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领悟力:成为精英的必备素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21:33:12

点击下载

作者:(美)马克·让-毕曼,约翰·库尼欧斯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领悟力:成为精英的必备素质

超级领悟力:成为精英的必备素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超级领悟力:成为精英的必备素质作者:(美)马克·让-毕曼,约翰·库尼欧斯排版:上官雅弘排版:狐辛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59408631本书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尤里卡(Eureka)!”没有人知道阿基米德从浴缸里跳出 来时是否真的喊着这个词,然后穿过古老的锡拉库扎的街道宣布 他的新发现。但是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年,因为它让人产生共鸣。 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啊哈时刻”,或一瞬间的顿悟。 如心理 学家所说,这些“灵感”,是扩展我们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强大 的力量,它们可以赋予你启示和可实践的优势。

关于顿悟的故事总能让我们产生共鸣,这是我们近二十年一 直在研究顿悟的原因,也是我们创作这本书的缘由。 我们的目 标是向大家解释灵感是什么,如何发生的,以及从科学研究的角 度告诉大家如何更容易地获得顿悟。 但首先,我们想讲述一些 我们的工作情况,更确切地说,是有关顿悟的研究历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心理学家的文献记录 道,当面对一个看似混乱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可能突然意识到他或她思考问题的方式错了,而解决方案实际上相当简单。解决 一个问题关键是你如何“看”它。

在认识了灵感之后,心理学家专注于它的特色。特别是,他 们试图表明它的独特性,即不同于有意识的思想――也就是他们 所谓的“分析”。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心理学家珍妮特·梅 特卡夫(Janet Metcalfe)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驾驭他 们对某件事的分析判断;但是,引发灵感和顿悟的心理过程在很 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这使我们难以驾驭并预测何时一个解决方 案将作为“啊哈时刻”而被突然意识到。另一个进步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乔纳森·斯古乐(Jonathan Schooler)提出,灵 感是脆弱的,也很容易被其他想法所淹没。在思考过程中,将思 路都说出来,可能会降低你通过灵感来解决问题的概率,但却不 会影响你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斯古乐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关于灵感的研究发现是不可多 得的,但这个领域已几近于休眠状态了。虽然灵感仍几乎是每一 本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涵盖的实验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但却没有 人能够确定其机制。其最重要的疑问仍然存在:灵感和顿悟是如 何产生的?我们可以激发更多灵感和顿悟吗?

有一个与灵感的本质相关的难点需要直面:感觉不同。 关 于“啊哈时刻”,可能的研究方向或许是人们为什么会注意以及记住这些时刻。然而一些怀疑论者认为这种感觉是误导性的,并 且灵感与有意识的分析性思考仅是在人们达成解决方案时的感觉 不同。否则,它们没什么特别的。 他们认为作为真正的创造性 突破的“尤里卡”是童话故事。

2000 年下半年,我们二人因工作原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再 次相遇了,彼时我们对怀疑论者是否正确进行了一些探讨。如果 “啊哈时刻”感觉不同,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办?也许他们只 是偶尔会产生非凡的结果的普通想法而已。对于灵感和顿悟这种 主观感受说,如果能有客观的标志来说明它的确出现过就好了。 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将“啊哈时刻”分离出来,进而通过分析来确 定它是否确实与众不同。

当我们意识到灵感和顿悟的客观标记确实存在于大脑的活动 当中时,我们的研究走上了正轨。

在那之前,马克的研究专注于另一不同的主题:对语言的 理解如何依赖于大脑的右半球――这一侧的大脑注重空间性的处 理多于注重语言。基于他人的研究和他个人对右脑受损的患者们 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左右脑如何不同地处理信息的理论。马克 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 1994 年,当时他听到乔纳森·斯古 乐关于灵感的演讲。这使得他相信,右脑的这一特点使人们能够 灵活地理解语言――即能够将遥远相关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这也对“啊哈时刻”做出贡献。在 20 世纪 90 年代,马克 与他从研究生时期就认识的灵感研究者爱德华·鲍登(Edward Bowden)开始合作,进行行为学研究,这为研究右脑对灵感的 特殊作用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马克开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来绘制人们用来理解故事的脑部区域来研究语言。很快,他便开 始考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研究灵感。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约翰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语义记忆” 的神经基础――人们如何获得、使用意识,甚至包括为什么有时 会失去意识。他用脑电图记录了脑电活动――逐一时刻地跟踪一 个人是如何想到一个概念的,看着下一个合乎逻辑的灵感如何一 步步地浮现在脑海中。他和博士生罗德里克·史密斯(Roderick Smith)发表了一项行为学研究成果,证明灵感是陡然整体地出 现的,证实了意识的突发性。这促使他考虑使用脑电图来研究 灵感。

脑成像领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起步,并在那十年迅速 发展。这些技术的可用性意味着我们不仅限于观察人表面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窥视他们工作的大脑内部。一切都被改变了。

早期的神经影像学家们大多研究心理学家们已经广泛探索过 的能力,如感知、注意力、运动以及记忆。他们回避了研究更复 杂且更少被理解的心理能力的这个更难的任务,例如推理、决策和解决问题――更别提灵感和顿悟了。 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准备好使用这些工具来研究灵感,但我们有一个科学的决定要做:我们应该做哪个实验?当时的研究资 金和时间很稀缺。我们每人的资金只足够支持一个实验。但是我 们应该做哪个实验?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转了一段时间,但不断绕 回到那个被证明是关键的问题:在人用乍现的灵感解决问题的瞬 间,大脑中发生了什么?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照亮“啊哈时刻” 本身的实验。

到 2002 年,我们已经敲定了我们第一个研究的细节,并准 备开始测试。然而我们很焦虑,因为我们在冒一个很大的险。理 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喜欢做小规模的初步试点实验来找到关键节 点,以便他们在进行全面的研究之前精炼其程序。我们没有资源 和时间那样做,所以我们必须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对。

在收集数据后,我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独立地分析脑电图 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结果。然后我们交换各自的大脑图像并惊 讶地发现,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叠加时匹配几乎完美! 主要的结果是:右脑的一个关键区域在“啊哈时刻”亮了。这个 和其他的发现为灵感的实际存在和独特性提供了具体的证据。我 们就此准备了一篇描述我们成果的文章。等我们转到新的教师岗 位时――马克到西北大学,约翰到德雷克塞尔大学――我们交稿了。使我们更为高兴的是,著名杂志《大众科学图书馆·生物卷》(PLos Biology )决定要发表此文。 这篇论文吸引了心理学家们和神经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即使没有新的证据来点燃这种迷恋,研究人员仍保持着对灵感的兴 趣。但我们并没有预料到新闻媒体和公众积极反应的热烈程度。 例如,《泰晤士报》曾对我们的发现进行了大势宣传,报道中使 用了“大脑‘E 点’”(“E”代表“尤里卡”)这个词来对我 们的发现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类报道促使了各界人士向我们发来 信件和电子邮件来描述他们自己的“啊哈时刻”和关于创造力的 个人直觉。有一些故事已经被纳入到这本书里。受其余事例的启 发,我们进行了一些新的实验。

第一个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促成了进一步的研究,也是我们至 今为止工作的主要焦点。随着这项研究的深入,很明显地,关于 灵感的新故事已不能在报纸文章的新闻故事中讲了。它会需要一 本书来表达。

我们决定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与此同时,我们希望确保其 科学上的准确性;这些记录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有趣信息可以在注 释中找到。我们也想要激发人们探索的好奇心,并激励人们用研 究成果来使他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变得更具创造性。为了达成目 标,我们收纳了许多说明了“啊哈时刻”的原因和导致它们的逸事。作为科学家,我们不认为逸事是支持或者反对科学理论的明 确证据,因为任何一件逸事都可能是一个例外情况或错误报告。 但它们是有助于说明关键的想法。它们也激励了我们,我们认为, 也会激励你们。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非比寻常的经历,但我们真正的满 足感其实来自于分享。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使您更好地认识具有创 造性的灵感和顿悟,进而帮助您实现并超越个人愿景。1神奇的领悟力:领悟力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大脑中灵感闪现,何人可计其数?何人可称其重?不同观念交错结合,何人可解其密?――科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并不知道文字是什么。19 个月 大的时候,一场急性病夺走了她的听觉和视觉,也因此阻碍了她 学习说话的能力。于是,她发明了一些手势进行日常沟通,但手 势也仅仅就是手势。一个充满了可感知物体的世界困住了她,文 字和思想成了她触碰不到的领域。

1887 年,海伦 6 岁的时候,父母请了一位年轻的家教老师, 同时也是海伦终身的密友――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 安妮试图通过在小海伦的手掌上写字让海伦认字。海伦通过这种 方式会写几个字了,但是她不理解这些就是文字。她后来解释道, “我不知道我那是在写字,我甚至也不知道文字的存在;我只是 像猴子一样,模仿着手指的移动。”

一天,海伦和安妮在“杯”和“水”两个字之间产生了分歧。 海伦无法将拼写与其对应的物体联系起来。在之后的一堂课上, 海伦很沮丧,还摔坏了她的洋娃娃。安妮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

她把海伦带去了水井房,她一边抽水,一边引导着海伦把杯子拿 到水龙头下边。水灌满了海伦的杯子后,安妮在海伦另一只手上 拼写“w-a-t-e-r”――“水”字。突然间,海伦有了全新的领 悟。安妮说,“冷水冲刷着手掌,随之而来的感觉似乎让她大吃 一惊。她扔掉了杯子,呆呆地站着。一种新的光彩浮现在她的脸 上。”海伦之后解释道:“我静静地站着,全神贯注感受着她手 指的移动。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了‘水’就是正在我手上 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 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在那惊人的时刻,海伦意识到,在她手掌上乱写的符号代表 着世界上的物体,她可以利用这些符号去思考,去和他人交流。 “我离开了水井房,急迫地想要学习更多。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 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 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这样,一个盲人女孩能够“看得见”了。 海伦之后学习读盲文、写字、说话,即使自己听不见,也学着读唇语。大学毕业后,她写了多本关于社会和宗教的评论性书 籍。 马克· 吐温(Mark Twain)、 亚历山大· 格雷厄姆· 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 查 理· 卓 别 林(Charlie Chaplin)

等名人都与她结交。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授予 她“总统自由勋章”。她激励着一代代人,心怀希望,为目标奋斗。

所有这一切,因顿悟成为现实。 “事情咔哒一声就发生了。”“所有事突然之间自动步入正轨了。”“就是一种灵感的火花……一道闪电……灵光一现。”“像 灯泡亮了。”“我顿悟了。”“突然之间,我以一种新的视角看 待事情了。”

所有这些表述都与创造力的一种形式有关,这种形式,一般 人称之为灵光乍现,心理学家称之为“领悟”。它指的是,突然 之间理解了以前不理解的东西,开始用新的方式去考虑一件熟悉 的事,或者将多个熟悉的事结合成新的事。领悟是想法的突飞猛 进,是创造力的突破,给我们的生命和历史注入动力。领悟将重 力理论带给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将披头士歌曲的旋 律带给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将对人类苦难的理 解带给了佛陀。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灵光乍现的时刻,这些时刻能 够并且真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很多文字试图解释领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怎么更好地利用 它。几乎所有解释都基于个人看法和非正式观察,而非科学的、 确定的事实。不管那些流行的作品如何具有娱乐性或鼓舞性,如 今科学带给我们的发展远比轶闻更长远。那些意见和观察并非不好,它们可以作为深入调查的出发点。但科学的方法更加完备, 科学会尽可能将观点和观察进行试验来完成研究工作。

个人的科学领域经历了巨大发展,并且经常是由于新科技 的刺激而发展的。望远镜的发明激励了天文学家,显微镜的发 明鼓舞了生物学家。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见证了一个新领域的 出现――认知神经科学。可测量大脑活动的技术的出现促进了 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精 密度脑电图(EEG)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探索大脑如何认知、 记忆、思考、感觉和如何产生领悟。我们和其他同事十年前就 已经开始运用大脑成像等技术,来研究人在灵光乍现时的大脑 活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大脑成像研究已经揭 示了领悟未曾预料的方面,这是仅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所不能实 现的。

写这本书有两个目的。第一,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方 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解释领悟和灵感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在 大脑中运作的。第二,如何运用书中信息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目标紧密交织。有真有假的媒体报道吹 嘘称,新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提高创造力:放松、度假、注视 蓝颜色的东西,等等。事实上,确实有策略可以提高创造力,但 这些策略只有在准确的时机下才会发挥功效,而关键就是理解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人的思考。不经意造成的改变可能带来与预想相 反的情况。我们旨在提供一种科学的理解,让你意识到自己在家 里、在工作中都存在创造潜力。有很多领悟经历的人,我们称其 为“有领悟力的人”,通过分析他们是如何思考、与那些更趋向 谨慎系统思考的“分析家”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多个角度解读领悟力

首先,我们应该给出 “领悟”这个词更加精确的解释。这 个词不能准确定义,因为它可以用来形容很多相关的东西。很多 时候,人们用它来表达深度理解,特别是对自身的深度理解。然 而,对心理学家来说,领悟是更加具体和复杂的。

领悟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它们无中生有一般突然进入你 的意识,似乎并不是你当时所思所想的产物。事实上,你不能像 蓄意控制思考那样控制领悟。领悟就像猫一样,可以被诱哄,但 当你叫它们的时候,它们通常是不来的。

领悟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产生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 请看图 1.1 左侧部分的立方体。 这是内克尔立方体。有趣的是,其外表是模棱两可的。从图的右侧部分可以看出,这个透明立方体中,右下的正方形或是右上的正方形都可以视作离你更近的一个。稍一变化注意力,你就 可以从其中一种方式看待这个立方体。但是你不能同时以两种方 式去看,因为两种解读是不相容的:立方体的一个面不能同时离 你更近又更远。当你的注意力在两者之间转化时,这种理解上的 改变是突然发生的。这种视角变化是领悟的一个原型。图 1.1:内克尔立方体

20 世纪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几乎所有的物体、情 境或事件都可以从不止一种角度进行解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 常使用“以新的眼光看待事情”“从另一角度看待问题”来描述 领悟。当你看着一块砖,你可能会想到建筑或墙,但你也可以从 其他角度来思考:铺路石、门当、镇纸或是胡桃钳。事实上,认 知心理学家有时会用这种“砖测试”来衡量创造力。你看问题的视角转换得越频繁,你对于砖这种常见物品的用途想出来的就越 多,因此你也就被认为更具创造力。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解决问题时“卡壳”,经常 是因为思考的方式不对。像内克尔立方体这样简单的视觉图像可 以在瞬间被重新解释,复杂问题也能够被“重构”,以产生顿悟 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抛开一个物品以前的用途,思考其他用途; 威胁可以视作机会;竞争可以转化为合作。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即有观念认为,动力飞机的工作原 理是,螺旋桨通过像船桨一样划过空气产生水平推力,曲面机翼 给飞机提供必要的上升推力。莱特兄弟心思活络,他们抛弃了这 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不再将螺旋桨看作船桨那样,而是将它们想 象为翅膀,滑翔过天空。它们将螺旋桨重新设计为曲面的翅膀形 状――现代飞机仍沿用这种特点,这样,螺旋桨能产生出更多的 水平冲力,将螺旋桨重新解读为旋转的翅膀使得动力飞机成为可能。领悟力有时也是一种创造力

人们经常混用“领悟”和“创造力”两个词。追求精准的认 知心理学家通常将领悟看作创造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将这种 观点更进一步,认为领悟是创造力核心的一部分。

什么是创造力?心理学家经常将其解释为创造新颖实用观点 的能力。虽然研究者们通常都使用这种定义,但我们相信这种定 义还不完整。创造性的事物确实更加倾向于新颖实用,但在一个 人看来新颖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可能就是落伍的。有用与否也要看 持有者:一台苹果手机对曼哈顿的律师来说是有用的,但对亚马 孙部落的人来说就可能是没用的。然而,即使一个完全没用的创 造也可称得上是富有创造力的,它们被称作“精彩的失败”。

创造力的定义没有统一定论。一些人认为,不要费力去下定 义了――至少现在没必要。人们在创造的时刻,会自觉地认出创 造力。并且,持续进行的研究终将会给出更准确的定义。我们认 为这个时刻已经来了。

我们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能力,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这种能 力促使人们将事物分解为若干元素,之后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其 重新组合,重新解读。这种理解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通常认为具 有创造力的现象。作曲家可以重新组合音阶音符来创造新的旋 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以将知名零件、产品或服务重新组合, 生产没人卖又人人想买的产品。即使那些看起来十分新颖的产品 都可以看作是熟悉想法的元素重组。最具创造力的诗歌、交响乐、 绘画、发明、商业计划或是个人认知都是由常见的文字、音符、 色彩、零件、过程、步骤或是情感构成的。基本的元素可以是人们熟知的,元素重新组合的方式才是创造力所在――重新组合的 痕迹越浅,就越有创造力。毕竟,如果重组得太明显,那所有人 就都能做了。

当这种创造性的重组在一瞬间发生,就是领悟。但是,认知 心理学家称之为“分析”思维的、逐渐有意识的过程也可以产生 重组。它的实现是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考虑多种可能性,直至 发现答案。比如,当你玩拼字游戏的时候,你需要将字母组合成 单词,当你看到“A-E-H-I-P-N-Y-P”这组字母时,突然意 识到它们可以组成单词“EPIPHANY”,这就是领悟。如果你系 统地对字母进行排列组合直到拼出这个单词,这就是分析。

分析思维非常适合熟悉的场景。你在拼字游戏中拼字时,或 是解答变位词时,你确切地知道可以利用的也就是那些字母,你 也确定知道你要做的事就是重新组合。这些字母都是给出的,如 果做了足够多的排列组合,你终能成功拼出单词。分析思维在处 理诸如此类明确的问题时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那些非常复杂、无 法计算所有排列的问题,或是你不完全清楚要怎么解决的问题, 分析思维就不是那么有效了。比如,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位更好的 家长,找一份更有收获的工作,或者考虑创业,这时仅仅分析是 不够的。这种问题非常模糊复杂,系统地评估所有可能性是不现 实的。何况,很可能你连达成目标的工具是什么都不太清楚。解决这类问题时,领悟会有出彩的表现。生活中那些需要我们去领悟的事情

创造性的领悟并非少数人专属,而是人类的固有能力之一。 动物可以不同程度地做到人类能做的大部分事――动物可以看、 移动、集中注意力、记忆。然而,除个别有争议的反例外,只有 人类――大部分人类――拥有领悟。领悟是人类的基本能力。

如何为新车付款?为什么你姐姐疏远你?如何为晋升展现自 己?突然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有了领悟。某人毫无逻辑的 解释让你困惑,然后突然之间,你明白了他 / 她在说什么,你就 有了领悟。在睡梦中想到如何解决长期困扰的难题而惊醒时,你 已有了领悟。几乎我们所有人都有这种顿悟的经历。

此外,领悟的成果在你身边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像冷冻食品 和电视之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包括在商业、艺术,以及人类努 力钻研的其他领域留下的印记。领悟甚至成了杂志、自助书籍和 电视上流行文化的重要内容,让人们了解了顿悟时刻在人成长过 程中的关键作用。

领悟是个人发展的垫脚石,这种观点并不新鲜。世界上很多 伟大的宗教从很早就教育人们,领悟是人类认识超验精神世界的窗户,带给人类深刻转变的潜力。比如,《出埃及记》第三章描 述了一个熟悉的《圣经》里的顿悟,摩西突然受上帝启发,返回 埃及带领希伯来人逃离法老的束缚来到迦南。《圣经》第九章重 述了来自塔尔苏斯的扫罗(后被称为“使徒保罗”)在去往大马 士革的路上,因天堂照耀下的一道光而失明。同伴们引导他来到 大马士革,在那里,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片立刻掉下来,他 能看见了,于是起来受了洗礼。a顿悟的观念在禅宗佛教中非常特殊。禅宗的最终目标就是 “悟”。日本学者铃木大拙(D.T. Suzuki)解释其为“在探索事 物本质时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 。一个信徒可能需要勤勉地追 寻禅宗很多年之后,才能开悟,但一旦开悟,一些看起来不相干 的事就可能触发它。按照铃木的解释“微弱的声响、无知的话语、 盛开的花,或者无意中跌倒这种小事,都是心灵开悟的契机”。 他说这种“新的观点”将在瞬间获得,“顿悟就是在意识中突然 闪现出过去做梦也没梦到过的全新的真理。无论理性与论证堆积 得多么深厚,在开悟中,顿时便会引起一场精神的大变化。堆积 超过一定的度,全部堆积物便会坍塌,这时,新的世界便豁然 呈现”。

a 《使徒行传》 9:18,詹姆士一世版本。

近来,美国一项关于灵性的调查显示,很多人经历过对个人 意义重大的宗教顿悟。调查中,人们被问到是否曾经有过“宗教 领悟或觉醒突然来临的一刻”。这个问题在以前的调查中也曾被 问到过。1962 年,这个问题第一次被提出时,22% 的被提问者 说曾有过这样的经历。2009 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 49%,这也 是自从该问题出现后,回答曾有过顿悟的人的比例(49%)首次 超过回答未曾有过的比例(48%)。尽管调查并没有解释顿悟人 群比例提高的原因,但很明显,很多人认为自己曾有过这种突然 的启示,并认为对自身意义重大。

领悟很普遍,人们也认为它们重要。但领悟真的能带来切实 的好处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几种情境,这几种情境下,领 悟性的思考是一种资产,其缺失可带来困境。领悟会让问题产生一种“质变”

人们随时间而变化,通常变得越来越好。成熟、睿智、耐 心等优点可以从人生经历的逐渐积累中获得。但是这些能力非得 慢慢发展吗?领悟可以成为个人积极改变的捷径。研究员蒂莫 西·凯瑞(Timothy Carey)和其他同事近期对这种观点进行了 分析检测。他们对刚刚结束心理疗法的人进行了结构化访谈。访谈中很多人提到有灵光乍现的时刻。一位被采访者说他可以“看 到”自己变化的“时刻”;另一位说“我真的可以听到顿悟的发 生”。他们中的很多人能够察觉领悟发生的时刻,比如,和配偶 在泳池里时,和临床医学家会面时。一些人用熟悉的比喻来描述 他们的突然领悟,比如,灯被打开了,按钮被按下去了,“滴答” 一声,或“砰”一声后可以清晰地看待周围事物了。个人成长不 一定是缓慢的过程。正如医师作家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写道:“一瞬间的领悟有时值得上一 辈子的经历”。面对信息旋涡时,创造性领悟成为解决之道

最近在世界范围内对超过 1500 位公司 CEO 进行的调查显 示,商业管理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 世界。他们提到,快速变化的世界使得商业模式和策略几乎刚一 实施就濒临废弃。

不止商业领域面临这种困惑――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 临着这种困惑。文明一边传播,一边也产生着问题。在饥饿、疾 病、不公正、战争这些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之上,现在增加了新的 问题:环境恶化、逐渐减少的自然资源之间加剧的竞争、家庭破碎、网络犯罪,等等。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已相互交织在一起。 解决能源短缺,我们是开采更多石油呢?还是建造更多的核动力 工厂?之后我们如何处理越来越多的污染和有毒废料?通过加强 安防来抑制恐怖主义?之后我们如何保护自由和隐私?等等。我 们应该如何应对眼前愈加复杂、彼此关联的问题?

CEO 们认为创造性领悟是解决之道。一位 CEO 说,面对困 惑时,“是领悟帮助我们抓住机遇”。领悟给予我们一种全新的 优势视角来思考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不仅是我们能想到能做到的, 甚至可能事后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本书,我们会描述生 活中的真实事例,展示顿悟时刻是怎么揭示未曾料到的简单方法。从经济学角度谈领悟力

经济学家和企业领导越来越重视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视之 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正如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专栏作 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所说,随着全球化和 科技进步,发达国家的地理和财富历史优势逐渐减小,“世界变 平了”。电脑价格现在相对低廉,网络使得利用北京的人才和利 用波士顿的人才一样简便。因此,拥有最好想法的人和企业,不 管是谁,不管在哪儿,都拥有最大的成功可能。这些好的想法通常是创造性领悟的产物。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造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扩大的“创新缺口”也激励着政府、企业和私人机构进行政策改 革,促进前沿产品、方法和效能的发展。这些努力都基于如下假 设:阻碍新想法实施的有缺陷的组织机构是限制创新的主要因素。 政府和企业希望通过政策改变达到解放创造力的目的。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执行不是唯一的瓶颈―― 实际上,有领悟力的人有时可以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来规避这些难 题。最大的阻碍是心理上的而非制度上的,这些阻碍通常也是最 难解决的。人们聚在一起可以激发、改善并最终实施想法,组织 可以提供支持促进创造力。然而,如果创新想法一开始没有构思 好,是不能很好执行的。想法来源于个体头脑,这是基本的真理。 因此,个体创造力一定是需要探索和培养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在 我们有理由相信创造力的确在下降的今天。我们有多么聪明?

智力测试已存在大约一个世纪了。这些测试测定的是逻辑思 维所涉及的分析能力,而非创造力。智力测试的一般原理是,将 受试者的原始分与同龄人的原始分进行对比。比如,将一个孩子的原始分和同龄的其他孩子的原始分进行对比,将一个成人的原 始分与同龄的其他成人的原始分进行对比。智力测试中,100 分 是平均水平,高于和低于 100 分的受试者各占一半。每隔几年, 打分过程被校准一次,或是说被“重新规范”,以适应时间带来 的波动。比如,在某十年,平均原始分为答对 70% 题目所得的分数, 下个十年可能是答对 75% 的题目所得的分数,再下个十年可能 是 65%。所有情况下,100 是人们赋予平均原始分的固定值。因此, 即使人们的平均智力水平可能上下波动,但智力的平均分数是不 会改变的,都是 100 分。

大约 30 年 前,新西兰智力研究员詹姆 斯·弗 林(James Flynn)开始对原始分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他发现,平均原 始分在持续上升。这一发现当时震惊了全世界,现在人们称之为 “弗林效应”。世界范围内,这种“新常态”越来越好。确切原 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数字是不会说谎的。人类越来越聪明,不 是吗?

嗯,一定程度上是的。

1966 年, 心理学家保罗· 托伦斯(E.Paul Torrance) 发明 了“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广泛用于测量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非智力测试所测量的分析能力。和其他正规的心理测验一样, “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也会定期进行调整,以使受试者的分数能和同期的人进行比较。近来,威廉玛丽学院的心理学家孔希 金(Kyung-Hee Kim)调查了“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原始分 在美国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得出如下结论:人们似乎越来越缺 少创造力。教育和科技在进步,尽管“弗林效应”涉及的分析能 力在提高,但很明显,作为一个社会集体,美国人的创造力在逐 步降低。未来的研究将揭示创造力下降是否是一个全球现象,同 时将反映分析能力在世界范围的提高。

当今时代急需创造性领悟,以解决问题、抓住机遇。因此, 创造力的降低令人惊恐。简单记录下这种退化是不能解释其原因 的。只有揭示顿悟是如何产生,如何影响生活的,我们也就解释 了创造力是为何减弱的,甚至我们还能逆转减弱的趋势。2用故事诠释领悟:从客观发现领悟力的内在来源旋律就这样悄然而至,而且完整得刚刚好…… 所以你不得不相信魔法的存在。――音乐家,保罗·麦卡特尼

领悟是可以关于任何事情的,也可能发生在很多不同的情况 下,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不一致。本章节将带领我 们了解领悟的一些显著特征,进而为理解后续章节中有关领悟内 在原理的内容奠定基础。灵感产生的思维步骤

灵感是一系列思维活动其中的一步(参见图 2.1)。首先, 你会遇到一个问题,让你绞尽脑汁。这一过程有时候也可称为是 对问题相关因素的全身心投入:包括你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你所 掌控的工具以及你的目标。接下来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尽力去解决 问题,也可能只是思考研究。如果你在尽力解决的过程中陷入了 困境,说明你到了下一个阶段――“僵局”,即对于下一步该做 什么一无所知,又或者你的努力只是被别的东西打断了。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注意力的转移”或是从问题中脱离出来。然 后,在某一时刻,“注意力的转移”会被顿悟打断,进而使得解 决方法突现。这便是灵感,也称为领悟。图 2.1:灵感产生的思维步骤

这是对于灵感的一种经典解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阐述和 不同的见解,将在后文相应章节进行介绍。本章节将通过具体的 事例来说明灵感的特征和产生的步骤,主要包括广泛的视角,灵 感的突现,对理所当然的颠覆,意料之外的关联,主观确定性和 灵感带来的情绪高涨。领悟产生的契机:你也可以举一反三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癌症是一个很深奥的谜题。当一个肿瘤 被切除时,身体其余部位微小的转移性肿瘤会快速生长并造成严重后果。矛盾的是,即使是通过放射或化学疗法来缩小原发性肿 瘤,有时也会导致微小的继发性肿瘤开始生长。这是癌症研究的 难题之一,最早在 1895 年的医学文献中就有提及。这一现象也 使得治疗癌症的医生们陷入了两难:对于原发性肿瘤,是采取保 守治疗还是集中火力猛攻。

1960 年,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犹大·福克曼博士被美国海 军征召入伍,当时他正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进行外科实习。在那 时,美国海军刚建成了企业号航空母舰。这是一艘核动力航空母 舰,可容纳将近 4000 名船员。其先进性之一在于,可以一次在海 上停留一年而无须返回港口补充燃料。但是,由于舰上的手术室 需要随时保证大量新鲜血液的供应,使得这一先进性设计在实践 中并无用武之地。血液的保质期为几天而非几个月。因此,美国 海军力求研制出一种具有更长保质期的血液替代品,进而使得像 企业号这样的舰船能够发挥其所有的潜力。最终,研制血液替代 品的任务被分配给了犹大·福克曼和他的一位同事――弗雷德·贝 克博士。

福克曼和贝克想到了血红蛋白――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的组 分。他们之所以对血红蛋白感兴趣是因为它可以以粉末的形式被长 时间储存,然后通过加水溶解便可复原。于是他们进行了一个实验, 将活体组织浸入血红蛋白中,以此来检验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储存活体组织,以及活体组织在血红蛋白中能否进行自我修复。 为此,福克曼和贝克使用了一种能够快速生长的组织:癌细胞。

起初,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一致。癌细胞存活下来了,并 且开始繁殖。但紧接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多个癌 细胞形成一个针头大小的肿瘤的时候,癌细胞停止了繁殖。出于 好奇,福克曼对这些针头大小的肿瘤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令他 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肿瘤竟然没有血管。

这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福克曼的注意并激发了他的第一个灵 感:肿瘤,和健康的组织一样,生长需要大量的血液。如果没有 新的血管来提供养料,它们最多只能长到针头大小。于是,福克 曼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如果将调节血管生长的生化因素隔离 出来,就能切断肿瘤的养料供应,使其饥饿,进而达到控制或杀 死肿瘤的目的。这一想法为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他看到了别 人不敢想象的可能性。

多年以来,对于福克曼提出的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血管的生长 的观点,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是不正确的或者没什么重要作用。 尽管有些人认为他的想法在学术上是正确的,但他们仍觉得这一 观点没什么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对抗肿瘤最有效的办法应该 是最显而易见的“正面攻击”,即通过化学疗法来杀死肿瘤或直 接将其切除。既然有更直接的退敌方法,又为何要大费周折间接饿死肿瘤呢?早期的肿瘤科研人员由于受到旧观念的蒙蔽,直到 很多年后才意识到了这个新观点所具有的价值。

许多年以后,另外一个灵感为福克曼打开了新的大门。顿悟之后,问题迎刃而解

海军服役期结束后,福克曼回到了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继续他 的外科实习。实习结束后,福克曼留在了哈佛医学院任教。在此 期间,他竭力寻求资金来继续他的肿瘤研究,同时还要忍受着那 些看不到这个观点潜在价值的同事的批评和嘲笑。他在整个 20世纪 70 年代期间的坚定不移的努力,使得隔离各种促进或抑制 血管(可以为肿瘤提供养分)生长的化学物质取得了不断进展。 但是,他依旧无法回答为什么移除原发性肿瘤会导致微小的转移 性肿瘤疯狂增长。于是,他将这个问题写在了实验室的白板上, 与其他一些他想让团队成员思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放在了一起。 1985 年的一天,诺埃尔·鲍克要去参加一个癌症研讨会。 新鞋把她的脚磨得很痛,所以她一心想着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 会。这时,她发现了旁边的一个会议室,看上去不像是要开会的 样子,她便进去坐了下来。可是不一会儿,会议室出现了越来越 多的人,他们是来听下一场讲座的。很快,鲍克周围坐满了人。

为了不影响别人,鲍克只能留下来听讲座了。主讲人正是犹大·福 克曼。他讲座的话题是关于癌症和血管新生,即血管生长。

鲍克对血管新生的了解不是很多,之前也没想过血管新生与 癌症的关系。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的遗传基础上。福克曼的 讲座给了她很大的启发。讲座结束时,她心想:这个人是对的, 他完全正确,我相信他的观点。

于是,她开始了血管新生和癌症的研究。

1987 年,福克曼读到了一篇新的研究报告,是鲍克的实验 室发表的。在这项突破性研究中,鲍克和她的同事证明了肿瘤可 以释放两种化学物质,其中一种可以促进新血管朝着它们生长; 另一种则抑制血管的生长。鲍克的报告成了福克曼实验室研究人 员的必读资料,福克曼自己也会每天研读。

1989 年 9 月,作为一名拉比的儿子,福克曼前往波士顿的 以色列圣殿去参加哈桑纳节(犹太新年)。上午 10 点,福克曼 正坐在圣殿的后排听犹太新年祈祷,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灵感, 让他一下子明白了所有的事情:肿瘤释放的血管新生刺激因子和 抑制因子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正是这两种因子之间的平衡反应控 制着血管朝向肿瘤的生长。因此,当刺激因子的力量大于抑制因 子时,血管就会向着肿瘤生长并且最终与肿瘤连通,使得肿瘤得 以继续生长;当跷跷板倾向于抑制因子时,血管就无法实现与肿瘤的连通。在这种情况下,肿瘤最大也就生长到 1 毫米。 圣殿的顿悟让他明白了为什么切除原发性肿瘤会刺激身体其他部位的微小转移性肿瘤开始生长:原发性肿瘤可以同时释放血 管新生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刺激因子在血液中仅能存在短短几 分钟,不足以到达远处的微小肿瘤,也就无法刺激其附近的血管 生长;而抑制因子却能在血液中长期存在,进而抑制新生血管为 微小肿瘤提供养分。当原发性肿瘤被切除时,它释放的抑制血管 生长的化学物质也就随即消失了。这就像是在闷烧余烬上浇了汽 油,瞬间点燃了所有潜在的火苗。

福克曼的顿悟来得如此突然,事后缓过神来,他才又认真回 想了一下灵感降临的时间和地点。这就像是面前有一扇紧闭的门, 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打开,然后在某个瞬间,它突然自己开了, 门后的一切便尽收眼底。

福克曼的灵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的同事一时都难以 理解接受。毕竟,颠覆一个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点是很困难 的,即便是事关生命。关键时刻救人一命的机智领悟

1949 年 8月 5 日,一个由 15 个人组成的空降消防队被派遣至蒙大拿州的曼恩峡谷执行灭火任务,负责人是瓦格·道奇。他 们原本认为这只是发生在曼恩峡谷一侧的火势较小的灌丛火。他 们通过降落伞来到峡谷的另一侧,与一名防火负责人会合后,道 奇带领大家开始下坡。此时的风恰好将火焰吹向远离他们的地方。 然而,风向出乎意料地突然调转了,火焰很快越过峡谷,烧着了 他们这一侧的草丛。火势迅速向他们蔓延。消防队员们开始向斜 坡顶端爬去,试图超越火的速度。中间,他们稍微停了一会儿来 放下随身携带的装备。但是,道奇意识到这样做不可能挽救他们。 火势蔓延的速度太快了。

道奇停止了继续攀爬。看到这一幕,其他消防员肯定认为道 奇已经放弃了。他们继续拼命往前冲。但即便是道奇放弃了,那 也只是暂时的,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可以救命的办法。他背对 着火焰,拿出一根火柴点燃了面前的草丛。干草很快就烧着了, 风将新点着的火焰吹向了坡顶,留下了一块烧焦的空地。道奇爬 进空地躺了下来。身后的大火从空地边上烧过,继续向前方蔓延。 这块烧焦的空地竟然救了道奇。

道奇活了下来,而 15 名消防员中的其他 13 名却在火灾中丧 生了。

在当时的情形下,火对他们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个显而易 见的事实使得消防员很难想到事情的对立面――火也可以拯救他们。道奇想到的“逃生之火”的方法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印第 安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当时的林务局却是闻所未闻的, 消防员的日常训练中也没有涉及这一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 消防员会认为道奇已经失去了理智或者只是简单地放弃了。除了 逃离火灾这个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之外,他们很难想到其他办 法。道奇的灵感是对正常思维的突然翻转。他的重新诠释几乎没 有人能够意识到:火不仅仅是问题之所在,它也可以是求生工具。 于是,他想到了以火攻火。

概念重组进而激发灵感可能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过 程――对于道奇来说,只需要完全颠覆正常思维或是发现那些微 妙的联系便可。类比思维:机器人“瓦力”的诞生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安德鲁·斯坦顿创造了很多卖座电影。 他是很多大片的编剧,例如《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海底 总动员》以及《汽车总动员》。最新编导的《机器人总动员》上 映后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讲述了很多年前,人类遗弃了被 污染得面目全非的地球,只留下了机器人瓦力。他在这部影片的 编导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便是瓦力脸部的设计。它的脸部必须符合机器人的特性,但又要有足够的表现力。 一天,斯坦顿去观看一场棒球比赛。但由于坐的位置不好(为此还责怪过他的编辑),他不能很清楚地看到场上的情况。于是, 他向旁边的人借了一个望远镜。但是他把望远镜拿反了,贴着眼 睛的变成了物镜而不是目镜。而这个偶然的失误却给他带来了灵 感。双筒望远镜看起来很像脸部的轮廓。他试着通过收紧望远镜 的内铰链来创造出不同的面部表情,最终他看到了一个拥有灵魂 的机器人形象。于是,瓦力的脸部设计就这样解决了――看起来 像是固定在支架上的双筒望远镜。

灵感的突然造访使得斯坦顿错过了整局的比赛。但毋庸置疑 的是,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绝对可以完美地弥补这个遗憾。

斯坦顿的顿悟归功于类比思维。类比思维能够发现两个表面 上截然不同的物体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解决相关问题。当然, 灵感不是实现类比思维的唯一途径。你可以下意识地尝试对物体 进行类比思考。但是,当你自发地意识到一种情况与另一种情况 相似时,就说明是类比思维以灵感的形式悄然而至了。潜意识孵化,不期而至:如何激活领悟

灵感往往是出现在正常思维中的一个插曲。最戏剧化的是,一个人根本就没有考虑某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却突然自己 浮现了出来。尽管看起来很突然,像火山爆发一样毫无预兆,但 实际上,灵感是潜意识层面持续进行的思维活动的迸发,这些潜 意识的思维活动便是灵感的“孵化”。图 2.2:灵感源于潜意识的孵化

犹大·福克曼发现了肿瘤在没有血液提供养分的情况下最多 能长到针头大小,而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在思考癌 症的问题。但其实对于微小肿瘤没有血管的这一发现已经激活了 他潜意识层面的孵化过程,于是最终孕育出了通过控制血管的生 长就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的灵感。之后,他花了很多年思考癌症和血管新生。在此期间,他其实已经将孕育下一个灵感所需的因素 都带入了潜意识层面中。然后,当他暂时离开实验室去参加一个 宗教活动时,这些思维碎片突然间就拼出了一个灵感。同样地, 斯坦顿也一直在为瓦力的脸部设计而苦思冥想。但就在他打算暂 时逃离工作去观看一场棒球赛时,却无意间获得了答案。

上述事例表明,当你在思考别的事情时,灵感正在大脑中无 意识地孵化,等待着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浮现至意识层面,有 时也会被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给激活,比如上述事例中的无 血管肿瘤和双筒望远镜。后面的章节还会介绍改变环境或情境以 及积极情绪也会促使灵感突现。(瓦格·道奇在险境中的灵感突 现并不是很典型的,具体原因会在第九章的注释中介绍。)环境 或情绪的改变不会直接激发或抑制灵感,但它们会激活某些特定 的大脑状态,而这些大脑状态将会促进或抑制灵感的出现。这些 大脑状态可以滋养那些刚萌生的想法。突然间的开窍:遗传学突破的诞生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一名具有开创精神的遗传学者,曾获 得 1983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她的一生有过许多重大发 现,例如转座子的发现,DNA 片段可移动至同一个细胞基因组中的其他位置。她的许多想法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细胞遗传学研 究,使得她的同事通常都不能理解或接受她的理论。和犹大·福 克曼一样,她有时也会因为这些想法而受到忽视或冷落。她厌倦 了为那些缺乏想象力的同事解释辩证自己的研究想法,于是在研 究生涯的中期,她停止了发表自己的研究发现。

作为一个富有洞察力的学者,麦克林托克有过很多的促使她 的研究向前推进的顿悟时刻,她也曾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生动的 描述。有一次,她担任一个研究玉米遗传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的导 师。这个研究员当时正在研究“易位”,即不同染色体之间遗传 物质的交换。他的预想是,一半的植物花粉将是可育的,而另一 半则是不育的杂合子,也就是说,同一个基因会有两个不同的等 位基因,并且这两个等位基因往往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 然而令他惊讶的是,他的预想错了。不可育花粉的所占的比例是 25% 到 30%,而不是预期的 50%。这一意想不到的发现让麦克林 托克也很困惑,她开始从玉米地向实验室走去。她大概花了半个 小时来思考这个问题,突然间她想到了答案,“我突然间跳了起 来,然后向玉米地跑去。站在地头,我开始喊,‘我想到了,我 知道了!我知道答案了!’” 麦克林托克意识到这个意想不到 的实验结果是由一个额外的,也就是第三个基因导致的,这个异 常情况被称为“三染色体性”(基因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在向其他遗传学学者解释了她的想法后,她被要求去证明这 个观点。但是,麦克林托克无法立即描述出她是怎样解决这个问 题的。“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答案突然就浮现了,然后我便跑 了回去。现在让我回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 的思维步骤――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答案。”她解决了问题,但 却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这让麦克林托克感到十分好奇。她沉思 地说:“为什么我当时能想到答案,在没有进行任何纸上演算的 情况下。为什么我当时如此确信可以告诉他们,在那样激动的情 形下,而且只说了,‘我想到了,我解决了!’”这样的事情经 常发生在她身上。还有一次,她说,“你有了答案,但却无法用 语言将它描述出来。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我经历过太 多这样的事情了,我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认真对待这样的灵感。我 很确信。但我不会和别人谈论,我没有必要告诉任何人。但我确 信这就是答案。”学会同理思维:皇冠的密度这样测

除了麦克林托克对导致她灵感产生的思维过程缺乏察觉意识 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她当时的激动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促使她 欢呼并跑回去告诉其他遗传学学者她成功了。情绪上的欣喜和对重要性的认识使你在答案还未经证实前就对灵感充满了确定感。 但当你通过分析获得一个答案时,却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你通常 不会在计算完一列数字后欣喜万分,除非最后的总数出乎意料地 对你有益。

麦克林托克的激动与最著名的“顿悟时刻”完美呼应。有关 这个顿悟的故事发生在 2000 多年以前。在公元前 2 世纪,叙拉 古的赫农王让一名金匠制作了一顶王冠,但他不确定这顶王冠是 否是用纯金做的,于是便召见了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 让他在不破坏王冠的情况下鉴定它是否是纯金所制。阿基米德已 经知道了金子的密度。如果他能计算出王冠的体积,便可以进一 步算出王冠的密度。然后将金子的密度和王冠的密度进行比较, 如果不一致,则说明王冠不是纯金所制。当然,王冠的重量可以 很容易称出来,但这只是计算密度的其中一步。另一步则需要计 算出王冠的体积。但是,由于王冠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所以除了 将其熔化重塑成规则的形状,比如立方体(有现成的体积计算公 式)之外,似乎再没有什么明确的解决方法了。

要想计算出王冠的密度,重量和体积是缺一不可的。但阿基 米德只知道重量,所以他手足无措了。他无法利用传统的数学方 法来推导出答案。但他也不是轻言放弃的人,所以他一直不停地 思考这个问题。

一天,他在浴缸里放满水准备洗澡。当他进入浴缸时,具有 非凡意义的事情发生了。他注意到,当身体进入水中占据了一定 空间时,水位便随之上升了。于是,他随即便想到了解决问题的 方法。故事记载的情节是,阿基米德高兴地跳了起来,还没来得 及穿衣服就冲出房间跑向了街道,边跑边喊“Eureka !”(希腊 语的“我找到了!”)

他突然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 因此而溢出的水的体积便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将溢出的 水放入一个测量容器中,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其体积。然后, 阿基米德用王冠的重量和体积算出了王冠的密度,进而可以拿来 与金子的密度进行比较。阿基米德用这个新方法鉴定出了王冠并 不是纯金所制。

和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经历一样,阿基米德的故事也向我 们阐明了灵感是如何促使我们情绪高涨的,而且这种积极情绪可 以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灵感的确定性。阿基米德的事例就可以很好 地证明这一点――他当时喊的是“我找到了”而不是“我可能找 到了”。

然而,确定性并不是成功喜悦带来的唯一益处。与其他的愉 快经历一样,顿悟也是会令人上瘾的。激发领悟力的策略

每个人都想有更多的灵感来帮助自己解决个人或专业问题, 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所处的这个世界。但同时我们也渴望有这样 的经历:令人兴奋的意识拓展、知识的迅速增长、不期而遇的欣 喜以及确定感。正如卡尔·萨根所说:“当我们思路顺畅时,心 情也会很好。理解一个问题可以使你欣喜万分。”这就是为什么 人们喜欢看悬疑小说,喜欢琢磨填字游戏,喜欢探索一些深奥的 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试图研究如何培养自己的洞察力的原 因,不光是为了利益,也是为了情感的愉悦。

对增强创造力感兴趣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1891 年, 人们为伟大的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举办了 70 岁 生日宴会。赫尔姆霍兹无疑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科学家,他的很 多发现发明都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能量守恒原则、 神经冲动传播速度的测量以及检眼镜(眼科医生用来检验眼睛内 部)的发明。赫尔姆霍兹在向宴会出席者做的演讲中提到了他早 期用于激发灵感的个人策略:

通常……(想法)会突然到来,无须我做任何努力,像一个 灵感一样……它们不会造访一个疲惫的大脑,也不会在你伏案工作时到来。首先,而且往往是必需的一步,我会彻底换个视角来 审视问题的所有方面,即将问题所有的方面和复杂性都印入“脑 海”……然后……好的想法到来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小时安静、 快乐、精力充沛的时光。通常,这种时候会是我早上刚醒来的时 候……但是它们更青睐于在一个晴朗的天气,当我正在树木葱郁 的山丘散步时候出现。

尽管赫尔姆霍兹发表上述言论时,科学界还没有对灵感进行 过研究,但他简单易懂的言论却也有一定的科学性。注意他有关 思维投入的描述“我会彻底换个视角来审视问题的所有方面,即 将问题所有的方面和复杂性都印入‘脑海’”。他还提到了通过 睡觉或是去树木葱郁的山丘散步来将思维从问题中转移出来,进 而为灵感突现创造条件。事实上,有关灵感的研究也是在最近几 年才取得了赫尔姆霍兹言论之外的进展。

近几年的研究对赫尔姆霍兹的言论和灵感的经典框架进行了 拓展,进而为增强灵感提供了全新的维度,而其中大部分的观点 可能是亥姆霍兹几乎无法想象的。这些新维度是基于对大脑的设 计是如何巧妙补偿它的实际缺陷的新认识而提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