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大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8:53:3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文静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然大漆

天然大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天然大漆作者:李文静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30212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天然大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漆器之源上古时期漆器

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有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距今有七八千年历史,证明我国成为最早使用漆的国家。

另外,在江苏省吴江梅堰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发现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年至3600年。

夏商时期,漆器被广泛应用,当时的漆工艺已经成了一项专门的手工业。新石器时期的萌芽状态漆器在远古时期,人类会用天然材料对破损、残缺、断裂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进行黏结、修复利用。在先民们了解了漆的物性后,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漆来加固破损、断裂的生产生活用品,或用其来调和经过碾磨的颜料,用于涂布、标记、描画。人们先是简单地在地面、岩洞、石头、树皮等上面描摹出一幅■良渚文化彩绘陶罐幅朴实的图画,标记一个个符号,进而发展到漆与天然矿物颜料调和,“配制”成原始的髹涂性物质,用其髹饰器具、物品,因此,漆器的装饰艺术随着漆的利用而发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各种烹饪器、饮水器、食物存储器,从而逐渐制作出了竹木质、骨角质及至陶质的容器来。■河姆渡遗址的人们在制作陶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生漆的特性并能将之调成各种颜色,用作器物表面装饰、作美化之用的国家。我国历代漆器,胎质有木、麻布、陶、铜、铁、角、皮、竹等多种,其中尤以木胎为大宗。

远古时期,木头容易采集、便于塑造,因此比石头的应用范围更广。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遗址中,发现有髹漆的器物主要有木碗、陶罐、陶壶、陶觚及高足杯等,多是生活器皿。生漆 即天然漆,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于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穗纹陶钵

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漆碗和一件缠藤篾朱漆木筒。这两件东西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木胎漆器。

其中,漆碗器壁较厚,敛口,圈足外撇呈瓜棱形。碗口直径9.2至10.6厘米,高5.7厘米,底部直径7.2至7.6厘米。壁外面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显光泽。

经分析鉴定,可以确认涂料的基质是我国生漆。从用朱漆来髹涂木碗的实物形态、制作工艺上判定,当时的人们已经利用了生漆的流动性和髹涂性,且已掌握了漆的调和功能和兑色技术,而在器物表面之所以髹朱红,只是纯粹为了装饰功用,表达其审美情趣。■河姆渡出土的彩陶纹钵

该碗平整光滑的漆膜表明所用的漆已经经过过滤,颜料经过粗略碾磨,颗粒均匀,杂质较少,反映出当时的漆工匠在制漆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髹漆工艺经过长时期的进化,业已成为一种成熟的、高级的漆器营造工艺。

同时发现的缠藤篾朱漆木筒,长32.6厘米,直径9.4厘米,壁厚0.7厘米,是用整段木料加工成形后髹漆而成的。它的内外壁厚薄均匀,磨错得光亮洁净,横断面略呈椭圆形。在外壁上下两端缠有几道藤篾,起装饰和加固作用。

漆木筒的外壁涂有朱漆,虽因久埋地下有所脱落,但残存的漆皮依稀可见,并有光泽。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漆品是我国漆器艺术滥觞时期的标志性器物,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调配颜色,用以制器,由此揭开了我国漆器制造史第一页。它们在我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漆树起源于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树种。在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村庄南面的四明山中就曾有大片的漆树生长,这表明,在河姆渡文化的时期,人们就已经具备了用漆的基本条件。

同时,河姆渡遗址附近气候温暖潮湿,漆器干燥较快,不易出现裂纹,且光泽、硬度较好,这也为河姆渡居民制作漆器带来了良好的外在条件。正是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河姆渡遗址中才发现了木筒、木碗等漆器实物。■远古制作陶器场景

河姆渡文化为新石器时期漆器之发轫,而良渚文化晚期的漆器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被喻为“世界东方文明璀璨明珠”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个镇地域内。其分布区域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太湖地区是分布中心。此外,长江北岸的江苏海安县青墩上层也含有某些良渚文化的因素。经过对良渚文化分期成果的整合,将良渚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磨合期,中期是高峰期,晚期是动荡期,晚期并非一个衰落的时期,而是一段伴随着战争与动荡的历史记忆。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卞家山遗址等都是晚期良渚文化的代表。以犁耕为代表的农业技术革新■良渚文化红陶罐为良渚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较为充盈的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这使得农业和漆器制作等手工业的分离越发彻底,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相比,也越发迅速。

在良渚晚期,一大批劳动力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这大幅度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由于社会分工而导致的社会分化,这恰是文明社会产生的必要前提。良渚文化中,许多手工业门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玉器、黑陶器、丝织品、漆木器等,每一门类都可说是举世无双。这些作品是拥有者非凡身份的标签,也可能承载着通天礼神的重要功能,它们共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工艺高度。■良渚文化三足盉■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可以看作我国新石器时期髹漆工艺的巅峰代表,漆器是良渚文化为我国物质文化作出的一大贡献。在多处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包括陶胎与木胎两种不同材质的漆器,木胎漆器较诸陶胎漆器更为发达。

如庙前、绰墩、卞家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的木胎漆器,在庙前遗址有一件木胎漆盘,绰墩遗址中则出现了木胎漆杯,而这几者之中,要数卞家山遗址发现的漆器最为繁多精美。

不过,漆器虽然也是公认的良渚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成就,但因材质不易保存,虽然经常会在墓葬中见到鲜红的朱漆痕迹,却总是无法提取出成形的漆器。即使是在规模极大的反山、瑶山遗址,鲜艳而华丽的嵌玉漆器也只能依稀看见朱漆大体的形状,漆所附着的胎体早已无迹可寻。■良渚文化彩绘陶盘夔纹 我国古代器具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

而卞家山遗址发现的漆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是十分罕见的。有桨、插、锤、觚、筒形器、豆、盘、勺、屐、球、器盖、柄、陀螺等许多类别,其中,漆觚数量最多,经过比对拼接,确认至少有8件,造型风格与商周时的青铜觚十分相似。

卞家山遗址所有漆器均以整木挖凿,外表涂饰着朱漆。有些漆器有黑漆作底,用红线勾勒出图案,依稀可以分辨出它承载着的遥远时期的记忆。

卞家山遗址发现的大量遗物中有不少是精美的人工制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色彩艳丽的木胎彩绘漆器。该漆器为椭圆形器盖残件,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鼓突面以黑底朱线描绘有两组抽象鸟纹,风格颇似商代夔纹。

晚期良渚文化中的漆器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工匠们的髹漆技艺十分高超,这从良渚文化中产生的丰富的器形就可以看得出来,有杯、盘、盆、豆、盖等容器,还有玉钺柄、圆形盾牌状嵌玉漆器等其他器具,可见工匠们对于生漆的性能已然有了充分的认识。■良渚先民生活场景复原图

良渚文化的漆器虽已具备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根据用途灵活变化等多种实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晚期时,漆器的装饰性与象征价值已大于了实用性,良渚晚期木胎漆器与良渚的代表玉镶嵌成精美的艺术品,富丽堂皇、典雅美观,因而也成了贵族象征。

在江苏省吴江梅堰新石器时期末期良渚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两件彩陶,一件在烧制的黑陶器上用金黄、棕红两色绘出两道弦间丝绞纹,另一件纯用棕红色,仅一道花纹。彩陶上用的彩绘原料经分析为漆。

漆绘黑衣陶罐表面先施一层稀薄棕色漆,然后在上面用厚漆加绘金黄、棕红色双钩网纹,网纹交接处断开,表示层叠关系,绘制技术已趋成熟,这是漆工艺史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彩绘漆器。■制作陶器场景雕塑

在浙江省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的祭坛遗址上,发现了不少的朱红色的漆皮痕迹以及200余颗镶嵌漆器的小玉粒,可见原有不少杯、碗等漆器随葬,其中9号墓有一件嵌玉的高足朱漆杯。

虽然漆杯的胎体已朽,但漆膜仍保持着原状,并显露出光泽,这说明良渚人已经利用了生漆的黏结力,将品质纯正、色彩晶莹的白玉镶嵌在红色的漆杯之上,使之相映成趣。这件朱漆杯不但是我国发现的最早运用镶玉的漆器,而且还开后世青铜器镶嵌之先河,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良渚人在漆器制作工艺方面不懈探索的结晶,并且代表了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良渚漆器的高超水平,这也就说明了我国漆器制作工艺在原始社会末期亦趋成熟。■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另外,在江苏省常州发现的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有一件喇叭形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有光泽,此外还有一些涂有漆的陶罐,是最早的以陶器为胎骨髹涂生漆的实物。彩绘 在我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其常用于我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我国建筑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它自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

在陶器上髹涂生漆,不仅增强了陶器的防水渗漏功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陶器的装饰性,显露了远古时期的人类对美感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体验。

对于原始时期的人们来说,物体的美善与否大多取决于它的实用性。早期的漆器实际上就是髹漆的木器,是由木器工艺分化出来的手工门类,也是当时的人们因追求美而创造出来的器物。

经过髹漆的器物具有较强的耐酸、抗腐蚀性能,因而变得更加坚固耐用;经过推光和打磨,漆面还能产生动人的光泽,外表十分美观;加之木头本身的特点,良渚文化漆器体质也是很轻的。这些都是漆器本身就具有的很大的实用性优点。

根据上述的发现推测,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髹漆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的发展阶段。

黄河与长江自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河两岸自古以来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爱着黄河,也与黄河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由生产、生活中孕育了深厚广博的中华古文明,因此,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十分突出和重要的。

黄河流域最著名的原始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等,成为从新石器时期至文明时期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陶寺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崇山西麓的坡地上。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主要遗存特征明显,从而为中原龙山文化确立了一个新的类型。据测定,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陶寺遗址对研究我国文明起源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发现了距今3800年至4000年的彩绘木器,对于揭示我国古代北方漆器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表明当时漆器的用色和造型已经极为丰富。■新石器时期黑陶鼎陶寺龙山文化墓地的这批彩绘■新石器时期的制陶场景复原图木器,胎骨虽已腐朽,尚可辨认出为鼓、案、俎、几、匣、碗、斗、豆等多种器形。它们大都施有彩绘纹,纹样有条带纹、几何纹、云纹、回纹等。

其中木鼓均成对,鼓腔作直筒形,高约100厘米,直径40至50厘米,系树干挖制而成。外施单色红彩,或以红彩为地,用黄、白、蓝、黑、绿等色绘出繁缛的花纹、图案。木豆彩皮剥落时呈卷状,与漆皮相似。

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北方漆器的祖源,表明陶寺龙山文化彩绘木器系商周漆器之先导。除此之外,在辽宁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也发现有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年至3600年。阅读链接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无法确证世界上第一件漆器产品发明制作的具体年代,只能根据极其有限的考古证据、典籍记载作出非常受限制的推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漆器的产生必然经历了一个极其缓慢的演变过程。如古文献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于工之六材,亦不可缺,皆取其坚牢于质,于其广彩于文也。……呜呼,漆之为用也其大哉!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稳步发展的夏商时期漆器

关于漆器的记载,比较早的有韩非子的《十过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就是说,大禹时期,也就是夏朝做的漆器,外面是黑色的,里面用红色漆画出纹饰。

夏商时期,漆器已经被广泛应用。夏商漆器品种以生活用具为主。夏代漆器器形有鼓、筒形器、觚、盒和漆棺等;漆器上的纹饰主要受当时陶器和青铜器的影响,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如在河南省二里头典型的夏代遗址中,就■夏代河蟠螭纹填漆铜豆发现有装饰兽面纹的漆器。夏代漆器的胎骨,只有木胎一种,其制作工艺继承了前人的方法,如觚、钵、豆等都是采用挖制和斫制相结合,并出现了新的雕刻工艺。如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有雕花漆器的残片,虽然已不再是成品的面貌,但仍然可以确定当时漆技术已经用于日常使用的多种器物中。在辽宁省敖汉旗大甸子墓地有30多座夏代墓葬,都发现了漆器或漆器碎屑,器形有觚形器、筒形器■夏代嵌贝彩陶鬲等,并有经过加工的松石片、蚌片、螺片发现,说明当时已经有镶嵌绿松石和螺钿的漆器。

夏代之后,漆器的品种逐渐增多,殷商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水平在稳步发展,用途也在慢慢扩大,而且漆器的造型、纹饰深受青铜文化的影响。

商代漆器品种以日常用具为主,器型有盘、觚、钵等日常用品,乐器有鼓,兵器有盾、甲、马车,丧葬用的有棺椁等,并出现了长方形和圆形的漆盒。

商代漆器上的纹饰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如饕餮纹、雷纹、蕉叶纹等纹样,漆色为红、黑两色,一般以朱漆为地,用黑漆涂成花纹,并能在漆里掺杂各色颜料。

还出现了镶嵌工艺和贴金箔技艺,即在有些器物的花纹上还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还有一些器物的表面贴有金箔。

如在一件商代漆盒的朽痕中,■彩陶三足盖罐发现了半圆形的金饰薄片,其正面阴刻有云雷纹,背面遗有朱漆痕迹,可能是漆盒上的金箔,这表明最早在商代金箔已用于漆器的装饰。饕餮纹 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纹饰。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它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商代漆器的胎骨有木胎、陶胎和铜胎3种,其中以木胎为主,陶胎、铜胎则少见。

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省藳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商代漆器陶鬲髹漆 我国古代将以漆漆物称之为“髹”,髹漆也就是以漆涂刷于各种胎骨制成的器物上。如《周礼·春官·巾车》记载:“駹车、草蔽、然、髹饰。”《汉书》卷九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等。明代是我国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髹饰工艺空前绝胜。

商代漆器的发现地主要集中于河南安阳殷墟,同时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一带也有发现。

河南省安阳殷墟的商代漆器均不完整,只有木器雕刻和带有朱红色印痕的泥土,在精致的花纹间,镶嵌有各种图案的骨雕、椭圆形小蚌壳。这些朱红雕花木器,是我国较古的漆器纹饰印痕之一;骨雕和蚌壳,是我国较早的漆器镶嵌实物之一。

殷墟武官村商代大墓中,发现了很多雕花木器的朱漆印痕,虽然木器已腐朽无存,但印在土上的朱漆花纹还很鲜艳。同一地点的虎纹石磐两侧,各发现一处方形印痕,据分析,是磐架方座漆绘的纹饰。

殷墟中多次发现商代漆器,其中在一座墓葬中还发现有带漆的椁板。当时殷人普遍使用漆棺或漆椁下葬,车马坑中的马车普遍都髹漆。漆器在殷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普遍,在殷墟西北冈王陵的一座墓中发现一件圆形漆盘内,有漆豆7件,并且还发现髹漆的“抬盘”。西北冈商代墓葬中的花土,还能清楚地看出上面绘有云雷纹、龙纹、虎纹、饕餮纹,部分花纹还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彩陶鸟首盖罐殷墟漆器也有皮革为胎骨的,在另一座王陵大墓南墓发现有两件“皮甲”,其上用漆涂饰出美丽的菱形和卷枝纹图案。■商周遗址出土的漆罍

殷墟漆器最常见的兑漆颜色是红、黑、黄、白四色,这也是晚商木棺外表的常见颜色。兑色后的漆常常用来进行彩绘。不少殷墟墓葬中的棺木外表可以看到白地红彩、黑地红彩或红地黑彩的花纹装饰,但图案全形多不可辨。

小屯西地还发现过漆绘陶片和用于镶嵌漆器的材料如蚌片、绿松石片、龟片等细小饰物。

河北省藁城台西村遗址中发现的漆器最能代表商代漆器制作的水平,残片大小不一,原器为盘、为盒,尚能辨认。木胎,朱地黑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雷纹、蕉叶纹等图案,有的花纹上还嵌有经过磨制的圆形、方圆形、三角形的绿松石,有的贴金箔。云雷纹 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大部花纹经雕刻后施髹饰,故表面呈现美丽的浮雕。在已发现的商代漆器中,以这些残片的髹饰工艺最为精美。

湖北省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商周遗址出土的漆方豆

在遗址中,发现有涂朱的棺椁椁板板灰,推测此时的棺椁可能已用漆髹饰。

湖北省阳新的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也发现有缠丝线黑漆柲,残长14厘米,最宽3.7厘米,木胎,斫制。木秘握手处凸起五层丝线,构成细密的方格云雷纹,每组图案为四层方格纹和一个十字纹,一端边缘横缠丝线。通体髹黑漆。

河南省罗山蟒张乡天湖村墓地中共发现漆器9件,器形为碗和豆。

其中有一件商代缠丝线黑漆木桃,残长16.5厘米直径2.5厘米,木桃外缠绕丝线,呈四方连续的云雷纹图案,外表髹黑色漆,图案的每一单元呈方格状,这类图案在商代玉器、铜器上亦有发现。

另外,在山东省的益都和滕州也有商代漆器的发现。■商周遗址出土的漆豆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被称为“江南商代第一墓”的大墓中,发现了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阅读链接商代的漆器已颇鲜艳,有时漆也涂于木器以外的陶器,皮革,金属等不必加以保护的器物。后来又涂于苎麻布之外,其成品之轻盈鲜艳,令铜器望尘莫及。可见古人用漆,最初是借重其光泽,后来才发现其薄膜有增加木器耐用性的功能,因此大量施用于木器。所以漆器业的发展与木器业有密切的关系。而木器业又与其制造工具的材料有绝对的关系。木材大半粗素无纹,或纹目不显,不加漆涂就显不出其令人喜爱的色彩和光泽。木器之所以为人们所看重,主要还是借重漆的色泽。造型丰富的西周时期漆器

与商代漆器相比,西周漆器的造型更为丰富,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在广泛采用镶嵌技艺之后,镶嵌材料以加工过的绿松石和蚌片为主。西周时期,各地种植的漆树很多,种植者要向天子贡赋。《周礼·春官·御史》中描述统治者显示身份的出行器物时提到了“髹饰”和“漆车藩蔽”,对髹漆后座车的高贵华丽有详细的描绘。《周礼·.考工记》列有30多个工种,多次涉及髹漆。漆的取用已不单单用于髹饰祭祀用具、饮食之器,如豆、觚、壶、簋、杯、盘■西周漆器高足盒等,而且已在舟车、宫室、乐器、兵器等方面广泛使用。

西周漆器主要以木胎为主,并且兼有瓷胎;按照用途划分,有生活用具、乐器、兵器、车马器和丧葬用具等,其中生活用具占主导地位,且与同时期陶器、青铜器的器形相同的器物为多数,如豆、盘、扁壶等。

日常生活用具中还增加了漆耳杯、勺、梳、槌等,乐器中有漆瑟等,兵器中有盾、甲、矢、剑鞘之外,还有戈、矛等,车马器中有已髹漆的竹木车舆、车辕、车伞盖穹以及马饰等。丧葬用具有棺椁、镇墓兽和小木俑等。

西周漆器的装饰纹样较之夏商时期有了明显的增加,其装饰题材■漆器凤鸟纹奁底的范围也扩大了许多。装饰纹样主要有饕餮纹、凤鸟纹、弦纹、雷纹、云雷纹、回纹和涡纹等。

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继承了商代的技法,用彩绘与蚌片共同组成纹样,而这也成为了西周漆器装饰图案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进行解释。

而西周漆器上的几何纹样只是作为主要纹样的衬托,数量并不是很多。

西周漆器在我国古代漆器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有了嵌螺钿工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西周漆器在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陕西省长安县普度村西周墓群、河南省上村岭虢国墓、信阳光山县黄君孟夫妻墓等有发现,多描绘花纹或镶嵌蚌泡作为装饰。陕西省长安县普度村西周一座墓中发现有围绕在陶器周围的蚌泡,上面留有附着的漆皮。由于漆皮有折叠和重叠,推测漆皮里面原有一层木质或编织物的胎。■针刻填朱凤鸟纹勺虢国 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西虢国后随周平王东迁至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晚期的一座墓中也发现有这样漆器4件,器形为豆、俎、杯。漆器木胎已朽,仅存外形及各种蚌饰。豆为2件,形状相同,深盘粗把,盘径18.4厘米,高16.2厘米。

盘周壁镶嵌蚌泡8枚,柄镶嵌小蚌泡4枚及菱形蚌片,蚌泡均涂红彩。俎上部为长方形盘,口大底小,四壁斜收。

盘下接一长方形四足方座,座四周镶嵌各种形状的蚌片图案。漆色暗褐。

盘长36厘米,宽23厘米,深4厘米,座高14.2厘米,足长6.5厘米,宽3厘米,通高18.2厘米。这些漆器的发现说明嵌蚌泡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漆工装饰,它为螺钿漆器上溯到西周提供了实物证据。

河南省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发现的“蚌组花纹”,推测与西周螺钿工艺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螺钿漆器及其残片,有的以方、三角、椭圆、圆锥等状的贝壳片平镶在漆器上,有的贝壳片微微■西周漆木单把杯凸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和洛阳庞家沟先后发现外壁嵌有6枚蚌泡的漆豆和套在瓷豆之外的嵌有蚌泡的漆器托残片。

洛阳市的一座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也发现了少量珍贵漆器,在泥土里若隐若现,表面是由红绿两色纹饰组成。■西周漆木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