁盲目施救,防止事故扩大。(18)作业现场应配备必备的应急装备、器具,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19)作业完成后盖好井盖,清理好现场后方可离开。第五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

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特点,为实现安全作业,需要配备以下几类安全防护设备:气体检测设备、呼吸防护用品、防坠落用具、其他个体防护用品、安全器具。第一节 气体检测设备

常用的气体检测设备主要有两种: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和气体检测管装置,如图1-7、图1-8所示。图1-7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图1-8 气体检测管装置一、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1.定义

能连续实时地显示被测气体的浓度,达到设定报警值时可实时报警的仪器。主要用于检测有限空间中氧气、可燃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2.工作原理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工作原理:被测气体以扩散或泵吸的方式进入检测报警仪内,与传感器接触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并将产生的电压、电流、温度等信号转化成与其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电量输出。经放大、转化、处理后给予显示所测气体的浓度。当浓度达到预设报警值时,仪器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如图1-9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