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译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4:35:00

点击下载

作者:孟二冬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集译注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陶渊明集译注/孟二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7

ISBN 978-7-101-11653-3

Ⅰ. 陶… Ⅱ. 孟… Ⅲ. ①古典诗歌-作品集-中国-东晋时代②古典散文-作品集-中国-东晋时代 Ⅳ. I213.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60618号书  名 陶渊明集译注译注者 孟二冬责任编辑 周毅泽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http://www.zhbc.com.cnE-mail:zhbc@zhbc.com.cn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版  次 2019年7月北京第1版2019年7月北京第1次印刷规  格 开本/920×1250毫米 1/32印张12 1/2 插页2 字数300千字印  数 1-4000册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1653-3定  价 29.00元前言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他从小就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

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浔阳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浔阳东临彭蠡湖(今鄱阳湖),北面长江,南倚庐山,风景十分优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尽管家境贫困,但那种生活毕竟是恬静而适意的。“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故乡的一草一木,时时萦绕心头,勾起甜蜜的回忆。早年的这种生活,对陶渊明日后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当时长江以北的土地,为异族侵占。北方各族上层统治者经常发动对南方的骚扰和进攻。而东晋王朝,则苟安江南,无所作为,且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当时的豪门世族,恣意侵占良田山泽和佃客奴仆,他们聚敛民脂,搜刮民膏;加之江南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残杀,致使“百姓散在江湖采梠,内使王愉悉召之还。请米,吏不时给,顿仆道路,死者十八九焉”(《晋书·桓玄传》)。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浔阳,又正是地处三江之口的军事要冲,连年的征战,给这一地区造成了更为惨重的破坏。“江州以一隅之地,当逆顺之冲。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之中。起初,他很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其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其结局也只能是“有志不获骋”(同上其二)。于是,“少年的豪壮使他回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变化使他慨叹”(王瑶编注《陶渊明集·前言》)。总之,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贯穿陶渊明的一生,这不仅表现在他出仕与归隐的反复,也表现在他归隐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愤懑。

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追忆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他年近三十才被“召为州祭酒”(《宋书·隐逸传》)。但从“志意多所耻”来看,他对官场中尔虞我诈的风气是不满的。因此,他才“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同上)。还家后,一度召为州主簿,不就。直到三十五岁,才又重新怀着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希望,投奔到了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门下。如前所述,东晋王朝内忧外患,司马氏统治集团腐朽已极。作为新生世族的代表,桓玄就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前期的桓玄,的确显示了重整朝纲、匡救时弊的才能。据《晋书·桓玄传》载,桓玄曾向皇帝奏疏自荐:“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修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并大胆指责朝廷“权门日盛,丑政实繁,咸称述时旨,互相扇附”。在这种局面下,陶渊明前往投奔,也正是寄希望于桓玄,以实现其大济苍生的理想。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当桓玄大权在握、拥有重兵之后,并无安天下之计,却只“陵侮朝廷,幽摈宰辅,豪奢纵欲,众务繁兴”,伺机谋取帝位,结果“朝野失望,人不安业”。这也是陶渊明离开他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四十岁这一年,作为新兴地主集团的代表刘裕,率部击败桓玄,收复京邑,并实握东晋大权。这给当时处在极为黑暗中的人民又重新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再次步入仕途,在刘裕手下做了一个参军之职。但陶渊明此次出仕的态度,却是“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在赴任途中,他就徘徊不前,疑虑重重,并作好了“终返班生庐”(同上)的思想准备。之后,尽管又做过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和为时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但他发现这一切皆有违自己的夙志,于是便愤然弃官归隐了。

这位早年怀着“感物愿及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的理想而步入社会的陶渊明,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但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终于逼使他走上了与统治集团相决裂的道路,最后怀着满腔的愤懑不平,又重新回到了那时时令他遐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然而在隐居生活中,他表面上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貌似飘逸潇洒的隐士生活,但内心的苦闷却永远无法排遣:“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同上其三);“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岁暮和张常侍》)。他既没有忘怀昔日的壮志,也更没有忘怀于现实。我们从《述酒》等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时时在关注着政治风云的变化,并时而表现出内心的愤慨与不平。“酒能祛百虑”(《九日闲居》),他之所以苦闷忧愁,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没能实现理想。也正是由于对理想的炽热追求,他常常慨叹生不逢时,并以极大的热情为人间社会设计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理想乐园。因此,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贯穿陶渊明一生的最基本的矛盾,并由此而决定了他貌似飘逸而内心又极苦闷的独特的个性。二

陶渊明的诗歌,犹如他的个性一样,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材选择的独特性

陶诗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确定性和一贯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对于陶诗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歌颂田园,反映躬耕

今存陶诗中,属于田园诗的有三十首左右,数量不算多,但它却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奠基石,揭开了中国诗史上新的一页。

家乡美丽的风光,陶冶了陶渊明童年的心灵,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当他置身于仕途之中时,那恬静、幽美的田园与污浊、黑暗的官场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在仕途的坎坷遭遇之后,他又重新扑入了田园的怀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一诗,便是他当时心灵的写照。脱离了“尘网”,冲决了“樊笼”,阔别已久的田园故宅又展现眼前,诗人内心的无限喜悦,就在那历数一草一木中得到充分体现。平静安宁的气氛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同上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二十首其五)。野外田园,无世俗之交;穷巷虚室,无杂尘之念。对田园风光的极力歌颂,正反衬出世俗、官场的污浊黑暗。

不同于一般的诗人,陶渊明是亲身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早在元兴二年(403),陶渊明离职居丧时,就有了参加生产劳动的体验,当时写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后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直到六十三岁去世的二十多年中,他是“躬亲未曾替”(《杂诗》十二首其八)。如其《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杂诗》十二首其八(“代耕本非望”)《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等诗,对他躬耕自资的生活均有集中的反映。陶渊明以极大的热情歌颂田园生活,使他的诗不仅在当时“独超众类”(萧统《陶渊明集序》),而且对后世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歌颂隐者,赞美贫士

在经过了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后,陶渊明最终还是走上了独善其身的道路。“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二十首其九),独自保持高尚纯洁的节操。正由于当时“举世少复真”(同上其二十),他也只有从古代的达人隐者之中寻求知音,以表现自己“有志不获骋”的愤世之情和不为世俗所染的高尚节操。这样一来,陶渊明笔下的达人隐士便大批地出现了: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

稻》)遥谢荷翁,聊得从君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

获》)路若经商山,……多谢绮与角。(《赠羊长史》)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饮酒》二十首其一)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同上其二)长公曾一仕,……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同上其十二)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同上其十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拟古》九首其二)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同上其八)此外,在《述酒》、《咏二疏》、《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等作品中,就以更集中的篇幅来为达人隐士高唱赞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志向。在陶渊明之前的诗人中,有些不得志的诗人如阮籍、嵇康、左思等人,虽也偶尔引此类达人隐士为同调,但并没有形成这种具有确定性和一贯性的诗歌题材。

陶渊明归隐之后,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其《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杂诗》十二首其八、《乞食》、《有会而作》等诗中,对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均有集中的反映。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因而,陶诗中以歌颂贫士为题材的作品,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咏贫士》七首组诗中,诗人就以极大的热情对贫士加以歌颂。诸如荣启期和原宪不慕富贵、安贫乐道;黔娄不求名利而衣不蔽体、终身贫贱;袁安困于积雪,阮公拒贿弃官,然能以食草为甘味,道义胜而心欢然;张仲蔚心地耿介而隐处蓬蒿;黄子廉辞官归隐,虽生活贫困而能坚守节操等等。陶渊明正是把这些贫士作为效法的榜样。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也每每称道:“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其二);“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其十一);“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其十八)。在他所歌咏的每一个贫士的身上,我们似乎都能明显看到陶渊明的影子。清代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中说:“余尝玩公此下数诗(按:指《咏贫士》第三至第七首),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份推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陶诗以此为题材,正是为了突出地表现自己高尚的节操,并以此而自我慰藉。而如此大量以咏贫士为题材的诗歌,在陶渊明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3. 为悲剧英雄高唱赞歌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陶渊明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他抚今追昔,感慨生平,忍受着内心的苦闷与煎熬。在现实社会中,就实现理想抱负而言,陶渊明可谓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为那些悲剧性的人物高唱赞歌,则又是陶诗在题材选择上的一大特点。《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歌颂夸父逐日的英雄事迹。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正是诗人早年“抚剑独行游”的自然发展,也是陶渊明晚年心目中理想的化身。诗人接着又在第十首中,热情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慷慨不平之气。如果说夸父、精卫和刑天都还是神话中的悲剧英雄的话,那么,历史上的荆轲则是人间的悲剧英雄了。陶渊明《咏荆轲》一诗,突出地表现了荆轲的英雄气概,“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百万,逶迤过千城”,把英雄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最后仰天长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人对荆轲的无限同情,正说明自己也同样是“奇功”不成,以悲剧而退身的。不平之气,愤然而出。甚至朱熹也认为此诗“露出本相”(《朱子语类》卷一三六)。由此亦可见出陶诗在题材选择上的倾向性和一贯性。

4. 寄酒为怀

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和王瑶先生的《文人与酒》等文章,曾对包括陶渊明在内的魏晋时人饮酒的原因和目的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兹不赘言。需略加强调的是,陶渊明一生饮酒不止,并非只为避祸全身,而在更大的程度上,一是排忧解闷,借酒浇愁;二是借酒为题,抒发怀抱,正如萧统所言:“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如《饮酒》组诗中,涉及社会黑暗的就占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交,他把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感慨,以及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都总归在《饮酒》这个题目之下,最后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其用心之苦,是显而易见的。而大量的、以酒为题材的诗歌,也是从陶渊明这里开始的。(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仅广泛汲取了传统的优秀成果,而且更有新的创造,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

1. 白描勾勒,写意传神

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对田园风光、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总是善于捕捉最具特征的东西,以白描的手法,加以随意的神貌点染,并把自己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怀融进艺术画面。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同上其二)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清淡自然的景物之中,充满生机,充满悠然自得之趣,与诗人此时的畅适之情十分融洽,可谓神韵悠然。又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

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秋高气爽,万木凋零,山峰越发显得高峻奇绝,青松、芳菊更加显出坚贞秀美。自然景物的神态气骨,正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卓越的精神境界。

年岁略长于陶渊明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就十分强调“以形写神”(《论画》)和“迁想妙得”(《魏晋胜流画赞》)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同时代的另一位画家王微,在《叙画》中也强调要通过尺幅千里的表现技法,传达出绘画对象的“动生焉”、“灵出焉”的神,并说:“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不仅要传达出绘画对象的神,而且这种神应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情思熔铸过的,即典型化甚至理想化了的。而陶渊明的诗歌,就具有这种妙处。袁行霈先生在《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一文中指出:“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下编)就精辟地指出了陶诗的这一突出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对于人物的描写,也是偏重于意态神情的传达。如《咏荆轲》诗,对荆轲的描写,就只突出表现英雄的豪迈气概,不需要任何的外貌描写。陶诗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也无不如此。如: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其二)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都是通过神态的描写,虽只淡淡的几笔,便将抒情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展露无遗。

2. 比兴、象征与寄托

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运用比兴、象征和寄托的手法由来已久,《诗经》、《楚辞》、汉乐府就都是成功的范例。而发展到阮籍,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就大多采用这些手法,并形成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趋难求。”李善《文选》注也说他“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陶渊明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就吸取了阮籍的这些手法,但他却避免了过分的隐晦曲折,而使比兴、象征、寄托的意象都具有十分鲜明清晰的特色。如陶诗中写青松: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二十首其八)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

经钱溪》)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九首其六)不惧严寒,不畏霜雪,贞秀高杰,卓然独树,这是青松的本性,也是陶渊明的化身。此外,诸如佳菊、幽兰、独鸟、孤云,诗人也常常用来比喻或象征自己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寄托“有志不获骋”的孤独苦闷心情。萧统谓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是很有道理的。阮籍诗偏重于内心的独白,而很少描写生活,故给人的感觉是隐晦曲折、“归趋难求”;陶诗则是通过对诗化了的平淡生活的描写,来展现内心世界,故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鲜明清晰。

3. 情、景(事)、理的融合

陶渊明是一位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位哲人。他深受老子、庄子和孔子思想的影响,与魏晋玄学思想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是通过景或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

陶渊明不仅有纯哲理的《形影神》诗,而且还有充满玄学意味的《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然而陶诗的妙处,既不在于一般的言情,也不同于玄言诗式的说理。他能将情、景(事)、理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如其《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既然“在人境”,就难免有“车马喧”,但诗人偏说“而无车马喧”。原因何在?由于“心远”。接下来诗人用这样一幅图画来展现“心远”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如此清静优雅的境界,不知是自然之景还是诗中之画,或是心中之境。总之“此中有真意”,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诗中“心远地自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可以说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客观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但诗人并不是作道学家式的说教,而是把这“心远”的“真意”融在一个极其优美的景象之中,从而更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诗人把情景理完全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三)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这是不错的。但陶诗语言的好处,却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富于启示性,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陶渊明自幼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家乡那清秀的山水田园,陶冶了他那颗朴素的心灵。经历了仕途羁役之后,更增强了他对家乡山水田园的热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二十首其十四),努力使自己忘却世俗的烦恼。要表现这简朴的生活、自然的风光和淡远的情趣,就无需用浓艳华丽的辞藻去雕饰,也只有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才能显示出天真自然之趣。但是,悠然自得的淡远情趣,只是陶渊明个性的一个侧面或表面。在悠然自得的背后,他还有孤独与苦闷,也有激愤与不平,他是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人。而陶诗语言的风格,就正如他的个性一样,也总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藏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就是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东坡题跋》),“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尤其是陶渊明以他那哲人的慧眼,在不断观察、思考着宇宙、社会与人生,并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将他的深刻体悟平易地道出,读来如警句格言,十分耐人寻味。北齐阳休之在《陶集序录》中说:“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南宋陈模在《怀古录》中说:“盖渊明人品素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不过写胸中之妙耳。未尝以为诗,亦未尝求人称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此其所以不可及。”把语言艺术完全归结到人品上,只要人品高,就可以不思而得、“信笔而成”,这种见解恐怕是片面的。陶诗语言的妙处,在于既经过了精心的锤炼,而又显得格外朴素自然、毫无斧凿之痕。例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除阶旷游迹,园林独余情。(《悲从弟仲德》)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九日闲居》)借助整齐的对偶形式与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互对应的两个部分突现出来,使它们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既显得自然本色,又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化与感染力。陶诗中大部分语言都是表面平淡无奇,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寓精奇华美于平淡朴素之中。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就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亦云:“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陶诗造语精工而又不露痕迹,是常为后人所惊叹的。如《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诗中,“虚舟纵逸棹”的“纵”字,“神萍写时雨”的“写”字,“晨色奏景风”的“奏”字,无不锤炼精工而妙传难言之意。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葛立方也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韵语阳秋》卷一)寓精奇于平淡之内,含绮丽于朴素之中,这才是陶诗语言的本色。

还应当看到,陶诗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学习和借鉴《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也是分不开的。陶渊明早年便“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其十六),“诗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学习前人的语言,对于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一点在他早期的诗歌里,表现尤为明显。如他的四言诗,就直接受到《诗经》的影响,我们从陶诗的注释中已可明显看出。同样,陶渊明的五言诗也是大量地学习和借鉴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如《古诗十九首》、曹丕、曹植、阮籍、左思,以至于民歌,对陶渊明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以曹植诗歌为例:曹诗有“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杂诗》七首其五);陶诗有“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拟古》九首其二)。曹诗有“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箜篌引》);陶诗有“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其一)。曹诗有“种豆南山下,葛蔓自成阴”(《种葛篇》);陶诗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曹诗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陶诗有“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十二首其四)。曹诗有“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杂诗》七首其二);陶诗有“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杂诗》十二首其一)。但是,曹植诗的语言风格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与陶诗语言风格有显著的区别。可见陶渊明学习前人的语言,并不为其所囿,而是结合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化入诗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如同他那不随俗、不苟同的高尚人格一样,“独超众类”。清代胡凤丹《六朝四家全集序》说:“靖节为晋第一流人物,而其诗亦如其人,澹远冲和,卓然独有千古。夫诗中之有靖节,犹文中之有昌黎也;文必如昌黎,而后可以起八代之衰;诗亦必如靖节,而后可以式六朝之靡。”

除诗歌之外,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他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与子俨等疏》及《自祭文》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三

陶渊明作品集子的版本甚多,异文也较多,本书所收篇目及卷次、正文一般依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1版)为底本,同时参校以其他版本,凡不同于逯本之处及所据之本,皆一一注出。

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作品,书中对所收陶渊明的每一篇作品,都作了“说明”、“注释”和“译文”。“说明”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作品的写作年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注释”部分主要是解释典故和一些较难懂的字、句,文字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在说明与注释过程中,吸收和参考了古代和当代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书中没有一一注明,谨在此一并致谢。将陶渊明的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将陶诗今译,难度就更大了。本书对陶诗的今译,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和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文字生动流畅、通俗易懂。为了不至于过多地失去古典诗歌的味道,在译诗的过程中,对句法形式、平仄音调及用韵等方面也作了必要的考虑。

由于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孟二冬一九九五年五月于北京大学陶渊明集卷之一诗四言并序停云

[说明]这首诗共四章,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春,当时诗

人四十岁,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停云”,凝聚不散的云。本诗和下面的《时运》、《荣木》

都是模仿《诗经》的形式,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

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

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

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

情。同时,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

句,则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①②③《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

④弥襟。⑤霭霭停云,濛濛时雨。⑥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⑦静寄东轩,春醪独抚。⑧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濛濛。⑨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⑩愿言怀人,舟车靡从。⑪东园之树,枝条载荣。⑫竞用新好,以怡余情。⑬人亦有言:日月于征。⑭安得促席,说彼平生。⑮翩翩飞鸟,息我庭柯。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⑰岂无他人,念子实多。⑱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注释]①罇(zūn尊):同“樽”,酒杯。湛(zhàn站):沉,澄清。醪(láo劳):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②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③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④弥(mí迷):满。襟:指胸怀。⑤霭霭(ǎi矮):云密集貌。濛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⑥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⑦寄:居处(chǔ),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⑧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注):长时间地站立等待。⑨平陆:平地。⑩靡(mǐ米):无,不能。⑪载:始。荣:茂盛。⑫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这两句说,东园的春树竞相以新的美好景色,来招引我的爱怜之情。⑬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⑭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⑮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⑯翮(hé核):鸟的翅膀。敛翮: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互相唱和。⑰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⑱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译文]《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家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思念亲友而不得相会,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态,鸣声婉转相唱酬。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并序时运

[说明]这首诗共四章,当与《停云》诗作于同一年的暮春,内容写

暮春独游。诗人投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欣赏、赞美着大好的春光,

并在其中领略了陶然自乐的无限喜悦;然而时世的艰难,不禁使

得诗人伤今思古,感慨身世,心头排遣不去的孤独之感,给诗人

带来了无限的惆怅,这就是诗序中所说的“欣慨交心”。①②③《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④迈迈时运,穆穆良朝。⑤袭我春服,薄言东郊。⑥山涤余霭,宇暧微霄。⑦有风自南,翼彼新苗。⑧洋洋平泽,乃漱乃濯。⑨邈邈遐景,载欣载瞩。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⑪挥兹一觞,陶然自乐。⑫延目中流,悠想清沂。⑬童冠齐业,闲咏以归。⑭我爱其静,寤寐交挥。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⑯斯晨斯夕,言息其庐。⑰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⑱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注释]①春服既成:语出《论语·先进》,意思是说,春天的服装已经穿得住了。成:就,定。②斯:则,就。和:温和,和暖,指春天的气息。③偶影:与自己的身影为伴,形容孤独。④迈迈:行进貌。时运:四时运转。穆穆:淳和美好貌。朝:早晨。⑤袭:衣上加衣,这里是“穿”的意思。薄:迫近,此处意为:到……去。言:语助词。⑥涤:洗。霭:云气。余霭:残余的云气。宇:四方上下,这里指天空。暧:昏暗不明的样子。霄:云气。一说雨后的虹。⑦翼:鸟翅,这里作动词,有吹拂、扇动的意思,形容新苗在南风的吹拂下像羽翼似的微微摆动。新苗:新长的嫩苗。⑧洋洋:形容水的浩瀚、盛大。泽:湖。漱(shù术):含水洗口。濯(zhuó浊):洗。⑨邈邈(miǎo秒):远貌。遐(xiá霞):远。载:语助词,这里有“乃”的意思。瞩(zhǔ主):注视。⑩称(chèn衬)心:符合心愿。易足:容易满足。⑪挥:倾杯而饮的动作。觞(shāng伤):古代饮酒器,犹今之酒杯。陶然:快乐的样子。⑫延目:放眼,向远处看去。悠想:遥想。沂(yí夷):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县南。⑬童:儿童。冠: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齐业:都已习完功课。此二句事出《论语·先进》。《论语·先进》记孔子的学生曾点谈自己的理想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乘凉)乎舞雩(yú鱼),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之时,穿青春服,五六个成年男子和六七个儿童一道,在沂水沐浴,到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场所)乘凉,然后唱着歌儿往回走。⑭静:指曾点的清静闲雅之风。寤(wù悟):睡醒。寐(mèi妹):睡眠。寤寐:犹言日夜。交挥:交互奋发,是说时刻向往。⑮殊世:异代。⑯斯、言:皆语助词。息其庐:在家中休息。⑰分列:指分排栽种。翳(yì意)如:茂密的样子。⑱黄唐:黄帝、唐尧,指上古和平的时代。逮:及、赶上。

[译文]《时运》这首诗,是暮春纪游之作。穿上春天的服装,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和煦的春光;与影为伴独自闲游,内心交织着欣喜与悲慨。四时运转不停,春日晨光融融。穿上我的春服,前往东郊踏青。山间云气已尽,天宇横跨彩虹。南风习习吹来,嫩苗展翅欣迎。平湖涨满春水,漱洗神情顿清。眺望远处风景,赏心悦目驰情。此景此情相惬,我心欢畅无穷。举杯一饮而尽,自得其乐融融。放眼湖中清流,遥想曾点沂游。课罢携友远足,归来放开歌喉。我心爱其闲静,日思夜想同游。只恨今昔异代,遥遥隔世难求。平居朝朝暮暮,静守家园之中。花卉草药分行,树木竹林葱葱。素琴横卧床上,半壶浊酒尚浓。黄唐盛世难追,我独慨叹无穷。并序荣木

[说明]这首诗共四章,写作年份当与前两首诗相同,时已当夏季。这首诗是诗人为感念老之将至而作。诗人由朝开夕落的木槿

花而产生了联想与感悟:第一章写人生短暂的悲哀,第二章写依

道从善的心愿,第三章写无所作为的内疚,第四章写自强不息的

壮志。此诗虽为“念将老”而作,但诗人并非一味叹老嗟衰,而

是以此为契机,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实现宏伟的理想志愿。诗歌

语言果断坚毅,颇有催人奋进的力量。①②③《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

④无成。⑤采采荣木,结根于兹。⑥晨耀其华,夕已丧之。⑦人生若寄,憔悴有时。⑧静言孔念,中心怅而。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⑨贞脆由人,祸福无门。⑩匪道曷依,匪善奚敦?⑪嗟予小子,禀兹固陋。⑫徂年既流,业不增旧。⑬志彼不舍,安此日富。⑭我之怀矣,怛焉内疚。⑮先师遗训,余岂之坠?⑯四十无闻,斯不足畏。⑰脂我名车,策我名骥。⑱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注释]①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②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③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④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无成:无所成就。⑤采采:繁盛的样子。荣木:即木槿(jǐn仅),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落。兹:此,这里。⑥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华:同“花”。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⑦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憔悴(qiáo cuì瞧粹):枯槁黄瘦的样子。⑧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孔:甚,很。念:思念。中心:内心。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⑨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⑩匪:同“非”。曷:同“何”。依:遵循。奚:何。敦:敦促,勤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⑪嗟:叹词。予:我。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禀:禀性,天性。固陋:固执鄙陋。⑫徂(cú粗阳)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流:流逝。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⑬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安:习惯于。日富:指醉酒。《诗经·小宛》:“壹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⑭怀:心怀,思量。怛(dá达):痛苦,悲伤。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⑮先师:指孔子。遗训:留下的教导。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⑯此二句语出《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斯:这。畏:害怕,恐惧。⑰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骥:千里马。名车、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⑱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译文]《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从童年就开始聆听圣贤之道,可如今白发已生,衰老将至,却一事无成。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并序赠长沙公

[说明]长沙公原是晋大司马陶侃的封号(长沙郡公)。当时的制度

是父爵子袭。据《晋书·陶侃传》载,陶侃的五世孙陶延寿袭了

长沙郡公的爵位,他与陶渊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陶渊明是陶侃

的四世孙,比陶延寿长一辈。这首诗共四章,诗人以长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叹宗族的悠久

历史,赞美宗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赞扬长沙公能继父业,并

勉励他不断进德修业,希望日后常通音讯。整首诗在态度和蔼、

言恳意切之中,体现了诗人重视立身处世的积极人生观和一种长

者的风度。①②③④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⑤经过浔阳,临别赠此。⑥同源分流,人易世疏。⑦慨然寤叹,念兹厥初。⑧礼服遂悠,岁月眇徂。⑨感彼行路,眷然踌躇。⑩於穆令族,允构斯堂。⑪谐气冬暄,映怀圭璋。⑫爰采春华,载警秋霜。⑬我曰钦哉,实宗之光。⑭伊余云遘,在长忘同。⑮笑言未久,逝焉西东。⑯遥遥三湘,滔滔九江。⑰山川阻远,行李时通。⑱何以写心,贻此话言。⑲进篑虽微,终焉为山。⑳敬哉离人,临路凄然。㉑款襟或辽,音问其先。[注释]①于:犹“与”。族:宗族,家族。②祖:陶延寿是陶侃的玄孙,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非嫡系),这里的“祖”兼指对方的曾祖父辈与自己的祖父辈。大司马:东晋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长沙郡公,后拜大将军。死后追赠大司马。③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贵族宗庙制度,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叫作穆。既远:指世次相隔已远。④路人:过路之人。指关系疏远,彼此陌生。⑤浔阳: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这里是陶渊明的家乡。⑥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后代。人易:人事变更。世疏:世系疏远。⑦寤:通“悟”,觉悟,醒悟。厥(jué觉):其。厥初:当初的始祖。语本《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⑧礼服:服丧的礼服,这里指宗族关系。古人因血缘亲疏关系不同,丧礼之服也有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悠:远,指关系的疏远。眇:同“渺”。眇徂:指年代久远。⑨行路:行路之人。眷然:恋慕的样子。踌躇(chóu chú愁锄):犹豫不决,徘徊不前。⑩於(wū乌)穆:赞叹之辞。《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毛传:“於,叹辞也;穆,美。”令:美,善。允构斯堂:指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允:诚信,确能。堂:正室,喻父业。《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若考:其父。底法:屋基的大小宽长。厥子:其子。矧:况且,何况。)意思是说,父亲已经奠定建房的规模,他的儿子不肯为堂基,又怎肯继续建造房屋?这里是反用其意。⑪谐气:和谐的气度。冬暄(xuān宣):像冬天的阳光般和暖。暄:暖和。映:辉映。怀:胸怀。圭璋(guī zhāng规章):宝贵的玉器。这句是说长沙公的胸怀可与美玉相映生辉。这两句赞美长沙公气度温和,品德高尚。⑫爰:语助词。采:光彩。华:同“花”。爰采春华:光彩如同春花。这里是形容长沙公风华正茂,功绩卓著。《宋书·高帝纪》载:“义熙五年(409),慕容超率铁骑来战,命咨议参军陶延寿击之。”可知陶延寿于义熙间颇立功业。载:通“再”,又。警:惕。载警秋霜:惕于秋霜之微。是说长沙公立身处世机敏练达而小心谨慎。⑬钦:敬。实宗之光:实在是宗族的荣光。⑭伊、云:语助词。遘(gòu够):遇。长:长辈。指作者为长沙公的长辈。同:指同宗。⑮逝:往,去。这里指分别。⑯三湘:泛指湖南,这里指长沙公将返封地长沙。九江:指作者所在地。⑰行李:使者。行李时通:经常互通音讯。⑱写:抒发,倾泄。贻:赠送。⑲篑(kuì愧):盛土的竹器。为山:指建立功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加一筐土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最终亦能成山。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⑳敬:有“慎”的意思。离人:离别之人,指长沙公。临路:上路,登程。㉑款:诚,恳切。款襟:畅叙胸怀。辽:远。音问其先:是说可以常通音讯。

[译文]

我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由于世次相隔已远,彼此也互不相识。他这次路过浔阳而得相会,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同一源头分支流,世系渐远人相疏。感悟此理深慨叹,因念彼此同初祖。血缘宗亲渐疏远,岁月悠悠不停伫。感叹族亲成陌路,犹豫徘徊心恋慕。君为同族美名扬,弘扬父志功辉煌。温文尔雅谦和态,美德生辉映圭璋。风华正茂光灿灿,立身谨慎防秋霜。可钦可佩令我赞,君为我族增荣光。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辈长忘同宗。笑语欢言尚未久,君将离去各西东。三湘遥遥君归处,九江滔滔我意浓。远隔山川路途阻,频将音讯互为通。如何表达我心意,且送几句肺腑言。积土可以成高山,进德修业是圣贤。愿君此去多保重,相送登程意凄然。路途遥远难再晤,愿得音讯早早传。①酬丁柴桑

[说明]柴桑县是陶渊明的家乡,柴桑县令刘程之于元兴二年(403)弃官归隐,接替他的便是诗题中姓丁的县令。由此可以

推知此诗约作于义熙元年(405)前后,陶渊明约四十一岁左右。这首诗分为两章,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其中也寄寓

了诗人的殷切期望;次章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

畅的心态,浓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谐的喜悦。②有客有客,爰来宦止。③秉直司聪,惠于百里。④飡胜如归,聆善若始。⑤匪惟谐也,屡有良游。⑥载言载眺,以写我忧。⑦放欢一遇,既醉还休。⑧实欣心期,方从我游。[注释]①酬:以诗文相赠答。如唱酬,酬对。②爰:乃,是。宦:做官。止:语助词。③秉直:秉公持正。秉:持。直:正直。司聪:为朝廷听察民情。司:掌管。聪:听闻。惠:恩惠,好处。百里:指一县所管辖的区域。④飡:同“餐”,吃。胜:胜理,至言,指正确的道理、中肯的言论。飡胜如归:意思是采纳正确的意见就像回家一样喜悦。聆:听。始:开始,这里有“新鲜”的意思,表示认真的态度。⑤匪:同“非”。匪惟:不只是,不仅仅。谐:和谐,融洽。良游:指愉快地游赏。⑥载:且,又。写:宣泄,抒发。⑦放欢:放开欢畅的胸怀。⑧心期:两心契合,知心。

[译文]有客来自他乡,来到此地做官。秉公正,察民情,恩惠遍及乡县。欣然采纳至理,虚心听取善言。彼此岂止投缘,常常携手畅游。且欢言,且眺望,消除内心烦忧。放开欢畅胸怀,不醉怎能罢休?知音令我欣慰,愿得与我共游。并序答庞参军

[说明]此诗当作于宋少帝景平二年(424),本年八月改元,为宋

文帝元嘉元年,陶渊明六十岁。这年八月,谢晦任荆州刺史,进

号卫将军。诗题中的庞氏,即为谢晦卫军参军。庞参军曾于这一

年的春天奉刘义隆之命由浔阳出使江陵,与陶渊明有唱和(见陶

渊明五言诗《答庞参军》)。此时值冬季,庞参军又从江陵奉使

赴京都,途经浔阳有诗赠渊明,渊明即以此诗作答。这首诗共六章,首章自叙隐居之乐,次章写与友志同道合,

三章写与友相处之乐,四至六章均为送别之辞。整首诗叙述了他

们交往的经过和彼此结下的诚挚的友情。①②③

庞为卫军参军,从江陵使上都,过浔阳见赠。④衡门之下,有琴有书。⑤载弹载咏,爰得我娱。⑥岂无他好,乐是幽居。⑦朝为灌园,夕偃蓬庐。⑧人之所宝,尚或未珍。⑨不有同好,云胡以亲?⑩我求良友,实觏怀人。⑪欢心孔洽,栋宇惟邻。⑫伊余怀人,欣德孜孜。⑬我有旨酒,与汝乐之。⑭乃陈好言,乃著新诗。⑮一日不见,如何不思!⑯嘉游未,誓将离分。⑰送尔于路,衔觞无欣。⑱依依旧楚,邈邈西云。⑲之子之远,良话曷闻!⑳昔我云别,仓庚载鸣。㉑今也遇之,霰雪飘零。㉒大藩有命,作使上京。㉓岂忘宴安,王事靡宁。㉔惨惨寒日,肃肃其风。㉕翩彼方舟,容裔江中。㉖勖哉征人,在始思终。㉗敬兹良辰,以保尔躬。[注释]①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②江陵:地名,在今湖北江陵县。使:奉命出行。上都:京都,中央政权所在地,当时在建康(今南京市)。③见赠:有诗赠给我。④衡门:横木为门,代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衡门之下:语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栖迟:游息。)⑤载:且,于是。爰:乃。⑥好:爱好,喜尚。幽居:幽静的居处,指隐居。⑦灌园:在园中浇水种菜。《高士传》记楚王遣使聘陈仲子为相,仲子逃去,为人灌园。这里特指隐居的生活。偃(yǎn掩):仰卧,指休息。蓬庐:茅舍,简陋的房屋。⑧《礼记·儒行》说:“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诗中二句即指此。是说别人以为宝贝的,我却看得很轻,不以为珍贵。⑨同好:共同的爱好,这里指志同道合。意本《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云胡:如何。⑩觏(gòu够):遇见。怀人:所思念的人,指庞参军。⑪孔:甚,很。洽:和谐。栋宇:房屋。惟:语助词。此二句有双关意:一是庞参军曾与诗人为邻居。陶渊明五言诗《答庞参军》诗序中有“自尔邻曲,冬春再交”语可证。二是以德为邻,即“不有同好,云胡以亲”之意。⑫伊:语助词。欣德:喜悦于德操。孜孜(zī资):努力不怠。⑬旨酒:美酒。⑭陈:陈述,指交谈。⑮此二句本《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三年。如三秋,如同隔了三年那样长。陶诗此二句中间省略,意思是:一日不见,尚如三秋,何况我们这么久没见了,怎能让我不思念呢?⑯嘉游: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游赏。(yì译):满足,厌烦。誓:同“逝”,发语词。⑰尔:你。衔:含。衔觞:指饮酒。⑱依依:依恋的样子。旧楚:指江陵。江陵是古代楚国的国都郢,所以称江陵为“旧楚”。邈邈:遥远的样子。西云:西去的云。⑲之子:此人,指庞参军。之远:走向远方。曷:同“何”,怎么。⑳云:语助词。仓庚:黄莺。载:始。黄莺始鸣在春天,此处点明上次分别的季节。㉑霰(xiàn现):小雪珠。以上四句仿《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渲染离情别绪。㉒大藩:藩王,指谢晦。时谢晦封建平郡王。谢晦有檄京邑书云:“虽以不武,忝荷蕃任。”上京:同“上都”,京都,参见注②。㉓宴安:逸乐。王事:指国家的事情。靡宁:没有停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谁还会忘记安逸享乐的生活,只是国家的事情无休无止,使你不得安宁。㉔惨惨:暗淡无光的样子。肃肃:疾速的样子。㉕翩:轻快前进的样子。方舟:两船相并。容裔:犹容与,形容船行舒闲的样子。㉖勖(xù序):勉励。征人:远行之人,指庞参军。㉗敬:戒慎。躬:身体。

[译文]

庞君担任卫军将军的参军,从江陵奉命去京都,途经浔阳,赠我以诗。房屋虽简陋,有琴也有书。边弹琴边咏唱,我心乃得欢娱。岂无其他爱好,最是乐此幽居。日出浇水园中,日入仰卧茅庐。世俗金玉以为宝,我意鄙之不足珍。若非志同道合者,如何相近得相亲?我待寻觅知心友,恰遇意中所念人。两相欢心甚融洽,屋宇相接为近邻。君为我所思念者,乐修德操勤不止。我今有美酒,与君同乐之。知心话语互倾诉,言志抒情谱新诗。一日不见如三秋,如何教我无忧思!同游甚乐未尽兴,君行匆匆又离去。送你来到大路上,举杯欲饮无欢意。江陵故地心依恋,遥望西云深情寄。斯人离我去远方,知心话语难再叙。昔日你我相离别,当春黄莺始啼鸣。今日你我喜相遇,雪珠雪花正飘零。王公大人既有命,遣君出使赴上京。谁人不想获安逸,王事繁多无安宁。寒日惨淡暗无光,寒风肃肃刺骨凉。君乘方舟伏轻波,驶向江中态安详。远行之人当自勉,最终归处先思量。值此良辰多谨慎,保重身体得安康。劝农

[说明]这是一首劝勉人们重视和从事农业劳动的诗歌。诗歌共分六

章:第一章写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第二章写古代圣君贤臣皆自

躬耕,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和

劳作者勤苦而自逸的生活;第四章写即使贤达之人也勤作于农田

之中,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第五章旨在劝勤勉而戒懒惰;第六

章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

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

本农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

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①悠悠上古,厥初生民。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③智巧既萌,资待靡因。④谁其赡之?实赖哲人。⑤哲人伊何?时惟后稷。⑥赡之伊何?实曰播植。⑦舜既躬耕,禹亦稼穑。⑧远若周典,八政始食。⑨熙熙令德,猗猗原陆。⑩卉木繁荣,和风清穆。⑪纷纷士女,趋时竞逐。⑫桑妇宵兴,农夫野宿。⑬气节易过,和泽难久。⑭冀缺携俪,沮溺结耦。⑮相彼贤达,犹勤垄亩。⑯矧兹众庶,曳裾拱手!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⑱宴安自逸,岁暮奚冀?⑲担石不储,饥寒交至。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㉑孔耽道德,樊须是鄙。㉒董乐琴书,田园不履。㉓若能超然,投迹高轨。㉔敢不敛衽,敬赞德美。[注释]①悠悠:遥远。厥初生民:当初的人民。厥:其。生民:人民。②傲然:逍遥自在的样子。傲:同“敖”,游戏,闲游。自足:指衣食自给,犹言丰衣足食。抱朴:本于《老子》:“见素抱朴。”襟怀质朴、朴素。含真:秉性自然、不虚伪。③智巧:与上文“朴”、“真”相对而言,指狡诈与奸巧。资待:赖以为生的生活资料。资:资给,给济。待:需求。靡因:无来由。即没有来源、没有依靠。④其:语助词。赡(shàn善):供给,供养,使充裕。哲人:旧时称才能见识超越寻常的人,即贤智之人。⑤伊何:是谁?伊:语助词。时惟:是惟,即是为。后稷(jì记):相传为虞舜时的农官,始教民耕种。⑥赡之伊何:如何使民富足呢?植:种植。⑦舜、禹:远古时的君主。躬耕:亲自耕种。《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稼:播种五谷。穑(sè色):收获谷物。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⑧周典:指《尚书》中的《周书》。八政始食:《尚书·周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食列第一,故曰“始食”。⑨熙熙:和乐的样子。《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令德:美德。猗猗(yī衣):美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淇奥》:“绿竹猗猗。”这里指茂盛的禾苗。原陆:指田地,田野。⑩卉(huì会):草的总称。穆:淳和,温和。《诗经·大雅·蒸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清穆:即“穆清”,喻清平之时。⑪纷纷士女:众多男女。趋时:指赶农时。竞逐:你追我赶。⑫宵兴:指天未亮即起身操作。宵:夜。野宿:宿于田野。以上四句写农人紧张的劳动情景。⑬和:和风。泽:雨水。这两句说,时令节气容易过去,和风泽雨不会长久。意思是劝人抓紧农时。⑭冀缺:春秋时晋国人。初,安贫躬耕,后为晋卿,理国政。携俪(lì丽):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说冀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相待如宾。俪:配偶。沮溺结耦(ǒu偶):《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代指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他们结伴并耕。⑮相(xiàng向):视,观察。彼:他们,指冀缺、长沮、桀溺等人。贤达:旧指有才德、声望的人。勤:指勤于耕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