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亚健康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9:48:46

点击下载

作者:何清湖,魏育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睡眠亚健康学

睡眠亚健康学试读:

前言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异常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异常,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被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是一个新概念,“亚健康”不等于“未病”,是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概念的转变而产生的,而“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的,既非已具有明显症状或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致病的状态。总体上讲,亚健康学是运用中医学及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研究亚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人群状态表现、保健预防及干预技术的一门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随着人们的观念进一步更新,“亚健康”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流行,你有时感觉心慌、气短、浑身乏力,但心电图却显示正常;不时头痛、头晕,可血压和脑电图却没有什么问题,这时你很可能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中国保健协会对全国16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面对亚健康状态,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为主,如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且依赖个人的自律。而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医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调整。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调理和干预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医更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亚健康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因此调整阴阳平衡是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

社会需求是任何学科和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近几年来亚健康研究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由于亚健康学科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客观现状还是亚健康服务水平整体低下,亚健康服务手段缺乏规范,亚健康服务管理总体混乱,亚健康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亚健康专业人才的数量匮乏和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亚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加强亚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亚健康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此,我们在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专题立项后,在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主,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致力于亚健康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并着手编纂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以便于亚健康人才的培养。该套教材围绕亚健康的中心主题,以中医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现代亚健康检测技术和干预手段设置课程,以构筑亚健康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的,重在提升亚健康师的服务水平,侧重培训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全面性。读者对象主要为亚健康师学员和教师;从事公共健康的专业咨询管理人员;健康诊所经营管理人员;从事医疗、护理及保健工作人员;从事保健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工作人员;从事公共健康教学、食品教学的研究与宣教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及相关人员;有志于亚健康事业的相关人员。

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第一批和第二批包括16门课程,具体为:

第一批:(1)《亚健康学基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之一。系统介绍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亚健康的范畴、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未病学与亚健康、亚健康的中医辨证、中医保健养生的基本知识、亚健康的检测与评估、健康管理与亚健康、亚健康的综合干预、亚健康的研究展望等亚健康相关基础理论。(2)《亚健康临床指南》,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之一。针对亚健康人群常见症状、各种证候群和某些疾病倾向,介绍相对完善的干预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调理、推拿按摩、运动调理、心理调理、音乐调理等。(3)《亚健康诊疗技能》,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之一。介绍临床实用的亚健康诊疗技能,如各种中医常见诊断方法、常用心理咨询的一般理论与方法技巧、各种检测仪器与干预设备、针灸、火罐、水疗、推拿按摩、刮痧、整脊疗法、气功等。(4)《中医学基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系统介绍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体质学说、经络学说、治则与治法、预防和养生学说、诊法、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5)《中医方药学》,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着重介绍与亚健康干预关系密切的常用中药和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等。(6)《中医药膳与食疗》,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以中医药膳学为基础,重点介绍常见亚健康状态人群宜用的药膳或食疗方法及禁忌事项。(7)《保健品与亚健康》,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亚健康保健品的研发思路及目前市场常用的与亚健康相关的保健品。(8)《足疗与亚健康》,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着重介绍亚健康足疗的基本概念、机理、穴位、操作手法及适应的亚健康状况。(9)《亚健康产品营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一般的营销学原理、方法与语言沟通技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亚健康产品营销技巧。(10)《亚健康管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亚健康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亚健康服务的健康档案管理等。

第二批:(11)《亚健康刮痧调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了刮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手法,并详细阐述了常见亚健康的刮痧调理方法。(12)《亚健康经络调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了经络的基础知识和经络调理的基础手法,并系统阐述了不同经络亚健康的推拿、按摩、点穴手法。(13)《亚健康芳香调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以芳香疗法为基础,重点介绍了芳香疗法的基础知识、精油的配制及使用,以及如何运用芳香疗法调理亚健康。(14)《亚健康音乐调理基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西方音乐治疗、中医五音治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介绍了亚健康音乐调理的方法与疗效评估方法。(15)《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以体质学说为基础,重点介绍了体质学说在亚健康学中的运用、亚健康体质的调理与预防。(16)《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了少儿推拿手法、穴位及少儿常见亚健康的推拿调理。

在前两批共16本教材编写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编委会陆续启动了第三批教材的编写,内容主要涉及亚健康学与其他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及亚健康学的临床运用。第三批教材计划包括:《皮肤亚健康学》《睡眠亚健康学》《中医蜂疗与亚健康》《亚健康红外技术调理》《亚健康红外热成像测评》《营养代餐与减脂》《儿童亚健康学》《亚健康整脊调理》等。

在亚健康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和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王永炎院士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亚健康学科体系的研究与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全新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艰难工作,加上我们的水平与知识所限,时间匆促,其中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好在任何事情均有从无到有,从不成熟、不完善到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真诚希望各位专家、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权当“射矢之的”,以便第二版修订时不断进步。何清湖2018年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睡眠亚健康概述第一节睡眠健康的概念一、睡眠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睡眠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医学学科,其知识涉及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还存在大量未知领域,亟待广大专业人士对其进一步认识和应用。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出现的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良好睡眠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因此,维护睡眠健康、预防睡眠问题及治疗睡眠障碍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唤起人们对睡眠质量的关注,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将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一)睡眠概念的提出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心理过程,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人体睡眠和觉醒交替出现,与昼夜节律保持一致。自古以来,人们努力探索睡眠的奥秘。不同时代对睡眠概念的诠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最初人们对睡眠的定义是:当人或者动物处于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

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后来有学者运用脑电技术来研究睡眠,他们认为:睡眠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的动物生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

随着脑电波记录等技术在睡眠中的应用研究,人们利用脑电图、肌电图等研究睡眠深度、睡眠状态与觉醒状态的本质,极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研究与发展。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并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睡眠时人脑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西医学认为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以卧姿为主,对刺激的反应减弱,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可逆的。由于睡眠机制的复杂性,对睡眠概念的认识也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睡眠过程中,脑电图发生各种不同变化,这些变化随着睡眠的深度而不同。根据睡眠时生理活动的不同参数,可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种状态,二者以是否有眼球阵发性快速运动及不同的脑电波特征相区别。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将睡眠过程分为清醒期(W)、浅睡眠期(N1、N2)、深睡眠期(N3)和快速眼动期(REM)。

现在更多的研究证明,睡眠并不是觉醒状态的简单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主动调节过程。机体脑桥中央水平与延髓尾侧之间存在特定睡眠诱导区,包括中缝核、孤束核、蓝斑及网状结构背内侧的神经元,即组成脑干上行网状抑制系统,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共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相继发现一些神经递质、免疫因子、激素和神经肽类等物质都参与了睡眠与觉醒的调节过程。如中缝核头部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参与产生和维持NREM睡眠,蓝核尾部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低位脑干被盖部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两者在中缝核尾部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触发下,产生REM睡眠,这三种神经递质的交互作用维持睡眠与觉醒,以及NREM睡眠和REM睡眠的周期性循环与交替。(二)睡眠健康的内涵

1.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0年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躯体健康是指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2.睡眠与健康的关系

生命都有节奏,地球以昼夜更替的节奏运转。生物要求得生存,必须与这种地球节奏合拍。生物体内结构适应以一昼夜为一个活动周期的活动规律。任何生物都必须使自己的生物节奏与地球节奏保持一致,昼出夜伏,白天清醒的时候活动,黑夜困倦的时候睡眠。

西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人在夜晚熟睡时,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白天的5~7倍,对儿童和青少年可促进生长发育,对中老年人可激活体内各种活性酶,加速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在睡眠状态下,肌肉放松,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平缓,体温降低,各种分泌减少,代谢降低,使体内获得充分的营养供给,弥补耗损,修复损伤。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神经元和相关组织恢复重建和再生需要机体的休息,而只有睡眠状态能提供这种休息。所以近年来医学研究人员根据对睡眠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健康来自睡眠”的新观点。

综上所述,睡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理功能,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健康是人类从事学习、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而睡眠活动是人类健康的基础,睡眠对健康的意义是任何其他方式都难以取代的。关爱健康,就必须关爱睡眠。睡眠是健康的保证,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眠的好坏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3.睡眠健康的内涵

睡眠健康指人在睡眠活动中能够顺利完成保证身体健康的任务,使人在白天能够以健康的状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睡眠健康包括良好的睡眠状态和适合于自己的睡眠单元时间。(1)良好的睡眠状态

良好的睡眠状态是指人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人和自然保持着有机的统一和谐,人体的节律在天地的节律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能够在大地的中心点和大自然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交叉点重合;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当中去,在大自然的帮助下调整自己的睡眠节律,并从大自然中获得维持和提高生命质量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人类不能从食物和饮品中获取的,它可以大幅度提高人的精神生命系统和物质生命系统的质量和长度,人在睡眠状态中,精神生命系统的相对固定部分处于紧闭的绝对静止状态,物质生命系统白天积极工作的部分处于完全放松的相对静止状态。(2)适合于自己的睡眠单元时间

适合于自己的睡眠单元时间是指具体到每一个人的不同的睡眠时间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与性格等都是构成睡眠时间段存在个体差异的因素。

①年龄因素:一般而言,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次数也越多;老人睡眠深度变浅,质量不佳,应当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为重要;由于男女性激素分泌有差异,一般女性比男性平均睡眠时间长。

②体质与性格因素:阳盛阴虚型的人睡眠时间较少,痰湿血瘀型的人睡眠时间相对多;肥人较瘦人的睡眠时间多;内向性格、思维类型的人睡眠时间较多,而外向性格、实干型的人睡眠时间较少。

③环境、季节因素:春夏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短,气候恶劣天气里一般人的睡眠时间长;随地区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稍稍减少;随纬度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稍有延长。

④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睡眠时间的变化还与工作性质、体力消耗和生活习惯有关。(三)睡眠的生理功能

睡眠对健康的意义是任何其他方式都难以取代的。睡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疲劳,恢复能量

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形式。睡眠时,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明显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耗能减少,此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体内合成代谢占优势,有助于能量恢复和贮存。研究发现,细胞内ATP含量在自发睡眠的最初3小时内逐渐升高并达到高峰,且脑电波监测显示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活跃的δ波活动,ATP迅速增加和NREM的δ节律脑电活动强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验证明,通过温和处理阻止睡眠后,大鼠ATP水平升高时间延缓3~6小时,因此,ATP的增加依赖于睡眠。

2.保护大脑,提高脑力

研究发现,大脑在觉醒期间,代谢废物主要积聚在细胞间液,睡眠时,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组织,与脑组织间液进行交换,并将细胞间液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出大脑。白天觉醒状态时大脑脑内代谢产物不断积聚,睡眠时大脑可高效清除代谢产物,从而恢复大脑活力。另外,睡眠时血脑屏障的保护功能增强,使血液中的细菌或其他有害物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大脑,从而保护大脑。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记忆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长期缺少睡眠则会导致幻觉。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此外,大脑在睡眠状态中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的能量贮存,可以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3.增强免疫,康复机体

睡眠不仅是智力和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在感染期间会有嗜睡现象,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机体从感染中康复。研究发现,部分剥夺睡眠大鼠在肠系膜淋巴中能检出活菌,持续剥夺大鼠80%的睡眠,2~3周后大鼠死亡,其血液样本中检测到多种致病菌。另外,正常人血浆的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与睡眠及觉醒周期密切相关。健康睡眠时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睡眠还使各组织器官的自我修复加快。现代医学已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医治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等。

4.促进发育,加快生长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大脑持续发育,需要更多的睡眠。婴儿睡眠中有一半是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而早产儿REM可达80%,说明他们的大脑尚未成熟。儿童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尤其在慢波睡眠期,其血浆中的生长激素可持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保证睡眠的足够时间和质量能促进儿童身高的增长。

5.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指阴阳平衡,精神才能健康。阴阳调和,是最好的养生法度,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延缓衰老,促进长寿。睡眠不足,易引发一系列身心症状,短期内表现为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长期睡眠不足则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烦躁,甚至记忆力、思维能力减退,以及身体机能下降。近年来,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科学的睡眠能够延缓衰老,促进长寿。二、中医对睡眠健康的认识(一)中医对睡眠健康状态的描述

睡眠,本属“起居作息”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都是通过睡眠源源不断地积蓄起来,通过肝的作用不断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中医学认为,人的窹寐变化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正常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口问》道:“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金匮要略心典》说:“入窹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这些养生之道告诉我们,随着昼与夜的阴阳交替运化,阴平阳秘,阴阳协调,维持昼夜阴阳盛衰的此消彼长。此外,中医学认为,睡眠还是阴阳交错的结果,如《灵枢·口问》里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窹矣。”意思是人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后,阳气由盛转衰,阳入于阴,黑夜到来,阳衰阴盛,人们需要休息,从而进入睡眠阶段。待到黎明时,阴气尽,阳气开始旺盛,睁眼可见,于是觉醒。这就说明了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窹和寐。窹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就像有规律的潮水涨落一样,呈现周期性变化。(二)中医与睡眠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强调“三分调,七分养”,“七分养”主要从日常睡眠、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入手,顺应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睡眠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清代养生家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不觅仙方觅睡方。”睡眠养生就是根据宇宙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祛除机体疲劳,养蓄精神,恢复体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中国古代养生学家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提出了不同季节的睡眠时间。即春季的睡眠时间,是“夜卧早起”(《摄生消息论》),就是说入夜即卧,天明即起。夏季的睡眠时间,是“夜卧早起,毋厌于日”(《备急千金要方》),就是说晚间睡眠时间宜后延,但晨起时间不变,中午可以增加午睡时间。秋季的睡眠时间,是“早卧早起(《修龄要指》)”,就是说秋季睡眠时间宜稍长,以补夏季睡眠时所伤阴气。冬季的睡眠时间,是“早卧晚起(《摄生消息论》)”,就是说冬季的睡眠时间在一年中最长。第二节亚健康的概念及分类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国际医学界的医学新视角,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与体验,又称为“中间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态”“潜病期”“亚临床期”等,是非器质性改变或未确诊为某种疾病,但身体出现功能上的变化的一种状态。

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上将健康称为“第一状态”,把患病称为“第二状态”,因此布赫曼等人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这一发现被后来很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王育学首次提出了“亚健康”这一名词,为了更准确地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定位和调研,初步将“亚健康”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患者本人确实感觉到躯体和(或)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我们就称其为“亚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主观、心理上有许多不适的体验,机体上呈现活力降低、各种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状态,但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却没有器质性病变,医生也没有好的办法来对其进行治疗。“亚健康”这一概念的报道始于1996年的1月,当时《健康报》曾开辟了一个名为“亚健康学术探讨”的专栏,并相继发表了王育学所撰写的《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和其他专家所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在王育学撰写的“编者按”中写道,“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当前尚无规范性的明确定义。可以认为“在健康与非健康二者之间,机体存在着一种非此非彼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此后,中国药学会多次召开了“亚健康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第2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亚健康状态的英文名为“sub-health state(SHS)”。在2001年8月于青岛召开的“第8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亚健康的英文名被修正为“sub-health(SH)”,此后在社会上被各领域广泛引用。

目前许多学者从医学角度对正常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进行了研究,提出正常状态是指“没有明显的自觉或检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个体;亚健康状态是指“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因此,亚健康概念的产生,是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界定与近代医学从局部结构及特异病因对疾病界定的结合。

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这几种状态都是动态发展、互相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亚健康如何与疾病及健康状态进行界定,其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在时间上如何界定,其转归如何,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方法。虽然如此,加强亚健康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和防治水平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二、亚健康的分类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故又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众多学者认为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躯体亚健康

躯体亚健康状态总的特征是持续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常感体力不支,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但由于还伴有多种躯体表现,故分以下几种亚型:

1.疲劳性亚健康

以持续的3个月以上的疲劳无力为主要表现,并排除一切可能导致疲劳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肿瘤、糖尿病、重症抑郁等)。

2.睡眠相关性亚健康

以持续失眠(入睡困难,或多梦、易惊醒,或睡眠不实,或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或嗜睡,晨起时有明显的不快感,或不解乏的睡眠为主要表现,并排除可能导致睡眠紊乱的各种疾病(失眠、重症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眠病等)。

3.疼痛性亚健康

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各种疼痛为主要表现,并排除可能导致疼痛的各种疾病。

头痛:多为全头部或额部、颞部、枕部的慢性持续性的钝痛、胀痛、压迫感、紧箍感,属于肌紧张性头痛,伴有头昏或眩晕。

其他部位疼痛:咽喉痛、肩颈部僵硬疼痛、背痛腰酸、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4.其他症状性亚健康

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其他任何症状为主要表现,并排除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各种疾病。以上各类型的症状如果同时出现,以最为严重者作为归类依据。

此外,也有根据西医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分类的,如易感冒性亚健康(显著特征是抵抗力下降,容易受感染,反复感冒,易出汗,常伴咽痛、低热等);心肺功能低下性亚健康(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胸痛、喜叹气,心悸、心律失常、血压不稳,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肺等疾病);消化不良性亚健康(常见食欲不振、有饥饿感却没胃口、腹胀、嗳气、腹泻、便秘等症状);内分泌代谢紊乱性亚健康(性功能降低,月经紊乱、痛经,轻度的高血脂、高尿酸,糖耐量异常,腰痛、尿频、尿痛,但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肝肾相关疾病)等。

种种的躯体不适,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妨碍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其可以长期地、潜隐地损害健康,最终走向疾病,也可因某种因素促发重症,甚至发生猝死。据统计,近几年来日本每年发生“过劳死”超过万例,我国青壮年人群猝死也明显增多。(二)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造成,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对机体的生理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最为常见的心理亚健康类型有以下几种:

1.焦虑性亚健康

持续3个月以上的焦虑情绪,并且不满足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焦虑情绪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的心里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不安,急躁易怒,恐慌,可伴有失眠、噩梦及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口干、多汗、肌肉紧张、手抖、尿频、腹泻等自主神经症状,也可因这些躯体不适而产生疑病和忧郁。

2.抑郁性亚健康

持续3个月以上的抑郁情绪,并且不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抑郁情绪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兴趣降低、悲观、冷漠、自我感觉很差和自责,还可以有失眠、食欲和性欲降低、记忆力下降、体重下降、兴趣丧失、缺乏活力等,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欲念。

3.恐惧或嫉妒性亚健康

持续3个月以上的恐惧情绪,并且不满足恐惧症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恐惧胆怯等不良情绪,还有妒忌、神经质、疑病、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反应迟钝、想象力贫乏、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4.记忆力下降性亚健康

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近期记忆力下降,或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为主要表现,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或非器质性精神类疾病者。

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存在,必然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的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和谐,以致造成认识和决策偏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对个人、家庭、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又常常不被个人所意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所确认,因而使人感到莫名的痛苦;不良情绪持续存在,最终导致病理改变即心身疾病,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癌症等。(三)社会交往亚健康

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人际交往频率降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现代社会是开放和信息的社会,观念不断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个体,可以出现适应不良的征象。

1.青少年社会交往亚健康

青少年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及个人心理发育等因素,导致社会适应困难,一旦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处理不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阻碍了优异的信息交流,导致情绪压抑、苦闷烦恼。

2.成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成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有许多,如工作环境变换、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建立家庭、养育子女、工作压力、知识更新等,一旦不能适应这些问题,就会陷入不良情绪当中。

3.老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内容、社会地位的改变,都需要不断地调整行为方式,积极地适应。

社会适应的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人们的学习进取、生活安宁和身心健康。引起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如压抑、苦闷、自卑、孤僻、意志脆弱,缺乏应付生活矛盾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及毅力。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则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社会支持网”的援助,自怨自艾,无端猜疑,表现出某些偏离行为,或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还可能诱发种种心身症状。(四)道德亚健康

持续3个月以上的道德问题,直接导致行为的偏差、失范和越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处的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的状态。

由于思维方法不科学、错误选择接受、社会默化、从众、去个性化等心理影响,在某些特定的时空,很多人存在世界观、价值观上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表现为道德及行为的偏差,如运动场上球迷闹事,陷入“法轮功”渊薮的练气功者,既违反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又损害了自己的身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第三节睡眠亚健康的概念、形成及分类一、睡眠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这几种状态都是动态发展、互相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睡眠亚健康是机体出现睡眠不适或因睡眠问题而引起其他不适,又不能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二、睡眠亚健康的发生原因

睡眠障碍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但以后天的因素为主。两者共同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而使机体进入疾病状态。睡眠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睡眠障碍严重,但是人体的阴阳平衡已经被打破了,生理功能已经受损。在阴阳失衡的初期,各种睡眠不适症状刚出现,此时及时调理干预往往可以恢复原有平衡,或使现有失衡状态不至于恶化,不适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如若不然,症状就会加重或增多,睡眠亚健康状态将进展到睡眠障碍,导致更严重的阴阳失衡。因睡眠障碍的发生因素非常复杂,可知造成睡眠亚健康的原因也是相当复杂的,但不外于以下几种。(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包括父母双方赋予孩子的遗传性,也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后代禀赋的强弱。

先天因素是人体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于人体体质的强弱,具有重大影响。先天不足,禀赋羸弱就会对某种疾病具有易感性,就比常人容易患病,更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先天因素对睡眠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同的个体其对睡眠时长的需要是不同的。成年人每日平均需要睡眠约8小时,具体到每个个体,则有些是只需6小时,有些需9小时,其需要的睡眠时长是不一样的,这与先天因素有关。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多数精神疾病早期表现为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的长期失治误治也可进展为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通常具有深刻的遗传背景,从侧面证明睡眠亚健康状态可能与遗传背景也有关。

提到先天因素,不容忽略体质问题。从体质学方面去认识亚健康状态是另一个认识亚健康的角度。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有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除了健康的体质之外,尚有不健康的体质,如气虚体质、血虚体质、痰湿体质等。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生命进程中必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多种病理因素的作用。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中医理论认为兼夹体质(或偏颇体质)有明显的阴阳失调,临床亦可见偏颇质人群其PSQI评分明显升高,提示睡眠状态变差,有进入睡眠亚健康或睡眠障碍的可能。(二)后天因素

后天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历程。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主要指性别、年龄、心理因素,外界因素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从胚胎到生命终结之前,始终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断地变化,人体如不能及时地调整自身以适应这些变化,或这些变化超过人体的最大适应能力,都有可能导致生理功能的失常、阴阳之气的失调,进而进入亚健康或疾病。

1.感受外邪

天人相应,人与自然对立统一。春、夏、秋、冬四时依次交替变化或者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可以引起人体内阴阳的变化。当这种变化在人体的适应范围内,人体可调节自身的阴阳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达到阴阳的新平衡。为顺应环境的变化和气候的变迁,我们需要顺应自然,顺应四时气候和昼夜晨昏的变化,能动地调节衣食起居,避免邪气侵害,防止进入亚健康状态。睡眠作为复杂的生理现象受到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感受外邪造成人体不适,如肺卫受邪、夜间咳嗽不止,难免会影响睡眠,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反复夜间咳嗽,造成睡眠亚健康在所难免。

2.环境侵扰

良好的睡眠需要安全、清洁、安静、光线适宜的环境。现今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声光污染。如住所临街、入夜后仍有各种噪声和灯光传入卧室,造成入睡困难或睡而复醒,阳气不能入阴,机体阴阳二气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则出现阴阳失衡而进入睡眠亚健康或睡眠障碍。

3.情志刺激

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心理反应,情绪的变化每天都陪伴着我们。一般情况下,外界刺激不会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但如果刺激过度或过久,超过了正常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乃至造成疾病。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或持久作用,致使脏腑气血功能失常,产生了七情内伤。《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伤及所应之脏具体又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说明情志因素直接作用于机体脏腑引起人体的生理变化,导致机体活动的改变。临床尤以心、肝、脾三脏失调多见。不良情绪长时间刺激机体,导致机体稳态破坏,处于亚健康状态。已如前述,睡眠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持久或剧烈的精神刺激可明显影响睡眠。临床可见失恋、亲人亡故、突中大奖的人群出现睡眠异常,在达睡眠障碍诊断标准之前,其明显的、持续的睡眠异常也是睡眠亚健康的一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面对的压力、兴奋、愤怒及悲伤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很多时候超出了人的适应范围。就业的压力、家庭的变故、瞬息万变的社会、人情冷暖使人难以适应,很难迅速调节。所以七情使人失去健康,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胸怀开朗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保持健康心态、知足常乐是防止睡眠亚健康状态的有力武器。

4.饮食不节

饮食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饥饱失常和偏嗜(肥甘厚腻、辛辣、生冷)等,均属于饮食不节的范畴。这些因素均可造成脏腑功能的损伤或偏胜偏衰,进入病前状态。《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胃肠道的不适感对机体自主神经功能有明显影响,进而对睡眠造成影响。

5.作息失常,劳逸失度

规律作息,动静适当,劳逸有度,对保持人体阴阳平衡至关重要。违背昼夜节律如长期熬夜、倒班等,过劳如体劳、神劳、房劳等均可致伤。《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均指出了过劳对人体的损害。同时过逸也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致气滞血瘀,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而使气血不足;或脾失健运,湿痰内生,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调,产生亚健康状态,同样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生活没有规律,熬夜、日夜不分已是司空见惯。作息失常、过劳或过逸都有可能造成人体阴阳失衡,所以健康的生活规律极其重要。除以上数种之外,现代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多数人习惯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多数电子设备发出的光影响人体的内分泌,而使人难以正常快速入睡,亦有部分人群习惯夜生活,作息日夜颠倒也是造成睡眠亚健康的重要原因。

6.年老体衰

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具体表现为脏腑功能的衰减,因而年老是睡眠亚健康状态形成的重要因素。生理状态下随着增龄使人体的深睡眠自然减少,睡眠时间缩短。老年人较年轻人出现睡眠亚健康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睡眠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起居失度、情绪刺激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因多样,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要改变亚健康状态,就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性,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三、睡眠亚健康的分类

亚健康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关于亚健康的常见分类详见第一章第二节。除第一章第二节的亚健康分类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亚健康分类方法:如以不同证候组分为状态分为排泄型态亚健康、代谢型态亚健康等。

由于睡眠是复杂的生理过程,睡眠亚健康也与机体的多种因素有关,有躯体因素、心理因素等。同时亚健康形成与发展不一定与相关疾病有明显的线性接续关系。如同早期表现十分相似的症状态后期可发展为完全不同的疾病一样,同一种表现十分相似的亚健康状态可能后续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疾病,其分类方法不能完全照搬疾病的分类方法。睡眠障碍的分类对于鉴别各类睡眠障碍及更好地了解症状、病因、病理生理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许多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明,最初的分类系统主要以临床症状(失眠,过度嗜睡,睡眠中发生的异常事件)为依据,这3种类型是最初临床医师所使用的分类系统,能提供鉴别诊断。由于现代睡眠研究的发展,目前主要根据病理生理学进行分类。睡眠亚健康的分类在总体与睡眠障碍分类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应对于各种不同的睡眠亚健康状态的判断、调理、预后判断等起一定的作用。同时因中医学在亚健康学中应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睡眠亚健康分类方法在总体方向与睡眠障碍分类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考虑到临床实际、中医辨证需要及亚健康学本身分类分法,而采用了以下几种综合分类方法。(一)失眠亚健康状态

失眠亚健康状态是指反复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持久困难。尽管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睡眠,患者依然睡眠质量差,其结果以多种形式影响白天生活,但其严重程度达不到失眠的诊断标准。其中的失眠明确表示为现代医学的失眠性质的疾病,与中医的失眠概念有所区分,中医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亚健康状态与失眠。

失眠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和(或)维持睡眠困难,往往包括长时间的夜间觉醒和(或)夜间睡眠不足。有时候失眠的主诉也包括即使通常睡眠事件的数量和质量被认为是正常的或是充分的,也仍然自觉睡眠质量差和精力得不到恢复。

失眠可以是原发或继发的。当失眠是内科或精神疾病、另一种睡眠疾病或滥用药物的一个症状时,称为继发性失眠。原发失眠可能有内在和外在因素参与其病因,但它们并非继发于其他疾病。原发性失眠存在6种类型。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失眠,它的特点是失眠至少持续1个月,觉醒水平增高伴有妨碍睡眠的联想,还有对不能睡觉过分关注。

反常失眠(以前称为睡眠状态知觉错误)是一种有明显的失眠的主诉,但没有证据表明客观睡眠障碍和没有达到睡眠障碍报告所能提示的白天受损的程度。患者往往主诉很少或根本没有睡眠,在失眠患者中发病率达5%。

适应性睡眠障碍是与特异性应激相关的失眠,该应激可能是心理的、生理的、环境的或躯体方面的。这种疾病短期存在,通常是数天到数周,当应激消失,失眠也就缓解了。

失眠亚健康状态中失眠的自我感觉应不是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失眠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调理方法也有异,彼此不能互相包含。因此以不同原因及临床表现对失眠亚健康状态进行分类,如早醒型失眠亚健康状态、抑郁性失眠亚健康状态等。(二)呼吸相关性睡眠亚健康状态

呼吸相关性睡眠亚健康状态是指出现睡眠呼吸事件,但PSG检查或CPC检查达不到睡眠相关呼吸暂停标准的睡眠亚健康状态。这类人群有睡眠呼吸的不良事件,或单纯表现为鼾声,影响同室睡眠者。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的特点是睡眠过程中的呼吸紊乱。可分为以下几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