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太空奇观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1:35:02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宇宙太空奇观百科

宇宙太空奇观百科试读:

前言

宇宙是个大迷宫,地球是个万花筒,真是奥妙无穷,神秘莫测,无奇不有,怪事迭起,许许多多的奥秘现象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捉摸不透。

宇宙天地和自然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奥秘。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为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奥秘之谜,普及科学知识,我们编辑了《奥秘世界百科》丛书,包括《宇宙太空奇观百科》、《地球海洋奇观百科》、《自然万物奇观百科》。

奥秘现象非常神秘又非常复杂,其间掺杂着许多虚假杜撰、荒诞谣传的伪科学,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当然,我们在编选这些内容时,也尽量甄别审查,去伪存真。但这不是科学的定论,因此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审视这些问题,而要用探索的思维思考这些现象,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并吸收,这就是这些奥秘知识的神奇魅力。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第一章 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

星体中“四大金刚”

1802年发现了第二颗智神星后,1804年和1807年,人们那儿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它们都是无法与大行星相比的小天体,于是人们茅塞顿开:或许那儿有许多这样的小天体,索性称之为小行星。现在已经知道的小行星早已超过了8000大关,但统计表明,最早发现的这4颗仍是小行星中的“巨人”,它们的半径都在100千米以上,其总质量可能占据了整个小行星的80%(一颗谷神星可能占50%),与那些直径只有几百米甚至只有几十米的小行星相比,它们真是魁梧的巨人了。

金星上有黄金吗

与水星上没有水一样,金星上也找不到黄金。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它公转的轨道比较接近于正圆,轨道的半径为0.7233天文单位,即1.08亿千米,公转一圈的周期为224.7日。金星是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天上最为明亮的星星。它那洁白的光泽十分诱人,1797年12月10日,拿破仑从意大利返回巴黎时,本来有许多人在大街上恭候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统帅,可是他发现,这些欢迎者在他出现的时刻,却把目光一齐转向了西边的天空——金星,弄得他大为恼火。金星的光甚至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强14倍,即使把全天7000来颗可见恒星的星光合起来也只不过比金星略微亮20%左右。

地球轨道上的神秘卫星是什么

1988年,美国和前苏联在地球轨道上同时发现了一颗来历不明的卫星。起初,前苏联以为这颗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是美国“星球大战”的卫星。而美国则以为是前苏联发射的。后来,美苏双方经过外交途径进行接触和讨论,才明白这颗卫星并不是他们发射的。那么发射这颗神秘卫星的是谁昵?美苏双方对地球上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进行了一番调查,这些国家都表示没有发射过这颗卫星。

这颗巨大的卫星,外观像钻石,表面有强磁场保护。据观测,这颗卫星上有极为先进的探测仪器,似乎可以分析和扫描地球上的每一样东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内。在这颗卫星上,还装有强大的发报设备,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发射到遥远的太空中去。前苏联宇航科学家马斯·捷诺华博士分析,这颗卫星可能来自其他星系上的某颗星体。美国政府对此保持沉默,但却又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这颗神秘卫星曾一度使各国科学家人心惶惶,因为它对地球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据说,美国和前苏联都想派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接近这颗卫星,以便尽快查明它的来历。1989年,马斯·捷诺华博士在日内瓦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披露了这件事之后,世界上已有200多位科学家表示愿意协助调查这颗卫星。

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我深信这颗我们从未见过的卫星来自另一个世界。据研究迹象表明,这颗卫星是旅行了很长时间才来到我们地球的。据初步估计,它大概已有5万年的历史了。”

5万年前就有了如此先进的东西,这显然不是地球人的所为了,那么这颗巨大的卫星究竟是谁制造的,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出现在我们地球的轨道上,想干些什么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全世界的科学家作出解答。

奇怪的信号之谜

1972年春的一天,年轻的苏格兰天文学家罗伦,在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翻寻资料,一份非常有趣的记录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记录是由挪威教授史托马留下的。记述他于1928年4月3日在荷兰菲利浦实验电台工作时,为了校正一座PCJJ电台,无意中收到了一些奇怪的、每隔3秒钟出现一次的信号。由于信号非常有规律,显然不是机械故障引起的。史托马感到非常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告菲利浦电台的通信总监温达波。温达波也很感兴趣,猜想它也许来自外太空。于是,他们安排了一个实验,把摩氏电码中的“S”,即信号“嘟——嘟——嘟”,按波长31.4米、间隔20秒发射出去。从1928年9月25日开始,连续发了16天,可惜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同年10月11日,来自哈尔斯的电报声称,也收到了那奇妙的每隔3秒钟出现一次的信号。史托马立即赶到现场,听到了最后3秒钟的信号。以后,这奇怪的信号突然在3~15秒的间隔内不规则地重复出现,就像有人正企图和我们取得联系。

史托马惊喜交集,于10月24日又安排了一次信号发射。结果,在奥斯陆又收到了同样的奇怪的信号。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许多实验电台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奇妙的信号上。其中英国的亚华顿爵士报告说,曾在1929年2~4月间,收到过10次这一信号。1929年5月9日,又有一艘正在印度海域观测日蚀的法国科学考察船,无意中收到了同样信号。然而,这奇怪的信号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能够解答。

在1929年以后,除了1934年有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诉说曾收到这一信号外,再没有音信。

看了这些记录,罗伦深信,这一信号来自地球之外的文明世界。他用尽一切科学的逻辑推理,企图破译这一信号。经过一番努力,他宣布他终于明白了信号的大意:“一艘来自牧夫星座的飞船,正环绕着现星系运行。”这里的星系指的是太阳系。

后来,罗伦与美国史坦福大学培士维教授合作,对史托马当时的记录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进一步确定,飞船来自牧夫座的一颗星。由于我们地球文明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没能抓住这有利的机会与飞船取得联系。那时史托马虽然发出了信号,但发出的信号的波长太长,无法穿越大气电离层,因而飞船不可能收到。飞船的驾驶员收不到我们发出的信号,以为我们的太阳系是个没有智慧文明的不毛之地,就在环行一段时间之后失望地悄然离去。事实确实如此吗?实耐人寻味。

月球上的奇迹

1987年3月,前苏联太空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拍摄月球背面时,在一个火山口赫然发现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机身和机翼上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飞机有些地方已经被陨石毁坏,但机体仍然完整无缺,机身上布满了青苔。经过科学家认真鉴定论证,确认这架飞机就是美国失踪了30多年的轰炸机。

当人们疑惑失踪了的飞机何以能在月球上出现的时候,1988年7月,前苏联再次利用人造卫星拍摄月球表面时,发现这架飞机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通过分析揭晓,这架飞机是在7月22日再次神秘失踪的。

得而复失,是谁在有意与地球人开玩笑?

人们根据分析推测,这架飞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外星人劫持到月球上去的,事隔几十年之后,当地球人发现这个秘密,再次光顾月球时,外星人又将这架飞机转移了。外星人劫持这架飞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将它放在月球上?又将它转移到何方?自然谁也不会知道。

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月球表面,当拍摄到月球表面46千米时,意外地发现照片展示静海处有7座清晰可见的塔状建筑物,高度相当于地球上15层的大楼,形状与埃及的金字塔群极其相似。更有趣的是,塔状建筑物色彩比其周围月球的颜色明快得多,于是人们怀疑,它们不是由月球上的物质而是由其他物质构成的。也许是由月球的物质经过特殊加工精心制成的。

在研究照片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究所的威廉·布莱亚博士与前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运用几何分析的结果,得出相同意见,确信这些塔状建筑群决不是漫不经心之作,而是精心筑成。

谁是月球表面金字塔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呢?

1969年7月20日,美国“鹰号”登月舱向月球表面缓缓登陆时,在离月球表面还剩下180米时,登月舱以每秒58米降至每秒2.75米,离地95米时再减至每秒1米。这时,一种奇怪的声音骤然响起,这声音像是发自遥远的教堂,悠扬回旋,清脆悦耳,仿佛欢迎人类首批光临月球的神圣使者,仿佛欢庆人类划时代的登月壮举。

两位宇航员踏上月球表面土地,举目凝望月球上奇山异石时,这类似教堂钟声的声音又响了几次,至今无人解释这响声是怎样发生的。

早在最初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美国“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在月球表面坠毁。设置在距坠落处70多千米处的仪器,也曾记录到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这种无线电震荡声好像一只巨大的钟发出的声音,越传越远,越传越弱。科学家分析这种情况,认为月球可能是空心的,因为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会延续l分钟。

月球地心奥秘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证实,凭这一次偶然事故还不能说明问题,也许“无畏号”正坠毁在一个大空洞上呢?

1986年6月1日的《文摘周刊》援引了国外的一则报道,题目是:苏联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座城市。原文如下:“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克里姆林宫的领导者在他们分析所搜集到的照片和其他数据以前,正竭力掩饰一个惊人发现。‘这是自登月以来最为重大的空间新闻。’苏联空间杂志《外屋空间》的编辑亚伯拉罕威尔斯博士说。

苏联人对其他国家疑虑重重,他们不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成果。

这枚空间探测器的名字叫‘高尔基l号’,它已发回了关于这座由于巨大城墙环绕的城市的2000多幅激光照片。

一位美国空间计划的知情人说:‘可能是俄国人在月球上发现了什么。’”

——一个又一个的月球疑谜困扰着科学家,促使他们去伪存真,努力探索,以便对这些神话般的奇谜作出科学的解答。

天狼星的谜中之谜

在冬天的夜晚,中天是显赫的猎户星座。从猎户星座的腰椎三星顺着东南方向引出一条直线,就会碰到恒星中肉眼看起来最亮的大星——天狼星,闪烁着青白色的光辉。

在恒星家族中,天狼星可算得上是最奇怪的一颗星了,它留给人们一连串的疑谜。

陨石之谜

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生物绝灭事件,除了6500万年前中、新生代之交的恐龙等灭绝外,就是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灭绝,距今2.5亿年左右,这是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据统计,生物种数减少90%以上,这次生物灭绝主要发生在海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劳普等发现,生物大批死亡是有规律的,每隔2600万年发生一次。这两次大规模的打击,对于46亿年年龄的地球来说,是伤筋动骨。但说到地球平日间遭受的“零敲碎打”那就屡见不鲜了,倘说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在过去曾受过无数次流星的撞击,你是否相信呢?

地球的累累伤痕

尽管地球上大多数的冲击坑都被自然之手抹平了,或者被海水吞没了,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120多个地球上幸存下来的冲击坑,而且每年还在辨认若干新的冲击坑。

亚里桑那陨石坑。这是1905年美国工程师、企业家巴林格首先确认是陨石坑的,所以,该坑又名巴森格陨石坑。它不仅外形大,而且奇特,是当地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坑的直径约1200米,深约180米,边级高30~40米,接近为四方形,如此巨型陨石坑,就是你绕周边走一圈,至少也得花好几个小时。形成巴林格陨石坑的是“大铁块”,估计直径达60米,质量约100万吨,在2万年以前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冲击地球,发生特大爆炸,从而给地球留下至今难愈的“创伤”。

南非阿扎尼亚的维列德福盆地。在南纬27度附近,直径达70千米,调查结果表明它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

澳大利亚中部的亨伯里陨石坑群。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干旱,亨伯里地区人迹稀少,这里保存着13个坑穴,其中最大1个是卵圆形,最长直径220米,深12米。亨伯里陨石坑的出现,是1930年11月25日一场流星雨引出来的。

爱沙尼亚萨莱马岛的卡利湖。在20世纪20年代末,确定该湖是一个陨石坑,直径为200米,深22米。在湖周围0.75千米范围内,还发现有至少6个坑。萨莱马岛位于波罗的海东侧,面积2600多平方千米。在不大的小岛上有陨石坑群,也是很难得的。造成该岛陨石坑群的流星雨爆发在大约3500年前。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环形湖。最初是一架美国飞机在魁北克省的昂加瓦地区发现的一个特别圆的小湖,后来,查明是一个陨石坑。直径比亚里桑那陨石坑大3倍,最大深度超过500米,据估计,陨石坑的年龄不到2亿年。

我国学者徐道一、严刚等在80年代认为太湖也是一个陨石撞击坑。

我国也陆续发现一些陨石坑。内蒙河北交界处,多伦陨石坑,直径170千米;吉林九台县的上河湾陨石坑,直径30千米;广州始兴县的陨石坑,直径3千米;在广东新兴县还发现内洞陨石坑,直径达6千米。

科学家还宣称在海底探明有陨石坑。并大胆提出,地球上的许多海洋盆地,甚至是太平洋、墨西哥湾等,也是陨石撞击出来的。不过这种推想毕竟太不符合观测事实。

无论如何,天体冲撞地球,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多数科学家公认并认真思考的事实。

几亿年、几万年前的灾难性碰撞,虽然离我们太遥远,但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碰撞,却不能不引起警惕和深思。

通古斯天火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在20世纪初,相对于遥远的地质年代来说,应该是近在眼前有目共睹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天地碰撞的典型例子津津乐道,科学家也专门举行会议进行探讨爆炸之谜。

通古斯大爆炸的时间是1908年6月30日早晨7时左右,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的居民目睹了这一天空奇观:一颗比太阳还明亮的火球,拖着宽宽、长长的浓烟火花,从空中向西北方向飞去,消失后不久,传来了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在通古斯河谷附近的原始森林之上,升腾起一股黑色的烟柱,远在450千米之外都能看见。据说浓烟铺天盖地,巨大的蘑菇云最高达20千米。60千米以外的一位农民回忆说,一股强大的热浪冲到面前,他顿时失去知觉;160千米之外的一位工人,被热浪一下推倒在旁边的河里,当时心里既惊又怕。

800千米以外的火车开始摇晃震荡,行李包纷纷掉下来,旅客们惊慌失措,司机发现铁轨和车头都在晃动。

在1000千米左右的范围内,人们都听到了那声巨响,在15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看到“天火”呼啸而过。

在东至勒拿河、西至爱尔兰、南至塔什干、波尔多一线的北半球,广大地区连续出现了白夜现象(夜晚天不完全黑)。

这次爆炸波及范围奇大,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震台都记录下了地震波。这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

这次大爆炸发生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沙皇政府并未予以重视。直到1927年才有一个名叫库利克的矿物学家首次进入森林考察,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家又进行了多次考察。

考察队员们在爆炸现场看到这样一些奇景:

在30~60千米范围内,树木全都被推倒,并整整齐齐地朝同一个方向卧倒,树根冲着爆炸中心;在离爆炸中心30千米范围内,所有树木,包括直径在50~60厘米以上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烧成木炭;爆炸中心并没有陨石坑,只有一个大泥潭。周围的树木成辐射状卧倒;在爆炸中心周围地区,发现3个直径为90~200米的爆炸坑;总共有6万株树木倒地,1500头驯鹿被杀死。

但是,爆炸现场没有陨石,而在距中心几十千米左右的范围内发现由显微镜才看得见的金属碎粒,属于构成彗星核的典型物质。

肇事者是彗星

如今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通古斯大爆炸系彗星所为,可能是一大块彗星的碎片。

从调查情况看,大爆炸发生在离地面五六千米的空中。彗星碎片以每秒30千米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和大气产生强烈摩擦,产生上万度的高温,因此,还未到地面便爆炸、汽化,并且发出耀眼光芒,最后烟消云散了。有科学家进一步认为,这碎片就是恩克彗星分裂出来的一个彗核残片,直径有50多米,重达10万多吨左右。人们推测1786年发现的恩克彗星,3.3年回归一次,亮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说明彗星逐渐洒落到太阳系的碎块越来越多了。就是它的一个碎片,漫游于太阳系空间,在1908年6月30日行到地球附近,因为离地球太近了,经不起地球的“引诱”,直奔地球而来,最后在通古斯上空爆炸,粉身碎骨,所产生的冲击波,横扫千里。

在通古斯大爆炸90周年到来之际,通古斯“天火”之谜的原因一直还在讨论中,由于缺乏确切的“物证”,科学家对这一爆炸案将持续地侦破下去。

老爷岭陨铁雨

这是20世纪内,第九次规模较大的天地相撞,时间是1947年2月12日早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以北的锡霍特一阿林山系的居民们目睹了另一起天体爆炸事件。事件发生前后与通古斯大爆炸的见闻相似,规模却小得多。

陨铁雨发生在老爷岭上,正在执行任务的前苏联空军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们帮助调查人员找到了陨石坠落地点。

在不算大的区域内,总共发现了100多个陨石坑,规模较小,大多都在60厘米以下,最大一个直径为28米。人们还收集到了8000多块镍铁陨石,总重量达23吨以上。

事件发生时,180千米以外的窗户发生震动,50千米外大地都在抖动。可想而知,这次大陨铁雨具有的威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亲眼所见

还有眼睁睁看着天上陨石落地的。那是1996年11月22日,在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以西200千米的圣路易斯,一声巨响后,落下一个拖着长尾巴的火球,许多人亲眼目睹陨石砸下来并形成陨石坑。

现场的陨石坑直径达50米,这是自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

1990年3月31日上午9时53分,江苏无锡县鸿升乡里村的3个农民正站在一起聊天。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大堆冰,其中最大的一块竟有40厘米长。这些冰块浅绿,有光泽,细密质地,呈半透明状。事后,有关天文气象部门作了调查分析后,确认这些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陨冰”。自1982年12月以来,类似的陨冰事件已在苏南地区出现了多次。其中6次都在无锡县境内。天文学家认为陨冰极有可能来自地球以外的太空,那么它就应该是属于彗星核部分的碎块。有人甚至认为,地球上的水主要就是这些陨冰带来的。

如今还不能绝对肯定它们来自太空,因为它们的坠落地点太集中了,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到底是巧合,还是一种地球大气的局部性事件?

我国最大的陨石雨

1976年3月8日下午,我国吉林省吉林市的近郊,还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陨石雨。其规模之大仅次于通古斯和老爷岭陨石雨,在石质陨石雨中规模是第一位的。吉林陨落区呈很长的椭圆形,直径超过70千米,面积达四五百平方千米,搜集到的陨石有100多块,总重量在2.6吨以上。其中最大的“吉林1号”陨石,重1.77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石陨石。第二位是美国诺顿陨石,重1.08吨。但吉林陨石雨规模虽大,却没造成什么损失,实属难得。

陨石趣闻及灾难

最大的铁陨石:霍巴铁陨石,长2.75米,宽2.43米,重达60吨,发现于非洲纳米比亚南部格鲁特丰坦附近的西霍巴地区,至今仍“安息”原地,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博物馆能装得下它。

最大的石陨石:中国“吉林1号”陨石,重6.7吨,当然它是可以被博物馆珍藏的了。

含宝石的陨石:1971年降落在芬兰的陨石里藏有许多极微小的宇宙钻石。1887年9月落在伏尔加河畔的陨石内有一颗巨大的钻石,成为皇室珍品。

充当杀手的陨石:1955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希拉考加城的休莱特·朗杰斯太太正躺在沙发上打盹。突然一声巨响惊醒了她,一块3.9千克重的陨石落在她身旁。

1847年,一块陨石击中一艘从日本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两名水手不幸丧命。

1639年,四川长寿县一次被陨石打死几十人。

1512年,山东峰城由于陨石引起火灾,烧毁房屋千余间。次年,丰城亦因陨石起火,使2万户人无家可归。

可见,从古到今,地球是在无数次敲打中度过的,并且将来仍面临着天体的撞击,甚至不排除会遭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所曾面临的厄运。

陨石带来的太空信息

目前,除从月球取回的少量岩石外,陨石是我们可以拿到手的唯一地外固体物质。弄清各类陨石的身份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天体物质,它的年龄与地球相当,约为46亿年,而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因此陨石是研究地球形成及生命起源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例如,我国南京天文台的陨石专家王思潮,在于1983年落到我国陕西宁强县的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引起了世界天文界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地球之外存在着生命的痕迹,而且表示着地球生命起源的另一种可能:陨石等外星体把生命有机物从太空带来,这些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获得适宜的环境得以发展演化,从而形成地球上的生命世界。

陨石从哪里来

地球上的人不断接待陨星这位“宇宙来客”,所以人们很想知道这位神秘的客人的故乡在什么地方。

多数人认为,陨石的故乡是在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上。小行星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当它们接近地球时,有些便告别了家乡,前来拜访地球。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陨石是由彗星转变来的。因为有些彗星只有彗核,没有彗发和彗尾,这就很难与小行星分辨了。日本东京大学的古在由秀博士就认为,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伊卡鲁斯,很可能就是由彗星转变来的。有人还就小行星和陨石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物质构成是相同的。

有些人对陨石的来源问题,采取了折衷态度,认为一部分来自小行星,一部分来自彗星。因为彗星、小行星和陨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综合起来看,后一种说法比较接近问题的实际。

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

黑洞的所谓“黑”,表明它不向外界发射和反射任何光线,因此人们无法看见它,它是“黑”的;所谓“洞”,是表明任何东西一进入它的边界便休想再出去,所以它活像一个真正的“无底洞”。黑洞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性?这是因为它有极其强大的引力场,以至于任何东西,包括光在内,都不能从中逃掉。不仅如此,黑洞强大的引力场还足以摧垮其内部的一切物体,所以黑洞内部不具备任何类型的物质结构,这就是著名的“黑洞无常定理”。黑洞具有奇特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古怪性质。它的密度大得惊人,如果把太阳变成一个黑洞,它的半径就要从现在的70万千米“压缩”到3千米左右,即缩小到二十三万分之一;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半径就要从现在的6000多千米“压缩”到仅几毫米,相当于一颗小小的绿豆。经过天文学家研究,对黑洞的来源有3种看法:一是恒星在其晚年核燃料全部耗尽,星体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凹陷,如果收留凹陷物质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3倍,那么收缩凹陷的产物便是黑洞;二是星系或球状星团的中心部分恒星很密集,星体之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碰撞,由此产生超大质量的天体坍缩后,便可以形成质量超过太阳1亿倍的黑洞;三是根据大爆炸的宇宙模型推断,大爆炸的巨大力量会把一些物质挤压得极其紧密,于是形成了“原生黑洞”。

天文学家还列举了许多星体轨道畸变的事实,以确认黑洞的存在。但是,尽管天文学家都认定黑洞的存在,但没有一个人找到一个黑洞。因此,黑洞是否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银河系中有栖息生物的行星吗

生物进化的过程如此漫长,把它和恒星演化的时间去对比没有什么不恰当。我们知道,天上有的恒星那样年轻,甚至爪哇猿人曾经是它们诞生的见证人。在这种恒星周围的行星上,目前高级生物还来不及形成。我们也知道,大质量恒星发光发热只有几百万年,这对于生物进化实在太短暂了。看来合适的对象只有从质量相当于或小于太阳的恒星中去找。银河系大约共有恒星千亿,其中绝大多数的质量都算“合格”,这是因为质量较大的恒星终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几的少数例外,银河系中恒星的发热年代都很长,足以使智慧生物渐渐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这些星有没有行星围绕着它们转,因为只有在围绕恒星公转的天体上才能具备液态水所需的温度。可惜天文学家对别的太阳周围的行星还一无所知。由于它们实在太遥远,即使离我们最近的一些恒星确有这种伴侣天体绕它们转,人们也还没有能做到用望远镜直接观测这些微乎其微的对象。可是话说回来,别的太阳周围也有行星绕着转,这是极为可能的。首先,人们要打破生活在一个独特太阳系中这样一种概念的束缚。科学发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种把人类放在宇宙中特优地位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已经了解,宇宙物质的角动量很可能使单星周围形成行星系。人类自己所处的行星系也支持这种观点。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们的卫星群在周围组成了具体而微小的“行星系”,看来这也要归因于角动量。因此,单星周围都有行星系在运转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角动量等因素而产生了一对双星,那么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成对出现过,它们也应该在不长的宇宙演变岁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颗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间。因为认真观测表明半数以上的恒星是双星,所以银河系整个算下来还剩大约400亿恒星伴有行星。

问题又来了:这些行星与各自恒星的距离是否合适呢?一个行星至少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它与所属恒星的距离使得辐射在它表面造成液态水所需的温度。在太阳系中,水星极靠近太阳,而离太阳比火星更远的所有外行星则受阳光照射太弱,不够温暖。别的恒星周围的行星我们始终还没有见到,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之中有多少已经具备了距离恒星恰到好处的条件呢?我们的办法只有和自己所处的行星系类比。地球无疑地处在太阳系生命带内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带边缘。“水手”号探测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凉程度和月球表面类似。尽管火星有大气并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面上软着陆的一系列“海盗”号探测器经过取土分析并没有发现生物细胞的任何迹象。前苏联的一批探测器测到的金星表面温度超过450℃,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栖息的场所。在太阳系中我们似乎是独此一家。

只要仔细想想,一个行星必须同时满足多少条件才能栖息生物,我们就会明白,天体具备适于生物的气候是多么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学家迈克尔·H·哈特指出,只要把我们对太阳的距离缩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会热不可耐而不能生存;这段距离只要加长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盖。我们所居住的行星伸缩余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认为,外部条件合适,使生物能进化到较高级阶段的行星,在银河系中最多只有100万个。

在某个行星上如果适宜的气候能维持足够长的年代,生命确实会形成吗?这个问题应该去问生物学家,而不是天文学家。不过天文学家也能帮一点忙,他了解除了少数例外,整个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大体上是相同的,银河系中离我们最遥远的恒星,甚至别的星系中的恒星,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太阳一样。没有由硫组成的恒星,也没有由汞组成的云团。压倒多数的情况下宇宙物质的最主要成分是氢,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学元素。即使是在一个遥远的但气候适宜的行星上,也可能找到构成一切有机分子所需的各种物质。射电天文学家在气体云发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有机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氢和甲醚。当然,从这类简单有机化合物向那些构成生命基础的复杂分子演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让我们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场所,生物实际上都已出现,那么银河系中可能有着100万个居住生物的行星,这些生物也许各自都已演变了40亿年,只不过它们应处在各自不尽相同的进化阶段罢了。

银河气弧的磁场

在茫茫宇宙中有许多现象,人们还无法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和科学知识去理解和想象。

美国天文学家莫里斯等人利用国家天文台的大无线阵,观察到银河系中心有一道由星际圆盘伸延而出的巨型气弧,它“颇为壮观,与银河系圆盘几乎垂直”。我们就称之为“银河气弧”吧。

这个特大尺寸的气弧的长度估计在150光年以上,它射出强烈的无线电波。观察表明,气弧是由长条丝状物体组成,它们就像绳索一样,能随意扭转。这道气弧的存在,似乎暗示着一个磁场正从圆盘伸展出来。虽然该磁场也具有南北磁极,但并非对称分布。好多国家的天文台在介绍天体奥秘时都谈到银河气弧,并且有形象的录像播放。那么银河中心的这种“偶极磁场”对于星系的形成究竟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天文学界对“银河气弧”正进行着探讨和研究。

宇宙岛

在宇宙产生之初,产生了不均匀的物质。在后来宇宙膨胀过程中,这些不均匀的物质由于引力的作用,逐渐收缩成一个个“岛屿”,这就是星系,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作“宇宙岛”或“岛宇宙”。

提起宇宙岛,可追溯到意大利布鲁诺关于宇宙中恒星世界的构想。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宇宙中有无限多的星系,这就是宇宙岛假说的渊源。天文学家通过观测,看到许多雾状的云团,便猜测可能是由很多恒星构成的,只是离得太远,人们无法一一分辨出来。

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首先发现许多星云可分解成恒星群,后来又发现一些星云无法分解,于是他提出了星系并非宇宙岛的观点。

到了19世纪,人们借助更大的望远镜进行更仔细的观测,特别是分光术的应用,使人们对星云的观测有了极大的进步。只是困于赫歇尔的影响,人们对宇宙岛与星云的关系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

进入20世纪,在美国引起了关于宇宙岛的争论。人文学家柯蒂斯认为宇宙岛是河外星系,否则它们就是银河系的成员。另一位大文学家沙普利提出与柯蒂斯不同的观点。在20年代,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后来,哈勃进行了更精确的测量,证明了河外星系的存在,这样,关于宇宙岛的争论才告结束。

现在人们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达上万个,最远者距银河系达70亿光年。估计河外星系数目大得惊人,若画一个半径达20亿光年的圆球,其内含有约3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都包含着数以千亿计的恒星。

关于宇宙中的宇宙岛从何处漂移过来的问题,目前仍有很多的争论。关于星系起源的理论更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是引力不稳定性假说和宇宙湍流假说。前者认为,在30亿年间,星系团物质由于引力的不稳定而形成原星系,并进一步形成星系或恒星;后者认为,宇宙膨胀时形成旋涡,它可以阻止膨胀,并在旋涡处形成原星系。二者都认为星系形成了100亿年,但与其他一些关于星系起源的观点一样虽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却都不能完整科学地解释宇宙岛理论。

超星系团之谜

自从存在宇宙岛的说法提出以后,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星系和星系团。

1953年,著名天文学家德伏古勒分析了亮星系的分布,提出了超星系团的概念,也称作二级星系团。他认为,本超星系团直径约2500万光年,由本星系群、室女星系团、后发星系团及一些小的星系和星系团构成。后来阿贝尔指出约有50个超星系团,每个超星系团约有10个星系团。这种超星系团可能还存在自转。

1985年夏天,法国的天文工作者拉帕伦特在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用一架60英寸望远镜对超星系团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一张天文图。她发现星系散布得不同寻常,排列在非常薄、非常有限的表面上,这表面包裹着不寻常的泡泡之类的空洞,其直径达2亿光年。后来,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已知的宇宙的最大结构,这一片星系层长约5亿光年,高2亿光年,宽0.15亿光年。天文学家们为它起了一个名字——“长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的几位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既不由暗物质构成,也不由星系之间的空洞构成,而是由一个巨大的超星系团和一个大空洞构成。另一些天文学家不同意这种解释,但是也承认超星系团的存在。甚至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存在比超星系团更大的星系组合,即第三级星系团。这种阶梯式的成团结构是否真的存在呢?人们还在继续观测着。

世界上很多天文学家刚刚开始对宇宙中的“长城”进行研究。其中到底存在着什么奥秘,还需要人们深入地探索下去。

宇宙间的反物质

俗话说物极必反,可见事物都是存在对立面的。那么宇宙中的物质会不会有与之对应的反物质呢?什么又是反物质呢?

反物质是和物质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里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从它们的质量看,质子是电子的1840倍,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性。因此,本世界初有一些科学家就提出疑问,二者相差这么悬殊,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粒子,它们的电量相等而极性相反,比如,一个同质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是负电荷,另一个同电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正电荷。

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提出了带正电荷“电子”的可能性。这种粒子,除电荷同电子相反外,其他都一样。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经过实验,把狄拉克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把一束r射线变成了一对粒子,其中一个是电子,而另一个是同电子质量相同的粒子,带的就是正电荷。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中,用人工方法获得了反质子,它的质量同质子相等,却带负电荷。1978年8月,欧洲一些物理学家又成功地分离并储存了300个反质子。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氦气球,放到离地面35千米的高空,飞行了8个小时,捕获了28个反质子。从此,人们知道了每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

人们根据反粒子,自然联想到反原子的存在。一个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结合,便形成了原子。那么,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结合,不就形成了一个反原子了吗?类推下去,岂不会形成一个反物质世界吗?于是有人认为,宇宙是由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

从理论上看,宇宙中应该存在一个反物质世界。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经研究发现,粒子和反粒子一旦相遇,他们就会“同归于尽”,从而转化成高能量的V光子辐射。可这种光子辐射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在我们地球上很难找到反物质,因为它一旦遇到无处不在的普通物质就会湮灭。

那么,宇宙中存在着反物质吗?存在着一个反物质世界吗?按照对称宇宙学的观点,它们是存在的。这一学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全部河外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原本不过是个庞大而又稀薄的气体云,由等离子体构成。等离子体既包含粒子,又包含反粒子。当气体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时,粒子和反粒子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便产生了湮灭效应,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收缩的气体云开始膨胀。这就是说,等离子体云的膨胀,是由正、反粒子的湮灭引起的。

基于以上观点,反物质世界一定在宇宙中某个地方存在着。如果反物质世界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有不与物质会合才能存在。可物质和反物质怎样才能不会合呢?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会这么少呢?这些都是待解之谜。

行星世界的王者——木星之谜

有1300个地球大的最大行星

木星是颗巨大的行星。在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个。它的直径是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倍多,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这意味着,倘若木星是个中空的圆球,它里面能放下1300个地球。木星是太阳系行星中的头号巨人。

木星的质量很雄伟。虽然木星质量只及太阳的1/1000,但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质量甚至比太阳系内全部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陨星和慧星的总和质量还要大,后者只及木星质量的40%。在众行星面前,木星则显得伟岸无比。

木星在群星中显得很亮。虽然它到太阳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倍,得到的太阳光也弱得多,只有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亮度的1/7。但木星个儿巨大,大气也浓密,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也强。在天空中除金星以外,木星就是最明亮的行星了。木星比恒星星空中最亮恒星天狼星还要亮,也比火星亮。西方人把威严的罗马主神“朱必特”的宝座安放在了木星上。

木星又是位“脆弱的巨人”。拿木星质量和它庞大的体积相比较,却显不出任何优势。我们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密度,木星的平均密度还不到地球平均密度的1/4。地球上正每方厘米的地球物质平均“重”5.52克,而几立方厘米的木星物质只“重”1.33克,只比水重一点点。它的这种惊人低的密度和巨大无比的体积无异告诉我们,木星是由很轻的物质构成的,木星中可能包含着相当数量的水和比水更轻的物质。原来,木星的基本成分是液态氢,除了可能有很小的熔融的岩核外,没有地球陆地那样的固体表面。

木星自转非常迅速。它虽是个庞大行星,却行动灵活。木星比太阳系内任何别的行星自转都要块,木星上的“一天”只有9小时55分,微弱的太阳光,平均每天只有5小时左右照射时间,人类测得木星表面温度在-150℃左右,是极寒冷的世界。木星公转速度13千米/秒,比地球30千米/秒的公转速度慢多了,公转一周的时间几乎等于12年。

身披色彩缤纷的彩带

通过望远镜,人们就能看到木星的扁平的有趣形状。不过,恐怕最吸引你的,是木星顶部云层的那些云雾状的醒目条纹了。明暗相间的条带大体规则又很有变化,而且都与赤道平行。条带颜色斑斓,除了白色外,还有橙红、棕黄色的。按照习惯,那些发白的浅色条纹叫“带”,那些较暗的红、棕等色条纹叫“条”或“带纹”。

这些条带都是木星云层,而且是木星顶部云层。木星被浓密的大气包围得严严实实,这层大气有多厚,现在不得而知,估计大约1000多千米,它使我们想要窥视一下木星大气的下层也不能,更不用说看见木星表面了。木星表面几乎全是氢和氦,氢82%,17%氦,此外是极少的甲烷、氮、水汽、碳和氧。

木星快速自转,云就被拉成长条形。科学家们不久后搞清楚了,浅色的带是木星大气的高气压带,温暖的气流在带里上升,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深暗色的条则是低气压带,气流在这里下降,呈现出红色和橙色。条带间像波浪一样激烈翻滚。换句话说,由于木星作高速自转,伴同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的旋风流和反旋风流完全把巨大的木星缠绕起来了。大气也不易跑掉,就因为木星有巨大吸引力束缚着漂泊不定的气体。

表面是液态氢形成的“海洋”

木星没有固体的表面,这与我们了解过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月球都不同。大气之下,很可能是液态的氢的“海洋”。在再往下离木星中心核大约一半的地方,那里的压强已十分巨大,可达300万个大气压,温度惊人的高,达11000℃,在这样的物理条件下,以致液态分子氢实际上已转化成液态的金属原子氢,这种液态的金属氢在地球的实验室中从未发现过,然而科学家坚信,在极端条件下会有这种液态金属氢存在。在木星最中心部分是木星核,木星核是固体的,主要由铁和硅之类的物质组成,不大的体积却相当于一二十个地球质量。这里必然承受非常大的大气压强,估计有上亿个大气压。温度高可达30000℃,那里必然有地球所无法想象的特殊环境。

以上只是科学家设想的木星结构模型,因为要想了解云的下面是怎样的细节非常困难。

木星有强大的磁场。木星磁场强度为地磁强度的10倍,磁极方向和地球相反,可木星指南针确实是“指向南方”,木星的磁层比地球的磁层要大100倍,可直接达到700万千米之处。地球磁层只在距地心7~8千米范围内。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夜间能用眼睛看见木星和它的磁层的话,木星本身只相当于一颗亮星那么大,木星的磁层则要比月亮大16倍。另外,木星磁层随太阳风“吹拂”,十分迅速地频频收缩和膨胀着。

木星有极光。地球上极地地区出现极光,是因为磁场捕获了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太阳风到达木星这么远的地方,带电粒子也衰减得多了,但由于木星强大的磁场,仍然可能捕捉到太阳带电粒子,这在理论上完全成立,过去却一直没有观测到。1979年,当“旅行者1号”转到木星的背面时,观看到一场动人的极光“演示”,夜幕中,一条长约3万千米的巨形光带,正在长空摇曳生姿,翩翩舞动。这还是在地球以外的太阳系天体上头一回遭遇极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切再次说明了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准确性。

木星也有光环。这是1979年3月4日,由“旅行者2号”无意中发现的。4个月以后,“旅行者2号”再次飞抵木星,证实了这一发现。木星环像个薄薄的圆盘,很暗,也不大。其厚度只有30来千米,宽度约6500千米,由大大小小的黑色块状物构成,外围离木星中心12万千米。由于黑色石块不反射太阳光,光环又小又薄,难怪我们在地球上长期都发现不了它。

于是,木星在土星、天王星以后,一跃而进入有光环行星的行列。

木星的标记——巨大红斑

木星除了色彩缤纷的条和带之外,我们还不难看到木星大气有一块醒目的标记,从地球上看去,就成一个红点,仿佛木星上长着一只“眼睛”。大红斑形状有点像鸡蛋,颜色鲜艳夺目,红而略带棕色,有时又鲜红鲜红。人们把它取名为大红斑。

很早以前,木星大红斑鲜明的颜色已引起人们关注。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65年首先觉察到,木星上有斑痕,并以此红斑为标志,测出了木星自转的周期,是在9时50~56分之间的范围。这与现在公认的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9时50分30秒相当吻合,这在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相当简陋的情况下是很不简单的成就。

自那时以来3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一直看到这块红斑,虽然颜色时而有浓也有淡,大小有增有减,但从未消失过,成为木星上醒目的半永久性标志,同时也是科学家观测、研究、讨论的课题。

大红斑十分巨大,南北宽度经常保持达1.4万千米,东西方向上的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长时达4万千米。也就是说,从红斑东端到西端,可以并排下3个地球。一般情况下,长度在2000~3000千米,大红斑在木星上的相对大小,就好像澳大利亚在地球上那样。

大红斑之“红”也有特色。它的颜色常常是红而略带褐色,变化也是有的。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大红斑呈鲜红色,从未这么好看过。1951年前后,也曾出现淡淡的玫瑰红颜色。大部分时间,颜色比较暗淡。关于大红斑的颜色,有不同见解。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它含有红磷之类的物质;有人认为,可能是有些物质到达木星的云端以后受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这些化学物质转变成了一种带红棕色的物质。总之,这仍然为目前人类的未解之谜。

人们在地球上隔着6亿千米对着大红斑看了300多年,却不知怎么解释这种红斑。到20世纪70年代,先有1972、1973年“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相继升空,在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近距离观测了木星;紧步后尘的又有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2号”、“旅行者1号”,分别于1979年7月和1979年3月从木星上空掠过,对红斑进行详细察看。它们发现,它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即大气旋。它不停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像一团巨大的高气压风暴,每12天旋转一周。这巨大风暴气流可谓“翻江倒海”、“翻天覆地”。从人类认识它以来狂暴地刮了3个多世纪,可以说是一场“世纪风暴”,真让人咋舌,那么,它是靠什么物质能长盛不衰、长期肆虐呢?

原来,大红斑以自己实力占尽地利之便。巨大的漩涡像夹在两股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气流带中,摩擦阻力很小,如果大红斑比现在要小得多,那么“阻碍”的力量便相应地要大得多,这团风暴要不了多久便会平息。“先驱者10号”1973年12月也发现过有小红斑,其扩大程度直逼大红斑了,然而“先驱者11号”1974年12月飞过小红斑时它却已经消失了。小红斑从形成到消失,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规模上也只与地球风暴差不多,这跟大红斑不能相比。也有人认为大红斑长久不衰应该还有别的原因。总之,关于大红斑,还需继续观测、研究和进行不懈探索。

木星卫星也最大

木星与类地行星大不相同,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它拥有的追随者卫星上面。

木星的卫星是个大群体,共有16颗,在太阳系中名列亚军,仅次于土星的23颗卫星,按照距木星由近及远的次序分别为: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五、木卫十五、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木卫十三、木卫六、木卫十、木卫七、木卫十二、木卫十一、木卫八、木卫九。最远的木卫九,达2370万千米,比木卫十六远了180多倍。最近的木卫十六,约12.7万千米,离大气顶层不远。这16颗卫星连同木星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辽阔的木星系统,就像个小太阳系。

在太阳系的卫星世界里,木星的卫星也有鼎鼎有名的。木卫三是太阳系里最大的卫星,直径5276千米,比月球(3476千米)大,甚至比水星(4880千米)大。在太阳系前6名里除月球名列第五,亚军是土卫六之外,其余都是木卫的天下。木卫四、木卫一、木卫二分别保持着前3、4、6位的排行。

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是太阳系最早发现的卫星(除月球外)。

380多年以前,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被后人统称为“伽利略卫星”。木卫五是1892年巴纳德发现的,其他的几颗卫星都是在20世纪发现的,其中3颗在70年代末80年初,则由空间探测器找到。

这4颗伽利略卫星各有各貌,每个大小都与水星差不多,是天文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木卫一距离木星最近,它距木星的平均距离为42万千米,以强烈的火山爆发而闻名。从木卫一的大小、质量、距离来看,与月球十分近似,是木卫里最引人注目的。从“旅行者”发回的照片看,木卫一表面非常平坦,没有陨石坑,如果有的话,也许也被火山喷发的物质填平了。木卫一有大面积的平原和起伏不平的山脉,表面由火山灰装饰得五彩缤纷,红色、金红色、淡黄色和黑白色的地表景色动人。

木卫一的火山爆发之激烈最令人吃惊,远远甚于地球上的火山爆发程度。迄今记录到正在爆发的至少有9座,喷发时间很长,火山灰每年覆盖表面约1毫米厚,使木卫一表面更新很快。火山爆发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蓝色喷烟,气体冷却后凝聚形成雪。

木卫二离木星稍远,平均距离67万千米。表面江河花纹很显眼,可能存在软冰或液态水。“旅行者1号”发现木卫二是一颗由厚厚冰层覆盖的岩石球体,近乎白色,色调柔和。赤道一带有斑状的黑区和亮区,被黑色线条穿过有长、短,纵横交错如同乱麻。可能是相连接的环形山、方山,最高不过50米,是最平坦的天体。

推测木卫二有带冰壳的固体核心,并且在冰壳和核心之间,可能有一层液态水。这样的构造形成平坦地形,并承受陨星撞击和形变。

估计木卫二有个深120千米的水坑,天文学家史蒂文森等人前些时候计算了木卫二的热耗散,证实在核心和冰壳之间确有液态水层。在25千米深的冰层下,木星潮汐作用加热产生的热量,使冰壳变软甚至形成液态水。

冰壳可能不完全冻结,大部分冰像冰川那样在流动。

科学家认为木卫二是太阳系少数的,可能拥有原始生命存在的天体之一。

木卫三是太阳系最大卫星,距离木星107万千米。“旅行者1号”测得其朝向木星一面,与月亮类似。上面有严重环形山化了的多边形区域,横跨达几十千米。它们周围是明亮的网状系统,这些地形是相距很近的一些平行的山脊和山脊之间的沟组成的一个个区域,有的达20条之多。表面有断层和地壳变动痕迹。

木卫四最远距离188万千米,环形山在半球左面。还有同心环地貌,直径600千米,环形相距50~200千米,同心盆地放出奇特的光。

对木星的探测计划由70年代探测太阳系外围空间开始。70年代共发射了4艘宇宙飞船。“先驱者10号”于1972年3月20日升空,次年底在离木星13万千米处飞过,送回300多幅彩片,研究了木星云层和卫星,探测到了木星的磁场。“先驱者11号”于1973年4月6日发射,经过一年半的飞行,来到离木星表面4.6万千米的高空,送回更清晰的照片。对木星温度、大气、磁场及4个卫星作了多方面观测。“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是在1977年9月5日和8月20日相继发射的,携带大量精密仪器,“旅行者2号”晚时发射,却先期到达木星,1979年3月飞临木星,探测了木星和4个伽利略卫星,并拍了数以千计的照片。“旅行者2号”于1979年7月到达,两艘飞船在离开木星后,还要继续向太阳系外围空间进发。

美国航天局在完成“旅行者”计划后,为了深入探测木星,又推出了“伽利略计划”。“伽利略”探测器不像前面几艘,只通过木星附近,而是飞绕木星周围,并停留在木星那里继续观测20多个月。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安排的“伽利略”号于1989年10月升空,开始了为期6年的旅行。于1995年12月进入环绕木星的轨道,在其后的23个月期间,15次飞掠木星的伽利略卫星,环绕木星11圈,此番对木星磁层和木星卫星的考察,比“旅行者”1号、2号更靠近木星,获得的资料也更为详细、丰富。

木星系统素有微型太阳系之说,是太阳系中最好的宇宙实验室,通过深入研究木星及其卫星系统,科学家们还希望能揭开行星系统起源之谜。

木星会成为第二个太阳吗

木星是行星,也或许是若干亿年之后生命的摇篮,或许是多少亿年之后的又一个“太阳”。这些关于木星的设想真是使人欢喜又让人担忧。

木星是个特殊行星,不仅又大又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因为它前途未卜,从而在科学家心中留下悬念。

其一,木星的温度。木星表面-148℃的温度超出它目前从太阳获得的能量所能维持的温度。根据计算出的结果,木星表面的温度应该是-168℃,空间探测器“先驱11号”在1974年12月飞越木星测到-148℃,这应比地球上测量精确,但其中20℃的差异怎样解释呢?木星哪来的热量来加热,使其升温20℃之多,莫非来自内部热源?

其二,木星亮度有增亮的趋势。我国天文史家刘金沂长期研究发现,水、金、火、土星的亮度在几千年来呈现减弱趋势。但木星亮度每年增加2%,每千年增加0.003个星等,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说明什么呢?行星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亮度呈减弱之势,体积膨胀,表面温度从6000℃下降到3000℃左右,成为红原星,最后收缩为白矮星,表温达11000℃。这是50亿年以后的事。木星增亮只能从自己身后找原因,结论是木星有内部热源并且呈增长之势。

其三,木星从太阳那里不断捕获能量。太阳风不仅向外辐射能量,太阳风还能带走一部分能量。带电微粒不断拂过行星之间,其中的一部分自然被各种天体吸收,作为行星之王的木星,当然有本领捕获更多。因此,木星会又增质量又增能量,慢慢壮大起来。

其四,如果木星有内部能源,它在得到太阳能源的同时还要向外辐射能量。经研究,它释放的能量是它从太阳那里所获得能量的两倍,说明木星的能量有一半来自它的内部,才能维持收支不平衡的能量状况。

其五,木星是由液态氢所构成,它同太阳有类似的大气成分。

但木星目前的质量是太阳的1/1000,体积是太阳的1/1000,温度也很低。但前苏联科学家苏齐科夫和萨利姆齐罗夫在1982年提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高达280000℃,那里正在进行热核反应。木星一边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外,还不断吸收太阳放出的热量,长此以往,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越来越热,变亮也变得更加活跃,正向“恒星”资格进军。所以他们提出了大胆看法:30亿年后,太阳临近晚年,木星将一跃而为恒星,取代太阳的地位。

观察表明,由于木星向四周施热,已融化渐近的木卫一上的冰层,其他三颗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仍有冰层覆盖着。

木星是颗行星吗?会是第二颗恒星吗?不同看法是:①木星将成为恒星还为时过早。②木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星,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恒星,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特殊天体。

至于木星成为恒星以后,其他行星、卫星怎么办?那时地球可能腹背受敌,生命、文明也会毁于一旦,太阳系格局也将发生大的变动。但30亿年后,地球文明科技会很发达,人类应该能寻找到第二个家园。

最新发现——木卫二上可能有水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宣布,他们对伽利略探测器发回的照片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确定,木卫二冰冻的表面下存在一个液态水构成的全球性海洋。

伽利略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1989年发射的,自1995年接近木星以来一直围绕着木星及其4颗最大的卫星飞行,拍摄了大量的近距离照片。科学家根据这些照片认为木卫二上有水,但对其表面上呈扇形排列、密如蛛网又长达数百千米裂纹的成因感到迷惑不解。现在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指出,这种裂纹是木卫二上存在海洋的证据。

由于对木卫二是否存在着水越来越感兴趣,美国宇航局计划于2003年发射一个探测器并于2008年进入木卫二的轨道,利用能够穿透冰盖的遥感仪器对木卫二进行考察,以便最终回答木卫二是否真的有水这个问题。

水星上的“冰山”

看到水星的名字,人们脑海里总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水星上面有水吗?水星和水有何关联呢?

很早的古代,日、月和五颗行星能被肉眼观测到。它们在天空有移动而且明亮,能发出连续不断的光,而那些遥远的星星,看来位置稳定,闪闪烁烁。我们的祖先就给了日、月、五颗行星以特殊的位置,想象它们是主宰物质世界神灵的化身或是天神的住地。在西方,古罗马人看到水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最少,运行得最快,所以把希腊神话中一个跑得最快的信使“墨丘利”的名字给了水星。在中国,古时盛行用阴阳五行说,把宇宙简化成阴阳两大系统,揭示自然万物的构成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为反映阴阳两大系统的动态变化,又引伸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互相承接或制约,“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宇宙万物是统一的,天、地、人也是三位一体。总之,任何事物的构成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在天,就为日月星;在地,就为珠玉金;在人,则为耳目口。

于是,日月的名字分别又叫太阳、太阴,五大行星又可以用五行来表示,就有了现在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名称。它反映了炎黄子孙特有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是东方的精神文化之花。难怪法兰西有句格言:“结论取决于观点。”行星的名字可以反映当时的观点,流传到现在,成为人们习惯的称呼。

看来,水星和水不是一回事。

从现代天文观测事实上,水星上有水吗?“水手二号”对水星天气的观测表明,水星最高温427℃,最低温-173℃,水星表面没有任何液体水存在的痕迹。就算是我们给水星送去水,水星表面的高温会使液体和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足以逃出水星的引力场。也就是说,要不了多久,水和蒸气会全部跑到宇宙空间,逃得无影无踪了。

水星大气中有水蒸气吗?

水星上的大气非常稀薄,大气压力不到地球大气压力的一百万亿分之一,水星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氢、氧、碳等。水星质量小,本身吸引力不能把大气保留住,大气会不断地向空中飞逸。现在的稀薄大气可能靠了太阳不断地抛射太阳风来补充。从成分上,也有相似的系统,太阳风的大部分成分就是氢、氮的原子核和电子。

从水星光谱分析来看,水星表面有点大气,但大气中没有水。这已是普遍公认的事实了。

然而,宇宙的奥妙无穷,常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没有液体水,没有水蒸气的水星,却发现了“冰山”。

1991年8月,水星飞至离太阳最近点,美国天文学家用27个雷达天线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在新墨西哥州对水星观测,得出了破天荒的结论——水星表面的阴影处,存在着以冰山形式出现的水。

冰山直径15~60千米,多达20处,最大的可达到130千米。都是在太阳从未照射到的火山口内和山谷之中的阴暗处,那里的温度在-170℃。它们都位于极地,那里通常在-100℃,隐藏着30亿年前生成的冰山。由于水星表面的真空状态,冰山每10亿年才融化8米左右。

天文学家是这样解释水星冰山形成的过程:水星形成时,内核先凝固并发生剧烈的抖动,水星表面形成褶皱——高山,同时火山爆发频繁,陨星和慧星又多次相冲击,致使水星表面坑坑洼洼。至于水是水星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由陨星和慧星带来的,看法上还有许多分歧。

虽然,水星有水的说法尚待证实,但有水就有生命。美国科学家们的新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夜里能出太阳吗

看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你也许认为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因为夜里是不会出太阳的。可是我国古书中却记录了许多夜里出太阳的奇异天象。《汉书》中记录了汉武帝延二年夏四月戊申,即公元前139年6月11日夜里出太阳的事。《晋书》中记录说,晋元帝大兴元年十一月乙卯,即公元318年11月16日夜里出太阳,高三丈,中间有绿红色;另一古籍《江南通志》中还指出,这天夜里太阳出于南斗方位。《建康志》记录说,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即公元520年10月25日夜里,东方出太阳,呈现红色。《嘉定县志》中有夜间出太阳的记录: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554年5月23日二更之时,在西天出太阳,高万丈,不久就落下去了;《吴县志》也记录了这次夜里出太阳的事。《海盐县志》记录道:清顺治十年闺六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653年8月16日夜里三更时,红色的太阳出现在东北方,直径一二尺,当月亮升起后不久,它就隐而不见了。

关于夜里出太阳的事,不仅我国古书中有记载,外国文献中也有记载,如有的文献记载了公元163年意大利有过夜间出太阳的现象。

对于中外文献中记载的夜里出太阳的怪事,一些科学家予以否定并作出各种分析。

我国学者庄天山认为,夜里出的“太阳”实际上是一种冕状极光。太阳表面不断向外发出一束高速带电粒子流,它们来到地球大气层的高层,使大气中粒子电离发光形成“极光”。极光有多种多样,在条件适当时,射线结构的极光会成为一个边缘不明显的圆形发光体,叫“冕状极光”,颜色是红色的。人们很容易将红色的冕状极光误认为是太阳。极光还会向东西方向漂移,且高度越大,速度越快,所以冕状极光看上去也会有东升或西落的现象。

有些中外天文学家如迦尼、克劳密林和我国的朱文鑫认为,意大利夜间看到的“太阳”其实是哈雷慧星。他们是按哈雷慧星回归周期推算的,可是查西欧文献并没有有关这方面的明确记录。

有些科学家认为,夜里出“太阳”是一种对日照现象。据莫尔顿和布莱克韦尔、杜赫斯特等人观测研究,春分和秋分前后,在和太阳位置相对的黄道附近,即在所谓的反日点上,会有轮廓不甚分明的圆形亮斑,呈暗红色,这就是“对日照”。由于它很暗,所以月亮一出来,它就消隐了,但没有月亮时,它的外形有点像太阳。

我国的张文樵则把夜里的“太阳”解释为古代的不明飞行物。

夜间出太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仍是个待解之谜。

恒星颜色揭秘

读者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夜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不都是一种颜色吗?其实,天上的星星不都是一个颜色。

细心的读者一眼就看出恒星的颜色不一样,有红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等,犹如五颜六色的明珠。恒星为什么有多种多样的诱人色彩呢?

你是否到炼钢厂去参观过:当钢水在钢炉里的时候,由于温度很高,它的颜色呈蓝白色钢水,出炉后随着温度的慢慢降低,它的颜色变为白色,再变成黄色,再由黄变红,最后变成黑色。可见,物体的颜色受物体温度控制。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们的不同颜色代表星体表面温度的不同。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谱型我们已经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一般说来,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如参宿七、水委一、腹一(甲星)、十字架二(甲星)和轩辕十四等。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如天狼星、织女星、牛郎星、北落师门和天津四等。黄色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如五车二和南门二等。红色恒星表面温度在3600℃~2600℃,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照理讲,太阳应是一颗黄色的恒星,为什么我们白天看见的太阳发出耀眼的白色呢?其实,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较近的缘故。如果有机会乘宇宙飞船到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你会发现,太阳将是一颗黄色的星星。而美丽的朝霞和晚霞绽放红光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大气对太阳光7种颜色中的红光折射偏角最大的原因引起的。

流星为何会发出声音

天宇中传来一声尖利刺耳的声音,然后一颗流星放射着金黄色的光芒,飞快地掠过长空消失了,时间只有5秒钟左右。这一现象令人惊奇。怎么会先听到声音,然后才看到流星呢?

尽管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然而世界各地许多研究者积累的这类资料却是越来越多。

1906年12月1日,托波尔斯克城的一位居民在流星飞过时,听到一阵刺耳的沙沙声。

1929年3月1日,塔尔州切列多沃村居民先听到一阵响声,随后整个房子都被照亮了,过了一会儿,又听到一声巨响。

最叫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人能听到流星的声音,而另一些人却什么也听不到。例如1934年2月1日一颗流星飞临德国时,25个目击者中只有10个人听到了啾啾声和嗡嗡声。1978年4月7日清晨,一颗巨大的流星飞过悉尼的上空,1/3的目击者在流星出现的同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余2/3的人则声称流星是无声的。

前苏联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德拉韦尔特给这种奇怪的流星起了非常恰当的名字:电声流星。

现在,科学家们都一致承认电声流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秘密至今还没有揭开。一些专家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流星飞行时所发出的电磁波引起的。这些电磁波以光速传播,一些人的耳朵能够通过至今还未知的方式把电磁振荡转换成声音,并且每个人听到的声音也不同,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什么也听不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假说,如静电假说(流星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振荡放电)、超短波假说以及等离子假说等等。

要想揭开流星发声这个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我们相信科学工作者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的。

奇异的物质和光束

1980年6月14日凌晨1时左右,在乌拉圭境内圣何塞省离蒙得维的亚90千米远的一个地方,63岁的铁匠胡安·费罗切正躺在床上听收音机,他的妻子睡在他的身边。突然,他觉得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从外面传来,他不禁侧过头向窗外望去,只见两个样子很怪的年轻人,他们是一男一女,穿着贴身的上衣连裤服,神态高傲地盯着费罗切刚刚扭亮的门灯。

那个少年看见费罗切,便毫无犹豫地向他走来,费罗切以为是小偷,赶紧跳下床去用力把门顶住,可是无济于事,那少年用手只轻轻一推,门就开了。惊慌失措的费罗切急忙捉住少年的手,哪知刚一碰触,一种被人放在火焰上烧烤般的剧烈疼痛逼使他缩回了手。当他的妻子赶出来时,只见丈夫痛苦地把手垂着,其他什么也没看见。她仔细察看丈夫的手,发现上面布满红色的小斑点。

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就将夜里发生的事报告了警方,警方将费罗切送到当地医院,后来,在回答记者采访时,为费罗切治疗的拉蒙·努涅斯大夫说:“我看到他的左手上有多处烧伤,这些伤在皮肤的表面,他们呈点状,散布在手心,显然,这是因为接触到高温物体而引起的,但伤势并不严重。”

后来,调查人员对费罗切进行调查时,发现他的手伤正处于结痂阶段。他们在费罗切的手心上数出了几个点状伤痕,它们毫无规律地散布在手心上。同时,调查人员也惊愕地发现,那天晚上,费罗切家里的电表显示消耗的电竟达千瓦,相当于他家一个多月的耗电量。

类似的事件在世界其他各地也多次出现。

1981年10月17日傍晚,在巴西的帕纳拉马小镇,里瓦马尔·费雷拉和他的朋友阿维尔·博罗像往常一样去森林打猎。他们来到猎物出没频繁的地方,各自爬到一棵矮树上埋伏了起来。突然,他们发现空中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在缓缓地移动,并且越来越大,他们清晰地辨认出那是一个像卡车轮子一样的飞行物,它向四周发出耀眼的强光,把他们周围落下夜幕的森林照得亮如白昼。惊恐万分的费雷拉看见一束白光正射在阿维尔的身上。在阿维尔的惨叫声中,费雷拉慌得从树上摔了下来,随即一跛一跛地逃回了家。

第二天清晨,费雷拉去看阿维尔。然而阿维尔并没有回家。他和阿维尔的家人径直奔向那片森林,好不容易找到了阿维尔,只见他脸色苍白,神色惊恐,身上的血液被什么东西全吸光了——他死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0月19日,就在阿维尔遇难的第三天,当地又有两个人——阿维斯塔西奥·索萨和雷蒙多·索萨狩猎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怪事,像阿维尔一样,死者雷蒙多身上的血也被吸干了。

这种骇人听闻的怪事竟接连不断地发生。

一天,迪奥尼西奥·赫内拉尔正在山顶上干活,隐隐感到有束白光射到自己身上,他抬头一看,浅蓝色的空中现出一个不明飞行物,他未听得一点声响,就像被雷电击中一样摔倒在地,从山顶滚到山脚下。他费了好大劲才勉强挣扎着站起来,回到家便精神失常,3天后死去。

198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在法国施特拉堡留学的索马里学生丹雷·戈霍回到祖国首都摩加迪沙度假。9月3日黄昏,他与中学同学施默赫、拉费格尔、巴德巴卜一起开两辆摩托车到郊外林地兜风。晚上9时许,他们在林子里随着录音机播放的迪斯科乐曲翩翩起舞。忽然,从东北方向传来一阵刺耳的声音,就如一个巨人用木棒在敲打铁皮。4个年轻人立即停止舞步,关上录音机,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只见天空中有几片白云,转瞬间便能看见两道橙红色的光。在两道光之间,斜卧着一个黑乎乎的物体。一会儿,白色的光球飞近了,竟是一个庞大的发光物。它的两束夺目的光不停地在移动扫射。

4个年轻人随即卧倒在地,屏息凝视,当光芒射到他们身上时,伴随着一阵剧烈的烧灼感,他们立即不省人事了。

他们醒来时,已是深夜11时20分。黑漆漆的夜,四周孤寂无人。那带电的庞然大物已不知去向。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般返回摩加迪沙。在巴德巴卜家度过了漫长的一夜。这一夜无眠,四人胆颤心惊地谈论着这次噩梦般的奇遇。翌日,他们向附近的民卫队报告了昨夜的经历,值班队长阿里赫中尉立即将谈话录音向上级作了报告。下午4时,阿里赫中尉带着几名队员跟随丹雷·戈霍等人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4个年轻人一会儿蹲下,一会儿卧倒,重新表演了那天夜里的情景。到了傍晚时分,他们4人的脸部和胳膊开始发痒,并泛出红色,好像皮下出血,来到市立医院求诊,大夫说是由强光照射过久或大火炙烤的结果。

为了获得确切的证据,9月8日上午,阿里赫中尉又把4个年轻人带到现场。同去的还有一位叫穆吉姆的民航局工程师。他用盖草仪、水准仪、照相机等器材,精确地测量了飞行物的位置及放射现象,结果表明:地面那个直径为3米多的圆圈范围内有焙烤症状,土壤中的沙粒都已经玻璃化,深度达10厘米,同时,盖草仪的指数显示,焙烤圈内有明显的放射线反应,有光束扫射过的地面和树干上也有轻微的放射线反应。而从圈内取出6盒样土和杂草标本经过化验,证实土壤中的碳遭遇过严重破坏,有明显的玻璃化外形,土壤中有放射线现象。杂草受过焙烤,水分严重缺损。穆吉姆工程师当即判断出,他们所说的那怪物是UFO。

更耸人听闻的是1988年12月发生在土耳其曼尼沙市的不明飞行物事件。这天,一只闪烁着绿色光辉的圆盘形不明飞行物在曼泥沙城市上空盘旋近1小时。该市的许多居民都目睹了这一奇观,有人还拍摄下大量的照片。有趣的是,目击者中几名患有恶疾的病人,不论当时身处室内或室外,都奇迹般地突然痊愈,有个耳聋的男子一下子恢复了听觉,一位失明多年的妇女能看见东西了。另一位靠氧气袋维持生命的女孩也从死亡边缘活了过来。

当地一位名叫尼迪的医生为此大惑不解。为此,他遍访了那些幸运儿,发现治愈这些病的“大夫”竟是飞碟上闪亮的绿光。

伊尼莎中风瘫痪多年的丈夫一直卧床不起,他是尼迪医生的老顾客了,伊尼莎告诉医生:当飞碟发出的绿光透过窗户射到丈夫的身上时,病人僵硬的双腿突然缓缓地移动,手指也有了感觉,接着便跃跃欲试地下床,居然可以站立,并且开始走动了……瘫痪半年的病人卡马尔,在尼迪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收效甚微。然而就在飞碟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天,卡马尔竟能大踏步闯进尼迪的诊所,卡马尔神采飞扬地说,他被飞碟的绿光照了一下,便能走动自如了。这些不可思议的趣闻风一样传到首都,安卡拉公立医院的一批医生立即赶到曼尼沙市,挨户拜访了那些不治而愈的病人。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使他们恢复健康的是空中来客的绿光。

空中来客的事件在我国也多次发生过。据河南郑州的《大河报》1999年两次报道,武汉市洪山区曾经出现一道神秘的白光,强光过处,湖岸上的700颗大树齐刷剧地被拦腰斩断;另有一次,当地居民在早晨8时左右看到两个发光的物体在空中相互碰撞冲突的场面,碰撞时,两个物体散落下一些如人的皮屑一样的不明粉屑,落到人体上产生奇痒。

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空中来客所产生的带电的强烈光束既能致人于死地,又能让困扰人类多年的恶疾化为乌有,加上不明物体散落的不明金属粉屑等等,那么,这些光束、粉屑究竟由何而来?科学家们正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以期早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土星环之谜

1610年,伽利略在土星旁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亮物,1659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也发现了这个亮物,并认证它为土星的光环。此后,科学家们又相继在其他行星边也发现了光环。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光环之中,最奇妙的就要算土星环了。

土星从它被发现的那天起就成了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1675年,法国科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之间有一圈又细又暗的缝隙,被称为“卡西尼环缝”。开始,人们只发现了土星的3个同心光环,即A环、B环和C环,“卡西尼环缝”就在A环和B环之间,后来又发现了D环和E环。在B环和C环之间,人们又发现了“法兰西环缝”,在“卡西尼环缝”和A环之间,又发现了“恩克环缝”。1979年,“先驱者11号”宇宙探测器又发现了F环和G环。F环和A环之间的空隙被命名为“先驱者环缝”。这样,土星的光环就增加到了7个。

1980年11月12日,当“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从土星发回照片时,人们才发现,照片上的土星光环要比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要复杂得多。人们看到的那些大光环原来是由数以百计的小光环组成,小光环里还有更小的光环。环的形状各不相同,有螺旋形的,有轮辐状的,环的大小相差也极为悬殊,但都由细小的冰粒或带冰壳的岩石颗粒组成,围绕着土星旋转。1983年美国天文学家明克预言,在离土星185~115万千米的地方又找到了土星的光环。

这些神奇的土星光环的不断发现,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些光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有土星光环如此复杂?解答上述问题尚需要对这些现象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

太阳捣的鬼

1989年春天,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天文学家阿弗拉在一天夜间,突然发现夜空之中出现了一片红光。最初他还以为是森林着火映红了天空,瞬间,满天红色又变成绿色的北极光,如一块巨大的幕布悬挂在天上。

阿弗拉所见的情景原来是太阳捣的鬼。太阳与地球大约1.5亿千米的距离,它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大小约为地球的333000倍。这个巨大的星球的组成成分中,大部分是氢气,约为72%,氦占27%,其他物质占1%。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0000℃,每秒钟有6亿吨的氢在那里被聚变成氦,然后被送到太阳表面。太阳表面又叫光流层,那里的温度较低,只有5500℃。太阳是悬浮在空中的天然核反应堆,它释放出的惊人能量是通过核聚变而产生的。这些能量形成太阳上的风暴,高速粒子将能量的一部分带到太空中。当风暴吹向地球的时候,地球磁场因为受到它们的干扰而变成椭圆形状。

太阳表面的能量还以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的形式向地球辐射,它们的力量足以穿透地球的大气层,其功率竟高达100万千瓦!也就是说,地球上每平方米都受到1.35千瓦来自太阳的辐射,科学家把这个数字称为太阳常数。

有了太阳能,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同时也因为这种太阳能储存在已经变成矿物燃料的古物中,从而为我们提供煤和石油。阳光给地球送来了热量,促使大气循环,海水蒸发,形成云和雨。在大气层中,太阳能撞击2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将它们变成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分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另外一小部分透过臭氧层的紫外线,能使人晒得黝黑,而且如果照射的时间太长,就会导致皮肤癌。

阳光是地球最稳固的热源,45亿年以来,它使地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对维持生命的存在是相当重要的,来自太阳的能量无论变多变少,都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行星。

人类对太阳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太阳还有许多秘密仍没有破解。人类将借助于未来的宇宙探测器去解开一些太阳之谜。

透过天文望远镜,人们能够看到太阳的表面是一片变化万千、广阔而又恐怖的景象:有的地方像是地球上成荫的绿树林,有的地方像地球上正在起火的大草原,有的又像是地球上微风吹拂下的麦田。在半径为70万千米(约为地球半径的100倍)的太阳上,到处充满了氢,那里氢的密度是地球上水的1/1000。而“粘附”在太阳表面上不断抖动着的“微细纤维”,实际上是正在喷射到30万千米高处的数以10亿吨计的物质,那些竖立着的“骨针”是比喜玛拉雅山还高的高山。

太阳的活动如热核反应等,与地球的气候直接相关。科学家还预测,等太阳上的氢消耗得差不多时,它将膨胀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红色“气球”。膨胀出的部分可以覆盖水星甚至金星,就算地球不至于被火葬,强烈的热辐射也足以使海洋沸腾蒸干,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灭亡。不过,这场宇宙大劫难在50亿年内不可能发生,这就给科学家充足的时间去探索离我们最近恒星的奥秘,寻找拯救地球生命的“诺亚方舟”了。

太阳的极羽

1997年3月9日发生在中国北方漠河的日全食,让每一位亲临现场的观众都大开眼界,就在那一瞬间,明亮的天空被一道黑幕合上,太阳被月影完全遮掩,此时,人们惊异地看到了“黑太阳”周围一团白色的光圈,而且,在太阳的上下两极地区,这层光圈内竟排列着一道道放散状羽毛样的东西。那么,太阳怎么会生出“羽毛”呢?

这要先从日冕说起。在日全食发生时,平时看不到的太阳大气层就暴露出来了,它就是日冕。日冕可从太阳色球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处,甚至更远。人们曾形容它像神像上的光圈,它比太阳本身更白,外面的部分带有天穹的蓝色。

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日冕由很稀薄的完全电离的等离子体组成,其中主要是质子、高度电离的离子和高速运动的自由电子。日冕的形状是有变化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自19世纪末以来,日冕的形态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约11.2年)在两个极端的尖型里变化。在太阳活动极盛时期,日冕的形状是明亮的、有规则的,近于圆形,精细结构(比如极羽)并不显著。可是在太阳活动的极衰时期,就其整体来说,日冕没有那样明亮;但在日面赤道附近,日冕的光芒底层却在扩大,上面分成丝楼,呈刀剑状伸向几倍太阳直径那样远的地方。有人于1848年在高山上观测一次极衰期的日全食,看见这些光芒伸长到离日面1500万千米以外的地方。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极衰期的日冕往往在两极表现出一种像刷子上的一簇簇羽毛样的结构,人们叫它极羽。

极羽现已被科学家们归纳为日冕中比背景更亮的两种延伸结构之一,出现在日面的两极区域。它的性质人们还未完全弄清,一般认为,聚集在太阳极区的日冕等离于气体,由起着侧壁作用的磁场维持其流体静力学平衡,并因此形成极羽。极羽的形状酷似磁石两极附近的铁屑组成的图案,这种沿着磁力线的分布说明太阳有极性磁场,并可据此画出太阳的偶极磁场来。

天狼星为何会变色

天狼星的亮度在天空中排行第六,所以,天狼星也算是夜空中一颗比较明亮的星星了。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的颜色。在古代的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里,记载的天狼星是“红色的”,但今天人们发现的天狼星却是一颗白色的星。天体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由于天狼星接近地平线的缘故。接近地平线的星球,总现红色,就像朝阳和落日一样。

但是,前西德两位天文学家斯地劳瑟和伯格曼对这种传统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们找出6世纪法国历史家格雷拉瓦·杜尔主教写给修道院的训示手稿中有关于天狼星的记载。其中谈到天狼星是“红色的”,并且“非常明亮”。人们知道,在罗马上空,天狼星仅在地平线处停留几分钟。德国天文学家认为,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古代人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不一定是视觉的错误,可能是天狼星发生的重大变化。

1962年,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已发现天狼星是一颗双星。主星(称为天狼星A)是一颗普通的白星,其亮度非常微弱;伴星(称为天狼星B)是一颗白矮星。由此可以看出,天狼星的颜色是由天狼星B起主导作用。从现有的星球演变理论得知,白矮星是天体中一种变化较快的巨星,它的前期阶段是红巨星。这主要是由于它内部的“燃烧”变化,致使星球的外壳膨胀而造成的。其后,它逐渐失去自己膨胀的外壳,大约需要几万年,它才变成一颗白矮星。简言之,白矮星是由红巨星演变而来。

但令人惊讶的是,天狼星B的演变速度竟如此之快,仅仅在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发生如此重大的演化:从红巨星变成了白矮星,这在恒星演化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

照天狼星的这个变化速度,在不久的将来,它又会变成一个什么呢?会成为宇宙的一个黑洞?不管怎样,天狼星的变色之谜和它的未来,还得靠科学家的帮助才能得知。

大气闹鬼吗

这是10多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市发生的一件奇怪的事。

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一位衣着入时的姑娘躲在露天舞厅旁避雨,还不时地唱着流行歌曲。过了一会儿,雷停雨止了,姑娘高兴极了。她正准备离开,突然尖叫一声,朝对面的更衣室跑去,街上的所有行人看到她的样子也都惊呆了。原来,这位姑娘穿在身上的尼龙连衣裙和尼龙袜子突然不见了。可是,她周围的人并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只是闻到一股怪味。

无独有偶,类似的奇怪现象在美国也发生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纽约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汗流满面地紧张施工。忽然,一名女工大喊大叫起来,说她穿在脚上的尼龙袜子不见了。其他女工也都喊叫了起来,原来,她们穿在脚上的袜子也都不见了。这件事一时成为头号新闻。

难道闹鬼了吗?不是的!

先说说茂物那位姑娘尼龙连衣裙和尼龙袜子不翼而飞的事。

原来,茂物市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有雷雨日332天,素有“雷都”之称。雷电发生时产生的电火花,既可使空气电离,又可使空气激化,像化学实验中的爆炸一样,这样必然产生气体的化合、分解等反应。茂物市处在雷雨“高压坝”控制之下,而且在低空200~300米处存在一个很厚的逆温层,这就像一个盖子把茂物市笼罩起来。人们闻到的怪味经分析是氮氧化物,且达到了很高的浓度。在这一现象的启发下,当时在国立大学实验室里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大型玻璃容器中放入尼龙丝和尼龙衣袜,再从贮气瓶通入二氧化氮,几分钟后就看到尼龙丝和尼龙衣袜开始消融,10多分钟后发现在尼龙衣物周围有很多豆浆状的黄色残物,衣物已变得破烂不堪了。经过反复实验,人们终于揭开了年轻姑娘尼龙衣袜不翼而飞的谜:因为雷雨天气中雷电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这些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天气很闷热,而且又处在高温高压的逆温层控制下,于是就出现了尼龙衣袜分解消失的奇怪现象。

下面再说说纽约女工尼龙袜子不见了的原因。因为那天工地正大量使用硝化炸药,炸药爆炸时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当时纽约也处于高温高压的形势下,低空也存在一个很厚的逆温层,使污染物达到了很高的浓度,尼龙袜子便分解消失了。

土星环之谜

1973年4月6日,美国“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开始去探测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之一——土星。这是人类首次访问土星。1979年9月1日,“先驱者11号”飞临土星,实现了对土星的近距离探测。天文学家说,它所发回的大量照片和数据使我们对土星的了解更加透彻。它发现了土星的两道新光环,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和磁场。

为了对宇宙进行深入考察,继“先驱者11号”之后,美国又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1977年8月20日)和“旅行者l号”(1977年9月5日)两艘飞船,继续对土星进行考察。另外由于轨道设计巧妙,它在飞向土星的途中,还分别飞临土卫六、土卫三、土卫一、土卫二、土卫四和土卫五,并于1980年11月13日,在距土星124237千米处掠过土星,再一次对土星进行了深入的科学探测,送回了一万多张照片以及各种数据。从这些新的信息中,又有了惊人的新发现,使关于土星的教科书必须重新改写。有些科学家风趣地说,我们得到的关于土星的知识,比在以前的整个人类历史上所得到的还要多。

凡是用望远镜观看过土星的人,都为它那美丽的光环所吸引。淡黄的像桔子似的星体围绕着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辉的光环,使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是什么构成这美丽而壮观的光环的呢?它们是固体的,还是由许多粒子组成的?

本世纪初,天文学家开勒尔将光环构造之谜破解了。根据开勒尔的测量,土星光环内缘的速度比外缘的速度要大,说明光环不是固体而是由许多冰冻的颗粒状小天体组成的。那么,它们是一个挨一个均匀地单层排列着,还是各种粒子互相重迭形成多层的排列呢?“旅行者1号”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土星光环的新形象。它发现,在光环平面内有数百、数千条大小不等的同心环,环中有环,看起来就像是唱片上的纹路一样。大多数的环是光滑匀称的,但也有些是锯齿形的,有些呈辐射状,还有些像发辫那样互相扭结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旅行者1号”的探测再次证明,土星光环是由无数大小不等的粒子组成的,粒子直径在几厘米到几米之间。这些粒子以惊人的速度围绕着土星旋转,并且还发出功率很强的无线电信号。

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个大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约142700万千米,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29年半。土星体积巨大,赤道半径为6万千米。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20多倍,而质量却只是地球的95倍,因此它的密度非常小,比水的还小。

土星表面被浓密的氢气云所笼罩,从地球上用望远镜看去,土星表面有些明暗交替的条带,这是土星上的气流形成的。偶尔出现的白色斑点,可能是土星风暴。“旅行者1号”发回的照片向我们揭示土星表面特征极其丰富多采,既有斑点、晕圈,又有盘旋着的金色丝带以及漩涡状的棕黄色、黄色、桔红色、褐色的带状物,充分表现出土星表面气流翻滚、风暴迭起的剧烈活动情景。

最近,美国科学家对宇宙飞船发回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确认,土星的自转周期约为10小时40分,比从前根据地面观测而计算出的自转周期要长26分钟。

此外,关于土星到底有多少颗卫星,也有了新的发现。

以前卫星数的记录被“旅行者1号”打破,土星卫星的数目由12变成15。还会不会发现新的卫星呢?或许“旅行者2号”会再次打破这个记录。

必须提到的是,在土星的卫星家族中,天文学家最关注土卫六。1655年惠更斯首先发现了土卫六。一直以来,土卫六被誉称为卫星之王,是卫星中体积最大的,直径为5800千米。跟太阳系中其他卫星不同,土卫六是唯一有大气存在的卫星。过去认为它的大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地面测量它的温度也不是极低,因此人们推测它可能存在生命。当“先驱者11号”飞近土卫六时,正赶上太阳上发生了一次激烈的黑子爆发,使无线电通讯受到了干扰,导致地球上未能收到探测的结果。“旅行者1号”却给我们发送回来许多出人意料的情报。首先,发现土卫六并不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它的直径只有4828千米。因此,“卫星之王”的桂冠让木星的卫星木卫三(直径5150千米)夺得,土卫六只好屈居第二位。其次,“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六大气的主要成分也不是甲烷,而是氮占98%,甲烷的含量还不到1%,还含有少量乙烷、乙烯、乙炔等气体。

土卫六的大气厚度约2700千米,大气温度为-210℃。在如此低的温度下,大气中的氮可能呈液体状态,在卫星的表面上形成了液氮的湖泊。还发现土卫六云层顶端有氢氰酸分子,这是一种形成生命前的物质分子。

断层光·怪样云·球雷电

否定UFO与地球之外智能力量相联系的人们,以为UFO即使存在也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颇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是把UFO现象解释成由地质变化过程而产生的大气现象。根据是UFO在空中的出现有的明显是由于地表断层活动促成的。例如英国研究人员安德鲁·约克和保罗·迪沃雳克斯在累斯特郡经过1972~1976年4年间的研究,绘出了UFO现象在该地区的分布图,认为自50年代以来25年间出现的飞碟事件都是在该地区断层活动高峰期发生的。

这种把UFO现象单纯地作为自然现象加以研究的做法,其实是形成了UFO研究的一个分支。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把UFO看成是毫无例外的智能活动现象,还是看成毫无例外的自然活动现象都是狭隘的。“不明飞行物”称谓的本身就源于性质不明的认识。只有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人们才有可能从“不明飞行物”中辨认出“不明飞行器”,从而予以定性研究。而作为自然形态的“不明飞行物”可能就包括因断层活动而出现的光球在内。至于“断层光”的确切成因,则需要人们从物理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去探索和解释,这和针对“不明飞行器”的研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存在于自然界的空中现象有时又确实难以判明其存在性质。1982年6月18日和1984年4月9日夜晚,我国空军飞机和日本民航客机分别发现天空出现过半圆形的巨大“云团”,泛出白光,随后光芒渐暗,以至完全消失。巨云出现前只是一个月亮大小的光球,但瞬间急剧膨胀开来,犹如炸弹爆炸般猛烈,不过没有听见任何声响。两次事件的实际过程大同小异。事后调查表明,在巨云出现时地球上既没有进行任何核试验也没有任何激烈的地壳活动迹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怪样云”的出现为UFO的广义研究增添了一层神秘。

素有“自然界怪球”之称的“球雷电”更是让科学家感到惊奇和疑惑。前苏联一架伊尔18型客机在1200米高空飞行时,突然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火球钻入飞机驾驶舱,它伴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消失了。几秒钟后,它却难以置信地通过了密封的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火球在惊慌的乘客头上缓缓飘浮而去,到达后舱时火球一分为二,裂成两个发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二为一,拼成完整的球体,并带着不大的响声离开了飞机。飞行员发现机上的雷达和部分仪表由于“球雷电”的干扰已出现故障,被迫紧急着陆。在做地面检查时,发现仅在“球雷电”钻入和钻出处的飞机头部外壳板和尾部门各留有一个空洞,而飞机内壁却不见丝毫损坏,同时也未伤及舱内乘客。

最新一次奇异的“球雷电”事件发生在我国湖南省隆回县,当地一对农民夫妇及其女儿在睡梦中竟被一个闯入睡房的火球所击毙,一家3口统统化为灰烬。据男主人的父母说,事发当晚,电闪雷鸣,一个拳头大小的绿色光球猛然击碎窗户玻璃窜入他们的卧室,在床上飞舞滚动,他们的手脚顿感麻木灼热。光球最后飞舞到他儿子的房间,其儿子、儿媳和孙女全部焚为灰烬,床上的衣被等物也全部烧毁,而床柜、床脚却完好无损,床边的物品也无损坏的痕迹。越发奇怪的是放在床边的大立柜,外面无任何损坏痕迹,而柜内所有的衣物杂品却全部烧成了灰末。

科学家目前比较相近的观点是把“断层光”和“球雷电”看成是具有共同成因的自然现象,即都属于等离子体火球的不同表现,甚至有些学者把所有的UFO现象都归结为等离子体火球的活动。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然中确实存在着为科学家所说不清楚的大气现象,无论造成这些大气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天上,还是出于地下。

太空飞行物

在《明日太空》科学杂志报道,前苏联的太阳系太空船与一枚灰蓝色“巨蛋”相遇。

德国天文学家舒密德向该杂志说:“我身为前苏联太空资料分析顾问,有缘得见数百帧有关该枚巨蛋的高解像图片,它长达700英里,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活像一只大鸟蛋;当然它可能是一颗流星或是太空垃圾,但同样我们不能排除它具有生命的可能。”

次年3月前苏联一份报纸亦载文报道此事,称这次太空“第三类接触”是在1986年底发生的,不过没有透露该枚“巨蛋”在太空哪处。

前苏联太空科学家帕克科马夫指出,这次可能是自从1930年发现冥王星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发现。

他说,如果这个不明物体确是一个蛋,那就不只意味着外太空有生物,而且这种生物还是在太空生活。

他说:“这样庞大的一个蛋如果孵化成长后,体型可能有月球那样大,如果这种生物到地球乱闯,人类的文明势将毁于一旦,地球亦可能脱离轨道,面临末日。”

他表示前苏联的科学家会致力分析太空船拍回的照片,直至确定这个“巨蛋”的性质为止。

星光为何闪烁不停

星光闪烁不停的真正原因是在于地球的大气层。大气的流动性非常强,而各处的气流因温度、湿度、压力、风向等多种因素,总在不停地流动着,有些气流还特别不规则,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正因为恒星面前的空气流动情况在不断变化,就会使星光受到不规则的扭曲,于是星光就显得闪烁了。而这也往往成为识别行星的一个方法——行星的光一般是稳定不闪的。

日珥之谜

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太阳本身有着数不清的谜,日珥之谜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发生日全食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色球层中不时有巨大的气柱腾空而起,像一个个鲜红的火舌,这就是日珥。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观测到了日珥。1239年,天文学家在观测日全食时就观测到了日珥,并称其为“燃烧洞”;1733年观测日珥时,将其称作“红火焰”;1824年观测日珥时,日珥又被想象成太阳上的山脉。1868年,法国的让桑和英国的劳基尔分别引进了光谱技术,人们对日珥的外形才有了明确的认识。

日珥一般长达20万千米,厚约5000千米,其腾空高度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千米,甚至百万千米以上,日珥可分为三类:宁静日珥、活动日珥和爆发日珥。宁静日珥喷发速度达每秒10多千米,能存在几个月之久;而爆发日珥的喷射速度每秒钟可达几百千米,但存在时间极短。

由于日珥腾空高度有时达数百万千米,实际上它已进入日冕层。日冕层的温度极高,甚至可达100万摄氏度以上,日珥的温度也很高,在1万摄氏度左右。它们不仅温度差别悬殊,密度差别也很大,日珥的密度是日冕的几千倍,令人奇怪的是,当日珥冲入日冕层时,既不坠落,也不消融,而是能和平相处在一起。有科学家解释,太阳磁场具有隔热作用,它包裹住日珥,使两者无法进行热量交换。但是,人们发现,有些日珥并非是从大气层的低层喷射上去的,而是在日冕高温层中“凝结”出来的,而有些日珥还在顷刻间就烧完乃至全无踪影,这种凝结现象和突变现象让人无法解释。

此外,空天一物的日冕怎么会突然出现日珥呢?据计算,全部日冕的物质也不够凝结成几个大日珥,它们很可能是取自色球的物质。但这些猜测尚未得到证实,关于日珥的一切还是个谜。

太阳收缩之谜

1976年,美国天文学家埃迪提出了“蒙德极小期”的概念,他认为在“蒙德极小期”之内,黑子的记录一次也没有,太阳活动很弱,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脉搏”也停止了。

埃迪的看法在天文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1974年埃迪也提出了更大胆的观点——太阳正在收缩着,太阳直径差不多每年缩短1/850,太阳直径140万千米,差不多每年缩短1647千米。按埃迪的计算,不用10年太阳就消失了。

埃迪曾认真研究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从1836年~1935年的太阳观测资料,数据表明这117年间太阳直径在不断收缩。他还研究了美国海军天文台从1846年以来的观测记录,得出的结论同上面的结论一致。埃迪还认真观测了1567年4月9日的一次日环食。当时有人计算应是日全食,埃迪解释说,原来的太阳比现在大些,月亮遮不严太阳的光线,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环。

法国哥廷根天文台也保存较完整的太阳观测资料。科学家们的计算表明,太阳大小在200多年内变化不大,比起埃迪的数值要小得多。

天文学家还试图从水星凌日的材料证明埃迪的观点。根据42次水星凌日的观测记录发现,300年来,太阳非但没有缩小,还有增大的现象。此外,英国天文学家帕克斯还借助1981年日全食的机会进行了相关的观测,得出的结论也和埃迪相反。

1987年,中国上海天文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合作,将当年9月27日的日全食资料与1715年的资料比较,结果表明太阳确有收缩,但只是埃迪数值的1/5,有些科学家从其他日全食资料来计算,也只有埃达数值的1/10。

太阳会一直收缩下去吗?收缩的幅度到底有多大?科学家们观点还很不统一,需要进一步观测来证明。

耀斑之谜

在明亮的太阳光球之上就是美丽的色球层。大阳色球层中活动最剧烈的是“耀斑”,也叫做“色球爆发”。用望远镜观察时可以发现,在光球层黑子附近会突然出现局部增高现象,并在瞬间亮度和面积迅速增大,然后再慢慢消失,人们一般将增亮面积超过了3亿平方千米的称作“耀斑”,把小于3亿平方千米的称作“亚耀斑”。

耀斑在爆发时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大耀斑可在十几分钟内就释放出1亿~10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爆炸。如果发生在地球上,差不多每个人都要承受两颗氢弹的打击,可见它的威力足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色球层的耀斑会产生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V射线辐射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它们到达地球后,将会对地球产生强烈的影响。例如,它们扰乱了地球的磁场,引起磁爆;对于在宇宙航行的人和其他生物也有生命危险,并且还使飞船中的仪表受到损坏;特别是强烈的辐射破坏了地球电离层,致使短波通讯中断。

耀斑带来的灾害使人们对耀斑的研究极为重视,并希望能对它进行预报。

耀斑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一般认为,耀斑的能量来自磁场,这是一个巨大的强磁场区域的突然瓦解。但是诱发磁场迅速瓦解的原因,以及它为什么能够释放出那么多的辐射,人们还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

为了解决耀斑这个太阳物理中的最大难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几十种耀斑理论的模型,一方面进行地面观测,一方面发射了许多航天器在太空中进行全面观测。尽管如此,人们对耀斑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阶段,耀斑的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太阳系环形山之谜

1959年,苏联发射了“月球3号”探测器飞到月球,它在距月球背面地表6万千米的高空拍下了照片。1964年,美国的“徘徊者7号”也发回了4000多张月球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见,月球背面和正面都有环形山,背面的环形山不但数量多,而且面积大,有些环形山排成一串,绵延几百千米。最大的环形山是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

1965年,美国“水手4号”探测器发现了火星上的环形山;1974年,“水手10号”发现了水星表面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众多的环形山。这些重要发现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环形山的观测兴趣,不久,人们又在太阳系的许多其它行星上也发现了环形山。

地球上已知的环形山有几十个,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它们的直径大者100多千米,小者几千米,最有名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亚利桑那陨石坑。

关于环形山的成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假说,如潮汐说、气泡说、漩涡说、火山说和撞击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火山喷发说和陨星撞击说。以月球为例,它的一些环形山与火山活动有关,虽然月球火山活动早已停止,另有证据表明,在40亿年前左右,月球曾受到大规模陨石袭击。据估计,月球环形山中83%与陨星轰击有关,17%与火山活动有关。但太阳系内其他环形山的成因却没有月球明显。因此科学家们一方面要继续观测,一方面又要对太阳系内各行星和卫星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所以太阳系环形山之谜解开的日子还需要一段时间。

太阳黑子活动之谜

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太阳黑子现象。从此,人类开始了对太阳黑子活动的探索。

1926年,德国的天文爱好者施瓦贝用一架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并仔细计算每天在日面上出现的黑子数目,并绘出太阳黑子图,他发现每经过约11年,太阳活动就很激烈,黑子数目增加。也很多,有时可以看到四五群黑子,这时称作“黑子极大”;接着衰弱,到极衰弱,到后来太阳几乎没有一个黑子。因此,每经过11年,就称作一个“太阳黑子周”。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太阳黑子活动的规律,国际天文学界为黑子变化周期进行了排序,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作第一个黑子周,1998年进入第二十三个黑子周。

1861年,德国天文学家施珀雷尔发现,在每一黑子周,黑子出现是遵从一定规律的:每个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然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个周期终了时,新的黑子又出现在高纬区,新的周期也就开始了。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发现磁性由强到弱直至消失的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2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作磁周期或海耳周期。

但也有人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持续的时间提出异议。19世纪80年代,德国天文学家斯波勒发现1645~1715年里,人们很少看到太阳黑子活动,紧接着,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尔指出,这70年太阳活动一直处于极低水平,太阳黑子平均数比通常11年周期中黑子极少的年份还要少,有时连续多年竟连一个黑子也没有。被称为“蒙德尔极小期”。

关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问题,争论一直在继续,新观点不断涌现,有人提出22年的变化周期,有人提出80年的变化周期,甚至有人提出了200年、800年的周期。总的说来,太阳黑子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又是复杂多变的,就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来看还很难统一。

月辉之谜

人类在地球上观测月亮,总能发现月亮带着淡淡的黄色光晕。可是当人类到那里实地考察时才发现,月球其实是个死寂的世界。但月球的环形山却经常发出美丽的辉光,这令人大惑不解。

早在1883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就发现了月球上的阿里斯塔克环形山发出的辉光,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火山喷发造成的。

1955年,苏联科学家阿齐列夫也发现了月球的辉光,1958年他在观测阿尔芬斯环形山时再次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且这次观测得更加清楚。这年11月的一个凌晨,他在克里米亚天文台观测月球环形山时,发现阿尔芬斯环形山的中央峰发出了红色的辉光,两小时后,又变为白色。第二夜辉光就消失了。1961年,他又在阿里斯塔克环形山观测到了类似的现象。科齐列夫也认为这是一种火山爆发现象。

1963年,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也在阿里斯塔克环形山观测到两次月球的辉光。同一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对月球开普勒环形山进行观测时,也发现了辉光。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环绕月球航行时,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发现阿里斯塔克环形山发出荧光,他当即向地面指挥中心汇报了这一情况。

对于月球发出的奇异辉光,除有人认为是火山喷发之外,人们还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认为这种辉光同太阳有关,尤其同太阳的耀斑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认为是月球土壤中的气体挥发,扬起灰尘,灰尘摩擦生电,而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辉光。还有人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月球岩石发生断裂,其中的某些气体因体积膨胀而发出了辉光。

上述的这些解释虽各有道理,但均未得到普遍认可,因此,月球为什么能发出辉光,至今仍是个谜。

月食之谜

月食是一轮明月突然被一个庞大的黑影所挡没的天文现象,中国古时民间称它“天狗吃月亮”。其实,就是日、地、月大致位于一直线上,由于此时地球居中,所以实质上是月球钻进了地球的影锥之中,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到了地影中就得不到阳光,也就基本看不见了。显然月食只有在“望”(满月),即农历的月半或十六时才有可能发生。与日食同样的道理,多数的“望”并不发生月食,只有三者大体处于一直线的少数“望”,人们才会见到这动人的月食景象。每年的月食次数最少为0次(全年无月食),最多为3次。

火星上的神秘面孔

1976年,美国“维京”号太空船拍回关于火星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火星上有一个五官齐全的巨型人面像。这个长着与人类外貌相似的人面像,从头顶到下巴足有1英里长。除此之外,还同时发现了一些与金字塔相似的建筑物。据透露,原苏联科学家已将一个用作研究火星表面的电脑程序,输入太空船的电脑内,以寻找建造出这个怪异雕像和这些金字塔的原因。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有知名度的科学家却提出,这人面像和金字塔,恰好表明火星上一度曾有生物生活过。

世界知名的史丹福研究协会一位高级物理研究员杜菲博士认为,按理论推测,以前的火星一定是有过能提供生命生存必需的大气层。虽然它现在已变成一个干涸、尘土飞扬和荒芜的星球,但“维京”太空船拍回来的资料却表明它在从前某一段时间内,曾有大量氧气和清水存在,而这两样也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杜菲博士说:“以前的火星一定是一个特别发达的星球,上面生活着许许多多不同形式的‘生物’,后来由于某些大灾难,或者就像地球上的恐龙灭绝一样,顷刻间便全部消亡。”

对于火星上那些神秘的东西,至今仍是一个谜,一时还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有待人类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火星上的标语是谁写的

在俄罗斯莫斯科一个大型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一位太空专家于特·波索夫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艘由苏联发往火星进行探测任务的无人太空船在1990年3月27日从火星荒凉的表面上拍到一个奇怪的警告标语后,便突然失去了一切消息。一些科学家猜测,它可能是被火星人给击毁了。

这个警告标语是用英文写着的“离开”两个字,从无线电传回的照片上看,这个巨大标语好像是用石块雕刻出来的,按比例估计,这两个字至少有半英里长。标语似乎是依着巨型山石凿出来的,从其光滑的表面看,可能是用激光切割成的。1976年美国“海盗1号”飞船在对火星的探测时,从圣多利亚多山的沙漠地区上空所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座高山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五官俱全的人面石像,从头顶到下巴足足有16千米长。脸心宽度达14千米,与埃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十分相似。这尊人面像似仰望苍穹,凝神静思。事隔20年的1996年,在火星轨道上进行测绘任务的美国“火星观察者”太空飞船又飞越了“火星人面”区域,拍到了更为清晰的照片。与1976年相比,这次的图片将“火星人面”放大了10倍,科学家发现,这些石像峰峦沟壑,像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而这条标语不像美国太空船“海盗1号”在火星拍到的神秘人面像那样古老,这个警告标语好像是最近才出现的。

火星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字呢?波索夫博士说:“显然是针对地球人的。我想那一定是由于我们派出的火星太空船太多,扰乱到火星上生物的安宁,所以便发出这个警告,叫我们离开。”

波索夫博士透露说,他们派出的太空船,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但当它把上述写了警告字句的照片传回地球后,便神秘地失踪了。那艘太空船是被火星上的生物毁灭了,还是暂时被他们扣押了,现在还弄不清楚。他说:“如果我们先用无线电与那些火星人联络上,然后再派人到他们的星球,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我想他们是会接受的。”

波索夫博士公布的内容,立即震动了西方科学界,不少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人类征空史上一项最大发现。

火星上的金字塔

火星上真的有金字塔吗?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1972年美国“水手9号”宇宙飞船在对火星的考察中,在火星的埃利济高原地区发现了一群外形奇怪的庞然大物。从远处看,这些物体极像底面为四边形的金字塔。

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飞船在火星的北半球基多尼地区,再次拍到了外形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物。离建筑物9千米处,飞船还拍摄到一张令人吃惊的照片。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一个人头像浮雕。浮雕长1500米,高550米左右,位于火星的子午线方向。它抬头默默地仰望着天空,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与此同时,从飞船拍摄到的照片中,人们还在离“海盗1号”探测器降落地点大约24千米,即火星的北纬22.7度、西经48度处发现了一艘2/3由金属制成的圆柱形飞船;在火星的奥林姆普火山顶上,人们还发现了专供飞行物着陆的平台……

人们发现的这些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人造建筑物吗?

其中一些科学家则肯定地认为,火星上有人造的建筑物,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形象地描述道,火星上的金字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酷似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另一种类似埃及达舒尔的斜方形金字塔,第三种极像墨西哥的阶梯形金字塔。他们断言,在火星上最大的一个金字塔底边长达1500米,高达1000米,最小的也与埃及吉萨的胡夫金字塔相仿。此外,火星上所有的金字塔中心线都互相平行,面向北方,并且跟子午线构成16度角,而这种布局方式与地球上墨西哥地区的某些金字塔相似。因此他们认为,火星上金字塔的主人与墨西哥金字塔的主人一定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为了证明这种看法,这些人在一块光滑的塑料板上,按照火星金字塔的位置和倾斜角,复制了一些金字塔模型。结果,在塑料板上出现的金字塔的外形竟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不过有人对这些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以为,既然火星上有那么庞大的金字塔,在当时的条件下火星人是怎样把它们造起来的?持肯定态度的科学家们回答,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3,在这种情况下,建造金字塔就是很容易的事。

人头像为何会出现在火星上

科学家在一张卫星拍摄的图片中,发现火星的表面上有一个人头像。

这张图片是卡臣博士从一个不便透露的来源取得的。他把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火星图片与美国的喜剧明星比云·夏文的照片相比较,结果发现两者几乎一模一样。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比云·夏文的头像被刻蚀在火星表面的岩层,那是一个高低不平的山丘,方圆约160平方米,周围还有很多小型金字塔状的岩石。经过研究断定,卫星拍摄的这张图片确属可靠。卡臣博士把这个发现通知了他的同行和一些天体学家,大家纷纷前往卡臣在丹麦的工作室进行研究。

火星上出现人头像这一发现,令世界科学家们大为震惊。因为必须有地球上的人到火星上雕刻,才能把比云·夏文的面孔刻在岩层上。但是,人类根本不能在火星上活动,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大气稀薄,大气压力还不到地球大气压力的1%,而且氧气极少,大气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组成;再说火星上的昼夜温差很大,夏季白天温度达30℃,夜间温度可降到-80℃。

那么,火星上的人头像到底是谁的杰作呢?难道是外星人的吗?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与飞机对峙的是飞碟吗

1995年7月31日晚上20点10分,一架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航空公司的674航班,正准备在安第斯山脉中一个较为著名的冬季运动场巴里洛斯着陆,突然发现飞机附近有一个飞行物,并急速地向飞机冲来,但在离飞机100米处又突然停住了。当飞机重新准备降落时,那个物体也跟随着转弯下降,然后与飞机平行飞翔。过了一会儿,体积相当于民航飞机的那个飞碟改变了颜色,两头出现两道绿光,中间一道为橘黄色,闪闪烁烁,两种颜色交替间歇发光。当飞机再一次向地面下降时,跑道的灯光突然熄灭。飞机被迫重新返回到900米的高度。飞碟也随之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之快,令飞行员惊诧,这一飞行物完全不是按照人所共知的物理规律运动的。当地面跑道灯光恢复以后,飞机便再次下降,而此时不明飞行物便快速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则消息在报纸头版公布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这是超越思维常理的现象。然而,另一名飞行员再次证实了这则消息。

当时,这位名叫贝纳文特的飞机驾驶员作为普通乘客正好在这架674航班上,他正坐在驾驶舱旁。他补充说:“三位机组成员和我本人都清晰地看到一个类似飞机样的物体好像同我们的波音727并排飞行。它有三道强光:两头两道绿光,中间一束火焰般的橘黄色旋转光。驾驶员向机场指挥塔台报告了关于出现光线的事。”

塔台人员确认他同样也看到了这些光线。当时正在邻近处巡逻的边防空警驾驶员鲁文·西普萨克同样发现在波音飞机附近的不明飞行物,并且对波音飞机通报信息:“我看见一个物体。我不知道是什么,但这个‘东西’一直在跟踪你。”

地勤工作人员事后证实,当不明飞行物随飞机一起下降时,机场的测量仪器全部失灵,同时全市断电,无线电广播也中断了,并持续15分钟。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此事发生后,不明飞行物在短短的20天内,曾数次光顾阿根廷上空。

8月11日,有人观测到一个不明飞行物在距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900千米的库塔勒科市上低空飞行,一位市民卢纳说飞碟经过时全城断电:“我们看见天空一道断续闪烁的深蓝色强光向我们冲来。那个物体在距离地面不远处突然停了下来,并且在几秒钟内悬停不动。”另一位市民也肯定地说当他们想接近那个物体时,汽车却怎么也发动不起来。

8月16日,在阿根廷最南端的奥利维亚市人们也观测到了不明飞行物。电视台的摄像师穆时卡拍摄下了那个不明飞行物:“我用变焦镜头清晰地拍到了那些不断变化着的红、蓝、黄三种光线。物体的形状酷似立方体。”

这个飞行物到底是什么,它是来自外星的飞碟吗?这个问题无人能答。

蓝色的太阳

1965年的春天,一天下午,北京上空出现了一次特大的尘暴,倾刻间天昏地暗,黄沙滚滚,粉末似的黄土簌簌地从空中洒落下来。顿时,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太阳忽然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将变成了蓝莹莹的,尘暴过后才慢慢恢复原状。为什么太阳会变成蓝色?至今仍是一个谜。

太阳夜出

我们平时看见的太阳,都是在白天出来,但你是否看见过太阳在晚上出呢?

1989年8月7日晚上的8时47分,江苏兴化市唐刘乡姜家村西南方向约1000米远、20米高的空中,出现了一个圆圆的火球,像太阳一样,放射耀眼的光芒,河水都被映得火红一片,大约持续了十几分钟。当时那个村有近1000人亲眼所见了这一奇观,但人们并不知道太阳夜出的原因。

加拿大出现3个太阳

1985年1月30日清晨,加拿大西部平原出现3个太阳。后来气象台报道,3个太阳中有2个是假的,它们是由于空气结冰晶体对太阳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由于北极冷空气入侵,即使没有风也足以使当地气温达到-65℃。气象台发出紧急警告说,无论是谁只要在室外露出皮肤,定便会冻僵,因此邮差也停止送信,学校也停课,汽车行驶时喷出的废气也聚集不散,就像一层云雾。

加拿大出现3个太阳的谜最终被人们破解,因为它只是一个假象。

四方形的太阳

1939年9月,在美国西北部沿海,美国人查贝尔发现方形的太阳,并拍摄了下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方形太阳的记录。

1939年的夏天,查贝尔来到这里的高纬度地带观察夕阳的变化。他迫切希望能够看到一种奇异的景象,然而,整整3个月过去了,他仍然什么也没看到。不过,他并没有泄气,9月13日傍晚,他照常进行着紧张的观测。就在太阳快要落下去的时候,梦寐以求的奇景出现了:开始又圆又红又大的太阳变成了椭圆形,不久,太阳的下侧就像用刀切过一样,变成了一条和地面平行的直线。接着,上面一侧的圆弧也渐渐变得平直,最后竟也成了一条直线,本来圆盘似的太阳此时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太阳。查贝尔兴奋极了,迅速按动照相机快门,拍下这一珍贵的镜头。

查贝尔的发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们争先恐后地赶到极地来观看这一奇景。但是,看到这一奇景的机会并不会太多,拍摄下照片的就更少了。日本学者最近在北极地区有幸目睹了这一奇观,并拍下了太阳由圆变方的一系列镜头。

不过,太阳变成方形的原因,至今也未破解。

日月为何同照

日月同照就是指太阳和月亮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这是一种世人罕见的奇特天象。在我国古书上早有记载。

在我国浙江海盐南北湖鹰窠顶上经常发生这一现象,它和钱塘江边的“海宁观潮”被称为双绝而驰名中外。

日月同升现象一般在每年十月初一那天出现,最短5分钟,最长31分钟,一般15分钟,每次景象都不一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太阳先升起,月亮随即跃入日心。

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边出现一个暗灰色月亮,围绕着太阳跳来跳去。一会儿跃在太阳右边,一会儿跃在左边,一会儿落在上面,一会儿又落在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未被遮没的部分就闪现出金黄色的月牙形状。

太阳和月亮重叠,合为一体,同时从江海上升起。太阳直径比月亮稍大一点,太阳外圈显示出血红或青蓝色光环。或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

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住月影一起跃动。

上述几种现象,有的与日食过程非常相似,但又显然不是。因为日食不会每年正好发生在十月初一,也不会仅发生在鹰窠顶一带。有人认为这大概是太阳光线的折射造成的假象。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为“地面闪烁”。

如果说是地面闪烁造成的假象,为什么一年一度只有在农历十月初一才会出现呢?鹰窠顶上到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人们能目睹这一奇景呢?日月同升是否就是中国史籍上所记载的日月合璧呢?这一切还没有科学的事实根据,只是一个未解之谜。

日食之秘

有时候,太阳高悬在天空中,光芒四射,好端端的一个大白天,但是忽然太阳缺了一大半,变成了月牙形,甚至完全不见了。于是,天地间出现了夜色,星星也在眨眼。过一会儿,慢慢地太阳又出现了,一切都和平时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发生了日食。

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日全食文字记录在《尚书·胤征》里。据该书记载,夏朝仲康时代,当时掌管天文的羲和家族有个官员,因沉湎于饮酒,懈怠职守,没有预报即将发生的一次日食,而引起人们惊惶。国君仲康认为这是严重失职,便将羲和处死。科学家们推算,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1日的一次日全食。

那么,日食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古时候,人们由于不了解产生日食的原因,对日食的现象感到十分不解和神秘,以致日食的发生竟制止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公元前585年,在爱琴海东岸,有一天,米迪斯人和吕底亚人正在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忽然天空中的太阳不见了,战场顿时失去了平时的光明,天昏地暗。双方的首领都十分惊恐,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戒,于是,都一致同意放下武器,平心静气地订立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一场持续5年之久的战争。据推算,这次日食发生在那年的5月28日。

古人对日食的现象还作了种种有趣的解释。比如:我国大多数地区传说是“天狗”吃掉了太阳。有的地区还传说是青蛙或豹子吃了太阳。因此,每当发生日食的时候,人们都要敲锣打鼓,鸣盆响罐,以吓跑“天狗”,营救太阳。这些当然只是人们天真的猜想。

现在,科学家已弄清了日食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因此,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它的背面会有一条长长的影子。当月球绕地球公转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这时太阳、月球和地球恰好处在一条直线上,从而使月球挡住了部分照到地球上的光线,或者说,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这样,在月影扫过的地区,人们就会看到日全食。

日食在1年里一般会发生2次,有时也会发生3次,最多会发生5次,不过这是针对全地球而言,在地球上某个具体地方就很难碰到多次观日食的机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