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行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9:36:33

点击下载

作者:张江,肖龙海,陈聪富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阳光教育行动

阳光教育行动试读:

前言

“新农村教育”是21世纪教育追求的一种新境界,是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价值,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在两个趋势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各级党委政府紧抓机遇,想方设法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农民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性的改变。

中共温岭市委、温岭市人民政府把新农村建设确立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温岭发展的三大主体任务。以“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村容村貌新、管理方式新”为目标的“村村新”工程,凝聚了温岭117万人民的创业激情。温岭市教育局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宽阔的教育视野审视教育的时代任务,提出“新农村教育”的发展理念。“新农村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新农村教育”的内涵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的“阳光”与“雨露”,努力构建适应农村实际生活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从城乡二元结构迈向一体化。“新农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阳光教育”,即按照“均衡普惠、公平开放、自主个性、健康快乐、民主多元、和谐自然、优质品位”的理念,运用“温柔级差”、“动态平衡”、“文化认同”、“品质管理”等原理与策略,实现区域教育的超前发展、均衡发展、品质发展、个性发展和科学发展。“新农村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构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财政保障机制,实践适应农村实际生活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大教育。“新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践农村学校“校容校貌新、管理体制新、教育质量新”。温岭的“新农村教育”与新村庄建设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农村更靓丽的风景线;温岭的“新农村教育”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让教育成为农民增收最有力的资本;温岭的“新农村教育”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让师生成为农民素质提升最好的老师,最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温岭是新千年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温岭的“新农村教育”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普惠温岭的各级各类教育。因此,我们把“阳光教育”作为温岭“新农村教育”实践与研究成果的主题词,分别以“阳光教育理念”、“阳光教育行动”、“阳光教育故事”冠名。

历时五年的温岭新农村教育,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也铸就了温岭教育独特的发展之路,现在把获得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结集出版,深感欣慰。温岭新农村教育得到温岭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倾注了温岭教育界全体同仁们的心血,凝聚了温岭万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更加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新农村教育成果。张江2010年12月

序一

温岭教育要出书了,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个课题的结题报告,更是对温岭教育的一次盘点和反思。有反思才有感悟,才有凝练,才有提高,才有超越,才有温岭教育更灿烂的明天。

温岭的教育值得总结。这是因为,“十一五”以来,温岭教育人通过课题,在认真地抓教育,认真地抓改革,认真地破解温岭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而使得温岭的教育有了改观,有了进步,在老百姓那里有了较好的“口碑”。这里凝聚着温岭教育人的心血和智慧。

纵观三本一套的丛书,出现频数最高的词汇大致是下面这些:

1.均衡公平。温岭人立足公平,把均衡和普惠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目标。认为“有教无类”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国民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原则。在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紧迫。为破解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均衡,着力调整资源配置方案,实行“资源投资低位化”、“人往低处流”;为破解各类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均衡,努力建设“规范普及的学前教育、高位均衡的普高教育、集团化的职业教育、田园式的社区教育”;为破解各类受教育群体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高调倡导“全纳关爱的特殊教育、公平均等的务工子女教育”。他们采取的策略是抓一个个乡镇的小均衡,促一个个片区的中均衡,以达到整个县市的大均衡。他们首创了自己的均衡度测试标准,用以指导“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2.差异个性。诚然,均衡永远是相对的,差异却是绝对的。学校是这样,学生教师也是这样。温岭人的“温柔级差”理论,反对削峰填谷,提倡填谷造峰,认为差异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认为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为此必须改变对学校的考核方式,用“发展性评价”取代原有“一刀切”的评价。引导校长自己做校长,教育局长不做大校长,让校长自己琢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定位、学校的特色,从而拉开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序幕。温岭正在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抱负懂管理的校长,这是温岭教育的潜在资源和希望所在。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则强化多元评价、过程评价,让他们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方向,从而做最好的自己。这实质是教育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是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公平。

3.健康快乐。素质教育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负担过重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死结。温岭教育人却相信教育是有规律的,“轻负高质”是可能的,他们加入了我省第一批“轻负高质”联系县。从学前抓起,从小学抓起,从初中抓起,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素质教育不是外加的,从抓规范、抓课堂效率入手,改革中考招生制度(重高名额100%分配给初中),努力构建新的教学动力机制——教学不能光靠“压力”和“利益诱导”,教学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读书不行,只读书也不行”,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成才——斥巨资建设“素质教育基地”,下力气开发校本课程,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亲近家乡文化创造条件。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教育一家的事,它受传统文化、社会发展阶段和老百姓教育理念的制约,从文章中隐约可见作者的“纠结”,但是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迈出了步伐。

4.阳光民主。民主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凡事按程序走,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温岭的阳光系列:阳光财政、阳光招生、民主恳谈、百姓公决,调整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使政府变得透明,使工作变得简洁。当中考招生真的做到“零挂读”,一切按章程办,老百姓满意了,教育局也变得清闲了。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是需要勇气的,说到底是一场自我革命,这场革命迟早是要到来的,温岭人早走了一步,可喜可贺。教育民主还体现在教育内部,为广开言路搭建平台,校长论坛、学生听证会都是很好的形式。在那里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的同时,也是分享观点、达成共识的过程。“海选校长”是教育民主的又一个尝试,揭开了组织工作的神秘面纱,充分相信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由此,赋予每个公民对教育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后,教育再也没有藏着掖着盖着的东西,人际关系反而变得简单了,人也就变得阳光了,教育生态也更和谐了。

温岭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级市,在这样一个大市进行改革是不容易的。

温岭是一个教育基础不怎么好的地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是不容易的。

温岭的改革重在制度创新,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这样的改革是不容易的。

温岭的改革是一个不断累积的改革,这需要改革者的定力和韧劲,做到这一点更是不容易的。

应温岭课题组同志嘱,写一些对温岭教育的印象,是为序。张绪培2010年12月

序二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思路、模式抑或途径上存在着很多选择,事实上,各地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也形成不同的取向和特点,温岭市教育局立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失为一种独具匠心的探索。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但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经济,关注GDP,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忽视了人的发展。应该看到,建设“新农村”,教育是关键。道理很简单,授之于鱼固然需要,而授之于渔更有助于从根本上达成目的,更有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岭市教育局的决策者独具慧眼,是有远见卓识的。

温岭的“新农村教育”刻意冠上“阳光”两字,我认为有很深的寓意。“阳光”,是相对于“黑暗”而言,意味着生机、活力、健康、希望。传统教育的要害在“应试”,“应试”的要害为被动,被动的结果便是人性的迷失。多少年来,人们对之恨之入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便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生动诠释。温岭“新农村教育”的内涵提炼成28个字“真经”:均衡普惠、公平开放、自主个性、民主多元、健康快乐、优质品位和和谐自然,这不仅旗帜鲜明地宣告了同传统应试教育决裂的决心,而且还实实在在地表征着对教育真切的并且是深刻的理解。我注意到,温岭人提出“健康快乐”是教育的幸福指数,认为“学校教育有责任要将受教育的过程变得轻松快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一教育理念是很超前的,也是当前学校教育所匮乏的。我还注意到,温岭人矢志追寻教育的“和谐自然”,追寻“生态友好”型的教育时空环境时,视“和谐自然”为“教育的至高境界”。该市创造性地以“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素质教育”为主题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便是一个有力的注解。的确,温岭“新农村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新认识和新理念。

当然,“新农村教育”不仅仅只是止于理念层面,在“阳光教育”的旗帜下,近年来温岭的学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课堂、校园、社区、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丛书专门设计了取名为《阳光教育故事》的一本书,围绕着28字的理念,栩栩如生地叙述着来自教育一线的生动变革和鲜活案例,用实践智慧演绎着对“新农村教育”的光荣与梦想。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案例不是取材于有限的少许学校(一如通常所谓的“示范学校”或“窗口学校”),而是来自该市近百所学校,并且学校的重复率很小很小。——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新农村教育”已深深地扎根于温岭这块热土上,深深地融入温岭的学校教育之中。

教育是保障国泰民安的永恒事业,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千秋伟业。作为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作为伟业,需要我们不断地改革创新。温岭“新农村教育”的探索,体现了温岭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也体现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强烈使命感。我由衷地为温岭的教育喝彩,为温岭教育的改革喝彩,为温岭“新农村教育”喝彩,更为温岭社会发展的明天喝彩。

愿“阳光教育”勇往直前。方展画2010年12月16日

序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实施,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温岭市教育局大胆提出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风,办人民满意‘新农村教育’”的响亮口号,确立了以“阳光教育”为核心、以“和谐优质”为目标的“十一五”教育发展新理念。经过五年的奋斗,温岭农村学校实现了“校容校貌新、管理体制新、教育质量新”,各级各类教育的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十五年教育普及目标提前完成。特别是近几年来,市政府加强了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大手笔调整农村中小学校网布局,通过“抱团发展”,鼓励强校扶持弱校,促使弱校脱“弱”,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使农村学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进一步促成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农村教育”的思想,既是温岭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温岭教育未来走向的一次创新与实践,它体现了温岭教育发展新的特点——关注未来社会,超越时代步伐;服务社会需要,完善教育结构;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均衡发展;坚持育人为先,注重能力培养。新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的最基层、最前线进行,具有前沿拓荒的意义,她的科学实践有利于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增强农村学校办学活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人才培育质量,有利于市委市政府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同时也体现了大教育的内涵,很好地激发了温岭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温岭“新农村教育”丛书》,遵循农村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记录了温岭市新农村教育的创新做法,展示了新农村教育的工作成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教育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书中我们看到,“新农村教育”的特色与亮点,像阳光一样鲜明、温暖、普照,体现在温岭教育的方方面面,推动着温岭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新农村教育也一样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悉心培育。我们衷心希望温岭市教育部门巩固“十一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工作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新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为党的九十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中共温岭市委书记)2010年12月

第一章 有教无类:新国民教育

有教无类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国民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举办教育的重要原则。“有教无类”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篇》,意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要进行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殊途同归,表达了基本一致的思想。有教无类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教无类是新时期温岭全面推进新农村教育建设的核心思想与战略重点之一,也是温岭追求教育均衡与优质发展的实质性行动。温岭的农村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在创新中发展,2006年更是紧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温岭市教育局局长张江同志率先提出了“新农村教育”构想。此后,温岭构建新农村教育的思想不断得到阐发、升华和系统化,并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本章从分析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策略和教育成果入手,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温岭新农村教育的核心思想——有教无类的新国民教育。

第一节 立足农村的目标定位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温岭新农村教育,是对新时期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意义的全面分析和深刻把握。本节从温岭教育发展的历史出发,全面分析新农村教育的内涵、原则、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揭示温岭新农村教育的本质。

一、温岭农村教育发展历程

温岭农村有着悠久的“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传统与文化,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教育风气端庄浓厚。“晴耕雨读”是一种质朴淡雅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这种生活是与大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休戚与共的,从本质上讲,这种生活方式是健康幸福、与时俱进和充满阳光的。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温岭的新河镇、箬横镇等地方,我们尤可看到民间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的传统气息。温岭广袤农村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因此造就、潜伏着一大批乡村名校。温岭政府一向重视农村教育,强调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农村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岭教育与时代节拍相吻合,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程。当时温岭的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硬件改造还没有能力,教育的正本清源主要是做好师资配备的均衡。温岭师范首批普师毕业生,都是高中毕业考入的,人数不上百人,可谓凤毛麟角。教育局考虑农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将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完小,给农村教育及时“输血”。这批教师现在大都是温岭教育的骨干力量,有些担任着重要职位,有些成为教育战线的领导干部,对于提升温岭的农村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大量的民办教师就读师范毕业后,基本上回到农村任教,全面改善了农村的师资状况,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完小,像箬横镇的田东小学、新河镇的雨伞小学等,教育质量可与中心小学相媲美,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性保障。(二)集资办学,造福人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岭经济在改革开放驱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了及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教育文件,原温岭县委县政府提出“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县、镇(乡)、村三级集资办学热潮奔涌于温岭大地,仅用了三年时间,校舍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当时农村学校是首批改造的,呈现出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新局面,告别了祠堂庙宇式学校不能挡风遮雨的历史,为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集资办学工程的实施,全面开启了温岭教育的新篇章。1992年,浙江省集资办学现场会在温岭召开,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同时,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温岭市教育局教研室加强教研工作。针对农村教育实际,提出了“落实双基,发展思维”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引进了一批教改专家的研究成果,把教学研究会参会名额分配到完小,有力促进了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学质量,为温岭的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三)综合改革,优化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温岭敢为人先,大刀阔斧实施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参与双向选择聘任制、教育经费总额包干制和学校董事会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简称“四制”改革,回应当时经济社会深入改革的热潮。校长负责制确立了校长的法人地位,突出了学校的主体地位,扩大和落实了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职工全员参与双向选择聘任制,重在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改变了教师铁饭碗的性质,规定了教师双向流动不少于教师总数的3%,保障了教师的自主权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经费总额包干制,致力于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使校长具有更多的财务支配权,从经费上首先确保了校长的法人地位。学校董事会制,突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及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发挥了社区办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四制”改革的探索与运行,是温岭教育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给农村教育增强了内生动力。温岭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这场“四制”改革运动,不仅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头版报道与认可,而且使农村学校在这一轮的改革中获得了发展优势,一些乡村学校的品质迅速得到提升,甚至赶过城区学校,像箬横小学、新河小学、长屿中学、新河镇中学、箬横镇中学、大溪二中等学校,在竞赛领域乃至整体质量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温岭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温岭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市。(四)依法办学,自主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温岭教育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教育民主方面,作了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为进一步巩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尝试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2002年5月,温岭市教育局、温岭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出台了《关于尝试开展自主发展性督导评估的通知》,构建了学校自主性发展督导评估的基本框架;2003年3月,制定印发《关于自主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的若干意见》,对自主发展性督导评估的基本理念、评估指标、基本类型、基本方法、等级划分和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界定,基本形成了“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区域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现代学制制度强调以人为本,凸显人本性与民主性,视实现学校民主作为其重要的使命。“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校自主发展为本”,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以学校制定的自主发展三年规划为督导基础,以优质和增值为评估标准,以民主协商和增值评估为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质。通过学校自主发展,创建了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的个性发展十分明显,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如横湖小学的学习型学校建设、温岭市四中的绿色学校建设、实验学校的阅读课程开发等。(五)阳光教育,优质和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头连着国运,一头系着民生。随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教育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品位,实现教育的现代功能,成为温岭教育决策者思考的重大课题。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命题,给了温岭教育领导一个很大的启示。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温岭市委、市政府也把新农村建设确立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温岭发展的三大主体任务之一。“百业兴旺,教育先行”。教育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应义不容辞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实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教育不能不为其提供新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达到“村容村貌新,管理方式新”,只有实现“校容校貌新、管理体制新、教育质量新”,才能与之匹配。可以说,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1]化,就不可能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温岭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的地方。如农村学校校舍陈旧,设施简陋,生均公用经费不足,办学经费紧张,教师队伍难以稳定,生源流失严重等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更快推进,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为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凝聚人心,号召全局,主动、有为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2005年下半年,温岭市教育局在认真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自下而上的大讨论,大胆提出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风,办人民满意‘新农村教育’”的响亮口号。

新农村教育以“阳光教育”为核心,以“和谐优质”为目标,以适应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使农村学校达到“校容校貌新、管理体制新、教育质量新”,为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提供最大的智力、人力和道德支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新农村教育”口号提出后,立即得到了温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新农村教育”随后在温岭市党代会、人代会主报告中予以明确。台州市委书记等领导分别就“新农村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先后在《温岭日报》、《台州教育》、《浙江教育信息报》等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详细阐述了温岭“新农村教育”的主要内涵、原则及实施方略等等,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温岭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力量,申报国家级课题,进行科学推进。2007年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温岭“新农村教育”课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至此,温岭的“新农村教育”以科学研究的视野,推动着农村教育制度的创新。2009年3月,《中共温岭市教育局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要以“力破‘新农村教育’发展难题、力促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力树品质均衡崭新形象”为载体,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一系列重大部署结合起来,更好更快建设温岭新农村教育。

[1]

季松俊:《坚持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农村教育”》,《长三角教育》2008年第9期,第42页。

二、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

“新农村教育”的思想,既是温岭教育适应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温岭教育未来走向的一次创新与实践,它体现出温岭教育发展新的特点——关注未来社会,超越时代步伐;服务社会需要,完善教育结构;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均衡发展;坚持育人为先,注重能力培养。新农村教育目标定位具有前沿意识,体现大教育的内涵,很好地解答了温岭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一)新农村教育的基本内涵“新农村教育”不是局限于文字上理解的“新”的农村教育,也不是狭义上认识的“新农村”的教育,更不是传统意义上诸如梁溯溟、晏阳初之新农村教育的翻版。“新农村教育”是指以“公平”、“优质”为主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破解教育与经济之间、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和区域教育之间的矛盾,努力实践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探索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立足均衡的制度与策略,为农村教育搭好实力平台、效率平台和安全平台;全面奏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全力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本研究在丛书一中已对“新农村教育”的本质,即《阳光教育理念》中做了较为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在阳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温岭阳光教育行动结成了一系列的阳光教育故事成果。概括为:“均衡普惠”——同在一片蓝天下;“公平开放”——太阳照到竹筒里;“自主个性”——西方不亮东方亮;“健康快乐”——阳光雨露禾苗壮;“民主多元”——赤橙黄绿青蓝紫;“和谐自然”——万物生长竞自由;“优质品位”——熠熠生辉照万丈(具体内容详见丛书三《阳光教育故事》)。(二)新农村教育的发展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教育终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育无小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也没有孤立单个的事情,往往是牵系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及千秋万代。温岭教育坚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基础教育与后基础教育等的关系,追求整体的、综合的效益产出。

2.前瞻性原则。温岭教育注重树立超前意识,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紧扣教育现代化目标。在布局调整、学校建设、资源配置、教育管理等方面均做到了超前思考、科学规划、主动发展,切忌短期行为。

3.实效性原则。温岭教育强调以公平奠基,但在面向每所学校、面向每一位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同时,注重兼顾教育效率。努力创造条件,在巩固普及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英才教育,促进优秀人才和尖子人才的智力与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温岭阳光教育理念中的闪耀明珠。温岭教育在管理体制、投资机制、办学模式、招生制度、教育管理、督导评估、人事改革等方面实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目标、管理方式、培养人才诸方面切实落实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均衡性原则。公平又均衡是温岭阳光教育的底色。温岭教育处处体现均衡发展,强调优势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功能,促进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如不同区块,不同层级的区域在建设一定数量的骨干学校、示范学校的基础上,使区域内的所有学校成为标准化学校,从而确保区域内不同类别的学校协调发展,综合提高。(三)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

新农村教育的目标也是一个系统构成,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皆有着眼点。基本定位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营造“三新”教育——校容校貌新,管理体制新,教育质量新;构建“三园”学校——师生家园、乡村花园、百姓公园;实现“三更”目的——更靓丽、更实惠、更有力。同时,新农村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要体现为落实三个结合,即使“新农村教育”与新村庄建设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农村更靓丽的风景线;使“新农村教育”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让教育成为农民增收最有力的武器;使“新农村教育”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师生成为农民素质提升最好的老师。以下,我们结合《温岭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温岭新农村教育的具体目标做进一步的解释: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托幼一体化。0~2周岁婴儿入托率达60%,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加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建设温岭市学前教育中心,形成镇(街道)、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结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16所,优质资源达80%以上。强化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对片、村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能,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与巩固率均保持100%以上,小学小班化普及率达到60%以上;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盲、聋哑、弱智三类适龄儿童少年与流动人口、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与正常儿童少年一样也要达到99%以上;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均衡化建设,到2010年全市小学110所,校均规模为650人以上,班均规模36人以内;初中40所,校均规模950人以上,班均规模40人以内。继续办好特殊教育,建设温岭市特殊教育中心。85%以上的农村小学、初中分别成为浙江省Ⅰ、Ⅱ、Ⅲ类标准化学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数的80%以上。

3.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全部遂愿升入高中段学习,高中小班化率达到30%;普职比保持在1:1;优质高中(含普高、职高)在校生比例达到85%以上。以新增高中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并丰富优质高中的内涵。全市高中学校22所(其中职业高中12所)。优质普通高中资源占普通高中在校生的90%以上,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80%以上。建设温岭市第二职教中心,进一步完善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并与普通教育相协调、职前职后相沟通、高中低层次相衔接的地方职业教育体系。

4.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整合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温岭地方高等教育;以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短期职业培训为主体,建立起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行政管理、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教体系。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以上;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440人以上。全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劳动力培训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例达65%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

5.知识化、休闲化推进终身教育。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建立具有认证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办好五大重镇社区教育学院,基本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优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以适应学习型社区、企业与家庭的和谐发展。强化“严格的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构建职业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认定等相互衔接的政策体培训、资格认定等相互衔接的政策体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探索和建立由企业订单、政府埋单、学校接单的教育与培训机制。

为了有效实现新农村教育的目标,打造“阳光教育”之城,温岭教育人积极践行“大众、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主动、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完善“有序、多元、优质”的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公平、高效、创新”的教育体制;着力打造“敬业、博学、善教”的教育队伍;全面创设“健康、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有谋略,有硬招,有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阳光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做真做实,做强做大。

第二节 质量本位的基础教育

质量是办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质量本位是指针对当前温岭基础教育超越了普及阶段,把重心放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整个基础教育坚持以质量提高为中心,不仅让孩子有书读,更追求让孩子读好书;不仅提高教育质量,更追求提升教育品质。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温岭的新农村教育正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捕捉发展灵感,锐意加大改革创新,及时提出质量本位的基础教育发展思想,使新农村教育的内涵得到提升,也给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规范普及的学前教育

俗话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前端,是幼儿健康成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也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温岭实施新农村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规范普及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指幼儿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强化政府办学职责,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制度和办学行为管理,科学办园,科学教学,合理收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普及的基本含义是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实现幼儿入园方便,费用负担合理,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的目标。(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温岭的学前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小学办学前班逐渐到个别幼儿园创办,到民间自发举办形成规模,再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过程;经历了由民政管理到妇联管理,再到教育局专门管理,实现管理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由个别分散到规模整合,再到示范引领共同发展,达到品质提升的螺旋式上升。

自1981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精神颁发以来,温岭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充分发挥部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各类幼儿园,至1988年,温岭的托幼园所发展至206所,在园幼儿19512名,4~6周岁儿童入园率54.3%。

1993年是温岭学前教育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由温岭籍台胞江道生先生捐资百万美金,按照台湾办园要求设计园所,兴建了温岭市中心幼儿园(也叫道生幼儿园),归属温岭县教育委员会。占地面积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17个班级编制,建筑绿化浑然一体,是一个花园式的幼儿园。这给了温岭政府和百姓一个新的认识:幼儿园是不能随便举办的,是有基本规范和标准的。这一观念有力地助推了温岭幼儿园的发展,也形成了幼儿园管理制度的雏形。2000年温岭市政府决定把学前教育三年普及和兴建镇乡中心幼儿园作为镇乡政府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2002年在市层面建立了幼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出台了《温岭市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温政办发〔2003〕10号);2003年各镇(街道)均配备了幼儿教育专职干部,同年,成立了镇(街道)幼教领导办公室。

2007年,温岭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温政发〔2007〕127号)。该意见要求全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重的指导方针,采取建、扶、帮、并、关等有力措施,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新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上规模的幼儿园,合并设置不合理的低、小、散幼儿园;扶持符合办园条件的村级幼儿园,关停安全隐患多、办园条件低下的家庭式幼儿园;积极培养提高幼师素质,增强骨干幼师的培养力度,劝退不符合要求规定的幼儿园教职员工。促进学前教育向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到2010年,学前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和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建立了由政府负责,教育局主管,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科学高效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城镇农村托幼园所网点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办园条件不断改善,保教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已基本形成幼托一体化。温岭的幼儿教育在新农村教育的引导下,正朝着普及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表1-1所示,截至2010年秋季,入园入托幼儿总数47918名,幼儿入园率达97.33%,其中入公办园幼儿数36086名;幼儿园总数205所,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和集体办的63所,已建、在建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14所,省一、二级幼儿园20所,省三级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等级覆盖率66.1%;幼儿园教职工总数3475名,其中专任教师2138名,取得教师资格证的763名,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857名,专任教师合格学历达99%。(二)科学合理的制度构建

规范普及的幼儿教育,其核心是科学合理的制度构建和实施,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评价考核奖惩等。温岭市在幼儿教育方面以规范为基本要求,以普及为目的,实施了一系列的规范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幼儿教育的普及化目标。

1.标准引领制。温岭市人民政府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浙江省幼儿园申办审批办法》、《浙江省幼儿园准办标准》,于2008年5月制定了《温岭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标准详细规定了园舍设备、人员配备、办园经费、招生和编班、园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配套制定了《民办幼儿园年检量化标准》、《幼儿园“五化”园所创建指导意见》。这些标准的制定,使幼儿园办园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幼儿园办园的质量,保证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每年组织开展等级园实力工程建设,对符合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的幼儿园给予充分肯定,并赋予相应的等级称号,对评上省一、二、三等级的幼儿园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此激励幼儿园更好地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截至2009年底,温岭市共评出116所等级幼儿园。

2.专干负责制。温岭市诸多发展幼儿教育的政策最终要见诸行动。为此,温岭市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狠抓政策执行,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肩负职责的工作机制。温岭市教育局在每个乡镇都配备了幼教专干,建立了幼儿教育专职干部队伍,旨在指导和管理乡镇属下的各幼儿园工作。各镇(街道)成立了以分管教育镇长(主任)为组长、以社发办主任、幼教专干、中心幼儿园园长及相关部门同志为成员的幼儿教育领导办公室,大大加强了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力量。温岭市的学前教育形成了政府领导、镇(街道)幼教办管理、园长负责的管理网路,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3.保教监研制。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克服小学化、保姆化的教育倾向,控制办园规模和班级学额,实现规范、科学、高效的幼儿园管理,实现教育和人才资源共享,2009年底,温岭市建立了四个保教监研区,成立了四个保教监研组。每一个保教监研区由4个镇(街道)组成,每一个保教监研组由4名专干和一名示范幼儿园园长组成。2010年3月温岭市教育局印发了《保教监研组工作制度》,以确保保教监研工作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目的。保教监研区的主要职能是定时和不定时开展幼儿园卫生、饮食、消防、交通、环境等检查,对幼儿园收费、招生、教育教学行为、办园规模进行专项督查。温岭市的学前教育已建立了幼儿园自查、其他幼儿园互查、镇(街道)幼教办和教育局督查、幼教信息评价报告的立体监管网络,保证了学前教育教学秩序经常运转,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持续优质发展。

4.课程设置制度。课程是组织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有其特殊性与内在规律。温岭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严格要求各幼儿园开足开齐开好课程,确保幼儿教育质量。在幼儿教研员的指导下,建立系统的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建立幼儿教育课堂参考准则,确保幼儿教育规范化和常规化。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国家规定的教材为主,根据幼儿园实际设计教育内容,教学领域涉及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坚持教学以活动为主,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内容的幼儿教学思想,严格抵制小学化倾向。

5.安全问责制度。幼儿教育兼有教育、保健、养育等功能和职责,幼儿在园的健康安全是办园的第一要务。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结合阶段性的社会实情,温岭市教育局多次制定并下发有关安全卫生防范的文件,如《温岭市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管理办法》、《加强小学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制度》等。各级幼儿园在严格贯彻执行教育局颁布的各项文件精神外,均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如建立了房屋、设备、消毒、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了食品、药品等管理制度和幼儿园接送制度,实施了具体的安全卫生防范手段。幼儿园安全管理达到人人有责任,园园有预案,事事要问责,确保温岭幼儿园和谐安全,确保幼儿健康成长。(三)精确高效的策略推进

1.公办为主,多元发展。温岭一直以来就重视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而且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幼儿园全面规范、良性发展的路子,创造性提出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中心幼儿园为精品、实现一镇一中心、中心带整体的发展思路,要求各乡镇街道必须建立一所中心幼儿园,集优质园舍、师资为一体,在本区域发挥示范引领的龙头作用,达到均衡各乡镇的办园水平,克服学前教育的短腿现象。

同时,温岭市积极支持、关心、扶持私立幼儿园发展,充分用活《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其办园所需土地由政府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并减免各种规费。民办中心幼儿园按每班0.5名标准配备公办幼儿教师,为师资均衡分配建立了保障制度,也从源头上提高了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对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上,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幼儿在园人数在300人以上的中心幼儿园由市政府给以一次性奖励:公办中心幼儿园75万元,民办中心幼儿园50万元;对占地面积在5亩以上,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幼儿在园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中心幼儿园由市政府给以一次性奖励:公办中心幼儿园50万元,民办中心幼儿园25万元;被评为省市级示范园的分别给以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以公办为主,公办民办并举且梯级推进的多元发展策略,有力地促进了温岭学前教育普及发展。

2.严格审批,规范行为。规范学前教育管理要从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开始。温岭市教育局根据《台州市幼儿教育管理办法》规定,要求各镇街道根据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幼儿教育机构的布局方案。教育局根据各镇街道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布局方案,整顿各镇幼儿园布局,坚决取缔无证幼儿园;对新审批的幼儿园严格审查,并出台了《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工作方案》,以确保温岭市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严格规范幼教收费标准。坚持办园的公益性原则,梳理和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及财务管理制度,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建立了质量和价格相统一的收费机制。由市教育局会同物价主管部门根据生均成本、温岭市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内居民经济承受能力,适度调整幼儿园收费标准,并通过多方代表论证和听证后核准标准。收费标准完全体现公办幼儿园实施按办园水平等级收费、优质优价,民办幼儿园按办园成本核算收费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单位向幼儿园违规收取管理费等其他项目的费用。各管辖的幼儿园都建立健全了收费公开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收费监管,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乱收费。

3.抱团结对,示范引领。幼儿教育体现较强的城乡、区域与校际差异,办园质量参差不齐。温岭市制定并下发《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意见》,凡是省市示范性幼儿园至少要结对两所薄弱幼儿园,至今已有20所示范园与74所薄弱幼儿园结对,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范围。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薄弱幼儿园在示范幼儿园的实地指导、观摩引领等活动中茁壮成长。组织开展省一、二等级及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开放周、开放日活动,使全市幼儿园教师零距离参与示范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建立名师、骨干教师千人送教活动,使乡镇、村居幼师可以有机会向名优教师学习,接受名优教师的亲临指导,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开展园长论坛、学前教育管理经验交流、教科研观摩会等教育成果展示及推广活动。这些成果展示及推广活动,对借鉴先进园所办园经验、明确今后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加快农村幼儿园合格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城镇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优化队伍,提高质量。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一直就是我们努力推进的工作重点。温岭市教育局在师资管理方面建立了幼儿教师准入制和清退制。坚持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凡是能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有能力教学的准予进入教师队伍,而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仍在教师岗位的则要求进行资格考试,考评不合格者则给以清退。开展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要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激励幼师参加高一级的学前教育专业进修学习,对取得高一级学历的幼师,教育局和幼儿园都给以一定的奖励。大力倡导园本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探究活动,搭建教师锻炼和展示风采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寒暑假给教师基本生活费,给教师办理社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当代任何国家发展教育的重点,也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责任在于政府。关于义务教育,从其性质、作用及政府责任的角度进行评价,不应因户籍地域、受教育对象身份等不同而不同,它应该就像阳光和雨露一样均匀地洒下城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突出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确保优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完成整个教育的战略任务。均衡教育是优质教育的前提,优质教育的实现必须以均衡教育为基础;均衡优质教育是整体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均衡优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服务。

所谓均衡,一方面是指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致力于义务教育均等化,让每个学生平等享受教育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达到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从而缩小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目的。所谓“优质教育”,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并使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温岭市打造优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一)义务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自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温岭就一直十分重视义务教育工作。1984年温岭基本完成初等教育普及以后,大力发展初中教育,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不断提高,并基本达到全部入学的办学条件。1990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按照乡镇的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分四年时间全部完成义务教育实施任务,所有义务教育对象免除学费。1999年,为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市政府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小学学制改革,把原来的小学五年制改到六年制,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作了充分准备。2006年实施课程改革,各级政府投入巨资,用三年时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大幅度地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不断优化。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扎实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秋季开始,温岭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和书费,并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书费工作加以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育质量。2009年,温岭市教育局出台了《温岭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减负提质”工作意见》,“减负提质”工作覆盖全部初中、小学,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温岭市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均衡。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生均年公用经费380元、中学生均年公用经费550元,使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与城镇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持平。二是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力度。2008年开始将预算安排的教育装备建设资金70%用于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机房建设。三是全力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人民教育基金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统筹的20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及补充生均、师均共用经费。四是创新机制,努力吸引民间资金支持农村教育发展。

到2010年,温岭市小学96所,比2006年的143所减少47所;在校生90246人(其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31869),比2006年的80058人增加10188人;初中38所,比2006年42所减少4所,在校生38392人(其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4755人),比2006年的31162人增加7230人。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为3543人,比2006年的2053人增加1490人。义务教育其他指标见表1-2。(二)全面深入的制度设计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人财物等显性、硬件资源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制度软实力的优化组合可以进一步生发新的教育资源与优势,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阳光招生。招生考试制度是涉及每一位考生和每一位家长的切身利益。在实施新农村教育的过程中,着重考虑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要从群众最为关心、学生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招生考试制度入手。一般而言,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生源的流动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同一张试卷的考试出现城乡差别。如果按同一分数线录取,农村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高中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对于农村孩子十分不公平,而更会加剧教育的不均衡,社会舆论会更加助长应试教育,对义务教育将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具体到温岭市来说,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温岭农村生源难以稳定,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初中办学出现无序竞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受到干扰,高中录取社会争议很大,百姓抱怨多校长压力大。一句话,教育公平、教育和谐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温岭市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于1999年在台州市率先实行中考招生改革。

温岭教育局建立了一套与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毕业人数挂钩的中考“阳光招生”政策。将我市3所省一级重点高中公费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分配至初中学校。分配的依据为各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得分(即教育督导评估分),再辅以参考中考人数、中考合格率、优秀率。将以上四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计算出各校的分配指标。1999年开始,将重点中学公费招生计划的30%分配至各初级中学,2000年的分配比例提高到70%,2001年的分配比例又提高到85%并一直延续到2005年,2006年将分配比例提高到90%,2007年将分配比例提高到100%。从指标要素来看,从最初的既关注中考合格率又注重中考的优秀率,逐步发展到取消合格率和优秀率两项指标仅留中考平均分一项指标,以体现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温岭市的“阳光招生”政策已历时十年,不断完善,并在全省推广。制度创新的成效重点体现在“三个面向”上。一是“阳光招生”面向了每一位学生。把学业水平平均数作为分配的一个重要指标,旨在引导学校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落伍。二是“阳光招生”按学生绝对数分配,面向了每一所学校,特别是面向了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差30多分,体现了教育公平。三是“阳光招生”面向了每一位家长,全市省一级重点中学招生指标100%用于分配,其余全部高中招生均采取志愿填报、电脑录取,校长手中零机动指标,杜绝了人情关、权利关,赢得了每一位家长的赞许。2010年,职教招生也纳入了“阳光招生”系列,实行了志愿填报、网上录取。普通高中录取实现了“零挂读”。

2.城乡一体。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温岭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宏伟的教育蓝图,也是温岭实施“新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2008年9月,《温岭市小学镇域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正式颁布(温教〔2008〕216号),方案提出,从2008学年开始,对农村小学实行区域内学校管理一体化、资源享受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以强带弱,努力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办学差距,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水平。

在温岭,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到处可见,这种探索实践的一大典型举措与集中展现就是小学管理模式实现了从“1+X”发展到“1=X”。义务教育阶段,原来温岭市的小学是中心校管理片小、完小和村小,初中是中心校管理片中学。温岭教育者把这种管理模式称之为1+X模式,其中中心校为1,其他学校为X。这种模式一个不足之处是中心校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利用手中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垄断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而下属学校师资素质相对较差,生源输出多,由于缺少人事权和财务权,往往导致指挥失灵或控制不力,靠卖面子干活,难以提高办学质量,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质量严重不均衡。在新农村教育实施过程中,温岭加大农村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提出要从“1+X”过渡到“1=X”,对于办学具有一定规模且管理水平不错的片小学、农村完小升格为独立学校,由教育局直管,人事权、财务权独立。初级中学全部独立运行,自主办学。新农村教育力促良好办学生态形成和竞争氛围创设。目前已有10所片小学和完小升格为独立学校。

3.千人支教。为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人〔2006〕2号、浙政办发〔2007〕60号)精神,结合温岭市实际,温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温岭市千人支教行动方案》(温政办发〔2008〕72号)。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每年城区教师全职支教20人,城区外中心校教师全职支教100人;管理人员支教10人,名师支教50人,骨干教师支教200人。三年时间实现千人支教,农村学校受支面达到100%。支教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职支教。支教教师与所在学校工作全部脱钩,到受援学校全职带班上课或从事管理工作,工作期限为一学年以上。二是兼职支教。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兼课或定期到受援学校指导学科教学、校本培训、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活动,并实行工作量制。三是城乡互动。城镇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受援学校选派相应学科教师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实现团队学校双向互动,共同发展。千人支教行动不仅加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支教的教师还在学校里帮、带了一批人,形成了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可持续性促进城乡教育实现双向互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十人引领、百人示范、千人支教、万人乐业”的教师资源配置新局面。

4.均衡度监测。2008年,台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实行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度监测制度的通知》(台教督〔2008〕60号)。温岭市人民政府切实以此为推进器,抢抓机遇,强化政策落实,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为新农村教育大手笔注入活力。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有两个内容,一是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度监测。选择的监测项有六项:名教师比例,高级教师比例,生均教育事业投入,生均教育装备值,后30%学生比例,农村教师待遇。在各学校设立监测点,在全市建立均衡度监测数据库,整个监测工作分两组进行:一组为“城乡监测”,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指标进行对比。另一组为“区域监测”,将乡镇中心小学与完小的发展指标进行对比。根据监测数据,形成书面监测报告送交市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应科室。鲜活的监测数据直接促成了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育决策上进一步倾向于均衡。二是学科质量均衡度监测。为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温岭市督导室每年进行义务教育学科质量均衡度监测。小学采用学科抽测,进行样本分析,关注差生发展,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优质发展。初中实行中考数据分析,重点关注优生发展和后30%学生的学业水平,促使学校不放弃强势群体,积极关注弱势群体,使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真正落到实处。学科抽测由四个内容组成,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测试;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的问卷调查;上述内容的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各镇(街道)各学校的均衡度监测调研报告。义务教育的均衡度监测,有力地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三)生动活泼的策略革新

1.低位化投资。温岭市教育投资的低位化,是指教育投入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这是一种典型的“反向性”教育均衡发展之策。主要措施有: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使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城镇学校;调整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补助政策,教育装备投入进一步倾斜农村;“农远工程”项目从薄弱学校开始配置资源,实现远程教育;撤并规模小(小学200人以下、初中300人以下,除边远山区和海岛外)、办学质量差的学校和教学点,投资新建规模学校;加快完小“四有三化”工程建设,推进完小合格化办学和示范完小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民教育基金统筹力度,60%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2.一体化办学。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温岭在实施新农村教育中找到了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就是先从一乡一镇内区域均衡,再逐步走向市域内均衡。镇域一体化首先在泽国镇第三小学实践,后在新河镇中心小学推介,并形成了《温岭市小学镇域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温教〔2008〕216号)。其基本指导思想为: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对农村小学实行区域内学校管理一体化,资源享受一体化,福利待遇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努力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办学差距,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水平。镇域一体化调动了各级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3.自主性发展。学校自主性发展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生动活泼、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温岭自2002年开始实行自主发展性督导,强调学校自主发展,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校长负责制。学校自主发展的基础是自主发展规划。学校自主发展规划包括基础诊断、学校办学条件分析、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学校发展总体目标、项目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与实施策略、成功标志、保障措施等内容。其中,项目抓手又包括学校管理目标、教师管理目标、德育管理目标、教学管理目标、科教管理目标、后勤管理目标、团队学校工作目标。学校通过自主发展规划,自我评估、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因地制宜的办学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发展规划的实施从小学逐步发展到初中,很好地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校长队伍的素质和办学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4.实质性减负。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育分”、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轻负高质”已成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抓手和主旋律。温岭市以“轻负高质”为诉求,加快发展各类教育,深入探索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方法机制,努力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倾力打造阳光幸福的教育。2009年8月教育局发布了《温岭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减负提质”意见》,明确规定:一是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小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为7:30—8:00,初中生早上到校时间7:00—7:30,中午要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小时的自主支配时间,住校生晚自修结束时间不得迟于8:30。二是确保学生休息和文体活动时间。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初中生9小时的睡眠时间,确保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集体文体活动时间。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制度和学生体质状况定期公布制度。三是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一律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学校要建立学生作业量监控制度,定期对学生作业负担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调控和评价。四是坚持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落实帮扶措施,尤其要关注后30%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相关档案,给予跟踪帮扶,不歧视,不抛弃。五是引导教师提高执教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六是建立课业负担听证和公示制度。在学期开学时,要将《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上报教育局基教科,并在校内公示,同时印发给学生家长接受监督。减负提质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转变和发展,学校逐步走向优质。

5.校共体提质。学校之间合作办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和谐发展的一大特征。校共体是指温岭率先提出的,旨在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均衡优质的学校发展共同体。2006年,温岭出台并实施了团队学校共同发展督导评价制度,开始了学校之间的强弱报团促均衡行动;以此为基础,2009年温岭教育局教研室创建了“教学发展共同体”。教学发展共同体由三个组织组成,一是“教科研共同体”,二是“教学研究区”,三是“教学评优区”。2009年,温岭市教育局印发《温岭市教科研共同体实施方案》(温教研〔2009〕42号),明确了以“共同引领”为核心理念,以“教科研共同体”为载体,开展区域教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发现并培养优质教师、品质教师,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育品质的提升的发展思路。

教科研共同体由“教研共同体”与“科研共同体”组成。教研共同体下设若干个“学科研究与发展团队”;科研共同体下设若干个“项目研究与发展团队”。教科研共同体的结构与功能为“中心集聚——辐射式”。教科研共同体是一个以提高教育效率、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品质为价值追求的生命共同体。

教学研究区是指遵循“专业引领,和谐共进”的原则,结合区域处所,将初级中学(完中)、小学各划分为五个教学研究区(简称教研区)。教研区实行“教研室指导下的教研区负责制”。教研区设区长学校1所,副区长学校1~2所,区长学校校长为教研区区长,副区长学校校长为教研区副区长。区长负责周期内教研区的教学研究活动,副区长协助区长做好工作。教研区下设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研大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成员7~9名(小学科5~7名)。学科教研大组接受本学科教研员的指导,服从教研区区长的统一安排。教研区的主要职能为组织区域主题教研活动、开展区域送教(学教)活动、举办区域教学交流。

教学评优区是遵循“相近层次,合作竞争”的原则,将水平大致相当的初级中学(完中)、小学划分为若干个教学评优区。教学评优区主要职能:一是课堂教学评优首轮筛选。教学评优区根据教研教科室的统一安排,承担相应年份优质课或教学大比武等项目的课堂教学首轮评优工作;二是区际之间教学质量互评,根据《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实施方案》(温教研〔2009〕41号)、《关于设置温岭市义务教育教研区和教学评优区的实施意见》(温教研〔2009〕94号)的有关规定,在教研教科室的统一部署下,以教学评优区之间互评的形式(小学、初中第一评优区的评优工作由教研教科室直接组织),做好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水平、增值程度的评价工作。教学发展共同体很好地沟通了城乡之间的师资,使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是均衡优质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高位均衡的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敏感学段”,对中国家庭而言,高中教育的现实意义受到普遍的强烈重视,故此,学校的压力可想而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历史原因,高中段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化明显,落差大,被标以“重点”称号的中学向来就是处于优质教育垄断的地位;二是高中连接着大学升学,高考是受教育者重要人生的一个“出口”和“分水岭”,密切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政府对普通高中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社会各方的利益,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温岭新农村教育十分关注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使普通高中走向良性发展,缓解升学矛盾。高位均衡是温岭普通高中优质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所谓“高位”,是指高配置、高等级、高质量和高效益,在此基础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目前,全市7所公办高中全部是浙江省重点中学,其中一级3所,二级3所,三级1所,由此带动了民办普通高中的基础设施投入,达到了高配置的要求。所谓均衡是指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生源、经费、设施等方面均衡配置,求得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普通高中的发展与现状

自恢复高考以来,温岭的普通高中迅速恢复教学秩序。当时全县有10所完全中学,外加一些“戴帽”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不足2000人,高中的录取率很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通高中纷纷独立门户,与初中脱钩,先后有温岭中学、新河中学、松门中学、箬横中学、大溪中学、泽国中学独立。1998年新建了规模较大的民办高中“之江高级中学”,公民办共存的格局初步形成。到了本世纪初,温岭中学搬迁至五龙山下,原校址转为温岭二中,并与初中脱钩,成为一所新的普通高中学校。之后新河中学、箬横中学扩建,大溪中学搬迁。至此全市有8所独立普通高中,每年可招收普高新生8000多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普通高中新局面。

在获得量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规模做大后,温岭市注重引导普通高中不断提升品质,打造精品,创出特色。如,温岭中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管理一流、环境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内名校;新河中学把“办一所人民满意的‘乡村名校’”作为办学目标,按照“山水为本,文化为魂,打造个性新中”的总体设计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气息浓郁“乡村名校”。温岭二中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经过了跨越式的发展之后,将今后几年的办学目标定位为“丰富内涵提质量,培育特色谋发展,建设台州市内有品位、浙江省内有影响的特色名校”,而省二级重点中学箬横中学则是浙江省新课改样本学校、温岭市跆拳道培训基地、南空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省一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等方面的建设创出特色。普通高中的不同办学特色,大大满足了学生选择和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以教育质量为例。2005年以来,高考升学万人比一直列台州各县(市、区)首位,重点率、本科率、上线率均连续五年保持台州第一。2007年,理科上重点人数796人,在全省县级市中位列第四,仅次于诸暨、东阳、萧山。2009年,在高考人数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第一批本科上线总体人数和单校人数台州第一的地位。在温岭学龄人数下降、文科教育“短腿”、英才教育薄弱等不利形势下,温岭教育局要求全市高中学校及教研机构、相关科室静下心来研究高考,认真分析形势,通过实施“温柔级差调节”、“温中小班化”、“增值评价监控”等策略,力争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实力位居台州首位。

到2010年,经过兼并集中,调整布局,温岭市有普通高中10所,公办7所,民办3所;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3所,省二级重点中学4所,三级重点中学1所;高中专任教师1250人,比2006年的1545减少295人,本科以上学历为1238人,比2006年的1482减少244人;在校普高生总数15407人,比2006年的24621减少9214人;初升高比例达99.72%,比2006年的95.57%提高4.15个百分点;普高与中职招生比例为达到46.43:53.28;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9.95%,比2006年的89.83%提高10.12个百分点;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为98.21%,比2006年的91.63%提高6.58个百分点。至此,温岭市高中段教育实现了华丽转身,办学结构得到合理优化,师资队伍得到极大改善,特色办学进一步彰显,教育质量得到切实提升,学生发展全面推进。(二)高位均衡的策略选择

1.自主办学行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题中之义。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是办好学校的前提,高中尤其如此,深谙办学规律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温岭市教育督导室于2002年提出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理念,使普通高中的办学自主权在政策和制度的框架内得到充分保障。要求每一个普通高中科学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以依法办学为要求,以自主发展为机制,以优质增值为标准,确保自主办学的有效性。八年的实践表明,学校自主发展机制有力地提升了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扩大了学校发展内涵,充实了学校的人文底蕴,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优质高中工程。由于人口出生率出现了震荡曲线,近几年温岭的初中毕业生人数下降速度较快,一个时期内适龄上学人数也不会有太多的增幅。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整合普通高中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温岭市教育局审时度势,超前规划,及时确立了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均衡规模的发展理念,着力办好温岭中学、新河中学、温岭二中、之江高级中学、箬横中学、松门中学、大溪中学、泽国中学等8所省级重点普通高中,实现规模均衡和规模质量,撤销4所公办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同时减少温岭中学、新河中学、温岭二中的招生人数,控制班额,扩大其他省二、三级重点高中的招生数量,实现普通高中的高位均衡发展。

3.增值评价制度。推动教育的优质与特色发展,是普通高中发展的两大主题。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学生品质、教师品质和学校品质,培植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2002年以来,温岭市把本市的高考质量置于浙江省15个县市区(2000年人均GDP大于1500美元)中进行动态评价,以监测质量的省内水平。2009年上半年,温岭市教研室还建立了以“面向全体,和谐共进;提高水平,提升品质”为基本理念的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制度。就普通高中而言,温岭市的增值评价不仅注重会考、高考的综合性动态评价,更加注重学科教学的过程性动态评价,强调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贡献度,追求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团队的和谐与优质,通过对各学科区间分数段内的有效分数的技术分析,促进学科教师树立全局观念,保障学科教学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能够保持适度的均衡和取得更大的增值。

4.分类指导计划。要弘扬普通高中的特色办学,分类发展是前提。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实质和最大特点,就是“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分类测试”让考生可以量力而行并选择合适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对应报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等三类学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新高考旨在坚持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能力和素质,为促进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适应新高考需要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需要,温岭市的分类指导计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通高级中学进行分类指导,即把温岭中学重点面向一类高校;新河中学、温岭市第二中学既要面向一类高校,也要面向二类高校;其他普通高级中学既要面向二类高校,更要面向三类高校,同时引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现普通高中的职教化、多样化特点。二是对学生而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多样选择,使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得到优化发展。

5.多元发展体制。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教育选择丰富、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历来是温岭高中教育的导向型方略。温岭的社会力量教育起步早,形式多,质量高、影响大。温岭多元化办学的体制表现为:除常规的政府投资举办外,还有个人办学,如温岭市开元小学等;部门办学,如温岭市技工学校、温岭市太平高级中学等;合作股份办学,如温岭市敬业中学、温岭市育英中学等;民有国办,如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国有民办,如温岭市实验学校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的办学体制实行的是一种新模式——委托经营制。委托经营制的主要框架为:投资人(企业)和地方教育行政业务部门(教研室)是办学的两个主体,学校一经创立,即自行出现第三个主体——经济上以收抵支,自负盈亏的学校。办学的两个主体按照均衡原则各自派代表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校管会),校管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学校的经营决策。由校管会聘任校长,校长一经受聘,即自行成为校管会成员,以便在校管会中反映校方的利益。校长的主要职责是在学校、投资人(企业)、政府(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者之间起沟通和协调作用,在校管会和学校之间起“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作用。由校长提名,经校管会聘任产生副校长,副校长向校长负责。之江高中自1998年创办至今,短短八年时间,由创办之初的四个班级发展到如今拥有36个班级的省二级重点中学,实践证明委托经营制这种运行模式是成功的。

四、全纳关爱的特殊教育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需要强调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体就学扶持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温岭新农村教育倡导对特殊儿童以全纳关爱的态度给予良好的教育。所谓全纳关爱,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够接受教育;二是不断创造条件满足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全纳关爱既是一种特殊教育的思想,又是对待特殊儿童的一种态度。(一)特殊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温岭自1992年9月创立了第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特殊教育学校——市聋哑学校以来,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聋、低视力、弱智以及听力语言等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研究与实践。随后又建立了市启智学校,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为了更好地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局颁发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办法》,以政策和制度来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发展特殊教育,温岭实施新农村教育战略以来,把特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08年制定了《2008—2010年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更加有力,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全市已基本形成“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径”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基本上实现特殊儿童教育与正常儿童教育同步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2010年,温岭市有特殊学校2所,在校学生442人,教职工总数77人。全市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人数为959人,已入学937人,入学率达98%。每年足额投入特殊教育办学与发展所需经费。由于特殊教育业绩突出,1994年、1997年、2002年三度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国字号”光环经久不衰。2004年,温岭被确定为浙江省随班就读实验县(市)。(二)人文关怀的制度与策略

特殊教育是以残障和超常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础,满足特殊需求的教育。因此,要坚持按需施教,给予理解关爱,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特殊学生都能获得更好发展。

1.组织管理网络化。组织管理到位是政府落实诸多学前教育政策的先决条件。温岭市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即“市教育局——特殊教育学校及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随班就读实验学校”三级行政管理体系。教育局分管局长为负责人,基教科负主责、具体抓,行政、教研、科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设主任和常务副主任,特殊学校设巡回指导教师、兼职特教教研员;普通学校设立随班就读工作小组,成员由分管校长、分管教导主任、随班就读工作资源教师、教研组长、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成,定期研究随班就读学生个案、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学籍管理等,做好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估认定、奖惩工作,负责家长、社区的协调工作。

2.培养目标科学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如何培养的前提,特殊人群的教育尤其需要首先定位好培养目标。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温岭市制定了《特殊教育发展规划(2008—2010)》,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创造条件,发展残障孩子的高中段教育与早期康复干预。温岭市聋哑学校与温岭市职技校联合创办的聋人职高班,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水果雕刻与面点制作专业,办学形式在全国属首创。温岭市启智学校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智障儿童教育外,还创造条件,向两头伸延,目前该校幼儿学生29人,同时率先开展教育与就业一体化尝试,学校有职前教育项目12项,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残疾儿童少年就业培训之路,为社会、家庭减轻了负担。温岭市特殊教育工作目标和培养方向进一步明确。

3.随班就读制度化。关心关爱、理解重视特殊人群的教育最终要见诸于行动,“随班就读”就温岭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的最具阳光和温情的一大举措,能有效促进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温岭市先后出台了《随班就读暂行规定》、《随班就读工作实施办法》,温岭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制定《特殊教育及随班就读工作常规》、《关于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的意见》,并规定每两年对全市中小学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制度的出台增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计划性和可行性,保证了特殊教育对象随班就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队伍建设专业化。建立一支专业、高尚的师资队伍是特殊教育办学的关键。温岭市特教教师主要来源为师范院校特教专业毕业生,同时,温岭市在普通学校中选拔优秀教师分批到杭州杨绫之学校、省教育学院、省儿童医院、南京特师及重庆师大等地接受培训。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做到有资源教室,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检测鉴定、个案库建设、信息交流等工作有专职人员负责,指导中心主动下学校,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

5.保障经费多元化。特殊教育投入尤其需要政府格外扶持倾斜。随班就读经费纳入预算,以财政拨款为主,教育、残联、民政和慈善机构各拿出一定经费,为温岭市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保障。通过免费助学项目申请、爱心助残募捐等途径筹集残障学生随班就读工作专项基金,用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事业发展。“十五”期间,温岭市共投入450多万元,用于特教教师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特教事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十一五”期间,温岭市按照“三增长一提高”的要求,在对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实行全免费的基础上,加快了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进程,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和视力、听力、智力缺陷补偿教育的专用仪器设备,在预算层面上解决了特教事业的经常性、项目性投入。

6.特教研究课题化。特殊教育有其教育“特殊性”,需要学术研究攻坚克难。温岭市充分利用在设立温岭的“浙江省儿童医院首家康复指导爱心基地”和“台州市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的资源,以课题研究的策略推进随班就读工作。近几年,在东浦小学、岙环小学、坞根小学、泽国三小、滨海小学、启智学校、聋哑学校、石塘小学、新街小学和山前小学等学校举行随班就读实验研讨会、资源教室建设和使用现场会、特教开放日活动等,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从事特教工作教师的积极性。2006年至今,两所特教学校完成了台州市级以上各类课题项目25个,其中国家级课题结题1项,省级课题结题3项,获省级课题成果二等奖1项。各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完成相应研究课题20余项。温岭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编写的《今日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公平均等的务工子女教育

我国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学龄子女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规模仍在扩大。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性课题。这一社会问题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温岭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最多的县市区之一,伴随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也相应突出。温岭市各级政府与领导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将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农村教育中,温岭加大力度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坚持公平均等原则,就近入学,共享教育资源,与本地学生同编班、同缴费、同辅导、同活动,实现同城待遇。(一)务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一直是温岭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温岭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地牧屿镇是外来务工人员最早集聚的地方,也是最先以公平的入学条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人的数量急遽增加,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问题矛盾十分突出,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育局和各乡镇通力合作,遂在横峰、牧屿、泽国等地兴建扩建学校,满足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要求。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8638人,务工人员子女有36624人,占28.5%,其人数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总和。幼儿在园数47918人,务工人员子女8900人,占18.5%。普通高中在校生15407人,务工人员子女1174人,占7.6%。职业高中在校生12709人,务工人员子女1225人,占9.64%。在全市基础教育中,务工人员子女占了24.89%。

民间举办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的积极性很高,温岭市委市府十分支持,教育局大力扶持,并给予生均公用经费同等待遇。截至2009年3月,在城郊、泽国、横峰等务工人员集聚区举办了5所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3119人,占在校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7.13%(见表1-3),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公办民工子弟学校有3所,在校生1490人,占在校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3.14%(见表1-4),其余39000人借读在温岭市各镇、街道公办学校,但近90%的生源集中在大溪、泽国、城东、城西、城北等镇(街道)。民工子女数占学校总人数超过70%以上的公办学校共有13所(见表1-5)。(二)切实可行的制度与策略

温岭市委市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有关政策,于2005年9月3日,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5〕125号),在办学体制、招生政策、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教育评优等方面实施同城待遇。

1.办学体制。目前温岭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渠道,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针,创建性地构建了一个全新高效的办学体制:一是政府利用闲置校舍举办公办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如大溪镇小溪小学、泽国镇郑颜小学等共3所,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由公办老师任教,教育经费与其他公办学校一样,由政府核拨;二是公立学校创办民工子女班,如市七中专门办民工子弟单独编班;三是公办学校混合编班,全市大部分中小学在接纳民工子女入学后都采用混合编班,如泽国三小、横峰小学、大溪二小等;四是民办性质的民工子弟学校,如城东和城西民工子弟学校主要解决城区及开发区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温岭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拓宽办学体制,创造多种办学体制,为民工子女的入学和同城待遇创造良好的条件。

2.招生政策。受教育资源的限制,“进门难”是各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关键性瓶颈。温岭市率先实行无障碍招生,真正落实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小学实行平等招生,就近入学,免除任何借读费用,编入招生计划,与本地学生同招同编。初中学生随当地学生进入相应的初中就学,实行混合编班,免费入学,毕业同条件,同考试。为了使民工子女更好地就学,完成更高学历的学业,实现他们美好的梦想,打破高中录取规则,省级重点高中录取向民工子女开放,与本地学生同分同价入学。职业高中全面开放,与本地学生同等录取,实行政府补贴,成就这些学生的职业梦想。温岭的民工子女招生政策从形式到实质都体现了平等、关爱和同城待遇的思想。

3.学校管理。加强规范化和优质化管理,是实现民工子女公平均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温岭市首先注重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办学,切实投入资金,改造学校硬件,如泽国镇的郑颜小学,投入资金修建教学楼、操场,增添多媒体、体育等设施。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使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良的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等发展,教育局还建立实验班,进行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式方法的试点探索。实验班以建立学生档案为手段,跟踪记录学生成长材料。具体做法是:由班主任牵头,要求任课老师通力合作,对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动机、态度、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精神状态等方面随时记录,任课老师及时把以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并与班主任交流,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并建立案例,开展案例分析教育。同时,注重家校密切配合。经调查,外地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还要求家长与那些优秀家长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子经验。

4.爱的教育。温岭市教育局千方百计让民工子女学校融入当地的教育教学体系,防止被边缘化的现象。首先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如在教学研究会、质量研讨会、骨干培训会、送教下乡、教学比赛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们对学生用心既精,又细,不打击、挫伤学生,要求教师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扑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教育的爱,从而使他们开放主动,敞开心扉亲近老师,自我吐露心迹,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习上,强调耐心细致,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记训斥、恐吓、体罚,尊重他们的隐私;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等。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5.教育评价。抓好农民工作子女教育还需强调评价的监督促进功能,落实问责制。温岭切实加快民工子弟学校的督导评价工作,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引导他们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温岭市教育督导室坚持“以督促办”的方针,在办学理念、办学设施、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办学措施、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生评价等方面加以全面的监督检查,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工作。同时,根据民工子女学校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实行梯级提升、逐步发展的要求,提倡差异发展,提高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加强和稳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自我规划为机制,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目的,增强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能力。开展民工子女的学业水平监察活动,保证民工子女的学习水平。

第三节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新时期,温岭市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强调做精、做特、做强,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一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温岭所确立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意义更广泛,将人的需求与现实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功能,主动为各层次的教育对象服务,帮助教育对象获得职业成功,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集团化的职业教育

组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这是当前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思路。集团化的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高度发展和职业高度分化的必然产物。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其基本特征:职教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职教集团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学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章程的指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职教集团本身一般不[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温岭的职业教育发展如同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早在1964年就创办了“温岭农业技术学校”(后更名为“温岭职业中专”),开设了涉农专业,当时的学校招生规模较小,并兼招普高学生,属于综合高中的模式。1983年,“温岭城关职业中学”(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诞生。开办伊始,只有两个专业,不到100个学生。1989年,由当时温岭县太平镇创办了“太平文技校”(今更名为“太平高级职业中学”),学校办学条件和规模均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小,职业分化程度低,社会需求不足,温岭的职业教育可以说只是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出现了四少:专业少,学生数量少,专业教师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少。

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岭市的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1997年开始建设占地300亩的温岭市专业技术教育中心,温岭的职业教育出现了量的扩张。一是职业学校数量骤增,由于许多民办学校介入,职业学校达到16所,其中民办学校9所。二是职业学校学生数量扩大,最高峰时在校生数达到16000人。然而,急速膨胀的规模是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尽管外在表象的繁荣,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诸如,专业设置的重复,专业设施设备和师资的滞后等等。总体质量实际上处于较低水平,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态。

2000年以来,温岭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和良性发展时期,整个国民教育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回归理性。在实施“新农村教育”的框架下,各类教育的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职业教育因此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出台落实“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后,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温岭的职业教育目标从“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转向“就业有保障,升学有希望”,改变以往职高重知识轻技能的培养方法,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策略。学校建设实习基地,大规模、大资金地购置设施设备,对接市场需求,培养经济需要和就业为主的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岭实施的“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办学”,是温岭职业教育史上辉煌的一笔。2006年上半年,温岭职业技术学校与四川省华莹市蓝艺职业学校初步达成合作办学意向,从此推开了东西部合作的大门。此后,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与四川省广安和南充两地的中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采用的“1+1+1”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当地学校就读,第二年进入温岭职校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第三年进入温岭职业教育集团企业“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完成学业后学生在温岭当地就业。为了鼓励合作办学,温岭市财政免除第二年在温岭学习学生的学费。2007年以来,根据各地民风民情、企业用工满意度及温岭经济发展状况,温岭先后与安徽淮北职教中心、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彝族自治州职业学校、四川南部县职业学校等订立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班学生数超过500人。截至2009年年底,又与甘肃、湖南、江西三省的多所学校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正式启动合作程序。东西部合作办学拓宽了温岭职业教育的视野,提升了办学的社会价值。

当前,温岭的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公民办并存,校企合作、东西部合作、定向定点等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格局,形成了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的办学模式。整个职业教育的走向以公办为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化和规范化办学。学校办学目标明确,专业设置集中,不断创新管理制度,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一手抓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一手抓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97%以上。温岭的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各项育人质量指标居省内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温岭有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浙江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浙江省二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新农村教育”框架下温岭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一是温岭的社会经济水平,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强烈的意愿;二是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近五年来,温岭的职业教育投资达到近1.7亿元,其中专业设备投入上达到4000多万,近三年来用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学生学费补助和生活补助每年近3000万元;三是学校真正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紧扣人才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学校与企业行业融合度提高,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温岭职业教育发展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载体。(二)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背景

与普通教育“从学校走向学校”不同,职业教育的目标直面就业,它的“产品”要直接快速地适应社会需要,给社会创造效益。不仅如此,职业生涯的和谐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家庭、个体所努力的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具有更多自身的特点。

1.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东移,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东移,我国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期已经来临,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沿海发达地区表现为大量的订单导致许多企业生产满负荷运转。在此发展过程中,企业深切感受到人力资源的不足,其核心矛盾是有技能的一线员工严重不足,这种矛盾不是简单数量上的问题,更主要表现为企业用工的结构和质量层次的提升。为缓解这一矛盾,不少企业曾主动寻求高校的人才,但现实证明是低效的,制约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我国现有的大学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的需求,但中小企业恰恰是组成发达地区工业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尽管在当今就业如此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仍没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对大学生来说,进入企业一线,成为企业的生产者,这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专业技能上都是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企业开始将用人的视角转向中职学校,他们在自己可以触摸的中职学校里寻求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的视线与职业学校的视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以碰撞,这一碰撞不仅仅是产生了瞬间的火花,而是火花绽放的温度使两买方与卖方两大主体交织糅合成了一个新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我们通常称为“校企合作”。

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教育资源的整合。尽管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非常适合职业学校的办学,能解决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的许多矛盾。但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它没有可复制性,因为我们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它对教育资源的要求更高。职业教育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二是物质资源,主要指专业设备设施;三是实习实训场所和环境资源,其主要包括学校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的训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充分拥有这些资源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通过学校与社会间的联合,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间合作使资源整合得以实现。

3.温岭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态势,使职业教育走向合作成为必然。随着温岭积极的发展,早在2000年,温岭的中职学校已主动与相应的企业组成合作的平台。其中,校企合作联系相对广泛的有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与太平高级职业中学,它们依托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实现了资源间的共享与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发现企业用人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也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学校与企业间依存度在加强。为了建立更为密切的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提升职业学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功能,在考量企业需求的情况下,2004年,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台州市率先建立了“温岭职业教育集团”,将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与企业间互动更顺利。温岭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以共同制定的《浙江省温岭职教集团章程》为蓝本施政办学。集团以“国家级重点职技校”——温岭市职技校为龙头学校,共13家企业和2所中职学校组成,教育集团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人才培训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交流,推动产教结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快速健康发展。“温岭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建立了稳固的组织形式,将过去单兵作战,变为各合作组织的协同作战,实现职校与职校间的合作,职校与高校间的合作,职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实践探索

温岭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特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社会化,教育空间的多维化,教育策略的开放化,教育对象的层次化,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学校与企业互利共生,实现合作各方的“盈利”目标。

1.思想认识先导。温岭市的职业教育集团化,是教育实践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把握、是对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有效运用,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从管理层到教师,温岭职业教育者认为,职业教育任务只有丰富“职”字内涵,做足做大“职”字文章,才有生命力。如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2000年前后就在思考这一问题,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端、终端走向,引入市场的机制,将视角瞄向行业和企业,率先提出“面向就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服务学生、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以《区域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为课题,一方面解剖分析学校的办学资源,另一方面接触企业,了解行业现在发展的水平和趋势。通过调研发现,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职业学校要通过改革和调整切实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服务。于是职业学校大胆地实践“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并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证这一思想的可行性和前景。

2.运行模式构建。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符合学校专业门类多样性、适应企业性质层次多元化的办学联合体,2004年1月,经台州市教育局批准,温岭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集团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最初涵盖了钱江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利欧股份有限公司、中马机械等十几家制造行业的企业,此外,还包括旅游、酒店、宾馆等第三产业的企业,集团也吸收了部分高校,如浙江工业大学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本市内职业学校有温岭市职业中专和箬横高级职业中学的加入。

温岭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的模式,有别于一个实体集团公司的运行方式,各企业围绕学校,学校围绕学生和企业职工,突出学校与企业两者的相互合作,是基于松散型基础上的集合,是一种协调性组织。集团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执行制运行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各个成员是独立的法人,独立的经济实体,没有管理权上的分割。学校与企业以学生和企业职工培训为纽带,以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粘合剂,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最高利益,实现企业学校双赢,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新型项目合作方式。

3.实施效益评价。职业教育集团化对学校产生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等三个方面。其一,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集团化后的职业教育建立了大量“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很好平台。其中,工学结合的重点放在高二年级,将高三学生定位为顶岗实习。近几年,温岭的职业学校在校生12000多人,参与实习和工学结合的学生每年就有5000人以上,如此庞大的学生数,没有集团化的运行模式是不可能实施这一培养模式的。其二,实现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接轨市场需求。以往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在高校专业课程上的削减与难度的降低,而与现实中的中职学生基础有一定脱离,这是其一。另外,虽然现有的中职课程中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但相应的实训教材和评价体系非常单薄,缺乏可操作性。温岭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下设“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开设与课程设置进行评估与指导,增强了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克服过去脱离市场终端的弊病。其三,实现了专业师资的立体构建和培养。一是企业专业人才成为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如温岭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构成中企业专业人才占了13.6%的比例;二是建立了专业教师提高培训的有效途径,如把“专业教师下企业培训”制度,作为教师晋升晋级的一项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集团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学校成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如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温岭的职业学校就开始接纳为企业培训员工任务,涉及有机械、电工、旅游、酒店服务、财务、餐饮等十几个岗位技术培训,开有机械制图、普通车工、数控编程、加工中心、导游、实务会计、外贸单证、电子电工、中式烹饪、中式面点等30多门课程,年培训数平均在8000人次。其二,学校成为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学校是直接为企业培养输送专门技能型人才的机构。以温岭职业学校为例,该校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建有100多个专业实验室,基地专业设备总值达6000多万。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有12000多人,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6%。每年职业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企业云集。其三,学校成为企业技改的支持力量。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日益成为产学研联盟的执导。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训中心为例,2007年,为特力电机有限公司解决了尺寸公差和结构的技术,使产品端盖密封性更好、更稳定;为正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解决了轴线倾斜问题,帮助他们生产了样板产品。又如,在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牵头下联合集团内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力量,使温岭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一家企业用变频技术解决了控制变速问题,而且该技术的产品现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参见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34期。

二、学习型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满足社会个体终身发展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为所有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强他们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让学习更便捷、更愉快、更有意义。温岭市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一)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本书所述的继续教育,重点介绍温岭的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温岭的成人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温岭分校,是温岭市唯一一所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类型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大学,已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名牌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开设网络教育本科7个专业,专科8个专业。1980年,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是温岭市中小学教师及小学行政干部培训基地,1993年,浙江省教委批准成为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下设点,1996年以来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195期,培训人数达56639人,为温岭市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函大温岭分校,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在20多届的诸如机械、农作、会计、养殖等40多项实用技术招生培训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有用人才。各镇(街道)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开展成人教育的主要阵地,他们针对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涉及民主政治、法律道德、健康养生、安全生产、文化休闲、电脑营销和机械制作等方面;依托职业高中的双证制度培训,每年受训人员超6000人;面向企业的订单式培训,每年完成近1000人;政校合作的预备劳动力培训,每年超1500人,预备劳动力就业率达50%;各种应时需要的短期培训,每年超居民总数的15%。社会团体所举办的成人教育包括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大学等组织的舞蹈、器乐、武术、书画、摄影和音乐等各种培训,吸引了一批爱好者,赢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关专业机构组织的电脑、英语培训,提高了参与者的电脑英语等级,促进了电子商贸的进一步发展。各个行业协会经常性组织的会员培训,提高了会员的各种技能。温岭的成人教育发展与义务教育、高职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协调、相衔接,为温岭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温岭的社区教育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教育内容主要涉及职业技术、道德修养、休闲娱乐等,教育对象涵盖社区全体成员,引导全体成员积极参与。2001年8月,在太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斥资2400万元,新建了台州市第一个社区学院——太平社区教育学院;2004年12月率先成立了南屏社区学校、锦园社区学校、箬横田后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同时各镇、街道也相继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在温岭城乡如雨后春笋;2006年7月又成立了温岭市社区学院,建立了温岭市社区教育委员会,从而理顺了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教育的领导;同年,温岭市成为第三批国家级社区教育试验区。目前,温岭市有市级社区学院1所,镇级社区教育学院1所,社区教育中心15所,16个乡镇(街道)均设有1个镇级社区教育中心,村级社区学校242所,社区教学点593个,办学面达100%。基本形成了市—镇—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其中有省示范性成校2所、省一级成校6所、省二级成校8所,走在地市社区教育领域前列。2007年11月,社区教育国际论坛在温岭召开,数百名中外社区教育专家对温岭的社区教育给予充分肯定。(二)继续教育的制度构建

1.分级管理制。为了加强对成人教育的领导,温岭人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自上而下的成人教育管理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以教育局副局长为组长的成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个乡镇(街道)都相继成立了以党群书记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为副组长,各办主任及成教专干为成员的成人教育领导小组。全市成人教育组织健全、职责明确,自上而下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办主任、成教专干分工抓,各村确定专人负责的组织领导网络,确保成人教育的顺利展开。

2.校务委员会制。市级的社区学院,镇级的成校和村级的社区学校,虽然级别功能有所差异,但共同推行校务委员会制。各级成人教育学校,均成立了以本级党委副书记为主任,以本级行政分管领导和成校负责人为副主任,以各线负责人为成员的成人教育校务委员会,统领辖区内的成人教育工作。这种相对固定职位领导参与成人教育组织管理的模式,为“党政领导统筹,成教中心主管、相关部门配合、各界积极支持、居民广泛参与”运行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部门协作制。成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任何单个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这个系统的任务,因此,需要建立在党政宏观统筹下的部门协作制度。各种成人学历教育,由教育局主管,发挥其教育优势。各种特殊岗位人员,由相关的部门主管教育培训、资格考核和颁发证书,发挥其专业优势。其他各种非学历教育,一般由成人教育机构与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协作完成,整合各部门的各自资源优势。如农作培训,由成教中心与各行业协会合作完成。又如现代技术培训,由成教中心与各企业协作进行。再如党员干部培训,由各级党委与党校合作完成。

4.经费分摊制。温岭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主以政府“买单”为主,按照“政府补助、分级负担”的原则,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培训人数对各镇(街道)进行补助,要求各镇(街道)以1:2投入,培训学校降低收费标准。在一些涉及企业或行业的培训,培训经费也由受益企业或行业与本级政府协商分摊。这些协作机制,能有力地发挥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行政推动力和成教中心的教育力优势,保障培训的有效性。

5.教师聘任制。学历教育,一般由各级学校完成。目前进行的旨在提高广大居民素质的大量非学历实用培训,需要大量每个行业的精英分子参与,因此,温岭的成人教育必须采用聘任制。邀请各行业的精英分子加入培训队伍,以提高各种培训的实效性。各个成教中心,根据居民对聘任教师在培训时的德能勤绩等反映,决定是否聘任部分参与培训的教师。再者,设置的专业,按居民所需,也规定着成人教育应该采用聘任制。成人教育的教师聘任制,印证着优胜劣汰法则,无形中提高成人教育的实践质量。(三)继续教育的策略选择

1.理念引领策略。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体系,应该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我们努力把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以幼儿教育为发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教育为主干,以在职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以老年教育为组成部分的教育体系之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要实现沟通衔接。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各级学校、工青妇组织协同重视家庭教育,成人教育更接近终身教育,各级政府努力开放当地的学习资源,积极出政策扶持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发展,并对参与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人员进行鼓励。学校教育除了提高质量外,还要积极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围绕一个主题,同时各有侧重,共同开发社会全体成员的潜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完善人的个性,促进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2.“三实”培训策略。依据成人学习的特征,各学校均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宗旨,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尽力贴近成人从业或生活的实际需要,力图解决从业或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培训时间地点的选择上,遵循大多数居民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尽力把培训和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努力避免工学矛盾,提高居民参与率。成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所以,培训过程以“短、频、快”为主,内容以少而精为原则,以实际操作为主,力避一些泛而长的知识传授。这种以受教育居民为中心和以社会需要为指向的三实培训策略,受到居民的广泛认同。

3.“三全”参与策略。构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坚持“三全”方针,即全员、全程、全面。全员指教育对象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全程指教育服务每个人的一生;全面即关注居民每个方面的学习需求,居民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培训。因此,我们在制定成人教育计划时,兼顾考虑各类人群,尤其关注老弱病残及外来民工的各种培训,努力体现教育公平、有教无类。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人的个性发展矛盾;现行的教育内容、课程结构,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稳定性,忽视多样性、发展性。根据成人需求灵活设置课程,积极提倡和扶持计算机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是解决个性化学习、倡导全民学习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地处边远农村的社区居民,采用以网络学习方式,是解决全民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

4.中心辐射策略。温岭市社区学院是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发展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同样,各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又是当地村级社区学校发展的指导者。各村级社区学校的设立,必须通过“八有”的规范要求,即有教室、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课程、有师资、有学员、有台账。这种以规范要求配备的社区学校,能够为本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成人教育服务,成为本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

5.评估激励策略。自2009年以来,我们以创建温岭市示范性社区学校为载体,对各类申报的社区学校进行了综合评比,评选出示范性社区学校和先进社区学校各十所,并对评选出的社区学校进行一定的资金奖励,同时,决定每两年一次,对其余的社区学校进行评选。除此之外,市政府还出台了培训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的内容、程序、时间,并将培训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各镇也依此类推,也将各村社区学校工作列入年度考核,与驻村干部及村级领导的业绩、荣誉挂钩,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6.层级管理策略。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特色是求实。温岭虽然面积不大,但辖11个镇5个街道,800多个村居。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创业文化为核心的温岭人,地方产业多样化,各个乡镇、村居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健全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这种层级管理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各镇(阶段)、村(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当地对社区教育资金的积极投入,有利于各种社区教育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有利于各种社区特色教育培训活动的全面展开。

7.内外并重策略。注重外来合作培训活动,无疑对社区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也不忘激励各社区内在教育资源的挖掘。每个社区总有一些热衷公益事业或擅长文艺的人士,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优势,引导他们在社区内进行各种文艺培训,进而发展为一个文艺群体,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几乎每个示范性社区学校或先进社区学校都有一两个比较像样的社团活动群体。其次,利用一些在外经商工作的成功人士探亲机会,组织他们为当地的居民进行一些讲座或信息咨询,扩大参与社区教育的资源。再次,还要积极引进各种教育资源,来当地进行教育培训活动,如市场营销、养生美容、艺术培训等活动,以拓宽当地居民的视野。坚持内部资源挖掘与外部力量推动并重的方针,来推动社区的教育工作。

通过上述盘点梳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完美壮观的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图景。透过从图景中喷薄而出的一缕缕绚丽多姿的阳光,我们能强烈感受到温岭人推进“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非同寻常的伟大实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温岭将切实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为愿景和行动抓手,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章 生态友好:新时空环境

新农村教育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运动与发展的。什么样的时空环境更有利于凸显“新农村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和谐与优质、持续与健康等方面的特质?基于新农村阳光教育属于“生态型教育”的原初理解,温岭教育决策者们提出并探索实施“生态友好”型的教育时空环境,通过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实践体教结合、推进教育民主、深化合作与交流、实施品质管理等载体,切实构建“生态友好”型的区域教育时空环境;通过打造“三园式”学校、建设学校精神家园、构建教育规范、成就幸福教师、培养阳光学生等载体,构建“生态友好”型的学校教育时空环境。

第一节 生态友好命题的提出

温岭在实施新农村教育中,创见性提出“生态友好”这一命题,希冀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农村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以及对这个系统中不断发展着的人的影响,使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新的平衡,实现与外部新的平衡,并产生新的和谐,从而发挥系统更高效的功能,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称之为生态教育。

一、生态文明与教育生态

生态,通常是用来指称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与自[1]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应共处相融。生态文明强调人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与双赢,既反对人类中心,也反对自然中心,由此产生了新时空环境。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人类对时空的新认识。生态文明观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形态,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观作为后工业文明是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校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观养成的重要渠道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教育过程的生态文明化、组织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2]进而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生态的命题,是基于生态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生态文化反应的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其重要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是一个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环境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的子系统之一,它与其他的子系统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的目的、功能、内容、组织形式,无不受着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学校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内部的生态环境同样包含着诸多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深层的生态观上,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有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应该尊重生命,顺应自然规律。

教育的生态性体现在:学校教育由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转变成为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感和能力;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积极的主体和中心;教材内容由封闭僵死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新颖性;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变成了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对话讨论;单纯的认知接受变成了科学研究主动创造和大胆的“自我建构”;他律性管理向自律性修养转化;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向自主的创造性主体转化……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是生态的系统性和生态的平衡性。学校系统内部的生态环境对学校的整个教学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始终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温岭的新农村教育,追求“生态友好”型的时空环境,这一时空环境的核心内容是阳光的、自然的,具有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等方面的特征;这一时空环境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态教育的理念与推进教育生态的实践。

[1]

孙润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前沿》2010年第7期,第176页。

[2]

刘经纬、马永春:《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学校教育思考》,《林区教学》2009年第9期,第44页。

二、生态友好的内涵特征

生态友好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理念与行动,教师与学生、内容与方法、管理与制度,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一)生态友好的基本内涵

时空环境包括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而生态友好下的教育新时空环境,其主要内涵是延展时间维度,建设终身教育环境;拓宽空间维度,建设学习型社会。无论是终身教育环境,还是学习型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这种人工环境以人为中心,如城市、学校、农村、工矿区等。新农村教育倡导的新时空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它包括围绕新农村教育这个中心,并影响这个中心的所有因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以外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的生活环境。因此,新农村教育的新时空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中心的所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生态友好,是指基于新农村教育这一特定时代、特定空间的,服务于新农村教育的,诸如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教育环境的生长与创造、平衡与和谐的过程与水平。“生态友好”的新时空环境在新农村教育中的使用,是移植、借用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它强调教育的主客体与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匹配和有机统一;强调教育机制的亲和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突出教育过程的平衡、有机、统一、融洽,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农村教育模式。(二)生态友好的主要特征

新农村教育中的生态友好,面临着社会转型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许多新的教育特色,既有新时代的特征,也有新视野的因素。它的空间概念是温岭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撒向温岭九百多平方公里每一个角落,照亮一百多万人口每一个心坎。它有也应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不只是局限于温岭的本地而应是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综合考量。基于以上认识,承载新农村教育的“生态友好”教育及其时空环境,至少可以提炼出以下几大特征。

1.亲和性。教育的时空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是和谐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都为和谐教育环境的最终达成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学校进社区活动提升了学校环境的亲和力,为温岭新农村教育创造了和谐的生存空间和土壤。而各个街道、镇开展和谐社区和和谐村居活动,也动员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学校内部也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学校内部生态,创立自己的学校品牌积极开拓,通过好的领导作风和教师教风,从而带动校风、班风和学风的改变,形成良好的学校和谐小环境。这是教育应有的亲和性。

2.自然性。生态友好天生蕴涵着“自然”的本性。教育的自然性或者自然教育内涵极其丰富,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最为直观的一种就是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一大批教育家所尊称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与主体性,把儿童看作儿童,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强调这一层面的内涵,这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自然还与人为相对,教育的自然性的另一面就是教育的人为性。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有顺其自然、遵其“自然生长”需要的一面,过于强调教育的人为性就会造成对教育的扭曲和挫伤。当前,诸多功利性、急躁性、短期性与虚假性的教育行为多为过于强调教育的人为性、淡化教育的自然性(尤其是教育自然规律)所致。此外,自然性还可以是指教育时空的改善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能顺应甚至超越时代发展之需而自然实现转型升级。

3.开放性。从生态友好而言,教育具有联系千家万户的优势,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有用之才,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实施空间,这是开放的基本前提。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家长的科学教育水平,正确认识自己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环境,这是一种开放。进而改变社会环境,至少改变学校所在社区的社会环境,这样就有了社区评教的基础和条件,更是一种开放。在广大农村,社会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学校是当地先进文化的代表,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师是当地精神文化的代表,学校和教师应勇敢担当起改变当地社会环境的重任。这又是一种开放。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当友好的使者。这是更高层次的开放。

4.公平性。生态友好的时空环境自然开放,以人为本,普惠众生,因而也就必然会引出公平正义的特征。社会追求教育公平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在全社会实施公平和正义的大背景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平与正义是所有教育者共同追寻的教育环境,因为它决定着教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温岭为实现教育的公平,大力展开校网合并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合并了办学条件不高的学校。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教育局为实现师资力量的相对平衡,实行了“百人支管、千人支教”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平衡性。从源于大自然的平衡法则,到影响社会的共同富裕,再到精神与现实层面的教育公平,无不体现出一种平衡。平衡是一种社会标准,是法律、道德、政策下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评判标准。平衡还指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生态友好的新时空环境,寻求的是一种平衡的教育状态,有平衡,才有基本的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平衡就是教育系统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交往得到正确处理,教育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6.生长性。生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生长的本质是人与环境共同发展,学生、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品质,而学校品质的提升,又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了条件。任何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文化设施,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网吧专项治理、赌博专项治理等,是地域小环境的友好。温岭教育的环境生态友好是在向不断改进的方向上前进的。加强合作交流也体现着一种生长过程,也是新农村教育所处的新时空环境的一大发展方向。温岭在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了与国际的合作交流,为开拓温岭教育的眼界,深化温岭教育的改革之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向。

7.和谐性。和谐,是一切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它是目前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友好能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温岭新农村教育的新时空环境必然是以此重大国情为背景的,这就决定了它始终离不开“和谐”这两个字。

三、新农村教育的新时空

就教育外部而言,温岭的新农村教育,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时空环境是互相联系的;与温岭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时空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就教育内部而言,温岭的新农村教育,需要重点构建生态友好型的学校时空环境以及区域时空环境。(一)新农村教育的外部时空

新农村教育的外部时空,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时空对教育的影响,这里重点分析民主政治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农村教育的影响。

1.民主政治建设与新农村教育。政治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内容。特定时代,温岭的教育也经历了诸如学生大串联、校内斗批改,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阶级斗争理论这样的时期。新农村建设时期,教育的发展自然要与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影响着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文化与教育共生。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呈现以下轮廓特点:一是以箬横、滨海、城南、联树一带的生态农业建设为主线的农业品牌文化、田园文化项目;二是以石塘、松门一带的渔业生态建设为主线的渔业文化、曙光文化、海洋文化项目;三是以泽国、大溪、城北、横峰一带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为主线的工业生态、商业生态、企业生态文化项目;四是以新河、大溪、石塘一带的生态旅游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项目;五是以覆盖全市,创建生态镇村为主线的新农村、城市建设为主线的绿色城市文化项目。这五大项目,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将会对学校的教育提出更具体、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是文化产物,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教育的民主化趋势。温岭的生态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温岭是中国农村“民主恳谈”的发祥地,这足以说明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温岭人是在走和谐发展的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岭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开展村民自治活动,不断拓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工作内容,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涌现出了“村民议事会”、“参与式预算”等在省内外影响深远的民主创新举措。这些都是推进温岭教育民主化的肥沃土壤。“文革”结束以后,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温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约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拨乱反正阶段,即1978年以后,学校逐步恢复了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发展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集资办学阶段,喊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响亮口号,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在校舍改造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三是管理体制综合改革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温岭大胆实行以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四是新农村教育阶段,迈入新世纪,温岭教育在“新农村教育”旗帜指引下,迈入了内涵发展阶段。

进步中的温岭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机会;其次是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平等,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2.市场经济发展与新农村教育。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温岭的市场经济得到强势发展,温岭还是第一个股份制企业诞生地和民主恳谈发祥地。温岭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重在举全市之力大兴校园建设,发展村居自办学校,千方百计让孩子们都“念上书”,普及教育机会。进入21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温岭藏富于民,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不再满足于能上学,而是要“上好学”,对优质教育资源追求的愿望越加强烈。因此,经济发展又给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二是教育与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在社会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人敢为天下先的豪迈和勇气为温岭赢得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定的空间造就了特定的教育环境:三面环海,地处长三角,甬台温铁路和公路纵贯而过,海上和陆路交通发达的地理条件;经济发达,民资丰厚,百姓富裕,全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个体经济活跃,是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的社会环境;历史悠久,文化醇厚,石文化享誉海内外,拥有一批批名扬四海的文人贤士的文化环境;各级各层领导和各级机关都非常重视和关心温岭新农村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人文关怀环境浓厚。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教育终身化趋势更加明确,教育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才培养的综合化趋势成为社会所需。教育的终身化客观上要求教育突破单纯的学校教育,转向社会化教育。而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知识转化的周期缩短,这就更加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教育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自身必须是多样化的;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禀赋、个性和潜能是多样化的,要适应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的发展,这种教育只能是多样化的。(二)新农村教育的内部时空

新农村教育的内部时空,主要分析两个层面的时空环境:一是温岭区域内的教育时空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二是学校层面的时空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温岭区域内的经济环境,主要分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具体内容将在本书“第三章动态平衡——新资源配置”中加以阐述;区域内的物质环境,主要在本章“第二节生态友好型的时空环境”中加以分析;区域内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教育督导,分别在“第四章品质提升——新队伍建设”、“第五章文化认同——新课程开发”、“第六章温柔级差——新管理体制”以及“第七章自主发展——新教育督导”中加以论述。在此不作赘述。

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是学校标准化建设问题,属于学校的外延发展,温岭已基本完成,本书不做分析;学校的人文环境主要从学校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在本章“第三节生态友好型的学校文化”中介绍。

第二节 生态友好型的时空环境

生态友好的时空环境优化,涉及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作用于教育新时空并接受新时空环境的回馈,追求教育内外部以及主客体间相互依赖的生态有机性、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温岭的新农村教育环境,主要通过建设“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探索“体育与教育结合”模式,在区域的物质时空上,实践生态友好;通过“推进教育民主”、“深化合作交流”、“实施品质管理”等平台,在区域的人文时空上,实践生态友好。

一、建设素质基地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一种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校外活动场所要充分发挥体验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优势,组织学生集中开展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1]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校外活动场所是生态友好必然要考虑到的新时空环境,其中又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与体教结合为重点。温岭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以“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校外教育场所,体现了新农村教育之“新”与“农”的特色。(一)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布局结构

依据《温岭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温政办发〔2005〕129号)、《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教财〔2003〕6号)、《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浙教装〔2004〕20号)等文件精神标准,温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总占地面积规划为270亩左右,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设计为九区二馆。“九区”是指:

1.植种认知区。该区块包括百树园和百花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给它们标注名称及生长习性等,供学生识别认知,共占地25亩。

2.特新农业区。在该区块上科学种植温岭特色果蔗,同时开展无土栽培、立体种养、大棚作物、基因转移等实验尝试,占地25亩。

3.学农劳作区。该区块按季节种植各种蔬菜、瓜果、旱粮作物,让学生体验“锄禾日当午”、“秋日垄上行”的酸甜苦辣,了解、掌握一定的农耕知识和技能,占地25亩。

4.畜禽饲养区。该区块是学生了解畜禽、学习饲养的地方,占地5亩。

5.养殖垂钓区。该区块是学生了解鱼虾生活习性、学习水产养殖技术,同时又是养性休闲的地方,占地25亩。

6.农家生活区。在该区块中建造农家院落,模拟农事场景,开展野餐、烧烤、篝火晚会等活动,占地35亩。

7.拓展训练区。该区块设计、安装各类户外拓展运动器械和模拟军事障碍物,让学生通过克服种种阻碍,锻炼跑、跳、攀、爬、跨、跃等基本活动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韧意志,增强团队精神,占地50亩。

8.学工实践区。该区块是供学生参观和参与工业生产实习的场所。

9.多功能展示区。该区块展示各种传统农渔具和老式生活用具,帮助学生了解农业、渔业发展史,同时也是展示学生劳动成果、体验成功喜悦的场所。“二馆”是指:

1.生态科技馆。该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开展面向社会、自然与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里还是学生参观学习、丰富知识、感受远古神秘、探索未来奥妙的场所。

2.综合艺术馆。该馆是展示民族瑰宝、地方民俗之处,也是学生鉴赏艺术、陶冶情操的地方。

同时,温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足够数量和种类的劳动实践工具和设备,相关教学仪器按省Ⅰ类标准配备,并配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满足师生用餐、寄宿需要,且符合相关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堂、宿舍和相应的卫生设施。有处理一般伤病的医务室,并有专职医护人员,遇急诊或重大伤害事故时,有接送大医院就诊的条件。有安全规范的交通运输能力,提供相应的交通运输服务。另外,投资270万的烧烤园区已经完成投入使用,将投资3500万建设温岭市抗灾避灾教育中心,预计将于2011年春节投入使用。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每天接待学生500~800人,形成一天制(小学)、三天制(初中)、一周制(高中)三种培训模式。基地和周边地区环境良好,无污染或其他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因素。(二)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地地道道的“多功能厅”。实践基地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方针;实践活动坚持实践性、主体性、教育性、科学性原则和“绿色化”特色,以综合课、活动课、实践课等形式进行周密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项目设置科学广泛。通过组织学生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进美好自然。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简单劳动、拓展训练、科普教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勤于探索的顽强意志和科学态度,能够培养关心集体、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等优良道德品质。主要的功能区块简介如下:

1.生态示范功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项伟业,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是一项既有益当代,更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生态环境教育的口号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打造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基地”。因此,实践基地将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永恒的主题,积极普及低碳理念,全力推广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

2.法制教育功能。在温岭市司法局的关心和支持下,2009年投资近40万元,开设了法制长廊、芝麻开门、法制课堂、模拟法庭、道德法律测试室、法制之夜、法制灯谜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为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搭建平台。

3.励志健身功能。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以“为学生提供磨砺意志的平台,为成人创造超越自我的机会”的举办宗旨,以“愉悦身心、磨砺意志、熔炼团队、追求卓越”的举办目标,成为青少年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素质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的理想场所。

4.思维培植功能。基地设有航海模型、航空模型、无线电测向、真人CS等一系列科普类与电子类项目,培植与展示学生的思维。

5.友好家园功能。2009年5月28日,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被市妇联、市妇儿工委授予了“温岭市儿童友好家园”称号,成为全市流动、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6.社会培训功能。因考虑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在保障全市中小学生的素质实践的前提下,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开放,为周边县市的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拓展训练活动。

7.阳光心港功能。实践基地把思想教育和能力培训相结合,把专家讲座和互动式课程相结合,把游戏、体验、分享与心灵成长相结合,把实用型与启发型、知识型课程相结合,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青少年们“经历了一次体验,感受了一次成功,尝试了一次创新”,快乐地享受着这一片馥郁芬芳的精神世界。

8.综合体验功能。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实践主导,注重创新,拓宽认知,提高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坚持“衣、食、住、行都是课程”的理念,践行生活的一切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各种艰辛和喜悦,动有所思、动有所悟、动有所得,动有所乐。(三)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基础教育阶段是劳动者科学知识、个性倾向、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实践了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了育人模式,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也是温岭市全面推进“新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也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的改革为在中学新的课程中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环境教育也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因为中学环境教育就是使中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的系统教育过程。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应该成为中学生必修的内容,这不仅是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应该成为实施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运行

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温岭市教育局的直属单位,位于台州市十大中心镇之一的温岭市松门镇,它依山傍海、宽广幽静,生态环境优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基地占地面积后增至300余亩,拥有放飞休闲区、学习生活区、认知实践区、拓展运动区四大区块。叶海兵校长认为,基本的运行机制包括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与考核主体的多方合作。

1.政府投资。在占地面积80亩的拓展运动区,设立了47项高空项目、水上项目和地面项目,设备设施和项目居华东地区一流;在学习生活区拥有3栋教学楼共51个专用教室,生活用房和教学用房有20,000平方米,在51个专用教室中,根据学校实际和课程设置的需要,先后开设了环保制作、科普教育、电子制作、益智娱乐等40多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创建的需要,辟出专门区域开设市人防教育基地、市司法教育基地和市科普教育基地等,展厅区则设置了根雕艺术展厅、传统农家具展厅和正在筹建的学生艺术品展厅等。学习生活区还拥有960平方米的办公区用于基地教师培训和日常办公,同时还有1栋招待所和3栋能容纳750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一座能满足750人就餐的标准食堂;认知实践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了垂钓塘、谐趣苑、篝火广场、百果园、休闲长廊、果蔬种植园和养殖园等项目;加上占地18亩的放飞休闲区,基地的功能已初步完善。

2011年,温岭市投资3500万元的温岭市防灾避灾教育中心将投入使用,这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防灾教育中心之一。另外,基地宾馆和会议中心的投建和其他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为基地的内涵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专属管理。在基地建设之初,高起点着眼,高标准着手,制定了《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规划》,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走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办学模式,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的形式,让基地能可持续发展,让教师能安心从教。另外,基地学校实行教育局直管的“管委会”制度和“校长负责制”。

基地属于市教育局直属机构,由市教育局安排当年的小学四年级、初中八年级和高一年级的所有学生来校参加实践活动,总人数在4万左右,预计收入在350万元左右;加上社会团队接待收入在50万元,两项总计收入在400万元左右。这一收入将会随着后续项目的不断完成和完善得到增加。根据《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章程》,“基地总收入中的55%作为投资股份分配,主要用于还贷及投入建设等,余下的45%及其他的经营性服务收入全部归基地(学校)支配使用,主要用于教职工的人员经费;设备添置及养护维修、水电费用、花木养护等公共办公费用。”这一保障性条款也为营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建章立制。为确保基地正常运转,建立了基地管理机构,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设立素质教育实践学校,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同时根据基地运行的特点,学校认真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其目标是:制度完善,管理严格规范,岗位要求明确,工作检查标准详尽,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年末有总结;并且在整个拓展过程中有专人负责讲解、接待、辅导、安全、救治、卫生、医疗、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在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良好品德和素质的养成。

建章立制将安全保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设有专职的校医和生活指导,每一次活动之前,都进行安全教育和规范操作教育,整个校园白天封闭管理,晚上有专人值班巡逻。所有户外活动均经过精心设计与实验,基地使用国际论证专业装备器材,任何高空项目均有安全绑带和保护绳加以保护,并由富有经验的教练严格依照安全程序,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完善机构建设和职责落实。基地设立了办公室(接待和宣传)、后勤部(设施维护和餐饮住宿)、教学部(拓展活动设计和项目编排)、德育部(指导和保障);成立了基地科研中心,遵照科学性原则,职责分工明确,措施落实到位,事后检查反馈,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同时基地邀请了体育界专业人士来帮助和指导体育项目和体育产业的开发,每一项新颖体育项目的确定,都是一个研究课题。

加强素质教育专业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目前基地拥有国家级户外运动领队2人,国家级户外拓展培训师4人,另外加上23位专兼职教练和10位后勤服务人员,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去外地学习培训,同时也邀请专家来校讲课。学校内部加强师德教育和岗位职责教育。一专多能是基地对全体教师的具体要求。

4.集中培训。在温岭市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为市内外近20万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实践服务,因考虑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在做好全市中小学生实训的前提下,也为周边县市的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拓展训练活动。

自2004年开始建设以来,经过3年精心规划和重点建设,于2008年10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建设规划提出了“坚持‘适度前瞻、量力而行、规划到位、分步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素质教育内容,能综合进行劳动和生产技术知识教育、科普和技术创新教育、生活和生存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教育等,使基地成为浙江省有特色,集前瞻性、实验性、示范性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标志性工程。”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实践基地的努力方向,学生来自温岭市各个不同的中小学,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载体丰富,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5.功能延伸。“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浙江省温岭市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全市15万中小学生到这里轮流参加[2]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基地自开放以来,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同时,司法、妇联、人防办、文明办等单位都在学校设立了各种专业基地。使广大青少年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

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2009年6月4日考察温岭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时,曾经盛赞基地是“浙江省一流的实践基地”。同年11月9日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冒雨视察基地,对基地的创新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斯球一行来到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调研,对基地的发展速度尤为称赞;中共温岭市委、温岭市人民政府、温岭市人大、温岭市政协等主要领导,分别到基地考察,并在政策倾斜、财力支持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温岭市各部门都纷纷在这里设立教育基地,像投资总金额达3500万元的抗灾避灾教育中心、民防教育基地、司法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都在逐步建设中。盘活已有资产,拓宽投入渠道,丰富教育形式,通过资源的整合让基地充满朝气蓬勃的发展活力。

6.考核评价。为了进一步加强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规范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绩效,以更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教育,服务中小学生,温岭市教育局制定了《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综合评估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和十四个二级指标,如表2-1所示: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2006年1月21日。

[2]

金宗炳:《温岭:中小学生普及拓展训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4月13日第2版。

二、落实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顾名思义,体教结合是指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当家长普遍担心“体校的生活是否会耽误孩子的学业”时,当家长普遍认为“体育可以成为爱好,但不能超越文化课”时,当家长普遍认为“锻炼很重要,特长很无奈”时,体教结合之路就更显意义。基于普及性、全民性体育健身活动基础之上的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体教结合的价值取向。(一)体教结合的基本原则

温岭市实施体教结合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将项目队布设到全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全市知名中小学的名校效应。在新河中学设有排球队,在太平小学设有游泳队,在箬横中学设有跆拳道队等。体育、教育部门,少体校和各学校之间,对项目布局、选才招生、培养目标等,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格局。(二)体教结合的主要方式

1.创新体教结合的办学形式。体教结合的目的,就是要寻求体育和教育的良好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取得体育和教育都能受益的双赢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教育的多元化,温岭市少体校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设施落后,招生困难,急需改革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温岭市政府审时度势,经过调研协商,决定建立温岭市青少年文体教学实验中心,由新河中学、实验学校出资金,政府出土地,进行联合办学,打造全新体教结合模式,促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

青少年文体教学实验中心总占地38亩,投资3600万元,学制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制,文化课教师属教育局编制,以温岭市实验学校为主导开展教学;体育教练属体育局编制,以温岭市少体校为主导开展业余训练。所招非体育特长生学籍属市实验学校,体育特长生即运动员的学籍属市少体校;文化课教学所需设备由教育局出资,体育训练相关器材则由体育局出资,所有教学设施、体育器材由市少体校和实验学校共享,减少了设施资源的重复配置。由于青少年文体教学实验中心和市体育中心相邻,市体育局还无偿提供体育中心体育场和室内田径场,方便文体教学实验中心开展业余训练和阳光体育活动。目前,少体校共设置田径、游泳、拳击、柔道、武术等运动项目,其中田径、游泳为温岭市的优势项目,全部运动员实行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管理。

2005年9月,温岭市青少年文体教学实验中心正式启用。在这种新的体教结合模式下,体育和教育部门形成合力,赋予了“三集中”新的内涵,较好地解决了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学难以兼顾的矛盾。由于市实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水平较高,在学生家长中声誉较好,青少年文体教学实验中心不但在对外招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有利于运动员文化课水平的提高。市少体校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派出专业教练协助实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并选拔体育特长生进行专业训练。在市教育局和体育局的积极配合和协作下,青少年文体教学实验中心环境大为改观,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家长对文化课学习的担忧,在文化课教学和运动成绩上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比如田径运动员叶欢欢就以非特招生的分数考上了省一级重点中学——温岭中学。市少体校武术运动员俞艺娜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第六名;赛艇运动员张佳莹在今年的全国青年锦标赛上获得第一名;市少体校田径队在参加浙江省田径运动会上连续三届(第六、七、八届)蝉联甲级队总分第一名,其中在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同时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十三届省运会上仅田径一个项目,就为温岭市增添了9.5枚金牌。

2.大力实施业余训练网络化。业余训练网络化是温岭市体教结合工作的一个特点。体育苗子大多来自基层学校,由于少体校在各乡镇没有分支机构,单凭自身能力很难挖掘好的苗子,因此我们通过在基层学校设立网点的方法,下派专业教练或聘用骨干体育教师在各网点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并对一些基础好的学校因地制宜开设训练项目,从而达到发现、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目的。

早在20世纪90年代,温岭就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开设业余训练网点。比如,新河中学的排球,新河镇中的赛艇,大溪中学的皮划艇便是其中之一。为使各项目网点学校的工作有序开展,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协调各相关学校,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开设网点项目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时的安排上比其他体育老师的课时按排减少一半;各网点学校在体育特长生的招生上按项目设定要求留出足够的名额,降分录取,减免各种费用;招收的计划外体育特长生,其择校费全免;所有网点学校招收的体育特长生,其名额不占教育局下达的自费生指标;各网点学校运动员,可根据全市学校的网点项目设置及自身的训练条件进行互相交流,其运动成绩实行双向计分;箬横中学开设的跆拳道项目,实行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确保学生业余训练的连续性。这些配套措施的跟进,大大提高了家长送子女参加业余训练的积极性,保证了温岭市青少年业余训练有充足的生源,从而使之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为了扩大网点布局,拓展新的项目,又相继在温岭中学、箬横中学、方城小学、太平小学等开设新项目,共有各类网点学校12所,开设的训练项目有排球、赛艇、皮划艇、乒乓球、田径、网球、游泳、跆拳道、拳击等9个,其中新河中学被命名为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温岭中学、新河中学、新河小学被命名为省级阳光体育特色学校(其中新河中学排球队已成为台州市唯一的一支排球运动队),大溪中学、新河镇中学被命名为台州市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磨刀不误砍柴工”,温岭市的网点学校布局日趋合理,项目不断完善,制度日益健全,形成了各网点学校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训练有序的良好局面。运动项目的普及和网点设置的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运动成绩,在第二届台州市运动会上,温岭市运动员以106金、46银、37铜和团体1589.5分的绝对优势,获台州市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在十三届省运会上温岭市运动员获得金牌23.21枚,总分675.22分,金牌总数列全省第八名,总分列第四名。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网点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和争创阳光体育特色学校及后备人才基地的热情,温岭市教育局与体育局联合,每年都要在全市各中小学召开田径、乒乓球、游泳等单项运动会,并将比赛成绩纳入教育局对各学校的督导评估内容。这样既普及了在各学校之间开展的各运动项目的体育活动,又为及时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开拓了空间,使我们迈出的体教结合之旅更为坚实。

3.深入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社会化更是一种趋势。为此,温岭市对青少年竞技体育社会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将其作为对体教结合的补充。与民办的体育俱乐部开展了合作,俱乐部实行自主选材招生,训练运动员,少体校除对开展的项目进行指导外,在文化课教学、参赛奖励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与校办项目同等的待遇。这种社会化办队思路的实践,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就取得了成果,温岭市的跆拳道运动员张玲江就是通过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他在十二届省运会上为温岭夺得了跆拳道项目唯一的一枚金牌;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一枚银牌。该运动员由于成绩突出被入选了国家队,并在2007年的跆拳道世界青年锦标赛上获得第三名。最近,为进一步推动温岭市乒乓球业余训练的开展,我们着手建立了市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心,并同样采取社会化办队的模式与合作方签订协议,由体育局免费提供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合作方自聘中级职称以上的教练员,通过在全市小学自主招生和长期开展培训的方法,从中发现体育苗子,选拔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从而使乒乓球运动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三)体教结合的现实意义

把孩子作为体育特长生来培养,家长和社会有太多的顾虑与担忧。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为主,家庭条件也都不错,爱好可以,喜欢可以,为什么让孩子那么辛苦?体校年年招生,家长担心又有几个是真正能干得很出色?作为体育特长生,家长还普遍担忧将来工作难找,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难问题,也致使社会对体育这一行业形成不良的舆论。而家长最为担心的是影响文化课成绩。那在什么地方学习家长更可以心理平衡呢?答案无疑是家长心中的名校。因此,打造体育名校、办出体教结合育人的特色品牌,也便成了温岭推进体教结合的当务之急和奋斗目标。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温岭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2005年又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成绩的取得主要还是得益于一以贯之地实施了体教结合工作。温岭利用名校优势,最早走体教组合之路。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岭就进行了“体教结合”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在当时的新河中学、温岭中学和市少体校设立了乒乓、排球、田径、篮球、游泳、武术等项目,曾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吕林、王贺兵、王福英、王国军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这些人才在世界赛场上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温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竞技体育工作,出台各项有利于体教结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市文体教学实验中心,坚持不懈地走体教结合之路,基层业余训练的基础在学校,把业余训练和学校体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起以建立市少体校为中心,以体育网点学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学校教育和业余体育训练有机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1](四)体教结合的运行

大而言之,体教结合既是一项教育事业;小而言之,也是点滴的日常教育行为。因此,体教结合贵在落到实处,确保办学良性运转。

1.领导重视。体育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实行体教结合可以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故此,温岭市领导向来重视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市里专门成立全市体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并实行例会制度,不定期召开例会成员单位工作会议,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2.分工明确。体育、教育部门分工明确,体育部门负责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比赛并积极向上输送;教育部门负责落实网点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解决在校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并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一定的优待。体育、教育部门对市少体校和有训练项目的网点学校实行双重领导,实施双重任务。市少体校校务委员会由市体育局、教育局共同成立,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兼任主任,副主任分别由两局分管领导兼任,委员由两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少体校校长及各网点学校校长组成。

3.政策引领。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施意见》,重点解决体育特招生的升学、学籍、奖励以及如何加强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创建省市阳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省、市级重点学校项目队建设等。这对完善体教结合,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各网点学校以及阳光体育特色学校的项目设置需要,经全市体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实网点学校教练和阳光体育特色学校骨干体育教师的通知》,选调省队优秀运动员直接进入体育教师队伍,或者由体育局物选省队优秀运动员调入市少体校,再由市少体校指派某一教练员到某一网点学校执教,以解决网点学校教练紧缺,提高训练水平。

近年来温岭市从省队退役的运动员中选调了赵益标、王欢、徐敏、陈亨斌、陈华明等优秀运动员,分别成为温岭市皮划艇、赛艇、排球和田径项目的教练,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既充实了温岭市教练员队伍,又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拓展了空间。为使体教结合工作开展的更有生机和活力,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开展调研,并着手制定了《温岭市阳光体育特色学校考核评估办法》,根据评估办法的内容,对有关学校下达具体的体育人才输送指标、竞赛成绩的评定,并对普及相关体育项目等实行定期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在督导评估中给予加分,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4.资金保障。市财政局每年下拨120万元(不包括其他专项资金),设立业训专项资金,用于全市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经费,市体育局根据各项目队的需要,利用体彩公益金为各网点学校购置所需训练器材,各项目学校按照不同的项目设置,分别解决教练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在各部门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温岭市的体教结合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为业余训练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

温岭市体育局供稿,有改动。

三、推进教育民主

民主的教育无疑是生态友好的。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落实在教育事业上,就是要在教育宏观管理、学校外部管理、学校内部管理等层面上推进民主。我们选择“民主恳谈”、“学校自主发展、”“协同评价”等几项举措来重点介绍温岭的教育民主化,以求管中窥豹之效。(一)教育民主恳谈

温岭市“民主恳谈”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渠道。“民主恳谈”的参与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可以自愿参加、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影响着党委、政府的决策。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村、镇、企业和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途径。在决策时,把相关问题交给参加“民主恳谈会”的群众进行讨论,出点子,使得决策透明化、科学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各层级决策进行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原来的“暗箱操作”、“拍脑门”、“少数领导拍板”的决策方式变成了集思广益的“阳光决策”,原来单方面的决策行为变成了双方的互动合作。“民主恳谈”有三大基本要素:领导到场、群众参与、具体落实。始于1999年的“民主恳谈”,是温岭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探索产生的具有原创性的基层民主形式。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民主恳谈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温岭教育的“民主恳谈”得益于近水楼台,它是学校管理向教师、向社会、向大众开放,实施民主管理的一种手段。现在,学校“民主恳谈”已经成为教师、群众自觉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事务的新形式。“民主恳谈”是一种群体对话机制,它有事前参与民主决策、事中进行民主监督、事后进行民主评议三种形式。2009年3月9日下午,温岭市教育局在温西中学召开校网调整民主恳谈会。参加民主恳谈的有市教育局、温峤镇政府相关领导及科室负责人,温西中学、江厦中学、坞根中学校长及初三学生家长代表。这次恳谈吸收了温西片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温西中学校网调整作了充分的准备。

事前参与民主决策是学校在实施重大事务之前,如学校三年规划的制定,经过广泛恳谈,从而集思广益,增加了决策的透明度,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这种决策也更能代表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和意愿。事中进行民主监督是学校在实施重大事务之中进行的征询活动,目的是了解实施的科学性及有关缺陷,以便有的放矢调整策略,完善实施方案。事后民主评议是学校对学年工作或三年规划实施之后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学校的民主恳谈是优化管理的基本策略,它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同时,它沟通了教师与学校、群众与学校之间的感情,推进了教育的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教师参事议事的意识。“民主恳谈”扩大了基层民主,为基层社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具体来说,它的绩效主要表现在:扩大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知情度,增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发言权,提高了他们参与热情和民主意识;增强了决策部门的决策科学性,降低了决策成本,减少了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经“民主恳谈”做出的决策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更容易贯彻执行;加强了决策者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融洽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转变了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二)学校自主发展

自2002年以来,温岭全市范围内探索实施自主发展性督导,强调学校自主发展,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校长负责制。学校自主发展的基础是学校自主发展发展性规划的制定,本质是学校自主发展性督导。具体做法是:规划制定之前,以校为主,政府指导;规划评审之中,校长陈述在先,专家反馈在后,反馈过程中校长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表态意见;规划评审之后,评审意见可以与学校协商修正;目标落实之时,学校自主,政府评估。学校发展性督导是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对学校发展过程的评价为对象,关注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和发展潜力,注重总结办学经验,诊断发展中的问题,寻求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对策,从而使得学校不断增量发展。它能进一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和优质发展。(三)教育协同评价

近年来,温岭采取的“学生评教、社会评校、家长评教”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协同评价”的主要内容。协同评价是学校面向社会主动创建教育新时空环境的一个行动,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听取社会各界以及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一个具体举措,是促进教师作风转变,创建生态友好的有效途径。

1.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以生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以及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工作状况进行直接的评价。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应当成为评价教师的主导力量。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学生对教师认可度的一种反映,是学校考核教师的依据之一,学生评教,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可变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学生评教的主要方式,一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活动,全面收集来自于学生的评价信息,准确掌握了学生对教师的需求,获取了评价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以小型座谈会、集体评价、个别交流等形式,将获取的信息反馈给教师,督促其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学生评教是一种诊断,它主要是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师生关系好坏的一种反映。但是,学校不能把它当做测评教师的唯一办法。因此,评价必须全面地了解教师,真正地尊重教师、爱护教师,不可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学生评教前要明确评价的意义和方法,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评教真正成为教师素质发展的动力。

学校评教工作宜及时总结。总结宜用事实说话,以下为常用形式之一:

为了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学校在4月组织学生对全校教师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民主测评,学生评教热情高,较真实地反映了教师平时教育教学情况。这为学校了解教师们的平时教学情况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师们改进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将这次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认真做好活动的组织准备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为了让这次评教活动引起教师、学生重视,学校在会上对教师们提出了要求,在思想上重视,在教学行为上有改进。校办室制定了活动方案,设计了学生评教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也提出了相应的数量上的要求。

认真组织学生评教,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这次评教,全校各班级都参与,共有108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评议活动。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学生们对教师们评价高的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认为教师上班仪表端庄整洁,每一节课都能充分准备,认真及时地批发作业,没有出现有偿家教行为。(2)许多学生都能体谅教师工作的辛苦,要求教师注重保护身体健康。(3)还有一些班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学习有生气,有乐趣。

但这次评教,也暴露出了我们教师中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没有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在调查中,有84.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减轻课业负担,有些班级学生希望教师在平时和双休不要布置过多作业。(2)反映教师不能按时上、下课,对学生课内课外辅导不够。有些班级学生反映微机课教师要多指导。(3)教师上课的语言、讲课的情况,学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的课要通俗,要充满生气与活力。不能让学生学得乏味。希望科学教师带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希望教师多搞些课外活动。(4)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搞好班纪班风。(5)在校园内有教师没讲普通话。

这次评教,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学校也了解了教师们的教学情况。对于得到学生首肯的,我们要继续坚持与发扬,对于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反思总结,积极改进,争取去做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不断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社会(家长)评教。社会(家长)评教,就是广辟渠道、广纳群言,采取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各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更好的发展思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评教,就是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举办家长观摩课、发放“家长评教表”等,让家长参与教师评价。通过这些途径,广泛收集来自于社会的评价信息,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业务水平。二是社会评校,重点是评估学校的社会声誉度,就是邀请管理部门的领导、专家、老干部以及村居领导到学校召开座谈会,向社会发表学校调查表,从而征询各方意见,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推动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发展评议活动一般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宣传准备:成立评议领导小组,组建评议活动办公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宣传评议活动的目的、意义及要求,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学校评议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第二步为集中评议:领导小组组织评议代表,整理信访举报、召开座谈会、发放学校问卷测评表等多种方式,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设立办公室,设立热线,并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号码,确定专人受理投诉举报,扩大收集征求意见范围。第三步为整改落实: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提出的疑问和问题,做好沟通,拿出具体整改意见。对征集到群众反映强烈、收集整理比较集中的问题,学校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评议活动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第四步为总结提高:学校评议活动领导小组检查各处室有关资料,并建立评议档案。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针对本次活动中遗留的具体问题或需要长期坚持改进的意见建议,研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评议长效管理,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社会评教机制,强化了社会监督,加强了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了学校、教师的责任、效能意识,促使教师自觉维护师表形象,自觉端正、提升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提升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评教活动还使学校教育更加对社会开放,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四、深化合作交流

每一所学校都有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开展校际与校企合作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需要。通过深化校际与校企合作,可以学人所长,为我所用;见人所短,以鉴自身,从而形成“双赢”的效果。温岭市的合作与交流环境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联姻两个方面。(一)校际合作

校际合作的目的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形成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理论与教学、教育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校际合作的内容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一是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研管理、德育工作、档案管理、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等;二是教研工作,包括以说课、听课、评课为主的常规教研工作,教研组活动的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竞赛,教学论文的撰写,实验课教学,综合实践开展情况等;三是教育教学经验,包括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集体备课、各科教学方法观察;四是其他方面,包括合作办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绿色学校创建等。校际合作的主要方式,表现在:一是压缩发展时间维度,创建“共同体”模式;二是跨越地域空间维度,创建“1+1+1”模式,实施东西部合作办学。

就“共同体”模式而言,实施的是强弱学校抱团发展策略。2005年前后,温岭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和共性问题,是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日益增大趋势。因此推进城市与农村教育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2006年4月13日,温岭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教育”的过程中,召开团队学校共同发展结对仪式,82所学校结成32个团队。会上,82位校长在《团队学校共同发展承诺书》上郑重签字。他们一致承诺:在三年的结对周期内,他们将遵守教育公平、和谐共进的原则,示范性学校在理念影响、管理渗透、教研引领、师资交流、设备优化、和谐共进的原则,对薄弱学校给予支持和帮助,最终达到团队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抱团发展项目从此拉开序幕。

团队学校是指各类示范性学校和自主发展性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非示范性学校联合,遵循教育公平、和谐共进的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的学校团体。它有一体性与联体式团队两种基本类型。一体式团队是指在同一学校管理体制下,学校团队实行管理、师资、教育、课程和经费等方面的统一,探索学校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实现学校共同发展。联体式团队是在不同学校管理体制下,示范性学校在不断完善办学理念、深化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非示范性学校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形成协调、均衡、和谐发展的学校联合体。

为规范抱团发展,温岭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还建立了《温岭市团队学校共同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以团队学校三年规划为基础,以共同发展标准为导向,在理念影响、管理渗透、师资交流、教研引领、设施优化和经费支持等六个方面,制定规划总体目标和年度实施目标,经市教育督导室组织审核后由成员学校共同实施。通过抱团学校的扎实活动,通过督导室的捆绑式评价,团队学校获得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学校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就“1+1+1”模式而言,实施东西部合作办学。职业教育能否将西部学校学生通过学校与学校间的合作实现定向培养、服务于当地企业?这是“1+1+1”模式的破题之问。温岭有一定的技能的技术工人相当缺乏,且流动性大。温岭本地人口117万,外地人口近80多万,大量的外地人员服务于温岭的大中小企业。事实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其中原因是区域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没有一定量的企业支撑。温岭职业教育探索东西部合作办学,首先与四川省南充市和广安市三所学校进行了尝试,采取“1+1+1”的培养模式。所谓“1+1+1”模式:第一年在西部职校就读,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第二年到温岭职校进行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第三年进入企业专业实习,毕业后全部由合作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并保证一定数量的工资待遇。(二)校企联姻“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固有内涵,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所在。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温岭个体经济活跃,企业众多,特别是摩托车、汽车配件、泵业、炊具、造船业和制鞋等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这是温岭推进“新农村教育”的重要教育生态背景。而这些教育生态的友好也促进了本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温岭的职业教育在推进“新农村教育”的大框架下,通过开放、合作和创新,探索出极具生命力的校企合作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来说,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的职业学校办学资源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专业实训的需要,学校要借助企业的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服务;二是企业也需要职业学校的支持,企业对职业学校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三是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学制改革要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深化策略。2004年1月经台州市教育局批准,温岭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集团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涵盖了钱江集团、爱仕达集团、中马集团等十几家制造业,还包括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框架下,企业为学生专业技能实训提供优质服务,机电专业学生到钱江摩托、中马机械、爱仕达电器、大元泵业、特力电机实训。汽修专业学生到4S店实训,实训时间比过去多,实训工作满足了学生技能提高的要求,学生直接接触产品生产,缩短了专业理论和产生技能的距离,实现了边学边干边提高的实际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车床、数控技术、机械工艺、电子电工等职工上岗、在岗培训课程。

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面,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共生互利的原则。一是职业教育集团里的成员不断扩大,从集团刚成立十多家发展到此后的二十多家,还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加入。二是企业为学校解决了工学交替的问题。三是集团内的企业帮助学校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实习。四是学校为企业职工培训,为企业输送学生,有时候企业用工紧急,要求学校给予支持,学校尽可能筛选学生帮助企业顶岗。(三)对外交流

学校对外交流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环境,离不开与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联系与沟通。温岭市强调,学校要在走内涵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保持和发扬光大学校业已形成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新形势下,加大开放力度,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探索和创造新的学校特色。重视对外交流工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开放的重要机制。国际交流涉及师资交流、学生交换、校际互访、科研合作等众多领域,使学校办学层次显著提高,教育国际化已不是一句空话。

聘请外籍教师。随着学校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聘请外籍教师通常考虑以下五点需要:一是基于把学校办成一所面向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型学校的需要;二是基于创建一所智能化教学、现代化管理、国际化交流、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的需要;三是基于在可行的情况下,探索双语教学和英语学科特色教学的需要;四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成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21世纪的文明人、中国人和世界人的需要;五是基于学习和掌握英语将越来越迫切地成为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需要。

派遣出国考察。为开拓师生的视野,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文化,温岭市教育局、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提供更多的出国进修、短期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建立学校选派基金,支持出国学习、考察和参加国际会议,大力鼓励和派遣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赴国外进行培训和考察,传播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友好使者。

建立国际交流。积极研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总体趋势,寻找主动应对措施,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先进观念融合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工作中。支持和激励教师加强国际交流能力,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率先迈出国际化步伐。为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并达到“增进友谊,加深了解,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温岭中学、温岭市第三中学、温岭市第四中学、温岭市方城小学、温岭市太平小学等学校,多年来与国外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加强了对外交流。如温岭中学与美国路德中学每年均互派师生进行交流访问,这对于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温岭中学的国际化进程。

五、实施品质管理

学校教育培养的人(输送“产品”)和企业生产的产品,从产出结果来看都应强调“产品”的品质,要有品质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构建适合区域发展实际的中小学品质管理机制就显得非常迫切。(一)品质管理的含义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啊,数以亿计的天真烂漫的儿童,带着纯真可爱的笑脸、带着父母的无限疼爱、带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蹦蹦跳跳地走进学校,而我们,给了学生怎样的教育?将回馈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怎样的公民?在这里,孕育着的首先是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其次是管理者的管理品质问题。

品质管理不仅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质量管理,而且是对学生成长的设计、教育、检验以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等一切活动的质量管理。“品质管理”一词源自企业管理。《现代汉语词典》对“品质”的解释是:品质是人们的认识以及事物品性等方面的本质;品质是质量、信誉、责任和文化的集合。品质不仅是产品,也是“人品”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品质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品质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靠对即将出厂的产品的检查,保证产品的品质,即不让不良品出厂。第二阶段是依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程管理,保证产品的品质,即不制造出不良品。第三阶段是依靠企业的源流管理,在产品设计策划的源头上,保证产品的品质,即不策划不良品。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核心理念。建立与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吻合的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区域教育管理的价值,根本的是引领教育管理者,提升管理的品质,要求教育管理理念是有品质的,教育的产品即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和谐的、科学的和健康的;管理目标是有品质的,管理在于生产品质学生、品质教师、品质学校;管理制度是有品质的,管理旨在内化愿景、凝聚人心、激发潜能、提升品位。温岭尝试以“快乐学习·智慧教学·品质管理”为导向,建立并实践区域教育管理机制,[1]对区域教育质量加以引领、指导与监控。(二)品质管理的本质

品质管理的本质是学生的“快乐学习”。“快乐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体验、学习情感,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具有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特征。

教育管理的价值,首先要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态度。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当今学子的一种普遍性生命历程(注:浙江省普通高校录取率已于两年前就超过了80%)。假定人的平均寿命为80年,那么,大部分人至少是人生的前四分之一时间是要在校园和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学生的学习是不快乐的,意味着学生要痛苦20年!而且,这种痛苦还不会因为学生离开校园而戛然而止,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弥散性乃至终生性。这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使校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同其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实绩紧密关联起来。(三)品质管理的关键

品质管理的关键是教师的“智慧教学”。“智慧教学”不仅是有效的教学,而且是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具有目标性、高效性、民主性、创造性、多元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管理的价值,关键的是帮助教师修炼教学的智慧。“智慧教学”要求教学理念是智慧的,即学生利益高于一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成长。教学目标是智慧的,即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可以实践检测。教学制度是智慧的,即课堂即时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是科学有效的,即时奖励、结果奖励是合理适切的,课堂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规范有序的。教学是智慧的,体现为:能够科学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生情况,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准确表达教学语言,科学运用即时评价,自主进行命题析题,及时耐心改作辅导,科学高效整合信息。(四)品质管理的机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打造新农村教育品质,温岭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面向全体,和谐共进;提高水平,提升品质”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学的管理与研究,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谐共进;促进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全面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学校的教学、教育、管理全面发展、和谐共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学生品质、教师品质和学校品质,培植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

1.增值评价的目的。温岭市于2009年出台了《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方案》。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理念,明晰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促使学校端正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了解学校教学、教育与管理现状,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动态增值程度,为教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也为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提供依据;通过评价结果和获得的信息,调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并使学校、教师、教研员对教学情况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符合温岭市教学发展实际、体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性质、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初步构建温岭市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2.增值评价的原则。温岭市增值评价有以下几大原则:其一,导向性原则。根据高中、初中、小学和幼教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设置评价指标。高中着眼于升学教育、就业预备教育;初中着眼于综合素质培养,为升学教育、就业预备教育奠定基础;小学着眼于良好习惯养成,注重学生素质的多元开发;幼教着眼于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启蒙教育。其二,增值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的基础水平,遵循“从起点看发展”这一宗旨,以教学质量的纵向增值程度,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使不同层次学校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其三,综合性原则。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综合系统,评价教育教学效果要与其过程评价相结合,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由教育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变化。其四,客观性原则。确定评价标准要从实际出发,评价结果尽可能量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减少主观性,力求公平公正,便于操作。其五,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设置尽可能涵盖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对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常规管理、教学改革与教学科研、学生特长培养、特色工作等内容进行评价。

3.增值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标准。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标准,由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增值性三个方面构成。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主要是在学校层面,评价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策略;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在教师层面,评价教师的专业情意、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水平和优质教师份额;学生发展的增值性主要是在学生层面,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和个性特长。详见表2-2。

4.增值评价的程序。增值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涵以下几个环节:其一,基础诊断:学校在参加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的周期初,根据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标准,对本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作出评价,经教研教科室认定后,作为评价周期满后教学质量是否增值与增值多少的主要依据。其二,自我评价:以基础诊断为基础,学校在每年的7月份,做好学年自我评价工作,撰写“××学校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报告”,并以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两种方式,报教研教科室备案。其三,教学评优区互评:在基础诊断、期满综合评价阶段,以教学评优区为单位,教学评优区学校之间进行互评,验证学校的基础诊断、自我评价水平,并将互评结果报教研教科室审核。其四,组织审核:根据教学评优区的互评结果,教研教科室组织专家对同类学校教学质量增值程度高的前三名、增值程度低的后二名学校,进行复查与审核。其五,激励推介:对于在教学质量增值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授予“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优胜学校”称号,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同时召开教学质量管理推介会。

5.增值评价的实施办法。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大致确定初定各学段的期末综合评价时间,高中为2008学年末,初中为2009学年末,小学与幼儿园为2010学年末,此后以此类推。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的方式采用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等级区间评定法的要求,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等级系数。见表2-3。

此外,高中的评价权限(评价主体)由教研教科室统一组织评价;初级中学(完中)、镇级以上中心小学在教学评优区互评的基础上,教研教科室组织审核;片小学、完小由所属中心小学组织评价,教研教科室根据中心小学上报的结果进行抽查评价。

[1]

参见陈聪富:《快乐学习·智慧教学·品质管理——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区域教学质量评介标准的构建》,2010年12月。该文获浙江省教研室教学评价论文一等奖。

第三节 生态友好型的学校文化

“生态友好”作为教育理念具有超前性、理想性和弥散性的特点。由此形成的学校文化,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向的文化引领功能。生态友好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具有精神家园、心理健康、教师行为改进、改善教室生态、教育行为规范等方面实践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有研究指出,学校文化生态关系到师生生存方式的转变,学校文化生态是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文化生态能够提升文化自觉意识。①如何建设生态友好的学校文化?一应以人为本,建设生态理念文化;二应以情为主,建设生态管理文化;三应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四应改革创新,建设生态课程文化;五应发展个性,建设生态特色文化。

一、打造三园学校

为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丰富学校内涵,提升教育品位,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管理有序的和谐校园氛围,1999年,在温岭市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学园、花园、乐园”式(简称“三园式”)学校的创建活动,这是当时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协作、学会竞争。(一)三园式学校的内涵“三园式”学校的内涵丰富具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每个学生

①闵正威:《学校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意义探析》,《中国教师》2009年第7期,第52—53页。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求知、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为“学园”;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把学校建设成为“花园”;构建和谐、进取的人际氛围,在乐教、乐学的基础上,学会协作、竞争,把学校建设成为“乐园”。“三园式”学校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美育人的一种载体。打造“三园式”学校有利于学生接受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与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审美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形成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二)三园式学校建设的主要措施

1.把学校建成师生精神愉悦、和谐共处的学园。建设一个和谐、轻松、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树立“爱是教育的天职”和“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观念,要求全市师生员工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堪为学生的榜样、良师与诤友。学生要敬重爱戴老师,领导与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整个校园充满一种团结和谐、轻松愉快的良好气氛。全体师生要树立起爱校如家的意识,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如春的温暖、母爱般的关怀。

2.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善教乐学、奋发向上的乐园。尊重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特长,尊重教师的职业特点,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使教师更加专心治学,形成敬业、精业的良好教风与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让教师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校应发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让整个学校无物不育人,无人不育人,无处不育人,无时不育人。学校要开展小型多样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本领,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特长,让学生在社会交流与人际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能力。

3.把学校建成绿色如春、环境宜人的花园。校园要做好道路硬化、空地绿化、场所净化、总体美化的工作。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充分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育“绿色”、“环保”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创建精神家园

温岭市“精神家园”工程是“三园式”学校建设的深化与发展。古往今来,已经有无数哲人提到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一个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在寻找,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精神家园的有无是个动态的概念,一旦找到了满足当前标准的“真理和幸福”,就有了精神家园。温岭教育人为教育的“真理和幸福”而不懈追求。(一)精神家园的内涵

2005年4月,温岭市教育局提出:努力把学校班集体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涵盖“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三块内容,是“三园式”学校的延伸和深化。(《温岭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班集体“精神家园”创建活动的通知》(温教基〔2005〕72号))其目的是让学校成为师生互为“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班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平台,能起到有效调控教育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教”与“学”产生和谐共振的作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班集体应成为学生“健康的学园、和谐的乐园、文化的艺园”。因此,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共享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是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005年教师节,温岭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温政发〔2005〕126号)和《温岭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温政办发〔2005〕129号),指出“温岭教育正处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丰富的重要转变时期,温岭教育既有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较多困难和现实的挑战”,要“抓住主要矛盾:教育与经济、教育内容、区域之间的矛盾”,要“奏响主旋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办学风格特色化,为温岭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温岭特点的课程改革的工作机制”(温政办发〔2005〕129号)。在《温岭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中,更是细化地提出了:牢固树立德育首位思想,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为主题,建设“生态德育”。逐步形成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境德育的德育工作新机制。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提炼、弘扬学校精神,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成师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设温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基地。

这是温岭教育人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确定生态友好型的教育新时空环境对新农村教育的积极作用。(二)“精神家园”建设的背景意义

1.“精神家园”建设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基础的、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谐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和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整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不仅教育宏观环境有待优化,教育均衡、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体现在微观领域如个别学生诚信缺失、精神空虚、信仰盲目等问题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马加爵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使我们警醒,我们认为,要构建和谐教育,班集体这一最小的教育单位必须要和谐,要理直气壮、千方百计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精神家园”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精神家园”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班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平台,能起到有效调控教育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教”与“学”产生和谐共振的作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班集体应成为学生“健康的学园、和谐的乐园、文化的艺园”。因此,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共享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是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精神家园”建设是全面深化“三园式”校园创建的需要。1999年,温岭开展了“学园、花园、乐园”式(简称“三园式”)学校的创建活动,是当时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协作、学会竞争。通过几年的创建,温岭评出了30多所“三园式”学校,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满足教育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更加关注人、发展人成为新时期教育的聚焦点。就温岭而言,促进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继承“三园式”校园创建的优良传统,全面深化“三园式”学校内涵是当务之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温岭决定把丰满温岭教育内涵的突破口和主平台放在班集体建设上,号召全市学校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互为“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建设涵盖“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三块内容,作为“三园式”学校的延伸和深化。(三)创建精神家园的主要途径“精神家园”建设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以“精神关怀”为落脚点,在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环境、积淀文化、形成网络等方面深入探索。

1.创新“精神关怀”机制。将师生“精神关怀”落到实处,需要机制保障,要探索出一套激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融入其中的有效机制。为此,我们着重在“三制一工程”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施德育导师制——实现全员关怀;实施德育监护制——给予特殊关怀;实施大班小班制——体现管理关怀;实施蓝天工程——凸现地方关怀,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读书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外来建设者子女与本地孩子“同在蓝天下,和谐共成长”。

2.拓宽“精神关怀”渠道。给予学生“精神关怀”,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需要社会联动、创新形式。在“精神家园”建设实践中,我们不断拓宽心理关怀、社会关怀、亲情关怀渠道,“三拓宽”方法使“精神关怀”之路越走越宽。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心理沟通,拓宽心理关怀渠道;爱心助学,拓宽社会关怀渠道;社会妈妈,拓宽亲情关怀渠道。

3.优化“精神关怀”环境。优化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环境是落实“精神关怀”的关键。在“科教兴市”战略指导下,市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形成了“党政重教,民心思教,社会助教”的良好氛围。在“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轻松学、健康学、平安学、公平学的优良环境,重点在“减负行动、评价改革、警校共建、抱团发展”等方面。通过实施“减负”行动,营造轻松环境;坚持评价改革,营造健康环境;实行警校共建,营造平安环境;创新抱团发展,营造公平环境。

4.积淀“精神关怀”文化。“精神家园”建设还在丰富校园文化、丰满班级文化、丰厚尊师文化上下功夫,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体现“精神关怀”。书香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特色班级丰满班级文化;尊师重教丰厚尊师文化。

5.形成“精神关怀”网络。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温岭市在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方支持的“精神关怀”网络。宣传和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师生“精神关怀”的宣传力度,每年教师节、“六一”儿童节都刊出专题,重点报道优秀师生的感人事迹,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文化部门及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素养。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转变传统观念,重人才、重能力,形成正确的用人机制。公安、卫生、消防、交通、慈善、各镇(街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起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社会构建起了一张“社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支持”的“精神关怀”网络。

三、构建教学规范

“构建教学规范”听起来似乎不像“三园式”学校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那样动听和温情。然而,从本质上讲,构建教学规范也是为了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加温馨、舒适、和谐,旨在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态友好型教育。

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为了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2010年9月,温岭市教育局在《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规程》的基础上,出台了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规范》。(一)教学规范的主要内容

教学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组织教学、作业管理、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理解并渗透课程理念;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钻研并运用教学材料;把握并运用学习情况;制定并执行教学计划;理解并运用评价标准。

2.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辅助教学手段;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与行为。

3.组织教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运用好教学语言;营造好课堂氛围;掌控好空间位置;把握好教学节奏;管理好学习任务;安排好学生答问;评价好学生表现;生成好教学资源;重视习惯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重视培养学科“尖子生”;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

4.作业管理。认真布置分层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难度和题量;认真批改并讲评作业

5.学习评价。认真执行学习评价的“三维”标准;确保学业测试的命题质量;合理安排学业测试的频次;认真做好阅卷讲评工作,科学利用学业成绩。

6.教学反思。认真反思教学设计;科学反思教学效果。(二)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温岭教育决策者认为,在教学规范的过程中,最首要和最根本的是让每一位教师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因此,温岭市教育局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视野,把有效课堂的六条基本标准写入了规范。

1.理念影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必须首先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因此,教学中的科学理念是否影响到位,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理念影响到位,主要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差异教学、全面发展的理念。

2.目标设计科学。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内容是共性的,而学校、教师与学生是具体的有个性的。教学有效与否的衡量标准是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科学,主要评价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班级学生的学习起点,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策划出适切、可行、可测的课时、单元(章节)教学目标。

3.方式提供合理。教无定法,适合学生发展的,都是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主要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合理地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学习方式。

4.情景创设多元。学生本性天生是好奇的、好学的。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目标,需要多元的教学情景。情景创设是否合理,主要评价教师是否设计并运用了主动、多向、和谐的教学环境。

5.作业分层有效。学生的学生水平是有差异的,但现场的作业本中的作业是面向共性学生的,优秀学生与学习起点相对滞后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作业分层是否有效,主要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中是否既关注班级中的前10%的学生,更厚爱班级中的后20%学生,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获得不同的发展。

6.效果感觉良好。评价效果感觉是否良好,重点是基于教学目标的学生学力发展,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以此为基础,反过来评价目标设计是否科学,方式提供是否合理,情景创设是否多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