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百年粤北纪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2:42:49

点击下载

作者:苗仪 编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百年粤北纪事

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百年粤北纪事试读:

总序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为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言:“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两石相对,大小略均,有似双阙……昔舜帝游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其实,“韶”字来源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千古美妙传说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流传。隋开皇九年(589年),韶州以“韶”为州名,千百年来始终未改。此后,在中华大地上以“韶”命名的古城韶州成为岭南著名州府。迄今为止,韶关是唯一以“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韶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峡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告诉人们,在四五千年前,这片区域已经与长江流域在经济文化方面有了密切的联系,及至秦破百越、纳岭南,韶州成为岭南最早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和开发的地区之一。汉晋以降,珠玑先民持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衍成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可以说,韶文化是岭南文化早期的一个主要源头。唐代著名文学家皇甫湜在为韶州作《韶阳楼记》时写道:“岭南属州以百数,韶州为大。”韶关作为广东北大门及粤北历史文化中心,自古就发挥了传输中原文化、弘扬岭南文化的先进作用。

韶关自古为岭南重镇,又是人杰地灵之都、山川灵秀之域。唐初,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近四十年,述成了第一部中国化的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形成了著名的禅宗文化。南北朝时期以勇猛刚烈著称的风烈将军侯安都,唐开元盛世名相、以风度名扬天下的张九龄,学深刚毅、文采拔萃、以风采而著名的北宋政治家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清代著名思想家廖燕等,都是受韶文化滋养的土生土长的韶州人杰。唐代大文豪韩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南宋诗人杨万里、著名理学家朱熹、名臣文天祥,明代才子解缙、著名学者丘睿、理学家陈白沙、科学家徐光启、军事家袁崇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以及民国时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新中国创建者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大批名人都在韶关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文和历史足迹。在中华世纪坛上铭刻的一百多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中有两位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也曾经于明代在韶关活动六年,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代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到岭南名州、历史文化名城,韶关经过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韶文化。因此,我们说,韶文化是指分布在粤北地区的、受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影响孕育滋生的一种有着较为突出特征的史志阶段的区域文化。简言之,韶关本土的历史文化就是韶文化。韶文化的核心是以“韶”为主的包容、和谐、善美的传统精神,其文化结构的主要元素是舜韶乐文化、客家文化、南禅宗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瑶族文化、矿冶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文化形态上既表现了与岭南文化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各方面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正是由于以上在地域特征、自然生态、族源构成等方面显示出的诸多特殊性,以“韶”为主题的韶文化才得以确立,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融合发展。二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一个主要的文化类型。这个文化类型的特色在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萌芽阶段已初现端倪,在秦代南越国及两汉以后步入发展阶段,曲江(又称曲红,因曲红岗得名)、始兴郡皆为当时岭南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特别是此地最富特色的以丹霞红岩为主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被人们发现,而且由于舜帝南巡,在岭南地区奏韶乐的历史传说,原名“曲红岗”的丹霞地貌被赋予“至美”“至善”的韶乐精神,并命名为“韶石”:“隋平陈,为韶州,以韶石为名。”(唐初梁载言《十道志》)至此,以“韶”为核心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善美和合的韶乐人文精神在粤北地区被有机地结合起来,韶乐、韶石、韶州成为这一地区最响亮的文化符号。基于地方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特殊性而形成的区域文化——韶文化,在保留了岭南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逐渐在粤北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文化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

——舜帝韶乐文化。它不仅是韶关得名之源,而且有历史上一大批古建筑作为载体,以及隋唐以来历代史志和名人歌赋作为文献记录。韶乐的和谐善美精神在韶关地区的传播至少有千余年,是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统领其他文化要素的主导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之所以把粤北地区的文化称为“韶文化”,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汉族移民文化、粤北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疍民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的民族民系主体。特别是持续南迁的珠玑巷移民构成了日后广府民系的主体,对岭南和东南亚的开发影响深远。

——发源于韶关的南禅宗佛教文化及其他宗教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补充。南禅宗文化使佛教比较彻底地中国化,影响超出岭南,波及全国甚至全世界。

——历史上,粤北古道交通文化和名人文化突出。粤北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之间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重要节点,而惠能、张九龄、余靖等都是岭南人杰,影响广泛。

——历史悠久的矿冶文化。韶关采矿历史久远、规模巨大,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淋铜法(湿法炼铜)”来大规模生产胆铜的地方。矿冶业延续至今,是韶关的重要经济命脉,也是韶关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和韶文化的突出特征。

——山区生态文化。地域居民秉承“天地同和”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良好,是韶文化特色的显现,也是今后韶关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及抗战时期的广东省委在韶关的革命活动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此外,孙中山以韶关为根据地二次誓师北伐、抗战初期广东省省会北迁韶关等也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上述文化结构、文化特征是韶文化的主要内涵,也是我们开展韶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三

重视韶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对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细致地挖掘和研究韶文化,可以有力地推动粤北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推动地方人文历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岭南文化的固有内涵,促进岭南文化繁荣发展,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韶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提供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撑。有鉴于此,韶关市和韶关学院于2009年11月正式联合成立了韶文化研究院,现已拥有专职、兼职研究人员40多人,特聘文化顾问10人。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韶关学院和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与支持下,积极开展地方文化历史研究与传播工作,先后获准设立广东省张九龄研究中心、广东省韶文化研究基地。2012年7月,经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文,研究院升格为广东地方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省首批九大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之一。

本丛书即是该基地的初期研究成果。丛书的规模暂不限定,计划先用三年时间陆续推出几批著作。目前选题以历史文化为主,专注于与韶关有关的人、事和物,今后将逐渐扩大研究范围。

感谢韶关学院的党政领导和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本丛书立项、研究撰写和出版发行的支持与资助。特别感谢本丛书的各位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本丛书得以付梓面世。暨南大学出版社对本丛书的出版发行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是为序。韶关市韶文化研究院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广东地方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2014年10月

编写说明

《百年粤北纪事》是近代粤北地区一百多年来的史事记录,是一本集史料性、参考性的索引类通俗读物。

本书所记录的年代,概数为百年,实则一百一十余年。即起自1840年,止于1952年底,亦即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至粤北地区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书记录了粤北近代百年以来所发生的大事和要事,内容以军事为主,涉及粤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各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各项兴废沿革、地理变化、自然灾害等,书后附有部分近代粤北籍著名人物简介。

书稿所记粤北,以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省军政府设置岭南道辖原韶州府、南雄直隶州及连州直隶州属下共11县为主要区域,记录内容立足于粤北韶关。凡发生于粤北或与韶关有关的大事、要事都加以记录。其中以辛亥革命后发生的史实记录较详,至于辛亥革命前的历史,限于编者掌握的史料,只记其历史人物在粤北的活动,至于一些历史事件发展到粤北以外的,则基本不记。

本书所记历史事件,凡有月日可稽者,即记月日,有月而未知日者即记“是月”,只知年份而不知月日者则记“是年”,连年份也不详者不记。同日、同月、同年者以“△”符号标明。

本书所记历史事件,力求大事突出,要事不漏,并尽量做到有首有尾,前后呼应。记录的顺序是按年、月、日排列,但也有些是按事件发生先后综合叙述的。叙述的繁简则看事件的性质及资料来源的详乏而定,有的一条多至千百字,有的则仅数十字。

为使读者更方便地阅读本书,并对所述史实有完整的了解,在记事顺序上编者使用编年方式,同时采纳了纪事手法,增加背景史料,对涉及的人物则配有人物“小传”。

本书在搜集资料时,按照“广征博采,宁繁勿缺”的原则,对资料的取舍也进行认真查对,存真求实,宁缺勿错。至于叙述的语言,立词虽有褒贬,但都不加评议。

在本书编辑的过程中,虽参考史料记载及相关地方文献超过百种,并对一些历史史料进行多版本稽考,吸取了多种史料的辑录成果,但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提出意见,以备修订再版。苗仪2009年12月

引言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地处岭南一隅的粤北也开始进入一个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时代。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勇的粤北人民就从未停止过武装革命斗争。为反抗封建势力和清政府的压迫,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广大农民以及少数民族,不断发动武装起义。道光十一年(1831年)生活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瑶民,在赵金龙、赵子清、盘均华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分布在粤北各地的瑶民纷纷响应,一时起义运动遍及整个粤北地区。起义军不仅占领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的十多个县,同时,还在数县成立了瑶民自己的政权组织。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曲江西山瑶民起义,巡道杨殿邦调兵由乐昌、乳源分路征讨。次年春,湖南提督海陵阿率兵征讨,全军覆灭。连州军寮排、黄爪寨、湖南桂阳和常宁等地瑶民同起响应,聚众数万。四月,赵金龙中枪死。五月,连州瑶民赵子清聚众2000余人,入湖南蓝山为赵金龙复仇,被俘杀害。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乐昌大旱,谷米腾贵,乏食者聚拥富家,强分稻谷。广西贺县瑶民盘均华与连州八排瑶也相继起义。两广总督李鸿宾遣总兵余德彪进讨失利,李被解京下狱,以禧恩[1]暂署两广总督赂瑶出降。十月,曲江、乳源二县汉瑶人民联合起义,两广总督卢坤出兵征讨……尽管所有这些瑶民起义最后都被清政府所绞杀,但反压迫的斗争仍在粤北各地延续。至鸦片战争爆发前,自发的农民起义仍在粤北广大地区此起彼伏。注解:

[1] 禧恩,字仲蕃,睿亲王淳颖之子,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谥文庄,有《粤行草》。《清史稿》有传。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九成台》,孙楫撰《重修九成台记》并书刻碑(拓片)。原碑尺寸:115cm×68cm1933年,韶州兴建武溪公园,园中设有“诗境”长廊,内竖十余碑刻,其中,有宋苏轼题“九成台”正书题刻碑武溪公园长廊“诗境”碑(拓片),为宋代文豪陆游所题韶太守狄咸题篆书“九成台”碑石,原碑刻于宋,明重刻。据《曲江县志》记,篆书“九成台”碑原为湖南曹文公书,后为郡守狄咸摩岩所刻建于武溪公园内“燕誉亭”碑刻(拓片),碑题落款为北宋韶太守狄咸所书(款题“伯通作”,为狄咸字)。据《韶州府志》记:碑题乃北宋陈尧佐书,非狄咸所书。史料记陈喜写特大隶书字,《宋史》记陈:“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志犹不衰。”碑右下记“咸平四年夏”1933年,在时任西北区绥靖公署要职李汉魂的倡议下,曲江商会会长黄逸园发动韶关民众捐资,兴建武溪公园。图为公园正门(图片来源:韶关市委党史办)民国八年(1919年)重刻《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拓片),李根源书跋;赵藩正书。尾题:唐元和诏谥大鉴禅师碑记。原碑尺寸:156cm×81cm民国八年(1919年),驻韶州滇军总司令李根源重修张九龄祠墓。墓成,由李根源撰《张九龄祠墓记》;邓尔雅(篆)书刻碑。碑尾正书题:重修武临源张文献公祠墓记。左图为赵藩所书正楷墓碑。上图为原碑(拓片)。原碑尺寸:152cm×81cm民国八年(1919年)驻韶州滇军总司令李根源重修南华寺苏程庵,庵修成后,由孙光庭重书《苏程庵铭》(并跋)刻碑。原碑尺寸:59cm×96cm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南华寺《卓锡泉》榜书(拓片),由赵藩正书并行书跋。原碑尺寸:40cm×107cm民国十年(1921年)驻韶州滇军总司令李根源重游南华寺苏程庵,在寺中李根源留下《苏程庵记游》,后由邓尔雅(篆)书刻碑。图为碑刻(拓片)。原碑尺寸:164cm×93cm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韶州师范学校旧校门韶关城区老东门码头20世纪20年代建成的粤汉铁路韶关站1932年建造的曲江大桥(又称南门大桥)1922年5月孙中山第一次韶关北伐,北伐军路过南雄珠玑古巷1924年孙中山第二次韶关北伐。9月13日孙中山乘火车抵达韶关。图为北伐军在火车站列队,迎接孙中山抵韶1924年9月,孙中山在韶州民众赞助北伐大会上发表演讲1924年9月,孙中山在韶关与北伐军将领一同检阅部队1924年9月,曲江第一区(翻溪桥、腊石坝)农民协会成立,图为协会农民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革命1927年“四一五”广州事变后,广东工农武装集结韶关,准备北上武汉全面抗战爆发后,韶关成为战时广东省省会,1940年9月2日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华侨归国慰劳团一行由湖南到达韶关慰问。图为慰劳团合照1941年3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抵达韶关访问,图为海明威与妻子玛莎和当时第七战区司令部将领合影。右起一为海明威,二为海明威妻子玛莎,三为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

(1840—1911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

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据史料记载:是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自此开始。由于广东军民防守严密,英军于7月转攻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督师击溃。

8月 道光帝慑于英军兵威,派琦善到广州议和,并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

是年 采茶戏传入粤北。

据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资料记,清道光庚子年间(1840年),赣南采茶戏艺人刘璋、夏凤祥组成的三脚班到粤北仁化扶溪演出时,正式传艺给当地人刘溶光,后刘在英德传艺给邓常添,邓学成后又传艺给邓水生,邓水生在东乡又收刘吉增为徒,刘又传授给广西人刘锦来等。由此,采茶戏在粤北地区不断扩散,代代相传。曲江的兰泉珍、南雄的钟南石等老艺人,他们的师傅就是赣南的老艺人;连县的老艺人罗能快、连南的周元等,他们的师傅是道州的老艺人。【粤北采茶戏】又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源于赣南民间采茶小戏。它是在群众欢度节庆时的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民间小戏种。由于表演时分别由三人扮生、旦、丑演出,故采茶戏班又称“三脚班”。传入岭南后,采茶戏逐步流行于粤北、粤东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粤北地区的采茶戏表演,逐步形成了“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大流派,表演时全部使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三大派别逐渐相互交融,成为粤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种,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刘吉增】(1899—1974年)原名郑阿娣,英德人。刘幼年丧父,16岁跟演大茶戏的邓水生学艺,改姓邓(艺名:邓亚娣),此后与曲江坑口石角蓝屋村民间艺人蓝泉珍搭档,跟蓝的师傅豆皮元学艺。22岁时因母亲去世,落籍曲江为刘姓人家的养子,改名刘吉增。后拜老艺人刘阿鳖为师,由于擅长融汇纸马灯、舞春牛等地方歌舞,并渗进南派拳术,逐渐自成风格。其所演旦角,矫健优美,并能于三条腿的条凳上仰卧起落尽展舞姿,颇受同行钦佩。后刘吉增组建“阿娣大茶班”,于农闲时外出乳源、英德、仁化等地演出。每次外出表演,刘能以声、色、艺吸引大批观众以铜钱或银毫向他打彩。其耍手帕、舞纸扇,犹若花间彩蝶般轻快,宛如天女散花般美妙,令人赞叹不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刘吉增顶替其弟从戎。因右脚筋被炸断,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返回家乡,重操旧业。新中国成立后,刘吉增参加曲江举行的民间艺术表演。1956年秋,成曲江县采茶剧团艺术指导。1974年夏,刘吉增因病去世。【罗能快】(1894—1968年)连州人。13岁学艺,习“舞春牛”“调子”“八音”。1914年与名艺人四妹子合作组建采茶戏班“莲花彩”,任司鼓及多种乐器伴奏。1939年春,与唐任喜一起组成“英凤彩”采茶班,除在连县演出外,常外出到阳山、英德及湘赣地区演出。罗能快通晓采茶戏艺术,吹打弹唱皆能,善奏二弦、二胡、唢呐,尤为擅长吹奏唢呐,能在唢呐声音不断中换气,人称“唢呐王”。新中国成立后,罗能快致力于整理传统采茶戏音乐资料和传统剧目,为继承和发展粤北采茶戏作出了贡献。1968年,罗能快因病去世。

△ 刘汉章任曲江知县。赵德懋任仁化知县(后邹宗尧接任)。章学源(江西人)任乐昌知县。【刘汉章】字倬夫,四川成都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考中恩科举人,大挑一等,选授广东为官,先后在昌化、文昌、感恩、曲江等县任知县。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夏之间,调广东佛山任同知,诰授正五品。有《养和堂文集》十二卷、《养和堂诗集》四卷、《生计篇》十卷、《死事篇》四卷等传世。《韶州府志》《曲江县志》有传。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1月 清政府议和代表琦善,因答应英政府将香港作为英国人的寄居地,而被革职。道光帝派宗室奕山率军赴粤作战。

2月 英军攻陷东莞虎门,进入粤境。

3月 入粤英军进逼广州。奕山率清军自江西进抵韶州。据魏源所著《道光洋艘征抚记》记载:“将军奕山行至江西,以各省兵炮攻具未集,暂驻韶州以俟。”

5月 进逼广州英军炮击广州城垣,清军将领奕山投降,清政府签订《广州和约》。

是年 韶州府冯晋恩(云南曲靖人)任知府。杨九畹分巡南韶连道。邹宗尧任曲江知县(由仁化调任,贵州晋安人),后李尧臣接任。李延福(云南人,有传)任始兴知县。【冯晋恩】据《香山县乡土志》记:“冯晋恩,晋南沾益州人。道光二年署县事。清慎明决,坐堂皇听断,民环视者皆帖然服。”【杨九畹】字兰畲,号余田,浙江慈溪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广东南韶连道。有《巽峰草庐遗稿》。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8月 英舰集结南京江面。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年 周寿龄复任韶州知府。【周寿龄】山东蓬莱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就任韶州知府,后离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复任。同治十二年(1873年)调任叙州(四川宜宾)知府。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3月 洪秀全、冯云山到连阳白虎圩宣传上帝教。4天后,到连阳八排瑶区,因与瑶民语言不通,留下几本手写小册子[1],请人分散给当地人,即行离去。【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官禄埗村人。7岁入塾读书,16岁时,因家贫失学,帮助父兄耕田,18岁受聘为本村塾师。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考取。1836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考,适逢梁发讲道和分发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1843年春,洪秀全经钻研《劝世良言》,相信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经连阳,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宣传教义。同年10月,返回花县创制宣传教义的文书。1846年先后写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糅合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劝世人拜上帝、学正人、捐妄念,惩富济贫,实现公正太平的社会理想。1847年7月,洪回广西紫荆山,和冯云山设立拜上帝会机关。10月,与冯云山到象州甘王庙,列举地主崇奉的甘王欺骗世人的十大罪状,愤举竹杖击毁神像。从此,洪秀全威名大振,加入拜上帝教人数不断增多。期间,洪秀全和冯云山等开始秘密商讨发动起义。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会众于11月4日到金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洪秀全进入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定都天京后,在他和杨秀清的领导下,太平军进行北伐、西征、东征。在天京,诸王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洪秀全深居宫中,从不出门。1856年,洪秀全被杨秀清逼封为“万岁”,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斗争。他开始重用亲信,封长兄和二兄为王。后来,形势日趋恶化,洪秀全仍沉溺于宗教迷信,无力挽救革命。1864年6月,病逝于天京。【冯云山】(约1815—1852年)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洪秀全的同学,1843年与洪秀全一起创立拜上帝教。第二年,同洪秀全一起到广西贵县宣传拜上帝教。9月,他只身转入桂平县紫荆山区,深入群众,历尽艰辛,发展会众2000多人,开拓紫荆山根据地,并培养杨秀清、萧朝贵等骨干。1847年冬,其与洪秀全领导会众展开捣庙宇、砸偶像斗争。1848年春,冯被捕,在狱中创制《太平天历》。后经会众营救出狱。金田起义时,他任后军主将,在永安他被封为南王。太平天国的重要条规《太平军目》《太平礼制》等,都由他协助洪秀全制定而成。1852年6月,太平军进攻全州,冯云山中炮负伤,至蓑衣渡牺牲。

是年 韶州东河发生“匪乱”。《韶州府志》记:“土匪郭牛黄聚党数百,滋扰东水一带,镇兵剿平之。”

△ 刘晸昌、恒春先后任韶州知府。王沂代理曲江县知县,同年,由谢嵩龄接任。李嗣宗(广西人)代理仁化知县,后由陈其昌复任。陶应荣任始兴知县。【刘晸昌】贵州毕节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分巡南韶连道,二十四年(1844年)兼任韶州知府。【恒春】满洲正白旗人,萨达拉氏,字宜亭,嘉庆进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韶州知府,二十五年(1845年)分巡南韶连道。咸丰元年(1851年)任刑部尚书,咸丰二年(1852年)开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是年 易长华分巡南韶连道,后由恒春、李章煜接任。【李章煜】山东诸城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韶州府志》记其:“性严厉,以威立政,禁博局,靖盗风。刑暴诘奸,宵小畏惧,抚百姓,多方调护,惟恐伤之,礼贤下士,劝学兴文……郡人交颂……”

△ 戴玉宸(浙江人)任仁化知县。袁铭泰(江西人)任始兴知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是年 韶州城内成立第一支民间“救火队”。

据《韶州府志》记,清道光年间,由于韶州城东关连年不戒于火,连续多年都发生重大火灾,延烧民房,给韶关民众造成极大损失,于是,南韶连道分巡梁星源带头“捐廉银”,在韶城“设五街水车”,由民间人士自发地组织起“救火队”。这是韶关最早创办的民间救火组织。

△ 活跃于粤北的“天地会”杨超、冠六、黄毛五所部千余人,在韶州、英德、清远等处活动,被清朝廷列入“英清案”。清政府令广州有司剿办,经数月“清剿”,清军所部被杨超、冠六等“悉为所败”,粤北的“天地会”亦由此发展“众至数万”。1850年,广东巡抚叶名琛亲督万余清军开赴韶州、清远等地进行“围剿”,黄毛五部被打败,黄本人被擒,其众四散。杨超、冠六等则隐入佛冈等地万山丛中。

据《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记:所谓“英清案”实指英德、清远一带的天地会组织发动起义事件。《清史档案史料》记载,1846—1847年,翁源、乳源、英德、清远一带的天地会“会匪”达千百人,他们携带帐篷器械,随处驻扎,开始时,清地方官府“佯装不知”。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英德、清远之“匪案猖狂”,广州政府不承认是天地会“会众”组织的起义,仍以“股匪”“游匪”论处天地会组织的起义,对清朝廷也绝不肯说出一个“会”字。由此,促成粤北“天地会”迅速发展。又据《摩盾余谈》载: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清案”内,杨超、冠六、黄毛五所部,有众数千,于韶州、清远等处剽掠。有司剿办,悉为所致,众至数万。广东巡抚叶名琛亲督万余人捕治,黄毛五被擒,其众四散,杨超、冠六隐入佛冈万山丛中。【叶名琛】(1807—1859年)字昆臣,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选庶吉土,授编修。1837年后,叶出任陕西兴安知府。历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等职。1848年,升任广东巡抚。1849年,侵华英军“欲践入城之约”,叶名琛偕总督徐广缙“坚执勿许”,并联合民团,严为戒备。事后,叶名琛被清政府“封一等男爵,赐花翎”。1850年,叶名琛以平定英德“匪患”,被清政府“表彰”。咸丰元年(1851年),叶名琛以消灭罗镜部“会匪”吴三,加封太子少保。1852年秋,叶名琛以“剿灭”罗镜匪首凌十八,加总督衔,署总督,赴南(雄)、韶(州)一带督剿粤北天地会。后被清政府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一日,英军以“亚罗号(Arrow)商船”事件,攻陷广州。叶名琛旋以众少,且未奉政府命令,自动退出广州。后叶名琛又以大捷奏报清廷。巴夏礼请叶名琛入城面议善后,叶名琛怕见到巴夏礼当面受辱,没有同意。后巴夏礼约请叶名琛在城外见面,叶名琛亦不同意,且纵粤民火焚城外各国商馆及洋行,巴夏礼乃上报本国,请派遣大军东来。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英国纠合法国组织联军抵达广东海面,叶名琛仍形若无事,且拒与会议。十一月十二日,联军最后通牒叶名琛,限48小时出降,叶名琛既不调兵设防,又不召集团练,联军遂于十四日占领广州。叶名琛被虏,英人初将其挟至香港,犹每日作书画以应外人之请,从者力劝不可提姓名,乃自书“海上苏武”。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英人复挟至印度加尔各答,犹赋诗见志,日诵吕祖经不辍。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病殁。时人皆憾其玩敌误国,故嘲之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英人乃归其尸。

△ 梁星源任南韶连道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刘浔接任。【梁星源】(1789—1852年)字石泉,陕西岐山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历任广东鹤山、新安、南海等地知县。《韶州府志》记:“初知仁化县,以廉能著……擢授南韶连道,爱民如子,雅尚儒术考……在韶三年,察吏清军,威望大振……(咸丰二年,即1852年)捐躯报国,韶人闻之,为之涕泣。”

△ 曲江知县刘汉章偕绅士张明善、许敷远、邱培滨、李文昭等人倡捐重修“学宫”。【许敷远】字爱山,曲江人。据《韶州府志》记,许“性嗜学,尤粹于诗,弱龄食饩以贡就教职……”许一生乐善好施,其三子“炳文、炳章、炳华”均为韶州知名“儒林”人物,《韶州府志》有传。

△ 丘在濂(福建人)任仁化知县。陶庆云任始兴知县。

△ 南雄府重修在京师所设“南雄会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8月 武江发生洪水,乐昌城垣冲毁数丈,坏民居屋无数。

是年 张廷杰接任韶州知府,陈应聘任曲江知县。简士珍(贵州人)任仁化知县。莫春晖复任始兴知县。【张廷杰】字毓灵,号伟人。贵州遵义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入三甲九十八名。官历江西知县、韶州知府等。【陈应聘】字觉民,山东潍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中癸巳科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任广东新会县知县,咸丰六年(1856年)调任韶州府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分巡南韶连道。据《韶州府志》记:“道光二十八年知曲江县,下车观风,宏奖多士,为政勤慎,有诉讼者剖毫析芒无疑牍,邑称良吏……”其兄弟和堂兄弟陈应芬、陈应奎、陈应枢等也先后于道光年间中举。其孙陈德昌考取光绪癸卯科进士后,也在广东任职,做河源县知县。世称其祖孙为“广东道陈家”,意即在广东做道台的陈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4月 韶州发生洪水,城南盈丈,东西并涨。南韶连道分巡梁星源亲驾小船巡视灾情。

是年 仁化知县朱廷桂重修“仁化濂溪书院”,并于院后建奎星楼。

△ 张百揆接任南韶连道分巡,兼韶州知府。【张百揆】浙江绍兴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南韶连道分巡,兼任韶州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任广州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

5月 英德天地会首领黄毛五等聚集会众数千人,在英德各乡“袭扰”。

9月 英德天地会首领黄毛五聚合曲江罗恩盈、邓十富等万余人“进扰”大坑口,韶州知府陶澐、总兵昆寿等率兵前往“击之”。黄毛五、罗恩盈等窜入曲江枫湾等地,部分“会众”进入始兴清化、翁源新江等地活动。

12月 广东“贼匪”(天地会)三千余人在翁源县境活动。巡抚叶名琛等督率文武员弁剿办、歼毙700余人,生擒200余人。余众伤逃,地方“肃清”。【天地会】也称“洪门”。清代南方主要的秘密结社。其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天地会秘籍自称系福建少林寺僧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创立;二是在民国以后,洪门成员称其会创自郑成功;三是根据明清档案以及清代官书记载,为福建漳浦僧提喜(洪二和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或三十二年(1767年)创立。

初创时原系下层劳动者互助性秘密团体,后因屡遭朝廷镇压,反清色彩日浓。乾隆年间以“顺天行道”“剃除贪官”及“争天夺国”为口号。嘉庆以后,复提出“兴明绝清”及“反清复明”等口号。清末又增加“反满”内容。为对付清廷镇压及便于吸收会众,洪门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成为拥有数十种名目的秘密结社系统。尽管洪门组织分散,没有统一领导,在同一地区的组织间亦互不统属,也无固定的教义与崇拜对象,但有严格的会规,要求会众忠于誓言,严守秘密。清代洪门曾多次发动武装斗争,较主要的有台湾林爽文起义,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咸丰元年至五年(1851—1855年)广西大成国、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厦门小刀会起义。辛亥革命时期,三合会、哥老会中许多成员参加推翻清朝的武装斗争。嘉庆、道光以后,天地会发展到海外,在东南亚及美洲华侨中广泛流传,曾组织过多次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是年 广州永靖营游击奉调移驻始兴,辖中、左两军守备兵,其中,左军所部驻防韶州,中军所部驻防始兴。

△ 爱新觉罗·奕继位,是为咸丰。刘开域分巡南韶连道。陶澐接任韶州知府。程志甫(浙江人)任始兴知县。【陶澐】(?—1864年)字廉生,绍兴会稽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出为福建道监察御史,历广东佛冈、惠州碣石同知,潮州粮捕通判及韶、惠二州知府。据《韶州府志》记载,陶在佛冈同知任上时,佛冈民性强悍,号称难治,以“抗不输赋,习为常,催科迫帅,即持兵械,仇长官”。但对廉善官吏,慰抚有加,则恭顺胜于他处。陶澐三进三出佛冈,以廉善著称,因而积赋一清。百姓待其来,均奔走相告:“陶公来能活我,我侪慎无复生事。”是以境内肃然。澐去,佛冈民建生祠奉祀。同治三年(1864年)卒。咸丰元年(1851年)

1月11日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由此,揭开清末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斗争的序幕。

4月 连州、英德等地天地会组织,群起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军,相继发动地方起义。

7月 英德、连州天地会起义军破从化、花县,攻陷英德,粤北韶州等县城,被起义军围困。

9月 太平军打破清军在江口、武宣、象州、桂平的多次围剿,入据永安。原遁入佛冈万山丛中的杨超、冠六等人,再次聚数千人响应起义。广东巡抚叶名琛再次出兵镇压起义,

11月 叶名琛上奏剿办完毕,请旨封赏。清政府以叶名琛“歼罗镜会匪吴三”,加封叶名琛“太子少保”衔。

据《史料》大事记二及所附《奏稿》称:“本年春间,潮郡先行滋事,连州、英德‘群盗’横行。四月,清远、英德会众滋扰,叶名琛带兵剿办。五月,东莞失守,七月,从化、花县、英德等县失守,惠州、韶州、连平州城俱被围。到十一月,叶名琛奏剿办完竣,奉旨封赏。”

是年 南雄烟叶出口外销日本、德国,在内地,南雄烟叶也销至上海等地。

据史料记载,时南雄烟叶生产已达规模,销售主要依靠佛山永隆行及设在广州的永隆行分栈等办理烟叶批发、出口外销业务。

△ 祥和分巡南韶连道。舒隆(旗人)任始兴知县,同年,汪彦直(浙江人)代理始兴知县。【祥和】(?—1856年)字致庵,满洲镶蓝旗人。《韶州府志》记:“咸丰元年,(祥和)以部郎出为南韶连道,性宽厚,为政持大体,简要不繁,商民称便,因念粤俗强悍,(祥和)严饬所属,举办团练保甲,以备不虞……咸丰六年(1856年),(祥和)积劳成疾,卒于署,郡人哀之。”咸丰二年(1852年)

2月 洪秀全派洪仁玕、江隆昌回粤,召集在粤拜上帝会会众到广西。上旬,江隆昌汇同清远李亚楷等,率200多人在清远谷岭举行起义。因准备时间仓促,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江隆昌战死,洪仁玕被捕。《简明广东史》载:“咸丰二年(1852年),洪秀全派江隆昌回广东,召拜上帝会会众到广西。二月初旬,李亚楷等率200多人在清远谷岭起义。因准备仓促,寡不敌众。洪仁玕等于事败后才赶到,被捕脱逃,走避香港。”【洪仁玕】(1822—1864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族弟,也是洪秀全1843年创立的拜上帝教最早的信徒之一。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时,洪仁玕在广东未参与。1852年洪到香港,认识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文。次年在广东受洗。1854年曾到上海,欲到天京而未果。后来回到香港,成为伦敦布道会传道人,并学习西方事物。1859年3月,洪仁玕在英国人的帮助下终于到达天京,被封为军师、干王,总理天国朝政,洪仁玕据其在香港及上海所见所学西方知识,提出《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长远发展的纲领。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过《资政新篇》后,亦称“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1864年7月,天京陷落时,洪仁玕正在湖州。8月27日洪仁玕在江西被俘,10月11日在南昌被杀。

6月 湖南太平军自湘南进入粤北仁化、乐昌、曲江一带活动。据清史档案记载,此部太平军系为湖南清军所败,进而转至粤北。

7月 嘉应天地会首领李佬等人率千余人,自东水(浈江)进入乐昌,乐昌守备张开平、涂德照带兵“赴援,贼(李佬所率千余人)逃散”。据史料记载,此为在东水煤矿的煤工因不堪窑主盘剥压迫,在嘉应州人李佬的带领下组织的一次起义。

10月 清巡抚叶名琛带兵从广州驰抵韶州府,会同韶州知府任为琦,联合剿办活动在粤、湘、赣边的太平军。在剿办湘粤交界“贼匪”(太平军)时,清军屡获胜。叶名琛被清政府实授为“两广总督”。【两广总督】清职官名称,官衔全称:“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顺治十二年(1655年),总督府迁往梧州。康熙二年(1663年),分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雍正元年(1723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雍正七年(1729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雍正十二年(1734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

12月 曲江县有“西匪”(连阳地区及广西太平军)流入窜扰。两广总督叶名琛等率将弁剿捕,歼擒千余人,余众溃散。

据《太平天国史料》收录的《会党消息》和大事记二记载,是年6月,有“大党贼匪”自湖南直至仁化、乐昌,闻说此“贼”在湖南曾为官军所败。10月,叶名琛带兵驰抵韶州府,剿办楚粤交界“贼匪”,屡获胜仗。12月,曲江县有“西匪”(当时官府对广西太平军的一种蔑称)流入窜扰。叶名琛等率将弁剿捕,歼擒1000余人,余众溃散。

是年 任为琦(河南人)任韶州知府。符鼎庸(江西宜黄人)任曲江知县,后由毛麟(浙江遂安人)接任。咸丰三年(1853年)

5月 连县三合会首领黄亚章、钟日林、黄细三等,组织连阳地区农民1000多人举行起义,入驻星子、朝天(原属阳山县)等地,斗争延续14年。

民国《连县志·太平军纪事》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连州有三合会首领黄亚章等举事,攻城略地,奉行‘太平天国’国号,与清兵搏击,凡十有四年。”

6月23日 初更,曲江(韶城市区)发生洪灾,洪水浸城两日。南门深一丈有余,西门深五六尺,东北门深三四尺,唯府署、县学宫、高街等处未淹。洪水冲塌东城城墙数十丈,淹没南门房屋及两岸田庐无数。

据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查测此次洪峰的记载,武江坪石站水位161.65米,流量3720立方米/秒;乐昌水位91.54米,流量5370立方米/秒;韶关水位59.40米。

24日 曲江洪水始退,分巡祥和亲率属下设厂(募捐)赈灾,曲江县尉五福奉檄勘修,省派专人督修韶东城城墙。城墙工程历时5个月才修复完成。【五福】字乡亭,正白旗人。《韶州府志》记:五福“性刚劲,疾恶如仇”。咸丰四年(1854年),五福以治水工程,知曲江县。后又以兴农劝学,德政风行为粤治行最……以守城功,保升县令,历知阳山、番禺,擢守雷、肇二府。

7月 乐昌境再次暴雨成灾。据《乐昌县志》记载,此次洪灾,武江洪水淹浸乐昌县城,水深达一丈有余,乐昌县城垣多处崩坏,在西门处的子城亦被冲毁。2日,武江洪水浸韶州城南门。三日后洪水始退。秋,连州大水,城内水深二丈余。咸丰四年(1854年)

春 五福以治水工程升任曲江知县。《曲江县志》记,时值匪聚仁化江(浈江上游)为害,五福令会营前往“擒缉”,解除地方“匪患”。

4月 龙归等地“赌匪”,在曲江白土、水口非法设厂(关卡),收取过境民众“规费”,知县五福亲自率人前往“平之”,烧毁厂关,驱散赌匪。又号召地方民众办团练,实行地方自保。

7月5日 广东天地会在佛山起义。

是月 佛山陈开部属陈义和、陈荣等相继攻陷英德、仁化、乳源县城,进围乳源。陈矮子等率众数万围韶州。

10日 “红逆”陈义和、陈荣等陷英德县城,英德县令急赴韶请援。时清远亦陷,南下的韶州府清兵半路折回。

中旬 “洪(红)兵”陈义和部围攻韶城。梁锦义等进抵仁化,攻陷仁化县城,占据县署衙。

21日 葛耀明(葛老滕、葛高老滕)攻入乐昌县城,随进仁化、乳源。北江六州县,仅韶城和翁源未破。

22日 太平军郭五等率部攻入连州新城,为连州督捕委员孔超令驱走。

是月 响应佛山天地会起义,粤北各地接连爆发天地会洪兵起义。

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广东天地会起义在六七月间达到高潮。数月之间,起义会众攻克府、州、县城40余座,参加起义群众达百万人以上。

△ 参加围攻韶州城的起义军一部,沿浈江北上,入据始兴县城,为南雄都司陈纶所败。另一路与连州农民起义军会合,万余人进驻连州。

8月24日(闰七月初一) 十万太平军第一次围攻韶城。是日,清军城外防线被“洪军”突破,城外两营清军,一营被消灭,一营哗变,韶州府千总梁肇伦弃甲而逃。三日后,围城“洪军”开始全面攻城,由于守城清军炮火猛烈,攻城受阻,“洪军”改变战术,转而长期围困。

△ 清远“洪军”温祐、冯树、孟九、褐二、陈铁茶、朱四、黄镇山等部,共万余人攻占连州新城。

26日 李黄保拥众围翁源。

月底 南雄与江西南康清兵六千人驰援韶州,原入据始兴的“洪军”退出始兴。

9月 翁源新江乡勇和镇兵驰援翁源,原围翁源的李黄保等“洪军”撤出,翁源围被解。

中旬 踞连州“洪军”孟九攻陷三江城(闰七月二十三日)。

下旬 连州起义“洪军”温祐等再陷连州内城(农历八月初一),奉行太平天国年号,改连州为熙平州,并在东陂设团练局,在连州设连阳团练总局。

10月 原韶州府千总梁肇伦在翁源纠集各地残兵,伪装成“洪军”潜入离韶州三十里的大塘圩,勾结当地团练,拼凑万余人地方武装,偷袭浈江东岸的围城“洪军”。洪军猝不及防,全军动摇,撤围南退,由此,第一次“围城”结束。

月底 “洪军”第二次围攻韶州。

据史料记载,偷袭得逞的梁肇伦自解韶城之围,气焰嚣张,率兵到处进攻“洪军”营垒。结果被“洪军”杀得大败,“洪军”趁势追击,重返韶州城下,第二次围攻韶州城。后由于部分围城“洪军”分兵北上与始兴天马山铜钟寨起义的李群嘉、李奇文、陈国光、刘汝霖等百余人会合,围攻始兴县城,韶州城围旋解。“洪军”第二次围攻韶城又告失败。

11月初 江西南康知县应约驰援韶州,原围韶城离开的“洪军”回师韶州,拟第三次围韶州城。

是月 踞乐昌的“洪军”副帅王义及朝将邓相、何禄和葛耀明等,领兵万余人进驻乐昌县城。除九峰、黄圃以外,全县尽为所占。

12月13日 曾佳率数千人,从韶州河西进抵仁化,并与由乐昌南下的陈金刚会合。

月底 活动在粤北的各路起义军,在多次击败地方团勇的反扑后,再次汇集韶州,开始第三次围攻韶城。

是年 建于南宋时期的韶州相江书院毁于兵乱。【相江书院】又名韶州濂溪书院,建于乾道六年(1170年),由韶知州周舜无倡建于濂溪先生祠,故名。淳祐七年(1247年)韶州提刑杨大异迁书院于北门帽子峰下(今西堤路小学所在地),宝祐二年(1254年)吴燧请于朝赐额曰“相江书院”。时韶州相江书院、惠州丰湖书院、南海番山书院与禺山书院,并称广东“四大书院”。

△ 德国信义会传教士韩士伯到广东等地传教。其在粤北先后到达清远、南雄等地。是为德国传教士到广东传教之始。【韩士伯】(Z.August Hanspach),德国人,1854年来华,在广东活动。为巴陵会牧师。

△ 吴昌寿任韶州知府。【吴昌寿】(1810—1867年)字少村。浙江嘉兴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任韶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调任广州知府,后官历河南巡抚、广西巡抚等职。通画科、算学,辞章训诂亦冠绝时流。同治六年(1867年)病逝。

△ 在粤北地区有包括陈金刚、陈义和、葛耀明、孟九等农民起义军分布在各地。据王戍笙等《太平天国运动史》(简称《运动史》)载,咸丰四年(1854年),陈金刚占清远,陈义和围韶州,葛耀明等入据粤北乐昌等县,大都督孟九等占连阳一带。此外,还有一些小股起义。咸丰五年(1855年)

2月 围韶城的部分“洪军”孟九部再度分兵北上,围始兴县城。南康知县周汝筠以练兵来援,南雄州从九品孙福同亦协同督军,解始兴城围。周部抵韶后,合江楚兵勇击围城“洪军”。

17日 占连州的“洪军”孟九部撤出连州和三江。

是月 占清远的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刚转战粤北,挺进湖南,因在郴州受阻回师广东连阳一带,在两广边境活动作战,队伍发展到数万人。【陈金刚(釭)】(1820—1863年)名泽,广东三水范湖清湖村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0岁始入读村塾,两年后父丧辍学,为富家牧牛。稍长,到范湖圩三兴木铺当学徒,老板因无子嗣,病逝前悉将产业授之。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陈金刚思想大受影响,遂建立天地会秘密组织,进行反清活动。1854年6月天地会在范湖长湖筑坛起义。陈金刚被推举为大元帅,各地农民纷纷前来参加义军,十余天,部众扩展逾万。随之三次攻打三水县城,并与李文茂、陈开、何六等起义军联合围攻广州后北占清远。咸丰五年(1855年),陈金刚率部近2万人,沿北江经清远、英德、韶州、仁化、乐昌进入湖南,与清“湘军激战数月”,回师广东。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陈与练四虎部在清远芋头岗大败清兵。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十二日,英德、清远、阳山、广宁、四会、怀集各路义军首领召开会议,一致拥戴陈金刚为南天大王。十月,陈金刚宣布成立大洪国,自称南兴王。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陈占领信都全境,改称开封府。开仓济贫,实行谁种谁收政策,民众拥护。大洪国势力纵横五洲十余县,拥兵十余万众。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蒋益澧与湖南布政使刘岳昭率湘军4万余众,与陈金刚在下郢一带苦战竟日,陈金刚于十月撤退。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金刚率部进入信宜,定为大洪国首府,以学署作王宫。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陈金刚此时开始丧失警惕。早怀异志的郑金乘机扩充势力,篡夺大权。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广东陆路提督昆寿调集8万大军围攻信宜。面对强敌,郑金完全动摇。九月初七,他直接劝陈金刚降清,陈金刚当面斥之无耻。陈斩钉截铁地说:“宁做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初八,陈金刚被郑金的打手闯入王府杀害。

4月上旬 “洪军”一部,沿浈江北上“复围始兴城”。后“红巾党”又沿浈江南下围韶州,驻广州清军水师援韶。

12日 广州清军大规模向粤北开进,以解韶城之围。闻省大军溯北江进剿,各路围韶城的“洪军”开始向湘南、赣南退出。

28日 从广州驰援粤北清军收复英德,“洪军”焚舟沉炮,由乳源向湖南宜章退走,清军收复乳源、乐昌、仁化各县城。原在乐昌太平军,经坪石往宜章、郴州,入江西。

5月 陈义和、陈荣、何禄、陈金刚等,相继由韶州退入湖南境内,活动在粤北的各地起义军,大部分亦随太平军转移进入湖南。

6月 广州清军水师沿北江而上。驻守韶州清军倾巢出动,韶州城周边地主武装也从四面八方扑来,企图一举消灭粤北的“洪军”。在险恶形势逼迫下,各路围城“洪军”相继撤退,经乳源北进湘南,长达半年之久的第三次围城结束。

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记载,从1854年至1855年,升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勾结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对广东各地天地会起义,联合施以镇压。据施嘉士所著《旅华十二年》记载,在起义失败后大约一年时间里,被屠杀群众多至百万。此后,广东天地会活动转入低潮。

8月28日 太平军朱四、黄亚潮率部3000余人再攻入连州新城。王宪章率白虎团与“洪军”战于永胜门大街,朱四等人在巷战时被俘,义军伤亡很大。

9—12月 攻占连州新城的太平军在星子复设团练分局,农历十二月,占领东陂的太平军也复设团练分局。

10月 太平天国攻占江西,粤北地区反清活动又蓬勃兴起。

据《太平天国史料》记载,1854年12月,石达开受命西征,在次年4月三度攻克武昌后,占据长江两岸大部分地区。

是月 石达开率部由安庆进援武昌,激战后占领崇阳,后欲攻湘军老巢湖南,因协同作战的韦俊部连续受挫,遂改变计划,突然回师,自湖北攻入江西,仅数月,江西全省几乎尽属太平天国。

是年 陈经(浙江人)任始兴知县。咸丰六年(1856年)

2月 陈金刚、朱子仪、朱义等,由湖南进军英德大湾等处。

3月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围江西南安,南雄知州派孙福同率乡勇往援,战于塘江一带。

春 曲江发生大旱,曲江知县五福“步诣”南华祈雨。

5月 陈金刚等起义军进围乳源。

6—7月 陈金刚等领兵再度攻占清远、英德、仁化、乐昌、乳源、翁源等县,清远复名中宿,英德复名英州。

8月初 太平军温二等率部3000余人进驻连州新城学宫。学正萧广辉被杀。次年,太平军复设捕属团练分局。

9月2日 太平天国内讧,发生“天京事变”。由此,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开始走向衰败。

是年 曲江知县五福偕绅士钟鼎琛、侯大帮等人筹款复建毁于咸丰四年(1854年)兵乱的相江书院。同年,陈应聘出任韶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

3月 转战于粤东、粤北的翟火姑在江西信丰阵亡,其余部加入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因以花色旗作军旗,被称“粤东花旗”。【翟火姑】(?—1857年)清代归善(今惠州)人。咸丰四年(1854年),受广东天地会反清起义的影响,联合三栋沙澳人何亚璜等,在三栋沙澳官桥围聚众盟誓,揭竿起义,自封为大元帅,何为平东王,下设飞龙、飞虎将军,部众千余人,“裹红巾,袒而搏战者,连村千百为群”。其领导的所部农民起义军在粤东、粤北地区活动,前后长达12年之久,其本人于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阵亡于江西信丰,余部加入太平军石达开部,并以花色旗帜作军旗,保持自己的组织系统,被称为“粤东花旗”。

9月 蒋恩溥(浙江钱塘人)出任始兴知县。

秋 连州、连山发生大疫,仅连州一地死亡千余人。

是年 陈应聘兼任分巡南韶连道。王光廷(浙江人)代理曲江知县,后由徐世琛任。

自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广东的天地会武装起义亦在各地先后爆发。武装起义的烽火迅速燃遍广东全省,数月之内,省内共有四十余座府、州、县城被攻克,并由此先后形成了几个中心地区。其中,在粤北地区,由英德陈义和、乐昌葛耀明发动起义,后与其他起义军一起,三次围攻韶州府城。在东部潮州、惠州地区,由陈娘康、郑游春、吴忠恕、翟火姑等领导起义。此外,嘉应州、高州、廉州府属各县也都有规模不等的起义。各地的起义军,大股有数万人,小股有数千或数百人。到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前,广东地区的天地会起义达到了高潮。

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缺乏作战经验,多数起义或被清军,或被地方地主豪绅组织的团练各个击败。为避免清军的围剿,大部分起义军各据一方,或参加太平天国属部,或采取游击战略建立根据地,一些更是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如周春、翟火姑与葛耀明等部,分别于1855年和1856年转移至湖南、江西,参加太平军,成为太平军中的“花旗”;陈金刚部则流动于湘、粤、桂边境地区;而陈开、李文茂等领导的起义军,在围攻广州后不久,转移至广西,建立起“大成国”政权,在广西天地会起义武装配合下,坚持了较长时间的反清战争,成为当时遍布全国的各族人民起义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反清武装力量。据有关史料记载,从1851年至1857年,先后有包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内的多个粤北天地会起义组织,分布在粤北各地区,见清末粤北天地会起义、活动分布图(1851—1857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