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秘史(中国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9:05:34

点击下载

作者:薛晋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皇帝秘史(中国卷)

皇帝秘史(中国卷)试读:

前言

皇帝,一个被神话了、抽象了、放大了的名词,两千多年来雄踞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傲视天下,令多少黎民百姓顶礼膜拜,可望而不可即。翻开历朝正史,我们只能从泛黄的册页上留下的微言大义中大致了解皇帝的生平功业,从史家谨严隐讳的笔端窥见其人格品貌,而对于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却很难觅得片言只语。但越是如此,人们越是对这高瓦红墙后掩映着的帝王秘史兴味盎然,津津乐道,而这些故事的来源则是一些稗官野史,笔记杂说。

透过这些被大历史遮蔽的罅隙,我们讶异地发现,其实帝王的生活并不像我们这些小人物想象得那么尽善尽美,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含着金汤勺诞生的天之圣子,而是从小便罹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屈辱和苦难。汉宣帝尚在襁褓之中便因“巫蛊之祸”身陷囹圄,举家被诛,虽贵为王子,却只能孤苦无依地在市井乡间苟活。与此相比,汉惠帝刘盈的人生则更加悲惨。他终生为吕后的强势阴影所笼罩,在目睹了吕后将戚夫人斩断手足,弃置茅厕之后,可怜的刘盈一度精神失常,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草草了结了一生。看到此,也许你会慨叹,这样的皇帝,不做也罢,可是命运的安排却非每个人能够抉择的。

即便如此,儒家有言曰“在其位谋其政”,皇帝既然自诩为天子,便当为社稷苍生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尽量使天下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是手握重器的天子并非个个都勤政爱民,很多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闹出了一件件匪夷所思的荒唐事。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放着皇帝不当,偏偏乐以贩夫走卒自居,每日在宫中开市做买卖。唐僖宗一生政务不通,却对斗鸡、赌鹅、骑射、赌博无不精通,甚至自诩“马球状元”,这些玩物丧志的荒唐皇帝最终难逃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除此之外,皇帝的情史恐怕是好事者最热衷八卦的地方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究竟演绎出多少暧昧纠结、动人心魄的故事?是什么让汉光武帝慨然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明英宗和钱皇后这对伉俪情深的苦命鸳鸯最终是否了偿了“生同衾、死同椁”的夙愿?风华正茂的明宪宗为何苦苦痴恋比他大十九岁的万贞儿,明知苦心尽付东流,依然甘心充当对方弄权的棋子?

这种种谜团早已被历史尘封,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也许只有怀着一颗好奇之心的人,才能从时光的余烬中披沙拣金,觅到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一章不务正业的绝世帝王爱“做买卖”的顽童皇帝南齐东昏侯萧宝卷

萧宝卷是南朝史上有名的昏君。他16岁登基,19岁被杀,在位短短三年,却做了不少荒唐事,以至于死后被追贬为“东昏侯”。且不说他如何残暴地滥杀大臣,如何肆意掠夺民财,单说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在宫中设立市场,让太监杀猪宰羊,宫女沽酒卖肉,自己的宠妃充当市令,就足见其昏庸至极。美人步步生莲花

东昏侯萧宝卷自幼丧母,性格比较孤僻,因为哥哥身有残疾,不便继承大统,他才被父亲立为太子。可是他自幼就不爱学习,耽于逸乐。《南齐书卷七·东昏侯》记载,萧宝卷在“东宫便好弄,不喜书学”。对于这个不爱学习的淘气包,父亲高宗却不以为忧,反而发诏将太子原先的一日一朝改为三日一朝,萧宝卷便更加肆无忌惮地玩乐去了。史书记载,他常常通宵达旦地领着太监们捉老鼠玩,或者在后堂戏马,丝毫不顾太子的身份和尊严。

这样一个不通政务的孩子继承大统,自然不知道该如何理政治国。反而是将国家权力变成了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因为个性内向自闭,萧宝卷继位之后也不善于和大臣交流,一味地宠信太监。在宠臣茹法珍和梅虫儿的蛊惑下,萧宝卷在继位之初便展开选美大赛,从各地甄选美女供他淫乐。其中有一个叫潘玉儿的美女俘获了少年皇帝的心,被封为贵妃,顿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这个潘玉儿不仅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她的一双“三寸金莲”更是让萧宝卷爱不释手。萧宝卷特意为她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玉寿殿”,壁嵌金珠,地铺白玉,还让工匠用黄金打造了一朵朵莲花,贴在地上,让潘玉儿赤脚走在上面。看着潘玉儿在金莲花上面婀娜而行,萧宝卷恍惚看到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子,香风过处,遍地莲花绽放,因而大发感叹:“仙子下凡,步步生莲。”

为了讨好潘玉儿,萧宝卷在内廷之中时常以奴仆自居,端茶倒水,捏脚捶背,毕恭毕敬地侍候他的“太上皇妃”。每当出宫时,潘玉儿坐在轿中,萧宝卷则骑马相随。朝臣们见了,以为不成体统,萧宝卷却不以为然。潘贵妃画像

当潘玉儿生下的小公主不幸夭折后,萧宝卷不惜花费重金修建了“神仙”、“永寿”、“玉寿”三座宫殿,耗费大量财力,就是为了安抚美人的芳心。南朝的皇帝多奢靡,可像萧宝卷这样一味地宠信奸小,不务正业,只知道搜刮民财、满足私欲的皇帝也算极品了。三寸金莲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病态的审美观,就是把美足作为美女的标志。那么如何才算美足呢?就是要小、尖、软、巧、白。《诗经》中就有:“美目扬兮,巧趋跄兮。”把女性的美眸与纤足相提并论。而“三寸金莲”跟中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据考证,裹足始于五代,而“三寸金莲”一说就是从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爱妃潘玉儿来的。到了宋朝,裹足广为流传,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美的标准,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并将不同尺寸的脚分为不同等级,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三寸则为金莲。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裹足这一陋习,延续了1000多年,一直到民国才废除。至尊屠肉,潘妃沽酒

萧宝卷为了讨潘玉儿的欢心,可以说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据史书记载,潘玉儿出身贫贱,她的父亲本是个商贩。潘玉儿做了贵妃之后,潘家便鸡犬升天,她的父亲也被赐第都中,连皇帝都呼他为“阿丈”。这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便利用权势,到处构陷有钱的官员,赤裸裸地侵夺他人的财产。他将别人的家财洗劫一空,为了防止其家人日后报复,还网罗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将家中男丁统统杀死,以绝后患。如此恶行,萧宝卷一贯姑息纵容,朝野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面对昏暗危险的政治形势,萧宝卷丝毫感觉不到一股无形的势力已经扼住咽喉,反而每天唯潘玉儿马首是瞻,来讨美人的欢心。在这个精于买卖的潘玉儿的影响下,萧宝卷也渐渐对做买卖上了瘾。按理说,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士子和大夫们都不屑为之。可是这个萧宝卷身为九五至尊,却对贩夫走卒之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他无法走上街头去当个小商贩,却可以利用皇帝的无上权力,直接在宫中复制一个小型的市井社会。他先是在宫中花园里设立了一个市场,市场中林立着各种大小商铺,规模形式都和真实的商铺差不多。有了商铺之后,他就命令宫中的宦官、宫女打扮成各色商贩。他自己每日游走其间,仿佛走上了市井街头,玩得不亦乐乎。有了市场,有了商贩,还缺一个统管全局的“市令”。萧宝卷便让自己的宠妃潘玉儿担任其职,专门管理市场交易,受理各种纠纷案件。他甚至挽起袖子来亲自持刀卖肉,还让潘玉儿在一旁当垆卖酒,俨然一个“天字第一号夫妻店”。这一荒唐事传到民间,老百姓便编了首讽刺他的歌谣,“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

皇帝当屠夫,可谓滑天下之大稽,足见其心智的不成熟,让这样一位顽童当皇帝,江山社稷自然难保。滥杀大臣,天怒人怨

从萧宝卷对做买卖这种过家家式游戏的热衷来看,他似乎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其实不然,他虽然年少,却心狠手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

据史书记载,高宗在临崩之际,特意嘱咐萧宝卷“做事不可在人后”,生怕这个不懂权谋的小儿子继位之后遭人算计。萧宝卷将此话铭记在心,生杀大权一到手,便立显冷漠无情的本色。河南邓州市出土的南朝列队出行画像砖国家博物馆藏。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3厘米。描绘贵族妇女盛装出行的情景,与东晋画家顾恺之传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般皇帝即便视百姓生命为草芥,也不会随意滥杀大臣,自毁城墙。可是萧宝卷在这件事情上却是“一视同仁”。萧宝卷的两个表叔,因为经常进言劝谏他少耽于逸乐,多管理朝政,便被他狠心地杀害了。

如此六亲不认,忠奸不辨,自然弄得朝野人人自危。于是始安王萧遥光起兵造反,可惜因为事起仓促,不久就被平定了。萧遥光造反丝毫没有唤醒萧宝卷的反省意识,他反而更加暴虐地诛杀老臣。在身边一群宵小的怂恿蛊惑下,他将朝中一些老臣纷纷召入宫中,赐酒毒死,这其中包括大臣萧遥光、萧坦之、徐孝嗣等多人,甚至连他的亲娘舅也未能幸免。如此草菅人命,大开杀戒,让大小官员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对他的胡作非为敢怒而不敢言。不过矛盾正在不断积聚,萧宝卷的皇位也岌岌可危了。君逼臣反,身首异处

一个不理朝政的荒唐少年,本来就不足以令群臣信服。可是他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地迫害群臣,令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昏君无道,臣子们只有推翻他,另谋新君。

永元元年(499)十一月,齐太尉陈显达在浔阳(江西九江)起兵,进军采石(安徽马鞍山长江东岸);次年三月,平西将军崔景慧叛变,与江夏王萧宝玄联合起兵围建康。虽然这两次起义都被扑灭了,但是这种叛叛变势头越来越旺,无可阻挡。

同年十一月,雍州刺史萧衍与吕僧珍等率领万人在襄阳(湖北襄樊)起兵;十二月,中郎将长史肖颖胄在江陵(湖北江陵)起兵。梁王萧衍的军队很快攻打到城外,太监茹法珍请求赏赐将士,极其吝啬的萧宝卷却不肯,还说:“反贼难道只捉我一个人?为什么偏偏向我要赏赐?”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萧宝卷还在含德殿悠然自得地吹笙。梁王的军队已经包围了大殿。听到军队闯进来的声音,萧宝卷慌忙从北门溜出。太监黄泰平举刀砍伤了他的膝盖,他摔倒在地,呵斥道:“奴才要造反吗?”另一名太监张齐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了他的头。

中兴元年(501)三月,萧衍等人拥立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称帝,是为齐和帝,改年号为中兴,并宣布废萧宝卷为涪陵王。而这个昏聩无道的萧宝卷在死后被剥夺了帝号,贬为“东昏侯”。宣德太后还发布了一道长篇大论,尽数萧宝卷的累累恶行:“三年载弄之丑,罄楚、越之竹,未足以言,校辛、癸之君,岂或能匹!”透空龙纹白玉衮带鲜卑头·南朝信佛信到头发昏南朝梁武帝萧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颇受统治者的喜爱。而南朝梁武帝对佛教的虔敬和崇信,用“痴迷”来形容也毫不为过。身为皇帝的他竟不惜亲自受戒,不吃肉、不近女色,长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仅如此,为了弘扬佛法,他潜心钻研佛经,亲自撰写了一部五十卷的《大品经注》,并四处开坛讲经,无暇理政,最终招致了国家的灭亡。雄才大略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梁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祖上兰陵萧氏本来是北方庶族,家世比较低微。可他的伯父萧道成是一个很有谋略的政治家,他趁着宋朝内乱之际,夺取政权,建立了齐朝。萧衍继承了叔父的胆识和谋略,他在南齐担任军职,曾和北魏军多次交手,声名远播。

齐建武二年(495),北魏军进攻南齐司州刺史萧诞,萧衍跟随江州刺史王广之前往救援。两军阵前,其他将领见魏军势大,畏惧不前。萧衍亲自率领敢死队为先锋,奋勇拼杀,将士们紧随其后,大破10万魏军。战后搜检敌营,从一名魏将留下的巾箱中找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敕书,上面写道:“听说萧衍善于用兵,不要轻易交锋,等我到达再商议对策。如果能俘获此人,则江南为我所有。”足见萧衍当时在敌军中威名远播。

萧衍早年还是一位社会名流。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广招文学之士,萧衍与名士沈约、谢 、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 并游于西邸,吟诗赋文,号称“竟陵八友”。后来萧衍做了皇帝,虽然政务繁忙,他仍然每天灯下读书直至深夜,曾撰写《通史》600余卷。他还常常亲自起草朝廷的诏告、赞、序等公文,合起来竟然有120卷。萧衍还善于弈棋。其他方面如阴阳、卜筮、书法等无不擅长,堪称多才多艺。

如此文武全才自然不肯久居人下,于是趁着齐武帝病逝,宫廷内乱之际,萧衍便辅佐萧昭业夺取了政权。当时的他羽翼还未丰满,可是萧昭业非常倚重他,致使他的势力一步步壮大。等到积蓄足够力量之后,他毅然于雍州发动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梁朝,改元天监。

从此,梁武帝萧衍不再为他人做智囊,开始在政治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寿皇帝,他活了八十五岁,在位五十多年,可以说在他迷信佛教之前,还是堪称一位文武兼修、励精图治的明君。躬身事佛的“皇帝菩萨”“皇帝菩萨”是梁朝百姓送给梁武帝的称号,当然,其中不乏嘲讽之意。首先,贵为天子,却整日不理朝政,以“菩萨”自居,甚为荒唐。退一步讲,既然已经受戒,就应该让出皇位,不理红尘俗事才是,可他却霸占帝位五十多年,所以也算不得真正虔诚。

关于梁武帝皈依佛教的时间,据《南史·梁本纪》记载,应该是天监十八年(519)。自此之后,他对弘扬佛法愈发投入,逐渐走上了佞佛亡国的不归路。据史书记载,梁武帝为了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整日潜心研读佛经。一有心得便召开佛经读书会,和他手下那一帮高僧一起切磋谈玄,直说得舌灿莲花,欲罢不能。而且他不满足于设坛讲经,而是极具创作热情,自己亲手撰写了长达50卷的《大品经注》,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这样一来,梁武帝根本无暇管理朝政,也渐渐对那些案牍劳形之事厌烦起来。好在皇帝身边总有一个智囊团替他操持国务,使他可以脱身投入私人的爱好之中。可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使得大权旁落,此时智囊团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就成为国家机器顺利运转的决定因素。很不幸的是,梁武帝手下的智囊团已经是一批贪污腐败的奸佞小人,所以梁朝的国运日渐衰微。历代帝王像之梁武帝像

除了谈玄论道,钻研佛教义理之外,梁武帝还在生活中严格恪守佛教教规。比如坚决不吃肉、不近女色。莫说皇帝,对于普通善男信女来说,这一点也很难落实。所以广大信众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以此为自己寻找一个摆脱教规束缚的冠冕理由。从这一点的对比中,我们足以看到梁武帝以身事佛的决心和意志。梁武帝不但自己恪守清规戒律,也希望能够推己及人,为大臣们树立一个简朴节制的好榜样。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梁武帝的生活模式很难得到贵族们的认可。所以,虽说长期的素食主义和禁欲主义给他带来了长寿和健康,却难以改变南朝沿袭已久的浮华奢靡风气。范缜与《神灭论》

范缜精通经术,先后在齐、梁两朝做官,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右丞等。当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朝野风靡。范缜因此写出了《神灭论》,提出“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主张,以驳斥佛教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范缜将人的肉体同精神的关系比喻为刀刃和锋利,刀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锋利只是刀刃的作用,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神灭论》一出,梁武帝非常恼火,下敕令将范缜的学说定性为“异端邪说”,并将他流放。但历史是公正的,范缜及其《神灭论》的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历史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出了梁朝佛教立寺造像的蔚然盛况。立寺造像是每个诚心向佛之人的夙愿,只不过普通百姓经济上很难担负,只能以微薄的善款略表心意。而对于手握天下财政的梁武帝来说,钱不是问题。梁武帝对于自己的生活支出尽量俭省,可是立寺造像却挥金如土,毫不手软。据《释迦方志》记载,从普通三年(522)到梁亡这二十多年间,建康城的佛寺净增二百余座,这一兴建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兴建这些佛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朝廷通过各种苛捐杂税把财政危机转嫁到百姓身上,百姓不堪盘剥,民怨载道。寺院建成之后必然要供养大批僧尼,进一步侵夺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寺院经济膨胀,而国家财力衰减,这无疑严重动摇了梁朝的根本,加速了梁朝的衰落。而此时忙于事佛的“菩萨皇帝”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亡国的危机正步步逼近。侯景之乱,菩萨“涅 ”

由于梁武帝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事业中去,所以朝廷的实权便落入一些奸佞之徒手中。但是日渐年迈的梁武帝已经不再像年轻之时那样执着于治国安邦。对于动荡的政局,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通鉴》记载,每逢有宗亲谋逆,梁武帝总是苦口婆心地用佛教经义来教化他们,可见其昏聩。

在梁武帝“无为而治”的政策下,梁朝的国运急转而下。到了梁武帝统治后期,国库日渐空虚,通货膨胀严重;朝臣不务实业,玄谈成风;地方宗亲势力膨胀,北方政权虎视眈眈;百姓不堪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而面对此情此景,昏庸的梁武帝只知手持念珠,虔诚祈祷菩萨保佑。

在此内忧外患之际,东魏的叛将侯景乘虚而入。他先是用重金收买了梁武帝身边的佞臣朱异,然后假装归降梁朝。老迈昏庸的梁武帝在奸臣蛊惑下,接受了侯景的假降,引狼入室。其后,侯景不断用钱财收买人心,扩张势力。此时的梁武帝早已身在空门,不在乎家国天下了。太清三年(549),当叛军攻破都城建康,梁武帝被囚于台城之际,他也只是漠然地说了一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完全无视黎民百姓的生死去向。同年五月,梁武帝被饿死于台城,直奔西天去实现自己的“涅成佛梦”了。数朝帖·南朝·梁武帝梨园之祖,歌舞升平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在位期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开元盛世”,也酿成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抛开政治上的得失,他还是一位极具音乐天赋、造诣颇高的资深乐人。他素来被戏曲艺人尊为梨园祖师,吹拉弹唱无一不精。而且他极具创作热情,为后世留下经典神曲《霓裳羽衣曲》。作为一位皇帝,他的音乐造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梨园祖师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天才型音乐家。他自幼就精通音律,擅长表演。他小的时候正值祖母武则天执政时期。这位英明神武的女皇帝很宠爱自己的小孙子,在她登基典礼的时候,还让李隆基为她登台表演过。当时的李隆基只有6岁,却已经极具表演天赋了。他男扮女装,为大家表演了一曲叫作《长命女》的歌舞,瞬时技惊四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岁初次登台表演,让李隆基充分意识到自身的音乐天赋,也激发了他更大的音乐兴趣,促使他日后一步步登上乐坛达人的宝座。

古来音乐素有雅俗之分,所谓雅乐一般是用在国家祭祀、宗庙、朝会等隆重的庆典活动中,发挥一定的政治功能。而俗乐则主要是供人欣赏、娱乐的。二者使用的场合不同,性质也不同。雅俗之辨自古便有,孔子就重视雅乐,而贬斥俗乐。但唐玄宗李隆基觉得俗乐比雅乐更富有艺术性,不应该依附于政治性的雅乐之下。于是,他即位后就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单独设立了管理和教授俗乐的教坊——梨园。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戏曲艺人入行之前先要拜唐玄宗,而且都被称为梨园弟子的原因了。

唐玄宗曾亲自挑选数百名乐工和歌女,组建了一个歌舞艺术团,并且亲自担任团长。在管理朝政之余,唐玄宗还要亲自教大家唱歌跳舞,非常尽职尽责。乐工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唐玄宗深谙这一点。所以他非常重视少年乐师的培养,亲自挑选了30名15岁以下的儿童,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声乐和表演。所以,在培养和教育乐工的事业上,唐玄宗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在唐代初年,唐朝的俗乐中就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到了玄宗的时候,因为他个人比较喜欢慷慨激昂的胡乐,就大力提倡胡部新声,使得中国传统的音乐中汇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唐玄宗对于音乐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据说当三百名乐工齐奏时,但凡有一人走调,他马上能听出来。他不但能歌善舞,还是一位专业的创作者。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有一次东巡洛阳,驻跸上阳宫。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他便起身披衣而坐,独赏月光。因为突发灵感,他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当即就自己吹奏,自娱自乐起来。没想到这时窗外有位吹笛人李谟经过,不由得被这曲子吸引,于是驻足凝听。李谟一边听一边暗暗将曲调记了下来。第二天,正好是元宵佳节,喜欢玩乐的唐玄宗出宫微服私访,突然听到酒楼上有人吹奏自己昨夜刚作的新曲。惊奇之际他暗中寻访,才得知事情原委。此事还有诗人李祜作诗为证:“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唐玄宗一生创作的曲子数不胜数,最经典、最有名的当属《霓裳羽衣曲》了。白陶舞马·唐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盛唐时期最流行的“神曲”,它还有一个配套的舞蹈,叫《霓裳羽衣舞》,传说是由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编舞的。这一对名曲、名舞不但艺术性极高,而且见证了一对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的动人爱情。

关于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的经历,历来有很多附会的传说。据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该曲是玄宗在游览女儿山仙女庙的时候灵感突发,即时创作的。还有人声称唐玄宗是在术士的帮助下,登上了月宫,见到仙女们表演这个歌舞,所以暗暗记下来。这当然是穿凿附会了,不过意思都是说“此曲本应天上有”,可见其精妙之处了。

据后世史学家考证,《霓裳羽衣曲》不是唐玄宗凭空创作出来的。它的前身是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曲》,在盛唐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传入中国,唐玄宗听了之后甚为喜欢,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于是便有了一代神曲的诞生。《霓裳羽衣曲》在唐代灭亡后渐渐失传,时隔百年后却被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娥皇依据古谱重新破译出来,使得这一神曲得以重现乐坛。《霓裳羽衣舞》是一个大型的歌舞表演,它的编舞的过程肯定非常复杂艰辛。《霓裳羽衣舞》当年的表演盛况今天已无缘再见了,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来推想。据诗歌描述,表演者应该是作道家仙姑打扮,一个个衣袂飘扬,婀娜多姿,缓缓起舞,莲步翩跹。整体营造出一种变幻莫测、浪漫神奇的境界。乐器达人

唐玄宗的音乐造诣之高,不仅仅体现在作词、作曲上,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能够玩转多种乐器。据史书记载,在各种乐器之中,唐玄宗尤其钟爱羯鼓。羯鼓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是一种小型的高音鼓。这种鼓演奏起来音色很高,节奏也很急促,令人感觉非常激越,有点儿类似今天的摇滚乐。唐玄宗非常喜欢这种乐器,将其称为“八音领袖”。他还在骊山华清宫中专门修了一座“羯鼓楼”,陈列了很多他收藏的羯鼓。闲暇之时他便在里面演奏羯鼓,自娱自乐。这可能是他案牍劳形之余的一种解压方式。

有一年草长莺飞之时,唐玄宗和群臣在宫中宴饮,看天气不错,一时兴起,就叫高力士取羯鼓来演奏。据《全唐文》里记载,他当时演奏了一曲《春光好》,竟然让旁边的杏花都为之开放了。可见其技艺之高,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除了羯鼓之外,对于中国传统民乐中的管弦丝竹一类,玄宗也很擅长。

当时的诗坛领袖李白曾经充当过一阵玄宗的御用文人,为杨贵妃写下三首赞美其美貌的《清平调》。玄宗十分欣赏李白的才气,就自己为之谱曲,并且让梨园的弟子们演奏歌唱,一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逃亡途中,还不忘寄情音乐。据说他当时曾创作了一曲哀怨动人的《谪仙怨》,用以表达自己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这首曲子流传甚广,后来被人们误称为《剑南神曲》。皇家球队的闪电前锋

唐玄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帝,除了音乐上的造诣之外,他还是马球场上一位所向披靡的闪电前锋。据史书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吐蕃和大唐联姻,派使者来长安城里迎娶金城公主。中宗设宴款待使者,宴会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吐蕃和大唐的马球友谊赛。没想到吐蕃使者甚为生猛,大唐球队竟然没有取胜的机会。这让看台上的皇帝和群臣顿感颜面无光。这时候,李隆基上场了,局势瞬间逆转。据史书描述,他“东西驱突,风回电掣,所向无前”,一时间让吐蕃使者为之咂舌,顺利地挽回了天朝的面子。不过在他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就没有机会再一展球技了。因为身边的大臣纷纷谏言,皇帝打马球不但玩物丧志,而且有损身份。所以唐玄宗思量再三,还是忍痛割爱,光荣退役,从此只能坐在看台上当观众了。

除了马球之外,唐玄宗还有很多业余爱好,比如拔河以及各种杂技、马戏表演。拔河这种运动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唐玄宗很喜爱这项运动,常常召集数千人在皇宫中举办拔河比赛。甚至亲自写下《观拔河俗戏》的诗歌,来描述其宏大的声势和场面。

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他曾经是一个励精图治、志向远大的英主。同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玩主。晚年的玄宗耽于逸乐、沉溺声色、宠信奸佞,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致使唐王朝走上了不可逆转的衰亡之路……马球状元唐僖宗李儇

唐僖宗李儇12岁当皇帝,缺乏理政治国的能力,只知道耽于逸乐,斗鸡、赌鹅、骑射、赌博等,无不精通。他最自负的是打马球,曾夸口说自己可以当选“马球状元”。黄巢起义之时,他竟然用打马球赌输赢的办法挑选剑南和山南道节度使,可谓荒唐至极。年幼即位,“阿父”掌权

唐僖宗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少年皇帝。他即位的时候才12岁,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本来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儇是做不了皇帝的。但是,当时的宦官势力很大,他们趁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伪造遗诏,废长立幼,扶持李儇做了皇帝。李儇长在深宫,自幼就由宦官田令孜抚养长大,所以非常依赖他,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阿父”。即位之后,年幼的李儇根本不了解政治,更不懂得如何批阅奏折,主持朝会,所以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田令孜手中。

当时朝廷政局已经非常混乱,官员们贪污成风,土地兼并严重,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因无田可种而四处流亡。再加上天灾频繁,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但年幼的僖宗每日深居宫中,不知道民间疾苦。朝廷的政务,包括官员的任免都是由田令孜一手操办。田令孜便利用这个机会卖官鬻爵,中饱私囊。“马球状元”

既然大权旁落,唐僖宗只有在游戏中寻找乐趣。田令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就更加纵容唐僖宗玩乐,变着花样地为他寻找新鲜和刺激。据史书记载,唐僖宗虽然没有治国之才,但是非常聪明,玩各种游戏都很在行,诸如斗鸡、赌鹅、骑射、音乐、围棋,几乎无不精通。

不过比起这些来,唐僖宗最喜欢的还是打马球。据说他打马球的技术非常高超,经常在宫中和众太监、优伶们一起举办马球比赛。当时唐僖宗身边有个优伶叫石野猪,僖宗曾自负地对他说:“要是马球也设立进士科考试的话,我肯定能中个状元。”但是这个石野猪却揶揄他说:“若是遇到尧舜这样的贤君做礼部侍郎主考的话,恐怕陛下会被责难而落选呢。”

由于唐僖宗不理国事,宦官们横行朝野,经济凋敝,百姓们迫不得已纷纷起义造反。在僖宗即位不久,就出现了一次很危险的动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由于唐朝晚期实行食盐专卖的制度,所以严重侵夺了私盐贩子的利益。而且官盐价格高昂,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只能吃“淡食”。这时候以山东人黄巢和河南人王仙芝为首的一些私盐贩子就鼓动广大贫苦百姓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起义军的队伍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几座重镇,直逼长安。这时候,束手无策的 “阿父”田令孜决定率领五百神策军,护送僖宗和王室宗亲逃往四川避难。但是,在挑选一名忠心得力的剑南和山南道节度使时,唐僖宗竟然提出以打马球决胜负的办法来决定。生死存亡之际,任命官员的大事却被如此儿戏对待,实在荒唐。再度流亡,被迫当上“太上皇”

唐僖宗躲到四川之后,黄巢的军队就开进了长安,并且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当农民军沉醉在胜利中时,唐僖宗得以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农民军渐渐失利,最终退出了长安,起义军首领黄巢含恨自杀。打马球俑·唐唐代马球运动风行,很多女子也热衷此道。这组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女俑,生动再现了唐代宫女打马球的情景。

光启元年(885)正月,唐僖宗终于得以返回魂牵梦萦的长安。但是,还没容他喘口气,宫中又发生了新的政变。这次动乱是因为“阿父”田令孜企图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池盐之利,于是便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王重荣请来了援兵李克用,打败了朱玫和李昌符,并且兵逼长安。田令孜手下的神策军无力抵抗,只有再度携唐僖宗出逃,这次是逃往凤翔(陕西宝鸡)。

本来想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朱玫,虽然没有抓住唐僖宗,却抓住了因病没有跑掉的襄王李 ,于是就将他立为傀儡皇帝。所以年纪轻轻的唐僖宗就被尊为了“太上元皇圣帝”。

最终,唐僖宗以正统为口号,重新利用王重荣和李克用打败了朱玫,夺回了长安。光启四年(888)二月,疲惫不堪的唐僖宗终于回到了长安。他从12岁登基以来,几次被逼得离宫逃难,颠沛流离,最终在三月三日暴病而死,年仅27岁。做个词人真绝代南唐后主李煜

作为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常常被人诟病。但是作为独领风骚数千年的词人,他的才情却令后世无数骚人尽折腰。李煜的词清丽婉转,雅俗共赏,上至文人雅士,下至山野樵夫,无不为之动容。“梦里不知身是客”

李煜继位是命运对他开的第一个残酷玩笑。因为李煜有五个哥哥,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本来是与他无缘的。可是,没想到造化弄人,李煜的几个哥哥先后早夭。唯独剩下大哥李弘冀和他两个人。李弘冀本来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李弘冀没有等到登基大典就暴病而亡。所以父亲李景通死后,李煜就被推上了皇位。

南唐有三位君主,李煜是最后一个,故称为后主。他继位之际,正值天下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动乱年代。可是从小不问世事的李煜根本不了解政治,也不知道如何定国安邦。所以他只有偃武修文,躲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偷得片刻的欢娱。李煜曾在卫贤的《春江钓叟图》上题过两首《渔夫》词: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语言清新脱俗,意境幽远,充分展示了李煜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一个年纪轻轻的帝王,本来正是励精图治、大展宏图的时候,可是他却对世俗政务充满厌倦,向往渔夫那样自由漂泊于浪涛之上闲适的生活。

可是李煜既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又无力担起肩上沉重的责任。于是诗词就成了他逃避现实、醉生梦死的庇护所。李煜的词中经常出现人生如梦的主题,比如这首脍炙人口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雨夜最能勾起人的哀思,孤枕难眠,不免想起曾经的温柔缱绻和昔日的恣意欢谑,可是世事转头空,曾经的繁华已如落花流水般逝去不再,不由得让人感叹人生如梦。痴心独系“姐妹花”

自古诗人多情痴,即便是身为帝王的李煜也是如此。尽管他身边有佳丽三千,可真正钟爱的却是周家的一对姐妹花。

李煜十八岁的时候娶了开国功臣周宗的大女儿娥皇。娥皇比李煜年长一岁,不仅有着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可谓是名震一时的才女。娥皇的出现,让李煜灰暗的人生多了一抹亮色。他们结婚后琴瑟相合,情深意笃。娥皇像姐姐一般温婉体贴,用一个成熟女性的包容和温存抚慰着李煜孤寂的心灵。而更重要的是她可以站在和李煜平等的精神层面上进行交流。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娥皇生前也曾著书立说,只不过现已亡佚,只留下一些篇目的名称和卷数。她常常和李煜一起诗词唱和,互诉衷肠。

天资聪颖的娥皇对音乐尤其热爱,钻研颇深,竟然破译了《霓裳羽衣曲》的古乐谱,让这一传说中的神曲重现江湖。这样的奇女子自然让李煜深深地着迷。可惜天妒红颜,娥皇年仅28岁就香消玉殒了,只留下一个叫李钟寓的儿子。痛失爱妻和红粉知己无疑给了李煜沉重的打击。在娥皇弥留之际,李煜朝夕相伴榻前,食药都要亲自尝过,比侍奉父母还要殷勤。行草书·南唐·李煜李煜善诗文、音乐、绘画,尤工词。其书法劲如寒松霜竹,时人谓之“金错刀”。

在娥皇离世之后,一个少女的身影走进了李煜的视野。她就是娥皇的亲妹妹,即后来的小周后。小周后比姐姐小十四岁,一样的清丽动人,一样的才华横溢,只不过多了几分少女的天真烂漫。据史书记载,小周后自幼常随母亲入宫会亲,因为才貌出众,所以深得李煜母亲圣尊后的喜爱。而在姐姐病危之际,妹妹常来宫中探视,便与姐夫暗生情愫,最终取代了姐姐的地位,成为李煜的第二任皇后。在后来的流亡生涯中,小周后一直陪伴李煜左右,用一个女子的柔情给了他最后的慰藉。在李煜死后不久,小周后也随之而去了。词穷而后工

李煜虽说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无力阻止南唐灭亡的趋势。但在词学创作上,他却称得上一位君临天下的千古词帝。

词是从唐末才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了宋代才真正发展到与诗媲美争辉的境界。在李煜之前,占据词坛主流的当属花间词派。所谓花间词,是以词集《花间集》得名的。花间词的内容不外乎离愁别绪、闺情绮怨,题材比较狭窄,而且词风浮艳,有些格调甚至低俗淫靡。所以词最初是不受士大夫喜爱的,主要供伶人戏子歌唱,给大家酒后茶余提供消遣。

到了李煜手中,词的境界才真正变得开阔起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过李煜词一个公允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其实,李煜的词初期也不乏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比如这首《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意象的选择和用词都和晚唐的花间词很像。

可是开宝八年(975),曹彬的军队攻克了金陵,后主李煜不得不肉袒出降。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是莫大的侮辱。可想而知,李煜的后半生是在怎样的仇恨和无奈中度过的。这种亡国之恨无法排解,积淀胸中,便酿成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千古绝唱:《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阕一开头追溯南唐从建国到亡国四十多年历史,尽显沧桑之感。“三千里地山河”历数南唐广袤的国土,越发反衬出亡国的凄凉。短短两句,总领全文,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紧接着细数国灭惨景,道尽无尽苍凉。这样的词在李煜之前是从未出现过的,只有经历过如此历史剧变的人才能道出其中不为人知的滋味。正所谓“词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成全了李煜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是南唐大臣,因受后主李煜猜疑,便以生色为韬晦之所。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中窥探。顾闳中回来后创作了一幅反映韩熙载家中夜宴情景的图卷呈给后主李煜。图卷全长3米,气势恢弘,栩栩如生,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韩熙载夜宴图》。千古绝唱招来杀身之祸“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词了,堪称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但也正是因为这首词,李煜才被宋太宗赵光义赐酒毒死。

开宝八年(975)南唐灭亡后,李煜就被俘押回了北宋都城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李煜和妃子聚会庆祝自己四十二岁生日。回想起以前身为帝王时的幸福光景,不由一时情动于中,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诗中对故国的哀思让宋太宗大为恼怒,怀疑李煜还有复国念头,便派人赐毒酒给李煜。可怜这位千古词帝便一命呜呼了。

李煜在位期间,既没有军功,也没有政绩。但是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杰出造诣足以让后人铭记。一代书画艺术大师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政治上了无建树的昏庸之君,不过他的艺术修养很高,诗词、书法、绘画都造诣颇深,堪称一代艺术巨匠。他一生爱书如命,收藏成癖,独创一代绝笔瘦金体,重视画院、优待画家,使得北宋的文化艺术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爱书如命

爱书如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而要真正做到爱之“如命”,却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据《宋人遗事汇编》记载,靖康之变(1126)时,金人攻破了汴京,到处抢掠财宝。宋徽宗看着自己平日乘坐的轿子被人抢走,自己宠爱有加的妃子被人掳去,都强作镇定,面不改色。但当他听闻自己收藏的三屋子书画被金人洗劫一空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喟然叹气,心痛不已,可见其爱书之心远远超乎金银美女。《北狩行录》中还记载了一件事。据说徽宗被金人扣押时,有一次郑太后派人给徽宗送来十匹绢,想给他缝制几件换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书贩子在叫卖王安石的《日录》,徽宗手头没钱,便拿起绢去换书。宁可不换新衣也要看书,可见其对书的痴迷。独创“瘦金体”

宋徽宗的书法吸收了薛稷和黄庭坚的优点,而又不落窠臼,能够在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字体。所谓瘦金体,主要特点在于笔势的飘逸、轻盈,但又不纤细柔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劲、有骨气。有人称赞道“笔势飘逸,如冲霄鹤影,高迈不凡;掠水燕翎,轻盈无迹,瘦劲而不纤,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说出了瘦金体的特点。

徽宗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御笔题跋中,窥见其瘦金体独树一帜的风采。《牡丹帖》是徽宗瘦金体的代笔作,全帖110字,潇洒飘逸,刚柔相济,结构和行笔都恰到好处。

除了自创的瘦金体之外,徽宗的草书也可谓炉火纯青。流传至今的《草书千字文》就是徽宗草书的上乘代表作,作品卷长达1米多,写在整幅的描金云龙笺上,行笔如龙飞凤舞,风流潇洒,堪与一代草书圣手张旭媲美。

徽宗在世之时,其书法作品便广受朝野喜爱,人人都以得到他的一卷一轴作品为荣。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一天徽宗驾临秘书省,心情不错,便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凡是公卿臣子,都赐画一轴,行草书一纸。结果众人受宠若惊,蜂拥而上,“皆断佩折巾以争先”。看着这帮臣子不顾斯文地争夺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飘飘然,便一个人在旁边哈哈大笑。痴迷绘画,收集成癖

宋徽宗自幼非常喜欢画画,十六七岁时就已经名声在外了。他曾经受过著名画家王晋卿、赵大年等人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他有能力去遍览天下名画,仔细研究其意境笔法,也为他画技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自己曾经说过,“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在这种热情的导引下,他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搜集名画,辑成了一本包含100多帙名画的《宣和睿览集》,上自三国时期的曹弗兴,下至宋初的黄居 都收集在册。除了《宣和睿览集》之外,徽宗还敕令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这些资料都是后世研究古代书画艺术的宝库。绘画大师,诸类兼擅

宋徽宗在绘画上的造诣很深,《图绘宝鉴》中称赞他“丹青卷轴,具天纵之妙,有晋、唐风韵”。他不像后世一些画家独擅某一画类,而是画路宽广、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

在众多绘画门类中,宋徽宗最受人称道的当属花鸟画。这些画用笔极其细腻,所画的花鸟栩栩如生,逼真传神。据《画继》记载,他曾经画了一幅《筠庄纵鹤图》,画面上有20只动作、神态各异的仙鹤,有的游戏于上林苑中,有的饮水于太液池里,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清人王士 的《池北偶谈》中也记录了一则关于徽宗绘画的小故事。传说武昌有一个姓张的人,儿媳妇被狐狸精迷惑,遍请道士法师驱除都没用。最后他把徽宗所画的一幅鹰挂在堂上,狐狸精便被鹰击死在堂下。这个故事虽然荒诞夸张,却也可见宋徽宗的花鸟画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除了花鸟画之外,宋徽宗的人物画也很精妙。他能够在咫尺画幅上画出上千人物,而且连其中的宫殿、禽畜都画得栩栩如生、生动自然,丝毫没有雕琢之气,这的确不是寻常画工所能做到的。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赵孟 就曾经高度评价徽宗的人物画,认为他可以和东晋著名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比肩。

也许因为传世作品不多,徽宗的山水画常会被人忽视。其实他的山水画意境开阔深邃,也是难得的佳作。听琴图·北宋·赵佶别开生面的绘画考试

宋徽宗统治时期,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这和徽宗重视画院建设,优待画家是分不开的。画院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北宋的画院制度也是沿袭五代旧制,但其官职名称远比五代时期完备得多。徽宗在位时期,由于自己热衷绘画,所以也特别优待和尊崇画家。按照《画继》的记载,徽宗时期,画院的画家可以像官员一样佩鱼,这是前朝历代没有的尊荣。而且在侍立站班时,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接下来才是琴、棋、玉、百工。可见当时画家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

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优待画家之外,宋徽宗还将绘画列入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之内,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任命米元章为书画两学博士,开设官职,招收生员,一时间前来应试的达到数百人之多。

可是绘画不像策论,如何来考查考生的水平,这也是一个难题。当时的主考官宋子房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选取古人诗句作为画题,让考生自由发挥。将抽象的文字艺术与形象的绘画艺术联系起来考查,的确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举。当时很多考题直到今日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比如著名的考题 “竹锁桥边卖酒家”,很多考生就画了小桥、流水、酒肆,完全按照诗歌的字面义翻译过来了。这些画纵然惟妙惟肖,也因为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而落选了。这时候,有个叫李唐的画家与众不同,他画了一湾潺潺的流水,一座小桥横跨水上,在桥畔岸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细看之下,竹子梢头斜挑着一幅酒帘,在风中若隐若现。这幅画的构思和平常人截然不同,他虽没有直接画出酒肆,却巧妙地通过竹丛中一幅酒帘暗示了酒肆的存在,生动地表现出诗歌中“锁”的内涵。

类似这样的考题还有很多,大体上都是选择一些意境深远的诗句,考查画家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宋徽宗也曾亲自担任主考官,他有一个著名的考题,就是“万年枝上太平雀”。这个题目一出,考生们都不解其意,纷纷落选。后来徽宗只有派内侍来解释,原来万年枝就是冬青树,而太平雀则是梵语中的妙音鸟。除了重视绘画的意境构思,画院考试非常推崇法度,重视形似。

作为一位皇帝,宋徽宗不但诗书画俱佳,而且毫不妒贤嫉能,能大力提携新人,优待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于北宋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一代艺术大师。天才木匠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皇帝。因为他并不像其他帝王那般贪财好色,或热衷求仙问药,却独独有个做木工的癖好,而且技术堪比祖师爷鲁班。贵为天子却好做“贱役”,是受阉党蛊惑玩物丧志?还是绝望之际的精神寄托?“被即位”风波不断

晚明历史上有“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而朱由校的继位便直接牵涉后两宗,也许这早就埋下了他悲剧命运的伏笔。朱由校继位是非常仓促狼狈的,他的父亲明光宗在位仅仅29天就暴病而死。据史书记载,光宗在位期间贪恋女色,荒淫无度,在太监的诱使下服食“红丸”仙丹猝死。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红颜薄命,在他即位前便早已撒手人寰。16岁的朱由校是身不由己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复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按古制,但凡皇帝即位,便应立即迁入乾清宫居住。可怜朱由校虽然名义上继承了大统,却在继位伊始便成了身陷囹圄的傀儡。这便是明史上有名的“移宫”一案。上文说到朱由校的生母早逝,年幼的他是由李选侍抚养长大的。李选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试图挟天子以令天下,便扣押朱由校,要挟群臣封自己为皇太后。群臣纷纷上书反对,要求归还皇帝。可雪花般的奏章也无法撼动李选侍孤注一掷的决心。最终亏得太监王安想出一计,假扮太子伴读,借探望之名将朱由校从李选侍身边抢了出来,李选侍才不得不迁出乾清宫。内阁大臣这才将朱由校拥立登基,次年改元“天启”,至此继位风波才慢慢平息。内忧外患,无力回天

朱由校即位之际,正值国运衰退、风雨飘摇之秋。外有金兵铁蹄肆虐,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此国难当头之时,他倚重东林党人,让他们在朝廷担任要职,罢免一些奸佞之徒,使得吏治稍显清明。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他为贤相张居正平反,录用忠孝之士方孝孺的遗嗣,击退觊觎澳门的西方列强。尽管这些举措对于积重难返的明王朝来说可能只是隔靴搔痒,却显示了一个年幼的皇帝兴国安邦的决心。

无奈明朝自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皇帝大都昏庸无能,致使大权旁落,阉党横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起义。加之崛起的女真族步步壮大,铁蹄长驱直下,逐鹿中原。正如《明史·熹宗本纪》中所言:“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积重难返的明王朝,覆亡只是个时间问题。此情此景,朱由校再英明神武也难以阻挡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了,更何况他还是个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文盲皇帝”。“文盲皇帝”的糊涂政治

说起“文盲皇帝”,朱由校并非中国历史第一人。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个文盲皇帝,只不过他是身逢乱世,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朱由校并非出身草莽,却为何成了个文盲皇帝呢?这是因为他自幼丧母,父亲又沉溺女色,因此就疏于对他的教诲,所以他的知识水平很低,可以说近乎文盲。

天启年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忍受着种种苛捐杂税,时不时就有人揭竿而起爆发动乱。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词。这个成语本来出自贾谊的《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一句,意思是说追击败走的敌军。当时天启帝朱由校大字都不认识几个,自然不知这句话的出处,便令宣读奏章的太监做出解释。谁知道这太监也没读过多少书,不但错把“追奔逐北”读成了“逐奔追比”。还硬是望文生义地将其解释为追赶逃兵,分销赃物。朱由校一听自然龙颜大怒,马上下令处置江西抚军,可怜这打了胜仗还要受罚,真是冤枉。这件事也就被朝野上下传为笑柄,更加挫伤了朱由校参政的积极性。后来他索性不听不问,任由东林党人和权宦魏忠贤斗法,干脆去艺术的世界里寻求安慰了。“鲁班”错生帝王家

对于朱由校在木工活上的造诣,要用“鲁班再世”来评价,可能丝毫不为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朱由校的天赋可能就是做木工,只可惜错生在了帝王家。否则他将当之无愧地载入中国艺术家史册,而不必担负玩物丧国的千古骂名。

历史上的帝王往往有各种奇特的癖好,可沉迷于做木工的就仅此一人。据史书记载,朱由校天生心灵手巧,做起木工活来简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丝毫不输于当时顶尖的木匠大师。但凡是木工活,不论刀锯斧凿、丹青揉漆,各个程序他都要亲自把关,可见其兴趣之深。

朱由校就是一个像鲁班一样极富独创性的木匠,也许以匠人来称呼他是对他天赋的侮辱。据史书记载,天启年间中国木匠已经能够造床,可是他们造的床极其笨重,搬家或者挪动甚为费力。朱由校则独出心裁地设计出一种新式折叠床,这种床不但便携,而且还雕镂了繁复的花纹,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一时间令众多木匠叹为观止。鸡翅木翘头案·明

除了制作新式家具之外,童心未泯的朱由校还喜欢做一些木头小玩具。想他幼年失侍,身边并无真正可亲近的伙伴,何尝不孤独寂寞呢?好在他是个会自娱自乐的孩子,就用木头雕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人来陪他玩。这些小人神态灵动,五官四肢都无不逼真。据说朱由校为了检验自己的手艺,还让太监拿去市集上售卖,结果销量甚好,让朱由校颇有成就感。由此我们也可窥见他的人生多么可悲,身为皇帝,手中却未有实权,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力挽狂澜,只能在这种雕虫小技中寻求自我价值。潜心木工,权落阉党

当时宫中流行一种傀儡戏,类似我们今天所见的皮影,只不过是用小木人来替换皮影人物。据史书记载,当时宫中贵族多喜欢欣赏《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剧目,贪玩的朱由校自然也不例外。可他不光喜欢看,还喜欢自己动手做木人和戏台,据说他做的木人往往装束新奇,扮演起来也是动作灵活。

这些小机栝都是用来无聊解闷的,真正厉害的还要数盖房子了。他常常自己设计蓝图,亲自指导工匠建设。而且他对于艺术的追求永不满足,常常是造好之后又立即毁掉,重新构思新的蓝图。这当然是非常劳民伤财的,可他却浑然不知。当时的奸臣魏忠贤常常故意在朱由校兴致高涨的时候来请示国事,他便草草敷衍几句。久而久之,政权渐渐被阉党掌控,天启初年起用的大批东林党有识之士也被构陷挤对出朝廷,致使明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富有争议的死亡之谜

朱由校的死亡和他的父亲一样扑朔迷离。据史书记载,天启七年(1627)八月的一天,他在魏忠贤和乳母客氏的陪同下去宫中西苑乘船游玩。小船划入湖水深处,突然一阵狂风袭来,船翻了,朱由校落入水中,被救起后便一病不起。再后来,尚书霍维华进献了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朱由校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几个月后,病症非但没有丝毫改观,竟雪上加霜得了“鼓胀病”,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不久就呜呼哀哉了。

到底是西苑翻船的阴谋?还是“仙药”的毒性所致?对于朱由校帝的死亡之谜,历来有很多种猜测和争议。但其实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位皇帝,他没有肩负起历史赋予他的沉重责任,致使政权落入阉党之手,忠良之臣惨遭迫害,奸佞之徒横行朝野,生灵涂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他死后仅十多年,明王朝就灭亡了。天下不过一盘棋那些“棋迷”皇帝们

下棋如治国,弈者手握生杀予夺之权,落子之前必须仔细斟酌,步步为营,因为举手无悔,一着失误可能招致全盘失败。所以,自古以来,帝王中大有喜欢下棋之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南朝的棋迷皇帝

南北朝时期,围棋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涌现出很多“棋迷皇帝”。他们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都非常热衷围棋的推广工作,而且还建立围棋州邑,兴起一股皇家品棋的风潮。一时间,围棋由一种娱乐方式转变为高雅的“逸品”,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宋明帝在治国方面确实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庸主,但对围棋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书记载,宋明帝非常喜欢下棋,堪称棋痴。他虽然热衷此道,水平却很差,而且没有自知之明,常常喜欢挑战当时的高手王抗。王抗不敢抗命,每次对弈的时候,都要想尽办法让着宋明帝,还不时吹捧他一下,说:“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信以为真,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圣手,便越发对围棋着迷了。

为了让天下人都分享自己的乐趣,宋明帝大力推广围棋,专门设立一个官署,叫“围棋州邑”。宋明帝还按照九品中正制钦定了围棋的九个等级,即:入神,坐照,具体,通幽,小巧,用智,斗力,若愚,守拙,这也是现代围棋分成九段的雏形。在宋明帝的大力推广之下,围棋越来越盛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