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5:34:3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9)

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9)试读:

本书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组织编撰,相关协会、研究机构、专业院校、咨询机构及企业的专家撰稿,旨在全面总结我国仓储配送业年度发展状况,聚焦行业发展问题,推广优秀模式和案例,分析预测下一年度行业发展趋势,以推动我国现代仓储与配送业健康发展。

本书作为反映全国仓储与配送业发展状况的权威读物,已成为业内人士必备的工具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9/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6

ISBN 978-7-111-62930-6

Ⅰ.①中… Ⅱ.①中… Ⅲ.①物流管理—研究报告—中国—2019 Ⅳ.①F259.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03046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策划编辑:朱鹤楼   责任编辑:朱鹤楼

责任校对:黄兴伟   责任印制:张 博

三河市宏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9mm×286mm·12.5印张·4插页·237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2930-6

定价:150.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网络服务

客服电话:010-88361066010-88379833010-68326294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金 书 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中国仓储业蓝皮书编委会(2019)

主   任 孙 杰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会长

常务副主任 郁士祥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

副 主 任 徐文彩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首席顾问沈绍基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常务副会长

编   委 李 燕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继祥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刘龙昌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会长刘 勇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业与物流工程院院长杨浩雄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唐 苏 四川物联亿达科技有限公司CEO潘乃越 中国物流资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首席执行官梁 凯 蜂行天下供应链管理 (北京) 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编委会成员介绍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会长

孙杰,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运输专业。曾先后在原商业部商业储运局、华运物流实业公司、华运通物流有限公司任职;历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秘书长、副会长,现任会长。熟悉国家仓储与配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技术标准,曾组织《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

郁士祥,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技术经济系物流管理专业,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先后任职于原国内贸易部、原国家国内贸易局、原国家粮食局,从事商贸流通领域物流行业管理、粮食流通政策措施、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现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库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发表《国有商业储运企业改革要抓好四个“突出”》等文章,著有《仓库储存》《超市配送》等基础培训教材。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首席顾问

徐文彩,原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司长、中国仓储协会会长,曾任国际仓联2004—2005年度轮值主席,现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首席顾问。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常务副会长

沈绍基,高级经济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商业经济专业。历任原商业部储运局主任科员、副处长,原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办公室主任兼部商品物流办公室副主任,原国内贸易部副部长秘书,华运物流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兼中国仓储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1997年在《商场现代化》上发表《发展物流配送中心的几点看法》;在《内贸参阅》上刊发《美国物流管理与技术考察报告》;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撰写《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等。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燕,高级物流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先后就职于北京两家上市公司,2011年加入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现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负责秘书处日常工作,兼任协会包装与单元化物流分会会长。

曾负责、参与商贸物流相关重点标准研究、托盘及周转箱循环共用标准体系与应用研究、绿色仓储配送与电商包装等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在托盘共用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现正大力推进仓储与配送领域标准托盘的应用和单元化物流体系建设。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

王继祥,教授,研究员,商务部特聘物流专家,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智慧发展研究首席专家。现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中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联盟执行主席。其他主要社会兼职有: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联网专业特聘教授、上海宝开物流系统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等。

主要学术成果: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20多篇,完成各项研究报告与咨询报告60多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项奖励30多次,有4项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会长

刘龙昌,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会员,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从事制冷和食品冷冻冷藏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40 余年。20 世纪80年代初,曾被派往香港从事冷藏库的技术服务工作,负责过大型冷藏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2001年至今,任上海冷藏库协会秘书长;2007年4 月起兼任国际冷藏库协会、世界食品物流组织、国际冷藏运输协会(全球冷链联盟 GCCA)上海联络处主任;2007年12月起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会长。曾任同济大学出版物《上海冷藏史》副主编,发表过十几篇冷链物流相关文章。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业与物流工程院院长

刘勇,毕业于郑州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规划专家,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理事,河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牧业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业与物流工程院院长。

主要学术成果:发表《物流园区规划设计要点》等论文20多篇,主持了中国邮政速递、中国物流、顺丰速运、准时达、传化物流、大河速递等知名物流企业的咨询规划工作,受邀为重庆、淄博、潍坊、遵义、亳州等地物流规划提供专业咨询。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9项,国家优秀总承包银钥匙奖1项,铜钥匙奖1项。获得“郑州市优秀勘察设计师”称号。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杨浩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供应链物流管理、互联网+、食品安全等领域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承担政府、企业各类委托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

四川物联亿达科技有限公司CEO

唐苏,物联云仓、物联传感云、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设计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应用构架规划与产品研发经验,互联网产品与信息技术专家;曾任微软公司顾问咨询服务部资深技术经理,为多家中国500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2017年获评“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优秀人才”。

中国物流资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

潘乃越,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英语文学学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管理学硕士。拥有超过16年的行业从业经历,在房地产领域和企业运营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曾任职于丰树物流信托、黄埔地产,负责物流园区的市场营销及租赁、开发项目的物业管理事务及客户关系等工作。2008年加入宇培集团,历任集团市场及业务拓展部总监、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及执行董事,现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同时为中国物流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创始成员,并任中国物流资产控股有限公司(01589.HK)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

蜂行天下供应链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梁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曾就读于长江商学院(EMBA)、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本科)。原五洲在线创始人兼CEO;曾任职于UT斯达康、康柏电脑、甲骨文软件等国际知名的IT企业。2004—2006年先后创立两家无线互联网企业,并分别出售给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007年创立五洲在线,之后被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以系统和业务等方式分阶段收购,成为菜鸟网络天网业务平台的基础与核心。在国内率先实践了S2 B2 b2 C业务模式,后被市场认可并广泛应用。2014年,创立蜂行天下供应链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现任CEO。前言 Preface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是落实各项物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仓储行业的发展成果,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应链变革与发展、强化物流基础网络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提质降本增效;多部门联合发布多项政策,共同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落地实施,基于仓配资源整合,城乡往返配送模式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冷链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冷链设施等资源加快整合;电商快递、传统外贸企业依托“海外仓”延伸跨境供应链服务,助力国内制造企业“走出去”;绿色物流由单环节向全链路发展,智慧技术创新应用推进仓配业绿色化升级;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持续推进,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公共仓储企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电商快递企业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同时,物流用地供需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应用难度仍较大,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展望2019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仓储业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仓配全领域智慧化升级,促进仓配企业融入供应链发展,实现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国仓储业蓝皮书》作为反映全国仓储与配送业发展状况的权威读物,已成为业内人士必备的工具书。十几年来,全面总结我国仓储配送行业年度发展现状,聚焦行业发展问题,推广优秀模式和案例,以推动现代仓储与配送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对蓝皮书的编印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编委会行业报告2018年中国仓储业发展及2019年展望

一、改革开放以来仓储业重大变化(一)固定资产投资变化:从高速增长到负增长

从2001年[1]至2015年,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近30%,高于物流其他领域;2016年同比增长5%,增幅首次降至1位数,同时低于物流其他领域;2017年同比下降1.8%,为近20年首次负增长。这表明,我国仓储设施日趋饱和,仓库总量需求相对下降。(二)产业结构变化:从单一到多元

由国有仓储企业主导,发展为民营、外资、国有共同参与竞争;由公共仓储企业主导,发展为公共仓储、企业仓储社会化、电商快运快递跨界仓储多方并举;由综合仓储企业主导,发展为专业仓储主导,细分市场如医药、汽车、服装、低温、保税、电商等专业仓储发展很快。(三)设施需求变化: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矛盾

全国营业性通用仓库总量由5亿平方米,发展到2017年的10亿平方米以上,其中,标准化立体库接近30%;冷库容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2400万立方米发展到2017年的13531.87万立方米。目前,我国仓储设施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有的地区仓库饱和,空置率达20%以上;有的地区标准化、高端仓库不足,仓库租金涨幅大;通用仓库相对饱和,电商等专业仓库相对不足;大型仓库集聚区相对饱和,分散的配送或分拨设施不足;有的城市冷库饱和,产地冷库整体不足。(四)业态变化:从单一业态到多种业态

由传统的仓库管理,发展到公共仓储服务、仓库租赁服务、私人自助仓储、金融仓储、越库分拨、仓配一体化等多种经营业态。仓库租赁业(仓储地产)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全国标准化仓库的普遍建设,也催生了轻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金融仓储促进了中小生产流通企业的发展;自助仓储满足了城市中产阶层的新需求。(五)驱动力变化:由市场短缺驱动到多元立体驱动

2015年前的高速增长主要基于仓库设施短缺;市场需求推动发展;近两年来仓储设施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在资本等多元立体驱动力的推动下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概括地说,促进仓储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有四个方面:一是资本驱动,资本寻找好的商业模式投资,按需要直接收购、兼并、整合市场现有的资源,整体推进;二是新零售驱动,为满足新零售需求,完善配送与分拨网点,优化存货布局,前置仓、仓店一体、保税仓、海外仓等模式发展较快;三是供应链驱动,加快供应商整合,推动统仓统配模式,促进上下游叠加库存,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四是互联网驱动,各类“云仓”快速发展,大数据管理存货,促进仓储业深度转型升级。(六)服务功能变化:从单一转向一体化、增值化

由传统的、单一的仓储服务,向“仓储+配送”一体化、“仓储+干线+配送”一体化、“仓储+加工”一体化发展;同时,扩展到城乡往返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存货控制与担保存货管理、安装组装、代收货款等增值服务。(七)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方式与收费模式的创新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供应链的创新,包括定向采购和代理采购、库存控制与供应链融资服务,创新、批发与仓配融合、分销与配送融合、餐饮门店全品类配送等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与仓储、配送的融合模式创新;三是创新收费模式,由单一的按仓库面积收费,扩展为按流量、货位、托盘收费,或者免仓租费而通过延伸服务等其他方式收费。(八)技术应用与智能仓储: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

仓储业技术应用与智能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启蒙阶段(20世纪80年代),原机电部组织研发自动化立体库系统,原邮电部组织研发输送机和分拣机系统;二是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立体库、机场行李分拣系统、堆垛机系统、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等技术国产化加速,形成了一批国产的企业品牌;三是高速发展阶段(2000—2015年),今天国际、伍强科技、富勒科技等内资企业诞生,德马泰克、大福、瑞士格、胜斐迩等外资和合资企业涌现,自动化仓库主要应用在烟草、医药、航空、汽车、电子等生产领域;四是智慧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发展,仓储机器人、AGV、无人机、“货到人”技术逐步应用。(九)标准化与精细管理

2006年以来,在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以下简称“中仓协”)的组织推动下,仓库、仓储服务质量、配送规范、冷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由单一的国标发展为国标、行标与团体标准。

2013年以来,商务部推动以标准托盘、周转箱为核心的循环共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封闭式托盘(租赁)循环使用的规模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中仓协发起组建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联盟,推动建设的全国开放式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也已经基本成型。由此,在提高仓储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与此同时,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了个性化、柔性化,对货位、动线、流程与操作规范的优化、细化,实现了减少作业差错、提高作业效率等目标。(十)绿色化发展

2013年以来,中仓协提出的《中国绿色仓储与配送行动计划》包括三大机制、十项落地实施措施;推动《绿色仓库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于2017年5 月正式实施,同年6月《绿色仓储与配送要求与评估》获国家标准立项,电商领域《电商物流可循环包装管理规范》获国家标准立项。

2018年,商务部《城乡高效配送行动计划(2017 2020年)》《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均把绿色仓库、绿色仓储列入建设内容,包括:仓库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冷库节能技术、仓库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库内设施绿色化、新能源汽车等。

二、2018年仓储业总体发展状况(一)仓库面积和容积增速放缓

据中仓协统计推算,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约1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上年度降低1.9 个百分点。其中,立体库约3 亿平方米,占28.3%,较上年度增长1.9个百分点;平房库约占55.7%,较上年度降低2.3个百分点,楼房库约占16%,较上年度增长0.4个百分点。

据中仓协冷链分会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冷库统计容积为1.47亿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96%,较上年度降低3.74个百分点。(二)企业服务能力提高但盈利水平降低

根据中仓协对100家规模以上仓储企业的统计调查,2018年仓储企业服务范围明显扩大、服务功能持续拓展,但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有所降低。

仓储企业服务区域范围明显扩大。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服务于全国的企业占57%,服务于本省及多省的企业占35%,服务于本省(至少覆盖本省5个城市以上)的企业占8%。

仓储企业服务功能持续拓展。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以仓库租赁及仓储服务为核心,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占95.4%,提供加工服务的企业占50%,提供装卸搬运服务的企业占90%,提供担保存货管理的企业占31.8%;仅提供仓库租赁及仓储服务的企业占比为0。在此基础上,有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延伸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代理采购等服务。

仓储企业盈利水平有所降低。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均有所减弱。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5%,主营业务利润仅增长2%。

三、2018年仓储业发展特点(一)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推动行业提质降本增效

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物流成本和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持续优化仓储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行业提质降本增效。5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物流企业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继续实施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促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会议决定,整合优化现有物流园区、货运场站等设施,提高集约利用和信息共享水平,统筹补齐物流枢纽设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物流软硬件短板。(二)多部门发布政策共同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落地实施,城乡往返配送模式创新发展

商务部等四部门分别于2018年3月、11月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城乡高效配送重点工程的通知》《城乡配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和企业推进城乡高效配送发展的重点工程与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商务部门与相关企业开展试点,促进城乡配送专项行动计划取得实效。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于6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的通知》,明确天津、石家庄、苏州等22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积极开展绿色货运示范工作。公安部于10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的通知》,提出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改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条件等措施,破解城市配送“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问题。多部委政策的落地实施,为企业发展城乡配送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各相关企业基于仓配资源整合,创新发展了多种配送模式,仅从城乡之间往返配送来看,既有邮政部门牵头整合相关资源、以电商包裹为基础,叠加实体零售门店货源开展城乡往返配送的模式;也有依托“万村千乡”工程形成的农村日用品或农资配送中心整合相关资源,以门店配送为基础,叠加网购商品的往返配送;还有以交通客运班车运力和交通网络为基础,开展定时、定点、定路线的往返配送,以报刊发行渠道为基础开展城乡往返配送,以供销社的农资配送中心牵头、转型扩展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城乡往返配送等。

生鲜配送、外卖配送、商超配送和同城速递等即时配送市场需求激增,企业加快前置仓布局,竞争“分钟级”配送。2018年,电商快递、连锁超市、外卖等企业纷纷抢占即时配送市场,“分钟级”配送服务覆盖更多地区,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楼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极速物流体验。菜鸟网络接入400家门店作为前置仓,将“门店发货”模式扩展至全国30多个城市;饿了么拓展蜂鸟即时配送智能调度系统“方舟”至2000个市县;顺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个城市上线同城急送业务,承诺平均1小时送达;苏宁易购发布即时配送解决方案“苏宁秒达”,为社区居民提供30分钟到达甚至更快的配送服务;圆通速递以产品“计时达”切入即时配送领域,目前已实现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6大经济板块核心城市全覆盖;韵达速递、中通快递也分别开通“云递配”“City Express”服务,加快即时配送服务领域的布局。(三)冷链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冷链设施等资源加快整合

中仓协等五家商协会自2016年起共同推进全国冷链运营体系建设,“1号冷链”平台成功落地青海,打通了从青海到南京的全程冷链,成为全国第一家与商务部冷链监控平台对接的省级平台;同时,与全国19 家省市冷链相关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冷链体系建设,促进冷链标准化评价与“1号冷链”平台在全国实施。五家商协会在太原召开“第二届全国冷链运营大会”,推进全国冷链体系建设。

2018年,我国冷链企业之间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加快冷链物流资源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万科物流并购太古实业旗下的太古冷链物流资产,包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厦门、廊坊、宁波在内的七座冷库,万科物流旗下的冷链物流项目将覆盖国内一线城市及内陆核心港口城市,具备全国性、一站式的仓储、干线、配送等专业服务能力。普洛斯、宝湾、第一产业集团等企业依托自有土地、客户等资源优势,加快冷库建设。顺丰控股与夏晖成立合资公司新夏晖,合资公司将充分发挥双方在冷链物流领域的优势,结合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全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及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京东与思念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在品牌和零售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围绕线上商城、线下业态、冷链物流等领域共同推动零售模式的创新,将探索打造全国领先的冷链服务平台,共同组建冷链流通加工中心、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冷链运营水平。(四)电商快递等企业依托“海外仓”延伸跨境供应链服务,助力国内制造企业“走出去”

电商快递企业持续布局海外仓,提高国际化仓储配送时效,并依托海外仓优势延伸跨境供应链服务。京东物流国际供应链已在五大洲设立110多个海外仓、10多个保税仓及跨境口岸、近千条全球运输链路,形成了一个辐射全球的仓储物流网络,使海外直邮的进口商品平均时效提高至3.9天,核心城市实现隔日达。唯品会依托18个大型国际货品仓,在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买手+品牌授权+质检环节+国内外供应链”一体化的跨境自营模式。顺丰依托海外仓布局,为小米等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从国内提货、专车运输到保税仓储、整托打包,海外报关、本地配送等定制化的一站式物流供应链服务。

外贸企业推动传统外贸出口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全球化的海外仓网络,助力国内制造企业“走出去”。海外仓集团公司在51个国家建设57个海外仓、5大商品展示中心,在各省市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与全球6000 多家连锁超市建立销售关系,为中国品牌商品直销海外商超提供跨境及海外仓服务,现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并形成一定业务规模;同时,这类海外仓也叠加了跨境电商的海外仓业务。易单网(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基于中国建材30多年国际物流贸易经验,通过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整合出口供应链资源,打造集生产、检验、报关报检、跨境物流、出口结算、保险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并依托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海外仓布局,为制造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提供便利和服务。(五)专业仓储领域稳步发展,中药材物流基地与药材交易协同发展

中药材物流基地共享资源。中仓协与中药协共同建设全国中药材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台,积极推动中药材物流基地纳入药监部门监管范围;召开“第四届中国中药材物流大会”,以“创新基地运营模式,打造道地药材品牌”为主题,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物流基地的全面建设,促进物流基地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共同打造道地药材的品牌;促进物流基地与药材交易协同发展。

担保存货管理日趋完善。中仓协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多年来持续推动担保存货管理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在“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全国电子仓单系统”,得到IFC(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专家的认可,并在白糖产业实践运行;修改完善《监管协议示范文本》《监控协议示范文本》,进一步厘清借款人、贷款人、第三方管理企业三者之间的责权利。

危险品仓储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中仓协危险品分会积极参与国标GB 18265 的修订工作;召开“第九届危险品仓储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营研讨会暨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储运监管国际论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政策、标准的理解,提高危险品仓储安全与环保管理能力、服务质量,推动新技术设备的运用,促进危险品仓储更好地为生产与流通服务。(六)绿色物流由单环节向全链路发展,智慧技术创新应用推进仓配业绿色化发展

2018年,企业持续加大绿色化投入,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包装循环体系搭建、绿色科研创新等,使绿色化理念延伸到物流各环节。菜鸟发布“绿园”计划,在全国10 多个园区建设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采用高效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利用闲置的屋顶进行发电,在满足园区自身用电需求的同时,可将多余的电共享到国家电网,协助解决社会用电问题。菜鸟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以及中通、圆通、申通、天天、百世快递、韵达等快递公司共同发布“中国绿色物流研发资助计划”,面向全社会征集绿色解决方案,通过整合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绿色物流科研发展,对绿色包裹、绿色配送、绿色回收、绿色智能等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加速科研成果落地,推动物流业绿色创新。苏宁开启包装自提柜代收模式,打造包装循环再利用体系,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深圳等13 个城市的社区、写字楼和商圈投放共享快递盒回收站,解决包装难回收的问题。

智慧技术在绿色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取得较好成效。电子面单得以普及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产生的电子面单产品已经逐步取代过去传统的三联面单,覆盖率几乎达100%。智能纸箱选型,以前都靠人工判断订单选用纸箱型号,缺乏科学合理性,现在订单产生后,系统后台会给打包员自动推荐适当箱型,可有效降低包装材料使用量。智慧物流汽车,菜鸟联合上汽、东风、瑞驰等知名车企共同打造新型智慧物流汽车,让汽车上的“智慧大脑”直接用数据帮助快递公司、配送员进行决策,优化配送路径,减少货物运输里程。

同时,行业组织创新绿色物流管理机制,发布国家标准《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GB/T 37099—2018),填补了我国绿色物流相关标准的空白,为政府和行业管理以及企业绿色物流水平的评估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推动物流企业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七)行业组织加快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初见成效

行业组织联合研究机构、院校、业内龙头企业等,加强新兴、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一是围绕物联网技术、信用体系建设、冷链、应急、家居等新兴领域、焦点问题制定相关基础性标准,如《物联网术语》《商贸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冷链运营管理规范》《应急物资仓储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家电物流配送服务要求》等标准已于2018年实施,填补了行业空白,引导、指导、规范企业向技术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标准宣贯工作,推进地方政策对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提高仓储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意识。长沙、大连等10 多个城市专门设立了通用仓库标准化、绿色仓库等标准化专项资金,对开展标准化评价的企业给予10万~10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通过完善仓储设施和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转型升级。三是以标准托盘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标准托盘开放式循环共用机制,依托“中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联盟”,整合资源、完善标准、制定运营规则,协调推进“全国标准托盘开放式循环共用公共管理平台”建设,授权20 家开放式循环标准托盘生产与运营企业,检测认证6 万多块标准托盘。

自2014年年底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开始全面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计划以来,商务部等部门以托盘为抓手,推动托盘、物流周转箱、货架、车辆车厢等标准统一和协同,解决物流运作过程中基础性标准的统一问题。2018年,多地完成了试点项目验收,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德州市从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入手,新建及改造标准化仓库18.89万平方米,租赁标准托盘12.7 万片、租赁和购买周转筐(箱)24 万个,围绕标准托盘应用进行的设备改造39344台(套);探索形成了农副产品“托盘+周转筐”一贯式运输模式,实现供应链全程“不倒箱”“不倒筐”,提高效率,降低农产品损耗;探索形成了托盘交换或循环共用跨区联动模式,在全国150多个城市实现带托运输;探索形成了第三方物流托盘共用模式,引导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联动托盘租赁公司,拓展供应链带托储运增值服务。承德市试点企业整体货损率由试点前的7%下降到目前的1.5%,装卸工时效率由试点前的3吨/小时提高到试点后的10.4吨/小时,物流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试点前的8.5%降低到试点后的4.8%。(八)公共仓储企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电商快递企业创新技术,提高配送效率

据中仓协统计调查,2018年,大中型公共仓储企业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运作与和信息化管理,“立体库+货架+叉车+WMS系统”已成为行业的技术标配;小微型公共仓储企业虽然未实现百分之百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但也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

电商快递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互联网+”战略在电商快递领域的转型升级,广泛采用大数据、无人仓等现代先进技术,进一步增强对电商发展的支撑作用。2018年11月11日全国电商企业全天一共产生的快递物流订单数量达13.52亿件,标志着我国快递进入单日订单超10亿件的新时代。电商快递企业依赖大数据技术预测,提前布局库存,持续升级库内自动化分拣设备、智能路由、智能机器人仓储配送技术设备;普及电子面单,提高订单录入及分拣效率,极大地提高了配送效率,支撑单日超10亿级网购订单的包裹配送,刷新了单日配送量纪录。

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技术由实验室场景测试阶段进入实地试运行阶段。京东获准在陕西省全域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性活动试点;首个由机器人完成配送任务的智能配送站在长沙正式投入使用;顺丰获得国内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证,可在民航局批准的试点区域内使用无人机开展配送;菜鸟公开自主研发的物流无人车路测实况影像,并透露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已经成熟;苏宁无人重卡在上海奉贤园区成功完成测试;饿了么在上海举行无人机商业飞行发布会,宣布获准开辟我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送餐无人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推进末端配送降本增效。

四、2018年仓储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一)物流用地供需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2018年,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城市加大扩容改造力度,原有物流用地快速缩减,而土地置换往往难以实现,导致企业经营无法继续,生存压力加大。一方面,新增物流用地很难获得指标,即使获得用地指标,也有较多附加条件,如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容积率等,增加了企业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物流业的经营方式普遍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物流园区还是配送中心,周围都会聚集很多的人流、车流,环境较为杂乱。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特大型、大中型城市的管理者,都会优先选择高端产业,导致物流用地供给规模进一步缩减,使物流用地供需不平衡、用地难、用地贵问题日益尖锐。(二)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难度仍较大

在物流领域,各地政府将货运车辆作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已启动或已规划“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禁行、限行工作,对送货车辆进行限时段、限路段或全禁行管理。以深圳市为例,为减少轻型柴油货车对环境的污染,自2018年7月起,深圳市交警局全天禁止轻型柴油货车通行。为不违反规定,配送企业在进行配送时,需由大车转换为小面包车(多为客改货车)、电动三轮车等小型车辆送货,一般情况,一辆4.2米的厢式货车装载货物需要用3~5 辆小型车辆分担;有的企业为按时按质完成客户需求,只能认罚。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导致配送企业运营成本明显提高,且影响配送时效。尽管我国已自主研发生产了一批新能源车辆可替代传统货运车辆,但由于产品本身的不足以及缺少配套充电设施、路权开放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多数企业对使用新能源车辆仍持观望态度。虽然各新能源推广示范城市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文支持,但离具体落实还有一定的差距和难度。当前,环保压力与配送车辆通行难矛盾仍比较突出。

五、2019年仓储业发展展望(一)构建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我国物流枢纽网络布局和建设,强调整合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发挥物流枢纽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物流组织方式变革、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重要意义。未来一个时期内,各地政府及企业将以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为核心,加强区域间物流设施的有效衔接,完善城市物流网点布局,推进物流园区示范引领和互联互通,引导物流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二)推动仓配全领域智慧化升级

2018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已与电商快递仓储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在物流数据领域,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实现实时决策分析;在仓储领域,实现了“货到人”的高效作业;在末端配送领域,实现了动态运力匹配和路径优化。未来一个时期内,如何利用智慧技术创造更多的发展模式,如何提高中小仓配企业的智慧化水平,全面实现仓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将是发展重点。(三)促进仓配企业融入供应链发展

2018年,一大批仓配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宝供物流、招商物流、河南鲜易等企业充分发挥“链主”的引导辐射及供应链服务一体化作用,围绕快消品、农产品、药品、电子产品、家电家具等重点民生领域,以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单元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与上下游协同水平等为着力点,建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未来一个时期内,广大仓配企业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连接上下游企业的角色优势,推动供应链各主体、各环节设施设备衔接、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协同共享,进而实现供应链提质降本增效、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 库存管理研究中心2018年城乡配送发展现状及2019年展望“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居民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需求更加多元;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提高城市和农村间物流基础设施衔接和配套水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有利于高效整合物流资源……种种机遇,为城乡配送服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2018年城乡配送发展特点(一)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城乡配送发展拓展了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0987 亿元,比2017年增长9.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另据相关机构统计,2018年,我国城市配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万亿元,是快递行业的2~3倍。同城货运司机1500万人,是出租车司机的7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同城货运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8000亿元增至2018年的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1%。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同城货运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有所回落。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4万亿元,增长10.1%,且乡村消费增速连续七年超过城镇消费增速。电商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消费的重要引擎。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增长6.2%;全国淘宝村数量达3202个,淘宝村网店年销售额超过2200 亿元,在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占比超过10%,活跃网店数超过66万个。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当前的农村物流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需求。

消费持续增长,将带动消费品配送的增长。城乡配送面向城市和农村,满足商贸流通、居民生活与工农业生产服务需求,其市场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二)国家多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城乡配送专项行动全面实施

商务部等部门分别于4月、11月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城乡高效配送重点工程的通知》《城乡配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和企业推进城乡高效配送发展的重点工程与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商务部门与相关企业开展试点、促进城乡配送专项行动计划取得实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于6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的通知》,明确天津、石家庄、苏州等22 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积极开展绿色货运示范工作。公安部于10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的通知》,提出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改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条件等措施,破解城市配送“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问题。

多部门政策的落地实施,为城乡配送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实践,城乡配送模式创新发展

1.货运市场、物流园区创新“落地配”模式

目前各类货运市场的长途干线运输在集结货源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落地后到达城市周边的货物缺乏集中统一的配送,主要还是收货人自提或各自独立的送货方式。2018年以来,重庆双福农贸城、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润丰物流园等货运市场,积极协调市场内外相关企业创新“落地配”模式:一是根据上下游客户需求,自主开展“落地配”业务;二是协调开展“园区自配 +专业配送+客户自提”的“落地配”模式;三是发展“专业配送 +客户自提”的“落地配”模式等。

2.连锁企业创新统一配送模式

2018年以来,九州通医药集团、山东齐畅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连锁企业,协调整合供应商资源,发展服务于连锁门店与社会非连锁门店的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统一配送,并为供应商提供统仓共配一体化服务;中小型连锁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大型经销商、综合物流企业合作,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接受社会化的统一配送。

3.创新非连锁门店共同配送模式

各类批发、经销企业整合各类供应商库存,或与供应链平台企业合作,叠加货源、共享仓配设施,逐步实行对百货店、专卖店、精品店的共同配送。合肥新桥物流有限公司通过将城市分区,以主线路、次线路、支线路相结合,配送中心及末端配送点相结合的方式,为连锁超市、大卖场、中小型商场、食品店、小百货店、便利店等提供食品、百货统配服务。

4.创新发展城乡往返配送模式

由城市到农村的货物主要是各类消费品,有到实体店的,农民网购也越来越多。邮政部门正在牵头整合两个渠道的货物资源,以电商网购包裹为基础,叠加实体零售门店货源,开展往返配送,徐州市睢宁县旭旺超市有限公司等,依托“万村千乡”工程形成的农村日用品或农资配送中心牵头整合相关资源,以门店配送为基础叠加网购商品配送;以交通客运班车现有运力和交通网络为基础,转型扩展、叠加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定时、定点、定路线的往返配送;杭州城乡通商务有限公司以党报党刊发行渠道为基础,改制转型、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往返配送;烟台顺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供销社的农资配送中心牵头,转型扩展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往返配送。

5.即时配送提升消费者极速物流体验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即时物流行业用户快速增长,超过3.6 亿人,同比增长24%;2018年订单量超过120亿件,同比增长34.83%。企业纷纷抢占即时配送市场,使“分钟级配送”服务覆盖更多地区,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楼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极速物流体验。菜鸟网络接入400家门店作为前置仓,将“门店发货”模式扩展至全国30多个城市;饿了么拓展蜂鸟即时配送智能调度系统“方舟”至2000 个市县;苏宁易购发布即时配送解决方案“苏宁秒达”,为社区居民提供30 分钟到达甚至更快的配送服务。即时配送的迅猛发展引来传统快递企业、电商物流企业、城市配送企业的加入。2018年,顺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 个城市上线同城急送业务,承诺平均1小时送达;圆通速递以产品“计时达”切入即时配送领域,目前已实现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6大经济板块核心城市全覆盖;韵达速递、中通快递也分别开通“云递配”“City Express”服务,加快即时配送服务领域的布局。京东在其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上全面推进“京东服务+”创新,对接前置仓把物流配送做到极致,推出的“京瞬达”服务将3~5 公里配送范围内履约时间缩到最短,实现“所见即所得”。(四)创新理念与技术应用,推动城乡配送标准化、共享化、绿色化发展

1.末端设施持续智能化、共享化

随着商务部等部门联合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各地政府都在尝试建立快递末端网点通用规范、快递设施专项规划等,明确本地建设专业的物流园区、分拨中心、网点、末端设施、末端服务站等。同时积极推动智能快递柜、合作共建末端门店、商务楼宇管家式配送等各种末端配送服务模式试点,提供全天候包裹快件的收寄服务。上海、南京等城市要求新建小区必须有智能快递箱等才可接受验收;邮政部门正在考虑将“信报箱”调整为“信包箱”;顺丰已在研发立体智能快递柜,可以适用不同大小的快递件使用,减少占地面积,实现包括人面识别等多种方式的智能取送。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快递企业设立智能快件箱25 万组,箱递率达到8.4%;预计到2020年,我国快递柜市场规模将近300亿元。

2.绿色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企业把绿色理念应用到城乡配送活动中,减量化、可循环利用和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已经成为品牌企业的自觉行为。苏宁以 3 R 理念(Reduce 减少、Reuse 重复利用、Recycle再循环)在2017年“4.18”期间推出第一代共享快递盒,首批在全国8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武汉、成都进行推广。2017年“双十一”期间,使用城市增加到13个,2018年共享快递盒2.0 版本在全国整体投放20 多万个。顺丰通过多年的研发投入,用于同城末端循环的配送箱丰BOX已经在2 B端使用,每使用100个丰BOX,可减少使用5000个纸箱、154卷胶纸、300卷气泡膜,且可降低50%破损、提高50%的操作效率。

3.标准化提高城乡配送效率

物流标准化对于加快商品配送速度、提高配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其中,托盘(周转箱、周转筐)循环共用模式是配送标准化的重要基础。货物通过带板运输在上下游之间流动,使用叉车不倒托装卸提高装卸效率,节约装卸成本。其优化效应主要体现在:一是装卸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车辆利用率、周转率的提高;二是装卸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越库作业模式的推广,从而带来仓库利用率、周转率的提高。

二、2018年城乡配送发展遇到的问题(一)配送车辆进城下乡通行难,城乡配送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城市配送能力不足、配送体系不完善,特别是配送货车“进城难、停靠难、通行难”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城乡高效配送发展的首要的、关键性难题。许多城市对货运车辆进行限制,如通过发放通行证控制进城货车的车型、数量及停车区域,配送车辆在市区部分地段,甚至整个市区无法开展正常配送业务。城市配送通行路径设置不合理,配送车辆不能高效地将货物运送到位;农村道路条件较差,多数地区采取设置限高杆等措施限制大型货运车辆通行,末端配送企业对城市中心区及农村地区进行配送时,货运车辆需由大车转换为小型车辆(小型厢式货车、面包车、电动车)才能开展配送业务;一些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校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缺少末端集中收投场所,存在进门难、停车难、投件难等“最后一公里”难题,大幅降低运输效率,增加物流成本。(二)市场主体间利益架构重塑难,配送资源共享程度低

城乡配送涉及货运个体、配送企业、商贸企业、专业市场等诸多市场主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固有的运作习惯及盈利模式,参与城乡配送时缺乏合作意识,理顺各参与方的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进行利益架构重塑难度较大。配送资源开放程度较低,社会共用型配送节点较少,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设施利用率低,企业内部配送、多头配送仍占主导地位。多家企业集中协同作业难度较大,如快递企业集中开展末端分拣、配送,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均认为是值得推广的,但快递企业考虑竞争因素,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信息共享不充分,企业能力闲置和商户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城乡“最后一公里”共配成本居高不下。(三)电动三轮车需求与监管、服务与安全难达平衡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和快递基础设施完善,我国快递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1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18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 亿件,达到507.1 亿件,比上年增长26.6%。全国快递企业日均快件处理量1.4 亿件,最高日处理量达到4.2 亿件。数量庞大的快件,其中有近九成是靠快递员们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到用户手中的。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与苏宁易购联合发布的《2018 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显示,快递员上门比例已经达到94.2%。

快递派件量巨大,全国除8个城市对电动三轮车开放外,多数城市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禁行电动三轮车措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公示信息显示,全国快递业对电动三轮车的需求量超过百万辆,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市场需求和监管之间,在市场服务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四)新能源车的使用难以满足配送作业需求

新能源车一直是国家政策推动的方向之一,但在城乡配送业务活动中,新能源车的续驶里程、载重、充电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城乡配送作业需求。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宣传的续驶里程与实际行驶里程差距较大,载重、路况以及使用空调电子设备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车辆在实际行驶中的里程。而纯电动车售价普遍较高,电池寿命到期后,更换电池的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新能源车的充电场地、充电时长等问题,也阻碍了新能源车在城乡配送领域的运行。(五)乡村配送网络基础差,配送成本高

农村地域较为广阔,人口分布较为分散,长期缺乏建设资金支持,配送网络发展缓慢,配送网点特别是村级网点建设亟待加强。对于城乡配送企业来说,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道路条件差,行程长,加之配送规模较小,上下行货量不对称,车辆空载率高,城乡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企业发展乡村配送业务的积极性。淄博市反映,尽管快递服务点已经实现了对区县的全覆盖,但对在乡镇网点特别是偏远乡镇网点的铺设上,快递企业出于成本考虑,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只有EMS依托邮政支局实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其他快递企业在偏远乡镇的快递服务还需要转网。

三、2019年城乡配送发展展望(一)即时配送将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2019年即时配送将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随着新零售业态的发展,即时配送迅速同新零售的线下门店配送对接,快速向商超宅配、零售末端配送等领域扩张;随着“懒人经济”的发展,即时配送又开始与C2 C业务对接,向代买代送、同城快递领域扩张;随着客户对配送时效要求的提高,即时配送也开始与传统配送系统对接,向同城落地配送领域渗透,推动末端的快递市场变革,2019年,即时配送将不断拓展,成为本地生活的基础服务模式,推动本地生活新生态的重构。(二)县域物流城乡配送需求稳定并将不断扩大

商务部等多部门制定了关于城乡高效配送的多项政策,并将“建立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末端公共服务站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补齐农村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短板。加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网络衔接,促进城乡双向流通。”作为三大重点工程之一,随着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地在制定本地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实施方案中,都提出了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相关措施。

随着支农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农村市场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加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加快,我国县域物流城乡配送需求稳定并将不断扩大。(三)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工程将全面推进

2017年以来,商务部等多部门制定了关于城乡高效配送的多项政策,尤其是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高效集约、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确定全国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50个左右、骨干企业100家左右,并提出了具体任务要求和开展重点示范工程的试点示范工作。多部门政策的落地实施,为企业发展城乡配送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