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8:07:46

点击下载

作者:刘长江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试读:

前言

孟子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所在。道德实践本于天道之所必然和人道之所当然,它具有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一个人实现了道德圆满,他便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一个社会,如能按照道德原则去组织和建设,这个社会就是最符合人道理念的社会,因而是最理想的社会。

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品读中国千古教育智慧,践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本书重点阐释了《孟子》著作和文章中包含的哲学内涵。

《孟子》原文通读

梁惠王上

【原文】①②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③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④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⑤⑥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⑦⑧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⑨⑩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

① 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年),惠是其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 叟:老人。

③ 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 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 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 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 苟:如果。

⑨ 餍(yàn):满足。

⑩ 遗:遗弃,抛弃。【评析】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儒学的传统就是君子不言利。

然而,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

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既说利也说义,还是圣人孔子的那句话说得好,叫做——“见得思义”。【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①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③④⑤‘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

⑥⑦⑧⑨⑩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

① 《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②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③ 攻:建造。

④ 不曰:不几天。

⑤ 亟:急。

⑥ 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⑦ 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⑧ 幽鹿:母鹿;攸,同“所”。

⑨ 濯(zhuó)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⑩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评析】

这一段记载充满了戏剧性。

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的梁惠王,又不得不接见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先生贤士们觉得这园林风光、珍禽异兽好不好呀?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词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梁惠王又一次受到了教育。

孟子的思想主旨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要与民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结果他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也都有一样的结局。他们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和快乐。这些都证明: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不可否认的正确性。

其实,各级领导人来都同样需要与民同乐。例如,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他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然而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甚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成“与人同乐”,我们的立身处世都会具有非常积极意义。我们的确看到,有的人通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和奋斗,钱倒是挣了不少,可是晚景凄凉,并没有亲人乃至知心的人来与自己分享,结果是了无生趣,并不觉得人生有什么快乐可言。相反,是穷家小户,“人亲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也融融。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就会有如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谁会不愿意与人分享快乐呢?反过来说,只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这恐怕是我们都会体验到的。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与民同乐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一点,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所表现。【原文】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②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③④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⑤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⑥⑦⑥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注释】

① 安:乐意。

② 梃(tǐng):木棒。

③ 庖(páo):厨房。

④ 厩(jiù):马栏。

⑤ 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⑦ 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 象:同“像”。【评析】

现在已经不是梁惠王被动地接受孟子的游说了,而是相反,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请教。

孟子当仁不让,再一次对梁惠王来了一番关于父母官要为人民的教育。

孟子认为,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职责。相反,如果自己过着丰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论不算深奥,道理大家也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问题还是出在实施上。

梁惠王肯定是实施得不好,不然怎么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呢?但是,无论是与梁惠王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统治者,还是后世若干年的当权执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实施得很好呢?

这的确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课题,或者说一大难题啊!

今天我们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反腐倡廉,为民办实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虑如何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吗?

所以,孟子的言论并不过时,仍然对我们各级领导人起到警戒作用。

是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俗语与孟子思想是何其相似?【原文】①②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③④⑤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⑥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⑦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⑧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

①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 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15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 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 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 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 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评析】

从一般的请教到倾诉苦衷,再到寻求雪耻图强的良方。梁惠王已经倍加信任孟子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但说穿了,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但是,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就会无敌于天下。

孟子当然也不是随便提虚劲,而是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自己的治国良方。

其实,莫说梁惠王,就是我们今天听了孟子的一番阐述申说,不也是觉得很有道理的吗?【原文】①②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③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④“孰能与之?”⑤

对曰:“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⑥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⑦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⑧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

①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 语(yǔ):动词,告诉。

③ 卒然:突然。卒,同“猝”(cù)。

④ 与:从,跟。

⑤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⑥ 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⑦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⑧ 由:同“犹”,好像,如同。【评析】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孟子与梁惠王情投意合的时候,梁惠王却一命呜呼了。惠王的儿子襄王继位,他也召见了一次孟子。这里记录的,就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自述的谈话内容。“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人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且入木三分。更为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个不成器的公子哥儿,竟然一开口就问“天下恶乎定”?给人以小人说大话的感觉,他还想平定天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并没有因为反感这个人就拂袖而去或缄口不言,而是照样认真地给他来了一番关于统一天下的开导。这一点,要是换了我们就很难做到了。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喜怒形于色,不能掩饰自己的感情好恶。尤其是遇到自己看不惯的领导人,心里面不但咒骂“你算什么东西”,而且面子上也过不去了,没有孟老夫子那样的涵养。

孟老夫子给梁襄王其实谈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天下不统一,四分五裂,战争不断,怎么可能安定?用以后各历史朝代的历史事实(如三国、六朝等)来验证,也可以看到孟子论断的正确性。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谁喜欢杀人呢?除了心理变态的杀人狂外,估计谁都不喜欢杀人。那岂不成了谁都可以统一天下了吗?这显然是近乎荒唐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回到孟子谈话的具体环境和时代来理解,才不至于曲解了这位“亚圣”的本来意思。首先,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是指执掌人的生死大权的国君;其次,在当时的时代,七雄纷争,战争不断,战争就要互相残杀。所以,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是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而“嗜杀人者”则是指那些战争贩子——“军国主义者”。不然的话,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岂不成了个个国君都是心理变态的杀人狂吗?其实,孟子所说的道理并不深奥,正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孟子依据的理论基础实际上仍然是民众的心理。孟老夫子的政治学说带有浓厚的政治心理学色彩,其实质仍然是“仁政”的思想。

今天的研究告诉我们,从理论上说,孟子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略都非常有道理,使人听了后不得不信服。但从实践来看,则不一定适用于战国时代的特殊时期。在战争年代,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谋求天下统一根本离不开军事。所以,一般国君都会认为孟子的思想过于“迂阔”而不实用,不如纵横家或兵家的计策来得实在。梁襄王显然也是这种看法。事实证明,就在孟子离开不久后,苏秦到了魏国,没费吹灰之力就说动了梁襄王参加六国合纵抗秦的计划。

人毕竟都是急功近利的,更何况是在战国那个特殊的时代呢!【原文】①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②③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④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⑤⑥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⑦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⑧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⑨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

① 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 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 若:转折连记号,至于。

④ 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 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 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 轻:轻松,容易。

⑧ 赡:足够,充足。

⑨ 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怎么,哪有;暇,余暇,空闲。【评析】

孟子的言语已经完全打动了齐宣王,所以他才看到了齐宣王态度诚恳地请求“明以教我”,意思是,别绕圈子了就有啥说啥吧。直到这时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开了他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要。总结一下,一共也只有两层意思:首先,恒心源于恒产,所以要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谈礼仪。

同样的道理在《管子·牧民》篇里也有所体现,谓之“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用更现代一点的方式来表达,就是两千年后卡尔·马克思那句名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因此,“光靠勒紧肚子闹革命”是行不通的,认为越穷越光荣无异于自欺欺人。而且,仅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无恒产者”也是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孟子认为在我们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富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而且还有一定的产业。只有将这些做好,才能更进一步展开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治礼仪”。

讲完了上面一层道理,紧接着孟子就转到了第二层意思,他开始较为具体地展示出其“富民兴教”的蓝图。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这里所展示的富民兴教的蓝图,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模一样(只是把“数口之家”改为了具体的“八口之家”,“七十者衣帛食肉”改为了“老者衣帛食肉”罢了)。一个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孟子就是这样,像他的前辈孔老夫子一样,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希望“行义以达其道”,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精神,是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是一章长文。从齐宣王直到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原书中属于同一章,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把它相对分别开来。这一章长文,是孟子政治学说的重要篇章,其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如“君子远庖厨”“缘木求鱼”“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等等,甚至一些重要段落也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段,对于我们研究政治、哲学、经济、社会乃至于文学表达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孟子极富心理分析色彩的谈话艺术,也值得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在孟子的时代当然还没有什么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更是两千多年后才出生,但这并不能否认孟子的心理分析技巧。自发的实践先于理论和科学的建立,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倒是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孟子的心理分析实践工作,以获取心理学史的珍贵资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当然我们这里就不做涉及了。【原文】①②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③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④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⑤⑥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⑦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⑧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⑨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⑩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注释】

① 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 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 之:动词,去,往。

⑥ 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者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 觳(hú)觫(sù):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 爱:吝啬。

⑨ 褊(biǎn):狭小。

⑩ 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评析】

在这一章中,孟子主要谈论的是他的人才选拔观。其来源一方面来自他的先辈孔子,另一方面又加进了他自己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主义色彩。

比如在《论语·子路》篇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就很说明问题。子贡问:“他是一乡的人都喜欢的,如何?”孔子答:“很难说。他还不如在一乡中受到好人喜欢,而遭坏人厌恶。”在《卫灵公》篇里,孔子又概括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我们不难发现,孟子在这里对齐宣王的论述几乎就是孔子思想的翻版而加以扩展。不同的是,孔子的看法针对的是一般人品或人才的识鉴,而孟子则是扩展到为国家选拔人才、提拔干部上来,所以他又糅进了“以民为本”的政治观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要求国君听听国人的意见,也就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心声。

理论上讲,孟子论述的确是非常有道理且令人深思。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听听“国人”的意见,而由“人大”任命政府各级干部正是选拔任用人才听“国人”意见的具体体现。另外,我们一直坚持的干部考查制度也同于听取群众观点,“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来看,我们当然也不能拘泥刻板的理解孟子的论述。我们还要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

孟子惯常用的一贯的手法就是开心理医生诊所,他总是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并掌握主动权,抽丝剥茧,步步为营,将对方最终拉进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彩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把这种仁心唤醒,以后的事情,什么王道、仁政之类的啊,便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很容易就事情变得顺理成章了。“君子远庖厨”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只不过是说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正所谓“眼不见为净”,君子切记要避免与宰鸡杀鸭的厨房纠缠。

然而“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孟子并不具有著作权,早在《礼记·玉藻》篇中出现:“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汉代贾谊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但是把“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而大加提倡,还是符合孟子的用意的。

只不过,有不少人后来都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思想内核,即那种“不忍”之心,而只会片面轻率地说君子要远离厨房这个地方,这也成为他们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南怀谨先生也曾提到了这一点,他幽默地指出:“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个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的菜饭端来。”(《孟子旁通》)

然而,南怀谨先生的笑谈也只是道破了其中一种情况。以我们今天见得更多的家庭状况来看,君子先生们“远庖厨”的时代似乎已远,宰鸡杀鸭无所不为了。当然,我们依然是肉食动物!“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被认为是过于迂腐。【原文】①②③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④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⑤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⑥⑦⑧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⑨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⑩,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注释】

① 说:同“悦”。

② 《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③ 忖度;猜测,揣想。

④ 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⑤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⑥ 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⑦ 舆,车子;薪,木柴。

⑧ 许:赞许,同意。

⑨ 形:情况,状况。

⑩ 太山:泰山;北海:渤海。【评析】

孟子的一番心理分析果然奏效,“君子远庖厨”哦,齐宣王不得不心服口服。就如同医生给我们看病时一下子就确诊了我们的病症一样,我心不免戚戚焉,而且还顿生对医生的亲切之感,我们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并终于康复。

而在这一章中,孟子却改变了策略,用上了逻辑上的归谬法。他先给出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通俗点说,就是自己本来很有能力,可就是不想去做。

正当宣王在这两个概念面前还有些不清楚,无法区别时,孟子又举出两个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其实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差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孟子的这一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说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封神演义》里的英雄。但我们就是生性懒惰,又缺乏“这点精神”,所以老是要去抢坐,要随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话说到此,我们是不是要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做点“为长者折枝”的事情呢?

还是回到《孟子》文章上来,讲完了“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后,文章又一次展开了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齐宣王又迎来了一番政治行为心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只要将这一点做到了,“天下可运于掌”,就没有什么不能统一了。

讲完正题,孟子又引用了一句格言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他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可是这“地狱”的长短轻重,谁又能知道呢?【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①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②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③④⑤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⑥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⑦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⑧⑨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⑩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注释】

① 采色:即彩色。

② 便(pián)嬖(bì):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③ 辟:开辟。

④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⑤ 莅(lì):临。

⑥ 若:人称代词,你。

⑦ 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⑧ 邹: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的邾城。

⑨ 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⑩ 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评析】

以上段落讲到,宣王对孟子否认了自己的痛快并不一定来自动用军事、发动战争,而是源于想要把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实现,不得已才这样做。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宣王已领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犬马之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枪,切入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还没等宣王是否承认,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即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岂不大谬?

谁会不知道缘木求鱼的荒唐性呢?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得如此严重吗?”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宣王当时的样子,他一听这话准会大吃一惊,一下子跳起来,也顾不上国王的威严和矜持,他就会立马脱口而出:“可得闻与?”,意思是可以说给我听听不?

这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孟子已把说话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他随即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其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作了一番比较,并指出了他们的结局有着天壤之别。

缘木求鱼的比喻是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之处。它不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问题为例。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都“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当然不是。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所长,浪费了人才。就个人来说,也浪费了自己。就拿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来说吧,教授下“跳蚤市场”、卖馄饨的这些事,不但有辱斯文,即使从挣钱养家的角度来看,其废己所长、行己所短的做法,不正是“缘木求鱼”吗?

因此,缘木求鱼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大道理,大家都能彼此会意,甚至自学自通。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这时他自己竟没有意识到。于是当别人问起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答道:我们正要去捉鱼!

诚然捉鱼并不是错,可你为什么偏偏要去上树呢?树上有鱼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若不是这样,还有什么可捉呢?【故事】摘下面具做人

人生就如同战场。比如当优伶在台上演戏的时候,剧中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的确惟妙惟肖逼真得很,可等到剧情换了,舞台上换了新的角色,前一幕的人物也就从舞台上消失了。人生又如同下围棋。在围攻酣战中,争先手与后手,争胜负与雌雄,等到棋子大乱,盘上所布的妙阵奇谋,双方所用的精神心血,转眼便枉费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懂得事物的更替、人生的短暂,那还何必去为谋取富贵而费尽心机留下恶名呢?

敷脂调粉只能是片刻繁华,真正的面世才是性情的本色。追求外表上的一时之美,与追求棋盘上的一时胜负一样,短暂而又失之本心。《庄子·庚桑楚》中说:“大道通达于万物。一种事物分离了,新的事物就形成了,新的事物形成了,原有的事物便毁灭了。对于分离厌恶的原因,就在于对分离求取完备;对完备厌恶的原因,又在于对完备进一步求取完备。所以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不能返归,就会徒具形骸而显于鬼形;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能有所得,这就叫做接近于死亡。迷灭本性而徒有外形,也就跟鬼一个样。内心的安宁就在于人能把有形的东西看作是无形,这才是真的安宁。”

人生再长也不过只有数十年而已,就连一切的兴衰胜败也只是倏忽一刻,眨眼之间便无处寻觅。所以我们倘若因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时时处处隐匿自己的真面目,靠假面具来装扮自己,结果必是糟蹋了自己的个性,扭曲了自己的性情,从言谈到行为都充满了虚伪的成分和矫揉作态的举止。这样一来自己的本色就活不出来,只能是徒具形骸,而使人变得伪妄且无异于行尸走肉。带给人的也只能是缺乏人格力量的、虚伪可憎的印象。

如果我们回首往事,就会发现我们的本来面目才是最模糊的。我们的头脑中只会留有形影孤单、自怜自愧的痛苦,摆脱不了因虚伪而导致的心理折磨。显然这样的境遇不是幸福,我们的人生只能算是失败的人生。因为我们仅仅是在演戏而不是人生,或许我们表演得也很得体、很美,但并不能说服自己,也逃不过人们雪亮的眼睛。

席慕容在《戏子》一诗中这样写道: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即使退一步,当我们必须世故起来,甚至戴上面具,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因此使自己的本来人品和朴实遭到损害。避免名利的诱惑

假如一个人能做到淡泊名利,那么,功名利禄也都诱惑不了他。

而有的人不能看破名利,最终沦为欲望的牺牲品。人极易成为被欲望操纵的木偶傀儡,因此就不易自持,甚至毫无自主权可言。而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吸引力又是如此之大,千百年来,使得无数的文人才子竞相奔走于从政入仕的狭窄路途上。他们看重权利,追求名誉,所以他们才会自甘堕落,失去自我。别人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和自我价值评定,人生还有什么比之更悲哀的呢?

孟子也有鲜明的坚持自己操守的观点。但是阴阳家景春对孟子说:“当今的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那些诸侯便都害怕得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孟子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一个人应居于天下最宽广的位置,那就是仁,要站立在最正确的位置,那就是礼,要行走于最光明的大道,那就是义。得志,便与百姓循道而进;失意,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心乱,贫贱不能使我志移,威武也不能使我节屈服,这才是大丈夫。拥有节操的人才能称为丈夫。”

梁惠王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①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②③④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⑤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⑥⑦⑧⑨“《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注释】

①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 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 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 《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 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 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 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 笃:厚;祜:福。【评析】

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孟子于是做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此间的天命不一定要理解为神秘化的东西,还可以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方向。

在这里,孟子所阐述的外交策略也不深奥,但很实用。其中关于大国、小国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然而,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不能领会多少。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他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且高深莫测;而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很难理解孟子的论断。

孟子怎么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只是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的破绽,进而又是一番宏论。

齐宣王承认自己好勇,孟子顺水推舟说好勇也没什么,只是别好小勇就可以。于是便连带阐述了关于大勇与小勇不同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就是小勇。这种匹夫之勇首先是一种血气之怒,动不动就会以性命相拼,而不是从理义上进行斗争。

从效果上看,小勇只能敌过一人,而大勇却能安定天下。

比如,小勇就是莽张飞、黑李逵,而大勇只能是刘皇叔、宋公明。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需要以社会公理为武器,这样大家才能挺身而出,才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安定。

实际上,真正的勇不是力量的斗而是智力的斗,不是血气的斗而是理义的斗。在斗的过程中,当然会有牺牲。可如果大家没有牺牲精神,那才会真正胜负难卜,甚至有时候还能让“小勇”逞强得势。【原文】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②③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⑤⑥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⑦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⑧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⑨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蓄君何尤?’蓄君者,好君也。”【注释】

①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 非:不对,错误。

④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 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⑦ 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 豫:义同“游”。

⑨ 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⑩ 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评析】

这一章的核心仍然没有离开“与民同乐”的话题,只是角度比之前略有不同而已。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和梁惠王相见于沼上,那时他们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话题。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因此,本章实际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有关“与民同乐”的话题了。

此次讨论的特点是,他们不仅说到了乐,而且还说到了忧。即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把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显示了出来。

我们因此会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正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发挥出来的吗?

然而,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一孟子式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和“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间注入了更为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使命感。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人们才能够更为激动人心地传诵它。

即使今日,当我们想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原因时,同样会想到这两句话。

其实,追根溯源,这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和感情状态。而这些,同样会回到孟子“仁政”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上来,其一就是“与民同乐”思想。【原文】①②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③④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⑤⑥⑦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⑧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⑨⑩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释】

① 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 已:止,不。

③ 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④ 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⑤ 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⑥ 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⑦ 孥(nú):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⑧ 哿(gě)矣富人,哀此茕(qiá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⑨ 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⑩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评析】

在这里,孟子所说的王政与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并无二致,王政即王道之政。实际上,用仁德来统一天下的政治也就是他的另一个术语——仁政。

孟子也是与孔子一样,言必称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这里的话虽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是很广,牵涉到农业税收、官吏制度、商业政策、渔业开放、刑法制度等等。尤其是,最后还把社会福利的问题重点说到了。

孟子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就不可不重视社会福利事业。敬老院、孤儿院等应大大加强,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等等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当然,要不要再开个婚姻介绍所,甚至是老年婚姻介绍所,这样的事就不是孟老夫子能想像到的了。

当齐宣王听到孟子描绘出周文王的仁政图景时,他不由得脱口而出,赞扬孟子所说是“善哉言呼”。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孟子自以为抓住了时机问齐宣王为什么不向周文王学习施行仁政时,齐宣王竟然又一次找出遁词来,从上一次孟子劝他采取和平共处外交政策时的“寡人好勇”上升到说“寡人好货”,乃至于“寡人好色”来了。大有自甘堕落,自认是孔子的学生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杌也”的味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我贪财好色!”我就是这么不成器,你难道还要我实行你那高深廉洁的王道或仁政吗?殊不知孟子就是孟子,莫说你贪财好色,你就是说你“好杀”,是杀人狂,他也会告诉你说,喜欢杀人不要紧,只要你杀的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周武王不就逼杀了殷纣王吗?所以,针对齐宣王说自己“好货”“好色”的问题,孟子又展开了谈天说地,同样找出了史证,说周朝的始祖公就“好货”,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当然,最关键的两句话依然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一言以蔽之,还是“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与民同欲”。在孟子的心目中,看来,只要你是能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国君,干什么都是不会错的!

我们当然也知道: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亚圣”奉行的是中庸之道,根本不会走上极端的。他之所以退让,如此纵容齐宣王,任齐宣王说什么他都顺水推舟,打蛇随棍上,其实是采用的欲擒故纵手法,使齐宣王没有退路,难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良苦,实在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细心体会,而不要捡了半句就开跑。甚至依据“亚圣”孟子曾经说过贪财好色没有关系,使自己成为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和唯利是图的贪财小人。【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①②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注释】

① 比(bǐ):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 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 士师:司法官。【评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