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7:04:4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五苓散

五苓散试读:

前 言

五苓散为汉代医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临床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经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理法方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近代医家更上一层楼,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对该方的药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不断地扩大其临床运用范围。但至今为止,对此经方尚未见系统总结,故对其整理成册,实属必要。

本册分别介绍了五苓散出处、方名释义、功用主治、方解、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制剂研究、条列方研究等内容。资料详尽,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本书特别适合广大临床工作者、中药方剂研究者、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使用。编 者1997年12月第一章概 述第一节 出处、方名释义及组成一、出 处

本方为汉·张仲景《伤寒论》方。二、组成与用法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三、功 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四、主 治(一)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二)水湿内停的水肿,身重,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三)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分析: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致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蓄不行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即成“水逆证”。《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土不运水,水湿泛滥于肌肤经脉,而成水肿,水湿不化,故小便不利。中阳素虚,复感外邪,使肠胃正常机能紊乱,清不上行,浊不下降,则吐泻交作,而为霍乱。

水饮内蓄于下,则脐下动悸,上逆则吐涎沫,阻碍清阳则头眩,凌于肺为痰饮而咳。

总之,五苓散所治之病不一,如能掌握其病机膀胱气化不利,及主症小便不利,用之均能见效。五、方名释义

本方由5味药物组成,功以“令”水行,故称五苓散。六、方 解

病由表邪未解,传里入腑,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其治则,当急利不便,兼化气解表。方中重用泽泻,泽泻甘淡寒,淡渗水湿,寒胜热邪,直达膀胱,以渗湿利水。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活水功,……能宣通内脏之湿”,故方中以泽泻为主药。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为除湿之圣药,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能除湿利小便。故辅以茯苓、猪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二药配入方中,以增强利水蠲饮之功。白术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运,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助土,使水之堤防以制水也;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桂枝为使,既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又疏散表邪而解太阳表证。

方中泽泻配二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五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症可除。至于水肿、泄泻、霍乱、痰饮诸病,由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本方既可行水渗湿,又能健脾除湿,故一并治之。第二节 源流与方论一、源 流

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书条文如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条)(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苦不差者,与五苓散。(141条)

本已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0条)(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条)(四)《伤寒论·辨霍乱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386条)(五)《金匮·痰饮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以上《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8条条文,第74条末段和72条是述五苓散的脉证。第74、386条是分别论述五苓散的另一副证;74条是谈胃肠间有停水,水热互结,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的水逆证;386条是谈热霍乱有表证存在,同时口渴欲饮水。这两条的基本特征都是口渴,小便不利,可是条文没有明白说出。141条、156条是论述太阳误治——用水疗法或下法后所产后的变证,应视病情处理,但两条有一个共同意义,即:不论太阳病怎样被误治,只要它表现有停水证的口渴,小便不利时,都可以用五苓散。第73条、244条分别述及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和阳明证的鉴别诊断。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五苓散治太阳蓄水证,在《金匮要略》中治癫眩的水气病。《千金方》用以治时行热病,狂言烦躁不安;《和剂局方》用以治伤寒温热病、霍乱吐利;《三因方》用以治伏暑饮热,壅溢发衄;《朱氏集验方》用之治偏坠吊疝;《伤寒百问经络图》用以治瘴气、温疟、黄疸;《济生方》用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二气,及胃湿泄泻注下;《直指方》用之治湿证。仲景及后世医家又以五苓散为基础,化裁出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金匮要略》);胃苓汤治伤湿食滞,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丹溪心法》)。四苓散治湿伤脾胃,便溏尿少(《明医指掌》)。本方加寒水石、滑石、石膏,名桂苓甘露饮,治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烦热而渴等证。这些方剂都为临床医家所习用。它如《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的论治,治太阴脾家寒湿,皆以五苓散去桂加厚朴、秦皮,或加木瓜、草果等方法作起手之法,亦皆源于本论。现代更用五苓散治头痛、眩晕、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胃肠炎、脑积水、肝炎、药物反应、妇产科及皮肤科等多种疾病。二、方论

成无己: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泌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故以桂枝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伤寒明理论·卷四》)。

许宏: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属白虎汤。发汗后,烦渴饮水,内热实,脉沉实者,属承气汤。今此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脉浮,或有表证、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云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为君,猪苓为臣,二者之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以泽泻为使,咸味泻肾气,不令生消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气,温肾而利小便也。白术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故此五味之剂,皆能逐水而祛湿,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号令之主也。(《金镜内台方义·卷之十一》)

张路玉: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复取微汗。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也;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营也。欲兼温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若以其辛热而去之,则何能疏肝伐肾,通津利水乎。(《伤寒缵论·卷下》)

汪昂: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通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吴谦等: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也;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冉雪峰:查此方化气行水,化机鼓荡,一片神行,其灵妙与桂枝汤相埒…在伤寒气机郁滞,不化热,则化水,水热相搏,气泽不濡,不得不烦,不得不渴。在痰饮水气杂病,水邪阻碍,水不到,气不到,气不到,水不到。逆于下,则脐下悸,逆于中,则吐涎沫;逆于上,则颠眩,所以《伤寒》、《金匮》均用此方。观伤寒多饮暖水,汗出愈,里气化,则外气化,外气化,则里气化,内外豁然,亦活泼泼一片化机。方制用泽泻独多,泽泻不单使有形水质下行,且能使无形水气上滋,曰泽曰泻,昭其实也,但人多知其泻,而不知其泽,所以对单用泽泻意义,殊少体会。渴者加术,术只能培中,脾不能上输时,非泽泻导之使上,何能敷布液泽,观此,则本方精义,跃跃纸上。(《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程郊倩:标邪传入膀胱,是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伤寒五苓论。乃一症以水入则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则消,何居?膀胱为津液之腑,热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则水气扶热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也。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苦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一取开结利水,一取化气回津,尽太阳犯本之治矣。然症必以脉浮数,烦渴,为脉表症里,知非阳明之里,而仍为太阳之里,故以五苓主之也。

赵羽星: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此杂症五苓论。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流,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苦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上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水为之蒸动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旨哉言乎!(《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罗东逸: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古今名医方论》)

吴昆: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汗,下之后内之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医方考》)

柯琴: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由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本方非能治消渴也,注者正审消渴之理及水逆之性,称为化气回津之剂。夫四苓之燥,桂枝之热,何所恃而津回?岂知消渴与水逆不同,消中便见饮水多能消,则不逆矣。……又云:渴欲饮水者,以五苓散救之。可知用五苓原是治水,不是消渴,用以散所饮之水,而非治烦渴、消渴之水也。且本方重在内烦外热,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烦,不是热因热用;是少发汗以解表,不是助四苓以利水。其用四苓是行积水留垢,不是疏通水道。后人不明此理,概以治水道不道。夫热淫于内者,心下已无水气,则无水可利,无汗可发,更进燥热之品,津液重亡,其能堪邪!《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沈金鳌:业师尝谓余曰:肿胀门惟水病难治。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间。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降;茯苓、猪苓、泽泻以分水,则水自渗泄而可不为患。每见先生治人水病无不用五苓散加减,无不应手而愈如响应者。(《杂病源流犀烛》)

沈实夫: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转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之升而降。其先升后降之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伤寒论》治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盖渴为阳气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则不降,故用肉桂以升之,二苓、泽泻以降之,而用白术一味以为中枢。乃注者莫不以为渴为热入膀胱,津液被动所致,如果热入而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二苓、泽泻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汤,可知不渴则无需桂、术蒸腾津液,而桂、术之非治太阳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有小便不通而以易桂者,此必命门之火未衰,而外有太阳表证,因邪伤太阳,传入三焦,故表邪未解,而三焦之水道不利,即《伤寒论》所谓“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也。表证为太阳不足,故用桂枝以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即经文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证为三焦之气化不宣,故二苓、泽泻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夫下焦之气化不宣,则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此乃水着于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亦有用桂枝而效者,因卫出下焦,助太阳气化以运之,非为太阳腑内之水蓄也。如三焦即将水气运化入于膀胱而不出,此真太阳府内痹而不宣,即胞痹症也。《素问·痹论》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水在膀胱之内,是膀胱胀满而非腹胀,故按之内痛,苦沃以汤;其溺孔之道痹而不通,故涩于小便;膀胱痹气随太阳经脉之行从巅入脑,故上为清涕。此真太阳本府水结膀胱之内,而非腹中膨胀之小便不利也。总之,水入膀胱之内,方属太阳;若水在膀胱之外,腹膨满而小便不利者,此脏腑之外,躯壳之内,三焦主之。虞天民曰:三焦者,指腔系而言也。故治腹满肿胀之症,设使一味利水,则三焦之气更不能施化,而膀胱津液为之下竭,非仲景五苓之意也。(《吴医汇讲》)

章楠: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腑之病,应用桂枝。故论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可知当用桂枝以行表,故又言汗出愈,不然二苓、泽泻下泄之力胜,焉能使其行表出汗乎?若无表证,宜用肉桂,则其化气行水之功更胜也。益是方无论用桂、用枝、皆为宣化三焦之法,即非太阳之主方,何由?以三焦司一身表里升降之气,内自脾胃,外达肌肤,必由三焦转输,故三焦气和,则内外通利,二便自调。然其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故此方用术健脾,以桂通阳,阳气运化,水道流行,乃以二苓、泽泻导入膀胱而泄。所以经言:三焦者,水道出焉,属膀胱,而膀胱为三焦之下游也。又曰:气化则能出焉,而三焦之气宣化,而膀胱之水方能出也。仲景又用此方治霍乱。霍乱,脾胃病也。因三焦气阻不得升降,而致吐利交作,则非太阳主方,但可见矣。若治霍乱,当用肉桂为宜。(《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王士雄: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多之治,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多”字最宜玩味。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不可以热多二字,遂谓此方可治热霍乱哉?沈果之云:其用桂者,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非用以通水道下出也;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如果热入而渴,复用桂术汤津液耗伤,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余谓观此则多饮暖水汗出愈之义益明,故霍乱无阳气郁遏身热之表证,无三焦闭寒气化不宣之里证,而欲饮水者,切勿误解热多为热证,而妄援圣训,浪投此药也。(《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费伯雄: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宣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阳生阳,积湿化热,便当加泻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医方论》)【按语】

本方用桂枝助膀胱气化,又能发汗解表而治表证,对蓄水证表邪未解者,服之可使经腑之邪并除,但本方应用以膀胱之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为主,表证的有无不居主要地位。后世推而广之,以其治疗痰饮、水肿、泄泻等证,认为桂在五苓散中的作用,主要是温肾化气而通利水道,故宜用肉桂。据现代药理研究,二者的挥发油都含有桂皮醛,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均有助于利尿。故皆可选用。但在兼有表证时,仍以用桂枝为宜。

关于方中的君药,众说不一。成无己、许宏等认为茯苓为君,汪昂则以二苓为君,吴谦等主张泽泻为君。从本方主治分析,水饮内蓄,当以渗泄为主,方中泽泻用量独重,为一两六铢,利水作用较强,而茯苓、猪苓均为十八铢,故以泽泻为君之说,较为恰当。第二章药理研究第一节 主要组成药物的药理研究泽 泻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具利水渗湿、清热功效。《本经》记载:“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别录》载:“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消渴淋漓,逐三焦、膀胱停水。”主含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泽泻醇B及泽泻醇A、B、C的醋酸酯。此外含少量挥发油、生物碱等。

1.利尿作用 利尿作用显著,用药后除尿量增加外,尿中钠、氯、钾及尿素排出量也增加,其利尿作用的强弱可因采集季节、药用部位及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异。冬季采集者(正品泽泻)作用最强,春季采集者作用稍差。冬季的泽泻须也稍有作用,而泽泻草根及春季的泽泻须均无利尿作用。生泽泻、酒制泽泻、麸制泽泻有利尿作用,而盐制泽泻无此作用。但在五苓散方剂中,泽泻不论生用或盐制(其余组成和条件完全一样)均有相似强度的利尿作用。可能系方中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虽泽泻炮制不同,但整方仍呈相似作用。泽泻利尿作用可能与所含大量钾盐有关。

2.降血脂作用 泽泻的多种成分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明显的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中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醋酸酯都有降胆固醇作用,尤以泽泻醇A-24-醋酸酯降脂作用最强。泽泻降固醇作用与安妥明相似,优于山楂和地骨皮。其降胆固醇的机理虽尚未完全阐明,但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泽泻降固醇的机理可能与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酯化和内源胆固醇的代谢有关。此外泽泻还能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后者能促使胆固醇从动脉壁正常地消除,运至肝脏代谢,排泄,防止其沉积,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实验证明泽泻有改善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为影响与胆固醇酯代谢有关的酶及抑制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所致。

3.保肝作用 泽泻有保护肝脏作用,对低蛋白饲料及高脂饲料引起的实验性脂肪肝有对抗作用,可使肝中脂质含量减少,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4.其他作用 ①降血糖作用:泽泻具有轻度的降血糖作用,用药后3~4小时,血糖降至最低点,较给药前降低16%。②对心血管作用,有轻度降血压作用,中度增加冠脉流量及松弛主动脉平滑肌作用,能轻度抑制心肌收缩力。③对免疫影响:泽泻中的泽泻素可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移动。泽泻煎剂可减慢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对炭粒的廓清速率,对抗体IgM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若于抗原攻击前给药,则具显著抑制作用,故初步认为泽泻不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但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且其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因它对绵羊红细胞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无明显影响。④抗炎作用:泽泻可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且对大鼠肾上腺重量影响不显著,提示其抗炎机理可能是直接作用。桂 枝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等功效。据《本经疏证》记载,和营、通阳、和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的六大功效。其成分含挥发油(桂皮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此外,尚含鞣质、粘液质及树脂等。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镇静作用:桂皮醛250~500mg/kg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的麻醉时间等。脑电图测定进一步证明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在兔大脑皮层表面内埋入电极后,再由腹腔给予桂皮醛50mg/ kg,测室脑电图变化,发现低压快波有增加的倾向,对于声音刺激的惊醒波稍有延长。(2)镇痛作用:小鼠鼠尾加压刺激法表明,桂皮醛无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则有轻度的抑制作用。(3)解热作用:桂枝煎剂、肉桂醛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发热兔,均有降温解热作用。研究证明,桂皮油能扩张血管,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由于桂枝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从而有利于发汗和散热。采用汗液着色和汗腺上皮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兴奋作用,很可能麻桂煎剂发汗作用与中枢有关。(4)抗惊厥作用:桂皮醛可延缓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时间,可减少菸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则无效。

2.抗炎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桂枝汤组方分析发现,在抑制炎性肿胀上,致炎后1小时,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致炎后4小时,仍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芍药同桂枝有协同作用。桂枝不仅对角叉菜胶性肿胀第2期有效,对初始期亦有一定作用,可能对影响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起作用。其中它对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值得今后探讨。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有实验报道桂枝成分桂皮醛有组织胺释放作用,在给药后20~60分钟内可引起皮肤荨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免白细胞增加。

桂枝浸膏在肾炎研究中,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认为有较强抗过敏反应的作用。

3.止咳作用 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粘稠度,出现祛痰、止咳作用。

4.抗菌作用 桂枝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异型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氏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和孤儿病毒ECHO11均有抑制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排除肠中腐败之气体,而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酸对犬有利胆作用,对大鼠有轻泻作用。

6.其他作用 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桂枝对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异,并与配伍药物有关。并且研究发现,桂枝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50μg/mL给小鼠注射,对SV40病毒引起的肿瘤的抑制率为100%。

7.毒副作用 桂枝醛对小鼠的LD50:静脉注射为132mg/kg,腹腔注射为60mg/kg,口服为2225mg/kg。

观察桂枝半数致死量的昼夜差异发现:白昼组全数致死量为1400mg/kg,全不致死量为200mg/kg,LD50为624.7mg/kg,95%的可信区间为589~662.7mg/kg;而子夜组的全数致死量为1600mg/kg,全不致死量为400mg/kg,LD50为773.6mg/kg,95%的可信区间为730.1~819.6mg/ kg。较之白昼组,LD50要大出2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可见,桂枝对实验小鼠的毒性作用有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较夜间明显增强。白 术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主含挥发油,主要成分苍术醇,苍术酮,芹子烯,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白术内酯Ⅰ、Ⅱ、Ⅲ和8-β-乙氧基白术内酯Ⅲ等。另外白术中还含有维生素A。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保肝作用:白术煎剂口服对小白鼠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的增生,使升高的谷-丙转氨酶下降,防止肝糖元的减少,促进脱氧核糖核酸的恢复。白术乙烷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口服,能明显抑制CCI4引起的小鼠血清GOT、GPT和LDH的上升。白术的主要成分苍术酮(atvactylon)对CCl4肝损害呈明显抑制作用。肝脏病理切片可见苍术酮治疗组小白鼠肝组织脂肪浸润减轻,坏死的肝脏区域较阳性对照小。苍术酮能显著抑制CCI4所致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此抗氧化作用在其抑制CCl4肝损害的效果上起重要作用。(2)利胆作用:白术乙酸乙酯提取物,大白鼠十二指肠给药,能明显增加胆汁分泌量。(3)对实验性胃溃疡的预防作用:白术对胃应激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组织胺引起的溃疡作用较弱,对幽门结扎溃疡、幽门结扎-阿斯匹林引起的溃疡则无作用。对盐酸-乙醇溃疡模型,白术丙酮提取物,灌胃给药500mg/kg,几乎能100%地抑制溃疡发生。苍术酮17.5mg/kg,亦几乎出现100%的抑制作用。白术丙酮提取物300mg/kg十二指肠给药对幽门结扎大鼠胃液分泌量有抑制作用,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抑制倾向;经口灌胃给药,500mg/kg对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有防治作用;150mg/kg抑制大鼠胃排空;25mg/kg对小肠输送功能有促进作用。(4)对肠管运动的影响:白术煎剂能使免离体肠管自发活动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加大(生白术较炒白术作用强),能明显拮抗Ach和BaCl2所致肠管痉挛。白术和苍术均能使Adr引起的肠松弛振幅恢复。但也有报告证明白术能使肠管平滑肌紧张度降低或无变化,收缩频率减慢。它对毛果芸香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兔离体肠管强直性收缩,均无解痉作用。

2.利尿作用 白术煎剂和流浸膏对大鼠(静注)、兔(灌胃或腹腔注射)和狗(灌胃或静注)均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促进电解质的排泄,特别是钠的排出,且钠的排泄还胜于水的排泄,它不影响垂体后叶激素的抗利尿作用,因此,白术增加水的排泄,可能主要不是影响水的重吸收,而是继发于电解质重吸收的减少,既有汞撒利样排出氯、钠的作用,又有增高尿中二氧化碳容量、pH值以及增加钾排泄、减少铵排泄的酯唑磺胺样的特点。对人是否有利尿作用,因例数均太少,尚无定论。白术的乙醇提取物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肾脏Na+,K+-ATP酶的活性。可能是白术利尿作用机制之一。

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白术煎剂灌胃一月,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和增强游泳耐力。据报道,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它能使TH细胞数明显增加,提高TH/Ts比值,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状态,可使低下的IL-2水平显著提高,并能增加T淋巴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单味白术还能提高免疫抑制动物脾细胞体外培养存活率,即能延长淋巴细胞寿命,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在白细胞减少症时,白术有升白作用,白术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明显增加IgG含量。在体外,白术能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功能。说明白术有“健脾胃、壮身体”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白术能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使大白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

4.抗肿瘤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白术挥发油中之中性油对食管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10mg/mL时,于24小时内可使癌细胞全部脱落,5mg/mL时,可使大部分癌细胞脱落,残存的小片细胞或散在细胞的核固缩,核仁模糊不清,胞质多空泡。白术挥发油对小白鼠肉瘤180、艾氏腹水癌及淋巴肉瘤腹水型均有抑制作用。全身给药时,对移植性实体瘤的疗效则报道不一致。有报道在对358种植物药,中药单方和复方进行筛选时,白术挥发油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31%~49%)。另有报道则认为S180、S37、V14和W256,以及白血症模型(I615)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白术挥发油尚能增强癌细胞的抗原性及抗体的特异性主动免疫。

白术内酯B对小鼠S180的抑制率大于30%,中性油对S180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组织培养人的食管癌细胞株有抑制作用。对体外的艾氏腹水癌细胞亦有直接抑杀作用。白术的抑瘤机理,同降低瘤细胞的增殖率、减低瘤组织的侵袭性,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能力及对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有关。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白术有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脏呈抑制作用,剂量过大可致停搏。麻醉犬静注煎剂0.1g/kg,血压轻度下降。0.25g/kg时,血压急剧下降,3~4小时内未见恢复。

6.降血糖作用 白术浸膏皮下注射于兔,在2~5小时内获显著降血糖作用,可比给药前降低40%。白术煎剂和浸膏给大鼠灌胃,亦证明有降血糖作用。但亦有报告白术对正常免无降血糖作用。或者认为似有轻微降血糖作用,但因实验例数不多,难以肯定。

7.抗凝血作用 白术煎剂灌胃1~4周,能显著延长大鼠凝血酶原时间,其作用较双香豆素弱,但较butadion强。根的作用比茎强。健康人服用5%根煎剂,每次一汤匙,每天3次,4天后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显著延长,停药后10天上述指标恢复到给药前水平。

8.安胎作用 白术醇提取物与石油醚提取物对未孕小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收缩及对催产素、益母草引起的子宫兴奋性收缩均呈显著抑制作用,并随给药量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存在量效关系。白术醇提取物还能完全拮抗催产素对豚鼠在体怀孕子宫的紧张性收缩。白术水提取物对离体子宫的抑制作用较弱。

9.抑菌作用 白术制剂在试管内,对革兰氏毛菌、堇色毛菌、须癣毛菌、同心性毛菌、石膏样及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紧密着色养生菌有抑制作用。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亦有抑制作用。

10.其他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白术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白术对呼吸有短暂兴奋作用。有人用白术提取物进行小白鼠镇痛实验,对大白鼠正常体温的作用和抗炎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11.毒副作用 白术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急性LD50为13.3g/kg。多数动物给药后呈暂时兴奋,后遂安静,但对外界刺激似敏感。此作用历时数小时。煎剂0.5g/kg灌胃大鼠,每日一次,给药14天后,发现白细胞中度减少。主要是淋巴细胞减少。这与临床观察颇不一致。给药2个月,出现轻度贫血,有些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但脑、心、肝组织无异常发现。茯 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部,其外皮称茯苓皮,内层白色部分叫白茯苓(云茯苓),淡红色的称“赤茯苓”,抱松根而生的为“茯神”。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养心安神。《本经》记载: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主要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以及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块苓酸及麦角甾醇、胆碱、组氨酸、卵磷脂、β-茯苓聚糖分解酶、钾盐和钙等。

1.利尿作用 《名医别录》记载:茯苓治“水肿淋结”,中医临床多用茯苓利水消肿。实验研究结果颇不一致。可能与实验对象、药物制剂、给药途径等条件不同有关。茯苓醇浸液及水制浸膏给家免、大鼠、小鼠等灌胃后,几乎不显示利尿作用。在输尿管瘘犬慢性实验静脉注射煎剂时,也无利尿作用。可是用清醒家兔慢性实验证明茯苓确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对照证明,其利尿不是由于钾盐,而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茯苓的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组分对正常家兔作用不显著,而将茯苓与桂枝、生姜、甘草配伍的茯苓甘草汤从投药后1小时尿量平稳增加,其后作用持续。用于慢性肾炎等症状的茯苓与白术、生姜等配伍的茯苓饮在投药1小时后尿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提示利水的复方比单味药能产生持续作用。

关于茯苓利尿作用原理尚未阐明,用切除肾上腺的大白鼠实验,注射去氧皮质酮合并应用30%茯苓煎剂比单用去氧皮质酮尿量增多,尿钠、尿钾排出量亦增加,从而认为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质酮作用,而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对中药利尿机理研究证明,中药所产生的利尿作用与对体液利尿激素样的调节机制及肾的生理密切相关。茯苓素能激活细胞膜上Na+,K+-ATP酶,认为该酶与利尿有关。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茯苓煎剂内服,可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茯苓多糖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茯苓多糖灌胃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还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表明茯苓多糖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瘤生长的功能。羧甲基茯苓多糖还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间接抗病毒,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减轻放射副反应,诱生和促诱生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无不良毒副作用。用不同浓度(1.25~100μg/mL)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类淋巴细胞的干扰素促诱生,其效价比常规诱生组高10~20倍。用50μg/mL浓度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对S801白血病细胞系进行干扰素促诱生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加启动的促诱生动态曲线和常规诱生及启动诱生干扰素的动态曲线均在4~20小时内上升,20~24小时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但在各相应时期的促诱生干扰素的效价均明显高于常规诱生及启动诱生。给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茯苓素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百分数、形态以及细胞膜酶活性发生明显改变,吞饮、吞噬功能和溶酶体酶含量及释放显著提高,并伴随RNA和蛋白质合成加块。茯苓素体内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抗病毒作用加强。

3.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所含的β-(1→6)吡喃葡萄糖支链,成为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称为茯苓次聚糖〕,则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96.88%。对茯苓聚糖、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分别进行动物体内的抗癌试验,试验结果除茯苓聚糖外,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型(S180)及腹水转实体型(S180A→S),子宫颈癌(S14)实体型(U14)及腹水转实体型(U14→S)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的抑瘤作用(抑瘤率为8%~37%不等)。茯苓多糖腹腔给药10mg/kg以上,能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生长,但与抗肿瘤药5-氟脲嘧啶、环磷酰胺及二去水卫矛醇联合应用未见明显协同作用,对体外S180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U14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75.5%、92.7%、78.8%、79.4%。对艾氏腹水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表明,小鼠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23.49%,腹水量减少71.53%,腹水瘤细胞总数减少139.20%。体内试验,当浓度为0.25%及0.50%时,瘤细胞死亡率分别为54.7%和61.7%。对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瘤细胞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DNA合成有抑制作用。茯苓素对小鼠白细胞L1210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的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茯苓素可显著抑制L1210细胞的核转运,对DNA聚合酶没有抑制作用,对胸苷激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远小于对核苷转运的抑制。茯苓素对抗癌药有增效作用,与丝裂霉素合并使用抑瘤(小鼠肉瘤S180)率为48%(单独使用丝裂霉素为35%);茯苓素与更生霉素合并使用抑瘤率为38.9%(单独使用更生霉素为19.6%);茯苓素与环磷酰胺合用抑瘤率为69.0%(单独使用环磷酰胺为32.3%);茯苓素与5-氟脲嘧啶合用的抑瘤率为59.1%(单独使用5-氟脲嘧啶为38.6%)。对小鼠白血病I1210,单独使用环磷酰胺的生命延长率为70%,茯苓素与环磷酰胺合用为168.1%。环磷酰胺与茯苓素合用,茯苓素的增效最适剂量为1/40LD50。

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用去胸腺小鼠证明,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肿瘤作用与胸腺有关。有人认为茯苓多糖激活局部补体,使肿瘤邻近区域被激活的补体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及体液因子,从而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DNA合成而实现的。茯苓素在小鼠体内、外能明显增强经BCG预先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TNF的能力,且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关系。茯苓素在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其作用强弱与TNF的水平呈正相关。真菌多糖还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和血液系统功能,促进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宿主对癌细胞特异抗原的免疫能力,发挥机体的抗癌能力,达到对癌的抵抗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茯苓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使平滑肌收缩幅度降低,张力下降,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

5.镇静作用 茯苓煎剂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麻醉时间显著延长。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用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对土拨鼠的离体心脏及蟾蜍和食用蛙的离体心脏进行实验发现,对土拨鼠的离体心脏无影响,而在离体心脏的灌流实验中发现,各种提取物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茯苓素还可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小鼠心肌86Rb的摄取。

7.其他作用 茯苓水提液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水平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二磷酸甘油的耗竭;静脉给药小鼠整体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水平显著升高。有效成分为水溶性小分子多糖。茯苓素能与血清蛋白及细胞膜蛋白呈不可逆结合。茯苓素与细胞蛋白结合,可改变膜酶活性,影响膜蛋白功能,如核苷转运;前者浓度高时可使细胞破坏。血清蛋白可竞争性与茯苓素结合,从而削弱其与细胞膜蛋白的结合作用。提示血清对细胞具保护作用。其醇提取物可使免血糖先升后降。此外,体外抗菌试验表明,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而水煎剂则无效。不能对抗洋地黄所致的鸽呕吐反应。茯苓还对羧基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8.毒副作用 茯苓的温水浸提液灌服及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分别大于10000mg/kg和2000mg/kg。猪 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系寄生于枫树根部的一种菌体,还可寄生于桦、柞、槭及山毛榉科植物的树根上。菌核体呈弯曲不规则块状,表面黑色粗糙,形如猪粪,故又名野猪粪或猪屎苓。性平,味甘、淡。归脾、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渗湿。《本经》载:“利水道。”主要含猪苓多糖(猪苓葡聚糖)、麦角甾醇、生物素和粗蛋白。

1.利尿作用 猪苓利尿作用强大,健康人试服猪苓8g的煎剂后,6小时内尿量和尿中氯化物的排出量分别增加62%和45%,作用强度比咖啡因、木通、茯苓和木通、玉米须强。猪苓水煎剂,相当于生物0.25~0.5g/kg体重的剂量,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对无麻醉的狗作试验,结果证明猪苓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在利尿的同时,可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据文献记载,用五苓散煎剂静脉注射到狗体内.不仅可使狗的尿量增加,而且亦可促进钠、钾、氯的排出。并发现其利尿作用可维持6小时以上。而且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猪苓的利尿作用并不引起血液的稀释;对肾小球的滤过率虽有增加,但不甚显著。因此,他们认为其利尿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猪苓水溶性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对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溶血空斑试验证明,猪苓提取物能使荷瘤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减少。小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及小鼠胸腺重量变化实验,表明猪苓提取物对T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至于是否是选择性抑制活性T细胞所致,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猪苓多糖能增加和回升正常及肝损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和释放H2O2能力。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猪苓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有直接促进有丝分裂素的作用。并能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对ConA和LPS的增殖反应;增强异型小鼠脾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并明显增强小鼠脾细胞毒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猪苓多糖对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转化反应则无影响,因为ConA主要是多克隆T细胞促有丝分裂素、猪苓多糖对ConA活化的T细胞无协同刺激作用。健康人单次或连续10次肌注猪苓半精制物20mg,全部受试者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上升现象。上述结果提示猪苓系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它的抑瘤作用也可能与此有关。

3.抗肿瘤作用 猪苓对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膀胱肿瘤能显著减少其发病率,肿瘤数目和大小、恶性程度也明显减轻。猪苓醇提取物水溶部分每天腹腔注射2g生药/μg,连续给药10天,对小鼠肉瘤180抑制率为62%,对小鼠肝癌抑制率为37%~54%。抗癌机理:①抑制瘤细胞内DNA的合成,从而影响瘤细胞增殖。②提高瘤细胞内cAMP含量。因有人认为cAMP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瘤细胞内cAMP含量的提高,可能与抑制瘤细胞内3′-5′-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关。③猪苓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其抑瘤作用也可能与此有关。①猪苓多糖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使腹水型肝癌H22荷癌小鼠亢进的皮质功能恢复,肝糖原积累增加,糖异生酶活性增强,这对荷瘤动物整体机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可能亦是其治疗肿瘤的一个药理学基础。

4.保肝作用 猪苓多糖能减轻CCI4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表现为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防止肝-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G-6-pase)和结合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降低。猪苓多糖多D-半乳糖胺诱发小鼠肝损伤也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

猪苓多糖对乳鼠肝脏生长和肝脏部分切除小鼠肝脏再生具促进作用。对肝脏部分切除小鼠肝脏的3H-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具有促进作用。

猪苓多糖对豚鼠和熊猴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具较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抗-HBs出现时间提前和抗-HBs的平均滴度明显增加。

猪苓多糖在整体及体外肝匀浆试验中均对CCI4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无抑制作用,提示其保肝作用机制不在于抑制CCI4的激活或CCI4代谢产物的作用。

5.抗放射作用 猪苓多糖具有明显的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效果,有效剂量和时间都比较宽,而且照前和照后.腹腔注射和口服都有防护效价,预防比治疗效价高,猪苓多糖对受照小鼠的造血功能无保护作用,而对受照小鼠肾上腺皮质的应激机能确有明显的提高,认为猪苓多糖的抗放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增强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6.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本品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7.毒副作用 猪苓半精制物以大剂量一次给小鼠灌胃200~250mg/kg或腹腔注射500mg/kg后,均无明显毒性反应。小鼠每日腹腔注射猪苓半精制物1~100mg/kg,连续28天,经1个月观察,无显著毒性,以猪苓多糖治疗量的2000倍一次给药或100倍连续灌胃或腹腔给药28天,结果对小鼠和狗未见毒性反应,各脏器亦未见实质性损害。致癌、致畸、过敏及皮肤刺激等试验均未见猪苓多糖有明显毒性和刺激作用。第二节 五苓散的药理研究一、五苓散证的药理学研究《伤寒论》中五苓散证条文可归纳为:①发热恶风、汗出、苔白、脉浮等表证未罢表现;②小便不利,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③下利。以烦渴欲饮而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此证多发生在药物剧烈发汗或疾病本身大汗出、吐泻,或攻泻后,有脱水表现,与烦渴欲饮和小便不利表现相符。服用本方并“多饮水,汗出愈”,提示本方有促进饮入之水以调节失水后机体水盐平衡的效果。而非仅仅为一单纯的利尿剂。

日本学者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五苓散9条条文,认为五苓散证的发病诱因为出汗、寒冷刺激、腹泻、呕吐等,而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此等患者的特点是饮水也不能止渴,此外还有头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一般而言,失水可引起血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丘脑下部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此兴奋传导至丘脑下部的口渴中枢,引起口渴感和饮水冲动;另一方面此兴奋则又通过视上核、垂体后叶,促进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使尿量减少。生理性口渴饮水后因体液增加,血液渗透压降低,因而口渴得以改善并反馈性抑制ADH的分泌,引起利尿。但五苓散证的口渴为饮水而渴不解,出现这一病理状态的原因可以很多,伊藤氏通过总结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机体渗透压调定点降低,体液呈稀释增量状态。此学说的生理学依据是在正常情况下,夏季的血浆渗透压比冬季低,体液总量增加,血液稀释,而ADH却比冬季高。但尽管在冬季,若将人置于30℃环境3周适应后,则ADH也可增高到夏季时水平,而血浆钠则降低到冬夏之间水平,尿量逐日减少,入水量较出水量增多,4周可使总体液量增加2L。这种在夏季或适应高温环境后出现的血中尽管有足够量的水分,也呈口渴和小便不利状态的原因,就是由于渗透压调定点低下所致,在心源性烦渴、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肝硬变而呈浮肿等患者,则往往存在病理性渗透压调定点低下。由于五苓散证多发生于夏季,伊藤推论,因高温环境而反复出汗,口渴多饮,致使血中ADH上升,以增加机体水分保持量,引起渗透压下降,进而使渗透压调定点下降;如若再有大量出汗,钠丢失更多,饮水量更加大,则引起血浆渗透压进一步下降,而调定点也进一步降低。如此反复下去,为保持水分,则使调定点降得过低,这样虽然血浆渗透压降低甚或保持正常水平,仍有口渴感,而饮入之水则在胃中难于变成等张状态,加上肠管上皮细胞的主动转运发生障碍,不能提高细胞间隙的渗透压,水分也不能被吸收,故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热与适应热环境相似,故易发生调定点过低。凡能提高血中ADH的因素,也均可以促进五苓散证的发生,如肝功能受损可致ADH灭活能力减弱,ADH增高就会发生五苓散证。

为了证明五苓散证的发病是由于渗透压调定点降低和体液呈稀释增量状态,伊藤氏在人身上进行了下述实验:三组受试者分别为禁饮的对照组,于10分钟内饮入20mL/kg水或盐水的负荷组。结果对照组血浆量逐渐减少,血浆渗透压逐渐升高;而饮水组及盐水组均见血浆量增加,但前者伴有血浆渗透压下降,ADH释放抑制和尿量迅速增多;而后者则血浆渗透压无大变化,尿量增加甚微,ADH增多,相当于五苓散证的血浆水分及排尿量情况,此时水或盐水负荷的两组皆多见有类似上火的热感、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在五苓散证中常见的症状,提示血浆量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ADH升高时容易出现五苓散证常见的头痛症状。上述情况可认为是对五苓散证为血浆增多、血浆渗透压下降、ADH值升高的反证。伊藤认为,五苓散的作用虽然有可能影响五苓散证发生的各个病理环节,但很可能主要作用于渗透压感受器,减少其对一定渗透压刺激的兴奋性,从而使降低了的渗透压的调定点恢复正常。也就是说,五苓散证是在失水等病理情况下出现的既有脱水,又有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分布异常的一种综合征,它与中医认为的既有伤津失水,又有水液内蓄的复杂病理改变相符合,而本方的作用则在于恢复脾的转输功能以纠正水液的升降失常。二、利尿作用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本方组成五药均有利尿作用,实验表明五苓散也有利尿效果。高氏曾在大鼠实验中研究了五苓散、胃苓汤、八正散及肾气丸的利尿作用,结果证明前三方利尿效果很好而肾气丸则不甚显著。朱氏也报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